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业务学习发言稿(08.1)
在课程园本化的探索实践过程中,你是如何发挥自主性,进行自我管理,实现自我发展的?
我们都知道,二期课改给我们每一个幼教工作者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它突出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提出了学前教育应体现发展性、个别性、奠基性原则,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把课程改革的落脚点确立为转变幼儿学习方式,关注幼儿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追随幼儿的发展,去创造更宽泛的空间,挖掘孩子的潜能,实现每个幼儿的生动、主动地,最大限度的发展。那么,我们在课程园本化的探索实践过程中,如何促进幼儿主动思维最大限度的发展与提高,从而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呢?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必须要把预设与生成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尊重孩子原有生活经验,关注儿童发展的寻常时刻,支持和推进幼儿的自发生成活动,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成为活动的主动建构者,真正做到蹲下身子来观察了解幼儿的需要。
一、关注幼儿的兴趣、注意预设活动中幼儿生成的部分。
对幼儿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幼儿才会积极关注、主动思考,进而采取积极的行动。如今,我们已改变了过去只会预设、只会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教学进度备课、上课的习惯,学会了放眼关注孩子的“寻常时刻”、关注幼儿的发展的“机会之窗”,及时地将生成活动引入幼儿园课程。如:在“秋天”的主题活动中,我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树叶有不同的兴趣:小年龄的孩子喜欢“捡树叶”、大年龄的孩子喜欢“玩树叶”。于是在大班时我预设了“树叶贴画”的活动,引导孩子们在收集树叶的基础上说说各种不同形状的树叶像什么,和幼儿一起去贴一贴,拼一拼,画一画,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完成一件件风格各异的树叶贴画作品,尽情体现对树叶形状、颜色的想象与创造;面对小年龄的孩子,我预设的是体育游戏《落叶飘飘》,让孩子们在捡拾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树叶时,自己去感知树叶的不同。教师的预设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经验以多种式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因此,在这样精心设计的活动中,教师提供的材料是丰富的、环境创设是多种多样的,孩子在这样的活动中因为获得了材料与环境的有力支撑,所以就会产生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他们在积累和提升已有生活经验的同时,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进行交流和研究,进而形成新的思维的碰撞。教师预设活动中的幼儿自发生成相对来论要比其他形式活动中产生的内容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也各具有开发性和延伸的价值。
二、关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寻常时刻。
新课程理念已经将幼儿的一日活动全部纳入到课程的范畴之中,那么生成活动从何而来呢?我们知道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时时处处都会有幼儿生成活动的出现和形成,如:在自由
活动中孩子们会自然地对某一个小朋友带来的玩具发生兴趣,围在一起反复地看着、玩着、讨论着与这个玩具所相关的话题;带孩子散步时偶尔飘过一片树叶,飞过一架飞机都会成为孩子关注的热点,孩子们会在运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生事物的本质产生探究的欲望和激情,一个个为什么?哪里去了的问题串联、积累、转化成了幼儿的自发生成活动。如:在孩子们自由活动时,我观察到幼儿很喜欢跪在门口玩弄插门销那个小洞,于是我们就生成出了“有趣的瓶口”这一活动,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们在玩中观察、发现,从而掌握比瓶口小的东西都能塞进瓶口,比瓶口大、软的东西也能塞进瓶口,比瓶口大、硬的东西就塞不进瓶口的现象。像这样的活动,充分发挥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开放性、假设性提问,让幼儿进行积极思维,大胆求异、自我表达,提问方式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体现了以幼儿为本的教学理念,因而也拓展了教师教育的思路。
三、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活动更应相互交融、有效渗透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与教师的预设活动
是不口分割的,两者是相互交融,有效渗透的。
幼儿生成的主题经过教师的支持、提升,可以以教师预设的活动形式进行展开,而在教师精心预设的活动中,幼儿受材料、形式等因素的影响,又会时时拓展生成出属于他们的新的主题。因此,可以说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活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相互 递进,周而复始的。而我们老师的作用则更多地聆听、筛选、建构、支持和拓展。
首先教师必须要和孩子一起真正投入到每个活动中去,和孩子们一起同成长。要善于倾听孩子、懂得包容孩子、学会支持孩子。当孩子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时,他们会用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特别是年龄小的幼儿,当他们不能自如地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求时,我们教师更应细微观察,及时察觉,分析孩子行为产生的背景和真实意图。对个别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我们采用了个案追踪、现场记录等形式,尽可能全面客观地解析孩子,捕捉到来自孩子的信息。我们教师只有真正走进了孩子童心世界,才能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难,才能解读他们的一言一行,才能及时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引领着我们的孩子去探索周围美好的生活。
我们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要转变观念的任务还很重,教学研究还要更加深入,作为园本化课程的实验基地,我们将不断尝试、探索、创新、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努力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教育要求和专业技能,关注发展中的幼儿,与幼儿同成长,与新课程同行,更好的实现自我发展。
讨论问题:
在园本化课程的实践探索中,你如何看待“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第二篇:业务学习发言稿
业务学习发言稿
——综合实践活动
同学们,老师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每天都在学习,都学了哪些学科,知道吗?可能有的同学会说:这还不简单?我们天天在上课,课程表上写得清清楚楚,语文、数学、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科学、劳技、计算机、品德社会等等。可是,你们知道有一门课表上没有打出来,却是我们天天在学习的课程吗?这,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它与我们的生活形影不离,它也是一门趣味十足、丰富多彩的课程。那综合实践活动课到底在哪里呢?老师现在告诉你们,大家一定要仔细听,认真记,学校将会在三至六年级各班级中抽查一些同学问一问。
在课程表上,劳技课、信息技术课、研究性学习课和班队活动课这四个都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老师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信息技术课”是两周上一次,一周上语文,一周上信息技术。在课表上打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这几个字。我们学校的信息技术课都是有专业老师执教的,比如骆卫华老师、姚澄老师,他们自身都有着高超的计算机本领,同学们一定能从他们哪儿学到很多知识。“研究性学习课”,这是一个大家以前没有听说过的名字,是这学期刚刚在3至5年级开展的新学科,它主要是针对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从而获得有用的知识和技能。由于时间原因,老师在这里没有办法具体说,但我们的语文老师会带领大家一同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这门课程在课表上也没有打出来,但是三至五年级的同学都有这节课,它是和语文课隔周上一次的,每隔两隔星期同学们一定不要忘记有一次有趣的研究性学科课,班干部要提醒语文老师和同学们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除了以上两类综合实践活动课之外,劳技课和班队活动课都属于综合实践活动。好,现在,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回忆一下刚才说的内容,看看哪个班级同学的记忆力最好声音最响亮:综合实
践活动课程一共有四个,它们是——信息技术课、研究性学习课、劳技课,和班队活动课。
同学们都记住了吗?其实啊,近几年我们学校还组织同学们开展了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它们也属于综合实践活动。比如好多同学参加的2007年的军事夏令营;学校去年和今年连续两次组织的“五月花山,快乐飞扬”活动;部分同学参加的中央电视台“金螺号”节目;少先队组织的“感动校园之星”评比;有的年级组织的进入社区的植树活动,参观活动;每年的春游、秋游;还有最近的家长讲坛,读书活动等等,他们都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范围。有的同学会说,哎呀,这么多活动,真实太丰富了,加上前面讲的四门课,到底哪个才是最重要的呢?老师可以明确告诉大家,“研究性学习”才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部分,学校在本学期结束时要检查各班同学们的研究性学习资料,下学期还将组织做得好的班级轮流开展全校性的观摩活动。
在今天讲话结束之前,老师给全校同学布置两个家庭作业,1、告诉你的爸爸妈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包涵哪些内容,让他们也了解我们的新课程。
2、具体问问你的语文老师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结合身边的人和事,和老师共同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比如四川正在发生强烈的大地震,同学们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网络、课堂交流等形式开展一系列的研究调查活动,了解地震知识和预防措施。我只是举个例子,具体的实施要靠同学们和语文老师共同商量决定。总之,大家不要忘记,在你们学习语、数、外知识的同时,有多少老师在想方设法地为你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丰富着你们的童年生活。
第三篇:业务学习发言稿
“国培”发言稿
亲爱的老师们:
你们好,我是XX小学的高XX老师,很高兴在“国培”的学习中能认识这么多的同仁们,我们XX市小学数学1班是一个优秀的集体,能在这样的集体里学习成长,我感到十分荣幸。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在“国培”学习的经历和心得。
得到参加“国培”学习的通知时,我感到兴奋不已,我心里就在想:一定要把握好这次学习的机会,因为“机会难得啊”,能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获得很好的学习机会,而且方便、灵活,空余时间随时可以上网学习,多好啊!可我在学校只是个教研组长,没有配置电脑,怎么办呢?不可能不顾学校的实际情况就要求校长给我配置吧?况且在学校,我们老师们的工作都比较忙,也难得坐下来专心学习呀,算了,我决定:就在家里学习吧。于是,每次放学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登上“国培网”,可我们回家还是要做饭,做家务呀?于是我决定先看课,我把声音放得很大,在房间的任何角落都听的清清楚楚,就这样,我是学习家务两不耽误了,不过提醒一下老师:这样闲置(无任何操作)的情况不能超过30分钟以上,因为这样有可能会被退出登录状态,造成学习时间,系统无法累计,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只有重新登录,重新操作了。接下来我要讲:刚才我介绍的“边做家务边听课”的方法只是为了充分利用时间而已,收获肯定不大,肯定有漏听的情况,而且也不利于边听边反思,所以吃完饭后,我还是要在电脑旁边坐下来,再认真的听课,边听边做笔记,在这里我想提醒一下老师,每个模块没有要求必须听够1080分钟,但最多可以听1080分钟,听够后,如果 1
再听,就不计入学习时间了,在看课的同时,我会反思平时自己的教学情况,会及时的在看课视频下面的“课程留言区”下留言。提醒老师们“留言”也会计入“学分的”。不过“模块一”的内容,就只能守在电脑边亲自操作了。
目前,我们知道正在进行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但很多时候我们老师们感到有点无所适从,感到茫然,束手无策,而这次“国培”的培训学习却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为我们拨云见日,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
下面我就想讲讲,亲临了“国培”的教育教学专家们的精彩传授后,我的收获和感受:“模块二”的第一堂讲座是: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张人利校长的“后茶馆式教学”讲座,听了这堂讲座后,我的收获很大:张校长指出:后“茶馆式”教学是针对现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而产生的:如:(1)教师总体讲得太多。但是,大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或者大部分学生能学懂的,教师还在讲;而学生搞不明白的,教师却没讲,或者讲了,讲不透,没时间讲透。解决方法是:学生能自学的教师坚决不讲,老师讲的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而一定是学生不懂的。(2)学生的“潜意识”暴露不够,特别是“相异构想”没有显现出来,更没有得到解决。课堂教学追求学生回答正确。教师乐意重复,或是多次重复教师自己的思维和正确的结论。解决方法是: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暴露出问题,没有暴露问题的教学就是灌输,尤其要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让学生去探索去讨论,老师只是点拨。(3)教师在对待教学中的学生差异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因为个体差异而老师不能统一解决问题,解决方法是:最好“面批”。(4)许多教师不明白自己每一个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究竟何在?常常带有盲目性。解决方法是:只对不懂的学生进行“点拨”或者让学生之间“对话”就可以解决了
接着我听了中央教育科学所韩立福教授的“有效性教学设计与评价”讲座,我知道了:我们要清清楚楚來备课,明明白白来上课,高高兴兴来评课,在学生的学习评价中寻找作为老师的幸福。
再就是听了成都大学师范学院陈大伟副教授关于“有效观课议课”的讲座后,我才懂得了应该怎样去观课、议课。是啊,我们真应该改变以往的观课、议课的态度与方法。我们应该用耳朵去认真听,用眼睛去仔细看,用大脑去深刻的思考,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陈教授还讲到:我们要尊重教着,要去客观的评课。如果不这样做,评课可能会伤害到上课的老师,我在想,确实如此,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我们评课的目的非但没达到,还有可能会适得其反。这为我们开展“观课、议课、评课”的教研活动提出了要注意方式方法的要求。也就是我们教师之间要有平等、要有尊重,之后才是去互相帮助、互相包容、共同提高。
还有模块三: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讲座:“小学数学有效性内涵,实践途径和案例”,吴老师认为: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有知识生成的体验过程,要让学生去主动感受问题的产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让学生主动去解决问题,她还提出可以把学生的错误资源及时的作为一种教学和学习的资源,让学生去质疑,产生认知冲突,主动产生需要讨论和学习的要求,老师不能去缩减和扼杀这个过程。老师要读懂学生,要换成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之前会有哪些障碍,然后才能去设计教学。只有这样教学才是真正的有效性的教学。
接下来,我想谈谈我们的“班级沙龙”在这个网络平台,我们同仁们在这里互动交流、评论,共同探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大家的观点来得更直接、更朴素、更真实。比如:方延超老师提出的“数学作业如何处理才有效?”我的回
贴的是:可以分小组批改,老师改数学组长的,组长还要督促本组学生改正错误。但一定要给组长提出要求,如:作业要用等级出现,组长要把得c等级的学生作业再返回老师处,老师最好对这些学生进行“面批”才能得到实效。在这里我应用了张人利校长的“面批”方法,也应用到了对待“学困生”最好的方法应该是“面批”。而刘国全老师则回贴的是:作业处理可采用:集体评讲、重点批阅、全批全改、同学互改。这些可灵活处理,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而定。在这里,老师们是各抒己见,百花齐放,参加评论,为同仁们们排忧解难。同样,我也提出了“老师提倡教学反思,学生也应该培养学习反思的好习惯,那么该怎样培养学生学习的反思能力呢?”,陈燕老师回贴的是:反思能力是一种思维能力,很多反思就是从质疑开始的。我认为小学生是有反思能力的,他们对一个问题一个结论进行怀疑时,质疑反思的能力就正在开始形成,当他们将这种质疑投向自己过去的学习过程,那么小学生的反思能力就开始形成了。而萧老师的回贴则是:反思是一种总结性的回顾,得出自己做得好的和不好的地方,反思是为了发扬做得好的,争取做得更好。尽量避免不好的。人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故,对小学生而言,培养反思似乎过早,毕竟这是一种高级的学习行为。观点不一定对,欢迎置评。看到萧老师的帖子和大家的回复,我的内心不由地涌出一丝暖意!这些回复没有豪情壮言,没有冷嘲热讽,只有真性情,朴实无华,自然天成,我仔细地思考着,认真的体会着,不仅感叹:这是多么好的集体啊,有那么多好的问题,有那么多好的思考,那么多认真的回复,我感到这就是一个交流的平台,更是一个美好的网络家园!在这短短的十几天的“国培”学习中,我感受到了一个全新的教学舞台:指导教师的精彩点评让我受益匪浅;名师的课例,让我豁然开朗,我获得了一笔精神财富。同时,也让我深感不足;,真正有了压力感和紧
迫感。深刻的体会到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怎样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数学老师呢?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如何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愈发显得真实、充满着人情味,唤醒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点化孩子们的学习方法,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经验,开启孩子们的学习智慧呢?我认为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还需要自己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去学习。
让我们充分利用好这次“国培”的平台吧,加强我们老师之间的交流,让大家的智慧碰撞,让“国培”的学习“种子”生根、发芽!让我们资阳小学数学1班:团结一心,勇往直前!最后我想说的是:
让国培改变我们 让我们改变课堂 让课堂改变学生!谢谢大家!请多提意见。
第四篇:业务学习发言稿(2011.11)
业务学习:
在操作活动后,如何看待材料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区角活动作为一种“强调教育环境,注重幼儿这一教育主体,侧重开放的教育要求”的活动,是集体教育的补充和调整,是幼儿自由、自主的学习场所,是实施个别教育,幼儿自信心和良好的自我概念形成的源泉。区角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来实现的,但在物质财富高度发展的今天,好多孩子对几
十、几百块钱的玩具已经不屑一顾,对一些低结构的材料却乐此不疲。但低结构的材料运用不好,就会变成一堆垃圾。“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所以如何将这资源充分发掘、利用,真正做到“变废为宝、丰富区角”。
一、科学引导、探索创造
孩子的天性是喜欢新生事物,对同一种物品的专著时间很短,可以说他们时刻在搜寻不同的东西。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本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引导到主动参与,由模仿制作到创造发明的原则,开始先由教师制作一些半成品玩具,由幼儿添加完成。
例如:在做“青花瓷瓶”的过程中,我们一开始提供给幼儿很多的操作材料,可在活动后发现幼儿面对这么多的操作材料却无从下手,于是我们先制作了几个样品,然后提供给孩子同一种规格的饮料瓶,再剪好一些花纹,鼓励孩子们在瓶身上自由黏贴。当操作一段时间后,我们提供的半成品手续逐渐简化,内容逐渐减少,这样孩子自由操作的内容就逐步增加起来,直到幼儿能独立完成一件作品。幼儿的操作也就由生到熟、由慢到快、由乏味到有趣,制作的作品也由粗糙变得精致了。随着装饰瓶子和一次性餐盘的活动不断的完善,区角中孩子的作品越来越多,幼儿的手操作水平不断提高,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也逐渐加强。
二、变废为宝、丰富区角
区角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来实现的,幼儿是在与材料的“对话”中获得发展的。我们应拓展思维,对废旧材料运用进行科学估量,尽量挖掘材料的多用性,提高运用率,使我们的废旧材料在各个活动中多次使用,取得意想不
到的教育效果。
1、一种材料在不同年龄段中的使用。
我们班的孩子收集了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盒子,这些盒子以前是用来放操作材料用的,但现在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盒子自身的结构发生了兴趣,于是我们就在教室前面的空地上添加了几根弯弯曲曲的线条,让孩子们将各种不同的盒子按地上的图形进行摆放,看看谁能用最少的盒子完成图形的摆放?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摆放盒子与盒子大小如何搭配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因此游戏立刻引起了孩子们兴趣,每天都有孩子来尝试盒子的不同摆放方法。
2、一种材料递进延伸使用。
材料依次使用后,我们还有继续发挥它的价值,为其他区角提供丰富的资源,让小朋友在一次次的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幼儿园里每天积累下来的报纸就是我们小朋友非常好的用品,美术活动的时候,孩子们用它来保持桌面的干净!用折起来的报纸做的小棒是我们孩子们体育活动中的接力棒、金箍棒;即使它再破,我们还可以再利用„„
3、各种材料相互组合使用。
我们避免只有同类材料的单一组合,让不同的材料之间相互自由组合,各种废旧材料在小朋友的一次次尝试、探索、操作中相互组合,变成了美丽的工艺品和有趣的游戏玩具。我们启发引导幼儿综合运用各种材料,通过撕、剪、拼摆、塑造、组合、粘贴等方式,展开想象,巧妙构思,各种材料相互搭配,创造出精美、更加生动有趣的画面或图案。如:绽放的烟花、漂亮的小区马路、花坛、纱网立体画等等„„
我们利用这些废旧材料创设形式各样区角活动,让孩子们在与各种材料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自身的感官,看看、做做、试试、想想,在学与玩的尝试、操作与创造过程中,我们的孩子是小巧手、小创造家、小小艺术家,更是个环保小卫士。同时在区角活动开展中,也提高了教师发展、分析问题的能力,这都让我们的区域活动开展得更加丰富多彩。希望在区角这个大空间、多领域的平台上,孩子能将这些资源再度充分利用,发挥无尽的创造,挖掘更多的价值。
第五篇:业务学习发言稿(2010.12)
业务学习:如何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是指主体面临问题时,能够由一种思路扩展到多种思路,由一个侧面联想到多个侧面,从中寻求或创造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是: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
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特性,它的思维进程特点是畅通无阻、联想丰富、灵敏迅速;思维方向的特点是多角度、多层次、随机应变、触类旁通;思维结果的特点是新颖独特、信息量大。从小培养儿童的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孩子长大后更好地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想要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我们先要了解幼儿的思维有哪些特点:
1、思维的形象性。幼儿在解决问题时,思维经常带有具体性和形象性。
2、思维的兴趣性。幼儿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思维时,往往是思维最活跃的时候。
3、思维的简易性。幼儿在思考问题时,做不到综合考虑,往往忽略各个方面的因素对这个问题的影响,而只是简单地凭以前自己的思维经验来“套用”。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先要从感知事物着手,让孩子多看、多听、多想、多做,积累了知识经验,就能活跃思维,丰富想象,使发散性思维得到充分地发展。
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讲幼儿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一、一物多形的发散
可以让孩子观察水装在圆形杯子里和方形杯子里形状有什么不同,想想冰块放到热水里会发生什么状况?把手放到冒着热气的杯子上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拿下来后手上有小水珠?
推荐游戏:横切苹果
平时我们习惯竖着切苹果,苹果核被切成两只小耳朵的形状。这次就和孩子一起横着切苹果,看看苹果核的横切面会是一个什么形状呢?实验之前,问问孩子这个问题,激发他思考力和好奇心。然后手把手地帮助幼儿把苹果横切开(刀子不要太大、太锋利,千万注意不要弄伤孩子),最后观察切好的苹果核是什么形状。原来是个五角星呢,是不是很意外呢?你可以和孩子再切几只苹果,看看是不是每次都是五角星呢?
二、一形多物的发散
请幼儿尽可能地说出同一形状的物品,如圆形的东西有哪些,正方形的东西有哪些等。这种练习可以结合家里的器具和摆设进行,你可以先教孩子认识一些简单的形状,比如圆形、三角形等,然后看看家里哪些东西是圆形的,哪些是三角形的。
推荐游戏:这个像什么?
准备1支画笔和1块画板,在画板上任意画一些图形,让孩子说说每个图形像什么东西。比如画一个椭圆形,孩子或许说不出来这是一个椭圆形,但可以和具体的物品联系起来,比如:鸡蛋、梨、芒果„„你也可以先让孩子信手涂鸦,然后由你根据他“画”的基本图形进行加工,添改成为一个比较明显的图案,比如小兔、小鸭、帆船等。这样不仅能让孩子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画画游戏,可以锻炼孩子的发散性思维。
三、一因多果的发散
带幼儿玩“如果„„将会„„”的游戏。比如你可以让孩子想想:“如果世界上的花朵都是白色的,将会怎样?”“如果你会飞,将会发生什么?”“如果大家都穿一样的衣服,将是什么情形?”。比如“小鱼在水里游,还有谁也在水里游?”“小鸟在天上飞,还有谁在天上飞?”
推荐游戏:它们都和谁有关?
准备牙刷、杯子、牙膏、毛巾、香皂;笔、纸、尺子、橡皮;碗、汤匙、筷子、锅、盘子等有关联性的事物。你先把牙刷拿出来,然后提问孩子,哪些东西和牙刷有关系。无论孩子的答案是什么,你都要问问:“为什么?”当孩子把能看见的、可能有关联的事物回答完了以后,你还可以继续追问:“还有什么东西和它有关?”鼓励孩子动脑筋想想其他东西。
请大家一起来想一想,有没有“一果多因”的发散案例呢?(从生活以及教学两方面来举例)
四、一物多变的发散
让幼儿把东西变换一下,他们会更喜欢去思考,如什么东西小点更好看、什么东西跑快点更有意思、什么东西大些能使人感到愉快等。也可以利用橡皮泥的可塑性和孩子动手做各种各样的小东西。因为橡皮泥的还原性,爸爸妈妈尽可以放手让孩子自由地发挥、大胆地创造。必要时给孩子提供一些如牙签、羽毛等辅助性材料,让孩子自己动脑筋:圆圆的泥块四周插上牙签就是太阳,插上羽毛就
是小鸡。孩子在获得成功的同时,会更积极地去创造,从而培养他的发散性思维。
推荐游戏:小刺猬运苹果
准备橡皮泥、竹条或火柴棍若干。让孩子用橡皮泥揉一个大圆团,把圆团在桌子上轻轻压一压,压出一个平平的底座,用手指在圆团的一侧捏出一个尖尖的鼻子,把竹条截短一点,插在圆团上作刺猬身上的刺。火柴头可以当成一个个苹果,也可以让孩子用橡皮泥揉一些小圆团插在竹条上。好了,让小刺猬把苹果运回家吧!
五、一题多法的发散
启发孩子对一个问题做多种回答,锻炼他的发散性思维:比如:让孩子回答:“手帕有什么用?”“迷路以后怎么办?”“筷子的用途有哪些?”“水可以用来做什么?” 设计一些具有多种解决方法的生活趣题,让孩子思考。如请他们10秒钟内想出10种以上使热汤很快变冷的方法;设想如果在商店里走丢了,有多少种回家的办法等。
推荐游戏:给瓶子分类
准备颜色、形状、大小不完全相同的10个左右的瓶子,让孩子试着给瓶孩子分类,想想有多少种分法。比如按颜色不同,红色的放一起,绿色的放一起;按大小不同,大瓶子归为一类,小瓶子为一类;按形状不同,有的是圆形,有的是方形;还可以根据敲击发出的声音的不同分类,有的是清脆的“叮叮”声,有的是沉闷的“砰砰”声。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懂得利用创造性的语句,与孩子对话,让自己和孩子跳出习惯的想法,多些拥有开放思考的空间,如:
假如──假如小偷来了怎么办?假如乒乓球是白色、红色、蓝色会怎样? 列举──杯子除了喝水以外,还有什么用途?香皂一定得拿来洗澡吗? 比较──比较橘子和苹果有什么不同?
联想──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什么?
替代—一想要画画可是没有纸,可以用什么东西替代?
推荐“6W”的方法──常常利用各种生活中的情境,问孩子为什么(why)?在哪儿(where)?什么时候(when)?谁(who)?怎么办(how)?是什么(w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