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像建筑师那样思考读书笔记
《像建筑师那样思考》读书笔记
本书以八封信的方式告诉了读者虽然建筑是一门专业职业,但这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建筑是由非建筑专业毕业、或者说没有建筑师资格的人主持建造的。在作者看来,这大量的“业余者的建筑”,而不是那少数伟大建筑师的建筑,形塑了我们的世界。所以我们要培养的是建筑素养而不是一味的学一些规范以及图纸画法。
书的一开始是说如何鉴赏建筑。看一个建筑的时(尤其是伟大建筑)问自己以下问题 :这个建筑在建造的时候是为了什么用途? 建筑的轮廓和容积怎样?光线是怎样在它的轮廓上投下阴影的? 建筑物之中不同空间的是怎么设计的?空间是怎样过渡的? 建筑物怎样承重?不同材料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 建筑物的比例、结构和韵律。它是底部、中部、顶部泾渭分明的古典结构么? 建筑物位置的得体性。它与周围的环境有什么关系?怎样结合?这些问题帮助我们了解什么是建筑,建筑的基本作用。让人想继续深入的了解。
而后,作者提到了当时的一些建筑流派,一些地方主义的建筑特色,比如赖特等。在书的第三部分,作者以自己的建造经验,一个具体的案例,讲解了建筑的方法。观察环境、如何确立建筑物与景致的关系、确立房间的视角、确立不同用途的房间与方位采光的关系、确立家具及活动范围设计、建立模型⋯⋯简单来说,这是给定了建筑地点,你如何能够建设出一个建筑原型的方法示例。让人了解了建筑的过程,感觉目的是给非专业人士的一个标准性的指导。这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作者在书中频繁提到了建筑要融入环境,要在环境中实现价值。文化环境和生活环境同样重要。作者提到了神话传说的意义在建筑中也体现的到。比如“世界中心”的神话——源自玛雅文化其实体现了人对于居住地中心感的理解。私宅的地点是山头和林地,作者最后选在了山顶的最中心。他认为这个“顶端”和”中心“是有意义,能够在神话的核心里让人体验到”有活力的欣喜“ “诺布山内部可以被看作一个圣所中心,有十字排列的栎树。像是教堂的十字形翼部,通向绿色小教堂(主卧室)和红色小教堂(厨房)⋯⋯向上仰望,视线由屋脊望向北极星可以观察到黑夜中环绕房子的星群。” 除了这种文化传统里的神话。“个人神话”也是作者考虑的母题。我在这建筑物中生活、死去,我希望它能表达一个人生命旅程的个人神话。“旅程”和“时间”可以通过穿越空间的线性序列而得到感知。空间的圆形路径展示了无休止的循环、线性的神奇旅程展示了一种开始、中间、结束或者无限的延长。
每个人都有他最关心的神话母题。而因为建筑与人生活的血肉关系,使得建筑来体现神话变得成为可能。所有的神话实践和体验,都在”此时此地“。没有东西比建筑更好地展示这种人和时空的关系。
最后作者讲述了关于城市规划的一些案例和注重的地方,分析了美国一些现代城市的形成过程,还有如何攻读建筑学位的方法。总的来说,这本书的意图就是让人们了解建筑的平民性与普适性,引起人们对建筑的兴趣,书写的很到位。
第二篇:读《像建筑师那样思考》有感
读《像建筑师那样思考》有感
勃朗宁说:只要梦想到的土地,无论有多远,每个人都能成为他自己的建筑师。也许,这是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因为作为一个建筑系的学生,大都怀揣的是成为一个优秀建筑师的梦想,或许,随着际遇的改变,喜好的改变,性格的改变,我们会从事各种与建筑有关的职业,而并非一个建筑师。
豪·鲍克斯在《像建筑师那样思考》一书的开头,就论述了关于建筑师这个话题。他说,如果你想建造一座建筑,而不是造一座房子,那么,你有三种选择:雇佣一个建筑师,自己成为一个建筑师,或者,像建筑师那样思考。想成为一个建筑师,至少是专业的建筑师,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本书中鲍克斯反复强调,他支持人们成为有创建的非专业建筑师,而社会也迫切需要这样的建筑师,他们能在别人的帮助下完成一座好的建筑。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我似乎从来没有做过要成为一个建筑师必须做的事情——仔细地,虔诚地与一座伟大的建筑对话,分析它,解剖它,用尽自己所有的感官还要结合它周围的邻居,历史背景,甚至每一块石头砖瓦,材料结构,没错,从来没有。别说伟大的建筑,就算是我每天上课的教室,居住的寝室,任何一栋楼,也没有。所以,我们距离建筑师这个名词还很远很远。
书中就怎样设计一座建筑物展开了非常详细的举例论述,细致到内部的花纹。我觉得建筑师并非只是负责设计建筑,他们是在设计某种可以称之为灵魂的东西,也许是关于艺术,也许是关于美,也许只是关于生活,可是我觉得好的建筑师是把这三者统一起来,达到最高的境界。所以诗人当不了建筑师,因为他们太不切实际,数学家又太理性,不够浪漫,不是有人说建筑师是结合了各种行业特征的伟大职业么,现在想想也不无道理。鲍克斯认为业余的建筑师可以从事任何行业但首先必须是个艺术家,必须有能力发现美的存在,并且能够区分它们,看来,我们现在的作业——钢笔速写,素描,色彩练习······这些看似和建筑不相关的练习正是为了成为一个合格建筑师的基本手段。
鲍克斯没有非常死板地列出我们应该怎样像建筑师那样思考,然后标上令人厌恶的小标题,好像专门为了把它背出来而存在一样,他是通过许多现实中的案例来告诉我们,在建筑过程中应该怎么想,怎么分析,怎么做其中有一点叫做“超越性的思考”,就是想在所有人之前,在自己的设计变成实体之前就把它可能会带来的影响以及种种变化考虑周到,这样可以帮助自己完善方案,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思考方式,我们有时候就是缺少这种远瞻性的思想,才会有那么多让我们感到后悔的事情发生。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多读书,这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当代美国最受欢迎的儿童文学家西奥多说,你读的书越多,知道的事情就越多,学的知识越多,想去的地方就越多,去的地方多了,就越容易发现生活的美好不是么?鲍克斯在书末给我们推荐了许多书,给喜欢空间,喜欢思考的人无疑使一份大礼。
本来,我觉呢建筑师是一群生活在图纸方案中的人,可是现在我的看法完全相反,他们是生活在生活中的人,他们看透了生活的本质,知道生活需要什么,美需要什么,这样以后,他们设计出来的建筑就是能够让人们幸福的事物,而不仅仅是一幢幢房子。
毫无疑问,我们离真正的建筑还很遥远,但是通过像建筑师那样思考,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到达那里,也许,我们来这里学习的结果并不都是成为一个优秀的建筑师,但是至少我们要学会像建筑师那样思考,会给自己的生活添砖加瓦,让自己身处的环境,不是一座黯然失色的大楼,而是具有生命灵性的乐园。
今天,你的眼光落在可爱的建筑物上的时候,有没有闻到它的气息,有没有听到它灵魂的喘息······
第三篇:读像建筑师那样思考后有感
读<<像建筑师那样思考>>后有感
读了这本书后,我有以下一些感想。
首先。
有时候我觉得很悲哀,这源于我们自身所处的环境。建筑,这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一方面以绝高的价格离我们越来越远,一方面,我们栖身的建筑(不管是现在和未来),都让人看不到快乐,不过是象格子间一样的蜗居(事实上蜗居也不是),别墅那不是为穷人准备的,山林、空间梦想、光线、清风„„ 这些统统是奢侈,而且,即使有,能够享受么?周一至周五,有多少人的午饭是在自家吃的?在这个条件下,怎么去领略建筑之美?
何况,我们身周,到底有多少美丽的建筑呢?在电影里倒是有,不过是布景,电影拍完了会拆掉。未来,也许不再有绿地的概念,除了极少数富人之外,所有的人居住于密密层层望之令人眩晕的鸟笼,如同香港、东京那样。
所以,也许我们只能在书中去领略,一份原本应该拥有却渐渐在消失的美丽。当然,感慨和叹息不是我看这本书的目的,我想要了解的,是建筑领域,建筑师到底如何思考,对我有什么启发意义,毕竟作为一个建筑学的学生应该要学会像建筑师那样欣赏和观察这个世界。
其次。
一、快乐的设计理念。
书中提及的设计理论是:要求建筑物便利、坚固、快乐,而对于快乐的衡量,来自于对空间、光照、比例和形式的理解,来自于各种设计因素——美观的比例,有节奏的序列,形式的多样化,各组成部分的平衡,充满戏剧化的事情,刺激性的色彩等等,快乐存在于建筑物的每个细微之处,书中说“对感受建筑物的品位的预期快乐,丰富了我们的全面理解。设计过程包含了所有我们可以想象到的,能使所有感觉快乐的因素。”
我喜欢这个说法。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没有这个概念,但事实上,不只是建筑物有这个设计理念,写一篇文章、画一幅画、写一本书同样如此,我想,这是这本书对我启发最大的理念。
二、建筑常常被忽略。
因为身在其中、心不在焉,所以,熟视无睹。伟大的建筑都有灵魂,需要被发现、领悟。书中说“穿过弥漫着有些杂乱钟声的巨大入口,我走进庄重的宗教活动空间,我沿着左边的通道慢步前行,唱诗班以相反的方向在正殿下唱着德沃夏克的《新大陆》赞美诗退场。就在我走到交叉通道,抬头看到壮丽明亮的 染色玻璃和石头装饰构成的圆形时,巨大的圣坛突然响起维铎的托卡塔曲。它是如此震撼人心、慑人心魄,我几乎无法站立,眼泪夺眶而出。这甚至超越了梦想—— 我简直激动万分。那就是建筑艺术带给我的体验,那就是‘视觉‘的方式。”
我在想看过的建筑之中,有多少建筑可以牵动我们像作者那样心中澎湃万分、激情四射?也许,只有从住过很久后来搬出的老房子的时候吧。以后,我会好好地去观察我看到的建筑。
三、品位也是可以培养得到的技能。
世上的确是有天分这回事,但这不应成为拒绝学习和进步的借口。鲍克斯说“品位类似于鉴赏力——是通过很长时间的学习和经历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技能。”“为了达到永久满意的最高程度,你在艺术和建筑中获得知识和经验——通过读、看、讨论、学习。”此后,我也会努力学习,不断学习,永远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四、热爱。
虽然,好心态不能改变一切,这个世界,有时候是如此让人厌恶,但是还是要充满热爱,对于能够让人热爱的部分。作者的文笔如此优美大概也是因为这是在描绘他所热爱的领域吧。
然后。
我们出于习惯常常认为音乐、美术等艺术门类可以陶冶情操,而忽略了,我们居住其中、日夜厮守的建筑,同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豪.鲍克斯提醒道,既然全部建筑物中只有5%出自职业建筑师之手,那么,何不尝试自己参与创造一个理想的空间?即便不能,何不多了解人们为何这样建造?
像建筑师那样思考有助于理解想象的空间,如何将想象的空间实现为现实的空间。豪.鲍克斯以一位有五十年建筑教学、实践经验的建筑师为名,循序渐进,给出了如何欣赏、参与以及设计建筑的方法。
成为优秀的建筑师,一直是我心中的理想。《像建筑师那样的思考》,让我的理想再一次靠近,模拟一回建筑师,并且按照豪.鲍克斯所说,像建筑师那样思考。
书中说“如果你想建一座建筑,而不是仅仅盖一座楼,那么你可以有三个选择:
一、雇佣一个建筑师,二、自己成为一个建筑师,三、学会像建筑师那样思考。”这句话从前言一直说到到第十六封信函。豪.鲍克斯时常重复着这样的话。这话,对于存在有建筑师梦想的人,是无形的桥梁。
有意思的是,这句话开门见山的就说了几层意思。
1、房子并不完全等同于建筑;
2、建筑需要建筑师,而不是随便搭建的;
3、当建筑师,并不难,只要你愿意或是经过努力,是可以成为建筑师的;
4、即使命运使你不能成为建筑师,但完全可以像建筑师那样去思考。
边看着书,边对照着自己建筑师的理想。从小的时候玩搭积木,画儿童画的房子,到现在在学校系统的学习如何设计建筑,到各处参观成熟的设计师设计的房子,听老人们讲老房子的前世今生的故事„„ 让我现在我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成为一个优秀的建筑师。
书中说“建造一个这样的‘生命之屋’时,许多事情或者地方具有像图标一样被普遍理解的象征意义:壁炉、床、炉子、桌子、读书的地方、聆听的地方、观看风景的地 方、说话的地方、思考的地方、工作的地方、放松的地方、公共地方、清洁的地方、更衣的地方、阁楼、地下室、太阳升起的地方、太阳落山的地方、午饭的地方、冬季的地方、夏季的地方、其他世界的地方、地狱的地方、现世的地方、天上的地方”。
这些罗列,突然之间让我明白建筑对于生命的意义。建筑可以经历岁月而存在,但人并不能,每个人都会在历史中化为尘埃,是以,在能够说话的时候说话,能够看风景的时候,好好看风景。
很多时候我们对身边的建筑,不论好坏都无法准确、尽力描述心中的感觉,即便是远行,看到异国他乡各种各样的建筑,我们多数时候也无法有条理地去鉴别、欣赏、享受、描述、理解它们,按照作者所说,建筑的美和绘画、雕塑完全不同,它是一种空间之美。大多数人因为自己不是专业建筑师而愧于涉足此领域,更谈不上从设计、建造的角度来关心、理解、阐述一座建筑。可是作者提醒我们,古往今来,这个星球上的所有建筑里只有5%是由职业建筑师建造的,95%的建造者并没有专业学位和证书,不过是一群“业余爱好者”而已。这就促使我们不得
不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才是一个好建筑?上文作者已经告诉我们十个研究和理解这个星球上所有建筑物的方法。
也许我们一生都再没机会成为一个建筑师,但这丝毫不妨碍我们可以“像建筑师那样思考”看到的每一座建筑,体验、观察、思考、享受它们的美或丑。因为它们实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需要每天面对、无法分割的一部分。正如书中引用的一个建筑师14岁时写下的一段赞美石头的话作为结束吧:“石头是冰冷的,很坚硬,并使一些东西变得黑暗。这为建筑平添了庄严伟大.....也增添了一个建筑物的永久感。石头令一切看起来如此沧桑。它能给建筑物创造出一种氛围,这是木材永远无法做到的”。
个人感觉是,从猿变成人后,石头(、木头还有玻璃)改变了我们的建筑,而建筑则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它总是以一种特别的方式“使你的生活更优雅或者更糟糕”。
几乎任何事物,只要围绕空间而建,其空间大小必须足够让一个人进入,那就是一座建筑物;建筑这个词,只适用于从审美角度出发设计的建筑物。现在,人们对于一座建筑物的审美感受,可以通过三种不同方式实现。第一,审美感受可能通过对墙壁、窗户的比例、墙壁空间与窗口空间、楼层之间、装饰之间关系的处理来获得。第二,把一个建筑物的外部设置作为整体来处理,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是很重要的,包括各部分之间的对比,一个有坡度或平坦的屋顶或一个圆顶产生的影响,突出和凹陷的节奏变化。第三,对我们感官的影响,包括建筑物内部的设置、房间的顺序、交叉处门厅的扩展以及巴洛克式楼梯的雄伟移动。在上述三种方式中,第一种是两维的,这是画家的方式。第二种是三维的,它将一座建筑物视为一个容量,一个可塑体,这是雕塑家的方式。第三种也是三维的,但是它更关注空间;这是建筑师自己的区别于别人的方式。
建筑史主要是人类塑造空间的历史,所以历史学家展望前景时必须始终关注空间问题。这就是为什么任何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无论关于它的介绍多么受欢迎,如果没有平面图都不会取得成功的原因所在。尽管建筑史主要是人类塑造空间的历史,但是建筑却并非全部是关于空间。在每一个建筑物中,除了围护空间之外,建筑师还要模拟容量,规划表面,即设计一个建筑外部,为每个墙面设立布局。这意味着一个优秀的建筑师除了要有他自己的空间想象力外,还要具备雕塑家和画家的视觉模式。于是,建筑就成为所有视觉艺术中最为综合的艺术,而且比其他艺术更胜一筹。
最后。
退出书来,虽然暂时我还没有成为建筑师,但我可以学着像建筑师那样思考,而且,不仅仅在建筑领域,生活上面的其他事,比如:学习、阅读的新知与已知的事,如何的分配自己的时间,还有如何欣赏这个世界等,也可以像建筑师那样去思考。其实整本书主要讲的内容就是:热爱,并且告诉你热爱的方法和过程,让你知道怎么样才是并且才可能热爱。
第四篇:像山那样思考(经典)
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1,说教材知识内容
这篇课文选自美国生物学家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从一声狼嚎引出,以自己杀狼的亲身经历写起,并写出一群群的狼被猎杀以后世界的样子,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从而得出,人类要尊重其他物种生命存在的价值,把自己从高高在上的神坛放下来,以一种长远的、客观的角度来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才能有更好的未来。
2,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中“大地的眼睛”板块。本专题编排的意图在于加强关于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培养审美能力,激发珍爱自然的情感,提升精神境界。该板块则主要是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本文以“狼──鹿──草”这条食物链的被斩断为例,揭示了在愚蠢的人类种种短视行为背后隐藏的巨大的生存危机,极具思辨性和警示性。教学中,应在把握文章结构和主旨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文意,最终把握本文的深刻内涵。
3,说教材内容的处理
按章文章的脉络结构逐层讲解,从分析文章中的语言入手,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理解“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老师讲解,进行文本研习,感悟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以长远客观的角度看待其他生命的心,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激发学生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说教材重难点
1,重点:借助文章相关重要语句概括要点,理解“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 , 2,难点: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和体验作者仁慈的看待一切众生的精神境界。
二,说学情
1,年龄特点分析:
学生处于高中一年级。刚刚升入高中,对一些东西的理解还是相对比较肤浅,还停留在一些字句的表面上,因此需要一些启发、联想,加深他们对问题的思考。
2,学习态度分析
学生属于实验理科普通班,平时在语文课上的学习相对来说不是那么积极主动,比较被动,回答问题也不很积极,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和鼓励。
3,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本版块的其他的课文已经学习过了,已经能够初步从行文脉络中领略湖光山色的美,并且能够在文中通过情景交融的景物把我作者的情感态度。对于理解这篇文章有很大的帮助。
三、说教法
真正要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学堂,就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优化教学方法。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课堂的引导者、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帮助者角色,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又能因材施教,做 到“授之以渔”。
但是由于学生学习并不是很主动,而且上课也比较拘束,所以主要是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诵读思考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学生自己思考为主,配合老师的指导和点拨。朗读讨论,情景设置。
四,说学法
自主学习为主 小组合作讨论,辅助以老师的点拨。
五、说教程
1,课程设计思路和程序
首先上课之前,请学生朗诵毕淑敏的作品《仅次于人的动物》,让学生在上课前就带着对自己以前的认识的质疑态度,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入课堂。
以一声狼嚎,引入课文,作者对这声狼嚎的描写也是颠覆学生以往印象的,是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再一次引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然后把这一问题的解答放在最后。
紧接着看看不同事物对这声狼嚎的不同反应,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只有这座山,是用客观的长远的眼光在审视狼嚎的。因而山能听出这声狼嚎里隐藏的深刻含义。引发后文我们也要学习山这样,用长远的客观的视角去审视周围的事物。
后文也多次运用到对比的手法,比如狼猎杀前猎杀后的情况,我以为是天堂,结果葬送了未来的对比,突出作者对狼的态度的变化,人们以前的观点是错误的。
结尾再一次让学生思考狼嚎里究竟隐含着什么含义。
2,主要教学环节的理论依据
(一)导入新课
毕淑敏的散文《仅次于人的动物》和我们对狼的一般印象的一个对比引出下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简介
让学生来介绍,同时检查了预习状况
(三)理清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
首先让学生对全文进行整体感知,分出文章的段落层次。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中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态度的把握。
第一部分(1—3):借助一声狼嗥而引起的反应,将深刻的生态伦理表达出来。第二部分(4—9):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
第三部分(10):启示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应该像山那样思考要有生态意识。
(四)文本分析
1,为什么山从长远的客观的角度听狼的嚎叫就能听到狼深刻的含义?
山在这里代表了大自然,对于我们来说,是长长久久存在的。自然界里的生存死亡厮杀争斗,都和山没有关系。“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傑亡的”(不为人存,不为狼亡)。所以对于山来说,他能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冷静的角度,长远的角度审视狼,鹿群和人,乃至万事万物。所谓“旁观者清“,山自然也就能听到一些我们这些被眼前的利益所驱使的人所听不到的深刻含义。
2,作者对狼的态度的变化
(憎恨)从自私短浅肆意猎杀与破坏的莽夫——(从生命价值上怜悯狼)重视其他物种的生命价值,对饿狼也升起了慈悲之心,——(从生态价值上理解狼)到为了人类的未来,愿意从长远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应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升起了一种朦胧的众生平等的思想
这个问题比较大,需要从几个小问题是着手。比如分析作者猎杀狼前后狼的状态,作者的态度;成群的狼死 后看到的一系列景象,还有最后一段的两句话。3,回到文本开头,狼嚎里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我们没有权利决定其他物种的生死)和生态价值(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还给予他们以极其不公正的待遇;“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抱头鼠窜,无力反击)而狼面对这种命运的不公没有逃避、没有屈服,而是报以对抗性的悲鸣和对一切苦难的蔑视。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作为学习的总结,也作为对学习的一种拓展结束全文。
3,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课前请学生诵读短文,课中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尽情思考,中间安排学生进行讨论和自由回答
4,说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策略
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语言,在语言中体悟作者的感情;让学生注意文中的对比,在对比中把我作者的情感态度。
六、说板书
1,板书设计原则
突出文章的行文脉络,作者主要观点态度的变化过程 ,2,板书设计形式
第五篇:像山那样思考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徐丽丽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
2、通过研习,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由狼嗥引出的哲理思考,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在大自然里以奇异的自由姿态来去,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牛蛙鸣叫,邀来黑夜,夜莺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的风从湖上传来。摇曳的赤扬和白杨,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几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像湖水一样,我的宁静只有涟漪而没有激荡。”——索罗《瓦尔登湖》
面对大自然,有的人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有的人感悟自然,咏怀风物的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的人反思生态环境的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
(二)、课文分析
1、快速阅读课文,回答:看看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他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一类:鹿——死亡的警告
松林——混战与流血的预言
郊狼——得到残羹剩饭的允诺
牧牛人——银行赤字的坏兆头
猎人——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
——→ 从自身利害考虑,从狼的嗥叫中听出“希望和恐惧”
2、除此之外,文章还提到了什么对象?
——(“我”)
3、“我”对狼的态度是怎么样的?“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那么一开始“我”是怎样的呢?
——先是和芸芸众生一样,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
◆是什么使他的认识发生了转变? ——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察觉。
◆让我们齐读第六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性认识、一时触动表述出来的。
——作者通过一段猎杀狼的亲身经历,写出自己的触动。
——作者在叙述中融入了感情成分? ◆有同学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捕捉到的? ——写狼“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与狼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形成对比,反衬人的冷酷。
——“一只小狼正拖着一条腿”,让人顿生怜悯之心。——“无动于衷”的岩石不如说是在指责人的无动于衷。
作者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又是如何上升为理性认识的? ——山失去了狼,鹿因数目过多而死去。
◆作者的理解的“含义”是什么?
——含义:有狼嗥声——狼存在,狼存在——对某些生物来说也许是威胁,但对整个自然来说(生命意义),对保持生态平衡来说,对自然的长久安全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生态意义)。补充资料:我们先来补充一点作者的个人经历:奥尔多.利奥波德从小就有着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在他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名为沙乡的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我们这篇课文就选自其中。应该说作者的这些实践活动对他认识的发展更有启发。
4、“山”是如何思考的?山的思考独特性表现在哪里?
——另一类:(“只有”)山 “客观地去听取”,从狼的嗥叫中听出“更加深刻的含义”。
(三)、课文分析
5、“深刻的含义”是指?
狼也有自己的生存权利,和生命权。在山的角度,人和狼没有什么区别。
6、浏览全文、思考:
我们应如何像大山一样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山,是永恒的,它沉稳、冷峻、阔大包容,是大自然智慧的化身,它纵览古今,深刻而冷静地见证着地球上的一切。我们像大山一样去思考,就是要求我们要客观地、从长远 出发去思考我们面对的世界,去思考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
—— 现在,我们从上到下都在创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不是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呢?是不是还应包括点别的什么方面呢?大家不妨像山那样作点思考。(自由讨论)
7、本文是从什么角度去表现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这样一个重大主题的?给我们写作以什么启示?
明确:选取个性化的角度,借对狼的嗥叫内涵的思考去表现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这样一 个重大主题,以小见大。作者,告诉大家人并非是大自然的主人,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看,我们并不比一座山高明,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并无二致。世人要站在与万物平等的角度上对待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
(四)、主题分析
本文以“狼──鹿──草”这条食物链的被斩断为例,揭示了在愚蠢的人类种种短视行为背后隐藏的巨大的生存危机。读过这篇文章,当你再次面对一棵草、一株树、一窝蚂蚁、一群飞鸟的时候,是否也会这样提醒自己:像山那样思考。其实,长久地倾听着自然的声音的何止是群山?阅读下面一段话,仿写一段话。
人一直把自己当做高于一切的主宰,结果,环境被污染,物种被灭绝,疯狂的掠夺,地球伤痕累累,震撼人心的嚎叫,提醒“我”危险正在一步步贴近。徜徉于群山之中,像山那样思考,我们便多一分睿智,多一分稳重,敬畏生命,热爱自然。
(五)结束语
自私的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希望我们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去思考。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非常重视母语的育人功能,旨在“通过母语教育培养具有责任心的公民,使他们形成国家观念和符合时代发展的道德价值观”强调“中教育应注意培养高中生的国家意识、现代公民意识、人类意识等”要求学生在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但是们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时,也不能忽略了文本的文学功能,毕竟我们的课堂是语文,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必须依附于文本的学习,人文素养的提高更离不开文学的浸润。如何将文本的教育功能和文学功能结合起来,即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像山那样思考》是美国著名生态学者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奥尔多·利奥波德阐述环境观的作品,是一篇哲理散文,编者将这篇文章作为“像山那样思考”一模块的最后一则文本,意在引导学生在“谛听天”“悟自然”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充分体现了人文性教育的宗旨。另外,文本本身是哲理散文,是文学作品,课不能上成纯粹的环境教育课。
所以在课堂中我着重完成两个任务:品味语言,学习文学创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二:培养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本课课程是语文,教学文本也是文学作品,笔者教学中也注重了文本的分析,前半节课解决第一个问题时,充分重视了让学生阅读文本,最后又让学生从文学的角度分析作品的特色。但是笔者仍认为在两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完成较好,在删选信息,品味语言,配合阅读感受文本语言的独特魅力。
但是,在第二个目标的实现上,未做到位。首先任务间的衔接太过生硬,没有做到水乳交融。其次,第二个目标是体会大自然,这个知识点和其他课程联系紧密,而且在初中、小学课文中也应该会提到,所以在设计中我故意地忽略课外知识——大自然和人类的关系困境的补充,所以在目标上,学生并没有感受到,所以笔者就直接地给出答案。当然,这是不对的。
最后,在这次上课中,在课堂上的语言组织上由于自己不自信,所以之前将台词都背上了。因此在课堂过程中,出现了意外的问题,便紧张了。这个是要避免的。因为语文是灵动的,所以的预设也只是预设而已。这个观念是一定要转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