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庄子《齐物论》

时间:2019-05-12 18:11: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读庄子《齐物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读庄子《齐物论》》。

第一篇:我读庄子《齐物论》

我读庄子《齐物论》

《齐物论》的开头,庄子借南郭子字的口述说他的思想。南郭子坐着好象丧失了魂一样,颜成子问他:“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在这里南郭子已经悟道了,而悟道后的失落感使他不适应,自己远离了以前的世界,和别人的交流会有困难但他还是对颜成子说,你听过人籁而没听过地籁,你听过地籁而没听过天籁。在这里,人籁是道体现在人身上的信息,地籁是道体现在在天地上的信息,天籁是道本身的信息。而庄子追求的就是天籁。人籁、地籁和天籁的差别其实是道的差别。

古今研究庄子的学者对于《齐物论》该如何理解持有不同说法。大致说来,前人的分析可概括为齐“物论”与“齐物”论两种理解。齐“物论”认为庄子旨在消除当时各家各派对于天下万物所作的不同评论。因为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对于客观事物的评论常常是各执一端、相互非难,都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当作裁决一切的绝对真理。针对这种情况,庄子从其相对主义的角度给予了坚决的否定。“齐物”论则是庄子进一步基于道之本体意义而提出的自己对于天下万物的看法,概括地说就是“使万物齐同于道”。

庄子追求的是广博的知识,而不是狭隘的知识,庄子描述了人与外界争斗的表现和一般生活上遭遇的不幸,点名诸

多情感是什么,和歪曲道的体现。庄子看到了是非心会歪曲道,认为是非是小道是小智,应用到的智慧去化解和超越。“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道是大成,却被小成掩盖,而大言却被知识掩盖了。庄子提到了儒墨之争,认为他们到只是小成,是小智慧,庄子没有完全否定它们的理论,只是认为是不够的。儒家鼓吹仁义,而庄子认为仁义只是小智慧,仁义掩盖了人的天性。庄子认为,事物没有什么差别,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从某个角度讲没有绝对是非。“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庄子用两手指的关系来讲,从别人的是非观来看自己的是非观。

古代的人,知道知识是有限度的,不一味求知。庄子说:“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被庄子发挥得淋漓尽致。庄子渴望这样一个时代,人民生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人与人之间不相争,无欲无求,而非像方孝儒所形容的人“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的时代。庄子所追求的,不是现代,而是一个远古时代,一个被美化的远古时代。但到了庄子的时代人们追求知识和区别,小成掩盖了大成,小道掩盖了大道。昭文、师旷惠子都是那时候有名的人,但是人演奏出的人籁,会将天籁掩盖了,就如人的智慧,会掩盖天的智慧一样。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庄子追求道心,即无我之心,“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庄子认为,顺自然而生,不强求,才是道,不妨碍别人,不将自由强加于人,平等看待万物,才是道。

史记上记载了一个小故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庄子的思想是消极的,他认为人生如梦,没有必要执着。“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认为,人不知自己是人还是蝶,那么蝶与人又有什么区别呢?庄子在《齐物论》中表现了他齐是非、齐彼此、齐物我、齐寿夭的观点,智慧有止而道无止。

《齐物论》的当代意义是肯定客观规律性,但同时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庄子》让人消极适应自然,不为名利仁礼所动以求解脱,给在人民一条自我解脱逃避的道路。但是,这种完全忽视人的智慧与努力的方法是消极的,是永远

难以为主流社会所认可的。这在《齐物论》中也有鲜明的体现。庄子的《齐物论》有其正确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这一思想,促进其引导我们正确地进行思考。《齐物论》主要思想的当代意义就是利用其正确而积极的一面帮助我们更好地看待问题,处理事物。

第二篇:庄子《齐物论》读后感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9)故自王公大人

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以上一段话深刻的说明了庄子之言的特点。《庄子》又称《南华经》,是先秦思想家庄周及其后学者的作品,后世按郭象的编注共三十三篇。我择其中一篇《齐物论》作评述,欲以一窥而见全貌。《齐物论》篇是内七篇之二,有人认为是庄子早期作品,其余几篇是《内篇.逍遥游第一》《内篇.养生主第三》《内篇.人间世第四》《内篇.德充符第五》《内篇.大宗师第六》《内篇.应帝王第七》。《齐物论》篇,词汇丰富,用词华丽,构思精巧,善用连类比喻。它的洞察力十分深刻,行文如流水,不仅为说理文,更可作抒情散文来读。庄子所谓的“齐物”,是指世界万物包括人的本性和情感貌似存在差异,其实是齐一的;所谓“齐论”,是指人们对世间万物的认识貌似各不相同,但世间万物既然是齐一的,人们的认识说到底也应是齐一的。

《齐物论》的开头,庄子借南郭子字的口述说他的思想。南郭子坐着好象丧失了魂一样,颜成子问他:“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在这里南郭子已经已经悟道了,而悟道后的失落感使他不适应,自己远离了以前的世界,和别人的交流会有困难但他还是对颜成子说,你听过人籁而没听过地籁,你听过地籁而没听过天籁。在这里,人籁是道体现在人身上的信息,地籁是道体现在在天地上的信息,天籁是道本身的信息。而庄子追求的就是天籁。人籁、地籁和天籁的差别其实是道的差别。庄子追求的是广博的知识,而不是狭隘的知识,庄子描述了人与外界争斗的表现和一般生活上遭遇的不幸,点名诸多情感是什么,和歪曲道的体现。,庄子看到了是非心会歪曲道,认为是非是小道是小智,应用到的智慧去化解和超越。“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道是大成,却被小成掩盖,而大言却被知识掩盖了。庄子在这里提到了儒墨之争,认为他们到只是小成,是小智慧,庄子没有完全否定它们的理论,只是认为是不够的。儒家鼓吹仁义,而庄子认为仁义只是小智慧,仁义掩盖了人的天性。庄子认为,事物没有什么差别,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从某个角度讲没有绝对是非。“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庄子用两手指的关系来讲,从别人的是非观来看自己的是非观。庄子在下面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看法。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庄子举例说,早上给三个栗子,晚上给四个栗子,与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没有区别。在庄子的理论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厚古薄今的思想,庄子写到:“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古代的人,知道知识是有限度的,不一味求知。庄子说:“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被庄子发挥得淋漓尽致。庄子渴望这样一个时代,人民生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人与人之间不相争,无欲无求,而非像方孝儒所形容的人“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的时代。庄子所追求的,不是现代,而是一个远古时代,一个被美化的远古时代。庄子对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持批判态度,认为“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

到了庄子的时代人们追求知识和区别,小成掩盖了大成,小道掩盖了大道。昭文、师旷惠子都是当代有名的人,但是人演奏出的人籁,会将天籁掩盖了,就如人的智慧,会掩盖天的智慧一样。有如《马蹄》篇中的马“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而马知而马知介倪、闉、扼、鸷曼、诡衔、窃辔,故马之知而能至盗者,伯乐之罪也。”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庄子追求道心,即无我之心,“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庄子认为,顺自然而生,不强求,才是道,不妨碍别人,不将自由强加于人,平等看待万物,才是道。以仁义来说,虽然仁义是圣人之言,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盗贼也要圣明、勇敢、讲义气、有智慧,也必须要讲仁义。而这些均来自圣人之言,借于圣人之言才成就了大盗,仁义为君王用,为普通人用,也为盗贼用。“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圣人把人的许多罪找出来,加以制止,从一方面而言难道不是教会了人们如何犯罪吗?

庄子家并不富裕,《外物》中有说“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庄子也许并不完全自食其力,但毕竟较接近劳动人民,所以对当时人民困苦生活有较

多了解,使他不禁对各诸侯提倡的仁义有更多的怀疑。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取决于他的心,平等的心,看到的事物也是平等的。物理现象没有好坏之分,不同的是看的人的心。庄子揭露人的理性的局限性,认为人的智慧不能达到大道,人如果区分是非好坏,那么就只是小成而已。

庄子的哲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绝圣弃知,人们把明慧,聪慧,智慧,德性藏起来不炫

耀,天下就太平安定了。庄子要人们大智若愚,不显露智慧,事实上这是一种自我保全的方法。庄子的思想源与老子,可是老子的哲学是“入世”的哲学,庄子的哲学则是“出世”的哲学。帐子的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当时任命生活十分困苦,战乱频频,而诸侯残暴。“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庄子生活在宋国,宋王偃“射天答地”荒淫无道,不得人心。庄子看到这些世间的苦难,不自觉的产生“出世”的思想也是十分正常的。我们还可以从庄子本人来看。庄子属于“士人”,这是新产生的阶级,本身无田产,却又并不直接参加生产劳动。这一类人大概分两类,一类作诸侯贵人的大臣门客,为其出谋划策,巩固其统治地位,而另一类则是不愿与世俗同流的隐者,他们看到社会的黑暗,不愿自身为人利用作争权夺利的工具,他们大多生活贫困,庄子就是属于这一类人。史记上记载了一个小故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庄子的思想是消极的,他认为人生如梦,没有必要执着。“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认为,人不知自己是人还是蝶,那么蝶与人又有什么区别呢?庄子在《齐物论》中表现了他齐是非、齐彼此、齐物我、齐寿夭的观点,智慧有止而道无止,正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

《庄子》的难读体现在难以捉住它的中心思想上。而《庄子》的中心,却在肯定客观规律性,同时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上。《庄子》让人消极适应自然,不为名利仁礼所动以求解脱,给在黑暗中的中国人民一条自我解脱逃避的道路。但是,这种完全忽视人的智慧与努力的方法是消极的,是永远难以为主流社会所认可的。我们读《庄子》,最重要的是把握住什么是该吸收的,什么又是该弃之不用的。

第三篇:读《齐物论》有感

读《齐物论》有感

庄子的齐物论,是指齐物和齐论,这就是整篇文章的中心主旨吧。庄子认为世界上的千千万万事物,看起来有很大的区别、差别,但追究其根本是它们都是统一的,这就是齐物;而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各种观点和看法,表面上看起来是有很大的区别、差别,但世界上的千千万万事物既然是统一的,那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各种观点和看法归根结底也应是统一的,没有是非对错与异样不同,这就是齐论咯。下面就简单的说说我读《齐物论》的某些字段简单的心得:

在《齐物论》的开头,庄子借文章的主人公南郭子表达了他自己的思想:“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这段话的意思大概就是说:南郭子綦靠着几案而坐,仰着头向天空缓缓地吐着气,那离神去智的样子好像精神脱离了他的躯体。他的陪游的学生颜成子站在他跟前对他说道:“您这是怎么啦?身体固然可以让它像干枯的树木一样,难道精神和思想也可以使它像死灰一样吗?你今天凭借几案而坐,不是以往凭几而坐的您。”南郭子綦回答说:“偃,你这个问题不是问得很好吗?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吗?你听见过„人籁‟却没有听见过„地籁‟,你即使听见过„地籁‟却没有听见过„天籁‟啊!””在这里(特别是“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吗?)我们可以用心体会到南郭子已经感悟到“道”了,因此已经感悟到“道”他的人生、思想境界不是普通的人能体会到的,然而悟道后心中的由此而生的失落感不免使他不是十分的适应,现在的他已经在精神思想上远离了、脱离以前的他自己生活的那个世界,从而不是原来那个世界的他和还是他原来那个世界的颜成子交流会有困难。但他还是对颜成子说,你听过人籁而没听过地籁,你听过地籁而没听过天籁。在这里的话,我们可以把“人籁”理解为是“道”体现在人身上的信息,“地籁”是“道”体现在在天地间的信息,而“天籁”是“道”自己本身的信息。在这里庄子借南郭子来表达他自己追求的是“天籁”,就是“道”,是一种平常人不能理解体会的大道。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⑤,而大山为小⑥;莫寿于殇子⑦,而彭祖为夭⑧。”译文:“天下没有什么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最小;世上没有什么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长寿,而传说中年寿最长的彭祖却是短命的。” 所以这几句可以理解为空间上的大小,人寿命的长短,都是人们主观上的观念,而没有绝对的标准来衡量这些客观存在事物的大小、高低、长短,这些客观存在事物的大小、高低、长短只不过是人在主观上的一些认可罢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为,这是庄子在悟道后对世间万事万物的在思想意识、精神成面上的一种意识认识境界。“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意思大概是:“圣人把事物都囊括于胸、容藏于己,而一般人则争辩不休夸耀于外”,俗语说得好“满壶水不响,半壶水响叮当。” 的确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当认为自己的学问充实了以后,认为自己懂得道理越多的时候,就会越感觉自己硬是觉得不懂。但如果真的觉得是自己感觉到没有什么东西,空空洞洞的不知道,这才是有学问的真正境界。相反,如果某个人表现出自己很有学问,什么都懂得时,我们不须有半秒钟的考虑,这一定就是我们所谓的“半壶水”。学问也是一样,一个人显得满腹经纶的样子,就是“有限公司”了,真正的学问的最高境界就是“无知”。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要太过于彰显自己自认为的满腹经纶,免得在高手面前落得个“鲁班门前弄大斧”,让自己贻笑大方。

庄周梦蝶”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一方面来看,庄子的思想是消极的,他认为人生如梦,没有必要执着。“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在这里庄子认为,人不知自己是人还是蝶,那么蝶与人又有什么区别呢?但另一方面梦蝶的故事又体现了万物合一的思想。似乎蝴蝶已和自己融为一体。其实蝴蝶又怎么可能只是蝴蝶呢?蝴蝶乃是万物的,庄子用这个浪漫的故事含蓄委婉地表达出万物合一的思想。反观尘世,我们身体为现实所累,心为自己的欲望所牵,身心的劳累,让我们灵魂上的疲惫。理想终归是超越现实的,庄子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世界,如桃花源般美好。在庄子的世界里,万物是合一的,一切都是和谐的,没有战争,没有杀戮与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那里,人们是忘我似的,没有成见,开放心灵。即使不能实现,也至少是其精神支柱,支撑着他活下去,也让我们感触颇深。

在庄子的《齐物论》中:对于“齐物”而言,最高境界为物我统一,死生合一。如“庄周梦蝶”透过“梦”表达了人生如梦的主题,将“我”与“蝴蝶”融合,超越主客体的对立,破除了“我”与“非我”的界限,进而达到了主客体的统一和谐境界;又将死生问题由庄周、梦、为胡蝶,加以美化,审视生死,认为死生如一,达到外死生,无终始的境界,进而庄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它超越时空的限制而无所不在,万物都是道的化身; 而对于“齐论”而言,在庄子看来,“言”只是人把握事物的工具,而“论”则是用言表达出来的人对事物的看法和见解,“齐论”重在齐诸子百家之言论,因为庄子指出是非之争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毫无意义的循环,使众生脱离这种苦难的社会的办法就是解除儒墨理论建构出来的道德体系和社会制度给人思想的禁锢。

第四篇:读《齐物论》有感

读《齐物论》有感

贺小十一

——万事万物终有“道”,顺其自然可寻“道”.什么叫做“道”?文学上对它这样拆解解释:道(中国汉字),dao,从辵(辶chuò)从首,首亦声。“首”指“头”。辶是辵,指“乍彳乍止、走走停”。“辵”与“首”联合起来表示“从头开始行走”;引申也可以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引领大家一起走在前行的路上。道,头行走也,也就是意识带领身体(的走向),是万物万法之源,是创造一切的力量;是生命的本性。

而在《齐物论》中,庄子这样说到:“已而不在其然,谓之道。”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说:顺着自然的路径行走而不知道它的所以然,这就叫做“道”。第一次在这篇文中听到关于“道”的阐释,自身却是一头雾水,带着疑问继续往下看,我才发现原来,我们生活在自然之中,没有必要去追求每一个事物的所以然,因为它们都是互通的,正如这句话所说:“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也就是说,万事有所分,必有所成,有所成,必有所毁。所以一切事物从通体来看就没有完成和毁坏的区别,都复归于一个整体。

我们在当前这个世界,是一个竞争与合作的世界,生活在其中,就避免不了弱肉强食的激战。所以就常常有人这么想:一间小屋,一张床,一个意中人,一块地,我就可以逍遥自在。但是,生活是不允许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很多青年人甚至中年人都还在为生活而奋斗拼搏。当你是一个小孩子,你在忧伤:为什么我要去上学?当你是一个青年人:你在忧伤:生活为什么这么艰难?当你是一个中年人,你仍在忧伤:为什么家庭生活这么难以经营?而当你是一个老年人,你开始释怀:生活就是这样,没有刀光剑影,没有血雨腥风,但它就是生活,让你一直探索,直到你停止生活。我们活在疑问之中,期望每一次的疑问都可以得到合适的解答。但是,你真的想要答案吗?你想知道你的幼年、青年、中年时的所有忧伤问题的答案吗?我认为是你不需要知道的。因为我们没有必要耗费心神去求得事物的本来,因为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状和特征。所以我们不需要知道这个社会所谓的“是”与“非”,我们只需要“两行”(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正如当你老了,你就会变得通情达理一样,开始明白生活和享受生活。

在中学阶段,我们接受了很多的老庄文学知识传达,但更多的是孔子的学说传达。我们曾经折服于陶渊明的“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希冀未来的生活就是如此的无忧无虑。后来,我们遇到老庄,开始思考“庄周梦蝶”中,到底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呢?我们被“无为”的思想吸引了。直到孔子的学说开始渗透你的思想,你开始疑惑:老庄的思想,这个时代接受得了吗?这个时代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吗?对此,我只想引用庄子的一句话: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肴殳乱,吾恶能知其辩(依我看来,仁义的论点,是非的途径,纷杂错乱,我怎么能知晓它们之间的分别呢?)!无论信不信奉老庄,或者只是感一点兴趣,都不要去和他人争辩。因为,这个社会是动态地发展的,而且它是一个大熔炉,我们对于任何事物的看法都是不全面的,总有自己看不见的一面,没有必要去说服和你观点不一致的人,更不要试图拉帮结伙地去和他人争辩,只要你顺应社会的发展就好了,万事万物终有“道”。

听了上述的作者感悟,你可能会想:这个作者,不会是老庄的说客吧?为什么一直传达着不要作为的思想,难不成我们就什么都不要管吗,任凭生活将我们踩在脚下吗?我想说,不是的。我没有让大家“无为”,只是认为我们要用明镜似的心去追寻事物,不要急功近利。

这个时代没有错,这个生活节奏也没有错,不要把自己所有的不如意都怪罪给社会。我们是社会的一部分,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希望自己在这个社会有自己的大作为。只是在追寻的时候,不要在意别人的是非标准,不要被一些所谓的体制局限住,希望大家保持一种明静的心境,对自己可以做一个深入的审查,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呼喊,秉持着赤子之心去求得真知。到那时,你的顺其自然也就让你找到了你自己的“道”,认识了真正的“道”。

问道自心,八月一日,早睡,晚安

第五篇:齐物论 读后感

万物有别,道通为一

——读《庄子·齐物论》有感

对于庄子,大家都并不陌生,中学时期我们都学过他的《逍遥游》、《庄周梦蝶》。“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些名句我们至今尚能娓娓道来,庄周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庄周梦蝶的故事便出自庄子的《齐物论》。近期我也读了一下庄子的这篇名篇,感触颇深,若要了解这篇文章,首先得从题目入手,齐物论是谓何意?齐物论是齐物和齐论的结合,二者的结合方为这篇文章的主旨。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要表达的主旨不是对万物、物我齐与不齐的认识与论断, 即不是认识论的问题;而是站在一个道的高度, 以道观之, 抛弃物我、彼此、是非的对立, 超越人是人非的立场的前提下, 实现臻于“吾丧我”之精神自由境界。

庄子所谓的“齐物”,是指世界万物包括人的本性和情感貌似存在差异,其实是齐一的;所谓“齐论”,是指人们对世间万物的认识貌似各不相同,但世间万物既然是齐一的,人们的认识说到底也应是齐一的。

《齐物论》的开头,庄子借南郭子字的口述说他的思想。南郭子坐着好像丧失了魂一样,颜成子问他:“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在这里南郭子已经悟道了,而悟道后的失落感使他不适应,自己远离了以前的世界,和别人的交流会有困难但他还是对颜成子说,你听过人籁而没听过地籁,你听过地籁而没听过天籁。在这里,人籁是道体现在人身上的信息,地籁是道体现在在天地上的信息,天籁是道本身的信息。而庄子追求的就是天籁。人籁、地籁和天籁的差别其实是道的差别。庄子追求的是广博的知识,而不是狭隘的知识,庄子描述了人与外界争斗的表现和一般生活上遭遇的不幸,点名诸多情感是什么,是歪曲道的体现。庄子看到了是非心会歪曲道,认为是非是小道是小智,应用到的智慧去化解和超越。“庄周梦蝶”的故事大家都曾经学过。单方面看来,庄子的思想是消极的,他认为人生如梦,没有必要执着。“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认为,人不知自己是人还是蝶,那么蝴蝶与人又有什么区别呢?但另一方面梦蝶的故事又体现了万物合一的思想。似乎蝴蝶已和自己融为一体。其实蝴蝶又怎么可能只是蝴蝶呢?蝴蝶乃是万物的,庄子用这个浪漫的故事含蓄委婉地表达出万物合一的思想。

庄子在齐物论中通过多个故事来表达自己的一些哲学思想,为自己万物为一等思想加以阐述,庄子在齐物论中所体现的思想,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庄子把很多事情都站在道的高度上来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合理看待一切事物,尤其是事物的差别与对立面,万物有别,但万物又有相通之处,把握好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又超越自我的精神,但又不失自我,回归本真,对于很多事情没必要争得死去活来,很多都没什么意义。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想必大家早就知道这句话。正如这句话所说,一个人若是锋芒太露,必遭到别人的嫉妒。树大招风啊!要知道一个人如果比别人好很多,别人只会仰慕你;而倘若你只比别人好一点点,必会受到他人的嫉妒与排挤。针对这一点,庄子的哲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绝圣弃知,人们把明慧,聪慧,智慧,德性藏起来不炫耀,天下就太平安定了。庄子要人们大智若愚,不显露智慧,事实上这是一种自我保全的方法。

理想终归是超越现实的,庄子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世界,如桃花源般美好。在庄子的世界里,万物是合一的,一切都是和谐的,没有战争,没有杀戮与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那里,人们是忘我的,没有成见,开放心灵。即使不能实现,也至少是其精神支柱,支撑着他活下去,也让我感触颇深。

下载我读庄子《齐物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读庄子《齐物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庄子》

    姓名:马永超学号:201100640159专业:11级 社会工作 读《庄子》的思考 在我看来,《庄子》是一本充满着为人处事、人生思考以及对社会假想的书。据我了解,它被分为内、外、杂三篇,分......

    我眼中的庄子,读庄子有感

    “其文则汪洋,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是鲁迅对庄子做出的评价,庄子的弟子魏牟则说庄子的思想“无南无北,奭shi然四解,瀹yue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道”。可以说......

    读《庄子》心得体会

    读《庄子》心得体会1 春节的时候,央视十套《百家讲坛》节目曾请了一位北京师范大学的女教授叫于丹来讲庄子,当时没有在意,换台了。今年我们幼儿园在老师生日时每位教师都收了......

    读《庄子》有感

    读《庄子》有感 高中的时候学过庄子的一篇文章《逍遥游》,至今仍能诵出其中的一两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读庄子随感

    庄子一书随感 杨淑玉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道法......

    读庄子有感

    庄子——逍遥的探求者(读庄子有感) 备注:①本人只读了其中一小部分并对此部分作了解读与感悟。不代表全文感想 ②参考文献:1,《庄子》,2《庄子的享受》。(王蒙) 实在是自己不争气,两......

    读庄子后有感

    得道——读《庄子》后有感我读的这本是《庄子》是节选的,但就算是节选的我也从中汲取了很多营养.首先说《庄子〃逍遥游》中有处说到‚宋国有一善于调制药物能让人皮肤防冻伤......

    读庄子心得

    读〈《庄子》心得〉有感一直觉得于丹老师写的书很深奥、很有哲理,即便有时候看不懂她书里面的真正内涵,但还是喜欢看,一如既往,乐此不彼 。读她的书感觉自己也遨游在她的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