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建湖发展石油装备产业集群的做法
江苏建湖发展石油装备产业集群的做法
针对发展空间偏小、产业集中度偏低的实际情况,江苏建湖从2007年下半年起,按照“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植新兴产业”的思路,实行重点重抓,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闭县内所有小化工企业43家,全面关停县城范围内花炮企业,停止新上各类小型纺织项目,腾出空间发展优势产业,集中力量发展石油装备、节能灯具两个特色产业。目前,石油装备产业拥有企业560多家,石油钻机、采油机进入批量生产,实现了从零部件到大型成套设备的跨越,正在向海洋油田、油气复合开采设备和核电领域进军,率先建成百亿产业;节能灯具产业现有企业200多家,形成了从石英砂到整灯的产业链条,正在向平面光源等领域拓展。
建湖培育产业集群的做法:
一、积极打造特色园区,加快产业集聚
园区是实现产业集约化经营、集群化发展的最佳载体。建湖县根据产业发展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积极调整生产力布局,着力打造特色园区,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载体。节能电光源产业园利用省级开发区平台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已经落户上海亚明、上海光达、厦门东林等节能灯具重点企业30多家,正在加快江苏省节能电光源研发中心、质量检测中心和资源回收利用中心、商务区等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节能灯具市场建设,计划通过1-2年努力,建成经济总量100亿元的特色园区,逐步成为国内一流的节能电光源产业基地。石油装备产业园在重点发展石油钻机和抽油机两大系列产品的同时,万吨水压机、钻井固控系统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建设,将通过2-3年努力,实现经济总量300亿元,建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石油装备特色园区。与此同时,还规划建设了高新产业区作为产业高端项目以及科技、研发项目的发展平台,民营创业园作为产业配套和全民创业的载体,与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人才、科技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实现了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二、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层次
建湖县围绕“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人才为本”的方针,切实加大科技投入,强化政策引导,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引导规模骨干企业先后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100多家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转化了一大批科技成果,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目前,石油装备、节能灯具两大特色产业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0多家,国家级和省级新产品近40个,使用各类专利500多件,实施了大功率LED道路照明、冷阴极节能灯等一批重大科技
成果产业化项目,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县政府分别与西安石油大学、中国照明电器协会合作,成立了建湖石油机械研究所、建湖照明职业技术学校,负责前沿技术、实用技术的开发研究,为特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全县拥有院士工作站4家、博士后工作站2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工程)中心12家,江苏省节能电光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石油装备检测中心、石油装备工程中心、节能灯具工程中心等同步建设到位。三是加强标准和品牌建设。依托科技优势,积极实施标准和品牌战略,不断提升标准和品牌在资源整合、产业集聚等方面的作用,夺取市场话语权。目前,建湖县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7项,拥有中国名牌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国家免检产品11个和省级以上商标、名牌45个,成为全国商标发展百强县。超高压抗流井控装置、电控型油气防喷系统、9000米钻井液管汇等设备填补国内空白。
三、抓重点,抓龙头带动
培育领军企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始终把培育领军企业摆在突出位置,聚合要素,倾力扶持,形成了石油装备产业以信得、美国WFT公司,节能灯具产业以上海亚明、豪迈公司为龙头、一批规模骨干企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二是加快技改扩能。加快现有企业技改扩能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现实途径。建湖县通过出台专门政策,优化帮办措施,积极鼓励企业抢抓政策机遇,加快技术改造,扩张生产规模。近年来,先后实施了石油钻机、采油机、海洋油气控制设备和LED路灯、冷阴极节能灯等一大批高端项目,促进了产业规模持续扩张。去年全县销售超亿元企业达50家,入库税金超亿元企业2家、5000万元企业3-5家、千万元企业25家。三是实施挂大靠强。积极鼓励和引导优势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合资合作,借助外力提升发展水平,先后与中石油、中国商用飞机公司、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等国内大型企业以及美国WFT、荷兰飞利浦、德国欧司朗、韩国三星等国外大公司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一批境外项目落户建湖。同时,加快企业上市步伐。
四、采取多种措施,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一是聚焦政策。建湖县先后研究制定了推进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的实施意见、加快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激励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从财政奖励、人才支撑、要素保障等方面予以倾斜,充分调动了企业积极性。2010年,拿出1.5亿元支持企业技改扩能、资产重组、创新创牌,并设立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基金、产业升级专项引导资金各1000万元,为产业提档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二是聚合要素。着力推动资金、土地、人才等向特色产业集聚,突出人才队伍建设,吸引行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住房补助、科研经费、人员编制等方面予以支持,为创新人才集聚创造了良好环境。三是聚合力量。专门成立了产业发展办公室,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专门服务。组建照明电器、石油装备行业协会,强化内部管理、协调和自律,形成了良性竞争、错位发展的良好态势。
第二篇:发展新特产业工作汇报 江苏 建湖
发展新特产业工作汇报
第一部分
创塑发展新特产业新优势
(一)策应沿海开发
抢占发展先机 优越的地理区位
◆建湖地处江苏省地理重心,隶属盐城,西临淮安,南接扬州; ◆位于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级战略叠加区域。独特的交通优势
◆新长铁路横穿建湖东西,沿海铁路纵贯县域南北;
◆沿海高速、京沪高速、阜建高速、徐大高速纵横交错,穿越全境; ◆通榆河、黄沙港、建口线、盐益线四条五级航道汇聚建湖,通江达海;
◆距离盐城机场、淮安机场和正在建设的苏中机场1小时黄金车程。鲜明的产业布局
◆建湖在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产业布局中,被定位为石油装备、节能电光源、航空装备、生物工程等新特产业的重点区域。
(二)打造“两区三园”
拓展发展空间
◆立足科学发展,优化空间布局,着力打造布局合理、分工明晰、特色鲜明的“两区三园”。
◆开发区位于县城东北,总面积 91.7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节能电光源、生物工程、数字裁剪设备等新特产业,今年将建成百亿园区,是我县跨越发展最重要的增长极。
◆高新产业区位于县城西南,总面积3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航空装备、高端制造、电子信息、软件及服务外包等新特产业,将成为我县跨越发展新的增长极。◆民营创业园位于县城西北,总面积10平方公里,重点布局机械产业配套项目,是我县中小企业的孵化器,民营经济发展的集聚区,新生代企业家的摇篮。
◆上冈产业园位于四县通衢的上冈镇,规划面积2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机械、光电、物流等产业,是拉动县域东部地区发展的龙头。
◆石油装备产业园位于县城西部,总面积10平方公里,重点布局石油钻机、抽油机等石油装备产业高端项目,致力建成国内石油装备产业的重要集聚区。
(三)打造产业集群
提升集聚能力
◆ 我县是“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中国节能电光源制造基地”,现已跻身全国产业发展能力百强县、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百强县行列。
◆石油装备产业集群——现有企业560多家,产业规模达百亿,目前已基本形成锻造、部件、整机相配套的产业链条。石油钻机、采油机等高端产品投放市场,实现了由零部件到整机的转型跨越。
◆节能电光源产业集群——现有企业200多家,产业规模近百亿,形成了石英砂、管材、明管、粉管、光源、配件、整灯、LED数码灯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引进吸纳前沿技术,研发LED、OLED等高端产品,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航空装备产业——我县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总投资300亿元。航空座椅、机场特种车辆、飞机液压动力系统、小型飞机制造等一批项目正快速实施。
◆ 生物工程产业——年产10万吨生物柴油项目已建成投产,生物医药项目正在建设,中石油3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四)打造人文生态优势
推进可持续发展
◆围绕建设绿色生态、水乡园林、宜居宜业的城市目标,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60平方公里县城框架已经形成,“双湖”、“双河”等富有城市个性的优秀元素不断彰显。◆高起点规划建设不可再生的九龙口生态湿地,大力彰显富有建湖特色的杂技、淮剧等人文资源,不断提升县域科学发展的软实力。
(五)打造服务平台
优化发展环境
◆江苏里下河物流中心是江苏沿海发展战略规划中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它和盐城港、大市区形成“三点一线”的物流中心轴,将进一步提升县域配置市场和资源的能力。
◆创办民资银行和中小企业担保平台,引进交通银行、江苏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组建中科、创投等新型金融业态,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生态金融服务。
◆建立科学家、院士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中国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中国照明协会联手创办了石油机械和绿色照明职业技术学校,为发展新特产业提供永续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第二部分
发展新特产业战略取向
(一)重抓新特产业前延后伸
◆石油装备产业:重点发展油气复合开采设备、海洋钻井平台和核电装备等高端补链项目,进一步提升综合配套能力,打造百亿产业航母。
◆石油装备产业:到2015年,经济总量超300亿元,整机和大型成套设备的市场份额达30%。
◆节能电光源产业:加快向LED、平面光源等高端产品和灯饰灯具、照明工程等应用领域进军,推动照明行业与光伏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生态化的产业集群。
◆节能电光源产业:到2015年,经济总量超200亿元,特种灯具及整灯产品市场份额达35%。
◆航空装备产业:加强与中国商飞等大型央企合作,逐步形成集研发、制造、服务为一体,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航空装备产业制造基地。◆航空装备产业:到2015年,形成百亿产业规模,重点引进开发小型飞机制造、大型客机零部件、机载设备、机场设施、航空新材料等比较完备的航空系列产品。
◆ 生物工程产业:依托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科技优势,加强与中石油等大型央企合资合作,加快推进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生物医药等重点项目,努力建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生物工程产业基地。
◆ 生物工程产业:到2015年,实现销售100亿元,形成年产20万吨生物柴油、年产30万吨燃料乙醇的生产能力。
(二)重抓深化接轨上海
◆主动对接世界500强和大型央企,寻求战略合作; ◆深化嘉定●建湖园区共建,提升发展水平; ◆深度对接上海国资委,把握产业转移前沿动态;
◆围绕新特产业,在国际国内先进地区开展专题招商、委托招商。
(三)重抓重大外资项目突破
◆优选县内优质企业、优质资源赴外资密集区和日、韩、欧美等地组织专题招商,突破与世界500强企业的合资合作,在更高层面上整合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
◆立足新特产业,实施差别化政策,打造“联合舰队”,培育“建湖上市板块”,提升新特产业持续竞争力。
(四)重抓一二三产联动招商
◆突出资源共享,活动联动,组织实施一二三产互动招商,实现全县招商引资工作科学、协调和可持续推进。
第三篇: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
一、集中一集聚一集群
(一)集中
在集群发展的起始阶段——集中过程中,产业园区的政策环境要素和设施配套要素是吸引园外企业入驻的最大原因。
在此阶段,园内企业因为地理上的集中而形成了有别于分散的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优势和成本优势,即基于资源共享的效率优势和基于议价能力提升的成本优势。但是,由于集中仅仅是整个集群过程的最初状态,初步地表现出集群的地理集中性特点,产业关联及其薄弱,不能形成相互配套的产业协作和产业链关系,产业层面的集群优势几乎为零。同时园区企业对地域的嵌入性和依附性不强。
因此,处于集中阶段的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利用空间上集中的已基本形成了园区经济总量上的规模,赋予了集群企业一定的竞争优势,但难以较好发挥集群的外部规模效应。
(二)集聚
产业园区由集中而集聚的提升,是产业园区向集群方向发展的中间阶段,在此提升过程中,园区企业依托的主要是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市场规范和服务配套要素,四者构成了园区企业向某一产业集聚的基本条件。由此,在具备了上述四大要素的企业集中的园区中,产业具备了明显的行业特征,产业园区的发展指向了特定的产业,从而形成集聚。
此时,产业园区的竞争优势逐步扩大;生产效率优势一方面表现为基于资源共享的效率提高,另一方面表现为专业分工引起的效率提升;产业园区内的产业协作增强,企业间的合作规模扩大,使得成本优势覆盖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两大部分。
(三)集群
集群是产业园区的发展方向,而集群形成的基本要件除了上述两阶段的要素外,还必须具备人文环境、集群特色、产业配套及创新企业家群体四大要素。
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中,例如中关村、硅谷、新竹等,都具备了地理集中性、根植性、柔性精专、合作网络性、创新性、自组织性等特征,创新体系逐步形成,产业园区的发展进入新的层次。同时,产业园区也不再是集中于集聚状态下的“松脚型”的产业园区,而是嵌入本地社会文化中的园区集群。
二、辐射接受中心一向内辐射中心一向外辐射中心
(一)辐射接受中心
在辐射接受中心的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层次上,园区进入集群发展阶段,相对集聚,辐射接受中心的产业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产业,显示出较好的产业链效应和较强的产业竞争力。但是,辐射接受中心往往只实现了产业园区的生产加工功能,园区功能相对简单,其竞争力的提升相对而言是被动的,有赖于外部技术的流入。
因此,此类园区具备一定的集群优势与产业竞争力,但产业升级与竞争力提升主要依靠接受外部产业辐射。
(二)向内辐射中心
辐射接受中心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将超越生产加工的简单功能,而跃升到向内辐射中心的层次。在此阶段,产业园区的优势产业形成了面向集群内部辐射作用,即优势产业中的具备了较高的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各方面实力的龙头企业,首先产生了寻找新技术、开拓新市场的意识,并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扩张,从而对园区集群内部相对弱小的企业发挥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带动整个集群共同提升竞争力。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充分扩大到整个地域范围,区域品牌逐步形成,区域创新功能得到发挥,集群在当地的根植性也有所增强。
(三)向外辐射中心
向外辐射中心具有强大的品牌效应和技术输出效应,是所属行业的品牌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它不仅对园内企业有辐射力,使集群整体呈上升式发展,同时对于同行业的园外企业都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和辐射力,使大批的外部企业成为其代工生产企业,甚至使外部企业形成专门的集群为其提供配套支持。
分散的企业由集中而集聚而集群,产业园区的集群由辐射接受中心而向内辐射中心而向外辐射中心,这就是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逻辑轨迹。
第四篇:玻璃制品产业集群发展
玻璃工艺制品产业集群发展调研报告
小官庄镇方 春
玻璃(水晶)工艺制品产业是我县的特色产业之一,其中玻璃工艺制品以小官庄镇为主导,水晶工艺品以西安丰镇为主体。2007年玻璃制品产业集群被列为江苏省100个产业集群之一,2008年,宝应被授予“中国玻璃水晶工艺品出口基地”。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特色产业的发展,小官庄等镇引导玻璃工艺制品产业向规模化、多样化、高新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为了促进玻璃工艺制品产业快速健康发展,通过深入企业调研,请教业内相关专家,摸清了产业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明确了产业发展的方向,提出了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玻璃工艺制品产业发展现状
(一)生产企业众多,产品种类齐全
目前,全县拥有玻璃(水晶)工艺制品企业200多家,其中产销过100万元以上的企业80家,500万元以上企业30家,1000万元以上企业20多家,5000万元以上企业4家;产销规模20多亿元;有外贸自营出口实绩的玻璃制品企业10多家。年自营出口达2000万美元以上,供货出口在4000万美元以上。每年开发玻璃新品3000多种,产品结构逐步由过去的纯圣诞工艺品向高档玻璃工艺品、日用品等综合性产品延伸。玻璃工艺产品发展到玻璃圣诞工艺品、玻璃水晶工艺品、玻璃拉管、玻璃热弯工艺品、窑炉工艺品等五大类上万种产品。
(二)骨干企业领衔,成长型企业崭露头角
美瑞华、六堡、旭阳春、全华、康龙、星汉等重点企业继续在行业内居于主导地位。一批年产销2000万元左右的企业通过加大新品开发力度,加快市场拓展,提高机械化程度等,成长步伐不断加快,产销年均增幅达30%以上。
(三)配套能力增强,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近年来,围绕做大做强玻璃工艺制品产业,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一批配套项目,到目前,全县拥有氧气厂2家,玻璃棒管生产厂2家,再生纸生产公司2家,纸箱包装企业5家,彩印企业3家,此外还有管道天然气项目。玻璃棒管项目、平板玻璃工艺品等一批项目的引进落实,优化了产业结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四)平台建设加快,承载能力不断提升
小官庄镇为推动玻璃制品产业发展,先后建设了玻璃特色产业园、东部工业园、创业园,玻璃特色产业园是为发展玻璃工艺主导产业而设立的园区,进区企业20多家,东部工业园区是小官庄重点建设的园区,是玻璃工艺制品的配套园区,已形成玻璃工艺制品从棒管原料到产后包装的完整产业链。创业园是为促进本地民资发展而设立的园区,是想创业、能创业的民资主体发展壮大的孵化器,目前已有6家企业进园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集群规模不大,产业层次不高。产业经济总量不够大,大中型企业太少,行业顶尖企业少。2010过亿元的企业还没有突破,美瑞华、全华、康龙等企业虽搞了多年,但由于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又没有与专门科研机构进行联合开发产品,科技含量不够高等,导致发展速度缓慢。产品结构还是以圣诞玻
璃工艺礼品为主,产品价格低、竞争力弱,新品研发、工艺创新、中高端产品开发还未真正突破。
(二)企业恶性竞争,分工协作欠缺。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缺乏相应的行业引导,加上少数企业的短期意识和狭隘思想,集群内企业互相恶性竞争,自相残杀,严重削弱了产业优势和对外竞争能力。从企业间的联系来看,许多企业间没有建立起上中下游的产业链关系,这种缺乏深层次的分工协作,使企业难以享受到企业集群内部的规模经济和区域经济优势,形不成产业集群的“配套”,难以形成产业集群的联体凝聚效应。
(三)品牌意识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由于产业的特殊性,产业集群中有市级以上品牌的微乎其微,产业集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都不强。而由于大部分企业实力不足,管理落后,科研创新力量薄弱,人才支撑不够有力,科技服务企业缺乏,使得产业集聚大多尚未形成创新机制,模仿多于创新,产品长期停留在低档次、老品种、粗加工阶段,多以“低质跑量”为竞争手段,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的末端,附加值低。
(四)集约程度不高,市场抗风险能力不足。玻璃工艺制品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规模扩张中对劳动力、土地的要求都很高。主要面向欧美等国际市场,受国外市场需求波动性的影响较大,同时产品退税率、人民币汇率等因素对玻璃工艺制品产业也有较大影响。
三、玻璃工艺制品产业发展方向
针对玻璃工艺制品产业的发展现状,产业结构亟需转型升级,一是传统的圣诞工艺礼品要强化外观设计,引入“声、光、电”一体化的新材料、新技术,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竞争力。二是丰富产品品种,改变圣诞工艺礼品一枝独秀的现状,大力发展
日用玻璃制品、玻璃装饰品、窑炉玻璃工艺制品等新品种,扩大企业的发展空间。三是逐步突破高端玻璃工艺品的瓶颈,引进精密模压玻璃工艺品,脱蜡浇注玻璃工艺品(琉璃)等高端产品,向晶体振荡器等玻璃电子元器件产品拓展。
四、有关建议
(一)做好集群规划,强化政策导向。江阴临港新城在推进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的第一步就是狠抓规划重完善,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我县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大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力度,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加快玻璃水晶工艺等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改造,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十二五”期末,玻璃水晶工艺产业在全国影响进一步扩大,成为全国的产业发展基地。玻璃水晶工艺产业在纳入规划的同时,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集镇规划相衔接,使产业集群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县政府名义出台《关于加快玻璃水晶工艺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导思想,提出发展目标,制定工作措施,扶持、引导、规范产业集群发展。
(二)培育比较优势,实现转型升级。江阴注重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研发中心等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研发创新、产业孵化、人才培训等服务。因此我们一要大力提高创新能力。实施自主创新策略,构筑企业创新特色;实施联合创新策略,构筑产学研合作特色;实施制度创新策略,构筑技术创新新机制,使一批有实力龙头企业跨入企业技术创新先进行列。二要努力提升综合功能。建设行业生产中心、贸易中心、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和标准制定中心。
(三)提高品牌意识,培育知名企业。品牌是产业集群价值的外在表现,是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一要制订产业集群品牌梯队培育建设规划。编制出台产业集群品牌指导目录,建设一批品牌产品、品牌企业。二要实施产业集群品牌建设扶持政策。整合政府各部门资源,引导社会资源流向高成长性的企业,争创名牌产品、驰名商标、重点培育和发展出口名牌商品。三要注重培育和树立企业家品牌。培养出一批知名的具有战略眼光的大企业家。四要积极扶持重点规模企业。大力发展行业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集群提升发展水平,形成经济规模。
(四)立足产业特点,开展产业招商。江阴围绕产业链、大项目招商,延长、做强了产业链。要加快做大玻璃工艺制品产业集群,招商引资是必由之路。一要精选一批投资总量规模大、投资强度大、投资效益高的产业带动型大项目,据此进行补链和节点,不断拉长、做精、打粗产业链,实现企业间产能和资源的最佳组合,扩大产业集聚效应。二要注重引进外资大企业、大集团,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带动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
(五)加强载体建设,营造良好环境。江阴等地的发展实践证明,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最有效载体。要围绕集群发展的需要,高标准规划和建设玻璃工艺制品工业园区,出台激励政策,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向产业园区集中,保证园区的永续经营和增强园区竞争力。不断优化政府服务。进一步研究激励扶持政策,创新工作机制,打破区域、部门界限,凝聚部门力量,强化对产业集聚工作的协调和服务,形成发展合力。整合各类资源,多层次做好服务,实现政府、企业和专家的良性互动,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拓宽融资渠道,解决企业发展资金短缺问
题。引导全社会的参与,建立商会或协会,充分发挥其作用,共同营造产业集聚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五篇: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意见
各镇人民政府,开发(名胜)区管委会,区政府各部门: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节约利用资源,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政发[]69号),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在特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在同一区域形成产业链接和聚集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的经济群体。产业集群是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工业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过程。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产业集群规模,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生产要素的有效集中,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区域综合实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地、各部门要围绕“争进十强”的奋斗目标,抓住襄樊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发展机遇,充分认识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的发展。
二、明确发展产业集群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现有优势产业为基础,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坚持政府扶持引导和企业自主发展相结合,紧紧围绕培育壮大区域特色经济,加速生产要素的集聚和产业提升,细化专业分工,延伸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打造区域经济竞争优势,促进我区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按照产业集群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进一步确立企业在发展产业集群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环境。
2、集聚发展原则。增强集聚功能,强化专业协作,发挥群体优势。把优化产业布局与加快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把加快园区建设与促进产业聚集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推进产业集聚。
3、技术创新原则。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技术进步,打造产业名牌和区域品牌。
4、内外兼顾原则。注重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和领域,实施“走出去”战略,广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5、可持续发展原则。把发展产业集群与建设生态、绿色结合起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环保生产,最大限度地推动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
三、发展产业集群的工作重点
(一)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及各镇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全力推进经济开发区建设,重新配置工业园区,使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相衔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明确界定主导产业,鼓励产品相类似的企业相对集中生产。
(二)继续壮大企业规模。以构建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为主线,突出抓好规模以上企业的培植和改造,充分发挥其产品辐射广、技术示范精、信息扩散宽的作用。重点抓好规模以上企业尤其是产销过亿元企业发展壮大。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企事业科研成果转化。鼓励规模企业采用多种形式,利用多种途径,对其周边企业进行并购和改造,不断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三)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和知名企业。鼓励名牌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技术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加大名牌产品的推介力度,促进名牌产品升级晋档,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的地缘优势为依托,提升本地区产业集群的知名度。
(四)实现产业集群内企业优势互补。加大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沟通力度,引导集群内企业构建新的生产秩序,实现既有专业分工、又有系统合作的局面。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弥补产业集群基础建设、空间布局、横向联系等方面的不足,使产业集群的功能更加完善。
四、发展产业集群的主攻方向
围绕自身优势,集中发展一批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重点抓好机电汽配产业、纺织服装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等3个产业集群建设。
(一)扩大汽车零配件生产规模,发展机电汽配产业集群。以经济开发区为平台,充分发挥毗邻高新区的地域优势,以长源东谷、荣华集团、轴承工业园为重点,大力发展汽车主导产品、汽车零配件以及与汽车生产相关的各种服务,形成上下游产品相衔接、大中小企业相配套的汽车零配件产业群,增强汽车零配件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从为现有厂家配套向全方位、系列化方向发展。到“”末,汽车零配件产业的产值突破100亿元。
(二)提高纺织服装、粮油食品生产能力,发展纺织服装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重振纺织服装工业雄风,提升和改造我区现有纺织服装企业,加快对落后的设备进行彻底更新换代,提高生产能力,扩大生产规模,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纺织服装基地。同时,充分利用我区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产业化经营手段,实现工业与农业、农村与城镇的有效对接,把农业生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势。以鲁花、万宝粮油、襄樊正大、希望、安华纺织、金安泰制衣等企业为重点,用工业化的理念培植纺织服装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到“”末,以纺织服装、粮油加工、饲料加工、蔬菜加工为主体的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00亿元。
(三)加快商品流通速度,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群。充分发挥我区地处全国铁路、高速公路交接点和通讯网络“八纵八横”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从我区实际出发,重点建设两大物流中心:一是围绕东风汽车公司庞大的购销业务,依托华中光彩大市场、天润汽车大市场、新世纪建材及一批汽车4S店,在316国道旁建设一个功能齐全的仓储区,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物流中心;二是以新规划的襄樊铁路东站为核心,抓住货物运输将从城区转向市郊的机会,在肖湾东站建立一个物流产业中心,为各大专业市场及其他用户开展服务。到“”末,物流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
五、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的服务体系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的原则,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打造一个以信用担保、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人才培训、技术攻关为重点的企业服务体系。
(一)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在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中,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产业信息中心、人才培训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采取政府重点扶持、社会共同资助、企业投入为主的方式进行,利用现有产业技术基础,实行市场化方式运作,有效整合各种服务资源。
(二)加快信用担保机构建设。一是充分发挥现有担保机构作用,壮大资本金规模,拓展担保业务,支持产业集群发展。二是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信用担保领域,创办商业性的民营贷款担保机构。三是开展企业诚信评价工作,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一个有统一标准、客观公正的信用数据库。
六、进一步强化产业集群的政策措施
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工作的指导,把发展产业集群作为打造产业优势、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将产业集群发展纳入本地、本部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积极制定并落实各项扶持措施,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培育要素市场,完善服务体系,强化工作措施,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区经济、发改等部门要结合《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科学拟定全区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及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规划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地方优势和利用地方资源的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布局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
(二)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区级各商业银行对我区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应根据国家投资政策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对效益比较突出、有还贷能力的企业所需的流动资金给予优先安排。从今年开始,区财政每年拿出50万元设立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年拿20万元),重点用于公共服务平台、集群信息化建设以及技术攻关和产业链的延伸,由区财政局和区经济局共同制定经费使用办法。科技部门要从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向产业集群发展项目倾斜。区经济局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扶持的同时,要不定期开展银行和企业对接活动,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
(三)进一步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加大部门间组织和协调工作力度,推动产业集群行业协会建设,尽快在规模较大、具备条件的产业集群中建立行业协会,以规范企业行为,加强行业自律,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的环境。有关部门要加强与行业协会的联系,对涉及产业发展、行业规范等有关问题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推动国家各项政策和政府工作部署贯彻落实。
以前有关文件有与本意见相抵触的,一律以本意见为准。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和《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具体的落实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