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某区普法工作现状及其对策调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其他 >> 调查报告 >>正文 某区普法工作现状及其对策调查报告某区普法工作现状及其对策调查报告来源:《3COME文档频道》-时间:2010-02-17收藏本页:内容摘要: 从调查情况来看,我们认为,提高全区普法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可采取以下对策,某区普法工作现状及其对策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某区普法工作现状及其对策调查报告》。
第二篇:xxx区普法工作现状及其对策
xxx区普法工作现状及其对策自1986年“一五”普法工作开始以来,我区的普法工作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15年来,全区顺利完成了三个五年普法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区广大干部的学法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进一步增强,xxx区普法工作现状及其对策。经过多年的普法教育,全区广大干部越来越认识到法律知识的重要性,都能主动参加各项学法活动,积极购买学法教材。各级领导干部初步实现了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全区绝大部分街道、镇的主要领导在进行重大决策前都能到有关司法部门进行法律咨询,法律的作用与功能在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中得到了运用与发挥。江心洲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的征地拆迁工作就是一个例证。该工程,是今年全市重点工程之一,总投资9.3亿元,在征地拆迁工作中,由于农民对国家的法律和有关政策的不了解,给征地拆迁工作带来了阻力,面对这种情况,镇政府并没有采取简单的行政手段,而是协同有关部门召集司法、土地、城建等部门的同志组成工作组,深入村、组、农户,向广大农民反复宣传国家法律、政策,耐心解释农民的疑问,与此同时,镇主要领导作出决定,征地拆迁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依法办事,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严格的管理和规范的工作程序,即保证了工作进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又维护了被拆迁人的合法利益,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其成功经验值得推广。二是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全区广大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履行法定义务,参与民主管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逐步树立。越来越多的基层单位和广大群众在遇有矛盾、纠纷时,都能寻求法律途径解决。区法律援助中心“148”专线电话自开通以来,共解答群众来电来访5000多人次。三是维护了全区的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过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宣传普及,促进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提高了依法治村的水平。绝大多数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得到了有效落实,“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呈现出高层次发展的趋势;通过宣传普及《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广泛开展“法律进社区”、“法律进家庭”活动,及时有效的解决了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通过普及宣传“严打”整治斗争方面的法律法规,为“严打”斗争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人民群众勇于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弘扬,保证了“严打”斗争的深入开展。广泛的普法宣传工作,为全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环境。“三五”普法期间,全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分别以年均22.1%和25.6%的速度递增。上述成绩的取得,是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普法主管机关和全区各有关单位通力协作,真抓实干的结果。但是,由于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实行计划经济,全民法律意识的培养,仅仅靠三个五年的普法宣传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从目前全区的情况来看,还有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不能适应中国入世后国内经济形势飞速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努力实现由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向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转变;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全面提高社会法制化管理水平”,这是我区“四五”普法规划确定的总目标。法律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内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必须以广大公民具备应有的法律素质为基础。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普法工作有许多新的情况值得我们关注:第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培养和提高公民现代法制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加入WTO后,对我国的经济领域的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但这种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还将涉及与市场经济配套的社会领域。在产权、物价、财税、金融、外贸、计划、投资、流通等领域,将逐步按照国际惯例和WTO规则建立起统一的市场规则,与之相适应,在户籍管理、就业、教育、收入分配、社会保险、住房等方面的配套体制改革,也将取得更大进展。全国不仅经济更加开放,社会也将更加开放。在这新的社会变革转型期,迫切需要加大有关世贸规则和相公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努力培养和提高全区广大公民公平、公正、契约、竞争、对等的现代法制观念,调查报告《xxx区普法工作现状及其对策》。第二,城市建设加快,流动人口增多,普法工作组织难度加大。近年来,随着我市河西新区建设速度的加快,将有一大批大型建筑项目相继开工,区划调整在即,这对我区普法工作的组织建设和完善,必将带来一些新的情况。乡镇企业的改制与私营、外资、合资企业的不断增多,外来人口将会不断增加,由于这些企业对普法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将会有相当一部分居无定所的人员成为普法的“盲区”。此外,普法对象岗位变化频繁,职业流动加快,普法对象难以把握。在计划经济时期,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是单位“从一而终”。普法对象相对稳定。现在,一个人今天工作,生活在这个单位,明天极有可能工作生活到另外一个地点,是“社会人”、“市场人”。频繁的流动,社会身份频繁变化,使普法工作难以掌握受教育对象。第三,个别街道、村由于种种原因,普法经费不能足额到位。普法经费不足、经费投入与普法实际需要存在差距,一直困扰和影响着全区普法工作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这也是一个一直未获彻底解决的问题。第四,信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对传统的“看书学习”、“坐堂听课”的普法教育模式造成极大的冲击。现代社会是大众传媒的时代,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单调、缺乏号召力、感染力的普法模式,人们已不感兴趣,而更加乐意从千变万化的案例中掌握法律知识,人们迫切需要从直观、时尚、多样化的普法宣传中,获得较高质量的教育和启迪。普法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教育内容、方式方法、领导体制、阵地载体等诸多方面,其综合作用决定着普法工作的效果。从调研情况来看,我们认为,提高全区普法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深化认识,加强领导。普法工作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础工程,是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进程的重要保证,是落实江总书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社会进步,科技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作保障。特别是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经济面临全球化趋势,对法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法治的呼唤更为迫切。只有全体公民都知法、守法、依法办事,并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依法治区才会有广泛、坚实的社会基础。按照2001-2005年依法治区规划的要求,全区将全面提高全社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这就迫切要求,全区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执法人员,要大力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以适应依法治区的迫切要求。因此,各级党政领导一定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高度认识普法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确保普法工作在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摆上位置,真正列入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与经济建设同布置、同管理、同考核。主要领导要带头学法用法,及时解决普法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确保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普法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制度建设,确保普法工作落到实处。普法工作存在着软指标的问题,有认识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缺少规范的、过硬的制度作保障。制度建设是根本性建设,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是做好普法工作的长期之策。普法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核心是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干部的普法制度,包括法制讲座制度、中心组学法制度、法律培训制度、重大决策前的法律咨询制度、任前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制度等。其二,要建立健全公务员特别是执法人员法律培训制度。其三,为保障基层普法工作落到实处,可试行建立普法工作联系点制度,安排有关领导各负责一个联系点,定期到联系点调查研究、检查指导,督促联系点抓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以点促面。其四,建立和完善过硬的监督制约制度。监督、制约制度的核心是要真监督、真制约。只有这样,普法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以人为本”,把普法工作的落脚点放在提升人民群众观念的解放和法律素质的提高上。普法工作不能忽视人自身的本质需要,无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根本得不到受教育者的理解和响应,也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以人为本”就是要增强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分类施教。既要让广大群众了解承担法律义务的必要性,又要使人民群众懂得维护权利的重要性。要把灌输转变为引导,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过去我们虽然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普及法律知识,广大群众也乐于接受,但随着信息传播形式的多样化,纯粹的灌输式教育已经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作为普法宣传的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学法,帮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中,发现和辨别是非,获取法律素养,提高法律责任。
四、齐抓共管、通力合作普法工作是全党的任务,必须在区委的领导下,协同各方力量共同努力,形成“党(工)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全社会参与”的普法工作格局。党(工)委宣传部门、司法行政部门担负着普法工作的主管职责、责无旁贷。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按照“条块结合、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要分层组织实施,划分责任区、包干区,杜绝普法工作“盲点”的产生。
五、强化公正司法依法行政普法工作要取得实效,还有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法制实践过程中的司法公正和依法行政。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挫伤了公民的学法积极性,影响了公民对法律的尊重和崇尚,削弱了普法工作的实际效果。因此,要特别重视广大行政执法人员,司法人员的普法教育。广大行政执法人员、司法人员不仅要知法、守法,更重要的是要提高用法、护法的能力和水平,严格依法办案,严格依法行政,以法律为准绳,从维护党和国家、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用自己良好的形象和法律的威严去影响和带动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提高,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第三篇:xxx区普法工作现状及其对策
xxx区普法工作现状及其对策自1986年“一五”普法工作开始以来,我区的普法工作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15年来,全区顺利完成了三个五年普法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区广大干部的学法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经过多年的普法教育,全区广大干部越来越认识到法律知识的重要性,都能主动参加各项学法活动,积极购买学法教材。各级领导干部初步实现了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全区绝大部分街道、镇的主要领导在进行重大决策前都能到有关司法部门进行法律咨询,法律的作用与功能在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中得到了运用与发挥。江心洲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的征地拆迁工作就是一个例证。该工程,是今年全市重点工程之一,总投资9.3亿元,在征地拆迁工作中,由于农民对国家的法律和有关政策的不了解,给征地拆迁工作带来了阻力,面对这种情况,镇政府并没有采取简单的行政手段,而是协同有关部门召集司法、土地、城建等部门的同志组成工作组,深入村、组、农户,向广大农民反复宣传国家法律、政策,耐心解释农民的疑问,与此同时,镇主要领导作出决定,征地拆迁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依法办事,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严格的管理和规范的工作程序,即保证了工作进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又维护了被拆迁人的合法利益,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其成功经验值得推广。二是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全区广大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履行法定义务,参与民主管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逐步树立。越来越多的基层单位和广大群众在遇有矛盾、纠纷时,都能寻求法律途径解决。区法律援助中心“148”专线电话自开通以来,共解答群众来电来访5000多人次。三是维护了全区的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过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宣传普及,促进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提高了依法治村的水平。绝大多数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得到了有效落实,“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呈现出高层次发展的趋势;通过宣传普及《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广泛开展“法律进社区”、“法律进家庭”活动,及时有效的解决了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通过普及宣传“严打”整治斗争方面的法律法规,为“严打”斗争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人民群众勇于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弘扬,保证了“严打”斗争的深入开展。广泛的普法宣传工作,为全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环境。“三五”普法期间,全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分别以年均22.1%和25.6%的速度递增。上述成绩的取得,是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普法主管机关和全区各有关单位通力协作,真抓实干的结果。但是,由于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实行计划经济,全民法律意识的培养,仅仅靠三个五年的普法宣传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从目前全区的情况来看,还有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不能适应中国入世后国内经济形势飞速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努力实现由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向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转变;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全面提高社会法制化管理水平”,这是我区“四五”普法规划确定的总目标。法律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内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必须以广大公民具备应有的法律素质为基础。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普法工作有许多新的情况值得我们关注:第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培养和提高公民现代法制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加入WTO后,对我国的经济领域的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但这种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还将涉及与市场经济配套的社会领域。在产权、物价、财税、金融、外贸、计划、投资、流通等领域,将逐步按照国际惯例和WTO规则建立起统一的市场规则,与之相适应,在户籍管理、就业、教育、收入分配、社会保险、住房等方面的配套体制改革,也将取得更大进展。全国不仅经济更加开放,社会也将更加开放。在这新的社会变革转型期,迫切需要加大有关世贸规则和相公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努力培养和提高全区广大公民公平、公正、契约、竞争、对等的现代法制观念。第二,城市建设加快,流动人口增多,普法工作组织难度加大。近年来,随着我市河西新区建设速度的加快,将有一大批大型建筑项目相继开工,区划调整在即,这对我区普法工作的组织建设和完善,必将带来一些新的情况。乡镇企业的改制与私营、外资、合资企业的不断增多,外来人口将会不断增加,由于这些企业对普法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将会有相当一部分居无定所的人员成为普法的“盲区”。此外,普法对象岗位变化频繁,职业流动加快,普法对象难以把握。在计划经济时期,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是单位“从一而终”。普法对象相对稳定。现在,一个人今天工作,生活在这个单位,明天极有可能工作生活到另外一个地点,是“社会人”、“市场人”。频繁的流动,社会身份频繁变化,使普法工作难以掌握受教育对象。第三,个别街道、村由于种种原因,普法经费不能足额到位。普法经费不足、经费投入与普法实际需要存在差距,一直困扰和影响着全区普法工作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这也是一个一直未获彻底解决的问题。第四,信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对传统的“看书学习”、“坐堂听课”的普法教育模式造成极大的冲击。现代社会是大众传媒的时代,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单调、缺乏号召力、感染力的普法模式,人们已不感兴趣,而更加乐意从千变万化的案例中掌握法律知识,人们迫切需要从直观、时尚、多样化的普法宣传中,获得较高质量的教育和启迪。普法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教育内容、方式方法、领导体制、阵地载体等诸多方面,其综合作用决定着普法工作的效果。从调研情况来看,我们认为,提高全区普法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深化认识,加强领导。普法工作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础工程,是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
第四篇:我区农村普法工作现状与思考
XX区农村普法工作现状与思考
XX区是个农业大区,农村人口占近70%,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是我区普法工作的重点。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区农村普法工作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与中央“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当前广大农村正处在美好乡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全面发展,成为当前农村普法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村普法工作取得的成效
经过六个五年普法教育,在广大农村,各类法律知识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普及,群众的法律意识、法律素质逐步提高,法治观念、维权意识发生了较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能够做到懂法、守法,自觉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合法权益。法治宣传的形式也从过去单一的发放宣传资料,发展到现在的集中学法、网络普法、旁听庭审、法制文艺演出、法律咨询、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多种形式,法治宣传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群众依法明辨是非的能力显著提高,动辄打人或械斗的情况发生的少了;二是农民群众遇事“找法”的逐渐增多,在涉及经济或民事关系时,能够按照法律要求确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发生纠纷时,能够运用法律手段去解决;三是主人翁意识增强了,2
普法以来开展了依法治村和“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也抓了一批试点村,但总体而言,表现为力度不大,亮点不多,覆盖面不广,工作还不够深入,个别地方依然流于形式,仅仅停留在书面材料里,贴在大墙上。有些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对“四民主、两公开”的内容了解不深,对“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也知之甚少。在日常工作中,仍然习惯于由村主要干部说了算,有些村民或村民代表履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职责不到位,对村委会的决策性工作仅体现在有所参与而已。
三、做好新时期农村普法工作的建议
做不好农村普法工作,就实现不了全民守法。“法律六进”是我区“六五”普法工作的重要载体,其中“法律进乡村”工作的支撑点和辐射面就是广大农民群众,而广大农民群众也是普法工作的重点对象。开展农村普法工作,就是要引导农民积极学法、自觉守法、正确用法,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为此,针对农村普法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健全农村普法工作机制。要强化乡镇、村干部对普法工作的认识,让他们理解农民懂法不仅不会给管理带来难度,相反更有利于基层政府和村依法开展工作。要加强普法机制建设,充分调动与农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部门的积极性,整合各方资源,认真履行农村普法义务,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普法讲师团和普法骨干深入农村开展宣传和法律服务活动,破解农民学法难题,扩大教育覆盖面,消除“死角”和“盲区”。要把农村普法工作列入对乡镇、
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普法教育。要继续发挥“普法宣讲团”、村民法制学校、法制电影等有效载体在农村普法中的重要作用,持续开展法制讲座和法律知识培训。要搭建服务平台,在农民工聚集地设立流动普法学校,经常性地组织执法人员、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等深入农村、深入工地开展送法活动,为农民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农民群众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增强法治宣传效果。
(四)讲求实效,紧密联系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开展普法。要加强对土地承包、土地确权、土地征用、拆迁补偿、劳动保护、环境保护和市场经济有关的法律法规宣传,解决好农民群众“有理赢不了官司”的问题;要加强对消费权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使广大农民群众了解懂得如何鉴别产品质量、投诉、打假,掌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方法和途径;要加强对刑事犯罪、治安管理处罚、禁毒、婚姻家庭、计划生育、未成年人保护、妇女及老年人权益保障、信访、反邪教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引导农民依法表达利益诉求,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有效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五)正确处理三个关系,抓好农村普法各项工作落实。首先,要正确处理好宣传与落实的关系。普法的关键在于落实,落实的责任在于领导者、法律工作者和宣传者。乡镇干部处于农村工作的最基层,直接同人民群众打交道,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乡镇领导和工作人员要在学法、守法上作表率、当模范,做到依法行政,这是做好农村普法工作的关键因素。乡镇政府每一项行政规划、措施,每个行政内容都要严格依法办事,用法律标准来衡量行政措施是否正确、合法,有没有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信服,也才会自觉学法、守法,达到普法的要求和目的。其次,要正确处理一般教育和重点加强的关系。在普法教育的对象、内容上要有重点;在手段、方式上要有创新;在时间、人员上要有保证。要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手段,开展好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工作。普法实践要突出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热点和焦点问题的法律知识普及和落实,让人民群众通过普法教育,学到方便实用的法律知识;要突出重点村、重点人群、重点年龄层次的宣传教育,加强跟踪问效,确保普法效果;要突出重点时段、传统节日等时机的宣传教育,打好预防针,防范于未然。再次,要正确处理好专门抓与综合抓的关系。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明确专门的人员负责普法工作,实现法治宣传教育队伍专业化。要结合日常工作,把普法教育融入到经济社会的各项工作之中,在工作中普法,在宣传中普法,实现依法行政和普法宣传的有机协调统一,从而真正形成学法、懂法、守法的良性机制。
第五篇:XX区物流业现状调查报告
XX区物流业现状调查报告
现代物流业是为满足农业、制造业、建筑业、商贸业及相关产业的物资需求,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运代理业和信息业等新型的复合型服务产业,现代物流业的产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与效益的有效方式之一,现代物流业发展好坏标志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十堰作为内陆汽车城,工业生产原材料主要来自外地,工业产品主要销往全国各地;十堰作为鄂、豫、陕三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承接区域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是区域物资集散地,随着工业园区建设和大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农业、工业、建筑业、贸易企业对三方物流业的需求越来越旺盛,都需要有专门的物流企业为其服务。为此,我们对我区三方物流企业情况和物流需求情况进行了专门调查。
一、全区物流业发展现状
目前,全区具有独立法人的物流企业仅有25家,2006年完成营业收入1.3亿元,同比增长15.8%;物流从业人员753人。我区物流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1、涌现了一批物流企业,三方物流初步发展。三方物流多数以个体形式存在,法人企业仅有25 家。其中,限额以上物流企业6家(和平物流公司完成营业收入2823.0万元,康裕物流公司完成营业收入1882.9万元,天与地物流公司完成营业收入1686.6万元,利通物流公司完成营业收入1572.5万元,万里物流公司完成营业收入1585.0万元,德盛龙运输公司完成营业收入509.4万元),2006年完成营业收入1.01亿元,同比增长19.8%;限额以下物流企业19家,2006年完成营业收入2996.7万元,同比增长4.1%。今年1-9月,全区物流业营业收入1.3亿元,增长3.3%。
2、物流活动以货物和商品车运送为主。我区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主要以商品车运送为主,全区从事商品车运输的企业有8家,2006年完成营业收入 1.03亿元,同比增长17.2%;从事其他货物运输的企业有10家,2006年完成营业收入2109.3万元,同比增长5.3%;从事装卸搬运的企业有3家,2006年完成营业收入397.8万元,同比增长3.3%。从事运输代理的企业有1家,2006年完成营业收入69.5万元,同比增长3.2%。
3、物流需求增长较快。根据物流需求企业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服务业物流需求呈上升趋势。四大行业2006年货物运输量达13.5万吨,同比增长35.3%;企业物流成本达3950.7万元,同比增长37.9%;运输费用达1883.6万元,同比增长30.6%;仓储费用达68.3万元,同比增长38.6%;配送费用达49.0万元,同比增长36.3%。
二、我区物流业存在的问题
1、物流活动社会化水平不高。我区相当多企业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经营组织方式,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这种以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延迟了高效率专业化三方物流服务需求的产生和发展。在企业优化内部物流管理、提高物流效率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企业内部物流活动逐步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化物流的潜在需求。但由于市场发育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不完善,企业无法将其内部低效率的物流设施和组织实施有效的剥离,三方物流又处在起步阶段,无法适应企业物流的需求,这就使得企业不得不继续沿用以往的物流方式。
2、物流企业规模偏小,物流活动内容单一,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尽管我区已出现了一些专业化物流企业,但物流活动内容比较单一,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加之物流企业服务水平和效率比较低,因此许多需求企业目前物流活动倾向于承包给个体。
3、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物流业需求。从我区物流业企业拥有的设施和服务装备上看,很多物流企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比较落后,有些企业甚至连办公地都是租用的,更谈不上有没有现代化的仓储设施,有没有建立物流信息平台,组建物流运输
网。有些企业拥有一定的设施和装备,但这些物流设施比较简陋,装备的标准化程度较低,无法满足物流业发展的需求。
4、对物流业认识存在误区,专业人才短缺。很多物流企业对物流业认识存在偏差,把物流业等同于运输业,只要有运输司机就可以开办物流企业,物流知识远未得到普及;人才短缺也是阻碍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对开展什么样的物流活动,如何开展物流活动,研究怎样把物流业做大做强的人才未予以足够重视,现有从事物流的人员相应地缺乏业务知识、业务技能,管理上的规范,影响了企业业务的拓展。
三、加快物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大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宣传,制定有利于物流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现代物流的发展离不开有力的政策支持。发展物流,首先必须认识到物流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局限于储运根本满足不了现代企业对物流社会化的需要。其次,发展物流也必须有自己的核心能力,从知识技能的积累,技术体系的完善,组织管理体系的建设等等入手构建核心能力。在规范市场准入标准的基础上,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物流服务市场,鼓励企业实现跨区域经营。
2、运用现代科技不断创新物流服务。现代科学技术为物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物流的运作效率。作为第三产业的物流,服务创新显得格外重要。为此,需要物流企业能运用现代科技为客户提供一种具有长期的、专业的、综合的高效率物流服务,即物流服务要具有综合化、一体化的特点。另外,物流服务要具有个性化,以适应个性化消费和个性化服务的需要。
3、加大物流设施建设。建立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体系,应从硬件、软件两方面着手。一是配送手段机械化、自动化和现代化。物流配送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现代化的储运设备和高效、多功能的运载工具;二是物流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制定科学、规范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提高物流管理水平、服务水平以及物流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三是物流管理信息化。通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技术收集整理信息,建立数据库,对物流进行科学管理。物流系统只有具有良好的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才能快速、准确地获取销售反馈信息和配送货物跟踪信息,从而大大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
4、培养物流专业人才。物流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懂得业务知识,拥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从业人员。当前,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对现有业务人员培训,拓展物流活动内容;二是加强人才引进,提高物流业服务水平,做大做强三方物流,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