第一篇:读《触摸幸福的16堂课》有感
读《触摸幸福的16堂课》有感
翻开《触摸幸福的16堂课》这是思想与心灵的交流,这是灵魂与躯体的触摸,这是快乐与幸福的交融。在书的海洋里驰骋,让知识与幸福同在,让生命与幸福同在,共同创造美好辉煌的幸福明天。
书中内容简洁精练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本书篇篇短小精悍,用生活故事和辩证的哲学思想深刻的阐述了幸福的真谛。书中作者提出“幸福程度不是用金线的多少来衡量的。”和“别认得幸福不一定适合你,也许是你的坟墓。”等观点。这一堂堂课内容精湛意义深远,对我的人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幸福谈何容易,掌握幸福的秘诀尤为重要。其实幸福触手可及,幸福不在别处就在你身边,它取决于你对人生的态度和人生的价值。做一个幸福的人,让生活中处处充满幸福的朝气,这样的人生才过得充实有意义。幸福源于发自内心的感受,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书中作者抒发了自己对幸福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受。让我受益匪浅感受甚深。
幸福源于比较,幸福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一个小小的动作,都会让我们感动很久很久。其实我们活得幸福不幸福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对外界的感知。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别人而生气,这便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因为他人的失误或态度恶劣而令自己心情不爽。
只要你不断地想想着未来的样子,并且一步步地去努力,那么梦想
将不会太遥远,那么你的人生将永远幸福快乐。然而我们也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盲目追求,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只有以一颗平常的心态脚踏实地做好每一步工作才能最终走向成功。
迈开你的脚步去追求属于自己的新生活,创造自己幸福的明天吧!为你的人生添上绚丽的色彩,使自己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姓 名:周 卫
日 期:2012年1月5
号
第二篇:读中国文化47堂课有感
读《中国文化四十七堂课》有感
和很多人一样,最初知道余秋雨都是通过他的《文化苦旅》,那时就想他真的到了那么多地方么,其路途艰难可想而知。旅途固然苦涩,而他的文字,读后我内心也常有苦涩的感觉,总觉得那些字迹看似犀利却包含很多有些无奈。这次偶然看了这本《中国文化四十七堂课》,这本书的初版叫《问学余秋雨》,按照作者的话来说就是 “书中的主体内容,就是我在北大开设的课程,这是一部我心中的中华文化史”。我现在只看了前面七课,但也有算有一些感悟,不吐不快,所以在这里就简单谈谈我的一些看法,权当是读书笔记吧。
看书之前先谈谈简介,这简介不知是谁写的,只记得里面有“以点带面”一词,当时看到我就笑了,这实在不是什么高明的词汇,称赞文章精悍和老师教学功力时都常用这一词。我当时一笑也只是觉得俗气,其它并未在意,而书读了一部分后才恍然觉得这“以点带面”一词说的着实恰到好处。细想不难发现,中国文化何其精神博大,哪怕其中一个时代、一个人,甚至一篇文章,出几本也讲不透彻的实在太多,用四十七堂课想讲个大概也实在是很难,而余先生选择突出一点带起整个时代无疑是明智的。另外,该书的一个亮点就是“闪问”“闪答”这种课堂方式,使说书中的论点更多元化,读者的思维也相应跟着发散起来。有人说“好的问题就是答案”,在这本书里我是体会到了,先生的提问有的放矢,每每都说道问题的矛盾所在,轻易便引发了学生和读者的心灵风暴。
这本书可说是以时间为顺序,大概是从商代开始讲起,明显侧重于早期。“理由是,那个时期创建了中华文化的奠基元素,安顿了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相比之下,后来那些漫长的历史走廊,尽管故事多多,则不妨快步走过。”先生从中国文化的童年时代开始讲甲骨文,又到少年时代讲诸子百家,一直往后,像长者给孩子们讲自己的发家史那样如数家珍,千年沧桑,娓娓道来。同时,先生很重视文化的立体感,就像谈轴心时代,把同时期各个人类文明放到一个台面上来谈,如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而在讲甲骨文时提到当时中国的社会政治情况,又把文化嵌入到它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些处理都使中国文化的剪影更丰满,也方便了大家更好的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理解思考。下面具体来谈我的一些体会。
文明的咒语一讲中提到:“当一种沉睡了很久的巨大文明要重新说话的时候,当一个早就遗失的记忆打着哈欠要重新醒来的时候,他会有一股杀气,他好像有一种力量,会把参与者卷入到一种无名的灾难当中。”不论古埃及金子塔,玛雅文明的水晶头骨,还是甲骨文的发现过程都出现了很多牺牲,不知是巧合还是注定,我只能将这些理解为是对伟大古老文明的献祭。王懿荣、刘鹗、罗振玉、再到王国维,这些为甲骨文的发现、研究作出巨大贡献的人一个个相继死去,但一个商代活过来了。“这些中国现代学者的生命,成了一种祭坛前的供奉,而中华文化的童年歌声,却被大家听到了。”“文化的责任,文化人的使命,就在这里。文化的力量,文化人的尊严,也在这里。”另外,提到这些文人如刘鹗、王国维,我们想到的就是他们在文学方面的相关事件,至少我从来不知他们和甲骨还有这样的渊源,甚至还可能是为其送命。提及发现甲骨的那个年代,我们每个国人都能说出一堆丧权辱国的条约和荒唐可笑的所谓政治家,大家所熟知的是中华民族在那个时期所经历的苦难与悲哀。我从来没想过,恰在同一时期,我们古老的文明开始了他又一次新生,且注定命途多舛。
我喜欢文中关于美得一个解释,让我感觉很别致精妙。美即“羊”“ 人”,羊和人在一起即为美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初见觉得这想法有些怪异,但细细琢磨,似羊那般温和柔美的人,谁能不喜欢呢?古人的舞蹈经常模仿动物的动作,把模仿动物的人形作为美,大概这也叫“和谐”吧,不得不说这种自然的感觉特别淳朴,又使人为之动心。
在谈诸子百家时,先生提出我们该更多的关注儒家还是其它没落了的学派这个问题。我以为儒家被后世一直引为经典,甚至神圣不可侵犯,这对儒家本身来讲是幸,亦是不幸。说它幸运,是因为儒家学者受后世流传赞颂,弟子遍布天下,学说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不幸,就是它被后世的统治者利用,成了封建帝王统治臣民最好的帮手,帝王们只会让儒家学说变得更“政治”,更多的向对他们有利的方向发展,这从一定角度来讲无疑是限制了儒家的未来。而对于儒家与其他诸子百家孰优孰劣,先生的一段话,我以为说的恰到好处。“历史像一片原野,有很多水脉灌溉着它。后来,逐渐有一些水脉中断了,枯竭了,但我们不能说,最好的水,就是最后的水,更不能说,消失的水就是不存在的水。在精神领域,不能那么势力。”“我们需要的选择,是一种兼容并包、各取其长,而不是你死我活,只求一赢。文化的选择,更是如此。”就像文中说的那样,诸子百家相当于中国文化的少年时代,我们少年时代的玩伴一些成为了“成功人士”,但我们不能说最成功的那个就是最好的伙伴,也不能否认那些现在平凡的朋友。那些成长的点滴我们可能不及记得,但他们早已身入骨髓,成了我们的一部分。
金子(一位同学)提出的现代社会的热闹与百家争鸣时期的热闹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文中用“广场哲学”和“开山立派的原创气魄”作出了答复。在广场上辩论,高嗓门的一定是胜者,而大学者一定是输家,这就是广场哲学的一个简单例子。先生提出言论的质量等级,我虽不是深以为然,但觉得他的话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就比如说现在人人都玩的微博、论坛,你一句我一句,述者不负责任的写,看客不负责任的信,然后不服责任的传播,拉长排站队,几波人大战口水互相诋毁实在太常见了。这不是争论,更别提争鸣,充其量就是争吵。关于“开山立派的原创气魄”,也有一个很好的例子,现代人无不追求个性、独特,深怕走在街上与谁穿了一样的衣服,我感觉正这是因为存在了太多的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所谓物以稀为贵正是如此。由此可见现在流行的特立独行与诸子百家时开山立派的气魄真是相形见绌。
轴心时代为什么会存在呢?“为什么在那个时代不同地区的一流思想家几乎同时出现,这意味着什么?”书中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很激烈,我认为如果从一个单纯的角度来想,也许问题就简单化了。人类文明逐渐发展的过程就像一个孩子的成长一样,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差不多的年龄经历青春期,不管你是中国人、印度人、欧洲人、美国人„„同理,在轴心时代期间,人类文明恰好成长到了大师级人物会出现的阶段,所以不管是中国的文明、印度的、希腊的都是如此。而对于它们的不同表现形式,就好像青春期有人长痘痘,有人爱吃东西,有人想谈恋爱,有人想打架„„总会有所不同,实在再正常不过了。
初看书的名字有“四十七堂课”字样,我就想起了《一千零一夜》,每天晚上一个故事,一千零一夜之后国王爱上了那个聪慧善良的女子。四十七堂课之后,相信每一位学生都会喜欢上这位有点高傲的却妙语连珠余先生,而每一位读者都会爱上那熠熠生辉的中国文化。
第三篇:读《杨澜给女人的24堂幸福课》有感
读《杨澜给女人的24堂幸福课》有感
最近抽空读了省公司推荐的《杨澜给女人的24堂幸福课》这本书,看后感慨良多。对于幸福,我们从未停止追逐的脚步。对于一个人来讲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抓住幸福?这是每个人都很关心的。
杨澜,事业上成就非凡,生活中儿女双全,兼有美貌、智慧、地位、财富……她所拥有的这一切让我们普通的平凡人高高仰望,无法企及。但是要知道,幸福与金钱无关,与地位无关,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追求幸福的梦想、得到幸福的权力和感受幸福的能力。
关于幸福,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体验。对于呻吟的病人来说健康就是幸福,对于风烛残年的老人来讲活着就是幸福,对于顽皮的孩子来讲得到一件心爱的玩具就是幸福,对于流浪街头的人来说有家就是幸福,对于寒窗苦读的学子来说金榜题名就是幸福,对于失恋的青年来讲被人爱就是幸福……
幸福其实并不遥远,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只是很多人都在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却忘记了自己的幸福要靠自己发现和创造。杨澜的美不只在于她的外表,还在于她知性的气质和乐观积极的精神面貌,她所演绎的精彩时刻感染着周围所有人。看完《杨澜给女人的24堂幸福课》,我感受最深的有三点:
一、正确对待工作生活中的压力、困难。
人生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不停震荡的曲线。任何人都是在挫折历练中成长起来的。所谓苦尽才能甘来,从哲学的角度讲,成功和失败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愁眉苦脸害怕退缩解决不了问题,而只会让事态恶化。倒不如换一副笑脸,积极应对,迎难而上,付出总有回报。要知道,幸福永远不会从天而降,幸福掌握在那些自信乐观、勤奋努力的人手中。
二、知足即能常乐,怀着理解的心态给生活一个微笑。看了这本书后我又重新审视了一下我的生活,我幸福吗?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不幸福?那是因为他们永无止境的欲望无法填满。知足常乐不是不思进取,也不是精神鸦片,而是一种合理的“幸福期望值”。人,不应该去强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得不到未尝不是一种缺憾美。生活,带给我们很多欢笑、很多快乐,我们应该感激生活。我们应该知足,身体是健康的,我们就已经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笔财富。怀着理解的心态,给别人、给生活一个微笑,我们得到的必然是微笑的回应和幸福的喜悦。
三、幸福不是得到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证严法师的这句话唯物客观的解释了幸福的另一种定义:幸福就是少计较身外的得失,少妄想过多的收获,多把握眼前身边已经拥有的一切,并珍惜他们,善待他们。拥有一颗平和感恩的心,才是留住幸福的最好方法。
作为一个小女人,我没有显赫的地位,只有一份稳定的职业;没有奢华的别墅,只有一个温暖的小窝;没有步入上流社会的灯红酒绿,只有普通人的淡薄闲适。但,我享受热爱这样的生活,这就是属于我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健康的身体,舒心的工作,家人的陪伴,甚至只是香甜的一觉,美味的一餐。幸福其实很简单,它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积极乐观、感恩知足,善良宽容,幸福就不会远离。
第四篇:读《杨澜给女人的24堂幸福课》有感
读《杨澜给女人的24堂幸福课》有感
看了《杨澜给女人的24堂幸福课》这本书,感慨良多。幸福,这个世人永远的话题和不断追求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女人所追求的又是什么样的幸福?我认为,幸福其实就是人的一种满足感,快乐感,是人的一种感受。一个人幸福不幸福,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外人是不得而知的。别人认为你幸福,但你不快乐,也许他们会说你不知足。别人认为你不幸福,但你很快乐,也许他们会说你“真乐观”。
因为每个人有不同的观点,所以有着各自不同的幸福观。现代女人大都是工作、家庭双肩挑,在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身负重担的女人想要得到真正的快乐、幸福,谈何容易,茫茫人海有几人能得到杨澜那样令女人羡慕的幸福生活?事业上成就非凡,生活中儿女双全,兼有美貌、智慧、地位、财富……她所拥有的这一切让我们这些普通人高高仰望,无法企及。但我觉得,幸福与金钱和地位无关,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追求幸福的梦想、得到幸福的权力和感受幸福的能力。
读了《杨澜给女人的24堂幸福课》这本书,感到耳目一新,让我对幸福一词,似乎又有了新意。感到杨澜的幸福,就是现代生活中大多数女人所追求的幸福,是那种积极向上、对快乐、完美生活的追求,是人们无止境的欲望上的定
格。
“健康是金,更胜于金”。是啊!健康是幸福之本,是被多数忙于追求物质生活的人不为察觉的最幸福的本,是幸福的前提。俗话说:莫到无时想有时。我们现在就应该学会珍惜,珍惜我们拥有健康的幸福,即使我们没有金钱,名誉、地位、美貌,至少我们还拥有健康这个更胜一切的幸福。
“书是女人最好的化妆品”。这是美的新标准,美的新概念,书不仅是最好的化妆品,还是知识的源泉。优雅气质离不开大方的仪态、良好的教育是气质美的前提。知识的力量不仅能使女人拥有优雅的气质,大方的仪态,更多的是它可以丰富女人的内涵,强大女人的内心,让她们荣辱不惊,经得起诱惑,即使身处逆境也能镇静自若,它能使强悍的女人变得温婉,使愚昧的女人变得理智,使忧郁的女人变得快乐……
“做孩子心中快乐的使者”。父母的性格直接影响家庭环境,尤其是母亲的心态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一个豁达、开朗、幽默的母亲,会让她的家庭充满欢乐和笑声,在此感受到幸福的人,不只是孩子,还有丈夫和父母,即使她的丈夫少言寡语,不善言谈,即使父母年龄大了,喜欢清静,但他们依然喜欢笑声,喜欢快乐。快乐的氛围,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心态和性格。快乐的家庭,得到的是人们羡慕的眼光。
幸福不是得到的多,而是计较的少。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只要我们知足常乐,淡泊心志,勤奋工作,我们的生活将会充满幸福和快乐。
瓦线厂 徐文萍
第五篇:读《触摸春天》有感
读《触摸春天》有感
触摸春天讲的是一位名叫“安静”的盲女孩。她神秘地抓住了蝴蝶,把蝴蝶放了,蝴蝶在她的人生中划过一道美丽的痕迹。她,虽然盲目看不见方向。可是她对路型非常熟悉。啊,一个盲目的女孩都可以不自卑,更何况我们呢!
江苏宿迁宿城区区三年级: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