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营市石油装备产业集群调研报告--张珈珲
东营市石油装备产业集群
调 研 报 告
2013年12月20日张珈珲
如果说石油是工业的“血液”,那么石油装备就是石油工业的“脊梁”。东营市于2009年划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211年列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行列。东营市作为唯一处于黄蓝战略交汇的城市,有着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及独特的发展优势,胜利油田80%的石油地质储量以及85%的产量集中在东营境内,东营市的石油装备产业规模达到全国的三分之一,钢制连续抽油杆、皮带抽油机、成像测井仪、电动潜油螺杆泵等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2007年东营市被山东省确定为“山东省油田钻井技术及装备特色产业基地”;2008年被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2009年中国创新城市报告中,东营市列全国地级市创新能力综合测评第29位。东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东营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先驱者和“领头雁”,以“有色金属压延及深加工、石油装备、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四大产
业为主导;以“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四个新兴产业为经济增长点;着力推进开发区买入全国开发区第一方阵,打造“中国的休斯敦”,占领中国石油装备产业的半壁江山。
一、东营市石油装备产业发展优势
与美国著名“油城”休斯敦市相类似,东营市有公路、铁路、机场、港口上的巨大优势,尤其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东营港,2010年吞吐能力达到了2千万吨,预计2020年将跨入亿吨大港行列,这是其他基地所不具备的。其辖区内还有中国石油大学、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物探研究院等众多科研机构。东营市具备打造全国性石油装备制造基地的基础条件和独特优势,因此,东营市提出,要“打造中国最大的石油装备制造基地”。
二、东营市石油装备招商优势
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发展,东营市石油装备产业集群发展态势明显,形成了高原公司、孚瑞特公司等55家产值过亿的石油装备制造骨干企业,以及海蓝德钻具公司、金地伟业公司等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与中国石油大学、西安管材研究所、胜利油田钻井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建立了较为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了石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油田地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三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一批规范化市级企业研发机构。
东营的石油装备已成为国内同行业的“领头雁”,产业规模达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多项产品如钢制连续抽油杆、皮带抽油机、成像测井仪、电动潜油螺杆泵等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部分产品可与国际一流媲美。
三、东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石油装备产业优势
东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于2010年3月21日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东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东营市石油装备产业的“天时地利人和”,具有不可多得的优势。
(一)企业实力较强
园区内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17家,过50亿元的企业8家,过100亿元的企业3家。其中胜利油田高原石油装备有限公司已进军美国,推动东营市石油装备产业实现从“技术跟随”到“技术领跑”的跨越。
(二)产品种类齐全
区内已经形成以钻井、钻杆、抽油机、抽油泵、抽油杆、油气集输管道、油田特种车辆的成套设备为重点,涵盖物探、钻井、测井、固井、采油、井下作业、地面工程、管道运输等各领域的产品体系。
(三)产业关联度较高
园区内石油装备产业体系比较完整,集研发、制造、服务、内外贸于一体,企业之间通过开发区管委会统一调度,通
过专业分工,在技术信息、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方面建立起共生、互补、竞争的发展模式,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品开发由低端向高端、公司主营业务由制造向工程服务转变的态势明显。
(四)特色产业基地内部定位明确
基地内实现了错位协调发展,骨干企业以大型成套装备为主导产品,走研发、制造和工程技术服务一体化发展路子;中型企业大多从事1-2个专业领域的产品研发、制造和销售,走专业发展的路子;小型企业一般从事工具类产品的制造和销售,部分为大型企业提供配套。同时,围绕行业发展,涌现出一批专业从事产品研发、设计、检测的技术服务型企业和机构。
(五)创业载体实力厚
东营市建立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平台,总价值达到2.4亿元,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服务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2013年8月8日东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创立博龙石油装备产业投资基金,是东营首个转为石油装备产业设计的投资资金。投资资金将运用资本手段对石油装备产业进行资源整合、重组、海外并购等,进一步提升产业水平。
开发区内石油装备龙头企业高原公司在“世界能源之都”休斯敦正式开工建设了第一家独资子公司:高原石油装备(美
国)公司,把产品直接送到海外客户“家门口”生产,开启了东营石油装备产业国际化新时代。
四、招商工作开展思路
我国的石油装备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随着资本泡沫经济消退,国外加工制造业的大量外迁,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业迅速崛起。东营市依托胜利油田这一天然优势,再加上东营市20万为开发利用土地资源,黄蓝战略的总布局,以及丰厚的石油装备制造产业底蕴,招商工作拥有强力的依靠和强烈的吸引力。
(一)依托园区内专业的招商机构,如东凯投资促进公司,面向国内外招聘高层次人才,提高招商队伍的专业水品及综合素质。
(二)建立招商平台,促进招商工作的国际化进程。向国内外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向世界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靠拢。
(三)引导企业自我招商融资,搞好发展策略找准定位,利用新技术、新项目进行自我改造,激活企业活力。
(四)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特别引导小企业集群式发展,形成集聚效应,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充分利用小型企业灵活多变的特点,不断创新,发挥蜂群效应。
(五)面向胜利油田各大企业进行招商工作。充分利用胜利油田企业改制的现状,吸收吸引油田老牌企业进军开发区工业园,利用老牌企业底蕴,带动园区新兴企业的发展。
第二篇:东营市石油装备特色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东营市石油装备特色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摘 要:东营石油装备特色产业不仅为我国油田稳产提供了技术装备及服务保障,而且成为东营市一大支柱产业。东营石油装备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家,占东营市总量的37.2%;石油装备企业里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75家,其中10亿元以上23家。东营石油装备特色产业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13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10家,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而2008年仅有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东营;石油装备;产业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A
东营石油装备不仅为我国油田稳产提供了技术装备及服务保障,而且成为东营市一大支柱产业。2013年,东营市拥有石油装备企业423家,比2008年增加213家;规模以上企业102家,占东营市规模以上企业的11.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22.9亿元、利税110.9亿元、利润85.5亿元,分别是2008年的2.6倍、2.7倍、2.6倍,分别占地方规模以上工业的8.0%、9.4%、9.2%。石油装备产业体系日趋完整,产品涵盖了石油勘探、钻井、采油、管道运输、地面工程各类专用设备、工具及配件和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等领域,陆地钻机、抽油机、石油专用管、抽油(电)泵、抽油杆、燃气发电机组、油田特种车辆等主导产品居全国前列,抽油机、抽油杆、重油开发专用管产能国内第一,潜油泵国内第二,皮带抽油机、连续抽油杆国内独家生产,3000m~9000m系列钻机、油(套)管产量超过全国1/3。
二、石油装备企业发展情况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情况
东营石油装备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家,比2008年增加24家,占东营市总量的37.2%。2013年,东营石油装备特色产业里的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1.7万人,其中研发人员3285人;投入研发费52.2亿元,占当年销售收入的24%;高新技术产品收入142.5亿元,占企业总收入的65.3%,占石油装备产业总收入的17.3%;授权专利435项。骨干企业发挥作用
2013年,东营石油装备企业里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75家,其中10亿元以上23家;列为全市重点调度工业企业7家,占东营市重点调度企业的1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5.6亿元,占产业总收入的35.9%。胜利高原、孚瑞特、科瑞、胜机、胜动、胜利泵业、胜利伟业等企业在全国同行业稳居排头兵地位。胜利高原在2013年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行业协会评比中获综合实力第一名,科瑞集团是中国首家打造产业链一体化高端石油装备产业园的企业,胜机公司迈入中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企业五十强行列,孚瑞特石油公司是中国石油设备制造业10强企业,胜动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燃气发动机制造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
东营石油装备特色产业共拥有417家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8.6%,一批中小企业技术先进、成长性好。汇安公司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利润854万元,与2009年比,年均增幅24.3%和12.9%。海森密封公司开发了居国际先进水平的液膜密封技术,2013年1月吸纳鲁信创投参股,发展步入快车道,正在建设10万套高端机械密封研发生产基地。金地公司开发了随钻测量仪等产品,获7项专利,美国斯伦贝谢公司加盟,该公司实现了上市发展。产业集群培育和产业链各关键环节的企业分布
以东营高新区、胜利经济开发区、垦利经济开发区、河口经济开发区为依托,培育了4个石油装备特色产业集聚区。2013年,东营石油装备特色产业规模以上企业60%以上集中在4个园区。其中,东营高新区、胜利经济开发区、垦利开发区荣获省高端装备制造石油装备产业示范园区。2011年,东营石油装备特色产业基地被列为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产业集群试点单位。
东营石油装备产业链包括勘探设备、钻井装备、采油装备、油气集输设备、测井设备、海洋石油设备等。产业链各关键环节企业分布情况为:一是勘探设备产业链:地震勘探船、勘探车、三维地震测量仪、测井仪等,胜利物探、胜利伟业等企业从事油气勘探设备的研发和生产;二是钻井装备产业链:钻机代表性设备(绞车、泥浆泵、转盘、顶驱)―固控设备―套管―钻杆―钻头―钻井工具―电控系统等,胜利高原等企业从事陆地石油钻机成套产品研发和生产,科瑞集团等企业从事深井钻机成套设备和海洋钻机,胜机、孚瑞特等企业从事钻井工具及配件的研发和生产;三是采油设备产业链:抽油机―抽油杆―抽油泵、有(无)杆泵―油管―注水泵―采油工具―修井机―三采设备―控制系统等,高原、胜机、孚瑞特、盛运、万达、博森、胜鑫防腐、金岛、科瑞等企业研发生产抽油机、石油专用泵、抽油杆和石油专用管、三次采油设备。众多小企业研发生产井下工具;四是测井设备产业链:钻井测井仪器―采油测井设备―测井辅助设备,形成测井设备系列产品,孚瑞特、高原等企业开发中智能化测井仪绞车等测井设备。五是油气集输设备产业链:输油(气)管―输油(气)泵―储油罐―压缩机,形成系列油气集输设备产品,新大、孚瑞特等企业研发生产技术设备;六是海洋石油装备产业链:海洋平台(普通平台、深海平台)―海洋钻采水下器具(井口头、防喷器、隔水管)―水下采油树等,科瑞集团等企业研发生产海洋石油装备;七是其它配套产品:胜动集团等企业开发燃气发动机及发电机组;万达、胜利泵业、东辰、宝世达、胜油钻采、赛瓦、胜岛、海森等企业开发潜油电缆、海底电缆、石油工程专用工具、自动控制仪器仪表、新型阀门管件、新型泵筒、石墨制品、磨料与金刚石、机械密封等配件材料和设备。当前,东营石油装备特色产业由陆上向海洋、由浅井向深井、由采油向采气、由装备制造向工程服务升级趋势明显。协作情况
东营石油装备特色产业内企业加强协作,实现了错位协调发展。骨干企业以大型成套装备为主导产品,走研发、制造和工程技术服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中型企业大多从事1-2个专业领域的产品研发、制造和销售,走专业发展的路子;小型企业一般从事工具类产品的制造和销售,部分为大型企业生产提供配套。涌现出一批专业从事产品研发、设计、检测的技术服务型企业和机构。省石油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企业提供科研开发、前沿技术、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创新服务,加强了企业间的协作发展。共有36家中小企业给予高原公司协作配套,形成了完善的产品供应链系统,实现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双赢。
技术创新情况
东营石油装备特色产业共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13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10家,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而2008年东营市石油装备特色产业仅有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拥有“千人计划”1人,占东营市的1/6。拥有东营市唯一一名国家创新创业人才。五年来,石油装备特色产业累计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204项,其中国家级47项、省级54项,取得科技成果、专利965项。
三、创新体系建设情况 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体制机制建设
2013年,科技部批准东营市围绕石油装备特色产业开展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试点,市政府印发并实施了《试点规划》,为构建“大产业、大科技、大协同”创新体系增添了新动力。近年来,东营市出台《关于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创新能力纳为重要内容。出台《关于推进油地共建协同发展的意见》,加快构建地方和胜利油田以及石油大学协同创新机制。通过合作,与高校院所共建1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和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高原公司联合石油大学、胜利油田采油院创建了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瑞集团与中国石油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共建胜利石油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推进企业孵化和科技中介机构建设
建设了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4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孵化器、1家国家级示范生产力和1家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孵化设施总面积达到60万m2,在孵企业560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创业服务体系。大学科技园建成面积26万m2,吸引入驻机构230家,其中在孵企业156家,78家为小微企业,从业人员4200人,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验收,被评为国家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科技中介机构功能不断增强,成为推进创新发展的有生力量。东营市大势石油装备生产力促进中心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转移、共性关键技术开发、检验检测和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服务,先后促成技术转移30多项,先后被认定为省级生产力、省级国际科技合作中心和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平台服务功能
积极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并实施各级公共服务机构建设项目,提升了服务功能。“石油装备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建设”等7个项目获国家创新基金补助资金支持,为聚合创新资源、促进转型提供了科技支撑。高原公司在建成省石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后,2009年联合石油大学、胜利油田采油院启动了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建工程,2013年1月终获批建设。在建设行业高端科研机构的同时,又构建了产业创新平台。科瑞集团联合科研院所及高校建设石油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方案已通过专家论证并挂牌成立。
为进一步增强创新服务能力,投资1.92亿建设了国家石油装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目前,已完成投资1.5亿。该中心是集科技研发、标准制定、产品检验、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端质检中心,检验范围覆盖85%以上的石油装备产品,可面向社会和企业提供检验检测、技术评价、咨询培训等服务,开展石油装备产品研发、标准制定、型式试验、仲裁检验、国际间实验室检测能能力互认等工作。
四、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东营市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继石油装备产业先后被写入国家蓝黄经济区发展规划和省、市实施意见后,又印发实施《东营市石油装备产业调整振兴规划(2009―2013)》、《东营市石油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十二五”发展规划》、《东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3―2015)》,根据实际适时梳理产业链和创新链,明确任务目标,提出了组织实施与保障措施。
在发挥政府职能作用的同时,突出企业主体地位,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努力实现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有机结合。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开展对外贸易、技术服务、工程承包、合资建厂等,建立全球生产营销体系。鼓励企业建立品牌联盟,共同投资组建品牌联合体,打造优势品牌产品出口基地。连续6年举办“中国(东营)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东营石油装备企业成为参加国内外石油装备产品展会主体力量,协力培育市场开拓能力。
五、存在问题及建议
存在问题:要真正成为我国石油装备特色产业“领头雁”,东营在多个方面亟待提升。石油装备产业总体仍处成长阶段,特大企业数量少,抗风险能力较弱;高层次研发机构少,创新资源较分散,高端人才少,支撑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较少;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偏少,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现象,高端产品特别是高端海工装备攻关和市场开拓难度较大。
建议:依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议在国家层面选择一批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加强顶层设计,在政策导向、项目布局、平台建设、团队培育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和连续支持,加快培育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基地,推动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加速转调创新驱动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军.以产业集群推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以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为例[J].开发研究,2012(02):44-47.
第三篇:东营市龙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2013年综合部工作总结--张珈珲
龙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综合部
上半年工作总结
2013年上半年,在公司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公司所属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及大力协助下,综合部全体员工团结协作,克服重重困难和压力,坚持“四创四效”的工作作风,以扎实稳健的工作态度,推进各项工作平稳、有序、规范的向前发展。我们始终坚持完成工作到位,为各部门同志服务到家的工作宗旨,以高昂的工作热情敬业的工作态度完成了领导的各项工作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强化自身建设,规范内务管理
综合部工作在公司整体经营管理过程中担负着中枢职能的作用。综合协调、内务管理是综合部工作的重要内容,而规范内务管理,促进公司各项工作正常有序运转既是综合部的职责所在,也是提高公司工作效率,顺利完成各项任务的前提。2013上半年,我们把内务管理摆在重要位臵,不仅日常工作准确到位,而且在原有基础上加强改革,有了长足的进步。
(一)继续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提高规范化运作水平。综合部工作具有纷繁复杂、缺少连贯性、随机性大的特点。如果没有规范的工作程序和很高的工作效率,圆满完成任务是难以办到的。为此,我们以规范管理为突破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紧紧围绕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管理体系这个总目标,对综合部的各项工作和制度进行了准确的定位。
一是规范综合部工作的基本原则,程序性强。要求综合部人-1-
员对各项工作的落实,该走哪个程序的,不折不扣地按程序办理,不省略、不简化、不拖拉;二是从建章立制入手,狠抓规范化管理的落实。综合部结合去年一年来的工作经验、公司企业文化及公司今后发展规划,相继制定出台了《员工日常行为规范》、《工作制度》和《各部门职责》等公司规章制度,涉及车辆管理、行为规范、公物管理、物品购臵、费用控制、奖罚等管理制度及规范性文件;三是在具体日常工作中,紧紧围绕办文、办事,以规范化建设为要求,在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上下功夫。加强了对重要活动、重要文件、重要会议、重大事项以及上下左右、内外工作关系的协调;对会议材料、会议秩序等项工作做到了科学而又精简的结构安排;对起草的文件材料做到了高效、优质、针对性强;对公文的处理做到了准确规范,传递迅速。规范化水平的提高,确保了综合部日常工作正常有序,上情下达、左右联络通畅,为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不断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在提高预见性上下功夫,增强工作的超前性。实践中我们认识到,缺乏超前意识,工作被动应付,是影响综合部工作上质量、求实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克服懒惰思想,锐意进取,发挥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在主动服务上,做到与时俱进。提前预见工作、计划工作,提高工作的主动性。
二、加强沟通协调,营造良好的内外部工作环境
综合部是承上启下、联系左右、协调内外、沟通四方的枢纽,综合部工作无小事,事事处处都代表着公司的形象。因此,我们遵循“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的原则,始终把加强综合协调作为发挥职能的关键点来抓,注重沟通协调工作:
(一)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兄弟单位之间的工作沟通和协调,及时了解上级工作动态和要求,学习借鉴各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积极争取、融合各方面有利因素为公司发展服务。
(二)加强与公司领导班子的沟通与协调,针对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员工关心的热门话题,通过各种渠道征集广大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利用不同方式和渠道,了解员工在想什么、做什么,员工需要什么、反对什么。并根据上级的精神,实事求是地分析情况,进行理性思考,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将结果及时汇总并报送公司领导班子,使得公司领导能够准确把握员工的思想脉搏,及时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
(三)加强与各部室之间的沟通协调,通过对公司布臵的重点工作加强跟踪协调、催办、反馈,确保了公司重点工作有布臵、有检查、有落实、有汇报。
三、扎实做好宣传工作,加强宣传队伍建设,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一)加强队伍建设,构建信息宣传网络。为有效加强宣传工作,在公司领导的统一指挥下,形成了公司领导主管,综合部主抓,各部门积极配合的宣传工作队伍。并加强学习,从文字功底、写作能力等各个角度,多方面提高文秘人员综合素质,切实提高信息质量。
(二)严把审核关。综合部所有印发、上报的信息稿件,须由分管领导审核把关,报综合部主任审定签发;一些重要的汇报,特别是问题性、政策性和前瞻性的稿件,由公司领导共同进行研
讨剖析和修改完善。通过层层审核把关,切实保证稿件质量。
(三)通过多种渠道对外宣传。
一是通过短信宣传。两次活动期间,在市内三县两区累计发送200万条宣传短信。以简洁快捷的手段直接将信息送到市民手里,以最快的方式让市民了解龙悦湖。
二是充分利用网络宣传。
1、东营旅游政务网。由旅游局牵头,发布活动信息及龙悦湖旅游度假区简介。
2、东营第一论坛、黄河口论坛、大众论坛,发布活动信息、龙悦湖旅游度假区简介及旅游攻略。
3、贴吧:东营吧,发帖发布活动信息、龙悦湖旅游度假区简介及游园攻略。
四、积极组织策划,认真筹备各项活动
2013年上半年两次小长假,“五一”、端午节期间,龙悦湖各项活动精彩纷呈,综合部在两次活动中主要负责活动策划、四项主要活动实施、整个活动后期保障以及活动前期宣传、后期推广工作。
(一)前期活动策划及活动宣传工作。为了把握时机,认真打好春季旅游宣传这张牌,开拓市场,加紧建设提高自身硬实力,宣传提高龙悦湖知名度,让市民重新认识、了解、喜欢新的龙悦湖。在“五一”小长假、端午节期间龙海公司分别举办了“龙悦湖之春”户外运动休闲汇及“浓浓故乡情,欢乐龙悦湖”端午节系列活动两大活动。综合部积极筹备,认真规划,在公司领导的带领下分别策划了“五一”期间的沙滩寻宝挖车大赛,自行车骑
行,欢乐嘉年华文艺演出以及“端午节”期间的沙滩寻宝挖车大赛,趣味包粽子大赛等系列活动。并及时制定活动执行方案、应急方案以及做好前期宣传推广工作。
(二)活动期间四大活动组织实施。在活动期间,综合部全体人员齐上阵,克服人少、客流量大、经验不足以及其他困难,在公司领导的有力指挥下和各个部室的积极配合下,先后成功举办了沙滩寻宝、自行车骑行、欢乐嘉年华和趣味包粽子四项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热情参与,得到了公司领导的一致好评。
(三)后期推广工作。每项活动结束后,综合部依然坚持继续推广,与东营电视台等媒体合作,将每次活动影响力扩大,充分利用各种手段继续宣传推广龙悦湖,为今后各项活动奠定舆论氛围基础。
五、人事方面工作
2013年是人事工作走向正轨的至关重要的一年,人事工作在公司的领导下,顺利实施,较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社会保险缴纳
根据2013年3月公司首次全体职工工作会议要求,于2013年4月底完成了社会保险开户及缴纳的全部手续、为员工如期缴纳社会保险。
(二)人事管理
1、劳动合同
已签订劳动合同40份,试用期合同4份。
2、员工电子信息档案
新进员工当天完成个人电子信息的收集及录入工作
3、员工纸质档案
根据公司规定,对公司录用人员学历信息、工龄信息进行网上核对并建立纸质档案。
4、制定员工招录、人事异动流程,规范了新员工入职手续及转正、离职等相关事宜。
(三)员工培训
1、上半年总共参加3次外训,其中一次为社保工伤处组织的《工伤保险理培协理员》有偿培训。
2、组织员工内训3次,包括新员工认知培训、公司管理制度培训、职业素养培训。
六、车辆管理
随着企业各项制度不断完善,各种不稳定的因素都会对司机的思想情绪产生波动,为了消除各种因素对安全行车的影响,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综合部抓紧完善车辆管理制度,2013年上半年针对公司司机及车辆管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定期加强对司机进行安全教育,组织司机学习《道路安全法》及本公司的《车辆安全管理制度》,增强司机的安全意识。
(二)要求司机疲劳不驾车;酒后不驾车;不开英雄车。平常对车辆勤检查、勤保养维护,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车辆不带病上路;司机不带情绪开车,确保行车安全。
(三)严格执行车辆派车审批制度和节假日期间车辆“二交一封一定”制度,禁止公车私用。
(四)在安全教育方面,公司邀请交警对司机进行交通案例
剖析,使司机的交通安全意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五)明确职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要求各片区、各有车部门的负责人要加强对本部门车辆的安全管理,对所管的车辆安全负主要责任。
(六)对车辆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还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解决。如召开交通安全分析会、下发通知、找司机个别谈心等等。
七、认真总结经验与教训,深入挖掘问题,逐步弥补不足 综合管理部所做的各项工作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以及需要加强的方面:
(一)工作的计划性和前瞻性还需进一步加强,所有工作要进一步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人员和时间,挖掘员工潜能。
(二)从事管理工作要进一步树立公司的全局观和大局观,要站在公司的角度和高度开展各项工作。
(三)宣传员加强新闻的敏感性,全面做好对外的宣传工作,把项目最真实、最感人、最形象的一面展现出来。
在今后的工作需要领导继续给予支持,不断加强个人专业知识学习和向公司、各部门同事学习,不断提高部门整体水平,把工作做的最好,以满足现代化项目施工需求。
东营市龙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综合部
2013年7月4日
第四篇:江苏建湖发展石油装备产业集群的做法
江苏建湖发展石油装备产业集群的做法
针对发展空间偏小、产业集中度偏低的实际情况,江苏建湖从2007年下半年起,按照“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植新兴产业”的思路,实行重点重抓,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闭县内所有小化工企业43家,全面关停县城范围内花炮企业,停止新上各类小型纺织项目,腾出空间发展优势产业,集中力量发展石油装备、节能灯具两个特色产业。目前,石油装备产业拥有企业560多家,石油钻机、采油机进入批量生产,实现了从零部件到大型成套设备的跨越,正在向海洋油田、油气复合开采设备和核电领域进军,率先建成百亿产业;节能灯具产业现有企业200多家,形成了从石英砂到整灯的产业链条,正在向平面光源等领域拓展。
建湖培育产业集群的做法:
一、积极打造特色园区,加快产业集聚
园区是实现产业集约化经营、集群化发展的最佳载体。建湖县根据产业发展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积极调整生产力布局,着力打造特色园区,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载体。节能电光源产业园利用省级开发区平台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已经落户上海亚明、上海光达、厦门东林等节能灯具重点企业30多家,正在加快江苏省节能电光源研发中心、质量检测中心和资源回收利用中心、商务区等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节能灯具市场建设,计划通过1-2年努力,建成经济总量100亿元的特色园区,逐步成为国内一流的节能电光源产业基地。石油装备产业园在重点发展石油钻机和抽油机两大系列产品的同时,万吨水压机、钻井固控系统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建设,将通过2-3年努力,实现经济总量300亿元,建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石油装备特色园区。与此同时,还规划建设了高新产业区作为产业高端项目以及科技、研发项目的发展平台,民营创业园作为产业配套和全民创业的载体,与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人才、科技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实现了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二、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层次
建湖县围绕“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人才为本”的方针,切实加大科技投入,强化政策引导,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引导规模骨干企业先后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100多家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转化了一大批科技成果,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目前,石油装备、节能灯具两大特色产业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0多家,国家级和省级新产品近40个,使用各类专利500多件,实施了大功率LED道路照明、冷阴极节能灯等一批重大科技
成果产业化项目,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县政府分别与西安石油大学、中国照明电器协会合作,成立了建湖石油机械研究所、建湖照明职业技术学校,负责前沿技术、实用技术的开发研究,为特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全县拥有院士工作站4家、博士后工作站2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工程)中心12家,江苏省节能电光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石油装备检测中心、石油装备工程中心、节能灯具工程中心等同步建设到位。三是加强标准和品牌建设。依托科技优势,积极实施标准和品牌战略,不断提升标准和品牌在资源整合、产业集聚等方面的作用,夺取市场话语权。目前,建湖县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7项,拥有中国名牌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国家免检产品11个和省级以上商标、名牌45个,成为全国商标发展百强县。超高压抗流井控装置、电控型油气防喷系统、9000米钻井液管汇等设备填补国内空白。
三、抓重点,抓龙头带动
培育领军企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始终把培育领军企业摆在突出位置,聚合要素,倾力扶持,形成了石油装备产业以信得、美国WFT公司,节能灯具产业以上海亚明、豪迈公司为龙头、一批规模骨干企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二是加快技改扩能。加快现有企业技改扩能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现实途径。建湖县通过出台专门政策,优化帮办措施,积极鼓励企业抢抓政策机遇,加快技术改造,扩张生产规模。近年来,先后实施了石油钻机、采油机、海洋油气控制设备和LED路灯、冷阴极节能灯等一大批高端项目,促进了产业规模持续扩张。去年全县销售超亿元企业达50家,入库税金超亿元企业2家、5000万元企业3-5家、千万元企业25家。三是实施挂大靠强。积极鼓励和引导优势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合资合作,借助外力提升发展水平,先后与中石油、中国商用飞机公司、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等国内大型企业以及美国WFT、荷兰飞利浦、德国欧司朗、韩国三星等国外大公司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一批境外项目落户建湖。同时,加快企业上市步伐。
四、采取多种措施,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一是聚焦政策。建湖县先后研究制定了推进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的实施意见、加快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激励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从财政奖励、人才支撑、要素保障等方面予以倾斜,充分调动了企业积极性。2010年,拿出1.5亿元支持企业技改扩能、资产重组、创新创牌,并设立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基金、产业升级专项引导资金各1000万元,为产业提档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二是聚合要素。着力推动资金、土地、人才等向特色产业集聚,突出人才队伍建设,吸引行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住房补助、科研经费、人员编制等方面予以支持,为创新人才集聚创造了良好环境。三是聚合力量。专门成立了产业发展办公室,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专门服务。组建照明电器、石油装备行业协会,强化内部管理、协调和自律,形成了良性竞争、错位发展的良好态势。
第五篇:浙江省产业集群调研报告
浙江省产业集群调研报告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企业群体空间组织形态,在近年来成为了许多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在浙江省,曾经被称为“产业集群”的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业产业集群一度引领着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相关产业以及集群本身发展阶段的逐步更替,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深度介入,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要组成元素的浙江省产业集群发展速度逐步放缓,部分区域的集群甚至出现了衰退的迹象。在创新能力发展较慢的现实情况下,集群企业间的过度竞争加剧了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根据现有集群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要突破集群发展的现有瓶颈,逐步培育区域集群的持续竞争力,一是要注重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二是要注重集群内部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而这两方面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托于区域创新制度的建设、创新环境的营造和政府政策的支持。
一、产业集群现状
21世纪以来,我省产业集群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克服要素制约、供需失衡、国际摩擦等困难和矛盾,积极拓宽发展领域和空间,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就。
(一)我省产业集群发展回顾
1、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分布
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是源于“一乡一品”。经过十几年的滚动发展之后,以区域经济为特征的产业集群专业区数量不断增多,规模逐步壮大,实力大大提升。至“十一五”后期,全省年工业总产值或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区块有601个,其中10亿元以上的285个,100亿元以上的37个,300亿元以上的7个,平均每个县拥有3个产业集群。在2008年中国百佳产业集群评比中,浙江省共有义乌小商品产业集群、永康五金产业集群、东阳木雕产业集群、绍兴轻纺产业集群等29个产业集群入选,以绝对的数量优势占据全国第一的位置。
从行业分布来看,浙江省产业集群共涉及纺织业、塑料制品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28个工业门类,其中年产值超过千亿元的有5个行业,分别为纺织业(51个区块,年产值2950亿元)、纺织服装和鞋帽制造业(53个区块,年产值1860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50个区块,年产值1400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48个区块,年产值1130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7个区块,年产值1120亿元)。
从地区分布情况看,各市地的产业集群数量和产值差别较大。依次为:杭州124个,年产值3380亿元;宁波77个,年产值2500亿元;金华77个,年产值1310亿元;温州73个,年产值1735亿元;台州67个,年产值1680亿元;绍兴58个,年产值2647亿元;嘉兴35个,年产值1540亿元;湖州30个,年产值680亿元;丽水25个,年产值136亿元;衢州24个,年产值108亿元;舟山11个,年产值110亿元。
2、产业集群的特点
以产业集聚为主要特征的产业集群是我省工业经济的一大特色。产业集群为企业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发展平台,而企业通过走向集聚,又做大了产业集群“蛋糕”,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2.1不同产业形态的融合发展
从“九五”时期开始,产业集群区块纷纷以不同的形态进行融合发展。有通过跨区域同行业的融合发展的,如台州的汽摩配件产业集群已将温岭、玉环、路桥、黄岩四县区的同类产业连成一体,年产值达450亿元左右,几乎占据国内市场半壁江山;有通过从“一乡一品”到县域范围内的融合发展的,如诸暨市通过产业集聚已涌现出店口五金、山下湖珍珠、枫桥衬衫、陶朱贡缎、大唐袜业等多个产业集群,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中大唐袜业年产袜子88亿双,产值达130多亿元,不仅振兴了大唐经济,而且辐射到周边10多个乡镇;有随着产业链延伸融合,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如在山下湖镇,已将产业从珍珠生产延伸到珍珠加工,有近三分之二的农户从事养殖河蚌和珍珠加工,养殖面积达5万平方米,年产珍珠625吨,年成交额10亿元以上,全镇农民人均收入已达9000元。
2.2产业内容的多元化发展
在现有年产值超10亿元以上的285个产业集群中,具有“一镇一品”、“一县一业”特色区块的占到70%以上。余姚不产塑料,却享有“塑料王国”的美誉;桐乡不出羊毛,却有全国最大的羊毛衫市场;嘉善没有森林,却成了全国最大的木业加工中心。以至于人们所说,浙江人具有“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本领。浙江产业集群个性化还体现在品牌优势上,涌现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企业,目前全省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86 件,中国名牌产品289件,分居全 3 国第一、第二位,同时还创立了大唐袜业、织里童装等一批全国知名区域品牌,共有经国家和省有关行业组织认定的区域品牌240余个。
2.3 民间资本与外来资本共同发展
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投资环境和效益回报,带来投资的多元化发展,这不仅刺激了民间资本的投入和企业自我积累、滚动发展,逐步做大了产业集群这块“蛋糕”,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外来资本前来投资创业。目前,在浙江投资创业的5600多家台资企业,绝大部分落户在产业集群。
2.4制造业与专业市场协同发展
产业集群集贸工农、产学研于一体,特别是与专业市场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目前已形成以消费品市场为中心、专业市场为特色、要素市场相配套的市场体系。2007年,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096个,市场成交总额9325亿元,年成交额超亿元市场574个,其中超十亿元市场133个,超百亿元市场15个,市场成交总额、单个市场成交额连续17年居全国第一。如世界著名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汇集了40万种商品,商品出口215个国家和地区,市场成交额348亿元,成为“中国小商品指数”发布中心和联合国指定的采购中心。如绍兴纺织业,通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用一根细细的涤丝编织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已形成纺织原料、纺丝、织造、印染、服装、家纺、经编、纺织机械、纺织软件以及市场销售等较为完整、配套协作、产能大、品种多、企业机制活的产业体系,并建立亚洲最大的纺织品专业市场-中国轻纺城为主要销售渠道,把产品推向国内外。2007年绍兴县约有80%的纺织产品通过绍兴轻纺城流向国内外,成交额达到332亿元。调查显示,目前全省已有78个产业集群生产的主导产品,在国 4 内市场的占有率均达到了30%以上。
2.5公共资源共享发展
我省产业集群以县级为区域。据调查,年产值超10亿元的产业集群95%以上都建立了行业协会或其它形式的公共服务平台。在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下,这些服务平台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90%以上的产业集群都制订了地方行业标准(产品标准)、安全生产标准、配套产业链产品生产标准、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等,不仅大大地促进了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同时促进了水电气、交通道路、通讯、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和环境共保。
2.6要素集约化发展
目前我省产业集群产业结构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但装备、工艺技术水平迅速提升,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转变速度加快。“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均增长13.3%,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单位土地的投资强度大幅度增加,原材料消耗不断下降,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装备的自动化和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销售收入平均增长10.6%,重工业比重以平均1.46个百分点递增,装备产业集群占整个工业比重平均递增0.5个百分点,大中型工业企业投入年均增长33%。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世纪九十年代到目前,我省产业集群发展成效显著,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
1.产业集群地域发展不均衡
环杭州湾产业带受上海及区内城市工业的辐射明显,原有的工业基础比较好,产业集聚有一定基础,也不管规模相当大的龙头企业,5 产业集群发展强劲,共有产业集群335个,工业总产值10857亿元。温台产业带具有悠久的商业传统,民众的创新意识很强,很早就利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发展以“专业市场+家庭工厂”的农村工业化模式,产业集群发展良好,集聚程度非常高,共有产业集群140个,产值3415亿元。金衢丽产业带3个市原有经济基础较差,产业群的发展历史短,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拥有产业集群126个,产值1554亿元。
2、我省产业集群的载体主要在小城镇
这是我省产业集群处于初级阶段的重要表现。外生型产业集群主要是外资企业要利用当地村镇的丰富的土地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和优惠开放的政策,从而选择一些村镇建立合资企业而带动相关产业企业的聚集形成集群。内生产业集群的发起者基本上都是本地农民,承袭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手工业传统,通过农村家庭工业作坊而逐步形成的,因而初级阶段也偏好选择在乡镇。
3、我省产业集群优势主要是低成本优势
我省产业集群的产业分布相对比较狭窄,主要集中在进入门槛较低、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较低的传统制造业和商贸业,总体产品档次较低,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中多处于技术初端,产品的竞争力主要靠低成本低价格来维持。在高附加值产品加工方面,则处于落伍地位,以低技术含量、低端产品多。大量的小化工、小五金、小造纸、小皮革、小饰品制造企业与家庭作坊等,这些企业产品要维持一定的国际市场价格竞争力,往往是以环境的牺牲和低劳动力工资为代价。
4、部分产业集群带来的生态问题
经济粗放增长的格局尚未改变,能源、土地、人才要素制约严重,6 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破坏的问题继续存在;我省是资源小省。浙江在通过产业集群发展创造经济总量位列第四的奇迹的同时,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为主的产业集群也带来了许多生态问题。产业集群粗放的成长方式表现出对水、电、煤、油等基础性资源的掠夺式利用。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同质的需求以及同质的产出和排放使得物质和能量未能实现充分循环利用,废弃物未经清洁处理便排向自然界,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企业的大量集聚加速了生态问题严重性。随着节能减排压力增大,经济环保化的要求提高,在新一轮经济转型升级面前,一部分产业集群将面临巨大冲击。
5、企业自主创新环节薄弱
绝大部分企业的产品模仿国内外大企业,来料加工业务比重高,原创性、自主性产品非常少。据浙江省工商联调查,80%的中小企业没有进行新产品开发,57.52%的企业没有投入科研经费,产品更新周期2年以上的占55%左右,仅18.10%的企业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产品。这无疑凸显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严重不足。创新资金和社会创新机制的严重缺失,产品开发能力的削弱。使企业无法解决规模效益和技术进步问题,给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困难。
6、国际化知名品牌及区域品牌匮乏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的进程不断加快,企业已经进入品牌化生存的时代,企业能否培育出自有品牌,并塑造成知名品牌,将直接决定其竞争力和市场份额。我省强势品牌不多,且有相当一部分集群产业没有自己的品牌,许多企业品牌观念落后,没有品牌发展规划及建立与之适应的品牌发展战略。多数企业还长期依赖生产贴牌产品生存。
7、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浙江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缺少一定数量的龙头企业,来带动产业集群整体的升级发展。到2007年底,浙江省共拥有制造业大企业集团309个,与全省十几万家中小企业数量相比微不足道,且规模普遍偏小,2007年浙江民营企业百强第一位的万向集团,销售收入为408.47亿元,仅为海尔销售收入1182.27亿元的34.55%。统计数字表明与山东、江苏等省份的企业相比,我省企业无论在规模、资产质量或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发展的道路更为艰难。
8、企业中高层次人才资源严重缺失
企业中高层次人才资源最为匮乏,特别是缺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与专业人才,面临产业集群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升级,经营、管理、外贸、设计、研发、物流等各类人才需求开始旺盛。而我省的各类人才的分布结构,主要流向在政府部门、科研究院所,城市服务领域等,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极为不利。技工类人才也十分紧缺,从2002年开始,我省沿海发达地区相继出现的技工荒,也让产业集群的发展受到重创。
9、地区间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剧,一是要素资源紧缺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二是工业利润的长期走低。我省工业利润的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增幅下降,总量及固定资产规模与山东、江苏等兄弟省相距极大,以次带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困难;三是市场压力。原有产品的市场分额被不断的分割瓦解,部分产业被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二、发展趋势分析及对策建议
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沿海地区凭借突出的综 8 合优势,日益成为承接国际产业集群专业转移的重要地区,这为我省产业集群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提供了给予机遇;我省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继续推进工业化,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在工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确保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先进产业集群基地建设首当其冲;在信息技术等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带动下,国际产业集群正朝着信息化、网络化、集群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这为浙江产业集群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信息化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随着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和资源能源日益稀缺,推行绿色制造、降低能耗物耗、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产业集群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要素支撑的协调统一,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已是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继续推动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我省传统产业集群面临着资源集约利用、国际贸易环境、环境保护和宏观调控等外部环境的挑战,受到资金、技术、组织结构等内部因素的约束,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当前散布于全球、处于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传统产业集群进行着从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到营销、出售、消费、售后服务,再到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按照全球价值链分解的传统产业集群升级,可分解为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产业链升级四个环节。
在价值环节不断转移的条件下,要实现传统产业集群的持续升级,必须进一步实行优势整合。
1、加大资本运作,整合国内外资源
引导企业在做强主业基础,采取购并、联合、控股等方式实施资 9 产重组,实施产业链基础上的低成本扩张;支持企业海内外上市融资,拓宽大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利用资本市场各种创新金融工具扩大再融资,增强资本控制资产能力。鼓励大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市场和人力优势,通过直接在省外、海外设立原料、能源供应基地、设计制造基地和营销窗口,开辟企业新的发展空间。
2、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模式
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产权制度,加快企业制度创新步伐,以产权多元化为重点大力发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建立与国际惯例和市场法则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理顺内部产权关系,以资本为纽带强化大企业集团整体运作能力,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探索完善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发企业集团发展活力。通过建立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产学研、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制订技术标准等途径不断强化大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建立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大企业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以信息化、企业文化和经理人职业化等途径不断提高大企业生产自动化、营销网络化、管理信息化和决策科学化水平。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推进企业间的联合、分工与合作。
3、价值链、产业链全球整合
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产业活动的分离与整合日益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演,作为区域经济发展载体之一的传统产业集群正在以不同方式快速嵌入全球产业价值链。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传统产业集群,通过频繁的外部联系获取丰富的信息和知识,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逐渐专注于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而放弃或弱化部分非核心经济 10 活动,出现了集群整体产业活动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垂直分离。于是整个集群逐渐专注于价值链战略环节,弱化和转移低端环节,实现了全球尺度上集群基于价值链的产业整合。
5、保持继续领先技术优势
一要建立和完善与区域产业集群相结合、企业化经营、多种形式发展的自主创新中介服务体系。重点鼓励和扶持一批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技术成果孵化中心、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以及标准检测、专利服务、技术评估、技术创新融资担保、产权保护等中介服务机构。引导企业技术中心、科研院所、区域或行业创新服务平台等载体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向全行业和区域产业集群提供技术服务,促进技术扩散和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以及共性技术的合力攻关。二要进一步密切国内外技术合作与交流,开展区域性技术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省外和国外合作或单独建立研发中心,及时跟踪了解国内外产业技术发展动态,积极参与行业的前沿技术研究,占领技术制高点。积极吸引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来我省设立研发机构或区域性研发总部,鼓励省内大型企业、高校院所与其联合创建实验室。进一步推动我省企业与国内技术领先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和技术研发。在传统产业领域,要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推动产业不断升级。
5、确保稳定可控的资源优势
浙江省是原料资源贫乏地区,人力资源发达之乡;然而浙江省一直是我国工业龙头之一,先进制造业基地。要继续保持工业龙头的地位,进一步发展浙江工业,必须要保证有稳定、可控的资源优势。要建立全国性、行业专业性的原料集散市场,积极支持研究生产原材料 11 替代品,进一步发展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建设,积极把集群基地在原料加工中心基础上升级为产业链中心。要拥有稳定可控的人力资源,在原有学在浙江的基础上,加大集群产业专业人才的培育。放宽专业人才教育的政策,积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培养科技型、管理型、学术型等专业人才。
7、拓展资源共享的网络优势
伴随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技术创新速度加快,传统产业集群分工继续发展,价值链继续裂变,原来一体化整合和价值链全球整合阶段中相对稳定的产业结构和关联方式正在逐渐被打破,集群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难以预测,并出现一系列的重叠、替代、交叉、融合等特征,逐渐形成了以产业为纽带、以因特网互联的创新网络,为最终顾客提供完整统一的解决方案,构成一种“虚拟”的整体,即价值链虚拟再整合模式。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传统产业集群虚拟再整合的催化剂,全球联系和交叉投资则是传统产业集群虚拟再整合的主要机制。典型的如上海长宁创意产业集群,其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园区在虚拟环境中通过信息基础服务平台连为一体,在地理环境中以地铁二号线贯通,形成各有特色又互动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带。要积极推进企业、产业集群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各类资源的流动。
8、强化行业定价优势
浙江省产业集群在健康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持产品在质量、技术、产量、品牌上具备绝对的市场份额,辅之发挥行业的组织功能和优势,从而取得行业定价优势。我省一些产业集群在
(二)发展新兴产业集群
加快新兴产业集群,积极推进生物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12 光伏产业、现代商贸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业和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生产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培育成为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
1、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至2003年LOFT49唱响全国后,先后出现了杭州数字娱乐产业园、唐尚
433、A8艺术公社、开元198和浙江省文化创产业实验区等保险单集聚区。特别是杭州市的动漫产业集群,已经拥有动漫游戏企业80多家,其中从事影视动画的企业近20余家,游戏研发、运营企业20余家,年产能力达到1500分钟以上的动画生产制作企业有10家,游戏用户数和消费能力占全国1/10,初步形成了动漫产品加工、研发、制作、运营和周边产品开发的产业。发展壮大包括工业设计及研发、服装设计、软件设计、数字电视、动漫、建筑景观设计、广告和咨询等在内的等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增强浙江经济的软实力,使浙江成为文化创意设计大省。
2、积极打造区域特色金融产业集群
构建现代金融产业体系。培育长三角南翼的金融中心,打通与国际资本的联系,向新兴的工业城市辐射,利用金融资本的纽带向先进制造业区域输送资金、技术、信息和服务等高级要素,推动制造业的升级和现代服务业的成长。重点优选、扶持特色金融产业,完善现代金融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本地总部型金融企业和新兴金融服务业,争取一定数量浙江概念基金在全国发行,加快重点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与金融产业布局,形成以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现代金融产业体系。
3、发展网上专业市场平台
以专业市场为依托,发展网上“虚拟市场”,提升现代商贸业。13 专业市场的交易平台、交易组织、交易技术等创新,有助于加强渠道的市场资源的控制力。鉴于专业市场在浙江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浙江在专业市场发展方面已经形成的比较优势,应该继续做大做强以专业市场为特色和载体的商贸流通业,把现代商贸流通业作为浙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要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促进网上数字化市场、支付系统和新型物流系统的发展,并逐步建立网上“信息中心”和“配送中心”等电子商务的平台,大力发展网上“虚拟专业市场”,使网上市场与网上交易逐渐成为商品贸易的重要方式。嘉兴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100公里范围内缫丝厂已经达140多家,所生产的生丝占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产品95%以上直接或间接出口通过市场,对原料缺口较大的浙江丝绸业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
(三)重点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高地
加快技术创新类服务业发展:以企业信息化为重点,大力促进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发挥软件设计、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等在工业化中的倍增和催化作用,鼓励支持企业及其他社会机构建立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服务和质检中心,支持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快金融保险类服务业发展:整合区域金融资源,畅通融资渠道,鼓励商业银行创新信贷品种和服务手段,推动建立银行与担保机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作关系,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运用各种创新金融工具和业务方式支持先进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建立技术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在重点产业集群引入孵化器,吸引各类风险资本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加快现代物流和市场类服务业发展:推进商品交易市场改造提升,14 培育形成一批国际性、全国性的、具有现代流通业态特征的产品集散中心;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专业物流市场;推动大通关建设,打造高速、便捷、通畅的物流通道。加快中介类服务业发展:加强民间自发性协会建设并适当授权,发挥行业在自律、标准、信息、市场整顿规范及应对国外壁垒方面的积极作用,继续鼓励发展资产评估,涉外律师、信息咨询、物业管理、仓储物流,报关报检等中介服务机构,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各类服务。
(四)以循环经济理念改造浙江产业集群
向生态工业区转型是循环经济背景下产业集群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逐步以实现对环境零污染和零排放的一种值得推崇的途径,针对浙江产业集群中企业的生产过程具有高度同质性以及生态产业链比较短的特点,在转型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以下几点:
1、在企业内部实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在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连续应用综合性、预防性环境战略。在产品设计上实行源头减量,在生产工艺上实行过程减量,在原料替代上实行有毒有害物料减量,在物料循环上实行排放减量。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各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已经陆续出台,环保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引导和监督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政府可以通过绿色采购、绿色补贴等措施来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
2、通过绿色招商“补链”。浙江产业集群已经在“产业链”招商的形式中尝到了甜头,但转型后的生态工业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必须实行“生态链”招商的形式。绍兴袍江工业区合理设置进区门槛,变招商引资为“选商引资”,重点引进无污染、环保型、生态型的工业项目,坚决拒绝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化工、印染类项目进区;重视“产品代谢类”、“废物代谢类”补链项目的引进,如中成集团利用热电厂的废渣,新建环保建材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制度创新以降低成本。产业集群转型生态工业区发展循环经济势必会给企业带来交易成本的增加,因此需要通过发展信息网络,完善服务体系和中介机构,使企业之间的信息流动更加迅速,相互变得更加透明,从而减少企业交易成本,提高副产品利用的机会,使新企业的创业与扩展变得更加容易,减少企业失败的机会。
4、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工业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要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设施管理企业化、建设运营市场化。改变传统的政府单一投资模式,区内的企业可以通过集资方式投资建设、参与运营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实现投资主体社会化、多元化。改变传统的事业单位运行处理设施的模式,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营观念,变单纯的“运行”为“运营”。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逐步全面推向市场,利用市场的竞争机制去选择某项设施的最终建设者和运营者,达到以最少的建设资金和运行费用获得最大的环境效益。
5、明确政府“第三方”功能。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转型过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第三方”的功能,积极协调企业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维护诚实守信企业的利益,保持公正性。同时,政府必须起到宣传功能,为了让更多的人们能亲眼目睹循环经济的示范做法与成果,可以通过绿色巡展、展示平台等方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从更广、更深角度宣传循环经济的理念。
(五)进一步融合跨区域式发展,建立大区域品牌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省的产业集群也随之不断发展,并开始向周边地区和相关行业扩展和演化。根据对我省沿海和中部15个县市的不完全统计,同行业的跨区域发展有50多个,如:萧(山)绍(兴)纺织、天(台)三(门)的橡胶制品等专业化程度显著的集群。在这些集群内,供应商和制造商邻近,劳动力市场发达,通过分工合作,创造了低廉的成本。区域之间的分工也越来越清晰。在充分整合各种资源的基础上,更加容易创建和推介大区域品牌,为解决贴牌、无牌,乃至创建企业品牌、打响行政地域品牌打下切实基础。加快跨行业跨区域融合,努力占据组织创新制高点,以范围经济促进传统产业集群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
一是要构筑跨区域的产业链,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实现专业化和分工协作,形成区域生产综合体系。二是要构筑跨区域的服务支撑体系,鼓励县域内的服务机构拓宽服务面,鼓励县域之间的服务机构加强合作,鼓励设立跨区域的教育培训、技术创新、质量检测、信息服务等机构及行业协会,鼓励相关县(市、区)统一有关政策,形成同质的市场环境、服务环境和政策环境。三是要构筑跨区域的竞合机制,积极引导企业强化大区域意识,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联合开发新产品、联合拓展新市场、联合建立生产供应链,形成公平竞争、互动合作的良好格局,从而获取更大的集体效率。四是要构筑大区域品牌,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联合打造市域品牌,鼓励相关县市联合打造跨区域品牌,将现有的区域品牌打造为大区域品牌。
(六)进一步提高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全国乃至世界先进制造业中心
在诸暨大唐镇、草塔镇这个不到6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几百家制袜企业,他们除打造自己的品牌外,还承接国外的订单。国外采购商将大量的订单下在了中国的产业集群中。
外部经济导致成本的降低。在大唐镇一双袜子的成本不到0.1 17 元,浙江袜业、双双袜业等大型制袜公司、跨国公司把生产基地放在大唐、草塔镇,这促使初具规模的制袜企业不断谋求创新,申请了大量专利,带动大量小企业甚至家庭作坊的发展。如今大唐(草塔)制袜产量占国内市场的70%左右和国际市场的30%左右。制袜产业又催生了从事袜机制造及零配件制造的大批企业。
2007年11月23日,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自主创新、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转移等方面对国内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出了宏观指导意见。
1、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
包括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的整合、区域的整合以及产业的整合。目前我省有六百多产业集群,但相互间联系松散,没有形成合力,因此,必须通过打破行政壁垒,实现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等途径,加快不同产业集群以及现有生产手段、方式与国际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的整合,以提升自己的生产能力。
2、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龙头
2.1借助国际资源,实现本地产业的整合、创新。应大力提升浙江产业带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程度,加快产业国际化的步伐。具体有两条途径:一是民营企业与外资合营、合作。目前浙江已有不少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民营企业,完全可以以此为载体,加快产业带的国际化进程。二是接轨上海,利用上海这一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平台,加快浙江产业国际化的步伐。
2.2推进产业带中不同产业集群和产业的整合与创新。集群之间的整合是一种市场行为,一般来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产品零部件和生产工序的合作,另一种是具有不同功能的集 18 群之间的整合,这种整合关系是更高层次的,是对前一种整合关系的深化。产业带的整合与创新,关键是其中每一个产业集群是否有其独特的优势;而培养独特优势,一要推动每一个集群的专业化,二要推动外来资本、技术、人才的本地化。
2.3依托城市带和都市圈,促进产业向大中城市周边地区聚集。一方面可以利用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圈的机遇,使制造业向上海周边集聚,进入大都市圈的范围;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沿着产业带建设城市连绵区,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建设都市圈,利用城所特有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辐射效应,促进产业的整合、升级和结构的优化。
2.4促进产业向地理条件比较优越地区积聚。尤其是港口和高速公路沿线具有发展产业的天然优势,例如物流便捷、交通运输成本低廉,应首先大力促进产业向这些地理条件优越的地区集聚;依托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形成“龙头产业”和“龙头区域”。
3、充分明确创新方向与创新定位
3.1促使集群的创新系统从“草根型”向“组织创新型”转变。前者的特点是土生土长、自发形成,企业的研发能力较弱;后者的特点是组织间共同合作、协调发展的程度很高,创新能力很强。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创建“组织推动型的区域创新系统”,政府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至关重要。例如台湾省,当局为了把台湾建设成“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中心”,就建立了六个子系统:创新型的研究发展中心、货物仓储和流通中心、风险资本投资机制、供应链管理网络、高科技产业资本储备系统、提升价值的金融服务系统等。
3.2通过组织再造,实现集群资源的整合与创新。产业集群中的能力不能简单化为单个企业的能力,产业集群的能力真正来源于 19 “企业网络”。为此,必须用网络关系去代替目前产业集群中所存在的市场关系,实现先进组织的再造。建立网络关系的途径:一是通过企业之间“有意识的联合”;二是借助于产业集群内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后,主要从事产品价值链中附加价值比较高的生产环节,而把附加值较低的生产环节外包给其他中小企业,从而为中小企业进入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网络创造了条件。
3.3培育集群技术创新主体。区域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也是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高的地区,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为此,要积极鼓励大专院校到产业集群所在地设立研究所以培育创新的主体,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到产业集群建立研究开发机构、行业技术检测中心、评估中心等。
4、合理技术投资、合情管理创新
4.1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生产方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生产的效率,二是提高产品的品质。
4.2在高新技术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应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依据企业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力求首先在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环保等新兴产业,采取人力资本折价入股、技术股权配送奖励、技术入股等方式,把科技人员的利益和技术创新的收益、企业的利益综合在一起,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良好机制。
4.3企业组织管理模式的创新。家族式企业难以适应企业规模扩大、技术水平提高的要求,因而必须整合经验丰富的职业经理人和科学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对民营企业、尤其是家族式企业进行组织管理模式的创新。
(七)大力增强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的资源比较优势和市场环境的反映和调整能力。现代组织理论认为,产业集群是创新因素的集群和竞争能力的放大。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从世界市场的竞争来看,那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其产业内的企业往往是群居在一起而不是分散的。
1、提高产业整体竞争能力
一般来说,当产业集群形成后,将可以通过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这种新的竞争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业所无法拥有的。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集群将比非集群更具有竞争力。
产业集群最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地理集中性,大量的相关产业集中在特定的地域内。产业集群内部的竞争将在集群内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刺激企业创新和企业衍生。在产业集群内,企业既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如联合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建立生产供应链,由此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合作竞争机制。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中小企业可以在培训、金融、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出口、分配等方面,实现高效的网络化的互动和合作,以克服其内部规模经济的劣势,从而能够与比自己强大的竞争对手相抗衡。
在产业集群内部,许多单个的、与大企业相比毫无竞争力的小企业一旦用发达的区域网络联系起来,其表现出来的竞争能力就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力,而是一种比所有单个企业竞争力简单叠加起来更加具有优势的集群竞争力。集群使得许多本来不具有市场生存能力的 21 中小企业,不但生存了下来,而且还增强了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2、加强企业间有效合作
在绝大部分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都是创新体系主体,因此,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就成了知识转移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集群内的企业因为地域的接近和领导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形成共同的行为规范和惯例,彼此之间容易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从而减少机会主义倾向,降低合作的风险和成本。因此其合作的机会和成功的可能性无疑会大大增加。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够创造的力量大于单个企业力量的简单总和。现代组织理论预言,产业内企业联合的形式很可能是未来的潮流,它将取代公司之间一对一的竞争,供应商、客户,甚至竞争者将走到一起,共同分享技能、资源,共担成本,增加企业创新能力。
(八)进一步加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几个平台 ?内生、和外延?)
1、加快行业或区域性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以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发挥产业集群优势,扶持建立若干个面向产业集群,产、学、研合作的行业或区域性创新服务平台,完善其研发设计、信息咨询、质量检测、技术预警、行业数据库、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功能。加快建设一批重点科技孵化器,完善配套服务,强化孵化功能,扩大孵化规模,注重孵化实效。
2、推动自主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与区域产业集群相结合、企业化经营、多种形式发展的自主创新中介服务体系。重点鼓励和扶持一批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技术成果孵化中心、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以及标准检测、专利服务、技术评估、技术创新融资担保、产权保护等中介服务机构。引导企业技 22 术中心、科研院所、区域或行业创新服务平台等载体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向全行业和区域产业集群提供技术服务,促进技术扩散和科技资源优化配置。
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独特作用
3.1组织有关专家学者与业内人士,对影响集群形成发展的关键因素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运用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思路,协助政府、企业、相关机构共同制定产业集群的远景和发展规划,提升产业的竞争优势。
3.2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集群中的重要作用,并以行业协会的聚集,吸引众多规模较小的配套企业和供应商进入产业集群,推进核心企业及中介服务机构进入产业集群。
3.3组织核心企业,供应商,销售商及中介服务机构交流沟通,按照产业链,在产集群内广泛建立各功能群体的协作网、信息网及服务网络系统。组织企业招商引资、参加会展,并维护企业的权益等。
(九)进一步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利于投资主体的潜能得到有效释放,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整个社会的创造源泉涌流、创造活力迸发,经济建设更上一个新台阶。按照“总体规划、适度超前、配套完善、支撑有力”原则,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建设先进产业集群的有力支撑;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服务、加强指导、消除障碍,形成先进产业集群基地建设良好的市场和政策环境。
1、强化支撑硬环境
加快交通、通讯、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产业集群物流成本;优化综合运输网络布局,着力提高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 23 交通设施的通行速度和运能;加快发展一批新的电源项目,统筹电源和电网的协调发展,构筑以大型电厂为支撑,500kV环网为主网架的电力安全保障体系,力争在2010年前全省实现电力供需基本平衡,保障产业集群用电需求。努力改善生态和生活条件,注重安全舒适的工作和和生活环境建设。坚持产业集群与服务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商品、信息集散中心,形成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新格局。加快改造提升传统流通业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积极培育发展要素市场,进一步发挥流通业在扩大消费、拓展市场、带动先进产业集群基地建设方面的先导作用。
2、营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办事效率。要建立和完善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积极发展电子政务,推进网上审批。健全政务公开制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重大决策,与企业、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只要不涉及保密的,都要通过政府网站、政务公开栏、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开。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凡法律、法规和规章没有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一律予以取消。严禁巧立名目乱收费,继续探索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和依法行政水平,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和责任政府的新做法。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行政效能建设,不断增强公务人员的公仆意识、廉政意识、效率意识和创新意识。进一步改革办事流程,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办事限时制。
3、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抓好政策的清理,对不利于优化发展环境、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24 的政策,要及时进行清理,予以废止或修订。抓好政策的创新,积极学习借鉴有关招商引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优化发展环境的政策,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研究制定切实能够优化发展环境的相关政策。抓好政策的落实,落实政策要雷厉风行,态度坚决,不打折扣,杜绝截留和梗阻,要学习政策、吃透政策,解决好政策不落实、不兑现、不管用的问题。
4、营造公正文明的法制环境
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提高依法办事能力, 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带头执行宪法、法律和法规,防止和纠正重权轻法的思想和行为,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使公民养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完善法律、法规和规章,加强法制建设,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规范政府规章的制定程序,做好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的制定、修改、废止,加快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体系。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确保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评议考核制、错案责任追究制,从制度上保证行政机关的廉洁和高效。理顺行政执法体制,逐步实施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着力解决职责交叉、多头执法、重复处罚等问题。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依法公正处理各类案件,保护各种经济成分和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坚决克服司法领域存在的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等现象。
5、营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制定地方性信用法规,出台企业和个人信用管理办法,建立企业信用奖惩机制,奖励依法经营者,惩处失信者。营造 25 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建立企业竞争预警监测服务体系,为政府调控市场竞争、弥补市场失灵搭建平台,为企业完善发展战略提供充足、有力的决策依据,确保竞争纠纷能够得到依法、及时、合理的解决。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快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对假冒伪劣、骗买骗卖、行业垄断、商标侵权等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的行为,依法予以严厉打击。
6、营造优质的社会服务体系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大力培育社会中介机构,将政府承担的部分社会服务职能,逐步剥离出去,移交给市场中介机构。制定市场中介机构管理办法,确定其独立法人地位,将市场中介机构与政府部门完全脱钩,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要加强对市场中介机构的指导和监管,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指导功能、约束功能,防范和惩戒违规违法行为。加强市场中介机构信用体系建设,提升市场中介机构信用水平。
(十)完善政府引导机制,建立产业集群发展推进制度 目前我省和各地方政府对提升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都比较重视,研究采取了一些支持性的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1、深入研究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
从全省经济的战略高度积极研究未来我省产业的问题,从全球化的战略高度专题研究我省产业集群发展的走向,企业的定位问题。建议开展产业集群的专项研究,特别是要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国际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走出一条适合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子。并给予专项经费支持。
学习兄弟省市的经验,在国外建立国际经济交流合作办事机构,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利用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加大江浙沪之间 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推动相关产业的流动与集聚,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我省参与浙江产业集群的发展。
2、开展产业集群发展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我省“十一五”规划已经提出我省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还没有制定产业集群发展具体指导意见和相应的专项规划。有个别市、县(县级市)刚开始这项工作;有的制定了发展规划,却不具备可操作性,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不具备整体产业发展高度,执行起来也是事倍功半。建议参照兄弟省市的做法对省重点产业集群的规划编制工作给予经费上的支持。
3、完善公共政策支持体系
建立清晰的公共政策框架,制定相应的扶持措施。完善的制度环境,形成可操作性强的法规保障和扶持政策体系
政策必须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对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产业集群实行不同的政策。例如:对于起步阶段的产业集群,主要政策干预目标是培育适宜的商业环境,消除进入障碍与过度控制,干预不良竞争,鼓励加大竞争力度,确保出现初始集群形成所需的自发动力。在产业成长期,放宽教育创办政策,实施集群教育计划等。
4、研究建立产业集群统计方法体系
目前各地各部门对于产业集群的统计在概念理解、范围划定、方法使用上都不一致,导致我省的产业集群统计数据有很大出入。要真正的掌握、了解一个产业集群或一个地区的产业集群,必须建立完整的产业集群统计体系,才能真正明确产业集群的问题、发展方向。集群企业才能明白自身与其它同类型产业集群的差异化。建议省统计部门予以认真研究。
5、加大对产业集群专业协会的扶持 行业专业协会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专业协会的指导、协调、服务等功能和行业纽带作用,要支持协会的工作,壮大协会的力量,健全协会的组织构架,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模式,加强人员专业培训,对重点的专业协会要给予经费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