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融危机对中国交通建设行业影响的思考与对策
苦练内功全面提升企业素质抢抓机遇实现公司稳健发展
——金融危机对中国交通建设行业影响的思考与对策
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惊骇世界,并对各国实体经济形成巨大的冲击。对全球众多企业来说,应对危机,求得生存成为当务之急。但对中国建筑行业来说,这是继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后面临的又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为应对金融海啸,中央迅速调整宏观政策,适时提出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扩大内需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战略决策。中央政府公布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各地方政府相继公布了近18万亿的投资计划。面对这场金融危机,我们中交二航局的应对方略是:苦练内功,全面提升企业素质,抢抓机遇,实现公司稳健发展。
一、正确把握国际、国内经济的“大势”
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爆发的10年前,中交二航局还是一家年施工总产值不到15亿元,利润仅1000余万元、产品结构单一的建筑企业。10年弹指一挥间,中交二航局已经发展成为一家总资产近百亿元,年总承包产值近150亿元,在港口码头、特大型桥梁、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具有强大竞争能力和较高知名度,管理规范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近10年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中交二航局善于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善于把握顾客与市场变化的快节奏,发挥好自身优势,适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由于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急剧变化,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这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中国经济11月份CpI涨幅在上月回落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度下降,预测为2.8%左右,明年初可能出现通缩。今年1-10月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已经连续三个月出现负增长。上半年,中小企业倒闭6.7万家。
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和出现大的波动,中央对宏观经济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出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今后二年仅中央政府将有4万亿元投资,并决定在今年第四季度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加快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
综合对国内外经济环境透析,未来一二年我们面对的外部经济环境是:经济衰退,金融动荡,投资减少,成本上升,货币贬值。内部经济环境是: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投资加大,GDp增长在8-9%之间,生产物价指数上升,建筑业及相关的钢铁、水泥等行业有可能再次过热,而与出口外贸相关的制造业可能过冷。
因此,从总体上看,XX年年是建筑业的转折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原材料、油料、人工费的大幅上涨或犹如过山车一样的剧烈波动,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环境保护的成本日益上升,这些综合的因素使建筑行业进入了高成本时代,同时面临的成本的不确定因素更加难以控制,履约风险加大。
二、科学审视交通建设行业的“危”与“机”
中国交通建设行业,主要业务集中在港口、公路、铁路工程建设领域,当前世界经济危机对这一行业的影响是直接的、显而易见的。
港口建设市场,可能面临3至5年的萧条期。港口码头是中交二航局的传统主业,占主业的30%左右,这一板块将面临较大冲击。由于外需不振,国内出口下滑,航运业不景气。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由5月的11067点跌至现在的824点。造船业遇上寒冬,钢铁企业、能源企业景气度下降。航运企业运力过剩,现有港口、船厂业务萧条,相应的业主货运码头建设会大幅下降,在建项目也将面临资金不到位而停工下马的危险。从中长期来看,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思路的调整,依靠外贸支撑GDp增长的格局将转变为依靠消费、外贸、投资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港口建设必然与之同步调整,要从出口外贸港建设为主转向内陆港口建设与内河整治工程齐头并进。
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工程迎来了新的一轮黄金发展周期。由于公路、铁路、轨道交通建设对经济的拉动直接作用明显,国家在今后二年的4万亿元计划投资中,公路、铁路、电网投资高达1.8万亿元,公路与铁路市场,将出现3至5年的快速发展期。公路及特大型桥梁系中交二航局的拳头产品,经过近十年的拓展,中交二航局已成为国内最著盛名的建桥企业之一,建造和参与建设了百余座跨江、跨海湾特大桥,成功建设苏通长江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等世界级桥梁;同时,近几年中交二航局抓住铁路市场开放和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在中交股份的大力支持下,至XX年进入铁路工程建设市场以来,承接的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及地铁、轨道交通项目已经超过100亿元,成为新的主业增长点。面对新一轮的铁路发展机遇,我们中交二航局必将大有可为。
海外工程承包市场将面临一个不确定的时期,快速发展的势头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过去两年中交二航局承揽的海外合同额超过8亿美元,在主业板块中异军突起,成为公司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但金融危机带来海外工程承包市场三个方面的改变,一是基于中国自身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就是对世界经济的最大贡献的认知,中国政府将着眼于拉动内需,以投资海外拉动出口的政策将有所改变,对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投资将大幅下降,国家投资性框架项目将减少;二是由于国际油价的大幅下挫,非洲、中东、俄罗斯等产油国外汇收入大幅下降,必然导致这些国家的投资项目大幅减少;三是由于金融危机加剧了利率和汇率风险,特别是汇率风险,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对冲手段,成为中交建设行业扩展海外工程承包市场面临的一大难题。
再从资本运作层面看,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股票市值大幅缩水,香港恒生指数由高位的3万点下降到目前的1.2万点左右,A股市场上证指数由高峰的6100点下降到目前的1800点左右。同时,因企业毛利率下降,负债率提高,资产缩水,与股票市场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再融资困难,这将对企业的扩大再生产、项目投资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随着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扩大内需战略决策的实施,施工企业可能面临原材料再次大幅上扬,项目成本上涨风险十分巨大;地方政府乱铺摊子,自不量力地加大投入,致使大量资金不落实项目出现,垫资项目、假BT项目增多,而政府因债务负担沉重,偿还能力下降,这些风险如果应对不当极有可能导致施工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陷入绝境。
三、化“危”为“机”,实现公司发展新跨越
如何化“危”为“机”,实现公司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我们中交二航局的主要对策是:苦练内功,全面提升企业素质,抢抓机遇,实现公司稳健发展,推动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战略性转型,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奋斗,为实现公司“成为世界一流的工程建设企业,成就基业常青的百年二航伟业”的愿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是实施大铁路战略,成为中交行业铁路建设的排头兵,推动产品结构的调整。高速铁路网包括城际轨道交通的建设将成为新一轮投资的热点,中交二航局将从战略上布局、筹划,集中投入设备,加快人才培养,迅速打造一支能够克难攻艰的铁路(含地铁与轨道交通)建设队伍,形成新的市场板块,真正成为高速铁路市场的主力军进而争当排头兵,实现产品结构的调整。
二是稳步实施大海外战略。从长远看,海外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没有海外业务的支撑,也就谈不上世界一流的工程建设公司。但目前我们在海外营销网络建设、项目管控、人才培养上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要本着“干好、干精、干一个成一个”的原则,以点带面,形成对海外工程项目的系统管控,逐步把海外市场打造成新的业务增长极。
三是加速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升级的步伐,推动企业向智力密集、管理密集的知识型企业转型。重点是建设特大型桥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大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投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占领交通建设的高端市场,发挥行业领军企业的应有作用。
四是加快资本积累,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加大投资力度,通过bt/bot项目的运作,推进中交二航局经营方式、资产结构和盈利模式的转变,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要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100亿元的经营性资产,再造一个全新的中交二航局。
五是建立全面的风险管控体系,建立以财务管理流程再造为基础、以现金流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垂直、统一、高效”的财务管理系统,以财务、合同管理的信息化为抓手,实现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特别要避免“规模冲动”,从源头控制参与资金不落实项目的投标,加大现金流预算刚性管理和有效平衡的力度,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六是发挥好“采购交易中心”集中配置资源的作用,特别做好钢材、水泥等大宗材料的集中采购,发挥规模优势,防止因原材料大起大落而导致成本失控。今年宏观调控的一波三折让我们充分领略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巨大冲击,其显著的特点就是快速变化,大起大落,股价、油价、钢材价格都体现出这一特点,这是我们以前没有遇到过的挑战,这大大增加了我们履约和成本控制的风险,如果没有很好的应对措施,目前材料低位的投标在明年材料恢复性上涨时就可能导致成本失控。
总之,金融危机是挑战,但对有准备的交通建设企业更多的是机遇。这一轮的发展是中交二航局“三步走、两个三分天下”战略全面落地的大好时机,千载难逢!随着中国经济“保八”保卫战的打响,中交二航局有信心将自身的发展定格在年增长15%左右,这既是对企业自身发展的郑重承诺,也是对国家和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
注:“三步走”:第一步,通过管理领先,进而实现综合绩效在行业的领先;第二步,通过铁路、地下工程和海外市场及BT/BOT项目主业的拓展和延伸,实现赢利模式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第三步,最终成为世界一流的工程建设公司,打造基业常青的百年二航。
两个“三分天下”:产品结构:路桥、水工、铁路(地下工程)三分天下;盈利模式:传统市场、国外市场、投资类项目三分天下。
第二篇: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对策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对策 摘要: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已经有1年多了,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济衰退现象明显,失业人数急剧增加。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不良影响。这种影响主要通过外需、资本流动、资产负债表、金融市场、国际初级产品价格、汇率及货币政策等渠道传递到中国。中国应借鉴美国次贷危机产生诱因的教训,从改善宏观调控、加快贸易调整、稳定投资增长和支持消费等几方面着手应对危机影响。同时,应在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国际合作,和全世界共同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弱化、遏止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对策
始于2007年末的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简称次贷危机),持续已经有1年多了,危机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愈演愈烈,不仅重创美国经济,还造成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巨烈震荡和全球经济的衰退。
第三篇: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作者:刘齐
班级:12营销1班
学号:20121506109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这是“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对这场金融危机,我们该如何解读其本质、根源,该如何反思?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国来说也是一场挑战,失业人数的逐渐增多,出口总额的逐渐减少,经济增长的速度放慢,都在有形无形中对居民的生活产生影响。面对这场金融危机,中国该如何应对?中国是否能够“独善其身”?
关键字:金融危机;世界经济;中国经济;影响; 企业
引言: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es)最简单的定义是指突发的、覆盖几乎全部金融领域的金融状况恶化。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线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波及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多数国家。国际金融形势突变、经济和贸易急剧恶化,对中国经济的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都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中国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基于此基本情况,本文主要研究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查阅一些文献资料,寻找一些证据来探究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希望通过调查研究使得一些企业在发展时能趋利避害,获得更好的、更大的发展空间。
正文:
1、金融危机对世界整体经济的影响: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频频爆发。面对这一现象,各国政府纷纷采取行动,比如增加财政支出、投入大量资金救市。但迄今为止,存在于金融领域的危机无明显呈现出缓和趋势,大量银行出现严重亏损乃至倒闭,尤其是 2008 年由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席卷全世界的全球性金融风暴,导致大量金融机构亏损、倒闭以及被政府接管,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同时各国实体经济也受到冲击,引起人们心理上的极度惶恐。紧接而来的欧洲债务危机频繁爆发,希腊、爱尔兰以及葡萄牙等国相继向欧盟请求援助,欧洲多个国家主权信用评级持续下调。【1】
2、金融危机的特点:
2.1世界经济逐步形成一体化趋势。不仅是与美国联系紧密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而且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也受到牵连。
2.2资本主义向金融市场逐步转变,社会上大量募集资金,商业银行业务转向投资银行业务,逃避监管、到处投机,导致实体经济和投机经济严重脱节。
2.3金融市场虚拟资本不断膨胀终脱离于实体资本导致虚拟资本出现信用危机。2.4具有超周期性,超前性的特点.尤其在 20世纪 30 年代表现特别明显。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导致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钩,先在金融领域爆发,使得当前金融危机具有敏感性和超前性。2.5金融危机发生频率加快。二战以前波及较广的金融危机仅有 1929 年的 “大萧条”,据 Lind-gren、Garcia 和 Saal 统计,自 1980年到 1996 年,共有 133 个相关成员国发生过银行部门的严重问题和危机。20 世纪后期至今发生金融危机的频度和规模,还属先例
3、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3.1 外贸出口萎缩。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由于产品生产相对过剩,内需不足,而不得不实行出口导向型战略,使得我国进出口贸易对GDP 的依存度大大高出世界各大国一般为 20%左右的水平,如我国在 2003—2005 年间分别达
到 60.1%、70%、63.9%,而且出口主要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或加工贸易产品。1998—2003 年之间加工贸易出口的产品占历年出口总额的比例都占一半左右,其中 1998 年为52%,1999 年为 50.67%,2001 年为 56%,近几年虽稍有变化但基本上没有改变其占最大比重的格局。这些低附加值产品又主要出口到这次金融危机的中心地带美欧各国。危机爆发,居民收入减少,加上人民币升值等国内外因素的影响,自然出口萎缩。去年前三季度出口增速与上年同比回落 4.8 个百分点,按此计算这将使 GDP增长减少 1.2 个百分点。预计我国 GDP 增速将由2007 年两位数降至 2008 年 1 位数,2009 年更将降至 8%或更低,出口萎缩是一个重要原因。
3.2.大批出口型企业经营困难、倒闭,失业剧增。这是上述出口萎缩的必然结果,主要发生在沿海珠三角,长三角一带。据媒体报道,去年上半年破产倒闭或已陷入困境的中小企业全国有约 6.7 万家,下半年还在继续增加。10 月间东莞合俊、俊领两家玩具工厂倒闭约 7 000 余名员工失业;实际 2007 年年底以来许多台、港在大陆的企业都已纷纷倒闭,也有恶意关门逃债的,形成一股关闭企业潮,随之,返乡农民工有约 780万人。经营困难的不仅是中小型企业,有些大型企业也难逃困境。如钢铁行业因有 15%的产品出口,受国际危机影响,去年上半年出口签单大减,经营愈益困难,预计将出现全行业亏损。随着用电大户钢铁业的经营困难,10 月份的电力产量出现了 10 年以来的首次下降,其他的如纺织、机械等行业也疲软,以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发布《社会蓝皮书》的数据,我国城镇失业率已上升到 9.4%,大大高出政府公布的截止 2008 年第三季度城镇登记失业率 4%的指标。3.3.股市暴跌。企业盈亏是决定股市行情走向的基础。随着大批企业经营困难、亏损,甚至倒闭破产,加之受大小非解禁的冲击等等原因,使得近一年多来股价急剧下跌。沪股指从 2007年 10 月 26 日最高点 6 124 点下跌到 2008 年 12月 31 日的 1 820 点,跌幅 70.28%,相应的同期沪、深总市值由 34 万亿元减至 9.554 万亿元,即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股市就蒸发了 23.9 万亿元,接近于 2007 年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使广大股民和企业损失惨重。
3.4.其他金融资产的损失更为严重。我国外汇储备截至去年 9 月达 1.9 万亿美元,其中约60%—70%为美国债券,美欧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数千亿元各国货币救市计划,这无异于从增加货币发行中找出路,因而必将使我国外汇储备贬值,无形之中受到重大损失。在我国外汇储备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购买已陷入次贷危机企业的债券,如据外电报道,购买“两房”公司的债券就达 3 763 亿美元,尽管该公司现已由政府接管,但风险依然很大,很难全部如数收回。再如雷曼兄弟公司已破产,我国卷入其中权益有近9 亿美元,很可能全部泡汤。其他还有如平安保险公司投资富通集团 238.74 亿元,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现只剩 10 亿元,基本上是血本无归。至于中投公司投资黑石 30 亿美元,大摩 50 亿美元已亏损过半,也是与这次危机的影响有关。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之所以受到上述严重的影响和损失,与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不无关系。在新自由主义思想干扰下,党中央明确规定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没有得到认真贯彻落实。由于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被削弱或丧失,便导致贫富收入差距愈益拉大,内需不足,过剩的产品只得从国外市场找出路,从而使国内经济严重受制于国际垄断资本和国际市场;同时因长期持续巨额的外贸顺差所带来的过多外汇储备,实际上成了美国绑架我国的抵押品,使得我国很难避免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不遭受金融资产的损失。这种损失如果揭开其形成的层层中间环节的面纱,实际在一定意义上如前面所说的是由中国劳动人民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交给美国人去消费,而自己所得到的不过是以债券形式所表现的一张“白条”。【2】
4、民营企业生存环境现状:
4.1、政府规定的行业准入标准过高。长期以来,民营经济所面临的不公平的歧视和过高的市场准入门槛,使得民营企业只能在竞争激烈、利润微薄的产业链上苦苦挣扎,市场空间制约了民营企业的成长升级。
4.2我国企业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外部需求锐减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影响在所难免。我国民营企业对外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由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人民币升值压缩民营企业的利润空间,甚至出现损,金融危机以来沿海地区大量的中小民营企业倒闭,大量农民工失业出现返乡潮,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危及社会的稳定。那些生存下来的企业经过金融危机也元气大伤,面对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企业家投资的信心缺失,民营企业的许多投资抉择往后推移,实体经济造成不利的影响。4.3 管理水平低下,企业管理制度落后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民营企业都选择了家长式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家族”和“亲缘化”特征,实行集权化领导、独断式决策,经营者既是资产所有者,也是资产经营者。民营企业实行家长式管理的根本原因是企业的产权结构过于单一,产权单一不利于企业形成一种开放的系统,从而使得社会资源不能有效地进入企业,企业很难借助于外力实现根本性的进步。【3】
5、政府和企业应采取的措施和政策
5.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素质未来企业的竞争主要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我国民营企业还存在着规模小、员工素质低的现象,还不能实现以人为资源优势来配置和优化其他资源。因此,提高企业内在素质,归根到底还是要提高人的素质。民营企业必须要建立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励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5.2、制定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结合当前全球化、区域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民营企业应充分考虑其在产业链中的经营地位及发展空间,围绕区域价值链和行业价值链这两个方面制定长期发展战略。5.3、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把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非公36条”)落实到实处,真正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政府应继续出台相关操作层面 的配套措施:界定“非公36条”的性质与地位,规定违反“非公36条”应承担的责任,害人特别是受到歧视待遇的民营企业救济自己权利的途径,对于与“非公36条”的精神及规定不一致的法规、规章的修改和清理,落实“非公36条”的组织机构及主导者,协调各部门间的关系等等。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促进法》和相关政策的完善,使政策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5.4、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完善配套金融服务体系
中国银监会发出了《关于调整部分信贷监管政策促进经济稳健发展的通知》,对各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服务机构、加大对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提出了要求。但鉴于民营企业可供抵押财物不足的先天缺陷,加之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指标体系的束缚,其对经营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仍然非常有限。对此,应适时调整金融政策,切实解决企业资金困难,缓解企业的运行压力。民营企业可以通过远期、期货等避险金融工具规避原材料价格上涨所带来的风险,也可以通过这些金融工具锁定未来商品的价格,增强民营企业抗拒外部风险的能力。
结论:金融危机不仅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我国经济也产生了不良影响,影响我国的金融业、房地产、进出口贸易、人民币汇率、社会就业的健康发展,面对这一严峻的经济形势,政府和企业都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采取有利的政策和措施来保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企业不仅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而且要制定企业长期发展战略;政府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还要完善配套金融服务体系,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只有政府和企业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双管齐下,才能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
文献引用:【1】欧 阳 芳,金融危机的现状及对我国的警示(J)科技创业月刊 2013年第1期,48-49页 【2】丁 冰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影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67 2009 年第 2 期(总第 122 期)68-69页
【3】钟浩 金融危机后中国民营企业生存环境分析(J)中国外资 2013年1月下 总第281期 233页
第四篇: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早在2005和2006年,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上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中小企业,很多是没有科技实力,像服装、鞋帽、五金、玩具,这些恐怕有上万家企业都撤资了,像东莞,都转到了广西省那里去了,那是一个新的经济区。这样要想中小企业有个大发展,目前难度比较大,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小企业之所以有这些状况,是因为原材料上涨导致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价格优势变小,同时国家采取信贷紧缩政策导致的。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多少自有资金,要靠信贷。以前珠江三角洲很多地方,企业拖欠工资后可以渡过他的难关,现在随着2007年中央出台的一些民生保护政策及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于拖欠工资的现象处罚非常严重,而且对雇工签合同以及解聘,有一系列的保护措施,这些措施既有好的一面,但是也有对企业不利的一面。多方面原因导致中小企业生存困难,赚不到钱。
像上海很多中小企业,有不少是韩国的、日本的,一看赚不到前马上不干了,这要想改变的话,恐怕有一定难度,主要措施可能是目前在营业的,通过放松银根、减税等措施,使这部分坚持下来的企业,让他们首先生存下来,如果这个做到了,不致恶化,那么形式经过一年或者半年之后,形势会好转。
金融危机的中国机遇
从我对各方面的了解,这次美国经济问题对我们国内经济情况影响很大,一方面在出口领域,我们知道我国贸易顺差接近一多半,主要来自于美国,如果对美国出口市场出现大的萎缩,理所当然会对我国出口驱动经济的轮子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在一些金融领域,涉及一些购买美国金融机构以及企业债券的影响比较大,近几天大家也能知道,披露出来中投在美国的亏损非常大,这些都是我们国内的损失。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近期也一直针对这个问题做一些研究,我感觉应该对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无论是总的宏观经济面还是中小企业的发展,我想可能反而是一次大的机遇。为什么这么说呢?可能有几个背景大家可以一起探讨。第一个背景,包括美国逼迫人民币快速升值以及对我国出口产品限制的措施,虽然很现实,但是我想只要外面环境允许我们以正常行为规则发展的话,我想中国是相当充裕的。短期内可能初级性的加工产品出口会受到影响,但是这个时候反而可以逼迫我国出口结构进行升级。只要在这种外围市场情况下有这种趋势,我相信国内中小企业,包括大企业肯定能做好产品的升级换代。当然可能需要时间的缓冲,这就引出第二块问题。从中央以及各方面,宏观决策层会很好的把握这个时机,同时争取给我国中小企业还有包括大型出口商,都会提供缓冲的时机。
我们仔细看一下就可以发现,今年7月中旬,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开始停止,而且出现了适度贬值,这就是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这一点可以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防止了8月8日美元大幅度升值给我国汇率改革带来的冲击。我们可以翻阅历史发现,很多汇率改革的国家,包括日本,包括韩国、德国,从历史来说都可以发现,往往在汇率改革的第一阶段,当该国兑美元从升值转向贬值,大部分会出现致命冲击,日本、韩国、德国都经历过。我们国家,从各方面横向对比来说,应该是第一例,就是使美元反向升值对于人民币反向贬值交错的风险,我觉得产生很大的缓冲释放作用。近8月美元大幅度升值,包括国际上石油、农产品价格等大幅度暴跌情况下,我国汇率反而比较稳定,这点在我国汇率改革路上是里程碑;第二个作用,我们也知道这个时期人民币升值减缓,对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以出口为主的企业,可以说给了一个很大的缓冲作用,一个喘息之机。我在这里也是对中小企业的一个建议参考,就是到年底之前,人民币会控制到目前的升值幅度之内,只要国内不出现大的金融动荡,可能人民币还会有略微贬值的过程,中小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时机,安排第四季度出口生产,大的汇率政策应该会对中小企业有个好的参考价值。
众所周知,最近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从华尔街到全世界,从金融界到实体经济,各国政府都在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那么从这一次危机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我国经济和中国的企业受到了什么影响?对我们而言,中国企业到底是机遇大还是挑战大?
首先,对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侯玉成表示,美国本次金融动荡最终转化成危机,是由价格泡沫所引起,价格泡沫主要体现在房地产市场。美国将问题转移到金融衍生品是在混淆概念,其根本问题就是房地产泡沫过渡膨胀,最终导致不可收拾的局面。
近年,美国的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导致经济发展较快,但其经济发展在一定阶段是以价格不断上涨来支撑它整体总的经济发展局面。正是因为这一点细微差别,导致一旦某个领域出现问题,就会使整个价格体系崩盘。
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施慧洪博士认为,金融危机的根源还在于美国的金融机制,即信用衍生产品,普通的债券本金和利益都是可以预期的,衍生化后,本金变化了,利率也变化了。如利率可以与汇率挂钩,利率可以跟很多因素挂钩,这样就使风险更加扩大化。尤其是期货,利率一高,亏损的数字就成了天文数字,这使整个经济分为两极,一方是巨大的盈利,一方是巨大的亏损,经济体系就无法平衡。
面对这种局面,目前各国政府都在尽力挽回金融危机局面,但究竟有多大效果?侯玉成表示,包括现在欧洲、美国所有的注资,包括成立各类基金的目的主要是让市场稳定,整体在根上并没有做实质性的动作,目的就是各国央行联合起来,给市场信心,先让金融系统稳定,让实体经济正常运营。
谈到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目前的影响,侯玉成认为,其主要负面影响在我国的外贸出口及金融领域,但从另一个角度,无论是宏观经济面还是中小企业发展,此次危机又可能是一次巨大的机遇——逼迫我国出口结构进行升级,这就需要宏观决策层给我国中小企业还有大型出口商提供缓冲的时机。
中国银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管理总部投资经理连杰表示,在中国目前自主动力并不充分的环境下,生存环境愈加恶劣,在产业升级和行业结合的过程中才能诞生出更强有力的企业。另一个层面,刚性的内需支持的行业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我们现在内需增长并不快,但是这种增长基本是刚性的,不会突然变成负增长,比如农业、快速消费品,这些都有很好的投资机会。
侯玉成认为,在目前经济局面下,可以在稳定或者尽可能减少出口影响基础上加强对内需的关注,从近期召开的党代会可以发现,内需的启动,或者内需的制造,可能会成为下一阶段我国大的经济政策方向。而对于农业甚至与农相关的整体领域,可能是我国未来加强内需发展的一个点。下一步我国很可能在科学、技术行业给予适当扶持和推动,一方面发展科学技术基础,另一方面试图从这个领域制造出新的消费热点。
对于什么样的行业在这次危机中能够很好的发展,企业如何在这次危机中全身而退?各位专家对中小企业提出建议:
侯玉成:中小企业对未来发展的思路要有大的改变和提高。今年乃至未来,靠过去单纯的密集性、低成本生产模式会逐步遇到发展瓶颈,这需要未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有两个方面必须要准备,第一方面,首先中小企业技术需要进行提高和准备。第二方面,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以出口型为主的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需要对一些经济和金融领域熟悉的人才,做一个必要的配备。
连杰:谈到中小企业发展有一点要提出,就是中国金融环境。在中国金融环境整体落后于实体经济发展情况下,金融行业是有机会的,金融行业将来也会产生很多种小企业,有可能也会生活的很好。投资公司选企业,在实务中考虑几个因素,第一是行业空间,即使排名第一,但行业中只有一百万的生长空间,是不考虑的;第二是行业壁垒,这是限制竞争的因素,设计壁垒让后者无法追赶,甚至不能轻易进入这个领域竞争,这就很有价值了。
对于中小企业转型的问题,施慧洪认为一方面可以依靠自身力量,第二方面需要依靠外力,外力部分政府应该承担起责任,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中小企业发展往往需要政府的相应政策,否则中小企业跟大企业竞争起来非常被动。而侯玉成认为,中小企业一定要从自身发展着手,不能把发展希望完全寄托在国家身上,无论是中国还是国际,企业优胜劣汰是正常现象。
最后,三位专家谈到我国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何时突围时,表示:目前局面下,中小企业要积极拓展美国以外的其他市场,包括非洲市场、欧洲市场,甚至亚洲市场,通过危机的锻炼,来提高与国际企业的竞争能力,及国际市场的开拓能力等,不断提升自我实力,前进的步伐不能停止,机会终究会到来。是机会?——可能给中国带来机遇
瑞士银行投资银行部中国区主席蔡洪平:“对中国而言,目前美国的金融危机意味着机会。我们不要把中国的经济问题和美国挂钩太多。中国是一个经济结构非常坚固的国家,具有庞大的市场和需求,同时也有资源。这个时候,美国反而给我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光大集团董事长、银监会前副主席唐双宁: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金融机构如果看得准,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可以反向操作,出手收购境外金融企业,借机进入美国华尔街。唐双宁指出,对手的失败就是自己的机遇,本次金融危机能够促使美国金融机构收敛,中国金融机构的话语权将有所加强。[详细]
专家观点:美国金融危机是中国的机会: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演化,讨论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声音越来越大。专家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将是中国的机会。美国金融危机给中国提供的最大机会是要认真研究,吸取教训,并不是说危机使美国的金融资产便宜了,中国企业可以去抄底,大赚一笔。
是挑战?—— 经济形势可能更严峻 中国难以独善其身
法国巴黎证券(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兴动认为:“华尔街风暴对中国的冲击并不小,而且这个冲击可能意义深远。华尔街的金融风暴还在发展,并没有结束,而这对中国来说,是祸绝不是福。因为美国的金融危机,可能会有更多的国际资本涌入中国,这会对中国造成很大的压力。其次,中国1.8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如何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投资将会成为一个大问题。另外,美国经济进入衰退,并影响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中国的出口可能进一步下降。”[详细]
不是贸然收购的时候:对于华尔街目前的局面,中国一大型券商高层坦言:“现在可不是国内机构走出去的时候,一旦出去可能会片甲不留,……中国目前还成不了国际社会并购的主流。”
他认为,仍在动荡中的华尔街可能会经历一个重生的过程,其间相关的交易法规都有可能发生变化,不确定因素太多,“目前根本看不清楚,金融危机影响力也肯定没见底。”如果在这种看似便宜货满地的时候仓促出手,贸然进行收购行为,一旦接手可能发现有更多的窟窿等着补,那时候想抽身都来不及。[详细] 美国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如果得到国会通过的话,将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救市行动。不过,美国大量发行美元,可能会使中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恶化,加大中国未来的通胀压力。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继续延伸,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成为密切关注的焦点。知名经济学家沈明高表示,美国救市不仅会使美国面临10%的财政赤字,而且会给增速放缓的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压力。
澳大利亚增加150亿澳元拨款抵御危机法国将于12月4日公布救市方案 保经济增长是明年经济工作首要任务 英国减税200亿英镑
存贷款利率下调1.08个百分点 中国 日本经济七年后重回衰退阶段
9月15日,美国巨型证券公司“雷曼兄弟”倒闭,犹如一场海啸,引发全球金融系统动荡。美国政府不得不动用“国家权力”,处理危机,消化金融“孽债”。其出手之重,已不再顾及“市场情面”,预示着美国版“金融资本主义模式”迎来了逆转的时代。美国一向自诩是在金融马背上长大的牛仔,特别是二战后,长期把持国际货币和金融体制,聚敛财富,行使霸权,支撑美国经济繁荣。但冷战后,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危机不断,捉襟见肘。自1987年8月上任到2006年1月退休的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任19年,竟然处理了12次各种类型的金融危机,足见冷战后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的动荡。当前美国的金融危机事实上暴露了美国“金融资本主义模式”的破绽。
首先,美国主导的“资金游戏”面临极限。上世纪80年代,英国的撒切尔和美国的里根政权掀起“新自由主义”潮流,推动金融自由化。1999年美国颁布新银行法,进一步放松了金融管制,金融经营模式的“分业管理”被打破,“混业经营”大流行,形成了“ 裁定型金融运作模式”,即利用市场定价的扭曲,通过“低买高卖”,套取高额利益,展开“资金游戏”。而随着市场参与者增多,价格体系日趋均衡,游戏利润率下降。为扩大利润空间,美欧等巨型金融机构大肆“创新金融技术”,编制金融衍生商品,人为制造“虚拟的金融世界”。如以“次级贷款”的债权为抵押,整合、分割、编制成一系列的证券化商品,并通过层层分割、再编制,衍生出更多的虚拟金融商品,销往全球。这个过程被美国吹捧为金融全球化与自由化,也被视为分散金融风险的最佳手段。问题是,金融风险犹如电脑病毒,不会因分散而消亡,相反,其不断分散的过程,恰恰演变为病毒扩散的路径,一旦在某个环节病毒发作,必将侵染整个系统。这就是“次贷危机”爆发后,至今不断深化、扩散的根本原因。
其次,美国市场评级体系改革滞后。无疑,金融衍生商品的发展,有利于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但美国的金融改革并没有触及市场评级机构的垄断格局,当年靠“政府订单”扶植起来的评级机构依然垄断着市场,导致评级市场“道德缺失”,金融风险被掩藏,酿成病毒广泛扩散。
第三,美国金融体制存在结构性失衡。美国的新银行法仅仅扩大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权,结果出现了金融机构集团化,金融产业大扩张,金融权力大膨胀。而作为金融监管部门,美联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以及财政部等,依然按照传统的格局“各司其政”,给金融产业留下了三不管的空间。
第四,最惨痛的教训是“规模=安全”让美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金融改革中,美国政府认为金融机构的规模越大越安全,因此,积极掀起金融机构并购浪潮,形成了巨型金融集团垄断的金融产业格局。如,美国前三家证券公司的总资产规模均超过1万亿美元,堪与中等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媲美。而雷曼兄弟公司的纯债务就高达6130亿美元。显然,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用事实击碎了“规模=安全”的定论,也让美国政府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重新认识到规模过大对金融系统的破坏性。
金融市场化与产业化,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的必修课,关乎民间储蓄能否有效转化为民族生产力的蓄积条件,更是确保企业全球竞争力的制度条件。随着中国贸易发展,经常收支顺差连年扩大,“中国资金”、“中国资本”日趋国际化,金融改革与开放,成为确保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
回顾国际金融发展史,不难发现国际金融制度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制度构建、修正、再构建的过程。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开放,也需考虑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产业、贸易的待成熟性,以及民间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路径等新特点。中国金融改革既无需因美国金融出了问题,而放缓市场化与产业化改革脚步,也不一定因日本金融成功躲过了“次贷危机”而简单模仿其模式。中国依然需要确立金融改革的自信,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金融改革道路。
第五篇: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作为一个世界上庞大的经济体,作为一种外向型的经济体,中国不可能在这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冷静地看待这种影响,只有这样,我们的信心才会有根源,我们才能够化“危”为“机”,从容应对这场危机对我们的不利影响,同时不错过进一步发展的机遇。
在可见的层面,那些严重依赖国外市场的产业和企业肯定会受到非常不利的影响。这里面包括玩具等基本上依靠国外市场生存的企业,也包括纺织业等相当程度上依赖外国市场的企业。但是,这样的行业还不是受到不利影响最严重的企业,最为严重的应该是那些信赖资本市场泡沫的行业。比如说,美国的房产市场不景气,中国的钢铁产业就很受伤,据称,目前我国钢铁产业闲置的产能已超过一亿吨。这还只是一些静态的情况。实际上,动态来看,金融危机对于我们的影响要大得多。一些产业部门的衰退就会减少该部门的就业,进而影响到投资与消费。这种相互的影响,很有可能把整个社会经济拖入下降的轨道,带来全面性的衰退。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斥巨资扩大内需,可谓是对症之药。
但是,金融危机对于我国影响决非如上面所说的那样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