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袁家湾社区残疾人康复站工作情况简介(推荐5篇)

时间:2019-05-12 18:23: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4袁家湾社区残疾人康复站工作情况简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4袁家湾社区残疾人康复站工作情况简介》。

第一篇:4袁家湾社区残疾人康复站工作情况简介

株洲市荷塘区月塘街道袁家湾社区

残疾人康复站工作情况介绍

袁家湾社区残疾人康复站建立于2008年,经过几年的发展,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2年省残联“全民健身助残工程”落户社区,为社区增配了一批健身器材,残疾人康复训练与健身活动同步开展。如今,社区已经成为“有组织、有场地、有活动、有服务”的“四有”残疾人社区康复站,多次评为荷塘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先进单位”、“社区残疾人康复示范点”等。

一、社区残疾人及康复训练服务基本情况

袁家湾社区共有残疾人59人(视力3 人,听力语言4人,肢体40人,精神2 人,智力10人)。社区残疾人康复站建立以来开展了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为41名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建立了康复档案;为30名肢体残疾人提供了康复训练;建立了8个家庭康复训练点,为8名重度肢体残疾人上门进行康复指导服务训练;对2名精神残疾人进行日常监护和免费服药救助;推荐了1名智力残疾人进入盛康日托中心工疗康复;为21名残疾人进行了辅具配适。

袁家湾社区康复站设在社区活动中心,有室内训练室60平方米,修建了无障碍通道,配置了残疾人康复器材10件、健身器材 1

12件,配套DVD光盘、康复知识普及读物100余册,配有一名康复指导医师和一名社区康复协调员。

二、社区残疾人康复站工作情况

1、建立健全机构,动员社会参与。康复站建立以来,由社区主任担任组长,依托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工作,在社区建立了卫康室。聘请了1名医生担任康复指导员,并选配了1名康复协调员,将残疾人康复融入了基层卫生服务工作。以康复站为服务平台,联合卫康人员等做好社区康复工作的组织、宣传、实施等工作。如:每年开展“优生优育,预防出生缺陷”宣传咨询活动。联合组织辖区单位残疾人和居民残疾人到康复站开展康复和健身活动,如:组织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到社区康复站训练的同时开展电动乒乓球、电子飞镖、桌上足球等体育健身活动和竞赛,提高参与康复的积极性。形成了社区康复站主导、卫生服务中心指导、辖区单位协同、残疾人广泛参与的社区残疾人康复站工作格局。

2、狠抓“四个服务”,推动工作开展。一是提供医疗、转介康复服务。以市三医院为依托,为贫困精神病患者提供医疗和转介服务3人次,并发放住院补贴3000元,目前2人均在稳定期;邀请株洲市爱尔眼科医院医生对社区105名老年人进行白内障筛查,目前已实施手术2人,成效明显。二是开展功能训练,进行康复分类指导。采取定期开展康复训练和家庭康复指导相结合形式。康复站每周一、三、五向残疾人免费开放,由康复员及社区

康复协调员对残疾人康复训练进行分类指导,帮助恢复功能。同时,将集中训练和家庭指导相结合。康复站还开展了家庭康复训练指导。在重度肢体、精神残疾人家庭分别建立家庭训练点,根据个性化康复需求制定简易康复器材指导残疾人在家庭进行必要的功能训练。比如:患进行性肌萎缩的11岁肢体残疾儿童丁泽荣,通过在其家中设计安装简单实用康复器材和康复员上门帮助指导其进行康复训练,延缓了病情的发展。现年43岁的精神残疾人王笑梅,通过上门督促她服药并指导其母亲观察其病情变化情况,在病情复发联系三医院住院治疗,及时对其进行了转介转诊服务,目前,王晓梅病情稳定。近两年来,康复站为肢体残疾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康复服务训练150人次,显好率达50%;开展体育健身活动10余次,参与人数达200余人;发放轮椅、康复器材等辅具21件;帮助1名左下肢残疾人安装了假肢;对1名盲人进行了定向行走训练,帮助他提高生活质量;推荐了1名智力残疾到盛康残疾人日托中心参与手工串珠制作,达到了工疗娱疗的康复目的。残疾人家属对康复点的工作满意度非常高。三是宣传普及康复知识,营造良好氛围。康复站在“爱耳日、助残日、精神卫生日”等节日,广泛开展康复知识、康复政策法律法规宣传,开展上门送医、送药、送知识的“三送”服务。四是提供助残康复服务。成立了以社区康复站牵头,卫生服务中心及辖区医疗卫生机构为骨干的康复助残志愿者队伍,志愿者有100余人,不定期开展康

复助残服务活动80余人次。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残疾人签定了服务协议书,定期组织体检,志愿者帮助不方便的残疾人到康复点训练等。

3、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服务水平。一是选送康复协调员参加上级残联组织的社区康复知识培训和体育健身指导员培训,并取得了合格证。二是邀请康复中心指导医生到康复站举行康复知识培训、讲座,提高康复工作人员业务和服务水平,提高残疾人自训能力。

4、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康复档案。一是完善了康复站各项工作制度,明确了岗位职责,技术服务规范及康复器具使用流程图上墙,对日常的康复训练工作起到了非常有效的指导作用。二是建档立卡。社区康复站以残疾人康复需求为导向、评估为依据的原则,对社区残疾人进行康复需求调查,并进行功能和需求评估。在此基础上,分别为每个残疾人建档立卡,做到一人一档,残疾人康复服务建档率达到100%。

第二篇:晏家湾社区简介

晏家湾社区简介

晏家湾社区隶属金山街道办事处,东起湘运路、南至红旗南路、西至太阳村、北至新华东路,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现有居民4449户、总人口16438人,其中常住人口13621人、流动人口2817人,居民小组128个,房屋出租户864家,辖区单位21个,党员485人,下岗失业人员2128人,退休职工1358人。

晏家湾社区坚持以“让党放心、让居民满意”为宗旨,以“心系居民、排忧解难”为理念,围绕居民对社区服务的新要求,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推动社区工作全面发展。为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晏家湾社区新建现代化办公服务用房666平方米,内设服务大厅、警务室、医疗卫生服务站、计生室、爱心超市、残疾人康复室、远程教育站、多功能会议室等,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便利,社区建设的档次和品位有了全面提高。社区党委以“创先争优”为契机,健全组织网络,成立社区楼栋党支部,积极开展党员进社区活动,形成了辖区内各单位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共同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社区工作新格局。在“贴心解难”大走访活动中,社区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不断创新。以社区爱心超市为平台,2005年至今共走访、慰问特困户1113户,帮扶贫困学子49人,为特困家庭发放油、米、面、衣、被等生活必需品万余份,1

花费资金近30万元。2011年3月率先在全市推行无人管理小区改造试点,湘运路111号、栗枫、城东等三个老旧小区实现了准物业管理和零发案,小区环境不断优化,居民的安定感不断增强,幸福指数不断提高,成功经验得到了市、区领导的高度肯定和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2011年12月率先在全区成立社会工作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创新社会管理为目标,认真履行“宣传、解难、管理、服务”工作职责,组建了义务巡逻、法律咨询、保健咨询、“呵护未来”等11支志愿者服务队,帮助社区居民排忧解难,积极为社区老年人、青少年、残疾人等提供服务,解决了一大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和谐,保障了人民安居乐业,为建设“实力荷塘、法治荷塘、幸福荷塘”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区主任李玲荣获“全国建功标兵”、“湖南省市民最满意社区主任”,在她的带领下,社区荣获全国健身示范站点、湖南省巾帼文明岗、湖南省女职工组织建设示范点、株洲市基层党建示范点、株洲市先进党组织、株洲市文明社区、株洲市劳动保障优质服务单位、株洲市充分就业社区、株洲市小额担保贷款先进单位、株洲市再就业红旗单位、株洲市计生工作先进单位、市司法调解先进单位、市科普文明社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城管工作先进单位、“五五”普法先进单位、优秀民兵营等荣誉称号。2

第三篇:残疾人社区康复

残联如何做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

—范文网时间:2010-06-18 11:31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440次社区康复是近年来在残疾人康复领域提出的一个新的康复理念。社区康复亦称“基层康复”,是以城市街道或农村乡镇为基地,对残疾人提供的康复服务。其任务是依靠社区本身的人力资源优势,建设一个有社区领导、社区团体、卫生人员、志愿人员、残疾人及其家庭参

社区康复是近年来在残疾人康复领域提出的一个新的康复理念。社区康复亦称“基层康复”,是以城市街道或农村乡镇为基地,对残疾人提供的康复服务。其任务是依靠社区本身的人力资源优势,建设一个有社区领导、社区团体、卫生人员、志愿人员、残疾人及其家庭参加的基层康复系统。工作内容是对残疾人进行普查和预防,开展家庭康复训练,帮助残疾人参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使分散在社区的残疾人得到基本的康复服务。其工作有五个基本点:一是依靠本社区的人力资源;二是尽可能利用社区原有的卫生保健和民政工作网点;三是使用简化的、适宜的技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在社区和家庭条件下可以发挥作用;四是以康复为中心后盾,帮助解决复杂的康复医疗、咨询、培训等问题;五是在社区对残疾人进行身体的、精神的、教育的、职业的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康复训练,使残疾人就近就地得到全面康复,回归社会。社区康复是初级位上保健的一个组成部分。

按照陕西省残疾人社区康复“十一五”实施方案,社区康复是符合我省省情的康复事业发展模式,是实现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战略目标的主要策略,是所有康复重点工程的落脚点,是满足广大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的主要途径。“十五”期间,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纳入社区建设中,采取社会化方式向广大残疾人提供基本的康复服务。实践证明,社区康复是实现残疾人机会均等、充分参与、消除贫困、改善残疾人生存状况的基本手段,县(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组织有关人员开展残疾人康复需求与服务调查,掌握残疾人数量、分布、生活状况、康复需求和康复服务等情况。根据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发展规划的要求,我们对全市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未央区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区内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进展还有很多现实问题得不到解决,有些情况还令人堪忧,部分残疾人很少或没有享受到康复服务,有些对社区康复的概念不甚清楚。通过调查我们感到,工作的差距是对我们敲响的警钟,需要我们对社区康复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和思考,倾注更多的心力,为下一步做好工作提供明确的思路。

一、基本情况

未央区共有49个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个,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尚有2个正在建设中。区残联2009年为3家已建成的“中心”配备了部分康复训练器材,已初步具备了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的服务能力,今后几年区残联将陆续为其它几个“中心”配备康复训练器材,逐步完善康复服务项目,提高残疾人康复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社区康复机构建设发展比较迟缓。当前区内已建成的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残联已将其纳入残疾人康复指导站,配发了部分康复训练器材,还有3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待建设;已建成的指导站建设项目参差不齐,服务内容比较简单。

(二)残疾人康复意识不强。不少残疾人认为“送康复服务上门”是医生上门为残疾人看病、送药,把康复服务理解为医疗服务,在农村地区,有的残疾人甚至把它当作一项待遇来享受,一些社区的康复器材和设施的利用率不高,残疾人主动要求康复服务的比较少。

(三)社区康复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人员不足。社区残疾人康复指导站大多数都是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社区医疗站等建设,在场地、器材的落实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社区残疾人康复人员都由卫生服务机构内的医生兼职,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和社区卫生工作叠加在一起,工作量大、任务重,人员少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服务手段单一,服务理念滞后。当前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的形式比较单一,康复医生普遍缺乏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与指导;有医生以完成任务为主,传统的服务理念与现代社区康复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医生服务记录过于简单,内容基本相同,有的让人代签字,还有的只签字不服务。服务手段的单一和服务理念的滞后,使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愿望远未达到。

三、对策及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残疾人在康复服务需求方面的愿望也逐步提高,社区康复作为对基层残疾人最直接的服务形式,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越来越多地受到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关注。对全市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进行调研后,我们针对不同区县的具体情况分别做好工作,未央区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落实:

(一)同步联动,统筹安排

区委、区政府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统筹安排,做到规划同步、投入增长同步、组织运行同步,建立起上下联动、部门联动、社会联动的工作机制。

一是上下联动。区委、区政府统一各部门、街道和社区的思想认识,层层分解目标任务,确保社区康复工作思想认识、职责分工和工作措施的到位,形成区、街、社区三级联动,合力推进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发展。

二是部门联动。在社区康复工作实践中,以区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各相关部门为主体,区级机关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区卫生局充分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各类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室和街道残疾人康复指导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技术指导,并落实专(兼)职残疾人康复责任医生进家庭;区民政局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和谐社区、星级社区考评标准,积极支持残疾人社区康复站建设,深入开展困难残疾人医疗救助工作;区财政局为确保创建工作任务的完成,对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经费提供有力保障;区残联更应倾心竭力,在康复需求调查、康复员培训、康复站建设、深化康复服务等基础工作方面做好工作。在区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通过各相关部门联动,使社区康复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三是社会联动。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关系到千家万户。为此,区委、区政府着力营造社会各界联动的工作氛围,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助残志愿者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助康复活动,尤其是在当前社区康复医生力量比较薄弱的时期,助残志愿者要在帮助残疾人开展康复训练、提供康复服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加大对残疾人康复意识的宣传

社区康复的最大功能是弥补机构康复不足,更好地就近、就地满足残疾人的康复需求,有效利用康复资源。开展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不仅具有投入少、成本低、服务广、收效大的特点,更是党和政府关爱残疾人的一种体现。所以,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宣传和引导,合理定位“送康复服务上门”的功能,把好事做实,实事做好,避免出现政府出了钱、医生送了服务、残疾人还不满意的情况。

(三)狠抓社区康复基础设施建设,做到“服务有场地”

通过调整布局,整合资源,新辟场地等措施,在抓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区残联将逐步为每个街道残疾人康复指导站配备2万余元的康复训练器材,为社区康复站配备1万余元不等的康复训练器材。为了使街道残疾人康复指导站和社区康复站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制定相关工作制度,以制度提高康复站的利用率。在社区康复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注重无障碍设施配套建设,处处体现对残疾人的人文关怀。

(四)坚持以残疾人为本,在实践中创新、完善社区康复工作模式

社区康复要从残疾人的基本康复需求出发,按照目前区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通过不断探索创新社区康复的工作模式,使康复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并带来一系列工作的变化和水平的提升。大力推进无障碍设施进社区、进家庭,通过政府和社会的支持,让康复辅助器具进家入户;把最能够普及的康复技术传授给残疾人及其家属或亲友,使残疾人康复真正能够紧紧贴近残疾人本人。必须坚持以残疾人为本的社区康复工作方向,让“就近”更近,让“就便”更便,在管理和技术上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拓展康复服务内容,提高康复服务水平,向康复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五)强化社区医生和社区康复员队伍建设

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内容的培训方式,提高社区康复医生的服务水平和能力,确保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强社区康复员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在为街道和社区配备53名街道残疾人工作联络员和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的基础上,下一步要通过培训使这些人员都掌握一定的康复训练知识,兼任基层残疾人康复员或社区康复指导员,充实社区康复工作力量;通过业务培训,统一考试,做到康复员持证上岗,促进社区康复工作人员专业化;通过考核工作实绩和残疾人评议,建立奖优罚劣的竞争机制。

(六)提高服务质量,开展个性化服务

进一步加强康复需求调查,形成按需服务的动态管理机制。在康复需求方面提高调查的准确性,在康复的形式、内容、质量上下功夫,体现个性化服务;开展针对性的康复服务、转介服务等,提高服务的专业性、技术性,以满足残疾人不断增长的康复需求,保持工作的生命力。

在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方面我市作了一些探索性工作,各级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正在完善,服务意识正在增强,服务能力正在提高,服务领域也在拓宽,残疾人对政府实施的康复服务的满意度也在逐步提升。对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加强调查研究,学习先进经验,加大改进力度,制定改进措施,努力把我市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四篇:袁家湾社区科普大学创建材料

袁家湾社区科普大学创建材料

社区科普大学是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是培育和发展社会主流意识的重要阵地,也是建设居民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载体。袁家湾社区以社区科普大学为依托,整合社区资源,以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科学知识的传播,对于提高居市民文明素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社区科普大学创建的具体做法及成效分享如下:

一、社区及社区科普大学基本情况

袁家湾社区地处荷塘区红旗广场西南角,紧邻芦淞合泰路商圈,是典型的城郊结合社区。社区总面积1.0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366人,流动人口11000人,居民住宅楼446栋,总户数1481户。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和芦淞服饰产业商圈的打造,袁家湾社区形成了城市居民、农转非新市民、外来务工人员混居的格局,也因此带来了各种社会矛盾,城市居民与物业纠纷、农转非人员乱搭滥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等。

2012年3月,社区科普大学成立后,不断强化对居民的教育引导,使居民意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涌现了很多主动宣传政策、协助化解矛盾纠纷的志愿者。2012全年志愿者宣传政策1860人次,协助接待来访群众100人次,受理来信来访35件,办结32件,办结率97.5%。通过对下岗人员和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群体的针对性培训,新增就业人员从2010年全年65人提升至2012年98人,2012年社区评为“充分就业社区”,2013年成为“残疾人就业在社区”试点单位。辖区居民满意度快速提升,社区成为全区多项工作的示范社区,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排头兵。

二、具体做法和成效

社区依托社区科普大学提升居民科学文化素质,主要着眼于教育居民、服务居民,坚持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行,积极构建“社区、社区各类资源、居民”三位一体的学习教育网络,架起了一座党委政府与居民进行心理沟通的桥梁。

(一)、领导重视,活动开展得到有力保证。袁家湾社区两委班子领导十分重视科普大学的创建工作,成立了陈卓书记任组长,刘琼主任任副组长,社区其他工作人员为成员的科普大学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班子成员研究制定社区科普大学工作思路,并且深入楼道居民家中了解情况,把科普工作的实际和居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统一到社区科普工作整体思路中,为社区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服务。

(二)、开设各类讲座。一是政策宣讲讲座。2012年,社区科普大学组织了“居民楼栋长、居民小组长社区教育知识专题培训”、“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专题培训”、“社区干部综合素质培训”、“新党员及党组织成员的全员培训”等各类培训6次。二是道德讲座。邀请市、区和本辖区道德模范,现身说法,讲述他们自己在尊老爱幼、扶危济困、家庭和睦等方面的做法和体会,参加人员累计超过1600人,成为社区道德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三是文化讲座。依托辖区小学、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等共开设了舞蹈、书画、太极、摄影、歌咏等等多个学习型社团,并设立了图书阅览室、残疾人专用阅览室,参加学习人数达到500余人。成立的百合文化助残志愿者服务队,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了全国助残日“残健同行、共享蓝天”大型文艺晚会,受到中残联、省、市、区残联的高度评价和全社会及居民朋友们的广泛关注。四是技能讲座。邀请辖区企业家、技术高管、行业骨干等实践经验丰富的社会人士,对农转非居民民、下岗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对婴幼儿及其家长开展亲子早教培训,为重度下肢残疾人开设居家手工技能培训,在授以技能的同时,融入职业道德教育。五是社交大讲座。针对辖区城市居民、农转非新市民、外来务工人员混居的格局,居民们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不同,外来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言语沟通不畅,社区科普大学围绕居民交往过程中的言谈举止、沟通能力等内容开设社交讲座,参与者达800余人次。五大讲座的开设,在整个社区营造了“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的浓厚氛围。

(三)、开通社区科普网站,居民足不出户进行科普学习。社区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教育优势,在2013年开通了社区科普网站。网站分设学习板块,为居民提供道德修养、科学素养、文化涵养、公民意识、生活保健、家庭安全、家庭教育、休闲技艺、家庭理财、法律维权、就业指导、职业发展、婴幼儿早期教育、干部培训等类别的精品课程,居民可根据个人情况灵活安排时间浏览学习。同时,设立四点半课堂和手机微信课堂,将下课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科普知识的学习,并通过微信平台发送和分享科普信息5000多条。今年,社区将不断完善社区科普网站,擅用远程教育网络,以教育党员干部为先导,带动辖区居民积极参学,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学习型社区。

(四)、举办各类沙龙活动。社区科普大学联合社区服务活动中心,组建文艺、棋牌、阅读等沙龙活动中心,以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感染群众、教育群众。开办“邻里节”活动,以居民喜爱丰富多彩的游艺活动,吸引居民广泛参与,让居民在活动中交流思想情感,拉进彼此距离。开展社区文艺汇演及科普大学教学成果现场展示会,充分展示居民朋友在舞蹈、小品、书法、绘画、唱歌方面的才华。尤其是社区图书阅览室开展的居民读书活动,极大限度满足居民朋友们的科普、文化需求。

(五)、组织志愿服务团队。社区科普大学免费提供的各种教育,增强了社区居民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强烈责任意识。目前,组建了小红帽志愿服务队、青少年社区教育志愿服务队、老年社区教育志愿服务队和助残志愿者服务队、小区护绿志愿服务队、防火防盗志愿巡逻队等志愿服务队伍,拥有志愿者800余人。志愿者先后参加了“关爱空巢老人与残疾人”、“爱我家园—社区清洁大行动”、“十八大精神宣讲进社区”、“遵守交规,从我做起”的主题活动以及各类法律法规和政策宣讲活动,他们进进社区、进家庭,用行动参与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力助推了社区文明新风的形成。

(六)、开展“学先进典型,传递正能量”活动。社区在居民群众中,开展以“学先进典型,传递正能量”为主题的活动,邀请在省、市、区每年评选出的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社区演讲,传递正能量。如:社区重度残疾人唐波同志身残志坚,在生活和工作中诠释着“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获得“湖南省自强模范”、“株洲市三八红旗手”等光荣称号并荣立二等功;“敬老模范”xx、(这里列举一些在省市区获得某种奖项或者荣誉的人和事迹)。社区科普大学以先进典型模范为榜样,通过学习,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传递先进楷模正能量。

三、社区科普大学创建分享的几点经验

(一)、最根本的是树立和谐社会的理念。随着社会的转型发展,特别是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各种观念冲突、思想困惑交织并行,各种不平衡心理和不稳定因素增加。针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心态,袁家湾社区在社区科普大学实践中,牢固树立和谐社会理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广泛开展思想教育引导活动,逐渐形成了团结友善、和谐包容、充满活力的良好社会风尚,有力促进了家庭和睦、邻里和顺、社区和谐。社区科普大学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只有通过对社区居民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乃至世界观、人生观进行有效引导,把每个居民培养成有知识、有道德和健全人格的个体,才能把社区建设成有亲和力、有凝聚力的社区,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最关键的是充分用好社区各类资源。社区场地、人员有限,而科普学校教育作为区域性的大教育,受众十分广泛,需要有强大的社会资源作支撑。社区最大限度地利用社区资源,以社区居民发展需求和社区建设为导向,在社区内,对各类单位、学校、公共场所等资源进行整合。在社区外,积极引入一些专业的教育机构,在师资上,不断丰富专家学者库、典型示范库,同时大量聘请社会上有实践经历、实践能力的人充当志愿者兼职教师。通过资源的整合分类、科学配臵,实现了教育成本最小化,社会效益最大化。如:利用网络资源,使居民能够不花一分钱、居家学习。

(三)、最重要的是坚持丰富教育内容和创新教育形式。居民职业、年龄、性别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必然导致知识需求的差异。为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学习教育需求,社区科普大学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特点,围绕道德礼仪、形势政策、心理健康、法律知识、专业技能等内容,坚持学历教育、技能培训与文化活动相结合,职前、职后教育与就业、再就业教育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设系列课堂。为增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社区科普学校创新推出了网络学习、四点半课堂等学习模式;坚持把教育活动与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相结合,在传统节假日,以送温暖、志愿服务、文艺演出等方式,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激发居民的认同感和参与意识。

(四)、最迫切的是建立多方联动机制。社区科普大学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的办学方针,成立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指导委员会,对教学整体工作进行统筹和协调。坚持政府投入为主,通过税收优惠、命名表彰等方式,吸引企业提供资金或赞助教学设施,不断完善经费保障机制;通过广泛宣传,争取基金会、团体、组织和社会知名人士积极投身于社区科普学校教育。通过对资源配臵、经费配给、师资建设以及社区科普学校责、权、利等事项的统一规划、调配,逐步形成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有力凝聚了以社区科普大学全面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强大合力。

第五篇:残疾人社区康复

为了夯实创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示范街道基础,街道着力构建广覆盖的助残康复网络。

1、康复管理网络融入和谐社区建设发展目标。制定了《江湾镇街道“创建上海市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街道”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分管主任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创建任务融入和谐社区发展,工作任务分解到街道相关科室及社区卫生中心、派出所、社区中小学校等相关单位。建立了“定岗、定员、定时”的管理模式。定岗,根据残疾人康复工作计划,根据各科室、各单位工作重点,制定岗位职责,实施目标管理;定员,明确社区康复措施的岗位责任人,逐一落实管理服务队伍;定时,根据社区康复工作目标,按照时间节点,定期举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康复主题活动。形成了街道主导、社区单位协同、齐抓共管促进残疾人康复的工作局面。

小贴士:本文由“工作帮手网”收集整理,想看更多文章请在百度搜索“工作帮手网”。转载时请保留此版权信息。

2、康复服务网络形成服务平台。街道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载体,积极构筑融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助残康复平台。为改善残疾人活动康复条件,今年专门辟出1100平方的场地,建立集社区阳光之家、残疾人活动室、残疾人治疗护理为一体的的残疾人之家。目前残疾人之家的建设工作已完工,近期将启用,至此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服务平台在江湾镇街道全面建成。

3、康复指导网络深入助残工作各个领域。成立由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站牵头,卫生中心、康复、教育等有关机构专业人员参加的社区康复技术指导机构。依托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对卫生中心6名社区医生和30名社区康复协调员进行“康复服务、功能评定、训练计划、心理沟通、言语训练、上门调查”等康复知识的培训,带动了一批社区康复服务人员服务水平的提升。结合“送康复服务上门”,组织社区康复需求调查专题培训;结合养护工作,进行了养护调查数据库管理培训;结合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开展了制订个性化训练计划的培训,使培训工作做到了学以致用,在助残康复工作中发挥作用。

二、实施四项康复工作

近年来,江湾镇街道持之以恒地实施四项康复行动计划,把助残康复工作做到残疾人心坎上。

1、举办“阳光行动”――温暖智障人士。从2007年开始,街道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在新市南路建立了100平方米的“阳光之家”。目前68名16-35岁的智障人士在这里参加培训,街道为他们成立了智障人士腰鼓队、舞蹈队、图画小组、编织小组、英语小组和兴趣小组,丰富智障人士文化生活。在去年世界夏季特奥会社区接待期间,“阳光之家”学员与特奥代表团成员们共同开展了文艺联欢、体能训练等活动,充分诠释了特奥运动的深刻涵义。

2、“照料行动”――关怀精神病残疾人。为了使精神残疾人在康复期有良好的康复环境,街道创建了“温馨护理站”,承担帮助患者定时服药、开展精神护理、与家长联系沟通的职能。护理站制定作息制度、康复内容,建立学习园地,开展卡拉ok、户外文体等活动。经过“照料行动”,实现了护理站学员们零肇事的目标。街道组织表演的配乐诗朗诵――《温馨护理站,幸福的港湾》,在参加上海市精神病防治中心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3、“上门行动”――温馨残疾人家庭。街道组织助残员对残疾人开展康复

需求调查,通过上门调查,为“送康复服务上门”摸清底数。江湾医院选派有责任心、经过正规培训的康复医生定期为残疾人提供因人而宜的服务,除了提供《约定书》上的服务内容外,还提供饮食营养卫生指导、慢性病康复指导及健康档案跟踪随访等服务。“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开展两年来,深受残疾人与残疾人家庭的好评。2009年全年送康复上门××*人次。目前,江湾医院已与146名残疾人签约。

4、“养护行动”――关爱重残无业人员。街道高度重视市府实事工

程――“为重残无业人员提供养护服务”,2008年至2009年两年共落实重残无业养护人员23名,每人每月给予400元补贴。纪念居委倪某是重度智障残疾人,母亲患有轻度老年痴呆,连看病也要把残疾儿子带上,经助理员上门宣传,倪妈妈把儿子送进街道“金色晚年养护院”,儿子受到养护院无微不至的关怀,倪妈妈逢人就说:“多谢党和政府对我们残疾人家庭的关心”。

三、营造助残社会氛围

街道积极宣传普及残疾预防、康复的有关知识和相关政策,在社区营造助残的社会氛围。

我们通过抓契机,促宣传。以“爱耳日”、“爱眼日”、“助残日”、“精神卫生日”等宣传活动为契机,向社区居民宣传创建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рĀ堀뿽㳰预防知识和早期干预的重要性,把康复政策和康复知识宣传送到残疾人家中,让更多的残疾人享有康复服务。抓载体,造氛围。创办了“”社区

康复简报“。搭建了一个宣传政策、传递信息、交流经验、解答疑难、引导方向的宣传教育平台,对残疾预防知识的宣传、政策讲解、方法传授等方面工作起到了舆论引导、政策引导、典型引导的作用。

本月的工作即将结束,现将本月本职劳站的具体工作汇报如下,敬请审阅。

1、本月初,向密云课题组上交了关于我校“智障青年劳动实践基地的开发与实践”的汇报材料,同时通过邮箱邮寄了课程教案、案例各3篇,完成了上交的任务。

2、完成“乌鸡白凤丸”外包装盒200个的任务。

本月因为王梦然、王大伟两位学员外出寻找工作,因此糊盒采取的是集体统一做,由教师抓关键环节,没有分开的方式。在大家的努力下,顺利地完成了预定的工作量,同时,本次糊的盒质量较过去有了明显提高,说明我们的学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逐渐走入了正轨。

3、承担的楼道清洁任务顺利进行。

本月开始,学员分层承包楼道楼梯的清洁:王梦然、王聪负责一层;武亦、曹旭光负责二层;张东兴、张扬负责三层;张小安负责西侧楼梯,刘银华负责东侧楼梯;高兴、赵小辉负责劳动站内的卫生。同时,为了更好的保持楼层的卫生清洁,我们还安排张小安、刘银

华、赵小辉三名糊盒技术相对较差的学员专门负责课间楼道的清洁任务,这样保证了我们的楼道和楼梯在任何时间都是干净整洁的,为学校教职员工能有个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们的工作也受到了来访的客人的赞许。

4、向输送一名学员。

在我站进行劳动康复训练的学员王大伟,经过数次的寻找工作,现已在我区一汽车修理厂从事保安工作。这是与我劳动站对学员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训练分不开的。王大伟学员在我站不仅进行劳动康复训练,还参加平谷特教中心组织的垒球训练和滑旱冰训练,他参加了XX年年在上海召开的特殊奥林匹克,并作为中国垒球队副队长,和队员们一起获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他还是我“绿谷艺术五团”的主要成员,参演的“中国功夫”受到了市民们一致的好评。正是因为有了良好的综合素质,才使得他迈出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第一步。这也是我职劳站工作人员集体努力的结果。

5、继续进行社会实践工作,让学员走入社会,感受社会。

在4月3日,我们安排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发给每位学员5元钱,让他们练习购物,通过前几次的社会实践,学员们都能够较好的完成自己预设的任务。

4月16日,我们带学员一起乘坐环城公交1、2、3路汽车,让学员体验公交带给大家的快乐,很多学员是第一次乘坐,兴奋的心情是大家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

为了更好的让学员们感受到幸福的生活,我们还为每位学员办理了旅游年卡,共花费了900元人民币,我们准备进入五月后,带学员到各旅游景点游玩,感受春天的美好和欢乐。

6、工作开展的艰辛与希望。

本月,因为培智部赵新华老师怀孕请假,学校将刘雪莲老师抽调走,使本来就很紧张的工作更加艰难,我一个人要应付很多事情,没办法,只好让负责生活管理的朱燕明和我一起,对学员进行管理。糊盒、值日,忙前忙后。忙碌的工作并没有打消我们的工作积极性,因为我们都坚定着为这些残障人士奉献的信心,再苦再累我们也会一如既往地完成领导交给的工作任务。

7、整理劳动康复训练档案。

本月,开始对学员康复档案进行了书写和评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们将陆续完善这一工作。做到大家满意,领导放心。

8、为学员购买水果,改善工作环境。

我们坚持每星期为学员购买两次时令水果,如:苹果、香蕉、梨、橘子等。通过分发水果,让大家体会到一种亲情和关爱。同时,在分发水果的过程中,让所有学员体会到谦让也是一种美德。这一举动,有力的促进了我们内部的团结和互助。

9、关于下一阶段的工作安排:

1)继续做好乌鸡白凤丸外包装盒的糊盒任务。

2)楼道环境卫生的清洁整治工作,做到自己勤查,互查,保证学校的环境良性发展。

3)承包学校涌路内、外侧的绿化任务,学习

对绿化树木进行剪枝。

4)安排一次去北京动物园和海洋馆的游玩活动。

5)安排2次去实践基地的劳动,让学员走近社会实践大课堂。

6)安排1-2次参观本区旅游景点任务。

下载4袁家湾社区残疾人康复站工作情况简介(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4袁家湾社区残疾人康复站工作情况简介(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区残疾人康复计划

    社区残疾人康复计划 为把本社区建立成模范社区,提前达到达标社区,更好的为广大残疾人的康复工作服好务。特制定以下康复工作:一、残疾康复工作是一项特殊而坚巨的工作,它包罗的......

    ※※※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计划

    ※※※社区2010年残疾人康复工作计划※※※残联:※※※社区2010年康复工作继续以《※※区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实施方案》为指导,严格按照《方案》要求推进社区残疾人......

    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主要内容

    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主要内容有: (1)掌握残疾人功能障碍情况及康复治疗、家庭病床、双向转诊和健康指导等需求,纳入居民健康档案。 (2)根据残疾人的需求及基层卫生机构的职能、条......

    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管理条例(精选五篇)

    浏阳市淮川街道办事处 朝阳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管理条例 为切实保证残疾人在社区能就近就便享受优质服务,达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经研究决定在社区开展康复训练与服......

    残联如何做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

    社区康复是近年来在残疾人康复领域提出的一个新的康复理念。社区康复亦称“基层康复”,是以城市街道或农村乡镇为基地,对残疾人提供的康复服务。其任务是依靠社区本身的人力资......

    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标准

    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标准 一、组织管理 1、政府重视,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社区建设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及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列入政府及相......

    社区残疾人居民康复工作总结

    社区残疾人居民康复工作总结社区残疾人居民康复工作总结江湾辖区现有各类持证残疾人××*人。为了让残疾人充分沐浴和谐社会的阳光,近年来江湾镇街道以创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

    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精)

    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 (市、区)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陕残社康(2010)1号 关于印发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 示范县(市、区〉"检查验收方案的通知 各设区市残疾人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