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文化素质大讲坛生态旅游资源与开发

时间:2019-05-12 18:01: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4月7日文化素质大讲坛生态旅游资源与开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4月7日文化素质大讲坛生态旅游资源与开发》。

第一篇:4月7日文化素质大讲坛生态旅游资源与开发

4月7日文化素质大讲坛:生态旅游资源与开发

演讲人: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博导徐颂军教授

时间: 4月7日晚 7:30—9:30

地点: 校本部第一教学大楼10202教室

大学城校区第一教学大楼1—206教室现场直播

演讲内容提要:

本演讲内容从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开始,探讨生态旅游的特征、成因、分类及其主要的资源类型,介绍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开发原则和我国的生态旅游开发产品,从而分析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状况。

附:徐颂军教授简介:

本科毕业于华南师大地理系,博士毕业于华南农大。现任华南师大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兼任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理事,全国生物地理研究会理事,中国森林风景资源评价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教育部地理科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曾先后到过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台湾和香港等地进行学术交流。

徐颂军教授长期从事环境生态、(林业生态)植物地理、生态旅游等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和厅局级课题多项,主编和参编著作12本,发表学术论文 120多篇。主持的“广东植物区系和生态地理研究”曾获广东省重大科研成果证书。并曾获广东省优秀科普作品奖(参加)、全国第六届冰心图书奖、广东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广东省高教厅科技进步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奖和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奖等。

第二篇:文化素质大讲坛

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时代里,作为一位大学生,我们不仅仅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今晚很荣幸来到朱教授的讲坛,今晚讲坛的主题是:社会与文化地理地方再现的自我审视。

朱教授首先运用SCG论文统计分析、SCG论文研究力量分析、SCG论文研究议题等方法介绍近10年国际社会与文化地理研究的发展特征,使我认识到国际文化地理包括少数人群地理,非物质文化地理和物质文化地理等。而且朱教授清晰地阐述了各种国际文化地理的特征所在,使我们可以清楚、明了地知道各种国际文化地理的区别和联系之所在。

然后朱教授透视国内文化地理学的发展脉络,透视一,百期《人文地理》中关于文化地理研究的分析,通过分析,得出1986-2007各论文关于文化地理研究的比例,从教授提供的分析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景观和文化生态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透视二,国家基金中关于文化地理研究的分析,从46项获得资助的传统文化地理研究项目看,内容“内聚”,集中于文化景观、文化区、文化生态、文化扩散和传播、文化综合作用五大主题。分析15项新文化地理学基金研究可以发现:首先,城市与社会的文化空间主题是目前新文化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其次,女性地理学视角正在成为文化地理关注的趋势;第三,文化身份与认同、城市移民与地方感、文化全球化与文化重构等与国际研究接轨的话题,正逐渐进入国家基金资助行列。

其次,朱教授从本土研究与国际研究对照后的反思入手,西方社会与文化地理学研究话题日新月异,研究方法和范式不断丰富。空间,地方,景观这些人文地理学核心概念,不仅是社会与文化现象的载体,亦是社会关系与社会现象建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维度。而国内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整体具有明显的内向型特征,与西方可以对话的研究还廖若星辰。我们不盲目跟随“时髦”,选择国内“是时候”的话题,比如:国家的认同、文化经济,区域的文化身份等研究话题。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寻求具有中国典型性的文化事项进行关注。

最后,朱教授由社会文化地理地方再现的自我审视入手,通过城市文化空间的研究和对城市文化变迁及其应对的地理学研究,分析地理社会与文化地理地方的再现。

这次的讲座,这次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不仅让我了解到社会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的交接,还让我认识到社会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

文化素质大讲坛可以使我们大学生在学习当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全面地提升自己的潜能。

第三篇:喀斯特地貌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喀斯特地貌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

保护研究

——以贵州省西南地区(安顺、兴义)为例

摘要: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四川、湖南、湖北六个省区,贵州正好位于六省区的核心位置,是喀斯特发育最为激烈的中心区域,而贵州省又主要以西南地区最具特色。在贵州西南部,随处都可以看到独具个性的自然景观,喀斯特景观就是这万千自然景观的基础。本文以贵州省西南地区为研究主体,就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相关问题,通过查阅文献、网络搜索、实地调查和综合分析,阐述了该地发展喀斯特旅游业的意义、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并提出了一些喀斯特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具体措施和策略。

关键词: 贵州省西南地区 喀斯特地貌 旅游资源 生态环境 开发 保护

贵州作为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地处西南腹地,集聚了溶洞、瀑布、石林为主的天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区等旅游资源优势,并且它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但是其自然资源和人文风情的整合度较差,导致其旅游资源一直处于周边省份尤其是云南、广西等旅游热点的阴影之下,影响了其在全国的知名度。因此,如何提高贵州旅游资源的核心文化品位,树立个性鲜明的旅游产品形象,如何科学开发旅游资源,使贵州省变为一个民族文化和生态旅游竞相发展的大省,成为目前贵州旅游开发与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一、贵州省西南地区主要旅游资源概况

贵州省西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主要由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原生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构成,形成了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的丰富旅游资源。

(一)、黄果树风景区 位于中国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是国家首批5A级风景区。黄果树瀑布是该景区的核心景点,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从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观赏的瀑布,以水势浩大著称。黄果树瀑布属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蚀裂典型瀑布,瀑布高77.8米,宽101米;其中主瀑高67米,宽83.3米,以其雄奇壮阔而闻名于海内外。黄果树瀑布不只是一个瀑布的存在,以它为核心,在它的上游和下游20千米的河段上,共形成了雄、奇、险、秀风格各异的瀑布18个。1999年被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黄果树瀑布群的各瀑布不仅风韵各具特色,造型十分优美,堪称世界上最典型、最壮观的喀斯特瀑布群,而且在其周围还发育着许多喀斯特溶洞,如天星洞,洞内发育各种喀斯特洞穴地貌,形成著名的贵州地下世界,具有极大的旅游观光价值。

(2)、龙宫风景区

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南郊,与黄果树风景区毗邻。龙宫风景区是以暗河溶洞为主称奇、并集旱溶洞、峡谷、瀑布、峰林、绝壁、溪河、石林等多种喀斯特地质地貌景观为一体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着中国最长、最美丽的水溶洞、中国最大的洞穴佛堂、中国最大的洞中瀑布、全世界最低的天然辐射剂量率、全世界最多、最为集中的水旱溶洞等高品位风景资源。贵州龙宫中心区有卧龙湖、迎宾洞、龙门飞瀑、龙潭天池、龙宫暗湖、蚌壳岩、虎穴洞等景点组成,上下辉映,别有洞天,宛如神话中龙王所居的水晶宫殿。天池是一个山间湖泊,碧绿如玉,俗称龙潭,湖水下泻,从巨大的溶洞倾斜而下,水墙壁立,宽25米,高约50米,惊涛奔涌,蔚为壮观,此即龙门,据称为中国地下瀑布之冠。

(三)、马岭河峡谷风景区

位于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境内,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集雄、奇、险、秀为一体。马岭河峡谷是一条在造山运动中的大裂水地缝,谷内群瀑飞流,翠竹倒挂,溶洞相连,两岸古树名木点缀其间,千姿百态。马岭河峡谷风景区地处云贵高原隆起的乌蒙山与广西丘陵之间,碳酸盐可溶岩分布广泛,岩层断裂褶皱复杂,集中体现了喀斯特多层次、多类型地貌景观,与东西两边的黄果树瀑布和云南路南石林竞展风姿,构成冠盖中华的喀斯特风光,被誉为“地球上一道美丽的疤痕”。特色万峰林景区是马岭河峡谷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兴义市东南部成千万座奇峰组成,气势宏大壮阔,山峰密集奇特,整体造型完美,被不少专家和游人誉为“天下奇观”。万峰林分为东峰林、西峰林两大景区,景致各异,相映成趣,分别被称为大自然的水画、天然大盆景。

(四)、民族风情

贵州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风情独特,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各民族的音乐、舞蹈、节日、风俗、民居、服饰等独具魅力。布依族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等;传统剧种有地戏、花灯剧等;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等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传统音乐“八音坐唱”有“声音活化石”、“天籁之音”之称,享誉海内外。苗族最早的乐器是芦笙,芦笙曲调是最早的曲调之一。苗族的音乐,可分为民歌、芦笙、唢呐和琴箫曲调。工艺上,刺绣具有独特的技巧,针法多种多样;蜡染历史悠久,独放异彩。银饰工艺精巧,是苗族服饰中,最耀眼的部分,在裙子、衣服、头饰、手饰等中都有运用。此外,彝族舞蹈“阿妹戚托”质朴、纯真、自然,被称为“东方踢踏舞”。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查白歌节”,苗族的“八月八”等民族节日,多姿多彩,让人留连忘返。特别是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铜鼓十二则、查白歌节、土法造纸、布依戏等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红崖天书 原名“红岩碑”,是深藏贵州省安顺市的一处神秘景观,位于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东约十五公里的晒甲山上。数百年来,经历代学者先贤孜孜不倦不断探索,山岩上那些仿佛文字的古怪符号,蕴藏着无穷怪异,这引起了国内外史学界的格外重视。红色岩壁上那些褐红色的神秘符号,非雕非凿,了无刻痕,经数百年风雨剥蚀,却能依然如故,色泽似新。这种呈现眼前不难察觉的神秘,更能激发人类去探索红崖天书那扑朔迷离的内涵。

(六)、何应钦故居

兴义城南的泥凼镇是已故国民政府行政部长、行政院长何应钦先生的故乡。1890年4月,何应钦出生于镇南一幢木结构中式房屋内。房屋原是普通民居,是1874年何应钦之父修建的。后随着何应钦职级的不断升迁,其家人先后改建加高了三次。为了配套,又新建两幢厢房,最后成为巍峨高大、宽敞明亮的标准三合院建筑。楼房中的石柱、石凳、石缸、石壁,雕龙画凤,刻制精细;墙上镌刻的“鱼跃鸢飞”,书法精湛;花鸟虫鱼,栩栩如生。

二、喀斯特地区开发旅游资源的意义

旅游业的发展以整个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同时又直接、间接地促进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日益显示它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如促进产业调整和优化,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对外交流与招商引资等。喀斯特地貌区大多以丘陵和高原地形为主,交通不便捷,商业不发达,经济较落后。利用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带动喀斯特山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旅游业的发展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许多领域,一个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除了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外,完善基础设施也是不可缺少的,这就需要政府在各行各业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社会服务工作。喀斯特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少,要开发旅游资源,必然要先搞好交通运输、电力水利、网络通信、旅店宾馆、餐饮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足够基础设施的旅游业地,其发展是滞后的,不协调的,不持续的。

(二)、促进相关产业的兴起和调整,促进经济发展

旅游经济的基础活动由旅行社、旅游饭店、交通运输三大部门去实施,但还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除这些之外,必然要涉及到金融业、建筑业、环保产业、食品工业、农副产业以及饰品加工、美术工艺、文化体育等行业。游客的这些需求,必然刺激相关产业的兴起、调整和发展,而这些产业发展有利于喀斯特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社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对当地旅游业的宣传,树立品牌形象

由于旅游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层次千差万别,除了给旅游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外,还带来了丰富的信息,是名副其实的“窗口”行业。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国内外游客给贵州西南部喀斯特地区带来难以估量的信息,对于大力开发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对于宣传喀斯特地区自然景观和民风民俗,塑造多彩贵州新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旅游业能更好、更快地让其他地区乃至世界了解贵州,了解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的价值。

(四)、是当地实现脱贫致富的好路径

旅游扶贫是国家扶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喀斯特地区旅游业肩负的重要使命。贵 州西南喀斯特地区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而开发旅游资源正好架起了“发展旅游业”和“扶贫”之间的桥梁。由于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低、范围广、层次多,在喀斯特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可以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就业岗位,增加收入,同时,旅游者的涌入,会带来新的思想、新的观念、促进当地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人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同步增长。

(五)、有利于自然、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

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不易恢复,而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旅游业产生的不利影响直接且显著,故保护生态环境的任务极其艰巨。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都是独具特色和不可复制的,一旦破坏,就无法复原。然而,旅游业又是一项对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都依存程度都很高的产业,无论哪个游客,都希望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最好,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保存得最完整。喀斯特地区要想更快、更好地发展旅游业,就必须在各方位做好保护。精心、科学管理的旅游业,不仅能不破坏自然和人文环境,不损耗自然和人文资源,还能促进环境的改善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六)、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

自国家旅游局2006年提出“2006中国乡村游”的旅游宣传主题以来,我国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口号的乡村旅游不断发展,这给欠开发的喀斯特乡村地区带来了发展机遇。喀斯特地区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将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积极进行“村村通”道路和卫星电视建设,农田水利和电网通信设施建设,治理乡村社区环境等。乡村旅游所聘用的服务人员主要来自当地居民,在经营旅游服务的同时积极推销花卉、饰品、特产等,既降低了经营风险,又增加了农特产、工艺品的附加值。这些都将拓宽当地农民的增收渠道,促使其向非农领域转化,加快了城镇化步伐。

三、贵州省西南地区开发喀斯特旅游资源的优势

贵州省西南地区旅游业因为交通、资金等限制因素,一直以来,都很难有效开发和利用,但近几年来,各地政府积极探索适合喀斯特地区实际的旅游发展之路,并取得一定成效。在解决了部分限制因素和不断突破发展瓶颈之后,贵州省西南地区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也逐步形成一定优势。

(一)、地理位置优越

贵州省西南部,位于贵州、云南、广西三省交界处,是三省之间交通网的中心部分,故交通比较集中、便捷。如有贵昆线(贵阳——昆明)、南昆线(南宁——昆明)两条全国主要铁路枢纽;有汕(头)昆(明)高速、贵(阳)黄(果树)高速、毕(节)水(城)兴(义)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地处云贵高原,且位于中纬度地区,使贵州西南部气候资源得天独厚,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温适中,气候宜人。在香港举办的“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评选中,兴义市2006年位居第15,安顺市2007位居25,都是很好的人居环境和避暑胜地。

(二)、旅游资源丰富

贵州省西南部喀斯特资源内涵丰富,景观独特,开发潜力巨大,开发价值高,符合现代旅游消费的市场需求。雄伟的瀑布和峰林,壮美的峡谷和山间坝子,原始的岩溶地貌,优美的森林湖泊,神秘、奇特的洞穴,鬼斧神工的钟乳石„„再加上古韵十足文化遗址、名人故居和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喀斯特旅游景观系统。喀斯特旅游,乡村 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等多种旅游资源并存为贵州西南部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了贵州省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之一,展现出了诱人的开发前景。

(三)、贵州旅游业初具规模

经过几年的不断开发,贵州的旅游业初步形成了以黔中区为依托,以贵阳为中心的点面结合的辐射型旅游开放新格局。旧的旅游格局以一点两线为主体,即贵阳为中点,西线以喀斯特自然景观为主,民族风情为辅,东线则反之。现在形成以贵阳为中心,增加了南线,东南线,西南线等,景观资源组合更合理、更丰富。通过科学合理的组合,扩大了旅游辐射面,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旅游景观格局。新的格局将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协调、统筹发展,有利于带动欠发展山区的旅游资源开发。

(四)、政府政策支持

近年来,贵州省明确提出,贵州的旅游业为重点培育的新的后续性支柱产业,并明确了旅游业在贵州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为此,贵州在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大力建设基础设施和进行招商引资,这些都将有利于喀斯特旅游的开发。同时,国家也在提倡协调发展、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喀斯特山区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缩小东西差距和城乡差距,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符合国家政策和发展形势。

四、喀斯特地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是贵州西南地区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多年来,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开发利用,其旅游业才得以发展,并已经提到地方发展战略中主导产业的重要地位,同其他产业相比,旅游业所费资源少,环境代价低,故而享有“无烟工业”的美誉。然而,由于不合理科学的开发,许多问题日渐突出,并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生态破坏

一方面,由于过度开发某些重要景点,忽视旅游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协调发展和游客承载量,致使生态遭到破坏且难以恢复。如黄果树景区奇形怪状的树根与藤蔓,游客与之合影时,多用坐、站、睡、吊等姿势,这本来就对这些景物造成重大破坏,再加上游客过多,没有“休息”和恢复的时间,使部分树根和藤蔓松动、枯死。万峰林的草地,树木等也因游客过多、集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另一方面,没有做好统筹规划,眼光短浅。在大部分的旅游地,只注重对景区范围内的保护,忽视了周围生态对景区的影响。如黄果树瀑布中上游,没有落实好“退耕还林,退牧换草”政策,存在着违禁畜牧、开荒等现象,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重,减少了瀑布的水流量,延长了其枯水期。

(二)、环境污染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口、车辆、工厂、建筑等不断增加,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发展旅游业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有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水体污染主要表现在工厂、饭店、宾馆等排出的污水造成对江河湖淡水的污染;大型游泳池过度耗水造成水资源的短缺;水坝建设对水文系统的干扰等。大气污染主要表现在工厂排放的煤烟;交通运输车辆排放的尾气;建设工地造成的粉尘颗粒污染等。在城市化过程中,不正确处理的城市垃圾是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主要成分,由于不合理发展旅游业,游客量过多,造成垃圾产生 量与垃圾处理能力的矛盾,导致环境下降。如垃圾箱已满,但无人清理,游客顺手把垃圾丢到垃圾箱旁,造成臭味难闻的垃圾堆。

(三)、管理不善

因管理体制、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原因,对旅游景区及资源的管理鞭长莫及,许多风景区设置的管理机构,成立多年来仍难以真正发挥其职能。如对钟乳石和树根乱采乱挖的问题,政府和有关部门都下发过通告或通知加以禁止,收效极低。宏观上看,管理环节虽多,但管理力度小,管理难度大,尽管也有一些地方性法规出台,仍缺少立法约束,加上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对环境的破坏有增无减。以万峰林景区来看,破坏性建设增多,人工化严重,但目前尚不能对此做出有效管理。没有合理、统一的管理,开发无序,利用无度,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都将导致贵州西南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浪费、管理分散。

(四)、资金匮乏

贵州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低,物质资本积累少,投资主体单一,保持投资较快增长的后劲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贵州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其西南部更是普遍存在落后的喀斯特山区,经济发展落后,又因深居内陆,交通不便,商业氛围弱,很难进行招商引资,资金严重匮乏,即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没有资金进行投资开发。如马岭河峡谷风景区,虽然喀斯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山、水、沟、谷、洞、石、名人故居等,集雄、奇、险、秀、美为一体,但由于资金不足,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发展缓慢。

(五)、规划不合理

贵州西南地区的航空运输和高速铁路运输在整个运输业中所占比例极其小,其中,高速铁路运输为零,这就难以为中远程客源市场提供迅速、方便、舒适的交通选择。许多旅游地主干道过于狭窄,旅游交通不通畅,周边建筑显得陈旧杂乱无规划,容易给游客留下不好的印象。由于景区栈道、桥梁、缆车等建设数量少、规模小,景区可进入性低,这就带来了负面作用。一是中远程市场大多组团前来,又多集中于节假黄金周,这给贵州西南地区黄金周的旅游接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二是难以与区域内外其他有价值的旅游景区形成集群优势,形成向海内外推销的多条旅游热线。部分景区为了眼前短暂的经济利益人为过度开发,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景区的长远持续发展。

(六)、开发不平衡

开发不平衡时整个贵州旅游业的弊病,特别是西南喀斯特地区更显突出。这个不平衡,既有空间上的,也有时间上的。空间上,大量的资金过多的投入在同一类景区的开发上,而导致这些处在较偏远地区的文化类景点无人问津,这是不利于喀斯特地区旅游业综合平衡可持续发展的。喀斯特地区的旅游景点大多围绕山水为主题,而投资商也全都扎堆投资这一类景区,这就导致了节假日黄金周期间许多景点人满为患,严重超载,不利于环境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时间上,洞穴、古文化、民族风情等受季节变化影响小的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数量少、规模小,导致喀斯特地区旅游业季节性强,多集中在夏秋两季。这既不利于吸引大量游客,也不利于树立品牌形象,更不利于长远发展。

五、关于开发旅游资源提出的建议

目前,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世界性和世纪性的话题,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提到了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上。做好科学、合理的规划,完善景区管理,统筹、协调、平衡、综合发展,从根本上抓紧抓好贵州西南地区旅游资源的保护,对确定为主导产业的贵州西南地区旅游业来说刻不容缓、意义重大。为此,我提出了一些关于开发和保护贵州西南喀斯特旅游资源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搞好生态治理和保护

政府发挥好自身职能,有效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将生态治理和保护纳入法制轨道,采取一系列工程和政策,搞好生态建设。贵州西南部的生态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加剧,一方面是由喀斯特地貌区自身的生态脆弱性和地震、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导致,另一方面主要由过度放牧、毁林开荒、陡坡耕种、乱砍滥伐、森林火灾、煤矿开采等人为原因引起。针对这些人为原因,需要政府要发挥好调节、管理、监督的作用,落实好各项政策执行,监督好各项工程实施。具体地,要落实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遏制砍伐现象;加强对矿区、牧区的管理,明确矿区、牧区生态治理责任;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严重地区,要实施重点治理;做好对“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封山育林”、“水土保持”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的管理和监督。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区、景区环境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前提,没有相应的基础设施作后盾,会导致工业、商业、旅游业、餐饮业、金融业、建筑业等所有行业发展缓慢、滞后。贵州西南部喀斯特区要想快速发展起来,就要改善景区、城区居住、饮食、交通、通讯等条件,提升城区、景区环境质量。首先,要搞好道路建设。交通是旅游业的生命线,没有便捷的交通就没有发达的旅游业,要完善交通网,努力打造航空、铁路、公路、河运、管道相衔接的立体交通体系,突破旅游业发展“瓶颈”。此外,通信、供水、绿化、污水处理及垃圾填埋等基础设施也影响和制约着旅游业发展,要放到建设的重点。在景区辐射范围内,要优化升级公用信息平台,强化平台的技术性能和服务功能,为全区信息化建设提供统一完善的网络和信息资源环境;加强对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的管理,做好供水保障,处理好排放污水;搞好城市绿化美化工程,将公园、河畔、道路与景区、市区、郊区等相结合,协调配置,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城市森林体系;还要在绿化的过程中做好环境美化,增加环保投入,加强对建筑废弃物、河流污染、日常垃圾等的管理和处理。

(三)、合理利用资源,实施旅游精品战略

贵州省西南部喀斯特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在于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因此要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潜力,将旅游特色产品做大、做强。以国内、国际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规划、精心管理黄果树、马岭河峡谷等国家级重要景区,不断巩固和完善现有观光、度假、避暑旅游,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等。以喀斯特观光旅游、乡村旅游为重点,突出特色,以生态旅游、古文化参观和民俗民风体验为补充。对规模大、竞争力强、有特色、信誉好、有前景的旅游企业从资金、政策等方面进行扶持,突出贵州旅游“绿色喀斯特王国与文化千岛”的特色。合理规划线路,打造“黄果树瀑布之旅”、“马岭河漂流之旅”、“龙宫赏石之旅”、“万峰林探险之旅”、“少数民族风情之旅”等特色旅游,以适应不同游客群的需要,逐步做大做强,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提高竞争力。

(四)、创新旅游融资渠道,开发多渠道筹资

资金影响着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开发程度以及旅游业的高效、平衡、可持续发展,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开发周期长、工程投资大的旅游业很难发展起来。投资对旅游业的作用毋庸置疑,要发展旅游业,就要先解决资金“瓶颈”问题。贵州西南部喀斯特地区大多是贫困山区,经济落后,社会财富少,要想得到足够的资金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就要创新旅游融资渠道。除了把握、利用好传统的政府投入、银行贷款等融资途径外,应该积极实施市场融资和民间融资手段,增加融资渠道,加强融资力度,集中社会闲散资金,服务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五)、加强区域内外合作,积极对外交流

区域旅游合作是市场化的产物,旅游业想要在竞争中不断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区域旅游必然走向联合协作。旅游业是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贵州西南部喀斯特地区要积极与省内外的各个地区合作,如黔东南地区、黔南地区、泛珠江三角洲地区、西南六省区等,努力推进多边合作,促进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扩大旅游产业的科研、学术交流,吸纳国外的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快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六)、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资源保护意识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喀斯特岩溶景观的生态特点、发育机理、观赏价值等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形成一个热爱资源、保护资源的环境和氛围。通过加强喀斯特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使游客了解贵州喀斯特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更加爱护景区的一草一木一花。还要通过对我国各类环境管理法律法规进行宣传教育,使游客和当地居民遵守这些法规、准则,具备生态文明意识与行为。此外,应尽可能地将喀斯特景观与宾馆、餐厅、商业街等设施适当隔开,尽量减少人为的污染和破坏。对石灰岩地区的石芽、石笋、钟乳石及钙华等地质资源,应制定地方性法规进行保护,严禁掠夺性开采。

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可支配的收入和闲暇时间越来越多,精神需求越来越高,加上交通快速便捷,旅游业在世界很多地区快速兴起和发展,并在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喀斯特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世界旅游业的兴起给喀斯特山区的发展带来了一大机遇。抓住这个机遇,快速发展起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是喀斯特山区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当然,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粗制滥造等不正确的开发不仅不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反而会破坏生态环境,浪费宝贵资源,最终适得其反。所以,喀斯特地区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完善管理、整合资源,避免“遍地开花、混乱无序”的现象出现。同时,要注重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的保护,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起来,探索出符合喀斯特地区实际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新思路,提高景区的综合开发水平,使旅游业高效、平衡、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①.王静.喀斯特洞穴旅游开发与景观保护研究[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3 ②.殷红梅.贵州乡村旅游开发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研究[M].科学出版社 2012 ③.刘肇军.贵州石漠化防治与经济转型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④.吴沿友.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理论与实践[M].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2 ⑤.雷家驹.贵州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0.02 ⑥李宏,李伟.论民族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01 ⑦温开照.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思考[D].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07 ⑧.苏维词 朱文孝 李坡.论贵州喀斯特地域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1.0 9

第四篇: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名词: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与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其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的协商一致,由主管机关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与依据。

资源:属于经济学概念,原指取之于自然的生产与生活资料,现在常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旅游资源质量:旅游资源个体或组合体固有特性和满足需求的程度。

全面质量管理: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在全员参与上的一种管理办法,目的在于长期获得顾客满意,以及组织成员和社会的利益。

旅游资源环境质量:是指在一定的区域空间条件和历史时期,旅游资源环境系统的整体状态,即资源环境的总体及其个要素,对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及其身心健康以及旅游开发经营活动的适宜程度。

旅游资源环境管理:是指运用法律、经济、规划、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对一切可能损害旅游资源环境的行为和活动施加影响,协调旅游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国民经济中与旅游发展相关的各部门、社会集团、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在资源环境问题方面的相互关系,以使旅游发展既能满足游客需求,又能保护旅游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总和。

地文景观旅游资源:是由内、外地质营力长期作用下而形成的各种地质地貌景观形态,是整个地理环境中具有原生性和基础性等特点并以其原始天然、姿态万千而成为重要旅游资源。

水域风光旅游资源:是大自然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旅游资源中构景的基本要素,是大自然灵气的基础。凡能吸引旅游者进行旅游,并产生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水体及水文现象,都可视为水域风光旅游资源。

生物景观旅游资源:它与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如地质、水文、地貌、气候等共同组成了自然旅游资源总体系。所有生物景观中具有旅游利用价值、能够被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部分,称为生物景观旅游资源。

天象与气候景观旅游资源:气象和气候都是大气运动的不同表现形式,气象是大气短期的物理现象和过程,而气象是长期气象(天气现象)特征的综合表现,包括平均状况及极端变化。我们统称为气候现象,并将进入人们旅游活动领域后的气象和气候景观资源统称为气候旅游资源。

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指因历史遗址遗迹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和观赏游憩价值而形成旅游吸引力,进而产生社会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的旅游吸引物。

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的古建筑以及现代标志性建筑、艺术性建筑都属于建筑旅游资源;具有巨大社会功能以及历史文化意义的为了一定目的而设置的基础性建筑或建筑群构成的场所场馆等建筑设施都属于设施旅游资源。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指由古今人类所创造、能够激发人们旅游动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包括静态的物质文化资源和动态的行为文化资源。

地方特色商品类旅游资源:包括菜品饮食、农林畜产品与制品、水产品与制品、中草药材与制品、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日用工业品等其他农业手工产品或者克服了地域自然条件限制的现代标准化工业产品,可以作为地方旅游商品开发。

简答:

标准化在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经营管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管理和旅游产品的市场定位

2.有利于旅游资源管理组织,包括企业、社区、政府对旅游资源保护和经营的规范化,增强可操作性,减少盲目性,增强保护性,减少破坏性

3.有利于旅游资源保护方面的责任相关方、旅游资源利用方面的利益相关方统一的质量标准和法律法规下形成协调

4.有利于旅游资源保护和经营方面的区域性,甚至国际性交流。

旅游资源全面质量管理的意义和特点:

第一,旅游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建立完善而有效的管理体系,在所有相关方参与的基础上,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

第二,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同样存在“成本效益”问题,需要考虑在“成本费用”最低的基础上使效益最大化。

第三,旅游资源管理不仅要满足旅游者要求,同时也要满足社会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利益的要求。

旅游资源的全面质量管理需要体现“综合效益、保护第一、预防为主、质量教育、持续改进”等理念,具有“三全二多一体”之特点。

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评价意义

为区域旅游环境的综合治理、旅游环境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制定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政策和措施、引导与控制旅游开发经营活动和旅游行为方式提供可靠的依据。

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功能特征——吸引力,指旅游资源能不同方面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休闲需要。

控件特征——广泛性,不同的地理圈层、地理区域都有旅游资源的分布;区域性,它们的形成和存在又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固定性,旅游资源一般来说是旅游者不可带走的。时间特征——节律性,景物有随季节变化的特征;动态性,旅游资源是一个开发的系统和动态的概念。

类型特征——多样性、综合性 经济特征——价值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难以用数字计量;利用的永续性,大多数旅游资源是不会被旅游者消耗掉的。

文化特征——美学性,旅游资源具有自然美、人文旅游资源有社会美、科技没和艺术美;知识性,旅游资源具有知识内涵

自然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天然性(形成)都是大自然作用的结果,受到大自然因素的影响和自然规律的制约 生态型(状态)自然界各个组成要素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

地带性(分布)自然旅游资源中的植物、动物、水体深受气候影响 变化性(时间)呈现季节性、周期性的变化

人文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人为性(形成)是人类在不同时代文化创造的产物

民族性、地域性(分布)人类文化的创造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制约和民族性格的性格 时代性(时间)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与社会历史密切相关,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

精神性(内涵)尽管人们赋予自然旅游资源以“美”的意蕴,但缺乏精神内容,包括思想和艺术内容。

阶级性、阶层性(层次)由于人类社会存在分等级、阶级、阶层的现象,那么人文文化也就

打上了这种烙印。

旅游资源的分类(概念):是根据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归并或划出具有一定从属

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类别的工作过程。在所划分出的每一种类别(类别)中,其属性上彼此有相似之处,不同类别(类型)之间中则存在着一定差异。

旅游资源分类的意义:

一方面,对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可以加深对旅游资源成因、属性、价值功能以及系统组成等方面的认识。

另一方面对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可以将众多繁杂的旅游资源条理

化、系统化、信息化,为进一步科学研究、保护利用和开发管理提供方便。

可见,旅游资源分级分类的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分类系统的建立、补充,加深对旅游资源整体和区域旅游资源属性的认识,掌握旅游资源的成因、价值功能以及系统组成,为进一步科学研究、保护利用与开发管理服务。

旅游资源分类的原则:

共轭性与排他性原则(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划分出的同一级别、同一类型的旅游资源必须具有共同属性,不同类型之间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对应性原则,次一级旅游资源必须完全对应上一级旅游资源的类型

容。

递次性原则(分级与分类相结合的原则),旅游资源可以分为不同

级别、不同层次的亚系统。

标准分别与统一原则

简明实用原则,旅游资源分级分类要简明实用,具有实践的可操作

性。

旅游资源的分了标准:成因,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原因与过程。

属性,旅游资源的性质、存在形式和存在状态

功能,能够满足开展旅游与休闲活动需要的作用

时间,根据旅游资源形成的时间不同,可将旅游资源分为不同类型

其他,如,开发利用情况、管理级别、旅游资源质量高低等。

旅游资源分类的步骤与方法:1.确定分类的目的与要求,明确是普通的一般性旅游资源分类,还是有特殊目的要求的专门行旅游资源分类,并参照一般分类原则和标准,结合实际确定相应的分类原则和标准。

2.通过比较分析,初步建立分类系统,把各种旅游资源分别归

入不同的类型。

3.通过补充、调整,完善分类系统。

4.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写出简要说明。内容包括该项旅

游资源分类的目的与要求、原则和标准以及分类结果等;

5.对区域旅游资源的分类成果,尽可能利用计算机建立旅游资

源信息系统,便于补充调整和实际应用。

依据旅游资源的功能分类:

观光游览型旅游资源(优美的自然风光、著名的古代建筑、城镇风貌、园林建筑)、参与体验型旅游资源(冲浪、漂流、赛马、渔猎、龙舟竞渡、游泳、制作、品味、访问、节庆活动、集市贸易)、商品购物型旅游资源(土特产、工艺品、艺术品、文物商品、仿制品)、保健疗养型旅游资源(疗养院度假村、温泉浴、沙浴、森林浴、练功房)、文化教育型旅游资源(各类博物展览、科学技术活动、文化教育设施)、情感寄托型旅游资源(名人故居、名人古墓、各类纪念地)

依据旅游资源的管理级别分类:世界级旅游资源(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

产名录》的名胜古迹,及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的旅游资源(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旅游资源(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森林公园)、市县级旅游资源(市县政府公布的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资源标准化管理具有包括哪些方面?我国分别出台了哪些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旅游资源标准化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旅游资源保护的标准化,二是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标准化。前者首先要建立旅游资源类型和等级的标准体系,形成旅游资源质量保护的技术指标,属于技术事项的标准化;后者需要在前者的基础上建立旅游资源经营过程的标准体系,形成以“质量循环”为特征的旅游产品过程管理模式,体现了工作和管理的标准化。

目前我国已经发布与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相关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各类旅游资源的质量等级标准,如《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海洋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等级划分原则》、《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等级划分原则》、《城市区域环境噪音标准》、《文物藏品定级标准》。综合性旅游区(点)质量等级标准,如《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世界自然遗产评定标准》、《国家地质公园评定标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评定标准》、《省市级风景名胜区评定标准》。

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标准及其他规范,如《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级》、《旅游规划通则》、《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旅游环境管理的本质和内容是什么?

本质上,旅游资源环境管理就是对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有效管理。

1.从旅游资源环境的系统因素看,旅游资源环境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对旅游资源环境系统及其各个要素质量的管理,主要包括自然环境质量和人文环境质量两个方面,具体包括土壤质量、水体质量、生物质量、空气质量、气候质量、声响质量与设施设备质量,以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质量等。

2.从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角度看,旅游资源环境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保护管理和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建设管理。

旅游资源有效管理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的前提条件?

1.明确旅游资源权属,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要使资源配置有效,其基本条件在于将生产者置于市场机制约束之下,且市场约束力越大,资源配置越有效。要达到这一条件,就必须明确生产者的产权,即明确生产者对资源、财产的权、责、利。2.分担旅游资源责任,旅游资源保护是旅游资源的所有者、经营者以及政府的义务与责任。3.分享旅游资源利益,所有者与经营者需要发扬企业伦理,形成社会导向型战略,与员工、社区居民、政府分享企业利润,并且经常通过公益性活动或赞助性活动回报社会,树立公众形象,形成“人和”局面,以便共同维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质量。

第五篇:关于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东北师范大学

课题名称

关于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学生姓名:柳 瑶

联系方式:***

准考证号:011208203343

业:旅游管理

2011年8月16日

摘要:

文章通过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过程中产生的众多环境问题的具体剖析,深刻地阐明两者间的关系及实质,并从现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现状产生的问题着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使我国的旅游环境资源健康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

旅游资源 ;开发 ;保护

当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性和世纪性的论题。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经济现象,旅游与环境关系密切。良好的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是旅游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而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也是旅游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国际社会对此予以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

目录:

一、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辨证关系

1.1

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关系 ···················4

1.2

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4 1.3

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破坏··············5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2.1

中国现阶段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5 2.2

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8

三、关于旅游环境的开发与保护的建议和思考

3.1

对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9 3.2

对旅游资源环境进行保护的建议 ······················10

四、在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的问题和进行保护的对策的建议 4.1

在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要持慎重考虑 ··················12 4.2

在保护区内开展旅游要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 ··········12 4.3

在保护区内开展旅游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 ······················································13 参考文献················································ 14

文: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辨证关系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旅游业的集中体现,也是旅游与环境关系的必要前提。开发和保护关系贯穿在旅游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并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而日益显出其重要性。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1.1

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关系 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旅游发展都必须以蓝天、碧水和青山为依托,离不开环境保护的保障作用,只有得到精心保护,处在良性循环状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才能激发人们的旅游愿望并转化为现实的旅游需求。因此,环境保护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推动了环境保护的发展。1.2

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一是不合理的开发建设。现代的旅游景点景观,己经不是以完全原始的形态使消费者无偿地直接享用了,它要经过旅游企业一定程序

开发与建设,将众多的潜在资源变成经济资源,或是将众多的经济资

源现代城市化,从而使自然资源变成商品,或是使已经商品化的天然 资源更易于交易,再通过商品的形式以经营的方式与消费者相交换。这种以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所进行的掠夺式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和影响。1.3 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破坏

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破坏。因管理不善,资源地游客涌入量往往超过其承载力,从而给资源本身造成致命的损坏。,在三合镇,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很有可能进行粗放型的开发模式。因此,相关部门要对此引起充分的重视。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旅游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但是事实上在世界的不少地方,由于人们对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中作用的片面理解出现了不少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问题。有些地方甚至以各种手段千方百计地发掘各种旅游资源,过度性地开发和消耗性利用所形成的弊端,带来了生态环境失衡或历史文化遗产的毁灭。2.1 中国现阶段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1)水体的破坏

水污染是旅游对自然资源较为严重的一种污染。它主要由干旅游 经营者在大量的工程兴建中、在日常经营工作中所产生并排出的含化

学物质的废水,旅游者在参与旅游项目如乘船、划船、漂流时不经意间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部分游人的不文明行为如往水里乱扔废弃物、随意排泄以及毁林开荒所造成的水流失等。这些污染使原本清澈的河(湖、海)水浮上一层厚厚的水藻和油污,水生物无法生存,严重破坏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2)土地破坏

造成土地污染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大量植被遭到破坏,旅游企业在开发资源时对原始森林进行肆意砍伐,工程修建时所需的建筑材料又往往是就地取材,加之部分游人对树木乱攀乱折等,都导致植被破坏,水土大量流失,加之一些企业任意把产生的废物排到企业外的区域,而不是按照规定集中处理,致使土壤中所含的营养成分越来越少,盐碱地、土壤呈酸性等现象越来越严重。此外,由干大量游入随身携带着各种塑料制的食品袋、用品袋,或是就餐时的一次性餐具,喝水的瓶子等。用完之后就随地乱扔,这些极难分解的白色垃圾被风吹得到处都是,对土壤的覆盖率极高,使原本贫瘠的大地又一次遭到人为的破坏。(3)大气与噪音的污染

旅游离不开交通,交通工具是使旅游者从居住地转到风景区的载 体,于是,各种车辆纷至沓来,呼啸而过,汽车尾气在空气中四处弥

漫,这种废气不仅污染空气,而且对人体也极为有害。此外,噪声的

污染也不容忽视,导游手持扩音器召集游客的声音,不文明游客的高声喧哗,以及旅游风景区内摊床商贩的大喊大叫等。现在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链条中,文娱活动已被安排为固定节目,于是,康乐中心保龄球的滚动声,夜总会声嘶力竭的纵吼声,迪吧里重金属乐器热烈激昂的敲打声,这些分贝极高的项目成为噪音污染的主要来源。(4)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严重

人类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内源件”破坏,即旅游资源遭到旅游活动本身(如旅游者、旅游建设等)的破坏,主要表现形式为: ①游人在景区的超负荷活动造成对旅游资源的损害或破坏。②少数游客对旅游资源的蓄意破坏。③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建设”。其次是“外源性”破坏,即旅游资源被周边区域的经济活动所污染和破坏。主要表现为: ①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造成旅游资源的毁坏。某些人为了牟取暴利,滥捕滥伐,致使许多景观植物和动物濒临灭绝。②文化艺术生产活动对旅游资源的破坏。

③工业生产活动对旅游资源的污染及破坏。旅游区外围兴建的小化工厂、化肥厂、农药厂等所产生的废弃物污染和破坏了旅游资源。

(5)文化的破坏

由于人文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文化性,开发会带来外来文化的冲击 也可能是对旅游资源的毁灭性打击。尽管旅游者与资源所在地的交流和影响以及两种文化的作用是相互的、双向的,但事实上,外来文化、外来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冲击和影响远大于他们所收到的资源地的影响。

2.2 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旅游环境有效保护的制约因素可作如下几方面的归纳:(1)旅游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

国家有关部门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我国的旅游业尚没有自己专门的旅游环境保护法,我国政府1985年才将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一项事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旅游业在我国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因此,关于环境保护虽然在立法上作了许多工作,但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方面却缺乏健全管理。(2)重产值、轻环境

虽然中央反复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但对基层企业领导者和经营决 策部门来说,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一直是个两难选择。在许多地区的

旅游开发和发展中,以牺牲长期效益为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3)环保经费紧张

各级财政拨给的保环专项经费和业务费用相当有限,加之工作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许多该收的环保费没有按规定如数加以征收,再加上污染治理欠帐太多,导致许多环保治理项目没有资金保证,环保工作无法实施,形成恶性循环。(4)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生态意识不强

我国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座落在偏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他们仍处在半封闭、半开放的发展状态中,过着原始的伐薪取暖、辟地种田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其居住地被开发成旅游点时,居民们或破坏生态或猎杀动物以供纪念品交易,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旅游经济收入。居民低弱的生态意识也反过来影响了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旅游区内随地乱扔纸屑、果皮、对文物乱涂写等不文明行为很是普遍。

(5)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问题远未从理论上和管理上得到解决。尤其是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和景区,旅游旺季时,长期“人满为患”。

三、关于旅游环境的开发与保护的建议和思考 3.1 对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首先,实行资源开发和保护中的“科技兴旅”战略,包括实施科技手段,使盲目的、掠夺式的粗放型开发为集约化的开发,最大限度地减少开发过程中对资源造成的破坏。

其次,保持并增加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资 源开发和保护是以资源的文化内涵为中心的。文化内涵是科学处理资源开发和保护之辩证关系的一个重要依据。保持并尽可能地增加资源的文化含量也将成为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新的价值取向,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面。

再次,培养熟悉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旅游专门人才的同时,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强化环保意识,真正做到政府引导、百姓配合,使旅游环境更好地同经济效益联系,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3.2 对旅游资源环境进行保护的建议 旅游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旅游发展得以永续的前提和保证。保护和恢复我国旅游环境的良好状态,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要通过综合治理。(1)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管理部门、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因此,通过法制观念教育、全面观念教育以及长远观念教育,来提高

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加强景区管理。景区管理经验表明,强化跨部门、跨行业、跨

地区协调管理力度,是实现景区管理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景区宏观管理和跨部门综合协调的法律依据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现状不相适应的问题比较突出,政出多门,互不衔接,导致执法混乱、随意、甚至冲突,是目前大多数景区管理面临的问题。(3)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程序要求。国家必须明确规定旅游资源开发的申请、审批的实质条件和程序条件,有关机构、组织、书会团体成立的申请、审批的实质和程序条件;规定为保证旅游资源法律法规的实施而采取的措施,包括对违反法律规定的单位和个人所采取的制裁性措施和被制裁者在申诉、起诉等方面的程序性措施;国家立法规定有关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管理机构、基金会、社会团体等,并具体规定这些机构或团体的性质和作用,权利义务和责任等

(4)环境权的引入和健全法律法规体制。旅游环境保护在发达国家,人们逐渐意识到人人应生而具有享受清洁健康和充裕的环境的权利。(5)增加环保经费和加强科学研究

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大事。在目前国家财政吃紧、困难较大的情 况下,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

旅游环境保护经费。比如,在旅游环保管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维护费;此外,地方政府要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

环境保护的投资。

(6)抓住时机、大力开发生态旅游

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由旅游者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的乡村旅游,绿色旅游等等生态旅游形式是当今公认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与环保矛盾不能共存的理想的旅游形式,是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四、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旅游的问题和进行保护的对策建议 4.1 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旅游要持慎重态度

在生态旅游开发中最需要加以注意的是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问题。自然保护区所含盖的地域是世界上存留的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是珍稀和濒危的生物物种和罕见的自然遗迹存留地。这些地区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物种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关键性区域。所以,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在对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利用方面都采取相当谨慎的态度。

据1999年科学时报报道,全国目前有22%的保护区因开展旅 游而遭到破坏,11%的保护区出现了环境和资源的退化。呼吁要慎重的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旅游。

4.2 在保护区内开展旅游,要建立在可靠的科学基础之上

与其他旅游开发方式相比,生态旅游开发对现代科学技术具有更大依

赖性。生态旅游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对生态系统和旅游系统内在关系的深入研究,以及新技术手段的应用的基础上。

4.3 在保护区内开展旅游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

在保护区内开展生态旅游要比其他旅游区有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自然保护区不受破坏,国家已经颁布了许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全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建设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所有的保护区在开展旅游时都必须按照规定来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

总之,旅游发展不应把自己同旅游环保敌对起来,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更持续地发展旅游;相信在全民环保意识日渐提高的今天,通过有关部门对旅游环境的宏观保护和综合治理,我们的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以持续利用,旅游业一定会真正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项“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刘汉洪、彭旺元:《南岳衡山“旅游公害”及其防治对策》,《旅游学刊》,1991.6(1);

2、刘振礼:《旅游环境的概念及其他》,《旅游学刊》1989;

3、刘继韩:《对承德避暑山庄旅游环境保护的意见》,《旅游学刊》,1994;

4、罗斯?道林(Ross.K.Dow Ling):《从环境适应性来探讨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学刊》,1993;

5、傅文伟:《发展旅游与环境管理》,《旅游科学》,1992;

6、谢彦君:《永续旅游;新观念、新课题、新挑战》,《旅游学刊》,1994;

东北师范大学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下载4月7日文化素质大讲坛生态旅游资源与开发word格式文档
下载4月7日文化素质大讲坛生态旅游资源与开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案例14: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案例: 台山市是著名的侨乡,依山临海,风景秀美,拥有海岛、温泉、生态、侨乡文化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丰富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为......

    旅游资源与开发心得

    《旅游资源与开发》心得 对于一个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对旅游资源不能说精通,但也是略知一二的。旅游资源与开发这门课是旅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自身研究能力缺乏,但是这......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考试要点 1、 红色旅游的含义: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 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

    旅游资源与开发(5篇范文)

    旅游资源与开发一、 总论 旅游资源的概念:凡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 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都可称为旅游资源。 对于这概念的理解:旅......

    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名词: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与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其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的协商一致,由主管机关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与依据。资......

    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1、旅游资源的概念:凡是能够吸引旅游者能够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都可成为旅游资源。 2、旅游资源的特点:1旅游资源的综合性 2......

    旅游资源开发与研究

    旅游资源开发与研究 单选题(12题) 填空题(10题) 名词解释(2题) 简答题(7题) 论述(2题) 一、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旅游资源学是专门研究旅游资源形成、特点、分类、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一......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 (一)广泛性:旅游资源的广泛性主要表现在品种的多样性,类型的复杂性,分布的多域性。我们在前面讲旅游资源分类时,已经从不同角度罗列了它的类型,其中既有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