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小论文范本

时间:2019-05-15 13:17: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研究小论文范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研究小论文范本》。

第一篇:科学研究小论文范本

科学研究应该在人类共同的伦理底线和法律规范内部进行,研究成果的运用也需要遵循上述价值尺度。本文为科学研究小论文范本,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科学研究小论文:论科学研究的精神特质

摘要:本文运用美国科学社会学家R.K.默顿提出的科学的精神特质观点,即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以及有组织的怀疑等四个规范,在深刻分析黄禹锡事件的基础上,论述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应具备怎样的精神特质才能避免科学欺诈事件的发生,从而为现实中的科学研究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关键词:科学的精神特质 黄禹锡事件 克隆

克隆研究在医学领域是一项具有诱惑力的研究。目前在这一领域,欧美国家走在世界的前列,科学家们试图通过克隆技术去克隆人类整套的胚胎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形象点可以说是人类的“万能细胞”,通过这种“万能细胞”可以培育人身体内部的任何组织细胞。许多科学家坚信,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胚胎干细胞可以通过克隆技术实现培育和再生,这样就可以实现对人身体内部受损或坏死细胞、器官的复制和修复。但目前来说,具有病人基因特征的克隆胚胎干细胞仍未获得成功培育。正基于此,世界上的科学家纷纷参与到其中,竞争异常激烈,一些不正常的科学行为随之出现。黄禹锡事件

黄禹锡,韩国国宝级的科学家,曾被誉为“韩国克隆之父”,民众更视之为韩国的“民族英雄”。黄生于1953年,29岁时获得兽医专业的博士学位,并最终成为首尔国立大学教授。他将一切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实验研究之中,韩国政府也不遗余力地支持他的研究,因此在克隆研究领域屡建奇功,是国际生命科学领域的权威人物。近年来,韩国在克隆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超过了原本领先的英国、日本和美国,引起世界瞩目,而领军人物就是黄禹锡。正当春风得意、风光无限之际,2005年12月15日,他被曝出在研究中造假。黄禹锡科研组的2号人物、米兹麦迪医院院长――卢圣一向媒体披露,黄禹锡宣扬成功培育出11个胚胎干细胞,其中9个是假的,另2个也真假难辨。黄及其科研组曾于5月19日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专业论文,文章第一次使用了11名不同疾病患者身上的体细胞克隆早期胚胎细胞,并在这些早期胚胎细胞内部提取了11个干细胞系。随着黄禹锡神话的破灭,这位科学家从“民族英雄”瞬间陨落为“科学骗子”,这种短时间内的巨大落差不仅摧毁了黄禹锡个人的目标,也给整个韩国医学界造成了巨大冲击,对人类在克隆技术领域的研究造成了阴影。科学研究应具备的精神特质

从中国陈进的“中国芯”事件到韩国黄禹锡事件,人们在震惊愤怒之余,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

在现代社会,科学大概是一种独特的和不断进化的知识体系,不仅如此,它还是一种“社会制度”,这种制度有着其独特的规范框架。在任何制度领域中,社会规范都没有与社会实践完全相符。(其中有些是与历史上的一些制度共享的,另一些则是与其他制度有剧烈冲突的)为什么会不断地出现欺诈行为呢?主要是科学中由于制度和结构所引起的竞争这种现象,有助于说明科学界偶然出现的欺诈事件:“科学领域的研究是严谨精细的,同时也存在着十分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会使得发现研究结果较早的人享受到巨大的荣誉,而后来的研究就不会那么引人注意。这种以时间为主要标准的研究认真标准,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人们以不正当的手段压倒对手。所以,在现代科学研究成为一种制度的情况下,这样一种社会结构对科学界的一些人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得他们采取违反而不是遵守规范的行为。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首要的是应该具备一定的精神特质。这种精神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科学家们进行规范的科学研究,也是对他们一种道德层面、伦理层面的约束。科学研究应该在人类共同的伦理底线和法律规范内部进行,研究成果的运用也需要遵循上述价值尺度。通过这种价值尺度将科学家的研究加以规范,让其自身思维倾向、行为习惯在伦理规范标准的约束下逐渐形成一种内在的价值。现代科学的精神特质

从目前来看,现科学的精神特质主要包含以下四种规范,即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以及有组织的怀疑态度。

3.1 普遍主义

普遍主义的本质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准则之中,即普遍主义对真相的断言,不管真相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到的,它都要遵从预先订的非个人的标准,也就是要保持同已被证实知识的一致性。任何观点或主张,不论是在科学之列,还是科学之外,不受这些观点或主张的提出者个人社会属性的影响,甚至也不受到个人品质优劣的影响。比如,纽伦堡的法令不能够让哈伯制氨法失效,“仇英者”同样也不能因为对英国的仇恨而不接受或排斥万有引力定律。但是,科学制度从整体的社会组织制度来看,其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细小分支,它有时适应整体社会结构的价值规律发展趋势,有时与之相悖。然而,当广泛的文化价值取向与普遍主义规范发生严重冲突或严重对立时,科学的精神特质就会面临各种价值的考验。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种族中心主义与普遍主义的严重对立。尤其是在国际局势不稳,名族冲突频发的情况下,当形势的主调是强调效忠祖国时,科学家就会遇到自身的科学研究价值与普遍主义的碰撞,同时面临普遍主义可民族中心主义的双重考验。

但即使处在反对的压力下,所有国家的科学家都应该坚持符合整体科学伦理的普遍主义的标准,科学的国际性、非个人性、实际上的匿名性特征都必须强调。法国著名科学家、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的名言:科学家有祖国,科学无国界。

3.2 公有性

财产公有制的非专门的和扩展意义上的“公有性”,是科学的精神特质的第二个构成要素。每一次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都离不开众多社会团体的相互协作,从这个层面看,这些产物为社会所公有,而不仅仅是其中某个团体或发明者个人的,这种共同协作下产生的东西必然归全体社会所共有。因此发现者个人并不对这种财产具有完全的支配权。从历史上的一些科学研究科规律的发现过程中,可以看到很多用发明者个人名字或其和作者名字命名的发明成果,但这并不代表这种发明成果归其一个人独享,也不会被发明者个人的后代独自继承,如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普朗克量子等等,只是一种记忆性和纪念性的方式。科学的公有性还反映在,科学家承认他们依赖于某种文化遗产,他们对这种遗产没有提出不同的要求。牛顿的名言――“如果我看到更远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既表明了他受惠于公共遗产这层意思,又承认了科学成就在本质上具有合作性和有选择的积累性。

1996年体细胞克隆羊“多利”出世到目前克隆的成功率还是相当低的:多利出生之前研究人员经历了276次失败的尝试;70只小牛的出生则是在9000次尝试后才获得成功,并且其中的三分之一在幼年时就死了;Prometea也是花费了328次尝试才成功出生。可以看出,这些克隆技术的成功运用比例是很低的,每一例成功的案例背后都是经过大量实验的。科学研究不仅是对理论的论证,更重要的还在于实际的应用。而对于某些物种,例如猫和猩猩,目前还没有成功克隆的报道。而狗的克隆实验,也是经过数百次反覆试验再得来的成果。黄禹锡声称取得的研究进展,也是依赖于之前国际上的成果积累。

3.3 无私利性

科学研究同其他职业具有一定的相同性,对个人的无私利性有一定的要求,而且在一些科学研究领域,必须要做到无私无利才能进行。但是无私利性不是简单的利他主义,而是科学研究的价值追求在于科学研究本身的进步,知识的推动。

在科技发展史中,欺骗行为的发生实际上是很少见的,毕竟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受过比较全面系统的教育,其自身无论专业知识还是综合素质都比普通人有一定优势。科学研究上的欺骗,造成恶劣影响主要是在一些自然科学领域。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应用性更强,也比较容易进行,一些功利主义科学家总想着通过研究,发明一些自然科学领域的专利,然后将其出售,以获经济利益。总体上来看,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这与其他活动领域的记载相比似乎是个例外,这种情况有时被归因于科学家的个人品质。也就是说,科学家是从那些具有不寻常的完美道德的人中招募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说明上述情况。

黄禹锡造假行为能被揭发出来,黄研究项目合作伙伴、韩国Mizmedi医院理事长卢圣一起了关键的作用,正是卢率先向媒体披露了黄的欺骗行为。卢圣一负责向黄禹锡研究小组提供实验用卵子,当时向黄禹锡提供的卵子数量超过了900个,他也是2005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论文的作者之一。在那篇论文中,黄禹锡声称仅仅利用了185个卵子就成功克隆出11个与病人基因相符的胚胎干细胞系,其成功率之高令科学界感到震惊。卢还披露,黄禹锡曾强迫助手伪造实验数据,造成研究小组“成功”培育出11个胚胎干细胞系的假象。实际上这11个胚胎干细胞系中有9个是伪造,其余2个的真实性目前也无法确定。他这种行为,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在克隆技术领域的名誉声望,更主要的是他在对研究迟迟不能顺利进展的无奈,笔者认为卢之所以敢于揭发黄,最主要的原因是出于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的正义感和责任感,这也是科学无私利性的一种表现。

3.4 有组织的怀疑

有组织的怀疑与科学的精神特质的其他内涵素都有着不同的关联。这种有组织的怀疑一方面是科学方法论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制度性要求的应有之义。按照相关经验和科学逻辑的标准,把判断暂时搁置,然后对信念进行公证的审视。有组织的怀疑包括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怀疑,运用科学的评判标准和逻辑规律,对现实存在的不符合规律的问题进行质疑。科学研究者一般不简单地将事物区分为神圣与世俗,更不会对其中一些准则和规律不加批判地就盲目排斥或推崇。同实际社会中的某些经济团体和政治团体相比而言,宗教团体对科学研究的抵制程度和层次都有很大程度的下降。但是当科学把它的研究内容、研究范围扩展到已存在某些制度化观点的领域之内时,就会引起一定程度的抵制和排斥。结束语

以上从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以及有组织的怀疑等四个层面论述了现代科学家或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应具备的规范,并且以近来发生的黄禹锡事件为例,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深刻分析欺诈事件不断出现的原因,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如何避免类似事件重演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这是笔者的意图所在。但是,是不是只要科学家具备了所有这些规范就完全可以消灭欺诈行为呢?答案是否定的。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永恒真理,就像人类科技发展史表明的那样,探索科学真理之路是永无止境的。

参考文献

[1]〔美〕R.K.默顿著,鲁旭东,林聚任译.科学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美〕塔尔科特?帕森斯.职业与社会结构,P130及以下诸页,〔美〕社会力量,17,1939.[3]蒋学杰.现代性的反省与“科学范式”的转换[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4]汪怀君.由现代到后现代看科学与人文的关系[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5]张文龙,赵弟.论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6).[6]张旺.科学精神的人文价值[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

第二篇:科学研究论文

我所认识的科学研究

摘要:该文对科学研究在不同文献中的解释,科学研究的起源,类型以及数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及结果处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结合作者的认识,对科学研究表达了作者自己的看法。

关键字:科学研究,定义,分类,方法,内容,过程,结果。

1.引言: 在如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中,我们大学生作为时代发展的主力军,不可避免的要从事或多或少的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来提升我们的能力,从而造福社会,造福人民。而在从事科学技术研究中,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科学技术研究,怎样进行科学研究,如何科学的分析研究成果,无可避免的成为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这些我们大学生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进行了一些解释和探索,希望对我们对于科学研究有基本的认识,为以后的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2正文:

2.1什么是科学技术研究

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定义为: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

但在不同文献与国家中,对于科学技术研究有不同的定义。其中我国国家教育部定义是:“科学研究是指为了增进知识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美国资源委员会对科学研究的定义是:“科学研究工作是科学领域中的检索和应用包括对已有知识的整理、统计以及对数据的搜集、编辑和分析研究工作。见《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第6页)科学研究是指“反复探索”的意思,英文叫“re-search”.其中前缀re是“反复”的意思,search是“探索”的意思。科学研究的内涵包含整理、继承知识和创新、发展知识两部分。

2.2科学研究的起源

科学研究起源于问题,问题又有两类:

一类是经验问题,关注的是经验事实与理论的相容性,即经验事实对理论的支持或否证,以及理论对观察的渗透,理论预测新的实验事实的能力等问题;

另一类是概念问题,关注的是理论本身的自洽性,洞察力,精确度,统一性以及与其他理论的相容程度和理论竞争等问题。科学研究提供的对自然界作出统一理解的实在图景,解释性范式或模型就是“自然秩序理想”,它使分散的经验事实互相联系起来,构成理论体系的基本公理和原则,是整个科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2.3科学研究的类型

根据研究工作的目的,任务和方法不同,科学研究通常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基础研究。是对新理论、新原理的探讨,目的在于发现新的科学领域,为新的技术发明和创造提供理论前提。

应用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发现的新的理论应用于特定的目标的研究,它是基础研究的继续,目的在于为基础研究的成果开辟具体的应用途径,使之转化为实用技术。

开发研究。又称发展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应用于生产实践的研究,是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中心环节。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是整个科学研究系统三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它们在一个国家、一个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体系中协调一致地发展。科学研究应具备一定的条件,如需有一支合理的科技队伍,必要的科研经费,完善的科研技术装备,以及科技试验场所等。

3.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3.1创立理论的思维过程

准备阶段-问题的提出,酝酿阶段-问题的求解,豁朗阶段-问题的突破,验证阶段-问题成果的证明和检验。

3.2发现和提出问题

课题选择和决策(需要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科研选题的程序和方法:首先选择研究方向。然后调查研究和提出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搜集和整理有关问题;从新的和意外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经验归纳和外推;怀疑;从发现问题;注意科学研究的空白区。最后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3.3获取科学事实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文献方法;观察方法;实验方法;观察和实验中的机遇

3.4概括科学事实主要有逻辑思维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与历和非逻辑思维方法: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创造性思维(求异性、联想性、发散性、逆向性、独创性、变通性、形象性、合性、超前性)

3.5形成发展科学理论主要通过: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推导和求解,解释和预见)和假说方法(科学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假说——理论——新假说——新理论。假说是激发思维创造性的媒介。不同假说的“争鸣”有利于学术繁荣。)

3.6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科学理论的评价(经验论与整体论的评价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相容性评价、自洽性评价、简单性评价科学理论的检验。

3.6.1.“眼见为实”之批判:科学实验胜“裸眼”

3.6.2.“官大学问大”之批判:科学家胜“领导”

4.科学研究方法

所谓科学的研究方法,很明显就是科学工作者在从事某项科学发现时所采用的方法。但是。这个过于简单的说明对我们没有多大帮助。能不能对这个问题作出更详细的说明呢?好吧!我们可以描述一下这个问题的一个理想答案。

4.1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当首先认识到问题的存在。例如,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首先应当注意到物体为什么会像它所发生的那样进行运动,亦即物体为什么在某种条件下会运动得越来越快(加速运动),而在另一种条件下则会运行得越来越慢(减速运动)。

4.2要把问题的非本质方面找出来,加以剔除。例如,一个物体的味道对物体的运动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4.3要把你能够找到的、同这个问题有关的全部数据都收集起来。在古代和中世纪,这一点仅仅意味着如实地对自然现象进行敏锐观察。但是进入近代以后,情况就有所不同了,因为人们从那时起已经学会去模仿各种自然现象,也就是说,人们已经能够有意地设计出种种不同的条件来迫使物体按一定的方式运动,以便取得与该问题有关的各种数据。例如,可以有意地让一些球从一些斜面上滚下来;这样做时,既可以用各种大小不同的球,也可以改变球的表面性质或者改变斜面的倾斜度,等等。这种有意设计出来的情况就是实验,而实验对近代科学起的作用是如此之大,以致人们常常把它称为“实验科学”,以区别于古希腊的科学。

4.4有了这些收集起来的数据,就可以作出某种初步的概括,以便尽可能简明地对它们加以说明,亦即用某种简明扼要的语言或者某种数学关系式来加以概括。这也就是假设或假说.4.5有了假说以后,你就可以对你以前未打算进行的实验的结果作出推测。下一步,你便可以着手进行这些实验,看看你的假说是否成立。

4.6如果实验获得了预期的结果,那么,你的假说便得到了强有力的事实依据,并可能成为一种理论,甚至成为一条“自然定律”。当然,任何理论或自然定律都不是最后定论。这一过程会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下去。新的数据,新的观察和新的实验结果将不断出现,旧的自然定律将不断为更普遍的自然定律所替代,因为这些新的定律不但能说明旧定律所能解释的各种现象,而且还能说明旧定律所不能解释的一些现象。以上这些,正如我已经说过的,是一种理想的科学研究方法。但是在真正的实践中,科学工作者并不需要像做一套柔软体操那样一步一步地进行下去,而且他们通常也不这样做。比起旁的事情来,像直觉、洞察力甚至运气这一类因素.常常更起作用。在整部科学史中充满了这样的例子。有不少科学家仅仅根据很不充分的数据和很少一点实验结果(有时甚至一点实验结果也没有),便突然灵机一动,得出了有用的、合乎事实的论断。这样的论断,如果按部就班地通过上述理想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就可能要用好几年的时间才能得到。例如,凯库勒就是在邮车上打瞌睡的时候,突然领悟到苯的化学结构的。洛维则在半夜醒来的时候,突然得到了关于神经刺激的化学传导问题的答案。格拉泽却由于无聊地凝视着一杯啤酒,才得到了气泡室的想法。然而这是不是说,一切都是凭好运气得来的,根本不需要动脑筋去思考呢?不,绝对不是的。这样的“好运气”只有那些具有最好领悟力的人才会碰上,换句话说,有些人之所以会碰上这样的“好运气”,只是因为他们具有十分敏锐的直觉,而这种敏锐的直觉则是依靠他们丰富的经验、深刻的理解力和平时爱动脑筋换来的。

5科学研究成果:

指科研人员在他所从事的某一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或课题研究范围内,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等一系列脑力、体力劳动所取得的、并经过评审或鉴定,确认具有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结果。它是科技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是人类重要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生产力,也是衡量科学研究任务完成与否,质量优劣,以及科研人员贡献大小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的财富、智力的资源。科研成果应符合以下三方面的条件:

5.1科研成果应具有创造性、先进性,创造性是指前人所没有或国内外所没有的.理论上有新的创见,技术上有新的提高。先进性应该在成果的技术价值和技术水平上有所提高; 5.2科研成果必须具有社会价值(科学价值初经济价值),并得到社会的公认。既要有实用性.又要符合科学规律.具备实施条件.满足让会要求.经济价值高。

5.3科研成果必经过技术鉴定或评审。鉴定或评审应实行同行专家评议。认为合格,才能算作成功。

第三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文

系统阐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结构与层次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社会现象,需要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而在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之前,我们就要搞清楚隐藏在这些表面现象后面的原因是什么。寻找真理、认识真理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可能会走很多弯路,甚至陷入绝境,为了少走弯路,我们就需要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人类社会研究活动的全部历史经验的理论总结,它是指有目的的对各种社会现象和人类各种社会行为进行科学研究的方式和手段,是我们认识各种社会现象及事物的途径,是我们获取社会知识的重要方式。

(一)社会科学的定义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内在相关性,是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若要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首先得先了解什么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其中任一学科。如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主要是当代),政治学研究有关政治、政策的活动,经济学研究资源分配。社会科学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类社会起源、演变、范畴、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关心的是一群人集合在一起的时候的活动规律,关心人类活动的功能和功效。

(二)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与区别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是有相似性和共通性的,这不仅体现在它们都具有科学性而与迷信、谎言等有原则的区别,即作为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一样都具有客观性,其发展都具有规律性,而且在自然科学的观点、理论、方法与社会科学的观点、理论、方法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甚至一体化的趋势。

同时,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与区别。主要表现在研究的对象、目的、方法的不同和功能的不同。与自然科学研究相比,社会科学研究更多地受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包括研究者的阶层地位、政治倾向、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知识结构和时空环境等因素。

(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较,社会科学主要具有以下的特征:

首先,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个体性与整体性的统一。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在于解释和说明这些行为和状况为什么出现,为什么发生,有什么变化规律。这就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些个别行为和个别状况,而必须用一系列的社会关系、社会原因来说明。

其次,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实证性与理解性的统一。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活动包含基本的自然运动,但社会现象比物理现象等自然现象复杂得多,是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所无法进行的,这时必须通过理解来进行解释,应该坚持实证方法与理解相结合。

第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必须坚持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在社会科学范围内,除了认识主体的社会性和价值取向的因素之外,由于认识对象也是具有价值取向、追求一定目的的人的活动,因此,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内不可能把“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截然分开。

第四,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必须坚持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统一。两种研究方法可以互相提供帮助与支持,可以穿插使用,相互借鉴,相互结合,社会科学研究中坚持两者的统一,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发挥各自的优势,对开阔研究视野,丰富研究成果,提高研究质量具有很大的帮助。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任务的层次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必然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概而言之,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体系结构由以下三个层次构成:一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是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二是社会科学研究设计(是贯穿研究全过程的程序与操作方式);三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具体方式和手段(指在进行某项研究时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与技术)。下面是我对以上三个层次所作出的探讨:

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

方法论是关于哲学的方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核心是方法选择的价值,规范和标准问题。社会科学研究可以从两方面介绍:一是社会科学内部方法论之争,二是社会科学与外部冲突。

社会科学内部方法论之争主要表现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两大派别:一是实证主义,二是非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方法论,也是经验主义方法论,是通过具体的客观的观察,用量的分析、总结、概括,得出结论。定量研究是它的典型特征,主要采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自17世纪科技革命以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相继发展成熟起来,并树立起自然科学的权威地位。此后,社会科学也竞相建立并争取自己的“科学地位”。社会学一诞生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就提出社会学是“社会的科学”并且是各门科学的“皇后”。孔德认为:①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纯客观的,社会现象背后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规律;②社会现象是可以被感知的,经验是科学知识的唯一来源,只有被经验证明的知识才是科学;③社会科学研究的任务是描述和说明社会是什么,而不是应该是什么,科学只回答真与假的问题,不回答是与非的问题。其后几代社会学家大都继承孔德的思想,由此这种源自孔德,主张科学与自然具有一致性,并寻求普遍规律性的观点称之为实证主义。经过不断发展,形成孔德到涂尔干的具有现实性、实用性、可靠性与确切性的经典实证主义,综合经验主义与归纳主义、具有客观性与价值中立性的工具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等理论。

非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特征是定性研究,主要采用解释,历史的方法。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各种反实证主义或非实证主义的方法论纷纷出现,主要出现现象与理解方法,批判理论,构建主义等。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由德国哲学家狄尔泰提出,他认为:由于人具有自由意志,人的行为是无规律的、无法预测的;社会历史事件也都是独特的、偶然的,不存在普遍的社会历史规律,因此不能对人和社会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而只能以人文学科的主观方法对具体的个人和时间进行解释和说明。韦伯则强调: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社会规律是不存在的,但是通过对理性行为的理解就可以找出社会现象的规律性,可以对人的行为做出预测。后来,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经过米德和胡塞尔等人进一步发展。

社会科学与外部冲突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科学研究者与外部非专业研究人员的矛盾,二是社会科学研究者与外部专业研究人员的矛盾。

二、社会科学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是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施社会科学研究的总体规划。社会科学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扯到诸多方面的工作,要最终实现研究的目标,就必须在研究实施之前对调查研究进行科学、完整的设计。研究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科学研究要实现既定目标,就要根据其研究类型采用相应研究方法和研究途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根据研究的性质划分,分为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

2)根据研究的目的划分,分为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和预测性研究;

3)根据研究的时间维度划分,分为横剖研究和纵贯研究;其中,横剖研究与时点的横断面有关,而纵贯研究则把时间分为趋势、同期群、跟踪的过程。

4)根据研究的范围划分,分为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其中,个案研究属于事后研究分析,会受到研究者的价值观影响,主观性较强。

5)根据研究方式划分,分为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与文献研究。

(二)确定研究方式,这是研究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不同的研究课题和目的采用不同研究方式,主要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等间接研究等。

(三)确定研究类型和研究方式之后,研究者应明确自己研究对象(分析单位)和研究内容。分析单位包括:个人,群体,组织,社区,社会产品。研究内容包括:属性与状态,意向性,社会行动。其中,区位谬论和简化论是与分析单位有关的两种错误。

(四)研究操作与社会测量。研究操作是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最为困难、最为关键的步骤之一,它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社会测量是社会科学研究必然涉及到的问题,社会研究的资料以及社会研究成果的质量都直接与测量的质量紧密相连。

1、研究操作:社会研究目标就是用适当的研究方式获得关于研究对象的经验材料,这个过程要把抽象理论观点与具体经验事务联系起来,将抽象的研究假设转化为具体的经验层次的研究假设,转化为经验上可度量的指标等,这就是研究的操作化课程。

(1)操作定义的重要性:1)是抽象概念将经验现象连接起来,从而使经验研究成为可能;2)有助于对现象进行精确、客观的描述和比较;3)有助于对研究结论进行客观检验

(2)研究的操作化:1)概念的操作化2)设计研究指标

2、社会测量:它是指根据一定的法则,把测量对象的属性与特征通过数字符号表达出来,社会测量由内容、符号与法则三要素构成。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尺度不同,社会测量可划分为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与定比测量四个层次,其中,定类测量与定序测量是常用的测量。

3、信度与效度:1)信度: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可靠性;2)效度:又称有效度、准确度,是使用可信的工具恰当地测量对象。3)有信度不一定有效度,有效度一定有信度,信度低,效度也低。信度高,效度未必高。效度低,信度可能高。效度高,信度必然高。总之,信度是效度的基础,效度是信度的目的和归属,信度与效度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4)影响信度和效度的因素:测量者;测量工具;测量对象;环境因素及其他偶然因素。

4、量表:一种测量工具,常被用来测量调查对象如何感觉或思考某事物,研究者借助它来测量某个建构的强度、方向、层次和强势。

5、量表与指标的异同:联系:都是对变项的复合测量,是对变项所作的典型的定序测量。区别:积分方式不同;建立的逻辑方式不同;在研究过程中处于的地位不同

(五)社会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假设被证实或证伪的过程。由具体假设上升到抽象假设的过程需注意:

1、样本足够多,2、单个假设的证实或证伪,并不能完全说明研究假设的正确与否,一定要代表性强,坚持全面系统的原则,3、并非所有的的社会科学研究都要事先提出假设。

(六)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

1、说明研究课题及其目的和价值;

2、说明课题研究的内容(研究课题操作化,对概念、命题进行分解);

3、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

4、确定研究内容的分析单位和抽样方案(界定研究总体;确定抽样方法;确定样本规模和抽样精度);

5、说明资料的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

6、说明研究人员、组织情况及进度安排;

7、确定研究需要的物质手段、计划安排和研究经费。也可简单归为:

1、研究问题;

2、研究意义;

3、研究假设和研究内容;

4、研究方式;

5、资料分析;

6、工作计划;

7、经费预算细则和参考文献

三、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具体方式和手段

(一)文献研究法又称间接研究。文献是信息的载体,分为第一手文献、第二手文献、印刷文献、视听文献与网络文献。文献研究是利用文献资料间接考察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分为历史文献研究、统计资料文献研究与内容分析文献研究。

1、文献研究的特点:(1)优点:第一,可研究那些不可能接近的研究对象;第二,具有非介入性和无反应性的优点;第三,适于作纵贯研究和趋势研究;第四,费用较低。(2)缺点:第一,文献内容无法控制;第二,缺乏统一格式;第三,编码困难,难以数量化;第四,研究所需要的部分文献不易获得。(如私人文献、需要保密的官方文献)

2、文献研究过程:首先,要确定研究课题、确定搜集资料的范围,然后要记录资料的途径、来源,辨真伪、整理、列序号,通过泛读浏览解读文献,洗选重点资料并精度重点资料,最后通过分析得出定性的文字即结论。

3、内容分析,它是一种通过标准化的编码将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各种文献资料简化为可以对之进行统计分析的形式化资料的定量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最大的优点是成本低、省时、省钱,而且便于重复研究,允许研究者对一段历史时期内发生的过程进行定量研究。但是,内容分析法只能研究记录下来的信息内容,而且由于研究者不能控制文献资料的记载和编制过程,因此,内容分析常常要面对面信度和效度方面的问题。

(二)比较研究方法又称类比分析法,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务对象加以对比,找出谈们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一种分析方法。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三)实地研究法是指不带有理论假设而直接深入到社会生活中,采用观察访问等方法去搜集基本信息或原始资料,然后依靠研究者或本人理解和抽象概括,从第一手资料中得出特殊型结论的方法。它适用于调查意义大周期短范围小的事件、异常的边缘群体的行为、对行为的期待的角色、交际中相互的关系、组织与社区。

(四)观察法,观察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方法之一。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观察法就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和其他辅助观察设备,有目的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以取得研究所需要的第一手资料的一种方法。

1、观察法的基本类型:(1)根据观察场所和对观察的情景与条件的控制程度的不同,分为实验室观察和实地观察(2)根据参与的程度的不同,分为完全参与观察、半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3)根据观察的形式的不同,分为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4)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2、观察法的优点:(1)第一,观察法可以实时地观察到社会现象或行为的产生(2)第二,能够得到不能直接进行访问调查或不便于进行访问调查的对象的资料(3)第三,通过一些特殊的设备(如单面透视镜)或特殊的方式(如观察者也是被观察者中的一员),观察者可以在不干扰被观察者的情况下,获取最真实的资料。

观察法的缺点:(1)第一,观察法可获取最生动真实的资料,但真正碰到要观察的事件有时候是可遇不可求的(2)第二,人类社会中有许多现象是不适宜或不可能直接观察的(3)第三,研究事物或现象在长时间内发展变化的历程或趋势,观察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4)第四,当意识到有观察者在场时很可能会改变被观察者的行为,使其表现与没有观察者在场时有所不同,得到的资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

(五)访问研究法或称访谈法是访问者通过口头交谈等方式向被访问者了解社会事务情况的方法。互动性是访问法最大的特点,除此之外,访问法还具有灵活性。

1、访问法的类型:(1)根据对访谈过程的控制程度可以分为:结构式访谈法、无结构式访谈法;(2)根据访谈中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的交流方式分为:直接访谈法、间接访谈法;(3)根据一次被访人数可以分为:个别访谈法、集体访谈法;(4)根据访谈对象的特点可以分为:一般访谈法、特殊访谈法。

2、访谈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访谈的准备、进入访谈、访谈控制、结束访谈、访谈记录与资料审核这几个阶段。它主要运用心理学上的技巧从而达到让受访者坦露自己心声的目的。

3、访问方式的影响因素:受访者的性格特征、问题的属性(敏感性、尖锐性与隐私性等)和访问者与受访者的关系。

(六)调查研究法是一种采用自填问卷或访谈调查等方法,通过对被调查者的观点,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系统的收集与分析,以间接的方式研究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研究方式。他是定量分析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的特点是适用性广、效率高、范围广、形式灵活、手段多样、自然真实、简便易行。调查研究法可分为行政统计、社会制度状况、社会问题、市场调查、民意调查与科学研究六种类型。调查研究法成本低、可控性强、实用性强,但使用过程中相对其它方法不够深入、不能分析因果关系。

(七)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自填问卷、访谈问卷。这种方法不受地域限制、成本低,但回收率低、结论偏颇。其中,自填问卷具有以下的局限性:一是有1/3配合调查即能保证质量;二是对问题的兴趣受主观因素影响大,客观因素上也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三是受访对象的文化程度、理解程度影响大;四是可能会因无访问员在现场指导而使结果质量不好。

第四篇: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论文

中国建筑劳动力市场现状分析

摘要:建筑劳动力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建筑市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改革劳动制度,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这既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又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深入研究我国建筑劳动力市场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推进我国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建筑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基本现状及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研究,对如何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从制度、法律、宏观调控的方面提出几点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建筑劳动力市场宏观调控市场调节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labor market, China's socialist construction marke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ystem.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4th Party Congres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a number of issues”, that “reform labor system, and gradually form the labor market”, which is both to establish a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but also to society doctrine of economic theory is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Depth stud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construction labor market theory and practice, China's construction labor market for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reat significance.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labor market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the analysis of research on how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labor market from institutional, legal, macro aspects to make a few suggestions and comments.Keywords: building the labor market macro market regulation

引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越来越凸显出来。然而建筑行业的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一些问题与不足。因此本人从中国建筑行业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出发对我国目前的建筑行业劳动力市场进行简要分析,提出建筑劳动力市场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几点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伴随着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快速发展,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作用日益增强,建筑业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支持作用进一步增强,对增加就业,特别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统筹城乡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总结建筑业在改革与发展中积累的经验,研究、把握建筑业改革发展的规律和方向,进一步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WTO规则相适应的建筑市场管理体系和市场运行机制,对于进一步增强建筑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建设工程投资效益,充分发挥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

1.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产生创造宏观环境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农村劳动力不断地向城市转移,很多农村劳动力转变成建筑劳动力,建筑劳动力不断增加,逐渐形成庞大的建筑劳动力市场。政府加强对建筑劳动力的市场宏观调控,是劳动力市场产生了一个有利于其法杖的宏观环境。

2.建筑产品市场的形成,对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培育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随着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成果和施工、竣工验收的建筑物、构筑物及构配件和其他设施等建筑产品的产生,建筑业对建筑劳动力的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为了满足需求,政府和一些建筑企业加大了对建筑劳动力的培训,产生了大量的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建筑劳动力。

3.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化,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近年来我国不断地生化和加强城乡体制改革,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住房投资,促进了房地产的发展,扩大了市场对建筑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提供了保证。

4.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建立,是建筑行业用工特殊性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一直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对建筑劳动力需求一直在稳步增加。以及近年来的城乡体制改革和08年我国的4万亿救市计划,也进一步刺激了房地产的发展。因而建筑行业的用工特殊性是建筑劳动力形成与建立的动力和内在要求。

(二)目前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5年1月6日,中国的总人口达到13亿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其中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2184万人,占70.92%。2004末,中国的经济活动人口为76823万人,占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的83.3%,中国的劳动参与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在未来几十年内,中国每年将新增劳动力700万左右,同时,农村约有2亿剩余劳动力;按照农村人口城市化每年增长1%计算,农村劳动力每年向城市转移约1000万人;而在经济每年增长8%-9%的情况下,每年新增就业岗位800-900万个;200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27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2%;城镇调查失业率在7%-8%左右。因此,城镇每年约有1000万以上的劳动力得不到工作岗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其他部门共同发布的《2007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显示,2007年,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全年城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数量达 1 400万人。同时,据中国社科院和国家信息中心预测显示,考虑到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往年失业的人口,建筑劳动力是我国劳动力的总要组成部分,供大于求也是其目前的现状,所以就业总量矛盾突出,中国将长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建筑劳动力业难以幸免。

不仅仅存在供大于求的问题,还存在有市无场的隐形市场,易进难出的畸形市场,交易无序的自发市场等问题突出。有形建筑劳动力市场(交易场所)是建筑劳动力供求公开、公正、公平交易的载体,社会中介服务体系是为供求双方提供信息、职业培训等社会化服务的媒介,但二者的发展均滞后于市场的需要。目前我国已建立建筑劳动力力专业市场或建筑劳务分包市场的城市为数很少,建筑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渠道不畅,不正当工程劳务分包交易和非法用工等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制约。

在社会中介服务方面,能够为建筑劳动力供需双方提供信息、职介、职业培训、组织输出流动等服务的合法中介机构不足,信息采集传递方式单一,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高。尤其是绝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建筑劳动者未列入社会保障对象,其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等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对策

1.统一思想认识,变自发交易为自觉调控

(1)改革传统体制,确立市场主体地位要转变观念,改革传统管理体制。关键是解放思想,强化劳动力市场意识和劳动力的商品观念;其次要运用市场规则,打破地区、城乡和所有制障碍,落实企业用工自主权和建筑劳动力的自主择业权,建立平等的劳动关系,并能够自主地灵活流动;其三要坚持公开、平等、竞争和开放的原则,处理好市场运作中的各种关系。(2)发挥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作用,促进市场体系发展在建筑劳动力市场运行中,需求机制、供给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自动地相互作用,发挥着内在的稳定功能。因此,在推进建筑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建设中,要运用市场法则,充分发挥市场有机体内供求、价格、竞争等要素的作用,调节市场的运行。当供求出现不平衡时,其价格(工资)机制就会自动发挥调节作用。而当出现严重的供求不平衡及不合理价格信号时,才宜动用行政手段进行调控。

通过以上措施近一步促进思想统一,变自发调控为自觉调控。

2.加快建章立制,变无序交易为规范交易:

健全法规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建筑劳动力市场立法进程。建筑劳动力市场尚处于初始发育状态,劳动力供求矛盾严重,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市场竞争无秩序、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各种收费名目繁多,市场运行过程中的无序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加强法制建设、以法治市、严格执法,逐步将建筑劳动力市场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运行,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通过完善法规和管理制度,确定建筑劳动力市场的范围、规则,明确其性质、地位、职能和作用,建立建筑劳动力资源开发的个人所有与社会使用制度、资源配置市场化制度、市场主体风险共担制度、劳动关系契约化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使建筑劳动力的开发、流动、使用与建筑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处于法制的规范与保护之下。

3.健全市场网络,变隐形交易为有形交易

(1)要建立建筑劳务用工信息网络,积极引导建筑农民工跨地区就业。建筑劳务输出地区应加强对外出建筑劳务队伍的协调与服务,可在建筑劳务输人量较为集中的地区设立服务机构。中西部等地区应把建筑劳务输出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途径,同时注重发挥本地区的专业技能优势,创立劳务输出品牌。

4.调整经营结构,深化用工改革。

(1)要大力扶持发展建筑劳务企业。在继续实施意外伤害保险制度的同时,逐步将建筑业农民工纳人社会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加强监管,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积极推行建筑施工企业健康、安全、环境体系认证,制定强制性的工地生活区标准,探索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的方式和途径,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2)要高度重视建筑农民工培训和教育。积极推动将建筑农民工培训纳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强

组织协调,落实资金、师资力量和培训基地,因地制宜搞好农民工培训,切实提高建筑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施工总承包企业要改变劳务用工机制,选用成建制的劳务企业,切实加强对建筑农民工施工安全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3)是加强社会中介组织建设。培育和建设建筑劳动力市场,必须辅以劳动力中介机构的发展和形成,主要有:劳动力市场研究机构、劳动力资源开发机构、劳动力就业中介机构、劳动力评估认证机构、失业救济机构、劳动力供求信息及咨询服务机构、劳动合同及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等,这是保证建筑劳动力市场有序运转的基础和条件。

通过以上措施变单向流动为双向流动,变个别流动为队伍流动。

三 结论

建筑业是影响、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在深人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深刻认识建筑业在新形势下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充分认识到加快建筑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管 理 科 学 研 究 方 法

作业五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班级:10工商管理二班 姓名: 张成虎

学号:201007020069 任课教师:武燕玲

第五篇: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论文选题

西方人力资本理论论文参考选题

以下选题供参考,也可自拟题目(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1、控制国有企业雇员流失的措施研究

2、企业绩效管理研究

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研究

4、解决企业员工冲突的措施研究

5、工作分析研究的新进展

6、企业绩效的指标体系研究

7、人力资源经理绩效评定体系的构建

8、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实施的对策研究

9、我国人力资源经理职业化对策研究

10、企业员工工作与家庭平衡的关系研究

11、企业员工工作压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12、组织公民行为(OCB)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

13、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范式下平衡计分卡的研究

14、基于资源基础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

15、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16、人力资源经理胜任特征模型的探讨

17、高校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探讨

18、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招聘与选拔研究

19、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培训与开发研究

20、企业高绩效人力资源实践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

21、基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变革研究

22、我国企业模糊容忍度结构的实证研究

23、领导模糊容忍力开发的理论及实践探讨

24、高绩效工作系统实施条件探讨

25、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及对策研究

26、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状况、作用及职业化精神

28、绩效管理体系优化设计

29、人力资源从业人员投资无形资产的问题探讨

30、关系绩效理论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研究

31、高等教育课堂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32、服务行业的高绩效工作系统研究

33、胜任力模型在企业招聘中的应用

34、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才甄选体系的构建

35、XX公司胜任力模型构建

36、素质测评技术在企业招聘中的应用

37、新员工入职期望及其激励问题的实证研究

38、新员工心理契约管理研究

39、员工主动离职管理的对策研究

40、家族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其对策

41、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以XX公司为例

42、新《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43、新《劳动合同法》对企业招聘的影响

44、绩效管理在团队中的有效运作研究

45、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研究

46、跨文化冲突管理研究

47、宽带薪酬设计及其问题规避研究

48、论员工的绩效管理

49、企业薪酬体系与管理研究

50、激励性薪酬体系的设计研究

51、股权激励制度设计研究

52、现代企业如何提高薪酬激励的效率研究

53、论员工薪酬管理

54、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困境及其对策分析

55、国有企业激励性薪酬制度的构建

56、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完善建立对现代企业的影响

57、《新劳动法》的完善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58、建立民营企业三方协商机制的研究

59、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的研究

60、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监管的研究

61、我国公务员薪酬运行机制的研究

62、人事测评技术在人才选拨中的应用

63、人力资本存量与中国行业工资差异的研究

64、老年人人力资本合理开发的研究

65、工作分析对绩效管理的影响

66、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收益分配

67、心理契约对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及启示

68、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及策略研究

69、社会资本视角下农村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

70、我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探讨

71、从人力资源观向人力资本观的转变的条件分析

72、议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源风险及其防范

73、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策略

74、商业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75、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问题及对策研究(经管类、理工类、文法类)

76、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其创新实验区建设研究;

77、国内外著名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与实践;

78、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79、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80、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81、工作场所无礼行为的内容结构探讨

82、工作场所无礼行为的对策研究

83、工作场所无礼行为对工作结果的影响研究

84、工作场所无礼行为对员工身体健康的影响研究

85、工作场所偏差行为研究

86、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研究

87、国有企业激励性薪酬制度的构建

88、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研究

89、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困境及其对策分析

90、激励性薪酬体系的设计研究

91、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困境及其对策分析

92、控制国有企业雇员流失的措施研究

93、论员工薪酬管理

94、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及对策研究

95、从人力资源观向人力资本观的转变的条件分析

96、心理契约对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及启示

97、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及对策研究

98、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及对策研究

99、《新劳动法》的完善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100、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困境及其对策分析

101、企业员工薪酬管理

102、跨文化冲突管理研究

103、论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源风险及其防范

104、绩效管理体系优化设计

105、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及对策研究

106、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107、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及对策研究

108、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及对策研究

109、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范式下平衡计分卡的研究

110、新《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111、新《劳动合同法》对企业招聘的影响

112、家族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

113、员工主动离职管理的对策研究

114、新员工心理契约的研究

115、宽带薪酬设计及其问题规避研究

116、论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源风险及其防范

117、国有企业激励性薪酬制度的构建

118、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的研究

119、包容性增长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探讨

评分标准

按照以下几个标准来评,共分为优秀、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

1.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结构完整,内容充实

3.层次清楚,逻辑性强

4.格式规范,论证充分

5.字数要求:四千左右

6.参考文献要求

(1)质量要求:多采用核心期刊尤其是CSSCI来源期刊上面的文献;

(2)时间要求:多采用近5年的文献;

(3)国内外要求:至少5篇英文文献;

(4)实引制,在文中直接说明作者和时间,并标注。

提交时间

第17周

下载科学研究小论文范本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研究小论文范本.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研究方法论论文题目(大全)

    《电子信息科学研究方法论》论文题目 1. 电子信息工程科学研究的探讨; 2. 电子产品研发的思考; 3. 电子产品研发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4. 电子产品研发的经济成本如何控制; 5......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填空题

    二、填空题 1.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包括三个方面:哲学方法论、_一般科学方法论_和具体的研究方法。 2.课题的来源主要有:理论、和 3.一般而言,研究中的变量可分为。 4.问卷......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选择题

    1.课题选择的第三个程序是(D.具体化)P30 2.科学研究的重要特点是(D.创新)P5 3.利用有单向玻璃的儿童观察室、实验室等进行研究的手段是(D.现代化手段研究P42) 4.把研究分为常规研......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合集]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第一章:总论 一、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意义、概念、特点 1意义:背①开展学前教育科研,为深化学前教育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②探索学前教育规律,为学前教......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文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文 初一社会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研究 摘要: 以研究学会阅读、学会思考的学法指导,来探索初一社会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学会阅读......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复习资料

    (课程代码00881)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科学研究重要特点在于 A.继承性 C.系统性 B.借鉴性 D.创造性 2.强调采用多种方法和多学科角度去探讨学前教......

    0881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复习题 (课程代码0881)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观点体现了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B】 A.客观性......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名词解释

    36.分层随机抽样:有时产品可分为若干层,各层产品质量存在明显的差异,为了取得有代表性的样本,把整批产品分为若干层,使同一层内产品质量尽可能均匀整齐,在各层内分别随机抽取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