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建设思想的发展历史及启示(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18:41: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防建设思想的发展历史及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防建设思想的发展历史及启示》。

第一篇:国防建设思想的发展历史及启示

新中国国防建设思想的发展及启示

国防建设指的是为国家安全利益需要,提高国防能力而进行的各方面的建设,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建设,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武装力量建设:战场建设,人力物力的多种动员准备:边防、海防,空防和人防建设,战略物资的储备,国防工业建设和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对人民群众和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发展国防体育事业,建立,健全国防法规体系:军事理论研究,发展军事科学,制定并完善符合实际的战略战术原则:后备力量的建设,以及与国防相关的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电、能源、水利、造林、气象、卫生、航天等方面的建设。重点是武装力量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军事工作的重心,随之转到巩固国防、建设现代化国防上来。为此,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这也成为我国日后国防建设发展的基础,其主要内容有:

1.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对外永远不称霸,决不侵犯别人,也决不允许别人侵犯中国。

2.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以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和平,为国内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3.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把国家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国家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重视加强国防建设,在不断增加国家经济实力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国防现代化。

4.中国的国防现代化要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的方针。要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动员和依靠广大军民共建国防。国防斗争要综合运用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多种方式,实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

5.必须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军队建设应保持适当规模,注重提高质量,不断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建设诸军种、兵种合成的国防军。

6.建立完整的国防科研和国防工业体系,实行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的方针,根据本国本军的特点发展武器装备,尤其要重视发展当代尖端武器和技术装备。

7.普遍实行民兵制度,完善国防动员体制,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8.加强战略后方建设,为未来反侵略战争提供巩固的战略依托。

9.对付外敌入侵,仍要坚持人民战争的路线,坚持立足现有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优良传统。

随着国家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中国国防建设也逐渐面向国际化,并根据国

情和国际大环境的需要做出调整,为此邓小平对新一阶段的国防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提出新的要求:

1.从现代化的世界潮流出发,提出军队建设的目标:必须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2.坚持党的建军原则,强调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3.依据中国的国情,提出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必须协调发展的原则。

4.对全面提高军队战斗力进行总体设计,把和平时期的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加以强调。

5.主张加强军队整顿,健全规章制度,从严治军。

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国情和国际环境提出的江泽民国防建设思想,是江泽民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针对时代发展变化,为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而提出的系统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军队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主要内容包括:

1.从国际战略全局和国家发展大局谋划国防和军队建设;

2.解决好“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

3.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

4.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

5.提出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并用以统揽军队建设全局;

6.按照“五句话”总要求全面加强军队建设;

7.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军队各项建设的首位;

8.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加强军队质量建设;

9.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

10.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11.走出一条投入少、效益高的军队现代化建设道路;

12.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

13.军队现代化建设动力在改革;

14.依靠人民建设军队、建设国防等。

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站在时代发展要求的高度,根据国家安全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国防与军队建设的特点规律,就我军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主张。这些思想和观点对加强人民军队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加强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2.把坚决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作为加强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要求

3.把着力推动军事领域的“四个创新”作为加强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动力

4.把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作为加强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抓手

总结历史和革命前辈的经验不难看出新中国国防建设思想的发展脉络,从建设和巩固国

防基础,到军队的思想和现代化建设,每次调整都契合了国家发展和国际环境的需要,并给日后国防建设思想的发展完善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宝贵财富。根据各时期党和国家提出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我总结如下:

1.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军队各项建设的首位。

2.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适应世界军事变革新趋势和我国发展新要求,着眼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创新,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筹划,推动各项建设有机衔接、有序发展。

3.积极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推进军事训练转变,深化训练模式、训练方法和训练管理改革,大力加强全系统全要素联合训练,开展复杂电磁环境下适应性、研究性、检验性训练,不断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

4.进一步加大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力度。加强军事立法工作,推进军事法制建设,严格按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管理教育部队、开展工作、规范行为,保持部队正规的战备、训练、工作和生活秩序,不断提高部队正规化水平。

5.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适应我国安全环境的新形势和维护发展利益的新要求,突出重点行业和领域,突出科技参战在前,突出综合动员保障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努力提升核心动员能力、体系动员能力。

6.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始终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科学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努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面对未来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国家的国防建设目标也会不断做出调整,作为祖国未来的基层军官,国防建设思想是我们学习的重点。通过不断学习,我相信我们能经受起未来来自各方面的变化和考验。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深化改革,为建设一支经得起考验,打得赢现代化战争的革命军队做出我们的贡献。

第二篇:结合国防历史,谈谈对国防建设的启示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国防动员建设”的要求。国防动员体制是国防动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组织制度,是国家关于国防动员的组织系统、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和相互关系的规范。

国防动员体制的功能状态,对于增强国家的国防动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我的心中,国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国防事业是每个中国人都应引以为高尚的事业,而从事国防事业的人是世界上最高尚与伟大的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在不断发展,人类在不断进步,社会也变得更加文明。国家、种族的界限日益缩小,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素质也越来越高,和平与发展成了当今社会的主题。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国防只有在战争年代才值得重视,在这个和平的年代里显得多余了。可是,如果没有强大的国防作后盾,无论多强大的经济也会化为乌有。众所周知,落后便要挨打。当今霸权主义,强权横行。

由于一次海湾战争,原本风光富裕的伊拉克也算一个经济强国,但现在却只能任人宰割,前几年的阿富汗和南斯拉夫不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吗?假如他们拥有自己强大的国防后盾,还会任人宰割吗?假如美国等国家没有强大的国防作后盾,他们能够肆意的挑起战火吗?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美好愿望和宏伟蓝图,可是罪恶的子弹还在威胁着一些国家和地区,甚至威胁到全世界的和平。人民军队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没有他们,就不会有和平稳定的发展局面,就不能与霸权主义斗争到底;没有他们,人民的生命财产就无法保障。

当圆明园的华丽与高贵被英国传教士的书信传回英国时;当康乾盛世浮华背后的致命弱点渐露时;当英国使者的通商请求被清帝婉言谢绝时,没有人能想到,中国即将经历100多年的劫难。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中国的万里土地上,受到了外国列强侵华炮火的洗礼,也是我感到只有国富兵强才能拥有自己的主权与和平安定的发展当鸦片大量的流入我国,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余箱,到道光十八年,即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猛增到四万零二百箱。鸦片的泛滥,影响了民众的身心健康,使吏治败坏导致中国白银外流,政府财政收入短绌。清政府破于压力加之林则徐一针见血地指出:鸦片不禁,几十年后会弄的国贫民弱“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种局面显然是道光帝无论如何也不想看到的,“兵”“银”是封建统治的两大死穴。

道光十八年十一月(1838)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但是,当时清政府给与战争的财政运算本来就少之又少,再加上各个级别的大小官吏层层的压榨剥削,致使军费紧张,士兵所用枪支大多是鸟枪,舰炮的炮弹大多不能爆炸,武器装备甚至不如明朝,清政府是以弓箭和腰刀在马背上夺取的天下,所以在清政府执政的200多年中,武器根本没有任何改进。在当时清政府的官兵浴血奋战,可是由于敌我双方的武器比例悬殊太大,致使鸦片战争在敌方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清政府被迫签下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这是清政府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中国的主权。他规定中国割让香港,赔偿二千一百万银元,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口岸城市对外通商,此外英国还享有协议关税,而通过《南京条约》补充文件《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的签订得到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优惠国待遇和开设租界等特权。

如果清政府的官吏都尽心尽力的维护国防的建设,不把军费中饱私囊,就不会指使清军的装备不进反退。在鸦片战争中清军的人数远远超过英法联军,但是就武器装备和性能来讲,几乎就是冷热兵器之间的对话,这无疑是导致这场人数悬殊的战争以少胜多的结果的必然因素。所以,我觉得。只有国富兵强才能不受外国列强的欺辱。而在2战的反法西斯的战场上,中国人民始终坚定不移的坚持抗日求国的基本思想。经过8年的艰苦抗战终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了中国,但是这场战争给中国人民留下的苦难是不可磨灭与消除的。1937年7月7日夜11时,日军驻丰台部队,在宛平城外芦沟桥附近,借口夜间演习中,失踪士兵一名,无理要求派部队进宛平城搜查,为当时驻芦沟桥的中国第29军第37师第219团吉星文部所拒绝。双方正在交涉中,日本侵略军竟向宛平城射击,继而开炮轰击宛平城和芦沟桥。日本军国主义向中国发动全面战争从此开始。8年抗战中的中国的海空军都很弱小,不具备与日军抗衡的实力。但他们同样为抗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海军将士们拆下舰炮,自沉舰艇,作为炮兵,步兵参战。中国空军与日军激战8年,创造了无数辉煌:抗日天神高志航指挥我们的战斗机在8.13空战中击落日机6架,自己无一伤亡,使中国空军一战成名;飞行员阎海文在飞机中弹跳伞后落入日军包围,敌人要他投降,他拔出佩枪杀了几个鬼子后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牺牲前高呼:“中国无投降之空军!”;飞行员沈崇诲在飞机被敌人舰炮击中后毅然驾机撞向敌舰,与敌同归于尽,让鬼子领教了中国的神风特攻......中国空军的200多架飞机在开战不久就打光了,后来国家集中有限的财力坚持打掉多少就买多少。后在美国援华航空队的帮助下,坚持到了1945年,我们扬眉吐气的时候到了,芷江会战,中美联合空军完全掌握了制空权,鬼子也尝到了被飞机狂轰滥炸的滋味,此次战役是抗战史上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答案补充由此可见,如果当时中国拥有自己的强大空军海军,日军的侵华时间是可以缩短的,只有国富军强才能使我国的土地上再不燃起战争之火.76年前,我国经济落后也是造成国门洞开、生灵涂炭的一个重要原因。看昨天知国耻,看今天想国兴,看明天盼国强。只有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为了不再做“弱肉”,不再被“强食”,我们必须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以科学发展来大踏步地向前追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我国经济总体规模虽然比较大,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排在世界100位之后。面对现实,倍感发展之急迫,不思发展就如同当年的不抵抗,有发展才谈得上民族尊严,才能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中,使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真正巍峨挺立。现当代国防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这里分阶段加以阐述。

启示

中国国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随着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的出现,国防便产生了。中国古代国防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到清王朝中国开始了屈辱的国防历史,进入近代中国受到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国家利益严重损害,随着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新中国的诞生,我国才摆脱了被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的命运,新中国建立后又陷入了资本主义列强的重重包围,并进行了多次对外战争,在中共的英明领导下都取得了胜利,有力的维护了民族独立和国防安全。下面谈几点中国国防历史留给我们的启示。

一经济实力决定国防力量

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往往拥有强大的国防力量,因为它可以从庞大的国民收入获取更多资源来投入到国防建设上,如果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力弱,但还要把大量的资源通入到国防里,透支财政,是国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那这个政府里倒台已经不远了,新中国初期由于八年内战,国民经济凋敝,党面临着艰巨的任务,既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又要应对国外反动势力的颠覆,最终党英明决断将国防建设放在首位,巩固了新生政权,但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了局限。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同时我国国防建设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武器装备更加先进。

二稳定的政局是国防安全的保障

政府是组织国防建设的主要推动力,所以政局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国防安全。抗日战争初期,日本侵略军三个月就侵占了东北三省,还厚颜无耻的建立了他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在全国的声讨声讨蒋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的压力下,蒋介石又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并又开始了新的对苏区的武装围剿,侵华日军趁机将魔掌伸向华北,攫取多项侵略权利。中共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得到了许多人士的认可,经过七七事变后蒋介石才决定联共抗日并在正面战场积极地防御,使日军快速灭亡中国的计划彻底破产,为最终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同时证明了我国的国防实力不容小视。

建设一支数量足,质量高的军队!春秋战国时期,在弱国强食的激烈兼并战争中,各诸侯国无不崇尚“武备”,奖赏军功,鼓舞士气,重视军队建设,提高军队战斗力,可见国防根本是军队,军队是强大与否的象征。古今中外的国防史告诉我们:如果没有一支足够数量的,有质量的军队,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就没有起码的保证。

武器装备的优劣是决定国防强弱的重要因素!列宁曾经说过:一支不准备掌握敌人已经拥有和可能拥有的一切武器,一切手段和方法,谁都会认为这种行为是愚蠢的,甚至是犯罪的。国防史告诉我们:武器装备及由此决定的兵种战法对于战争胜负,对于国防强弱有重要的作用。从宋朝到万顷晚清之前,是冷,热兵器并用而以冷兵器为主的时期,在此期间,陈吉斯汗及其子孙学习军事技术,运用新式装备最为成功,战国也最为辉煌。

全民的国防意识是强大国防的精神根基!汉武帝刘秀,三国时的诸葛亮,曹操,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以及清康熙帝玄烨等,都实行“富国强兵”“文武并用”之策,注意在奖励“耕战,农兵合一”培养全体军民固边守防的思想,致使国防强大,外敌不敢小视。因此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离不开全民强烈的国防意识,包括居安思危的国防警觉和一旦强虏压境,全民族同仇敌忾战胜敌人的精神准备,这是国防历史给我们的一个最深刻的启迪。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是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科技进步是国防强盛的重要力量!国防建设历来是世界各国先进技术竞争的主要领域,做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科教化知识,扎实掌握专业知识,把自己努力培养成有用之才,在步入社会后,为我们经济的发展,为我们科技的进步,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我国国防的强盛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身!

第三篇: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

审议《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

(上接第一版)要抓紧研究制定和修订相关法律,把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覆盖到长江流域。要有明确的激励机制,激发沿江各省市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在动力。要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部署,在改革创新和发展新动能上做加法,在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上做减法,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

会议强调,要在保护生态的条件下推进发展,增强发展的统筹度和整体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要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和有序转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要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环境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第四篇:西方人本管理思想的起源、发展及启示

西方人本管理思想的起源、发展及启示

[摘 要] 本文分析了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的三个渊源,即现代人本主义、人本主义经济学和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由此明确了人本管理的目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表现为劳动者占有劳动成果并自主决策。西方管理实践从纯粹物本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再到人力资本管理的发展历程,明示了管理不断人本化的趋向。

[关键词] 人本管理 哲学渊源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本管理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内容,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取代历史上的“以物为本”和“以资为本”的管理方式,这是人类历史进步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不是用人艺术,而是哲学理念,考察西方人本管理思想的起源和发展,有助于我们明晰人本管理的实质,弄清人本管理实施的制度前提,找准实现人本管理的正确途径。

西方人本管理思想并非直接来源于哲学上的人本主义,哲学上的人本主义(Anthropology)更强调人的“生物性”,而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因素。现代人本管理思想的哲学渊源是Humanism,即人道主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价值和个性发展等方面的理论和思潮。Humanism最早由古罗马思想家M·T西塞罗提出,指的是一种能够促使个人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教育制度,因此,人本管理的实质在于人的发展。

从古希腊开始,Humanism一直如星星之火传承下来,新兴资产阶级曾利用Humanism反对封建教会****,要求发展人的个性。20世纪60年代,现代人本主义在哲学界再次突起,存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人格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等广为流行,这些学说宣扬人的价值、扞卫人的尊严、关注人作为人的前途、特点和利益,以提高人的地位为使命。这种思潮带动了人本经济学的发展。人本经济学关注的是人的发展和需要,而不是对金钱和财富的占有,它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序列论”为人性假设,认为人的精神需求本质上是社会需要,不能以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方式满足。按照人本主义的逻辑,企业就是在企业里工作的人,企业应该由工作者来管理,参与工作的每一个人应当公平地共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成果,缺席的资本所有者除了租借费(利息)之外不应当占有任何产品。美国人本主义经济学家大卫·埃德曼提出:人与生俱来就具有内在的价值或尊严,而不是作为顺手的工具以劳动得到实惠或工资。在典型的现代企业——股份公司中,企业雇员没有任何决策权,这完全违背了民主的原则,“就好像一国人民(股东)加入一个共同的契约联盟(股份公司),选举一个政府(公司管理层)来管理另一个国家的人民(公司雇员)。第二国的人民(雇员)又同意订立另一份契约——一份表示向管理者俯首称臣的契约(雇用合同)。这不过是政治版的资本主义企业。”人本企业的组织形式应该为合作社,劳动者以联合劳动为基础,在资本不足的情况下,可以租借资本,但是决不允许“任何以外部资本提供人或出借人的资格来享受董事职位或企业管理经营决策的投票权的行为,以及其他或直接或间接插手企业决策的行为。” 劳动者实行民主管理,每一个劳动者都拥有平等的决策权,这是建立在****而不是产权基础上的。企业员工将其决策权明确地委托给管理方,管理方以被管理者的名义和利益来运用其决策权,这是与政治领域“民有、民治、民享”类似的经济民主。人本主义乐观地认为通过教育和社会改良,依靠立法的力量完全可以建立一个全新的人本社会来实现人的发展,可以说这是一种充满热情的浪漫主义改良思想。

西方人本管理思想的另一个来源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建立在对于劳动者的需要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矛盾分析的基础上。马克思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关键不在于其自然属性,而在于社会属性。人们在劳动中形成了共同活动和相互交往,由此形成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人本质。马克思把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生存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享受需要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得到生活乐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是人表现自己和发挥生命价值的需要,发展是人固有的本质力量,体现为创造性的活动。这些需要都是在劳动中,或者以劳动为手段得到满足的。但是“以资为本”的社会制度却否定了劳动者作为人的需要,把劳动者异化为资本增值的工具。“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毁。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

之外才感到自由,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此,它不是满足劳动的需要,而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在资本私有制之外,劳动分工也助长了对工人的异化。在细致分工的流水线上,每个人日复一日单调地重复着简单的动作,生产的节奏完全受机器的控制,个人基本没有能力影响和控制生产的内容和进度,甚至无法在生产过程中控制属于他自己的那部分工作,个人的能力得不到承认或凸现,丧失了从工作中得到自豪感和成就感的机会,更失去了创造性。“工人要么逃避劳动,要么就是在劳动中希望消除异化,即由人来支配物。他们希望能够参与企业生产过程的决定,希望成为机器的主人,缩小因劳动分工而产生的同管理阶层之间的差距,获得人格的尊重。”马克思预言资本主义之后的社会应该是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种“以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因此,其实质是人本主义社会。人本社会是以高度的科学技术武装起来,并得到自觉的科学管理和控制的劳动,劳动效率大大提高,劳动时间大大缩短,从而有充分的时间来从事为养成和发挥每个人的智力、体魄、品德和个性所需要的各种活动。通过对人本管理思想渊源的追溯,我们可以明确,人本管理并不是单纯的关心员工、理解员工、尊重员工,它不是从“用人”出发,而是从“发展人”出发,让员工从“手段人”变成“目的人”,从被管制者变成享有决策权的人。无论是人本主义经济学还是马克思所设想的理想社会都还远未实现,但是,它们共同预示了人类社会以及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与物权的对比和较量中,****的力量不断增强,在管理中表现为从物本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再到人力资本管理,最终实现完善的、彻底的人本管理。

西方国家管理实践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物本管理与人本管理。在物本管理阶段中,根据人与物在管理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纯粹物本管理阶段、人力资源管理阶段和人力资本管理阶段。截至目前,人本管理不过刚刚萌芽。

在纯粹物本管理阶段,企业中的劳动者普遍被看成是“机器人”、“工具人”,他们与机器设备唯一的区别是会说话,这一阶段在管理上的特点是完全依赖外在的强制和监督。在管理者的眼中,人的特点就在于人是“有生命的机器”,是会说话的工具,他们无视工人的任何需求,甚至是生理需求。在他们眼中,工人都是好吃懒做、好逸恶劳、贪得无厌、满身恶习的穷鬼,对这些人必须严加看管,多加处罚,否则他们就会偷懒、怠工甚至闹事和破坏。直到今天,在西方经济学家的分析中,监督以防止员工偷懒仍是管理存在的首要原因。在这一阶段,管理者对工人随意处置,最大限度地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克扣工资,雇佣童工和女工,对稍有懈怠的工人施以严厉的惩罚。

20世纪50年代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第一次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这一名称,但自管理学诞生之日起,在管理实践上即进入了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从科学管理开始,管理者开始把考察的重点放在了人的特殊性上,认识到了人是不同于物的主动性资源,不发掘人的潜力就无法实现对物质资源的充分利用。在此后近100年间,从“经济人”到“社会人”,再到“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管理人”、“文化人”等等,管理者对于人的认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早期的人力资源管理,无论是泰罗的科学管理还是行为科学管理,都是以一种机械化的思维在寻求某种最佳工作方法,以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而到了人力资源管理阶段的后期,管理者认识到了人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在管理方式和工作效率之间并不存在着绝对的对应关系,不同特性的人力资源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来提高工作效率,因此,管理的重点转向开发弹性化的管理制度和多样化的管理方式,以个性化管理为特征。

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学者提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资本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货币形态逐步转化为知识形态,导致资本对人的统治地位发生了动摇。人的能力,尤其是智力开始作为资本登上历史舞台。由于出现了人力资本,那些拥有高超素质技能的人可以据此成为“知本家”。当“知本家”出现后,企业不再是资本所有者统治作为臣民的雇佣劳动者的“封建庄园”,而成为物质资本和知识资本所有者联合行使所有权的契约,资本家是货币资本的所有者,“知本家”(核心技术创新者和掌握者以及职业经理人)是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知本家”可以将自己的人力资本转化为股票,和资本家一起享有对企业的治理权。人力资本的出现似乎使企业雇员和资本所有者享有了平等的权利,因此,有人将人力资本管理即视为人本管理,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首先,人力资本管理仍然把人与其他物质资源并列在一起,把人的知识、技能看成是另一种资本形态,劳动者以这种资本所有者的身份获得收益,而不是以劳动者的身

份占有创造出的价值,因此,这不过是要素分配论的变形而已;第二,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只有高级管理者和创新技术人才可以成为“知本家”,普通员工由于人力资本太低,只能作为人力资源存在,而不能上升为人力资本与资本家平起平坐。因此“人力资本论仅是对人在经济动力中贡献的物质的、量化的因而是简单的描述而已,是一种便于做经济分析的人格的物化。……即使是约翰·穆勒,也为了避免将人当作资本品甚至比资本品低贱的难堪,提出„人民不应当作财富,因为财富正是为了人的缘故而存在‟。”然而,人力资本管理毕竟在资本私有的制度框架内将物本管理发展到了极致,即利用将人异化为资本而与资本对抗,因此,也将物本管理推到了崩溃的边缘,其进一步的发展必将是对物本管理的否定,即以人本管理取代物本管理。在西方国家的管理实践中,最能体现出管理人本化趋势的是德国的参与管理。德国1920年~1989年间陆续通过并实施的《工厂委员会法》、《共同决策法》、《工人共同决策法》和《工厂制度法》等一系列法律,保证了企业雇员可以通过工厂委员会和共同决策制享有参与权和决策权。工厂委员会由所有雇员选举代表组成(不包括管理阶层),委员会每月与雇主举行一次联合会议。委员会有权了解任何会对雇员造成重大影响的生产经营方面的决策以及公司的财务状况。如果委员会发现劳动条件的改变损害了工人的人性化需要,可以要求雇主予以改变或补偿。共同决策制规定,劳资双方在董事会中占有同等的席位,双方再共同选举一位中立代表,中立代表只有在双方投票平局的情况下才进行表决。尽管受到管理能力、信息获知等方面的限制,真正的劳资双方对等共决很难实现,资方在决策中仍居主导地位,但是在德国的参与决策模式中,雇佣劳动者不需要借助于资本、知识等条件即可参与企业决策,参与权直接建立在劳动力所有权上,这不能不说是对“以资为本”的突破,是“以人为本”的开端。

从人本管理的历史渊源可以看出,其思想萌芽由来已久,贯穿着人类发展的文明史,并成为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人本因素在管理思想和实践中不断闪现,从纯粹的物本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再到人力资本管理的发展历程,便是人本管理因素在量上不断积累和增加的体现。由于私有企业制度限制了从物本管理到人本管理的质变,因此,只有企业制度转变为合作制或公有制之后,人本管理才具备了实施的制度基础。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企业管理水平还相当落后的国家来说,已经建立起来的公有制企业为人本管理提供了制度前提,我们应当承继西方企业管理积累的经验与成果,顺应社会进步和管理趋势的发展,用人本管理提升我国公有制企业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克·A·卢兹 肯尼思·勒克斯:人本主义经济学的挑战[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78页

Ellerman, David.“The Employment Contract and Liberal Thought”[J].Review of Social Economy,44:1(April 1986),pp14~15

马克·A·卢兹 肯尼思·勒克斯:人本主义经济学的挑战[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80页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3~94页

陆雄文:民主管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04页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649页

芮明杰 杜锦根:人本管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页

第五篇:浅谈大学生看待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的历程和启示

浅谈大学生看待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的历程和启示

[摘 要]中国共产党从最初的名字未定,从最初的只有一个组织的大小,从开始被欺辱,从开始错误的领导,到现在一个国的壮大,到现在外国的对我们的谨慎,到现在我们生活的美好。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进行都是磕磕绊绊的,成功必要的是勇敢、坚持、团结。顺风则顺水,一切的一切只要以人民利益为准,就会收获你想要的。

关键字:建立初期 五四运动 发展 文化大革命

一、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

1919年的5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完结后举行的巴黎和会中,列强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北洋政府未能捍卫国家利益,国人极端不满。一场发生于中国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学生运动,以及包括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运动,开展。而后1920年最早组织在上海成立,依次在各地建立联络中心,召开会议,选择负责人。早期组织的名字并不统一,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叫“共产党支部”或“共产党小组”,它们的性质相同,都是组成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后来被通称为“共产主义小组”。这也是党成立的基本条件。

鸦片战争,帝国入侵,殖民封建,太平天国,辛亥革命,1919工人剧增,十月革命,五四运动,时间推动着车轮在转,事件的一件一件产生,无不推动着共产党的成立,这无可厚非。共产党的建立是咬着历史的脚后跟,顺应民心,顺世壮大,所以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也”。

二、中国共产党发展

创建一个文档都是空白,看的是你应该如何编辑。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发展十分迅速,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党的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确定7月1日为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第二年,领导工人运动掀起第一次高潮,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二大召开制定《中国共产党章程》。1924年国共合作创立黄埔军校,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建立工农革命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左倾”主张,九一八事变,红军长征,全国抗日战争,西安事变,七七事变,皖南事变,解放战争。阻碍共产党发展的石头,算是清完。而后是自身国家的发展,算是探索阶段。延安整风运动,土地改革运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国政府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九八抗洪精神,“以德治国”理念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等等事件在我们心中有很深刻的影响。发展中做了同样至今令我们深刻的无法弥补的错事—— “大跃进“运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可见党的发展是探索的过程,是纠错的过程,是更向上的过程,路途跌宕起伏。

下面说明共产党发展中几个重大事件:(1)五卅运动

1925年1月,遭到日本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镇压的上海、青岛等地的日本纱厂工人举行的大规模罢工,激起全市人民的愤怒。随后纷纷起来抗议,同时帝国主义开始了大屠杀,死伤惨重。五卅惨案后,中共中央立即号召上海人民罢工、罢课、罢市,抗议帝国主义大屠杀。在全国几百城市纷纷举行游行示威,形成了全国规模的反帝怒潮,同时组成“工商学联合委员合”,提出了惩凶、赔偿、取消领事裁判权,永远撤退外国在上海的军队等17项交涉条件。五卅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行成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2)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是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在“文化大革命”中,党和人民同“左”倾错误、特别是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艰难曲折、英勇顽强的斗争。在国家**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英勇地保卫着祖国的安全。对外工作也打开了新的局面。党内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骨干的健康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最终粉碎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历史再一次表明,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的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伟大而顽强的生命力。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0年2月,江泽民首次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同时 2000年5月,在江苏、浙江、上海考察工作时再次强调;2000年10月,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 2001年7月,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继“七一”讲话之后,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了重要讲话;2002年11月,在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继续明确提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基本内容:

(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中国共产党探索的启示

一个公司、一个团队、一个家的组建,开始的磨合是必须的,没有“零失误”的组合,总会有磕磕绊绊,我们应该时刻做好准备。组建好后必是让它成长,成长茁壮。止步不前,依然是落后。成长的过程有许多敌人,有真实的,也有虚拟的,无论是什么,我们要做的只有勇敢向前、坚持不懈、团结一心战胜他,超越他。共产党的发展也告诉我们一个真真实实的道理:顺民者,得天下。跟上时代,才不会被淘汰,无时无刻要激励自己。学习是现在我们可以跟上时代的唯一方法。

下载国防建设思想的发展历史及启示(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防建设思想的发展历史及启示(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伊拉克战争及对我国国防建设的启示[5篇范例]

    伊拉克战争及对我国国防建设的启示 --------------------- 金一南 (2003年9月27日)今天下午,我们讲伊拉克战争的特点、影响和对我军建设的启示,重点是对我军建设的启示。今天......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国防建设》教案 新人教版

    第18课 国防建设 【课标内容】 (1)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 (2)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无论就其实践经验之丰富,还是就其理论阐发之精彩来说,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

    党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脉络及其历史启示(小编整理)

    党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就要“完善党......

    2011历史专题2思想解放运动

    专题二古今中外思想解放史一、古今中外思想解放运动1、中国史:①戊戌变法 ②辛亥革命 ③新文化运动 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世界史:①文艺复兴运动 ②思想启蒙运动 ③......

    收音机发展历史

    收音机的发展史 郑州轻工业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 工业设计08级2班 200805010223 张威 收音机发展历史 收音机是凝聚着太多的东西,她是一部辉煌的科技史,是一部繁复的社会史,也是......

    汽车发展历史

    汽车发展历史 一、汽车的发明 汽车的诞生日: 1886年1月29日 第一辆汽车由德国工程师卡尔•奔驰设计制造并申请专利。 同年,戴姆勒也发明了四轮汽车。 二人并称为:“汽车之父”......

    乒乓球发展历史

    乒乓球发展历史 上传: 许秀华 更新时间:2012-3-7 阅读: 124 1927年,国际乒乓球联合会(ITTF,International Table Tennis Federation)正式成立,并决定举行第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