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突破性推进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奋力实现我县广播电视跨越式发展
突破性推进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奋力实现我县广播电视跨越式发展
深化体制改革做强广电产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意见的出台,再次吹响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前进号角.
为此作为这次文化体制改革的宣传部门,同时又是这次改革主体之一的广电部门,应该看到: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已成为当前一项
紧迫的工作,改革是大势所趋,改革越迟,改革成本会越高,改革难度会更大。唯有争取“早改早主动,早改早受益,早改早发展”才是明智的选择。从而自觉地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意见为纲领,根据省市有关精神,牢牢抓住新一轮的文化体制改大好机遇,结合我县实际,突破性推进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奋力实现我县广播电视跨越式发展。
深化广播电视体制改革,首先要突破思想观念障碍,打破固有体制瓶颈,创新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深化完善单位的内部改革,真正做到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改革人才配置机制,实施机构按需调整,推行全员聘用制和全员竞争上岗;改革人才引进机制,实施公开招聘,实行“凡进必考”;改革人才培训机制,实施分类培训和集中管理;改革考核评价机制,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责任制,逐级签订岗位目标责任书;改革收入分配机制,实施工效挂钩和部门内部“二次分配”;改革人才分流机制,实施末位淘汰和多渠道安置;改革职位分级机制,实施评聘分开和按岗定酬,实行同工同酬;改革人才聘任机制,新进人员实行雇员制和人事代理制。通过大胆引入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努力实现由“养人”到“养事”的转变。
其次要以科学发展为重点,努力形成“宣传为本、两翼支撑、三业并举、和谐发展”的广电事业新格局。“宣传为本”,就是确立宣传任务是第一任务,社会效益是第一效益的观念;“两翼支撑”,以广电事业和广电产业作为两翼,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三业并举”,就是节目采编、广告经营、产业拓展三项业务平衡发展,整体推进;“和谐发展”,就是公益性广电事业发展由政府指导,经营性广电产业发展由市场主导。
一、以整合频道资源为核心,坚持舆论宣传创新,确保宣传主业的健康发展和舆论喉舌作用的发挥。
1、强化频道节目的整体规划,将现有的竹山-1频道、-2频道、影视轮播、互动点播四个频道整合为新闻综合频道、经济生活频道、影视互动频道。新闻综合频道以新闻宣传报道,资讯发布为主,突出频道的公信力、影响力,确保主流媒体地位。经济生活频道以经济类、社教类、生活服务类新闻、资讯传播为主,突出接近快性、实用性。影视互动频道以播放影视、点播节目为主,突出可视性、娱乐性。
2、强化舆论宣传的栏目创新,对现有竹山新闻、堵河视线、新闻周刊三个栏目加快改版步伐,以内容为纽带,多设置群众喜闻乐见的栏目版块,强化栏目自身的宣传推介,努力实现栏目特色化、节目精品化、频道专业化目标。
二、依托宣传主业发展产业,以完善市场主体,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手段,合理整合、配置资源,开发新业务项目,加快推进产业快速发展。
1、构建市场主体。按照宣传经营“两分开”要求,县广播电视局(台)计划将电视广告业务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进行产业化运营,先成立竹山县广告经营中心,试运营,再规范,逐步实现企业化运作。
2、开发市场资源。针对现有广电资源特殊属性,将闲置的乡镇站房资产184万元,龙背山、观山寺、宝丰山三个山头闲置设备、山头资源以及广电中心可利用部分捆绑起来,成立竹山县广播电视实业公司,通过招商引资,包装一批房产开发、旅游景点项目,进行立体开发。
第三要以重点项目为支撑,努力开创广电事业新局面。
一、加快项目库建设。围绕广电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加强与县发改局、财政局、扶贫办等县直部门的联系,系统收集整理项目资源,按照国家宏观投资政策导向,以社会公益事业项目为主体,精心设计包装一批广播电视发展项目,加大对上的争取协调力度,力争实现每年有两个一百万元以上的广电类社会发展项目批准开工建设。
二、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1、坚持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在积极争取国家、政府扶持基础上,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推进广电中心建设。在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市场化模式,高标准建成可容纳400人的多功能会议厅,先进的演播厅,使之成为我县今后召开会议、举行演出的重要场所。
2、启动新一轮731个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项目,力争2008年以前全面完成,实现总投资过千万元。到2010年,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0%和95%,有线电视联网村达228个,通村率达到90%,联网用户6.8万户,通户率达到65%,实现技术手段和技术设备的更新改造和升级换代,形成天上卫星、地面无线、有线相结合的立体覆盖网。
3、加快推进鄂西北有线电视网络维护中心建设。以广电大楼五楼为主机房,争取市网络公司投资500万元,高标准建设监控十堰市南三县前端中心机房,从根本上解决我县有线电视维护成本高,信号不稳定,信号覆盖不均衡难题。
4、加快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频率工程。积极争取省市相关部门的扶持,以
现有的网络为支撑,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建设工程,加快数字电视进村入户步伐,让广大群众能够看到多套清晰的电视节目。(广播电视局(台)长、广播电视局干部)
第二篇:奋力推进沙市水利跨越式发展
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奋力推进沙市水利跨越式发展
沙市区水利局2011年2月24日一、一号文件的精神实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是新世纪以来中央关注“三农”的第八个“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
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定位,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举措,对推动水利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组织学习,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应当把握以下四个要点:
(一)新时期水利的战略定位。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这是第一次在党的重要文件中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第一次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对加快水利发展与改革,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二)水利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通过这“3个把”的基本思路,进一步把水利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具体化,在推进水利工作时方向更为明确,重点更加突出、工作更有抓手。
(三)水利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中央一号文件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坚持民生优先、统筹兼顾、人水和谐、政府主导、改革创新,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力争通过5年到10 1
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四)加快水利发展的政策和举措。中央一号文件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政策和新举措,特别是在强化水利投入、管理和改革等方面有很多新亮点和新突破。一是在水利投入机制上有新突破,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二是在水资源管理制度上有新突破,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并将其纳入县级政府考核内容。三是在水利体制机制上有新突破,要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健全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良性运行机制,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推进水价改革。这些重大举措,是对水利发展体制机制的完善创新,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
二、沙市水利工作现状
研究表明,在影响粮食生产的诸要素中,水的增产效用最为突出,1亩水浇地的收益是1亩旱地的2倍至4倍,水利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沙市临江傍湖,既深得水利,亦饱受水患。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建区以来,我区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由于体制、机制和投入方面的原因,目前,全区水利工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全区防洪保障体系还不健全。长湖防洪标准依然低下,内垸防洪能力依然脆弱,排涝泵站老化失修、效益衰减问题日趋严重,洪涝灾害仍然是全区人民的心腹大患;
——水资源调控能力严重不足。由于灌溉工程体系不尽完善,农业生产上一方面季节性、局部性干旱时有发生,另一方面渠系水利用系数偏低,水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工业方面,全区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严重偏高。
——农业主要“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改变。“两工”取消后农民投工投劳锐减,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的最大硬伤;
——水利投入强度还不够。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水利工作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必须成为公共财政支持和保障的重点。然而由于地方财力不足,多年来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不足,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区域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
——水利行业能力建设严重滞后。对比兄弟县市区,我区农田排灌管理总站、河道采砂管理所、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办公室等一批必需的专门工作机构尚未建立;对比同级政府部门,水利部门职工收入偏低。
三、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总体要求
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水利迎来了大改革、大发展的又一个春天。正是由于水利的定位更高、政策给力,新的春天必将更加富有生机。为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认识形势,牢牢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四个到位”。
(一)把水利的战略地位认识到位。中央1号文件特别强调,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事关农业农村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防洪、供水、粮食安全乃至经济、生态、国家安全。党中央对水利的战略定位,是对我国基本国情水情的准确把握,是对水利发展阶段特征的科学判断,是今后统筹水利改革发展、完善水利扶持政策的基本依据,是我们党对水利工作认识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把支持水利改革发展的政策执行到位。中央1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水利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包含财政、投资、金融、税收、土地、价格、政绩考核等各个领域,并要求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责任,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1倍,初步匡算总额将达4万亿元;各级财政性资金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投入。就我区而言,关键是争取市政府将每年在沙征收的土地出让收益的10%返还我区,用于内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一步完善水利基金政策,延长征收年限、拓宽来源渠道、增加收入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同时,在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建设项目占用水利
设施和水域补偿等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政策措施。随后出台的省委1号文件,除中央1号文件已明确的政策外,还提出了一些新的举措,重点从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加强水利建设基金和规费征收管理、加强金融信贷支持、引导社会各类资金投入4个方面发力,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初步匡算,这些政策的实施,将在今后5年为全省水利建设筹集200亿元左右,年均40亿元。中央和省里的政策举措,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我们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抓紧实化、细化政策,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效力,切实推进水利改革发展进程,以坚实、可靠的水利支撑保障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
(三)把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责任强化到位。中央1号文件指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是现代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客观规律,是顺应农业农村新发展、新变化、新趋势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原则。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增活力。省委九届九次全会指出,从社会发展进程来看,经济发展、粮食安全、民生改善对水利的依赖程度在不断提升;从农业抗灾实践来看,必须进一步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摆在农业的命脉、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命脉的高度来认识;“十二五”期间,要突出“防汛抗洪”这个中心,突出“粮食安全”这个大局,突出“民生水利”这个重点,突出“生态水利”这个方向,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
(四)把水利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落实到位。经过建国6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区水利建设成就巨大,为全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我区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按照中央和省、市的统一部署,我们要奋力推进水利跨越式发展,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保障能力薄弱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功能完善的防汛抗旱减灾、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保障、适应科学发展的水利管理 “四大体系”。为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
实施防洪保安、中小河流治理、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饮水安全、水生态修复和保护、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水资源科学配置“七大”工程;就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建立完善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水资源管理和责任考核 “四大制度”;就要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水价合理形成机制等方面的改革。总之,要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大幅提升水利在促进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中的支撑保障作用。
春天来了,机遇来了。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说得好,看不见机遇是蠢人,抓不住机遇是庸人,用不好机遇是罪人。我们一定要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把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奋力实现沙市水利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篇:奋力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奋力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在新的起点上,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奋力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安陆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迅速融入武汉城市圈的重要战略支点的基础和支撑。
一、以时不我待、争先进位精神为起点加快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关键在良好的精神状态,较高的目标追求,清晰的发展思路,扎实的推进措施。要树立雄心壮志,提升“精神区位”,清醒认识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差距潜力,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创先争优的责任感紧迫感扎实工作,奋发有为,力争有几个乡镇进入全省百强,努力实现镇域居民收入增长和镇域经济发展同步。
从发展成效看,镇域经济已成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镇域工业园区建设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从发展潜力看,镇域经济是推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全市镇域经济近几年虽有了长足发展,但整体实力还有待增强,工业化、产业化程度不够高,部分乡镇镇域经济发展缺主导产业、龙头项目、骨干企业、知名品牌、优秀企业家的情况比较突出,产业层次依然偏低,外向度不高。镇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招商引资,内生动力显得不足,创业氛围不够浓厚,发展环境有待优化,人才结构性矛盾有待改善,资源约束、环境保护压力较大。
从发展条件看,镇域经济已具备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条件。进入“十二五”时期,我们面临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进程加快,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等有利条件。我市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镇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条件大为改观,一
1些乡镇具有较好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较好;交通、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镇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我市交通事业蓬勃发展,大多数乡镇路网建设比较完善,部分乡镇处在高速公路网的辐射中;城镇化加快发展,镇域经济发展空间拓宽;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的发展,都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二、以壮大规模、调整结构为重点加快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
发展。
镇域经济是跨越式发展的难点,也是增长点和突破口。强化
工业主导作用,加快推进镇域新型工业化。推进工业先行的镇域经济发展战略。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围绕当地产业基础、特色、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壮大产业规模,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坚持以优势产业、龙头企业、优质品牌为核心,加快形成本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精心培育、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增强其引领带动能力。加快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步伐,坚持以项目建设吸引资金,以招商引资促进项目建设,高效优质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强化园区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布局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原则,把城郊经济圈和主导产业集聚等乡镇作为重点,明确专业化功能定位,大力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构建镇域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增强工业园区承载功能、辐射功能、支撑功能。坚持产业优先,把产业兴镇作为加快城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坚持规划先行,优先支持城郊乡镇、中心镇、特色镇发展,推进城镇交通、通讯、信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推进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城乡一体化。
强化民营经济主体作用,培植活跃市场主体。发展最大的问
题依然是市场主体发育不够。抓镇域经济主要是抓民营经济发
展。要坚持镇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放开一切能放开的领域、行业、地域、资源和要素,打破一切限制发展的陈规陋习和条条框框,积极促进创业创新,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市场主体集中,让一切有利于发展的资源、要素充分发挥作用,形成市场主体竞相发展、充分发展的局面。认真贯彻落实鼓励民间投资及促进创业创新的政策,激活民间资本,推动全民创业。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大信用担保、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培训咨询、专项资金等支持力度,引导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促进市场主体大发展、大提高。
强化开放先导作用,提高镇域经济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对内
对外开放,主动迎接挑战。破除一切不利于发展的政策和习惯,放开一切能放开的领域、行业、地域,吸引各类投资者到镇域投资创业发展。创新招商引资思路,充分发挥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作用,形成产业链招商、专业化招商、园区招商等多种模式。推进“走出去”战略,推动镇域优势企业开拓省内外市场。
强化企业家引领作用,培育镇域经济发展领头人。大量事实
表明,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一个地方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靠企业家的创业带动。要真心诚意帮助企业家解决实际问题,宽容善待企业家,努力培育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推动企业管理升级。加强镇域人才建设,制订落实倾斜政策,吸引更多人才到镇域经济主战场创业服务。
三、以改善环境、优化服务为着力点加快推进镇域经济跨越
式发展。
着力破解镇域经济发展难题。目前我市镇域经济发展中反映
较多的是用地紧张和融资困难等方面。要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拓宽思路,调整结构,坚持规划为先,搞好土地整理,整合资源,充分利用闲置土地,搞好开发再利用,通过迁村腾地、“腾笼换鸟”等形式挖掘潜力,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推进集约用地,提高产业层次,实现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根据信贷政策及时调整信贷资金投向,把更多资金投向骨干企业和有实力、潜力和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以好企业、好项目、好产品吸引信贷投资;搭建信用平台,健全担保体系,创新融资模式,千方百计缓解镇域经济发展融资难题。
着力改善镇域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转变职能,真抓实干,着力为市场主体搞好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狠抓投资调度,跟踪推进项目落实,协调解决问题。推进镇域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减少、下放、调整行政许可和审批项目,对必要的行政许可和审批项目少收费或不收费,提高工作效率,推进工作落实。要进一步完善镇域经济评价机制和考核指标体系,不仅要考核经济发展,也要考核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不仅要考核乡镇,也要考核相关部门,激励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着力提升服务镇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坚持依法行政,简化办事程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围绕镇域经济发展目标和重点难点问题,制订支持政策,落实解决办法。要切实落实镇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和市直管财政体制。从理顺市、镇关系入手,解决好镇域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问题。要总结借鉴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加大对镇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服务支持镇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坚持召开镇域经济工作会议,组织参观考察学习活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促进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篇:我与酒泉广播电视事业发展
我与酒泉广播电视事业发展
----我在酒泉电视台的二十年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酒泉的面貌日新月异,酒泉广播电视事业今非昔比。可以说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应该总结的东西太多太多,酒泉值得夸耀的东西不胜枚举,酒泉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该总结的东西太多太多。局党组组织这样一次演讲比赛,我理解其目的就是要我们每个人都要认真总结总结自己,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我认为总结自己不仅可以促进自己不断提高,更重要的是可以启迪他人。
应该说演讲是属于成功者的事,因为,只有美好的东西才可以向世人展示,只有成功才可以分享。也就是说我不应该走上这个讲台。但我是总编室目前唯一的男人,再加上本部室几个女人一再谦让、挤兑,我又不得不走上这个讲台。要说酒泉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真有说不完的成就,但要说我与酒泉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又真没什么值得说道的,就说说我在酒泉电视台二十多年的工作过程中的不足与失误,给刚走进酒泉广电行列的年轻人一个启迪,权当我对酒泉广电事业发展所做的一点最有意义的事情吧。
虽说二十多年前,我也曾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热血青年,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幻想,对酒泉的广播电视事业更加充满期待。如今,我已年过不或,在酒泉广播电视战线工作了二十多年,虽然也做了一些工作,但对酒泉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来说都微不足道。这绝不是我故作谦虚,而是真感自己的渺小。
二十多年前,酒泉的广播电视事业,可以说是刚刚起步,当初只有一套广播节目、一套电视节目,并且基本属于转播中央台节目的状态。尤其是酒泉电视台,二十多年前刚刚建成,根本没有自己的节目,全台职工不到三十人,人才匮乏,资金紧张,职工收入不高;时值今日,酒泉电视台已经拥有四个无线频道,两个无线自办频道,三个自办数字频道,而且是自办节目天天有,1精品节目年年出,光纤网络通全市,数字信号百余套,全省行业走在前,精品电视栏目上了全国榜,职工人数已过百,人才济济争创优,进账一年过千万,职工个个腰包鼓,谁人不说酒泉电视台是个好单位。
在酒泉电视台走过的二十多年的人生历程,使我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农家子弟,成了一名国家干部;虽说在这二十多年里,我没有做出多么重大的贡献,也没有创造出什么值得能在是人面值得夸耀的东西,但也是我一步步走向成熟,积累一些人生经验和工作经验;二十多年的发展道路,酒泉广播电视事业,从无到有,正在一步步走向辉煌。我为我是一名酒泉广电人而自豪、骄傲!因为酒泉广播电视事业已与酒泉经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已与酒泉人民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也因为我因此拥有了和我有同样童年的同龄人所没有的许许多多;同时,我又为我是一名酒泉广电人而惭愧、遗憾。惭愧和遗憾是因为,我在酒泉广播电视战线工作了二十多年,从一个热血青年工作到成了一个小老头,酒泉电视台使我的生活一天天变得更加美好,我竟没有一样能说是对酒泉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有所建树的东西,没有一点点成就感。网络建设中很少有我的身影,精品节目创作中没有我写的一个字、我拍摄的一个镜头,上千万元的创收中几乎没有我挣得一分钱。这怎能叫我不感到惭愧、不感到遗憾?!
“我与酒泉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这是我到了四十岁以后经常苦思的一个问题,苦思的真是有些太晚。有时一想到这个问题,我就有一种愧为广电人的感觉;就对自己非常地不满,更有愧对已经双逝的曾经为供我读书,不惜自己身体,没白没黑辛苦劳作的父母双亲;愧对那些曾经对我抱有希望的所有人们的感觉。
说实在话,我也并不是不珍惜“酒泉广电人”这个称号,我也不是不热爱我所从事过的岗位,我也不是没有为之奋斗、为之努力过,只是我的奋斗、我的努力似乎都没有明确的、固定的、专一的方向或目标,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都是瞎胡闹。当初的酒泉电视台,二十几名职工,大多都是来自不同企事业单位的工人和复转军人,有学历的国家干部只是凤毛麟角,而我就是这凤
毛麟角中的一员。所以一心想着要干大事,根本看不上值机搬开关、写写例行的公文这等小事。仗着自己有学历、有国家干部的身份,对所从事的一般性工作总是以能够交差了事为最高标准,总想做干更大更重要的事情,甚至天真地以为自己就应该是酒泉电视台的主宰。岂不知万丈高楼平地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更不知道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完成的每一项工作任务,都是在为自己的成长打基础,长本事。
回想我在酒泉电视台二十几年所走过的路,我最大的失误就是一开始没有对自己的前途早作打算。俗话说:机会和成功始终只属于有准备的人。不为自己的前途早作打算,就是没有准备让自己成为成功者。也不是不想成功,而是对自己认识不清,不知道怎样定位自己。一个对自己定位不准或不知道自己定位的人,表面上看起来是个听话的人,是组织让干啥就干啥的人,是个好孩子,说得时髦一点就是党叫干就干啥,其实质是没有自己的目标,或者说是不知道自己能干啥,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我现在才真正认识到,对自己的不负责人就是对单位、对工作不负责任,说大了就是对党的事业不负责任。就拿我自己来说,刚被调到台里的时候,因为自己学过一点无线电基础知识,让我在技术部工作,岗位是值机员,一个星期后被局里抽到全区广播电视工作检查组,回到台上后,也就是我到电视台一个月后,台里又抽我到办公室帮助建立规章制度,从此在台办公室工作了十四年之久。这中间自己曾经也要求过会技术部,但领导说办公室缺人,以后再说。在办公室的十四年里,我是主任说干啥就干啥,很少有自己的想法。后来换了新领导,又让我到总编室工作,思想上还是领导让干啥就干啥,就这样一干就干到现在。二十几年,我干了三个岗位。但这三个岗位我都没有干好,都没有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更没有取得令领导满意的成绩。说实话并不是岗位不好,应该说什么岗位都能成就人,关键是要把自己的岗位当成自己的爱好,把整体事业与个人奋斗统一起来,努力经营自己的长项,把完成每一件事情都当成不可多得的学习成长的机会牢牢住抓住,当成打造业务功底的机会扎扎实实做好。
就因为我对自己认识不清,不能坚持经营自己的长项,没有打好自己的业务功底,没有把个人奋斗与整体事业很好地统一起来,没有在自己的岗位上扎下坚实的根基,结果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到头来只落得要技术没技术,要特长没特长,没有一点成就感,虽然身处酒泉电视台,有时觉得自己就像个局外人,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会干,更谈不上干得好,心里常常发虚,没一点儿踏实感,时时担心有一天会被淘汰。
成功人人向往。怎样才算成功?怎样才能成功?我都说不好,因为我并非成功者。但是,这个世界不乏成功者,广播电视行列不乏成功者,我们身边不乏成功者,希望我们大家特别是广大年轻的同事们,真心以他们为榜样,像他们一样,做自己所说的,说自己所做的,最终走向成功!
各位同事,特别是各位年轻的同事,在你们还很年轻的时候,要坚持彻底地批判自己,因为只有毫不留情地彻底地批判自己,才能认清自己,才能准确定位自己;只有真正认清自己,准确定位自己,坚决地经营自己的长项,把自己的岗位当成自己的爱好,因为你喜欢什么你就是什么。广大年轻的同志们,用极大的热情拥抱我们的广电事业吧,她不仅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朝阳产业,更是关注民生、推动文明有力工具,也是我们美好生活的依托。在自己的岗位上扎下坚实的根基,树立坚定的使命感、责任感,一步步最终走向成功。免得像我一样,工作到成小老头了空发慨叹!
上述观点,很可能存在极大的谬误,非常愿意接受领导和同志们的批评、指正。
耽误大家时间,谢谢大家。
二00八年八月十五日
第五篇:广播电视媒体如何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广播电视媒体如何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对新形势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作出了全面部署,响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根系所在,是衡量小康社会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春风雨露,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也是体现社会各阶层不同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全党全民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我们广播电视媒体是传播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主阵地,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最广泛最便捷的桥梁和细带,在建设文化强国中,不仅是文化繁荣发展的直接体现者,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间接推动者;不仅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自身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且要发挥媒体优势,切实搞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宣传报道,为贯彻落实六中全会《决定》精神营造良好社会舆论环境。
广播电视各类宣传如何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如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谈几点感悟:
一、大力宣传报道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精髓时刻滋润着我们民族的生命,涵养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生活。中央和省级广电媒体,应带头按六中全会《决定》要求,从宏阔视野上疏理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类精髓和表现形式,结合时下正在向纵深延展的“走、转、改”活动,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大力度宣传和推介,从战略高度继承好、弘扬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实践中结合实际,宣传报道精华,抨击摒弃糟粕,在正确的舆论导向中引导社会公众自觉抵制低俗之风,反对过度娱乐,自身更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净化声频荧屏,拒绝庸俗、媚俗、低俗的文化传播;地方城市广电媒体和县级广电媒体,应坚持本土化定位、特色化发展,大力加强区域性特色文化宣传,推进文化大市、文化大县向文化强市、文化强县迈进。例如我们盐城市是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又是海盐之城和沿海开放城市,红色文化、白色文化和绿色湿地文化的资源稟赋相当丰富。盐城又是中国淮剧和杂技的发源地,市辖9县(市、区)曾被国家文化部和中国文联及相关协会命名的“中国书法县”、“中国散文之乡”、“中国农民画之乡”、“中国二胡之乡”、“中国小戏之乡”、“中国发绣之乡”、“中国面塑之乡”、“中国剪纸之乡”、“中国诗词之乡”、“中国杂技之乡”、“中国龙舞之乡”等“国字号”的持色文化县名称有10多个,区域文化资源富甲天下。我们盐城广播电视台除了由文艺中心创办了《唱响淮剧》《民间大观》《快乐多看点》等专门弘扬本土特色文化的电视栏目外,新闻中心、社教中心、广播传媒中心、盐城广电报《今周刊》也都设定专栏、专版从不同侧面报道文化强市建设的千姿百态。还结合“五一”、国庆、春节等重大节日组织新闻行动,沿着204国道、沿海大通道、331省道等交通要道,进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主题采访,从而保证文化宣传报道在密度、深度、广度、锐度上都浓墨重彩、超出以往,为加快文化强市建设、促进文化繁荣发展酿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大力宣传报道和谐文化的丰富内涵,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建设和谐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必须考虑的重要议题。广电媒体宣传报道和谐文化建设,必须深入研究它的理论体系、丰富内涵、价值目标、社会功能和实践作用,为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比如说,我台社教中心《法眼生活》、《7点看法》栏目通过节目形态,采访报道“孝文化沦丧”的案例,抨击不孝行为,弘扬中华民族“百贤孝为先”的文化内涵;通过纪念雷锋逝世50周年喜看“社会道德依然向善”的系列报道,反映广大市民救死扶伤、拾金不昧、慷慨捐助、助人为乐的各种类型。同时通过具体案例,抨击一些官员道德缺失,一些企业和商人坑蒙拐骗道德沦丧、一些文化名人道德失范、一些公民道德滑坡的不良行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再如,我台新闻中心的《今晚播报》栏目,今年二、三月份浓墨重彩地加强了“雷锋精神”文化内涵的报道,通过系列访谈告诉青少年一代一个寻常的雷锋,阐明“雷锋精神”在上世纪60年代就是“真善美”的化身,70年代是“爱憎分明”的代表,80年代是“钉子精神”的典型,90年代是“爱岗敬业”的模范,21世纪以来是“大爱奉献”的标杆。较为详细地解读了不同时代赋予雷锋精神的不同的含义。这组系列节目不仅老年人、中年人爱看,就是青少年看了也传递善心、传递大爱。这对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是十要有益的。
三、大力宣传报道各地如何转换文化发展方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发布以来,我国各地都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演艺剧团改制转企进度明显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史无前例。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动漫游戏、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等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并驾齐趋,文化产业集群也如雨后春笋,令人欣慰。这些,都是我们广播电视媒体宣传报道的极好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完。我们广电媒体的领导要带头下基层、下文化企业、进文化人家庭。广大广电新闻从业人员也要在文化创新的采访报道中进行体验式“走转改”,牢记“接地气才能有灵气,俯下身才能心贴心”,“只有植根基层汲养分,才能贴近实际出精品。”我们盐城市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举办“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大型洽谈会和成果展示会”,2010年吸引国内外投资65亿元,2011年引资达到165亿元。引资改建、扩建、新建的项目达到160多个。我们盐城广播电视台都进行跟踪报道。各频率频道根据栏目的定位和表现形式,分别以不同的角度切入和延展。其中像江苏奥斯乐园、“梦幻水城”、“先锋岛文化艺术广场”等百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周周有跟踪报道,月月有专题展示,文化创新的推进力度不断升温加大,市领导多次在不同会议上给予充分肯定。广大市民群众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关注,也使我们的自办节目的收视率和市场占有份额赢得了双超历史的良好成绩。
四、大力宣传报道地方政府和各地文化新闻单位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做法与经验
现在,各级政府和文化新闻单位在贯彻落实六中全会《决定》过程中,都能自觉做到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手强,使我们的城乡建设既拥有“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又拥有“文化”。比如我们盐城市近两年来累计投资300多亿元,新建了中国海盐博物馆、盐镇水街、文化艺术中心、广播电视塔、杂技大世界、新体育馆、新美术馆、新会展中心、新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整修扩建了新四军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实现了资源整合,共建共享。与此同时,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扩建新建了45家乡镇文化广播电视站,新建了近400家农家书屋,常年免费对公众开放。以往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民“精神增收难”和老人“精神欠收多”等问题,都得到了有效缓解。我们广播电视媒体抓住亭湖区的“和谐社区天天乐”、射阳县的“文化大逢车村村到”以及有关县(市、区)的“农民上网搞春晚”、“快乐老人才艺大赛”、“民间艺术大会串”、“文化大集月月办”等新老结合的文化活动载体,适时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报道,这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大力宣传报道如何建设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文化人才培养要从娃娃抓起,近年来各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都强化了艺术教育,社会上各类艺术类培训班更是星罗棋布,灿若云霞。我们盐城广播电视台已经连续三年举办“少儿春节联欢晚会”,推出少年儿童文艺骨干人才300多名,其中有20多人参加全省、全国各类少儿文艺比赛获得一、二等奖或金奖银奖。对这些出类拔粹的少儿文艺人才,我们经常进行跟踪报道或专题报道,鼓励、鞭策他们健康成长。当然,媒体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并不仅仅局限于推介少儿文艺人才,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类宣传报道,在全社会酿造一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牢固树立人才是的第一资源的思想,推进人才强国的战略顺利实施。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宣传报道好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关于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文化、文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各种决策举措,解读好党中央、国务院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刻内涵和方针政策;同时也要宣传报道好各级地方党委、政府人才强省、人才强市和人才强县的战略和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报道好中央和各地如何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如何创新文化人才培养方式,如果拓宽文化人才培养领域,提高文化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构建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文化人才队伍情况和经验。报道好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尤其是要报道好各种重大节庆、传统节日、重要招商引资、经贸洽谈时的各种文化活动和各类文艺人才在活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此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广电媒体自身也要借助贯彻落六中全会《决定》的东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队伍建设,为广播电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人才保障。具体讲,一要通过认真、反复地学习六中全会《决定》,提升广电从业人员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好“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尤其是在当前正在深入开展并永无止境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要自觉俯下身、弯下腰,迈开双脚下基层,不怕一身汗水两腿泥,老老实实地拜人民群众为师,增强对国情、市情、民情的了解,增加基层体验、增进群众感情;尊重纸媒体、多媒体同行的创造;平等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构建新闻舆论的传播臻境,共同营造风清气正、奋发向上、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氛围;二要建立健全符合时代要求的广播电视人才发现机制和确认标准。注重打披行业、地域界限,实行开放竞争,做好人才引进工作;三要注重盘活现有人才,做到择善而用,择优而奖,科学使用,分流人才。逐步做到为职择人,任人为贤;四要注重通过绩效挂钩,能者多劳多得的工资奖金分配机制,激发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业绩、锻炼本领。辩识、发现、选拔、使用业绩显著的拔尖人才。还可以通过职称评定、确立“首席制度”、拉大岗位补贴比例、实行优稿优酬、业绩突出者重奖方法提高每个员工适应工作角色的转变能力和适应工作环境的转变能力;五要注重人才治理结构的调整。人才重在使用,古语云:“用当其才则安,用非其才则怨。”人才配置使用也有“青春期”、“旺发期”,要不适时机地在一个人才能上升的阶段,对其才能贡献给予正确的评价,并确保他们的技能、志趣、能力、所得薪酬与战略目标一致,要充分让关键人才在最佳时期能发挥最大效应;六要注重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人才培训制度。不管是“外引”的人才,还是“内选”的人才,都要通过不间断的培训来提升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教育培训机制。广播电视媒体兵强马壮、人才济济,才有可能促进广播电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广播电视文化繁荣发展了,近而才能更好地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六、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广播电视产品可以直接走向国际,也可以辅助对外文化交流走向国际。我们要按照六中全会《决定》的要求,认真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既要统筹中央台和地方台,加快推进广播电视节目海外落地,又要坚持政府推动,注重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快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国门,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切实做好统筹规划,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平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这方面,中央电视台四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地方台只有各尽所能,同样也可大有作为。我们盐城广播电视台近年来除了专门成立外宣节目部、不断向央视四套、中央国际广播电台组织发稿外,还通过黄河电视台、美国欧洲有关电视频道租频落地,传播盐城的特色文化节目,每年用稿都不少于200篇。最近,正在联系洽谈准备租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有关频率时段,传播盐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特色文化节目。除此,盐城的发绣、农民画、民间剪纸、面塑工艺、葫芦画、麦秆画走向国际展览、盐城的杂技到世界多国演出,盐城的大学生文艺团队赴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盐城的书法美术作品赴东南亚诸国交流展出等,我们都派记者跟随采访报道,推介盐城特色文化产品。此外,还多次单独组织或配合政府组织同香港、澳门的文化交流合作,尤其是盐城先后开通与香港、首尔、台湾台此市直航后,我们通过各种民间文艺组织同香港、韩国、台湾进行多次多种形式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优秀传统文化,每次都取得了较好的预期效果。
(邓天文 作者为江苏盐城广播电视台
广电报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