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当前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情况的调查报告(精)
关于当前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当前生态旅游现状情况
(一调查显示,在已经开展旅游的保护区中,仅有 16%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工作,有 的保护区连一台必须的测量仪器也没有。根据科学监测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保护区仅占 20%,一些保护区已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甚至有 23%的保护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自 然保护区条例》 规定, 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从事旅游活动, 使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地域 减少, 它们的生活空间和养料系统也发生变化, 从而导致这里的动植物死亡和生态环境的破 坏。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保护区旅游现状调查显示:已有 22%的自然保护区由 于开展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 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二 由于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 使区域和城郊的一些风景区受到冲击。有的地方在风 景名胜区邻近盖工厂、办企业、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有的景区对名胜古迹随意修葺,在山 林古刹安置电器设备, 铺设人造大理石、地砖, 人工修整痕迹过重, 与其自然本色极不和谐;有的景区不顾环境、条件,乱建寺庙、佛像和不伦不类的主题公园等等。这些不仅破坏了风 景名胜、古迹文物的原始景观的文化内涵, 也对旅游环境的生态格局和风景结构造成了破坏。(三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
据旅游风景区提供的监测资料显示, 这里的水土、大气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噪音、烟 尘都超过了规定的标准。大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及酸雨等情况比较普遍。湘区武陵风景区中 二氧化硫含量高达 0.62毫克 /米 3, 超过国家一级大气标准 3.68倍;树林大片枯黄, PH 值达 4.44并出现酸雨酸雾。我国水污染的范围也在扩大,全国 135条受污染的城市河段中, 52条严重污染,其水质连灌溉标准都达不到,更谈不上饮用标准了。如饮用滇池水源的地区, 已成为昆明市传染病和许多疾病的高发区。黄河断流达 266天, 87%的河段水质达四级污 染,尤其是近几个月来,黄河干流中游河段遭到严重污染,水面上漂浮着一层厚厚的泡沫, 下面呈酱色的污水散发着刺鼻的异味, 鱼已死光, 连浇地都不能用, 对河南省沿黄河各城市 饮用水造成危胁。这是黄河历年来发生的最严重污染。而且是一次流域性污染。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 国民的生态意识较差,可 以说旅游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驰名世界的黄山、庐山垃圾随处可见, 甚至连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游客也留下 了各种饮料袋、包装袋等垃圾。致使那里不得不花费巨资去清除。开办旅游的自然保护区环 境污染问题也是日趋严重, 目前已有 44%存在垃圾公害, 12%出现水污染, 11%有噪音污 染, 3%有空气污染。
上述可见, 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那种把生态消费摆在首 位, 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作法,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走出生态旅游的 认识误区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开展生态旅游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 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 必须 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否则, 太多的游客会对目的地的环境 造成过大的压力,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
主要措施:(一 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
自然环境是由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组成的, 必须保持相对平衡。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 统,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对于地上、地面、地下环境有多方面的影响,如 果把森林看做单纯的木材生产基地去砍伐, 而且是掠夺式的经营, 不顾植被具有极为重要的
防止环境恶化功能(涵养水源、保护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等等 ,那么 最终破坏森林的恶果将是人类自身的灾难。从古巴比伦王国的消失到全球性的温室效应, 无 不证明了一这点。
森林公园则是在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经济系统, 是以人类、生物和 环境的协同发展为原则, 以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宗旨, 它们所追求的目 标是:即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且自身得到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人的发展构 成危害。这就为在此基础上开展各项生态旅游活动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区域环境。1982年, 我国建立了第一个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她以神奇的地貌和优美的环境向世人一 展森林公园的风姿,为中国的生态旅游开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截至 1996年底,全国已建 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 811处,年吸引游客达 5000多万人次。随着森林公园旅 游人数的增加, 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必然产生矛盾,引起诸如土壤、植被、水质和野 生动植物的环境问题。另外我国森林公园大都是在国有林场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因 经营方式的转变, 这就带来了一个更新观念和提高对森林价值和生态环境的再认识问题。因 此, 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森林公园建设是保证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中 国资源的保护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1、加强生态管理,使之持久协调发展
森林是一个整体, 森林除木头外, 还有许多其它物种, 它是一个由许多成份构成的复杂 系统。如果把森林看做单纯的木材生产基地去砍伐, 而且是掠夺式的经营, 那么我们采了木 头, 却恶化甚至是毁灭了其它资源的生存环境, 得不偿失。当然也不能发挥森林资源的全部 效益。但我们保护森林,并不是完全任其自然。自然森林也会自然枯萎,如不砍伐,任其自 生自灭,也是浪费资源。所以在不过度改变森林结构的前提下,进行采大留小有计划、有选 择的开采,以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2、严厉打击森林犯罪
1998年 10月 2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林业局、公安部、监察部 联合发出《关于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专项斗争的通知》 ,经过全国各级森林 公安机关和各部门的艰苦努力, 打击处理了一批违法犯罪分子, 收回了一批被毁坏和被长期 占用的林地。截至 1998年 12月底,全国森林公安机关共
查处各类森林和野生动物案件 26369起,打击处理违法犯罪人员 28131人,其中刑事拘留 791人、逮捕 681人,为国家 挽回了直接经济损失 2928万元,收缴木材 46351立方米、野生动物 209365头(只 ,收回 林地 58305亩,取得显着成绩。但是,林区治安的几个突出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一些基层单位、干部法制观念淡薄, 毁林开荒、乱占林地的现象仍时有发生;犯罪分子在严 打斗争开展后仍顶风作案,如云南省昆明市现每月从市区运往外省的保护动物仍在 1吨左 右;盗伐、哄抢国有林木、非法运输、销售木材在一些地区仍很严重;有些地区地方保护主 义严重,打击森林犯罪力度不够。因此针对上述情况,要加强森林立法工作,加强法制宣传 教育, 依法保护森林。只要我们按照法律严格执行,加大打击力度,森林建设就有了根本的 保障。
(二 统一规化、有序开发
做好旅游开发规划, 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 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 也 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 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 必须对旅游区的 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 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 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 并采取积极措施, 消除或减少污染源, 加强对环境质量 的监测。为保证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的高品位, 旅游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遵循适度地有序地分 层次开发的原则, 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自然的开发行动。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 估,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
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对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经 济增长的项目坚决制止。经济开发可以在风景区以外的广大土地上进行。即使是配合风景区 的旅游, 其主要服务设施也完全可以在风景区外围建设。古今中外名山、风景区和国家公园 都是精神活动的场所而非经济场所。我国古代, 五岳山下都设有镇, 镇就是专门提供服务设 施的。宋代规定泰山的外围 7里内禁樵采。元代规定 40里外的徂徕山禁止砍柴,都是为了保 护泰山。美国规定商业开发要在国家公园以外的地方, 其黄石国家公园自被发现建立后, 不 仅禁猎、禁伐, 而且陆续迁走了居住其中的印第安土着。德国阿尔卑斯山国家公园的面积达 300多平方公
里, 公园内并无一条索道,若干条索道都是设在公园之外的。这些发挥功能区 分、区内观景、区外经商的优良传统,我们可以借鉴。如将旅游设施建在山脚下,山上不修 索道,这样游 人势必在山脚下的宾馆住宿,当地赚取住宿费和餐饮费肯定高于索道费,而 且游人分散于各处, 大大缓解了因乘索道造成的山顶过分拥挤。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下, 现有的生态技术, 资金条件以及人们的环保意识还达不到维护生态平衡要求的情况下, 必须 将宝贵的生态资源留给子孙后代,而不是开发殆尽。旅游区的环境容量问题,应加强研究, 在旅游区的环境容量未确定之前, 必须控制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对一些重点保护的景区, 必 须防止太多的游人进入, 即使是一般旅游区, 也应严格控制超容量吸引游人。因为,环境容 量是有限的,破坏容易修复难, 一旦旅游超过了环境容量,造成了巨大的环境破坏,再来治 理就十分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三增强环保意识,强化法制观念
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的破坏, 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 法和管理。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 保护法》 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 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 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 增加补充规定。如增加对旅游的环境保护税收, 用于修复被损环境的 管理。地方政府和旅游有关部门应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 例如对生态保护区的开发, 要根据环境法律, 规定哪些部分严禁开发, 哪些部分可以开发以 及开发的规模、开放的季节和可接待的人数等等。又如规定哪些地区禁止带火种, 禁止狩猎 和毁坏林木,禁止遗弃垃圾和生活用品。对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 加大执法力度, 使其承担 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思想意识比法规更重要。我国在生态旅游的生态规划和生态教育方面都很薄弱, 旅游业 主要以盈利创收为目的, 不少旅游区根本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就开始营业。在旅游景点, 很 少设立宣传生态意识的宣传栏,导游们的导游词中也很少触及生态道德教育的问题。而且, 旅游业的干部及导游中大多数人也未接受过系统的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因此, 我们在 倡导生态旅游时,必须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 加强宣传教育, 转变全民观念。具体做法 一是要通过立法, 把对旅游区的环境
影响评价及对策真正落实到每一个景点, 并要求所有的 旅游管理人员、导游都必须经过系统的生态教育,改变那种认 ?quot;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旅游资源可再生的观念以及对旅游开发的环境效应评估认识不足的现象, 切实把旅游环境当 成旅游业的生命和形象。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 把发展旅游业的目标与立足点建立在保 证当代和几代、几十代人的旅游需要上, 并以这种思想观念为指导, 做好环境保护的各项具 体工作。二是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计划, 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国情教育 中增设这方面的教育内容。使我们的子孙后代从小就开始重视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爱护自 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使生态善恶观、生态 良心、生态正义、生态义务成为青年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规范。三是充分利用旅游这一生动活 泼的大学校, 使生态旅游的全过程, 成为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使旅游者在大 自然中唤起绿色的激情,绿色的愉悦、绿色的思考,体验大自然的谐、有序,体 ?quot;天 人合一的传统文化, 达到热爱自然、师法自然,启迪人生的目的。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态教育
和生态道德教育,使每一个人旅游者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保护自然的小事做起。王夏清
第二篇:关于当前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当前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当前生态旅游现状情况
(一)调查显示,在已经开展旅游的保护区中,仅有16%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工作,有的保护区连一台必须的测量仪器也没有。根据科学监测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保护区仅占20%,一些保护区已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甚至有23%的保护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从事旅游活动,使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地域减少,它们的生活空间和养料系统也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这里的动植物死亡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保护区旅游现状调查显示: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二)由于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使区域和城郊的一些风景区受到冲击。有的地方在风景名胜区邻近盖工厂、办企业、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有的景区对名胜古迹随意修葺,在山林古刹安置电器设备,铺设人造大理石、地砖,人工修整痕迹过重,与其自然本色极不和谐;有的景区不顾环境、条件,乱建寺庙、佛像和不伦不类的主题公园等等。这些不仅破坏了风景名胜、古迹文物的原始景观的文化内涵,也对旅游环境的生态格局和风景结构造成了破坏。
(三)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
据旅游风景区提供的监测资料显示,这里的水土、大气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噪音、烟尘都超过了规定的标准。大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及酸雨等情况比较普遍。湘区武陵风景区中二氧化硫含量高达0.62毫克/米3,超过国家一级大气标准3.68倍;树林大片枯黄,PH值达4.44并出现酸雨酸雾。我国水污染的范围也在扩大,全国135条受污染的城市河段中,52条严重污染,其水质连灌溉标准都达不到,更谈不上饮用标准了。如饮用滇池水源的地区,已成为昆明市传染病和许多疾病的高发区。黄河断流达266天,87%的河段水质达四级污染,尤其是近几个月来,黄河干流中游河段遭到严重污染,水面上漂浮着一层厚厚的泡沫,下面呈酱色的污水散发着刺鼻的异味,鱼已死光,连浇地都不能用,对河南省沿黄河各城市饮用水造成危胁。这是黄河历年来发生的最严重污染。而且是一次流域性污染。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意识较差,可以说旅游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驰名世界的黄山、庐山垃圾随处可见,甚至连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游客也留下了各种饮料袋、包装袋等垃圾。致使那里不得不花费巨资去清除。开办旅游的自然保护区环境污染问题也是日趋严重,目前已有44%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气污染。
上述可见,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那种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作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走出生态旅游的认识误区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开展生态旅游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否则,太多的游客会对目的地的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主要措施:
(一)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
自然环境是由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必须保持相对平衡。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对于地上、地面、地下环境有多方面的影响,如果把森林看做单纯的木材生产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夺式的经营,不顾植被具有极为重要的防止环境恶化功能(涵养水源、保护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等等),那么最终破坏森林的恶果将是人类自身的灾难。从古巴比伦王国的消失到全球性的温室效应,无不证明了一这点。
森林公园则是在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以人类、生物和环境的协同发展为原则,以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宗旨,它们所追求的目标是:即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且自身得到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人的发展构成危害。这就为在此基础上开展各项生态旅游活动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区域环境。1982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她以神奇的地貌和优美的环境向世人一展森林公园的风姿,为中国的生态旅游开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截至1996年底,全国已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811处,年吸引游客达5000多万人次。随着森林公园旅游人数的增加,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必然产生矛盾,引起诸如土壤、植被、水质和野生动植物的环境问题。另外我国森林公园大都是在国有林场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因经营方式的转变,这就带来了一个更新观念和提高对森林价值和生态环境的再认识问题。因此,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森林公园建设是保证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中国资源的保护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1、加强生态管理,使之持久协调发展
森林是一个整体,森林除木头外,还有许多其它物种,它是一个由许多成份构成的复杂系统。如果把森林看做单纯的木材生产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夺式的经营,那么我们采了木头,却恶化甚至是毁灭了其它资源的生存环境,得不偿失。当然也不能发挥森林资源的全部效益。但我们保护森林,并不是完全任其自然。自然森林也会自然枯萎,如不砍伐,任其自生自灭,也是浪费资源。所以在不过度改变森林结构的前提下,进行采大留小有计划、有选择的开采,以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2、严厉打击森林犯罪
1998年10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林业局、公安部、监察部联合发出《关于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专项斗争的通知》,经过全国各级森林公安机关和各部门的艰苦努力,打击处理了一批违法犯罪分子,收回了一批被毁坏和被长期占用的林地。截至1998年12月底,全国森林公安机关共查处各类森林和野生动物案件26369起,打击处理违法犯罪人员28131人,其中刑事拘留791人、逮捕681人,为国家挽回了直接经济损失2928万元,收缴木材46351立方米、野生动物209365头(只),收回林地58305亩,取得显着成绩。但是,林区治安的几个突出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一些基层单位、干部法制观念淡薄,毁林开荒、乱占林地的现象仍时有发生;犯罪分子在严打斗争开展后仍顶风作案,如云南省昆明市现每月从市区运往外省的保护动物仍在1吨左右;盗伐、哄抢国有林木、非法运输、销售木材在一些地区仍很严重;有些地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打击森林犯罪力度不够。因此针对上述情况,要加强森林立法工作,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依法保护森林。只要我们按照法律严格执行,加大打击力度,森林建设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二)统一规化、有序开发
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为保证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旅游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遵循适度地有序地分层次开发的原则,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自然的开发行动。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对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经济增长的项目坚决制止。经济开发可以在风景区以外的广大土地上进行。即使是配合风景区的旅游,其主要服务设施也完全可以在风景区外围建设。古今中外名山、风景区和国家公园都是精神活动的场所而非经济场所。我国古代,五岳山下都设有镇,镇就是专门提供服务设施的。宋代规定泰山的外围7里内禁樵采。元代规定40里外的徂徕山禁止砍柴,都是为了保护泰山。美国规定商业开发要在国家公园以外的地方,其黄石国家公园自被发现建立后,不仅禁猎、禁伐,而且陆续迁走了居住其中的印第安土着。德国阿尔卑斯山国家公园的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公园内并无一条索道,若干条索道都是设在公园之外的。这些发挥功能区分、区内观景、区外经商的优良传统,我们可以借鉴。如将旅游设施建在山脚下,山上不修索道,这样游 人势必在山脚下的宾馆住宿,当地赚取住宿费和餐饮费肯定高于索道费,而且游人分散于各处,大大缓解了因乘索道造成的山顶过分拥挤。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下,现有的生态技术,资金条件以及人们的环保意识还达不到维护生态平衡要求的情况下,必须将宝贵的生态资源留给子孙后代,而不是开发殆尽。旅游区的环境容量问题,应加强研究,在旅游区的环境容量未确定之前,必须控制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对一些重点保护的景区,必须防止太多的游人进入,即使是一般旅游区,也应严格控制超容量吸引游人。因为,环境容量是有限的,破坏容易修复难,一旦旅游超过了环境容量,造成了巨大的环境破坏,再来治理就十分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三)增强环保意识,强化法制观念
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如增加对旅游的环境保护税收,用于修复被损环境的管理。地方政府和旅游有关部门应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例如对生态保护区的开发,要根据环境法律,规定哪些部分严禁开发,哪些部分可以开发以及开发的规模、开放的季节和可接待的人数等等。又如规定哪些地区禁止带火种,禁止狩猎和毁坏林木,禁止遗弃垃圾和生活用品。对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思想意识比法规更重要。我国在生态旅游的生态规划和生态教育方面都很薄弱,旅游业主要以盈利创收为目的,不少旅游区根本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就开始营业。在旅游景点,很少设立宣传生态意识的宣传栏,导游们的导游词中也很少触及生态道德教育的问题。而且,旅游业的干部及导游中大多数人也未接受过系统的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因此,我们在倡导生态旅游时,必须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全民观念。具体做法一是要通过立法,把对旅游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对策真正落实到每一个景点,并要求所有的旅游管理人员、导游都必须经过系统的生态教育,改变那种认?quot;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旅游资源可再生的观念以及对旅游开发的环境效应评估认识不足的现象,切实把旅游环境当成旅游业的生命和形象。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把发展旅游业的目标与立足点建立在保证当代和几代、几十代人的旅游需要上,并以这种思想观念为指导,做好环境保护的各项具体工作。二是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计划,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国情教育中增设这方面的教育内容。使我们的子孙后代从小就开始重视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爱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使生态善恶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生态义务成为青年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规范。三是充分利用旅游这一生动活泼的大学校,使生态旅游的全过程,成为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唤起绿色的激情,绿色的愉悦、绿色的思考,体验大自然的谐、有序,体?quot;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达到热爱自然、师法自然,启迪人生的目的。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使每一个人旅游者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保护自然的小事做起。
王夏清
第三篇:关于“乌镇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调查报告
关于“乌镇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调查报告
[摘要]当风景名胜旅游开发到资源已经有限时,古村镇的开发成为目前国内旅游开发的热点。但是,如何把一个优价制的古村镇开发成一个原貌、文物、韵味都得到很好保护,又能成为旅游的热点,带来经济收益从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这是古村镇资源开发与保护面临的难题。
[关键词] 古村镇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人流量乌镇模式
一、绪论
1.“古村镇”一词,泛指所有仍保有比较完整的古建民居、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古城、古村、古镇,以及建筑古旧、风俗奇特的少数民族村寨。
走进这些赌局特色的古村镇,解毒其形成、发展和存在的原因,追寻数百年前先祖的省会意韵,感受其特有的文化氛围、远古的传承的生活方式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你会得到永久的精神享受。
2。以乌镇为例:乌镇是一个有着1300多年建镇史的古镇,是江南水乡六大古镇之一。其古风犹存的东西南北四条老街呈“十”字交叉,构成双棋盘式河街平行、水陆相连的古镇格局。在对古镇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方面,乌镇作了有效的探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如管线地埋、河道清淤,修旧如故、控制过度商业化等工作,都是在全国古镇闹呼吁开发中首创或成功运做的典范,受到专家和同行的肯定,被联合国专家考察小组誉为“乌镇模式”。
3。考察的意义
当风景名胜旅游开发到资源已经有限时,古村镇的开发成为目前国内旅游开发的热点。但是,如何把一个优价制的古村镇开发成一个原貌、文物、韵味都得到很好保护,又能成为旅游的热点,带来经济收益从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这是古村镇资源开发与保护面临的难题。古村镇连同一种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的消逝,仅仅发生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与传统家园的彻底割裂,也仅仅是一两代人的人生。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在现代化的浪潮里,“新价值”的狂欢中,能白村些传统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的古村镇,实属不易。那些古老的生态本来就
很脆弱,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古村镇,大多处于偏僻地区,即使曾经一度繁华,也因历史的原因而门前冷落、尘封窖藏,由此免于浩劫。一旦春光乍泻,成为热闹的“旅游资源”,其“钱景”自然可观,但前景充满变故。出于对古村镇旅游的关注和关心,笔者在2009年05月29日对乌镇进行了一次调研,亲身体验了乌镇的独特魅力,实地了解到乌镇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现状。同时发现了一些问题,深思其中利弊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并为乌镇旅游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希望乌镇的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调查结果
本次调研有效问卷为46份,其中一份代表了当地老者们的看法。
(一)当笔者在东栅的长廊(休息场所)做调研时,调研的话题引起了老人们兴趣。笔者总结、整理其观点,主要有三:1。古镇的古建筑都是新的,是表面现象,只有古戏台是真的。
2。姑嫂饼不好吃,都是外乡人做的。2。景区开发了,物价上涨了,当地居民没有得到实际利益(最起码包括这几位)。名义上是政府开发,实为旅游公司开发。
(二)问卷结果调查对象:性别 男29人 63%,女17 37%
年龄20以下 3人 6.5% ,21-30 23 50% ,31-40 5 10.9%,41-50 4 8.7%, 51-60 5 10.9 ,60 6 13%
职业 工人8 17.4%,商人1 2.2% 行政事业人员 7 15.2% ,学生 12 26.1%,科教人员3
6.5% 其他15 32.6%
学历 初中以下 5 10.9% ,高中 4 8.7%,大专10 21.7%,本科23 50%,研究生及以上 3 6.5% 通过分析,从一个侧面得知来乌镇旅游的群体多为中青年知识分子.2.古镇保护情况:
古镇印象:地方特色很浓 22人 47.8%,特色不明显 4 8.7%,商业化过强 12 26.1%,一般 6 13.0%,其他2 4.3%。
古镇民风民俗的保护现状:非常好 8 17.4%,好13 28.3%,一般1839.1%,不太好 7 15.2%,差0
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姑嫂饼的注册商标保护:知道7 15.2%,一点10 21.7%,不清楚 28 60.9%
从数据上看,大部分人对古镇印象比较好,认为古镇保护一般。
3.古镇开发状况:可促进古镇 保护与开发的产业中,85%的游客选了旅游业。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多选):价格高22人次,服务设施不配套 18人次,环境卫生差14,管理混乱13,服务跟不上12,交通不发达 11,建筑不和谐6。
调查的意见和建议:控制人流量5人,少些商业化5人,应注重民风民俗的保护 4人,提高服务质量1人,应让当地居民得到切实利益 2人.共有17人写出意见或建议。
三、提出建议
(一)古镇开发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志是:古镇居民生活质量是否提高。
乌镇当地老者的看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并没有明显提高。
但据报道,乌镇并没有变成游客的风景、住户的尴尬,近年来投入2亿多用于改善老街的基础设施。乌镇从古镇旅游中得到了一定的好处。
依次我建议: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的有关部门应加大政策的宣传,让当地居民理解古镇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和政策,携手共创美好古镇。同时要逐步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特别是现在居住在古镇的居民。
(二)基于游客的意见或建议,提出我的建议
1.控制人流量。
2.实行区分需求定价法
3.切实做好古镇的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
4.完善古镇的服务设施,改善古镇景区及景区周边的环境卫生。
5.不断促进古镇周围环境、周边民居与景区建筑的和谐一致。同时,应不断挖掘古镇资源,提高古镇旅游产品的“含金量”。
参考文献:1.席岳婷 《基于优效型公共产品理论的古村镇遗产研究》2006.2.黄祖松 《乌镇模式》 广西新闻网 2007.01.05.3.潘莹、赵晓峰、习建新《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策》2007.
第四篇:浅谈中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浅谈中国旅游资源 开发与保护
旅游资源(Tourist Resources),又称作“旅游吸引(因素)”(Tourist Attraction),即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事物与因素。它们能够被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且在通常情况下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旅游资源既包括具象的,例如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主题公园、自然或人文特殊景观、节庆活动、会展、娱乐中心、会议中心、购物场所、某些特殊劳务等,也包括抽象的,例如社会风气、文明程度等;更有综合的
人类旅游活动的历史极其久远。从生产水平提高到产品除了维持生存需要之外有了剩余的时候,一部分人便开始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便开始了旅游活动。一般将此时期的旅游称为“旅行”,以区别于现代的旅游。人们主要是对自然山水、文物古迹的游览和对社会风情的考察,也涉及歌舞、杂技、动植物等。当时较多的是从属于政治、军事、商业、文化、宗教等活动,这些可以从《庄子》、《山海经》、《论语》、《诗经》、《穆天子传》、《史记》、《战国策》等中国古代文献中得到大量有关信息。
自从1841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开创了近代旅游业之后,由于旅游日益成为大众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人们的兴趣是多层面的;由于旅游业竞争的激烈,迫使旅游业经营者必须想方设法来迎合旅游者的需要,不断创造新的旅游项目;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金的积累与集中,使得一些新颖的创意能够得以实现。这在现代人造景观建设中尤其突出,所以旅游资源的内容日益丰富。旅游活动也从一般的游览观光到寻求亲身体验、感受刺激、增长知识、度假疗养、休闲,所以原先看来很平常的事物或原本是科研、文教和生产的单位,现在也颇受旅游者的青睐,不仅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土民情,而且生产和商业场所、文教单位、科研基地、电视塔以及文化名人、长寿者等,也常有旅游者光顾,乃至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战争、监狱等社会现象,也都已被利用来发展旅游业。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旅游资源,这不仅因为文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自然科学技术和经济发达,并因此能够创建许多新奇的、高科技的旅游项目以吸引游人。这种文明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旅游吸引力,特别是吸引那些希望了解其成功途径、学习科学技术的人们前往考察。旅游资源的范畴,随着时代的推移和旅游需求的多样化而逐渐扩展。
总之,现代已经很难找出哪一类事物和现象绝对不可能被用作旅游资源了,而且绝大部分原来都是其他产业的资源或产品。
首先必须确定分类标准。标准不同,其分类结果必将大相径庭。人们可以从旅游资源产生的原因和历史、是否可以再生、利用方式、赋存状况等各种角度来对其进行分类。
较为普遍的是从其产生原因或称为属性的角度,将其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
自然旅游资源主要与各地自然条件相关。各地的自然条件与地球的形成、地壳的变化、大气环流等有直接关系,也与其地理区位有关。它们决定了山地的高度及走向、岩石的性质及风化程度,河流的水量及其季节变化,气候条件和动植物品种等,故自然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带性。某些自然旅游资源还具有垂直分布特征,以动植物最为明显。各种自然因素之间会相互作用,因而某些自然旅游资源的分布互为条件,例如岩石性质与泉水的出露及水质,海拔高度、气候条件与生物群落,流水切割与峡谷等。
人文旅游资源主要与人类历史有关。文物古迹多分布在人类文明发展较早、人类活动较频繁的地区;而现代城市、游乐项目多分布于现代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至于少数民族风情则多分布于远离政治经济中心的边远地区,因为历史上少数民族多因曾受到压迫和排挤而不得不逃避到偏远、荒芜地区以求生存。如今那些地区也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干扰,独特的民族风情得以较好地保持下来。另一方面,人文旅游资源必须以自然条件为基础,在许多方面表现出自然因素的影响。即以建筑而言,气候湿热地区的建筑物较轻盈单薄,寒冷地区则较厚重,房顶的坡度与雨量有直接关系。
旅游开发是一种经济技术行为,即运用适当的经济、技术资源,特别是智力资源,以使旅游资源由资源优势产生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过程。其中,资源和市场是基础,经济、技术是先决条件,正确处理旅游业发展同环境、同旅游资源保护的关系是前提。但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智力的重要性,因为只有独具匠心的规划开发才可以创造出出类拔萃的旅游项目。唯此才能保证其在剧烈的竞争中具有优势。
受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影响,旅游资源的分布和开发条件并不平衡。有的地方原本缺乏价值高的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便创造旅游资源。有的地方虽有旅游资源,却“藏在深山人未识”,或虽明知其存在而因不具备某些条件无法被旅游者利用,只有经过规划开发才能产生具有足够旅游吸引力的旅游点,有些旅游资源已经在利用,为了提高其效益还应加强开发力度。
所以,旅游开发包括三重内涵:一是从无到有,创造新的旅游项目;二是使尚未被利用的旅游资源变得能够为旅游者所利用,并产生效益;三是使已被利用的旅游资源进一步深入开发,增加其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以提高其效益。
旅游业是否能够顺利、持续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环境状况。故几乎在世界上提出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同时,也就提出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为了旅游持续、健康地发展,并充分发挥旅游的积极影响和抑制消极影响,专家们开始提出“旅游生存战略”的命题。1995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等,在西班牙召开了“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包括中国在内的7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宪章》指出,旅游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能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环境的损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而旅游业赖以发展的资源是有限的,故要求改善环境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宪章》呼吁国际社会各政府当局与人士,接受其提出的目标和原则。主要有:旅游发展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旅游要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成为一个整体,保持旅游地原有的平衡的关系;在制定旅游发展战略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当地传统习惯和社会活动,注意维护地方特色、文化和旅游胜地,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唯一正确选择,但目前我国旅游业还存在着许多不良因素制约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科学的规划与管理,依赖于健全的机制,依赖于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依赖于全体公民的共同行动,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虽任重道远,但前途无限光明,只要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我国旅游业必将更加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陈卫东,旅游持续发展规划初探,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5 马勇,李玺,.旅游景区管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石凤英《论自然保护区旅游的持续发展》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4第4期
刘丽梅.旅游企业环境意识的调查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8, 17(2): 166-174
第五篇: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思考
旅游管理(1)班
3100511139
么雪玲
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旅游资源的大规模开发随之而来的就是开发带来的问题,有的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差,导致了旅游资源的破坏,从而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
在旅游活动给景区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其的保护,应该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发开的过程中,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把对旅游资源的破坏降到最小限度之内。在开发与保护发生冲突时,应以保护优先,避免损害长期利益。
对旅游资源避免大规模的盲目开发建设,充分考虑到影响其资源保护的各种因素,实行整体保护,并合理对其再利用。
在一些著名的山地旅游中,开发商过分的注重对其交通的开发,如索道、水泥道等,这虽然为游客上下山提供了便利,但这样却失去了爬山最原始的乐趣,无法体验那种跋山涉水的地感觉,也对山体造成了一些破坏,我认为这样的开发应适当,能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即可。
在旅游景区的商店、通讯、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应该因地制宜,适可而止,像那些土特产品店、文物古玩店等就不是多多益善,应该设在景区外交通集散地或住宿区,使景区更像是景区而不是大型露天商场。
在对一些人文景观的开发时,应该注重其内在价值的开发,这样对旅游资源的价值是高层次利用。对文物的修复,要建立在不改变其原状的前提下。还有就是对一些世界遗产、文物保护区的旅游资源应该是保护多于开发。
对旅游吸引物进行的修缮、恢复、扩建与美化,应该尊重自然和历史,以保持景观的真实性、完整性为原则,并不是越多越大越高越时尚越好。原始美、残缺美、苍凉美是自然历史文化内涵的美,因其难得见与无法复制显得更为可贵。
现在知名的景点越来越多,随着经济条件的提高,景区内的高档设施越来越多,这类设施的建设越多对景区的破坏就越大,其实景区内的设施不必要多豪华,能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符合景区的整个审美、低碳、环保就行。
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以生态环境为导向而不是以市场为导向,要以保护为前提。在一些旅游资源的开发时也要加强管理,对开发中违反法规的应该予以处罚。对于公众,应该加强对公众的教育,使人们提高对资源的保护意识和自觉性,倡导健康文明消费,开展生态旅游,降低旅游区内的高档消费需求,从而抑制开发商开发高档设施,更好的保护资源。
景区景点内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健全景区内的一些制度,还要严格控制旅游接待量,避免超承载量对景区资源造成损耗。
总之,要平衡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