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台小城镇建设经验材料

时间:2019-05-12 18:41: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方台小城镇建设经验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方台小城镇建设经验材料》。

第一篇:四方台小城镇建设经验材料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提升百年古镇档次和品位

北林区四方台镇

近年来,我们四方台镇党委、政府深入贯彻区委二届三次全委会关于打造“百年古镇、滨北重镇”的指示精神,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科学规划,积极筹资,从完善基础设施入手,全力加大建设开发力度,实施了大规模整体改造,有效提升了中心集镇的承载力、聚合力和影响力,使百年古镇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立足优势,高起点编制规划。四方台镇是1952年由国务院批准的建制镇,具有独特的交通优势、商贸优势、文化优势及人文古迹优势,经过多年的积累式发展,已初具规模,特别是区委二届三次会议后,我们按照上级打造特色化、现代化小城镇的要求,在提高四方台镇建设标准和开发水平上下功夫,出资12万元,聘请省规划设计院对我镇进行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突出“合理布局,基础先行,综合开发,产业支撑”,重点规划了“一城四区”,即:全力完善小城镇功能,加强商贸物流区、工业开发区、旅游观光区和特色农业区建设。在完善小城镇功能方面,我们重配套、重格调、重特色,进行了精心设计,并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有序建设,重点实施了小城镇基础设施工程、商品房开发工程

1和环境改造工程,着力把我镇建设成为功能齐备、环境优美,有文化、有品位、有活力的现代化中心集镇。

2、多元投资,高标准配套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积极争取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广泛动员激活社会资金,破解建设资金短缺瓶颈,3年来共投入资金21275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和人居工程建设,形成了大规模开发、高水平建设的新格局,促进了小城镇建设提档升级。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上,先后投入资金1275万元,对镇内道路、上下水、绿化、广场、路灯、步道板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高标准规划建设。铺设白色路面1800延长米,砂石道路完好率达100%;改造上下水6000延长米;植树1万株;建绿地5000平方米;栽榆树墙2000延长米;建面积为7000平方米的站前广场一处;安装路灯120盏;铺设步道板

2.6万平方米。在商品房开发建设上,我们针对四方台镇住房条件较差、建筑用地少这一特点,本着谁开发、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制定了商品房开发五年建设规划。目前,共引进社会资金2亿元,开发商品房建设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标准小区达到了5个。今年我们还将开发建设8栋、约5万平方米的商品楼。之所以取得这样良好的效果,缘于在开发建设初期,政府着力解决了两大难题:一是电力和用水供应不足问题,我们由主抓乡企的领导出面,配合开发商协调农电部门对四方台镇中心区的用电进行增容,共增315千伏安变压器3台;协调

自来水公司铺设专门管线3000延长米。二是动迁难的问题,一部分钉子户借开发商品楼之机谋取暴利,一座普通的小草房要出了每平方米1万多元的天价,动迁工作曾一度陷入僵局。我们便组织机关干部和街道干部反复做工作,但局面仍不见好转,最后我们考虑到商品房建设工程群众非常支持的优势,采取了由动迁范围的群众去做钉子户的工作,打人民战争,并取得了扎实成效。2008年开发建设的7500平方米商品房,当年销售一空,至此掀起了商品房开发建设的高潮。

3、强化措施,高效能实施管理。尽管四方台镇属于建制镇,但城区内的农业户还较多,特别是近两年来外地农业人口大量涌入,进一步加大了环境卫生管理难度。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坚持建设与管理同步抓,强化了管理力量,健全了管理制度,创新了管理方式,极大提高了工作质效。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环境管理工作体系。建立了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街道干部、城建助理和监察大队深入抓工作落实的工作领导体系,进一步理顺了主抓领导、分管领导与街道干部、城建助理和监察大队的工作关系和工作职责。在具体工作中,为了更好地处理矛盾纠纷,我们深入推行一线工作法,组织所有人员走向街头现场办公,确保矛盾处理不过夜,有效提高了小城镇建设和管理效率。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参与意识。工作中,我们切身感到推进环境改善既不是单独一个部门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依靠广大群众自觉参与,齐心协力才能取得实

效,保持长久。为此,我们本着人民城镇人民建、人民城镇为人民的指导思想,从抓宣传、抓引导入手,全力提高城镇居民的整体文明水平。近几年,我们共印发城镇建设、环境卫生、传染病防治知识等传单1万余份,与镇内居民、企事业单位等部门鉴定“门前三包”责任书5000余份,并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组织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镇机关干部、城管干部和街道干部分别深入四个居民委和各个居民小组进行入户宣传。通过多形式、多层面的宣传,广大居民主动参与、自觉遵守镇规民约的意识明显增强,自我保洁、相互监督的良好行为已日渐养成。三是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强化日常管理。将城镇环卫大队,由原来的2人增至现在的11人,以强化环境卫生管理,做到死看死守,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将清扫工队伍,由过去的19人,增至现在的23人,人员工资由原来的月均220元调到月工资500元,并将工作方式由过去的一天上道一次变为现在的全天候上道,实行分路段承包,明确责任,实现了全镇环境卫生无缝覆盖。同时,我们又配备了5台垃圾车,与镇内各单位、个体工商户和居民签定了“门前三包”责任状,做到了全民参与、专业化管理,确保了垃圾日产日清、街路全天保洁。

尽管我们在小城镇建设和管理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兄弟乡镇比,仍有一定差距。今后,我们要按照上级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为把四方台这座“百年古镇”打造成一个充满活力、和谐平安、文明富

裕的现代化集镇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文明卫生小城镇建设经验

文明卫生小城镇建设经验

彝良县城始建于1909年,是一座比较年轻的小城镇。多年以来,由于受历史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县城规划建设滞后,管理不到位,“脏、乱、差、挤”现象比较突出,严重地影响了彝良地方形象,影响了彝良人的形象,极大地阻碍了全县对外开放的发展步伐。面对这种状况,县委、政府痛定思痛,狠下决心,切实把城市建

设和管理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从2001年12月我县城市综合治理整顿万人动员大会开始,拉开了县城“六大秩序”治理整顿管理序幕。(来自wenmi114.com)两年多来,在县委、县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和广大居民群众的积极配合支持下,全县上下各级各有关部门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彝良实际,紧紧围绕建设县城“一湖二环四片区”精品旅游文明卫生小城镇的发展目标,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全民动员,克服了建设资金缺乏、管理基础薄弱、管理队伍力量不足等诸多困难,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创新机制,强化服务,严格管理,使我县城市管理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日常化的管理轨道,县城“脏、乱、差、挤”现象得到有效治理,始终保持了优美、整洁、舒适的人居环境,市民文明卫生意识明显增强,文明开放程度明显提高,树立了彝良良好的地方形象,受到国内外来宾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同时,加强了乡级集镇管理,形成了城乡联动、整体推进的良好格局。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领导,建队伍

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强化队伍建设。2000底,我县就组建了城管监察大队,负责城市管理工作,但由于力量薄弱,管理效果不明显。为确保真正管到位,2001年底,成立了由1名政府副县长任主任、相关职能部门分管领导任成员的城市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指挥城市管理工作。下设办公室为常设机构,落实了政府办一名副主任兼任主任,专职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检查此项工作,改变过去多个部门实施多头管理,实际无法实施有效管理的状况,理顺了管理体制。办公室下设“一队、一站、四个中队”分工负责开展工作。即: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在全县抽调12名精干人员组成,落实了编制,负责城市规划建筑等秩序管理;角奎环卫中队,聘请了69名环卫工作组成,负责全城14条街道的保洁工作;交通秩序管理中队,由交警队抽人组成,负责交通秩序管理;河道秩序管理中队,由水利局抽人组成,负责河道秩序管理;城市管理警察中队,由公安局抽人组成,负责为城管工作保驾护航。同时,对全县18个乡镇设立了集镇管理所。管理经费由县城干部职工每年每人承担50元的城市管理维护费和财政预算解决,做到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同时,县委政府每季度听取一次城管工作专题汇报,城管委每月召开一次城管工作专题会议,并把城管工作和单位干部职工及其家属维护城市环境卫生秩序情况纳入各机关事业单位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层层签订责任书,切实加强领导,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各项管理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形成了领导有力、分工明确、协调配合、上下联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长效管理机制。

二、抓规划,建制度

规划是龙头,制度是保证。我县始终坚持规划优先的原则,完成了县城总规和详规,严格规划控制,重点对影响市容市貌的各类市场进行了全盘统筹规划,确保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根据规划布局和县城管理的实际需要,制订出台了《彝良县城市管理试行办法》,对“六大秩序”管理做出了具体的管理规定,使城管工作步入了法制化管理轨道。一是规范交通秩序。控制电三轮总量,划定区域集中停放小客车、电三轮和花轮车,严禁乱停乱放,严禁载重车辆进城。二是规范市场秩序。严禁地摊和屋檐摊,“坐商一律归店、行商一律归市”,禁止大型建材和机械修理在城区内经营。三是规范卫生秩序。严禁乱丢、乱倒、乱帖、乱挂、乱吐和燃放烟花爆竹、敞养牲畜;对机关单位、个体经营户和居民户全部实行门前“三包”制,签订保洁责任书;对街道实行由环卫工人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全天候24小时保洁责任制;对主要街道进行定期冲洗。四是规范建筑秩序。严禁违章建筑、私搭乱建,实行封闭施工。五是规范河道秩序。六是规范治安秩序。建立了以110为龙头的城管、公安、交警、工商、卫生等有关部门组成的联合执勤、分别执法、全方位、多层次的治安联动联防监管体系,制订了服务承诺制,保证及时出警,及时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对违反相关规定行为,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相应制订了严厉的处罚规定。

三、抓建设,打基础

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核心在建设。近年来,特别是近两年来,我县切实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按照“以地生财、以财建镇”的发展思路,千方百计争取上级投入,吸纳民间投资,盘活存量资产,聚财聚力搞建设。先后筹集资金1亿余元完成了人民街改造,工商小区、个私园区等小区和人民广场、罗炳辉广场以

第三篇: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

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

美国 小城镇追求个性

美国在小城镇建设中很重视规划的作用。美国小城镇规划有四条基本原则:一是尽可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注重功能;二是充分尊重和发扬当地的生活传统;三是最大限度地绿化和美化环境;四是塑造城镇不同的特点和培育有个性的城镇。

美 国建设小城镇不能随意而为,需要编制详规,而且政府很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美国小城镇建设资金由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共同承担,联邦政府负责投资建设 连接城镇间的高速公路,而小城镇的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是由州和小城镇政府负责筹资建设。开发商则负责小城镇社区内的交通、水电、通讯等生活 配套设施的建设资金。

政府特别重视环境建设。在美国,环境建设是城镇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给小城镇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 济环境。政府在规划时,重视城镇特色,追求个性,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不同面貌和特色的小城镇,那种千城一面、万镇雷同的现象是见不到的。小城镇建好 后,仍然重视建设管理,所谓“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美国的城市建设管理经验主要有两点:一是拥有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二是依法办事,违法必究。

德国 村镇建设注重自然美

德 国的村镇建设经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府高度重视村镇改造和建设,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农业用地、保护农产品价格的法规,加强管理机构、管理队伍的建 设、完善村镇建设的投资机制,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形成了比较均衡的城镇结构体系;二是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为改造村镇的居住环境,提 高村镇居民生活的舒适度,政府十分注重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各种公益事业的健全完善,且这些建设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国家补贴和乡镇的税收;三是注 重单体设计与整体景观协调,德国村镇的特点是村落建设与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之所以能够如此,主要是靠村镇改造规划和设计的调控作用,德国的村镇建设是 建筑设计在统一中寻求特色,在突出特色中满足规划的统一要求;四是注重环境建设和保护古建筑。

日本 发展小城镇缩小城乡差别

日本建筑界目前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人口老龄化问题,二是中小城镇及农村地区人口过疏问题,三是旧区改造问题。而这三大难题在小城镇表现得尤为突出。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是日本城市大发展时期,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大城市,形成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这时日本的城乡差别加大,小城镇没有 发展反而萎缩。70年代后期政府反过来开始进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至80年代中后期,全国村镇的基础设施水平已和城市基本持平,政府鼓励人们返乡工作。

日 本注重在小城镇发展特色产业。东北部的山形县小国町,现有1.1万人口,面积738平方公里,97%都是山林,远离大城市,周围是山,有三条河通过,是“ 孤立"的小城镇。1955年人口1.8万人,之后沿海地区发展了,人口被吸引过去。当地政府为了本地的发展开始搞规划,找特色。除去搞水力发电、办工厂之 外,开始大搞特色旅游和旅游农业,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吸引城里人来度假。小国町地处东北,冬天积雪很厚,达2米多深,适合搞滑雪旅游场项目。城市离自然越 来越远,大城市的人渴望回归自然。当地还辟出一部分山地让城里人自己种、自己收获当地特产的山菜。

日本在开发建设小城镇中,注意保护农民的收益,对农产品实行限产,对价格实行保护价。

日本国内的水果、蔬菜、大米等的价格都相当高,农民从事农业的收入不比城里人差多少。这样一来,城乡差别进一步缩小,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小城镇的住宅及各项建设就能做到协调一致。

在 小城镇旧区改造时,注意保持传统风格。如在奈良附近有一个古镇寺内町,在改建时就保存完好。此外,日本小城镇建设也有先天不足之处,那就是土地私有制与生 俱来的缺陷。由于土地私有,使旧区改造非常困难,“钉子户"非常难拔,极易形成不完整和支离破碎。由于土地私有,使不同户主建筑物互不相连,浪费土地,每 栋建筑交通占地面积过多,建筑使用面积系数很低,浪费严重。

英国 开发小城镇吸引大城市人口

伦敦市政府支持大规模开发新的小城镇。原因一是战后伦敦和英国东南部地区急剧增加的城市人口需要疏散;二是英国中部工业发达地区产业结构需要调整;三是政府根据当时的趋势估计,需要开发居住、就业条件和预留规划用地。

英国的小城镇开发分为三个阶段:

1、1946—1954年,这时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大城市的过剩人口,主要特点是城镇规模较小,密度较低,功能区分清晰,较多考虑社会效益而较少考虑经济效益。

2、1955—1966年,这时的主要特点是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功能分区趋向于综合功能分区格局。

3、1967—1976年,这一时期新的小城镇大部分由在老城镇基础上开发新的工业区和居住区形成,对于不适合单独扩展的小镇进行了成片合并。

第四篇:四方台镇2010年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四方台镇2010年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快我镇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富裕和谐的古镇,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确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为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突出产业优势、改善农村环境、加强基础建设、提升农民素质,加快农村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设施化发展进程,为构建新产业、新生活、新风尚、新村庄、新机制和新农民的“六新”农村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政府履行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职能,教育和引导农民建设好自己的家园,充分调动农民主体积极性,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依靠群众力量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坚持实事求是、循序不渐进的原则。根据村屯实际情况,从现有经济基础出发,明确阶段性目标,分步实施。

(三)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指导的原则。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整体建设和局部改造相结合,建设生态型、文化型、节能型、民俗型、旅游型等充满时代气息的新农村。

(四)坚持整章建制、规范操作的原则。牢固树立“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意识,建立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乡村管理长效机制,实现整体推进,务求实效,真正做到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素质。

(五)坚持整体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科学编制村(屯)发展规划,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农民教育、村屯管理内容,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三、任务目标

(一)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建设。建设与村屯规模、布局高度协调的农村路网体系。实现试点村(欢喜岭、丰林、兴胜村)所在屯和向外通道全部实现硬质化,非试点村的重点屯(组)环路实现硬质化。其它屯(组)实现道路平整,沙石化。

2、排水建设。试点村全部实现村屯排水明渠或暗排硬质化。非试点村要实现村屯排水通畅,确保路面、路沟无积水。

3、住房建设。试点村农民住房基本实现砖瓦化,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加快危房和泥草房改造步伐。

4、饮水建设。实施农村改水工程,保证农村饮用水安全达标。

5、栅栏建设。试点村所在地的屯(组)沿路两侧全部实现统一栅栏。其他屯(组)主街要实现榆树墙子全面覆盖。非试点村的重点屯(组)主街两侧要全部栽植榆树墙子,实现一次成活、成型。

6、场所建设。试点村要修建办公室、阅览室、会议室、活动室和农民学校(可统一使用)。有条件的村要辟建休闲娱乐广场。

(二)绿化、美化建设。

1、护村林建设。改选试点村100延长米以内护村林带,消除病死林木,形成完整的护村林。

2、风景林。试点村所在地及休闲娱乐广场周围种植风景林。

3、甬道美化。试点村和非试点村的重点屯(组)所在地住户甬道绿化藤廊面积达到总面积的30%。

4、街道绿化。试点村硬质化道路两侧和非试点村的重点屯(组)主街道两侧要全面实现栽种花草。

5、乡村美化。全镇实现硬质化道路和“村村通”道路两侧栽植护路林,路肩栽种花草(扫帚梅),要求林带、路肩、路沟、美化带不准有杂草,整齐化一,确保真正实现绿化美化香化的效果,努力打造我镇新农村建设靓丽环路风景线。

(三)环境整治

1、设固定垃圾场。试点村内设立固定垃圾堆放点,各村要实现距村500米外设固定垃圾场,定期清运,做到村中、屯边、路口无垃圾。

2、搞好五改四清。改造危房,消除主街道两侧猪圈和厕所,推广清洁能源灶,试点村实现无垃圾、无污泥、无粪便、夫柴草垛。

3、健全环境管理制度。试点村设专人管理镇村屯环境卫生,建立完善相关制度。

(四)民主管理方面

1、建立民主管理机构。完善民主理事、民主理材、民主决策的民主管理机构和群众协会等村民自治组织。

2、制定村规定民约。完善民主议事决策制度和村规民约等村民自治制度。

3、设立公开栏。完善村务政务财务公开设施中,规范程序,及时公开。

4、开展基层组织“三级联创”活动。加强班子“五好”(班长带头作用好、农民群众反映好)和党员“三强”(政治素质强、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建设,增强村级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5、实施农民培训“阳光工程”计划。组织农民开展“六学”(学文化知识、政策法律、农业技术、做工技能、民间手艺、经营本领)活动,建立劳务输出信息库,促进培训就业一体化。

6、开展文明户创评活动。利用文明户创评活动,破除封建迷信,建立文明新风理事会,制定文明公约,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

7、创新农村管理方式。探索农村管理长效机制,实现镇村屯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确保新农村建设连续性。

(五)资金投入方面

1、多方筹措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国家投入,扩大社会各界捐赠范围,加大部门扶助新农村建设力度。

2、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鼓励农民出资出劳,加强村庄整治和新农村建设。享受“以奖代补”资金的试点村,按工程项目实际投资额,村级组织和农户投入资金要匹配到位。

3、建立资金预决算制。完善新农村建设和村庄整治工程项目预决算制度,实行工程建设项目开制、招标制、审核制。

(六)发展规划方面

1、制定村屯布局长期规划。按照“撤并自然屯、建设中心村、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制定村屯长期建设规划。

2、制定产业布局长期规划。制定产业布局合理、经济结构优化、主导产业突出的中期产业发展规划。

3、制定建设项目布局近期规划。规划田、林、路、沟、桥和水、电、花、草以及居住区、工业区、养殖区、休闲娱乐广场、农贸市场的建设布局,编制完成村庄建设规划。

四、具体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镇政府成立党委书记、镇长为组长,党群书记为逼组长,以包村班子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党办),具体负责全镇新农村建设检查指导和督办。各村要成立相应组织,同时,实行包村领导责任制,包村领导是所包村的主要负责人,各村支部书记、村长是第一责任人。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积极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切实增强广大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自学性。及时总结新农村建设的好的思路、好经验和好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三)强化管理,严格考核

一是今年严格目标考核办法,严格兑现工资奖惩,对试点村和非试点村的重点屯(组)完成绿化、美化达标的挂村三职干部工资和资金行双挂各1000元。对完成任务指标的严格兑现奖惩,同时纳入年终目标考核。

二是镇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负责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指导和督办新农村建设工作,采取一段一指导、一段一检查、一段一验收,一项一兑现的办法,严格考核兑现工资奖惩。

中共绥化市北林区四方台镇委员会

二0一0年四月十三日

第五篇: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第一节 战后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的历史教训

发达国家的小城镇建设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我们研究、熟悉外国的东西,并不是要完全照外国的葫芦画中国的瓢,不是必须亦步亦趋走发达国家的老路,更不是进口外国的设计方案。我们学习外国的东西,了解外国城市与乡村发展的经验,是要用来研究中国的问题,研究中国的村镇规划与设计,快一点把我们的事情办好的。分析国外的教训,会使我们自己的村镇规划和设计思想有一个跃进。这叫前车之鉴,勿蹈覆辙。在与著名外国规划师进行交流时。这些外国规划师都给我们的留下了这样的忠告:你们应该更关注其它国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尽可能避免重犯其它国家已经犯过的错误。

城市化的基本原则,各个国家都是相同的。但是基本原则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又往往是不同的。比如,在城镇化的“化”法上,就有很多的不同。英国人从1947年以来,基本上没有改变当时划定的用地功能,农田还是农田,宅地还是宅地,而美国人50年以来,就没有给城市扩展划一个界线,汽车到那,房子就盖在那。这两种形式都是世界上少有的。城市化的表现形式一定有许多样子。前几十年,美国人从城里往乡下跑,跑到九十年代,回头一看,感到很糟糕,买一块面包还要开汽车,也不知城市在哪里;这二十年,中国人从乡下往大城市跑,今天一看,那里有时走路比坐车还快,虽是楼上楼下,却老死不相往来。

一、英美小城镇发展的经验

一位英国和美国的小城镇规划师在批判性地比较英美两国小城镇发展经验时说,美国战后以来的城镇规划是不聪明的。美国没有给城镇划线,除非接近或遇到了其它的城镇,否则可以随意发展。新城镇的开发常常是冒险的。美国城镇没有在布局上和基础设施方面给后续发展留下余地。直到现在,美国城镇仍然被随意发展所产生的问题而困扰。美国甚至没有控制开发场地的相关法规,所以,规划工作常常遇到困难。他为此编辑了一个手册,请科学家谈论怎样在没有相应法规的情况下处理开发问题,怎样在开发中不影响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如树、动物的活动途径。因此,在规划设计中,他提醒我们,特别注意保存那些肥沃的农田,保存那些环境资源,如河流、湖泊、小溪、沼泽、山坡,林木等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Q:在《乡村设计》这本书中,您详细地深入分析了美国二十一个州的三十八个成功开发与保护案例;通过360副照片、总体规划图、鸟瞰图和图表,详细总结了美国大都市郊区的小城镇和居民点土地使用规划与设计的经验、教训、方法与法规。特别是,这本书对用城市规划方法去做郊区规划时所忽略的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如在开发城市边缘地区时,如何处理排污、农田保护、绿带与开放空间规划、如何规划乡村住宅区与道路、如何在现代化的小城镇里继承传统小城镇的设计要素。请您告诉我们的读者,城市规划与小城镇、乡村居民点的规划究竟有什么不同。

R:我相信,在做小城镇和乡村居民点规划时,我们特别注意到了小城镇和乡村居民点周围的环境和资源。我们需要仔细地规划以便保存那些肥沃的农田,保存那些环境资源,如河流、湖泊、小溪、沼泽、山坡,林木,等等。在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城镇发展是土地扩展型的,几乎没有其它的选择。在城镇发展中,人们几乎把所有的东西都分离开来,他们把建筑修在平地上,他们占用了最好的农田。

我在英格兰的小城镇做过多年规划工作。相对周围的农田而言,那里的乡村居民点,小城镇或村庄,都是很小的。它们有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张它们区域,东南西北。例如伦敦以北两小时的一个小城镇,那里是农业区,当我们给那里的小城镇或村庄做规划时,就特别考虑了它们扩张的可供选择的地理方向,确定我们的选择是否可以保护高质量的农田。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哪一个小城镇或村庄有发展潜力,如水源、学校、公共交通、等等。小城镇和乡村规划师的确面对不同于城市规划师的问题:他们在小城镇和乡村扩张的方向上有更多的选择;他们更多地关注小城镇和乡村发展所引起的环境灾害;他们熟悉小城镇和乡村居民点各个规划要素的尺度、布局和功能。这是我对小城镇和乡村规划师与城市规划师的差异所在。Q:如果规划师为小城镇和乡村居民点保留更多的开放空间和农田,农民靠什么增加收入呢?

R:我理解你的问题。在英格兰的乡村也有同样的问题。农业所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农民需要越来越大的农场以实现规模经营,才能得到殷实的收入。事实上,农民现在已经不在是英格兰乡村的人口主体了,只有很少的人从事农业活动。于是,我们几十年前面临与你们今天相同的问题。有时,我们需要就地为人们安排工作,有时,我们需要把他们带到其它的地方就业。在英格兰,我工作过的地方,直到现在都在推行了一个称之为“集镇”(Market Town)的政策,它鼓励发展集镇,以便为离开土地的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每个集镇有2,000到20,000人不等。当我们选择一个村庄,把它规划为一个集镇时,它是不是一个“集”并不是重要,我们考虑的是这个村庄是否具有支持乡村腹地的潜力。对于规划师来讲,真正核心的考虑是,它与乡村人口的关系,它是否能够成为地方服务中心,它是否能够推进就业增长。另一方面,它是否有水源,是否有适合于发展工业的土地,是否有便捷的公路,是否是它周围村庄的公共交通枢纽,在那里的人是否可以得到基本的社会服务,如商业、卫生、教育、污水处理工厂等。因此,在英格兰,这种可供开发成集镇的地方是有限的。今天的英格兰,大约有1030个这样的集镇。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工业成为集镇的重心,具有继续发展工业的潜力,不对周围环境具有潜在的威胁。

我们还在乡村地区规划了另外一种称之为“新城”(New Town)的小城镇,例如在伦敦郊区就有大约20个这样的小城镇。它们并不是完全新建的城镇,而是在经过挑选的旧城镇的基础上加以扩大的工业发展中心,公共交通枢纽和就业中心。政府鼓励人们迁入这类新城。如果人们得到工作,他们便会搬到那里去。

Q:当政府鼓励人们迁入集镇或新城时,是否给予搬迁的人们以经济支持? R:人们可以得到住宅贷款。

Q:很明显,这些集镇或新城都是建立在乡村地区。你们怎样重新训练城市规划师在乡村地区规划小城镇呢?或者说,城市规划师在乡村地区规划小城镇时,应该更多的关注什么? R:城市规划师应当加强在小城镇街坊邻里参与下做规划的训练。在城市设计中,城市规划师常常与高层建筑打交道,但是,在小城镇,人们乐于居住在单层建筑里。于是,邻里与邻里间的空间关系,住宅与周围环境的空间关系就十分重要了。让我以英联邦成员之一的牙买加的一个邻里规划为例。因为洪水冲毁了一个村庄,政府从伦敦雇佣规划师作为咨询者,以重建现存的社区。这些居民要求相同的设施,这对他们是极为重要的。但是,这些被雇佣规划师并不清楚地方居民的需求,不知道什么设施应该包括在这个规划中,他们担心做出错误的规划,于是他们邀请相关的居民参与这个新邻居的规划设计。事实上,只有当地居民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知道他们应当怎样生活。把他们的愿望与规划师的知识相结合,如怎样处理泄洪、布置下水道,安排公共交通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来说,规划师并没有受过怎样组织邻里参与规划的训练,而居民参与邻里的规划设计又是最好的方式。因为小城镇的布局、地理环境、历史、经济、文化和功能变化多端,所以没有一种规划与设计原理可以保证小城镇的新发展一定就适合于小城镇原有的形体布局。居民参与小城镇的规划设计已经成为英国和美国乡村地区小城镇规划的基本模式。我们在英国和美国乡村地区规划小城镇时,总是要花大量的时间与那里的居民进行讨论,让他们充分表达他们的愿望和需求。Q:您是否可以谈谈战后美国和英国的小城镇规划?

R:与英国和英格兰相比,美国战后以来的城镇规划并非机智或令人难忘的。1947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了《城乡规划法》(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这个法律给每个城镇和村庄划了线。这个法律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适合于当时情况的规划体制;对土地占用的补偿和争斗形成一个综合的解决办法,从而给合理的规划提供可能;为地方政府执行规划而购置土地提供财政补贴。尽管这个法律没有使土地国有化,但是,它使土地开发的价值国有化。也就是说,从那时起,土地拥有者只有按现有目的使用土地的权力,而没有开发或改变它的使用目的的权力。于是,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在线外建筑住宅、工厂、商业设施,所有的地方都关闭了,农田也被保护起来。发展规划(Development Plan)替代了战前的规划条款(Planning Scheme)。发展规划必须包括这个地区的土地使用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可能产生的其它要求。

美国几乎采取了完全相反的规划政策。它没有给城镇划线,除非接近或遇到了其它的城镇,否则可以随意发展。新城镇的开发常常是冒险的和隐蔽的。美国城镇没有在布局上和基础设施方面给后续发展留下余地。直到现在,美国城镇仍然被随意发展所产生的问题而困扰。我从事环境保护工作,但是,美国没有控制发展位置的相关法规,所以,工作常常遇到困难。我编辑了一个手册,请科学家谈论怎样在没有相应法规的情况下处理开发问题,怎样在开发中不影响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如树、动物的活动途径。这些对于小城镇的规划设计都是十分重要的。

Q:谢谢您对战后美国和英国的小城镇规划的介绍。现在,我们面临两种选择,英国模式或美国模式。正如您在前边提到的,英格兰的集镇通常有很好的公共交通。那么,您们是怎样处理公路与小城镇的关系呢?

R:在英格兰,我们通常让公路绕过集镇和村庄,车辆利用旁道进入集镇或村庄。在美国,封闭的高速公路常常是穿镇而过。封闭的高速公路是十分昂贵的,因为它必须照顾到整个公路系统。在英格兰,当设计进入集镇或村庄的旁道时,我们考虑的是怎样减少道路对环境的影响、对良田的占用和对植被的破坏。我们也通过设计一定数目的转盘,使得车辆减低速度,进入村镇。通常情况下,我们设计三点式:旁道、转盘、旁道、转盘、旁道,再回到公路。在英格兰,道路两侧的商业设施是受到严格控制的,不允许随意开设商店。

Q:在《乡村设计》这本书中,您详细讨论了小城镇和村庄污水处理的规划设计问题。这是小城镇和村庄规划不同于城市规划的另一点吗?

R:是的。无论在美国、英国、加拿大还是在澳大利亚,小城镇和村庄的污水处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英格兰,小城镇和村庄的污水处理设施由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负担。在美国,政府不在负担这笔费用,政府要求开发商承担这笔费用。我们离不开饮水,饮用水一定要避开污染源,以保护人的健康;我们也需要保护土壤的卫生,小城镇的人口在增长,生活用水的需求越来越大,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污水,小城镇周围的土壤就会被破坏。如何处理小城镇和村庄的污水是一个最为根本的规划问题,因为,我们必须在小城镇或村庄里选择在什么位置上安置化粪池,在什么位置上构筑湿地,把经过化粪池处理过的污水自然排放到那里,使污水得到第二次处理。这些位置决定了小城镇或居民点的布局,如开放空间的位置、住宅区的安排、绿带缓冲地带的方位。

Q:对,您是否把开放空间看成是小城镇规划特别问题?

R:是的。当我在设计小城镇或村庄时,我总是从设计开放空间入手。我们必须设计一个相互联系的开放空间网络,在确定了开放空间网络之后,才能以创造性的方式开发土地。小城镇房地产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周围是否有一个相互联系的开放空间网络。

Q:谢谢您特别回答了小城镇规划的三个特殊问题:开放空间,污水处理和道路。请您谈谈在美国的规划学院里是如何开展小城镇规划教育的。

R:依我看,美国的城市规划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一个问题是城市规划教育很少注意设计,设计社区、设计街坊、设计开放空间。设计不是城市规划教育的一个部分。另一个问题是城市规划教育注意环境不够。改变城市规划学院的教学大纲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我们以缓慢的方式逐步教育我们的青年规划师。我想,我们有两种方式去改变现状。一是从上至下的方式。学生在他们的大学课程中接受小城镇规划教育。很不幸,目前训练规划师的课程关注社会学、人口倾向分析、土地使用法、公共政策、定量分析方法、工程基础,而很少涉及小城镇规划的细节,如小城镇规划要素的尺度和布局。另一个是从下至上的方式。人们阅读我们写的有关小城镇规划与设计的书,认识到它们的价值,然后把它们引进课堂,成为大学课程的教材。许多人已经这样做了。过去十四年以来,我出版了五本书、两集录像和两个光盘,在美国举办无数的讲演。看来,我的这些不知疲倦的工作已经对小城镇规划和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关于新城市主义

一位美国新城市主义规划师谈到,自二战以来,美国的经济和文化朝着大规模生产、标准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城市的蔓延和无结构的区域就是这种工业化发展模式的体现。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末的二十年间,美国城市蔓延所引起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例如,过去二十年,洛杉矶的规划就暴露出许多消极方面。它将影响今后两代人。尽管他们批判了城市蔓延,但是,他们并没有找到解决办法。他认为,洛杉矶的问题也可能成为北京的问题。因此,在规划设计中,应当更多地考虑到社区、步行、场所、多样性和人的尺度。把‘边缘城市’引回到‘区域城市’。

Q: “新城市主义” 已经在中国时髦几年了,甚至成为开发公司出售小区住宅或写字楼时的品牌。请你给“新城市主义”下个精确的定义,好吗?

P: 在美国,“新城市主义” 是指两件事。第一件是可以步行的社区(Walkable Community)。在美国人的眼中,可以步行的社区是个稀罕事;而在中国人看来,可以步行的社区太平常了。第二件是“多样化”(Diverse)。多样化是指“新城市主义”的社区应该包容宽泛的年龄组、不同类型和收入水平的家庭,同时,多样化也意味着“新城市主义”的社区应该在工作岗位、住宅、商店和社会活动方面具有多样性。这样,多样化既与人口相关,也与土地使用相关。可以步行和多样化是相互关联的。如果没有多样化,我们就不会有可以步行的社区;反过来,如果一个社区大到步行不可及的程度,那么,在步行可及的范围内的人口和土地使用一定是单一的。所以,这两个原则是相互依赖的。这只是一个简单扼要的描述。当我们在中国做项目时,我们感到中国人做的规划从根本上与“新城市主义”没有矛盾。他们考虑到了步行,街区和人的尺度。但是,问题出在那的建筑,它从一开始就不是人的尺度。

Q: 你被认为是新城市主义的核心人物。作为你的理论根源,哪些现实问题影响和启发了你? P:从提出新城市主义的概念到今天已经15年。从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末的二十年间,美国城市蔓延所引起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尽管我们批判了城市蔓延,但是,我们并没有找到解决办法。正是为了解决美国城市蔓延问题,新城市主义提出了一套包括规划设计原则和设计概念在内的解决方案。新城市主义的价值就在于,它为阻止城市蔓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新城市主义提出了路网的概念,从步行距离出发去规划都市、街区和街区的各类活动。当时,我们向规划师而不是建筑师宣传我们观念。我们差不多用了十年的时间向开发商推广新城市主义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概念。起初,开发商很难接受我们的观念,我们也不可能命令他们照此办理。现在,情况发生根本变化。开发商发现,使用新城市主义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概念可以大大提高他们产品的市场价值。例如,最近在丹佛的开发项目证明,因为使用新城市主义的设计原则和概念,大大提高了住宅区的质量、开发的可行性和土地使用的多样性,从而使住宅价格上涨了百分之二十五。

Q:新城市主义是针对美国的郊区蔓延而导致的城郊发展失衡而产生的。而在中国,由于人口高度密集,过去几十年欠债过多,现实的居住条件十分恶劣,旧城的疏散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段内仍然会是中国大城市需要完成的任务。与此同时,郊区化虽然已见端倪而且来势迅猛,但是并没有取代城市化的迹象。那么,你认为,新城市主义回归旧城的一系列原则和主张有适用范围吗?还是任何城市任何发展阶段普遍可以采用的?

P:我们认为,新城市主义既适用于不同的地方,也适用于不同的人口密度。我们有解决高人口密度的新城市主义,它们一般被用于城市中心;我们也有关于小城镇的新城市主义,关于村庄的新城市主义,关于邻里的新城市主义。在低人口密度的情况下,我们也能创造出可以步行的环境,安排多样化的工作岗位、住宅、商店和社会活动,让那里的居民得到一个殷实的生活环境。事实上,新城市主义已经在不同的规划层次上衍生出各式各样的新城市主义。我认为,新城市主义的原理具有普遍意义。一些人喜欢住在城里的高层建筑中,那里人烟稠密、生活方便、可以步行;另一些人乐于住在小城镇,那里人口相对稀疏。这样,新城市主义的不仅采取市中心的新城市主义的形态,也采取一般新城市主义的形态。我们也发现,在美国人的城市观中有两大特点,一是强社区中心,一是人的尺度。新城市主义致力于在社区设计中实现这两点。强社区中心意味着,让住在社区的人们可以在街上行走,在街上相会,相互了解,同时,社区的居民具有多样性。这是人们真正指望的社区。中国的城市人烟稠密。人的尺度是新城市主义关注的另一方面。当你关注人烟稠密的城市形态时,不仅要关注人口密度和混合,也必须十分小心的注意街巷,注意步行者。即使在高密度的城市形态下,也必须注意人的尺度。如果你忽视了人的尺度,那么,你还会失去更多。Q:我们已经注意到了宽马路的问题,制定了减小马路宽度的政策。

P:如果你要减小马路宽度,你必须设计一个由不同等级道路组成的路网,以便道路畅通。观察传统城市的形式,你会发现每条马路承担的流量并不大,而且,更接近人的尺度。Q:就你的经验而言,新城市主义是否可以帮助中国避免在城市化过程中走弯路? P:新城市主义的观念已经在中国有所应用。新城市主义也关注详细规划,例如,建筑怎样与道路相接,建筑的性质与尺度。你已经注意到,中国和美国的建筑一样现代,一样神奇。但是,你们真的需要开始注意人的尺度。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普遍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挑战。把新城市主义的观念应用于中国高人口密度的城市形态是另一个挑战,同时,应该注意到,新城市主义可能是在中国规划低人口密度的城镇时的一个选择。

Q:数百万的流动人口对于城市发展的格局也有很大的影响。在美国的一些大城市,我想有着十分相近的情况。中国的流动人口已经形成了很多新的社会问题,也提出了技术要求,你认为,在你的城市社区理论里面,是怎样考虑流动人口的问题的?

P: 你只要注意到洛杉矶的发展,你会发现,美国人许多年以来面对与你们同样的问题。洛杉矶有一千三百万人。当我们为洛杉矶作未来二十年的区域规划时,他们同样问我,怎样在那再安排数百万人口。过去二十年,洛杉矶的规划是糟糕的。它将影响今后两代人。所以,我想,洛杉矶的问题也会成为北京的问题。当我在写《区域城市》这本书时,我注意到北京已经有了一个交通网络,它把城市中心与城镇联系起来。另外,北京还有地铁和城铁,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当你在街巷层次上去观察北京的城市景观时,你会发现许多与新城市主义的规划设计原则和设计概念相悖之处。我想,新城市主义对街巷层次上的城市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Q:你看到中国自行车很多,你认为中国应该提倡自行车交通吗?是否有必要为自行车研究特殊的道路系统?

P:我想,考虑到中国自行车的规模,中国城市的自行车的道路系统不应该向荷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那样,建立专门的自行车道路系统。我想,那会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你们已经有了汽车道,人行道,火车道,它们既混合在一起,又各行其道。自行车的使用如此重要,所以,它有权力使用部分汽车道,而不一定建立专门的自行车道路系统。

Q:有人说,市场基本上决定了产品,或者说房地产决定了城市发展。到底是谁主导发展的趋势,政府还是开发商?在政府和开发商之间如何取得一致,美国有什么现实的经验吗?

P:我想,政府和开发商都必须参与城市发展。不能简单的鼓励一边而排斥另一边。政府的规划应当建立一个清晰明确的发展框架,建立标准,并在规划中留有余地,以便创造一个越来越好的城市。我认为,我们需要来自两边的压力,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你可以想想世界城市中那些美不胜收的地方,例如,丹佛的市镇中心,纽约的中央公园,都不是私人开发公司所为。然而,最好生活的社区必然是开发商的杰出,因为他们需要以此吸引购房者。我认为,政府和开发商从不同的方向上在建设我们的城市。我们需要两种风格。Q: 我们既面临着美国郊区化产生的功能单

一、通勤问题、能源污染问题,以及一定程度的阶层隔离,同时又似乎很难用回归旧城的方式简单避免。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前车之鉴也无法遏制这种发展趋势。对此,你有什么好的见解?已有的理论和经验可以帮助我们预先避免发展上的盲目性吗?

P:区域的规划设计与设计街区或设计小城镇相似,因为,我们同样面对是独特的开放空间系统。我对北京的区域研究甚少,但是,我可以推测北京已经没有足够的自然的开放空间了。我认为,区域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区域范围内保留若干关键的自然开放空间。这是规划师的责任。第二,设计区域时,我们面对一个巨大的人口规模,600万甚至于6000万。但是,当你把区域分解为一系列街坊、小镇、城市,每一个社区都有人的尺度。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600万人的环境中,而是生活在我们居住的街区或小镇中。所以,区域规划设计的另一个关键方面就是,把区域分解到人的尺度,然后再设计。Q:你认为,新城市主义的规划设计原则和设计概念可能在哪个尺度上实现?

P:我认为,街坊、小镇和城市都要设计。新城市主义的设计不同于工程设计。工程设计,如交通工程设计,市政工程设计,开发设计把设计对象定位于一个层次上。交通工程设计考虑的是怎么样控制交通流量,市政工程设计关心的怎么样控制上下水流量,开发商注意他们的市场收益。新城市主义的设计则要求严密地考虑邻里、小镇和城市的方方面面。怎么样设计一个街坊,一个镇或一个区域是十分重要的。当然,目前美国的规划师或工程师并没有受到全方位的训练,他们难于考虑到新城市主义的设计所要求的方方面面。所以,我认为,我们需要城市设计师。他们理解工程、开放空间、交通和水的问题,他们也理解经济发展,理解发展的社会后果和发展的伦理问题。城市设计师的角色是把所有的设计方面缝合在一起。很遗憾,我们并没有训练这样的人才。我们有建筑师,规划师,市政工程师,交通工程师,但是,我们没有做缝合工作的城市设计师。

三、关于未来的城镇

一位德国规划师说,在许多国家,低收入的人们常常生活在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空间形态里,而富裕的人们认为那些地方不值得保护,于是,他们摧毁那些历史的空间形态。例如在意大利,当地人认为,一些小镇不是人住的地方,可是,德国人到了那里,却认为那里简直是真正的中世纪城市,是世外桃源。于是,他们对那里进行修缮,把这些小镇保留了起来。欧洲传统城市日益成为人们向往的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日益成为旅游胜地。为什么人们总是去那些传统小城小村,而不去那些新建的城市旅游?原因是人们仍然喜欢那些传统小城小村,而不喜欢那些“汽车城”。他声明,他们不主张简单的复制旧城市,但是,在建设新城镇时,不能拒绝传统城市的模式,必须很好地吸取前人的经验,特别是,应该重新认识那些传统城镇的公共空间,然后,把传统的空间模式与当代的条件有机的结合起来,与今天的社会需求兼顾起来。他认为,这些经验对我们会是有益的。

Q:我们从您刚刚结束的演讲《怎样建造一座今天的城市?》中提到的一些论点开始。您似乎对二十世纪的城市发展持有批判的态度,为什么?

K:二十世纪是城市设计实验的世纪。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令人望而生畏地抽象的和无人情味的表达方式上,这个百年实验在建筑史是独一无二的。二十世纪过去了,这个百年实验也落下了帷幕。

尽管二十世纪产生了大量的建筑乌托邦,但是,在创造既适合于“现在的城市”又包容“未来的城市”的理论上是不成功的。

无可置疑,关于城市结构的功能方面的抽象理论支配了过去百年的城市版本。虽然城市设计理论形形色色,但是,从负面角度上考虑,它们都有背离欧洲传统城市的愿望,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事实上,欧洲传统城市日益成为人们向往的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日益成为旅游胜地。这些欧洲传统城市和小镇没有一个是二十世纪的产物。它们都不是抽象概念或玄想的产物,而是一个普遍原型即院落(开放、半开放和封闭)的展开。这种城市原型源于成排建筑中的个别单元、或一个前临商业街,后有院落的建筑。十字路口布置建筑是通行于世界的布局方法,我们可以在原始的居住方式中追溯到它。我们已经对住宅形式做了无穷无尽的解释,事实上,生活方式、气候条件和可以用于建筑的材料决定了住宅形式。同样,地质条件、土地使用规定,地理位置和功能、私人与公众的分别,影响着城市设计的观念。欧洲异彩纷呈的城市风貌正是源于这些原则。

这些城市通过它们的空间模式和布局证明,它们拥有灵活性、包容性和吸引力,它们本身就是价值连城的文化遗产。因此,我们采用的规划标准来自于这些欧洲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我们不仅仅从书本上学习建筑城市的艺术,还要通过对存在于人类居住形式中的整个文化史的学习来把握建筑城市的艺术。

Q:也就是说,您对现代派的城市规划思想,如Le Coriburier的功能主义,采取了彻底否认的态度,主张按传统城市结构、比例、造型、格局、风格来重新建设城市,因为传统城市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对吗?

K:建筑史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欧洲经典城市模式,它们适用于今天的城市建设。当然,人们常常认为,这些城市连同它们结构、比例、造型、格局、风格等特性都已经进化了,所以,这些城市不再能够为今天的城市设计提供什么。另有一种论点认为,这些欧洲经典城市是偶然的产物,而非有意识的艺术和政治活动的结果。的确,许多个别家庭,如工匠、上层社会、市民社会、艺术家等,造就了城市传统,每一个建筑都是一个主人的意识的表达。例如,各式各样的立面可能反映主人的自我、野心、对美的追求、或合理的竞争。然而,如果没有一个超凡于这些个性之上的城市设计的理论,这些个性便不可能实现。Q:您能详细地描绘一下您所理想中的“城市”吗? K:好。我们在城市规划实践中做了如下考虑:

1、城市有清晰的边界,以区别周围景观。从自然景观到城市景观的过渡不是平缓的,而是由处于边界的建筑物来明确划定的。

2、建筑是城市的主体。把个别建筑组合成团,产生邻里街坊,邻里街坊构成居民点,各居民点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

3、每个居民点有一个它自己的中心广场,这个广场成为居民点公共场所的焦点。4 每个建筑连同它的立面和屋顶一起,构成一个独立的美学单位。对于构成公共空间的所有建筑要素来讲,设计规范决定了如何把它们连结在一起。设计规范包括了立面材料、开放的比例,以及屋顶的形式。街道空间由一组建筑以及对面的另一组建筑构成。其实,街道就是公共空间。我们应尽可能让它在生动活泼。街道空间应当尽可能由建筑“围合起来”。同时,街角的建筑,或组成街角的建筑在设计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街道用于交通穿行的部分应当尽可能地窄些。换句话说,我们应当使街道成为所有城市生活的场所,交通不再是街道的唯一功能。9 街道的公共空间应当与私人空间有明确的界线。街道公共场所的空间、美学和功能的意义在街头广场中体现出来。街头的公共空间应当尽可能提供多样性的使用:居住、购物、服务、(对环境影响较小的)“白色商务”和公共设施。在规划区内为居住、工作和文化设施留下空间,以便未来的发展。城市设计的重要目标是把大部分生活场所和活动场所联系起来。大规模综合零售和购物设施应以成排商店或市场的方式加以布置。应该把超级市场的专门部门以商店的方式安排在公共空间里。应该给予每条街道或街头广场一个有个性的和正式的标志。这些城市空间并非建筑物不好使用的边边角角,而是具有特性的独立空间。作为一个规则,街道两侧种树,街头广场用石头铺设。城市空间,即街道和街头广场,应该采用开放与封闭相结合的布局方式。为了做到这点,有必要通过渐进、交错或弯曲等等方式,在街头广场和街道间建立一个过渡空间,以便街头广场的闭包特征得以维持。每个街坊不仅有主出入口,还应当有若干其它的出入口,以保证空间的连续性。这样,整个街道系统由多样性的路径构成。从整体上讲,街应该是双向的通道,因为单向道路不必要的延长了旅行路径,产生了更多的车流量,也容易使驾驶员迷路。18 中心广场应该成为步行者的天堂。为了尽可能减少公共空间里的各类标志,我们应该利用空间设计来安排交通标志。道路的几何形状和路面状况影响车速。街头停车场应该尽可能减少。人们并不希望在城市空间里有大型停车场。私人停车位应该布置在绿树成荫的背街里,而不要在人们的视野里。21 停车场应该设置入口建筑或其它类型的入口式建筑。应当对停车场的庭院再作设计,以便白天那里可以成为儿童游戏的地方。对于儿童来讲,作街头游戏比使用特别设计的游戏设备更具冒险性。

Q:您似乎认为, 城市之所以成为城市,是因为那个地方有了“街道”和“街头广场”,人们可以无拘无束的在这些地方购物、交谈、玩耍。于是,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核心就是“街道”和“街头广场”的设计。可是,我们面临的设计对象还有城市核心区、服务中心、画廊,市场和步行商业街,等等(downtown,service center,galleria, plaza, shopping mall)。K:请注意,不要把城市核心区、服务中心、画廊,市场和步行商业街与城市和城市特征混淆在一起。我谈到的城市特征都是在一个相对比较小的尺度上和最大可能的多样性使用上得以存在的,如“街道”的尺度是一个人可以从楼上与街道上的人交谈。事实上,我们可以在小镇甚至于村庄里经验这类城市特征,而在现代城市中心则不会得到这种感觉。“大都市”(Metropolis),“钢筋混凝土的城市”(City of Stone)并非我们讨论的城市特征。我们所认为的城市特征,第一是与从人的尺度范围内可以直观接受到的空间布局相关;第二是与那些空间所能提供的人文环境相关。

我们不主张简单的复制旧城市,但是,在建设新城镇时,我们不能拒绝传统城市的模式,我们必须很好地吸取前人的经验,特别是,我们应该重新认识那些传统城市的公共空间,然后,把传统城市的空间模式与当代的条件有机的结合起来,与今天的社会需求兼顾起来。我可以给你一个例子。当我们以类似市场经济的方式在公共空间里安排尽可能多的经济活动时,我们也必须创造建筑的多样性。为此,我们常常邀请若干建筑事务所,在统一的城市设计方案中,设计他们自己的独立建筑,也许,他们正在同时设计一个建筑组团的不同部分或街道旁的一组建筑群。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了创造多姿多彩的街景的基础。由于我们的建筑学院越来越倾向于按部门而不是从建筑总体上训练学生,所以,在规划中,我们先挑建筑师,再挑设计本身。这样做的好处是使我们再一次回到了欧洲传统城市的规划方式。结果,同一个建筑中有了多种段落,产生出各种方式的街道和街头景观,而这些段落又服从统一的规划设计的。通过这种方式,公共空间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和多样性,而不再是一个建筑或一个大型综合体的附属物。

事实上,当代城市设计正面临着一个基本挑战,即怎样摆脱这个“百年孤独”的世纪,怎样延续我们创造公共空间的千年传统。

四、欧洲城市规划面临的问题

Q: 正如您知道那样,中国正处在一个高速城市化的阶段,而美国正在医治它在高速城市化时期留下的各类城市病,如郊区病,可以请您谈谈欧洲城市规划所面临的问题吗? K:我不能一般地谈论欧洲城市规划,因为我的主要工作在德国和荷兰。先说德国。我们认为,现代城市正在德国消失,德国人将返回他们的传统城市。德国的城市与你们的城市相比,现在恰恰面临相反的问题: 德国的人口处于负增长。在未来25年中,德国的总人口将由8000万降至6000万。我们面临的不是城市增长问题,而是城市衰退问题,而你们处于城市增长期。以柏林为例。在1989柏林墙倒塌时,柏林的人口为380万,它相对中国的城市而言,当然是很小的。柏林下一个十年的规划是建立在500万人口的基础之上,但是,事实上,柏林现有人口仅仅为340万,有150万平方米的办公空间闲置,15万楼房单元无人居住。现在,许多人在柏林搬来搬去,以寻找便宜的住宅和办公室,而他们付出的租金仅为十年前的一半。同时,那里的基础设施运行效率低下,许多设施因无人使用或负荷不够已经损坏。因此,德国正在寻求振兴他们城市的方法。我们在波茨坦的项目就是这种努力之一,即返回德国的传统城市形态。

再看荷兰,这也是空间非常狭小的国家。荷兰政府认识到,如果把土地全部交给市场,由开发商运行,一两年后,就没有土地了。因此,政府对土地使用、买卖和开发采取了严格控制的政策。每3-4年,荷兰政府便更新政策,以适应形势的变化。

让市民有更多的选择,城市可能发展的更健康。目前,荷兰政府正在推行鼓励买房而不鼓励租房的政策。他们的作法是拆除旧房盖新房,然后出售新房而不是出租新房。同时,在拆旧房盖新房之间使用不对称的比例,如拆10建6。在荷兰租赁市场日趋缩小,而买卖市场日趋扩大。这样,给购房者以很大的压力,不仅仅是钱,购房者必须做出他们自己的选择,如位置、交通、公用设施、周围环境、建筑质量,等等。可以想象,人们并不太在意他们租赁的房子,但是,如果他们买房子,考虑的因素就大不一样了。购房者也给开发商同样的压力,迫使开发商考虑他们开发的居住区的位置、及其相关的交通、公用设施、周围环境、建筑质量,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来,这一政策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他们的选择,现代主义、郊区化或许新城市主义?荷兰政府在这一战略上的成功正在于它给予了人们进行选择的机会。令人惊讶的是,人们常常选择比较贵的,如人们要求地毯、要求使用自然的建筑材料,不要水泥的屋顶。人们花他们自己的钱,当然总是选择比较好的,特别是选择比较好的环境。我们相信,朝这个方向走下去,他们的城市会越来越健康。

在低层建筑与高层建筑间建立一种过渡形态的建筑,以满足人们多样性的需求。城市形态的设计是城市设计的核心。我已经注意到你们城市居住区在资源占有上分化的特征。一个居住区比它附近另一个居住区拥有更多的资源,如一边是别墅区,良好的开放空间和绿地,而另一边,仅仅是大楼。从城市形态上讲,在它们之间缺少一个中间形态。如果我没钱买别墅,我只好买大楼,别无选择。我不相信,高层建筑是解决中国大城市居住问题的唯一办法。我想,可能的办法是降低建筑高度,如4-5层的建筑,同时加大建筑密度,也许是可能的办法。我到上海看了一个叫“新天地”的地方,那里有很好的经验,怎样重新开发旧城区的住宅区,又不建高层建筑。总而言之,你们应该在低层建筑与高层建筑间建立一种过渡形态的建筑,以满足人们多样性的需求。

沿街立面是城市设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设计事务所总是利用建筑物沿街建立起一个边界。我们认为这种方式使一个地方更具城市特征,给人以城市的感觉。如果全是高层建筑,就很难形成一个沿街的立面。

Q: 您已经给我们提出了三个很有意义的设计观点: 城市形态、沿街立面和市民选择。同时,您又提到,德国人和荷兰人开始重新思考他们的选择,现代主义、郊区化或许新城市主义。那么,我想知道新城市主义在欧洲的角色和表演。

K:首先,你必须知道,新城市主义的根基本来就在欧洲。当美国人发现,他们的一些具有欧洲传统的城市里,有许多设计因素可以用来解决现代的美国城市问题,如城市的无限蔓延,汽车主导了人们的生活,社会的分割等,于是,他们便在90年代创立了新城市主义的机构。然后,这些美国人告诉欧洲人,“听着!小伙子,你们有你们的城市传统,你们应当有你们自己的新城市主义机构,你们应该在一起交流你们的城市传统,拯救你们的城市。” 欧洲人太惨了,还要美国人告诉他们,保持欧洲的文化传统。当然,我们应当保持欧洲的城市形态;我们应当回顾过去,然后创造未来。

2003年4月,欧盟有了一个叫“欧盟城市主义议会”,即C.E.U.(Council for European Urbanism),同年11月,它发布了“欧盟城市主义宪章”。从基本概念上讲, 欧盟城市主义与美国的新城市主义是相同的。但是,欧盟城市主义议会的凝聚力还不大。许多规划师仍然按他们的习惯去做,不过,加了一个“新城市主义”的名字。事实上,我们应当看他们的产品是否真的遵循了新城市主义的规章,如公用设施的可接近性,步行的居住区,人的尺度,等等。到现在为止,欧盟城市主义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欧盟国家的规划设计战略还不是很清楚的。

但是,许多年前,我就把“新城市主义”的标签贴到了我的汽车上,这并不是因为我是否是新城市主义大会的成员,而是我认为,新城市主义是我们城市发展的未来。比如新城市主义主张,在居住上不形成社会阶层的隔离,把日常生活所需的设施安排在居住区里,工作、居住、娱乐大体在步行距离内,等等。上个世纪的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是可以行得通。当然,要实现这些理想,要求建筑行业的配合,如建筑内部结构的弹性,它即可以居住,又可以办公。Q:这样看来,欧盟国家的城市规划设计需要改革? K:当然,总是这样。Q:这次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呢?

K:回到欧洲的传统去。你只要看看,我们许多传统城市仍然运行得很好。正如我前边谈到的那样,欧洲传统城市日益成为人们向往的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日益成为旅游胜地。为什么人们总是去那些传统城市,而不去那些新建的城市旅游?原因是人们仍然喜欢那些传统城市,而不喜欢那些“汽车城”。

Q:“回到传统去”也同样适合于中国人吗?

K:我知道在中国有人在做这方面的研究。我担心的是,你们是否真正去考察了你们的城市传统。回不回到传统是另一件事。但是,首先要去考察了你们的城市传统,不要忘记了你们城市的过去。

我们要学习外国的好东西,我们也要研究我们自己的好东西,两边都要学好。半瓶子醋是不行的,要使两个半瓶醋变成两个一瓶醋。这样,我们就不会让“工业文明”颠覆了我们的“生态文明”,通俗地讲,不会“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

二十一世纪以来,那些高度城市化了的国家正在推行“生态村(Ecovillage),“步行的社区”(Walkable Community),“家园”(Home Village),“智慧园”(Smart Community)等等。这类实践既可能发生在大城市区域内的乡村社区,也可能发生在大城市建成区的边缘地区,因此,他们的经验对我们研究村镇规划和设计是有现实意义的。在规划设计这些居民点时,后现代的规划师们把生态、社会和文化三个方向协调起来加以考虑;他们的目标是,通过生态设计、生态建筑、绿色生产、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公共交通导向、社区建设等等,把工业化式的城市化所带来的生态、社会和文化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在生态方向上,后现代的规划师们憧憬地是:居民与天然的自然联系在一起,居民每天与土地、水、风、植物、动物打交道;居民的日常需要,如衣、食、住等,在那里基本可以得以满足;居民产出的废物基本可以被自然回收;因此,尽可能在社区生物圈内生产必需的食品;推动有机食品的生产;尽可能使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建设住宅;综合使用可再生能源;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通过适当的能源和废物管理,保护清洁的土壤、水和空气;保护自然和守卫野生区域。

在社会与社区方向上,后现代的规划师们渴望地是:生态村是一个互相合作的社区,每个居民认同他们是这个社区的一员,他们有公共场所相互认识,有共同利益把他们联系起来;那里的尺度是每个人感到安全、有权力,相互可以见到听到;那里的每个居民能够对影响他们生活的事务参与决策,社区的事务是公开透明的;分享公共资源,提供相互帮助;社区成员有机会为社区公共事务而工作;把各类群体结合到社区里来;推进终生教育;强调全面和预防性健康实践;尊重差异以凝聚社区成员;给予各类文化以表达机会。

在文化与精神方向上,后现代的规划师们追求地是:对地球和其它的物种给以尊重;提高文化和艺术修养;促进精神生活的多样性。因此,社区应为人们创造展示精神生活的场所;分享社区的文化遗产和共创社区独特的文化,开展文化活动;共度喜庆;灵活和有效地处理社区成员的困难;创造一个祥和、友爱、可持续发展的社区。

事实上,发达国家正在规划上追求和实现的“生态文明因素”或“可以留给后人的”东西,目前在我们许多村镇比比皆是。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随着郊区对市中心区距离由远而近,如近郊区,可以留给后人的东西相对越来越少;而发达国家正在规划上批判和抛弃的“工业文明的垃圾”或“城市病”,却如田间杂草正在我们的郊区由近至远的蔓延。

小城镇建设可以采取外国的合理规划原则,但是在设计上总要有中国的特色和风格。说中国的古镇小村布局不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把它们都拆了,这是否定中国的东西,是虚无主义。中国的古镇小村布局有它自己的规律。说它不好,无非是没有把自己的东西研究透,以为必须用科比西埃的现代主义去画我们的村镇。村镇设计不仅是工程设计,也是艺术设计,人文设计、生态设计,因为,村镇设计离不开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建筑语言,割不断历史的文脉,又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中国有38290个乡镇,72万个行政村,别说设计成一个面孔,一百个面孔都是不行的。要想发展有个可持续性,必然是顺其自然,而顺其自然就必然是多样化的。

“工业文明” 的规划设计原则并不适合于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村镇,那么,“生态文明”的规划设计是一个选择吗?也许谁也不反对这个选择,问题在于我们怎样把“生态文明”的规划设计原则变成具体的手法加以实现。

我们的目标是,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整理中国的小城镇规划与设计经验,创造出一百年后的儿孙们还交口称赞的小城镇来。

第二节 二十一世纪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的价值取向

正确引导城镇化的健康发展的是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基本任务。如果我们不用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规划来引导城镇化发展,那么,单一经济驱动的城镇化仍然会继续,但是,我们付出的社会、环境进而经济的代价可能是巨大的,有些失误还可能遗留给子孙后代去偿还。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究竟怎样对我们的规划设计方案做出正确的判断?怎样确认一个社区如村、镇或区域执行这个或那个规划设计方案是可持续的、健康的和不给子孙留后患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矛盾,而可持续发展是这个矛盾中的经济发展方面,社会发展方面与环境可持续方面的协调的结果。按(图1)的描述,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机会是很小的。除了从我们自己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一套判断依据外,我们也可以从国外的经验教训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然后把它们综合到符合我们国情的判断依据中。

一、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建设价值取向

事实上,在发达国家城镇规划中,判断可持续发展有两个不同的角度:一个是以生态为中心的,一个是以人为中心的。“生态中心论”以环境可承受和环境得以改善为前提来判断可持续发展,如决定人口和经济增长的限度;“人本论”以满足当前人的需要但不损害后人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为前提来判断可持续发展。两个不同的立脚点的差异之一是尺度不同:“生态中心论”的尺度是区域的或全球的,而“人本论” 的尺度是地方的,一个村,一个镇和一个城市。因此,发达国家城镇规划师在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去规划设计社区时,大都采取 “人本论” 的立场。

英国的《21世纪地方发展纲要》从四个方面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规划设计: 1. 在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中,应当采取生态学的方式去考察社区,重新研究社区与它的背景的关系,如自然景观、生态系统、水和能源,等等。

2. 在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中,应当尽可能强化地方社区的独立的和综合功能。一个地方对汽车的依赖会产生环境污染,交通设施使用的不平等,过量使用土地和能源,因此,避免地方社区在区域中的功能的衰退,减少对汽车的依赖,是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去规划设计社区的重要内容。

3. 在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中,采用人的尺度、土地与空间的混合使用、人群的混合居住、维护地方的社会资本等基本准则。

4. 应当调动各方面积极参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以致每个人都能负起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系统干扰的责任。

按照这些准则设计的社区有如下理想特征:在那里,有适当的住宅,工作机会、当地生产的农产品、稳定的能源和水源;不同年龄和收入的人们形成一个和谐的社区;人们在那里生活、工作、参与各类社区活动;大部分人在那里工作,不需要每天为了工作而长途奔波;所有的人都认为他们自己属于那里。

我们可以把这些描述解析为六大设计原则:

1、独立性:无论从技术上、社会上还是环境上讲,村镇居民的日常需要应当尽可能的在当地得到满足。例如,人们在村镇里能够得到就业或得到基本的社会服务,他们必然减少出行,从而减少在交通上的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混合性:应当在设计上给村镇里不同的社会阶层、经济收入、年龄特征的人们以选择的机会,包括出行方式、住宅、工作、服务和开放空间等,因此,居住混合,功能混合,适宜步行都是基本的设计手法。

3、地方性:村镇规划与设计应当是顺其自然的,如地理环境、自然景观、水系、生态系统、小气候的条件,不仅增加了每个社区的个性,也保护了环境。

4、综合性:充分考虑人们在地方社区内的各种各样的空间联系,如公共场所使用的多样性,道路使用的多功能性。

5、开放性:村镇规划与设计应当尽可能对未来开放,如公共建筑用途的变更,住宅的扩大,基础设施的增容,多功能的开放空间。

6、自我管理:村镇规划的决策应当放到尽可能低的层次去做。

一般说来,发达国家的规划师都认为小城镇规划,不同于大城市规划,因为小城镇以它周边的农村为背景,大量的自然要素要加以综合考虑。他们认为小城镇的八大形体特征如下: ? 非农业使用的土地叠加在至少10倍于它的自然开放空间上; ? 人的尺度与乡村自然尺度的巨大反差;

? 乡村空间基本保存着原有自然地理形态和多样性的相互联系; ? 土地和空间的非农业化会对生态循环链发生影响;

? 开放空间与其它使用在土地分配上的比例和在空间布局上的存在特殊规律; ? 小城镇居民的资源供应能力和废物吸收能力是确定的; ? 农业用地的保护与对农业用地调整的生态约束; ? 小城镇居民点自然文化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的混合。

城市规划并不涉及这八大特征,而这八大特征是我们在作小城镇规划和设计时不能不考虑的。当然,我们可以忽略它们,而按城市规划去作,那么,后果是什么呢?我们失去了农业生产空间,失去了自然的开放空间,失去了良性的生态循环链,失去了人类不可或缺的朋友,失去了小城镇居民点的各种自然特征,失去了小城镇地方文化特征;小城镇是以巨大的和多样性的乡村自然空间为依托而存在的,最终,我们会失去小城镇本身,什么也没有给后人留下。发达国家的规划师反对用城市规划的方式去指导小城镇规划,意味着让小城镇保留一种比高人口密度和污染的大城市更优越的居住和生活条件。这不是乌托邦,而是发达工业国家正在进行之中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战略。仅以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这些土地面积近似于中国的发达工业国家为例,便可以看到他们在这方面的努力。发达国家的规划师反对用城市规划的方式去指导小城镇规划,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拒绝城市规划的技术和手段,相反,它仅仅意味着在规划小城镇居住区的形体时应用城市规划和设计手段,同时,还必须再加上对乡村自然开放空间、乡村自然尺度、乡村自然地理形态及其联系、乡村生态循环链、乡村生活与生产的混合等因素的考虑。事实上,设计小城镇就是在规划和设计区域:居住区本身和它的周边环境。因为,小城镇居住区位大于它的面积两位数以上的区域;小城镇居住区得以维持的基本自然资源直接来自它的周边区域,而它消耗掉的能源和物质几乎全部排放到它的周边区域,并依赖于大自然去消化吸收它;小城镇居民与他们区域内数以万计的物种共存;小城镇居民的生理健康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周边环境的健康,而不是药物。小城镇居民的心理健康,如邻居间的认同感、友好感、依赖感和安全感,与自然开放空间所形成的屏蔽息息相关。

二、乡村规划的价值取向

如果小城镇居住区没有集中的污水排放地和集中的垃圾填埋点,必然导致小城镇居民丧失赖以生存的卫生的水和空气;任意改变小城镇的某些土著物种,甚至于引进外来物种,可能导致其它土著物种失去生存空间,进而使这个居民点的健康状况恶化;在用材和空间上不加选择的“硬化”道路,可能阻截了生态循环链,至少改变了水源在小城镇区域内的涵养;不考虑自然环境的供应和消化能力,拆村并点,可能既使被[非法内容]村的物种“营养”不足,又使被扩大的居民点的物种 “营养” 过剩,即自然生态失衡;小城镇住宅的高层化必然导致整个小城镇在区域上永远地丧失它特有的风貌;一条穿小城镇而过的过境公路可能摧毁社区內部的社会交往空间,至少使居民丧失了某种安全感,即社会生态失衡。总而言之,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城市规划的一般模式,人为地营造小区,造林造园,“改天换地”,而应当发展一套兼顾到自然的乡村规划设计原则和技术。这不仅是现有小城镇经济可以承受的,也为后人在更好地认识自然下的再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发达国家的规划师把小城镇规划与设计的根本价值取向概括五点:

1、维持自然生态过程的完整性和持续性 ? 服从和不割断自然生态过程 ? 保持原始的自然地貌 ? 保持自然物种的多样性

2、保证大自然可以完全吸收我们产出的废料 ? 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

? 把我们的消耗变为其它物种的营养,被其它的生物物种消化 ? 使我们的消耗在物理或化学上被自然吸收

3、阻止人为的灾难

4、满足人的社会需求

5、全体居民的参与

发达国家的规划师把小城镇规划与设计的特征概括为四点:

1.小城镇规划与设计是以对这个镇的详尽研究为基础,并且,设计本身直接与特定环境和居民相关,所以,小城镇规划与设计的规模不会太大。

2.小城镇规划与设计要求我们能敏锐地察觉出这个镇的的细微末节,追踪考察现有或将要实施的设计对环境的影响,据此来决定在生态上最完美的设计。这样,小城镇规划与设计依赖于对镇内和对镇域里的生态系统所及区域的细致的观察。

3.因为我们是在设计若干个活生生的过程,在满足我们自身需要的同时,也要尊重所有其他物种的需要,于是,小城镇规划与设计是与自然相协调的设计。

4.与其说我们在设计小城镇,不如说我们在恢复自然本身。小城镇的布 局形式已经由自然地貌决定,我们要做的只不过是,通过规划设计让自然的生机是可以看得见,使我们的环境具有灵气。

第三节 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的经验

我们有2.2万个集镇、近2万个建制镇,320.7万个自然村,63.4万个村。有10亿人口在那里居住、工作和生活。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有些村镇已经被城市蔓延所吞没,没有了特性,甚至还染上了“城市病”,不过,大部分村镇仍处在十字路口,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问题。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时髦的标签,可持续发展理论也不是一个没有具体内容的空中楼阁。在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可持续场地设计便是可持续发展一般理论在城市规划领域里的具体化。在发达国家,土地使用规划、土地开发和土地维护都离不开可持续设计,即使仅仅是修复和重建建成区,也离不开可持续设计。他们认为,必须维护和改善场所,包括那里的植物和动物、土地和水。不疲倦地维护和改善已经开发了的场用是保持健康环境的基本机制。

一、场所的选择

场所的选择是可持续设计的第一位的任务。Ian McHarg(1969)第一次提出了场所清单和环境设计的叠加方法。一旦我们做了这种叠加,敏感区域和对环境产生影响最微弱的选择便在地理上展露出来。按照Ian McHarg的意见,在场地选择上应该考虑以下因素:承载力、密度、气候、坡度、植被、自然灾害、接近自然和文化的资源、能源与设施。

接下来,便是场所的可持续设计了。目前使用比较频繁的可持续设计“食谱”(Cooking Manual)有: Donald Watson的《可持续设计》(Sustainable Design), Andropogon Associates 的《Valdez场所设计原则》(Valdez Principles for Site Design),Bruce Coldham的《可持续设计指南》(Sustainable Design Guidelines)。

尽管我们不能用“食谱”去取代理论的学习,但是,“食谱”至少是一份对我们设计方案的“核查清单”。事实上,英国的高等教育出版社McGraw-Hill 2003年就出版了一部关于城市设计的有960页之巨的“食谱”,《Time-Saver Standards for Urban Design》。以下内容便是来自这本书。它们分别节选于《可持续设计》、《Valdez场所设计原则》和《可持续设计指南》。

(一)可持续设计

以下是场所可持续设计的一般思维模式: 1.保存和提高原有景观和那里的资源。

2.应该按照那里独特的背景去规划景观开发,而不应该按照标准模式去规划景观开发。3.应该把场所看成一个综合、变化和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

4.在尊重人类对舒适和安全的基本需求时,我们可以简化对时髦的追求。5.不仅要对短期建设费用加以评估,也要对长期的社会和环境费用进行评估。6.开发前应当分析和模拟水和营养的循环。

7.减少对植被的干扰,对土质的破坏和对水道的改变。8.应争取最大限度的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满足人类对舒适的需求。

9.提供处理所有废弃物的空间,以便可以使重新使用的和被回收的资源不丢失,危险的废弃物不再回到环境中。

10.在场地规划的初始阶段,便要决定,在使用自备能源生产和存贮时,怎样保证环境安全。

11.分阶段开发,以便监测开发带来的日益扩大的环境影响。12.允许生态系统在最大限度上自我维持。

(二)Valdez场所设计原则

1989年3月24 日,油轮Exxon Valdez在阿拉斯加搁浅, 溢出估计1100万加仑原油,污染1,300 英哩海岸线。现在,溢出区域似乎恢复了原状,但是,有证据证明它对环境的损伤仍在继续。为了让人类永远记住这个教训,Andropogon Associates(景观设计公司)使用Valdez命名它创立的建设用地设计原则。

1.认识场所背景 不在更大范围内考察场地的背景,就不可能了解和评估这个场地。2.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地处理景观 传统的开发方式常常使景观支离破碎。新场所的结构总是包围着少量剩下地孤岛式的自然景观,而新场所的结构难以支持那里的多样性的植物和动物种群。因此,我们必须把支离破碎的景观联系起来,并把场地内外的其它自然景观与之建立起一个生态网络,从而创造比较大的环境系统。

3.统筹安排原有的和新开发的景观 其实,大部分开发的景观也不能自成一体,我们需要重新设计它,以便维系那些与相邻植物和动物种群密不可分的自然景观的成份。4.鼓励生物的多样性 我们创造的环境正在使许多植物和动物种群濒临灭绝。开发本身产生了在开发用地建立生物的多样性的机会。场所的设计必须保护地方性的植物和动物种群,新的景观植物以有机的方式重新建立自然生物的多样性,而这类有机方式存在于场所的运行机制中。

5.重新使用已经在生态上被破坏了的场地 尽管在建成区里没有开发的土地已经越来越少,人们按传统方式开发废弃的场所,但是,人们遗忘了建成区,他们更乐于去开发乡村和自然的区域。我们必须把这个怪圈拧过来。我们必须去康复那些在生态上已经被破坏了的场地,特别是在城市景观方面,恢复自然的本来面貌。

6.尽可能地复原在生态上被破坏了的场所 那里的自然景观结构被损伤了,我们就应该去恢复它。每一个开发项目都应该包括修复自然的内容。有效的恢复工作要求重新认识被破坏场地的所有因素的相互关系,必须包括对土地、水、植被和野生生物在内的整个场地的修复。

(三)可持续设计指南

建筑师Bruce Coldham提出可持续设计要考虑的方面。

1、空间分析

系统地记录下用地和区域的自然资源。按照生产潜力和社会需要分配土地使用。

了解生物气候设计战略,以便在冬季获得热量,在夏季降低热量。使用地方资源以增强自我维持的可能性。

探索自然机制,包括被使用材料的生成物和可回收材料和新材料的应用。评价自然系统和机制。

2、能量生产和转换

使用有效的设备以减少能量需求。把能源特征与最终使用相匹配。在建筑设计中鼓励更大程度上使用日照。考虑生物量的消耗。

使用循环太阳能热水器以便平衡冷热。使用光电转换。

安装适当的能源储备设施以缓解能量生产的中断。使用多样性能源以缓解紧张。

3、供水

安装有效的上下水设备以便减少对水的消费。统筹兼顾水的性质与最终使用以便减少对水的消费。为饮用和加工的需要收集雨水。加工收集来的地表水用。

4、营养与污水的回收

回收与黑色污水分离的灰色污水。使用植物消除营养、污染物、病菌。混合有机物。

考虑对有机物的真空处理。

5、粮食生产

统筹兼顾粮食生产和人类营养需求。

统筹安排农业集聚生产和中密度居民点以便营养与污水的回收得以实现。采用有机和生态农业技术。

维持水果和谷物生产所需的多年生的植被环境。在鱼类和藻类生产中利用水产业技术。用系统的方式开发粮食生产。利用生物防护的方式调节气候以增产。

6、材料

评价投入材料生产的能源。设计长寿的和容易回收的材料。建立回收中心。

从材料的强度和稳定性方面评价材料形式。

7、住宅设计 把住宅建在坡地或非基本农田上。建设低层相接或成排的住宅。采光决定住宅朝向。

住宅设计以耐久性和适应性为目标。应用建筑保温技术减少吸热与散热 设计调节小气候的景观

二、独立村庄

West Harwood,Lothian是苏格兰可持续发展示范村之一。它的规划特征是低居住密度。整个村庄土地面积为90公顷,土地贫瘠。距离最近的公路5公里。为了实现尽可能减对环境的影响的目标,其中1/3种树,其余为保留的农田。在40公顷林地中,他们开发了12户住宅,每块宅基地0.25公顷(3亩),允许在每块宅基地上建一栋住宅加上一个用作经营的建筑物;所有的居民都在他们的院落里种上了花草树木,有的还种植了蔬菜水果;同时,有一些家庭包括0.6公顷以上的树林;有两个家庭养了家禽。这些城里人每年要交45000磅的管理费,用于改善环境。这样,那里的居住密度非常低,因而,对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和空气的影响很小。但是,这些用于开发的宅基地为城里人拥有,因而私车主导了那里的交通;同时,因为人口规模太小,不可能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设施,不可能形成社会凝聚力。West Harwood的发展是市场导向的。

Little River 是新西兰可持续发展示范村之一。它的规划特征是居民的决策和参与。这个村庄有400人。1997年计划改造前,那里的最大问题是饮用水被污染,传统农业难以维持。于是,居民们成立了一个基金会。他们计划按可持续发展模式改造这个村庄,提出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卫生、安全、社区、地方标志、平等、致富、可负担能力、能量保护、生物多样性、个人成就、环境可承受的居住方式,等等。同时,计划在他们的社区增加80户居民200人。在规划中,村庄居住区包括若干个住宅组团,每个组团有它公共开放空间,同时,每个住宅又有自己的开放空间;每个组团都有农产品生产用地;住宅是多样性的,以满足不同的需要;最大限定的扩大每个建筑物接受太阳光照的可能;从屋顶收集的雨水用于浇灌;全村的污水集中到村庄污水处理中心处理后用于种植和养殖;整个村庄布局紧凑,十分钟步行可以到达所有的公共设施,从而减少对汽车的依赖;他们专门为儿童设计了步行或自行车路径;他们甚至把他们村庄的标志贴到当地的产品上。Little River的发展也是由市场导向的。

Seaside 地处佛罗利达的海边,占地80公顷,设计尺度仅仅是一个街坊(neighborhood)。但是,这个设计实现了让每家居民都能看到大海,都能步行到海边和市政中心;强调了从广场到人行道等公共场所规划设计;安排了从维多利亚式、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到新现代主义的建筑物,甚至于院落的围墙也是变化多样的;保证居民都可以在五分钟步行距离内到达学校、商店、邮电局;他们希望通过设计使居民能相互作用,产生社区意识。结果,Seaside包括了三百个花园式住宅,三百个其它形式的楼式住宅,人口两千。这是美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典型小镇规模。在Seaside和以后的一系列城市规划设计实践中,他们形成了一套规划设计规范和建筑设计规范。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建立了称之为“传统街坊开发”的城市规划设计学派,主张返回到十九世纪传统城市结构、比例、造型、格局、风格来重新建设城市,阻止城市蔓延。

“家园”是当今发达国家公认的可持续发展村庄的最佳设计之一。它在美国加州的小镇迪维斯外,占地70英亩(283,290平方米)。1975年,Mike和Judy Corbett萌发了建立一个社会生态和环境生态相结合的园区,于是,他们花了43万美元购买了这块种西红柿的地,以实现他们的奇想。当时,Mike28岁,已经在大学念完了生态学。他们的规划设计方案和八十年代完成的最终结果是:

32英亩住宅用地,约占总用地的47%,住宅分为八个由绿地隔开和道路相接的组团,建造225套单层住宅和20套公寓式单元,372平方米的商业办公室空间;

英亩绿带和公共场所,12 英亩分享的农田,两个公园,两个葡萄园,两个果树园,两个公共园艺区,以至开放空间占总用地的40%,这里还不包括私人的庭院空间;

道路与停车场占总用地的13%;

每家住宅都是坐北朝南,没有围墙,以便最大程度的使用太阳能,节约能源和自然资源;实际太阳能利用率在家庭能耗的1/2-1/3;于是,这里家庭的能耗支出大大低于城市家庭; 所有的道路取东西向;每家住宅的背后与共有空间相通,一分钟可以到达;

街道宽度小于8米,一般不与人行道相连,并呈弯曲状,以便降低汽车在村庄内部街道上的速度;同时狭窄的街道减少了太阳的辐射热量;

与街道相关是一个步行和自行车道系统,它与农田、绿地、庭院、游乐场地等相通;大多数住宅面对农田和绿地,而不是面对街道;在住宅区内大家以步行和自行车而不是汽车为主;

在农田绿地等公共区域里建造自然排水系统和小沟网络,以便雨水自然渗透到地下,而不让雨水从下水道里排走;同时,不仅增加了那里的湿度,也提高了那里的景观效果;

不同季节的30多种水果和干果类果树成为那里的主体景观,不仅供各家食用,还到市场上出售;同时,不同季节的各类农产品,特别是蔬菜均在附近市场上销售出去;于是,这里家庭的食品支出大大低于城市家庭;

每个家庭距社区中心不到三分钟;在这个村庄里,平均每个人可以直接与47个邻居打交道,每周花3.5个小时与邻居在一起;

村庄紧靠加州大学迪维斯分校,在那去上班的人只需步行;那里的家庭汽车拥有量为1.8辆,低于2.1辆的全美平均数;汽车不再主导这个村庄; 村庄的全部建设和发展都是按最初的设计而展开;

这个村庄的整体开发费用为230万美元,而回报利润为每年30%。

当“家园”成为公认的可持续发展村庄的最佳设计之后,Mike和Judy Corbett回忆到,当他们第一次到市政府递交他们的规划设计方案时,他们被泼了一盆冷水。市政府告诉他们,警察局不会喜欢你们设计的“死胡同”,消防队不会喜欢设计的狭窄的街道,规划部不会喜欢你们设计的农业与住宅混合。但是,他们没有放弃。“我们不是开发商, 我们是可持续发展的倡导者。”

三、城镇边缘的村庄

Ithaca 是美国纽约州Tompkins County,Ithaca镇边缘的一村庄,距镇中心3公里,有土地面积70公顷,人口500人,是Ithaca镇的绿地。它的规划特征是家庭活动区域的公共化。为了节约土地和空间,在规划上,Ithaca采取五个住宅组团式布局,目前,已经完成了两个组团,今年将开始第三个组团的建设。每个组团中的若干住宅分享一个公共区域,那里有共同的厨房、洗衣房,娱乐活动室、工作间;因为许多家庭活动都在共同区域进行,个别住宅的规模大小不会影响家庭生活,价格从15万到80万美元;家庭活动区域的公共化,加强了社区居民间的交往;由于村庄内部道路主要是为步行者设计的,所以,居民不在房前屋后停车,而使用公共停车场;原来的开放空间和农田全部保留。整个Ithaca的战略规划由村里的100个成员组成的委员会决定。在他们制定的规划指导文件中,包括了11个标题:居住区、村中心、接待中心、教育中心、农业、交通、自然资源和娱乐、水与污水处理、固体垃圾、能源、建筑材料、社会;在这些标题下,他们提出了若干明确的目标,如减少固体垃圾,鼓励步行,鼓励中水使用,增加在村庄里的就业机会。

Sherwood Energy Village是英格兰老煤矿镇Oilerton边缘的一村庄,那里是关闭的矿山。1994年,国家以1镑的价格出售了这60公顷土地,并给购买者200万镑去恢复那里的环境。160位地方居民参与了规划,他们的目标是把那里建成没有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的居住区,同时,在那里为失去工作的矿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他们使用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和可再生的能源,如可供3000-4000人的风能电站,在村庄里使用电动车;由于那里是英国最古老的矿区之一,因此,它成为了旅游点。Sherwood Energy Village的规划特征是,从能源结构调整出发,整体考虑环境恢复、就业和社会结构。

四、小城镇

Davis市距旧金山80公里,土地面积100个平方公里,62200万人,是一个农业镇和大学城。它的特征是,若干邻里街坊由农业用地、湿地、小径和公园构成了绿色空间体系环绕;完备的邻里街坊服务设施;市中心的开放空间与市外的绿化带连在一起;尽可能在交通设施的设计上安排用步行和自行车取代汽车交通,全市有40000辆自行车,25%的居民出行是在自行车上的,号称“世界自行车之都” ;“家园”是Davis的城市村庄的典型例子。Davis市有15个委员会与城市规划相关,每个委员会有20个成员,每个成员再联系100个居民,这样,把市民参与城市规划与决策联系在一起。

事实上,以上都是发达国家在讨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时常提及的案例。上个世纪九十年带以来,他们逐步形成了一套判断小城镇发展健康与否的标准:

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以下方面: 功能混合与土地使用的多样性

适合于不同教育背景的多样性的工作机会 适合于不同经济部门和经营规模进入的产业结构 独立的地方经济

2、社区公共设施与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道路系统:以公共交通为导向,适合于步行的道路设施 公共设施:人人可以分享的医疗、教育、零售和娱乐设施

建筑空间:适合于不同收入水平的多样化的住宅;适合于不同商业和社会机构的用房 开放空间:易于接近的街头公园,公园和休闲场所

3、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以下内容: 社区:不同社会群体混合居住

卫生:良好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自产农副产品,健康的精神生活 社区安全:交通安全的街道,邻里和睦和相互关照平等和选择: 不同收入水平的人有适当的住所

4、社区环境。包括以下内容: 美观:步行尺度的景观小品 公共场所: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间 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持地方文化特色 社区意识:每个人视那里为他的家

5、自然资源。包括以下内容:

空气:减少交通擁堵,减少私人机动车辆在居民区内的出现 水:控制对地方水资源的使用,完整的污水处理和回用 土地:比较高的容积率,以减少村镇建筑用地的使用 土壤:垃圾特别是有机垃圾在当地的回收

6、生态状态。包括以下内容:

交通能源:尽可能减少人们的出行距离,同时,以公共交通为主导;方便安全的步行包括自行车的交通系统

建筑能源:节能性建材,有效节约能源的建筑布局;尽可能在社区范围内公同使用可再生能源

生物多样性:给野生动物和植物留下生存空间

生态循环:尽可能把村庄与周围环境间的循环圈封闭起来,如水、能量、食品、资源 就目前情况看,发达国家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技术的应用已经得到了证明,如节能、污水处理与利用、可再生的建筑材料、有机农产品、生物多样性,等等;地方社区居民参与决策也是可行的。这些属于第一代持续发展设计的内容。相比第二代可持续发展设计的内容,还有很大的距离。

第一,因为对人的行为的考虑仍然不周全,许多村镇设计不能满足居民和经营者出行和接近社会设施的要求;理想的自给自足的社区几乎还没有出现。

第二,鸟语花香,绿茵环抱的村镇仍然是罕见的,尽管规划设计方案无懈可击,但是,它们常常与地方落后的法规相悖,或不为市场接受。

第三,把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从街区层次扩大到整个已有的城镇,仍然有设计上的问题,如交通的综合安排。

第四,许多新发展仍然在重复以往不健康的的模式,如为私人交通提供设施,而不考虑非私车使用者的利益;按需求安排基础设施,如供水排水,供电供气,而不去控制需求,提高地方自主性;服务设施的集中。

这六类二十四条标准并非封闭的,随着人们对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新的指标还会出现,这些指标的涵义还会变更。

本章小结:

本章在第一节通过访谈的方式介绍了发达国家城镇建设的教训,在第二节介绍了发达国家城镇建设的经验,在第三节通过案例的方式向学员介绍了发达国家规划师和专家如何分析一个城镇建设是可持续的还是不可持续的一般方法。本章思考题:

1、美国与英国小城镇发展规划方面有何不同?

2、发达国家在建设城镇中的主要教训是什么?

3、什么是新城市主义?简述新城市主义设计的原则。

4、解释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建设一般价值取向。

5、如何分析一个城镇建设是可持续的还是不可持续的? 主要参考文献:

《国外城市规划》2004年1-6期。《城乡建设》2005年1-12期

下载四方台小城镇建设经验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方台小城镇建设经验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城镇建设课题(美国经验篇)

    美国小城镇规划建设经验篇美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城市化进程在19世纪的工业革命和20世纪的后工业革命之后起步,并得到迅速发展,至20 世纪6......

    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 1991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把小城镇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且日益重视。洛南县按照中央的部署和......

    小城镇建设

    所谓“三置换”:就是在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基础上,一是以农业用地区内的农户宅基地面积及住宅面积置换城镇商品房。具体按照“规划先行,总量平衡,统筹兼顾,分......

    浅谈小城镇建设

    浅谈小城镇建设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各类矛盾凸现。为有效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增加城镇人口,扩大农副产品......

    小城镇建设

    津政令第 18 号 天津市以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小城镇管理办法 《天津市以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小城镇管理办法》已于2009年5月31日经市人民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

    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 目前,作为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

    小城镇建设

    3.小城镇是城市化的“推进剂” 4.小城镇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承载体”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联系、互相促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有利于居民的素质提高。在小城镇建设具有一定......

    浅谈小城镇建设

    浅谈小城镇建设姓名:倪文涛班级:2012年秋专业:农村行政管理【摘要】:协调城乡是发展中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大课题,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而当前小城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