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届南通三模作文“人皆可以为尧舜”写作指导
2014届南通三模作文“人皆可以为尧舜”写作指导
江苏省东台中学 徐长进
【原题回放】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保持一颗平凡的心,做出不平凡的事业。(舒婷)
完成伟大事业的人,起初并不伟大(爱默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分析】
1.孟子的话是植根于“性善论”鼓励人人向善,个个都可以有所作为的,其关键是一个“不能”与“不为”的问题,也就是《梁惠王上》里面所说的“挟泰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的问题,只不过从与梁惠王讨论的政治问题过渡到讨论个人修养问题罢了。意思是树立起立志向善的信心,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不断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关键就在于你怎么做。
2.舒婷话中的“平凡的心”是指心态而不是指人生目标,意思是只要我们保持一颗良好的平凡的心态,即使手中的工作很小,那也是一份事业的起点,在点点滴滴中积累,在一步一步中学习,最终,会让平凡的心态成就不平凡的工作,完成自己追求的事业。
在平凡的的生活中保持一颗平凡的心——但不是甘于平庸的心,心平气和地为自己的生活去努力。我们不需要害怕自己不被赏识、不被认可,只要是金子到哪儿都会发光。平凡的心态不等于人生要平凡,更不等于个人平庸,我们要抛弃功利、拒绝浮躁、埋头苦干,用一颗淡薄的心,引导人生的航向。
3.爱默生的话告诉我们:平凡是伟大的基础,伟大是平凡的升华。一位名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万事万物之初,皆起于一,一与一相生,以至于千万。”他的意思是:细小平凡的事物,日积月累,可以转化成大的事物。
许多人都向往成为伟大的人物。这是梦想,而要实现这令人神往的梦想需要的是坦然面对现状,埋头苦干,专心致志,勤勤恳恳,不畏艰难,勇于拼搏。切不可浮躁、心急,要沉稳、踏实,一心一意地努力,甘于平凡、甘于寂寞,那令人仰慕的伟大的时刻终会到来。
【立意分析】
1.材料的三句话存在条件关系,成为尧舜是终极目标,但条件是有一颗平常心,从小事做起,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量变而为质变。
2.三句话的共同话题是:平凡与伟大。主要论述方向:平凡如何才能变成伟大。大多学生只论述平凡与伟大的关系,未能阐述平凡如何才能变成伟大。不少同学把“平凡与伟大“的话题当文题,不能剖析“伟大”与“平凡”在材料中的具体含义,写出来的作文流于表面,不够深刻,千人一面讲伟大来自平凡,缺少个性化的表述。
3.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思考尧舜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成为那样的人,怎样才能成为那样的人?这则材料中的平凡是什么?具体表现是什么?不平凡又指什么?“起初不伟大”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起初不伟大”?
4.孟子的话讲的是“能与为”的话题。“能”,每个人的潜能是无穷的,从这个角度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为”,要想成为尧舜,除了必须有远大的目标,还要善于发现自己能量,自我要求、自我改造、自我修正,最终才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圣贤。
5.保持平常心是成为“尧舜”的必要条件。抛弃功利、拒绝浮躁,不在乎眼前得失是获得成功的前提。
6.获得成功的人大多会经历长时间的寂寞,被人误解,甚至死后才被认可。所以,埋头苦干,脚踏实地,不急于求成,不急功近利,摒弃虚荣,才可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来。
7.在本材料三句话中,“平凡”不是终极目标而是必备条件,如果立意为就是要做一个平凡的人是偏离材料含意的。
8.对“平凡”的界定:甘于寂寞而不甘于平庸的心态,为了达成某个目标抛开杂念,摒弃虚荣,埋头苦干,不急于求成的一颗淡薄的心。对“不平凡”的界定:有成就,练就了绝活,某方面小有名气,被需要,有出人意料的惊人之举,不容易(一般人做不到,令人赞叹)„„
【存在问题】
1.不能整体理解材料,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2.词语的理解不到位,“平凡心”指什么理解不准确,平凡与伟大关系的理解也比较肤浅。
3.文题不够形象,缺少哲理性。
4.议论文所举例证不新颖,较陈旧,甚至举不出事例。
5.思考不够,未多问几个为什么。
【好题举例】
1.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成功
2.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3.沙砾也有一颗珍珠梦
4.伟大始于细末
5.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6.蚕、蛹、蝶,把蜕变交给时间
7.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
8.细流也可聚成惊涛
9.雄心+平常心+耐心=成功
10.卖菜大妈(有绝活)
11.非宁静无以致远
12.平凡—--奋斗—--伟大
13.平芜尽处是春山
14.左岸豪情,右岸谦卑
15.简约而不简单
16.甘于量变,蓄势质变
17.于无声处听惊雷
18.天下之事必作于细
19.点点萤光亦可熠熠生辉
20.人为尧舜,皆因奋斗
21.尘埃亦可开出美丽心花
22.平凡是伟大的台阶
23.没有人能一蹴而就
24.平凡是起点不是终点
【商榷题目】
1.隐秘而伟大
2.是什么伟大
3.伟大的平凡
4.平凡的伟大
5.甘做小草
6.非凡的平凡
第二篇:2018南通三模作文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白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有人认为追求好的名声是理所当然的,也有人认为追求好的名声是一种负担。
淡泊名利
人的一生要过许多关口,其中,名利关是最狭长最难过的,可谓生命不息名利不止也。在名利关口面前,人们的态度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追名逐利,一种是淡泊名利。不同的名利态度,对于人生的为人本色、性情意趣、价值取向乃至生命长度,等等等等,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和效果。
追名逐利者,其人生的热望和关注点往往聚焦于位子、房子、车子和票子上,他们的志趣和人生目标,是怎样获取更大的名望、更高的官位、更绰的房产、更多的钱财……为了达到这些,他们会绞尽脑汁、百般专营、曲意奉承、攀高结贵、见机行事、不择手段,不惜人格,甚至踩着党纪、政纪、国法和道德良心的黄线工作和生活着。因此,他们一生摆脱不掉担惊受怕、患得患失的心境,终日处于焦虑不安、浮躁烦恼之中,在谋取了非分的功名利禄之时,也饱尝了违心、苦闷、沮丧、落拓的苦痛……他们奉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或许就是“不求天长地久,只图今生拥有”、“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明天是与非”,这是一种极端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人生态度。
淡泊名利者,并非没有功名利禄之心,但他们在追求和获取的态度上不是搞急功近利、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而是讲顺势而为、公平竞争、取之有道、得而无愧。因此,他们活得坦然、活得真实、活得自在、活得宽朗、活得博识、活得自重、活得自爱。他们谦恭礼让、仁厚大度、博学睿智、诚实守信,对事业讲忠、对父母讲孝、对家人讲情、对朋友讲义的品德风范和人生的态度,是极具人格魅力的。他们做人做事都严格恪守着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不为,损公肥私、害人害己的功利不取,不学无术、沽名钓誉、欺世盗名、寡廉鲜耻、自私自利、无情无义的品行不耻。这种贫安乐道、甘于寂寞、淡泊自守、不求闻达的精神境界,是一种纯粹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生态度。两种名利态度,规定和铸造了两种不同品位和格调的人生,毋庸置疑,淡泊名利者受人青睐、尊重和推崇。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呢?
三国志·诸葛亮《诫子书》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业,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对于诸葛亮的为人治学之道,引申到本文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淡泊名利,就是要以平常之心、恬静寡欲、贫安乐道、知足常乐地把握人生和对待生活,淡泊可视为名利之泽中的坝陌;宁静致远就是要保持心灵平和安祥、坚守笃定志向、守住道德底线、洁身自重自爱、诚信为人理事、公正用情施义,宁静可视为情致远达的舟楫。
虚掷的名声
邵晓燕
时近夏至,我心清凉。人生匆匆三十载,一朵雨荷的初颜,抵不过易老的时光。这些年,我亦如一株草木,努力尝试挣脱好名声之负累,无论褒贬臧否,宠辱不惊地活着。不美丽,不高贵,却简约,宁静。人生如寄,缥缈若尘。再浓郁的世味,有一天亦会淡如白水。再殷勤的浮赞,也常生人走茶凉的落意,曾经千恩万宠过的人事,终会道别,与你执手相待的,唯有明月清风,白云溪水。
偶拾闲书,封面干净,质朴典雅,小小的一张人物照,满头白发,瘦削冷毅,着一件略显臃肿的羽绒服。《史家高华》,配一行蝇头小字,“一个教授,一介书生,一个时代。”此前,高华的名字,冷僻陌生。
有人说,他是一本书的高华,然而耗费十年的《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至今都没有在大陆地区解禁。有人说,他是国宝级的史学家,可是蜗居十平米的筒子楼,委屈度日,身前又何曾享受过一日国宝级的待遇?还是有人说,他是不可复制的高华,他是史学家的良心,他是人中的翘楚……这些个名声,浓艳重彩,令人唏嘘。
掩卷遐思,这位学者,七年前已经去世,走得不留痕迹,走得悄无声息,却迎来了众多师友、弟子情真意切的追忆与怀念,遂独成文集,潜中流传,好名声,怕挡是挡不住的。
经文曰:无乐小乐、小辩小慧,观求大者,乃获大安。高华说,一个人,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看书思考,与二三好友时时聚谈,这根本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不求名声的静坐,一坐就是三十年。在中国社会进入到泛娱乐时代之后,真正下潜的学者少得可怜。高华就是这“少得可怜”中的一个。这样的下潜,这样的不刻意,是不是反倒成就了他的好名声?而常把自己搅到名声纠葛里面忿忿不平的人,却很难有真正长久的好名声。
在老街一家旅店读完的这本书,狭窄的老街摆放的都是带有民族风情的染坊、酒坊、银坊,还有琳琅满目的小吃。一位卖姜糖的老阿婆将清甜的生活也融进姜糖里,她额头的皱纹是那么美丽,美丽得会让你感到有一种慈祥的安宁,又有一种沧桑的疼痛。这份安宁,这种沧桑,揉碎进了姜糖,成就了长久的摊铺,不断的好名声。
站在路的尽头,看阳光与烟雾交融着不舍的情结,读着书卷中的,看着现实中的,那些些虚掷的名声,恍然间才明白,刻意求取外界的好名声,不若在内心深处,种植良善的种子,来日方长,静候它悄然成长。
此刻,临窗疾书,疏柳淡风,几两荷韵。愿你我洗却铅华,只是在流水四季,红尘一梦中,说说老去的故事。而不只是想凭这满纸荒唐言,求一段佳话,博一个虚名。
至此搁笔,悄然离去,不惊醒尚沉醉于名声之梦的人儿。
君子爱名,取之有道
顾陈丽
1929年,瑞典探险家“瑞典国家学会十八会员之一”的斯文·赫定想为好友胡适提名诺贝尔文学奖,被胡适严辞拒绝:“我可没有那厚脸皮。我是不配称文学家的。”
李敖撰写《播种者胡适》一文,其中诸多溢美之辞,如拒绝政府巨额奖金,狱中探望好友周作人等,其后胡适在致李敖的亲笔信中一一澄清。君子爱名,取之有道。难怪唐德刚评价胡适: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确,胡适对虚名的拒绝不仅体现了一种君子人格,更是一种人生的智慧。虚幻的浮名如同阳光下的泡沫,虽然五光十色异彩纷呈,但是瞬间就会破灭,暴露出苍白的真实。
浪得虚名非君子所为,但是对好名声的追求无可厚非,理所当然。汲汲于名利固然是庸俗的,一味的清净无为无欲无求可能也不符合时代的节拍。实至方可名归。比起“顺其自然”我更喜欢“水到渠成”,它不是被动等待,而是主动的,缓慢的进取。滴水拧成股,以柔化钢成渠,像被犁过的田,被雪橇踩过的路,留下一道时间的刻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步步铺就一条名声的路。
还记得前段时间网上热传的那幅照片“你奏你的凯歌,我做我的莫言”。生活中木讷寡言的作家莫言即使荣获诺奖殊荣之后依然坚持他的观念:“作家应该以他的作品说话,以他的作品回答。”“作家在生活中谦卑退让,在文学创作中须颐指气使。”盛名之下,如何自处?莫言赋予作家,诺奖得主作家一个典范式的标杆:一个人要对得起自己的名声。名声是一个皇冠,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人最想得到什么,就会成为什么的囚徒。有些人特别看重权力,忙于打通关系、经营人脉,官越做越大,但却变成了权力的囚徒;有些人执着于感情,一次又一次地受伤,但执迷不悟,最后就变成了感情的囚徒;有些人特别喜欢金钱,开始时是为谋生,后来为了一个数字,就像张爱玲的《金锁记》里的曹七巧,用金钱打造了一个锁链,把自己困了一辈子。在所有这些隐形的锁链中,名声也许是最常见也最粗的一条。往往是你最看重的,一定会把你裹挟进去,让你变成它的囚徒。克制自己对名声的妄念执念,要像控制熬夜争取早起,控制食欲减轻体重一样坚持,我们才能达到内心真正的平静和从容。
名声是一个人的名片,上面的头衔、是非、功过,无法伪造,要用一生的实绩去书写,由世人来评判,由历史来见证。
名声无法自封,甚至不能刻意地追求。有麋自然香,何必当风立?
第三篇:2015届南通三模作文
南通市2015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
作 文 评 分 细 则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生旅途中,我们有时会觉得无家可归。但人性的可贵之处在于追求永恒的归宿,这种归宿常常隐藏在人的灵魂深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审题与立意 1.对“材料作文”的认识
材料是多义的,角度、立意有多种。但考生在“自选”“自定”时不能超越“材料”能指、所指的“固定范围”,不能任意发挥、无边无际。
2.对本次作文材料的理解
材料为两句话,前一句指出“无家可归”的人生现象,后一句强调追求人生归宿的可贵;如将前后句联系起来看,根据材料作文审题的整体性原则,第一句话中“家”和第二句的“人生归宿”的内涵更为明确,即“精神家园”。整则材料的中心非常明确,即寻找精神家园,让心灵获得慰藉、安顿。
人在困境、彷徨状态中,甚至在安逸状态中,都有可能出现灵魂的空虚、茫然,人的意志会变得消沉,精神会变得萎靡。如何振奋精神、提升斗志?唯有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古往今来,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之所以杰出,并不仅仅因为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或地位,而是因为他们足够清醒,能够在困境、彷徨状态中探求自己的精神家园,并为之而奋斗。即便在当今的安逸状态中,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明智的人也会有着寻求精神家园的深思和举动,力避精神的茫然、颓废。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3.本次作文材料的立意
作文材料从人性的角度命题,但写作时可化抽象为具体。既可写个体人生追寻“精神家园”,也可从“乡村”“文化”“艺术”“民族”等大的角度入手,联系其领域的某个方面,紧扣追求“精神家园”这一核心概念,深入剖析或生动描述,表现某种特定的价值追求,展现正能量。
需要注意的是,材料为结论句,考生的作文不能仅证明此结论的正确,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理性认知,力求在新颖和独特上下功夫,在细腻中挖掘真情,在思辨中显现灼见。
二、判 分 1.判分原则
作文阅卷要公正公平;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要从切题、立意、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量分。
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选定文体的要求。须注意的是,若出现具有个性化文体样式.....的作文,如杂文、剧本、故事新编等,只要运用恰当,要敢打高分。2.判分等级
一类63~70;二类56~62; 三类49~55;四类42~48;五类28~41;六类27分以下。
3.几点说明 【立意】
①立意偏差,但未完全偏,勉强符合题意,原则上定为四类卷;若语言功夫好,可适度上浮。
②立意从材料的某一词语或某一句话而来,断章取义,偏离材料基本含义。尽管立意不准确,但语言功夫尚可,此类作文原则上定为四类卷及以下。
③立意与和行文完全与材料无关,此类作文定为五类卷及以下。【文体】
记叙类文章要形象鲜明、感情真挚,切忌平淡叙事;议论类文章言之有据、辩之有理,切忌泛泛而谈。对于体裁创新,立意准确,语言精当,可适当提高一档,以适应2015年江苏《高考说明(语文)》的要求。
【其他】
①作文评分应坚持兼顾“语文素养”。凡词汇贫乏、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者,凡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思路混乱者,凡书写潦草、错别字、病句较多者,一律下浮一个档次;严重者直接判入六类卷。
②如作文达到三基本:立意基本准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就应该在48分以上判分。以充分肯定的态度正确对待学生作文,有利于在最后阶段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③对有特色的作文,如文体创新、见解独特、立意新颖、富有生活情趣等,应勇于打高分,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甚至创作的积极性。
④文体模糊不明,最高不超过41分;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4.个案处理
①确认抄袭,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10分。
②写成诗歌的,一律提交阅卷组长处理。
③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三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分不能超过46分。(不满100字,0~5分;200字左右,6~10分;300字左右,11~20分;400字左右,21~30分;500字左右,31~40分;600字左右,41~46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④游戏考试、游戏人生、语言格调很低的“问题卷”,最高不超过40分;凡思想感情庸俗低下,即使切题,最高不超过20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最高不超过10分。
⑤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一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⑥缺作文题,扣2分。
三、标杆文
晚晴小筑
黛瓦白墙浸润在微醺的霞光中,眼角眉梢都是沉静安宁的韵味。一座泛着古韵的馆舍,便是木心先生的纪念馆了。
文学馆内整齐铺开的稿纸上——字迹清俊,翩雅优美,像一只只灵蝶,载着先生永不停息的脚步,追寻先生灵魂深处永恒的归宿——艺术之归宿,生命之归宿。
细细数完,先生从文革狱中带出的稿纸只有六十六张。
现在想来,狱中的十八个月中,最残忍的不是潮湿冰冷的牢房,不是如牲畜般的吃食,而是对先生精神的折磨。这是让人易在精神上彷徨迷失、觉得无家可归的摧残,比身体的折磨更加恐怖,文革狱中崩溃的知识分子不在少数。
所幸的是,先生因着灵魂深处对艺术的追求清醒了过来。在本该写交代材料的白纸上用诗意的语言勾勒一幅幅美好的图景,用白纸画就的黑白琴键弹奏着心中流淌已久的萧邦与莫扎特。原本彷徨迷失,无家可归的心灵,在艺术的美感中找到了归宿,寻到了生命价值之所在。
先生在苦难中明白灵魂深处隐藏的归宿,即在艺术中获得生命的美感与满足感,即在追求艺术中实现生命的价值。
乔伊斯说:“流亡,是我的美学。”而先生只说:“美学,是我的流亡。”于是出狱后的八十年代,先生与陈丹青等人同赴纽约深造。先生在彼开设美学讲堂,五年讲学,并写下《文学回忆》,后成为散文被美国知名大学收录教材的中国第一人。
“我本该放手,可我从未停止痴缠。”先生笔耕不辍、从未停止艺术追求的执念,是一种艺术家们对追求永恒归宿的执念,其本质是渴望在艺术中实现短暂生命的永恒价值,寻找灵魂深处的艺术之归宿,生命之归宿。相比之下,现下许多灵魂彷徨,那些因现实冰冷而觉得无家可归的人,更应该多思考灵魂的归宿在何处,而非漫无目的只知汲汲营世。
凉意顺着领口探入,晚风穿过木制的窗吹开凌乱的思绪,再低头,清俊的字迹也带上了些永恒的意义,肉体不再,其文字却永传后世。
我仰望馆中先生黑白的肖像,心生敬意之时,亦在思考我灵魂的归宿。
[点评]本文以木心先生的经历为线索,紧扣精神家园主题,以木心先生的经历和言说诠释人生归宿,以作者参观木心纪念馆的内心感想作结,给人以启迪。文章结构精巧,语言灵动,感情真挚。故判为一类上,70分。
身处茅屋心有歌
我很喜欢周国平先生的一句话:“富人用金钱为自己的肉体铸造了金碧辉煌的家园,然而他们的灵魂却无处安放。”
此言得之。真正的家园绝不是雄伟壮观的建筑,而是灵魂的栖息所。漂泊在外的游客会无家可归,而心有永恒归宿的人却绝不会迷路。
犹记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杜甫,贬至远地,背井离乡,贫困潦倒,算得上是无家可归了。然而在秋雨凄迷、狂风肆虐中,他却嘶吼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灵魂之声,他的追求,便是那“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高尚情操,肩担天下,心系苍生。身处茅屋心有歌,唱出灵魂深处的声音,唱出追求一世的壮志,穿越千年依旧回声不绝。即使他被贬至天涯海角,他的灵魂早已扎根于历史的书页,寄托一位伟大的诗人对苍生的鞠躬尽瘁,虽死而不已,这便是他永恒的归宿,灵魂的家园。颠沛流离乱不了他生命的脚步,他像巨人,守护在心灵的净土。
不由得感慨,心有追求,才能坚定向前。灵魂得以安放,脚步才不会迷茫。无处可居,便四海为家。秉守一方心灵净土,才是人类应有的追求。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苏轼便是这样。居住的处所终究是肉体的巢穴,斗转星移、时变世迁,终有一日华为土灰。而苏轼内心坚守的纯净、淡泊、雅致、随遇而安却成了他永恒的庇护所,无坚不摧,直至永远,那便是灵魂的力量,是人性的家,始终驻足在你的内心,指引你坦然应对人生百事。一个人确实应该有这样的追求。灵魂的操守会让你永远不会忘记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你永远都不会孤独。正如叹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文天祥,辗转流离,何谈家园?他又疾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报国献身的感人情怀便是他整个生命的追求。纵他滩头漂泊,洋里流浪,初心不变,他依旧有处停泊,有所栖息。万古留名,化为永恒。
纵使身处茅屋,也可高歌无畏。心有追求,才可让灵魂安身立命。泥砖终会腐朽,心灵的家园却永恒不变,红尘掀起巨浪,也污浊不了你的本心。
[点评]本文以杜甫、苏轼、文天祥的生活际遇和人生感叹揭示他们对精神家园的理解,既关乎现实的家园,又联系精神的家园,构思巧妙,不落窠臼。语言凝练而又兼具抒情意味,显示作者的文化底蕴。但文中对杜甫的叙述、评价不够贴切,故判为一类中,66分。
故乡•故乡人
故乡,一个曾让我无数次心动的词。可如今踏上这故土,望着眼前景,我茫然而无所适
从,似无家可归的游子木讷地站在曾松软的泥土上。
风吹打着我的脸,我的思绪被拉回从前。记忆中,耳边不时传来故乡人的吆喝声,即使是烈日高照仍不曾止息片刻。他们的微笑与汗水在阳光下散发着无尽的光芒。每至日中,我总爱跑到河边,与三五头水牛嬉戏玩耍。它们有着灵动的大眼睛,常载着我游来游去。它们摇动我的衣角一缕。时而潜入水中,时而浮出水面与我逗乐。夜未深,母亲便邀请三五邻居,在家前摆上八仙桌,共进晚餐。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享“灯下草虫鸣”的宁静安逸,吟“风吹稻花香”的甜美歌谣,饮一壶“寻常百姓家”的清酒,道一天丰富生活的多姿。记忆中,仿佛故乡就是故乡人永恒的归宿,故乡在,家,便是在的了。
“吧嗒——”一滴雨水滑过我的脸庞,将我拉回现实。我望着面前的四亩三分地被重重的高楼环绕,望着远处升起的不是炊烟袅袅而是浓烟阵阵,望着老家的巷口人影稀疏,墙上的瓦片片斑驳,我的心揪得硬生生地疼。你们,我那熟悉的故乡人,你们哪里去了?我那熟悉的故乡,也许再也不在了。抬起头,一位老人坐在家门口,空洞地望着远方。
我不忍心在踏入故乡深处,我似无家可归的的孩子,在漫无边际的世界渴求灵魂的归宿。
照例又是过年,我随着母亲再回到这片土地。一大早,我便被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吵醒。推窗望去,只见原本冷清的故乡路上是无数探亲回乡的故乡人。他们西装革履,穿着时尚,可脸上的笑容又透着一丝淳朴,一丝厚重。久违的爽朗笑声又传入耳。天还是那样的蓝。
我偷过薄薄的雾气,又看见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我看见平整笔直的水泥路旁的花团锦簇,不禁思绪万千。
是呀,我的故乡人不是忘记这美好的故乡,他们或政界精英、商界大亨,或硕士博导,满腹诗书,或历经苦难,仍未成就。可人这一生的旅途中,定音定调定位,前途充满未知数。你或许会无家可归,可故乡的烙印却像纹身的花纹,一辈子难以磨灭。我亲爱的故乡人,并不是忘记故乡,他们将故乡藏在心中最柔软的角落里,用一颗奋斗创业,闯荡世界的追求的心,将故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故乡,一个让故乡人无数次心动的词……
我看见那坐在家门口的老人笑得那样欣慰,那样甜。
[点评]本文由回忆从前故乡温馨动人的情景而生对现实故乡的失望,再到过年时看到故乡人对故乡的热爱,从而悟出故乡人“将故乡藏在心中最柔软的角落”,超越了为失去故乡而伤感的泛泛之作,立意昂扬。前后文虽有生活情形的对比,但涉及“永恒的归宿”笔墨过少。故判为二类中59分。
永恒的归宿
佛说:“勘破、自在、放下。”
人生旅途中,我们总是马不停蹄地奔往下一个目的地。滚滚红尘中,多少人为名,奔波
劳累;为利,辗转反侧。一念起,风生水起;一念落,万劫不复。在追逐名利的路途上,我们似流浪儿一般,一直在路上,觉得无家可归。
勘破这繁华的虚幻,自在地去追寻,放下名与利的浮华。淡泊,往往是人们灵魂深处永恒的归宿。
沿着遍布苔藓的阶梯,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青青草色,与几竿修竹相互映衬。没有富丽唐皇的装饰,没有歌舞升平的欢闹,有的只是那一间陋室,那一架未经修饰的古琴与几本经书。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他,在官场沉浮,便贬后毅然放下过往的浮华名利,没有丝竹乱耳,亦没有案牍劳形,有的只是与挚友的畅聊,闲情时的几曲琴音和抄写佛经。在无数人历经起伏后依旧决定奋不顾身地追逐时,刘禹锡,他勘破、自在、放下,用淡泊宁静为自己搭建了灵魂深处永恒的归宿,便得“惟吾德馨”经久不息地弥散开来。
南山的轮廓在云雾缭绕下若隐若现。山脚下的那户人家,炊烟袅袅。陶渊明,一生几仕几隐,最终他放弃了一切的荣华富贵。在南山的脚下,筑起道道篱笆,庭前把酒,采菊东篱。闲来无事之时,对月吟诵几首诗。没有了官场的尔虞我诈,没有了官员的阿谀奉承,一个人赏尽南山美景,对山林间鸟雀对话,对清风明月对饮,与菊共赏秋色。陶渊明,他勘破、自在、放下,抛弃了富贵名利,用淡泊闲适为自己筑造了灵魂深处永恒的归宿,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流传后世。
加西亚•马尔克斯曾说:“这世上所有的灿烂,终究都要用寂寞来偿还。” 天地沙鸥,我们微若介子。
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这个浮士绘世界所带给我们的繁华与绚丽。我们在这条路上永不停歇地追逐,遗忘了归宿,觉得无家可归的无依无靠无着落。但人性的可贵之处便在于追求永恒的归宿。
深藏于灵魂深处的那份淡泊,那份闲适,那愿意抛掷名与利的勘破、自在与放下,便是心中永恒的归宿。
[点评]本文紧扣佛家“勘破、自在、放下”的信条,运用抒情化的语言,结合刘禹锡和陶渊明的人生境况阐述了自己对人生归宿的理解,主张用“淡泊宁静”筑造灵魂深处永恒的归宿。但刘禹锡和陶渊明的用例无本质区别,有罗列之嫌,且对佛家语欠必要的阐释。故判为二类中60分。
吾心安处是“故乡”
倦鸟归林,落日归山,人生路上的我们该如何安臵迷惘的自我?不如静心凝神,回到灵魂深处,吾心安处,即是“故乡。”
行走在人生路上,两旁的灯红酒绿,缭乱人眼;遍生的荆棘,阻绊脚步。渐渐地,我们迷失自我,头晕眼花,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点。前进的道路曲折回环,好似一个迷宫,在 6
我们的迷惘前进中,扰乱头脑,将一切如麻绳一般扭曲扯结,将疲惫的我们如困兽般束缚,再难逃离这苦海。
这时,应静下心来,回到灵魂深处,找到内心的归宿,将浮躁迷惘的头脑唤醒,坚守着本心,重新整理自己,目标明确,一往无前。
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他将魔幻的虚无繁华结以坚锐的现实,构建出心中的理想王国。他没有因繁华的虚无世界迷失自我,坚守着心中的那份信念,驾着现实的风帆,将魔幻现实主义传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吾心归处,既是归宿。找到内心的归宿,便是为人生定下了目标。行走在人生路上,既已有了目的地,便无所谓风雨,无所谓迷乱。任他世事烦忧,我自是朝着归宿前进。
既然有了远方,那便风雨兼程。风雨之中,柏拉图奋步疾走,奔向心中的“理想国”。钱钟书挑灯夜战,书写下国学新的篇章。
外界的风雨,纵然再大,在既定的心湖中亦是波澜不兴。世事浮沉波上舟。静心、凝神,任他世事烦扰,心台亦一尘不染。心中只有那一个目标,不因外物的影响而有所改变。
既已确定了归宿,那便不要轻易改变,保持灵魂的安宁平和才能给前进中的身躯以更好的指引。正如弘一法师所说:“宁静止水以居心”,心如止水,才能更好地映照出现实,风雨之中,指路的明灯才会经久不灭。“非宁静无以致远。”持一颗宁静的心,去涵养疲惫的身躯,让迷惘中的头脑得以清醒。
静心,凝神,迷惘之时,回到内心,坚定信念,持内心本真,一往无前,吾心安处,即是“故乡”,获得永恒的安宁,达到理想的境地。
[点评]本文结构清晰,语言凝练,扣住题意陈述回到灵魂深处的观点,强调找到内心的归宿便是为人生定下了目标,但并未涉及人生归宿的实质。虽提出为人生定下了目标,要风雨兼程,不要轻易改变,但有套话之嫌。故判为三类中53分。
第四篇:2013盐城二模作文写作指导
高二语文综合卷三作文评讲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在烈日炎炎的正午,当农民们忙于耕种而大汗淋漓的时候,水对他们是最宝贵的东西。
当一个牧羊人从山上下来,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能够趴在河边痛饮一顿,那他就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
可是,另外一个人,尽管他坐在绿阴下的靠椅上,身边放着漂亮的水壶,拿着精致的茶杯喝上几口,也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来。
(选自[阿富汗]乌尔法特《生活》)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1
当一个牧羊人从山上下来,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能够趴在河边痛饮一顿,那他就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
可是,另外一个人,尽管他坐在绿阴下的靠椅上,身边放着漂亮的水壶,拿着精致的茶杯喝上几口,也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来。
1.上述材料的出处是乌尔法特的文章《生活》,暗示材料里的“水”应当喻指“生活”。2.不同的人品味水的滋味不同,由此提炼出立意的角度“生活的滋味”。
审题立意2
在烈日炎炎的正午,当农民们忙于耕种而大汗淋漓的时候,水对他们是最宝贵的东西。
当一个牧羊人从山上下来,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能够趴在河边痛饮一顿,那他就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
农民是在“大汗淋漓”之后,方知水的宝贵;牧羊人是在口干舌燥的时候,才“最了解水的甜美”,他们都是经历过困境,才品出 宝贵、甜美,由此提炼出立意:经历磨难、苦难才能够懂得幸福,苦过方知甜。
审题立意3
可是,另外一个人,尽管他坐在绿阴下的靠椅上,身边放着漂亮的水壶,拿着精致的茶杯喝上几口,也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来。
从这第三则材料中的“另外一个人”的角度分析,“尽管他坐在绿阴下的靠椅上,身边放着漂亮的水壶,拿着精致的茶杯”,外在条件很好,可是他“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可见生活中,我们应当摒弃外在的喧嚣浮华,追求本真的东西,由此提炼出立意:追求本真。
审题立意4
材料的三段话中有三个角色:农民、牧羊人和另一个人。综合这三段话,可以看出,三种人在不同情境下,对同一事物的心理感受不同,由此提炼出立意:体悟随境遇而改变,一心一境,心境与环境。
材料中的三个角色,农民、牧羊人因对水有切实的需求,所以品出水的滋味,“另一个人”因对水没有需求,所以品不出水的滋味,由此提炼出立意:需要才珍贵,美好源于需要。
立意之一心一境
心由境造,指环境很重要,环境对一个人的心境有很大影响。
境由心造,意指环境的美好与恶劣是由心境的快乐与否而决定的。(立意高)境随心转则悦,心随境转则烦。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
台湾著名作家罗兰提出“境由心造”的观点。他认为,一个人的处境是苦是乐常是主观的,苦乐全凭自己判断,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
精彩语段展示1
真正的智者,能从一滴水里看见整个太阳的光辉,能从一朵花中嗅出整个春天的芬芳,甚至能从一粒沙中看出整个时代的变迁。以心为眼,以有限观无限,从点滴中发现生活的智慧,感受生命的美丽,这便是一种境由心造.精彩语段展示2
我们无法选择生活,但可以选择自己的内心。坐拥一份“采菊东篱下”的恬淡,一份“先看庭前花开花落”的雅致,一份“玉壶买酒,赏雨茅屋”的清新。在生活中找寻自己的桃花源,带上一颗发现美的心,用心去感受,定会看见那漫天的落英缤纷,那遍地的芳草鲜美。
立意之追求本真
一颗真正淡泊纯净的心灵,一定要清醒自持,不为世间浮华言语所同化,一定要安乐自勉,不为人世虚幻情感所虏获。
人,要追求本真。率真而自然,超越于世俗的言语逢迎与情意交接,使潜藏在心的净美得以柔和而内敛的统一,便是个清醇而高洁之人!
人,要追求本真。说想说的话,做想做的事。要做自己,做真的自己。
人,要追求本真。拥有本真,你会得到纯天然的快乐,你会成为精神明亮的人。
精彩语段展示1
有时城市太过喧嚣,太过华丽,闪烁的霓红灯掩饰不住城市人内心的空虚,充斥耳膜的音乐躁动地纷乱了内心的琴弦。当一切繁华落尽,又能剩下什么让人喟叹?华丽的城市如同一杯卡布其诺,在氤氲的奶油中得到短暂的甜味,咀嚼之后除了苦涩别无所有。而那些大山里来的人,他们看似狂放的舞蹈,听似混杂的音域无不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正是那种无保留的情感宣泄,通过悲伤或欢乐的音乐,解开了他们心灵的枷锁,让他们真正地回归于空旷大自然中。像稽康一般,在草屋前握铁,在月下抚琴,让天籁传来,让生活无比纯净。
精彩语段展示2
深夜滤去了所有的光影,留下最原始最自然的深邃的黑,不要掩饰,也无须去伪装。人们的心也由此沉淀变得如此宁静,暴露得如此淋漓尽致。几度深思便觉褪去浮华,还以本真。
精彩语段展示3
东坡曰:“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我也想怀揣初心和生命最初的本真,用一颗诗意的心打量这个世界,用最澄澈最干净的目光,注视他人的奔跑,于春光烂漫中安享岁月静好。
第五篇:“二模”考试作文写作指导
“二模”考试《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写作指导
两岁时,张亚勤失去了父亲。他的几个亲戚住在不同城市,为了锻炼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小小年纪的他在几个城市之间独来独往;临近高考,他突然患病,母亲劝他放弃,张亚勤不听:“我就是想试试,即使失败也是一次练习;要是不争取,那就一定不会成功!”结果他如愿考进了中国科大少年班。然后,硕士,博士„„最终成为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世界电子工程领域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在我看来,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我获得了独立、执著、坚强、自信„„没有那一段成长的经历,便没有我今天的一切!”
思路点拨: 回眸人生点滴瞬间,我们体会过很多成长的历程:这里有成长中的辛酸,成长中的苦辣,成长中的快乐,成长中的欣慰。成长的过程是奋斗的过程,成长的过程是拼搏的过程,成长的过程是反思的过程,成长的过程是逐步走向成功的过程。我们其实都是在成长中走向成功。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个作文题,有比较大的开放性,有利于同学们张扬个性,书写真实的心灵感悟和内心的情感世界。同学们可以打开自己的积累仓库,寻找身边典型的写作素材,丰富思维空间。大家在生活中都有关于成长方面的体会,也都有成功的感受,写作时会有真情实感的。这个命题切近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发展区域,便于学生很快激发起思维的灵感,激活自己旺盛的生活热情,写出自己的深切感受,也便于与读者达成共识,形成共鸣。
1、主题要积极向上。写自己或他人对成长过程的感悟,要写自己对成长过程的深刻认识和体会,给读者以积极向上的启迪,在励志和做人等方面给人深刻的思考和回味。注意不要写消极方面的材料,以免产生负面效应,防止冲淡主题。
2、重点要突出明确。注意要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写作。写记叙文,要围绕为什么或怎么样来写,可以记叙一件感人肺腑的事情,既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他人,既可以作宏观方面的粗线条的勾勒,更可以作细致具体的描写;写散文,可以让“成长”成为构思文章的线索,串联整个文章的写作材料;写议论文,要围绕“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来提炼论点,论点必须明确有力,见解明了,论据必须新鲜典型,有说服力,能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
3、运用好写作技巧。选择了好的素材,选择有利于发挥的文体,题目要新颖生动,有吸引力,在斟酌题目上下功夫;开头要新奇有趣,抢人眼球;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情达意;可根据文章的需要恰当地选用修辞手法,增强文章地表达效果;要注意遣词造句的生动优美,增强文章的语言感染力;可多使用文学语言,使文章有品位而耐看。范文
时光匆匆,人的生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一个毫不起眼的一瞬,但这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又经过了多少花开花落、斗转星移呀? 经过小学六年的艰苦努力,我如愿以偿,考上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花开花落,我兴高采烈,来到梦想的校园,我被这所现代化的文明学校所吸引了。这里环境幽雅,教学秩序井然,校园管理上乘,真是远近闻名。于是我决定住校。因为住校对我来说使一件非常令人向往的故事。因为我可以听不到父亲的鼾声,听不到母亲的令人厌烦的唠叨声。这里的一切都那么自由,一切都那么令人向往,真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嘛!校园成了我们生活的天堂。
一开始,我对这里的环境感到很好奇,做什么事情都那么认真,我们每天把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完全可以当镜子照。起初的日子很惬意,因为离家的感觉真的很好。没过多久,我们便感觉累了,那飞翔的翅膀千方百计想寻求歇歇。那天晚上,我们在宿舍里谈论了起来。有人说学校的生活多苦呀,要是在家可就自由了;有人说我那衣服老洗不干净,还要值日,多烦呀。又人说妈妈做的菜才香呢,好想吃妈妈亲手做的菜。说完,她竟然哭起来。后来,宿舍的生活老师来了,她亲切地教导我们,帮我们分忧解难。于是我们想家的念头才渐渐平息下来。当然,我们其实还使在对家的日益思念中度过了许多时光。
后来,有许多同学决定不住校了,他们要感受父母亲亲切的关怀,到父母身边去撒娇去了,我却选择了继续住校,因为我要继续接受锻炼,我要在生活的磨练中接受挑战。我暗下决心:这点困难算得了什么,我一定会很坚强的,一定会自强不息地生活下去,独立执着地走下去,不会因为小小的困难而退缩,因为我是生活的强者。
在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涯中,我凭借丰富的成长的经历,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我感到快乐,感到开心,我认为成长比成功更快乐,因为拥有快乐的成长的过程比取得成功更加精彩,我也幻想取得更大的成功。
点评: 本文通过自己选择住校的生活经历,运用生动细腻的描写方法,表现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启迪人们关注成长的过程比关注成功更重要,当我们关注了成长的过程后,我们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住校的生活的确要艰苦些,这不免引起对家的回忆和向往,但这个艰苦的人生经历,又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厚厚的沉甸甸的资本,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宝贵的财富。文章重在些写自己的点滴感悟,写自己的人生体会,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巧妙结合在一起,浑然一体,足见作者娴熟的写作功底和淳熟的语言技巧。材料作文:一群孩子在公园放风筝,其中一个孩子怎么也不能把风筝放飞起来,放着、放着,风筝就掉下来,一个大一点的孩子,对着孩子说,风筝往往是在顺风时候掉下来,逆着风放就不会这样,果然,这孩子按照指点,很快就把风筝放飞起来。
顺风易落
一群孩子在公园放风筝,其中一个孩子却怎么也不能把风筝放飞起来,放着、放着,风筝就掉下来。
一个大一点的孩子走过去,对这个孩子说:“风筝往往是在顺风时掉下来的,逆着风放,就不会这样了。”
果然,这个孩子按照指点,很快就把风筝放飞起来。
风筝往往是在顺风时掉下来的,我不想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只是惊叹,自然和人生竟是如此地相似:很多人不也是在人生最顺利的时候,把握不住,吃了败仗、栽了跟头吗?反倒是逆境更令人奋进,更容易走向成功。
所以,愈是在顺风顺水的时候,人愈要提醒自己谨慎:风筝往往是在顺风时掉下来的。
放风筝与悟人生
一
记得初学放风筝,我怎么也放不高。父亲指点,要把风筝放高,就得先把线向下拉。
把风筝的线向下拉,不是把风筝拉得更低了吗? 父亲说:“先把风筝向下拉,是为了让风筝更好地向上升,风筝在向下拉的过程中,在气流的挤压下,获得一种向上的力量,这时再松线,风筝就会越飞越高了。”
在生活的磨砺中,我逐渐明白了“向下拉是为了向上升”的道理。人生也有这样的一种力量,在逆境、压力和屈辱中,获得一种向上的力量。
以退为进、反败为胜、转危为安、化危为机,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二
刚学会放风筝,总是缠着父亲去放风筝。一次,父亲说:“今天没风,不能放。” “为什么没风就不能放呢?”我问。
“因为没有风,风筝就无法飞到天上,只有等有风的时候去放,才能把风筝放飞到天上。”父亲说,“所以,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机会,只有抓住了机会,才能把事情做成功。”
“没有风,为什么鸟照样可以飞到天上呢?”我问。
“因为鸟是自己在飞,而风筝是靠风在飞。”父亲说,“孩子,自己飞,什么 时候都是机遇,什么时候都能飞到天上;而靠别人帮着飞,机遇都是暂时的,即使一时靠机遇飞到了天上,最后也会因自己不能飞而掉落到地上。”
三
一次,我与一群孩子在公园放风筝,可我怎么也不能把风筝放飞起来,放着、放着,风筝就掉下来。
父亲见了,走过来对我说:“风筝往往是在顺风时掉下来的,逆着风放,就不会这样了。”
果然,按照父亲的指点,我很快就把风筝放飞起来。
风筝往往是在顺风时掉下来的,我不想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只是惊叹,自然和人生竟是如此地相似:很多人不也是在人生最顺利的时候,把握不住,吃了败仗、栽了跟头吗?反倒是逆境更令人奋进,更容易走向成功。
所以,愈是在顺风顺水的时候,人愈要提醒自己谨慎:风筝往往是在顺风时掉下来的。
四
稍长大一些,记得有一次在草地上放风筝,可放到中途,风为没有风,风筝怎么也放飞不起来。于是,我沮丧地站在那里,等待着风的来临。
“为什么不让手中的风筝飞起来呢?”父亲问。“没有风,风筝飞不起来。”我说。
“你长大了,没有风,你可以自己制造风呀。”父亲说。“制造风?没有风,怎么去制造风呢?”我想。
“孩子,现在你长大了,可以快速地奔跑了。跑起来,不就是一股风了吗?跑起来,不就制造了风吗?”父亲说
在父亲的指导下,我举着风筝,开始跑起来。空气在我耳边“呼呼”地响着,我好像真的成了一股风,一股自由的风,一股奔跑的风,一股热情奔放的风。风筝慢慢地在我手中升起来、升起来,最后升上了高高的天空„„
从这以后,每当我遇事束手无策时,我就会想起父亲的这句话:跑起来你就是一股风!于是,我不再傻等上天的“风”,而是让自己“跑”起来,行动起来,让自己成为一股强劲的风,一股奔腾的风,一股上升的风,自己“渡”自己到理想的高空,自己“渡”自己到成功的彼岸。(摘自乐读网2015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