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美术教学论文评选
幼儿园美术教学论文评选
美术活动中的自主学习
作者姓名:孙群燕作者单位: 诸暨市浣纱幼儿园撰写日期:二00六年本月十日
美术活动中的自主学习
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我们只重视培养幼儿的美术技能,重视活动的结果,却忽视了幼儿对艺术的感受与体验。这种教师灌输,幼儿模仿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当今时代,科技发展迅猛,竞争日益激烈,我们的美术教育应把激发幼儿的自主性放在首位,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在美术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
一、充分调动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的主体性。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和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推动幼儿学习绘画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愿望。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确实,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孩子都培养成画家,但如果我们能尊重孩子对艺术的兴趣,保护他们特有的表达方式,鼓励他们敢于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使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那么,他们所得到的除了艺术兴趣的增加和技术的提高外,还能产生成功感、自信心,他们将来就会用良好的心情去欣赏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去表现、创造生活中的美。一次我带孩子们去散步,调皮好动的马逸凡意外地发现了一大群蚂蚁,孩子们对此很关注议论纷纷。有的说:“蚂蚁的身体有三节。”有的说:“蚂蚁头上有一对触角。”还有的说:“蚂蚁有六条腿。”此后孩子们不仅对蚂蚁而且对其它虫子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收集有关虫子的图片,图书,同时还请家长帮忙收集各种昆虫的资料。并根据这些资料分析了解各种虫子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我尝试着让幼儿画出自己喜欢的小虫子,尝试着用橡皮泥捏出自己喜欢的小虫子。孩子们的兴趣大极了,一段时间里,班里的孩子一谈起昆虫,个个头头是道,个个眉飞色舞。当我让孩子们画各种昆虫时,我也没有要求幼儿应该怎么画,不应该怎么画,而是让他们随时随地即兴发挥,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使他们的绘画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整个过程中,孩子们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没有强制的命令,没有被迫的模仿,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水到渠成。
二、提供充分的“选择”机会,给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
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多方面创造条件, 为幼儿主动学习提供时间与机会,让幼儿与环境、与同伴、与老师等之间进行多维互动,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幼儿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努力去发现,探索新知,学习新知,同时也学会学习,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给幼儿亲身体验感受的机会。纲要中指出:幼儿美术活动应以幼儿为本,应注重活动前的体验,让幼儿在实地、实物、实景、实情中进行情感受体验,发现环境、生活和艺术的美,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幼儿的感受力。在《水果》美术活动中,我首先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就是要求每个孩子带1-2中水果来,同时布置成“水果大杂会”。上课前引导幼儿用各种方式进行自由探索:你可以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摸、并鼓励幼儿可以把水果打开看看尝尝:如“桔子里面是一瓣一瓣的,里面有很多的茎”,“香蕉里面是有籽的”,当时旁边有好几个幼儿用质疑的声音惊叫起来说:“香蕉里面
怎么会有籽呢?我们都吃下去了怎么办呢?”幼儿通过真实的体验,不仅掌握了有关水果的名称与外形特征,更多的是为幼儿的美术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给幼儿自由创作的机会。美术是幼儿最重要的自我表达的方式,通过美术活动幼儿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及思想,并且每个幼儿的美术表现方式、水平不同。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他们所选的题材肯定也个不相同。有的幼儿喜欢科普画册,他们画面上经常反映的是昆虫世界、恐龙家族、星球等等;有的幼儿喜欢看卡通电视,他们的画面上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卡通人物;有的幼儿有机会去旅游,那么名胜古迹就成了他们的主题。因此,教师要为幼儿美术创作提供多种展示方式,让幼儿有充分的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及水平来表现、展示。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从而开放幼儿的创造思维,促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最大发挥。
三、启发点拨,促进幼儿自主学习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同时,幼儿是一个个体,个性不一,能力有别,知识经验缺乏或认知策略不当,探索容易停留在表面或陷于困境,无法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探究。所以,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老师的适当引导。即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点拨,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提出问题,起辅垫导向的辅助作用。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作画技能、创新能力等等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承认幼儿的个体差异,因势利导地加以引导。孩子也象成人一般渴望成功,但在绘画时,有些自信心不强的孩子常常因一笔画错或不满意时就换一个地方,或把纸翻过来重画,或坐着发呆,这是不好的习惯。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可引导幼儿学会对已有的图象进行再定义。尤其在幼儿画“错”时,教师可启发幼儿结合创作内容,对已有图象进行大胆想象,并用“加一加”,“变一变”等方法进行创新。我们班的陈钰琳小朋友是一个“马大哈”她的想象力很丰富,画画胆子也很大,构思新颖,但她有个最大的特点是:动作快、作品毛、草、画面颜色单调,喜欢听好话。对于她我一方面肯定她的独创性,及时表扬她;另一方面过去用商量的口气跟她说:“如果涂色能再认真些,颜色再多些,我想这张画肯定会更漂亮。”也许是女孩的天性——爱美的缘故吧!不管什么画面,她都喜欢添画上翩翩起舞的蝴蝶、振翅欲飞的蜻蜓,我在赞赏她良好的作画技能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她联系生活经验,拓宽思路,向她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在画荷花的时候,她画了一些鱼,我就启发她谁最喜欢在荷叶上呱呱地唱歌,于是她又画上了可爱的小青蛙,水里还加了小蝌蚪„„慢慢地她的思路开阔了许多,添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的“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对一些缺乏自信心的幼儿,我更是不断地鼓励、赞赏他(她),使他们充满信心,大胆地绘画。
四、正面评价,增强幼儿自主学习的信心
自信心是儿童发展的推动力。评价的科学合理,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自由地思考探究,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才有新的发现和创新。我们要本着素质教育的精神和“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思想,把评价核心放在建议性的指导的基础上,鼓励幼儿的创新思想和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上。因此老师的评价方法对幼儿的现象和创造的再现与诱导很重要。首先,不能简单地用“象、逼真”这样的标准来评价幼儿美术作品,而应从
创造的新颖性、独特性及绘画技能表现等方面来评价。对幼儿活动中的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鼓励、表扬、赞赏的评价语言对幼儿具有神奇的激励作用,不仅能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投入学习,而且能让幼儿在不断受鼓励的情感体验中树立参与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给予夸奖。如:在美术活动《树叶》中,平时喜欢叫“老师我不会画,我不想画的”顾炜,手上拿着画面上有三块大小不一的绿色色块及一团黑色色块的画,高兴地对我说:“老师,你看,这是我画的,绿绿的是叶子,黑的是蜗牛,还有,„„”当我看到那张黑呼呼弄得脏兮兮的画时,我真的没有好心情,但看到他期待的眼神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时,我笑眯眯接过画看了看,对他说:“你今天有进步,真棒”。并大大的表扬了他,经我的鼓励、表扬、赞赏,顾炜更有信心了。他说还想画一张,我很高兴并启发他:“你能把叶子上叶脉画出来吗?”他不好意思地对我说:“我不会。”我鼓励他说:“你一定会成功的。”虽然他画的叶脉是不太象样,但我觉得他已经进步了。在老师的鼓励和他自己的努力下,顾炜的绘画水平提高的很快,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实践证明,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地成长中地个体,他们既需要成人地帮助和引导,又存在自身内在地发展需要。所以,我们必须尊重幼儿自主成长地要求,为幼儿提供更多地机会来表现自我,从而使他们成为一个独立、自主地人。
第二篇:幼儿园美术教学论文评选
幼儿园美术教学论文评选
浅谈幼儿美术教学策略的运用
作者姓名:
汤
丹
作者单位: 诸暨市浣纱幼儿园
撰写日期:二00六年本月十日
浅谈幼儿美术教学策略的运用
美术教育,在教师眼中,是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和激发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在孩子的眼中,却只是表现自己内心世界无声的语言。它可以说是孩子与外界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借助绘画,幼儿把自己心理上的需要,情绪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了解表达出来。新《纲要》明确指出:“在艺术活动中要面向全体”、“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美术的目标不是培养少数画家。传统美术教育活动以灌输、临摹、教师示范为主,在实践中我们已加以否定,取而代之的是自主性美术活动,即孩子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认为这样既保护孩子自尊心,又发挥了创造力,但问题是孩子虽然有思想、有个性,但是却什么也画不出来,老是叫“老师,这个我不会画”,究其原因,是他们本身缺乏一定的技能技巧。也就是说,前面两种教育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怎样进行美术教学?”“如何才能让幼儿的画板而不僵、灵动、有个性呢?”带着此疑惑,我总结了以往的经验,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了贯彻实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鉴于此,这里我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谈谈我是如何进行幼儿美术教育的。
一、激发兴趣,创设一个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环境。
“兴趣‘的重要性,是大家众所周知的,做每件事,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培养、激发他们的“兴趣”。但在现实工作中,却时常发现这是那么的空洞、抽象,“如何培养?”“如何激发?”这是我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实施,我发现营造宽松氛围,给幼儿一个有利的环境,是培养幼儿“兴趣“之源。环境包括周围生存环境和心理环境。大到幼儿园整体布局、构造,小到幼儿旁边接触的伙伴。小班一开学,我就在教室里设置了一个宽敞的美工角,根据幼儿发展的特点,投放了少量的蜡笔、彩色笔、铅笔,圆珠笔等各种画笔、纸张,尽可能保证孩子们能自由进行涂画,尤其是午饭后一段时间,我引导幼儿三三两两参加活动,在人员搭配上,注意强弱合作,让幼儿互相交流,学习。由于没有压力,慢地他们不再需要我组织、引导,而是习惯性地变得喜欢到美工角里去活动。对幼儿的作品,我总是耐心地理解,用童心去欣赏,然后,带着诚心去听孩子介绍,并且,真心地给孩子一个“你画得真棒”、“你真是一个小画家”之类的鼓励和肯定。每当看到孩子们一个个带着开心的笑容从我身边走开时,我知道,我取得了成功的第一步,因为,我给了他们自信心,培养了他们对画画的兴趣。那时,我们班孩子一有空总是画画、涂涂,弄得“美工角”总是人满为患。而越挤,孩子就越想去,结果,常常听孩子说:“老师,我们什么时候画画?”主题墙是展示幼儿成果的大舞台,我常常留出大部分的空间给幼儿,让他们的作品在上面得到展出,使他们渐渐地对教室的活动环境产生一种亲切感、认同感,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情绪,建立一种“我能 画好”的强烈自信。
二、“教”“学互动,以孩子为中心,培养独立意识。
传统的美术教育与放任自流的开放式教育都存在着弊端,“如何让孩子的作品避免千篇一律”、“如何让孩子的画面充满灵动之气”、“如何克服孩子无从下手的局面”„„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一开始,我就归纳、总结一些根本原理、法则和规律,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技能、技巧。小到如何涂色,大到如何表现具体的物体。一步一步通过采用涂色训练、局部布局示范、引导欣赏、动手剪剪、折折、同伴交流等形式各异的方法让孩子既解决了表现的难点,又培养了他们各自的个性和不同的表现手法。例如在“春天”的绘画活动中,我先组织幼儿到花园中“寻找春天“,再回教室启发幼儿说说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你看到了什么?再根据幼儿的讨论,示范一部分表现起来有难度的物体,如侧面放风筝的小朋友,仰天看的小动物等,然后让孩子进行自由创作,结果,一个活动下来,不同画法、不同造型、不同色彩,个性鲜明的几十幅作品就出现在我的面前。上墙以后,一个色彩斑斓、生动鲜明的美丽春天就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活动后,我不定期引导幼儿在其它小朋友的作品中找找不同的地方,说说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样一来,小朋友就无意中学到了很多表现手法,不次活动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到自己的作品里,这跟教师单纯地说教相比,起到功倍事半的效果。另外老师的表扬,家长的肯定让孩子又一次获得了满足、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三、注重观察,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进行素材积累。
“观察是有一定目的、有组织的主动的知觉。”如何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我认为,首先要有观察的目标,另外,观察的预备知识也很重要,以使观察时更细致深入,而且便于综合整理。例主题“蚂蚁”中的绘画活动,课前我要求幼儿利用各种方法收集有关蚂蚁的资料,引起幼儿对“蚂蚁”的兴趣。第二天,各种剪贴、下载图片,连坏画等蚂蚁资料都集到了一起。幼儿一有空,便互相借阅、讨论。在有了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我又把他们带到了教室旁的花坛边,让他们对蚂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接着,又编了一个《蚂蚁王国》的故事,形象、具体地介绍蚂蚁的形态、习性,并让他们讨论对蚂蚁的认识,说说看到的蚂蚁活动情况,最后,指导他们绘画。不多久,一张张形象可爱,内容丰富各异的“蚂蚁王国”就出现在我的面前,有一二只蚂蚁单独行动的,有成群结队在“锻炼身体”的,有爬在树上的,有扛饼干屑的„„画面内容生动、丰富极了。实践表明、如果没有引导幼儿有目标地观察,没有一定的素材积累,是不可能产生满意的效果的。
四、引导想象,让创新思维贯穿美术活动始终。
培养想象力是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也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同时,又是美术教育的一个过程。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关键是抓住一个“想”字。就是说,在教育活动中,要围绕教育目标启发幼儿开动脑筋多想,只有多想才能出成绩,其次,要寻求变异,不限制孩子们的想象,例在前段时 间爆发 “禽流感”时,由于日常生活中时常讨论到这个话题,我就结合主题活动,让小朋友在认识各种车辆的基础上,设计一辆多功能车,结果,幼儿设计出各种奇特、新颖、功能齐全的“汽车”,有集灭菌、洒水、绿化的新型环保车;有集救人、清扫、消毒的救护车;有保卫安全、抓小偷、送迷路小孩子的服务车„„总而言之,幼儿追求独特、不雷同,喜创新的特点在画面上一览无遗。这一切,说明让孩子自己放手画,不仅让幼儿的想象力得到了培养,而且让幼儿自由表意的能力大大得到了提高。
五、家长参与配合,共同对孩子施加良性影响。
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认识到家的重要性,我们就利用“交流栏”、“家长会”、“平时交谈”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引导家长懂得一点儿童画,协助老师进行辅导,鼓励幼儿在家绘画,用绘画的方式记录,表现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为了家园步调一致地对幼儿施加良性影响,我特地布置了每周一次绘画作业,让孩子在家多画,并不定期地让孩子带作品回幼儿园,夸张地用画展、奖星星,评奖等方式激励、表扬。由于家长的参与,进一步丰富了绘画 内容和形式,开拓了幼儿的思路,同时,也能让老师从中捕捉一些意想不到的信息,从而生成一些新的,有创意的绘画主题活动。时间一长,其效果不言而喻,重要的是,这项活动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支持。
六、把握尺度、合理、客观地评价幼儿画。
我们知道,衡量一幅画的标准绝对不是“像”与“不像”、更不是“对”与“错”。俗话说:成熟是一种美,幼稚也是一种美;生活中的真实是一种美,艺术的夸张也是一种美。对幼儿的作品,需要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纯洁的心灵去感受,需要我们正确、合理地去评价、鼓励。要懂得保护幼儿的自信心,对于不合理的地方,应想方设法去引导、提醒。
经过几年的摸索,我发现小朋友的表现能力特别强,再也听不到“我画什么呀?”“这个怎么画”“这样画对不对”之类的声音。代之而来的是一张张生动、丰富、有特色的作品。幼儿在绍兴市、诸暨市的大赛中屡屡获一等奖、二等奖的好成绩。实践证明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只有运用一定策略,才能真正培养孩子对美术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绘画能力,才能让美术活动的意义、作用得到落实。
第三篇:2011年东莞市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评选
2011年东莞市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评选
浅析小学书法“赏读临比”的教学实践
作者单位:大岭山镇第三小学 撰写人姓名:覃胜华 撰写时间:2011年5月
浅析小学书法“赏读临比”的教学实践
【摘 要】 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以它博大精深,意趣高雅的艺术魅力而绵延数千年,雄视海内外令人叹为观止,而作为炎黄子孙,更应该继承并弘扬。小学生是中华书法艺术传承的希望,教师如何正确、有效的引导,并能针对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在小学书法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的加以培养与实践,是当今小学书法教学实践的当务之急。本文是笔者在多年书法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实践探索“赏读临比”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主要是将学习的内容细致化,学习的目标明确化,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缩短学习时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枯燥乏味的书法学习变得轻松自然、有趣味。
【关键词】 书法教学 赏读临比 实践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关于在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精神,为进一步传承祖国优秀文化,丰富小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汉字能力。当前,书法教育,特别是小学书法教学,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艺术教育的一种,书法教学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这不仅因为书法教育给了学生写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书法教学起到了培养人的作用。那么如何开发书法教育的功能,搞好小学的书法教学呢?笔者通过近多年在小学书法教学上的实践,从教学中尝试运用“赏—读—临—比”的阶段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为主,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欣赏、读帖、临写、比较有机结合起来,既帮助学生写好了字,也培养了学生审美、观察能力、开发了智力,也陶冶了学生高雅的情操。
一、赏:观其神采,达其性情
所谓赏,就是书法欣赏。欣赏教学是小学书法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范字,提高学生的欣赏审美能力,而书法的审美价值表现不外乎于“形”与“神”。2 而所谓“形”,指书法的点画、结体、章法等;所谓“神”,指书法的神采、气韵、风格等。
在欣赏书法的过程中,首先是对书法作品的“形”的欣赏,第一要欣赏书法作品的点画的线条美,第二要欣赏书法作品的结体造型美,第三要欣赏书法作品章法的整体美。其实欣赏书法,是观者与作者的心灵交流。“书者心乏迹也”,作者“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气骨当真勉,规模不必同”,引导学生通过“笔走龙蛇”形成的痕迹,感受作者的审美造型、体味作者书写时的胸臆情怀,同时还要发挥联想和创造。
当学生对作品的“形美”有了初步认识后,该因势利导赏析作品的“神美”——作品中的气韵与神采。宋朝书法家苏东坡将书法人格化,形象地指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成书也。”他的行书《赤壁赋》笔笔有神,千姿百态,丰腴甘美,视为国宝,从中可以看出神采美是书法作品的灵魂。而气韵是书法艺术的生命,无韵之气,枯燥无味,无气之韵,散沙一盘,气为统摄全篇的内在联系,韵为全篇的感情光环。气韵美不仅是创作的追求,而且也是评论一幅书法作品的重要标准。唐朝张怀瓘在《文学论》中说:“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南齐书法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也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昭于古人。”通过作品字里行间的赏析,让学生真切地体会作者的精神境界,真真实实地感触书法家的审美追求,接受美的熏陶。我们通过欣赏书法作品的章法、气势、神采、气韵,来感受书法家的气质、情感、审美追求及作品蕴藏的生命与灵魂,从而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二、读:观书百家,品其精神
读,就是引导学生读帖。读帖是临摹字帖的前提。就风格而论,应以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作为选帖的标准。临写前的读帖,就是通过观察、琢磨、体会,先了解字帖中的笔画形态、用笔方法、结构特点等,做到心中有字的整体结构,下笔便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方能把帖临得形似,临的像。在引导学生读帖过程中,笔者做到如下的两方面:
1、初学者应带有研究式的读帖
我们一开始临帖,“形似”是最起码的要求,初临帖的主要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再现”古人法帖中点画形态和结字体势,一步便是“人法”的问题。只有得到用笔和结字法,“形似”才能成为可能。因为只有在认识法度的基础上,才能推行法度的训练。如临习“玉箸篆”要使画点线条做到“圆润匀静”,必须明白多用“中锋”笔,要想结字做到“严谨不散漫”,就必须懂得其“中宫收紧”的结构法则,这些法则只有临习者碑帖的反复观察,玩味,认真分析研究才能把握。唐朝孙过庭《书谱》中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察”就是观察分析,“拟”就是照帖临写。只有“察”得“精”才能“拟”得“似”。这就说,临习者只有对所临的认真揣摩分析,掌握其点画,用笔,结构等特点,由浅到深,由整体到局部,皆有体会,才能得之于心,运之于手也,手相应达到从“无法”到“有法”的程度。
2、记忆式读帖
记忆式读帖也就是我们说“背帖”,读帖好比读书,要把读和记结合起来,不能看帖如走马观花。我们知道从临帖到出帖需要一个过程。初学为了使自已进步更快,学书者通常采用“背帖”的学习方法。读帖不仅有助我们对帖的理解和认识,更有益于我们的记忆。“记忆式读帖”更会有助我们背帖。学习书者只要能科学地运用“记忆式的读帖方法”来进行背帖的实践,那么我们的书艺定会与日俱增。正如《书概》中所说:“取古人之书而熟观之,闭日而索之,心中为有索字,然后提笔追之。字成而相较,如得其一、二,既可得其四五,然后多出以极其量,自将去古人为不远象”,这种“记忆式的读”不仅对初学者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对那些进入创作阶段的人来说,也同时需要这种记忆式的读帖方法,来不断地充实大脑记忆库中书写符号。
因此,读帖犹同古人对话,交朋友,达到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鸣。读帖从一点一画入手,仔细研究和琢磨古人用笔、结字、章法及气势、韵味之妙处。通过阅读,眼观神会,潜移默化,以加深理解,锻炼视觉记忆,丰富、积蓄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俗话说:“帖临一本,书观百家”。读帖不仅限于一两本,古今众多书 4 法家的实践经验证明,读帖胜于临帖。有些碑帖,我们在小学书法教学阶段不一定临,但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深刻领会古人书法作品中的三味,积少成多,逐渐地吸收消化,才能奔汇腕底,充实于纸面,自然会手随眼高,眼使手灵。入于眼,融于心,出于手,心手相应,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临:摹其形神,临其意趣
临,就是临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摹帖和临帖”。临摹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要让学生真正走进书家的作品,走进书家的心胸,解读作品的现实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也就是在引导学生欣赏书法的同时让他们动起手来,临摹古代名家范本,学习名家书写的技法技巧,感受大师风范,体验书写的乐趣。小学阶段的初学者应以临摹作为学习书法的主要途径,临帖是在摹帖的基础上,宋朝姜白石说:“惟初学者,不得不摹,办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读书谱》)摹帖的作用在于:固定并熟练运笔的手势,理解并熟记笔画的走向和结体的法则,从而尽快地掌握字帖的风格特点。同时摹帖又能使心静凝神。学者一要心灵手巧,二要有澹静沉凝的性情,而此二者,能在摹帖过程中得到培养。
(一)摹帖
传统的摹帖法有二种较为在小学书法教学阶段通常使用的。
1、描红。就是用笔墨依着事先印好红字,把红字变成黑字。崔学古《动训》中云:“蒙童无知,与讲笔法,懵然未明,口教不如手教,轻重转折,粗细具体,方脱手自书。”描红是摹帖中最基本的方式,多为启蒙的初学者使用。描红的目的是领会、训练正确的书写方法。
2、影摹。就是用半透明或透明的书法用纸覆盖在字帖上,照着字帖上的点画、曲折用毛笔描写出来。影摹是一种变向的描红,而其比较难些。因为这是写字用的纸,影纸稍有移动,摹写的笔迹就会有出入。所以学书者必须做到:手要把稳,眼要贯注,脑要专一。
摹帖实际上是摹帖向临帖过渡一个阶段,也是摹帖中难度最大的一种。摹帖以形为主、以神为辅。首先我们要求形似;在形似的基础上,再过渡到神似。摹帖是学书的初级阶段,也是最基本一环,一定要自觉进行严格的规范化的训练,打下牢固的基础,千万不可三心二意。
(二)临帖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重要途径,即在摹帖的基础上,对帖字的用笔、结字规律有了基本认识后,对着帖写。从古到今,凡是有成就的书法家,无不在临帖上下功夫。临帖跟摹帖一样,需要经过一定的步骤,循序渐进,才能达到最佳效果。“面临”、“背临”、“意临”正是小学书法教学中学生临帖练习必经的三个阶段。
1、面临。面临,简单地说,就是对着帖临写。这也是临帖的第一步。面临前要认真“读帖”,把所临范字在格中的位置、用笔变化、结构特点琢磨透方可下笔临写。面临时,字帖需立于书桌前或放在手边,以便随时观察。但切不可临写前不认真看帖,胸中无数,下笔后看一眼帖写一笔。这样临帖,缺少完整的概念,就不能从整体上掌握住字的形态和神韵了。初试面临,读贴、临帖经验不足,不易临像,可借助“格子”做参照。用于书法练习的格子有米字格、九宫格,现在又出现了一种“回宫格”。我们在面临时,可把字帖上的范字和自已的练习纸都打上同一种格子,然后以格中的线段作为依据来临写。范字的中竖写在格子的中竖线上,那么临写时,也必须把字的中竖写在格子的中竖线上。如果范字的起笔写在格中两线交叉处,临写时也必须写在格中同一位置。这样,用格中的各种线来确定笔画位置、笔画角度与长短,能够较准确地掌握字的间架结构。待这种“格临”方法运用一段时间,就可以撤去格子,在空白格中临写了。待面临能把帖临准,就可以尝试“背临”。
2、背临。背临,就是不看帖本,凭记忆把帖本上的字默写下来,还要写像。背临,可在熟临熟记的情况下临出全本字帖,也可分页分行背临。背临难度大,想一次临准并不容易,所以要重视临后与原帖的对照,找出毛病,反复背临。临帖不光是临字形,还要揣摹书家的整体凤格、笔墨意趣。所以通过面临、背临掌握的字形特点、用笔妙处还需“意临”来检验。
3、意临。意临,也就是临其“意”,是写的主要不是象字形,而主要是写出帖的风格规律和精神。我们可以找一些所临帖本上没有的字,按照帖本上的结字、用笔凤格,篇章布局特点来书写。写出的字如能让人感觉仿佛在字帖中出现过,6 说明这些字写出了原帖的神韵,得到了书家所表现的意趣,可谓得其“意”了。这是对学书者的高要求,也是对书写者是否掌握了一种书体的最好验证。经过面临、背临、意临的过程,全面掌握所临帖本的风格特点,就是为自己的创作、创新打下了基础。以我之特点,熔他人之长处,才可形成自己的风格,攀上书法艺术的高峰。
(三)注意事项
在临帖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几个问题:
1、临摹时对法帖多加分析、研究。临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前人书法的法度,熟悉结字,用笔和章法布局方面的技巧,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为自已的独立创作打基础。所以,小学书法教学的过程中在临帖时既要要求学生动手又要动脑,特别要注意分析、研究法帖在结字和用笔方面的特点和规律。例如在教学生临习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集字时,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就能发现:它在结字方面具有方正平和、横划右上斜的角度小、两旁有竖划的字多取相背之势(即成“八”形)等特点;用笔时具有长横多取前轻后重,并用圆笔结收,长竖多用垂露而极少用悬针,“乙”划多带隶书波磔等特点。掌握了这些特点和规律,即便离开了帖,也能写出几分“欧味”来。还有平时应指导学生诵读全文,纵览全篇,反复玩味,如果眼光只孤立地盯在一笔一字上,就无法领悟书法家如此用笔、结字、分行、布白的用意,更不可能欣赏到韵味、旋律、节奏的美妙。
2、不应只临一家之帖。应以一家为宗,博览群书。当然,在引导学生启蒙时可以从一帖一家入手,待有一定基础之后,便应从一帖一家扩展开去,多临名帖,博采佳作。正如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是读书作文,其实临帖学书又何尝不如此呢?
3、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标准和追求。临帖并非全是初学者的事,古今许多有建树的书法家都是数十年如一日,临池不倦,博采百家广长,广集群贤众妙,融会贯通,浑然天成。
四、比:分析对比,研习提升
比,即比字。对备选习练的字,指导老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观察分析,揣摩 其偏旁、部首以及点画结构上的差异。考虑到中国书法的文字繁体较多,比字时,指导老师应从文字的渊源着手予以讲解,使学生能对文字的由来和结构的变化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通过比,让学生明白书法文字是用毛笔书写出来的,是有粗细变化的,是有提、按、顿、挫的。例如在教学生书写左右结构的字时,在什么情况下是有谦让的;宝盖头(天覆)好比是人戴的帽子,该写大一点还是小一点;用一个生动有意思的比喻,描述什么是起笔和收笔,什么是长短和粗细的对比等等。总之,老师以较为形象的方式教会学生善于发现文字结构点画的共性和个性,做到熟记于心,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此段可进一步加详细些)
近几年来,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在尝试“赏读临比”书法教学中,也有过深层次的思考,但我自己认为这四个阶段的教学方法在小学书法教学中是可行的。“赏—读—临—比”四步教学法主要是将学习的内容细致化,学习的目标明确化,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缩短学习时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枯燥乏味的书法学习变得轻松自然、有趣味。更重要的是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教学质量。总之,“赏读临比”的教学实践在小学书法教学中现阶段只是一个雏形,还需要不断实践、推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谢建华.谈书法艺术:翰墨飘香[C].辽海出版社,2001 [2] 刘正强.书法艺术纵横谈[M].海南出版社,2003 [3]李乡状.楷书篆书隶书技法与指导[C].吉林音像(文史)出版社,2003 [4]王振华.不可不知的书法:文化修养综合手册[C].延边大学出版社,2005 [5]郭昌平.少儿书法理念:青少年书法[N].2005(第四版)[6]吴宝良.书法学习欣赏手册[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7]王新.学习书法的艺术[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8]李蕴棋,方正己.书法[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9]王志艳.书法[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8
第四篇:2011年东莞市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评选
2011年东莞市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评选
浅析小学书法“赏读临比”的教学实践
作者单位:大岭山镇第三小学 撰写人姓名:覃胜华 撰写时间:2011年5月
浅析小学书法“赏读临比”的教学实践
【摘 要】 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以它博大精深,意趣高雅的艺术魅力而绵延数千年,雄视海内外令人叹为观止,而作为炎黄子孙,更应该继承并弘扬。小学生是中华书法艺术传承的希望,教师如何正确、有效的引导,并能针对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在小学书法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的加以培养与实践,是当今小学书法教学实践的当务之急。本文是笔者在多年书法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实践探索“赏读临比”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主要是将学习的内容细致化,学习的目标明确化,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缩短学习时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枯燥乏味的书法学习变得轻松自然、有趣味。
【关键词】 书法教学 赏读临比 实践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关于在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精神,为进一步传承祖国优秀文化,丰富小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汉字能力。当前,书法教育,特别是小学书法教学,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艺术教育的一种,书法教学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这不仅因为书法教育给了学生写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书法教学起到了培养人的作用。那么如何开发书法教育的功能,搞好小学的书法教学呢?笔者通过近多年在小学书法教学上的实践,从教学中尝试运用“赏—读—临—比”的阶段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为主,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欣赏、读帖、临写、比较有机结合起来,既帮助学生写好了字,也培养了学生审美、观察能力、开发了智力,也陶冶了学生高雅的情操。
一、赏:观其神采,达其性情
所谓赏,就是书法欣赏。欣赏教学是小学书法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范字,提高学生的欣赏审美能力,而书法的审美价值表现不外乎于“形”与“神”。而所谓“形”,指书法的点画、结体、章法等;所谓“神”,指书法的神采、气韵、风格等。
在欣赏书法的过程中,首先是对书法作品的“形”的欣赏,第一要欣赏书法作品的点画的线条美,第二要欣赏书法作品的结体造型美,第三要欣赏书法作品章法的整体美。其实欣赏书法,是观者与作者的心灵交流。“书者心乏迹也”,作者“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气骨当真勉,规模不必同”,引导学生通过“笔走龙蛇”形成的痕迹,感受作者的审美造型、体味作者书写时的胸臆情怀,同时还要发挥联想和创造。
当学生对作品的“形美”有了初步认识后,该因势利导赏析作品的“神美”——作
品中的气韵与神采。宋朝书法家苏东坡将书法人格化,形象地指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成书也。”他的行书《赤壁赋》笔笔有神,千姿百态,丰腴甘美,视为国宝,从中可以看出神采美是书法作品的灵魂。而气韵是书法艺术的生命,无韵之气,枯燥无味,无气之韵,散沙一盘,气为统摄全篇的内在联系,韵为全篇的感情光环。气韵美不仅是创作的追求,而且也是评论一幅书法作品的重要标准。唐朝张怀瓘在《文学论》中说:“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南齐书法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也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昭于古人。”通过作品字里行间的赏析,让学生真切地体会作者的精神境界,真真实实地感触书法家的审美追求,接受美的熏陶。我们通过欣赏书法作品的章法、气势、神采、气韵,来感受书法家的气质、情感、审美追求及作品蕴藏的生命与灵魂,从而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二、读:观书百家,品其精神
读,就是引导学生读帖。读帖是临摹字帖的前提。就风格而论,应以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作为选帖的标准。临写前的读帖,就是通过观察、琢磨、体会,先了解字帖中的笔画形态、用笔方法、结构特点等,做到心中有字的整体结构,下笔便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方能把帖临得形似,临的像。在引导学生读帖过程中,笔者做到如下的两方面:
1、初学者应带有研究式的读帖
我们一开始临帖,“形似”是最起码的要求,初临帖的主要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再现”古人法帖中点画形态和结字体势,一步便是“人法”的问题。只有得到用笔和结字法,“形似”才能成为可能。因为只有在认识法度的基础上,才能推行法度的训练。如临习“玉箸篆”要使画点线条做到“圆润匀静”,必须明白多用“中锋”笔,要想结字做到“严谨不散漫”,就必须懂得其“中宫收紧”的结构法则,这些法则只有临习者碑帖的反复观察,玩味,认真分析研究才能把握。唐朝孙过庭《书谱》中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察”就是观察分析,“拟”就是照帖临写。只有“察”得“精”才能“拟”得“似”。这就说,临习者只有对所临的认真揣摩分析,掌握其点画,用笔,结构等特点,由浅到深,由整体到局部,皆有体会,才能得之于心,运之于手也,手相应达到从“无法”到“有法”的程度。
2、记忆式读帖
记忆式读帖也就是我们说“背帖”,读帖好比读书,要把读和记结合起来,不能看帖如走马观花。我们知道从临帖到出帖需要一个过程。初学为了使自已进步更快,学书者通常采用“背帖”的学习方法。读帖不仅有助我们对帖的理解和认识,更有益于我们的记忆。“记忆式读帖”更会有助我们背帖。学习书者只要能科学地运用“记忆式的读帖方法”来进行背帖的实践,那么我们的书艺定会与日俱增。正如《书概》中所说:“取古人之书而熟观之,闭日而索之,心中为有索字,然后提笔追之。字成而相较,如得其一、二,既可得其四五,然后多出以极其量,自将去古人为不远象”,这种“记忆式的读”不仅对初学者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对那些进入创作阶段的人来说,也同时需要这种记忆式的读帖方法,来不断地充实大脑记忆库中书写符号。
因此,读帖犹同古人对话,交朋友,达到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鸣。读帖从一点一画入手,仔细研究和琢磨古人用笔、结字、章法及气势、韵味之妙处。通过阅读,眼观神会,潜移默化,以加深理解,锻炼视觉记忆,丰富、积蓄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俗话说:“帖临一本,书观百家”。读帖不仅限于一两本,古今众多书法家的实践经验证明,读帖胜于临帖。有些碑帖,我们在小学书法教学阶段不一定临,但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深刻领会古人书法作品中的三味,积少成多,逐渐地吸收消化,才能奔汇腕底,充实于纸面,自然会手随眼高,眼使手灵。入于眼,融于心,出于手,心手相应,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临:摹其形神,临其意趣
临,就是临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摹帖和临帖”。临摹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要让学生真正走进书家的作品,走进书家的心胸,解读作品的现实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也就是在引导学生欣赏书法的同时让他们动起手来,临摹古代名家范本,学习名家书写的技法技巧,感受大师风范,体验书写的乐趣。小学阶段的初学者应以临摹作为学习书法的主要途径,临帖是在摹帖的基础上,宋朝姜白石说:“惟初学者,不得不摹,办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读书谱》)摹帖的作用在于:固定并熟练运笔的手势,理解并熟记笔画的走向和结体的法则,从而尽快地掌握字帖的风格特点。同时摹帖又能使心静凝神。学者一要心灵手巧,二要有澹静沉凝的性情,而此二者,能在摹帖过程中得到培养。
(一)摹帖
传统的摹帖法有二种较为在小学书法教学阶段通常使用的。
1、描红。就是用笔墨依着事先印好红字,把红字变成黑字。崔学古《动训》中云:“蒙童无知,与讲笔法,懵然未明,口教不如手教,轻重转折,粗细具体,方脱手自书。”描红是摹帖中最基本的方式,多为启蒙的初学者使用。描红的目的是领会、训练正确的书写方法。
2、影摹。就是用半透明或透明的书法用纸覆盖在字帖上,照着字帖上的点画、曲
折用毛笔描写出来。影摹是一种变向的描红,而其比较难些。因为这是写字用的纸,影纸稍有移动,摹写的笔迹就会有出入。所以学书者必须做到:手要把稳,眼要贯注,脑要专一。
摹帖实际上是摹帖向临帖过渡一个阶段,也是摹帖中难度最大的一种。摹帖以形为主、以神为辅。首先我们要求形似;在形似的基础上,再过渡到神似。摹帖是学书的初级阶段,也是最基本一环,一定要自觉进行严格的规范化的训练,打下牢固的基础,千万不可三心二意。
(二)临帖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重要途径,即在摹帖的基础上,对帖字的用笔、结字规律有了基本认识后,对着帖写。从古到今,凡是有成就的书法家,无不在临帖上下功夫。临帖跟摹帖一样,需要经过一定的步骤,循序渐进,才能达到最佳效果。“面临”、“背临”、“意临”正是小学书法教学中学生临帖练习必经的三个阶段。
1、面临。面临,简单地说,就是对着帖临写。这也是临帖的第一步。面临前要认真“读帖”,把所临范字在格中的位置、用笔变化、结构特点琢磨透方可下笔临写。面临时,字帖需立于书桌前或放在手边,以便随时观察。但切不可临写前不认真看帖,胸中无数,下笔后看一眼帖写一笔。这样临帖,缺少完整的概念,就不能从整体上掌握住字的形态和神韵了。初试面临,读贴、临帖经验不足,不易临像,可借助“格子”做参照。用于书法练习的格子有米字格、九宫格,现在又出现了一种“回宫格”。我们在面临时,可把字帖上的范字和自已的练习纸都打上同一种格子,然后以格中的线段作为依据来临写。范字的中竖写在格子的中竖线上,那么临写时,也必须把字的中竖写在格子的中竖线上。如果范字的起笔写在格中两线交叉处,临写时也必须写在格中同一位置。这样,用格中的各种线来确定笔画位置、笔画角度与长短,能够较准确地掌握字的间架结构。待这种“格临”方法运用一段时间,就可以撤去格子,在空白格中临写了。待面临能把帖临准,就可以尝试“背临”。
2、背临。背临,就是不看帖本,凭记忆把帖本上的字默写下来,还要写像。背临,可在熟临熟记的情况下临出全本字帖,也可分页分行背临。背临难度大,想一次临准并不容易,所以要重视临后与原帖的对照,找出毛病,反复背临。临帖不光是临字形,还要揣摹书家的整体凤格、笔墨意趣。所以通过面临、背临掌握的字形特点、用笔妙处还需“意临”来检验。
3、意临。意临,也就是临其“意”,是写的主要不是象字形,而主要是写出帖的风
格规律和精神。我们可以找一些所临帖本上没有的字,按照帖本上的结字、用笔凤格,篇章布局特点来书写。写出的字如能让人感觉仿佛在字帖中出现过,说明这些字写出了原帖的神韵,得到了书家所表现的意趣,可谓得其“意”了。这是对学书者的高要求,也是对书写者是否掌握了一种书体的最好验证。经过面临、背临、意临的过程,全面掌握所临帖本的风格特点,就是为自己的创作、创新打下了基础。以我之特点,熔他人之长处,才可形成自己的风格,攀上书法艺术的高峰。
(三)注意事项
在临帖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几个问题:
1、临摹时对法帖多加分析、研究。临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前人书法的法度,熟悉结字,用笔和章法布局方面的技巧,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为自已的独立创作打基础。所以,小学书法教学的过程中在临帖时既要要求学生动手又要动脑,特别要注意分析、研究法帖在结字和用笔方面的特点和规律。例如在教学生临习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集字时,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就能发现:它在结字方面具有方正平和、横划右上斜的角度小、两旁有竖划的字多取相背之势(即成“八”形)等特点;用笔时具有长横多取前轻后重,并用圆笔结收,长竖多用垂露而极少用悬针,“乙”划多带隶书波磔等特点。掌握了这些特点和规律,即便离开了帖,也能写出几分“欧味”来。还有平时应指导学生诵读全文,纵览全篇,反复玩味,如果眼光只孤立地盯在一笔一字上,就无法领悟书法家如此用笔、结字、分行、布白的用意,更不可能欣赏到韵味、旋律、节奏的美妙。
2、不应只临一家之帖。应以一家为宗,博览群书。当然,在引导学生启蒙时可以从一帖一家入手,待有一定基础之后,便应从一帖一家扩展开去,多临名帖,博采佳作。正如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是读书作文,其实临帖学书又何尝不如此呢?
3、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标准和追求。临帖并非全是初学者的事,古今许多有建树的书法家都是数十年如一日,临池不倦,博采百家广长,广集群贤众妙,融会贯通,浑然天成。
四、比:分析对比,研习提升
比,即比字。对备选习练的字,指导老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观察分析,揣摩其偏旁、部首以及点画结构上的差异。考虑到中国书法的文字繁体较多,比字时,指导老师应从文字的渊源着手予以讲解,使学生能对文字的由来和结构的变化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印
象。通过比,让学生明白书法文字是用毛笔书写出来的,是有粗细变化的,是有提、按、顿、挫的。例如在教学生书写左右结构的字时,在什么情况下是有谦让的;宝盖头(天覆)好比是人戴的帽子,该写大一点还是小一点;用一个生动有意思的比喻,描述什么是起笔和收笔,什么是长短和粗细的对比等等。总之,老师以较为形象的方式教会学生善于发现文字结构点画的共性和个性,做到熟记于心,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此段可进一步加详细些)
近几年来,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在尝试“赏读临比”书法教学中,也有过深层次的思考,但我自己认为这四个阶段的教学方法在小学书法教学中是可行的。“赏—读—临—比”四步教学法主要是将学习的内容细致化,学习的目标明确化,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缩短学习时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枯燥乏味的书法学习变得轻松自然、有趣味。更重要的是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教学质量。总之,“赏读临比”的教学实践在小学书法教学中现阶段只是一个雏形,还需要不断实践、推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谢建华.谈书法艺术:翰墨飘香[C].辽海出版社,2001 [2] 刘正强.书法艺术纵横谈[M].海南出版社,2003 [3]李乡状.楷书篆书隶书技法与指导[C].吉林音像(文史)出版社,2003 [4]王振华.不可不知的书法:文化修养综合手册[C].延边大学出版社,2005 [5]郭昌平.少儿书法理念:青少年书法[N].2005(第四版)[6]吴宝良.书法学习欣赏手册[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7]王新.学习书法的艺术[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8]李蕴棋,方正己.书法[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9]王志艳.书法[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第五篇:美术教学论文-幼儿园
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学指导语的研究
曾经在一片文章中看到这么一段话:“情景教育,就是给孩子添翼,用情感煽动想象的翅膀,让孩子的思维飞起来,让孩子的心儿飞起来,快乐的飞向美的,智慧的,无限光明的童话般的王国。”这说明教师细致、正确、有趣的绘画语言能让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通过美丽情景的唤醒和启示,激发创造的欲望和灵感,在孩子不经意间千变万化的创造中,呈现意想不到的精彩。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美术教学活动是一日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集体活动能使幼儿在较短的时间内有系统地、有重点地学习,有利于发挥老师的主导性。从儿童发展的角度出发,凡是全班幼儿共同感兴趣的或有着共同经验基础的内容,采用集体教学的方式也是适宜的。那么集体教学活动中如何让孩子的经验在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提升呢?我想教学活动中的指导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悬念性的指导语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是不可缺少的学习动力。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好奇心,要用合适的指导语去引发幼儿的好奇心,而不能为了图省事,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孩子,这样就会禁锢孩子们的想象力。
有这样一个案例,我带领小班的孩子逛小区,并且布置了一个任务去寻找树叶的颜色,孩子们很高兴,一路上睁大好奇的眼睛四处观望,突然,有个宝贝大声喊到:“老师,那里有树叶长错了”,我应声看去,有颗树上面长了几片红红的树叶。“你为什么说这个树叶长错了呢”?孩子一本正经的回答:“妈妈说的,树叶的颜色是绿的”
当孩子们收到的信息来自权威,或以绝对的形式表述时,就只会照单全收,然后被困在固定的思考模式中,“树叶长错了”的故事,让孩子省略了感知,省略了观察,同时也限定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和创意的能力。
而幼儿美术教学中应该把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放在首位,运用引导、发现、讨论、思考等方法,重视幼儿想象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幼儿的各种直觉器官来了解事物、了解世界,这个时候教师的指导语就会对幼儿的认知和想象产生巨大的启发作用。用爱因斯坦的话说,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可以概括世界之
一切,它是推动世界进步的。因此,爱因斯坦下了一个断语:“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二、游戏(拟人)化的指导语能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
我们班有位非常喜欢画画的孩子,她妈妈经常拿了很多画让我看,画的很认真,颜色漂亮,但每幅作品的房子的外形几乎都一样,三角形的顶,方形的窗和门。孩子说以前老师上课时画的样子就是这样的,我发现范画束缚了孩子的创造,限制了表达的自由和空间,蒙住了孩子敏锐的眼睛和观察,画的再象再漂亮又有什么用呢?
我尝试让孩子画仙鹤,首先给孩子看了图片和录像,让孩子置身于美的情景:月光如水,波光粼粼的湖面有微风轻轻吹过,低吟着舒缓的乐曲。美丽优雅的仙鹤如同超凡脱俗的白衣仙女,悠闲的漫步,时而沉思低语,时而梳理羽毛,时而翩翩起舞„„
看之前引导孩子知道观察和看是不同的,观察里面有分析有对比有思考,观察的越细致积累的形象就越丰富,有的孩子看完了以后,还是不会画,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尝试拟人化的引导,比如“仙鹤很爱美,常常喜欢戴红色的小帽子”、“仙鹤是天生的舞蹈家,细细长长的腿走路很优雅”等等„„这样孩子就会把仙鹤的特征在段时间内牢牢的记住,并绘画出各种各样的动态,孩子们的热情也被点燃了,画出来的作品也不是千篇一律了。
三、激励式的指导语能发展幼儿的创作个性
每当幼儿画完一副作品,教师都要评价,在评价幼儿作品时注意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功感。激励式的指导语能让幼儿乐于听,乐于接受,要恰到好处,教师要善于抓住幼儿思维的闪光点,对思维活跃、大胆想象的幼儿给予鼓励和表扬,并激励所有的幼儿积极地去思考想象。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有创新、有童趣、别具一格。
综上所述,指导语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是非常关键的,甚至关系到一次美术活动的成败。幼儿教师应该以指导语为切入口,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发现问题,再进行针对性的语言指导;对平时美术活动中的难点问题,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自己的提问和指导语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的指导语尽量要做到童趣、短小和灵活,教师要用亲切、自然、纯真的指导语让幼儿感受到天真烂漫之
情;要用比喻、夸张等方法,施展绘声绘色的描述技巧,来刺激幼儿的感觉,引导幼儿的想象和创作。多样化的指导语让幼儿喜欢上美术活动,更容易接受各种各样的绘画技能,让幼儿充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自豪感,从而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对美的表现能力,让我们一起努力,引领孩子遨游在多彩的世界里!
201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