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陈军荣读书感悟《庄子》逍遥游
乘 物 以 游 心
-------《庄子》读后感
郑州96中陈军荣
我喜欢于丹,于丹喜欢庄子,我在看过于丹的《论语心得》之后,又在寒假中阅读了于丹的《庄子心得》。于丹用优美睿智的语言为我们解读《庄子》,她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思考人生,懂得用心生活。于是,细细咀嚼,慢慢品读,“在静静的夜晚轻轻地与心灵对话,感受生命宁静中的颤动之姿,摇曳中的沉静风骨。”成为我寒假中最美的精神享受。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把庄子称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儒家思想在社会这个尺度上,要求人担当;道家思想在生命层面上,要求人超越。担当是我们的一份社会责任,超越是我们的一个生命境界。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对于庄子,最让我赞叹的是他的一些议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为友。读庄子,亦如流水行云,细看来,是楼外青山,山外白云,斜水绕孤村。于丹在《庄子心得》中着重描述了内心的力量,强调认识自己的重要性。认识自己是一个人生历程,需要你不断的倾听自己的心声,而不是让你随波浮沉,盲目仿效,失去本质。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摆脱外在的标准和评价来判断自己的能力,要时时刻刻去倾听自己的心声,不要受别人观点的束缚。教学是我们的生命线,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是我们提升自己业务能力最好的途径。从一次次教学反思中认识自己的浅层表现,挖掘教学过程中的漏洞,钻研教材和学情,完成从“教课本”到“用课本教”的升华!一次公开课的成功,往往会使我们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在别人的肯定中迷失自己。其实细思量,我们只关注到别人眼中的自己,却没挖掘成功内在的宝藏,要善于总结,将经验运用到更多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完成对现有位置的“悟”,始得教育真谛!
在于丹的《庄子心得》里,我很喜欢“境界有大小”。每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因为真正的大小不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比如一个太大的葫芦,惠子因为“其坚不能自举”,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认为它没用,庄子却说;你怎么就认定它非要剖开当瓢,而不用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游江海呢?有人将家传的抗冻秘方用于世代漂洗为生;有人却高价买了此秘方用在向越国发起的水战中大获全胜,而裂地封候身价倍增。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地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我想,一个有大境界的教育工作者,看到的绝不仅仅是评职称、争荣誉这些眼前利益,他会在教学工作中深入教研,读书、学习广泛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和高效课堂模式,当自己历练得比周围人都优秀时,职称、荣誉等作为教师成长的副产品也都水到渠成了。
庄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逍遥游》,《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发乎自然,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逍遥的脚步总是来去无踪,沿着中国千年的历史长河,顺流而上。有武陵桃园,遗世而独立,自在悠闲。再
往前,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有庄子,也只有庄子。
当感受到心灵的疲倦与束缚时,让我们静下心来,跟着庄子一起展开一次心灵的逍遥游„„
2014-3
第二篇:陈军荣读书感悟《给我一个班》
《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读后感
郑州96中陈军荣
近期看了三本书,林金炎的《教师成长那些事》,薛瑞萍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几位作者有来自一线的班主任,有声名远播的教育家,书中既有生动的教学案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勾画圈点之中,令我获益匪浅。
书名诠释
作为同行,最能引起我共鸣的,还是薛瑞萍老师。《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让我走近她,接触了薛瑞萍这位洒脱不俗的老师。初次拿起这本书,就在想,真的有这么不奢求的老师吗?薛老师引用泰戈尔的诗《情人的礼物》,为书名做了最好的诠释。“如果我拥有天空和空中所有的繁星,以及世界和世上无穷的财富,我还会要求更多的东西;然而,只要她是属于我的,给我地球上最小的一角,我就满足了。”薛瑞萍老师说:如果给我丰厚的收入,以及足够高的职位,我还会要求更多的东西。然而只要他们是爱我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
班级管理智慧
我想,她希望有一群爱自己的孩子,一定是以她热烈地爱这群孩子所换来的。我佩服她开阔睿智的视野,不管是班级管理还是教育教学,再棘手的事到她那也不难了。如:她处理班上孩子说脏话的事,她给学生讲:假如有人送你一件礼物,你不接受,礼物在哪?还在那个人手里,假如有人骂你,你不接,会怎样?孩子们很聪明,说:“他
在骂自己”。薛老师顺着孩子的话,把它编成顺口溜:别人骂你你不接,他么他么骂自己。就这样一遍一遍在班上传开了,效果可想而知。这就是智慧,不用气,不用怒,不用苦口婆心劝说,只用一句顺口溜就迎刃而解了。拥有玩魔方一样管理智慧的老师,怎能不受学生的爱戴呢?作为她的同行,我是深深仰慕。
职业观
书中薛老师的文采、智慧吸引了我,我更欣赏薛老师的直爽和乐观,她对教师这个神圣职业诠释精辟。翻阅间,薛瑞萍饱含个性的思想一次次撞击着我的心。她的教师观有点不符合传统,她说:“我痛下决心,决不把工作带回家。……身为教师,最反感的就是„春蚕‟、„红烛‟之类的比喻,不是因为它的滥俗,而是因为在它的背后,隐含着对教师的深刻愚弄。” 这些话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鸣。作为一个有着20多年教龄的老师,我明白学生的成长需要我们辛勤付出,但我更知道教师家庭生活的幸福对教育工作的巨大影响。我从来不认为一个满脸菜色、疲惫不堪的老师能教出快乐的孩子,我也不认为老师牺牲自己的孩子去成全别人的孩子是一种伟大的奉献,那只能是悲剧。做幸福的老师,见证孩子的幸福成长,是我们教育人的追求。语文观
“读书,写作,对话,思考。这就是语文。”薛老师说:“我爱读,带学生读;我爱写,带学生写;我爱思考,带学生思考。老师在台上口若悬河,灿若莲花,学生下面对答如流,滔滔不绝。这就是语文。”简单朴实的一段话,道出了薛老师教语文的“秘诀”。她认为,语文
教师最能做的和最该做的就是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和品位。她不遗余力地鼓励学生看书,甚至可以把课外读物拿进课堂,当学生作业完成之后便可以看各自带的书,时间宽松的时候也会让他们在统一的时间里集中阅读。这样能增加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她让学生日有所诵,“鱼儿养到大海里,想它小都难呢。”这是她的名言。“只要尝到了读书的快乐,喜欢读书了,所有的问题,就都将如入了热水的盐块,自会融化的。”
真诚,坦率,自然,使得我们追随她,喜欢她。正因为她是我们平凡教师中的一员,正因为她的实在,使得我们模仿她,不会东施效颦;借鉴她,也会有章可循。关注到每个学生,了解每个学生,这是靠平常点点滴滴的情感积累,而且要为学生终身发展铺展道路。我相信我可以做到!
我为她的真诚和朴素而感动,为她对班级管理和语文教学的率性和驾驭之力而慨叹,更为她的博览群书和语言功底而深深折服。读着她,我们便有直抒胸臆的快感;走近她,我们便感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相见恨晚之感;理解她,我们便有了我们平凡人的激情和方向。
2014年2月
第三篇:庄子·逍遥游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水花,波及千里远,然后拍击大翼,凭借旋风直上高空。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而飞去的。”
第四篇:庄子《逍遥游》
读庄子的《逍遥游》
庄子是战国时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庄子的散文也因此极具哲学性。他的文章,想像力丰富,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逍遥游》就是《庄子》一书的开篇。从字面来看,“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从题目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庄子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了。想要深入了解《逍遥游》就不得不谈庄子的美学。庄子的美学主要是对“自由”和“审美”的讨论。他的主要成就一是关于审美心胸理论,一是在“庖丁解牛”中第一次接触到了美和美感的实质。那么我主要想说的是有关庄子审美心胸的理论。庄子的美学突出自然,强调美和艺术的独立,但“庄子却并不否定生命,而毋宁对自然抱着珍贵爱惜的态度。”① 他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是“人的自然化”,就是超越一切不受任何外在内在的好恶﹑是非﹑美丑等的限制,使精神也能够像身体一样翱翔人际关系界限之上,与整个大自然和为一体。比如《庄子·逍遥游》中“抟扶遥而直上”“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阈寺”,这里庄子就是用自由的飞翔和飞翔的自由来比喻精神和心灵的快乐,并强调了这种超脱精神的快乐。因而当我们完全超脱自我,彻底舍弃人事,与自然宇宙相同一的时候,我们也就达到了庄子所说的“天人和一”。但这同儒家的用自然来迁就人事是截然相反的。儒家强调从人际关系确定个体的价值,而庄子则是从摆脱人际关系中寻求个体的价值,从而个体就能做“逍遥游”了。因此可见,“逍遥游”所体现的正是一种有关审美的人生态度。
那么,到底庄子所说的审美态度是什么呢?《庄子·天道》有云:“与天同者,谓之天乐”“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无天怨,无人非„„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这中所说的“天乐”不是一般的理性或感性的快乐,它是以排除耳目心意的感受、情绪为前提,从而以“忘”为特
点的忘怀得失,忘记忘物的乐。而要获得这种快乐就必须要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如何能做到“无己”、“无功”、“无名”,进而求得逍遥?我们所追求的“无”,应该是从“有”的境地升华而出的,也就是说“无”的境界仍要从“有”中获得。无己之道,从不曾知道自己,进而充实自己、完成自己以达“有己”,最后升华到不知有己、放弃自己偏见私执的“无己”境地。“无功”,从不曾有过功劳,进而有功於社会、造福人群,最后到达“不知有功”、“生而不有为而恃”的“无功”。无名之道,从不曾有过名声,到有名于世、为人楷模,最后不知有名、舍弃虚名、不以名累实,达到“无名”的境地。这种历程的努力,就是要把“有待”加以净化、升华,以表露人性的无限开展。能够达於“无己”、“无功”、“无名”,而后才能体悟逍遥之道。三者的主体为“无己”,所以想要达到逍遥的境界,就是在于“无己”的功夫。庄子的“无己”,就是与人间世中去掉形骸的自己,让真我精神从形骸中突破出来,上升到与万物相通的根源。这也就是舍弃形器而保其内在精神,使心不随物牵引,不逐物漂流,能够保持其心灵的本质,以观照宇宙人生。但这里要注意的是要真正做到“无几”必须截断对现实的自觉意识,不为一时耳目心意所左右,才能真正达到“无我”的境界。而实际上这种豁达、超脱利害的自由的心境恰是一种对人生的审美,而这种审美正是怀着一颗无比宏大而自由的心。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逍遥游》正体现了其审美的心胸,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逍遥无待固然在精神上自由了,但精神自由不能改变客观规律。自然之变,死生之命不会因你打破了“彼此是非”的观念遮蔽便失去了自身规定,“游心”仅仅以去“天刑”,恢复人的本然面目为终的。人即便修成“至人”的正果,也必然要遭遇到死生、存亡、贫富、穷达,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这些现实矛盾,庄周当然不会主观到以为只要闭上眼睛不去看世界,一切矛盾就会烟消云散了。而“游心”就是让人们在“虚幻”中寻求解脱。人生的喜怒哀乐,固然和个人的遭际有关,但人的主观“成心”的确是人自苦其苦、自寻烦恼的意识根源。人沉溺于“小我”之见,沉溺于主观的是非之中,不能豁达、宽容、平等地对待别人,往往被自己所不能把握的东西搞得心烦意乱,而这的确和自我对人生的态度,自我心是以“顺物”为前提的,“游心”打破了知性遮蔽,从而使人体味到事物之间的普遍关系和物极必反、相互转化的道理,这又反过来有益于客观地看
待矛盾,认识矛盾,把握规律,游刃于矛盾之中而“与物为春”。庄子“游心”于道德,轻视功名利禄,这种人生态度,即使在今天也是十分可取的。它与其说是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毋宁说是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它与其说是一曲没落阶级的挽歌,毋宁说是一曲乱世中的知识分子的气节歌。
《庄子·逍遥游》让我获益匪浅。从庄子的审美心胸和“游心”思想中我看到了一种超脱人类精神之上的心胸和人生态度。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已然很难找到一种原始而简单的快乐了。而庄子的审美心胸正给了我们一种启示:要想获得一种真正的快乐,不是把握、占有多少,相反恰是忘掉自己,忘掉名利,忘掉一切之后,内心无比澄澈而空明时获得的感受。因而,只有回归自然,不为情绪所染,真正做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②,我们才能获得“天乐”,从而也才能够“逍遥游”于天地了。
备注:①李泽厚,《华夏美学》第126页,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②选自《庄子·齐物论》
参考书籍: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李泽厚《华夏美学》,天津社科出版,2001年
第五篇:浅析《庄子·逍遥游》
文学史小论文
题 目:浅析《庄子·逍遥游》
学 科 专 业:历史学
年 级:2010级
学 号: 学 生:李雪婷
浅析《庄子·逍遥游》
内容摘要:《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属于内篇,是庄子最著名的著作之
一。处于兵荒马乱的战国时代的庄子,用自己独特的文学表现方式写出了《逍遥游》,使人叹为观止。《逍遥游》不仅是给无路可走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休养所,它的文学价值也是相当重要。其语句生动自然,运用了大量的寓言,并用丰富的想象构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是一篇集文史哲为一体的散文。其中的描写基本上不讲什么逻辑,显得荒诞,但这正是体现了庄子散文的最大特点“寓真于诞,寓实于玄”。
关键词:《逍遥游》 庄子 写作特点 不足 影响
以寓言为主,说理透彻的哲理性散文《逍遥游》分段展开,想象丰富,层层递进,使文章的主旨一步步展现出来。文章开始由“鲲”与“鹏”引入,达到吸人眼球的效果,用极其夸张语言的描写“鲲”、“鹏”之大,笔锋一转,这鸟之所以能飞这么高,是借助于“海运”而,从而引出,万物莫不借助于外物,而这显然不是文章的主旨,只是为了衬托后文真正的逍遥游。《逍遥游》所展现的境界,是一种不借助于任何外力,摒弃一切,自由自在的遨游。而这种遨游,也许只能是在精神层面上,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
善用寓言是这篇文章的最大特色。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庄子“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在《逍遥游》中可见一斑。文中开始关于蜩与学鸠的寓言故事,讽刺了目光短浅的人,浅显易懂。在下文许由答舜的话中又有鹪鹩、鼹鼠,庖人,尸祝等喻,“或明或暗,随物赋形”,将其思想很好的融入故事之中。
用譬喻的文学手法是《逍遥游》写作的一大特点,也是庄子文章的一大特色。文中多处用到了这种手法,比如水与舟之喻,水之所以能载舟,是因为水之“厚”,如果水很浅的话,那么就连一只杯子都不会被浮起。舟要想浮起来,还是要靠水,并不是他自己的本事有多大,鹏之所以能飞那么高,是有大风在下,舟之所以能飘那么远,是有“厚”水在下,就是这个道理。
对比在文章中也随处可见,比如他说在自然界中,有一种菌见到阳光就死了,它怎么会知道早晨于晚上的区别呢,寒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它当然不知道四季是什么样子的,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却又把几千年当成春天几千年当陈秋天的大树,所以,一般的人拿彭祖来说长寿,是多么愚不可及啊。通过对比,褒贬显而易见,小智与大智,小年与大年的道理就这样清晰的展现在了我们眼前,不需要再多的理论与说明,也不需要更多的逻辑推理,自然而然地走向文章的主旨,也自然而然使读者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达到了多少抽象的表达都无法达到的效果。
文章还是用了如“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层层深入的句式,给人留有悬念,这样的人是庄子所谓的“逍遥人”吗?但庄子说,这样的人也就不过那样。而且像宋荣子那样“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在我们看来已超出世俗的人,在庄子看来也还是不行。在说明这个观点的时候,庄子还用运了大量对仗工整的句子,易读,朗朗上口。列子看来是一个庄子比较欣赏的人物,也可以说庄子比较赞同吧,御风而行,很好地利用了自然,却还是有所待,他看似逍遥,但却也是庄子所说的“有待逍遥”,并没有达到庄子想要的境界。最终,庄子用一组很有气势的句子描绘出了自己理想的人物,“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那样的人就是庄子所谓的“至人、神人、圣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一语道破。
一问一答的对话方式也是《逍遥游》写作的一大特点,通过人物说话的语气与内容,不仅揭示文章的主旨,还使人物的形象活灵活现。庄子接着就运用舜让位于许由的典故,其中虽没有任何的表情描写,但在两人的对话中一位贤德的君主与一位隐士的形象跃然纸上。也许不求名的许由就是他所说的圣人吧,庄子在逍遥游中真可谓把寓言用到了极致,让人不得不叹!真是绝了。至于下文的庄子虚构的肩吾与连叔的对话更是在其中描述出了他心目中的神人“肌肤如冰雪,淖约如处子”,细腻逼真的描绘出了神人的形象,达到了传神与拟形毕存,体现了庄子文章的另一个特点“对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
《逍遥游》的最后是庄子与惠子的两段对话,在他们的对话中,庄子继续灵活的运用连篇累牍的譬喻,帮助惠子分析了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使人不得不服庄子超常的想象能力,也只有他的文章才能用“恢诡谲怪”来形容吧。
《逍遥游》这篇文章是达到了庄子“深邃的思想与美妙艺术的统一”的,但我认为这篇文章也有不足之处。不管庄子使用重言的目的是什么,但使用大篇意思差不多的文字在文章里面,总是人觉得有重复啰嗦之嫌,比如他在开头就说了鲲于鹏的故事,而在下面又引用《齐谐》之言把鹏的故事重述一遍,接着又通过商汤和夏棘的对话重复了鹏与鲲的故事,如此重复,不免使人有厌倦之心,我觉得这是对读者耐心的极大挑战。
《逍遥游》采用众多的表现方式,大量运用充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的寓言,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形象,这些形象与其说是想象的,不如说是现实中真正存在的。当时社会兵荒马乱,群雄并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此时礼乐制随着周王室的衰微而趋于崩溃,而有些人却为礼乐制遭到破坏而痛心疾首,于是庄子用寓言巧妙地讽刺了这些形象,从而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逍遥游》全文有着离奇的形象,荒诞的语言,有谐谑与讽刺的意味,“谐趣与讽刺珠联璧合,难分彼此”,因为庄子“以天下沈浊,不可与庄语”。
读这篇文章需要注意两点,第一是必须要清楚前面大量的寓言描写并不是文章的主旨,寓言中的“大鹏”“学鸠”等形象均可看做一类人的形象,而这些形象是在那特殊的时代背景(即“诸侯争霸”的政治背景“百家争鸣”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其实这些形象在今天的社会中也随处可见。第二是把庄子赞扬的形象和贬低的形象区分开来,领悟庄子的生活态度,把握文章主旨,明白逍遥游的真正含义。
任何好的文学作品都会对后世产生一定的影响,庄子的《逍遥游》作为一篇流传千古的文章,自然会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自己的独特的影响。在《逍遥游》中,庄子运用的大量寓言具有深厚的意蕴和生动形象特征,“由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深化为一种文学样式”,开启了以事说理的文学创作新局面,在后世的文学创作中,为不少作家运用。文章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对我国古代小说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作用,而其文章中由“丰富的想象而衍生的丰富的语言”直接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为我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文中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对后世的语言修辞有一定的影响,而文中大量词汇和丰富的成语,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越俎代庖等,至今任活跃在现代语言之中,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词汇遗产。作为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庄子也在《逍遥游》中把自己的“避世”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在现在看来,就是我们写文章要表达自己的思想,避免在文学创作中的无病呻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所言有物”。
总体来说庄子的文章避开了老子的纯属说教的枯燥无味,也不像孔子的婆婆
妈妈,雄辩能力虽然比不上孟子,但文采却确实遥遥领先于各家,在《逍遥游》中表现得就很突出,可以说《庄子》是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最高峰。
不知庄子看到后人对他的文章的评价是不是会一笑而过,我想是吧,庄子毕竟是庄子,是那个化蝶的庄子,是那个知鱼之乐的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