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
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执政党的社会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公共事件的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应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切实抓好应急管理工作。
——完善预案。应急预案建设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我们要从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认真做好和完成各类应急预案的编制、发布工作,做好相关应急预案之间的衔接,不留空档,形成从州到县、到乡镇、到基层单位没有断层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构建体系。逐步建立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系。首先,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机构。各级人民政府要在政府值班室的基础上,组建应急管理办公室,作为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办事机构;其他各有关单位,要根据工作需要,结合实际,组建或明确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其次,努力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公安、武警、民兵预备役以及驻军的骨干作用,共同完成好各项应急任务;按照一队多用和一专多能的原则,重点抓好公安消防、矿山、安全、化工等专业队伍建设,根据行业和区域特点组建专家应急队伍和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注重加强应急队伍的培养和训练,着重提高现场快速处置能力。
——健全机制。健全的机制是保障应急管理工作健康正常运行的坚实基础。要突出三项机制建设:一是健全预测预警机制。建立和完善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检测、预测、预报、预警体系,认真开展风险调查和隐患分析,排查危险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把灾害与危险消除在萌芽状态。二是加大应急平台和信息网络建设力度。依托政府系统网络资源,整合公安、防汛、卫生、气象、人防等专业信息系统资源,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决策指挥网络。三是健全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各级各部门的横纵联系和协调配合,明确各方职责,确保遇事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
——强化纪律。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必须保持严明的纪律和优良的作风。一要强化应急值守纪律。要选配政治可靠、责任心强、业务素质较高的年轻干部充实应急值守工作队伍;建立健全应急值守工作制度,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守制,确保信息及时畅通。二要强化信息报告纪律。及时、准确地报告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是搞好应急处置工作的前提。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程序,凡属报告范围的突发公共事件,要严格按规定程序和要求上报,不得迟报、漏报、误报、瞒报;建立信息报告责任追究制度,对没有按照要求上报信息的,严格依法依规追究责任人员责任。三要强化信息发布纪律。凡发生突发公共事件,都要积
极主动、及时客观发布事件信息、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帮助群众消除和化解恐慌情绪,避免发生猜测性、歪曲性报道。
——加大投入。投入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保障。各级政府要将应急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健全应急资金拨付、监管制度。开辟多元化的市场筹资方式,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保障资金投入机制,研究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社会资源依法征用与补偿办法。加快应急管理平台建设,尽快改善公共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的生产、储备、调拨和配送体系,提高应急装备和技术水平。
——深入宣传。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动员和依靠群众,让群众积极有序地参与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来。以应急知识普及为重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教活动;大力宣传有关应急管理方面的法规、规章等知识,积极推广应急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在全社会普及公共安全、应急管理、防灾救灾和自救知识,提高公众参与应急自救、互救能力,努力形成全民动员、预防为主、全社会防灾减灾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由于政治、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等方面的深刻变化,我国进入了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频发时期。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主要组织者,在应急管理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地方政府处在应急管理的第一线,它的执行力强弱直接决定着突发公共事件能否得到快速、有效、妥善的解决。有效的应急管理,是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保障,是实现政府对社会的有效治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完善应急管理体制。2007 年 11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生效。可以预见,应急管理能力将成为评估地方政府执行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发展特点与地方政府执行力
我过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加速转型的关键阶段,也是突发公共事件的多发期。当前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呈现出引发因素多、波及领域广、种类多、破坏性大的特点。
(一)引发因素多
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因素有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许多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利益格局调整,导致各种矛盾逐渐显现并不断激化,如果不能正确的处理各种矛盾,就有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
(二)波及领域广
不仅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并且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也发生了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各种贪污腐败案件的发生,由于企业改制引发的群体上访事件,由于贫富差距拉大的导致的负面效应等。可见,突发公共事件涉及到社会经济的每一个方面。
(三)种类多
当前我国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复杂,突发公共事件种类日益增多,除了传统的突发公共事件如各种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外,还有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恐怖主义、环境安全等非传统的突发公共事件。
(四)破坏性大
各种突发公共事件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公共安全造成巨大威胁,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显然,能否正确应对和及时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是对地方政府执行力的重大考验。作为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地方政府必须提高其执行力。
二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执行力不足的表现
我国地方政府在应急管理中存在许多不足,政府执行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只有在法律的规范下政府才能以高效的执行力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实施为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在具体执行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地方政府在应急管理中的失职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惩戒。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履行了其职责,对于应急管理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问责制的实施强化了政府官员的责任意识。但是我国目前的问责制主要是同体问责,是党内对其党员的问责和行政组织对其行政官员的问责。相对于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检察机关等对党员和行政官员的问责,同体问责缺乏持续性和力度,地方政府也就缺乏相应的政治压力。
(二)公共危机防范意识不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08 年初冰冻雨雪灾害给南方各省造成严重损失。除了超常的低温天气和南方特有的湿润空气,地方政府对天气的恶劣程度没有做足够充分的应对准备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由于突发事件特别是如2008年初那样的冰冻雨雪灾害的产生并非是一种常态,并且发生的几率比较小,因此地方政府的缺乏相应的危机防范意识,疏于防范,只有在危机发生后才被动的应付突发事件。从理论上来讲,对突发公共事件应当以预防为主,许多地方政府也制
定了一些应急预案,但是实际操作却往往不尽人意,目前的各种应急预案大多是以事后救助为主。
(三)应急管理机制不科学
目前我国在应急管理中,仍然主要采取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分部门、分灾情的救援体制和管理模式。这种专业化地管理模式有它的优点,有利于发挥各部门的专业优势。但是,现代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不仅限于某一个领域,而是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具有复杂化的特点。由于没有建立起处理不同危机事件之间的协调机制。在应急管理中,往往没有马上形成应对突发事件的统一力量,也不能及时有效配置分散在各个部门的救灾资源。地方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政策不能很好的加以协调,从而严重影响了地方政府应对各个突发事件的执行力。
(四)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
一个健全的危机应对体系,应当是由以政府组织为主力和主导、以社会非政府组织为辅助两大部分组成的。但是在这次冰灾中,主要依靠的是政府和军队的力量,非营利组织的力量还需要进一步动员起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社会公众更多地倾向于依赖社会力量。面对雪灾,一些非营利组织行动起来了,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志愿者也积极行动起来了。但这些善举,还没有形成能够自动应对危机、高度组织化的力量。
中国目前与现代化生活和生产相适应的政府转型和社会组织建设还处在起步程,对规模化的民间善举如何组织还没有制度性安排,社会自助组织还相当弱小,许多志愿者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参与抗灾救助中去,“强政府———弱社会”的历史格局也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但是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的力量不可能第一时间覆盖到所有方面,更不能深入在各个方面细致入微。
三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执行力的提升途径
地方政府加强突发事件管理,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对于民生安全和国家政权稳定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针对目前地方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提升地方政府执行力:
(一)建设完善的法律制度
在应急管理中相关法律不健全,使得地方政府在应急管理的具体操作和执行过程中,难免出现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的尴尬局面。也容易出现地方政府自由裁量权过大,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及不作为的现象。通过法律的完善,约束地方
政府的权力,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防止地方政府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名义,随意损害公民的合法权利。同时,政府以外的各种组织机构如社会媒体、人大、政协、民主党派以及社会公众对地方加强监督力度,改进监督方式。以此增强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
(二)培养良好的危机意识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许多地方政府领导人缺乏危机意识,认为一些应对突发事件的预防措施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是没有必要的。事实上,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世界各国联系进一步加强,全球气候变暖使极端天气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危机本身也在不断变化,公共危机的突发性更强、破坏性更大、牵涉性更广,这就要求地方与时俱进、不断增强危机意识,做到未雨绸缪,当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的应对。只有具备了应对危机的意识,才能做到危机来临时沉重、冷静地应对。
(三)建立科学的应急管理体制
改革现有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地方政府应当根据突发事件的程度和自己的能力,调用可利用的应急资源。不能单独解决危机时,可以向上级政府或同级相邻地方政府求助。对突发事件的防止和处置要建立一元的应急管理模式,实行一元化领导、决策、组织、协调、指挥,将原来属于各只能部门的决策权、指挥权集中到同级人民政府,从而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多部门协同的综合突发事件应对模式。既能够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专业优势,又能有效应对现代社会复合型的突发事件。
(四)充分动员社会力量
虽然政府在资金、人员的投入以及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组织、指挥、协调、管理等各方面,都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政府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应充分动员和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的作用。社会力量补充政府应急力量,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可以发挥自己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应及事务,建立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共同参加的应急组织系统。实现政府功能和社会功能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第二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问答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问答
1.什么是应急管理?
答:应急管理是对突发公共事件全过程的管理。应急管理包括预防与应急准备、预测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及应急保障等内容。应急管理是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可以概括为“一案三制”,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应急体制、机制和法制。
2.什么是突发事件?
答: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3.自然灾害类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有哪些?
答: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4.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有哪些?
答: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5.公共卫生类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有哪些?
答: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6.社会安全类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有哪些?
答: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7.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原则是什么?
答: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8.应急预案如何分类?
答:应急预案可分为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重大活动应急预案。
9.突发事件的预警级别如何划分?
答: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
10.什么是应急平台?
答:所谓“应急平台”,是指以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撑,软、硬件相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技术系统,具备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总结评估等多方面功能,是实施应急预案:实现应急决策指挥的载体。
11.什么是“3S”技术?
答:“3S”技术是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简称。“3S”技术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土地管理、农业生产、防灾减灾、应急决策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第三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讨论稿)
为建立健全公司)的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体系,切实提高保障公司的安全运营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将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根据《深圳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指导精神和盐田港集团公司的有关要求,特制定本预案。
遵循原则
1、以人为本。保障广大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应急工作的发点和落脚点。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建立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机制,最大限度减少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
2、以防为主。有效预防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是应急工作的重要任务。通过建立住处报告与响应机智;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尽一切可能防止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对无法防止或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尽可能避免其造成恶劣影响和灾难性后果。
3、依法规范。以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为指导,与有关政策相衔接,规范公司突
发公共事件预案和公司控股企业应急预案,确立统一领导、责任到人、反应及时的处置方式。
4、分级负责。按照分级管理、分级响应。公司控股企业负责处置在其企业范围内
发生的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和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公司负责处置本部发生的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由区、市两级政府和有关机构统一指挥和处理。
分 类 和 分 级
突发公共事件分类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影响和威胁本地区甚至全国经济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局面的,有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演变过程和发生机理,公司范围可能发生公安厅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四类:
1、自然灾害。主要是台风、暴雨、高温灾害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火灾、爆炸安全事故等。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食品安全事件等。
4、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重大群体事件、重大刑事案件等。
突发公共事件分级
按照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突发公共事件原则上划分一般(Ⅳ级)、较大(Ⅲ
级)、重大(Ⅱ级)、特别重大(Ⅰ级)四个等级。
1、一般突发化共事件是指事态比较简单,仅对公司或公司控股企业局部范围内的财产、人身安全、政治稳定和经营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和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可财产损失,但只需要公司或公司控股企业协调相关部门就能够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2、较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事态比较复杂,对公司可公司控股企业较大范围内的财
产、人身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和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较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染等后果,需要事发单位向上级或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报告,必要时
由市相关专业应急机构业务指导就能够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3、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事态复杂,对包括公司或公司控股企业在内的较大范围的社会财产、人身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和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等后果,需要报告当地政府专业应急机构或相关单位联合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4、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事态非常复杂,对深圳市政治稳定、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和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特别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等后果,需要市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统一协调、指挥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级别
按照突发公共事件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可分为一般(Ⅳ级)、较重(Ⅲ级)、严重(Ⅱ级)、特别严重(Ⅰ级)四级预警,并依次采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1、蓝色预警(Ⅳ级):预计将要发生一般以上的突发公共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可能会扩大。
2、黄色预警(Ⅲ级):预计将要发生较大以上的突发公共事件,事件已经临近,事态有扩大的趋势。
3、橙色预警(Ⅱ级):预计将要发生重大以上的突发公共事件,事件即将发生,事态正在逐步扩大。
4、红色预警(Ⅰ级):预计将要发生特别重大以上的突发公共事件,事件即将发生,事态正在蔓延。
组织机构和职责
1、总经理办公会是公司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领导机构,主要职责是:协调制定公司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和实施办法;指挥和处理公司本部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协调和处理公司和公司控股企业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和较大突发事件;在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统一指挥下,参与重大和特别重大突发公共的处置;协肋调查和处理重大和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2、公司控股企业成立相应的突发公共事件的领导和指挥机构。主要职责是:制定与完善其企业突发公共事件的专项预案;及时确定突发公共事件等级与预警级别,启动相关预案,组织指挥有关方面力量参与处置工作;开展专业应急演习和应急宣传教育等工作。
报告和响应
1、公司安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是安全事故信息的收集、监测和报告的日常工作机构;公司总经理办公室是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信息监测与报告的工作机构。公司各控股企业应认真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监测与报告,对突发公共理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2、公司及控股企业应通过强化值班制度、配备专职或兼职监测人员、完善监测网络等途径,收集在本单位区域内处和境外本区域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有关突发公共事件信息。
3、公司本部预计将要发生一般突发公共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可能会扩大。接到报告的单位(如总经办或安委办)应立即向公司安委或总经理办公会汇报,决定是否发出“蓝色预警”和启动相应的专业应急预案;公司控股企业预计将要发生一般以上的突发公共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可能会扩大,在启动应急预案的同时,应报告公
司有关领导。
4、公司本部预计将要发生较大突发公共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可能会扩大。接到报告的单位(如总经办或安委办)应立即向总经理办公会汇报,决定是否发出“黄色预警”和启动相应的专业应急预案,同进向集团公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报告;公司控股企业预计将要发生较大突发公共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可能会扩大,在启动应急预案,对事件进行有效处理的同时,应报告公司领导和集团公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领导小组。
5、公司发生重大和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立即各集团公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报告。再由领导小组统一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报告要求按市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6、公司及控股企业应公布报告单位的电话,方便所在地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众报告突发公共事件信息。
基本响应程序
突发公共事件所在单位作为第一响应责任单位,应在事发后15分钟内启动先期处置办法。30分钟内有关人员赶现场开展警戒、疏散群众、控制现场、救护、抢险等基础处置工作;第一响应责任单位收集现场动态信息,对初步判定属于重大或特别重大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在事发30分钟内分别向相关专业应急机构或区政府、市应急指挥中心报告。
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工作完毕后,公司和控股企业应能时研判,适时决定应急工作结束,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性质及工作需要,开展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收集污染、清理现场、卫生防疫、保险理赔、法律援助等善后处置工作。
调查和总结
公司或控股企业应成立调查评估组,在善后处置阶段对事发原因、处置经过、损失、责任单位奖惩、援助需求等做出综合调查评估,并及时将调查评估报告总经理办公会或控股企业的领导机构。根据调查评估报告,公司或控股企业对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有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瞒报、漏报、迟报信息及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单位和个人,追究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应急保障和宣传教育等
公司和控股企业应加强平进的应急物资、通讯、医疗、交通、气候信息、人员、紧急避难场所和经费等方面的保障准备工作,深化劳动和社会保险保障。加大宣传教育、培训的力度,让广大干部和员工学习和理解突发公共事件预案,掌握避险、互救、自救、减灾、逃生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制定应急演习方案、计划,组织相关单位进行合成演练和协同演习,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实际能力。
第四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预警、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的管理和实施方案,适用于指导有人员密集场所的物管中心(处)的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工作。
22.12.233.1 编制依据/引用文件 国家/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术语 突发公共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危及公共安全的事件。
3.2 人员密集场所:指人员的流动、聚集密度较大,有规定要求的公众活动场所,如商场、公园、游乐/娱乐、影院、体育场馆等提供公共服务的场所,如公共类物业和商业性物业。
44.14.1.1
4.1.24.1.34.1.44.1.5 应急管理组织与职责 应急小组组成: 组长:物管中心(处)总经理/经理/主任。副组长:物管中心(处)副总经理/经理/助理、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组员:客户服务部门、安全管理部门、工程管理部门、环境管理部门负责人。非标准时间内由值班经理/领班担任应急处理小组负责人。发生严重或特别严重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由公司安委会领导和物管中心(处)应急小组组成应急处理现场指挥部。
4.24.2.1 应急指挥小组职责 组长负责突发事件现场的统一指挥,行动指令下达,人员、物资调配以及与上级、政府相关单位的沟通联络。
4.2.2 各部门负责人执行组长指令,组织实施本部门应急工作,紧急情况下负责现场突发情况的紧急处置。
4.2.3 现场应急指挥部负责重大以上级别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场应急指挥和应急方案的决策,下达预警信息的发布指令,统一调配公司、物管中心(处)及社会相关资源,与政府
救援组织配合联络。4.2.4安全管理部门和安管员队伍是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理的中坚力量和突击队。负
责重点区域的安全保卫,公共秩序的维护、巡视、监控、疏散引导、紧急救助等。4.2.5工程管理部门负责保证公用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转,通信保障,发现险情时贵重设备的抢救、保护,贵重仪器物资的转移。4.2.6 散。4.2.7 4.2.8
5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后勤保障,抢险物资的保障以及伤员的救助与报警。
公司负责大型活动或出现重大以上级别突发事件是人力资源的调动与财务保障。客户服务部门负责对客宣传,发布公告、预警信息,客户接待与沟通,协助组织疏
物业公共场所有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安全事的类型与级别(见表1)
5.1 5.1.1预防措施 日常预防
5.1.1.1 每天检查消防通道、防火门、消防设备设施,保持畅通无阻,符合应急要求。5.1.1.2 在走道、楼梯、出入口、电梯、交通要道等人员必经之路和比较狭窄的区域,张贴警示标识,提醒顾客注意安全,不要拥挤。5.1.2大型活动、商业促销、节假日预防
5.1.2.1 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落实各项应急准备和具体工作任务,有条件时应进行内部的预案演练。
5.1.2.2 进行设备、安全、消防大检查,排除隐患,避免活动中发生设备、安全事故。6 6.1监视与预警
重点防范与监视区域:
a)库房,特别是危险品、易燃易爆品仓库; b)防火门与消防通道;
c)公共通道(特别是狭窄的楼梯、转弯处);
d)人员容易聚集的场所:会所、大堂、娱乐场所、收银台、出入口、交通要道等 6.2中控室、安管巡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监视公共场所有无异常情况征兆,所有员工
发现异常情况时都有义务及时报告。6.3各部门注意接收异常通报信息,分析判断是否为突发事件的先兆,如确定时,立即
报告物管中心(处)负责人,并进行初期处置,力争控制事态发展。6.4 6.5对初期无法控制,事态有扩大趋势时,由应急小组确定预警级别,进入预警程序。突发事件的预警级别首先由主管部门提出预警建议,物管中心(处)负责人批准。
按对应级别的权限发布预警信息。6.6
预警信息发布后,物管中心各部门/公司领导和相关部门应立即做出响应,进入相应的应急工作状态。6.7
物管中心(处)要密切关注事件进展情况,并依据事态变化情况和专业人员提出的预警建议,适时调整预警级别,并将调整结果及时通报各相关部门。7 7.1 7.1.1公共场所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对与处置 分级应对方案
一般突发公共安全事件(Ⅳ级):由物管中心(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启动应急预
案。部门负责人,物管中心负责人到场,整个事件由物管中心(处)负责全程处置。7.1.2较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Ⅲ级):由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小组负责启动应急预
案,应急小组组长和所有成员到场,必要时公司派人参与制定方案,并协调有关部门配合开展工作。7.1.3
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Ⅱ级):由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小组负责启动应急预
案。公司分管领导应赶赴现场,并成立由各方面相关人员组成的现场指挥部。
7.1.4 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Ⅰ级):由物管中心(处)报请公司安委会主要领导
批准后启动应急预案,公司主要领导应赶赴现场,并成立由公司安委会和物管中心(处)应急小组成员组成的现场指挥部。7.2 7.2.1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处置
大型活动、商业促销、节假日等客流急剧增多的活动/营业期间,应:
7.2.1.1 临时抽调增加安管员或其它工作人员,增加警力布防,密切关注; 7.2.1.2 在活动和营业期间,定时播放广播,提醒顾客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安全; 7.2.1.3 值班人员应密切观察人流密度,发现超过允许的安全范围时,应立刻报告值班经理或总经理,通知中控室密切观察。7.2.2应急小组组长和相关人员接到通知后迅速赶到中控室,在听取报告,观察现场形式
后迅速作出行动决定,可以是:
a)采取限制进入措施,避免增加人流密度; b)增派人员,紧急调动备勤安管员立即到岗; c)发布预警信息; d)报警,请求政府支援。7.2.3 7.2.4巡视时发现顾客之间有口角、争执时应马上劝阻,避免事态扩大。如已经出现险情时,按下列要求立即组织疏散:
7.2.4.1 播放疏散通知,告知立即疏散要求和注意事项,应以引导、劝服性用语广播,避免用词激烈,引起人群过于恐慌乃至造成骚乱。
7.2.4.2 安管员控制好安全门、安全通道,保证畅通无阻,引导人群通过安全门、安全通道疏散。疏散时,注意照顾好老人、妇女、儿童,为其疏通道路。
7.2.4.3 如遇有人在公共场所打架、斗殴、抢劫、故意起哄、闹事、哄抢商品、趁乱打劫时立即拨打“110”报警,并设法予以制服,交公安部门处置。报警时讲明地点、方位、事件情况、姓名、联系方式、周边标志性建筑等信息。7.2.5 7.2.6
发生突发事件时应在重点区域设置警戒,阻止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域。
在出现恶性治安事件时应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主要任务,事件发生初期,对
肇事者采取劝导等有效措施,控制事态不继续恶化。在出现有可能危及人民生命和公共安全的危机情况下,应果断采取强制性措施,尽快将其制服,送交公安机关处理。7.2.7
在制服过程中注意相互配合,注意自身防护,正当防卫时注意避免防卫过当。
7.2.8 8 8.1 8.1.1发现有人受伤时,立即给以救助,并拨打“120”报警电话,请求支援。
应急保障 人力资源保障
各部门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得到预警信息或事件报告后的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组织本
部门的应急响应工作。8.1.2物管中心(处)安管备勤人员、休假人员接到通知后立即到达现场,听候命令、参
与救援。8.1.3 8.1.4 8.1.5客户服务、工程值班人员坚守岗位,其他人员也应迅速到岗,进入临战状态。其他工作人员接到命令后或得到预警信息后因立即到达指定岗位或现场。公司其他单位的安管员作为预备队,随时待命,听候公司或现场指挥部的命令随时
给予支援。8.2财务保障
物管中心(处)应备有一定的应急备用金以备急用。应急备用金由物管中心负责人或公司支配使用,必要时,请求公司给予支援。8.3 8.3.1物资与设备保障
物管中心(处)应根据设计要求配置足够的消防器材、应急照明器材、通讯器材。
并配备一定数量急救药品、个人防护用品等应急救援物资,以备急需。8.3.2发生突发事件,现有储备器材不能满足需求时,应急指挥小组紧急组织采购或向公
司求援。公司领导在公司范围内紧急调拨,其他物管中心(处)也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主动支援。8.3.3 8.4 8.4.1工程部负责保障应急所需的水、电、气的供给和相关设备设施运行保障。通讯保障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期间,应在中控室和客户服务部门设置与内部和外界联系的专用
电话,并确保通讯正常。客户服务部门应有专人值守热线电话和内部联络电话。8.4.2 8.5 8.5.1安管员应配备足够的对讲机,扩音喇叭,保证相互间的联络和维持秩序的需要。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善后
对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处理结束后,应急小组组长应组织各部门立即清点
人员、查看现场、统计损失,评估事件对客户和物管中心(处)的影响程度,作出善后工
作安排。8.5.2 8.5.3在客户需要支持和援助时尽可能给予必要的支援。
根据与业主协商达成的方案,有效组织恢复或重建突发公共事件中破坏、损坏的物
业和附属设施,尽快恢复正常的工作/经营/生活秩序。9 9.1培训、宣传与演练
物管中心(处)将应急培训纳入培训计划管理,按计划对员工开展多种形式的应急
与自救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提高专业能力。9.2物管中心(处)利用宣传栏、社区刊物、广播、网络等,广泛对员工和客户宣传应
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9.3
物管中心(处)适时组织对本预案的演练,通过实战强化培训效果,验证预案的适
用和本中心(处)的应急响应能力,发现问题并组织改进完善。
第五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
街道应急机制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如何预防,如何快速应对,如何减少和避免损失,如何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等,我岳阳街道分析区域特点,依托“岳阳街道社区管理共同体建设”平台良好运行,尤其是“十大机制”,来建设岳阳街道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
一、建立突发事件预防和管理机制
1、为使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切实能够落实到位,成立了以我街道党工委书记为组长、办事处主任为副组长的十二人的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并依托街道公共体建设的“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和不定期召开会议,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讨论解决街道难以解决的突发事件。
2、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包括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安全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社会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根据预案需求,着眼长远,充分挖掘应急资源,组建了区供电公司、区电信公司、区路桥公司、茸平排水公司、预备役、民兵、网格办、社区医院、社区干部等专兼职应急队伍,并坚持情况变化随机调整,人员变动及时调整,定期有计划开展演练,定期有职业道德和技能培训,定期有随机抽查点验,不断提升我街道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而且,与卜蜂莲花、大润发、沃尔玛超市和区供销社建立“直购通道”,确保应急物质储备。
二、建立突发事件预警和沟通机制。
1、依托街道公共体建设的“信息传递机制”、“叠加巡查机制”,第一广泛发动机关工作人员、社区干部、楼组长、“红袖章”志愿者、社区党员等,每天巡查在我街道每个角落,机关科室、居委会作为信息枢纽,迅速准确地将突发事件向领导小组汇报;第二完善“民间组织预警网络”平台,建立一支全覆盖的信息员队伍,居委会专门配备一名预警人员,对各类民间组织进行监控,及时捕捉各类动态信息上报;第三针对网络媒体,特别要求街道信息科定时巡查重点网站和微博,将有可能影响到本街道的突发事件上报领导小组。
2、依托街道公共体建设的“公开通报机制”,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与民沟通,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向社会发布信息,澄清事件真相,宣传政府应对措施,提高公众防范能力,维护我街道和谐稳定。
三、建立突发事件的决策和处置机制。依托街道共同体建设的“归口派单机制”、“联合整治机制”和“管理征询机制”,来应付突发事件,强调“快、准、合”原则。“快“,即要求相关人员半小时内达到现场处置,1小时内形成初步方案付诸行动。“准”,即要求决策、处置要追本溯源,抓住本质,采取切实有力的行动。“合”,即整合全街道力量,协调区职能部门,争取社会广泛支持帮助,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我街道身处松江老城,刑满释放人员、吸毒人员众多,建立“归口派单机制”以后,一旦这些人员引发突发事件,就向专门的科室如综治办、司法所、禁毒办等派单,由他们服务到底,体现责任到位,人员到位,专业到位,也盘活整个机制,突发事件决定队伍,队伍随机组建,分工比较明确,应变比较积极。
四、建立突发事件的监督和奖惩机制。
依托街道公共体建设的“追踪监督机制”、“反馈评价机制”、“检查评比机制”,对突发事件所有环节进行监督检查,保证各项机制顺利运转,并对已发生的突发事件全程追踪,最终形成书面报告,送达领导小组。
对于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先进事迹,进行表彰奖励;对于应对突发事件中,处置不力,尤其是产生不良社会影响的个人和集体,追究其责任,严格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