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论文大全

时间:2019-05-12 18:33: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论文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论文大全》。

第一篇: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论文大全

中国建筑劳动力市场现状分析

摘要:建筑劳动力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建筑市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改革劳动制度,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这既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又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深入研究我国建筑劳动力市场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推进我国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建筑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基本现状及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研究,对如何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从制度、法律、宏观调控的方面提出几点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建筑劳动力市场宏观调控市场调节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labor market, China's socialist construction marke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ystem.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4th Party Congres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a number of issues”, that “reform labor system, and gradually form the labor market”, which is both to establish a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but also to society doctrine of economic theory is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Depth stud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construction labor market theory and practice, China's construction labor market for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reat significance.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labor market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the analysis of research on how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labor market from institutional, legal, macro aspects to make a few suggestions and comments.Keywords: building the labor market macro market regulation

引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越来越凸显出来。然而建筑行业的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一些问题与不足。因此本人从中国建筑行业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出发对我国目前的建筑行业劳动力市场进行简要分析,提出建筑劳动力市场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几点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伴随着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快速发展,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作用日益增强,建筑业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支持作用进一步增强,对增加就业,特别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统筹城乡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总结建筑业在改革与发展中积累的经验,研究、把握建筑业改革发展的规律和方向,进一步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WTO规则相适应的建筑市场管理体系和市场运行机制,对于进一步增强建筑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建设工程投资效益,充分发挥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

1.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产生创造宏观环境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农村劳动力不断地向城市转移,很多农村劳动力转变成建筑劳动力,建筑劳动力不断增加,逐渐形成庞大的建筑劳动力市场。政府加强对建筑劳动力的市场宏观调控,是劳动力市场产生了一个有利于其法杖的宏观环境。

2.建筑产品市场的形成,对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培育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随着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成果和施工、竣工验收的建筑物、构筑物及构配件和其他设施等建筑产品的产生,建筑业对建筑劳动力的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为了满足需求,政府和一些建筑企业加大了对建筑劳动力的培训,产生了大量的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建筑劳动力。

3.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化,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近年来我国不断地生化和加强城乡体制改革,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住房投资,促进了房地产的发展,扩大了市场对建筑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提供了保证。

4.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建立,是建筑行业用工特殊性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一直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对建筑劳动力需求一直在稳步增加。以及近年来的城乡体制改革和08年我国的4万亿救市计划,也进一步刺激了房地产的发展。因而建筑行业的用工特殊性是建筑劳动力形成与建立的动力和内在要求。

(二)目前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5年1月6日,中国的总人口达到13亿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其中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2184万人,占70.92%。2004末,中国的经济活动人口为76823万人,占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的83.3%,中国的劳动参与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在未来几十年内,中国每年将新增劳动力700万左右,同时,农村约有2亿剩余劳动力;按照农村人口城市化每年增长1%计算,农村劳动力每年向城市转移约1000万人;而在经济每年增长8%-9%的情况下,每年新增就业岗位800-900万个;200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27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2%;城镇调查失业率在7%-8%左右。因此,城镇每年约有1000万以上的劳动力得不到工作岗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其他部门共同发布的《2007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显示,2007年,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全年城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数量达 1 400万人。同时,据中国社科院和国家信息中心预测显示,考虑到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往年失业的人口,建筑劳动力是我国劳动力的总要组成部分,供大于求也是其目前的现状,所以就业总量矛盾突出,中国将长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建筑劳动力业难以幸免。

不仅仅存在供大于求的问题,还存在有市无场的隐形市场,易进难出的畸形市场,交易无序的自发市场等问题突出。有形建筑劳动力市场(交易场所)是建筑劳动力供求公开、公正、公平交易的载体,社会中介服务体系是为供求双方提供信息、职业培训等社会化服务的媒介,但二者的发展均滞后于市场的需要。目前我国已建立建筑劳动力力专业市场或建筑劳务分包市场的城市为数很少,建筑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渠道不畅,不正当工程劳务分包交易和非法用工等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制约。

在社会中介服务方面,能够为建筑劳动力供需双方提供信息、职介、职业培训、组织输出流动等服务的合法中介机构不足,信息采集传递方式单一,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高。尤其是绝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建筑劳动者未列入社会保障对象,其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等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对策

1.统一思想认识,变自发交易为自觉调控

(1)改革传统体制,确立市场主体地位要转变观念,改革传统管理体制。关键是解放思想,强化劳动力市场意识和劳动力的商品观念;其次要运用市场规则,打破地区、城乡和所有制障碍,落实企业用工自主权和建筑劳动力的自主择业权,建立平等的劳动关系,并能够自主地灵活流动;其三要坚持公开、平等、竞争和开放的原则,处理好市场运作中的各种关系。(2)发挥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作用,促进市场体系发展在建筑劳动力市场运行中,需求机制、供给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自动地相互作用,发挥着内在的稳定功能。因此,在推进建筑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建设中,要运用市场法则,充分发挥市场有机体内供求、价格、竞争等要素的作用,调节市场的运行。当供求出现不平衡时,其价格(工资)机制就会自动发挥调节作用。而当出现严重的供求不平衡及不合理价格信号时,才宜动用行政手段进行调控。

通过以上措施近一步促进思想统一,变自发调控为自觉调控。

2.加快建章立制,变无序交易为规范交易:

健全法规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建筑劳动力市场立法进程。建筑劳动力市场尚处于初始发育状态,劳动力供求矛盾严重,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市场竞争无秩序、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各种收费名目繁多,市场运行过程中的无序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加强法制建设、以法治市、严格执法,逐步将建筑劳动力市场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运行,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通过完善法规和管理制度,确定建筑劳动力市场的范围、规则,明确其性质、地位、职能和作用,建立建筑劳动力资源开发的个人所有与社会使用制度、资源配置市场化制度、市场主体风险共担制度、劳动关系契约化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使建筑劳动力的开发、流动、使用与建筑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处于法制的规范与保护之下。

3.健全市场网络,变隐形交易为有形交易

(1)要建立建筑劳务用工信息网络,积极引导建筑农民工跨地区就业。建筑劳务输出地区应加强对外出建筑劳务队伍的协调与服务,可在建筑劳务输人量较为集中的地区设立服务机构。中西部等地区应把建筑劳务输出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途径,同时注重发挥本地区的专业技能优势,创立劳务输出品牌。

4.调整经营结构,深化用工改革。

(1)要大力扶持发展建筑劳务企业。在继续实施意外伤害保险制度的同时,逐步将建筑业农民工纳人社会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加强监管,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积极推行建筑施工企业健康、安全、环境体系认证,制定强制性的工地生活区标准,探索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的方式和途径,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2)要高度重视建筑农民工培训和教育。积极推动将建筑农民工培训纳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强

组织协调,落实资金、师资力量和培训基地,因地制宜搞好农民工培训,切实提高建筑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施工总承包企业要改变劳务用工机制,选用成建制的劳务企业,切实加强对建筑农民工施工安全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3)是加强社会中介组织建设。培育和建设建筑劳动力市场,必须辅以劳动力中介机构的发展和形成,主要有:劳动力市场研究机构、劳动力资源开发机构、劳动力就业中介机构、劳动力评估认证机构、失业救济机构、劳动力供求信息及咨询服务机构、劳动合同及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等,这是保证建筑劳动力市场有序运转的基础和条件。

通过以上措施变单向流动为双向流动,变个别流动为队伍流动。

三 结论

建筑业是影响、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在深人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深刻认识建筑业在新形势下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充分认识到加快建筑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管 理 科 学 研 究 方 法

作业五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班级:10工商管理二班 姓名: 张成虎

学号:201007020069 任课教师:武燕玲

第二篇: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论文选题

西方人力资本理论论文参考选题

以下选题供参考,也可自拟题目(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1、控制国有企业雇员流失的措施研究

2、企业绩效管理研究

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研究

4、解决企业员工冲突的措施研究

5、工作分析研究的新进展

6、企业绩效的指标体系研究

7、人力资源经理绩效评定体系的构建

8、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实施的对策研究

9、我国人力资源经理职业化对策研究

10、企业员工工作与家庭平衡的关系研究

11、企业员工工作压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12、组织公民行为(OCB)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

13、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范式下平衡计分卡的研究

14、基于资源基础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

15、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16、人力资源经理胜任特征模型的探讨

17、高校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探讨

18、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招聘与选拔研究

19、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培训与开发研究

20、企业高绩效人力资源实践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

21、基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变革研究

22、我国企业模糊容忍度结构的实证研究

23、领导模糊容忍力开发的理论及实践探讨

24、高绩效工作系统实施条件探讨

25、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及对策研究

26、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状况、作用及职业化精神

28、绩效管理体系优化设计

29、人力资源从业人员投资无形资产的问题探讨

30、关系绩效理论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研究

31、高等教育课堂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32、服务行业的高绩效工作系统研究

33、胜任力模型在企业招聘中的应用

34、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才甄选体系的构建

35、XX公司胜任力模型构建

36、素质测评技术在企业招聘中的应用

37、新员工入职期望及其激励问题的实证研究

38、新员工心理契约管理研究

39、员工主动离职管理的对策研究

40、家族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其对策

41、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以XX公司为例

42、新《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43、新《劳动合同法》对企业招聘的影响

44、绩效管理在团队中的有效运作研究

45、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研究

46、跨文化冲突管理研究

47、宽带薪酬设计及其问题规避研究

48、论员工的绩效管理

49、企业薪酬体系与管理研究

50、激励性薪酬体系的设计研究

51、股权激励制度设计研究

52、现代企业如何提高薪酬激励的效率研究

53、论员工薪酬管理

54、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困境及其对策分析

55、国有企业激励性薪酬制度的构建

56、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完善建立对现代企业的影响

57、《新劳动法》的完善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58、建立民营企业三方协商机制的研究

59、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的研究

60、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监管的研究

61、我国公务员薪酬运行机制的研究

62、人事测评技术在人才选拨中的应用

63、人力资本存量与中国行业工资差异的研究

64、老年人人力资本合理开发的研究

65、工作分析对绩效管理的影响

66、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收益分配

67、心理契约对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及启示

68、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及策略研究

69、社会资本视角下农村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

70、我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探讨

71、从人力资源观向人力资本观的转变的条件分析

72、议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源风险及其防范

73、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策略

74、商业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75、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问题及对策研究(经管类、理工类、文法类)

76、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其创新实验区建设研究;

77、国内外著名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与实践;

78、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79、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80、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81、工作场所无礼行为的内容结构探讨

82、工作场所无礼行为的对策研究

83、工作场所无礼行为对工作结果的影响研究

84、工作场所无礼行为对员工身体健康的影响研究

85、工作场所偏差行为研究

86、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研究

87、国有企业激励性薪酬制度的构建

88、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研究

89、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困境及其对策分析

90、激励性薪酬体系的设计研究

91、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困境及其对策分析

92、控制国有企业雇员流失的措施研究

93、论员工薪酬管理

94、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及对策研究

95、从人力资源观向人力资本观的转变的条件分析

96、心理契约对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及启示

97、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及对策研究

98、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及对策研究

99、《新劳动法》的完善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100、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困境及其对策分析

101、企业员工薪酬管理

102、跨文化冲突管理研究

103、论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源风险及其防范

104、绩效管理体系优化设计

105、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及对策研究

106、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107、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及对策研究

108、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及对策研究

109、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范式下平衡计分卡的研究

110、新《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111、新《劳动合同法》对企业招聘的影响

112、家族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

113、员工主动离职管理的对策研究

114、新员工心理契约的研究

115、宽带薪酬设计及其问题规避研究

116、论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源风险及其防范

117、国有企业激励性薪酬制度的构建

118、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的研究

119、包容性增长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探讨

评分标准

按照以下几个标准来评,共分为优秀、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

1.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结构完整,内容充实

3.层次清楚,逻辑性强

4.格式规范,论证充分

5.字数要求:四千左右

6.参考文献要求

(1)质量要求:多采用核心期刊尤其是CSSCI来源期刊上面的文献;

(2)时间要求:多采用近5年的文献;

(3)国内外要求:至少5篇英文文献;

(4)实引制,在文中直接说明作者和时间,并标注。

提交时间

第17周

第三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文

系统阐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结构与层次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社会现象,需要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而在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之前,我们就要搞清楚隐藏在这些表面现象后面的原因是什么。寻找真理、认识真理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可能会走很多弯路,甚至陷入绝境,为了少走弯路,我们就需要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人类社会研究活动的全部历史经验的理论总结,它是指有目的的对各种社会现象和人类各种社会行为进行科学研究的方式和手段,是我们认识各种社会现象及事物的途径,是我们获取社会知识的重要方式。

(一)社会科学的定义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内在相关性,是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若要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首先得先了解什么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其中任一学科。如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主要是当代),政治学研究有关政治、政策的活动,经济学研究资源分配。社会科学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类社会起源、演变、范畴、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关心的是一群人集合在一起的时候的活动规律,关心人类活动的功能和功效。

(二)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与区别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是有相似性和共通性的,这不仅体现在它们都具有科学性而与迷信、谎言等有原则的区别,即作为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一样都具有客观性,其发展都具有规律性,而且在自然科学的观点、理论、方法与社会科学的观点、理论、方法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甚至一体化的趋势。

同时,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与区别。主要表现在研究的对象、目的、方法的不同和功能的不同。与自然科学研究相比,社会科学研究更多地受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包括研究者的阶层地位、政治倾向、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知识结构和时空环境等因素。

(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较,社会科学主要具有以下的特征:

首先,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个体性与整体性的统一。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在于解释和说明这些行为和状况为什么出现,为什么发生,有什么变化规律。这就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些个别行为和个别状况,而必须用一系列的社会关系、社会原因来说明。

其次,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实证性与理解性的统一。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活动包含基本的自然运动,但社会现象比物理现象等自然现象复杂得多,是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所无法进行的,这时必须通过理解来进行解释,应该坚持实证方法与理解相结合。

第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必须坚持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在社会科学范围内,除了认识主体的社会性和价值取向的因素之外,由于认识对象也是具有价值取向、追求一定目的的人的活动,因此,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内不可能把“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截然分开。

第四,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必须坚持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统一。两种研究方法可以互相提供帮助与支持,可以穿插使用,相互借鉴,相互结合,社会科学研究中坚持两者的统一,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发挥各自的优势,对开阔研究视野,丰富研究成果,提高研究质量具有很大的帮助。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任务的层次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必然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概而言之,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体系结构由以下三个层次构成:一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是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二是社会科学研究设计(是贯穿研究全过程的程序与操作方式);三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具体方式和手段(指在进行某项研究时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与技术)。下面是我对以上三个层次所作出的探讨:

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

方法论是关于哲学的方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核心是方法选择的价值,规范和标准问题。社会科学研究可以从两方面介绍:一是社会科学内部方法论之争,二是社会科学与外部冲突。

社会科学内部方法论之争主要表现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两大派别:一是实证主义,二是非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方法论,也是经验主义方法论,是通过具体的客观的观察,用量的分析、总结、概括,得出结论。定量研究是它的典型特征,主要采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自17世纪科技革命以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相继发展成熟起来,并树立起自然科学的权威地位。此后,社会科学也竞相建立并争取自己的“科学地位”。社会学一诞生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就提出社会学是“社会的科学”并且是各门科学的“皇后”。孔德认为:①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纯客观的,社会现象背后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规律;②社会现象是可以被感知的,经验是科学知识的唯一来源,只有被经验证明的知识才是科学;③社会科学研究的任务是描述和说明社会是什么,而不是应该是什么,科学只回答真与假的问题,不回答是与非的问题。其后几代社会学家大都继承孔德的思想,由此这种源自孔德,主张科学与自然具有一致性,并寻求普遍规律性的观点称之为实证主义。经过不断发展,形成孔德到涂尔干的具有现实性、实用性、可靠性与确切性的经典实证主义,综合经验主义与归纳主义、具有客观性与价值中立性的工具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等理论。

非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特征是定性研究,主要采用解释,历史的方法。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各种反实证主义或非实证主义的方法论纷纷出现,主要出现现象与理解方法,批判理论,构建主义等。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由德国哲学家狄尔泰提出,他认为:由于人具有自由意志,人的行为是无规律的、无法预测的;社会历史事件也都是独特的、偶然的,不存在普遍的社会历史规律,因此不能对人和社会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而只能以人文学科的主观方法对具体的个人和时间进行解释和说明。韦伯则强调: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社会规律是不存在的,但是通过对理性行为的理解就可以找出社会现象的规律性,可以对人的行为做出预测。后来,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经过米德和胡塞尔等人进一步发展。

社会科学与外部冲突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科学研究者与外部非专业研究人员的矛盾,二是社会科学研究者与外部专业研究人员的矛盾。

二、社会科学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是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施社会科学研究的总体规划。社会科学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扯到诸多方面的工作,要最终实现研究的目标,就必须在研究实施之前对调查研究进行科学、完整的设计。研究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科学研究要实现既定目标,就要根据其研究类型采用相应研究方法和研究途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根据研究的性质划分,分为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

2)根据研究的目的划分,分为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和预测性研究;

3)根据研究的时间维度划分,分为横剖研究和纵贯研究;其中,横剖研究与时点的横断面有关,而纵贯研究则把时间分为趋势、同期群、跟踪的过程。

4)根据研究的范围划分,分为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其中,个案研究属于事后研究分析,会受到研究者的价值观影响,主观性较强。

5)根据研究方式划分,分为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与文献研究。

(二)确定研究方式,这是研究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不同的研究课题和目的采用不同研究方式,主要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等间接研究等。

(三)确定研究类型和研究方式之后,研究者应明确自己研究对象(分析单位)和研究内容。分析单位包括:个人,群体,组织,社区,社会产品。研究内容包括:属性与状态,意向性,社会行动。其中,区位谬论和简化论是与分析单位有关的两种错误。

(四)研究操作与社会测量。研究操作是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最为困难、最为关键的步骤之一,它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社会测量是社会科学研究必然涉及到的问题,社会研究的资料以及社会研究成果的质量都直接与测量的质量紧密相连。

1、研究操作:社会研究目标就是用适当的研究方式获得关于研究对象的经验材料,这个过程要把抽象理论观点与具体经验事务联系起来,将抽象的研究假设转化为具体的经验层次的研究假设,转化为经验上可度量的指标等,这就是研究的操作化课程。

(1)操作定义的重要性:1)是抽象概念将经验现象连接起来,从而使经验研究成为可能;2)有助于对现象进行精确、客观的描述和比较;3)有助于对研究结论进行客观检验

(2)研究的操作化:1)概念的操作化2)设计研究指标

2、社会测量:它是指根据一定的法则,把测量对象的属性与特征通过数字符号表达出来,社会测量由内容、符号与法则三要素构成。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尺度不同,社会测量可划分为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与定比测量四个层次,其中,定类测量与定序测量是常用的测量。

3、信度与效度:1)信度: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可靠性;2)效度:又称有效度、准确度,是使用可信的工具恰当地测量对象。3)有信度不一定有效度,有效度一定有信度,信度低,效度也低。信度高,效度未必高。效度低,信度可能高。效度高,信度必然高。总之,信度是效度的基础,效度是信度的目的和归属,信度与效度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4)影响信度和效度的因素:测量者;测量工具;测量对象;环境因素及其他偶然因素。

4、量表:一种测量工具,常被用来测量调查对象如何感觉或思考某事物,研究者借助它来测量某个建构的强度、方向、层次和强势。

5、量表与指标的异同:联系:都是对变项的复合测量,是对变项所作的典型的定序测量。区别:积分方式不同;建立的逻辑方式不同;在研究过程中处于的地位不同

(五)社会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假设被证实或证伪的过程。由具体假设上升到抽象假设的过程需注意:

1、样本足够多,2、单个假设的证实或证伪,并不能完全说明研究假设的正确与否,一定要代表性强,坚持全面系统的原则,3、并非所有的的社会科学研究都要事先提出假设。

(六)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

1、说明研究课题及其目的和价值;

2、说明课题研究的内容(研究课题操作化,对概念、命题进行分解);

3、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

4、确定研究内容的分析单位和抽样方案(界定研究总体;确定抽样方法;确定样本规模和抽样精度);

5、说明资料的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

6、说明研究人员、组织情况及进度安排;

7、确定研究需要的物质手段、计划安排和研究经费。也可简单归为:

1、研究问题;

2、研究意义;

3、研究假设和研究内容;

4、研究方式;

5、资料分析;

6、工作计划;

7、经费预算细则和参考文献

三、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具体方式和手段

(一)文献研究法又称间接研究。文献是信息的载体,分为第一手文献、第二手文献、印刷文献、视听文献与网络文献。文献研究是利用文献资料间接考察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分为历史文献研究、统计资料文献研究与内容分析文献研究。

1、文献研究的特点:(1)优点:第一,可研究那些不可能接近的研究对象;第二,具有非介入性和无反应性的优点;第三,适于作纵贯研究和趋势研究;第四,费用较低。(2)缺点:第一,文献内容无法控制;第二,缺乏统一格式;第三,编码困难,难以数量化;第四,研究所需要的部分文献不易获得。(如私人文献、需要保密的官方文献)

2、文献研究过程:首先,要确定研究课题、确定搜集资料的范围,然后要记录资料的途径、来源,辨真伪、整理、列序号,通过泛读浏览解读文献,洗选重点资料并精度重点资料,最后通过分析得出定性的文字即结论。

3、内容分析,它是一种通过标准化的编码将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各种文献资料简化为可以对之进行统计分析的形式化资料的定量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最大的优点是成本低、省时、省钱,而且便于重复研究,允许研究者对一段历史时期内发生的过程进行定量研究。但是,内容分析法只能研究记录下来的信息内容,而且由于研究者不能控制文献资料的记载和编制过程,因此,内容分析常常要面对面信度和效度方面的问题。

(二)比较研究方法又称类比分析法,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务对象加以对比,找出谈们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一种分析方法。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三)实地研究法是指不带有理论假设而直接深入到社会生活中,采用观察访问等方法去搜集基本信息或原始资料,然后依靠研究者或本人理解和抽象概括,从第一手资料中得出特殊型结论的方法。它适用于调查意义大周期短范围小的事件、异常的边缘群体的行为、对行为的期待的角色、交际中相互的关系、组织与社区。

(四)观察法,观察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方法之一。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观察法就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和其他辅助观察设备,有目的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以取得研究所需要的第一手资料的一种方法。

1、观察法的基本类型:(1)根据观察场所和对观察的情景与条件的控制程度的不同,分为实验室观察和实地观察(2)根据参与的程度的不同,分为完全参与观察、半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3)根据观察的形式的不同,分为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4)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2、观察法的优点:(1)第一,观察法可以实时地观察到社会现象或行为的产生(2)第二,能够得到不能直接进行访问调查或不便于进行访问调查的对象的资料(3)第三,通过一些特殊的设备(如单面透视镜)或特殊的方式(如观察者也是被观察者中的一员),观察者可以在不干扰被观察者的情况下,获取最真实的资料。

观察法的缺点:(1)第一,观察法可获取最生动真实的资料,但真正碰到要观察的事件有时候是可遇不可求的(2)第二,人类社会中有许多现象是不适宜或不可能直接观察的(3)第三,研究事物或现象在长时间内发展变化的历程或趋势,观察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4)第四,当意识到有观察者在场时很可能会改变被观察者的行为,使其表现与没有观察者在场时有所不同,得到的资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

(五)访问研究法或称访谈法是访问者通过口头交谈等方式向被访问者了解社会事务情况的方法。互动性是访问法最大的特点,除此之外,访问法还具有灵活性。

1、访问法的类型:(1)根据对访谈过程的控制程度可以分为:结构式访谈法、无结构式访谈法;(2)根据访谈中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的交流方式分为:直接访谈法、间接访谈法;(3)根据一次被访人数可以分为:个别访谈法、集体访谈法;(4)根据访谈对象的特点可以分为:一般访谈法、特殊访谈法。

2、访谈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访谈的准备、进入访谈、访谈控制、结束访谈、访谈记录与资料审核这几个阶段。它主要运用心理学上的技巧从而达到让受访者坦露自己心声的目的。

3、访问方式的影响因素:受访者的性格特征、问题的属性(敏感性、尖锐性与隐私性等)和访问者与受访者的关系。

(六)调查研究法是一种采用自填问卷或访谈调查等方法,通过对被调查者的观点,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系统的收集与分析,以间接的方式研究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研究方式。他是定量分析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的特点是适用性广、效率高、范围广、形式灵活、手段多样、自然真实、简便易行。调查研究法可分为行政统计、社会制度状况、社会问题、市场调查、民意调查与科学研究六种类型。调查研究法成本低、可控性强、实用性强,但使用过程中相对其它方法不够深入、不能分析因果关系。

(七)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自填问卷、访谈问卷。这种方法不受地域限制、成本低,但回收率低、结论偏颇。其中,自填问卷具有以下的局限性:一是有1/3配合调查即能保证质量;二是对问题的兴趣受主观因素影响大,客观因素上也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三是受访对象的文化程度、理解程度影响大;四是可能会因无访问员在现场指导而使结果质量不好。

第四篇:“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论文评分标准

广东商学院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年 第 期

课程名称:管理科学研究方法 课程代码:课程负责人:徐 辉------------------------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在管理学中的若干应用”(题目自拟)论文评分标准

1.字数:3000字以上

2.结构合理,条理清晰,管理决策模型的建立和计算机模拟仿真计算。

3.打印稿

4.按学校要求的格式排版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评分标准:

1.优秀(90-100分):论文内容要有理论和现实意义;观点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结构合理,材料充分;文字通顺,管理决策模型的建立和计算机仿真计算结果正确,格式完全符合要求。

2.良好(80-90分):论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观点明确;结构合理,逻辑性较强,材料充分;文字比较流畅,管理决策模拟模型的建立和计算机仿真计算结果正确,格式符合要求。

3.中等(70-79分):论文内容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论点基本正确;观点较明确,思路较清晰,材料较充分;文字通顺,管理决策模拟模型的建立和计算机仿真计算结果基本正确,格式基本符合要求。

4.及格(60-69分):论文内容主要观点正确,结构较合理,材料欠充分,方法单一。叙述欠正确,语言欠流畅;管理决策模拟模型的建立和计算机仿真计算结果有较多错误,格式不太符合要求。

5.不及格(59分以下):论文内容论文观点有重大错误;或抄袭或他人代笔;或结构与观点不相符;或核心内容有常识性错误;或材料贫乏,内容空洞。层次混乱,管理决策模拟模型的建立和计算机仿真计算结果错误,条理不清。

教师(签名):

年月日

第五篇: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文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文

初一社会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研究

摘要: 以研究学会阅读、学会思考的学法指导,来探索初一社会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学会阅读能力,是从“借用竞赛、图片、地图、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组织互动教学,培养学生认读、解读能力”两个层面来形成。通过兴趣产生机制分析,“双主作用”对兴趣培养作用的理解,并结合日本的国土教学案例的实践来研究“借用竞赛、图片、地图、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观点。通过互动教学对培养学生认读、解读能力的意义分析,以及结合日本的经济对外依赖性强教学案例的实践来初探“组织互动教学,培养学生认读、解读能力”的观点。从而说明了培养学生学会阅读的观点。

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是以“创设情景,推崇批判思维,让学生学会质疑”和“营造安全性的教学环境、多采用质疑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解惑能力”两个层面来形成。通过对学习过程的认识,提出“创设情景,推崇批判思维”对学会质疑的作用,并运用《显著的季风气候》中的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变化的教学案例实践说明它的合理性。结合安全保证的教学环境理论对培养学生解惑能力情感的作用分析,以及用省级行政区的轮廓特征教学案例来进一步证明;接着,通过对质疑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理解及它们对培养学生解惑能力的影响分析,再结合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教学案例来佐证。从而由培养质疑能力、培养解惑能力等两个层面说明了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观点。

关键词: 社会学科教学 学会阅读 学会思考

2000年,温州市社会学科中考率先实行开卷考试形式,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与习惯,而不是光学会死记硬背,也不是“以读代答”、法需要发生质的变化,其中学会阅读,学会思考是社会学科适应开卷考试、适应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学习方法,它们贯穿于学生终身学习的过程之中。基于这种认识,进行了初一社会学科的学会阅读,学会思考的学习方法指导的探索。

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是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学习之母。曾经有人统计,人生学习时间的90%都是用于阅读。一个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对他各方面的学习会有重大的影响,一个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其学习能力也应该是较强的。据心理学阅读能力理论表明,阅读并非生来就会,而是要经过训练才能形成和提高。在社会学科采用开卷考试以后,学生的阅读能力高低与否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丰富知识,开阔视野,进而提高学习能力及发展的智力。

1.借用竞赛、图片、地图、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一种内在力量,它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努力地去思考、去攀登,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如果学生对学习有兴趣,那么他就积极地去思考、去攀登。在这过程中,他为了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就会积极地阅读各种各样的材料,从而培养了自己的阅读兴趣。

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是初一社会学科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双主作用是课堂的主线,主宰课堂中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只有科学地运用双主作用的关系,才能把握住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机会。所以在初一社会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处理双主作用的关系,片、各种地图、精心选择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考、攀登的过程中,培养阅读兴趣。

日本的国土组成非常有特点,也容易绘制。于是让同学们仔细观察日本的疆域地图,然后请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黑板上进行简图绘制和填图比赛。尽管参加比赛的同学数目有限,但台下的每位同学都参与了整个认知过程,不停地加以点评,跃跃欲试。等比赛结束后,我们评出最佳画手,比赛获胜的同学有了很大的成功感和满足感,没有获胜的同学表示如果有机会一定要成功,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跃跃欲试唯恐轮不到自己的主动参与状态。可见,科学地运用双主作用关系,借用竞赛、图片、地图、阅读材料等教学手段,有利于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积极地去阅读、去思考、去攀登,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所以竞赛、图片、地图、阅读材料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敲门砖。

2.组织互动教学,培养学生认读、解读能力。

认读是指学生的感性知识,形成背景知识。解读是指学生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背景知识来解释所读的内容,形成感性认识。认读、解读是学生阅读能力和技能形成与发展过程的某一水平能力表现,认读是解读的前提和基础,解读是认读发展的客观要求,它们是阅读能力和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互动教学指师生民主合作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学会阅读能力的客观要求就是要求学生掌握认读、解读的技能。组织互动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认读、解读的能力,使学生形成阅读方法和技能。

在初一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应留足时间,让学生民主地、平等地参与到组织教学中,达到师生互动。一改由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为由教师提供精心设计的配合教材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师生互动,共同参与。随着互动活动的顺利进行,培养了学生的认读、解读的能力。例上日本的经济对外依赖性强时,第一步发现问题:日本的经济特征是什么?教师提供两组反映日本经济特征信息,以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第二步分析问题:日本经济特征为什么是这样?教师提供揭示问题材料,让学生通过讨论,探讨解决问题。第一步是通过师生互动培养了学生的认读能力;第二步经过师生互动,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材料,培养了学生解读能力。学生在这种民主合作、共同参与的互动教学中,在教师积极地引导下参与了认读、解读,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会阅读知识,获取重要理论概念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在开卷考试情形下,简单地机械地死记硬背,照搬照抄已从根本上丧失了市场,更多地是出现一些情景材料题或开放性试题,考核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与学生的思考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的思考能力是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出发点,而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和展现是学生思考能力的具体表现,是学生成熟思考的智慧结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质疑解惑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思考能力。

1.创设情景,推崇批判思维,让学生学会质疑。

质疑是思考的起点,只有有了疑问,才会有深入思考、提出问题的过程。这过程就是疑问、思考、探索发现、创新的过程。

初一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于自己提出问题,而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唯恐耽误了课堂教学时间,从而丧失了培养学生养成读书思考、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不能做到“授人以渔”。其实,学习过程应该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求知欲往往从质疑开始。如果问题总是由别人提出来,学生只是被动地解决问题,他们就难以感受到探索的兴趣和成功的快乐。所以在初一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推崇批判思维,培养学生争相发问,互相质辩的习惯。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敢于发问和作尝试性回答;鼓励学生对现有的教材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提出相应的疑问;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人和前人有所不同的见解,不要因为“大家都是这样”“书上是这样说的”,而泯灭了自己的质疑能力,折断了自己的思考的翅膀„„ 如上《显著的季风气候》中的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变化时,要求学生理解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时间长,降水多;而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时间短,降水少的特点。教师积极创设情景,出示雨季推进活动示意图,准备充足时间,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在实践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为什么会形成降水?锋面雨带为什么总是先北上而后南退?10月以后,锋面雨带怎样突然消失了呢?雨带推进怎会有二进三徘徊的规律?„„在激烈讨论中逐渐解决了问题,深入地理解了我国降水的空间和时间的变化特点。其中还提出很好的问题:中国综合国力如此强大,为什么不改变这种降水规律,解决北方缺水问题?可见,教师创设情景,推崇批判思维,才能激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扩大了学生的思维范围。尽管学生在质疑、争辩的 出现一些幼稚问题甚至不是问题的问题,但是这质难就是学习的矛盾,有质问就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果教师善于循循诱导,有利有节地点拨、启发,以创设情景,推崇批判思想为教学策略,以有质问为有效的途径,那么学生的质疑能力就会一点一滴地积聚起来。

总之,创设情景,推崇批判思维,多让学生质疑,既可以取得培养学生学会读书思考,同时可以使学生形成钻研教材,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会质疑的能力。

2.营造安全性的教学环境,多采用质疑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解惑能力。

学生的头脑中蕴藏着极大的创造力,如果教师真正树立了“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学生的思维潜能才会奔涌而出,才会使课堂教学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挑战智能高度带来的极大快乐。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安全保证,营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解惑能力的前提。

所谓安全指的是鼓励、关心、同情等,与安全相对应的,是恐吓。每个学生都需要成功、同情和爱,当这些需要受到挫折时,学生的身心发展就会受到伤害,课堂教学的民主气氛就丧失了。而安全保证是通过满足学生这些方面需要达到激发,学生才有可能进行独立思考,对问题进行推理、判断、表述,逐渐形成一种勤学好问的学习风气。所以教师在初一社会学科教学过程中,积极营造安全性的教学环境,相信学生能分析问题,能解决问题,能成才。而教师不该挖苦、打击学生:“花岗岩或木头的脑子”,不该结论式地讥笑学生:“我教了几十年,你是最差的一个”,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不该简单地用一声对

级行政区》教学中,借助中国拼板地图理解各省的轮廓特征时,营造安全性的教学环境,充分满足学生安全保证的需要,每一位学生才能展开了想象翅膀,开启解惑的钥匙,各自想象各省的轮廓特征。有的说云南省的轮廓特征象开屏的孔雀,有的说云南省的轮廓特征什么都不像„„你一言,我一语,内容非常丰富。对各省的轮廓特征,每一位学生都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比较的认知和解惑过程。这就是营造了安全性的教学环境带来的效果,使每一位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思考带来的极大快乐,从而激发了学生解惑的勇气和信心。

总之,营造安全性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思敢说,为培养学生解惑能力打下情感基础和前提。

其次,多采用质疑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解惑能力。多采用质疑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积极的思考、探索、创新,从而培养了学生解惑能力。

质疑教学法是指提出一些现象让学生去质疑,从中得出正确的客观评价或结论。问题教学法是指就一节二章甚至一个单元的教学复习,教师先就教学或复习的内容精心设计成若干重要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层次地提出问题,辅之以教师的思维引导或重点问题的点拨解释,让学生去独立钻研思考,完成对问题的解答。这就是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解惑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实践中,教师要利用知识材料背景,以质疑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为基础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材料,精心设计若干问题,让学生独立或小组钻研思考、探索,甚至于讨论,完成对问题的解决。例

完成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教学时,出示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百分比表和我国主要农业用地与世界的比较表,引导学生根据图表分析回答:①我国已利用土地有哪些?其中耕地、林地共占全国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②尚未利用的土地有哪些?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③改造后可利用的土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④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扩散,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地分析材料,逐渐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解惑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学会阅读,培养学生学会思考,改善了学习方法,是初一社会学科适应开卷考试、适应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学习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社会学科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石中英.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2]邵宗杰.心理学教程.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

下载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论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论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研究论文

    我所认识的科学研究 摘要:该文对科学研究在不同文献中的解释,科学研究的起源,类型以及数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及结果处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结合作者的认识,对科学研究表达了作者自己......

    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一、自变量是“感官训练”,因变量是“智力发展”。根据给出的实验条件,请提出实验假设,并设计一个幼儿教育实验,说明实验的操作程序与要求。 一、要......

    科学研究及其科研方法

    科学研究及其科研方法(上) 在讲课之前我们对专业技术人员做这个界定,通俗地讲专业技术人员就是搞专业搞技术有职称的人,那么我们国家的法律法规对专业技术人员做了一个专门的限......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

    1、 体育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范围包括那三个方面? 答:体育现象,体育内外部规律;基本范围:探索体育领域中尚未掌握的知识和规律;检验现今体育实践中所依据......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相关调查主要调查两种或两种以上教育现象的性质与程度,分析与考察它们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是否互为变量,目的是寻找某一教育现象的相关因素,以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2、访谈调查......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研究过程一般可分为计划、实施、总结三阶段。 2.一、计划 计划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选题和设计 选题即确定研究的课题,设计即制定研究方案(第二章将详细讨论)......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考试科目:《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一、大作业题目(内容): 一、举例说明谈话法的优点和缺点?(10分) 1.谈话法的优点是: (1) 灵活性大。谈话法与问卷法等其他调查方法相比,灵活性大是其......

    高中生物科学研究方法

    高中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研究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组成成分和功能,需要将这些细胞器分离出来。常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将细胞膜破坏后,形成由各种细胞器和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