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评选开封市研究与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优秀论文的通知(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2 18:59: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评选开封市研究与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优秀论文的通知(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评选开封市研究与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优秀论文的通知(本站推荐)》。

第一篇:关于评选开封市研究与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优秀论文的通知(本站推荐)

关于评选开封市研究与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优秀论文的通知

各县(区)教育局、各局属学校、河大附中、民办学校:

2011年10月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诞辰120周年,为纪念陶行知先生,根据河南省教育厅文件教教科【2011】588号《关于评选教育科学“研究与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专题”优秀成果的通知》,激励我市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发扬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在新形势下更好地研究与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推进开封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决定开展研究与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优秀论文评选工作。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评选范围

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战略目标和各项教育事业的推进思路,结合新课程理念、渗透陶行知教育思想时代新意的有价值的论文。

二、申报程序及报送要求

报送论文需一式3份,正文3000字左右,A4纸打印,左侧装订,评审费90元。(封面注明论文名称、学校名称和姓名,并加盖学校公章。要求内容中不能出现学校名称和姓名)。县(区)由教科室统一组织申报,局属各校、、河大附中、民办学校等由学校教科室统一组织申报。

三、报送时间及地点

请于2011年10月24日——11月4日交至开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401室,联系电话:3886312。望各单位认真组织,积极申报。

备注:获奖证书由开封市教育局颁发

开封市教育局

2011年9月21日

第二篇:陶行知教育思想实践研究论文

陶行知教育思想 实践研究论文

小学语文学习生活化 桂林中心学校

李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障碍,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一直有意识地坚持让语文走进生活,从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样既给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又增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一、识字写字教学生活化

生活是最活的识字课本,社会是最活的识字课堂。为此,我们应当以“大语文观”为指导,打破只局限于课堂、课本的做法,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广泛识字,让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有课堂,从而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

社会,更加主动地去寻找更多的识字渠道。

只要肯留心,生活处处皆学问。一块块普普通通的公交车站牌,在有些人的眼里不过是一种便民的交通提示工具而已。如果你是有心人,把它当成识字的课本,也许孩子们会学得更加起劲。同样是带孩子逛菜市场,有的家长却把它当成绝好的课堂。每种蔬菜、禽蛋的名称,都是孩子们识字的机会。此外,饮料名称,食品袋上说明,路旁的各色广告,看电视时,耳听标准的发音,眼看屏幕上打出的字幕„„似乎是专为学生营造的一个良好的识字环境。他们不断地看不断地问,在不知不觉间陌生的字符变得熟悉,进而成为自己认识的字。学生在学会了拼音,认识了一部分汉字后,最让他们高兴的莫过于自己读懂故事了。像这样的识字,构成一个良性循环,教师省力省心,学生感兴趣,所识的字又能及时巩固,从而解决识字与写字教学的隐痛。

二、阅读教学生活化

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使课文内容和社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抽象、复杂、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创设情境,唤起生活体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就应从感知语言艺术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透过字句的表层意思去探究挖掘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意味。在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一首诗,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学生读之索然无味,究其原因,除了知识储备不足,主要是感知能力差,不能全身心地融入那特有的氛围中,当然也就不会领略到“风景这边独好”了。但是,当我们在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情趣后,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因此,阅读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打破课内外的界限,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得以沟通,让学生

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如教《找春天》一课时,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走出教室去找春天,在大自然中他们发现了小草、野花、嫩芽„„回到教室他们捧起书兴趣盎然地再读课文,此时一个个铅字与他们观察到的实物很自然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自己观察、朗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事物的认识,使文字活起来,想像飞起来。

三、口语交际教学生活化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语言活动。生活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交际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提供了源头活水。创设特定的生活化的情境更能够触发学生的语言动机,产生急于表达的欲望。且真实的生活及其问题能有效地调动起调动起孩子参与交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真实的学习。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时要从孩子现实的问题或熟悉的资源切入,再现孩子的生活情境,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促进体验,激发起交际的欲望。生活中的交际情境很多,我们可以给低段孩子创设给远方打工的父母打电话的情景;为过生日的小朋友进行祝贺等情景……让孩子们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进行交际,既演绎生活,又达到了口语训练的目的。在身临其境的情景下,学生能够深刻领悟到口语交际的作用,不知不觉间学到与人交际的方法、技巧。例如,可以给孩子创设同学、老师早晨相见的情景,让孩子在表演的同时进行口语交际;还可以创设客人到我家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接待客人的;今天妈妈买菜,挎着篮子来到市场……让学生分角色说一说买菜的情景。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实际,发挥大胆的想象,给学生创造了情境会话的空间,训练都能收到可喜的效果。因此口语交际要打破封闭的局面,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积极

锻炼。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实践活动生活化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生活化正是以“生活即教育”为原则,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全面调动学习主体的心智技能、动作技能、语言技能、交往技能,在学生中形成普及性活动与提高性相结合、学科课外延伸活动与生活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从而提高整体素养。

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姹紫嫣红的花朵,潺潺流动的小溪,清脆悦耳的鸟鸣„„当然也存在着空气的污染,水环境的恶化„„在这个大课堂里,为学生的学习探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广阔的空间。因此,只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环境,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如《身边的垃圾哪来的》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说说学校、街道、河边的垃圾来源,提出整改方法。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存的忧患意识。不仅突显了主题,思想上受到了教育,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做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教育双丰收。

小学语文学习生活化 桂林中心学校

李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教学应从生活走进语文,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营造在真实、鲜活、具体的社会与生活背景之中,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通过学习又从语文走向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感知得到真正的深化。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更是一个基础学科、是工具学科,其语文能力与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为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障碍,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一直有意识地坚持让语文走进生活,从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样既给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又增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一、识字写字教学生活化

生活是最活的识字课本,社会是最活的识字课堂。为此,我以“大语文观”为指导,打破只局限于课堂、课本的做法,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广泛识字,让他们感到生

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有课堂,从而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更加主动地去寻找更多的识字渠道。

只要肯留心,生活处处皆学问。社会上、生活中、家庭里到处都是语文的学习场所和初中环境。一块块普普通通的公交车站牌,在有些人的眼里不过是一种便民的交通提示工具而已。如果你是有心人,把它当成识字的课本,也许孩子们会学得更加起劲。同样是和孩子在菜市场,有的家长却把它当成绝好的课堂。每种蔬菜、禽蛋的名称,都是孩子们识字的机会。此外,饮料名称,食品袋上说明,路旁的各色广告,看电视时听到播音员的发音,看到电视机上打出的字幕等,似乎是专为学生营造的一个良好的识字环境。他们不断地看、不断地问,就在不知不觉间把陌生的字符变得熟悉,进而成为自己所认识的字。学生在学会了拼音,认识了一部分汉字后,最让他们高兴的莫过于自己读懂故事了。像这样的识字,构成一个良性循环,教师省力省心,学生感兴趣,所识的字又能及时巩固,从而解决单纯教识字、教写字、教发音的隐痛。

二、阅读教学生活化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使课文内容和社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抽象、复杂、虚拟的课本语言环境中解脱出来,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有发自内心的感受、有亲身经历的体验、有直接交流的对话自然就有真切、真实、真情的语言情境,唤起生活体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就应从感知语言艺术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透过字句的表层意思去探究挖掘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意味。在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一首诗,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学生读之索然无味,究其原因,除了知识储备不足,主要是感知能力差,不能全身心地融入那特有的氛围中,当然也就不会领略到“风景这边独好”了。但是,当我们在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情趣后,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因此,阅读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打破课内外的界限,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得以沟通,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如教《找春天》一课时,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走出教室去找春天,在大自然中他们发现了小草、野花、嫩芽„„回到教室他们捧起书兴趣盎然地再读课文,此时一个个铅字与他们观察到的实物很自然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自己观察、朗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事物的认识,使文字活起来、想象飞起来、语音美起来。

三、口语交际教学生活化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语言活动。生活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交际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提供了源头活水。创设特定的生活化的情境更能够触发学生的语言动机,产生急于表达的欲望。且真实的生活及其问题能有效地调动起孩子参与交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真实的学习。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时要从孩子现实的问题或熟悉的资源切入,再现孩子的生活情境,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促进体验,激发起交际的欲望。生活中的交际情境很多,我们可以给低段孩子创设给远方打工的父母打电话的情景;为过生日的小朋友进行祝贺等情景……让孩子们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进行交际,既演绎生活,又达到了口语训练的目的。在身临其境的情景下,学生能够深刻领悟到口语交际的作用,不知不觉间学到与人交际的方法、技巧。例如,可以给孩子创设同学、老师早晨相见的情景,让孩子在表演的同时进行口语交际;还可以创设客人

到我家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接待客人的;今天妈妈买菜,挎着篮子来到市场……让学生分角色说一说买菜的情景。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实际,发挥大胆的想象,给学生创造了情境会话的空间,训练都能收到可喜的效果。因此口语交际要打破封闭的局面,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积极锻炼。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实践活动生活化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生活化正是以“生活即教育”为原则,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全面调动学习主体的心智技能、动作技能、语言技能、交往技能,在学生中形成普及性活动与提高性相结合、学科课外延伸活动与生活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从而提高整体素养。

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姹紫嫣红的花朵,潺潺流动的小溪,清脆悦耳的鸟鸣„„当然也存在着空气的污染,水环境的恶化„„在这个大课堂里,为学生的学习探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广阔的空间。因此,只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环境,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如《身边的垃圾哪来的》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说说学校、街道、河边的垃圾来源,提出整改方法。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存的忧患意识。不仅凸显了主题,思想上受到了教育,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用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我国著名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小学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紧密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就能发春芽,开新花,结硕果,收到语文素养提高和思想教育有效的良好效果。

第三篇: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可见,“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3)“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割裂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即‘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这些见解在认识论上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因而“教学做合一”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从保重中学"就有了区别。但是陶行知所说的“行”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实践还不同,他所说的“行”还只是个人狭隘的琐碎的活动。

陶行知也非常重视儿童和儿童教育问题。他认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是人生的基础,要把基础趁早打好。所以,对于儿童我们就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有动手的机会。当然小孩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解答里可以增加他们的知识。小孩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要让小孩子去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中的一切,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而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都占据了,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年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所以对儿童的教育就应该从小教育,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发展自己。

现代教育就应该让学生解脱读死书,死读书的枷锁和困境,能够很好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让学生在学习中会思考,会学习,会观察,会提问等等。解放学生的时间,不要把学生的时间全部安排在功课上,学习固然重要,但要学会怎么学,不能死学。要让他有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只有真正解放学生,放手学生,才可以培养具有开拓型和创造型的人才,这样对于教与学之间也是一件好事。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只要善于发现观察,去挖掘、放大学生的闪光点,使之在这一点上得到成功,获得宝贵的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使其成为学生前进的不竭动力。这样我们的学习效果会更加显著。

更使我懂得学生要想学到真本领,不仅学校教学内容必须尽可能体现“实用性”,而且学生自己一定要坚持手脑并用,把学知识与动手操作贯穿于学习全过程。如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电子信息技术已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接受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在知识爆炸,高度信息化的今天,社会需要的已不再是那些“高分低能儿”,而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们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不断了解当今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们也需要有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鼓励多样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展示自己的个性。

第四篇: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学习与实践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学习与实践

一、《书香讲坛》向您推荐:《陶行知教育文集》。推荐者:周恩庆

二|、作者简介:陶行知(1891年~1946年),安徽歙县人,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为人民教育事业而奋斗,他倡导“爱满天下”的教育,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毛泽东同志称陶行知先生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陶行知先生为:万世师表。周恩来同志称陶行知先生为: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江泽民同志题词:陶行知先生的一生,是由卓越的民主主义战士进而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典型,是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李鹏同志题词:学习、研究、运用、发扬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为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李岚清同志题词: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为办好我国全民素质教育作贡献。

三、推荐理由:作为我国建国初的大众教育家、大众诗人和社会学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之路以及他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仔细研读的。这本《陶行知教育文集》,是陶行知先生思想光辉和教育态度的经典集合,内容宏富,论述精当,视野所及广博而深邃。文集的最前面选了两封信,用以表明陶行知的经历和终生志愿。其余均以时间为序分段编排。205篇文章,篇篇精彩,篇篇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陶行知教育文集》的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大面积的中小学教师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说,更别说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继而有所发展了。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看了心里不觉一惊:作为陶行知研究会理事单位的校长,作为一名从事教育事业30年的老教师,自己对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真正深入透彻的研读了几分?实践了几分?惭愧中,拿起了书,认真研读起来。读中品,品中思,思中悟,不经意间,对陶公的敬仰也油然而生。读此书,就象与这位大教育家的思想亲密接触。有人说:“让理念学陶——时时闪烁智慧;让教师学陶,人人学而不厌;让学生学陶,个个都是先生;让活动学陶,屡屡呈现生活。”这也是我在读完这本书后的真实的感受,所以,我隆重的向各位同仁推荐《陶行知教育文集》

四、点滴感悟:

陶老的文章深入浅出,幽默风趣,就如序言中所言“陶公的文章可与白居易的诗相媲美,稍有识字,即可畅读无碍。即使目不识丁,听了也可理解。”在品读过程中我也发现,看似简单的内容,其实也都有很深的内涵。想要在短时间内将陶老的精神完全 “消化吸收”是不可能的,现在,我就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教学做合一——实践性原则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在此书中,陶先生有四篇文章专门阐述了教学做合一。这是当时陶先生创立的晓庄师范学校的校训。教学做合一,我从文中读出的是“做”是第一位的,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所有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并且,在论述这个问题时,陶先生说了这样一段话:P232 仔细品读,感到陶先生是提倡在劳力中劳心,让学生在劳动中自己获得知识,在干事情的过程中来思考,也是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比如,我校的东篱园,在建设的过程中,全体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耕耘、播种,浇水,施肥,提高了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通过在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上的实践活动,锻炼和提升了学生实践探究的能力,挖掘了学生的身心潜能,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想象,积极动手,在劳技教育中硕果累累。比如说,在刚栽下菜苗的这段时间,天气特热,师生天天坚持了给菜苗浇灌,可各班的菜苗却总是不见长,这是什么原因呢?如何来解决呢?经过师生的讨论、分析,确定问题出在土地太贫瘠上,提出的解决方法是通过追施长效肥和速效肥相结合来试试看。八二班的师生采取给菜苗浇掺了尿的水,结果菜苗长得特好,全校师生纷纷仿效。劳动场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萌发了求知的欲望。学生总是无比兴奋和好奇,他们经常会问,这是什么,这是为什么。也在这时,学生才发现学不够用,然后问同学,问老师,问父母,问老农……在还是问不明白的情况下,自然就想到了书,求助于书本,加上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此外,让学生的思想在亲身体会、认识中得到升华,深刻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在劳动过程中,培养了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乐于助人的精神。在学生劳动的时候,我们随时可以看见他们之间的那种友好礼貌的微笑和言语或空手的同学给提水的同学让路或高年级的同学给低年级的同学帮忙。实践活动真正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劳力上劳心”的教育思想。

(2)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陶先生说做含有三种特征:行动、思想和新价值之产生。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产生新价值。在这里问题上,陶先生举了两个形象的例子。(P390鲁宾逊,P391贾宝玉)这也让我不仅想起前些日子和朋友的一段闲聊。朋友的儿子问爸爸,“蜗牛喜欢吃什么?”爸爸说:“喂喂就知道。”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喂养,孩子们发现蜗牛喜欢吃甜食,如草莓、香蕉、橘子等,而不喜欢吃芹菜、黄瓜等。孩子们把蜗牛喜欢吃的食物画出来贴在墙上,告诉全班同学。更有趣的是,孩子们发现蜗牛吃了草莓排出红色的粪便,吃了橘子排出黄色的粪便。于是她们得出结论,蜗牛粪便的颜色与吃的食物有关。这种 “做中学”的方式受到孩子们的空前欢迎,也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实践性的原则。

(二)学生自治——动车组管理

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这篇文章里,陶先生从什么是学生自治,学生自治的意义,治理不妥的弊端,自治范围的标准,学生自治应注意的要点五个方面进行了讲解。陶先生所倡导的学生自治有三个要点:P73 并且,陶先生给学生自治这样定位:P74 关于学生自治的问题,其实和魏书生所倡导的“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有一脉相通之处,和我们现在倡导的“动车组”管理理念更是不谋而合。记得上学期期末,我校在进行特色班验收,当时八六班申报的特色就是“自主管理特色班”,我们在验收的时候发现,班级的每个同学都有班级管理的任务,非常的细致,甚至南面的第几个窗台都有负责人,我现场提问某个同学,你管理什么,他能熟练的说出:我负责我们这一行6个同学的语文作业本和粉笔槽的卫生。并且,他能很详细的说出他每天都是怎么做的。这个班级在学习、纪律、卫生各个方面一直变现都很优秀,我想,这和他们的自主管理是分不开的。本学期开学,我们更新校园文化,和往年不同,今年我们是向全体同学征集校园文明温馨提示语,两天的时间,我们就征集到了1123条,孩子们有的语言还很幼稚,有的文笔也不是很美,但她们的热情都很高涨,尤其是,当我们把选中的温馨提示语做成牌匾挂出后,孩子们三五成群的满校园的找,看是否有自己和本班同学的入选了。我想,这个过程就是自治的过程,就是让学生体会校园小主人的感受过程。

此外,我们很多老师都尝试过学生自己制定班规,每日班长等做法,大家的事情大家参与、规则大家共同制定,让他们实行相互监督和自我约束。有的时候,学生自己共同所立之法,比学校里所立的更加近情,更加易行,而这种自治的力量,也更加深入人心。

陶先生说:“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是要他们有被治的习惯;共和国所需的公民,是要他们有共同自治的能力。中国既号称共和国,当然要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公民。想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公民,必先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学生。”所以,我们就应该构建班级岗位轮换和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建设富有时代特征、鲜明个性、创造性的班级文化。把责任和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校、班级的责任人。学生中人人有责任、个个都是“官”,都想把自己的工作干好,形成竞争、团结、自立、自强的氛围。(三)每天四问——反思提升

陶行知先生每天都会对自己提四个问题:第一问我今天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是“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健康第一”。没有了身体,一切都完了!我们经常说:累了就歇会,但陶先生的说法是:“预防疲劳的休息”希望大家时时提示警觉,预防疲劳,不致使身体过分疲劳。天天能在兴致勃勃中工作学习,健康必然在愉快中进步了。至于已经有人过分疲劳了,要快快作“恢复疲劳的休息”。适当的休息,是健身的主要秘诀之一,万不可忽略。忽略健康的人,就是等于在与自己的生命开玩笑。现在教师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缺乏运动,姿势单一,所以,造成了颈椎病腰椎病与我们发生了“早恋”,有许多30几岁的教师就已经每日饱受着颈椎腰椎的折磨。现在,我们要求全体教师每天和学生一样,工作45分钟,学生下课的时候必须简单活动活动,每天的课间操和大课间时间,必须到操场和学生一起运动。我想长此坚持下去,必能有效的“预防疲劳”,进而远离疾病,拥有健康。

第二问我今天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学问是一切前进的活力的源泉”。并提出帮助学问进步的五字要诀——“一”(专一)、“集”(搜集)、“钻”(深入)、“剖”(分析)、“韧”(坚韧)。有学问的教师应该是博览群书、融通古今,学贯中西的。说得通俗一点,有学问的老师应该比一般人或一般教师读的书更多,认识事物更透彻。有学问的教师不盲从,而是有自己独立或独到的看法。有学问的教师会因某种独特的气质或行为,使绝大多数学生和同行同时认同。我们现在很多学校都在打造书香校园,还有我们现在进行的书香讲坛,我想都是基于这样一种目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让学问使我们的教育人生更加丰盈生动!

第三问我今天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关于工作,陶行知先生指出:第一点最要紧的是要“站岗位”。的确,各人所负的责任不同,在其位谋其政,这是尽责任的第一步。第二点最要紧的,是要“敏捷正确”。这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工作效率。陶行知先生说“一件工作在别人做起来需要四小时,你只要二小时或三小时就做好了,而且做得很正确,这才算是工作的效力。”瞬息万变的世界由不得我们“老牛拉破车”的脚步,我们必须快马加鞭,高效优质地完成纷繁复杂的事务。第三点最要紧的是要“做好为止”。有些人做事,有起头无煞尾,开始时信誓旦旦,精神饱满,真正做起来却往往丢三落四,不是一事无成,就是半途而废。人生不可能完美,但至少我们应该努力的接近完美。

第四问我今天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陶行知先生把道德分为“公德”和“私德”,并指出“人人以公德为前提,则这一个集体,必然是日益稳固,日益兴盛下来。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这个集体的基础必然动摇,并且一定是要衰败下去!”读到这里,我想:其实,教师本身就是一份良心的工作,我们是在塑造人类的灵魂,是在为全人类“公德”而奉献自己的智慧,那最好的垂范就应该塑造崇高的“私德”。

陶行知先生的“每天四问”从本质上讲就是每日“四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在反思自己一整天的表现。我校现在使用的德育作业本中的对照英雄反思卡,就是学生自问自醒的方法,长期坚持,必将会有利于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我们教师也应该用一颗虔诚的心把“每天四问”作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鞭尺。在此,我也想提醒自己,也提醒所有在场的同仁,每日临睡前别忘了问问自己:今天我问了吗?

(四)创造教育——创新精神

创造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立足点和归宿。传统的教育,特别是应试教育制度下的教师,不但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还要扼杀这种创造力。陶行知深刻地揭露了这种现象。“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学堂成了害人坑!你的墨水笔下有冤魂!你说瓦特庸,你说牛顿笨,你说像个鸡蛋坏了的爱迪生。若信你的话,那儿来火轮?那儿来电灯?那儿来微积分”。陶行知在1943年10月16日的育才学校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提出教育者要研究教育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针对师生对教育创造的畏难情绪,陶行知满怀信心地表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性之人”。关于创造教育,陶先生有很多精辟的论述。P442 陶先生用了大量的事实指出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我也在想,教师自身,同样需要创新,就像我们中心学校每学期都要举行的校长、主任、班主任、教师创新论坛,就是要让领导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勤于动脑”“解放双手”去开辟,“解放嘴巴”多质疑,在求是中求真,在求真中创新。当然,我们每一位教师也要主动“解放空间”、“解放时间”,要超越固有经验乃至习惯的束缚,及时充电,从繁忙的业务圈子里跳出来,读书看报上网,迈出课堂,走入社会,吸取先进的创新理论和创新经验,丰富自己。

陶行知先生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胸怀为我们指点迷津,指明方向。他很多的诸如“爱满天下”“生活教育”等思想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我也不再细细罗列。但是,我想说,陶先生深厚的教育是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教育时间去实践的,在此,我也想把我校在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上的一些设想和各位交流一下。

五、践行设想

作为陶行知研究会理事单位,我校提出了“行知文化进校园”的口号,学习陶行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学习陶行知“爱满天下,乐育英才”的敬业精神;学习陶行知“以教人者教己”的师表精神;学习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实精神;学习陶行知倡导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的教改精神。已经在树人林内矗立了陶行知先生的塑像,在温馨园内建造了行知亭,营造 “爱满天下,求真、创新”的文化氛围。在未来的三年,学校决定努力探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凸现“生活教育”的办学特色,走行知路,育行知人,促进学生思想行为的健康成长,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高效,推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1)每年举行“行知文化宣传月”活动

学校确定每年的10月18日(陶行知先生诞辰)—11月18日为“陶行知”文化宣传月。在教师中组织学习《陶行知现代教育文选》;利用宣传橱窗、广播进行陶行知先生故事的宣传介绍;介绍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学校教研专刊《涟漪》每期设立“学陶专栏”,刊登教师学习实践陶行知思想的感悟。在学生中开展“魅力行知,靓我形象”的学生礼仪比赛、“陶行知故事随感”等活动。(2)践行行知思想,落实“教学做合一”

每学期组织教师参加全国陶研会组织的课堂教学大赛和“行知思想”论文大赛,实施“日赛课”制度,以此为平台,要求教师营造一种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养成以创新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习惯,帮助学生适应培养创造性的学习环境,解决教与学的双边问题,力求“教中学,学中做,做中教”。为践行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和“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思想,每学期以“关注师生幸福,诠释爱的教育”为主题,举行一次演讲、一次趣味文体活动,倾听教师和学生心声,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幸福指数。

最后,按照惯例,告知各位: 《陶行知教育文集》 四川教育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地址:成都市盐道街3号 邮编:610012 定价:60元 谢谢大家!

第五篇: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祝彦

2006年06月21日10:05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中,陶行知以实验推广“乡村教育”作为改造农村的出发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陶行知主张“以教育救农村”,具有其独特性。陶行知1914年赴美留学,1916年回国后即与晏阳初等发起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积极倡导和从事平民教育运动,深入军营、商店、工厂、街道,开办平民学校。在这期间,陶行知深切感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1925年以后,陶行知便把眼光投向农村和农民身上,深入农村调查研究。1926年12月陶行知为中华教育改进社起草了《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其中提出了一个宏伟的计划:“要筹集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陶行知主要是想通过发展乡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水平和文明意识,达到拯救农村的目的,于是积极开展乡村教育运动。

“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的思想

陶行知积极倡导和实践乡村教育的思想,实际是来源于他早期的“教育救国”主张。陶行知对此有很深刻而生动的阐述:“教育的力量与别种力量不同之点,就在教育的力量是能够达到个个民众的内心里头去的,他能够使民众自己从‘心里’发出一种力量来自己团结的。”

而中国教育的最大弱点是在农村,由是他主张把乡村教育作为“改进社最重要之事业”。1926年12月陶行知在为中华教育改进社起草的《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中写道:“本社的乡村教育政策是要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的中心,乡村教育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而要发展农村教育,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师资问题,陶行知认为,“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于是,陶行知主张大力培养愿意献身农村教育的人材。1927年中华教育改进社设立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招生,招生广告中声明其培养目标和报考条件均与传统师范教育明显不同。培养目标为:“他足迹所到的地方,一年能使学校气象生动,二年能使社会信仰教育,三年能使科学农业著效,四年能使村自治告成,五年能使活的教育普及,十年能使荒山成林,废人生利。这种教师就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非常明确地把乡村师范教育办成为农村农民服务的乡村工作者。因为在陶行知看来,乡村学校不单纯是教育机关,还应该是改造乡村的力量,乡村教师也不单纯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必须发挥其影响乡村进步的作用。“学校既是乡村的中心,教师便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教师的人格影响于学生和乡村人民很大。”

其次,陶行知主张,必须把办学与改造社会结合起来,即把农村教育与提高农民素质、推广农业技术等结合起来,使教育服务于社会,这样的教育才有社会意义。而且要把办教育与改造(农村)社会结合起来,使教育承担起改造社会的使命。对此,陶行知阐述道:“改造社会而不从办学入手,便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便不是彻骨的改造社会。”

正因为如此,乡村教育的艰巨性可想而知。因此,陶行知特别强调,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必须要怀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去投入工作:“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的农民。我们要向着农民‘烧心香’,我们的心里要充满那农民的甘苦。„„才配为农民服务,才配担负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针对此,在1927年1月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招生广告中,陶行知特别注明报考者必须“愿与农民共甘苦,有志增进农民生产力,发展农民自治力者”。

“改造中国乡村的试验机关”——晓庄学校

为了实践自己的乡村教育思想和改造乡村主张,1927年2月陶行知开办了晓庄中心小学,3月15日,又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等人一起筹建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校址选在南京远郊偏僻荒凉的晓庄(原名小庄)。这就是后来驰名中外的晓庄学校,陶行知亲自担任校长,使其教育思想得到实验。由于晓庄学校在当时乡村建设运动中所起的独特示范作用,被学术界和乡村建设运动者称为“改造中国乡村的试验机关”。

在晓庄学校,陶行知脱去西装,穿上草鞋,和师生同劳动、同生活,共同探索中国教育的新路,并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其要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根据生活教育的理论,晓庄学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开荒,自己建茅屋,做什么事,就读什么书,还走出校门参加村里的农协会和打倒土豪劣绅的斗争。这样就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

晓庄学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单位,而是作为“改造农村生活的中心”,承担起改造农村的任务。首先,成立了民众学校,对学校附近地区农民进行识字教育,通过办民众夜校等形式,对农民进行扫盲教育。其次,开办中心茶园,为农民提供健康积极的休闲娱乐场所,帮助农民摆脱赌博、吸毒等陋习。第三,创办晓庄医院,给附近地区农民免费看病,并进行种牛痘、预防天花等卫生科学普及宣传,为了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第四,成立晓庄剧社,由晓庄师生自编自演的节目拿到农村去演,丰富农民业余生活。第五,成立“联村自卫团”,将农民组织起来,开展防匪防盗等自卫活动,并培养农民的团结战斗精神。

但是,晓庄学校在社会上和附近地区农民之间的影响,引起国民政府当局的担心。由于晓庄学校师生参加了反对英日军舰侵入长江、支援工厂工人反帝国主义罢工游行示威等活动,1930年4月13日,晓庄学校被国民党政府武力封闭,陶行知等受到通缉,只好避难日本。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立足中国农村,适合农民需要,既不照搬欧美教育模式,也不步城市教育和传统书斋式教育的后尘,彻底告别那种“为教育而教育,与社会需要完全脱节”的路子,把乡村教育的目的定位于为乡村建设培养人材,以解决农村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这无疑对社会是有用的。其次,主张“教学做合一”,摈弃了那种动口不动手的教育方式,培养能够吃苦耐劳、自己动手解决生计问题的学生,“拔茅草,搬石块,自己的学校自己开。互相教导,互相信赖,读书不做书呆。分析过去,抓住现在,创造将来。”这种模式在今天恐怕也很有借鉴意义。再次,陶行知发明的“小先生制”,对于广大农村中扫盲工作非常有效,曾经在全国的二十多个省市中广泛推行,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普及教育和扫除文盲运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陶行知给献身乡村教育的同仁题词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其精神在今天对广大知识分子还是有学习意义的

下载关于评选开封市研究与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优秀论文的通知(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评选开封市研究与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优秀论文的通知(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陶行知教育思想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思想读书笔记 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通过初读,我觉得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大全)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新课程改革的......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泉州市丰泽实验小学 吴小萍 对于什么是学校内涵发展,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解释。在我看来,学校是育人的地方,学校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2009-01-10 13:14:16 来自: Mr.K(愛,是永恆的信念。)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一个由生活教育的目的、原理、原则和基本途径构成的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徽州歙县人,祖籍绍兴。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陶行......

    浅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精选合集]

    教师评分________ 浅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李艳萍(xxxxxxxxxx) 摘要:陶行知是现代杰出的人名教育家,毛泽东同志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

    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

    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 构建研究型的学校文化 铁西区 肇工三校 肇工三校是区内一所学习研究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为特色的学校。多年来,学校以陶行知教育理论为核心,努力践行素质教......

    陶行知教育思想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思想读后感(一)南通市沿河桥小学 仇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