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工作的调研报告
依托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办工业,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宣城经济融入苏浙沪经济圈,是宣城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决策。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可以把服务、土地、劳力等优势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效益,产生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成为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并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城市发展的新区。总体上看,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势头较快,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人才和物力,成为当地政府的热切期盼的亮点,但全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发展中的不平衡,多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 总量不大,质量也不是很高,对母城和周边地区的辐射和 带动作用力度还不大,市场体制建设也不够完善,经济运 行机制和行政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创新,对外开放功能需 进一步深化。如何统筹规划,科学定位,合理布局,推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健康发展,值得关注和思考,一些突出 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
一、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情况。
近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提出宣城经济融入苏浙沪经济圈战略决策以来,招商引资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最强音,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被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位置,各地都加大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体制创新快,规范高效的经济运行和管理体制开始凸现。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虽然普遍起步较晚,但通过参照周边发达地区开发区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积极进行行政管理、投融资、土地使用制度等方面的率先改革。从行政管理体制上,各管委会均实行“小政府,大服务”,“一幢楼办公,一条龙服务”的新型运行机制,改变了计划体制下的政府机构垂直对口、机构人员臃肿的局面;在投资管理方面,以优质服务,创造了较好的投资环境;在土地使用上,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转让制度。因为发挥了体制创新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试验区”。
(二)滚动发展好,稳步推进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规模扩大和功能完善。我市开发区、工业园区自设立伊始,就从市政建设、项目引进、资金运筹等方面提出构想和目标。立足实际可能的条件,扎扎实实,小块起步,以项目带开发,基本做了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收效一片,滚动发展,有效地保证了建区初期的有限财力的集中使用,为后期的滚动发展打下较好的基础。
(三)开发热度高,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经济拉动作用渐成现实。各地在发展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进程中,绞尽脑汁,多管齐下,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实现与苏浙沪等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等优势的对接和互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对全市的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
(四)区域分布广,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各具特色。目前,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区由市及县、区辐射到部分中心集镇,种类较多,从综合开发区到民营工业区,从专业园区到企业科技园区,各具特色,已成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快速发展的“领头羊”。
二、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几年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一些成 效,但多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规模小,产业结构层次低。
由于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区时间短,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招商引资规模小,项目档次低,缺少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牵动性强的“锚项目”。
(二)政策多,无序竞争加剧。
全市范围内开发区、园区数量较多,“僧多粥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都拿出了各种优惠政策,但无外乎提供廉价 土地、延长税收优惠期限,无序竞争不仅使国家税费流失,还造成本地企业与外来投资者的不平等竞争。
(三)资金少,园区建设速度慢。
我市各级政府财政基本都属 “吃饭财政”,政府财力十 分有限,虽然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但前期投入普遍较少,加之开发区、工业园区起步之初,融资能力软弱,导致开发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举步维艰,园区投入不够,基本框架未能拉开,对外招商引资形象不好,很多外地投资商实地察看后信心不足,影响了开发区和园区招商引资效果。
(四)政府好,部门权力难下放。
各地开发区、工业园区创办伊始,当地党委政府都对管 委会 “高授权”,明确管委会为同级政府的派出机构,但在实际工作中,管委会各部门都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相应的证书、审批权被政府有关部门牢牢握在手中,大量的精力耗费在无谓的协调和游说中,管委会的职能无法落实,造成了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管理不顺。管委会不能行使同级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形成不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影响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发展。
三、关于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
(一)进一步做好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规划布局。
1、要以推进工业化为重点,调整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产业结构。我市经济发展尚处于工业化中的初始阶段,继续推进工业化是我市“十五”期间首要任务,我市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一方面要按照调优、调高、调大、调强的要求,改造传统产业。坚持 “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扶持发展支柱产业、拳头产品和优势企业。另一方面要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选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装备企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省级宣城、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必须充分发挥对母城的带动、辐射作用。各类工业园区要因地制宜,办出特色,打造自己的拳头产品,发挥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优势。
2、要以推进城镇化为重点,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新城区战略的实现。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积极实施新城区战略,这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我市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组织部分。通过突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产业建设,努力打造新兴的工业城区,并探索工业旅游的路子,积极构筑区域经济中的一个旅游景观。通过完善城镇道路、供水、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立服务体系,搞好社区建设,强化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城镇功能。通过加强生态建设、污染治理和城镇管理,改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城镇环境。
3、要以推进我市经济一体化为重点,做大做强我市宣城、宁国、广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宣州民营经济园区。以318国道为主线,突出建设好宣城、广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宣州民营经济园区。努力把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宁国优势项目的“孵化器”、“研发中心”。其他县要因地制宜,建设一至二个具有特色、高起点规划、投资省、生态环境优、高效益的工业园区。
4、要以促进非国有制经济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民营
企业。非国有制经济企业快速发展在我市宁国、广德已显现。怎样把非国有经济企业引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让他们加快发展。首先要切实搞好服务,依法保护个体、私营和三资企业的合法权益,为各类企业创造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其次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攀大靠强,加快体制和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做大做强,促进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扩大规模。
(二)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1、树立招商引资是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作 “生命线”的理念。
全市各级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管理委员会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切实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开发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加强与苏浙沪等地的沟通与联系,抓住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资本输出的机遇,主动出击迎接辐射和转移。同时,要立足本地资源和开发区已具备的产业基础优势,鼓励区内大企业与国际大公司、大集团联姻嫁接,以个引企,以大引大,同时鼓励大企业引进配套企业落户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2、按照产业化要求,创新招商引资的工作机制。
招商引资工作已成为当今发展区域经济的“灵丹妙药”,各地招商工作奇招迭出,创造了许多经验。就我市目前招商引资工作的现状而言,欲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招商引资工作分得一杯羹,必须实行体制创新,通过体制创新带动招商引资。当前要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推行招商引资工作 “公司化体制、职业化队伍、专业化招商、市场化运作",即招商体制由政府推动转入公司化运作;招商队伍通过职业培训,树立职业精神,形成职业化的队伍;招商活动渐成体系,招商措施形成专业知识;通过市场化运作,为招商人员提供佣金和经费,在需求和市场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进一步探索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思路。
1、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拓展思路,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融资思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必须理清思路,盘活存量,搞活“预期”,首先取得各级金融部门的支持,使其明确对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投入政策和投入规模,取得金融信度,为贷款建设打下基础。其次是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收入按一定比例投入开发区和园区建设。第三是盘活土地存量,采取BOT等利用外资形式,筹资建设。第四是争取国债指标搞建设。
2、各级政府探索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新模式。
当前,我市工业园区的开发仍是由政府主导,政府专门设立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参与了从规划、征用土地、基础设施建设到厂房设施建设等过程。政府在扮演开发商角色的同时,由于地方财力所限,也承担了过多投资风险,给开发区和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可考虑逐步引入公司制开发模式,从开发到管理都运用市场手段,减少行政行为,逐步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由政府行为转化为企业行为,由开发企业将土地生产力、设施使用率以及地产的租赁和销售作为业务,以投资土地开发和设施建设并通过其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末获得收入,使政府降低投资风险,转移投资成本,并由此获得税收收入。
(四)进一步加大体制创新力度。
1、进一步明确开发区管理权限。
从职能配备角度看,不能赋予开发区应有的行政权力,在招商的过程中,仍出现
第二篇:关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工作的调研报告
以下是一篇调研报告,欢迎大家浏览借鉴!
依托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办工业,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宣城经济融入苏浙沪经济圈,是宣城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决策。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可以把服务、土地、劳力等优势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效益,产生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成为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并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城市发展的新区。总体上看,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势头较快,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人才和物力,成为当地政府的热切期盼的亮点,但全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发展中的不平衡,多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 总量不大,质量也不是很高,对母城和周边地区的辐射和 带动作用力度还不大,市场体制建设也不够完善,经济运 行机制和行政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创新,对外开放功能需 进一步深化。如何统筹规划,科学定位,合理布局,推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健康发展,值得关注和思考,一些突出 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
一、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情况。
近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提出宣城经济融入苏浙沪经济圈战略决策以来,招商引资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最强音,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被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位置,各地都加大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体制创新快,规范高效的经济运行和管理体制开始凸现。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虽然普遍起步较晚,但通过参照周边发达地区开发区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积极进行行政管理、投融资、土地使用制度等方面的率先改革。从行政管理体制上,各管委会均实行“小政府,大服务”,“一幢楼办公,一条龙服务”的新型运行机制,改变了计划体制下的政府机构垂直对口、机构人员臃肿的局面;在投资管理方面,以优质服务,创造了较好的投资环境;在土地使用上,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转让制度。因为发挥了体制创新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试验区”。
(二)滚动发展好,稳步推进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规模扩大和功能完善。我市开发区、工业园区自设立伊始,就从市政建设、项目引进、资金运筹等方面提出构想和目标。立足实际可能的条件,扎扎实实,小块起步,以项目带开发,基本做了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收效一片,滚动发展,有效地保证了建区初期的有限财力的集中使用,为后期的滚动发展打下较好的基础。
(三)开发热度高,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经济拉动作用渐成现实。各地在发展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进程中,绞尽脑汁,多管齐下,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实现与苏浙沪等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等优势的对接和互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对全市的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
(四)区域分布广,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各具特色。目前,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区由市及县、区辐射到部分中心集镇,种类较多,从综合开发区到民营工业区,从专业园区到企业科技园区,各具特色,已成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快速发展的“领头羊”。
二、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几年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一些成 效,但多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规模小,产业结构层次低。
由于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区时间短,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招商引资规模小,项目档次低,缺少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牵动性强的“锚项目”。
(二)政策多,无序竞争加剧。
全市范围内开发区、园区数量较多,“僧多粥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都拿出了各种优惠政策,但无外乎提供廉价 土地、延长税收优惠期限,无序竞争不仅使国家税费流失,还造成本地企业与外来投资者的不平等竞争。
(三)资金少,园区建设速度慢。
我市各级政府财政基本都属 “吃饭财政”,政府财力十 分有限,虽然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但前期投入普遍较少,加之开发区、工业园区起步之初,融资能力软弱,导致开发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举步维艰,园区投入不够,基本框架未能拉开,对外招商引资形象不好,很多外地投资商实地察看后信心不足,影响了开发区和园区招商引资效果。
(四)政府好,部门权力难下放。
各地开发区、工业园区创办伊始,当地党委政府都对管 委会 “高授权”,明确管委会为同级政府的派出机构,但在实际工作中,管委会各部门都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相应的证书、审批权被政府有关部门牢牢握在手中,大量的精力耗费在无谓的协调和游说中,管委会的职能无法落实,造成了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管理不顺。管委会不能行使同级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形成不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影响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发展。
三、关于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
(一)进一步做好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规划布局。
1、要以推进工业化为重点,调整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产业结构。我市经济发展尚处于工业化中的初始阶段,继续推进工业化是我市“十五”期间首要任务,我市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一方面要按照调优、调高、调大、调强的要求,改造传统产业。坚持 “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扶持发展支柱产业、拳头产品和优势企业。另一方面要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选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装备企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省级宣城、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必须充分发挥对母城的带动、辐射作用。各类工业园区要因地制宜,办出特色,打造自己的拳头产品,发挥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优势。
2、要以推进城镇化为重点,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新城区战略的实现。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积极实施新城区战略,这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我市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组织部分。通过突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产业建设,努力打造新兴的工业城区,并探索工业旅游的路子,积极构筑区域经济中的一个旅游景观。通过完善城镇道路、供水、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立服务体系,搞好社区建设,强化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城镇功能。通过加强生态建设、污染治理和城镇管理,改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城镇环境。
3、要以推进我市经济一体化为重点,做大做强我市宣城、宁国、广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宣州民营经济园区。以318国道为主线,突出建设好宣城、广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宣州民营经济园区。努力把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宁国优势项目的“孵化器”、“研发中心”。其他县要因地制宜,建设一至二个具有特色、高起点规划、投资省、生态环境优、高效益的工业园区。
4、要以促进非国有制经济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民营
企业。非国有制经济企业快速发展在我市宁国、广德已显现。怎样把非国有经济企业引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让他们加快发展。首先要切实搞好服务,依法保护个体、私营和三资企业的合法权益,为各类企业创造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其次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攀大靠强,加快体制和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做大做强,促进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扩大规模。
(二)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1、树立招商引资是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作 “生命线”的理念。
全市各级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管理委员会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切实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开发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加强与苏浙沪等地的沟通与联系,抓住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资本输出的机遇,主动出击迎接辐射和转移。同时,要立足本地资源和开发区已具备的产业基础优势,鼓励区内大企业与国际大公司、大集团联姻嫁接,以个引企,以大引大,同时鼓励大企业引进配套企业落户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2、按照产业化要求,创新招商引资的工作机制。
招商引资工作已成为当今发展区域经济的“灵丹妙药”,各地招商工作奇招迭出,创造了许多经验。就我市目前招商引资工作的现状而言,欲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招商引资工作分得一杯羹,必须实行体制创新,通过体制创新带动招商引资。当前要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推行招商引资工作 “公司化体制、职业化队伍、专业化招商、市场化运作",即招商体制由政府推动转入公司化运作;招商队伍通过职业培训,树立职业精神,形成职业化的队伍;招商活动渐成体系,招商措施形成专业知识;通过市场化运作,为招商人员提供佣金和经费,在需求和市场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进一步探索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思路。
1、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拓展思路,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融资思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必须理清思路,盘活存量,搞活“预期”,首先取得各级金融部门的支持,使其明确对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投入政策和投入规模,取得金融信度,为贷款建设打下基础。其次是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收入按一定比例投入开发区和园区建设。第三是盘活土地存量,采取BOT等利用外资形式,筹资建设。第四是争取国债指标搞建设。
2、各级政府探索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新模式。
当前,我市工业园区的开发仍是由政府主导,政府专门设立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参与了从规划、征用土地、基础设施建设到厂房设施建设等过程。政府在扮演开发商角色的同时,由于地方财力所限,也承担了过多投资风险,给开发区和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可考虑逐步引入公司制开发模式,从开发到管理都运用市场手段,减少行政行为,逐步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由政府行为转化为企业行为,由开发企业将土地生产力、设施使用率以及地产的租赁和销售作为业务,以投资土地开发和设施建设并通过其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末获得收入,使政府降低投资风险,转移投资成本,并由此获得税收收入。
(四)进一步加大体制创新力度。
1、进一步明确开发区管理权限。
从职能配备角度看,不能赋予开发区应有的行政权力,在招商的过程中,仍出现多个环节,要花费很多精力去协调,造成不应有的负面影响。《安徽省省级开发区条例》明确规定开发区管委会“代表所在地人民政府对开发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得到落实。为在开发区内建立高效、统一的管理机制,建议省政府在出台有关政策时,需要进一步明确各市县政府在哪些方面给开发区管委会授权行使市县级管理权限,以便开发区管委会对区内行政、经济和社会事务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2、建立行政管理范围与规划管理范围统一的运行机制。
为克服开发区行政管理范围与规划管理范围不相统一的矛盾,做到管事与管人相统一,使开发区管委会更好地做好开发区的社区管理以及计生、创建、防洪等工作,必须要将开发区座落的办事处、乡镇划归开发区管理,实行行政管理范围与规划管理范围相统一,这样才能使开发区真正实现开放式运行与封闭式管理。
3、建立统一、协调的监管机制。
市有关职能部门要从全局出发,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支持、帮助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职能部门工作,开发区管委会要正确处理 “责、权、利”的关系,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开发区管委会职能部门积极主动接受市有关职能部门的为务监督和指导,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高综合业务素质,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职能。
4、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
开发区管委会需发放的各类证书,由市有关职能部门向 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职能部门及时提供足够文本,由省直有关部门发放的各项证书,市有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帮助开发区管委会申报取得。开发区纪工委、监察室负责开发区内的纪律检查、行政监察工作(含对垂直机构的派出机构),对发现的各类违纪违规行为,按照有关规范行政行为改善投资环境的处分规定,追究部门领导、直接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总之,在开发区管理体制上,一方面要理顺开发区管理,机构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开发区内部运行机制,强化新机制。坚持 “小政府、强中介、小机构、高效率、大服务”的精简高效的管理运作体系,走宏观导向和微观服务相结合,“一站式”服务与全过程服务相结合,努力实现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的改革创新之路。
第三篇:关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工作的调研报告(精)
关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工作的调研报告
依托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办工业,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宣城经济融入苏浙沪经济圈,是宣城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决策。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可以把服务、土地、劳力等优势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效益,产生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成为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并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城市发展的新区。总体上看,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势头较快,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人才和物力,成为当地政府的热切期盼的亮点,但全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发展中的不平衡,多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总量不大,质量也不是很高,对母城和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力度还不大,市场体制建设也不够完善,经济运行机制和行政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创新,对外开放功能需进一步深化。如何统筹规划,科学定位,合理布局,推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健康发展,值得关注和思考,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
一、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情况。
近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提出宣城经济融入苏浙沪经济圈战略决策以来,招商引资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最强音,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被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位置,各地都加大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体制创新快,规范高效的经济运行和管理体制开始凸现。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虽然普遍起步较晚,但通过参照周边发达地区开发区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积极进行行政管理、投融资、土地使用制度等方面的率先改革。从行政管理体制上,各管委会均实行“小政府,大服务”,“一幢楼办公,一条龙服务”的新型运行机制,改变了计划体制下的政府机构垂直对口、机构人员臃肿的局面;在投资管理方面,以优质服务,创造了较好的投资环境;在土地使用上,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转让制度。因为发挥了体制创新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试验区”。
(二)滚动发展好,稳步推进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规模扩大和功能完善。我市开发区、工业园区自设立伊始,就从市政建设、项目引进、资金运筹等方面提出构想和目标。立足实际可能的条件,扎扎实实,小块起步,以项目 带开发,基本做了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收效一片,滚动发展,有效地保证了建区初期的有限财力的集中使用,为后期的滚动发展打下较好的基础。
(三)开发热度高,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经济拉动作用渐成现实。各地在发展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进程中,绞尽脑汁,多管齐下,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实现与苏浙沪等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等优势的对接和互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对全市的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四)区域分布广,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各具特色。目前,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区由市及县、区辐射到部分中心集镇,种类较多,从综合开发区到民营工业区,从专业园区到企业科技园区,各具特色,已成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快速发展的“领头羊”。
二、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几年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多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规模小,产业结构层次低。
由于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区时间短,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招商引资规模小,项目档次低,缺少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牵动性强的“锚项目”。
(二)政策多,无序竞争加剧。
全市范围内开发区、园区数量较多,“僧多粥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都拿出了各种优惠政策,但无外乎提供廉价土地、延长税收优惠期限,无序竞争不仅使国家税费流失,还造成本地企业与外来投资者的不平等竞争。
(三)资金少,园区建设速度慢。
我市各级政府财政基本都属“吃饭财政”,政府财力十分有限,虽然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但前期投入普遍较少,加之开发区、工业园区起步之初,融资能力软弱,导致开发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举步维艰,园区投入不够,基本框架未能拉开,对外招商引资形象不好,很多外地投资商实地察看后信心不足,影响了开发区和园区招商引资效果。
(四)政府好,部门权力难下放。
各地开发区、工业园区创办伊始,当地党委政府都对管委会“高授权”,明确管委会为同级政府的派出机构,但在实际工作中,管委会各部门都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相应的证书、审批权被政府有关部门牢牢握在手中,大量的精力耗费在无谓的协调和游说中,管委会的职能无法落实,造成了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管理不顺。管委会不能行使同级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形成不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影响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发展。
三、关于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
(一)进一步做好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规划布局。
1、要以推进工业化为重点,调整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产业结构。我市经济发展尚处于工业化中的初始阶段,继续推进工业化是我市“十五”期间首要任务,我市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一方面要按照调优、调高、调大、调强的要求,改造传统产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扶持发展支柱产业、拳头产品和优势企业。另一方面要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选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装备企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省级宣城、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必须充分发挥对母城的带动、辐射作用。各类工 业园区要因地制宜,办出特色,打造自己的拳头产品,发挥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优势。
2、要以推进城镇化为重点,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新城区战略的实现。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积极实施新城区战略,这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我市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组织部分。通过突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产业建设,努力打造新兴的工业城区,并探索工业旅游的路子,积极构筑区域经济中的一个旅游景观。通过完善城镇道路、供水、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立服务体系,搞好社区建设,强化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城镇功能。通过加强生态建设、污染治理和城镇管理,改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城镇环境。
3、要以推进我市经济一体化为重点,做大做强我市宣城、宁国、广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宣州民营经济园区。以318国道为主线,突出建设好宣城、广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宣州民营经济园区。努力把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宁国优势项目的“孵化器”、“研发中心”。其他县要因地制宜,建设一至二个具有特色、高起点规划、投资省、生态环境优、高效益的工业园区。
4、要以促进非国有制经济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民营 企业。非国有制经济企业快速发展在我市宁国、广德已显现。怎样把非国有经济企业引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让他们加快发展。首先要切实搞好服务,依法保护个体、私营和三资企业的合法权益,为各类企业创造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其次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攀大靠强,加快体制和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做大做强,促进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扩大规模。
(二)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1、树立招商引资是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作“生命线”的理念。
全市各级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管理委员会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切实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开发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加强与苏浙沪等地的沟通与联系,抓住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资本输出的机遇,主动出击迎接辐射和转移。同时,要立足本地资源和开发区已具备的产业基础优势,鼓励区内大企业与国际大公司、大集团联姻嫁接,以个引企,以大引大,同时鼓励大企业引进配套企业落户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2、按照产业化要求,创新招商引资的工作机制。招商引资工作已成为当今发展区域经济的“灵丹妙药”,各地招商工作奇招迭出,创造了许多经验。就我市目前招商引资工作的现状而言,欲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招商引资工作分得一杯羹,必须实行体制创新,通过体制创新带动招商引资。当前要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推行招商引资工作“公司化体制、职业化队伍、专业化招商、市场化运作",即招商体制由政府推动转入公司化运作;招商队伍通过职业培训,树立职业精神,形成职业化的队伍;招商活动渐成体系,招商措施形成专业知识;通过市场化运作,为招商人员提供佣金和经费,在需求和市场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进一步探索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思路。
1、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拓展思路,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融资思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必须理清思路,盘活存量,搞活“预期”,首先取得各级金融部门的支持,使其明确对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投入政策和投入规模,取得金融信度,为贷款建设打下基础。其次是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收入按一定比例投入开发区和园区建设。第三是盘活 土地存量,采取BOT等利用外资形式,筹资建设。第四是争取国债指标搞建设。
2、各级政府探索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新模式。当前,我市工业园区的开发仍是由政府主导,政府专门设立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参与了从规划、征用土地、基础设施建设到厂房设施建设等过程。政府在扮演开发商角色的同时,由于地方财力所限,也承担了过多投资风险,给开发区和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可考虑逐步引入公司制开发模式,从开发到管理都运用市场手段,减少行政行为,逐步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由政府行为转化为企业行为,由开发企业将土地生产力、设施使用率以及地产的租赁和销售作为业务,以投资土地开发和设施建设并通过其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末获得收入,使政府降低投资风险,转移投资成本,并由此获得税收收入。
(四)进一步加大体制创新力度。
1、进一步明确开发区管理权限。
从职能配备角度看,不能赋予开发区应有的行政权力,在招商的过程中,仍出现多个环节,要花费很多精力去协调,造成不应有的负面影响。《安徽省省级开发区条例》明确 规定开发区管委会“代表所在地人民政府对开发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得到落实。为在开发区内建立高效、统一的管理机制,建议省政府在出台有关政策时,需要进一步明确各市县政府在哪些方面给开发区管委会授权行使市县级管理权限,以便开发区管委会对区内行政、经济和社会事务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2、建立行政管理范围与规划管理范围统一的运行机制。为克服开发区行政管理范围与规划管理范围不相统一的矛盾,做到管事与管人相统一,使开发区管委会更好地做好开发区的社区管理以及计生、创建、防洪等工作,必须要将开发区座落的办事处、乡镇划归开发区管理,实行行政管理范围与规划管理范围相统一,这样才能使开发区真正实现开放式运行与封闭式管理。
3、建立统一、协调的监管机制。
市有关职能部门要从全局出发,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支持、帮助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职能部门工作,开发区管委会要正确处理“责、权、利”的关系,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开发区管委会职能部门积极主动接受市有关职 10 能部门的为务监督和指导,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高综合业务素质,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职能。
4、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
开发区管委会需发放的各类证书,由市有关职能部门向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职能部门及时提供足够文本,由省直有关部门发放的各项证书,市有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帮助开发区管委会申报取得。开发区纪工委、监察室负责开发区内的纪律检查、行政监察工作(含对垂直机构的派出机构),对发现的各类违纪违规行为,按照有关规范行政行为改善投资环境的处分规定,追究部门领导、直接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总之,在开发区管理体制上,一方面要理顺开发区管理,机构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开发区内部运行机制,强化新机制。坚持“小政府、强中介、小机构、高效率、大服务”的精简高效的管理运作体系,走宏观导向和微观服务相结合,“一站式”服务与全过程服务相结合,努力实现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的改革创新之路。
第四篇:某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调研报告
近来来,**开发区坚持把引导企业合理集聚与促进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引导企业集中连片发展,不但有效提高了生产要素综合利用率,而且增强了对周边地区的带动能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人员收入明显增加。
到2007年底,全区建设工业园区4个,分别为建材工业园、冶金工业园、加工工业园、科技工业园。入园
企业26家,200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08亿元,工业增加值1.64亿元,财政总收入达2.004亿元。2008年上半年完成完成工业总产值4.55亿元,同比增长52.81%;增加值完成0.94亿元,同比增长23.91%,财政总收入完成1.16亿元,一、积极引导企业合理集聚
我区高度重视投资环境建设,努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为企业合理集聚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一是将改善投资环境作为促进企业合理集聚的重要措施。结合贯彻落实上级精神,制定了《关于加强软环境建设的实施方案》,实施软环境建设四大绿色行动,即:加速机关职能转变行动,治理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行动,提高效能行动和强化优质服务行动,营造“亲商、安商和富商”的浓厚氛围等具体措施,为投资者创造安心、放心和称心的优良软环境。每年都组织企业开展了评议政府部门的活动,为规范政府执法和服务行为起到了良好作用,杜绝了行政干预和乱检查、乱罚款、乱收费等不正之风。
二是用好用活各项政策措施,支持园区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及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对园区发展的扶持力度。结合我区实际,贯彻落实了园区发展的优惠政策,提出“除执行国家西部大开发及省、州有关优惠政策外,还提出凡进区投资企业的各种规费,均按国家规定的下限收取,除国家、省和州有关规定的收费外,开发区不再收取任何费用,另外还设立财政贡献奖,根据实际纳税(地方所得部分)总额,按比例进行奖励,年缴纳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奖励10%;年缴纳101万元以上的奖励20%。对于贡献率较大的进区企业,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更优惠的政策。对于高科技项目,除享受上述优惠政策外,财政将给予一定的补助;对投资额度大、科技含量高、牵动力强的项目,可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更优惠的政策”。
三是努力提高园区管理和服务水平。近年来,我区积极改进和完善服务制度,大力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建立健全各种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市场信息、行业协会等组织机构,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效率。开发区政务中心实行“特事特办”,建立“一站式”服务,“一条龙”服务等具体措施,给投资者创造了放心发展、安心生活的良好软环境,简化了审批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
二、开发区园区简介
在开发区城市规划中心区范围内,根据发展现状、地理区位以及产业结构布局,规划了四个工业园区,分别是以水泥和新型建材为主的建材工业园、以矿产冶炼为主的冶金工业园、以制药、食品为主的科技工业园和以来料加工为主的加工工业园,同时,四个相对独立的工业园以及城市中心区又组合成整体的开发区中小企业发展创业基地,占地面积近14平方公里。
建材工业园区:
代表企业有拉法基瑞安水泥有限公司(世界500强企业、全球水泥领军企业在华投资项目)、南下水泥厂、兴渝建材有限公司、贵龙工贸有限公司、金刚建材有限公司等。占地约3平方公里,我区充分抓住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先行的良好机遇,继续培育和扶持现有的支柱产业——建材工业。继续支持拉法基瑞安水泥厂扩大生产,探索以水泥为龙头的建材产品延伸项目,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在对现有建材生产企业加强管理、挖潜增效的基础上,考虑引进新的大型建材生产企业。同时有选择、高起点的加快新型建材和建筑装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加大对建材相关产业的扶持力度,力争到“十一五”期末,水泥生产规模达200万吨左右,相关及新型建材形成一定规模,把我区建设成为全州及周边地区的建材生产基地。
冶金工业园:
代表企业有中联冶炼有限公司、永兴富锰渣厂、宏发铁合金有限公司、威龙化工有限公司、宏达金属综合回收公司(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等。占地约4平方公里,依托开发区周边县市能源、矿产结合的组合优势,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煤炭、黄金等资源综合开发及深加工转化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煤气化、煤液化、煤焦化、黄金精炼、电石一乙炔、合成氨及其下游化工产品。根据国家相关产业技术政策,调整优化发展高能耗产业,引导铁合金等高耗能产业逐步实现相对集中布局,努力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工艺水平和精深加工水平,降低能耗和各种原材料消耗,使能耗、物耗和环保指标能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力争年均引进规模以上企业不少于一户。
科技工业园
(食品、制药):
代表企业有吉仁堂中药饮片厂、飞龙雨实业有限公司、德良方药业有限公司、黄盛记食品有限公司(在建)、贞丰劲牛食品有限公司(在建)、丰峰食品有限公司(在建)等。占地约3平方公里,根据我州民族医药蓬勃兴起以及中药资源富集的特点,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支持以特色民族制药为重点的药品、保健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注重
中药材资源有序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药和保健品,加快建设以民族药为主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支持骨干企业加快建设gmp标准生产线,支持各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现代药业,积极推进药业生产规范化、产业化和集约化,引导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制药企业。加快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重点发展肉制品、果品蔬菜、土特产、营养食品、饮料等六个农产品加工制造业,培育发展一批带动农副产品深加工的骨干项目,提高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已签约7家黔西南知名食品企业,正在建设中)。
加工工业园:
代表企业有贵州燃二有限公司、黔西南希望饲料有限公司(全国民营企业老大希望集团投资项目、全省前4强饲料企业、全州最大饲料企业)、黔西南奥森木业有限公司(省内知名企业银燕集团投资项目)、维宇塑业有限公司、鸿利肉类食品有限公司、宏图纸箱厂、金阳制衣有限公司等。占地约3平方公里,依托贵州燃
二、希望饲料、维宇塑业、奥森木业等骨干企业,鼓励支持企业推进技术进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大力支持发展林木产品加工,支持高密度纤维板企业做大做强。
二、加快企业布局结构调整的措施
确定重点发展产业,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按照代表产业发展方向,技术先进,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大,增长性强;产业关联度高,辐射面广,带动作用大;产业在gdp中比重较大,市场占有率较高,对全区经济有较大影响;产业具有资源优势,符合西部大开发产业支持重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等基本标准,我区重点发展建材、食品、医药、高新技术、冶金等几个产业,支持企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政策措施如下:
(一)加大财税、投融资政策支持力度
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调整工业内部投资结构,提高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比重,加大对重点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逐步增加财政贴息资金、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资金,不断增加财政转移支付,支持企业结构调整。鼓励企业加速折旧。
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民族自治州税收优惠政策,对我区重点发展产业、新技术改造和创新项目、新产品,给予定期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
(二)以项目为载体,抓好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根据重点产业发展的需要,建设一批对工业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有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重点发展建材、食品、医药、高新技术、冶金等几个产业。
(三)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促进产品和技术换代升级
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科技发展的规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支持建立技术咨询、服务、推广等中介组织: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快科技成果转换步伐。建立鼓励高科技产品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风险投资基金,完善风险投资机制。进一步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鼓励企业扩大科技合作交流,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新产品开发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
(四)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建立良好的经济秩序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特别是要加快资本、人才、劳动力、土地和房地产等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对工业发展的服务促进作用。进一步完善信息市场和技术市场,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以企业投入为主体,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信息和科技市场体系。积极发展投融资担保体系和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加大市场立法执法力度,健全市场法规,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新秩序。
(五)全面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全方位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外资尤其是国外跨国公司参与我区企业的改组改造,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和资源开发。支持企业通过转让经营权、转让资产权益(tot)、出让股权等方式吸引外商投资,以国际通行的特许权经营(bot)、项目融资、股权投资、股权转让等形式吸引国外资金。
(六)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为工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制定各种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创造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和脱颖而出的社会氛围和政策环境。加快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适应竞争的企业家队伍,加快培养具有较高技术素质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工人队伍,建立和完善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流动,要以项目为载体,多渠道、多形式,吸引人才,重点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和管理人才,为我区重点产业、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七)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创造良好投资环境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主要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管理经济,运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等引导企业适应市场要求,加快发展。按照市场经济要求,精简政府审批事项,规范审批方式和审批行为,提高办事效率,严格依法行政。强化政府对经济的服务职能,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严格禁止对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进行各种摊派,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三、产业集群及产业关联
采取多种有效途径,积极引导、扶持产业集群发展
(一)积极推动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改善市场环境,消除不利于资源配置的各种障碍,促进生产要素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充分利用开发区现有基础设施,使土地资源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项目集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
(二)大力提高协作水平。要优化产业组织和企业组织系统,提高分工协作水平。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发挥其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不断将一些配套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不断拓展产业链条,构建相互依存、相互支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
(三)实现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的优势互补。要善于利用产业集群模式,突出工业园区的专业性、特色性,加强产业的精细化分工,发展专业化、有特色的工业园区,增强工业园区的集群功能。同时,要利用工业园区的形式,弥补产业集群自发形成后的硬件设施建设、规划布局、整体形象等方面的不足,使产业集群的功能更加完善。
(四)加快推进信用担保机构建设。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融资难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产业集群是中小企业集聚的地方,也是最需要资金扶持的地方。要充分发挥现有担保机构作用,支持产业集群发展,搞好融资担保服务。
(五)积极推动行业协会建设。在产业集群中建立行业协会,对协助政府实施行业管理,规范企业行为,加强行业自律,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的环境,是非常必要的。配合有关部门,大力推动产业集群行业协会建设,力争在规模较大、具备建会条件的产业集群中建立起行业协会。建立必要的联系制度,经常沟通情况,及时反馈信息,实行有效指导,开展多方服务,推动国家各项政策和政府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
(六)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在资金安排上,把产业集群技术支持服务平台建设纳入扶持的重点,往后还会加大支持力度。技改项目贷款贴息等,也要积极做好工作,争取将产业集群企业纳入支持范围。同时要积极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为企业融资创造方便条件。
(七)创新工作机制和领导机制。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发展合力。一是要主动做好工作,将产业集群发展纳入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二是加强协调工作力度,取得国土、发改、建设、科技、财政、商务、工商、环保等部门的支持,形成共识,协调联动,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三是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结合开发区实际,适时编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使之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相衔接,用产业集群规划指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五是确认一批重点产业集群,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带动全区产业集群的发展。
四、大力引导惠农企业二、三产业合理集聚
按照“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做活做旺第三产业”的发展思路。合理开发,大力推进二、三产业发展,拓展农民的非农就业渠道。强化二、三产业的指导与监督,确保二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大我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做大旅游特色产业。同时,积极创建“农家乐示范村”,引导带动农民发展“农家乐”生态旅游,促进旅游业的更快更好发展。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业、商贸业,以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促进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积极创造条件支持飞龙雨、吉仁堂、奥森木业、鸿利肉联、绿化水果等产业特色、拉动力强的惠农企业发展,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五、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区虽然在工业园区发展上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有一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园区建设前期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启动资金。目前地方财政对园区建设和发展经费的支持力度有限。银行部门也缺乏对园区发展的专项贷款支持。二是园区规划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园区规划与城镇建设总体发展规划衔接不够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没有很好地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三是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制约了园区发展。我区可用地资源比较紧缺,用地指标受到严格控制,存在着工、农业用地之间矛盾,存在着土地征用难、使用审批时间长和征用费用高等问题。四是在抓园区建设问题上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
第五篇:工业园区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工业园区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我镇共有基层党(总)支部31个,其中党(总)支部1个,全镇党员人数为992人。近几年来,我镇党建工作以“三级联创”为总抓手,以“双带”为核心,以“为党增光辉”为主题,在全镇全面开展“五好”乡镇党委和“五好”基层党组织的创建活动,党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镇党委被XX市委授予首批“五好乡镇党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成为我镇经济的重要支柱。我镇积极探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新路子,从实际出发,把工业园区作为拓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新空间,有力地促进了园区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实现了党建工作和经济发展的“互动”、“双赢”。
一、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是全国著名的“灯具之乡”,全国最大的灯具生产基地,国内街灯每4盏有1盏来自××。全镇现有各类灯具企业220多家,扬州灯具工业园区是我镇为进一步推动灯具产业发展而设立的,整个规划用地3500亩,工业园区一区于xx年3月启动,己经开发xx多亩,先后被XX市、省乡企局列为乡镇示范工业小区,被XX市列为“xxx”重点推进的4个乡镇工业园区之一。xx年,园区实现产值8.5亿元,占全镇工业产值的79.7%。今年我镇又开始工业园区二区建设,新增进园企业16家,园区企业总数力争达145家,xx年园区力争实现产值11.5亿元。目前,园区有企业118家,其中外商企业2家,职工人数5800多人,党员218人,企业业主是党员的56人,担任支部书记(或副书记)3人,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17人,今年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发展党员15人。
二、工业园区党建情况
工业园区是我镇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主战场,我们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党员活动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到哪里”的原则,高度重视园区党建工作。
1、创新组织体制。我镇首先从理顺关系入口,注重党组织的设置,以消除党建工作“空白点”,一是突出重点,找准突破口。我们以重点企业声光厂为突破口,率先建立党组织,以点带面,全面推进,产生较好的示范作用。二是分类指导,因厂制宜。按照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的要求,采用“建、联、挂、派”等形式,创造条件逐步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⑴“独立型”,即单独组建。凡有3人以上正式党员,并有合适的支部书记人选的非公有制企业,单独建立党支部。目前,我镇网已在园区中单独建立党组织2个(声光厂、金星厂)。⑵联合型,即联合组建。党员数不足3名或暂不具备单独组建党支部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联合建立支部2个(化工厂、钢带厂)。⑶挂靠型,即挂靠组建。对仅有个别党员的园区企业,又不具备建立联合党支部条件的,挂靠镇农保中心党支部,共计有38家企业,其余园区企业则按过去的隶属关系挂靠原村或单位党支部,挂靠支部9个。⑷派入型,即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我镇从xx年就实行由党委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制度和党政领导联系非公有制企业制度,向未建支的列统企业派驻党建指导员17人,副镇级以上干部每人联系一个非公有制企业。
2、重视发展党员。在灵活设置党组织、提高党组织组建率的基础上,各支部坚持党员标准,积极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吸收先进分子入党,特别是采取“培养、推优、发展”等形式,坚持质量和数量并举原则,把技术骨干、生产工作一线职工和企业管理人员中的优秀分子作为发展党员工作重点,在非公企业职工中,相当一部分学历素质较高、在企业作用明显、具备入党条件,我们通过各种形式找他们谈心、交心,举办入党培训班,引导他们加入党组织。xx年~xx年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16人,发展党员68人,为园区非公有制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3、注重组织活动。园区党组织能否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开展各项组织活动,这几年来,我十分注重这点。以园区企业发展为目标,按照“企业需要、业主理解、员工拥护、党员欢迎”的原则,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以镇党委务口牵头,以园区服务中心为载体,灵活开展各项活动。一是开展“当标兵”活动。要求企业党、团员做生产技术的标兵、做完成任务的标兵、做排忧解难的标兵、做遵守纪律的标兵、做服务企业的标兵。二是开展党员先锋岗活动。党支网部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中开展先锋岗活动,在工作岗位上悬挂先锋岗标志牌,在厂区设立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公示监督栏,时刻提醒他
我镇共有基层党(总)支部31个,其中党(总)支部1个,全镇党员人数为992人。近几年来,我镇党建工作以“三级联创”为总抓手,以“双带”为核心,以“为党增光辉”为主题,在全镇全面开展“五好”乡镇党委和“五好”基层党组织的创建活动,党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镇党委被XX市委授予首批“五好乡镇党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成为我镇经济的重要支柱。我镇积极探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新路子,从实际出发,把工业园区作为拓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新空间,有力地促进了园区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实现了党建工作和经济发展的“互动”、“双赢”。
一、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是全国著名的“灯具之乡”,全国最大的灯具生产基地,国内街灯每4盏有1盏来自××。全镇现有各类灯具企业220多家,扬州灯具工业园区是我镇为进一步推动灯具产业发展而设立的,整个规划用地3500亩,工业园区一区于xx年3月启动,己经开发xx多亩,先后被XX市、省乡企局列为乡镇示范工业小区,被XX市列为“xxx”重点推进的4个乡镇工业园区之一。xx年,园区实现产值8.5亿元,占全镇工业产值的79.7%。今年我镇又开始工业园区二区建设,新增进园企业16家,园区企业总数力争达145家,xx年园区力争实现产值11.5亿元。目前,园区有企业118家,其中外商企业2家,职工人数5800多人,党员218人,企业业主是党员的56人,担任支部书记(或副书记)3人,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17人,今年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发展党员15人。
二、工业园区党建情况
工业园区是我镇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主战场,我们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党员活动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到哪里”的原则,高度重视园区党建工作。
1、创新组织体制。我镇首先从理顺关系入口,注重党组织的设置,以消除党建工作“空白点”,一是突出重点,找准突破口。我们以重点企业声光厂为突破口,率先建立党组织,以点带面,全面推进,产生较好的示范作用。二是分类指导,因厂制宜。按照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的要求,采用“建、联、挂、派”等形式,创造条件逐步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⑴“独立型”,即单独组建。凡有3人以上正式党员,并有合适的支部书记人选的非公有制企业,单独建立党支部。目前,我镇网已在园区中单独建立党组织2个(声光厂、金星厂)。⑵联合型,即联合组建。党员数不足3名或暂不具备单独组建党支部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联合建立支部2个(化工厂、钢带厂)。⑶挂靠型,即挂靠组建。对仅有个别党员的园区企业,又不具备建立联合党支部条件的,挂靠镇农保中心党支部,共计有38家企业,其余园区企业则按过去的隶属关系挂靠原村或单位党支部,挂靠支部9个。⑷派入型,即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我镇从xx年就实行由党委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制度和党政领导联系非公有制企业制度,向未建支的列统企业派驻党建指导员17人,副镇级以上干部每人联系一个非公有制企业。
2、重视发展党员。在灵活设置党组织、提高党组织组建率的基础上,各支部坚持党员标准,积极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吸收先进分子入党,特别是采取“培养、推优、发展”等形式,坚持质量和数量并举原则,把技术骨干、生产工作一线职工和企业管理人员中的优秀分子作为发展党员工作重点,在非公企业职工中,相当一部分学历素质较高、在企业作用明显、具备入党条件,我们通过各种形式找他们谈心、交心,举办入党培训班,引导他们加入党组织。xx年~xx年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16人,发展党员68人,为园区非公有制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3、注重组织活动。园区党组织能否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开展各项组织活动,这几年来,我十分注重这点。以园区企业发展为目标,按照“企业需要、业主理解、员工拥护、党员欢迎”的原则,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以镇党委务口牵头,以园区服务中心为载体,灵活开展各项活动。一是开展“当标兵”活动。要求企业党、团员做生产技术的标兵、做完成任务的标兵、做排忧解难的标兵、做遵守纪律的标兵、做服务企业的标兵。二是开展党员先锋岗活动。党支网部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中开展先锋岗活动,在工作岗位上悬挂先锋岗标志牌,在厂区设立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公示监督栏,时刻提醒他
们牢记自己的身份,接受群众的监督,激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开展“我为企业增产增效献良策”活动。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来组织活动,在组织劳动竞赛、技术革新和技术比武等活动的同时,开展“我为企业增产增效献良策”活动,发动员工合理化建议,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这些系列活动开展,推动了企业发展,得到企业业的肯定。
4、突出制度建设。园区党支部全年工作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底有考核;对每位党员建立了跟踪管理档案制度,对党员的跟踪管理不断线。建立健全党组织、党员活动制度,正常、规范“三会一课”活动,并做好台帐记录。建立健全党员发展制度。工业园区党员发展工作每年有计划、有培训、有考察,做到年年有发展。建立、完善并真正执行好各项党建工作规章制度,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为工业园区党建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的保障。
5、发挥园区服务中心作用。为便于灯具园区的管理,我镇于xx年成立了园区服务中心,以工业园服务中心为载体,创新工业园区党建工作,提升工业园党建工作水平,有效解决了园区企业活动难开展、难以满足企业职工多方面的服务需求等问题,切实加强了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营造了积极、健康、向上的园区文化。去年国庆节、元旦、党员干部冬训,节后三个文明建设总结表彰大会以及今年“7.1”,我镇都以企业党支部为载体(如声光、赛德公司)组织文娱演出,企业职工自编自演,自得其乐。企业经营者在积极主动地支持企业党群组织开展工作的同时,深感××是一片投资的热土,主动为我镇开展“以商招商”出谋划策,牵线搭桥当好“好娘”。仅今年1~8月,全镇新引进进园企业13个,真正实现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经济发展“双赢”的目标。
三、初步成效
1、园区企业党建工作得到加强。园区党建的工作的加强和各项活动得深入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入党热情和积极性。据统计,园区目前有60多人提交了入党申请书要求入党,江苏赛德公司建立党组织工作己经提上议事日程,力争10月底前,正式成立赛德公司党支部和赛德公司团委。同时,镇党委组织科担负起培训园区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申请入党人员和有入党意向职工的责任,每年初举办一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各类人员的培训得到不断加强,党员素质得到提高,发展党员工作得到质的提升。
2、园区企业的党建影响力得到扩大。通过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等活动,党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增强,通过开展创“五好”党支部、“非公企业示范党组织”活动,评选优秀党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围绕抓党建促经济,我们每年都评选“双十佳”,即“10佳优秀企业”、“10佳优秀企业家”。声光厂党支部还被市委表彰为“非公有制企业示范党组织”。目前,园区的党建工作得到全覆盖,有力地推进了园区党建工作,而且影响、带动整个园区其他企业开展党建工作,辐射更宽,示范更广。天龙公司、宝尔特公司、斯洛尔公司等8家企业都向镇党委申请组建支部。
3、园区党建资源得到了整合。推进园区党建工作后,一方面,工业园区内的党员统一纳入管理,党员的发展、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园区各支部都可合理组织、统筹安排,园区党建信息也可以及时互通。另一方园区党建的深入开展使园区内的党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职工素质进一步提高,作用发挥更突出,园区党建立足园区、服务园区的功能得到较好的体现。
4、园区企业自身得到健康发展。企业党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不断提升,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创优,为企业发展出“金点子”,献计献策,提升了企业发展理念,壮大了企业自身实力。今年1~8月份园区实现产值8.3亿元,同比增40.2%,我镇还在XX市园区工作推进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四、思考和对策
在园区党建工作实际中,我镇虽然有一定的进展,但对照上级要求,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党组织单建率比较低,组织生活规范性不够,党员作用发挥不够明显,部分业主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存在“烦”的心理,党员教育管理方式不适应,大多过于陈旧,教育内容不适应,有空对空的现象,管理手段不适应,比较落后。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干部队伍建
设相对滞后。企业党务干部难以选配且流动较为频繁,突出存在着“企业党务干部少,业务熟悉的党务干部少”的现象,直接影响了企业党组织班子建设和党建工作的开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必须突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要注重开拓创新。一是思路的创新。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管理制度方面、党员与企业隶属关系方面的特点,形成新的不同于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功能理念、党员先进性理念、党建工作理念、党建工作方法方式等。二是组织的创新。建立“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联席会议制度。三是组建方式的创新。包括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以及先建团、工会,再逐步组建支部等。今年第四季度我们将做好组建工业党总支工作,初步设想是:扬州灯具园区党组建总支部,下设12个支部,将园区己建立的4个支部(声光厂、金星厂、化工厂、钢带厂支部)以及联建、挂靠其他支部的党员统一划入工业党总支,新成立企管站、赛德公司、天龙公司、宝尔特公司、斯洛尔公司、神力公司、金源公司、龙翔公司党支部。四是组织生活的创新。在活动内容上,开展以“扩大影响力、增强凝聚力、提高战斗力”为主要内容的达标创优活动,通过明确活动主题、制定工作标准、树立先进典型、加强分类指导,进一步加强园区党组织自身建设;在活动形式上,在“有利于严格的党内生活,有利于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的前提下,开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提高党的工作的实效性。
2、注重营造氛围。要不断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领导,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召开有关非公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会议、经验交流会、研讨会等,研究布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工作,努力做到“三同时”:坚持在分析经济工作的同时,分析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在研究基层党建工作的同时,部署非公有制组织党建工作;在制定企业发展的同时,制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计划,保证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有效落实。
3、注重培育典型。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是整个党建工作的一个崭新领域,它有没有可能搞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示范点建设能否发挥示范辐射作用,要始终坚持“抓两头、带中间”的做法,分类指导,突出特色,通过给非公党建工作示范点交任务、压担子,推动示范点工作上新水平。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进一步总结推广非公党建工作先进经验,用典型来指导、带动面上的工作开展。
4、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一是经费、活动场所问题。以企业为载体,推动党建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保证活动经费、活动场所、活动时间。二是专职党务工作人员问题。在保持一支必要的专职党务工作队伍的同时,建立一支新型的兼职党务工作队伍。三是党员管理问题。在园区企业实行“党员证”制度,即:凡在册党员凭党员证就近参加企业党组织的活动;对外出务工经商党员,既要发证,又要跟踪服务,及时为之联系外出地的党组织,使其组织生活尽快正常化。
5、注重活动的实效性。非企业党建工作开展得如何,最终体现在企业活动的成效上。要引导企业党组织围绕“班子建设好,党员素质好,制度执行好,作用发挥好,群团配套好,合作共事好”的目标,独立自主开创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党建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各企业党组织要运用灵活多样形式和载体,积极有效开展活动。在开展党员教育活动上,在不占用企业生产时间的情况下,把党员教育活动带进车间、班组,做到学习、生产两不误。可以把党的活动内容编印成材料分发给党员,让党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非公有制党组织在开展活动当中要注重从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入手,教育他们坚持党的宗旨,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务使党员认真实践“xxxx”的要求,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本色,带头宣传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头学习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带头遵纪守法,维护好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带头搞好内外团结和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