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五位一体建设(定稿)

时间:2019-05-12 18:44: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五位一体建设(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五位一体建设(定稿)》。

第一篇:浅谈五位一体建设(定稿)

浅谈五位一体建设

摘要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今年全党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学习十八大精神,充分领悟其思想精髓,对指导今后的工作、学习,有着深远的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现代化建设提出“五位一体”的构想,这个“五位一体”指的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本文就分别对这“五个建设”的重要性和方向提出了作者的一些看法和认识。[1]

关键词: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经济建设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定,是我党在新时期实现的最根本的拨乱反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如果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生动摇,整个基本路线就会被动摇。[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全国党政军民都要以经济建设为大局,从这个大局出发,照顾大局,配合大局,在这个大局下行动。正如邓小平所说:“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

二十多年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正是由于坚持了这一指导思想,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断推进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我国的国民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3]

政治建设

政治是为经济服务的,所以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同样要加强政治建设一更好的服务于经济建设和人民大众。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

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

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4]

文化建设

文化是第二生产力,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5]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应该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内容互相联系,互相贯通,互相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6]

社会建设

过去的五年里,我国在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新进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4]

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7]

总结

把握五位一体总布局,必须深刻理解五大建设的丰富内涵。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八大报告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全面推进五位一体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落实这些新要求,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加倍努力。

把握五位一体总布局,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相关部署。在经济建设方面,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增强发展后劲,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政治建设方面,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约束和监督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文化建设方面,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社会建设方面,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把握五位一体总布局,必须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五位一体总布局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是当代中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积极应对新矛盾新问题,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努力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4]

宏伟目标鼓舞人心,美好前景凝聚力量。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必将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1、百度百科

2、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总第314期)作者:李景治

3、期刊《党建研究》,作者:王一中

4、十八大报告

5、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十八大报告把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高度》作者:杨生平

6、光明日报 记者 郑晋鸣《专家研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7、《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新意解读》环境要闻,作者,徐琦

第二篇:五位一体和建设美丽新中国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前进号角。“五位一体”总布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

继往开来的崭新篇章

宏伟的事业,总是在不断奋进中拓展;壮丽的篇章,总是在不懈奋斗中续写。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初步尝试,到逐渐深化,最终趋于完善的过程。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如何进行总体布局,是一个重大战略课题。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作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奠基者,不仅领导中国人民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而且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了艰辛探索,集中体现在提出了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拨乱反正,把建设“四个现代化”、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确立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邓小平在设计“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调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还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总体布局的概念,明确了“一个中心、三个坚定不移”的要求。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方针。党的十五大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将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标志着“三位一体”总布局的初步形成。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政治文明”的科学命题,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总布局更加明晰。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相继为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和重大任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由“三位一体”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新世纪新阶段,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中央把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生态文明建设这个薄弱环节。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胡锦涛同志在“7·23”重要讲话中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加以阐述和部署,从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拓展为“五位一体”。

一次拓展就是一种探索接力,一次拓展就是一次理论跨越。从“四个现代化”“两个文明一起抓”,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不断丰富和完善。

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历史的风雨中走来,在时代的潮流中前行,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上升到“五位一体”,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

“五位一体”总布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五位一体”总布局与科学发展观在精神内核上高度契合,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真正落实:强调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反映了科学发展观“发展”的第一要义;强调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反映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强调要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协调,统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永续发展,反映了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五位一体”总布局是顺应世界“绿色文明”发展潮流的历史进步。当今世界,绿色文明、低碳经济、清洁发展已成为潮流和模式,世界各国都在寻求金融危机之后向何处去的答案,希望依靠绿色文明,实现“弯道超车”,在新一轮经济转型中拔得头筹。从“人定胜天”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五位一体”总布局成功超越了“黄色文明”“黑色文明”,是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文明”的历史性进步,是党的先进性在解决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上的实践性提升,是我们党对更高级形态人类文明模式的主动探索和科学实践。

“五位一体”总布局是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庄严回应。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不是中国发展的选项,强大富裕了却付出环境恶化的代价,同样不是人们的希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谋生计”到“保生态”,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生态权益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既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人民群众对美丽中国的新期待。“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五位一体”总布局不断满足人民生态需求,对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景做出了庄严回应,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理念的进一步拓展。

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布局是规律,是路径,也是指向。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五大建设互为条件、缺一不可,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经济建设是根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物质基础。“治国之实,本于财用”。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政治建设是保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政治保证。“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只有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就人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始终高扬人民民主的光辉旗帜,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文化建设是灵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社会建设是条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发展载体。“万物并生,天人合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改革创新的路径抉择

一条新的时代之路已经铺就,一部新的历史篇章开始谱写。身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前行在民族复兴的现代化征程中,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奋发有为地实施“五位一体”总布局的伟大战略。

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在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科学发展观以其对时代风云的准确把握、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对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指导思想。我们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领域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统筹推进“五位

一体”总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必须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尽管我们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征途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站在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的战略高度,以宏大视野和创新精神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建设。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必须坚持以党的建设为根本保证。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围绕伟大事业推进伟大工程,以伟大工程支撑伟大事业,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不断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使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起前行,全面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共同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三篇:19大报告摘录(五位一体建设)

一、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二、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法院、检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这两个 方面是统一的。要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民主意识,发扬民主作风,接受人民监督,当好人民公仆。

(二)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健全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使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完善人大专门委员会设置,优化人大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结构。

(三)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加强协 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

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人民政协工作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完善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着力增进共识、促进团结。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重点监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增强人民政协界别的代表性,加强委员队伍建设。

(四)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五)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明确职责。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形 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完善国家机构组织法。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赋予省级及以下政府更多自主权。在省市县对职能相近的党政机关探索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强化公益属性,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

(六)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发挥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广泛团结联系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 时代的文艺创造。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

(五)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 8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二)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 体人民住有所居。

(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五)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 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七)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要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安全政策,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统筹推进各项安全工作。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加强国家安全法治保障,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国家安全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

五、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 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一)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二)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四)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第四篇:五位一体建设美丽中国

五位一体建设美丽中国_刘小珍

发布时间:2014-07-25 18:48:11 2013年3月总第188期第3期黑河学刊HeiheJournalMar.2013SerialNo.188No.3 五位一体建设美丽中国 刘小珍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顺德528300)

【摘要】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彰显了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建设美丽中国,意味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缺一不可。从中央到地方,打造美丽中布局谋篇正在展开。国,【关键词】美丽中国;五位一体;生态文明【中图分类号】

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36(2013)03-0004-02

“山绿起来人富起来,面朝大海中国春暖花开……美丽中国美在山水之外,有前辈也有我们对祖国的爱”,一首《美丽中国》道出了中国人的梦想。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从局部现建设,这个总体布局意味着中国进入21世纪后,代化走向全面现代化,从不太协调的现代化走向全面协调的现代化。同时,美丽中国的提出,将党的科学理论大众化、通俗化,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鸟语花香、天蓝水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让我们感受到了“既要金山银的豪情壮志和自信成熟。但是“美丽中山,更要绿水青山”国”绝不仅仅是一个政治词汇,而是全党全国人民必须为之不懈努力的一个宏伟目标,彰显了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从中央到地方,打造美丽中国,布局谋篇正在展开。

一、美丽中国之经济建设 正如十八大所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经济持续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解决一切问题都要靠发展,但是靠的是科学的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因此要体现美丽中国,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GDP增长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发展的最终目的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离开经济发展讲环保,那是缘木求鱼;离开环保谈经济发展,那是竭泽而渔。美丽中国不可能再允许我们以近乎于掠夺的方式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去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去满足政绩的需要。我们必须赋予GDP更多的新内容,不仅要给GDP戴上绿色的花环,还

要注入绿色的内涵,将GDP植根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之中,植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之中。中国正在逐渐告别“黑色发展”,逐渐走上“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绿色发展之路。

其次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体系,走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之路。美丽中国体现在生产空间的集约高效。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和资源缺乏的国家,过去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改变,尽快形成集约型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移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同时,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只有经济结构合理了,美丽中国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二、美丽中国之政治建设 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保证。

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组织领导保障。美丽中国的建设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离不开一个职能科学、务型政府。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建设美丽中国在政治上还需改革和创新,建设服务型执政党。下一步改革不 【作者简介】刘小珍(1977-),女,江西吉安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4·

仅要注重“顶层设计”,更要强化“顶层推动”。十八大报告提出创新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党代表以书面形式提出属于党代会职权范围内的意见和建议的制度)是党代会代表履职行权最广泛、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将激励代表们更加认真履职,更加深入基层调研,充分反映党员群众利益诉求,密切党群关系,推动建设服务型执政党。

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法律制度的保驾护航。美丽中国法律之美。十八大报告明确提要有人文风化的制度之美、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出,要把资源消耗、评价体系,这就等于把建设美丽中国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而这一切要求的落实,离不开合理的制度和健全的法律法规。首先,通过制度设计,为美丽中国提供政治保障。十八大提出要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尤其是在考核机制上,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制定出台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办法,强化对各级班子、干部的考核和问责。其次,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保方面的法然我国已经有了以 律法规,但还存在很多问题:一些重要的环境资源立法空缺;法律法规之间存在很多矛盾,操作困难。因此,要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就必须加大力度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三、美丽中国之文化建设

胡锦涛同志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心价值体系:倡导富强、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美丽中国必须补充生态道德教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育的课程,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必须更加重视生态教育科学文化体系的建立和全民生态教育的培育,发展生态文化;必须更加注重公众艺术素养和美学素养,从满足群众文化消费需求上升到审美素养的提高,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思想上,在全社会倡导绿色价值观,倡导文明、节约、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引导人们从思想认识到行为模式都作出调整和改变,将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内化为每一个中国公民的自觉行动。

四、美丽中国之社会建设

美丽中国,理想丰满;现实社会,形势严峻。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也如影随形。其中有十大社会问题,值得执政党反思其执政思路,这些问题解决不好,美丽中国的目标无法实现。影响我们最严重的十大社会问题是食品安全、房价、物价、腐败、教育、裸官和投资移民、恶性车祸、环境保护、事故、强拆。美丽中国应该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环境安全;社会诚信、政府公信;拥有公平正义的社会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

安适起居与尊严生空间,并最终达到全体国民体面劳动、活。建设美丽中国,首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美丽中国的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形成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与机制。其次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追求,解难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取得新进展,努力形成一个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动,民有所盼、我有所应,民有所难、我有所解的和谐发展的美丽社会。

五、美丽中国之生态建设

生态和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呈现出结构性、叠加性、压缩性、复合性的特点,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中集中出现。我国环境保护的状况可以用四句话概括:局部有所好转,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增大。党的十八大报告为建设生态中国作了全面部署。

其一,第一次用单独篇章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建设、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其二,第一次提出了“三大空间”概念。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要实现这个目标,在思想上,要蓝、加强全民生态教育,培育生态自觉,在生产生活中大力普及高效、节能产品。在布局上,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与生态安全格局,加快生态型城镇体系建设,着力做好城市空间布局、美丽乡村建设、耕地与林区保护及海洋资源开发,实现统一规划、有序布局、合理开发、科学发展;着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以便达到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经济效益三丰收。

其三,第一次提出了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我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我国目前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积极发展、研究生态修(下转第52页)·5·

中国和英语国家除了语言不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有一些中国读者一目了然的词语,直接照字面意思翻译可能对外国读者的阅读造成障碍。因而在新闻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除了进行语言之间的转换,同时还要解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这就需要译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译文中添加必要的解释或相关背景信息,提高译文的可读性,以达到有效传递信息的目的。例如在翻译“全国3491人取名奥运”这篇新闻中,在翻译“北京的‘奥运’公民多是2001年前后出生的”这句话,译成“mostofwhomwerebornaround2001asChinasucceededinitsbidforthe2008SummerGames”,后面的关于2001年部分的描述就是增译。中国读者都能明白为什么在2001年左右出生的宝宝就取名奥运,因为所有国人都会铭记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的那一刻,但是国外的读者就会有疑惑为什么那时候出生的人就喜欢取名奥运,因而这种情况下的增译就很有必要。2.省译

有时,为了达到有效传递信息的目的,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主体性,删去不符合目的语文化语言习惯和表达规范的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译文与源语新闻应紧密联系,要呈现目的语读者最想知道的信息,而一些不重要的信息和与目的语读者不相干的部分可以省去不翻译,使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比如在翻译“中俄海上联合军事演习”这篇新闻时,里面很详尽地介绍了中央大厅是中俄双方的总导演席,左右两侧是导调席,作战、通信等演习各要素的工作人员在这里进行导调。这一部分即使翻译过去了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也没有什么意义,还会使他们读起来觉得影响理解,有繁琐累赘之感。3.重组

重组也是新闻翻译中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重组法就是指翻译时脱离原文的结构和语序,按照目的语的习惯方式和表达习惯重新组合,使译文更加流畅,更具可读性,更好地达到信息传播效果。英汉语思维模式存在差异。在汉语表达中,人们往往会先交代事情的发展过程,然后说明结果,是螺旋型思维模式。而英语表达则相反,人们是先提到结果,然后再论述事件发展过程,是直线型思维模式。因而在新闻翻译中,要注意调整译文的顺序,以符合西方人要把最重要的信息呈的思维习惯。尤其是汉译英的时候,现出来,先点题,再进行分析。通过重组,译文保持原文的功能不变,同时读起来更加流畅,更地道,符合目的语的新闻写作规范。

例如在翻译“李长春会见英国首相卡梅隆”这则新闻时,新闻在中间部分和最后一段表达的是英方高度重视发展对华关系,希望双方拓宽交流渠道,加强各领域的友好交往。因而在翻译的时候,为了表达意思更连贯、更流畅,可采取重组的策略,把这一部分都提到中间部分表述。葺 [参考文献]

[1]陈先贵.新闻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存在之必然性[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6):67-68.[2]雷

芳.译者主体性在新闻翻译中的彰显[J].北京城市学院 2011,(01):105-109.学报,[3]卢红霞.新闻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跨文化意识培养[J].业务研究,2011,(10):105-107.[4]祝海林.论新闻翻译中译者的行为[J].赤峰学院学报,2011,(06):96-97.[5]任凌云.试析中英新闻翻译中的原则和策略[J].科技信息,2011,(09):571.[6]王萌.新闻翻译的特点和策略[J].新闻爱好者,2010,(07):55-56.□编辑/齐伟

(上接第5页)复技术,尤其是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水生态修复技术等关系到老百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技术为重点。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努力推动生态补偿工作科学化、制度化、法律化,真正实现生态中国。美丽中国既包含了普通人的幸福喜悦,又寄托着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复兴。十八大第一次将美丽中国上升到国家层面,不仅显示了中国共产党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决心,而且指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方向和途径。

建设美丽中国,意味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形成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相信不久的中国将是一个顺应自然之规律、自然之生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美丽中国。葺 [参考文献]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日报,2012-11-18.

第五篇:浅析“五位一体”

浅析“五位一体”

(辽宁金帝路桥建设有限公司

安保部

李贺)

学习十八大报告以后,令我眼前一亮的莫过于“建设美丽中国”这几个字。我认为“建立美丽中国”最直观的体现在“五位一体”中新增加的“生态文明建设”一词上。文字朴实,但意义却深远。

从邓小平提出“两个文明”建设,到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再到十七大的“四位一体”,再到现如今的“五位一体”。新加入“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从源头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表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在党的领导下得到更加健康、迅猛的发展。

“五位一体”的提出,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就是要我们在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我们的党中央领导人们充分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支持,同时自然环境、生态文明的建设更离不开人类的保护。面对资源匮乏、环境严重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我们党更充分认识到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因此,我们必须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并为此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下载浅谈五位一体建设(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五位一体建设(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 要更加主动运用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内在规律,把各项建设的系统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以政治建设为构架,以文化建设为内核,以社会......

    两个“五位一体”,建设“美丽中国”

    两个“五位一体”,建设“美丽中国” 各位朋友: 大家好!首先站在这个讲台上我诚惶诚恐,尤其是站在众位教师面前,二中可以说是我们县初中教育的龙头,而各位又是我们县教育界的个中......

    五位一体如何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大全)

    五位一体如何落实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拓展到“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行“五位一......

    “五位一体”协同机制建设知识(推荐)

    前 言 为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公司”)2014年“两会”工作精神,扎实推进职责、流程、制度、标准、考核“五位一体”协同机制建设,促进“三集五大”体系有效落地和高效......

    五位一体战略

    怎么理解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要搞清楚五位一体是哪五个,中央提出五位一体有什么深远考虑)一、内涵:“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部署 党的十八......

    五位一体(5篇范文)

    “五位一体”是十八大报告的“新提法”之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

    坚持“五位一体”战略,建设美好柳州明天

    坚持“五位一体”战略建设美好柳州明天 ——学习十八大精神心得体会 2011年毕业后,我顺利考入柳州航道管理局,成为一名基层执法工作人员。在一年的工作中,我认真学习工作中的......

    “五位一体”学习报告

    “五位一体”学习报告 ——文化建设的学习 “五位一体”,这是十八大报告的新提法,是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重大发展的总结。“五位一体”的新布局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产生的,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