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康复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

时间:2019-05-12 18:23: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区康复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区康复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

第一篇:社区康复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

社区康复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明确工作流程

在社区全面康复工作需要多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推进。残疾人和其他康复对象能否得到全面有效的康复服务,取决于各项计划和服务是否能切实落实。做好社区康复训练与服务,关键在于把握好各项工作环节和衔接,有序地开展工作。工作流程大体为:建立社会化工作体系、制定工作计划、培训人员、调查社区康复资源和残疾人康复需求、组织实施、检查评估。

(二)制定工作计划

各级政府都应以国家社区康复计划为依据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工作计划,明确任务目标、主要措施、实施进度、统计检查及经费保障等。为确保工作计划的落实,还要制定年度工作计划,部署工作任务,提出工作要求,检查工作进度,解决发现问题,为下一年工作打好基础。

在制定社区康复工作计划的过程中,应加强与当地有关政府部门和单位的沟通,听取各方意见,认真研究问题,反复修改文稿,形成共识,推动工作开展。

(三)建立工作队伍

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需要管理人员、康复指导人员、基层康复人员、志愿工作者、残疾人及其亲友密切配合。

管理人员主要有社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技术指导中心和康复训练服务机构负责人员、街道、乡镇社区康复工作管理人员、社区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主任等。

康复指导人员是社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科学、有效进行的重要人力资源,主要有技术指导组成员,承担训练服务任务机构的医务人员、教师以及经培训的相关部门业务人员。基层康复人员主要指街、乡社区和村卫生中心站的医务人员,学校教师,民政、教育、计生、妇联等系统的基层工作人员。

要充分动员社会力量,组织热心为残疾人服务的志愿工作者、残疾人及其亲友积极参与社区康复工作,对残疾儿童要特别强调父母的参与和配合。

(四)培训人员

社区康复人员的培训,要遵循实用性原则,采取正确培训的方式进行,为保证培训的有效性,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培训计划培训计划要根据当地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业务水平和残疾人康复需求等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应包括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师资与教材以及考核办法等。

2.开展分类培训:社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的培训对象为管理人员、康复指导人员和基层康复人员。由于他们承担的任务和职责不同,因此应选择适宜的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分类培训。

(1)管理人员主要包括社区康复工作的目的意义、工作原则、工作内容、管理方法、工作流程等,同时要了解残疾人康复服务和康复训练的有关基本知识,使其能胜任组织协调、督导检查等工作,并能及时解决出现的实际问题。

(2)康复指导人员应根据其承担的任务分别确定。通过培训使其掌握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的方法,康复服务的内容、方式和要求等。对康复训练指导人员还应通过培训使其掌握功能评定、训练计划的制定、训练技术、训练档案和评估标准的使用以及训练器具的应用等知识。

(3)基层康复员主要包括残疾的识别,残疾人康复需求的确定,康复服务的内容、如何提供服务、记录和评估的方法,同时还要培训实用训练技能,家庭康复护理,简易康复训练器具的制作及咨询转介等知识,使其能直接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康复训练与服务。

3.建立培训工作档案建立培训工作档案是实现培训工作规范化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培训工作档案包括培训计划、课程安排、培训班登记、学员考勤、考核结果、教学效果评估和培训后学员在岗情况等方面内容。

此外,在培训中还要注意选择好适宜的人员作为师资承担教学工作;培训内容与工作需要紧密接合;加强课堂管理;组织学员考核和教学评估,以不断改进培训工作。

(五)调查社区康复资源和社区人群的康复需求

为开展社区康复服务而进行的调查,是社区康复服务整体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它可为社区康复服务的开展提供准确客观的依据,是保证社区康复服务科学、有效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要明确调查目的,加强调查管理,完善调查内容,进行调查人员的培训,并将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调查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社区康复资源调查开展社区康复工作的地区,要了解和掌握当地现有的康复资源,包括隶属各部门和社会兴办的医院、康复机构、特教学校、幼儿园、心理咨询部门、福利院所和用品用具等单位的数量、分布、业务范围、设备设施、技术人员等情况,以有效利用资源,满足残疾人和其他康复对象对康复训练服务的实际需要。

2.社区人群康复需求调查社区康复服务的主要对象是残疾人、老年人和慢性病人,因此,掌握他们的状况以及家庭、社会对其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调查内容包括四部分:

(1)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住址、户主姓名、单位等。

(2)疾病史、残疾史疾病诊断、病因、治疗情况以及残疾人的残疾类别、残疾等级、致残原因、已实施的治疗及康复措施,对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劳动能力、社交能力的判断等。

(3)康复需求包括在医疗、教育、就业、参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需求。

(4)社会方面婚姻状况、家庭组成、就业情况、经济来源、家庭成员及周围人群对其所持的态度,残疾人自身对未来生活的态度等。

根据社区人群康复需求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可以明确哪类人群最需要服务也就是最应优先考虑的人群以及其服务、分布和需求内容,这些都是“以人为本”制定社区康复计划的客观依据。

(六)开展康复训练与服务

1.进行初次功能评估.制定康复计划由康复人员在训练前对康复对象进行一般体格验查,各项功能检查,以及必要的专项会诊和检查,确定康复对象的功能水平和生活自理、学习、劳动、社会生活等能力,并以此为据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计划。

2.选择适宜的训练项目.社区中提供的康复训练项目不是对每一位康复对象都适用,而应当因人而异地选择一种或几种康复训练项目,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3.指导进行康复训练.由基层康复员指导和帮助康复对象进行康复训练并做好记录。训练时要充分调动残疾人和康复对象的主动积极性,帮助他们战胜困难。还应力求使训练项目活泼、新颖,注意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少到多,循序渐进。通常可把一个繁杂动作分解成若干个简单动作,分阶段完成。

4.定期的康复评定.对康复训练的定期评定(通常为一个月)是康复训练中很重要的一步。通过评定,了解训练项目是否适合、是否有效、康复对象对训练的态度等。根据评定结果,提出改进意见,必要时对康复计划予以修改。

在社区康复服务中,应采取实用、易操作的方法对康复对象进行康复训练效果的评估,同时还应强调,康复训练的评估,主要依据生活自理能力、活动能力、上学、劳动、交往以及参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能力的变化程度。

5.选用及制作训练器材.根据社区和家庭的实际情况和康复对象的训练需要购置或制作康复器材,如平行杠、阶梯、沙袋、滑轮拉力器等。

6.用品用具的信息、供应、维修等服务如假肢可恢复残缺肢体原有的形态或功能;矫形器能从多方面减轻四肢或躯干的功能障碍;各种辅助器具可改善功能能力。在社区条件下,制作有效、普及型假肢、矫形器、自助具等是可行的。如本社区无条件供应辅助用品用具,康复指导人员应提供有关方面的产品和供应信息。

7.心理支持服务.通过了解、分析、劝说、鼓励和指导等方法,帮助残疾人树立康复信心,正确面对自身残疾,鼓励残疾人亲友理解、关心残疾人,支持、配合康复训练。

8.知识普及服务.为残疾人及其亲友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康复咨询活动,发放普及读物,传授残疾预防知识和康复训练方法。

9.转介服务.掌握当地康复资源,根据残疾人在康复医疗、康复训练、心理支持及用品用具等方面不同的康复需求,联系有关机构和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转介,做好登记,进行跟踪服务。

社区康复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由于我国残疾人数量大,分布广,经济条件有限,因此不可能在短期内通过社区服务满足残疾人的全部康复需求。“十一五”期间按照“低

水平、广覆盖”的原则,着重解决残疾人

残疾人的基本康复需求,提供的康复服务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内

容:

(1)康复医疗服务主要为残疾人提供诊断、功能评定、康复治疗、康复护理、家庭康复病床和转诊服务等。

(2)训练指导服务主要包括为需要进行康复训练的残疾人制订训练计划、传授训练方法、指导使用矫形器和制作简易训练器具、评估

训练效果。

(3)心理疏导服务通过了解、分析、劝说、鼓励和指导等方法,帮助残疾人树立康复信心,正确面对自身残疾,鼓励残疾人亲友理解、关心残疾人,支持、配合康复训练。

(4)知识普及服务为残疾人及其亲友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康复咨询活动,发放普及读物,传授残疾预防知识和康复训练方法。

(5)用品用具服务根据残疾人的需要,提供用品用具的信息、选

购、租赁、使用指导和维修等服务。

(6)转介服务掌握当地康复资源,根据残疾人在康复医疗、康复训练、心理支持及用品用具等方面不同的康复需求,联系有关机构和

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转介,做好登记,进行跟踪服务

第二篇:社区康复工作知识(模版)

社区康复工作知识

1.什么是康复?康复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什么?

康复是指采用医学的,工程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教育的各种手段,使残疾人的功能恢复到尽可能好的水平,以便在身体,精神,社会活动,教育教育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回归社会。在工作实践中,康复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康复也就是“全面康复”包括:“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狭义康复则指医学康复。

我国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从实际出发,将现代康复技术与我国传统康复技术相结合;以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康复为基础,残疾人家庭为依托;以实用,易行,受益广的康复内容为重点,并开展康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服务。

2.康复的基本途径和主要环节有哪些?

康复的基本途径有机构康复,社区康复,上门服务。机构康复是指利用先进的设备和较高的专业技术,对残疾人开展身体功能,心理疏导,社会适应等多方面的康复,一般在综合医院的康复科或专门康复机构(康复医院或康复中心)进行;社区康复主要利用基层社区内的卫生,民政,教育,残联等有关部门和一切可利用的人力,物力,设施等资源,为残疾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多种康复训练与服务;上门服务是介于机构训练和社区康复训练与服务之间的一种服务形式,指医疗或康复机构和社区的康复资源,为辖区残疾人提供上门的康复训练与服务。康复的主要环节包括:确定康复训练对象→进行初次评估→制定训练计划→实施康复训练→进行中期评估→继续康复训练→进行末期评估与总结。3.什么是社区康复?

社区康复是以社区为基础地开展残疾人康复的一项工作。1994年,联合国教课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发表了一份关于社区康复的意见书,对社区康复做了如下解释:“社区康复是属于社区发展范畴内的一项战略性计划,其目的是促进所有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以实现机会均等、及其亲友、所在社区以及卫生、教育、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国的社区康复要从社会经济发展和残疾人康复需求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政府领导下,采取社会化工作方式,将社区康复工作融于社区建设规划,纳入相关部门业务范畴,充分调动社区内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文化的资源,以街道、乡镇为实施平台,为残疾人提供就近就的康复医疗、训练指导、心理支持、知识普及、用品用具以及康复咨询、转介、信息的多种服务。

4.社区康复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由于我国残疾人数量大,分布广,经济条件有限,因此不可能在短期内通过社区康复服务满足残疾人的全部康复需求。“十五”期间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着重解决残疾人的基本康复需求,提供的康复服务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1)康复医疗服务主要为残疾人提供诊断、功能评定、康复医疗、康复护理、家庭康复病床和转诊服务等。

(2)训练指导服务主要包括为需要进行康复训练的残疾人制订训练计划、传授训练方法、指导使用矫形器和制作简易训练器具、评估训练效果。

(3)心理疏导服务通过了解、分析、劝说、鼓励和指导等方法,帮助残疾人树立康复信心,正确面对自身残疾,鼓励残疾人亲友理解、关心残疾人,支持、配合康复训练。

(4)知识普及服务为残疾人及其亲友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康复咨询活动,发放普及读物,传授残疾预防知识和康复训练方法。

(5)用品用具服务根据残疾人的需要,提供用品用具的信息、选购、租凭、使用指导和维修的服务。

(6)转介服务掌握当地康复资源,根据残疾人在康复医疗、康复训练、心理支持及用品用具等方

1面不同的康复需求,联系有关机构和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转介,做好登记,进行跟踪服务。

5.残联在社区康复服务工作中应发挥什么作用?

残联在社区康复服务工作中应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共同推进的社会化工作机制;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逐步建立机构为指导,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康复训练服务网络,使残疾人普通得到康复服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区康复服务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总结推广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工作模式;组织技术指导组不断提高训练与服务质量。具体应做好:组织康复需求调查、人员培训、知识普及、社会宣传、督导检查和考核验收;进行转介咨询服务,登记统计;知道肢体、智力、精神、视力、听力语言残疾人康复和用品用具供应服务工作;发挥残疾人组织及专门协会在社区康复中的作用,“拾遗补缺”地开展社区康复其他工作。

6.在社区进行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有哪些步骤?

区、县残联牵头,协调卫生、民政、教育、统计、妇联、计生等部门,负责组织和指导辖区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工作,对参加调查的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入户调查内容、表格填写和统计汇总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街道、乡镇残联组织医务人员、教师、志愿者、残疾人工作者、社区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人员,深入残疾人家庭进行康复需求调查,掌握残疾类别、残疾程度和康复需求等情况。具体步骤如下:

(1)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做好调查前的宣传和发动工作。

(2)制定社区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方案,明确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调查目的和对象、调查的方法和程序等。

(3)组建康复需求调查组,培训调查人员。

(4)做好各种表格及调查工具的准备工作。

(5)做好社区有关部门接待及残疾人家访工作。

(6)对调查工作的督促检查和统计汇总。

7.社区康复员具备哪些条件?

社区康复员主要指社区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主任,社区和村卫生站的医务人员,学校教师,民政、教育、计生、妇联等系统的基层工作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1)热爱残疾人事业,对残疾人富有爱心。

(2)了解当地康复资源和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

(3)掌握康复训练与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残疾的识别,残疾人康复需求的确定,康复服务的内容、如何提供服务、记录和评估的方法,简单实用训练技能,家庭康复护理,简易康复训练器具的制作及咨询转介等知识。

8.残疾人及其亲友如何参与康复训练?

首先应从感情上对残疾人予以支持和理解,使其感到家庭和亲友的关爱及依恋,并及时引导残疾人的不良心理反应,如何内疚、焦虑、失望等,帮助增强战胜残疾的信心和勇气。因为,只有在健康、良好的心理状况下进行康复,训练效果才可能最理想、有效。

由于残疾人亲友最了解残疾人,也是康复训练全过程最忠实、可靠的督促、监护和辅助训练人,因此,应积极配合和参与医学康复人员制定康复目标、进行康复评估、实施康复训练计划,并应尽可能多的利用各种方式学习与其残疾有关的医学、康复理论知识和训练技能,有条件的话最好能接受专业的培训指导,以便掌握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技术,在家庭和社区中帮助残疾人进行长期的康复。

残疾人亲友还应学会观察残疾人的一些常见病情及残障变化,在训练中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分析原因和向康复人员报告,以避免因某些病情发生变化,却未能及时报告、处理而导致残障程度加重和出现意外,如脑血管病后遗症再次发生脑梗塞或脑出血等。另外,在协助康复人员实施康复训练时,应做

到耐心、细致,既不能急于求成,也应适当调整训练速度,以保证其训练效果。特别要提请注意的是训练中的安全保护措施非常重要,残疾人在家庭使用的专用康复设施一定要牢固,并经康复人员认可,以防止残疾人在训练时摔倒和发生意外。

9.什么是盲人行走训练?

盲人行走训练是康复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工作的基本内容就是训练盲人依靠听力、借助辅助工具学会独立行走。盲人借助的辅助工具主要有盲杖和导盲犬,其中,使用盲杖最为普遍。

20世纪90年代,我国曾多次举办过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师培训班,为盲人回归社会,实现“平等·参与·共享”创造了条件。

10.训练盲人使用盲—行走的主要环节有哪些?

(1)选择盲杖

盲人独立行走要依靠听力和和盲杖,因此,选择一个适合自己使用的盲杖至关重要。标准的颜色为白色,手柄下方10厘米处有红色标志;既盲又聋的人,应使用红白相间的盲杖。

(2)正确握杖

根据自己的习惯,可选用右手或左手持杖,将拇指放在杖的里面,食指延伸贴在盲杖上,其他三个指头在杖的下面弯曲,轻松握住。

(3)盲杖的位置

将盲杖放在身体的正前方距脚尖约1米的地面上。

(4)手腕动作

持杖行走时,将肘部稍微弯曲近身体。握杖的手最好保持在身体前方的正中央,这样可以使走的方向正直。要用手腕控制盲杖左右摆动,使盲杖的下端在身体前方左右均匀移动,不要移动整个手臂。

(5)摆动幅度

行走时,盲杖在地面上左右轻轻摆动,摆动的幅度,要比身体略宽些,以确保前方路面没有障碍物。盲杖的下端不可从一面跳向另一面,而应在地面上划动,否则容易漏掉地面上的障碍物。

(6)协调步伐

盲杖向左摆动时,要迈出右脚,反之,盲杖向右摆动时,要迈出左脚。

(7)如何识别和绕开障碍物

识别盲杖碰到的障碍物,应用另一只手顺着盲杖轻轻滑下,直到触摸到物体;如要绕过障碍物,应先用盲杖探出一条可以行走的路。上下楼梯时,可先用盲杖下端敲击台阶边缘和探察台阶的高度、宽度,然后再行走、沿草地、篱笆、墙壁边缘行走时,要先用盲杖触其边沿或壁,然后反复摆动,探出道路,便可行走。

第三篇:社区戒毒康复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以下简称《禁毒法》)、《国务院戒毒条列》、《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办法》和全县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全乡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禁毒法》和《戒毒条例》,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助的戒毒工作原则,紧密结合社会管理创新,统筹利用社会资源,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因地制宜、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着力加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机构、戒毒康复场所,积极帮助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戒除毒瘾、融入社会,最大限度地减少毒品社会危害,为构建和谐幸福新兴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力争通过3年努力,实现以下目标: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体系基本形成,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水平明显提升;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持续健康深入开展,各项工作措施得到有效落实,戒毒康复效果明显提升,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执行率、戒毒康复人员管控率和戒断巩固率逐年增长,复吸率逐年下降。在次基础上,再经过几年努力,使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措施全面落实,工作机制、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戒毒康复效果更加巩固,实现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二、保障措施(一)组织机构保障。

1、乡人民政府要设立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协调本辖区的相关工作。领导小组由乡人民政府有关负责人及乡派出所、司法所、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社区医疗机构的负责人组成。

2、有戒毒人员的村、社区要设立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小组。负责落实戒毒、康复措施,指导和帮助戒毒、康复人员解决生产、生活、医疗救治等问题。戒毒、康复工作小组由村委会成员、社区禁毒专职工作人员、康复人员的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等组成。负责女性戒毒、康复人员的工作小组至少应有一名女性工作人员参加。

(二)基础设施保障。乡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机构要有专门的办公场所,统一制作办公标识牌,办公场所面积原则不少于20平方米,并配备必备的办公设备,张贴工作制度。工作流程等。

(三)戒毒措施保障。

1、依法作出决定。乡派出所应当依照《禁毒法》、《禁毒条列》和《吸毒成瘾认定办法》的相关规定,依法责令吸毒成瘾人员接受社区戒毒,防止出现以罚代戒、降格处理等现象。对被责令强制隔离戒毒2次以上的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原则上应当责令其接受社区康复。

2、签订协议。乡人民政府接到社区戒毒、社区康复通知或者要求被领回被责令康复人员,以及被责令戒毒。康复人员自行报到后,应立即通知被责令戒毒、康复人员的家属、社区民警、社区医务人员、禁毒社会工作者和村委会干部等有关人员到场,成立社区戒毒工作小组。社区戒毒工作小组应当场告知被责令戒毒、康复人员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与其签订戒毒、康复协议。

3、保障权益。被责令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的信息应当保密,未经许可不得泄露。在戒毒、康复期间,被责令戒毒。康复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相关协议,在入学、就业、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视。需要司法援助的,或者符合政府救助相关条件的,可以分别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鼓励自谋执业或者自主创业。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未复吸毒品、未违反相关协议的,从执行之日起满3年后,不再纳入吸毒人员动态管控。

4、定期检测。被责令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的定期检测工作由乡派出所负责。检测实行定期不定时原则。对被责令社区戒毒人员的检测为3年至少22次:第一年为每月1次,第二年为每2个月1次,第三年为每3个月1次;对被责令社区康复人员的检测为3年内至少12次:第一年为每2个月1次,第二年为每3个月1次,第三年为每6个月1次。每次拣择或者抽检结果应及时录入禁毒信息管理系统吸毒人员动态管控数据库;对检测或抽检结果呈阳性的,应依法予以处理。

5、协作配合。社区戒毒工作小组及其成员应严格履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协议内容,定期沟通情况,交流相关信息,并根据被责令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的戒毒康复效果。实际表现等情况及时调整工作措施。发现被责令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违反协议规定、拒绝接受检测或者其他异常情况时,应逐项如实记录备案,并及时向乡人民政府和派出所报告。

6、监督与处罚。对责令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后拒不报到、执行期间脱失或严重违反戒毒协议的人员,乡人民政府要出具关于暂停或终止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程序的书面说明,送交县公安局。

(四)加强信息维护。乡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小组应当对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建立戒毒康复管理档案,实时登记报到、帮教、检测、变更、解除等执行情况。实行信息化管理,实现信息网上录入、档案网上管理、程序网上流转、工作网上监督。乡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人员应当及时将戒毒康复。吸毒检测等信息提供给乡派出所,共同做好吸毒人员动态管控信息的登记维护工作,确保网上信息全面、准确。

三、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乡政府要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建设和谐幸福新兴隆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的重要意义,建立健全机构,落实保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形成乡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的戒毒康复工作机制,确保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勇于创新,规范制度建设。乡人民政府要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在法定原则下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社会资源,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规章方法和流程,推动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

(三)加强督导,严格奖惩措施。制定加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的实施细则,建立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奖惩措施,对在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办事拖拉,工作不落实、成效不明显的、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四篇: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现状

来源:杜新忠戒毒、禁毒专业网 作者:某市公安局禁毒支队

编者按:为践行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省厅党委以及我局党委提出了“建设海西、公安先行”。作为禁毒部门,如何围绕海西大局,主动融入,主动对接,尽心作为,着力先行是当前工作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为此,支队立足于禁毒工作的实际,在总结一年来贯彻实施《禁毒法》基础上,就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我市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社区戒毒、为本市建设服务进行调研和探讨。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是国家禁毒委在总结多年来我国戒毒帮教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符合科学戒毒规律和我国国情的一项新的人性化戒毒康复措施,是贯彻实施《禁毒法》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也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毒品问题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现状分析

某市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4650名。2005年至2008年全市有2964名吸毒人员被强制、劳教戒毒和治安拘留,其中强制戒毒676人、劳教戒毒1169人、治安拘留1119人(常住户口2225人、流动人口739人)《禁毒法》实施以来,为推进我市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开展,市禁毒委选择了思明区开元街道、湖里区江头街道、集美区杏林街道、同安区洪塘镇等四个街镇开展社区戒毒(康复)试点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先后开设了两家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目前登记入组美沙酮替代治疗逾千人。全市已有986人签订社区康复协议,新增吸食海洛因人数大幅下降。通过有效地社区帮教,已有290人戒除毒瘾,并办理了撤销帮教手续。

《禁毒法》实施前,我市按照禁毒法律法规的规定,突出打击力度,实行“抓获吸毒人员直接强制戒毒”的办法,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是戒毒的基本手段和主要形式,原来的强制戒毒期限为3-6个月,劳教戒毒为1-3年。《禁毒法》实施后,取消了劳教戒毒,戒毒模式进行了重新划分,形成社区戒毒、自愿戒毒、强制隔离戒毒、戒毒药物治疗、社区康复等多层次戒毒模式。突出人性化管理,实行“抓获吸毒人员先由社区管理,管理不好再强制隔离戒毒”的办法。戒毒工作由关押状态转到社区进行开放式戒毒治疗,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大幅下降,街(镇)的禁毒工作量大幅增加。现在的社区戒毒期限为3年,强制隔离戒毒2年,可延长1年,社区康复3年。对吸毒人员的法定戒毒周期由原来最长3年6个月,延长到现在最长9年。戒毒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更加体现人性化管理理念。

二、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缺乏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首先,对《禁毒法》规定的自愿戒毒、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强制隔离戒毒和药物维持治疗等戒毒措施,是构建一个完整的戒毒体系,对戒毒人员实行社区戒毒和强制隔离戒毒衔接,可以实现生理脱毒、身体康复和后续照顾这一完整的戒毒过程,实现科学戒毒这一理念认识不足,坚守“一朝吸毒,终生戒毒。”吸毒人员一旦染毒,想要戒断毒瘾几乎不可能的错误观念。于是对他们不关心,甚至歧视。其次,对吸毒人员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只知吸毒人员是违反社会管理秩序的违法者,对其违法行为应予惩处。不明白吸毒人员是公民,是社会

毒品问题的受害者,对其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应予保护;不明白吸毒人员是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依赖者,是病人,对其毒品依赖成瘾的病症应予治疗;不明白吸毒人员中部分身处社会弱势群体或低层,对其生活无着的状况应予救助。对吸毒人员这种法律身份的多重性、复杂性的处理没有采取综合施策的办法,对这一特殊群体,存在着重处罚、轻矫治的现象。再次,有的认为国务院《戒毒条例》还未出台,下一步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不知如何搞,辖区内目前吸毒人员也不多,对社会危害不明显,加上人、财、物都不具备,没有必要搞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没有认识到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开展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是禁毒工作落实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禁毒法》将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等一系列新的戒毒康复制度,纳入禁毒的法律体系内,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吸毒人员的一种人文关怀。就社区戒毒康复而言,吸毒人员既是违法者,同时也是受害者,也是病人,他们同样需要社会的尊重、单位的接纳、朋友的理解、家人的关爱。但我们也看到,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正常需求得不到满足,经常受到来自社会、单位、朋友、家庭有形无形、有意无意的厌恶、疏远、拒绝、憎恨,这样逐步使这些人成为格格不入社会生活的边缘人群,造成有些人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甚至重操旧业,重蹈覆辙。因此,在禁毒工作中,必须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重视和关爱戒毒人员,这样有利于增强戒毒人员的信心,争取他们及其亲属的配合和支持,帮助他们回归社会,重新步入正常生活,从而达到提高戒毒效果的目的。

(二)有的禁毒成员单位职责履行不到位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既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层次的综合性工程,又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任务。《禁毒法》实施后,有的成员单位没有认真学习、宣传、贯彻《禁毒法》;思想认识不到位,没有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对待禁毒工作,把禁毒工作孤立起来看待,错误认为禁毒工作是公安部门的责任,跟自己关系不大,没有认识到禁毒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工作主动性不强,没有认真的履行自身的法定责任。

(三)规章制度不健全

《禁毒法》施行后,在市委、市政府以及相关区、街(镇)的重视下,全市有序开展了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虽然有的区、街道这项工作开展得不错,但总体发展不平衡,研究得还不够,存在怕麻烦图省事的思想,工作力度有待加强。有的片面认为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还处在试点阶段,可以慢慢来,等其他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开展好了,规章制度制定出来了,可照搬照抄,省心省力,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这项工作。

(四)宣传力度不大

客观上《禁毒法》实施时间不长,主观上有的单位和禁毒职能部门没有研究制定《禁毒法》贯彻实施意见或办法,没有针对性地开展禁毒预防宣传教育,尤其对流动人口、不良行为青少年、娱乐场所从业人员、无业闲散人员等高危人群的毒品预防教育不到位,流于形式。上级有要求就宣传一下,没有强调就没有行动,一般是“6.26”国际禁毒日前后宣传一阵子,应付了事,平时宣传得少,甚至没有宣传,更没有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络等媒

体,广泛开展禁毒宣传活动,使党和政府禁绝毒品的方针政策不能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深入人心。

有的区、街道没有把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成效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暨平安建设创建目标管理责任制,对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没制定计划目标;有的虽然年初制定了目标计划,但很少对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年底更没有考核和奖惩,不能有效调动大家的禁毒工作积极性,致使干好干坏一个样。

第五篇:香港社区精神康复工作

当代护士·上旬刊

▲香港精神科社区服务概况 冯奕梅 ▲▲

2010年6月至2011年4月,笔者作为粤港合作培训专科护士计划中的成人精神科专科学员中的一员,在香港医管局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通过学习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得到了一些很好的启发。特别是香港社区精神科的服务,形式多样,体系完善,为患者融入社区生活提供了保障,对今后我们精神科社区康复工作规划出很好的前景,对以后开展工作也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1概述

目前的世界趋势是减少以住院方式护理精神病患者,改而发展社区精神科服务。近年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已引起关注[1~3]。这种趋势由多个因素促成,包括新药的面世,医疗观念的改变———正常化理念:相信精神科患者可以有尊严地生活,对自己的生活有发言权,当他们能够与社会保持联系时,对他们的治疗更有帮助。根据张明兰等人的研究提示社区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如不加干预,精神症状易复发,并加重社会功能的缺损,同时影响生活质量的提高[4]。顺应上述国际趋势,香港医管局近年陆续加强与地区团体合作,加强以社区为本的精神科服务,目的是要增进市民的精神健康,为他们提供全面、多元化的预防、治疗及康复服务。强调把家居和社区作为治疗环境,令患者及早得到优质的医疗、护理及康复服务。2香港精神科社区服务的历史与发展概况 2.180年代香港精神科社区服务

1982年,香港发生了一起精神患者砍人血案,造成6死44伤。这一惨剧引起公众对精神病患者危险性的恐惧。同年,香港医管局开展了精神科社康护理服务。开始的十年里,服务模式主要是以医疗为导向,护理的重点是患者的病情,唯一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1983年建立了高危患者监察系统优先

跟进类别(Priority-followup,PFU),主要目标患者为重性精神病患者,如一些病发频密的,或因为曾经有高危行为而被列入“优先随访系统”中的患者。此类住院患者要在资深精神科医生领导下的跨专业小组评估并要接受有条件地出院后方可以出院,“有条件地出院”是指要住在特定的地方,定时到指定地方复诊,一定要服精神科药物,并接受社工或精神科社康护士的探访。2.290年代香港精神科社区服务 1994年,青山医院成立了精神健康社区服务组,由医生、护士、职业治疗师、社工及心理专家组成,定期上门探访较严重的精神病患者,让患者在家居及社区环境接受治疗。通过这些服务,患者的住院天数、暴力及企图自杀和非自愿入院的数字都有所下降。2.32000年代香港精神科社区服务

2001年,精神健康社区外展服务已扩展至全港九龙新界七个联网,并在同一年开始推行思觉失调服务计划,计划旨在及早发现和诊治患有精神病的青少年,把严重精神病病发和患者求诊时间缩短。同年也推行了毅置安居计划,为长期住院的精神科患者提供康复训练,以协助他们重返社区生活。2002年推行防止老人自杀计划,为怀疑有自杀倾向或抑郁症的长者提供速治服务。2008年在九龙西及新界东医院联网成立社区精神科支持小组,为经常入院的患者提供出院后的社区支持,并加强老人精神科外展服务,增加的服务涵盖50间私营安老院舍。2009年开始以个案管理的模式为有复杂需要的出院患者提供复元支持服务,协助他们康复和融入社区。2.4未来五年发展计划

根据香港医管局《2010~2015年成年人精神健康服务计划》,在未来的五年里,会进一步发展及扩展社区精神健康医护团队,在所有医院联网聘请个案经理,为所有适合在社区接受治疗的严重精神病患者推行综合个案管理计划,并由经适当训练的人员透过医管局24h精神健康热线提供支持;发展个案管理模式,并遵照个人数据私隐指引应用个人电子健康记录,加强住院及社区护理服务的融合及互通;试行跨专业社区精神健康专科服务团队,并与社会福利署的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联系,在社区提供全面的精神科及精神健康服 务。

3香港社区精神科服务内容 3.1社康服务部

精神科社康护理服务是由一群受过特别训练的护士组成,服务的主要目标是向精神病患者提供社区护理,将医院的护理服务伸延至病者家中,使其可以在家居环境中康复。每位社康护士大约要分管80~100名患者,主要工作是跟进患者出院后的情况,每月要上门1~2次,通过家访、面谈或电话与患者取得联系,了解患者服药情况,教导患者和他的家人有关精神健康与正确服用药物的知识,指导患者家属如何与患者相处,协助患者重新适应社会,以减低患者病情恶化或者旧病复发的机会。患者病情稳定后,社康护士可以将患者转介到社区的庇护工场、辅助就业部、康复中心参加适当的工作和活动。家人发现患者在家有意外情况也可以随时打电话与社康护士联系,以获得帮助。患者接受这些服务是免费的。3.2外展服务队

在社区生活的精神病患者特别是住在私营安老院舍内的老人精神科患者,复诊率很低,据港岛东医院联网2008年6月的调查发现,52%受访的私营安老院舍,只有少于10名院友会到精神科门诊部复诊,复诊率偏低。因此医管局辖下各大联网在2008年推出老人精神科外展探访服务,增加的服务涵盖50间私营安老院舍。派出由医生及护士组成的专业团队,前往各私营安老院,向长者提供及早介入、复核服药情况等服务。社区外展队透过家访,为有需要精神科服务的人士提供评估、诊治、转介和治疗。患者也可以利用电话热线,在有需要时获得有效的危机处理。此外,外展队会定期到社区精神复康机构进行会诊服务,为机构内的工作人员提供支持。这些服务能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病况,亦能减低精神科门诊的患者求诊率及再度入院率。3.3中途宿舍与长期护理院

中途宿舍主要是为15岁以上的精神状况稳定、能自我照顾的精神病康复患者提供过渡期的社区住宿及健康服务,是出院后的精神患者免费或廉价(以青山医院中途宿舍康恩园为例,其膳宿费及杂费每月不到港币1500元)的临时住处,期限为2年。主要功能是协助康复者改善人际关系、社交技巧、自我照顾能力及工作能力。工作人员根据舍友的能力安排其白天到辅助就业部或去庇护工场工作,通过劳动让患者自食其力,增强患者回归社会的自信心。另外会提供服药训练,职业技能训练,独立生活能力训练(包括认识社区资源、复诊预约、紧急求助、援助金申请方法等)。工作人员会定期组织舍友外出活动,教他们如何使用社区资源,如带患者外出郊游,教患者如何使用八达通乘地铁坐巴士;带患者去超市购物,教患者一些简单的理财办法;教患者如何应付公共的社交场合。通过上述现实的模拟活动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及使用公共设施的技能。若患者的自我照顾能力较差,则转入长期护理院。长期护理院着重于患者自理能力的训练,以减缓患者的进一步衰退。中途宿舍和长期护理院均有专职的精神科护士关心患者的服药情况、康复情况,观察患者的精神状况,定期向医生汇报及安排随访患者。3.4庇护工场

庇护工场主旨乃为精神病康复者提供工作的训练,以便日后能从事一般工作。除庇护工场外,新生精神康复会还于本港未有庇护工场前,已在青山医院邻设新生农场。庇护工场为康复期的精神患者提供既受照顾又具康复作用的工作环境。通过培养患者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工作习惯,在工作中学习与人相处,为重返社会打下基础。香港共有50家庇护工场,分工业性质和农业性质2种。在工业性庇护工场根据工友的能力将其分入不同的工作小组,如包装组、木工组、缝衣组、零售组等;新生农场是香港唯一的农业性庇护工场,主要安排患者从事种花种菜、蔬菜加工、零售等工作,目前可收纳140名工友。庇护工场有导师负责指导工友,工场要求工友按时上班,并计件算工资,多劳多得,促使工友能积极地投入工作[5]。3.5日间医院

3.5.1日间医院主要接收的患者:定期在门诊复诊,精神状况不大稳定,但又不需要住院的患者。刚出院,未能立刻适应社会的患者。

3.5.2日间医院每天为患者提供8h服务,来这里的患者必须有医生的转介,并进行预先登记,每次收费55港元。3.5.3日间医院有专职精神科护士为患者提供服药管理,观察患者病情,为患者开展各种各样的康复活动。日间医院设有患者图书馆,患者可以自行前来借书;娱乐室,患者可以打麻将、打台球等;小影院可让患者观赏电影;音体治疗室为患者提供演唱的机会和体能锻炼的健身器;职业治疗部提供职业训练、工艺制作、电脑培训、家居料理训练等,给患者提供多方面的机会。丰富多彩的康乐活动将社区的患者有效地组织起来,充实患者的余暇生活,并在活动中培养患者的自立能力和互助精神。3.5.4 日间医院(DayHospital/DayCentre)的优点在于患者没

有被长期性禁锢或消极性的隔离感觉,不单如此,患者仍可保持其在家中的位置,履行在家庭中的角色,经常与家人接触,更可享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活动,减少依赖和退缩的心理,有助他们康复及早日回归社会。若以提供服务者的立场来说,日间医院让患者家庭分担了部分照顾和经费的责任。此外,患者亦可享有如全日住院的治疗护理服务。3.6社区辅导就业服务中心 辅助就业部的患者要求病情稳定,工作能力较强并适合外出工作,他们主要来源于医院、中途宿舍、家庭,由社工和社康护士根据患者的能力转介到此。以新生精神康复会屯门辅助就业部为例,目前有145位患者,分为擦车组、除草组、环保清洁组等外出工作小组,另外还有患者经营的菜档、水果档、便利店和餐厅。每位工作组均有导师指导患者的工作,一般一个导师负责20位患者。每位患者有一底薪,每日记工资,并根据患者的表现予以适当奖励,外出工作的患者每月约有3000港币的收入,足以支付日常开销。通过持续训练、辅导及跟进使精神病康复者能公开就业,发挥工作潜能,融入社会。3.7 续顾服务

含有外展与跟进性质的续顾服务,主要是关顾到将离院的精神患者或中途宿舍的舍友在生活、住宿、工作和家庭适应上的进展,以便提供适当的服务。患者会先接受适当的社交技巧和职业技能训练,包括出现病征时的自我处理方法,如何处理与服用药物相关的问题,预备膳食、理财,以及使用现有社区设施等技能,然后才安排将他们由精神科病房转往家庭式宿舍。参加这项计划的患者会由所属医院的精神科人员照顾,在这些辅助家庭式宿舍接受为期一年的重点治疗计划,并透过参与特别患者设计的日间活动,学习独立生活所需的基本技能。在完成为期一年的重点治疗计划后,会安排这些精神病

康复者重投社会,而精神科社康护士会继续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令他们在社区安居。相信这项计划可以和地区上其它活动相辅相成,发挥最大的效益。4小结

香港社区精神科服务是建基于一个已发展完备的社会福利系统及公营的医疗系统,这些服务对一般市民来说是容易接触到和能负担的。香港政府对精神卫生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视,已受到全社会的认同,其服务形式多样,体系完善,由多学科和多部门合作,为精神病患者提供更多的服务项目,得到更多的关心与照顾,减少由于不良的社会环境、缺乏正确及时的疾病指导而导致的病情复发及肇事肇祸的事故。同时也为患者家属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方便。参考文献

1王延祜,唐济生,柴新生,等.社区综合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康复效果的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09,22(4):244~246.2张喜梅,肖春玲,朱凤艳.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31:150~152.3 施季华,曾祥莉.医院、街道联合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社会功能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1):143.4张明兰,温从美,程兆萍,等.社区综合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12:55.5 李萍,庄英兰.香港精神病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3):59~60.责任编辑曹思军

下载社区康复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区康复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区康复工作流程图[大全5篇]

    社区康复工作流程图 对于被接触强制隔离戒毒或受到刑罚期满释放的人员,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可以责令其接受社区康复,社区康复可以在戒毒人员的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执行,也可以......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规范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规范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主体 根据《禁毒法》和《戒毒条例》的规定: 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负责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机构 社区戒......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实施方案

    堕却乡社区戒毒康复 安排意见 为深入开展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工作,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以政......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经验交流材料**区坚持“以人为本、依法管理、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助”的原则,全力推进社区戒毒(社区康复)试点工作,并在观阁镇试点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建立......

    社区康复工作总结

    社区康复工作总结 社区康复工作总结1 江湾辖区现有各类持证残疾人××*人。为了让残疾人充分沐浴和谐社会的阳光,近年来江湾镇街道以创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示范街道为抓手,以......

    社区康复对接

    如何做好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与社区康复 工作的对接 【摘要】从收治强戒人员以来,在“361戒毒模式”指导下,结合我所实际情况和经验总结,探索出了“三维疗法”,在前期戒毒工作中总......

    社区康复计划

    社区康复计划 为适应“十一五”残疾人康复工作发展的新形势,推进“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的工作机制,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切实做好残疾人的康复工作,最大限度地......

    社区康复题库

    第一章 社区康复概论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社区定义,下列哪一种解释最全面、最正确 A.社区是指一个村庄 B.社区是指一个街区 C.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