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者普法工作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2 18:48: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设者普法工作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设者普法工作调查报告》。

第一篇:建设者普法工作调查报告

以下提供一篇工作报告给大家参考!

近年来,以高速的经济发展、良好的就业环境以及开放包容的胸怀,吸引着全国各地近百万的劳动者参与国际商贸城市建设,也积极推行“外来人口本地化”政策,逐步形成理解、尊重、关爱、善待外来建设者的浓厚氛围,先后选举了近100名外来建设者担任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陪审员,真正让外来建设者参与管理城市,成为的主人。但不可否认,由于外来建设者的素质良莠不齐和流动性大的特点,加上部分人员既缺乏就业谋生竞争力,又缺乏法制观念,导致外来人员的违法犯罪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本文就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外来建设者的普法,提高外来建设者法律素质,更好地维护外来建设者合法权益,促进外来建设者的全面发展,阐述几点看法:

一、现状和基本情况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累计登记暂住人口102万,远远超过了70万的常住人口。再连同每天20万的流动人口,实有人数已达190万。这些外来建设者几乎融入城乡的每个角落,加强对外来建设者的管理教育是当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管理教育工作中,司法部门担负着指导管理和实施法制宣传教育、法律维权、法律服务和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职能。我市下发了《市在全市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将外来建设者列为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同时出台了《市关于加强外来建设者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市外来建设者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从根本上对外来建设者法制宣传教育开展指导;在市、镇(街道)、社区、村建立相应的外来人口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或管理机构,形成从上到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按照属地管理和“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与公安、工商、劳动、计生等职能部门加强协调配合,落实工作责任制,把好外来建设者入口关、培训关、入住关、用工关,运用各种宣传教育阵地和载体,对外来建设者开展经常性法制宣传教育,如2006年以来我市开展的“八个一”活动,效果比较明显。“八个一”活动,即“一网”(普法网)、“一课”(法制讲座)、“一书”(五五普法资料)、一手册(外来建设者平安宣传手册)、一图(平安普法宣传挂图)、一光盘(外来建设者培训光盘)、一提醒(“商城警方温情提醒”安全防范知识资料)、一电影(法制幻灯宣传电影)。《普法网》针对外来建设者的特点,运用现代新闻传媒和网络载体,开辟了专门普法教育栏目,通俗易懂,贴近生活,扩大了宣传教育的幅射面和影响力。充分发挥我市普法讲师团师资力量的作用,针对不同层次人员和各个时期生活工作实际,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在全市各地开展巡回普法讲座。市普法办精心编写了《五五普法资料》,通过送法到社区,送法到镇街、送法到农村等方法,将5万余册《五五普法资料》发放到外来人员手中,深受外来建设者的欢迎。市公安局专门编写了《外来建设者平安宣传手册》6万册和“商城警方温情提醒”安全防范知识资料5万余份,绘制《平安普法宣传挂图》1400份在全市100人以上企业和所有村居张贴悬挂;人事劳动局重新印制2000套《外来建设者培训》光盘,对全市外来建设者展开新一轮的培训。与此同时,十分重视外来建设者的维权工作,积极发挥各级调解组织的作用,及时调处外来建设者因工伤、劳资、人身伤害等引发的各类矛盾纠纷,及时为外来建设者提供法律咨询和释疑解难,维护他们合法的权益;“五五”普法以来,“12348”法律援助中心及镇(街)148法律咨询热线和工作站,认真贯彻实施《法律援助条例》,积极拓展法律援助领域,对符合条件的外来建设者等特殊弱势群体免费提供刑事、民事法律援助,共解答法律咨询9473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962件,挽回经济损失1038.74万元。

二、当前外来建设普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对外来建设者开展教育、管理、维权、服务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干部认为经济发展是硬任务,其他诸如普法教育等工作是软任务,可有可无。有的干部法制意识不强,在实际工作中,“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仍较为普遍地存在;有的干部不愿意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对外来建设者教育管理采取简单化的办法,难以被外来建设者所接受;职能部门之间也存在相互推诿、配合不得力的情况,致使外来建设者教育、管理、维权、服务措施未能落到实处等等。

2、部分外来建设者自身素质不高,给社会稳定和正常生活工作秩序带来了严重安全隐患。在,大量外出务工经商的外来建设者及其子女虽然获得同等的社会地位和就业就学机会,但是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因为缺乏必要的基本素质和劳动技能,就业谋生缺乏竞争力,从事的多是简单的低收入高强度的工作,与城市主流社会日益隔阂、断裂和紧张。多种逆反心理的堆积,又得不到有效疏导,造成心理失衡,产生偏激思想,容易走向极端。小到顺手牵羊一辆自行车,大到进行流氓恶势力犯罪,爆炸、杀人、抢劫、敲诈勒索、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和黄赌毒等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犯罪。据统计,外来人员作案已占总发案数的80%以上,并逐步呈低龄化趋势。

3、一些企事业用工单位的法人和私营业主法制观念淡薄,外来建设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外来建设者的劳动生产保护得不到落实,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二是外来建设者的医疗保险、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等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三是一些用人单位故意拖欠、克扣外来建设者工资。在2007年1月的“一号纠纷”中,市劳动等部门连续奋战45天,才使某建筑企业打工的700多名外来建设者在农历廿六拿到了应得的报酬。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受理的案件相当一部分是涉及外来人员被克扣、拖欠工资及工伤和人身伤害。

三、主要对策和措施

1、抓制度建设,使外来建设者普法规范化

抓好外来建设者普法各项制度的建设,是深入持久地开展普法教育,促进外来建设者普法规范化的根本保证。在普法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外来建设者普法工作考核制度、普法学校管理制度、上岗前法制培训制度、普法合格证制度、出租私房达标管理制度等。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外来建设者普法工作在制度上有保障,各有关部门分工明确,权责平衡,同时做到普法师资、教材、计划、课时四落实,增强普法工作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促进外来建设者普法的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外来建设者管理工作的领导,把它摆上议事日程。当前,要把深化外来建设者管理作为创建“法治”的一个突破口,思想认识要有新的提高,采取新的对策和措施,并不断完善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管理工作责任制,把责任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单位。我们司法行政机关要与公安、工商、劳动等相关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各司其职,做到齐抓共管。健全基层管理组织网络,构建以镇(街道)为中心,以社区、村为依托,统筹社会各方面力量,实行“辖区派出所主管,司法所、社区、村委会或治保、调解干部协管,用工单位、出租房主和外来建设者共同参与”的基层外来建设者管理责任机制模式。

2、抓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外来建设者法律意识。

对于外来建设者的法制宣传教育,要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最大限度满足外来建设者的工作、生活需要为出发点。自2004年以来开班的“外来建设者培训班”及内容丰富的外来建设者培训光盘,使近20余万外来建设者受益;有6.6万人参加了14期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35500多名经商人员接受了商贸英语口语、电子商务、商业法律知识等培训。基本上要做到外来建设者需要哪种法律知识,我们就提供哪种法律知识,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二是在普法形式上,努力做到内容多样,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在普法教育中,既要有学校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又要有录像、演讲、模拟表演、知识竞赛、板报、电影以及座谈等。三是在普法方式上力求做到新颖、实用、有效。要以寓教于乐、贴近生活实际,来吸引外来建设者的广泛参与,在潜移默化中普及外来建设者的法律知识。例如一直以来开展的“外来建设者之歌”“广场文化周”“江滨之夜文艺晚会”等都是很好的载体。

3、抓阵地建设,促进外来建设者普法经常化

根据外来建设者流动性较大的特点,要想把外来建设者普法抓出实效,必须要加强阵地建设,并实行渗透式教育。首先,把好入口关、培训关。编制一份集“八荣八耻、市民守则、劳动合同、婚姻、治安、法律援助”等针对性强的法律法规为一身的《外来建设者法制专刊》,在劳务市场、人才交流中心、暂住人口登记处设立法制宣传窗口,赠送给每位前来登记的外来建设者。同进开展免费培训,播放外来建设者培训光盘,主要宣传依法打工和学法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告知他们如何依法维权的法律常识;其次是把好入住关、用工关。在“外来建设者之家”或外来建设者较多的企业建立外来建设者普法学校或普法联系点,落实并规范教材、师资、学时,注重与人民调解、劳动仲裁、安全生产、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内容相结合,以提高外来建设者综合素质为目的,开展经常性、长期性的普法教育。

第三是抓好普法现有阵地建设。要充分利用普法网络及各级法制宣传窗(黑板报)、电视、广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形成多层面、立体式的外来建设者普法网络,消灭外来建设者普法“死角”,实现普法经常化。

4、抓队伍建设,加速外来建设者普法专业化

外来建设者的普法工作量大面广,需要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针对外来建设者普法工作者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我们在不断调整充实外来建设普法队伍的同时,还要不断规范,加强培训,提高素质,抓好队伍建设,促进外来建设者普法的专业化。这既是巩固外来建设者普法阵地的需要,也是我们加大外来建设者普法工作力度的需要。

当前外来建设普法队伍的主力军是基层法制宣传员、外来人口专管员和协管员。“五五”期间,我们要逐步把一批业务素质较好、责任心较强的同志充实到这支队伍中来,实现持证上岗,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不断提高外来建设者普法的专业化程度。

尽管当前外来建设者普法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但随着市委、市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齐抓共管,对外来建设者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定会逐步完善和加强,外来建设者也必将在社会经济发展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第二篇:某县“七五”普法工作开展情况调查报告

XX 县“ 七五” 普法工作开展情况 的调查报告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10 月 12 日,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县人大代表对全县“七五”普法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烟草局等地,通过实地察看、查阅台账、听取汇报等形式,详细了解了“七五”普法工作开展情况。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通过学法用法活动的深入开展,全县领导干部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执法人员依法办事、严格执法,广大公民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全县营造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一)机制健全,普法网络不断完善。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纳入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观综合考核体系,纳入“法治 XX 县”建

设的总体部署。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度,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体系,形成法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吸纳法律专业人员组成法治宣传志愿队伍,配齐全县 X 所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和法治辅导员,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全县上下形成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普法工作格局。

(二)服务中心,普法宣传形式多样 。利用“12·4”国家宪法日、“法律八进”、集市大普法、法治游园、广场宣传等法律知识的学习、培训、讲座、考试等多种形式,做好新修正宪法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将“七五”普法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疫情防控、“三城同创”、民法典等主题宣传活动紧密结合,组织开展“集市大普法”、“三下乡”、“普法超市”、“春季大普法”、“法治文艺巡回演出”、“法润 XX 县• 德法同行”、“美好生活•德法相伴”、“德法涵养文明•共建绿色生活”、“法润 XX 县•春风行动”、“疫情防控•法治同行”等活动,接待群众咨询 15 万人次,受教育人数达 7X 余万人。

(三)精准普法,普法实效显著提升 。强化对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的法治宣传教育,依托县委党校、行政学校,实施公务员学法学分和学法登记卡制度;强化对青少年法治宣

传教育,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座谈会、观摩庭审、法治歌曲比赛、礼赞新中国 X 周年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征集活动、“送法进校园护航青少年”法治宣传活动等形式推进校园法治实践活动;强化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治宣传教育,提高企业干部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依法解决纠纷、依法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依法维护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的能力和水平;强化对农村居民法治宣传教育,修订梳理完善村居自治公约,开展基层组织带头人法治轮训和“农民工学法活动周” 活动,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

(四)。

建设阵地,法治文化丰富多彩。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农村增设法治学校、法律图书室、法治宣传橱窗和板报,在公共场所设置了法治宣传橱窗、普法宣传牌,建设法治文化公园、游园、广场、长廊,形成了覆盖全县的法治宣传阵地,为群众提供了方便学法场所和快捷的法律信息服务。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动,以小品、戏曲、相声、歌曲、话剧、三句半、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基层进行法治文艺巡回演出,传播普及法治文化。举办中小学生法治书画展,提高校园法治文化艺术的整体水平,寓教于乐,在全社会形成了崇尚法律的社会风尚。

二、存在的问题

(一)普法形式有待进一步创新 。普法的方式方法变化不大,新科技普法手段使用不足,不少部门和单位仍满足于完成规定动作,在普法工作中“照本宣科”,法治宣传内容乏味、形式呆板,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二)法治志愿队伍作用发挥不够 。法治副校长和法治辅导员的作用发挥参差不齐,部分学校只注重升学率的提升,法治教育课堂安排不足,部分法治副校长和法治辅导员忙于自身工作事务,活动开展较少,普法职能发挥不够。

(三)普法工作机制不够完善。

。普法工作缺乏联动机制,各部门各自为政,没有形式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工作合力。普法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和考核激励机制还未建立,导致普法工作“失之于软”,务虚而不务实。

三、几点建议 (一)突出重点,迅速掀起民法典学习热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要把《民法典》作为当前和“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面向群众,深入基层,通过常态化、制度化的学习宣传,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手段、鲜活生动的语言和事例,在全县迅速掀起学习宣传《民法典》的热潮,引导群众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必须遵循的规范,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

(二)创新方式,扩大普法宣传覆盖面。积极拓展普法新载体,开发新途径,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熏陶作用,借助艺术感染把枯燥的法律条文演绎成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引起群众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共鸣。在宣传模式上,要积极运用公共活动场所电子显示屏、服务窗口触摸屏、公交移动电视屏等,推送法治宣传教育内容,特别是《民法典》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发挥微信、微博、微电影、客户端等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作用,推进“互联网+法治宣传教育行动”深入开展。

(三)

抓住关键,提升重点群体普法实效。在普法对象上,要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和青少年成长这一“关键时期”,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普法的关键,把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情况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切实增强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坚持把青少年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设立青少年法治知识课程,完善法治教材体系,建立中小学法治课老师、法治副校

长、法治辅导员培训制度和考评制度,强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格局。

(四)完善机制,推动普法工作有序高效 。严格执行“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建立普法责任清单,对“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应作出明确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要求。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考评指导标准和指标体系,健全激励机制,推进“法治指数”等更加明确的普法考核标准和更加完善的实效评价制度,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县法宣办要加强沟通协调和工作指导,督促普法责任清单的落实。县政府要加强对普法工作的阶段性检查和考核,确保“七五”普法规划贯彻实施完美收官。

第三篇:普法社会调查报告

普法社会调查报告

普法社会调查报告1

今年七月,XX省司法厅和XX省法学会组织开展了农村普法和依法治理的社会调查。XX省是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全省人口的80%以上。开展农村普法和依法治理的专题研究,将有助于总结我省“三五”普法和依法治理的成果,为“四五”普法和依法治理规划的实施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我省农村普法和依法治理的客观现实,调查中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分别在城乡各选择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调查地区(桐城市新安渡镇和安庆市大观区)进行深入调查。通过实地调研,结合我省“三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已经取得的经验,我们提出如下研究报告。

一、农村的法治环境与农民的法律意识问题

随着三个五年普法规划推进式的实施,我省农村法治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有所增强。在全社会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农村依法治理的法治环境大有改观。

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培育和形成,不能脱离他们赖以生存的乡村的法治环境。笔者认为,农村的普法和依法治理在微观上是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在宏观上就是要造就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让农民在良好地法治环境中形成法制观念、培养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从“一五”普法到目前正在实施的“四五”普法正是有条不紊地实践着这个目标。只有形成一个全社会崇尚法治的社会环境,法治国家的目标才能实现。在我国目前以政府推进为主要方式的法治进程中,这样的“法治环境”需要各级政府去营造。“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是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四五”规划的目标是实现由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质的转变。可见,法律观念、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相互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农村的基层政权和组织应当对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法律素质有明确的认识,才能够使其职责有明确的定位、行动有明确的方向。

通过调查和资料分析,我们发现,农村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中存在着一些现象:1、在职责上缺乏明确的定位。普法和依法治理是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还是具有政策性和临时性的工作?作为推动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基层政权机关和组织,应当充分认识到普法和依法治理是政府的职责。2、在方法上往往以法律条文的宣讲作为硬性指标。由于对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存在模糊认识,灌输法律条文几乎成为培养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主要方法。3、在实施过程中未能形成基层组织与农民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普法”似乎也在向农民“摊派”法律知识,“依法治理”则是以法律为“罚则”治理乡村。4、在评价机制上,注重于形式的普及,有些经验于文字总结与模仿复制。尽管这些问题是非主流的现象,但是在今后的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中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存在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则是认识问题和观念问题。为此,必须明确什么是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如何“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和“提高法律素质”?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法律意识包括法律思想(理论)、法律观念(法制观念)和法律心理。法律意识有个体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和社会法律意识之分,个体(公民)法律意识的形成取决于公民的法律心理,以及法治环境的影响。群体法律意识具有团体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我国农村不应忽视传统性和地域性的冲击和扭曲。社会法律意识是全体公民普遍的法律心理和观念,它与传统的法律文化、主流法律观念的传播有着密切关系。社会法律意识和群体法律意识是公民的个体法律意识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个体法律意识和群体法律意识对社会法律意识内容与发展有较大的作用。在通常情况下三者是协调一致的,但在特定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冲突。

笔者认为,“一五”普法在于唤醒公民的法律意识;“二五”普法在于培养积极向上的群体法律意识;“三五”普法着眼于营造全体公民共同的社会法律意识。“四五”规划就是在三个五年普法的基础上,为巩固普法和依法治理的成果,提出了由法律意识的培养转变为法律素质的提高,因为法律素质是法律意识的内在本质。由于传统法律文化和法律观念的影响,农民的法律意识与依法治国、依法治省提出的目标还存在着差距,今后普法和依法治理的工作应当主要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农民对法律价值的尊重和法律知识的追求。法治国家的社会基础则是公民对法律的尊重和敬仰,因为法律的价值代表着公平、正义和秩序。普法和依法治理的目的是建设一个法治社会,这是各级政府的职责,但是不能因此认为普法和依法治理就是政府的单方行为。作为以行政指导为主要特征的普法和依法治理活动中,各级组织特别是政府部门,不仅应当将法律知识告之于民,而且还要让农民知道法律的价值是什么?法律是人们安居乐业的行为规则,法律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武器,惩罚不是法律的全部。只有让农民真正认识到法律的功能和价值,法律才能让农民所接受,对法律的认知和运用才能从自发到自觉。我省农村基层人民政府推行的“送法下乡”、“送书到户”的活动,有其积极的因素,应当予以肯定。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人手一册法律书,不等于人人都知法和懂法了。

2、让农民通过生产和生活实践,全面、正确地理解法律。长期以来,传统法制观念中,“法即是刑”、法就是“惩罚”的观念影响着人们对法律的正确理解。诚然,对违法者的惩戒是法律的.重要功能之一,但是不是法的全部。在普法的法制宣传中要力戒这种片面的倾向。农村的社会生活受到法律调整的领域十分广泛,普法和依法治理中应当结合农村的特点,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给农民予以法律帮助和法律引导。例如,农民负担问题;打白条问题;粮食收购问题;计划生育问题等等。让农民通过法律帮助和指导,认识到保护老百姓也是法律的重要功能。只有这样,作为农村中主要社会主体的农民才能形成法律观念、培育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

3、充分尊重用法律途径解决纠纷的方式。在农村存在着一种较为普遍的法律观念和法律心理:解决矛盾和纠纷,总是谋求法律诉讼之外的方式来解决,无论正当与否,一般都把诉讼看作不光彩之事。作为普法推进者的基层组织往往迁就这种现实,解决纠纷与矛盾以息事宁人为原则,有时甚至不惜牺牲法律原则。今后在普法中,首先应当树立法律的权威,以法律为原则作为解决争端的依据和方法。各级政府应当正确地引导和评价公民的诉讼活动,尤其是农民诉政府的行政诉讼案件,更应当端正认识。

二、我省农村普法与依法治理的法律实践问题

我省农村普法和依法治理存在着许多认识问题、观念问题以及法律实践中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现在将这些问题有重点的提出来,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或制定相应的对策,将会大大推动今后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农村基层组织的法律定位与作用。

在农村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中,实际承担具体工作的基层政权组织(乡、镇人民政府)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它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农村实施普法和依法治理规划的实际效果。普法和依法治理的长远性目标是实现法治国家,阶段性目标是实现各个时期普法“规划”提出的具体任务,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则是建设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肩负着如此重任和职责的基层组织对其法律地位应有正确的定位。

普法和依法治理是全社会的工作,应当动员社会各阶层参与。乡、镇人民政府是我国基层行政机关,其行政事务千头万绪,各项行政工作如计划生育,农业税费、农业生产等等,很难说哪项工作为主,哪项为次。如果将普法和依法治理仅仅理解为某项工作职责(并且有专人负责贯彻落实),这可能有悖于普法和依法治理的本意。笔者认为,普法和依法治理并不是一项单列的工作,它是贯穿于各项工作中的原则精神,在政府工作的各项职责中都要体现与贯彻普及法律和依法治理的原则。换言之,普法和依法治理的主体(推进者)是任何部门与任何人员。任何工作必须以普法和依法治理原则为指导,我们不能把普法与依法治理仅仅理解为是司法行政部门的职责。从这个意义上讲,基层组织是普法与依法治理的参与者、倡导者、推广者与服务者。

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自治性群众组织。它虽不具有国家机关的性质。但村民委员会的组织形式与法定职能,使其在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中应当发挥积极和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民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1.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对村民进行守法教育;2.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3.调解民间纠纷,促进村民团结和家庭和睦;4.协助政府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生产秩序、生活秩序;5.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村民委员会的职责和任务与普法和依法治理所提出主要任务是相同的,基层群众性组织组织的各项工作正是亦步亦趋地实践着普法与依法治理的目标。目前,农村普法工作中,应当充分发挥村委会的功能和作用,使其从被动地完成工作任务转向积极地开展普法宣传。

(二)关于农村普法和依法治理的工作方法问题

调查发现,农村的普法和依法治理在工作方法上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普法”工作上,主要表现出的特点是放任性和无序性。农民往往把收看电视中的法制节目,作为自发的法治思想的启蒙。诚然,法律的普及可通过多种渠道,在当今电视已作为简便、快捷、普及的传媒工具,其在普法工作的功能不可低估。有些工作开展比较好的地方,还利用农村广播网进行宣传,利用集市大会进行集中宣传,利用村民大会请司法人员上法制课。还有的地方采取“知识带动型”普法,即向在校的中小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普法教育,再通过学生将法律知识传播到广大农户等等,这些都不失为好方法。笔者认为,凡是有利于普法工作实施的经验,都应当是值得肯定的好方法。但是针对当前农村普及法律的工作方法存在放任性和无序性的局面,我们应当着手做好以下工作:

1、在传媒工具上,开展多渠道、多方式的普法工作。可以利用电视中现有法制节目,还可以利用农村有线广播。在调查中农民普遍反映,了解法律知识的渠道主要于电视,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XX电视台的“法眼看天下”等都是农民十分喜爱的节目。因此,笔者建议,能否将现有的电视法制节目进行整合,开设电视节目的法律频道,专门地、系统地、生动地宣传法律。在依法治国和依法治省的大环境下,开设法律频道电视节目作为推进普法和依法治理的实施手段是很有必要的。这对于广泛地宣传与普及法律,拓宽普法渠道,改进工作方法都有积极的意义。我省的有关部门可以在这些方面进行尝试。

2、在普法的工作方针上,农村普法不能只把农民当作普法的对象。根据普法规划的精神,农村普及法律和依法治理是针对农村各级组织和公民。特别是“执法者”的法律观念、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对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农村各级组织在普法和依法治理中首先应当从“自律”开始,将自己作为法律的学习者和接受者,模范地执行和遵守法律、法规,然而才是法律的推广者。对于农民则应采取多种形式,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切实地运用法律去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让法律的服务功能、保障功能、授益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改变“法就是制裁”的观念,让农民从“要我学法律”到“我要学法律”。

其次,农村“依法治理”工作中化解矛盾的主要方法是民事调解。传统法律文化与法律观念,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法制观念和行为准则。在农村,调解成为“执法”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以息事宁人,止争息讼为目标的调解,在法律上、在观念上、在文化上都有很深的社会基础。因此充分运用调解的方法,对建立我国农村安定的生产、生活、秩序和法律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有些地方将调解的范围已扩大到无所不及的领域,如果把调解作为解决一切矛盾纠纷的必经手段,则可能冲淡了法律的权威性。笔者认为,在肯定调解为行之有效的方法的同时,应当树立法制观念并且尊重当事人运用诉讼等法律手段的权利与选择。必要时基层组织应当鼓励与宣传诉讼方式的积极意义。如果一味排斥、回避或阻碍“打官司”,甚至将诉讼本身附加许多非法律因素,那么我们通向法治的道路也不会是坦途。毕竟司法是法治的保障。

(三)关于农村普法与依法治理的经费问题。

实地调查中反映较集中是普法的经费问题(有关文字材料却没有提及),经费紧张制约了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深入进行。诚然,普法工作都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希望有关部门予以重视。但是,笔者认为,对普法经费也应当澄清一些误区。普法和依法治理要求在各项工作中都应当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这些内容是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得到体现和实施。不能因为在工作职责中增加了“法治”的内涵,就应当相应地增加“经济”成本。遵守法治规则和秩序是各级组织与人员应尽的义务,而且依法治理只会降低和减少耗损,提高执法水平。当然,我们应当在重视解决经费问题的同时,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村普法和依法治理活动,如:法律援助、法律扶贫、法律志愿者等等都是解决资金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关于农民义务法治化(减轻农民负担)问题。

在农村工作中,减轻农民负担始终是一个重要话题,从中央到地方一般都把“农民负担”作为专用术语并赋予特定内容予以关注。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农民负担”一词越来越具有贬义、甚至有“违法”的意味。我们应当认真思考,农民应该不应该有“负担”?应当负担哪些义务?“减轻农民负担”是减轻什么“负担”?如何减轻农民负担?这些问题都与法律有直接和间接的联系。所谓负担,主要是指社会主体所承担的责任、任务或者费用。农民负担是指农民作为生产者应当依法向国家交纳的各种税费。不可否认,当前我国农民负担相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的收入而言是比较沉重的。这里有政策性问题,但更多是执法工作中存在违法、恣意地对农民增加的“负担”。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人民政府三令五申,严禁增加农民负担,大力减轻农民负担,但是有些地方收效甚微。笔者认为,解决农民负担的根本途径是将农民负担法治化。让农民在依法履行法定义务的同时,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各级政府以及有关部门也应当强化这样的工作职责,就是要切实维护法律保障机制和保证行政救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途径的畅通。只有将农民负担问题纳入法制轨道,唤醒农民的法律意识,制约行政权力的滥用,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农民负担问题。在具体作法上,笔者建议:

1、用“农民负担法治化”代替“减轻农民负担”的提法。因为,农民负担是农民依据法律规定应当承担的税费义务。承担和履行法定义务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减轻”农民负担是相对于“增加”农民负担或者农民负担过重而言的,这里除了政策性因素之外,农民对于不合理,不合法的增加的负担,完全有权利依法行使法律“抵抗权”,予以拒绝。对此,司法机关应当正确发挥法制保障功能,成为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坚强后盾。长期以来使用的“减轻农民负担”一词,其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所减去的额外税赋既有合法的,也有不合法的,容易使农民造成负担就是不合理、不合法的错觉,难以分清合法与违法的界限,从而形成强烈的对立情绪。使用“农民负担法治化”用语,不仅明确了农民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而且也寓意着法津同时依法保障农民们合法权益。这种提法的变换,其意义远远超过词语本身的含义。

2、加强农村和农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立法。将农民法定义务(负担)及其承担形式以法律规范的形式予以公布,通过地方立法,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明确权利和义务。对农民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立法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有法可依,更重要地是强化农民乃至全社会的法律意识,这对于农民义务法治化和推进农村法治化的进程,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我国是农业大国,我省是农业大省,在这个方面实行立法,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关于农民法定权利义务的立法应当力求详尽,防止执法中由于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使得法律规范流于形式。

3.基层组织的执法人员应当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农民负担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原因之一是基层组织及其执法人员违反法律和政策,任意增加农民负担。“三五”普法和依法治理规划将执法人员作为重点教育对象,要求他们熟练掌握和运用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自身法律素质、秉公执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疏通农民寻求法律救济的渠道。农民负担问题纳入法制轨道之后,法律的“双刃之剑”的功能应当充分体现出来。法律要求农民依法履行法定义务,同时,法律对农民的合法权益予以依法保障。对于任何部门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行为,农民可以依法寻求法律救济,对于行政机关的行政侵权行为还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或者获得国家行政赔偿。然而,现实的法律实践并不乐观。尽管最高人民法院曾经指示,对涉农案件各级人民法院应当提供快捷的法律通道。但是有些地方法院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对农民负担案件仍然存在不立案或拖延审判的现象。农民在寻求法律救济的道路上,出现了不会告、不敢告、不能告或者告不赢的不正常现象。法律救济渠道的不畅,必然导致法律在农民心目中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的下降。有些地方的农民对于“负担”问题采取抵制、对立和越级上访等手段,可见,畅通的法律救济不仅仅是在保护个案中农民的合法权益,对于在我们农业大国和农业大省建设良好的法治环境,建立法治社会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普法社会调查报告2

一、引言

调查目的:对义县农村地区法律建设的现时情况及其特点,和农村人对法律的看法及当遇到法律纠纷时采取方法以及这种现象所存在的原因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对义县农村法律的教育和普及程度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

调查时间:

调查对象:

调查方式:本次调查报告主要是采用以走访为主,其它调查方式为辅的调查方式。

二、调查内容

通过在义县刘龙台镇走访及调查,我发现,农民关心的涉法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征地补偿问题。之所以征地补偿问题会成为义县农村居民首要的法律问题,我通过调查后得知,这是由于义县正在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致使政府需要征地,征地必然带来补偿,而补偿当中产生法律纠纷也就不为奇怪了。产生法律纠纷必然有其深刻的社会因素,而产生法律纠纷的原因却是复杂的,涉及的当事人无非就是政府和当地村民。可能的原因,我认为有如下几点:一是赔偿价款协商不一致,政府所付的补偿款项少,致使村民无法接受,或者是村民要求的太多,导致政府无法接受;二是征收的土地面积与协商不一致,对于土地征收面积的大小,双方是有矛盾的,因此产生纠纷也就不奇怪;三是被征地的农民的安置与协商不一致,其主动权在政府,村民很少参与到规划中的,只能被动的接受政府的规划方案。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这个问题占到了本次调查的第二位,从此可以看出,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做的非常不如意。面对商家时,消费者毕竟属于弱势群体,弱势群体的权益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就其原因来说主要是商家对消费权益不够重视,没有树立诚信交易的理念,目光短浅。其次,消费者维权的途径不多,消费者协会毕竟属于民间机构,它只能起到一个调节的作用,对于解决复杂的问题和矛盾严重的问题便显得苍白无力了。再次,消费者维权的成本大,一般的成本包括,来回的路费,误工费,时间等等。如果采取仲裁和诉讼的方法则成本就更加巨大。因此消费者权益的问题就成了义县农村居民经常遇到的法律问题之一了。

(三)劳动合同纠纷问题。这个问题占到了本次调查的第三位,可见义县农民工在就业时的合法权利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面对就业单位时,农民工同样是弱势群体。出现劳动合同纠纷的主要原因,是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淡薄,不尊重劳动的合法权益。而农民工的法律意识也不够,不懂得如何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其维权的成本也是非常大的,政府保护农民工这个弱势群体的力度还是不够大。

此外,在婚姻、邻里等方面涉及法律的问题也比较多。

三、调查结论

通过对调查得出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目前义县农村普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

一是农村法制宣传存在“死角”。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收入,近年来,国家施行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广大农民自主经营性增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流动速度加快,为集中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带来了困难。在调查中发现,有些村对于法制宣传仅限于村部内的一两块宣传栏,试问能有几个村民经常跑到村部来看着宣传栏学习法律知识,这样的法制宣传浮于表面,只是村里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农民群众本身根本得不到教育,形成“死角”。

二是个别村领导干部对法制宣传认识不到位。农村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很多是硬指标,也很多是软指标。法制宣传,对有些村干部来说,是很好糊弄的事情,因为它不像其他工作一样,看得见、摸得着。所以对组织群众,宣传党对新农村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国家法律法规,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遇到矛盾纠纷绕道走,了解问题一般化,分析问题一般化,解决问题一般化,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化解矛盾纠纷,有些村干部甚至自身法律意识淡薄,导致村民很多越过村委会这一级,直接到乡镇政府上访,严重影响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

三是法制宣传物质条件欠缺。义县有些村的集体经济不是很宽裕,甚至负债不少。要进行法制宣传,不是光靠嘴上说说就行了的,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无力支撑普法经费,宣传读本的紧缺、宣传设备的落后,这些都是制约农村法制宣传的客观原因。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村普法人员力不从心,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农村法制宣传在广度和深度上大打折扣。

四、几点建议

对于以上问题的出现,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普法宣传力度:

一是整合资源,提高宣传效果。整合科技、文化、法律“三下乡”,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配以文字、图片、漫画等进行趣味性、生活化的法制宣传。另外,农村居民居住地分散、人员流动性较大,组织起来进行规模性的宣传教育并不实际,但是,我们却可以利用农村学校这个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开展“法进校园”活动。学校学生来自各村各户,而且人数多,有固定的学习教育场所和丰厚的师资力量,我们可以在农村中小学中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再让学生回家向家长宣传法律,这种家长和孩子间的互动能使家长更好的学习到法律。

二是提高村干部的思想认识,加强领导。政府应加强对村领导干部的宣传教育,把思想统一到新农村建设目标和任务上来,充分认识法制宣传教育是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制保障。村领导干部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法制建设”,切实做好农村法制宣传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的学习法律的热情,调动农村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三是增加普法教育经费,以最低的成本创造最高的效果。对确实无法支持农村普法经费的的村居,镇财政应适当进行倾斜,给予一定的经济扶持,使农村法制宣传得以顺利开展。同时,各村也应考虑到自身经费的实际情况,在法制宣传的形式上多下功夫,节约成本,以最低的成本创造最优的成果,务求法制宣传的到位。

当然只有通过个人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农村的法律基础才会越来越提高。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农村群众的生活才会更幸福、更快乐。

普法社会调查报告3

XX年暑期,我系根据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团省委、省~教育广大青年大学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熏陶思想感情、充实精神生活、提高道德境界、增长知识才干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们政法系的专业特色,组建xx师范学院法律志愿者服务队,以传承“五四”报国志,“服务和谐社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宗旨,以“走入社会,服务群众”为原则,组织学生深入到农村、社区等社会生活的第一线,通过开展以“送法下乡”、“送法进社区”、“送法进大墙”、组织学习科学发展观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主要形式的志愿活动,大力传播科学文化和现代文明、弘扬科学精神、推广法治思想。

我们服务队主要通过设立法律咨询台,发放传单,问卷调查,制作海报、墙报等多种方式进行法律宣传,解答生活中遇到的法律疑难问题,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使xx师院法律志愿者服务队在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示了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的一面,为xx师范学院在社会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现总结汇报如下:

“送法下乡,服务社会”

我们法律志愿者服务队的第一站是到xx县吕村镇吕村集进行“送法下乡,服务社会”的法律援助活动,在这流火的七月,我们在王老师的带领下,激情如火,热情如歌,本着“用我所学,服务社会”的宗旨,带着“建设和谐社会,完善自我”的满腔豪情奔赴xx县吕村镇吕村集与xx县法院吕村镇派出法庭、吕村集村委会联合开展法律援助活动,受到xx县人民法院吕村镇法庭的大力支持,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为了解该村的法律普及的现状,我们精心制作了关于普法状况的调查问卷。通过对收回的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我们得知,当农民的权益受到侵害时,由于对法律的不了解,他们并不是首选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而对于获知现行的法律时,他们主要通过广播电视的渠道。这些情况使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进一步深入加强农村的法制宣传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在农村的普法活动过程中,媒体所起到以及将要起到的积极作用。

根据当前农村普法的“切入点”——民事纠纷,有针对性的宣传有关法律。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往农村中常见的争水、争界上的纠纷明显的减少,而日前常见的纠纷是合伙纠纷、婚姻纠纷、赡养纠纷、借款纠纷等,为了使这写纠纷在法律的范围内成功调处,我们利用广播,散发普法宣传材料,出版法律宣传墙报宣传法律法规。并为村办小学赠送了《中华德育歌》宣传小册子,让孩子们从小就接受法律与道德方面的教育,为将来成为一名“懂法、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创造条件。

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对有关农村土地的征用、占用、流转等问题,进行细致耐心的解答;针对家庭暴力、重男轻女等问题,进行了《婚姻法》、《继承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有关法律条文和法律规范的宣读和讲解,为农村妇女的权益保障撑起了一把法律“保护杀。此外我们认真解答了在外务工人员经常遇到的拖欠工资、工伤理赔、用工欺诈等问题,为外出务工的人员提供了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途径和方法。一个年轻人离开咨询台时说:“有了法律知识,再去打工心里就有底了”。

通过这次活动,让广大的吕村镇朋友得到一次法律知识教育,帮助村民了解法律法规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以及如何运用法律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使我们的专业知识得到一次实际运用,并得到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锻炼,也树立了我院大学生的良好形象,提高了我们的专业知识以及创新能力,为建设和谐社会,进一步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让法律走进生活”

7月15日,我们法律志愿者服务队联合“依法治市办公室”在市司法局的大力支持下来到了暑期社会实践的第二站——安钢生活六区,开展了以“让法律走进生活”为主题的法律宣传活动。

在殷都区司法局和梅园庄街道办事处的协助下,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市殷都区司法局钞副局长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xx日报等媒体记者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相关报道。

我们根据安钢生活区务工人员集中的特点,重点对他们进行了法律常识教育,以及根据现在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现象,我们为青少年进行了法律知识辅导,对关系到青少年切身利益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重点进行了宣传教育,使青少年进一步了解了相关法律法规内容,增强了依法自我保护的意识,同时也加强了自我约束的意识。

当我们拿出精心准备的1000份以“服务和谐社会”为主题的调查问卷开展调查时,居民们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认真回答我们的问卷,其中有效问卷率为90.7%,这些资料让我们了解到目前小区居民的法律知识普及程度,以及通过设立咨询台,和居民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解答了诸多法律上的疑问,同时也利用文艺表演中穿插有奖法律知识问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小区居民宣传了法律知识,实现了双方的互动,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居民的积极性,提高了社会实践的实效性,使居民们疑惑而来满意而归。

“携法同行,再塑人生”

7月20日,法律志愿者服务队在党总支书记罗令姣等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社会实践的最后一站——xx市监狱,对服刑人员开展了以“携法同行,再塑人生”为主题的手拉手帮教活动。

在青年志愿者法律援助帮教大会上,政法系党总支书记罗令姣老师和xx市监狱监狱长分别做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这次互利双赢的活动,认为它不仅可以巩固服刑人员的教育成果,提高服刑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还可以锻炼在校大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我系共向市监狱捐书3000余本,xx市监狱领导对大学生的帮教活动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我系赠送锦旗以示感谢。

第四篇:《建设者之歌》

《建设者之歌》

奔腾万里的黄河

碧波荡漾的洛水

在这里交融汇流

孕育出一片神奇的土地

公元七百一十二年

这里诞生了伟大的诗圣杜甫

进入二十一世纪

这里升腾着中国铝深加工业发展的希冀

豫联集团经过多年发展

形成了“一体双翼”的崭新发展模式

拥有煤-电-铝的产业链生产模式

跨入河南省百亿企业行列

晋升为省级产业集聚区

跻身于中国五百强企业之林

只有创业,没有守业

只有高峰,没有顶峰

豫联人从未停止发展的步伐

向铝精深加工领域进军

是我们发展的新方向

二零零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省市各级有关领导齐聚豫联工业园区

30万吨高性能铝合金特种铝材项目开工典礼隆重举行

拉开了豫联集团铝深加工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铝深加工项目是我们的目标

项目整体工艺设备达到国际一流

2012年

是特铝项目建设的关键一年

年底出第一个热轧卷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目标

如期完成项目建设目标意义重大

5月份

张总对项目建设提出了“三个不动摇”的原则

8月9日

张总亲自带领集团公司领导班子现场观摩

再次强调年底投产目标决不能动摇

张总的话掷地有声

更加坚定了扩建人加快项目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全体参建人员迅速掀起施工高潮

从熔铸到热轧,再到公辅设施

处处热火朝天,干劲十足

特铝项目火速推进

我们扩建人

“黑天当白天,雨天当晴天,一天当两天”

“小雨不停,大雨搭棚,风雨无阻,日夜兼程”

这催人奋进的激越鼓点

豪气冲天的雄心壮志

汇成了加快特铝建设的齐心合力

我们扩建人

忘掉星期天、抛开节假日

有多少儿女

顾不得回家看一眼生病的父母

有多少父母

顾不得回家看一眼年幼的儿女

有多少同志

累倒在日夜奋战的工地

大家已经习惯了指挥部领导那不眠的灯光

大家已经习惯了加班加点的一次次突击

大家已经习惯了困难时的挺身而出、迎难而上

犹记得,6月份

为确保设备安装顺利推进

指挥部迅速组织200人的队伍

掀起一场义务劳动高潮

他们和施工单位一道

清理现场、拆除模板、绑扎钢筋、搬运砖头

能干什么,就干什么,不会干的学着干

投入人工2920余人次

搬砖6000余块

抬钢筋2吨多

清理施工材料、垃圾70余车

土建尾工得以快速推进

为设备安装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前期市场调研中

调研人员足迹遍及8省4直辖市

行程一万七千里

调研企业近300家

为产品定位、设备配置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

这不是突出的事例、不是个别的榜样,这是一个英雄的团队、这是豫联精神的张扬

汗水浇出了新天地

勤劳创造了新纪录

特铝项目建设取得很大进展

土建工程基本结束

设备安装进入高峰期

正在向投产目标全力奋进

目标已经明确

扩建人将坚持“三个不动摇”

坚定信念,拼搏实干

加快推进特铝项目建设

如期完成项目建设目标

我们坚信

有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

有一万六千豫联人的齐心协力

打造和谐富裕百年企业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豫联的明天会更加灿烂光明

第五篇: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些思考

作者:法学院党委书记 车丕照

●法学院党委书记 车丕照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 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心思想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他明确要求:“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首先要解决的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即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的问题。

关于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讲话再次重申,要“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坚持“又红又专”、“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要求我国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求青年学生“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在强调人才的政治素养或思想品德修养。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是清华人的根本特色。在重视青年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的同时,党和政府一直强调对青年学生的业务素质培养。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人不仅要“红”,而且要“专”,否则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那么,“建设者”与“接班人”是什么关系呢?总书记在讲话中说,清华大学一个世纪以来培养了17万名优秀人才,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是否可以说“17万”是“建设者”,而“一大批”是接班人呢?恐怕不能这样理解。“17万”与“一大批”都是“建设者”,也都是“接班人”。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区分“建设者”和“接班人”呢?这是因为这两个称谓体现了高校培养的人才在走向社会之后所要经历的两个阶段。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就成了“建设者”,但还不能称作是“接班人”。只有当他可以独立地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不需要他人带班了,才可以被称作“接班人”。接了院士班的是接班人,接一个普通教师班的也是接班人。同样,做一名普通公务员是建设者,做一名高级领导干部也是建设者。也许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清华百年培养出17万名优秀人才的时候,除了提到14位“两弹一星”元勋和460位院士,没有提及培养出多少名中央委员、多少名部级干部或多少企业精英。由于清华大学具有一些其他高校所不具备的优势,清华毕业生的成才率可能(也应该)高于其他高校,但这并不意味着清华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别于其他的高校。清华也还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能仅限于培养 “领导者”或“精英”。

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应该承认,高校在“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方面是有局限性的。我们只是在人才成长的特定阶段发挥了学校特有的教育功能。有时我们会有意或无意地夸大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将杰出人才的成功归于学校的培养,其实这是不准确的。首先一点,与“文革”前的情况不同,现今的许多人才都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而且是从不同的学校获得的。能否认为一名人才在清华读过一个本科或是硕士、博士学位,就说他是清华培养出来的?他读过书的其他学校也都可以说人才是那个学校培养出来的。更重要的一点是: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只是人才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很可能还不是主要部分。高等教育只是对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施加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专业上的,也包括思想品德上的。一个人的成功在更大程度上来自他踏上社会之后所经历的磨练。大学培养的是 “材”,不是 “器”。“材”对于“器”的最终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但“材”不能决定“器”。

既然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且高校对“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成长所起的作用又是有一定局限性的,那么,高校在学生培养方面的主要工作是什么呢?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做出明确的指示,这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归根到底,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的是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他希望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和全国青年学生“夯实理论功底,提高专业素养”,“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以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培养目标,以“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为基本培养方式,这是建国以来清华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导下,清华培养出十几万优秀人才,并且从中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在百年校庆晚会上,在那一大排 “向母校报到”的军人中,既有将军、校官,也有尉官和普通士兵。即使那些校官、尉官和士兵最终当不上将军,听着他们简短有力的自我介绍,我觉得他们已经成为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优秀的清华人。在百年校庆期间,在与法学院毕业后去西部和基层工作的部分校友的座谈中,我特别提醒他们 “不要急于求成”。我说要正确理解“成”与“不成”;做了高级别的领导通常会被认为是 “事业有成”,没有当上高级别领导也并不等于没有成就。哪怕一辈子就是当一个乡长、甚至一个村长,只要能“造福一方”,就是有成就的,就是一个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法学专业的毕业生从政成功的机会可能多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但不宜向学生灌输“我们就是要培养未来的国家领导人的”。美国法学教育对美国的主要贡献,不在于培养出了多少个总统、多少个国务卿,而在其成千上万的毕业生对美国社会法治化的贡献。

下载建设者普法工作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设者普法工作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建设者

    城市建设者 每一天,我们都目睹着城市的变化,楼房变高了,城市变美了,而这一切功劳都要属于我们的城市建设者们。 城市建设者们大部分都是农民工。他们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打工,长期见......

    普法工作

    普法工作计划指导思想:为了进一步加强教育法制建设,积极推进依法治教进程,推动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规范管理,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适应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形势,根据省教育厅《......

    关于农村普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普法情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普法现状的调查,认识到农村普法的成就和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以及提出解决的方法。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势下的农村普法建......

    关于农村普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普法情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2011年8月22日中宣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普法现状的调查,认识到......

    2021年度建设者工作总结

    2021年度建设者工作总结撰写人: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2021年度建设者工作总结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三年过去了,再回首,思考亦多,感慨亦多,收获亦多,精选近三年个人工作总结优秀......

    商会建设者年终工作总结

    商会建设者年终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商会建设者年终工作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 主体、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三个结合(要把企业自身的发展与国......

    青藏铁路建设者风采录

    青藏铁路建设者风采录 【编者按:为了让火车跃上世界第三极,参加修筑铁路的数十万建设者,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积极创建,表现出崇高的思想境界。洋溢着新时代的科学精神、创新精......

    建设者平等竞争问题探讨

    我想围绕“七一”讲话谈几个问题。第一,怎么理解“七种人”是新的社会阶层,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第二,怎么让建设者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能;第三,怎么当一个合格的建设者。我重点谈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