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市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状况的对比研究
精神疾病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加强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和及时总结防治工作的经验十分重要。1999年,桐乡市被列为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试点县,现根据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规定的主要实施指标,对1999年度与2004年度工作进行对比研究。1 工作方法 1.1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市府办、卫生、残联、公安、民政、人事、劳动、工青妇等14个部门组成的市精防康复一级领导小组,24个乡镇和393个村(居委会)相应成立二级领导小组,组成了4003个精神病人监护小组。1.2由专科医院对全市28名乡精防医生和266名村精防医生进行业务培训,合格率98%。1.3全市宣传发动,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精神病防治知晓率。1.4建章立制,明确各部门职责,由市政府制订了《桐乡市特困精神病人住院分级负担实施办法》,解决特困精神病人医疗费用。1.5普查普治,建档立卡,分类落实防治和监护措施。1.6积极开展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让病人回归社会,参加工作,实施康复措施。2 资料来源 按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统一表卡,调查1999年度及2004年度的主要指标数据,分别进行整理,计算出各项指标的百分率。采用两样本率比较(u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3 结果及分析3.1 我市共注册登记精神病人4170人,按疾病进行分类:精神分裂症2132人;情感性精神病635人;精神发育迟滞650人;分裂样精神病62人;反应性精神病56人;癫痫性精神障碍143人;癔症性精神病137人;脑器质性精神障碍191人;其它精神障碍164人,以此进行分类管理。3.2 我市两年度总人口数基本无明显差异,而精神病人检出率远远低于我省部分地区流行病学调查所示的重症精神疾病数据(总患病率为14.28‰,现患病率为12.21‰)[1]。原因可能有两,一为非正规流行病学调查所致的漏检;二为摸底调查与流调的病种有所差异。按我国“九五”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末期检查的规定指标(以下简称“指标”)检出率不少于6‰就为合格(1),因此,1999年度未达合格指标,2004年度已达合格指标。3.3 按规定:指标监护率达90%以上为一类等级达标,监护率60%以下为最低达标等级[2]。我市监护率由1999年的最低提高到2004年的一级(p<0.001)。3.4 1999年显好率达三类等级规定指标,2004年达一类等级(p<0.001)。其中病情恶化者由14.9%降至2.7%(p<0.001);病情无变化者由36%降为32.8%(p<0.05);病情显好者由49.1%升为64.4%(p<0.001)。3.5 参与社会劳动率[(全劳力+半劳力+简单劳力人数)÷监护病人数×100]由三类等级的75.1%升为一类等级的81.3%(p<0.001)。其中半劳动能力者由34.9%升为39.4%(p<0.005),无劳动能力者由24.9%降为18.7%(p<0.001);而全劳动能力者或简单劳动能力者均无差异。可见总的社会劳动参与率虽有明显上升趋势,但目前的社区防治康复措施,除服药治疗外,尚未开展劳动能力训练等综合措施,尚未把群众“精神病人只要不吵不闹”的观念提高到使病人早日回归社会的水平。3.6 病人服药治疗率由45.6%上升为61.0%(p<0.001);自动停药率由76.4%降为72.0%(p<0.05)。提示维持药物治疗不系统、不正规,不遵守医嘱自动停药,可能是造成病情无变化率和全劳力率无差异的主因。4 讨论 4.1 随着改革深入、社会经济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加、传统观念动摇、社会支持系统变化等因素,心量应激急剧上升,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50年代中国精神病总发病率为2.7%;1982年,我国精神病时点患病率为10.57‰;1993年为13.54‰;2001年,我省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14个县(市)、70个乡镇(街道)、140个村(居委会)中15 000名 ≥ 15岁的人为调查对象,结果提示调整后精神疾病总的时点患病率已高达17.3%[3](95% ci 为16.0%~18.7%)。按国际上采用的劳动能力丧失调整生存年测算,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已成为世界头号疾病。心理问题在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10%,其中老年人12.9%,儿童、青少年为10.9—13%,中学生为17.3%,大学生为25—30%,因社会、心理、不良行为等因素导致的身心健康问题已引起全社会关注[4];4.2 社区精神疾病防治康复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在政府领导下,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各基层单位和社会群众积极参与群防群治,才能取得成效。1999年起,政府将此事摆到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广泛宣传,层层发动,使精神病人的社会肇事
第二篇: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总结
响水镇2010年
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总结
根据响水县卫生局、响水县疾控中心年初工作任务,全面推广“社会化、综合式、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模式,使精神病患者得到治疗,早日康复。现将我镇2010年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总结如下。
主要成绩。
一是领导重视。镇年初成立精神病防治领导组织,各村明确专兼职人员,使得精神病防治工作领导重视,分级负责。
二是广泛培训业务知识。2010年我乡共进行两轮培训,54人次村医生受到培训,18名村医生参加考试,人平分都在90分以上。我乡村级专兼职精神病防治医生受训覆盖率100%。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今年我们出关于精神病防治为内容的黑板报4期,宣传栏4期,门诊宣传4次,发放宣传材料500余份,做到月月有宣传。同时,村级亦作相应宣传若干次。
四是管理到位。今年全乡共登记1050名精神病人,建档1050人,建档率100%,精神病人全部受家庭和社会监护,监护率100%。没有1例病人流落街头。
存在问题。
一是乡级对精神病防治知识缺乏。我们镇医生没人能准确对精神病人进行分类,所以,精神病人分类90%是猜填。
二是精神病防治康复经费,没有明确规定,如何多渠道筹款我们不清楚。
响水镇防保所 2010年12月12日
第三篇:精神病防治康复实施方案
精神病防治康复实施方案
按照中国残疾人精神病防治康复“十一五”实施方案以及“遵义
市残联2008年工作安排意见”精神,结合我县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实际,特制定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实施方案。
一、任务目标
为使我县精神残疾人得到更好的康复服务,大力推广“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模式,使我县广大精神病患者有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通过“十一五”期间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开展,精神病人的监护率达到90%,显好率达到60%,社会参与率达50%,肇事率下降至0.3%,调查检出率达到6‰。
二、主要措施
1、大力推广“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模式。
2、组织管理
成立以县民政、卫生、残联和相关精防医生为成员的县精神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负责对全县精神残疾人康复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1)民政部门及时收容和治疗社会上无法定抚养人和瞻养人、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的精神病患者,在医疗、康复、就业、扶贫救济、社会服务等方面对贫困精神病患者予以扶助。
(2)卫生部门将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基层卫生服务内容,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业务指导、人员培训,组织所属精神卫生机构及各级医务人员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治疗,指导康复训练。
(3)残联做好宣传、发动、组织、服务工作。组织精神病患者治疗后的康复训练,配合卫生、民政等部门,对贫困精神病患者进行救助,维护
精神病患者的合法权益,组织乡镇(区)残联对精神病患者进行调查统计。
三、提供精防康复服务
以精神卫生机构为依托,以社区(乡镇)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发挥村卫生室和精神病院的作用,从而形成住院、门诊、家庭病床、家庭看护相互配合的治疗系统。
多方筹措资金,加强精神病康复机构建设。利用社区服务设施,对精神病人开展心理疏导、生活自理、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康复活动。对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围。
将贫困患者纳入定期免费服药范围,对特别贫困的急发性精神病住院患者实施救助,并填写《“十一五”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登记表》和《“十一五”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住院登记表》。
对从事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管理人员、社区医生、康复人员进行培训,增强为精神病患者服务的能力。
利用“助残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活动,加强精神卫生知识宣
传教育,反对歧视精神病患者,为患者回归社会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加强督查确保精防工作顺利实施
通过县精防机构和技术指导服务网络的建设,定期对全县精防工作进行督促检查、技术指导、考核评估,确保精防工作在我县顺利完成。
五、康复训练
1、社区康复
主要由监护人负责,社区(村)委会干部、社区精防医生和志愿者配合。根据被看护精神病患者的具体情况,在精防医生的指导下,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根据康复训练计划,对康复者进行有效的看护,在医生的指导下督促按时服药,并进行心理疏导以及体能训练、家庭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定期随访,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密切注意病人病情,如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协助家属送病人入院接受治疗。
2、机构康复
⑴社区(村)
采取多种形式,接收、安排精神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开展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和文体娱乐活动、精神卫生知识讲座,进行医疗看护和心理康复,为精神病人提供康复、管理、就业等服务。
⑵长期养护
对于家庭无看护能力且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对有需求的精神病患者实施养护为主,兼顾医疗、康复、职业培训等综合性的服务。
3、其他
针对康复后有能力参与社会正常生活的精神病患者,在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础上,积极组织社区内精神病患者参加文化、体育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融入社会生活,扶持病情稳定、恢复较好的患者就业。
六、工作流程
1、乡镇(区)残联和社区(村)干部要定期随访,向精防医生反馈病人情况。
2、精防医生根据反馈情况作相应处理。
3、精防医生对处理情况进行监督和技术指导。
4、社区(村)根据医生的指导,及时调整康复内容。
[1]
第四篇:精神病防治康复知识文本材料
深圳市康宁医院
精神病防治康复知识
心理危机干预热线:075525629459
五、家属怎样照顾精神病人?
1、坚持系统的药物治疗。
一方面注意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掌握其发病的特点,复发的苗头,药物副反应; 其次督促病人遵照医嘱按时按量坚持服药,切忌随意减药停药,药物由家属妥善保管。同时,定期陪同病人到专科门诊复查,并作有关辅助检查。
2、合理安排好日常生活。
督促病人按时起床、刷牙、洗脸、更衣、整理房间、购物、听音乐、做户外活动等,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合理安排病人的衣、食、住、行,饮食应当易于消化、营养合理,忌酒、咖啡、浓茶和盲目吃补品。
3、营造适合康复的家庭环境。
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是慢性精神病人康复的重要外部条件,家属应以和蔼、耐心的态度对待病人,尊重病人人格,生活上关心、体帖他,同时帮助病人正确认识对待疾病,消除悲观情绪言,树立战胜 疾病的信心。
4、督促病人参加适当的活动。
尽量安排病人与社会环境接触的机会,不仅让他们参与家庭事务,还要鼓励多与朋友交往,督促他们参 加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和社会活动,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结合病人身体状况、病情许可和兴 趣爱好,安排一些文体活动,愉悦身心。
六、如何防止病情复发?精神病的复发预兆有哪些?
精神病的复发率高,病情复发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为了防止复发,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家属要定期带患者来专科医院门诊复查。一般情况下,应一个月复查一次,如果有特殊情况,可随时就诊。
2、坚持药物维持治疗。
3、帮助患者认识疾病的症状表现,理解预防复发的重要意义。
4、注意发现复发的先兆,及时处理。
患者家属如能在早期识别精神病复发的迹象,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常能显著改善疾病的预后。常见的复发预兆有:
1、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易醒、多梦等。
2、情绪变化,如病人情绪不稳定,烦燥不安、易发脾气、无故担心等。
3、发呆,语言增多或减少、反应迟钝,活动减少、不爱理事、生活懒散。
4、头痛、头昏、疲乏无力、食欲减退、消瘦等。
5、原有的精神症状重新出现。
6、病人原来主动服药治疗,突然不承认自已有病拒绝服药治疗。
第五篇:精神病防治康复
柯克牙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实施方案
一、背景
——我辖区精神病患者受经济水平、医疗条件以及陈旧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农村和边远地区的精神病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由此造成的突发肇事肇祸事件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随着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儿童精神残疾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柯克牙社区排查精神病人等高危人员按照精神病健康状况进行分类管控,做到“一人一档”建立管理台账,逐人制订可行的管理措施,将每一个精神病患者和高危人员纳入管控视线,做到不漏户不漏人。
——“十二五”期间,为进一步做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依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及《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病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本方案。
二、任务目标
——在辖区内对重症精神病患者开展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康复工作,为贫困患者提供医疗救助。——开展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建立示范性康复设施,培训孤独症儿童筛查、诊断、康复训练专业技术人员。
三、主要措施
(一)大力推广“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模式
1、组织管理
——组建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指导实施、督导和评估验收工作。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卫生、民政、公安、残联等相关部门组成的精神病防治康复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社区制定本地精神病防治康复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技术指导
成立技术指导组,负责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技术指导,指导开展摸底调查,对患者进行诊断,制定治疗与康复方案,开展人员培训、检查评估等。
3、治疗康复
——以精神病卫生机构为依托,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发挥社区卫生室、单位医务室以及监护小组的作用,形成住院、门诊、家庭病床、家庭看护为主要形式的治疗系统。
——精神卫生机构承担重度急性期精神病患者住院治疗,对病情较重且不稳定、没有条件住院的病人设立家庭病床,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介经住院治疗病情稳定出院的患者。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居委会及监护小组的协助下,定期随访病人,开展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监护和社区康复,早期发现精神疾患,根据需要及时转诊。
——村卫生室、单位医务室以及监护小组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指导下,督促患者按时服药,进行康复训练,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向医务人员报告。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康复服务
——多方筹集资金,加强精神病康复机构建设,统筹规划,为精神病患者康复及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利用社区康复站等社区服务设施开展精神病患者日间照料,开展心理疏导、生活自理及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家属培训等康复活动。
(三)对贫困精神病患者实施医疗救助
——将贫困精神病患者纳入医疗救助范围,逐步完善相关保障制度,形成救助机制。
——通过实施贫困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项目,重点解决 贫困患者急性发病期住院和稳定期免费服药的问题。
——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将参合人员患精神病住院医药及相关治疗费用纳入报销范围。
——贫困精神病患者属于惠民对象的按照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开展惠民医疗服务的指导意见》文件的规定给予减免。
(四)加强基层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队伍建设
——制定培训计划,对从事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管理人员、社区医生、康复人员、志愿工作者及家属进行培训,提高基层精神病防治康复专业服务能力。
——对社区医生从事包括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在内的公共卫生工作按规定给予适当补助,稳定基层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队伍。
(五)开展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
——发挥现有妇幼保健、特殊教育网络和有关社会力量的作用,探索建立孤独症儿童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康复训练的干预体系。
——开展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及筛查、诊断专业人员培训。
(六)宣传普及知识
发放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和宣传画册,利用“助残日”、“精神卫生日”等多种活动,加强精神卫生宣传教育,反对歧视精神病患者,为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经费
(一)经费:用于人员培训、检查评估、调查摸底、建档立卡、贫困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精神病患者康复训练等。
五、检查统计
(一)检查
——对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每季度进行督导、检查。
(二)统计
按照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报表的要求,上报统计报表。
精神病防治康复任务分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