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微建筑
“微”建筑,“微”生活
——建筑城规学院“建筑感悟,体验生活”系列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1、活动简介:如今微博、微小说等微型文化被越来越多人所喜爱,正是归结于其形式多样、文体简短、传播方便的特点。然而,并不是只有这种文体文化可以微小简短,作为建筑之类的实体文化,在微观之中也可以彰显其独特的魅力。所以我们结合建筑学的相关特点,开展了系列“微”主题活动。
(1)微观建筑模型制作
(2)建筑微感悟
(3)建筑速写大赛
(4)“细节之美”建筑摄影大赛
2、对象:全体同学
3、组织部门:建筑城规学院学生会
二、活动目的:
1、活跃校园的文化气氛,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培养建筑兴趣,激发他们对于建筑的学习热情,提高其综合素质与能力。
2、通过这种新兴文化形式,展现大学生的活力、风采和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良好精神风貌,塑造有思想、有个性的当代大学生形象。
3、打造海右品牌,提高我院在学校的影响力,鼓励我院同学参与到课余活动中,实现全面发展。
三、活动开展:
1、微观建筑模型制作:
用纸板、铁丝等制作微观模型,重在建筑外形与结构的设计,不需要进行太多装饰。具有创造性、新颖性、艺术性、科技性。参赛作品尺寸不限但须附带设计说明。
2、建筑微感悟
采用微博、三行诗、一句话等形式发表自己对于建筑的独特感悟,展开对建筑历史、设计等方面的深刻思索。要求原创、具有自己的简介、朗朗上口、内涵丰富,文体不限、内容简短。
3、建筑速写大赛
将万千世界融于笔下,将万千意蕴集于纸上,自选视角记录身边的建筑。可采用素描、钢笔、马克等形式进行创作,纸张尺寸不限。作品要求构图完整、层次丰富、建筑特征明确。
4、“细节之美”建筑摄影大赛
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不仅整体上让人眼前一亮,每一个细部也都是精雕细琢的。要求选用独特视角,进行建筑细部等拍摄,在细处展现建筑的独特魅力。摄影作品要求打印与电子稿各一份。
各项作品于11月1日前交至办公中心负责人处,由信调中心进行一轮筛选。
筛选后作品于11月10日在映雪长廊进行展示,并由现场同学参与评选活动。
评选结果于11月13日进行公示。
一等奖1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优秀奖20名。
四、人员分工
办公中心负责相关通知的下发及作品征集
信调中心负责作品评选活动
宣传中心负责海报制作
女生部安排人员进行现场讲解
文艺部负责现场布置
外联部及体育部负责现场秩序
五、经费预算
海报6张(90元)
材料印发(50元)
展板租借(100元)
第二篇: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影协会章程
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影协会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协会性质
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影协会是在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校团委和院学生社团部指导下,以微电影爱好者组织的协会,属于非盈利文化团体。
第二条:协会宗旨
互相帮助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服务同学
第三条:协会的主要任务
一:为爱好当演员的同学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舞台
二: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做出贡献
三:加强与各地高校微电影协会(社团)合作与交流
四:积极配合院团委,院学生会和社团的生活与工作
第二章成员
第四条:入会条件
爱好微电影﹑遵守本会章程者,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者均可加入,并经协会委员会批准成为协会成员。
第五条:成员权力和义务
权力:
1.具有协会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2.对协会工作提出批评的建议
3.有推荐新会员的权利
4.优先参加协会对外举行的各项活动
5.向协会提出给予从事电影文化节的必要支持和帮助 义务:
1.遵守协会章程,履行协会义务
2.积极参加协会安排的各项活动
3.积极宣传协会,维护协会荣誉
4.遵守本会的规章制度
第三章 组织
第六条: 协会组织原则
实行名主集中制,成员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委员会是代表大会期间的执行机构,负责协会的全面工作实行会长负责制。
成员代表大会职责:
1.决定协会的工作方针和任务
2.制定或修改协会协会章程
3.讨论协会的重大决定和活动
4.审议委员会工作报告,有任免权
5.选举新的委员会成员
第七条:委员会职责
1.聘请协会顾问和指导老师
2.监督协会的活动及其他一切日常工作
3.组织各种演出、比赛、交流等活动
4.执行成员代表大会的决议并对它负责
5.执行成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一切审议,工作报告,制定协会计划
6.筹备召开成员代表大会
第四章奖励
第八条:对协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或有创意成果的成员,本协会向申请或本协会给予奖励表彰
第五章惩罚
第九条:对本协会有重大危害的,且不遵守协会章程的人,由本协会提出并审议通知,经院团委批准给予惩罚,且开除本协会
第十条:协会的日常经费,交流活动,则向学院申请或校外赞助
第七章附则
第十一条:本章程修改权力属于成员代表大会,解释权属于本协会委员会且讨论通过(第三次修改),即日生效。
微电影协会
二〇一三年六月一日
第三篇:建筑系
系(部)工作职责
系(部)是学院教学工作的组织实施部门,全面负责本系(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工作。其职责范围是:
一、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高等职业教育的有关政策、规定,加强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负责组织实施本系(部)的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负责组织制订、修订本系(部)的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三、负责组织本系(部)各专业的教材选用、编写等教材建设工作。
四、负责组织本系(部)的科研工作,做好教学、科研项目的立项以及教学、科研成果的组织申报工作。
五、组织开展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等工作。
六、做好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组织落实教务处下达的教学任务,搞好各教学环节管理。
七、负责组织实施本系(部)的教学改革方案,组织开展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改革、考试方法改革等工作。
八、负责安排落实本系(部)教师的教学任务。
九、安排本系(部)学生期末考试、补考工作并及时汇总学生成绩上报教务处。
十、做好教学文件、档案管理工作(包括教学文件、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日志》、教学安排、教师业务档案、学生成绩、考试安排、试卷等)。
十一、负责本系(部)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
十二、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系(部)工作计划和有关制度,保障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做好学期、学年工作总结。
十三、配合学院做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状态评估数据采集平台的填报、资料收集整理的工作。
十四、组织安排毕业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及答辩、指导教师安排等工作。
十五、负责本系(部)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工作。
十六、负责组织本系(部)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和技能证书考试的报名、培训、及其他类型教育工作。
十七、负责本系(部)教学设施的使用和管理工作。
十八、负责本系(部)教师、外聘教师、兼职教师的业务考核及工作量的统计工作。
十九、配合学院做好青年教师下工地实习安排,外出访问学者的登记上报等工作。
二十、完成学院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四篇:建筑
附件:
山东建筑大学校级优秀毕业生名单
1、土木学院(76人)
李
伟
张维杰
沈
健
刘晓艳
王
利
陈
娟
汤济旭
魏开佳
李书蓉
刘
聪 孙
梁
刘
林
王宇峰 尚兴磊
孙
乾
于
犇 刘
军
张绪峰
李海霞 韩
笑
周子重
主红香 李三军
郑亚威
张文鹏 刘
浩
严丹丹
张林林 卢雪玉
韩志敏
石抒扬
王 鑫
薛正委
陈林林 邢亚萍
徐
超
生
雷
2、管理学院(60人)
孙
文
邢晓辰
商吉庆 吴聪聪
陈
蕾
郑胜楠 连香英
贾明明
史田园 张治成周钰龙
王继秋 李金明
肖玉莹
梁
勃 孟凡芝
车清华
王春晓 艾洪新 朱后勇 王悦安 孙忠辉 王文峰 张守好 杨健柱 王显明 鞠传芳张元植 张
阳 王昭贤 姬光明 张庆永 袁
泽 朱丽琨 孙九鹏 于晓彤 林
波 沈
力 屈会梁 李子萌 徐红领 刘佳明 张艳霞平
洋 于成龙 张
帆 李
敏 张媛媛 马
婷 宋
斌 陈海涛 刘
帅 周国栋 仉
扬 王荣凯 王新涛 徐国良 王
正 崔洪兵
颜丙冬
姜豪飞 张久福 解
艳 刘
涛 丁
爽 蔡松友 刘海潮
王
康
邓
浩
王新波
隋修斌
王成志
赵钰斐
张
洋
赵恒新
王蕴琦
王福朋
赵
辰
安和彬
张晓臣
翟乃辉
商海丽
张功涛
王
鹞
王
刚
赵云龙
张辉凤
王
燕
孔祥榕
张俊明
张
丽
彭思娟
张和超
王丽波
吕现超
王慧静
曹
斌
范立军
李
兵
3、热能学院(41人)
回晓洋 刘 兴 赵 磊 仲昭坤 苑晓东 张开国 崔业赞 李智勇 寿业亭 王 芳 刘 梅 刘 鹏 刘正福 彭晓娟 李河山 李 辉 刘 科 张 晓 马 艳 范 睿 王 鹏 仲明凯 厉彦年 沙江涛 李 建 冯 源 王 洋
4、环境学院(32人)
万修志 熊雪萍 张 燊 邬 艳 刘爱敏 戴旺保 李述琰 国林耸 韩 漪 王 莹 王 梅 兰 水 王 晓 刘 建 曹景顺 王 洋 庄晓蕾 赵 龙 路 恒 李 斯
5、建筑城规学院(32人)
赵 倩 崔 开 赵 娟 赵蒙蒙 薛玉洁 杨 诚 唐思乐 姜咏茜 王 莹 郝 琛 寇 旸 刘 钊 孟圣博 刘 聪 张之光 张 臻 邱 晨 赵 晶 马淑洁 李 亮
支莎莎 李文鹏 杜明泽 谷恒贤 李广鹏 田情情 王 桉 苏 帅 刘昌荣 褚 旭 张 帆 李 蒙 陈佳敏 刘 峰 蔡厚亮 张 振 贺 曼 张士松
张 欢 杨 峰 马中瑞 贾 帅 韩 冰 刘滨洋 许 军 王 旭 陈 佳 王 超 张艳玲 马海滨 王凤娇 刘英杰 郝海明 郑香凤 刘振明 杨云飞 姜乃彬 于晓影
6、艺术学院(45人)
周雅婷 赵明远 刘 晨 高 畅 王渔洋 陈 琳 李 霄 张 乐 王 宁 渠秋雪 杨 爽 刘 新 韩 超 戴 洁 曹 洋 李子文 王 涛 李 存 王昌伟 沙 琦 张 扬 冯晓芳 李 涛 李雪莲 范开金 赵慧仙 黄 天 董 香 宫 磊 宋银环 薛 奎 范庆庆 陶建华 杨 鲲 高茹兵 张 伦 袁汉卿 纪雯 马 珣 韩 倩 刘静雯 朱文硕 李维娜 梁文超 邢国涛
7、机电学院(38人)
陆亚灵 侯 伟 朱纪铭 郭西全 曹欢欢
张 红 国 杰 赵海龙 杨永全 周文龙 李元庆 陈 斌 张 朝 张慧娜 邱晓宁 刘炳成 常 朝 张 伟 李 波 陈祥伟 王 晓 杜鹏飞 尹纪省 李 扬 贾聚华 刘宝东 杨文杰 王 璐 许皆东 厉 宁 王曼曼 邢国松 王光普 李 寰 孔令强 李飞飞 吴书峰 杜开勇
8、信电学院(38人)
臧新霞 赵治超 李 浩 徐宽帝 樊传玺 刘溪溪 张忠兴 杨君宝 沈 琪 王建伟 马腾飞 张汉元 李 斌 洒 建 亓瑞耀 李 峰 王文龙 王 宁 文 鹏 杨富宽 曹陌阡 穆 星 刘 政 邹 超 王永强 夏 纳 潘秀娟 孔祥品 郝立云 袁永显 袁东玉 刘金存 崔 征 范岩亭 王冰洁 徐丽平肖现华 李远达
9、商学院(72人)
王秀东 程艳东 陈雪娇 张 书 兰婷婷 韩志强 马 彬 贾慧超 徐 倩 冯 超 耿丽媛 姜 收 焦字洁 李新军 刘 青 庞云雪 曲 彦 司红霞 司康磊 孙兆杰 王 莉 闫玥如 杨文娜 张东伟 张红朝 张 旻 张文静 张 星 朱孔站 葛未斌 倪偲雅 赵婷婷 郝雅楠 赵 宸 李 振 付 奇 张 洁 张 鹏 高姗姗 张玉娟 刘晶晶 巩中丽 许化英陈丽红 尤俊芳 张宗伟 于晓彤 王雪慧
10、材料学院(30人)付春伟 乔 振 王宝安 王 永 吴东哲 于秀红 韩 超 李玉柱 修先文 巩鹏程 张美玲 王 景 牛文贺 沈海龙
11、计算机学院(24人)许芳芳 李文龙 于 婷 杨书杰 苗 壮 徐立鹏 赵 伟 白志辉 张良堂 刘超群 闫 娜谢常春焦 赞徐英杰 徐 硕 徐龙江王东东 孙 晶王灿发张 静于 杰韩克华邱立帅 吕 孟 刘
娜 张新建杜长亮汪佳臻 冯士东 李 宁 高嘉伟 黄 鑫高鲁锋 曾锐锋 刘树斌 陈 磊李 柱严 斐 赵中阳翟建利 路 磊 陈 丹任世强 李飞宁 芮爱军糜玉会 张晓伟 孙宁涛李政泽 苏大鹏 贾 玮 宋海风 高 栋 罗 婷 于冠冲 张 翔 刘 琦 杜晓东 徐 萍 孙 俊 苑仁群
王海明 闫娜娜 张璐
12、理学院(33人)
高 健 李子祥 李婷婷 王 刚 丁晓静 王书超 代同秋 朱 静 戴文杰 姚 远 曹润生 侯胜文 刘运超 侍艳荣 马青燕 王育伟 薛文彩 董 哲 崔小强 刘夫成 杨晓丹 蒋 硕 刘 峰 李银兵 万光苗 李 文 李 宁 林园园 陈德宝 王增栋 袁 方 丁雪飞 刘小村
13、法政学院(17人)
寇运龙 程 航 麦 芸 王 菲 蔡明帅 刘 梅 王 琦 房建鑫 邵 颖 曹俊娇 王丽丽 闫培忠 王 真 杨德彬 张梅玫 范常禄 李学长
14、外国语(12人)
万 青 刘 晶 侯海洋 杨亚楠 李学望 张华东 潘英涛 卜华东 马铭伟 丁乐斌 胡 苗 王嘉琳
15、体育教学部(3人)
王 鹏 宫 瑞 张 磊
16、力学研究所(1人)
程小朋
17、研究生处(3人)
宫 震 隋鑫毅 张尚路
备注:本名单公示三天,如有疑问请致电:肖老师 0531-86367136李老师0531-86361502
第五篇:建筑文档
关于《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特征值”的说明[转帖]
好像有人以前问过,不知道现在对他有没有用.一、原因
与钢、混凝土、砌体等材料相比,土属于大变形材料,当荷载增加时,随着地基变形的相应增长,地基承载力也在逐渐加在,很难界定出下一个真正的“极限值”,而根据现有的理论及经验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可以得出不同的值。因此,地基极限承载力的确定,实际上没有一个通用的界定标准,也没有一个适用于一切土类的计算公式,主要依赖根据工程经验所定下的界限和相应的安全系数加以调整,考虑一个满足工程的要求的地基承载力值。它不仅与土质、土层埋藏顺序有关,而且与基础底面的形状、大小、埋深、上部结构对变形的适应程度、地下水位的升降、地区经验的差别等等有关,不能作为土的工程特性指标。
另一方面,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应满足其功能要求,常常是承载力还有潜力可挖,而变形已达到可超过正常使用的限值,也就是变表控制了承载力。
因此,根据传统习惯,地基设计所用的承载力通常是在保证地基稳定的前提下,使建筑物的变形不超过其允许值的地基承载力,即允诺承载力,其安全系数已包括在内。无论对于天然地基或桩基础的设计,原则均是如此。
随着《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84)施行,要求抗力计算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采用相应于极限值的“标准值”,并将过去的总安全系数一分为二,由荷载分项系数和抗力分项系数分担,这给传统上根据经验积累、采用允许值的地基设计带来了困扰。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以承力的允许值作为标准值,以深宽修正后的承载力值作为设计值,引起的问题是,抗力的设计值大于标准值,与《建筑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规定不符,因此本次规范进行了修订。
二、对策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鉴于地基设计的特殊性,将上一版“应遵守本标准的规定”修改为“宜遵守本标准规定的原则”,并加强了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研究。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也完善了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表达式,认可了地基设计中承载力计算可采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荷载效应标准组合。
“特征值”一词,用以表示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时采用的地基承载力和单桩承载力的值。
三、应用
用作抗力指标的代表值有标准值和特征值。当确定岩土抗剪强度和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指标时用标准值;由荷载试验确定承载力时取特征值,载荷试验包括深层、浅层、岩基、单桩、锚杆等,见规范有关附录。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是由荷载试验直接测定或由其与原位试验相关关系间接确定和由此而累积的经验值。它相于载荷试验时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上线性变形段内某一规定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不应超过该压力-变形曲线上的比例界限值。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是考虑了影响承载力的各项因素后,最终采用的相应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设计值的地基允许承载力。
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是由载荷试验直接测定或由其与原位试验的相关关系间接推定和由此而累积的经验值。它相应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允许采用单桩承载力设计值。
当按地基承载力计算以确定基础底面积和埋深或按单桩承载力确定桩的数量时,传至基础或承台底面上的荷载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采用标准组合,相应的抗力限值采用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或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即S≤C,C为抗力或变形的限值;pk≤fa(地基);Qk≤Ra(桩基)。此时特征值fa、Ra即为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抗力设计值。
当根据材料性质确定基础或桩台的高度、支挡结构截面、计算基础或支挡结构内力、确定配筋和验算材料强度时,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效应和相应的基底板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即γ0S≤R计算,此时地基反力p、桩顶下反力Ni和主动土压力Ea等相应为荷载设计值,要采用相应的分项系数。因此,阅读地质报告时,若为“特征值”则为允许值,安全系数已包括在内;若为“标准值”,则为极限值,应考虑相应的抗力分项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