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村小康发展规划
xx村“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
小康建设五年规划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和按照《关于抓紧制定联系村小康建设规划和联村五年工作规划及联系户脱贫致富计划的通知》(xx领办发〔2012〕11号)文件精神要求,切实改善xx村基础设施条件,扶持发展特色产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助农增收脱贫致富,结合xx村党支部、村委会发展思路,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x乡南端,距离乡政府5公里,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424户,1683人,耕地面积10203亩,人均6.06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340元,主要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林、牧用地极少,主要种植作物有玉米、孜然、茴香洋葱等,现有贫困户162户498人。
二、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xx村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为主,经济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导。交通较为便利,临近玉布公路,通村道路为农四级砂砾路面,为村民的出行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各种农副产品能够及时运输到农贸市场。村级两委班子健全,村民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干群关系和谐,群众脱贫致富谋发展的愿望强烈。
从该村实际情况来看,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处于全乡中下水平。制约该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单一,主要是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特色优势不明显。二是基础设施陈旧老化,全村住户房屋大多破旧不堪,多数已成危房;村内道路大多是土路,排水不畅,雨季泥泞,出行极为不便;没有农家书屋和村民活动场所。
三、发展目标
通过五年努力,使xx村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缩小农民收入差距,建设和谐农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近期目标:到2012年底,实现新建拱棚188亩;改建危旧房85户,并配套人行道硬化,道路铺筑1.5公里;户均输出1个劳动力。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与比全乡平均水持平,达到7220元。
到2013年底,新建村民文化活动广场一个,广场内配套建成农家书屋,村容村貌得到进一步改善,新农村建设初具规模,初见成效。继续抓好劳务收入和拱棚蔬菜种植,增加农民收入,人均纯收入达到8300元。
到2015年底,拱棚蔬菜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管理规范,户均有一座拱棚。通过三年时间,使该村形成以拱棚蔬菜为主的特色主导产业。转移劳动力300人以上,劳务收入1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400元,小康住宅率达到60%,有线电视入户率、自来水入户率、电话拥有率均达到100%,村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
远期目标:到2017年底,农村“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助农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扩量提质增效,基层基础更加牢固,群众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社会和谐稳定,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与全乡平均水平持平,达到11700元以上,实现与全国基本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四、规划布局
根据地理条件和发展现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划建设特色产业区、小康住宅区、公共服务区。
(一)拱棚蔬菜种植片区:在八、九、十组沿线建成千亩拱棚蔬菜种植片区,并带动发展其他各组零散拱棚种植达到500亩。
(二)小康住宅区:结合新农村建设,整合农村危旧房改造资金,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分期实施的原则,集中连片建成村容整洁的村社,让村民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在村委会周边建成水、电、路等设施配套齐全的标准化住宅小区1处,并规范围墙、色彩等,形成实用、美观、大方的建筑风格。
(三)公共服务区:建设卫生室、文化舞台、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小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村民的日常生活。对村委会实施改造,改善办公环境。
五、主要任务
(一)以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拱棚蔬菜建设。充分利用日照充足,降雨适中,适宜发展蔬菜产业的自然条件,建成千亩拱棚蔬菜示范区,实现户均一座拱棚。
——劳务输出。按照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建立基地的原则。定向输出劳动力300人以上,创劳务收入150万元以上。
(二)以满足群众需求为根本,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道路建设。坚持标准,量力而行,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主干道后支道,逐步推进,多方筹措资金,加强通村道路建设。新建通村公路10.5公里,硬化村组街道3.5公里,铺垫田间沙砾路15公里。
——小康住宅工程。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分期实施,动员各组有建房意愿的农户到村委会周边建房,逐步取消零散居住户,建设集中连片、整洁美观的新农村,改善居住条件。新建水、电、路等设施配套齐全,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四化”并举的标准化住宅区。
——村庄整治绿化。全面推行“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工作,整治脏、乱、差现象,达到“环境整洁、道路畅通、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基本要求。启动实施“四旁”(村旁、宅旁、水旁、路旁)植树绿化工程,绿化、美化村庄,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实现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三)以加强教育培训为抓手,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目前,xx村1683人中,有近30%的人口只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大多数劳动力没有经过系统地农业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培训,劳动力素质低,直接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和劳动力的有序转移。针对这种情况,可循序推进“三个层面”的学习培训活动:
——继续加大儿童受教育的支持力度。让每个少年儿童都能上学、成才,实现每户出1名大学生(或高职生)的目标,对少数确因学习差考不上大学的,积极引导全部进入市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毕业后输送至东南沿海地区大中型企业就业,从而实现大学生带动效应。
——在80%以上的户中选择1人进行较高层次的技能培训。通过学习培训,力争涌现出一批技术能手(含木工、砖瓦工、装修工、电焊工、养殖及蔬菜带头人、种养加能手、车辆及无线电修理等),从而实现能人带动效应。
——开展科技进村活动。普遍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使其掌握1—2门技术,形成一批科技示范户和产业农民,整体提高致富能力,从而实现整体推进效应。
(四)以加强公益事业为载体,推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加强教育事业建设。重视适龄儿童的入学教育,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在校生巩固率达到100%,不能让一个学生因贫而失学。
——加强村卫生所建设。提升村级卫生所基础设施建设,配备一名合格的医生,确保农民就医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不能让一个农民因贫看不起病。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新建长占地面积500平方米文化广场一座;新建农家书屋、小超市各1处,建筑面积60平方米以上。
(五)以基层组织建设为保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班子建设。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以建设新农村、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和塑造新风貌为实践平台,切实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思想、组织、作风和能力建设,使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明显增强,着力培育和打造亲民、为民、富民的好班子。
——党员发展工作。按照“双培双带”和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的要求,把农村经济发展能手和有文化的优秀青年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确保每年至少发展党员3名。同时,积极培养合格的继任人选,巩固和发展“五好”村党支部,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党员队伍。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利用电视、宣传栏、广泛开展道德、法律文化、科普“四进农家”活动,通过多渠道、多媒体传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一二年六月三十日
第二篇:长征村小康发展规划
大龙乡长征村全面小康目标建设规划
(2013—2015年)
序
言
为了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工作,夯实小康建设进程,加快我村脱贫致富步伐,确保建设小康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成效推进,通过深入实地调研走访、广泛听取干部群众意见,在全面详细了解我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镇、村两级多次研究讨论,结合村情实际,特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期限为2013年至2015年。
第一章
基本情况
长征村位于惠水西部,系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3公里,全村总面积8.5平方公里,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冷水河贯穿全村,惠长公路穿过村寨。辖17个村民组,772户3410人,其中劳动力2239,外出务工人员560人,耕地面2864亩,林地面积2631亩,该村地处丘陵地区。地下有生产铁合金所需的大量黄砂白棉,全村
主要以
农业为主,特色产业有石材生产、石雕、生姜、经果林和葡萄,近年来大力发展肉牛养殖。
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
2012年底,长征村经济年总收入4030.2万元,人均纯收入4830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209.06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30%;养殖业收入403.02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10%;劳务经济收入806.04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20%,手工业收入1612.08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40%。人均收入中,种植业、养殖业、第三产业分别占总收入的比重为3:1:4。
种植业。长征村种植业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2012年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490余亩(含复种指数),其中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为主,种植面积2740亩,平均亩产量1000斤;红苕、商品蔬菜、葡萄、金钱橘、生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750亩,亩平均收入6800元
养殖业。2012年末大家畜存栏238头,羊存栏10只,生猪存栏355头;当年存栏鸡3221只。
劳务经济。全村从事第三产业人员共362人,其中从事运输业6户,常年在外务工人员548人,季节性务工1200余人。
基础设施建设。全村公路通组达100%,道路硬化面积达30%,其余全部为土路。依托安全饮水工程,完成自来水入户760户。全村无水利灌溉设施,电力供应基本正常。
劳动力资源情况。全村共有劳动力2239人,占总人口的65.7%;常年外出打工人数560人,占总人口的16.4%,占劳动力人口25%。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全村通讯设备基本普及,有移动手机或固定电话户均2部。“村村通”、“村村响”工程覆盖全村。村小学为初小建制。村卫生室、便民超市、农家书屋、村级文化活动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xxxx,总人数的xx.xx%;参 — 2 — 加农村养老保险709人,占总人数的20.8%,其中60岁以上享受养老保险的144人;享受农村低保87户278人,占总人数的8.2%。
基层组织建设。村“两委”班子共8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3人,村民委员会委员5人。全村共有党员57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人,党员中产业带头人3人。2012年发展党员3名,转正3名。每年组织召开党员大会4次。
第四节 贫困现状调查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环境及地理条件的限制,该村经济结构单一,主导产业不突出,导致农民收入长期处于xx镇下游水平。至目前,全村共有贫困户20户77人,扶贫开发和脱贫致富的任务依然繁重。
我村致贫因素主要有:一是经济结构单一,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主要是以户为单位,规模小;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全村无灌溉设施,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农业现代化技术水平底下,直接影响了全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三是生产经营条件差,生产方式单一落后,群众从事农业生产资金短缺,生产工具简单,缺乏必要的生产物资;四是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农民观念陈旧,思想消极保守,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差、机会少,致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得不到大的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生产效益一直在低水平徘徊,没有发展动力。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
— 3 — 学发展观,以率先实现转型跨越为总基调,以联村联户为载体,为民富民为目的,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富裕为核心,按照 “转作风、炼干部,抓基层、强基础,办实事、解难题”的要求,全力实施“产业扶贫,生态扶贫,基础扶贫,智力扶贫”四项重点工程,真正把党的声音和温暖带下去,把我村群众的意愿和呼声传递上去,把群众各种困难和问题解决好,让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扶贫见实效、基层增活力、干群关系更密切、社会更和谐,促进我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根据我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展扶贫帮困、脱贫致富的基本原则是:以市场为导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构建小群体大规模的一体化经济模式为重点,采取以户为主、因户施策、造血为主、输血为辅、产业扶贫、整村推进的帮扶方式,稳步发展经果林产业,做大做强生姜、石材生产和石雕产业,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多种经济收益。切实提高生产力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推进该村尽快实现整体小康目标。
第三节
规划布局
根据地理条件和发展现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划建设特色产业区、小康住宅区、公共服务区。
(一)增收产业区
——经果林产业。在我村马路组、新桥组、龙坑组、洞口组建设经济果林生产基地600亩。
— 4 — ——肉牛养殖区。充分利用我村土地资源丰富,自然植被茂盛,环境污染少的特点,结合我县永红食品厂对我村的扶贫项目,引导群众大力发展肉牛养殖,即将建设生态养殖示范区一处,预计年牛饲养量稳定在200头以上,年猪饲养稳定在350头以上,年规模养鸡稳定在3221只以上。
(二)小康住宅区:结合新农村建设、生态移民工程,整合农村危旧房改造项目,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分期实施的原则,继续扩建现有小康住宅区,打破现有村民小组的地域限制,动员各村民组座落户到小康住宅区建设新家园,建成村容整洁,居住条件大为改善,水、电、路等设施配套齐全的标准化住宅小区。
(三)公共服务区:加强村级活动阵地建设,建设村文化广场,完成村级卫生所、村图书室、便民商店的标准化改造,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第四节
发展目标
通过一段的时间努力,努力使我村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增收主导产业形成规模效应,群众生活水平和综合素质大幅提高,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20个贫困户达到7000元以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近期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50%,到2015年底,达到7245元,我村经济总收入达到6045.3万元以上,通过2年引导培育,农业种植结构得到优化,群众人居环境、生产条件有明显改善。通村主干道路硬化率达到50%,安全饮水达标,自来水入户率达到
— 5 — 85%以上,电力、通讯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养老、医疗、生育保险制度综合覆盖率达到80%以上,新农合实现全覆盖。群众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实现同步,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远期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全村经济收入达到8000万元,其中:以粮食种植、经果林、商品蔬菜产业为主种植业实现收入2000万元,以养猪、养牛、养鸡为主的养殖业实现收入1500万元,季节性务工收入达到1500万元,石材、石雕产业收入3000万元。到xxxx年底,通过五年时间,使我村商品蔬菜产业、畜牧业、经果林产业和石材、石雕产业同步快速发展,居住条件显著改善,无危旧房。有线电视入户率、自来水入户率、电话拥有率均达到80%。农村“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助农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扩量提质增效,基层基础更加牢固,群众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社会和谐稳定,与全国基本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第三章
产业发展
1、商品蔬菜、经果林产业。充分发挥我村栽植生姜的传统优势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大力推广新优蔬菜基地管理技术,高标准、高质量落实各项蔬菜基地管理措施,提高商品蔬菜及生姜产业在农业经营收入中的比重,把现有600亩经果林建成全乡的经果林示范基地。加大培训和帮扶力度,落实管理措施,开展科学高效间作套种,以瓜菜类为主,建设一个千亩商品蔬菜基地。定期组织开展专 — 6 — 业技术培训,系统理论讲解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发放各类培训学习资料,确保每户都有技术明白人。投放肥料、修剪工具、喷雾器等生产资料,帮扶培育产业。
2、畜牧养殖。充分结合利用永红食品在我村落户的有利资源,发动村民扩大肉牛养殖规模,增加建设养牛温棚和青贮窖,教育引导群众积极运用冻配改良、温棚养殖、科学饲喂等技术科学养牛,提高养牛科技含量,缩短养殖周期,加快育肥出栏,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牛科技含量和效益,促进全村养牛业发展。到2018年,全村养牛达到1000头以上。依托现有养猪基础引导支持养猪大户依托村养殖小区,增加规范养猪设施,建设养猪场,发展规模养猪,带动全村养猪业发展,到2018成为全村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
3、种植业。动员群众在旱作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实现大的突破,扩大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和生姜种植规模,提高经济作物在农业增收中的主导地位,扩大葡萄产业园的建设,稳步提高粮食总产量
第四章
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交通
坚持标准,量力而行,先主干道后支道,逐步推进,多方筹措资金,加强通村道路建设。分硬化通村主干路,砂化所有生产道路。
第二节
水利
2015年,全面检修全村自来水主管道,对问题管道全部更换,实现自来水入户率100%,创造条件,结合新农村建设逐年修建完善排污排水工程。
第三节
村庄建设
小康住宅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分期实施,按照乡党委、政府及规划部门要求建设集中连片、整洁美观的小康住宅区,动员居住在土坯房、危旧房农户和有建房意愿的农户新建住房,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并配套完善水、电、路等设施,实现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四化”并举的目标。
村庄整治绿化。全面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四改工程”(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在全村人口密集的居住点各修建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点20处,达到“环境整洁、道路畅通、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基本要求。启动实施“四旁”(村旁、宅旁、水旁、路旁)植树绿化工程,绿化、美化村庄,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实现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70%以上。
第四节
能源
大力推广农村新能源工程,加强农村沼气、节柴炉等节能工程的宣传。
第五节
通信和信息化
村组利用现有远程教育设备、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和互联网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讲座,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级直报,提高工作效率。积极协调电信等部门,以村部为中心继续扩大宽带覆盖区域,2015年底前为所有村民组接入电信宽带,使村民能够利用网络的便捷条件,进行学习、娱乐,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第五章
社会事业发展和党建、精神文明
第一节
教育
重视适龄儿童的入学率,督促适龄儿童按时入学,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在校生巩固率达到100%,对家庭贫困学生进行资助,不能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第二节
医疗卫生
继续扩建村卫生所,面积达到500平方米以上,配备4名擅长中西医防病治病的合格医生,提高医疗服务条件,农民就医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实施新农合全覆盖,构建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第三节
科技文化体育
继续扩大农家书屋、便民超市建设规模,力争建筑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继续完善文化广场,配套安装体育健身器材,组织农民开展体育活动。
第四节
提高劳动力素质
1、强化专业技术培训。健全完善村群众文化活动室、群众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设立农村专业技术培训中心(室),邀请专业人员,宣讲实用致富技术,做好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指导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每年至少开展4期各类专业技术培训,力争使每个劳动力掌握一门专业致富技术或致富信息。
2、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依托村委会、学校,组织群众学习科学文化和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普及国家强农富民政策,传播科学、文明、进步的思想道德观念,大力倡导现代、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创建“和谐五星”和幸福家庭,支持发展民间文化事业,增强农民创业致富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我村小城镇建设进程,着力培育
— 9 — 高素质的新型农业生产者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者。
3、推进生殖健康服务。充分发挥人口计生部门行业优势,依托乡级计划生育服务站所,广泛宣传计划生育、生殖保健政策知识,全面开展“生殖健康服务进家庭”行动,确保当年已婚育龄妇女、流动人口、老年人口健康教育、咨询、检查、诊治比例达到全国同步水平,扎实做好育龄妇女“两癌”筛查工作,不断提高群众生殖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防止因病致贫。
4、实施优生促进工程。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实施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全面开展免费婚前体检、优生监测工作,努力使计划怀孕夫妇孕前检查比例达到100%,全力落实以“宣传倡导、健康促进、优生咨询、高危人群指导、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补充营养素”为重点的出生缺陷一级预防措施,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第五节
社会保障
争取到2015年,建立农村五保供养、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政策落实管理机制,解决村内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第六节
党的建设
1、加强党员干部的培训教育。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家书屋”和“村村响”工程,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组织党员群众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了解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学习掌握产业结构调整和增收致富的技术技能。组织村干部赴外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启迪工作思路,促进思想观念的 — 10 — 转变和能力素质的提升。
2、加强村级阵地建设。加强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建设村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安放健身器材,开放农家书屋,真正把村级活动场所建成党员群众广泛参与的议事决策中心,实用科技、致富技能的集中培训中心,先进文化、各种信息的传播交流中心,群众文体娱乐活动中心、村民健康生活的医疗保健中心。
3、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按照“双培双带”和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的要求,在产业带头人、退伍军人、回乡青年、外出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重点发展青年党员和女党员,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确保每年至少发展3名党员。同时,积极培养合格的继任人选,不断提高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党员队伍。
第七节
精神文明建设
积极开展以“致富星、孝爱星、守法星、诚信星、新风星”为主要内容的“和谐五星”创评活动,每年创评“五星户”5户以上,树立先进典型,形成先进带后进、齐心促和谐、共同求发展的良好格局。到2018年,全村50%以上的农户达到“和谐五星”农户;利用村村响、宣传栏、广泛开展道德、法律文化、科普“四进农家”活动,通过多渠道、多媒体传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和推崇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崇尚科学,移风易俗,重点打击歪风邪气,坚决杜绝赌博、吸毒、封建迷信等丑恶现象,培育农村新风貌。
第八节
民主法治建设
— 11 — 建立健全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全面落实“一事一议”制度,推进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强化村务公开,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开展村级事务,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的作用,加大监督力度。扎实开展以“党员群众商议、乡镇党委审议,党员群众测评、乡镇党委考评”为主要内容的“双议双评”活动,极大地激发党员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热情,广泛开展各类议事决策活动。切实维护村民的选举权和村民代表议会制度,村民代表参与村内重大事务的决策。
第三篇:村小康创建发展规划
平街村小康创建发展规划
一、规划区域概况
平街村属乡政府驻地,所辖区域为**街村、大红岩村管理区域,村委会驻地为平街,北靠卡房村,东接北盘江镇,西邻大水塘村,南依长田乡,国土总面积13.8平方公里。
(一)村级组织情况
村支“两委”领导班子健全,成员分工明确,班子成员5人中大专学历1人,高中1人,初中3人,有2人是致富能手,有个体经济主导产业。村支两委成员廉洁勤政守法,善于做群众工作,化解矛盾纠纷有力,便民利民服务有效开展,群众对村两委班子的满意率达90%以上。
(二)自然状况
(1)地形、地质、地貌概况
平街村地处平街乡南部,所辖区域内地势由南向北逐渐递减,平均海拔1230米。
平街村境内出露地层为三迭系,为三迭系中统。中统由两套岩组组成。一套为**组与法郎组,分布于珉谷至龙场沿线以及北盘江沿岸的九盘至顶坛一带,该乡域所处的法郎组下部为灰岩,上部为泥页岩夹砂岩、泥灰岩组成。
平街村境内的地质构造大致通过两期不同方向的构造运动而形成。所形成的两组构造形式,一组为早期印支与燕山期构造运动而形成,此期境内地块受南北向强烈挤压,形成了以**背斜为主的褶皱构造,绝大部分褶曲由东向西延伸,由南向北波浪起伏,次生压性断裂沿褶曲两翼发育。另一组为后期燕山期运动,此期境内地块进一步活动化,以受东西向挤压为主,该村为溶蚀为主的岩溶地貌。
(2)气候与水文资源
平街行政村属于中部丘陵坝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猪、禽区。本区地势平缓,一般在900——1300米,丘陵、峰丛峰林、岩溶盆地相间分布。本区气候温和,热量充足,雨量集中,雨热同季。年平均日照时数1549.2小时。年均温15——18℃,无霜期300——330天,年降水量1200——1400毫米,春季降水较少,一般仅340毫米,易出现春旱。夏季雨水集中,多达670毫米,强度较大。
(3)土地资源
平街村国土总面积13.798平方公里。耕地和草地所占比重较大,其中耕地为583.4公顷,约占全村总面积的42.3%;草地439.1公顷,占31.8%.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比重较小,分别为66.6公顷、9.8公顷和0.4公顷,分别占比为4.8%、0.7%和0.03%.本村森林覆盖率为9.6%.全村以石灰土为主。
(三)社会经济状况
(1)社会概况
平街村下辖25个村民组,分为10个自然村寨,1048户、5500人。是一个汉族、布依族聚居的村寨,劳动力人口3000人(其中:外出务工260人),村域总面积20698.3亩,耕地面积8751.2亩,其组织机构较健全。
(2)经济发展概况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8000余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和烤烟,2012年末粮食产量为1.7万吨,年末大牲畜存栏499头,猪存栏4192头,家禽存栏3419只,大牲畜出栏70头,猪出栏2946头,家禽出栏2357只,年末肉产量315吨,蔬菜种植1020亩,产量1894吨。
(3)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文化教育事业有序发展,电视机普级率达99%,有村卫生室1个,享有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口达95%以上,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2012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33元。
(4)产业结构特征
平街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玉米,其他种植有小麦、油菜、烤烟等,2012年水稻播面414.6亩,玉米播面747.5亩,小麦播面415亩,油菜播面1450亩,烤烟播面910亩,畜禽主要以生猪、母猪、家禽为主,畜禽存栏总数13593头(羽),林业主要为自然生态林和经果林。
(5)土地利用现状
平街村现状村庄建设用地为73.88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45.20平方米,超过了人均建设用地最高为140平方米的标准,依据《贵州省**南州村级规划编制导则》中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的要求,结合规划发展目标,全村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按135平方米进行规划控制,到2015年规划将村庄建设用地由现状的73.88公顷调整至71.69公顷,到2020年规划将村庄建设用地调整至73.85公顷,比现状建设用地减少0.03公顷,减少的建设用地可恢复成耕地。
(四)基础设施状况
(1)农业基础设施
全村耕地面积8751.2亩:水田1249.2,旱地7502亩。其中中低产田面积约为3500亩,广泛分布于全村。本村引水工程**间支渠建设、田间排洪沟建设相对滞后,已有的渠系达不到农业生产的要求,常年失修,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其农业生产用水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全村现有各类水利工程4处、其中引水工程2处;蓄水工程2处,为关沟水库和红花湾山塘,防渗结构为土坝,供水以地表水为主,总库容为79.5万m3;渠系8条,总长为14.3km.实现保灌面积250亩,全村分布。现有:水窖:石丫口→平街一线共20口。
(2)交通
村境内主公路有平街--牛场公路,村寨道路通达率100 %,硬化率达100%.(3)供电通信
已实行农电网改造,户户通电,村民享受城乡供电同网同价,境内通信网络覆盖率达100.(4)给排水
全村住房1/2为木瓦结构,砖混结构占1/2,房屋及生活设施布局零乱,防火防盗状况一般,住宅周围经果林茂盛,卫生状况一般。
(5)农村社会及事业发展状况
教育:远程教育培训中心1个、短期党员培训基地1个;卫生:卫生室1个;计生:计生服务室1个;公共活动中心:村多功能活动室1个,设有文化活动室、党建活动室、广播室、农民技术文化教育教室。
二、创建综合示范点建设的有利条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利条件
1、宏观环境:中央出台了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建设,以及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支农惠农政策,为推动农村各项建设创造了有力的政策环境。同时我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的机遇,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农村道路、人畜饮水、农网改造、通信等明显改善,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区位优势:平街村是平街乡人民政府驻地,交通便利,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3、小河村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基础条件好。
4、人民群众建设积极性空前高涨,群众文化生活丰富,村级领导班子坚强有力。
(二)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1、外出务工人员多,发展党员存在一定难度;
2、村级集体经济积累还存在空白;
3、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对新型农业技术的掌握不够,农业产业增收缓慢;
4、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公共事业有待加强;
5、资金投入不到位,项目发展缓慢,产业规模化低,自然村寨零散,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
6、贫困人口还占一定比例,剩余劳动力就业困难,工业反哺农业步子艰难。
三、规划的指思想、原则、总体目标及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组织机构健全、工作制度完善、活动阵地规范、党建资料完备、活动经常开展、党员作用明显”的基本要求,以全面提升村支两委建设为主要任务,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基本出发点,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以培养新型农民为关键举措,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全村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各项事业深入推进,争取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二)规划的基本原则
--坚持以党建带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持续增收。
--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务求实效的原则。要从改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入手,集中力量搞好道路、水利、能源、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整治,促进基础产业发展,基本生活保障改善和农民基本素质提高。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特别是承包制),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
--坚持群众自愿,群众受益的原则,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不搞“一刀切”和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不加重农民负担。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根据具体情况,适度超前规划,量力而行建设,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
--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为主、全社会支持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靠农民自力建设,二靠国家适当补助,三要赢得社会支持。
--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能一蹴而就,不可能齐头并进,要找准切入点,从基础条件较好、干部群众积极性较高的地方入手,从比较容易见成效的事情入手,从资金筹措比较容易到位的项目入手,集中力量,尽快取得成效,取信于民。
(三)总体目标
以平街村现状为基础,结合**县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以促进平街村优势资源转化和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提出平街村的总体发展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经济发展目标1、2014年全村年经济发展增长率为17%,人均收入达6500元以上。
2、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达8000元以上,村级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社会发展目标
1、平街村村域总人口在规划期末控制在5430人左右,合1119户。
2、村域人口受教育比重中,高中普及率达90%,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3、村域广播电视、无线通讯网络覆盖率达100%,实现电脑能够上网,自来水通户率达100%.4、改善村域医疗卫生保健条件,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率达100%.5、完善村域路网,配套完善村域的供水、供电和商业设施,同时考虑村民的休闲娱乐场地。
6、稳定发展各类教育事业,努力提高村民劳动技能和整体素质,创造平街村文明健康的社会环境。
7、加强规划管理,建设特色鲜明、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新农村。
8、注重生态环境的美化,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村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战略
调整和优化经济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城乡化、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坚持五个统筹、努力解决“三农”问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政治全面发展。
(1)坚持经济、社会发展是第一要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城乡化、农业产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2)坚持突出重点,最大限度发挥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经果林资源的开发。
(3)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实现城乡与农村、社会与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特别是森林资源的运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
(4)抢抓国家在基础设施投入方面加大力度、投资和建设重点向农村倾斜的机遇,把村庄建设作为村级工作的重点,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5)着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其具有较完善的交通、通讯、能源和各项公共设施,使村区与县城之间,村区与乡区之间,组与组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使村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四、主要建设内容
(一)突出抓好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的职能和领导核心地位,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充分发挥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组织的作用,使传统的基层组织重焕生机与活力。
(二)突出抓好领导班子建设。着力提升在职45岁以下村支书、主任学历。采取县外参观学习和县内分级培训的方式,加强对村级干部的教育和培训,不断增强村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服务群众的能力。
(三)突出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切实抓好农村党员发展工作。加强党员教育培训,经常性组织党员学习党的理论、政策、法律法规、实用技术,提高党员素质。广泛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依岗承诺、创先争优、三个建设年和四帮四促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突出抓好制度建设。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建立健全并落实好村干部目标管理、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制度。
(五)重点创建集体经济积累。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来抓,多途径、多渠道培育和壮大集体经济,努力实现村级组织有钱办事。
(六)重点创建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为支撑,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农民致富增收,让群众实实在在看到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七)重点创建生态、文明和谐。积极开展培训教育工作,抓好文化、文明的传播,提高农民文明意识、守法意识,确保农村发展稳定。
(八)重点创建民主管理。着力从推进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上下功夫,认真开展村务、党务公开,积极引导村民、党员参与村级事务管理与监督,增强村级事务透明度。
第四篇:xxx村小康发展规划
xxx村“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
小康建设五年规划
按照市委关于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安排部署和《关于抓紧制定联系村小康建设规划和联村五年工作规划及联系户脱贫致富计划的通知》(玉联领办发〔2012〕11号)文件精神,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扶持发展特色产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助农增收脱贫致富为目标,结合xxx村实际和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调研工作思路,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xxx村位于玉布公路沿线,距离xxx市10公里,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578户,2386人,耕地面积10115亩,人均4.23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548元。目前,该村支柱产业以高效设施蔬菜种植、大田蔬菜为主。该村有贫困户161户,528人,其中特困户59户,206人。目前,全村群众整体上生产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群众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开发不足,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没有形成,村组道路和产业道路雨季长期泥泞不堪,车辆无法正常通行,给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和物资运输带来了极大不便。
二、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xxx村是典型的农业村,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为主,经济结果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由于地处玉布公路沿线,整村推进通村、通社道路都进行了砂砾硬化,给全村的交通带来很大的便利,各种农副产品均能及时地流通到农贸市场。村级“两委”班子健全,村干部有思想、有威信、有干劲,村民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干群关系和谐,推动发展活力、向心力强,群众脱贫致富谋发展的愿望强烈。村容村貌整洁,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村民院落、围墙井然有序,吃、住、穿基本无忧。全村村民对土地比较重视,做到了精耕细作,同时近300名富余劳动力赴周边县市务工。
从该村实际情况来看,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处于中上水平,但与其他经济发展较快的村相比,其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经济发展都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制约该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是产业结构单一,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特色优势不明显。同时,部分村民住房条件较差,个别村民因病、因婚致贫,村集体基本无经济收入。
三、2012—2017年发展规划
(一)产业开发。每年规划种植拱棚蔬菜1000亩,大田韭菜1000亩,高效田2500亩。2012年规划建设百亩拱棚蔬菜示范园区一个,实行当年规划当年建设,需资金300万元。
(二)道路建设。为了彻底解决全村产业道路路面狭窄、雨季道路长期泥泞不堪、车辆难通行等问题,计划在今后5年内新建和铺垫产业道路6条6.1公里。
(三)村容村貌综合整治。拓宽硬化村内通组道路6条6.1公里;加大对玉布路沿线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力度。同时,要加强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卫生管理,设立垃圾箱35个、垃圾斗2个,需资金3万元。
(四)水利设施。为了提高灌溉率,解决全村渠道破旧,四处漏水的问题,在今后5年内计划铺筑渠道50公里,占全村渠道的80%。
(五)文化设施。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新建一个小型文化广场,配备健身娱乐休闲设施,并配置25平方米的老年人活动文化室一个,积极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六)精神文明建设
1、经常性组织群众观看远程教育节目,学习各种科技知识,开阔干部职工的视野。
2、农家书屋对群众及时开放,并做到管理完善,责任到人,确保村农家书屋规范有效运作,切实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七)计划生育
1、完成各项责任指标。
2、对出现的“四术”、“征费”对象及时落实,争取做到情况明、底子清、业务平茬、征费不欠账。
(八)常规性工作
1、积极配合乡上整体工作。
2、及时经常性入户了解群众实际情况。
3、及时排查矛盾,化解农户之间矛盾,争取矛盾不出村、农户不上访。要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及时排查调处各类社会矛盾,把问题、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要时刻注意在村、社内存在的邪教活动,及时向乡综治办、派出所反映情况,坚决杜绝“法轮功”、“门徒会”等邪教组织在辖区活动。
四、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到2012年底,实现建成拱棚蔬菜500亩,建成百亩拱棚示范园区一个,大田蔬菜面积达到40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比上年增长5个百分点,达到10025元。村民养老、新农合实现全覆盖。
中期目标:到2015年底,力争全村建成拱棚蔬菜2000亩,大田蔬菜面积达到5000亩,建成百座温棚示范基地一个。同时,全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自来水入户率、电话拥有率均达到100%,通村、通组道路基本实现砂化,80%道路实现铺油罩面,全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远期目标:到2017年底,拱棚蔬菜发展已形成规模,管理规范,效益显著,通过五年时间,使本村拱棚蔬菜和大田蔬菜成为农民增收致富主导产业。全村通组油路铺油罩面率达到100%。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4000以上,与全国基本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要通过五年努力,使xxx村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
自然和谐”的目标,缩小农民收入差距,建设和谐农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联村联户、为民富民工作的领导,确保本规划的顺利实施,成立xxx村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协调推进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倪金山xxx村党支部书记
副组长:李玉峰xxx村党支副部书记
成员:李建军xxx村委会副主任
窦培军xxx村水协会主任
张馨月xxx村妇联主任
周海龙xxx村文书
各村民小组组长
协调推进领导小组是本规划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规划的组织实施,同时负责联村联户重点工作的指导、协调、服务工作,帮助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点问题。要通过项目投资、乡村两级筹措、有关政策资金整合、社会各方捐助、群众自筹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办法,切实解决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
二○一二年六月三十日
第五篇:村小康建设发展规划
陈家坝乡老场村小康建设发展规划
(2013-2020年)按照县委、县府关于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及《关于印发北川羌族自治县2013年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方案的通知》(北委办发〔2013〕30号)、《关于结合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做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北委办〔2013〕92号)等文件精神和乡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增收、小康建设发展规划等行动部署,结合老场村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老场村现状
(一)基本情况
老场村位于105省道,东接龙湾边界,南接西河村,西接樱桃沟村,北接龙湾村,105省道贯穿其中。全村幅员面积6平方公里,辖4个社,现有总户数289户,906人,其中农业人口599人,非农人口307人,全村女性442人,男性474人。16-60岁的626人,现有劳动力506人,其中常年务工304人,务农160人。
目前全村现有耕地270多亩,林地5000余亩,其中退耕还林700余亩。全村道路共计4公里,其中通村路2公里,通社路2公里,入户路2.5公里。山坪塘4口,防洪设施6处,人饮管网2公里,自来水覆盖289户,覆盖率达100%。
“5.12”特大地震中,老场村作为当时的沿河村,损失惨重。全村房屋全部倒塌,遇难42人,地震致残8人,其中重残1人。基础设施全部受损,土地损毁严重,全村因灾失地农户28户,102人,通过土地复垦,土地还是达不到到震前水平。老场村目前受地质灾害和洪水威胁严重,樱桃沟二号坝泥石流,大河河床增高,威胁集中安置点150多户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二号坝今年7月14号经武警水电官兵清理泥石流,目前战时安全。震后,在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下,老场村已全部完成农房重建,家家户户已搬进新居。老场村支两委将会带领全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产业发展的基础
全村群众居住相对集中,交通方便,地理位置好,环境卫生达标,已被省列入环境卫生五十百千示范村,适合旅游开发。协助富森木业扩大规模,让更多的村民能进厂务工。
(三)面临的问题
土地面积少生产资源缺乏,在地震中老场村群众遭受损失惨重,震后农房重建投入资金大,大部分群众都身负债务,致使发展产业的资金严重不足;目前老场村290亩核桃已全部种植,3至5年将全部挂果,可能存在核桃销路困难和核桃附加值低,希望能引进部分龙头企业带动群众发展产业;四是观念落后,群众传统的一家一户种植模式多年,现代化种植的观念落后。目前老场村正在积极引导群众转变思想,引进企业带头发展农户+公司的模式,引导群众建立家庭农场的产业经营模式。
二、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行动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联村联户、重点帮扶、整村推进为抓手,抢抓机遇,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整合相关部门政策、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扶持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优化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发展条件,完善公共设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夯实发展基础,着力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推动全村率先脱贫致富奔小康。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经过5至8年的努力,使老场村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缩小农民收入差距,建设和谐农村,实现生产条件有大改变,生活条件有大改善,社会事业有大发展,社会保障水平有大提高,生态环境有大改观“五个重大突破”,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1000 元,减少贫困人口33人,森林覆盖率70%,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5%。奋力脱贫致富、改善生态、控制人口,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发展之路,形成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坡改梯配经果林拴带子、坡地种绿肥盖地膜铺毯子、山下多种经营抓票子、基本林地集中经营收核桃的立体生态农业致富农家。确保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8000元,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二)分步实施目标
近期目标:到2013年底,力争实现户均输出1个劳动力,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00元,村民养老、新农合实现全覆盖。
中期目标:到2016年底,农业发展初具规模,管理规范,初见效益,通过三年时间,使该村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旅游业同步发展,转移劳动力200人以上,劳务收入达4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元,居住条件显著改善,无危旧房。有线电视入户率、自来水入户率、电话拥有率均达到100%,基本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
远期目标:到2020年底,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助农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扩量提质增效,基层基础更加牢固,群众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0元以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四、规划任务
(一)大力培育发展农村主导产业
1、养殖业:计划扶持发展大型年出栏200头以上养猪场3家,须帮扶资金60万元。
2、种养配套:大力发展3百余亩核桃基地,配套林下养鸡,须帮扶资金30万元。
(二)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老场村一社,二社,四社原址重建户100余还没有完善基础设施,希望有待完善下水道,院落道路硬化建设,道路建设2公里。
2、完善水利设施。需在老场二社大地处修建100立方饮水池一口,解决老场,樱桃沟,通宝等1400人的饮水困难。
3、防洪堤建设。需在雷家沟尾部修建河堤500米,保护大河坝安置点118户人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4、环境治理。结合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实行垃圾归集处理,需配备垃圾清运车1辆,雇佣清洁工人2个。
(三)大力改善生态人居环境
1、天然气管道建设。加快天然气管道的建设,做到家家通气,改善烧材的现状,进一步保护森林资源。
2、“四旁”植树。引导农户在屋前、路旁地边栽植绿化林,到2020年“四旁”植树基本达到全覆盖。
3、荒山绿化。2014年,荒山荒沟绿化400亩,2015年荒山绿化比例达到百分之百。
(四)大力保障民计民生项目建设
1、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现有的设施下继续丰富羌族文化的推广,适时举办羌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娱乐活动,需修建村级文化舞台1座,配套音响设备1套。
2、全村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132多人,村内老年人没有集中的活动场地,活动形式基本局限于散步、打扑克、下象棋等。为解决村内老年人无处活动、活动质量不高的问题,配套各类文体娱乐设施。
3、为加强群众身体素质,不定期开展各类体育活动,需在村文化活动广场建篮球场,兵兵球台各一处。
4、完成村级卫生院、村图书室、便民商店的标准化改造,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五)大力提高村民整体素质
1、强化专业技术培训。健全完善村群众文化活动室、群众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设立农村专业技术培训中心(室),邀请专业人员,宣讲实用致富技术,做好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指导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每年至少开展6期各类专业技术培训,力争使每个劳动力掌握一门专业致富技术或致富信息。
2、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依托村委会、学校,组织群众学习科学文化和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普及国家强农富民政策,传播科学、文明、进步的思想道德观念,大力倡导现代、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开展“中国梦”活动,创建“和谐五星”和幸福家庭,支持发展民间文化事业,增强农民创业致富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着力培育高素质的新型农业生产者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者。
3、推进生殖健康服务。充分发挥人口计生部门行业优势,依托市县乡三级计划生育服务站所,广泛宣传计划生育、生殖保健政策知识,全面开展“生殖健康服务进家庭”行动,确保当年已婚育龄妇女、流动人口、老年人口健康教育、咨询、检查、诊治比例达到90%以上,扎实做好育龄妇女“两癌”筛查工作,不断提高群众生殖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防止因病致贫。
4、实施优生促进工程。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实施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全面开展免费婚前体检、优生监测工作,使计划怀孕夫妇孕前检查比例达到100%,全力落实以“宣传倡导、健康促进、优生咨询、高危人群指导、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补充营养素”为重点的出生缺陷一级预防措施,叶酸免费投服率达到100%,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五、主要措施
(一)科学规划引导,大力改善村容村貌。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和县上《方案》要求充分论证规划,通过规划引导村庄建设向新型、节能、可持续方向发展。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广泛开展植树造林,突出抓好村庄、面山和道路沿线绿化,积极发展庭院经济,村前屋后栽植杂果。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大力发展“一池三改”沼气生态农户。集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扎实做好“三清五改”村庄整治改造工作,对生活垃圾定点堆放,集中掩埋。到2013年使联系帮扶的贫困户全部完成改厕,达到村容村貌美化,四旁绿化,生活环境整洁温馨。
(二)积极争取项目,努力拓宽致富门路。
认真落实《北川羌族自治县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政策统筹,机制创新和资源整合,加强与扶贫、交通、卫生、教育、水利、林业、农牧等部门的沟通衔接,确保列入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分建设并投入使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从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调动农民积极性,因地制宜,因户帮扶,帮助农户引进推广实用技术,多渠道增加收入。
(三)抢抓发展机遇,扎实推进扶贫开发。
抓住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机遇,科学区分扶贫对象和低保对象,着力推进扶贫开发政策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两项制度”有效衔接,逐步形成“生存靠低保、发展靠扶贫”的工作机制和分工布局,分类施策解决贫困问题。加大对贫困残疾人口和计划生育贫困户帮扶力度。全面落实国家普惠政策,加强普惠政策与行业优惠政策的对接,各项优惠政策叠加,扶持产业发展的措施优先安排到贫困家庭。特别要找准国家扶贫、惠民政策与人口计生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积极实施“成才、致富、健康、保障”四位一体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惠民工程,充分利用各种项目、政策资源,集中向计生“两户”倾斜叠加。
(四)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社会帮扶。
在认真落实县乡党委、政府领导和县直部门帮扶责任制的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帮扶机制,加大对口帮扶、行业帮扶、干部结对帮扶、一对一帮扶和社会帮扶力度,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领导带头、部门联村、干部联户、社会联动、全民参与”的扶贫格局。
(五)发展公共事业,着力改善民计民生。
落实好农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困难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等各项政策,积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快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和计生服务室建设。严格落实计划生育国策,控制政策外生育。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扶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支持引导群众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统筹抓好城乡医疗救助、五保供养、合作医疗、农村低保、新农保等政策落实,确保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2013年底在全村实现新农保全覆盖。
(六)培养技术人才,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广泛开展普及性培训,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宣传普及先进农业实用技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两后生”免费提供农业科技培训。加快培养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水保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型服务人才,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大力推广旱作高效农业、肉牛改良、设施蔬菜生产、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三沼”综合利用、减灾防灾等节本增效技术和精良播种、化肥深施、保护性耕作等现代农业技术。积极推广先进适用、节能环保的农业机械,鼓励扶持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购置农机具,最大限度拓展农机作业领域,着力提高农机服务水平。严格落实农民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补贴和良种补贴等优惠政策,稳定种粮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
(七)坚持强基提质,全面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指导村级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工作制度,大力推进基层村党支部工作创新,坚持抓产业首先抓班子,抓班子首先抓干部的发展意识,选产业型干部,配产业型班子,鼓励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落实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计划,加强村社干部的教育培训,努力把村党支部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
陈家坝乡老场村民委员
2013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