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蛮童之歌观后感
蛮童之歌观后感
整部影片以杰克假释出狱,尝试开始新生活为主线,中间穿插着他过去黑暗而不堪回首的记忆,这个基调沉重而晦暗,却又点缀着点点温情,就像多雾而阴霾的清晨,有着缕缕阳光洒下。情节一起一落,让观者的心也随之起伏。影片对细节的处理也十分妥帖,每一处都能让观者细细品味。
通过观看我也感触很深,孩子的身心健康是不能忽视的。有位优秀的儿童教育家说过:“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孩子还在摇篮之中时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越早越好。”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是一群3~6岁幼儿,他们的可塑性很大,这也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幼儿园的品德教育,还需要我们老师和家长们一道,坚持不懈,反反复复地抓,要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使幼儿的品德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得到培养,才能保证幼儿思想品行向良好方向发展。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幼儿早期的经历非常重要,很多人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早期(特别是五岁以前)所遭受的挫折。童年早期所经历的创伤或挫折若没有得到及时地解决,幼儿就会痛苦,受到压抑,负性情绪潜藏于幼儿的内心,形成无意识。随着幼儿的成长,再次遇到挫折时,潜藏的负性情绪被现实所激活,孩子就会产生心理疾病。可见,幼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所以我深感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可谓是责任重大。不仅要教给孩子各种知识技能,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生活常规,更要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
冯玉苗
河头学校附属幼儿园 2013.11
第二篇:《蛮童之歌》观后感
《蛮童之歌》观后感
利用空闲时间,我观看了电影《蛮童之歌》,这部电影的结尾让我久久不能释怀,那一幅幅画面依旧在我眼前:泪水划过jack的脸庞,他注视这脚下的海水。我期望这是对过去的真正告别。
Jack是一个温和的大男孩,很阳光,又有那么一点点羞涩。很难想象经历了10多年的牢狱生活之后,jack没有变得愤世嫉俗,也没有变得的孤僻冷漠。他对生活的热情如火,生生不息。当然这个世界对他来说还是有些陌生了,从他略显生硬表情和的拘谨的动作便足以说明这点。不过这不要紧,因为他正在适应现在的生活。现在他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上司很“宽容”,朋友很体贴,最重要的是他恋爱了。生活于他是完满的,当然除了时常在梦境中闪回的片段。他是一个有过去的人,每个人都有过去,只是他要不幸些罢了。
很欣赏这部电影的人性化叙事角度,一个人的过往和一个人的行为处事方式往往会遭受舆论强大的压力,我们要想活得轻松一些,就需要在精神世界中一尘不染,只是对于那些有过错误但改过的人可否不需要那么的冷漠严酷。迷途知返最为难能可贵,jack却是夹在过去与未来的真空地带,他需要爱的关怀和被世俗的重新认可。
爱的关怀和认可又是身为一名幼儿教师对待孩子要做到的。不可否认,在我执教的期间,我有时忽略了一些孩子,他们往往因为不善语言或者表现不算突出,有的也会因为过于调皮导致成为我心里“不乖”的孩子,但是偶然一次事件真的让我明白关怀和对孩子的认可有多重要。
豪豪是班里非常内向的孩子,但是他的内向只表现在老师的面前,老师稍不注意,他就会转身向别的小朋友打逗或者欺负小朋友,这一直让我很头疼,对于安排的一些家庭作业有时会对他进行反馈,结果都不是很好。可是,有一次班里开展节水的环保活动,我随口说了一句“回到家,要把你在幼儿园学到的节水方法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哦”,第二天,豪豪的奶奶便高兴的告诉我,豪豪回到家认真的把在幼儿园学到的东西一本正经的教给妈妈···看着奶奶满足的笑脸,我突然有些羞愧,因为我没有及时关注到,因为我没有及时去认可···
老师在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是神圣的。老师的一句话会在孩子心中漾起很大的涟漪。可每个孩子在老师的心中又是怎么的?我们要真正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关爱他们,并给与他们极大的认可,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马兰(河头学校附属幼儿园)
2013年11月27日
第三篇:流浪者之歌观后感
流浪者之歌观后感 《流浪者之歌》开始于林怀民一趟渴慕的旅程。1994年夏天,行囊里带着德国作家赫曼?赫塞根据佛传故事改写的小说《流浪者之歌》,林怀民飞往佛祖得道的菩提伽耶。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赫塞,四十五岁创作出经典作品《流浪者之歌》(又译:悉达求道记),故事主人翁婆罗门之子悉达多,历经静坐冥想、放浪形骸、流浪苦行的种种求道法门,而在放下一切法门时得证圆满。在菩提伽耶,林怀民看到大觉寺外聚集上百的乞丐,残障与麻疯病人,大受惊骇,因而烦苦不解:“人世间的悲苦,为何在佛陀涅盘两千五百年后毫无改善?”忽然间,他意识到佛陀不是神,而是凡人,为了利益众生,苦思出让世人安身立命的生命哲学。他感动地叩头顶礼。
一日,在佛陀悟道的菩提树下静坐,阳光穿过叶隙,林怀民感到眉心一股温热,从未有过的安静与喜悦笼罩他的身心。印度归来,如流水般创作出《流浪者之歌》,林怀民喜欢说:“这是佛祖的礼物。”
这样就诞生了我们今天所能观赏到的舞蹈《流浪者之歌》。
《流浪者之歌》绝对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编舞者将三吨半稻谷搬上舞台,让我们得赏一场稻谷的盛宴:谷泉、谷河、谷雨、谷瀑、谷丘,及至满满一舞台金黄的稻谷。编舞者以乔治亚民谣作为配乐,那音乐雄浑,低沉,沧桑,长河一般的音符,蕴藏着无比的坚韧和力量,与舞蹈浑然天成。而那些衣衫褴褛的男女舞者,他们的一出场就让人震惊,让人感受到了求道之途的苦难。
一束细密的谷泉,从天而降,汩汩落在一个扮作僧侣的舞者的光头顶上。随后的90分钟里,他一动不动,合掌而祷,接受着稻谷(圣水)的洗礼。从高空垂直落下的稻谷,簌簌敲击着他的头顶,再飞溅到他指尖,再弹起,焰花一样美丽的弧线,绽放,落下,缓缓堆积在他脚下,小山一样。灯光下,粒粒稻谷本身就是舞蹈。金黄的,带着声响,线条流畅,路径华丽,亦动亦静。
沿着稻谷堆成的蜿蜒的圣河,那些衣衫褴褛的男女求道者挣扎、跋涉、祷告、祭祀„„他们的舞蹈,虔诚、神圣、充满仪式感。那一次次扑向稻谷,或者翻滚、跳跃、旋转、鞭笞,都给人极大的震撼。他们肢体的动作,又是那样的由内而发,像是不可遏止的本能,全不是为舞而舞。
还有那个整场只与耙子为伍的舞者,将满台的稻谷一圈又一圈地耙出一个巨大的圆。耙这个圆,足足用了24分钟。那是何等的气场?从近景中看到舞者淋漓的大汗,再观他的专注疑重,无不让人惊叹。
《流浪者之歌》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
“什么是沉思冥想?什么是躯体舍弃?什么是持戒奉斋?什么是屏息呼吸?那是从‘自我’中一种短暂的飞离、从生命的苦痛中一种临时的逃避;那是对生命痛苦的一种缓和、对生命愚行的减轻。”这是赫尔曼·黑塞 在小说《流浪者之歌》写的话。看完了林怀民编导的舞蹈《流浪者之歌》,我开始明白了这段话的含义。《流浪者之歌》正传达了一种忘我,一种生命痛苦的解脱。而这种忘我这种解脱,一方面需要精神的追求,一方面需要物质的劳作。
第一段---痛苦,那个僧人,站在左前方的台上,上面不断地洒下谷物,从他的光头上流泻,在足下堆积。他应该就是乔达多·悉达多,就是流浪的修行者。
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演出过程中无论是喜是悲,这个僧人始终保持这个姿势,岂一个忘我可解?
飞流之下静定禅立,其中的定力和坚韧,自不待言。他在流动的稻谷中坚守着静,坚守着念,以不变应万变,愣是成了整个舞台上最牵缠人心的一角,也让人心生敬意。
在这段,那几吨稻谷自然也会成为卖点,稻谷是收获的象征,是富裕的象征,物质的象征,但也是沙漠的象征。正应征了佛祖的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开始的时候衣衫褴褛的男女求道者在满地的稻谷上挣扎,稻谷从他们的指缝中抓起又漏下,痛苦的人们犹如在沙漠中行进。这让我想到,物质上的东西我们不可能永远抓在手中,若没有精神上的富足,我们只是在沙漠痛苦地穿行,看不到尽头是什么,看不到希望在何处。
第二段---自我的鞭挞,这一段中的男人们拿着绿色的树枝抽打自己,让我看得触目惊心。随着他们的自我鞭挞,我的内心也在经受着鞭挞。绿色树枝是希望的象征,是谁不让生命的希望不能发芽,是人自己,既折磨了希望也折磨了自己。这让我想到人的不自律是才是痛苦的根源。我们时时破坏自定的规则,嘴上嚷着要遵守规则,需要规则,要有社会公德,却不自律,亲手去破坏它们,使它们形同虚设,毫无意义,最后还在一味地抱怨,不满那些自己造成的错误。我们时时违背自己的良知,我们明明知道善的立场,却又不由自主地走到另一边,最后遭受恶果,深陷于痛苦中不能自拔。
一切都存因果,此消彼长。自我谋取到眼前的那点利益也不过是截了自己的脚补自己的头这样的蠢事。人的自我是就那鞭挞着希望和鞭挞着自己的树枝,就是既不利益自己也不利益众生的痛苦。我们要从痛苦中解脱,就需要忘我,需要先自我解脱。
第三段,一个全身只着一根带子的几乎裸体的健硕男人,和一堆稻谷从空中重重砸下。前面的舞者如果说表现都是饭都吃不饱的穷人,始终站起跌倒,牢牢地被吸引在大地上,(在人智学中,大地也代表着物质),那么这健硕的男子(肌肉非常之美)定是个富足的人,也许他拥有许多的粮食和黄金(这里稻谷可以解释成黄金,财富)。那么这一段,这个男子也始终贴在谷堆上,他只是挥霍,挥洒那些稻谷抑或黄金,他几乎连向上的力量都没有,他沉溺在这些物质之中。
那些穷人因为难以得到物质的满足而挣扎痛苦,而那些物质富足的富人们,他们沉浸在物质之中完全难以自拔,完全丢失了精神上的支撑,成为了精神上的乞丐,真正的乞丐。这不正是对我们现实中那些本末倒置、追名逐利的,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摸爬滚打地,而身心疲惫的人们的一种警告吗?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光追求物质上的富足,却忽视精神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意义,物质只会让我们沉迷难以自拔,精神才能让我们忘我,以摆脱物质的痛苦,得到解脱。
第四段---双人舞(爱的力量),这里男舞者背起了女舞者,向着光的方向前进,前进„„好像整个舞蹈,只有在这里出现了两对双人舞,我理解为,爱的出现。这个爱也许仅仅是两个人的,爱的对象只有那一个,但这至少是爱。拯救的力量就是在爱的依稀微茫之中。在此过程中,两对舞者之外还有一个孤独的男舞者,执着棍子盲目地追寻„„
这让我想到爱的力量,爱给我们带来了陪伴的温暖,心灵的慰藉,让我们有了责任,有了动力向着光明,向着美好的未来前进,而那些找不到爱的人就只能孤独地盲目去追寻人生,找不到方向和希望。所以我们需要爱,需要爱去让我们摆脱求道路上的困难。
以上是让我印象深刻的几段,还有就是那位当所有的舞者都来谢幕,包括那位无论是喜是悲也如如不动的僧人也来谢幕时,依然默默在谢幕的舞者后面拿着耙子耕作的耕耘者。他一直是以人肉背景的姿态出现的,无论民众如何痛苦,找寻„„他都如一个毫不相干的形象独自耕作,那时我就冥冥中感觉,这个人肉背景很重要。果不其然,后半场,这位耕种者独自出现,用耙子在舞台上静心划出了20个同心圆,约30分钟。
我感觉这个耕种者其实就是僧人,也就说都是修行者,或者说是修行者的一体两面。参禅有止和观两种方法,如果说僧人做的是观,那么这位耕种者做的就是止,一切的痛苦挣扎精神的焦虑都在土地地耕作中停止。流浪的终点是归顺土地,修行的终点也是归顺土地;精神的归属是肢体劳动,痛苦的终结是默默耕种。
耕种者是有福的,纯朴的劳动者是神的厚爱。那些我们现代人看起来蠢笨之极的手工劳动:木工、缝纫、烹饪、园艺耕种„„正是能把我们的精神的焦虑、飘忽的头脑深深植入大地的途径。这让我觉得修行(即忘我,从苦难中解脱)是两面的,一面是精神的追求,一面是物质的劳作。
《流浪者之歌》通过舞者们的的肢体动作呈现的是求道之旅,由此岸向彼岸的旅程,集祭祀、膜拜、修为、朝圣等等宗教仪式于一体。苦难的生命,朝圣之路就是生命之旅。求道,缘自信仰、渴慕,是精神所需。而代价,却必定是肉体的痛苦。舞者压低身姿、缓行慢舞,迟滞、痉挛、抽搐般的舞姿,沉重的呻吟或者吐纳声,皆为呈现求道之途的苦难。最终在那飞流直下的谷瀑、倾盆谷雨,带着巨大声响的壮观中,求道者们得到了光明,从痛苦中得到解脱。
在这一过程中,我明白了流浪者的终点是什么。是忘我,是解脱,是摆脱苦难,是走向光明,而我们要做的不是向那群衣衫褴褛的男女那样在物质中挣扎,而是像那个僧人一样追求精神,向那个耕耘者一样通过物质的劳作释放痛苦,这样我们才能得道,才能走向光明。
第四篇:《雷锋之歌》观后感
《雷锋之歌》观后感
电影《雷锋之歌》的主要内容:雷锋生活在贫困的家庭。小时候,爸爸就被日本鬼子打死了,哥哥当童工夹断了手,被资本家赶出了工厂,妈妈上吊死了。是党把他养大的,所以,雷锋要为冤死的亲人报仇。其中,电影里的两个镜头最让我感动。一个镜头是雷锋在漫天雪地里给别人修车。另一个镜头是雷锋冒着大雨去帮共产党员们堵住山洪,他看见有两个沙袋快要掉进水里了,他赶紧跳下去用手顶住那两个沙袋。
看了这部电影,我感触极深。雷锋一生省吃俭用,乐于帮助别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提倡学习雷锋精神,在生活中去实践。雷锋的一生,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任命服务中去,具备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做贡献,为祖国做贡献的好精神。
我感受到了: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今后我要努力学习,将来我也要向雷锋同志那样为人民、为社会、为祖国做出伟大的贡献。
第五篇:流浪者之歌观后感
流浪者之歌
观后感
学院:电子与信息学院
班级:微电子技术一班
姓名:夏瀚涛
学号:200931261185
指导教师:邓晨霞
正文:
在最后一节舞蹈欣赏课上观看了台湾现代舞大师林怀民先生的”流浪者之歌“感慨颇深。
作为一名理工科的学生,对文艺类的舞蹈不是很了解,更别说在舞蹈中也不算很流行的现代舞了。但是,今天看了流浪者之歌,不知不觉深受感动。让我这一个门外汉也情不自禁的深深的沉醉到其中。
流浪者之歌分成几个段落,每个段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第一段 痛苦的昭示
开场时,就被那忧伤的曲调和震撼人心的舞美所吸引。一个僧人,站在左前方的台上,上面不断地洒下谷物,灯光照在谷物上,谷物似水流从他的光头上流泻,在足下堆积。他应该就是婆罗门之子乔达多·悉达多,历经静坐冥想、放浪形骸、流浪苦行的种种求道法门,而在放下一切法门时得证圆满。在他身后是群舞,有男,有女,着素衣,有的手持棍子,在痛苦中挣扎。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演出过程中无论是喜是悲,这个僧人始终保持这个姿势,如如不动,是世间变幻的写照。
全剧没有一处布景和实景,三吨半稻米便是整部舞作的全部舞美。金黄的色泽,与灯光配合制造出质朴而别致的舞台效果。也许很多时候这几吨稻谷成了卖点,但是我们不仅仅的来看稻谷的,我们要看到稻谷的意味。稻谷是收获的象征,是富裕的象征,但也是沙漠的象征。正应征了佛祖的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开始的时候衣衫褴褛的人们在满地的稻谷上挣扎,稻谷从他们的指缝中抓起又漏下,痛苦的人们犹如在沙漠中行进。沙漠的原野,精神的也是物质的。
第二段 自我的鞭挞
演出中另一个吸引人眼球的就是舞者手中的棍子。棍子表达的是对自我的防护,对外界的敌意。干枯的树干象征着生命的干枯,了无希望,上面绑的铃铛,不时发出清脆的声音,那也许是人心中对希望的呼唤,是对神的呼唤。我注意到,开始一段的铃铛好像是很少的,不是每个都有的,到了这一段好像就每根棍子都有了。是不是对希望对神的呼唤越加强烈了呢?
在舞剧的中期,男人们拿着绿色的树枝抽打自己,让我看得触目惊心。随着他们的自我鞭挞,我的内心也在经受着鞭挞。绿色树枝是希望的象征,是谁不让的生命的希望的希望不能发芽,是人自己,既折磨了希望也折磨了自己。此时我心中只有念头:人的不自律才是痛苦的根源。一切都存因果,此消彼长。自我谋取到眼前的那点利益也不过是截了自己的脚补自己的头这样的蠢事。人的自我是就那鞭挞着希望和鞭挞着自己的树枝,就是既不利益自己也不利益众生的痛苦。
第三段 物质欲中沉溺
那个全身只着一根带子的男人,和一堆稻谷从空中重重砸下。前面的舞者如果说表现都是饭都吃不饱的穷人,始终站起跌倒,牢牢地被吸引在大地上,(在人智学中,大地也代表着物质)那么这健硕的男子(肌肉非常之美)定是个富足的人,也许他拥有许多的粮食和黄金。(这里稻谷可以解释成黄金,财富)那么这一段,这个男子也始终贴在谷堆上,他只是挥霍,挥洒那些稻谷抑或黄金,他几乎连向上的力量都没有,他沉溺在这些物质之中。
第四段 爱的力量
到了双人舞阶段。这里男舞者背起了女舞者,向着光的方向前进,前进„„好像整个舞蹈,只有在这里出现了两对双人舞,我理解为,爱的出现。这个爱也
许仅仅是两个人的,爱的对象只有那一个,但这至少是爱。拯救的力量就是在爱的依稀微茫之中。
在此过程中,两对舞者之外还有一个孤独的男舞者,执着棍子盲目地追寻„„,似乎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她。
第五段 心无杂念
不记得顺序了。全场暗淡,没有音乐,唯有僧人静静站立,谷物簌簌倾泻在他的身上。我觉得这是个观照的暗喻:我只是个通道,世界从我身上流经,不来也不去,不多也不少。在这里我也试着作了一下静心:看着谷物在灯光中飘落,听着簌簌流泻的声音,不存一念,天地间只有我独自存在。
第六段 火的仪式
舞其实每段都是一个仪式,那么在本段中的仪式感就很明显了。爱出现了,火-光明之子也就出现了,这里男女围着火跳舞,我好像出神了,感觉自己好也跳上了舞台和这些舞者在一起祈祷,祭祀。我冥冥中觉得这个场景是如此的熟悉。如果真的如斯坦纳说的:想像的生前的反射。我就该相信这些事情也许真的曾经在我身上发生过。
第七段 谷物瀑布(光的降临)
这段是高潮,突然谷物如瀑布(两排)从上方倾泻而下,灯光辉煌了起来,人们在欢呼。谷物这时犹如暴雨,“暴雨”过后,居然有烟(携带在谷物上的灰尘)冉冉升起,整个就是雨过天晴:蓝色天空里飘着白云。
第八段 背后的耕作者
以上的部分就已经结束了,但是贯穿整个舞蹈我看到了另一个隐藏的地方,也是隐藏的寓意。那就是贯穿整场的那个拿着耙子的默默的耕作者。前面部分的时候,他一直是以人肉背景的姿态出现的,无论民众如何痛苦,找寻„„他都如一个毫不相干的形象独自耕作,那时我就冥冥中感觉,这个人肉背景很重要。果不其然,后半场,这位耕种者独自出现,用耙子在舞台上静心划出了20个同心圆,约30分钟。很多人都会注意到那位一直纹丝不动站了90分钟的僧人,而我对那位耕种者却念念难忘。我在翻看豆瓣相关资料的时候,好像在一个访谈中,林老师说:“在这个舞蹈中僧人和耕种者的地位同样的重要。”
我感觉这个耕种者其实就是僧人,也就说都是修行者,或者说是修行者的一体两面。参禅有止和观两种方法,如果说僧人做的是观,那么这位耕种者做的就是止,一切的痛苦挣扎精神的焦虑都在土地地耕作中停止。
无独有偶。在看影片之前我听过一个故事。一位修行者要去长途跋涉,准备突破最后的障碍。最后他来到沙漠的边缘,他感觉到自己正笼罩在莫名的空虚中,不管走那条路都是同样的空虚和寂寞。终于有一天,他看到一眼泉水,水珠不断冒出,又重新被沙漠吞噬。同时也有两个不同教派的修行者来到这里。三人在此顿悟。他开始返程,再一次经过曾经路过的一个花园,他停留了下来,有位老人在等待着他,老人说:“如果某人像你那样,从遥远的他乡找到回家的道路,他必然会热爱这温润肥沃的土地。他知道生长的一切必将会死亡,死亡同时也孕育着生命。”流浪者答道:“现在我归顺大地了”。从此他精心呵护她的花园。
不能说这个故事和流浪者之歌是非常契合的,但和舞蹈结合起来看,有一点却是相同的:流浪的终点是归顺土地,修行的终点也是归顺土地;精神的归属是肢体劳动,痛苦的终结是默默耕种。
耕种者是有福的,纯朴的劳动者是神的厚爱。我记得耶稣诞生的故事中,神就是托梦给两个看上去脏兮兮的牧羊人去祝福的。所以我觉得修行是两面的,一
面是精神的追求,一面是生活的劳作。
感想 :
舞蹈播放结束,但是我还是久久的不能从刚才的意境中解脱出来。之前看过《婆罗门》一书中有下面一段话:“如是我闻。不旅行的人绝无快乐,罗希塔!活在人的社会,最善良的好人也会变成罪人„那么,流浪去吧!
流浪者的双足宛如鲜花,他的灵魂成长,修得正果;浪迹天涯的疲惫洗去他的罪恶。那么,流浪去吧!
他的福份跟他一起作息,跟他一起站立,睡眠,如影随身和他一起移动。那么,还是流浪去吧!“
流浪去吧!多么诱人啊,又多么残忍啊!
可以看出,“流浪者之歌”不只是一场舞蹈表演。它兼容艺术和文化上的多方指涉,却浑然合为一体„美好的台湾舞者以每根筋络,每块肌肉,全然投入地表达一场朝圣之旅中的圣洁感与祈求。
最后,舞到终段,黄金米瀑洒落,带出狂喜。这段超凡亮丽的剧场表现,迷醉着我们的想象力。
当你完全沉浸在这个舞曲中,你只会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