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田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田县私人建房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2007年4月26日)(定稿)
青田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青田县私人建房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2007年4月26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直属各单位:
《青田县私人建房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县政府第二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各乡镇人民政府于2007年5月15日前将本乡镇三级控制区(即建制镇和集镇核心区)范围报县建设局、国土局备案。
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青田县私人建房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缓解农民住房困难,加强青田县私人建房管理,规范规划、建设和土地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浙江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县私人建房,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私人建房指村(居)民个人或家庭投资新建、扩建和改建供其本人或家庭居住的建筑和构筑物。
第四条私人建房必须符合《县城总体规划》、村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得妨碍市容和市貌,不得阻碍交通,影响消防、电力、通信等设施安全,不得侵占城市道路、公共绿地、邻里通道,并妥善处理好给水、排水、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
第二章职责
第五条乡(镇)人民政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负责组织编制、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负责做好农村私人建房的具体监督和管理工作;负责农村私人建房资格审查和用地审核,指导村民委员会做好农村私人建房的土地权属(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承包经营权、下同)调整等工作;
县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私人建房的规划审批及监督管理工作;
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私人建房的用地审批及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章分级控制
第六条我县私人建房实行分级控制制度。一级控制区为县城规划区的主核心区;二级控制区为县城规划区的次核心区;三级控制区县城规划区城乡结合部区域、建制镇和集镇核心区;四级控制区为除一级控制区、二级控制区和三级控制区之外的区域。一级控制区、二级控制区、三级控制区的具体范围见附件。
第七条一级控制区不得新建或扩建个人住房。确系危房,需经法定鉴定机构鉴定为“C级”或“D级”,不适宜居住的房屋,可以申请以原址、原合法建筑面积、原合法建筑高度维修或改建。
第八条在二、三、四级控制区内的私人建房应遵守以下原则:
(一)二级控制区为严格控制区域,私人住房建设必须符合规划,不得在村庄建成区域以外的成片土地上申请新建零星住宅;确因住房困难需要建设的,可申请进行旧房拆建或者利用村庄建成区范围内的零星空地申请建房,住房建筑总高度不得超过20米;
(二)三级控制区内私人住房建设必须符合规划,具有建房资格的,可以申请建房,联建式住房建筑总高度不得超过20米,独立式住房建筑总高度不得超过18米,鼓励、推广建造联建式住房,控制建造独立式住房;
(三)四级控制区内的私人建房可以申请新建、扩建和改建个人住房,住房建筑高度不得超过18米,新建、扩建、改建附属构筑物或设施应当符合规划要求;
(四)农居点规划应当尽量使用原有宅基地、村内空闲地和村周边的丘陵坡地;
(五)从严控制占用耕地,严禁占用基本农田。
第九条在二、三、四级控制区内下列区域或位置禁止进行个人住房建设。
(一)确定实行统一开发的区域;
(二)道路规划红线控制区域;
(三)城市主次干路两侧妨碍城市景观的位置;
(四)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所划定的禁止建设区域、城市绿化用地、河流保护用地、公路、铁路、车站、码头、堤防以及有关市政公用设施规划控制的区域;
(五)因城市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六)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区域。
第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建房用地申请不予批准。
(一)不符合《县城总体规划》、村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二)本村已拥有一处宅基地的,宅基地面积已经达到本办法规定标准再申请新宅基地的(实施村镇规划进行旧村改造的除外);
(三)出卖、出租、赠与他人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宅基地上建筑物的,再申请宅基地的(符合本办法第十一条调剂住房除外);
(四)以所有家庭人员作为一户申请并被批准后,不具备分户条件而以分户为由的;
(五)违法占地或违法建房未处理结案的;
(六)按村庄布局规划要求需要撤并的村庄和进行旧村整体改造的,停止审批新建、改建住宅;
(七)其他不符合建房条件的。
第十一条私人建房应当符合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的规定。在符合规划的条件下,提倡原址拆旧房建新房。易地(包括跨村、跨乡镇的)新建住房先拆后建的,并签订宅基地无偿交还协议,优先安排宅基地;易地(包括跨村、跨乡镇的)新建住房先建后拆的,申请建房的农村村民应与原所在地村民委员会鉴订原有住房拆除协议或原有住房及旧宅基地无偿交还协议。该协议书要作为建房用地审批的材料之一(统一文本格式)本村村民内部调剂宅基地后建房的,调剂双方都应当是符合宅基地审批条件的困难户,接受调剂一方原则上不再另行安排宅基地。私人建房的用地标准,根据其家庭常住农业户口人数,结合原有住房面积进行确定。农村村民家庭常住农业户口人数以公安部门颁发的户口薄中的家庭成员为准。
(一)二级和三级控制区内的宅基地建筑占地面积,按每户不超过90平方米标准执行。
(二)四级控制区内的宅基地建筑占地面积,按以下标准执行:
①1-3人户安排不超过90平方米;
②4-5人户安排不超过100平方米;
③6人以上(含6人)户安排不超过120平方米;
④原拆原建的可以适当放宽。
(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增加一个人口计算宅基地面积:
①已婚尚未有子女的;
②已领取独生子女证的。
(四)农村村民家庭成员在本村虽无常住户口,但属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计算人口安排宅基地面积:
①与本村村民结婚3年以上的农业户籍的配偶,(但安排建房后原户口所在不得再安排建房);
②配偶为非农业人口,且未享受房改房政策(购买房改房,集资房,经济适用房及货币分房,下同)的(该配偶今后不再享受房改房政策);
③子女为非农业人口,且未享受房改房政策的;
④原户口所在村的现役军人(不含现役军官),复转退军人(不含已在外结婚定居人口); ⑤原户口在本村的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
⑥原户口在本村的监狱服刑,劳动教养人员;
⑦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人员。
第十二条回乡落户的职工、军人和其他人员申请建造住宅用地的,应持有原所在单位或者原户口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无住房证明材料;回乡定居的华侨、台湾和港澳同胞、外籍华人,申请建造住房的,应由侨务部门出具的回乡定居的证明材料;上述人员的建房审批手续按照本办法规定办理,其宅基地面积可参照当地农村村民的标准执行;居民在农村的私宅(包括祖传房屋)以及过去在农村购买的房屋,土地证、房产证齐全的或具有其它证明材料,申请拆建翻修的,符合规划的,参照农村村民宅基地安排标准执行。
第四章审批程序
第十三条私人建房实行用地计划管理。涉及农转用的,依法办理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
地的手续;各乡(镇)人民政府按照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规划的要求,于每年第四季度编制下一年度各行政村的农村村民建房用地需求计划,报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上级下达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各乡(镇)农村村民建房的实际用地需求,核定各乡(镇)农村村民建房的年度用地计划,上报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私人申请建房按以下程序进行报批。
(一)申请建房的户主(以户籍户口薄为准)向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建房申请(按建设规划、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规范文本格式),并提供现有住房,家庭成员,户籍关系情况;
(二)村民委员会集体讨论建房申请,并予张榜公布,公布期7天。公布期满无异议的,由村民委员会签署意见,同时附具村民委员会与申请建房村民签订的原有住房拆除协议或无偿交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管理的协议(统一文本格式),报所在的乡镇人民政府进行审核;
(三)乡(镇)人民政府应对申请建房的村民建房资格进行审查(统一格式文本),并在15个工作日内对所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查,并签署审核意见;
(四)县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接到建房申请材料后,应在20个工作日内作出规划审核意见,对符合条件的,按程序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村镇规划选址意见书》;
(五)农村村民凭《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村镇规划选址意见书》,向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房用地审批手续。各辖区国土资源所对申请建房材料进行审核,并进行现场踏勘,写出用地调查报告,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接到村民建房申请材料后,应在20个工作日内作出建房用地审核意见,对符合建房条件的,报县人民政府批准;
(六)建房用地报经批准后,由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和符合规划要求的住宅设计及施工条件,在20个工作日内,按程序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七)私人建房者在住宅建设竣工后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他有关文件办理房屋产权登记手续。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十五条私人住房建设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建设规划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一)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的;(二)擅自改变《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的内容进行建设的;(三)利用买卖、转让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的;(四)利用失效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的;(五)未经县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放线、核准进行建设的;(六)其他违反城市规划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第十六条对已审批的个人住房建设项目,县建设规划、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油竹管委会)应当加强审批后的监管工作。
建房者在接到县建设规划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通知书后,必须立即停止建设,接受处理;继续建设的,由行政执法部门采取措施予以制止,或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对无理拒绝、阻挠县建设规划和土地行政执法部门工作人员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根据治安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禁止非法买卖、转让宅基地使用权,对非法买卖、转让宅基地使用权的,按
非法买卖转让土地处理。
农村村民新建房屋建成后三个月内,其原有住房所占用的宅基地应交还村民委员会,并由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注销该宅基地的土使用权,原有住房应自行无偿拆除;未履行原有住房拆除协议的,由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责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除。对因建筑结构等原因而无法拆除的,原有住房无偿交由村民委员会统一管理,依法征收土地时其房屋不予补偿。
第十八条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禁止为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和违法建造的住宅发放土地使用证、房屋产权证。
第十九条国家工作人员在办理私人建房申请、审查、审核和审批过程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本办法由建设规划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法律、法规和县人民政府对私人建房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附件:一级控制区:
(一)鹤城组团核心区:东至塔山大桥,南至江南后山120米等高线以下,西至西门大桥,北至县城后山120米等高线以下(原政府规定的区域除外);
(二)山口组团核心区:油竹上村、下村、雅岙村及周边100米等高线以下,小口自然村;
(三)温溪组团核心区:东至意尔康路,南至榕江路,西至金中街,北至49省道。二级控制区:
(一)鹤城组团:湖口村,湖口头,水南村头,三脚湾,平演村,圩仁村,魁市村,前仓村,洪山村;
(二)山口组团:彭括、下尾、田步洋、叶山岭脚、赤岩、东堡山、小口、徐岙及周边100米等高线以下;山口核心区块(东至矿区路,南至山口新广播站,西至永安路,北至57省道)、炮田圩区块和秋炉区块;
(三)温溪组团:东至金中街,南至金丽温高速公路,北至49省道。
三级控制区:
(一)鹤城组团:湖边村,上岸村,石溪村,北岸村;县城规划区除一级和二级控制区以外区域;
(二)山口组团:县城规划区除一、二级控制区以外的区域;
(三)温溪组团:县城规划区除一、二级控制区以外区域;
(四)建制镇和集镇核心区(具体范围由乡镇人民政府确定,并报县建设规划和土地主管部门备案)。
四级控制区:
除一级控制区二级控制区和三级控制区之外的其它区域。
主题词:城乡建设管理通知
抄送:县委各部门,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协办公室,县人武部,县法院,县检察院。青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07年4月26日印发
第二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集资建房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集资建房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桂政发[1996]40号)
各地区行署,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柳铁,区直各委、办、厅、局:
现将《广西壮族自治区集资集资建房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一九九六年五月二十七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集资建房管理暂行办法
为了充分发挥单位、个人建房的积极性,鼓励职工个人加大住房建设的投入,缓解城镇职工的住房困难,改善居住条件,并逐步与住房商品化接轨,必须加强对集资建房的组织与管理,现提出以下管理暂行办法:
一、集资建房的原则
(一)集资建房,是指我区城市各类行政、企事业单位为解决本单位职工住房困难,经批准由国家、单位、个人共同筹资建设住房的一种形式。
(二)集资建房必须符合城市建设规划,要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指导方针。
(三)集资建房只搞公寓住宅,各类住房建筑面积和装修标准按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四)我区城镇行政、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以自住为目的,均可参加集资建房。无房户、住房困难户和危房应优先安排集资建房,并由集资建房单位统一办理有关手续和组织资金筹集。
(五)建有私房和已购买公有住房的职工原则上不能参加集资建房。但对原已购住房面积未达到规定面积标准的,经集资建房单位批准,也可以参加集建房,但须向原产权单位以原价退出已购住房。
(六)本暂行办法适用于我区城市(包括建制镇和工矿区)各类行政、企事业单位集资建房。
二、管理机构和审批程序
(一)自治区城镇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区集资建房工作的指导、协调、管理。
(二)市、县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集资建房工作的指导、协调、管理和资格审查。
(三)各级住房资金管理中心与银行房地产信贷部联合对各单位资建
(二)职工按建房费用不低于40%部分集资的,拥有部分产权,可以继承。职工的产权比例按个人集资额占实际费用(含当地届时出售公有住房测定的征地和拆迁补偿费)的比重确定,一般住用5年后可依法进入市场。在同等条件下,集资单位有优先购买、租用权。售、租房收入的补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所含土地收益和按规定交纳有关税费后,单位和个人按各自的产权比例进行分配。
(三)已建住房超过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文件规定的面积和装修标准的费用均由职工个人承担,不计入产权比例计算。
(四)集资建房获市、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后,集资建房单位应与集资职工签订集资合同,合同应包括如下内容:
1、拟建住房的建房面积和装修标准;
2、建房集资额及交款方式和时间;
3、集资建房竣工交付使用时间;
4、集资建房的分配、管理办法;
5、产权比例(房屋竣工后按上述
(一)、(二)条规定执行);
6、违约责任;
7、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
(五)集资建房竣工后,须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竣工验收,验收合格后,集资建房单位持批准单位的批文及单位与职工签订的集资合同到当地房地产管理部门办理房屋所有权证书。
(六)集资建房的维修管理,参照各地公有住房售后管理有关规定办理。
(七)未按本暂行办法办理批准手续擅自集资建房的单位,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房改办有权责令停工补办手续;不符合集资建房条件的责令停建;已建成的,房地产管理部门不予办理房屋所有权证书。
(八)不如实申报或擅自改变设计造成住房面积超过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文件规定标准的,由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房改办根据有规定予以处理。
(九)各市、县人民政府可依据暂行办法制定本市、县的实施细则。
(十)本暂行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发布部门:广西自治区政府 发布日期:1996年05月27日 实施日期:1996年05月27日(地方法规)
第三篇: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居住证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居住证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苏府规字〔2011〕4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苏州市居住证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第68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苏州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九日
苏州市居住证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居住登记和居住证的申领、发放、使用等相关服务与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居住的非本市户籍人员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申报居住登记及申领居住证。
第四条 公安机关是居住登记及居住证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居住登记和居住证办理、制作、发放以及居住信息管理与保护等相关工作。
发改、教育、民政、司法、财政、人社、住建、交通运输、卫生、人口计生、工商等相关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做好非本市户籍人员服务和管理的相关工作。
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其他组织,应当协助做好非本市户籍人员服务和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 公安机关根据本市实际情况和便民原则,可以委托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居住房屋出租管理办公室、流动人口服务中心、综治工作中心、行政服务中心或者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从事居住登记、居住证受理、发放及持证人住址变更等辅助性工作。
公安机关和受委托从事居住登记、居住证受理、发放及持证人信息变更等辅助性工作的组织统称为受理机构。
公安机关应当在本辖区内通过公告等方式告知居住登记及居住证的办理方式和办理地点。
第六条 市政府电子政务主管部门指导、协调相关部门完善信息系统,督促相关部门做好非本市户籍人员信息的采集、管理、维护和更新工作。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非本市户籍人员服务和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将制作居住证所需费用以及非本市户籍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第二章 居住登记
第八条 非本市户籍人员应当自到达居住地之日起7日内,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明向居住地受理机构申报居住登记,填写《苏州市流动人口居住信息登记表》。
第九条 用人单位或者学校为非本市户籍人员提供住所的,由用人单位或者学校到非本市户籍人员集中居住地受理机构申报居住登记,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系统申报居住登记。
前款规定以外的人员由本人到居住地受理机构申报居住登记。
第十条 房屋所有人、承租人或者房屋中介机构为非本市户籍人员提供居住条件的,应当督促居住人员申报居住登记;居住满7日仍未申报居住登记的,房屋所有人、承租人或者房屋中介机构应当向居住地受理机构报告居住人员的情况。
第十一条 下列非本市户籍人员按照如下规定申报居住登记:
(一)在旅馆及其他可供住宿的经营性服务场所内住宿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办理住宿登记;
(二)住院就医人员办理住院登记;
(三)流浪、乞讨等居无定所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由相关部门负责登记。
第十二条 公安机关应当拓展非本市户籍人员居住登记信息采集方式,开通电话、传真、网络等申报渠道,方便非本市户籍人员和有关单位申报居住登记。
第三章 居住证办理
第十三条 居住证一人一证,短期居住证和居住证式样一致。首次申领居住证不收取费用。
年满十六周岁,拟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非本市户籍人员,应当申领居住证;拟在居住地居住一个月以上至半年的非本市户籍人员,应当申领短期居住证。未满十六周岁的非本市户籍人员,可以依照本办法的规定申领短期居住证、居住证。
第十四条 申领居住证的人员,应当到居住地受理机构办理申领手续,并提交下列证明材料:
(一)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明;
(二)固定居住处所证明材料;
(三)居住地就业或者就学等证明材料。
不满49周岁的已婚女性应当提供《婚育证明》或者《苏州市非户籍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卡》;携带未满16周岁子女的,还应当出示子女户籍证明或者户口簿。
未成年人应当由其监护人或者监护人委托的其他人办理申领手续。
第十五条 受理机构接到办理居住证申请后,对材料齐全的,应当受理,并出具回执;对材料不齐全的,应当告知需要提交的材料。
申请材料经审核不符合要求的,公安机关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申请人;符合要求的,公安机关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核发居住证。申请人应当持回执到受理机构领证。第十六条 用人单位应当在与非本市户籍人员建立劳动关系之日起30日内,督促其申领居住证或者办理居住证信息变更。
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非本市户籍人员,在居住地居住满30日仍未申领居住证的,为其提供居住条件的房屋所有人或者承租人应当督促居住人员申领居住证。
第十八条 居住证持有人的姓名、居民身份号码、户籍地址等重要信息发生变更影响使用功能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3日内到受理机构换领居住证。
居住证持有人居住地址、工作单位、政治面貌、婚育状况等登记信息发生变更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10日内到现居住地受理机构办理变更登记。
第四章 居住证使用
第十九条 居住证是非本市户籍人员在居住地居住和享有居住地公共服务的证明。
居住证持有人在享受公共服务机构提供的公共服务时应当出示居住证。
第二十条 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充分研究、开发并逐步完善居住证使用功能。
公共服务机构和商业服务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应当为居住证持有人提供服务便利。
第二十一条 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居住期间可以享有下列权益:
(一)按照规定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并享受相关待遇;
(二)按照规定安排接受义务教育的子女入学;
(三)按照规定享有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服务;
(四)按照规定享有传染病防治和儿童计划免疫保健服务;
(五)按照规定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六)按照规定申领机动车驾驶证、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手续;
(七)按照规定参加居住地社区或者物业服务企业的有关事务管理;
(八)符合户籍准入政策规定的,可以申请登记为户籍人口;
(九)享有本市规定的其他待遇。
第五章 居住证管理
第二十二条 居住证应当每年签注一次。短期居住证半年内经签注可以转换为居住证。第二十三条 居住证持有人应当自居住证签注有效期届满前30日内到现居住地受理机构办理居住证签注。逾期不办理签注或者不如实提供签注信息的,自动中止其居住证使用功能。
居住证中止使用功能后,可以按照本办法申请重新启用原居住证,连续居住时间从重新启用之日起计算。
第二十四条 公安机关和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应当完善流动人口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和居住证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信息保护等级、信息查询与使用授权、信息安全管理等制度。
第二十五条 相关部门应当将采集的非本市户籍人员信息通过政务网平台实现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居住证持有人使用居住证办理各项行政业务手续后,相关部门应当及时将业务办理信息反馈至居住证信息管理系统。第二十六条 居住证遗失、损坏的,居住证持有人应当及时申请补领或者换领。补领或者换领居住证,应当缴纳证件工本费,工本费标准按照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单位和个人应当真实、准确提供居住信息、材料,不得提供虚假信息或者虚假材料。
第二十八条 公安机关依法可以查验办理单位和个人的居住登记与居住证的办理情况。第二十九条 国家行政机关、其他履行法定职责的单位和个人在履行法定职责时可以查询、使用与其履行职责相关的居住信息。查询、使用居住信息应当符合相关规定,相关单位应当予以配合。
居住证持有人可以向公安派出所或者行政服务中心查询本人的居住信息,公安派出所和行政服务中心应当按照信息查询相关规定提供服务。
第三十条 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居住信息采集、使用、管理过程中所获悉的信息应当予以保密,不得擅自披露,不得进行买卖,不得用于法定职责或者使用授权以外的用途。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一)伪造、变造或者买卖居住证的;
(二)买卖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居住证的;
有前款所列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本办法规定的相应职责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外国人、无国籍人和香港及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台湾地区居民不适用本办法。
持有《姑苏英才服务卡》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的人员不另行申领居住证,除享受规定的人才优惠权益外,同时享受本办法规定的权益。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实施前已依法申领暂住证的,在暂住证有效期内可继续使用,也可免费申领居住证。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1年4月1日起施行。
发布部门:苏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1年03月29日 实施日期:2011年04月01日(地方法规)
第四篇: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六安市公益性公墓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六安市公益性公墓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六政〔2009〕4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试验区管委,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
现将《六安市公益性公墓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九年一月五日
六安市公益性公墓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我市公益性公墓的建设和管理,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根据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民政部《公墓管理暂行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公益性公墓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乡(镇)政府为所在地村民提供骨灰安葬服务的公共墓地。
公益性公墓不得对村民(含本辖区)以外的其他人员提供墓穴用地。
第三条 公益性公墓建设要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乡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以及新农村建设要求。
第四条 公益性公墓选址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不得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严禁占用耕地或变相占用耕地,所需用地从乡(镇)公益性建设用地中调剂解决。
第五条 建设公益性公墓要突出从紧、从严的原则,每个乡镇,可申请建设一处公益性公墓,建设面积应控制在20亩(公祭堂2亩)以内。所建公墓要履行用地审批手续,涉及林地的,需经林业部门批准。
第六条 公益性公墓是面向农村、服务于大众的社会公益性设施,不得变相从事经营活动,建设资金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自愿捐赠和群众自筹相结合的原则筹集,县区政府要加强公益性公墓建设的领导,加大奖励和扶持力度。
第七条 公益性公墓可分中、低档墓区,低档墓区应不少于墓穴总数的70%。要根据本地经济状况,对农村困难群体的殡葬服务收费给予优惠或减免。
第八条 公益性公墓墓穴占地面积单穴不得超过0.8平方米,双穴不得超过1平方米。严禁建造豪华墓穴。墓区绿化覆盖面不得少于50%,墓碑以平置为主,防止青山“白化”现象。
提倡和鼓励花葬、树葬、草坪葬和骨灰撒散的绿色生态安葬方式。
第九条 建立公益性公墓由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报墓地所在地县区民政部门批准。申请时,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报告;
(二)发改委的立项批复;
(三)建设、规划、国土、林业等部门的审查意见;
(四)建设公墓的可行性报告;
(五)其他有关材料。
第十条 公益性公墓最高限价由市民政部门会同物价局综合市场建材、人工、绿化、管护等因素合理地确定,所有收取的费用全部用于公墓的管理、维护和建设,严禁挪作他用。
公益性公墓具体的收费价格,由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县区民政、物价部门共同核定,不得超过市物价部门核定的最高限价。
第十一条 公益性公墓应严格按物价部门核定的价格向村民提供墓穴用地,要在入口醒目位置设立价格公示牌,公开墓穴价格和价格投诉电话。
禁止巧立名目乱计价、乱收费,禁止炒买炒卖墓穴格位。
第十二条 各乡镇要对已建的公益性公墓进行集中整合,规范管理。公益性公墓要明确专人负责,聘用专门管理人员,负责墓地的管理和维护(原则上1—2人)。
公益性公墓管理要建立严格的墓穴出售档案登记管理制度,并建立财务账册,加强财务管理与监督,实行公开公布。
第十三条 公益性公墓实行年检制度,年检由所在地县、区民政部门组织实施,报市民政部门备案。市民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普检或抽检,并予以通报。
第十四条 公益性公墓实行属地管理。对违反公益性公墓建设管理规定的,按照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实行谁审批谁整改,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将逐级追究责任。
第十五条 公祭堂的定价与管理比照上述执行。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五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省级储备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发布单位】四川省
【发布文号】川府发[2003]29号 【发布日期】2003-07-21 【生效日期】2003-07-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省级储备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川府发[2003]29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级有关部门:?
《四川省省级储备粮管理暂行办法》已经省政府第10次常务会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四川省人民政府
二○○三年七月二十一日
四川省省级储备粮管理暂行办法
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我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川府发〔2001〕51号),为做好省级储备粮管理工作,保证省级储备粮管好盘活、库存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管理规范,在省需要时调得动、用得上,特制定本储备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
第一条第一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省行政区域内省级储备粮的管理及其相关工作。
第二条第二条 省级储备粮粮权属省政府,其规模由省政府确定,收购、轮换计划由省粮食局、省财政厅、省农发行联合下达。?
第三条第三条 省级储备粮实行政府委托、部门监管、企业运作的办法,形成管理科学、调控有力、高效灵活、节约费用的管理运作模式,确保省级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完好、结构合理、管理规范。?
第四条第四条 省级储备粮应集中到储藏能力较强、管理水平高、交通便利、吞吐灵活的大中型粮库集中管理。?
第五条第五条 省粮食局负责全省储备粮的日常管理工作,规划省级储备粮总体布局;审核认定省级储备粮承储企业的资格;制定省级储备粮轮换方案并监督实施;监督和检查省储备粮的库存数量、质量和统计工作。协助省财政厅管理省级储备粮的费用、利息。?
第六条第六条 省财政厅按照省政府确定的省储备粮规模,负责将省级储备粮费用、利息纳入当年财政安排的粮食风险基金预算;制定省级储备粮费用标准,监督承储企业的财务;按时将省级储备粮费用、利息垂直拨付到承储企业,并监督使用情况;协助省粮食局规划省级储备粮总体布局及审核认定省级储备粮承储企业的资格。?
第七条省农发行按照省级储备粮收购、调运、轮换计划做好信贷资金供应和管理工作;省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负责省级储备粮质量检验及监督;省物价局负责省级储备粮价格监督。
?
第二章 储备粮的收购? ?
第八条第八条 购入省级储备粮,由省粮食局、省财政厅组织承储企业面向全省,原则上在省粮油批发市场进行招标采购。?
第九条第九条 省级储备粮入库成本由省财政厅、省粮食局根据招标采购价和有关费用核定。?
第十条第十条 承储企业要执行有关粮油质量、卫生、计量等法律法规、管理办法和技术标准。?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收购的省级储备粮必须是国家标准中等以上的新粮,储备粮入库后,经过四川省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公正检验合格后方可确认为省级储备粮。? ?
第三章 储备粮的储存??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承储企业应当具有安全保粮条件、较高资产质量、较强经营能力、良好资信,并具备专业技术人员、粮食出入库检验、化验设备和粮情检测设施。承储企业的具体条件由省粮食局制定。?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承储企业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执行本省对省级储备粮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对省级储备粮实行分品种、分年限、分地点、分货位储存和管理;
(三)未经省粮食局、省财政厅、省农发行同意,不得变动省级储备粮储存地点;?
(四)为确保省级储备粮安全,必须做到“一符”(帐实相符)、“三专”(专人、专仓、专帐)、“四落实”(数量、品种、质量、地点)。?
(五)按照省粮食局入库和出库通知的要求,保证完成省级储备粮的调入和调出。
??
第四章 储备粮的轮换? ?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省粮食局每年应按照省级储备粮库存总量的30%安排轮换。储存年限指标以粮食生产收获年份计算,稻谷2-3年、小麦3-4年,对储存条件差的取低值,储存条件好的取高值。轮空期不得超过3个月,轮空数量不得超过储备总规模的20%。?
省级储备粮的轮换出库,由省粮食局按照所储存粮食的入库时间下达轮换计划,承储企业按照计划实行先进先出;或者根据粮食的质量状况进行安排。
省级储备粮轮换管理办法由省粮食局、省财政厅、省农发行另行制定。?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承储企业要按照上级下达的计划,对储备粮进行轮换。轮换采取成本不变,以当年相同品种新粮与库存旧粮等量兑换的实物方式进行。轮换所发生的价差损益,由企业负担。轮换期间的保管费用补贴照常拨付。?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省级储备粮轮换所需资金,由承储企业向当地农发行申请,开户行根据轮换计划安排资金,并实行库贷挂钩、封闭运行。承储企业根据省下达的轮换计划,轮出省级储备粮业务回笼的资金,要及时足额归还农发行贷款本息。农发行要及时安排轮进粮食所需贷款以保证新粮及时入库。??
第五章 储备粮的动用??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动用省级储备粮由省粮食局、省财政厅提出计划,报请省政府批准动用。未经省政府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动用省级储备粮。?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除特殊用途安排外,销售省级储备粮,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原则上在县级以上粮油批发市场进行竞卖。?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本省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经省政府批准,可以动用省级储备粮:?
(一)省级储备粮实行增值性储备,当市场粮食价格出现波动时,动用省级储备粮进行高抛低吸,平抑粮价;?
(二)遇有重大自然灾害或者突发事件;?
(三)省政府认为需要动用省级储备粮的其他情况。?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经批准销售省级储备粮以及进行储备粮轮换业务的,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粮食企业增值税征免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9〕198号)要求,免征增值税。?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经审核动用省级储备粮发生的价差亏损由省财政用粮食风险基金(或粮食专款)弥补;发生的价差收益上缴财政,充实省级粮食风险基金。??
第六章 损耗与损失??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承储企业要及时核实、上报省级储备粮储存中的正常损耗、损失。?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省级储备粮损耗分定额内损耗和超定额损耗。定额内损耗的处理参照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标准另行核定。超定额损耗由企业自行负担。省级储备粮损失分人力不可抗拒损失和人为损失。属于管理责任和责任事故造成的损失,按照有关规定办理;人力不可抗拒的损失,由企业及时报告省财政厅、省粮食局等部门,经审核后,其粮食净损失部分由财政负担。? ?
第七章 储备粮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省粮食局、省财政厅根据省级储备粮布局规划,按照交通便利、规模承储、设施齐备、科学保粮的原则,择优选定承储单位并签订委托承储合同,承储企业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承储企业要按规定编制并及时向省财政厅、省粮食局报送省级储备粮业务的财务报表。?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承储企业要建立省级储备粮信息管理平台,及时反映承储企业分品种、分库点、分仓位、分年限的储备粮数量和成本,准确反映承储企业省级储备粮购、销、调、存情况,并与省粮食局、省财政厅连网,保证会计帐、统计帐、保管帐(卡)和省粮食局、省财政厅的台帐帐帐相符、帐实相符。?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省财政厅、省粮食局、省农发行等部门要对全省储备粮承储企业加强监督,建立健全省级储备粮的各项管理制度,定期核实库存,承储企业要加强对储粮库点的日常管理,完善业务手续,规范操作程序。省粮食局、省财政厅、省农发行采取定期全面普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对储备粮严格监管,确保省级储备粮实物和收购资金、补贴资金的安全。? ?
第八章 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擅自动用省级储备粮的,由省粮食局取消其承储资格;造成损失的,赔偿经济损失;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擅自动用省级储备粮的,依照国家公务员管理法规,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承储企业有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由省粮食局责令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的,可视情节轻重,依法变更或者解除承储合同。造成省级储备粮损失的,由省粮食局责令赔偿。??
第九章 附 则??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建立储备粮的市、州、县政府,可以参照本办法制定本市、州、县储备粮管理办法。?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省粮食局、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