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建设相关概念
新农村建设相关概念
1、“4+1”即:连片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整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分类推进村庄村落民居建设(新村建设),配套推进公共服务建设,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和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2、“三打破、三提高”: 指在村镇建设规划中,打破“夹皮沟”,提高村庄布局水平;打破“军营式”,提高村落规划水平;打破“火柴盒”,提高居民设计水平。
3、“1+6”:指推进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即村级组织(村两委)+便民服务中心、农民培训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卫生计生中心、综治调解中心、农家购物中心。
4、“五新一好”: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民居、塑造新风貌、创建新机制、培育新农民、建好村班子
5、奇葆书记强调的“六个结合”:即与扶贫连片开发、与土地整理项目实施、与各类搬迁、与交通水利等重点工程建设拆迁安置、与城镇和开发区建设拆迁安置、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
6、“两到户、三进村”:示范片农民增收的项目和目标要落实到户,新建、改建、扩建和风貌改造等新民居建设要规划落实到户;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进村、公共服务进村、基层组织进村。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名词概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100问
第一部分:三农问题
1.什么是三农问题?
三农是指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总称。
“三农”作为一个概念则由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于1996年正式提出,自此渐渐被媒体和官方广泛引用;2000年初,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给朱镕基总理写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以及出版《我向总理说实话》后,“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2001年“三农”问题的提法写入文件,正式成为国家理论界和官方决策层引用的术语;中共中央于2003年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
2.三农问题的内容和解决的实质是什么?
“三农”问题的内容是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而农民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形象比喻为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质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这是一个关系十三亿人口大国的经济、社会和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3.“三农”问题的背景和负面影响是什么?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实行的是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开始推动农村产业化进程。同时中国农业产品开始面对外国农业大国的竞争,单一的家庭生产单位无力进行市场竞争,农民第一次出现了“手里有粮卖不出”的现象。
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开始起飞,与同期中国总体经济的发展相比,第一产业的发展程度远不及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农村地区开始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但城市并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提供,从而形成大量集聚在城内而没有工作的农民工群体。随之而来的就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开始减少,引发更多的农民进城“找工作”,形成恶性循环。由于农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而农村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3/4,他们的总体生活情况是中国总体生活情况的最主要体现。农村的发展是实现中国“三步走”战略最大的挑战,从而使“三农”问题成为当前社会中显著的问题。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导致农村人丁稀少。
“三农”问题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贫富差距拉大:由于政策的偏向使城镇和乡村的发展差异使贫富悬殊差距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2008年中国大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0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4700元,二者比例为3.33:1(2006年为3.28:1);而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69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97元,二者差距为1.74:1,20年时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了85%。
影响社会稳定:据国家统计局等11个部委抽样调查,平均每个乡镇党政内设机构为16个,其人员平均158人,超过正常编制的2—3倍;平均每个乡镇下属单位为19个,其人员290余人。严重超编的吃饭人头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一部分政府机关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入不敷出,而这种财政状况正是农村滥收费的根源之一。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农村的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2124扩大到0.3361,增幅过快,也远远大于城市的增幅(0.16-0.295)。能否在201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是看“三农”问题能否得到很好解决。“三农”问题不解决,长期来看,不利于社会
稳定;从短期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大:据测算,中国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亿农业劳动力,而目前农村总计有劳动力约5.5亿,以吸收1.2亿计,依旧有近3亿剩余劳动力。以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和提供的劳动机会,至少在四十年后,中国还依然面临着的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众多的劳动力农村无法消化,只能向城镇转移,如何解决3亿人口的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困难。
4.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部署和措施有哪些?
推行农村税费改革。2003年3月,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收入恢复增长,推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解决制约中国发展的农业生产落后的瓶颈问题,中国政府在原有的于2000年首先在安徽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发出《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文件。
国家领导人承诺推出给农民减负具体方案。2004年3月5日,温家宝在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的时候作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产,在五年内取消农业税。(附注:世界各国中已很少有国家征收农业税)
推行新农村建设目标。2005年10月11日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其核心内容是发展农业和建设农村,增加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包括乡村道路建设,强调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基本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
2005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6年总体工作要求中,提出“着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2005年12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
取消农业税。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经表决决定,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国农民告别有2600年历史的“皇粮国税”。推出“农民工”维权方案。2006年1月18日国务院第122次常务会议原则上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我国加入世贸后,参与国际竞争,使得“三农”的矛盾更为突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如加快结构调整,改革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但都无法回避由于农业人口过多而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剩、商品化需求不足、人均占有资源过少限制收入增长,以及转移支付由于人口基数太大形成的财政压力等。因此,关键在于减少农民,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以此带动农产品的商品需求,促进结构调整,从增加非农就业和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两个方面,提高农民收入,降低中国加入世贸后对农业带来的风险。
第二部分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创新为动力,以农村公用设施、公共事业、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组织管理、素质教育、文明风尚等为主要建设内容,以勤勉、协作、自立为建设精神的中国农业战线最基层的管理及核算单位。是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提高整体素质的农业基层组织,是农民步入现代社会,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平台和载体。
6.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于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大体说来,主要有七个方面: 一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需要。“三农”现在问题很多,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农民收入上不去,通过新农村建设这个抓手可以解决新时期农业、农村的发展问题,特别是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党的十六大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明确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二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议题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三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就业保证上的差距也在扩大,突出表现为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贫困问题凸现,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安排。再有,农民看病难,吃药难,受教育难,上学难,社会保障难,文化享受难,这些都反映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与城市之间的较大差距。还有,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方面也显著存在着与城市的差距。因此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建设新农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四是缩小城乡差距。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思路中占据了20多年的一个重要命题——“先富论”,在十一五规划中转变为“共同富裕”的主调,以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扭转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这是中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后所作的一个重大调整和历史跨越,表明中国将重点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趋公平的利益均衡机制。邓小平首先提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打破了绝对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体制,为中国的全面改革开放探索了新经验、新路子,并为国家积累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目前,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突破1000美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在这一关键阶段,要防止出现贫富悬殊、失业人口增多、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否则会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说,中国是过去20多年里贫富差距扩大速度最快的国家,人民在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方面的差距也很明显。“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也不是让已先富起来的部分地区和人群停滞发展或倒退。它的核心是“共同”,是使十几亿人能够共同参与发展的机会,共同提高发展的能力,共同促进发展的水平,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这是中国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保障。
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国际经验看,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在财政收入占GDP30%的时候,国家有条件由财政主导来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开支。2004年,国家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已经占到GDP的20%,如果把财政预算外收入计算在内,整个财政规模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30%。所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两个趋势的论断”,说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业”的阶段。此外,从世界各国农村发展历程看,在人均GDP达到5000——10000美元的发展时期,许多国都出现过防止乡村凋敝、振兴乡村的建设运动。出现过“农村”向“乡村”的变迁过程。在这一时期,政府的政策导向从“以支持农业产业发展为主”,逐步转向“在继续支持和保护农业的基础上、以支持农村区域发展为主”。目前,北京市经济总量达到6000亿元,超出统计结果近2000亿元,“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时期已经到来,全市“三农”工作的重心也会相应进行一些新的调整。主要是:在继续强化农业基本功能的同时,向突出农业生态功能的方向延伸;在继续支持和保护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向重点支持农村区域发展的方向延伸;农村的建设也要在继续完善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同时,向兼顾社区性基础设施的方向延伸,城乡之间将在诸多方面发生重要的转折 3
性变化。
六是发展经济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净出口、投资和内需在当前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增加投入、扩大内需是当务之急。启动农村市场,不但对农村自身发展非常必要,而且对启动中国的内需也至关重要。我国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市场发育不完全,消费条件不充分,尤其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58.2%的农村地区,因为基础设施的限制,还有一个很大的具有购买力的消费需求没有办法实现消费的愿望。
七是巩固党的领导、坚强政权建设的需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提出了新的发展课题。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班子水平,是广大农村干部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强班子,筑牢新农村建设的战斗堡垒,是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促发展,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是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目的。
7.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重点是什么?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真正建设新农村,我们应该完整准确理解这二十个字的内涵。
发展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这里面关键的任务,就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8.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和关键点是什么?
调动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难点,新农村建设最终要塑造新型农民,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任务,是新农村建设一个最高的标准。农民富了难,真让农民成为一个新型农民更难。因此,应该从农实际出发,转变政府的工作方式,该我们政府干的政府干,但是该农民干的必须让农民自己干。
创新体制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之点。
9.为什么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从更长远的时间看,即使将来基本实现现代化了,“三农”问题依然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我们一定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坚持不懈地做好“三农”工作。
10、为什么说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切实把新农村建设这件关系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分步实施,扎实推进。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广大干部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做到关心农民疾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
11.新农村建设的对象是什么
新农村建设的对象是自然村。只要以现有自然村的公共基础建设为重点,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由农民参与决定、设计和监督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能够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日,必然也能同时完成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坚持哪些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一切从广大农民的愿望和实际出发,把农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发展活力;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搞好新型农民培养,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从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上来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
第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全面进步。经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促进粮食增产,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新农村建设在民主法治、精神文明和社会管理等方面也应有明显的进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也需要可靠的政治保障、稳定的社会环境、正确的思想意识、良好的文化条件。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方面的目标要求;乡风文明是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方面的目标要求;村容整洁是社会建设方面的目标要求;管理民主是政治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的目标要求。在实践中应当按照这些目标和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不断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向前进。
第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切实搞好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建设新农村,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特点和人文环境状况科学规划,形成类型多样、特色鲜明、风貌各异、多姿多彩,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处理好农业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这样才能确保农业资源的持续有效利用和生态安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让农村地区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整洁的街道,最终走上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还要加强长效机制建设,用制度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13.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什么会议上提出的,提法上与以往的农村建设有什么不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由党中央于2005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会议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努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提法上与以往关于农村建设工作有所不同的,一是将其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二是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要求”;三是确定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为将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指示落到实处,北京市委、市政府做出了重要部署,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14.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意义?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的基本途径是统筹城乡发菜。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角度看待“三农”问题,最突出的体现是城乡关系日益密切,但城乡差距仍在逐步扩大。国家经过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框架基本建立,市场化程度大幅提高,工农产品“剪刀差”逐步消除,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城乡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更加密切,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了很 5
大的成绩。但是农业弱质地位、农村的落后状况、农民的弱势处境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与农村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等问题还很突出,城乡差别仍然十分明显。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加快郊区发展、全面推进首都现代化进程、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客观要求。北京作为国家首都,郊区发展有着特殊的背景,农业和农村发展在北京占有独特位置。可以说,没有郊区的现代化就没有首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首都全面现代化。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让农民充分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客观要求。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和谐社会,最艰巨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必须妥善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促进农村经济全面进步。
1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在何处 ?
什么是新农村?新农村究竟新在什么地方?这是我们进行新农村建设必须首先弄清楚的问题。我们现在讲的新农村是指国家经济社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建立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全面考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用20个字概括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16.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用20个字概括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新农村的“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或者说新农村有三大特点。
一是城乡良性互动。大家知道,我们现在的农村在发展问题上并不是很和谐,不是那么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房山的情况也是如此。农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恶化等等问题。所以,我们建设新农村,“新”就新在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机已经到来,使得农业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使得农村社会能够实现和谐。因此,新农村的“新”就应该“新”在能够体现科学发展观,能够体现和谐社会的要求。
二是农村全面发展。过去,我们习惯于就农村抓农村,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民抓农民,使得农村主导产业、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农村管理不能够协调发展;农村主导产业不够突出,农村各种社会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农民就业问题、失地农民问题、社会保障问题、老人养老问题、五保户救助问题、残疾人问题、因病致贫问题、因学致贫问题等等还没有一个妥善的制度安排来逐步解决,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全面发展。因此,新农村的“新”体现在既注重农村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生活条件的改善,也注重农村基础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既注重引导农民自主创业、自主择业,也注重农村民主管理、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既注重将城市文明要素导入农村,也注重民风民俗的塑造。
三是人与自然和谐。农村在很多发达国家并不是像现在我们的这种意识,觉得留在农村就没有出息,农村就是一个相对比较衰败的环境,人们不愿意留在农村。在很多比较发达的国家,农村是一个田园风光相当秀美,人们生活也明显有幸福感的地方。因此,相当多的人出现了向农村的回流,避开大城市的喧嚣,回归自然。这就是所谓的“逆城市化趋向”和“城市移民现象”,城市人开始愿意更多地到农村去。这点其实不仅是在欧美发达国家,乃至于在日韩,包括我们国家台湾,都已经出现了类似像这样的趋势。因此,新农村的“新”就是依托田园风光、生态优美的资源优势,通过环境和民 6
风民俗的改善,建设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生活祥和舒适的生态宜居场所。
归纳起来,新农村建设就是要通过城乡之间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以及产业布局,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的同步加速,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同步发展。
17.国家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具体要求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要从指导思想、发展战略、规划布局、政策制定、项目建设、工作摆布等各个方面,落实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三农”倾斜,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形成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事故缺乏保障等突出问题,努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投入力度,在农村建立大病、重病统筹机制。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总的要求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适应我国人口不断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供给。要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形成总量平衡、品种多样、安全可靠和营养丰富的农产品生产格局。开发利用好南方草山草坡和丰富的秸秆资源,缓解牧区草场超载压力,推广集约饲养模式,强化动物疫病防治,加快发展农区和牧区畜牧业。保护和利用好渔业资源,推广健康养殖方式,积极发展远洋捕捞,大力发展水产业。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地产出率。推广良种良法,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改善农业技术装备条件,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的优质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要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的节约型农业。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支撑。
要坚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性质,全面落实二轮土地承包政策,依法确权、确地到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在此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的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要适应取消农业税的新形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推进以乡镇机构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乡村债务化解工作。
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整体改革,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积极发展农村政策性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农业贷款难、农村贷款难的问题。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建设农产品集贸市场,重点培育农产品批发市场,稳步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鼓励采用现代流通方式,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
要加快推进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探索采取多种方法,妥善解 7
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生活和社会保障等问题。要发展农村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着力培育农民自己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此外,还要进一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户的多种服务功能,搞好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保障广大农民的民主权利。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是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增加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明显改变农村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要把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切实落实好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要结合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作,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实施“金农工程”,努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要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乡村道路建设,继续完善农村电网,在巩固人畜饮水成果基础上,进一步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及其他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燃料和能源。要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改水、改厕、改厨、改圈等,有条件的地方还可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增加农民收入,既要从“三农”本身考虑问题、寻找出路,更要跳出“三农”,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思考问题,研究对策。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尽快见效的具体增收措施,又要着眼于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扶贫开发方式。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基本素质,改善基本生产条件,开辟基本增收门路。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要尽可能实行易地扶贫;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要建立救助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个长期过程,“十一五”期间关键是要开好头、起好步,打好基础,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规划先行、因地制宜。要科学编制新农村布局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严格按照规划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建设中,应区分发展阶段和地域不同情况,按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推进,切忌搞“一刀切”。
二是突出重点、示范引路。坚持以中心村为单位,以改善最迫切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完善各类基础设施。按照城市郊区、沿海、平原、丘陵、山区、草原等不同区域特点,突出地域特色。
三是政府支持、农民建设。中央和各级财政都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激发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互助合作建设家园的积极性。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广泛吸收社会力量投入新农村建设。要把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把改善物质生活条件与精神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树立高尚道德情操。
18. 我国农村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概括分析,我国农村当前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
其一,城乡收入差距大。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3.33:1扩大为3.36:1绝对差距首次超过1万元。近5年来,农民收入虽然增长很快,5年人均累计增收2000多元,但增长速度仍然落后于城镇居民,致使城乡居民收入比逐年扩大。
其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匮乏。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国家在基础设施投入政策的制定和取向上大多采取先城市,后城镇的方式,50多年来农民为中国工业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有学者计算,改革开放前,国家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从农民身上拿了6000——8000亿元,广大农村和农民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而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基本上是空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本上靠农村集体自有积累和农民个人投入。
其三,农村环境恶化。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十分突出,很多村庄垃圾遍地、污水横流、8
白色污染、人畜房舍尚未分离等现象还很严重,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其四,农村住宅过度分散。造成土地、水、建材等资源的严重浪费,农村商业、卫生、学校等公共设施不配套、共享性差,限制了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标准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标准和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20个字”“五个方面”。20个字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五个方面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即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和要求。
20.什么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基本条件的公共设施,包括公用事业、公共工程、农村环境和交通设施等,是农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新农村建设中处于重要的先导地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对于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推动首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强化首都功能,使发展成果惠及郊区广大农民,北京市人民政府编制了《北京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2012)》。
本规划所说五项基础设施建设,是专指郊区范围内村庄的街坊路、安全饮水、污水处理、厕所改造和垃圾处理五方面的建设。
本规划是对全市郊区“十一五”后四年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具体部署,是本市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农村改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环卫专业规划》的具体落实。
本规划规划年限为2009年-2012年(本届政府任期内)。本规划规划范围为13个郊区区县的村庄。
21.为什么要培养新型农民?
(1)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有关资料表明,全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而初中的仍占49%,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38%,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7%。可见,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2)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而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现代化。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正因为如此,温家宝总理曾明确指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建设新农村,当然也不能没有新型农民。
(3)培育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职业技能,既影响了现代农业建设,也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影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进而影响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建设新农村,必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
(4)培育新型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要被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新型农民,可以使更多的农民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化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经营现代农业的水平,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培育新型农民,要切实组织实施好各项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一是绿色证书工程。按照农业生产岗位规范要求,加大绿色症书培训力度,培养更多的农民技术骨干。二是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重点对农村优秀青年进行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三是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选拔能开展规模化生产和具有创业能力的优秀学员,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创业资金扶持和技术支持,培植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业大户和农民企业家。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潜力,增进农民转产转业的信心和技能,提升在二、三产业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22.我国农业综合生产目前存在哪些差距?如何提高?
经过长期建设,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已显著提高,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突出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耕地和水资源短缺。我国人均占有耕地和水资源较少,而消耗较大。人均占有耕地资源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与此同时,耕地数量减少和耕地质量下降的趋势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控制。1998年-2004年,我国耕地面积从19.5亿亩减少到18.5亿亩。目前,我国耕地质量总体偏低,中低产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65%以上;全国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8%,比欧洲同类土壤低1.5-3个百分点。农业用水缺口每年超过400亿立方。耕地和水资源缺乏,将是长期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目前,全国大型灌区骨干建筑物的完好率已不足40%,工程配套率不足70%,工程老化、年久失修、渠系不配套的问题十分突出。由于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加上水资源短缺,8亿多亩有灌溉条件的耕地,每年有1亿亩左右不能得到灌溉。
三是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不到0.6%,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以上,发展中国家也都超过1%,农业重大科技成果储备不足,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普及率较低,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只有45%左右,比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要低20-30个百分点。农业的物质装备水平较低,每千公顷耕地拥有的农用拖拉机数,世界平均水平为19台,而我国仅8.6台,不及一半。
四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缺口较大。目前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约2600亿元,仅占总支出的12%左右。农业贷款只占全社会贷款总额的5%左右,与农业增加值占GDP15.2%的比重很不相称。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的投入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全国农民兴修农田水利投工量,1998年超过100亿个工日,2003年减少到47亿个,2004年估计不到30亿个,即使每个工日只按10元计算,今后每年仅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缺口都要超过700亿元。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关键,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这既有利于抵御农业自然风险,又有利于防范农业市场风险,既能够大幅提高土地产出率,又能够迅速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只有破解了这个难题,才能夯实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只有做好了这项工作,才能进一步促进农村繁荣。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当前看,主要是增强“六个能力”: 一是增强耕地资源产出能力。处理好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的关系,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搞好建设规划,减少耕地占用,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同时,处理好用地与养地的关系,搞好“沃土工程”建设,努力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不断提高耕地的产出水平。
二是增强农田水利保障能力。加快实施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对农民兴修小型水利和购买使用节水灌溉设施给予适当补助,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工投劳,改善农田水利条件,实现旱涝保收。
三是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提高国家科技投入用于农业的比重,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继续实施“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和“科技入户工程”。用激励机制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用市场机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用体制改革整合农技推广的资源和力量,用政策扶持引导农户应用农业科技,努力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四是增强农产品加工业转化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的高效产业体系。鼓励和引导乡镇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五是增强农业抗御灾害能力。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完善农业自然灾害和生物灾害的应急反应机制。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帮助农民规避自然风险,减轻灾害给农民带来的损失。
六是增强农业发展综合配套服务能力。制定建设规划,加强政策引导,明确职责分工,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快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农业“七大体系”建设,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支撑条件。
23.怎样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整个经济发展有一个转变增长方式的问题,农业由于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应当突出增长方式的转变。对此,国家将改变以往“高投入、高产出、高代价,导致对水土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的路子,提出了实现产品优质化、布局区域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具体要求,主要是:
(1)加快调整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优质化水平。紧紧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和要求,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一是从源头抓起,继续实施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提高农业生产良种化水平。二是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全面开展农产品和食品质量认证,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三是搞好动物疫病防治,加强畜禽粪便污染的治理和无害化利用,推广畜禽养殖清洁生产工艺,提高畜禽产品质量。
(2)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布局区域化水平。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和现有生产基础,因地制宜,适应市场,依靠科技,尽快做大做强一批农产品优势产区。品种上要突出区域特色、品质特色、功能特色,满足市场多样化和优质化的需求。布局上要尽快向最适宜区域集中,避免地区间结构雷同,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资源,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的档次和水平。经营上要注重完善营销体系,培育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建立特色产业体系。
(3)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水平。一是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加大沃土工程实施力度,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和工程措施,改善土壤肥力。二是加快发展旱作节水农业。逐步改革农业用水的价格形成机制,采用经济手段引导农业节水,对农民采取节水措施给予适当补贴。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新设备、新技术,推广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喷灌、滴灌、微灌、渗灌等先进实用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培育推广抗旱节水农业新品种,提高农作物自身的水分利用率。有效减少农田蒸发失水,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三是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按照复合化、高效化、缓释性、可控性的要求,发展高浓度肥料和复混肥料,发展商品有机肥。根据农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和深施氮肥等技术。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11
新产品,积极推广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加强新型农机具开发和有关技术标准制定工作,推广综合配套节能低耗技术特别是少耕免耕技术,为主要农作物生产提供全程、配套的现代农业装备。四是重点研发高强度、可降解地膜,以及高光合作用生态棚膜,推进农膜向高功能、低成本、无污染方向发展。五是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以及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技术。
(4)加快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营制度的创新,既能有效地解决分散农户与国内外市场的连接问题,又有利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体现了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应做好以下方面:一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在科技、信息、财政、税收、金融等多方面对龙头企业给予支持,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和带动力。二是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和引导农民、农技推广机构、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以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专业化、系列化服务,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能力。三是健全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采取订单农业、向农户提供各种服务、最低保证价收购等形式,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
24.如何推进以税费改革为主的农村综合改革?
从2006年开始,农村税费改革将进入新的阶段,改革重点将转向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配套改革。主要是,一方面要千方百计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另一方面要继续发展农村的各项社会事业,两者不可偏废。关键要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如何完善和构建合理的乡村治理结构,包括行政管理和村民自治两个系统,根本解决“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的问题;二是如何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从制度上保证农民能够均等地享有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具体应做好三方面工作:
(1)加快推进以乡镇机构为主的行政体制改革。这是下一步农村税费改革的重中之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着重搞好乡镇一级的机构改革。现在乡镇一级政府机构和人员太多,职能定位也不合理,应当抓住农业税取消的契机,加快推进改革。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不仅要在精简机构、缩减编制和分流人员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转变职能。乡镇一级政府是最贴近农民的一级政府,应当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执行好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社会管理方面,应当更多地强调秉公办事、调处纠纷、方便群众、社会治安等内容;公共服务方面,应当更多地强调帮助农民解决看病难、上学难、行路难、吃水难等实际问题;维护稳定方面,应当更多地强调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带着感情做农村工作、学会同农民群众打交道。总的看,乡镇职能应当尽可能减少直接跑项目、办企业、搞经营,而应当更多地转到制定发展规划、搞好基础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等方面上来。
(2)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农村义务教育摆到整个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巩固和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教育发展和支出上的事权,巩固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要更多地承担起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保证在取消农业税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经费不减少。同时,加快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精简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鼓励和引导城镇教师到乡村执教。继续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
(3)加快推进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把不应该由农民负担的公共支出列入财政支出范围,不断增加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农村基层的财政支持和转移支付力度。根据农业税取消后相当一部分县乡失去主体税种的实际情况,按照事权与财权统一的原则,适当调整县乡的事权,赋予其必要的财权,提高县乡财政的自我保障能力。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实行财政省直管县、乡财县管乡用和“以奖代补”等体制和办法。
25.如何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村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的问题,更是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
目前,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还没有完成“普九”任务,已“普九”的部分地区水平较低、基础不稳,一些地方还存在着学生因贫辍学、拖欠教师工资、学校危房年久失修、经费短缺、教育负债历史包袱沉重等突出问题。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卫生机构设施条件差,公共卫生和预防保障得不到有效保证,农民患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和医疗保障,难以抵御重大疾病风险,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十分突出;传染病和地方病发病率仍然较高,严重危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农村文化建设尤其是西部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电视难的情况在一些地方仍很普遍,一些偏远山村的农民甚至很少能看到报纸、杂志,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长期以来我们在指导思想上没有确立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思路,在工作实践中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农村改革以来,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加大了投入力度,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基础建设、业务经费、装备水平有显著改善,但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仍很突出,农村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了。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有限的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农村只有20%;目前,农村小学生人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只有城市的30%左右,初中生人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约为城市的1/3;在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中,农村所占比重不足30%,农村人均文化事业费只有城市的20%左右。
农村公共事业薄弱,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制约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全面建设农村小康,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需要,是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保护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需要,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丰富农民精神生活的需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增加农村公共品供给,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际经验,逐步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具体做法是:
(1)加快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落实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广大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和有条件的地方,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可以更大一些,步子可以更快一些,水平可以更高一些,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2)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事业管理制度。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政府、社会和市场多主体参与、协同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局面。一方面,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导性作用。应把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和管理作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强化政府提供农村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平等、保障社会安全的职能。同时,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供给责任,适当减轻县级政府提供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医疗、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的财政责任,相应增强县以上政府的财政责任。另一方面,要为社会和市场组织参与农村公共品供给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民间资金和社会资本以各种形式进入农村社会事业,满足农村对公共产品和服务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支持民间兴办农村高中和幼儿园,允许合作经营乡镇卫生院,鼓励社会、个人投资举办医院和医疗诊所,引导社会力量投资文化建设。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制定和完善企业、团体和个人捐赠农村社会事业的政策,扩大捐助农村社会事业的规模,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筹集资金、设备,吸收志愿人员。
(3)加快建立城市人才对农村的支持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对口支援机制。通过行政协调、政策引导,形成城市教育卫生系统对口支援农村教育卫生系统、农村教育卫生资源富裕地区对口支援农村教育卫生资源匮乏地区的良性关系。鼓励高校毕业生和城市的教育、卫生、文化工作者到农村服务。继续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试行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到农村地区学校实习任教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公共事业人才培训活动。
26.如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问题是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使广大农民由温饱全面进入小康,是我们面临的带有根本性、全局性、政治性的历史任务。必须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
近两年来,在支农政策驱动、结构调整推动、市场行情拉动和转移就业带动下,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初步扭转了前期增长缓慢的局面。但制约农民增收的体制性、长期性因素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一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没有随着农业GDP比重的下降而下降。200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5%,比1978年下降13个百分点,而其从业人员的比重仍高达46.9%,仅比1978年下降了23.6个百分点。农民人数众多,农村劳动力就业不足,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是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的根本原因。二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在城乡之间不协调。长期以来,由于城乡分割二元体制的影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过分向工业和城市倾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水平低,这也是影响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近几年,在全社会贷款余额中,农业和乡镇企业所占的比重一直分别只有5%左右,这与农业和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不相称。三是各项改革还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地要求。目前,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还有不适应甚至阻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地方,需要出台力度更大的改革措施,进一步调动农民和地方政府发展农村经济的积极性。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促进农民增收,关键是要贯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既要从“三农”本身考虑问题、寻找出路,更要跳出“三农”,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思考问题、研究对策;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增收的潜力,又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尽快见效的具体增收措施,又要着眼于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既要着眼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又要加快改革步伐,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主要做法是:
(1)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途径。重点是组织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着力支持粮食主产区重点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发展农区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业,促进粮食加工转化增值;继续推进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推动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加快畜牧业养殖方式转变,进一步加快畜牧业发展;推进渔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出口优势水产品生产,不断提高优势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这是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根本之计。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加快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流通、加工和服务业领域,向二、三产业要收入。在政策、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及不合理收费,组织实施好农民工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完善对农民工的信息服务,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增加农民外出务工收入。
(3)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力度。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条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依法安排并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和农村的比例要保持稳定并逐步提高,加强农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4)深化农村改革。这是农民增收的体制保障。加快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明确界定政府土地征用权和征用范围,完善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改进分配办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 14
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推进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的综合改革,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逐步扩大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扩大政策性银行对“三农”服务的范围,遏止农村资金外流趋势。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减轻动物疫病和自然灾害给农民带来的损失。
27.如何繁荣区(县)域经济?
区(县)域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是在区(县)级行政区划(包括县级市)范围内,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为重点,城乡一体、工农并进、由各种经济成分和不同产业构成的区域经济。区(县)域经济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特点:一是区域性。区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具有一个特定的以行政区划为界定的地理空间,区域界线明确。在这个区域内,因其特有的地理区位,长期形成的历史、人文和特定的自然资源,使得区域经济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二是综合性。区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和一、二、三产业各部门。从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看,它既包含城镇经济,又包含农村经济。从经济活动的产业特征看,它囊括了一个区(县)级行政区域内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是开放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可以突破人为划分的地域和边界,冲破自然条件、地理交通、民族关系等影响,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形成跨区域的经济协作网络,获取区域竞争优势。
区(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地位。经过近几年的调整和发展,我国区(县)域经济规模已有显著增强,目前,区(县)域GDP超过100亿元的为数不少,200亿元以上的开始增多,人均GDP在3000美元以上的显著增加。但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和趋势要引起重视:一是区(县)域农业增加值比重迅速下降。主要是农业增长缓慢,许多经济强区农业增加值比重已降到5%以下。二是区(县)域经济差异巨大并呈扩大之势。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人均GDP,经济差异都有扩大化的趋势。
区(县)域经济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汇合点,发展区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对于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区域经济是实施“五个统筹”战略的关键环节,是各种政策、要素、产业聚集的平台。同时,区(县)一级作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承担着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发展生产、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能。因此,没有区(县)域经济的繁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一句空话。
繁荣区(县)域经济,必须重视和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一是区(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城镇化。没有城镇化进程的提高,极度分散的经济布局无法使区(县)域经济持续发展。二是区(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有高效益的产业经济作支撑。非农产业是经济的主体和重要推动力,尤其是工业化,没有高水平的工业化,区(县)域经济成长就缺乏动力。三是区(县)域经济发展并不是必须要弱化农业。在区(县)域范围内,农业和非农业虽然有一定的竞争性,但从长远看,二者存在互补、互促关系,农业是非农业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反过来非农业的发展又会促进农业发展。四是区(县)域经济发展为区(县)域财政提供财源。繁荣区(县)域经济可以壮大县域财政实力,区(县)域财政又进一步为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保障。繁荣区(县)域经济,近期看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走特色区(县)域经济之路。
走特色经济之路,是增强区(县)域经济实力,实现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要知己知彼,因地制宜,找准特色,准确定位。同时,要使“特色”产业化,上规模、出效益,处理好“特色”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城镇化快速扩张,耕地大幅度减少,一方面给区(县)域农业发展造成极大压力,另一方面使失地农民迅速增加,影响区(县)域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切实保护好耕地资源,建立失地农民的利益保障机制。
(3)逐步建立健全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在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必须统筹兼顾经济与社会发展、城镇与农村进步、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利益。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其中最基础、最关键的 15
是建立农民医疗保障体系。
(4)以县城建设带动城镇化发展。在县城建设方面,确有一些规划起点高、城市功能强、管理水平高、发展势头好的区域,但更多的却是规划档次低、城镇规模小、管理薄弱。因此,搞好县城建设,必须转变观念,加强规划,突出特色,完善功能,务求实效,发挥龙头作用。
(5)促进乡镇企业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区(县)域经济不发达,主要制约因素是乡镇企业发展不充分,同时也涉及城镇化建设滞后。必须统筹考虑城镇体系,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乡镇企业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城镇服务业;深化乡镇企业机制改革,努力提高乡镇企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依靠政府推动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依靠个体和私营经济带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
(6)综合解决“三农”问题。区(县)域直接面对“三农”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要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优质化、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农业布局区域化。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一个大战略,扩大农民就业空间。
(7)大力改革区乡财政体制。调整中央和各级地方的财权和事权分配格局,适当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分配关系,合理降低上划中央“两税”比例,多把一些财力留给基层。建立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保证不发达地区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筹,进一步完善地方财政管理体制,规范地方财力分配与使用。加大对县乡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大力培植税源。
28.如何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农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保护。要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农业支持保护是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支持与保护农业的政策措施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第一,农业支持保护是市场经济下的一种政府行为,它是指政府作为主体,着眼于经济运行全局,运用政策手段对农业发展进行调控的一种方式;第二,农业支持保护是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它由不同层面、不同环节各种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所组成。农业支持保护的核心是投入支持,即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通过投入支持,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
农业保护是一种普遍的国际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或多或少地对农业采取了支持和保护措施。发达国家已形成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种措施相互配套,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支持措施的覆盖面很广,不只针对农业的某个方面,而是包括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如收入支持、金融支持、基础设施支持、生产技术支持、生态环境支持、农村生活条件支持、灾害防范和救助支持、税收支持、贸易支持和法律支持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不断得到加强。但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支持保护水平还很低,支持保护机制还很不完善。即使与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相比,也是不相称的。一是农业国内支持总量偏低。目前,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总量约占农业增加值的15%,而按同口径计算,发达国家一般为30%-50%,美国和欧盟分别为50%和60%,日本更是高达70%以上,巴基斯坦、泰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在20%以上。二是支持结构不合理。存在“四多四少”的现象:即“人头”经费多,建设性支出少;全社会普遍受益的投资多,农业直接受益的投资少;一般的生产性投入多,农业科研和农村社会发展投入少;直接投资多,贴息、直接收入补贴、补助等引导性投资少。三是补贴重点不突出。一般以间接补贴为主,直接补贴很少,而且重点使用在流通环节,透明度也不高。近两年,国家开始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但总的看,直接补贴的数量较少,受益范围也有限。四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现有的支持保护措施,不论是“黄箱”措施还是“绿箱”措施,措施之间缺乏相互协调,实施支持保护措施的部门之间也缺乏必要的协调,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合力。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必须尽快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体
系,通过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实现农产品供求平衡、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调整国民经济收入分配格局,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增加农业国内支持总量。农业国内支持政策是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条件,是加强农业支持保护的主要措施。WTO规则并不笼统地反对农业国内支持政策,限制的只是那些对生产和贸易有扭曲作用的支持措施。因此,必须坚持农业投入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原则,保证财政支农资金总量在现有水平上逐年增加。
(2)调整农业支持保护结构,重点加大对农业科技、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加大基础性、公益性农业科研投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农业科技储备。二是完善和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提高国家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的使用效率。三是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明确和强化各级政府在中小型农村公益设施建设方面的责任,把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各级财政支农投资的重点领域。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西部贫困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农村中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扩大良种补贴规模和范围,目前实施的大豆、小麦、玉米良种推广补贴试点,取得了显著效果,应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规模,并进一步向其他农产品延伸。五是继续增加对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结合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情况,建立对化肥、农药、燃油等农业生产资料的政策性补贴制度。
(3)改进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率。一是进一步扩大农民直接补贴规模和范围。既可以考虑不与产量挂钩的直接收入补贴,也可以考虑与产量挂钩的直接补贴方式,还可以考虑选择某些对增效增收作用明显的生产环节进行补贴,如机耕机收补贴,推广旱作农业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检验检疫补贴等。改变单纯依赖政府直接救济的做法,积极试点农业保险与灾害救助相结合的自然灾害补助。加强不同财政支农方式与其他支农方式的有机结合,在继续完善国家财政对农业直接投资的同时,加强运用财政贴息、补助、税收、担保等经济杠杆工具,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支持农业。
(4)加强对农产品出口的质量管理和出口企业的保护,努力扩大我国农产品出口。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也应该探索积极的出口促进措施,变被动防御为主动进攻。近期,应重点针对一些国家利用技术壁垒、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设置贸易障碍,严重阻碍了我国优势农产品出口的严峻现实,加大对外谈判交涉力度,建立与进口国的双边或多边磋商机制,为扩大农产品出口创造公平竞争的国际环境。完善农产品信息发布机制,加强对国际农产品产需情况及绿色认证标准等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掌握国外最新贸易政策动态,及时对社会发布,为企业和农户调整生产结构提供权威的信息服务。对农产品加工业实行低税或免税政策。对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将农产品精加工增值税进项抵扣率与销项税税率一致起来;提高大宗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出口退税率,按照增值税的征税率进行退税。
29.怎样才能实现生产发展?
必须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一是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快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改善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鼓励大型涉农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技术推广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普及。二是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上等级、上规格。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改善农村市场环境。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连锁化“农家店”。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促进农资供应和农产品流通。三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加快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产业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17
加强农资价格监控。继续执行对粮食主产县的奖励政策,增加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县的奖励资金。四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贯穿于现代农业建设的全过程。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完善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信贷、财税和登记等方面给予支持,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五是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
30.怎样才能使农民实现生活宽裕?
必须大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要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重视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产品、园艺产品和林特产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等健康食品,提高农产品效益和质量安全水平。增加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发展精深加工业,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进一步发挥农业观光旅游和文化传承的功能,发展一村一品,形成特色经济。
二是要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形成农村内部增收合力。加强规划和指导,加快投资、财政等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活力。把乡镇企业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主要载体,把小城镇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平台,全面振兴和繁荣农村经济,切实增强扩大农民就业、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
三是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宽农民外部增收空间。把促进农民进城务工就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结合各地实际,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尽快解决涉及农民工的各种突出问题。
四是要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继续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增强他们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能力。
五是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进一步减少贫困人口。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加强整村推进、扶持龙头企业和转移就业培训三项重点工作。继续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
31.怎样才能实现乡风文明?
必须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32.怎样才能实现村容整洁?
必须着力解决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
一是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优先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
二是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加快普及户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试点规模。
三是加大农村公路和电网建设力度,尽早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油路。
四是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33.怎样才能实现管理民主?
必须切实维护好农民的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坚持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活动,推动农村基层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妥善处理农村社会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黄赌毒”,创造农村安全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34.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既不是党的各级组织,亦不政府机构,而是广大农民群众,政府要引导农民通过勤劳的双手,创造自己美好的家园。
35.为什么说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才是根本 ?
到某地采访新农村,村干部热情地带领记者参观粉刷一新的民居和干净整洁的街道。记者和路边几位老农攀谈起来,谁想农民对此并不买账:“有啥子用,中看不中用,兜里钞票多了才是硬道理。”原来,这个村位于半山区,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村民年年为灌溉发愁;前些年村民们自发搞养殖,如今又为家禽的销路发愁。老乡说,谁不希望家里、村子漂亮点儿,但有钱要用到刀刃儿上,先把生产搞上去,家底儿宽裕了才有心思弄面子上的事儿。
上面的镜头并非个例。当前,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忽视了农民对生产发展的最基本的需求,忽视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但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只有发展生产才能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实现生活宽裕;只有在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才能改变农村的面貌,也才可能持之以恒地搞下去。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就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我国农业的发展始终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双重任务。因此,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离开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增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发展现代农业,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改善农业科研的创新环境,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激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提高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科技含量。同时要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
发展生产、促进农民增收还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14.1万个,龙头企业带动农户8454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4.1%。各地各部门要加快立法进程,加大扶持力度,加大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兴办仓储设施和加工企业等的信贷支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也是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的有效途径,要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
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应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务,增强县级管理能力,激发县域经济活力。
36.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哪些有利条件和困难?
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来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和机遇。
一是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过建国5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工业和城市发展水平大幅提升,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完全有条件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二是中央的支农惠农力度逐步加大。在过去农村改革的基础上,从2004年起,中央又连续三年出台了指导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支持“三农”的重大措施,从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事业多个方面加大了投入“三农”发展面临的政策环境是前所未有的。
三是加快农村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广大农民盼望加快农村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支持农村发展,社会各界关心农村发展,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广泛共识。
四是农村建设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农村改革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支持力度,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开始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这些都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农业农村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过坎阶段,面临着如下矛盾和问题:
一是农业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矛盾突出。我们人均自然资源较少,而且在相当长时期内耕地缩减、淡水短缺、人口增加的矛盾无法解决,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还在继续,持续提高农业产出水平,确保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农业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的矛盾突出。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低,物质技术装备差,在很大程度上仍在靠天吃饭。不改变这种局面,就很难持久保证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优质、安全、多样化需求的供给。
三是农村公共服务滞后的矛盾突出。目前农村社会发展与城市差距很大,上学难、看病难、社会保障水平低、公共设施薄弱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四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和增收难的矛盾突出。建国以来我国始终存在着很大的城乡差别,农村改革后,尽管农村有了较快发展,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根本改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重要的难题。
五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矛盾突出。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区别发展形成的二元结构还未根本破除,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分配的机制也没有完全建立,改革攻坚的任务十分艰巨。
37.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能得到哪些实惠和好处?
党中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将从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上改变以往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把农村和城市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并重点在多予上做文章,积极实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农民从中能得到的实惠和好处很多:
一是可以享受到完全取消农业“三税”的实惠。从2006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将全面取消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和农业税,使农业“三税”划上了历史的句号。
二是可以更多地享受到国家财政的直接补贴。2006年国家继续强化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加大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奖励补助力度;加大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力度,增加农田水利、农业科技、扶贫开发和农业投入,完善减灾防灾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和农村流通体系,加强饮水安全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可以在教育、医疗、保障和文化服务上得到直接好处。2006年起,国家先在西部地区实行两年内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20
要求其他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加快“两免一补”实施步伐。同时,加快推进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中央和地方财政将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加快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和农村医疗求助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农村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加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建设,逐步做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四是可以享受到国家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更多支持。200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广大农民都可以从中央的这些惠农政策中得到更多的好处。
3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从哪些方面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
一是要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坚持土地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坚持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征用的合理补偿机制和农民的生计安置办法,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收益权。
二是要把正确对待农民工作为关系全局和长远的大事。坚持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强化管理、完善服务,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加强农民就业服务和权益保障,清理取消各种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加强就业培训和职业安全卫生保护,探索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为农民工提供子女上学等公共服务,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是促进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等服务平等化。让每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子女都能上得起学,让每个患病的农民都能得到医疗,切实保护农民的生存权和受教育权。
四是继续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切实把减轻农民负担与加强财政对“三农”投入、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建立新型的农村公共事业投入机制,务必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五是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惠及“三农”。要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增加投入,加快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让农民平等享受公共财政的阳光。
六是切实保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坚持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活动,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39.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从哪些方面深化农村改革?
一是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重点是积极稳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力度,进一步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
二是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县域内各类金融机构要扩大农村信贷投放,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拓展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鼓励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培育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允许各地建立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问题。
三是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建立产销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完善对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40.北京市委市政府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哪些重大举措?
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提出推进本市新农村建设的六大重要举措。
一是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政府职能
向农村延伸,优秀人才向农村流动,城市资源向农村投放,信息化向农村推进,城市工业向农村辐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二是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创新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经营形式、服务体系和市场理念等,推动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
三是把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持久动力,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县乡财政体制、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等三项配套改革,积极推进农村金融、粮食流通体制、农村征地制度等各项改革,着力建立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
四是把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积极开展村镇规划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五是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举措,加快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继续抓好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工作,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六是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做好农民负担监管和扶贫开发工作,通过拓宽增收渠道、落实“减负增收”、实行扶持救助等多种途径,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41.如何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开展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一是在学习动员阶段,通过思想发动和广泛宣传,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重点学好《党章》的同时,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组织党员开展大讨论,明确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同时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联系本村实际开展讨论,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二是在分析评议阶段,广泛征求党员、群众和有关方面对村班子、党员干部思想、工作、作风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还要注重征求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村党组织和党员在认真查找思想、工作和作风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同时,要注重对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找准本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的差距、党组织和党员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认真分析原因,明确努力方向,研究解决的办法。
三是在整改提高阶段,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梳理,村党组织和党员要分别制定整改方案和整改措施,同时认真谋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结合本村实际,采取切实措施,抓好集中整改,切实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对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要抓紧解决,对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向群众作出说明,对单靠村党组织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及时向上级党组织反映。
集中学习教育活动结束后,要安排三个月左右的时间,继续抓好突出问题的整改,制定、完善相关制度,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不断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2.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如何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一是认真组织学习,不断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党组织要带领村“两委”成员和广大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区有关文件的指示精神,做到先学一步,学深学透,同时帮助广大农民搞好学习,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主要措施,以及给 22
广大农民带来的实惠,深刻认识农民自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进而把广大农民动员起来、组织起来,积极投身到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来。
二是增强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要努力实现生产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因此,要选好配强农村基层干部,积极发展新党员。选拔农村基层干部要突出“发展能力强、奉献精神大和公道正派”的要求,发展农村党员要在坚持党员标准的前提下,突出“带头致富能力强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要求。同时,加强对现有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的培训,努力使他们掌握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以过硬的本领积极投身到全民创业行动中来,以实际行动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是发挥示范作用,不断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路先锋。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带领党员干部、组织农民深入讨论研究,制定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要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当好新农村建设的开路者,要求农民做的,自己先走一步、先做一点,要求农民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当好帮带者,带领群众共同创业;当好保护者,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让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首先得到实惠;当好调解者,积极化解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
43.农村党员如何在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方面发挥作用?
农村党员干部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是党的基本路线的中心。农村党员一定要从政治上充分认识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和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提高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想方设法寻求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农村党员干部一定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从而保证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要积极进行农业生产的制度创新,特别是产权制度的创新,把家庭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激发农民群众长期农业投资的积极性。要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积极发展村办企业以及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企业,吸收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使广大农民在生产发展和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安居乐业,过上更加殷实的生活。农村党员干部要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努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农村党员干部要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促进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的核心。创新农业科技体制,重点是解决好科技与生产如何紧密结合的问题。要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场,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了,为农技人员的发展创造条件。搞好农科教结合,努力提高农民素质。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学科技、学经营。发挥农村党员在农村改革、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开拓者和引领者的作用,体现农村党员的先进性。
农村党员干部还要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党员个人致富是应当的,但仅仅以个人致富为满足,那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就不是合格的干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是新形势下对农村党员干部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农村党员应尽的义务,是农村党员干部先进性的具体体现。
44.农村党员如何在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方面发挥作用?
首先,农村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要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特别是联系农村发展的实际,着力解决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发展思路、工作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工作要有新举措。要在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和坚持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努力营造鼓励、支持农民群众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为完成党的各项任务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其次,农村党员干部要坚定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是党章对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作为农村党员干部,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要通过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行动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的努力是朝着将来的共产主义大目标的,心中没有这个大目标,就不是合格的党员干部。放松了今天的努力,23
也不是合格的党员干部。
第三,农村党员干部要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一些领域和地方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蔓延。这种情况在不少农村也表现得较为严重。因此,农村党员干部必须充分发挥自己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模范作用。做到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建立起新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使我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承接,与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联系。
第四,农村党员干部要努力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根据农村的实际、农民的特点,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对农民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教育,进行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教育,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法制教育,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移风易俗教育,进行农业科技知识的教育等。通过上述内容的教育,使农民群众提高思想觉悟,提高文化素质,提高法律意识,提高发展农村经济的本领。
45.农村党组织如何代表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
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各项工作各个环节都细心研究群众的利益,关心群众疾苦,体察群众情绪,努力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团结带领群众不断前进。基层党组织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着眼于维护和发展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都要尊重农民群众的创造,倾听农民群众的呼声,反映农民群众的意愿,集中农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诚心诚意为农民群众谋利益。
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最主要的是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上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这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正确处理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对于农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具体利益,特别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更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越是在农村改革深入发展的时期,在农民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时期,越要极大地关注群众的具体利益和眼前利益,解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难。只有这样,农村改革和建设才能始终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文化的基础上,不断从总体上维护和发展农民群众的利益,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地位,解决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同时,也要向群众进行必要的说服教育、示范引导,特别是对一时不能满足利益要求的群众,更要以极大的耐心,向群众说明情况,以争得群众的理解;对在短时期内经过努力可以满足的利益要求,给群众以可能的承诺,为群众提供必要的服务,以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和信任。
第三部分 房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6.何为房山区的“三化两区”战略 ?
目前,房山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三化两区”宏观战略的指导下进行。2009年4月,房山区委区政府经过调查研究,做出了城市化应该成为发展第一驱动力的判断,提出了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促进现代化的发展思路。经过反得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最终形成了“三化两区”的发展思路,即:“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建设产业友好、生态宜居新房山”。“三化两区”是房山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战略、新的发展目标和三位一体的新思路。
47. 房山区的新农村建设是什么时候正式开始的?
房山的新农村建设于2005年8月开始建立组织,开展调研,确定重点村庄。在北京市郊区率先开始。区新农办与区规划局聘请北京清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着手房山区村庄改造规划设计研究工作;邀请建筑科学院研究院村庄建设规划编制研究课题组来房山调研的基础上,分片召开了全区乡镇新农村建设规划专项工作会议,拟定了《房山区村庄建设编制计划实施意见》,提出了“以加强新农村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为手段,以‘科学定位、合理布局、建设有序、设施配套、节约资源、以人为本、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围绕房山新农村建设24字目标要求,扎实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
48. 2006年房山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关于房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部署是什么?
根据《房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房山区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十一五”期间房山区新农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推进农村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邻县和谐’的要求,发展农村产业,改造农村环境,完善社区服务,创新村庄管理机制,改变农民精神风貌”,促进农村向社区化、城镇化转变,构和谐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具体讲,是明确一个目标;坚持四个要求;抓住五个重点。明确一个目标:就是以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农村的有机结合。不要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或村庄整治,这样很容易导致大拆大建、大包大揽、贪大求洋、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动误区。
坚持四个要求:一是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的落后是经济的落后。发展农村经济,壮大农村实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脱离了发展农村经济这个中心,农村其他各项建设就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和逐步推进。要按照“一带两区”的总体部署,做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具体部署,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互相配合,防止重复建设、分散投入;统筹考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突出地方特色,尊重传统文化、习惯和风格,根据各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合理确定建设目标和任务。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农民主体地位,依靠群众力量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坚持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意愿,尊重群众选择;要围绕农民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确保农民真正受益;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引导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家园。
抓住五个重点:
第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一是进一步加强工业强区,为新村建设提供的物质基础;二是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强化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使二者成为有机整体;三是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将工业管理理念、生产方式、营销手段、科学工作者引入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加快农业现代化。
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着力加强农村供水、道路、能源、信息化等农民最急需的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第三,综合整治村庄环境,塑造社会主义新农建设的新风貌。从彻底根治农村脏乱差状况入手,以治污、治乱和植绿为主要内容,着力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第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大力发展与农民需求相适应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逐步营造出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氛围。
第五,创新农村发展模式,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提出实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有机融合。
49.2006年房山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2005年8月至2007年2月,房山在全市率先开展新农村建设以后,累计投入资金10.35亿元,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走在了全市前列。具体讲,主要做了七项工作。
(1)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和制定了指导原则和相关政策。主要是指导新农村工作的四项理论基础;三大类规范文件和七个管理办法。
四个理论基础:发展阶段论、行为主体论、协同发展论、梯度推进论。
三大类规范文件:一是政策导向性文件,提出了32项主要内容、104条量化考核指标;二是技术指导性文件夹,编制了6大类、10多种专业技术手册。三是监督管理性文件,出台了7个管理办法。初步完成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理念准备,统一了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坚定了干部群众加快建设新农村的决心和信心。
(2)培植新产业,农村经济实力得到增强。累计投入产业发展资金5.54亿元,占新农村建设投资总额的53.8%,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场地、厂房,引进农村工业项目27个,到位资金达到9157万元,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产值11.61万元,占农产品加工总值的90.3%,整合、提升现有148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使合作组织覆盖率达到了全区从事第一产业农户的42%。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建成设施大棚1万栋,新建农业观光园10个,民俗旅游村49个,农村新产业累计安置劳动力1万余人,人均增收8000元。
(3)谋划新布局,特色村庄建设呈现新局面。坚持规划先行原则,突出两个结合,打造经济特色村庄。一方面,结合房山功能定位,提出新农村总体布局。规划了“一带两区”的总体发展格局。完成了60个村的规划。另一方面,结合村庄发展实际,梯度推进村庄建设。制定了初级、中级、较高级和高级四级标准,编制了三大建设类型和九种建设模式,指导各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梯度推进新农村建设,形成了一个科学、开放、动态的新农村建设指导标准。
(4)打造新村貌,农村环境出现新改观。以“治污、治乱、植绿”为重点,推进182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清除垃级渣土20.6吨,清理乱堆乱放15.9万立方米,拆除私搭乱建5.9平方米;全区40%的村庄实现了垃级的集中收集和清运;新建公厕73个,改造农户厕所1.56万个,硬化村庄道路226万平方米。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个,村卫生室温个,60个区级重点村都具备了服务站、室,为农民小病不出村提供了保障;新建达标连锁便民店50家,新建乡镇级文化广场50个,村级文化设施58处,健身场所32处个,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
(5)开发新能源,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新提升。深入实施“亮起来,暖起来,循环起来”三项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街巷灯7000余盏,建成大型秸杆气化集中供气示范工程3处,大中型沼气4处;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3万台;组织推广户用生物质炉5500台,户用沼气100户,新能源推广利用惠及农民2万户,年户均节省开支1000多元,新建农村集中供水厂33个,农村改水项目11个,集雨利用工程20多处,铺设上下水管93万米,新建农村污水处理站18个,中水利用示范工程2处,日处理污水达到869吨。三项工程减轻了农民负担,让农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6)培养新农民,农民素质实现新提高。开展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系列培训,使村干部坚定了信心,鼓足了干劲。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现就业6518人;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850期,达3万人次。开展“法律进农家”、“科普进农家”和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等教育活动,增强了农民群众的民主法制观念,提高了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等媒体优势,实施信息网络覆盖工程,为有效提升农民素质搭建了新的平台。
(7)建立新机制,农村建设和管理增添新活力。建立了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把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重点转移到农村,并逐年加大了投入力度。建立了区、镇、村对接、帮扶机制,区领导联系乡镇、区直委办局包村挂点帮扶、大学生志愿者入村任职、社会力量结队共建,形成了全社会 26
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态势。建立了绩效激励机制,加强验收和考评,将新农建设纳入干部体系,强化了干部的责任意识。建立了监督检查机制,引入工程招投标、施工监理等制度,加强财务监察审计,确保了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建立了村务管理机制,积极引导农民投资投劳,完善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把新农村建设建管并重落到了实处。
50. 2005年8月至2007年2月房山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功经验?
2007年3月,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上,王忠海副区长总结回顾2005年8月至2007年2月房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时,认为这段时间主要有以下七点收获和体会:
第一,探索符合区情的发展思路是开创农村各项工作新局面的前提。思路决定出路,只有了解区情、把握实情,不断探索新思路,明晰思路不偏向,集中全力谋发展,才能推动各项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第二,抓好科学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需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而科学地抓好规划是关键所在。
第三,打造特色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必须把发展壮大优势产业,作为新农村首要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四,改善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条件。解决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设施不足、脏乱差等问题,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共建和谐社会、共享发展成果的需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提升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第五,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没有新型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必须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根本性任务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第六,全社会共同参与是新农村建设的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上下联动、左右配合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工作原则,有计划有步骤、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
第七,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社会工程,农民的自觉性、主动性决定着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推进。必须加大宣传动员力度,使党的惠民政策和举措深入民心,不断激发农民投入新农村建设的活力。
51. 2006年房山区新农村建设确定的第一批区级试点村是哪些?
2006年,房山区确定的新农村建设区级试点村一共有60个,具体分布如下: 城关镇: 田各庄村 东瓜地村 瓜市村 辛庄村 八十亩地村。良乡镇:
下禅房
南庄子
刘丈村、南刘庄
西潞街道:安庄
长阳镇:
牛家场
张家场
保合庄
西场
夏场
公议庄
阎村镇:
二合庄
后十三里
小十三里
大十三里 窦店镇:
窦店
三街
望楚
西安庄
琉璃河:
官庄
平各庄
东南召
兴礼
西地
西南召 长沟镇:
三座庵
北正
东长沟
坟庄 韩村河:
东营
上中院
西南章
下中院 周口店:
黄院
南韩继
青龙湖: 沙窝
岗上
焦各庄
庙耳岗 石楼镇: 襄附马庄
二站
大石窝: 高庄
南河
张坊镇: 西白岱
张坊
南白岱 十渡镇: 九渡
西庄 蒲洼乡: 蒲洼 霞云岭: 四马台 大安山: 寺尚村 南窖乡: 中窖村 史家营: 柳林水 佛子庄: 西班各庄 河北镇: 半壁店村
52. 2006—2010年房山区市级新农村各有多少?
2006年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9个,它们是:
南河、四马台、西地、田各庄、庙耳岗、二合庄、保合庄、九渡、坟庄村。
2007年市级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村14个,它们是:河口村、阎仙垡、后石羊、张庄、北车营、车厂、羊头岗、务滋、龙门口、北正、坨头、高庄、佛子庄、南车营。
2008年市级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村23个,它们是:
高岭、袁庄、侯庄、张谢、常乐寺、大韩继、娄子水、南洛、西南吕、赵各庄、双磨、张坊、吉羊、南尚乐、广润庄、宝水、上石堡、堂上、大安山、南窖、柳林水、东班各庄、黄土坡。
2009年新农村建设市级整体推进村207个(名单略)。2010年新农村建设市级整体推进村204个(名单略)。
53. 2007年房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007年房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1)在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上支持,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在突出房山特色,打造名优品牌的前提下,做大做强本区已初具规模的磨盘柿、食用菌、乡村旅游、豆类、肉类五个优势产业。新增市级标准化基地20家,完善10个农业观光园区,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大棚、肉禽养殖基地等设施农业,按照“三区五带十个产业群”的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年内新增设施农业1万亩。积极扩大特色农产品加工规模,着力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力争使55%的农民,65%的农产品纳入组织化轨道。
(2)在农村工业化上支持,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
提高农村生产水平:通过增加投入、政策引导和招商引资等措施,加快三大工业基地和六个农民就业产业基地建设,不断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以现有二三产业专业村为基础,鼓励和引导农民投资兴办二三产业;积极开展定岗、定单培训,拓展就业渠道,推动农户向二三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增强农村经济实力。
(3)在规划引领上支持,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
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要依靠规划统筹资源整合、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和环境保护,避免重复建设、分散投入和资源浪费。要通过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制定科学发展规划,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完善配套功能设施,放宽入户门槛,集聚二三产业等措施,扩大中心镇的规模,加速中心镇的发展,形成吸引劳动力就业增收的平台。4月底前完成60个市级重点村的规划编制。在规划中要突出推进农民就地非农化,引导农民逐步由务农向务工经商转变,带动乡镇企业就业、中心镇和新村群落的发展,不断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
(4)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支持,提高农村环境整治水平。
提高农村环境整治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60个区级重点村完成村内道路硬化526公里,28
安装路灯2126盏,给、排水管线183公里,农户改厕1.36万户,构置垃圾箱1537个,垃圾清运车78力辆,村庄绿化面积127.5万平方米。其中14个市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村,要以村庄道路硬化、安全饮水改造、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和厕所改造五项工程建设为重点,年内道路全部实现硬化,用水集中供应,污水得到有效排放或处理,垃圾进行有效的收集和处理,农户厕所全部实现无害化改造,村庄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另外,90个乡镇级重点村,也要量力而行,逐步提升村庄发展水平。
(5)在配套设施建设上支持,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水平。
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水平:积极实施城乡联运战略,努力把城市文明要素导入农村,把农村社区融入城市,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以“一室(卫生室)、一店(连锁便利店)、一院(文化大院)、一场(休闲健身广场)”为重点,完成社区卫生服务站、室11个,连锁超市和便利店43个,健身广场和小公园49个,文化室和图书室40个,有线电视接入6000户,农村电脑教室友612平方米,国际互联网用户1635户,通过卫生、文化和商贸等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和优化农村的人居环境。
(6)在新能源开发利用上支持,提高资源节约型农村建设水平。
提高资源节约型建设水平:新建设大型秸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10座,使3000农户用上秸杆气燃料;新建大型沼气供气工程5处,使2000农户用上沼气;在全区组织推广户用生物质炉2290台,推广卫生吊炕16000铺,组织推广太阳能照明灯6500盏,太阳能热水器12000台,累计惠及全区5万农户。加强新能源基础建设建前、建中和建后的全过程管理,规范各类设施的日常运行和管护,逐步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服务网络,探索物业化管理机制,保证安全运行,打造新能源利用示范区。
(7)在教育和技能培训上支持,提高农村文明建设水平。
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水平:抓好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系列培训,搞好现场教学,明确目标任务,找准主攻方向;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1万人,实现就业6500人;培训农民3万人次,学好农业适用技术和二三产业就业技能,充分满足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广泛开展文明村、文明示范镇和星级文明示范户活动,坚持开展文化、卫生和科技三下乡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塑造新乡风,村风,不断提高广大农村的现代文明程度。
(8)在制度建设上支持,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
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按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要求,建立完善党支部领导下的村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全面实行农村党员联系村务责任制,推广《村民小组议事规则,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实行村级账目和资金“双代管”。规划村民自治行为,让农民享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建设平安和谐农村。
54. 2007年房山区新农村建设确定的第一批区级试点村是哪些?
2007年,房山区确定的新农村建设区级试点村与2006年一样,仍然是60个,具体分布如下: 城关镇: 羊头岗 饶乐府 丁家洼 东坟 良乡镇:
后石羊
官道
邢家坞
小营 拱辰街道:梅花庄
西潞街道:固村
南上岗
长阳镇:
阎仙垡
佛满
赵庄
葫芦垡
稻田三村 阎村镇:
张庄
小紫草坞
前沿村
后沿村 窦店镇:
窦店
河口
陈家房
前柳村 琉璃河:
北洛
务滋
路村
大陶村
长沟镇:
三座埯
北正
太和庄
六甲房 韩村河:
龙门口
孤山口
曹章
五侯村 周口店:
车厂
山口
良各庄
西庄
青龙湖:
北刘庄
小马村
果各庄
北车营 石楼镇:
双柳树
坨头
大石窝:
高庄
下滩
水头
辛庄 张坊镇:
蔡家口
大峪沟 十渡镇:
西关上
蒲洼乡:
议合村 霞云岭:
庄户台 大安山:
水峪村 南窖乡:
水峪村 史家营:
莲花庵 佛子庄:
佛子庄 河北镇:南车营
55.何为房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星级评定?
为了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的绩效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政策的杠杆作用,巩固和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推动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07年,依据《中共北京市房山区委、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京房发〔2005〕37号)文件精神,结合本区实际,区新农村专门制定了示范村星级评定方案。具体内容是
(1)基本原则
在星级评定工作中,要坚持实事求是、民主集中和公正、公平、公开等原则,确保评定工作客观、公正,得到广大群众认可。
(2)参评范围
全区行政村,除2007年市、区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外,均可参加评定。(3)评定标准
① 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确定为经济发展示范村、村庄建设示范村、社会事业发展示范村、村务治理示范村和新能源利用示范村五种类型,并予以量化(具体评定标准见附件)。
② 每项满分为100分;分数达到85分(含85分)得一颗星;85分以下不得星。新能源利用示范村有三项评定标准,达到两项的即可得一颗星。
(4)评定程序
① 各乡镇对照评定标准,确定参评村,并写出评定申请,经乡镇初审后报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② 对各乡镇上报的新农村建设星级村,由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牵头、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审定。③ 对被评为星级的村,区委、区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并授予新农村建设星级村牌匾。(5)其他
① 建立新农村建设星级村评定长效机制。今后,每年进行一次新农村建设星级村评定,以激励先进,推动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对评定的星级村定期抽查;对抽查中的不合格村,降低或取消星级荣誉,并在一年内不得申报星级村。
② 本办法实施中的具体问题,由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负责解释。
56. 房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星级评分规则是什么?
(1)经济发展示范村(满分100分)。
大力发展农村产业,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布局,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增加农村经济总量,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着力提高农民收入。
① 主导产业占全村经济总量的50%以上(15分)。② 主导产业安置本村80%的劳动力就业(8分)。
③ 二三产业对村级经济(主要指生产总值)贡献率在60%以上(8分)。④ 农村经济营业收入年增长率在10%以上(10分)。⑤ 农民人均净资产年增长率在5%以上(8分)。⑥ 农村劳动力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10分)。⑦ 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率不低于80%(8分)。⑧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在10%以上(15分)。
⑨ 低收入户(年人均收入3000元以下)占全村总户数的比例山区村不超过8%;平原村不超过6%(8分)。
⑩ 建立运作规范(领取工商营业执照)、带动作用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家以上(10分)。(2)村庄建设示范村(满分100分)。
① 以治污、治乱、植绿为主要内容,加大综合整治力度,打造新村貌。各类设施管护形成长效机制,不断优化农村发展环境。
② 主街道全部硬化并安装路灯,夜间照明4小时以上;主、次街道和甬道基本硬化;道路养护良好,路面无破损、坑洼(12分)。
③ 符合安全饮用水标准;用水者协会充分发挥作用(12分)。、④ 因地制宜地建有污水处理设施;村内污水处理率在80%以上(12)。
⑤ 村内垃圾进行分类收集;有正常的垃圾消纳渠道,垃圾清运及时(12分)。
⑥ 农户普及卫生厕所,平原村普及率达到100%,山区村在90%以上;村庄公厕全部改造为无害化卫生厕所,保洁到位,清掏及时(12分)。
⑦ 主要街道两侧、空闲地有效绿化,村庄绿化率在40%以上;林木覆盖率山区村50%以上,平原村25%以上;村域内无乱砍乱伐现象(12分)。
⑧ 居住区环境卫生,无暴露垃圾、无污水溢流、无人畜混居、无畜禽散养、无卫生死角;村内无侵街占道、无残墙断壁、无坍塌破房;街巷无乱堆乱放、乱贴乱挂、建筑物立面整洁美观(14分)。
⑨ 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管理和管护制度,有明确的责任制度,形成长效机制;有专门的环卫、绿化等管护队伍;垃圾、污水、自来水、道路及其它设施有专职或兼职的管护人员,并责任到人(14)。
(3)社会事业发展示范村(满分100分)。
建设与村庄规模相适应的文化、卫生、通讯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强设施共享性,提高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① 建有文化大院(人均使用面积1.8平方米以上),经常开展文化活动(14分)。② 建有健身广场(1000平方米以上),有经常性群众健身运动(14分)。③ 村庄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10分)。④ 村庄宽带入户率在35%以上(10分)。
⑤ 有村级卫生机构(卫生室大于45平方米,卫生服务站大于120平方米),能满足村民“小病不出村”的需要(13分)。
⑥ 新型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在98%以上(13分)。⑦ 建有购物便利店(人均不少于0.2平方米),能满足村民日常生活需要(13分)。⑧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7分)。⑨ 村内无危房、险房(6分)。
四、村务治理示范村(满分100分)。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组织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带领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素质和能力。着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形成爱护公物、讲究卫生、崇尚文明的新风俗。深入开展依法治村,促进社会和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社会保证。
①村领导班子有较强的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致富的能力、民主管理的能力和化解各类社会矛 31
盾的能力,有效促进村里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积极有效地组织村民参加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16分)。
② “两委”关系协调、工作运行机制健全,执行有力,作到了决策民主化、村务工作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和财务公开化,党员干部队伍无严重违法违纪行为(16分)。
③落实村务公开制度和村民“一事一议”制度,涉及农民利益的重大事务,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村民对村务公开满意率达到95%以上;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健全,村民委员会能够依法开展村民自治工作(16分)。
④制定并认真实施培训规划,农民素质教育培训率在90%以上;广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题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深入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首都文明公约》,做文明北京人; “五好家庭”、“文明户”达标率在80%以上(16分)。
⑤积极推进依法治村,村民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意识明显增强;有专群结合的治安防范队伍,各种防范和治理措施落实到位;村内社会稳定,无“法轮功”练习者、无黑恶势力、无重大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10分)。
⑥ 建有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长效机制,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无群体上访事件和越级上访事件(10分)。
⑦ 村内安全生产制度健全,设施完善,无重大责任事故(8分)。
⑧ 村庄防洪和消防设施基本完善;村庄卫生防疫和急救系统健全,传染病、畜禽病源等隐患能有效预防和控制(8分)。
(5)新能源利用示范村(符合以下两项即可得一颗星)。
以“三项工程”为切入点,积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减轻农民负担,努力点亮农民新生活,促进农村面貌大变化。
① 村内街巷安装太阳能路灯。
② 太阳能热水器使用户占全村总户数的比例在80%以上。
③ 村内建有大中型秸秆气化站或大中型沼气站,覆盖农户不低于80%;或60%以上农户使用生物质气化炉。
57.2008年房山区新农村建设确定的第一批区级试点村是哪些?
2008年,房山区确定的新农村建设区级试点村一共是73个,具体分布如下: 城关镇: 前朱各庄 后朱各庄 东街 顾册 良乡镇:
西石羊
鲁村
候庄
张谢 拱辰街道:大南关 西潞街道:詹庄
长阳镇:
高岭
篱笆房一村
篱笆房二村
黄管屯 阎村镇:
北坊
焦庄
西坟
公主坟 窦店镇:
袁庄
丁各庄
刘平庄
辛庄户
琉璃河:
贾河
南洛
西南吕
东南吕
韩营
祖村
长沟镇:
南正
黄元景
北良各庄
双磨
韩村河:
岳各庄
二龙岗
东南章
赵各庄
周口店:
大韩继
娄子水
辛庄
拴马庄
黄山店 青龙湖:
大马村
小苑上
西石府
常乐寺 石楼镇:
夏村
石楼
吉羊
大石窝:
南尚乐
北尚乐
广润庄
惠南庄
塔照 张坊镇:
张坊
片上
千河口
穆家口
下寺 十渡镇:
六渡
七渡
八渡
北石门
蒲洼乡:
宝水
霞云岭:
上石堡
堂上
大安山:
大安山 南窖乡:
南窖
史家营:
金鸡台
柳林水 佛子庄:
东班各庄
黑龙观 河北镇:
黄土坡
磁家务
58.2008年房山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
(1)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导,围绕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残奥会,突出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实现农民持续快速增收;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努力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任务目标是:全面完成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推进73个新农村重点村建设;集中力量消除100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实现集体和个人经济同步增长;全区农业总产值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8%以上增速。
① 实施三项行动,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迎奥运“环境提升”行动。保障奥运、服务奥运、奉献奥运是本的重要的政治任务,新农村建设必须服从、服务于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残奥会。结合创建“全国卫生区”,全方位整治农村环境,6月底前所有行政村必须达到“干净、整洁、路畅、村绿、建制”标准;全面优化农村人文环境,推动“迎、讲、树”活动进农村、进家庭,塑造龙乡农民文明形象;全力维护农村社会环境,强化属地管理原则和政府监管责任,确保食品质量、森林防火、动植物疫病防治等公共安全,在奥运期间无重大事故发生。
A.强基础“百村造血”行动。实施“百村帮扶”工程,采取“结对帮扶、项目带动、资源整合”的方法,通过“输血”与“造血”相结合,重点解决100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发展问题。“百村帮扶”工程主体在村,指导在区,领导在乡镇,核心是解决村级产业发展问题,关键在于村级领导班子,目的是提升村庄发展的整体素质。要建立公共财政支持机制,每年安排2000—3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开展;要采取区直部门结对、企业带村、院校联村等多种形式,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要将“百村帮扶”活动纳入乡镇年终考核,探索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B.成规模“新农村开放式乡镇建设”行动。按照“由点到面、联面成群”的开放式新农村建设思路,打造阎村镇、窦店镇、长阳镇和城关街道4个新农村开放式乡镇,涉及79个村。重点是实施“三清、两改、三化、四建”工程,整体优化区域发展环境。即:清扫垃圾、清理路障、清除私搭乱建;改善村容村貌;改水、改厕,方便群众生活;硬化道路、亮化村庄、美化环境,提升村庄品位;建设卫生室、便利店、文化室、健身广场,提高群众生活品质。
② 抓好六项工程,实现新农村建设新突破。
A. 都市农业走廊建设工程。以G107干线为主轴,整合沿线两侧各一公里范围内的资源要素,打造G107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廊,推动都市农业区域化、规模化发展。重点是在G107长阳——琉璃河段21公里范围内,以园区为依托,发展科技农业、加工农业、精品农业和示范农业;以精品蔬菜为主体,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物流配送;以环境建设和林果生产为主体,发展观光、休闲、采摘、体验等旅游农业,提升沿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沿线经济发展。突出打造琉璃河都市农业示范镇,完成肉鸭现代化生态养殖园、万亩梨园多功能综合开发、绿色精品蔬菜、花卉精品农业,农产品加工、旅游休闲产业园区等7个都市农业项目。
B.产业兴村富民工程。依托农民就业基地,适度发展一批劳动密集型二三产业,盘活农村山场、33
林地、闲置厂房等资源,多途径发展乡村工业,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载体;围绕“一村一品、一村一业”,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支持设施农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结合山区产业转型,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民俗旅游业,培育2000户农村休闲庭院;推进农业企业化经营,新发展农业企业15家,规范、扶持5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使50%从事一产的农户和65%农产品纳入合作组织覆盖范围,提高农民市场竞争力。
C.流域经济建设工程。结合山区 “十百千”工程,围绕“南沟”、“北沟”两大区域,以流域为单元、以生态为核心、以产业为重点,发展山区流域经济。完成绿化造林2.34万亩,废弃矿山整地、造林1.12万亩,完善生态林补偿机制,逐步建立护林员工伤、养老保险等保障措施;综合整治霞云岭上石堡、周口店黄山店、佛子庄东西班各庄、南窖花港4条小流域,治理面积35平方公里;开发蒲洼南瓜谷、佛子庄金蝉仙谷等5个特色沟谷,发展巷道蘑菇60条,林地山野菜、野生食用菌等林下经济7000亩,绿色柴鸡养殖60万只,培育山区新兴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D.新农村集群建设工程。以产业聚集为核心,统筹规划村庄建设与产业发展,突出区域特色,建设新农村集群。重点抓好大石窝镇设施农业集群、周口店镇休闲产业集群、琉璃河镇肉鸭产业集群、张坊---十渡沿线精品旅游集群4个新村群落,涉及21个村。此外,以健全长效机制,加强产业发展为重点,提升10个功能完备村;以完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新能源利用为重点,发展26个基础设施建设村。
E.农村新能源利用工程。继续实施“亮起来、暖起来、循环起来”三项工程,新建、完善沼气、秸秆集中供气工程15处,户用沼气1000个,生物质燃料加工厂2座;推广卫生节能吊坑1.5万铺,户用生物质炉3000台;安装太阳能灯6000盏,太阳能热水器8000台,建设太阳能浴池5个。农村新能源利用新增受益农户3万户,户均年节约支出1500元。
F.新型农民培养工程。重点是调整农民培训的思路,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推动农民培养工作取得新突破。要大力推行订单式培训,“围绕岗位搞培训,搞好培训促就业”,达到“培训即就业”的目标,实现培训与就业良性互动;要“围绕产业搞培训、搞好培训促发展”,达到“培训一个专业、发展一个产业、致富一个村庄”的目标,实现农民培训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年内完成5万人的新型农民培育任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万人次。
③ 完善四个机制,保障新农村建设持续发展。
A.阳光财政支农机制。纪检监察、财政、审计、农委等部门要联合制定财政支农管理办法,切实加强涉农项目专项资金监督管理,不断提高涉农专项资金分配使用管理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加强制度的执行监督,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B. 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完善“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市场推动、社会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机制。对农户投资投劳兴建直接受益的生产生活设施,可给予适当补助;综合运用税收、补助、参股、贴息、担保等手段,鼓励社会力量投资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对企业捐款和投资建设农村公益设施,可以按规定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
C. 星级评定机制。完善新农村建设星级评定办法,强化产业发展、村庄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村务治理和新能源利用五个方面的星级考核,财政每年拿出不少于2000万元的资金专项用于星级评定奖励;推行“跟踪检查、持续改进”方法,对授牌的星级村进行不定期联合抽查,对于抽查不合格的村,将作降级直至摘牌处理,一年内不得再次申报星级村评比。
D. 都市农业综合评价机制。依托科研院所,开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综合评价机制研究,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和调控预测体系,定量分析都市农业的综合生产水平、社会服务水平、生态保障水平、区域和谐水平、发展能力水平,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进程判断、诊断分析和持续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④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A. 广泛开展“十七大精神到基层”活动。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宣传媒体,积极传播十七大精神;组织“十七大精神宣讲团”到农村,开展知识竞赛等实实在在的活动,将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到农村,深入广大党员干部心中,提高基层广大干部政策理论水平,转变工作方法和工作作 34
风,增强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B. 广泛开展“建设新农村、党员做贡献”主题实践活动。结合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在全区开展“建设新农村、党员做贡献”活动;健全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C. 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完善村务公开制度,规范基层干部行为,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加大对强农惠农政策及农村综合改革措施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保障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59.到2008年3月,房山区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哪些主要成绩 ?
(1)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日渐成型,生产、生活、生态、示范等功能日益凸现,探索出了“走廊经济”、“沟域经济”、“高山立体农业”等新的发展模式。设施农业发展到2万亩,建设农业标准化基地192个、农业观光园149个,发展民俗旅游村49个,民俗旅游户2558户,年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次,实现收入1.8亿元;农业企业发展到271家,提供就业岗位1.6万个,资产总额35.4亿元,出口创汇2.25亿元,企业产值、收入、利润等主要指标均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入了内涵式发展轨道。2007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6.4亿元,同比增长12.2%,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农民人均纯收入8980.6元,同比增长12.1%,超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9个百分点。
(2)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编制了全区村庄体系规划、122个村庄发展规划,重点推进了120个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368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所有行政村实现了油路、公交、有线电视、宽带网络“村村通”;169个村进行安全饮水改造,解决了6万户,16.1万人饮水难问题;建设污水处理设施34处,推广“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垃圾治理模式,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4%;安装太阳能灯2.01万盏,推广卫生节能吊炕2.06万铺,建成沼气、秸秆集中供气站31处,新能源利用使227个村庄亮起来,1.6万户炊事用气清洁化,7万农民足不出户洗上热水澡,年节约燃煤6.9万吨,节电4400万度,节省支出591万元,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等大气污染物排放2868吨,达到了节能减排、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目的,真正使“农村亮起来、农民暖起来、农业资源循环起来、农民高兴起来”。
(3)农村发展机制创新取得新突破。率先在全市建立了组织保障体系,探索出了“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工作机制,形成“纵向互动、横向联合、鼎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建立了公共财政投入机制,累计投入专项资金2亿多元,年递增20%以上;开展“魅力新农村”评比活动,23个村获此殊荣,制定了星级评定机制,65个市区级重点村参与考评,其中12个村被评为五星级村,起到了较好的典型示范作用;探索农村公共事务管理机制,设立农村水务员、保洁员等制度,推进农村社区化管理;建立农村能源综合服务体系,形成“区-片-镇-村”四级服务网络,有效推动了农村新能源利用;探索出了“部门帮扶、村企联姻、军民共建、院地合作”等牵联共建模式,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资金达到5.58亿元,占总投资的三分之一。
(4)强农惠农政策显著加强。取消了农业税、农林特产税,实行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生态林补偿、村级公益事业专项补助等惠农政策;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实施深山区教育搬迁工程,8个深山区9所中学一次性外迁,财政每年补贴800万元,有效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改扩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7个,标准化村级卫生服务站(室)243个,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1%,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有医保”;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全面启动,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无社会保障老年人养老保障等政策逐步实施,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之大、含金量之高是前所未有的。
(5)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圆满完成,搭建了土地流转平台,完善了流转机制,流转土地11.7万亩,土地权益费兑现率100%;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安庄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夏庄、西北关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四马台、曹家坊社区股份合 35
作制企业改革,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3家,入社成员6669个,带动农户6.48万户;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保险险种达到了8大类,参保农户16577户,有效规避了农业生产风险。此外,完善了“银农合作”、“三信工程”和“支农贷款绿色通道”建设,农村改革由税费改革全面转向综合性改革,制度设计正在显现城乡一体化趋势,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不断融合。
60.到2008年3月,房山区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功经验 ?
到2008年3月,房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功经验,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第一,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农”问题不仅是农业本身、农村内部和农民自己的事情,而且是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问题。我区农村人口多、基础设施薄弱、产业转型压力大,农村是全区现代化建设的短板,是建设富裕、靓丽、文明、和谐新房山的重点和难点,在思想上必须从全局的高度认识“三农”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在工作部署中必须真正落实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向“三农”倾斜的政策不能改变;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必须要把“三农”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第二,必须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根据区域资源优势,千方百计培育农村支柱产业,增加农村经济总量;树立节约、集约、环保意识,强化科技支撑,推动产业融合、产业互动,培育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和循环经济,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注重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村集体实力,农村发展就快,村集体基础薄弱,村庄发展就缓慢,甚至会导致一系列社会矛盾。
第三,必须坚持城乡联动,统筹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方法,立足全局抓“三农”,抓好“三农”促全局。建立和完善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倾斜力度,努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第四,必须切实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民生优先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尊重农民意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建设决策权、规划参与权、村务知情权、自我管理权;多领域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增收致富,多途径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多举措拓宽农村公共服务领域和范围,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五,必须坚持创新驱动,积极克服制约农村发展的各种桎梏。
体制机制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动力源泉和制度保障。树立创新推动意识,在思想上、思路上、工作方法上都能有所创新,以主观努力克服客观障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兼顾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在社会管理、社会保障、社会参与等方面探索“建管并重”的长效机制,实现惠农政策长效化,长效机制制度化。
61.2009年房山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工作任务是什么?
2009年房山区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北京市农村工作会议及年初区“三会(区委常委扩大会、人代会和政协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围绕产业、生态、民生三个主题,抓改革、强基础、促发展,推进207个市级新农村重点村建设,力争农业总产值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 以上。为完成上述目标任务,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1)统筹城乡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取得新突破
第一,实施“五项”工程,全面加快新村庄建设。按照北京市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全市第一轮 36
新农村建设四年任务要在今明两年内完成。今年全区争取的市级重点村达到207个,涉及农户9.6万户,23.3万人,发展机遇空前、建设压力空前。要以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实施“道路硬化、农厕改造、安全饮水、污水处理、垃圾收集”五项工程,同步推进村庄绿化和农村数字家园建设。各项工程建设要注重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把当地农民参与建设作为一项硬任务来抓,切实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第二,推进新能源利用,不断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要继续下大力量实施“亮起来、暖起来、循环起来”三项工程。今年,全区将新建和完善大型沼气工程13处、大型秸秆气化工程10处。建设小型沼气1100个。安装太阳能照明灯1万盏。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万台。建设太阳能公共浴池30处。此外,要继续抓好生物质炉、节能民居工程的实施。
第三,突出建设重点,打造村庄建设的新亮点。要选择5个产业发展突出的村,作为整体推进村的典型,努力使之成为新一批北京市“最美丽的乡村”。各乡镇也要抓1—2个重点村,以点带面,提升镇域内的整体建设水平。在山区新农村建设方面,今年确定了大安山、蒲洼、南窖、史家营四个乡作为整体推进的重点地区,全面实施市级“五项工程”。区新农村办与各有关部门、各山区乡镇要密切配合,一方面抓工程进度,另一方面注意总结经验模式,确保山区的新农村建设开好局、起好步,下一步能够持续深入推进。
第四,实施“百村帮扶”工程,力争集体经济发展见到成效。经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今年将继续实施“百村帮扶”工程。在去年100个村基础上,再增加100个村,使帮扶村总数达到200个。做到提升一批、巩固一批、调整一批。即:对于基础相对较好的村,突出优势、培育亮点,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对于产业支撑不足的村,挖掘潜力、调整结构,争取引进一批新项目;对于缺乏产业基础的村,调整发展思路,确定发展方向,年内力争有实质性进展。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百村帮扶工作,落实帮扶职责,创新帮扶模式,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2)壮大农业产业群体,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要迈上新台阶
第一,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平原乡镇是发展都市农业的主战场,要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加快建设设施农业产业带和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丘陵及浅山区要充分利用山水文化优势,加快形成特色突出、生态优良的高端休闲产业带;山区乡镇要坚持走好生态路、打出特色牌,培育以优美环境为基础的新型行业。按照这个布局,要突出抓好一批大项目。包括:长阳日产10吨杏鲍菇生产,大石窝中日合资180万只规模蛋鸡场,琉璃河2000头奶牛养殖场。要着力提升一批产业园区,包括:琉璃河农产品加工区,长阳设施果品采摘区,城关食用菌循环产业发展区。要打造一批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的产业带,包括:107国道都市农业走廊,长周路设施农业产业带,山前暖区高端休闲产业带,十渡乡村旅游产业带,北部山区生态产业发展带。
第二,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要坚持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引进和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农业企业改造升级,不断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扶持力度,年内总数达到260家以上,使60%以上从事一产的农户和75%以上的农产品纳入合作组织覆盖范围。加强农产品交易市场、特色农产品专营店和品牌农产品展示中心建设,推动市场流通主体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对接,促进农产品流通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
第三,推进设施农业发展。设施农业是集约利用资源、扩大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按照北京市“两区、两带、多群落”的设施农业产业布局,房山区作为北京南部设施农业生产区,今年将重点建设长周路设施农业走廊,韩村河4000亩设施农业产业区,推进石楼-城关、长阳-良乡、窦店-琉璃河,长沟-大石窝四个千亩以上设施农业产业群建设。建设中,要注重引导企业和农户在生产、加工、贮存等环节应用先进技术设备,逐步实现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和高效益经营。同时,抓好5万亩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示范工程,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把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空间。
第四,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一是抓好标准化生产,帮助企业做好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不断提高绿色安全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二是抓生产环节,大力推行四级管理机构、三级技术 37
监管队伍、三级基地提升标准、四级检测网络的“4334”管理模式。要加快改善硬件环境,建设一个区级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及覆盖南、北两沟的五个分中心,实现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三是抓销售环节,实行严格的安全质量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准入和退出制度。
(3)全面建设新山区,山区发展要取得新成果
房山区山区半山区面积1327.2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66%,涉及16个乡镇、293个村、总计37.87万人口。山区发展事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首都建设宜居城市的坚实屏障,是全区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战略要地。区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为今后几年山区发展提出了框架性的意见。各有关部门、各乡镇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细化方案,抓紧部署落实。2009年,山区建设重点加大四个工程的推进:
第一,启动全国生态示范区创建工程。按照国家和市级生态示范区创建要求,结合本区的功能定位,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生态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三级联创活动。相关部门要制定好创建规划,尽早启动。
第二,加快山区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完成修复面积8100亩,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景观;实施绿化造林工程,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生态修复造林面积4万亩,形成多林种、多层次和多功能的稳定群落结构,森林碳汇功能和生态景观效果得到明显提升。实施周口店、大安山等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水资源保护工程。以村庄环境整治、清理违章建筑场地和绿化美化为重点,争取北沟环境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启动大石河山区河道治理一期工程和拒马河水源保护治理工程。
第三,加快山区生态产业发展。要积极探索山区生态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新办法,吸引优势资源和要素进山,培育山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要大力发展沟域经济。以沟域内的自然景观、文化历史遗迹和产业资源为基础,按照统一规划、政府扶持、集体搭台、农民主体和社会参与的模式,抓好蒲洼和张坊两条市级沟域试点工程,建设三条区级沟域,形成内容多样、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的沟域产业带。
第四,积极创新山区发展机制。山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强化城乡统筹意识,城市发展与山区发展相融合。探索和形成“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工作机制。大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鼓励农民通过联营、股份合作、出租等多种合作方式经营土地和山场,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山区建设。鼓励区内、外大公司和山区村结对,进行有偿互惠式的帮扶。充分发挥首都的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优势,积极引导科技、人才进入山区,以机制的创新促进山区的全面发展。
(4)完善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维护好、发展好农民利益要有新举措
第一,全面提升农民就业素质。继续统筹农民培训资源,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途径。完成专业型、技能型等七大类新型农民培养4.6万人以上,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奠定坚实基础。同时,采取田间学校、送技术下乡等途径,培养设施种植能手、科技示范户800人。发挥科技协调员作用,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
第二,着力拓宽农民就业渠道。要抓住保增长、扩内需的历史性机遇,加快城镇化步伐,使之成为集聚农村产业、吸纳农民就业的主要载体,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要拓展季节性、灵活性就业形式,积极开发林业、旅游业、服务业和工程建设等就业项目,将季节工、小时工等纳入用工管理范畴,将新农村建设中护路、保洁、管水、护林、联防、交通协管等岗位的开发管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三,确保惠农政策落实。加强宣传引导,完善补贴机制,抓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生态作物补贴政策的落实。创新工作机制,抓好典型示范,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有效化解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完善生态补偿、农用燃油供应、奶牛良种补贴、生猪良种补贴机制,保障农民利益。启动新一轮山区泥石流易发区及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农户搬迁工程。
第四,切实维护好农民权益。加强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和资金管理,创新土地流转的新途径、新机制,确保农民土地收益及时兑现。扎实推进政务、村务、党务公开,发挥村民自治作用,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
(5)加强组织保障,统领“三农”工作的能力要有新提高
全面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关键在于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狠抓落实。各部门、各单位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努力增强统领“三农”工作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第一,切实加强领导。要把“三农”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各乡镇党政领导要带头抓,多过问、多检查。区直各部门要发挥好政策研究、综合协调作用,形成全社会关心“三农”、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浓厚氛围。
第二,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要教育引导基层干部人员树立求真务实、公道正派、艰苦奋斗的作风,筑牢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廉洁自律的思想基础。同时,加强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实用人才的引进和培训,为农村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第三,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维护农村和谐稳定责任重大。要进一步强化农村社会安全稳定意识,着力抓好农村信访、社会治安、社会救助等管理工作,妥善解决各类矛盾纠纷,坚决纠正各种损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
第四,加强农村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强化风险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以严谨的工作态度认真做好农业执法、食品安全、疫病防控、森林防火、防汛抗旱、防灾减灾以及安全生产工作。
62.到2009年10月,房山区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哪些主要成绩?
2009年,原定的207个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部完成,170个村已通过审批,37个村待审批中。为保证各项工程顺利实施,两年共向5家银行贷款12亿元。目前8亿元贷款已到帐。1-8月份,区新农办已拨付建设资金1.2亿元,现已全部到位。主要是:
1.“五项工程”全面推进。共硬化街坊路510万平方米,完成计划138%;完成道路绿化150万平方米,完成计划的100%;建供水管网876.9公里,完成计划的174%;安装“一户一表”20639户,完成计划的85%;建污水处理厂20个,完成计划的87%;建污水管网511.2公里,完成计划的159%;建卫生公厕192个,完成计划的62.5%;改造户厕26000个,完成计划的80%。
2.“三起来工程”有序实施。共安装太阳能路灯4442盏,完成计划的91%;太阳能公共浴池开工建设5个(新争取市发改委公共浴池项目39个,并开始确定点位);实施地热采暖示范项目540户;建设大型沼气站3处,大型生物质气化站2处,生物质燃料加工厂3处;实施户用沼气池项目400个;实施既有住房节能改造980户;实施雨洪利用工程13处,粪污治理及有机肥项目20处。“三起来”工程受益农户共2.8万户。
63.到2009年10月,房山区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哪些成功经验?
(1)统一思想,把新农村建设调整到新高度。
区委、区政府对全区新农村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把统一思想,明确思路,促使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新年伊始,区委书记刘伟同志就专门听取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指示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并多次深入农村调研,提出了新农村建设要围绕“三化两区”新战略,“以环境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载力,导入城市要素,促进生态友好产业发展,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格局”的要求。区长祁红同志在全区动员会上要求:举全区之力,全面推动房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区人大、政协领导及代表、委员多次视察重点工程,对于我们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工作要求,区政府召开了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举办了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干部培训班,认真学习贯彻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分析了我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并在全区农村干部、群众中,开展了深入具体的形势、政策、任务教育,努力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区委对形势、任务的分析和判断上来,把大家的干劲凝聚到真抓实干,开创新局面上来。
① 在建设理念上突出城乡一体化发展。市政府提出了“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战略目标;区委提出了“三化两区”的发展战略,为全区新农村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围绕城乡 39
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树立了基础的理念——新农村建设是推进“三化两区”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没有农村的繁荣进步,就不会有全区的城市化和现代化;持续的理念——农村是房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三化两区”建设的战略发展空间;主体的理念——房山农民是拥有集体资产的北京市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融合的理念——房山农业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和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产业。在工作指导上,提出了“以城市化理念引领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村建设助推‘三化两区’发展”的建设思路。在规划和建设中,更加注重“统筹农村规划、统筹基础设施、统筹公共服务、统筹产业发展、统筹农民就业、统筹社会管理”,努力把城市化要素引向农村,全面提升农村城市化水平。
② 在建设进程上突出规模化推进。按照市里“四年任务两年完”的要求,今明两年需要建设411个村庄。2009年,安排了207个村,是前三年市级重点建设村的4.5倍,惠及9.6万户,23.2万人。其中蒲洼、大安山、南窖3个乡(24个村),实现“四年任务一年完成”。
③ 在建设要求上突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把“三保”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工作目标,特别强调施工单位在用人上要多使用本地农民工,为保民生出力;在纳税上做到“本地化”,为房山经济增长出力;在施工中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保证安全,为保稳定出力。同时,做到建筑建材本地化,为拉动内需出力。
(2)创新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机制体制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① 创新工作机制。明确责任主体,确定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为“项目组织主体”,形成了“指导在区、责任在乡、实施在村”的工作格局。实施靠前指挥。区新农办建立了4个工程组(每组配备2名工程监理),深入乡镇、村具体指导和督察。针对工程中的难点问题,通过部门联席会和现场办公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及时解决。
② 创新管理机制。强化项目监管,避免重复投资和盲目建设。强化工程监管,严格招投标制度,确保各项工程优质、高效、有序进行。强化资金监管,成立由区新农村办等四部门组成的资金统筹小组,设立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专项账户,做到专款专用。同时,严格拨款程序,确保资金使用阳光、透明、合法、安全。
③ 创新考评机制。将农民参与列入新农村建设目标管理重要内容,将绩效分析方法引入新农村建设,按照“20”字总方针,完善考核体系,对资金投向和效果进行实时监管,做到边建设,边总结、边提高。
(3)扎实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任务完成
2009年207个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部完成,170个村已通过审批,37个村待审批中。为保证各项工程顺利实施,我们两年共向5家银行贷款12亿元。目前8亿元贷款已到帐。1-8月份,区新农办已拨付建设资金1.2亿元,现已全部到位。
① “五项工程”全面推进。② “三起来工程”有序实施。
③ 农民增收成效明显。实施“5+3”工程,预计今明两年市区两级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16亿元,可带动社会资金投入20个亿以上,带动农民就业2万人,实现农民工资性收入2亿元。目前在重点村建设工地上,活跃着300余支当地农民建筑队,共安置本地劳动力1.3万人,农民投劳31.2万人次,实现农民劳务性收入近亿元,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
④ 农村城市化步伐加快。积极探讨新农村建设新路子,认真总结推广了以乡镇为单位统筹城乡发展的“长阳模式”,为我区加速城乡一体化树立典范。积极探索山区发展新特点,突破5+3工程局限,以产业发展为重点,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加快山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⑤ “五+三”工程的实施,解决了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加速了城乡一体化步伐,为推进“三化两区”奠定了良好的农村基础。目前,新农村发生着由表及里的深刻变化,城乡发生着融合性变化。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区直各部门的鼎力支持和协作,得益于镇村两级领导班子的扎实努力。
64.房山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哪些特点?
房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始以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环境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以建设富裕、文明、和谐、靓丽的新农村为目标,发展新产业,建设新设施,开发新能源,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呈现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农民生活大幅提升的可喜局面,不少工作走在了全市的前列。目前,房山区农村正发生着由量变到质变的深刻变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出热情与科学的统一,进入了理性推进期。总结房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主要有八大特点:
一是起步最早,率先进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一个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自我的热潮在农村大地蓬勃兴起。2005年8月,当本市兄弟区县处在观望、徘徊、等待的时候,房山区在全市率先开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
二是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筑牢基础。组织了“百村万户”大调查,摸清了广大农民的所思所想所求所盼,结合农民的思想实际,开展了多形式、多内容、多层次的宣传教育活动,对农村干部和广大农民起到了解惑释疑、催人奋进的重要作用,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牢固的群众基础。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始终突出了农民的主人翁地位,切实维护了农民的民主权利,基本做到了“还权于民”。主要作法是:
①发挥农民的规划参与权。事前规划人员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事中与村民代表、村干部共同勘查,收集相关资料,开展规划设计,事后将规划成果提交村民代表大会审议,并向全体村民公示。
②尊重农民的建设决策权。实行“农民自愿、逐级申报、动态管理”的办法,组织村民采取“票决制”形式,只有同意本村进行村庄建设的人数超过2/3,才能列入新农村建设重点村。
③保持农民的村务知情权。采取村务公开的形式,将集体收益、资金支出、利益分配、宅基地调剂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在村务公开栏公布,做到“公开、公正、透明”。
④培育农民的自我管理权。实行村民自治,建立由村民自发成立村庄公共事务服务组织,负责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村庄环境保洁、社会治安协管等公共事务,使广大农民不仅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更是新农村建设的决策者和管理者。较为充分地发挥了农民的主体作用。
三是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在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的情况下,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走出了一条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农民整体素质提升为基础,以机制体制建设为保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成功之路。并在结合实际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阶段论“、”行为主体论“、”协同发展论“和”梯度推进论”,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探索出了一整套较为成功的新鲜经验,确立了客观全面,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理论依据。
四是领导重视,政府推动。区委区政府在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抽调骨干力量组建了区、镇、村、三级新农村建设领导机构;区、乡镇新农村建设由党政主要领导牵头,主管副职主抓。各村工作由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直接负责,一抓到底;各乡镇、村新农村建设,由党政第一把手主抓,主管副职主抓。建立了廉洁高效、精明强干的工作人员队伍;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房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贯彻实施;确定了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农民整体素质提升为基础的总体战略;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使新农村建设工作自上而下形成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帮扶、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保障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全面启动与正常进行。
五是步子迈得最大,覆盖面最广。全区23个乡镇、街道办事处,462个行政村,总人口81.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7万,占54.02%,占北京市农业人口的六分之一。耕地47万亩耕地,是京郊典型的农业大区和农业人口大区。地广村多,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经济社会相对落后,本市远郊区县新农村建设任务最为繁重。但干部群众不惧困难,基于本区的实际情况,坚持全面覆盖、多维并举,做到“横到边、纵到底”,突出抓了187个市、区级重点村(市级重点村46个),共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38.33亿元。特别是在区财力较为紧张情况下,每年安排1.2亿元的资金用于区级重点村建 41
设,扩大了新农村建设的覆盖面。以乡镇为单位进行了开放式新农村建设(涉4个镇、48个村),筹集和投入资金、建设规模与覆盖范围,均名列本市远郊区县前列,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胆略和气魄。
六是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主要是如下五个方面:
①建立了财政倾斜、以奖代补的投入机制。将财政收入增长部分的50%和土地收益形成的区级可支配财力的40%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预算资金,并逐年增加。
②建立了严格管理,保证质量的星级评定机制。出台了《房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星级评定办法(试行),每年对已建市区级重点村进行一次星级评定。区财政将每年拿出不少于2000万元的资金,用于星级示范村的奖励。
③建立了全程服务的新能源利用管护机制。在原有“房山区农村能源技术服务站”的基础上,组建了“房山区新农村能源技术综合服务站”,担负起全区农村新能源沼气工程、秸秆气化工程、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等设施的建设保障工作。乡镇、村也相应的建立了新能源管理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设施有人看、配件有人送、维修有人管的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新能源建设工作格局。新能源建设、技术服务管护机制的建立,得到了群众和市、区领导的一致好评,并获得了市新农村建设机制体制创新奖。
④建立了建管并重的基础设施管护机制。积极探索将社区化管理引进农村社区,在各村设立了水管员、路管员、治安员、保洁员、电管员等物业管护队伍,建立了完整的规章制度,责任到人。
⑤建立了联牵共建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形成了部门帮扶、村企联牵、军民共建、院地合作等模式,在全社会营造了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开展了“区直单位一帮一”、“百企联百村”、“百村帮扶”等项行动。三年来,社会力量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达到6.7亿元,占总投入的18.7%,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七是效果显著,成绩突出。集中地体现于如下三个方面:
①产业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围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两大目标,重点实施了“百村帮扶”和“产业集群”建设等一批重点工程,发展了一批新兴产业。目前,全区发展标准化农业生产基地189家,农产品加工企业277家,市级民俗村24个,市级民俗户1285个,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96家,入社农户达到7800户。农业正在由传统的生产功能向生活、生态等功能拓展,农村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出现多元化趋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8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39.4亿元,比2005年增长53.8%,年均递增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73元,比上年增长12.2,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增速高3.6个百分点。在党的惠民政策指引下,农民人均收入增速已连续两年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得到初步扭转;
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环境面貌大为改观。以改路、改水、改厕、治污、治脏、治乱、植绿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大力整治村庄环境,广大农民告别了过去冬天“冷飕飕”、夜晚“黑漆漆”、街道“脏乎乎”、村内“静悄悄”、就医、养老无保障、购物路途远、不放心的历史,过上了文明的新生活。一批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特色突出等开放式新农村群落逐渐形成;
③农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以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为目标,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核心,以机制创新为切入点,科技、工业、劳动、成教等部门联动,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建立长效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和运行管理机制,着力开展了技能型、专业型、带动型、创业型等7大类型农民培训。三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00多期,培养新型农民16万人。新型农民培养工作的开展,为全区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八是真正做到了惠民利民,使农民得到了较多的实惠。三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改善民生,让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新农村建设使广大农民得到了诸多实惠,主要是:
①走上了平坦路。对187个重点村的街、巷、胡同路进行了硬化,硬化总面积1017万平方米,解决了群众行路难问题。
②喝上了安全水。全面解了462个村的饮水困难问题。
③使上了洁净厕。改造水冲式厕所10.36万户,农民生活更加方便,行为更加文明。
④用上了新能源。建设大型秸秆气化工程23座,大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25处,安装太阳能灯2.71万盏,280个村及主要公路用上了太阳能照明灯。安装太阳能热水器4.5万台,推广卫生节能吊炕3.2万铺。这项工程的实施,使9万农民足不出户洗上热水澡,2万农户炊事用上清洁能源。“两气工程”实现年节煤11万吨,节电5706万度,年节支1.3亿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6.3万吨,二氧化硫排放852万吨,氮氧化物排放741吨。
⑤教育有补贴。认真落实“三免两补”政策,稳步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新建、改造4所千人规模初中校,将8个深山区乡镇的9所中学一次性外迁。区财政每年拿出800万元,作为外迁学生书费、住宿费、交通费和伙食费的补贴,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⑥看病有医保。改扩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卫生站和标准化村卫生室292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有医保”。
⑦养老有保障。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4%,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⑧购物有连锁。建设农村连锁超市、便民店400个,覆盖率达到80%以上,使农民购物更加便捷和放心。
⑨文体有场所。建设健身广场417处,绿化美化350.1万平方米;建设文化、图书室317个,建农村电脑教室8828平方米,实现有线电视入户4.7万户,国际互联网入户4215户,丰富了农村文化体育生活。
⑩垃圾有人收。建垃圾站61座,配置垃圾箱5529个,垃圾桶2969个,垃圾清运车324辆,三轮清洁车322辆,配置保洁员2217人,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农村整体卫生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65.房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和重点强调了哪些思维理念 ?
房山区紧密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相继提出和重点强调了农民行为主体论、发展阶段论、协同发展论和梯度推进论的思维理念。
发展阶段论: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目前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转折点,到了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时期。主要标志是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从房山实际看,2005年GDP238亿元,人均超过了3000美元,表明我区达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拐点,进入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阶段。
行为主体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推动历史进步。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民是主体,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建设新农村。政府行为主要是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提供公共产品支持。最终要改变生产生活方式,自主性原动力还是要来自于农民。要把农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成败的两个重要指标,突出维护好,实现好农民的四种权利:即规划参与权、建设决策权、村务知情权、自我管理权。
协同发展论: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农村、农业、农民的事情,而是一项社会工程,要把新农村建设放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统筹考虑,把各种社会资源整合到农村建设上来。通过开展“一帮
一、手牵手、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采取区主要领导联系乡镇,委办包村,社会力量结队帮扶,驻区部队军民共建等形式,整合社会资源,推进新农村建设,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格局。
梯度推进论:新农村建设不能齐步走、一刀切,要根据乡镇、村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量力而行、循序渐近,这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根据初级、中级、较高级和高级四级新农村建设指导标准,提出了环境整治型,产业支撑型、整体改造型三大类型和基本整治模式、综合整治模式、农业产业模式、休闲产业模式、工商产业模式、城市社区模式、城镇中心模式、整建制搬迁模式、独立建设模式九种模式。基层乡镇村可根据自身发展水平进行选择,43
第四部分 现代农业基本知识
66.什么是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具有哪些内容?
现代农业就是运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武装的农业。现代农业应具备田园化、机械化、规模化、科学化的基本特征。
现代农业就是实现大地园林化、操作机械化、农田水利化、品种多样化、栽培科学化、饲养标准化和农村工业化,可以概括为5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打破了生产的自然农业局面;二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逐步取代或提高相形见拙的生产技术和传统经验;三是由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知识的劳动者从事农业生产,使劳动技能和创造力大为提高;四是在充分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比较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挖掘土地和气候资源的增产潜力;五是采用现代化的经营体系管理农业,实行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生产,充分发挥人类智慧的能动作用和物质条件作用。
67.什么是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一种过程,同时,农业现代化又是一种手段。
农业现代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经成为公务员考试中申论写作的要点之一,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68.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及主要特征是什么?
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对农业现代化内涵及特点的认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动态性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性比较强的概念,其内涵随着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而变化,即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现代化只有阶段性目标,而没有终极目标,即在不同时期应当选择不同的阶段目标和在不同的国民经济水平层面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根据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历史进程,一般可将农业现代化分五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阶段及发达阶段。一个国家、地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农业发展现状,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符合实际而又便于操作的决策。
(2)区域性
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非常丰富,但它们有自身的历史背景、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生态资源条件。我们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经验时,需要对其实现的条件进行分析。因为,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不同国家的区域性特点不同,即使同一个国家不同区域,同一区域的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农业现代化内涵具有区域性特点。
(3)世界性和时代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推进,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农业将全面融入到国际市场竞争之中,面临着来自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讲,需要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来分析农业现代化,将区域农业现代化放在国际大舞台之上,依据国际公认的标准来判断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否已经实现。
(4)整体性
有的学者提出,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和农业生产 44
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同时也包括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因此,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重视“软件”建设,特别是农业现代化必须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相协调,与农村制度改革、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相配套。如果忽视“软件”建设,“硬件”建设将无法顺利实施,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从根本上改造传统农业,大大缩小与发达国家农业的差距,在一些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总体和平均水平上大体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虽然各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条件和情况各不相同,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但是,在最基本的特征方面,应当是共同的,这一点,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公认。即,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的过程;也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过程。
69.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1)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四化”,即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将机械化排在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位置。所谓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理论上讲是这样,但在山区、丘陵地区,由于土地面积较小,限制了机械化的应用,甚至无法利用机械。
(2)生产技术科学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源泉。
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其涵义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品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地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不断提高科技对增产贡献率的过程。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将使农业现状发生巨大的变化,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科技将在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3)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生产单位或生产地区,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条龙综合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的过程。可以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一方面,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的发展;另一方面,反过来,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又促进了农业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需要指出的是,农业产业化模式不是万能的,不同区域采取农业产业化模式时,需要对该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运做机制、绩效评价等进行评价,盲目引进外界模式往往会导致失败。
(4)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
所谓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过程;就是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以信息化的方式改造传统农业,把农业发展推进到更高阶段,实现信息时代的农业现代化。
(5)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因素。
农业现代化必须有高素质的农民这一主体来推进,没有农民自身素质的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因为农业不仅要依靠现代的工业装备及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还要依靠先进的管理 45
手段在农业上的应用。而这些都要由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来实现。反过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必然要求农民素质的提高,以使之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即农业现代化与农民素质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
总之,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先进的生产工具靠人去创造,先进的科学技术靠人去摸索,先进的管理经验靠人去总结,先进的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靠人去应用。无论是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生产绩效的提高,都是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得以实现的。离开人,现代化是不复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
(6)农业发展可持续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农业现代化既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能力的反映,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程度的反映。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工生态系统的产生及普遍存在。这种系统具有双层含义:一方面要求尽可能多地生产满足人类生存、生活的必需品,确保食物安全;另一方面要坚持生态良性循环的指导思想,维持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不滥用自然资源,兼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实现资源永续利用。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也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70.目前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是什么?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经济,无论在速度上、规模上、还是在效益上,与世界现代农业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道路还十分艰巨。
(1)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劳动力素质低。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已有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但目前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剩余数量高达1.7亿之多。这些剩余劳动力能否成功转移,直接影响到城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成败。当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难点主要表现在:城市化滞后造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第三产业发育滞后严重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吸纳能力逐步减弱;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导致就业岗位选择面狭窄。
还应看到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的高度开放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全国已有40%以上的农村强壮劳动力投入到了非农产业。而把农业生产留给了妇女、儿童及老人。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的妇女承担着60%的农活,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趋于弱化。
(2)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低。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粮食作物占有很大的比重,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营规模比较小,从而无法在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联产承包之后,我国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我国农户约2亿个,除数量有限的国有农场和极少数农村实行规模经营外,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难以形成带动我国农业的规模经济,劳动生产率低。特别是我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中国农业将面临国际规模农业的竞争压力。
(3)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
我国农村,特别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农民对生产的投入大部分仍然集中在土地与劳动的投入之上,普遍采用的是一种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粗放经营方式,广种薄收、超载过牧、乱砍滥伐现象仍然存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加剧,从而削弱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农业生产资源短缺,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从农业资源角度看,我国水土资源短缺将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长期的、根本性的制约因素。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水土资源对农业发展的约束不断加剧,人与水土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土资源被挤占的势头难以逆转,农业将面临日趋严峻的水土资源短缺。据统计,目前,我国人均耕地、草地、林地、水资源分别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0%、40%、14% 46
和25%,随着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的增加,下个世纪我国农业资源将迅速接近承载能力的上限。森林积蓄量、河川径流量我国人均为8.17和2424立方米,分别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7和1/4。根据生态经济学观点,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它与农业生态系统的依存关系越密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应该是推进生态文明的进程。它既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目前,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化,主要表现在:
一是水土流失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表土总量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被剥去1厘米的肥土层,经济损失100亿元。
二是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多亿元。
三是森林资源锐减。例如,因乱砍滥伐,海南热带雨林面积已由1956年的86.6万公顷减至目前的24.5万公顷左右,森林覆盖率目前仅为7.2%。四是水资源严重短缺且污染严重。
由此可见,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十分严峻,农业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正在威胁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71.相关专家关于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和建议有哪些?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谈不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没有中国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并加快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
(1)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
坚持土地公有制和严格尊重农民的土地使用承包权,不仅是我国社会安定和发展的根基,也是从实际出发,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创新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倡农民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切实保障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合法权益,根据区域实际,搞好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2)加强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农民作为现代化的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农民首先必须现代化。农民现代化本质上是把农民怎样从传统人变为现代人的过程,是包括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针对我国农民素质低下现状,可以通过以下措施:
①加强农村教育体系建设,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引导农村教育与市场化接轨;
②发展农村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并把农村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打造中国特色的农民文化,加速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源,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强文化功能对农民的嵌入,强化农民的文化能力,塑造农民的现代性,以适应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需要。
(3)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促进科研成果应用。
着力建立一批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依靠科技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验区和示范区。大力加强科技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提高农民自觉接受和运用科技的积极性,并逐步形成科技推广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科技发展的调整重点有:培育优质、高产、专用品种,推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大力提高农业后续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开发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大力推动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化;发展创汇农业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4)加强农业机械化的研究与规范化。
为实现土地大面积机械化规模经营,不改变现有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要求对土地等要素进行适当的整合,可以实验并逐步推行农户土地经营权的租赁、转让、买卖和入股联合等改革措施。现阶段我国应把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本着急需、可能、合理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条件,走有选择性的、有步骤的农业机械化。
(5)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产生了一批“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在一些地区出现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专业化生产模式,47
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区域特色。需要注意的是,在产业化模式的推广中,切实要加强其调查分析工作,研究其推广的可行性。
信息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催化剂,信息化具有按市场机制和市场需求决策农业、操作农业的基础性作用。只有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网络技术及数据库技术建立农业产业化信息支持系统才能有效地将市场——政府部门——龙头企业——农户联系起,满足农户、龙头企业的信息需求(生产技术信息、投入要素价格信息、产品价格信息、需求信息等),才能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高速有序发展。
(6)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
走城镇化道路,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在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农民在已有城镇就业迁徙到城镇定居;另一条是一些有条件的乡村发展为城镇,农民就地就近转业从事工商变为城镇居民。改革开放20多年来,城镇人口比例提高18.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0.83个百分点。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主要是针对第二条途径来说的,即重点放在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上,使之成为功能完善、人口聚集、能发挥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在区域逐步勾勒出一个城镇化体系。这是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7)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前面已经谈到,我国农业生产的资源比较短缺,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作为中心,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需要利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优良的品种,建立适应区域特点的耕作制度,农业产业结构,同时加强科学管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72.什么是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生产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设施农业是个综合概念,首先要有一个配套的技术体系做支撑,其次还必须能产生效益。这就要求设施设备、选用的品种和管理技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设施农业是个新的生产技术体系。它采用必要的设施设备,同时选择适宜的品种和相应的栽培技术。
设施农业从种类上分,主要包括设施园艺和设施养殖两大部分。设施养殖主要有水产养殖和畜牧养殖两大类。
(1)设施园艺的主要类型及其优缺点。
设施园艺按技术类别一般分为玻璃/PC板连栋温室(塑料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遮阳棚)四类。
①玻璃/PC板连栋温室。具有自动化、智能化、机械化程度高的特点,温室内部具备保温、光照、通风和喷灌设施,可进行立体种植,属于现代化大型温室。其优点在于采光时间长,抗风和抗逆能力强,主要制约因素是建造成本过高。福建、浙江、上海等地的玻璃/PC板连栋温室在防抗台风等自然灾害方面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但是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塑料连栋温室以钢架结构为主,主要用于种植蔬菜、瓜果和普通花卉等。其优点是使用寿命长,稳定性好,具有防雨、抗风等功能,自动化程度高;其缺点是一次性投资大,对技术和管理水平要求高。
②日光温室。日光温室的优点有采光性和保温性能好、取材方便、造价适中、节能效果明显,适合小型机械作业。天津市推广新型节能日光温室,其采光、保温及蓄热性能很好,便于机械作业,其缺点在于环境的调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主要种植蔬菜、瓜果及花卉等。青海省比较普遍的多为日光节能温室,辽宁省也将发展日光温室作为该省设施农业的重要类型,甘肃、新疆、山西 48
和山东日光温室分布比较广泛。
③塑料大棚。是我国北方地区传统的温室,农户易于接受,塑料大棚以其内部结构用料不同,分为竹木结构、全竹结构、钢竹混合结构、钢管(焊接)结构、钢管装配结构以及水泥结构等。总体来说,塑料大棚造价比日光温室要低,安装拆卸简便,通风透光效果好,使用年限较长,主要用于果蔬瓜类的栽培和种植。其缺点是棚内立柱过多,不宜进行机械化操作,防灾能力弱,一般不用它做越冬生产。
④小拱棚(遮阳棚)。特点是制作简单,投资少,作业方便,管理非常省事。其缺点是不宜使用各种装备设施的应用,并且劳动强度大,抗灾能力差,增产效果不显著。主要用于种植蔬菜、瓜果和食用菌等。
(2).设施养殖的主要类型及其优缺点。设施养殖主要有水产养殖和畜牧养殖两大类。
①水产养殖。按技术分类有围网养殖和网箱养殖技术。目前,围网养殖和网箱养殖技术已经得到普遍应用。网箱养殖具有节省土地、可充分利用水域资源、设备简单、管理方便、效益高和机动灵活等优点。安徽的水产养殖较多使用的是网箱和增氧机。广西农民主要是采用网箱养殖的方式。天津推广适合本地发展的池塘水底铺膜养殖技术,解决了池塘清淤的问题,减少了水的流失。上海提出了“实用型水产大棚温室”的构想,采取简易的低成本的保温、增氧、净水等措施,解决了部分名贵鱼类越冬难题。陆基水产养殖也是上海近年来推广的一项新兴的水产养殖方式,但是投入成本高,回收周期长,较难被养殖场(户)接受。
②畜牧养殖。大型养殖场或养殖试验示范基地的养殖设施主要是开放(敞)式和有窗式,封闭式养殖主要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开放(敞)式养殖设备造价低,通风透气,可节约能源。有窗式养殖优点是可为畜、禽类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但投资比较大。安徽、山东等省以开放式养殖和有窗式养殖为主,封闭式相对较少;青海设施养殖中绝大多数为有窗式畜棚。贵州目前的养殖设施主要是用于猪、牛、羊、禽养殖的各种圈舍,以有窗式为主,开敞式占少部分,密闭式的圈舍比较少。黑龙江养殖设施以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养牛和养猪场为主,主要采用有窗式、开放式圈舍。河南省设施养殖以密闭式设施为主。甘肃养殖主要以暖棚圈养为主,采取规模化暖棚圈养,实行秋冬季温棚开窗养殖、春夏季开放(敞)式养殖的方式。
73.什么是都市现代农业?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城市的现代农业。它是大都市郊区和大都市经济圈内,以适应现代化都市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现代农业。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农业高科技武装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
74.都市现代农业具有哪些特点?
都市现代农业产生于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本质上是农业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一种新型高级形态,属于发展都市农业促进城乡统筹的战略选择。
都市农业正在我国沿海以及一些与大城市毗邻的农村地区迅速发展。作为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出现的一种现代农业形式,它已成为我国各地探索加快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都市农业的健康发展,既充分发挥城市对于农村的带动作用,又充体发挥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从而有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都市农业作为学术名词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青鹿四郎在1935年所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青鹿四郎给都市农业归纳为三个特征:存在于都市或周边地区;集约化很高的特殊型态农业;经济上依附于都市经济。
由于都市农业脱胎于城郊农业,上述关于都市农业的阐述与城郊农业的区别并不显著。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城市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都市农业已鲜明地显示着自己的特征:
(1)都市农业是城乡边界模糊地区的农业。随着城市群的出现,大中小城市错综交横,呈网络状,处于其中的农村无论交通、信息,还是能源利用方面,享有与城市相似的便利和集聚,从本质上讲很难与城市截然区别。
(2)都市农业是高集约化农业,是资本、设施、科技高度密集,并在生产经营方式上高度企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农业。
(3)都市农业是多功能农业,不仅有经济功能,而且还具有生态、文化、社会诸多方面的功能,这与为城市提供充足的副食品作为惟一功能的城郊农业完全不同。
都市农业的最终结果是城乡、工农业融为一体、都市农业与工业并立的、充满生机的基础产业。发展都市农业,必须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市区人口多,城市功能比较强大的大中城市,且具有发展都市农业自然条件。目前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都市农业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设施农业、市民农园、零星插花型农业、示范农场、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等。我国社会生产力布局的特点及农业特有的弱质性决定了各地区农业最基本的功能是保证郊区农民粮食自给和为城市提供各类农副产品。从长远看,应注重农业的经济功能与生态、社会功能的完美结合,采取“三重功能”并重模式,从目前看,近期应以深化经济功能为主,兼顾生态和社会功能。突出四个重点方面:
(1)以大城市强大的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大力发展集约农业。
(2)通过发展都市农业,建立起人与自然、都市与农村的和谐关系。
(3)依靠大都市的市场和信息网络,以及工业加工基础,发展衔接农业生产与市场、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和商业经营的现代化农业企业。
(4)凭借依托大城市的优势,建立知识经济时候的现代农业的前沿阵地,发展现农业生物产业,为我国现代农业建立窗口和示范基地。
75.什么是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随着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
观光农业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活动,它的形式和类型很多。根据德、法、美、日、荷兰等国和我国台湾省的实践,其中规模较大的主要有5种:
(l)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园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2)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
(3)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
(4)森林公园;让人们到森林中去享乐大自然的乐趣。
(5)民俗观光村:到民俗村体验农村生活,感受农村气息。
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观光旅游在大中城市迅速兴起。观光农业作为新兴的行业,既能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解决农业发展的部分问题,也能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还能够带动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的发展,改变农村面貌,是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可以预见,观光农业这一新型产业必将获得很大的发展。
第三篇:班组建设概念
班组建设
百科名片
班组建设:在班组里充分使用现场的管理工具,把班组打造成规范化的最小组织单位。通过现场管理工具运用,使班组的产量(P-Production、质量(Q-Quality)、成本(C-Cost)、交货期(D-Delivery)、安全(S-Safety)、士气、劳动情绪(M—Morale)全面提升。分析
精益生产体系中班组长的角色认知
1、传统生产方式体系企业中是厂长权力大,班组长权利小;精益生产体系(日企)中的班组长个人的权力大,工厂厂长权利小。
2、传统生产方式体系企业中的班组长听领导布置任务,遇到问题必须及时请示。精益生产体系(日企)中的班组长自己拿出方案,遇到问题必须独当一面。
3、精益生产体系(日企)中的班组长是产品质量的总责任人,班组不设置质检员岗位;传统生产方式体系企业中一般都设置专职质检员,出了质量问题班组长会推卸责任,埋怨指责质检员没有仔细检查。
4、传统生产方式体系企业中的大部分班组长接受上级厂长或上级生产计划,是计划的执行者;精益生产体系(日企)中的班组长日本的班组长是生产计划命令下达者同时也是执行人。
5、精益生产体系(日企)中的班组长都是自己亲自做工程分析、工序分配、生产线布局、人员安排;
传统生产方式体系企业中的班组长都是技术部门做工程分析、工序分配、生产线布局。
6、精益生产体系(日企)中的班组长都非常善长快速培养多能工;传统生产方式体系企业中的班组长不懂或者不善于快速培养多能工。
7、精益生产体系(日企)中的班组长都必须用父母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员工(“孩子”),孩子的错是父母的错,员工的错是班长的责任;
传统生产方式体系企业中的班组长通常都认为员工的错是他自己的责任。
8、精益生产体系(日企)中的班组长全部是全能工,本班组和本厂内的所有工序和设备都能熟练操作;
传统生产方式体系企业中的班组长通常只能操作少数设备和工序,全能工很少。
9、精益生产体系(日企)中的班组长都是自己做首件样品,边做样品、边确认质量、边写工艺分析、边做工序分配。
传统生产方式体系企业中的班组长极少这样做。
10、精益生产体系(日企)中的班组长都会保养本班的设备和维修排除常见故障;传统生产方式体系企业中的班组长极少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即便达到了也不会去做这些事情。
11、精益生产体系(日企)中的班组长都工资高,(科长以上待遇),权利大,责任大传统生产方式体系企业中的大部分班组长工资比科室人员低,权利小、责任大(执行力差的责任大部分都拿班组长当替罪羊。
12、精益生产体系(日企)中的班组长反对加班,认为加班是班长无能的表现,特殊情况加班必须支付双倍工资给员工,同时加班必须完成规定的工作指标;传统生产方式体系企业中的大部分班组长都加班加点无私奉献。
13、精益生产体系(日企)中的班组长从不骂人和说脏话,对员工分派任何事要说“请”和“谢谢”等用语。
传统生产方式体系企业中的大部分班组长经常训斥员工或者用语言侮辱员工,甚至骂人。(经调查有三分之一员工辞职是因为这个原因)
14、精益生产体系(日企)中的班组长都拼命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外语,都会用外语和客户做简单的交流。(这点特别受客户的喜爱,经常带来以外的大订单)
传统生产方式体系企业中的大部分班组长认为学习外语无用,从而很少有人学习外语,即便会简单外语的人见了外国客户也不会主动用外语问候客户。
15、精益生产体系(日企)中的班组长都会制作技术工艺书和编制设备工序排列图。传统生产方式体系企业中的大部分班组长很少有人学习运用这些基本工作技能。
16、精益生产体系(日企)中的班组长都会设计生产节拍和熟练平衡调整生产节拍传统生产方式体系企业中的大部分班组长绝大部分不知道节拍对生产效率的决定性意义,甚至没有听说过什么是“节拍”?
17、精益生产体系(日企)中的班组长“护犊子”,下属犯了错主动自己“抗”;传统生产方式体系企业中的大部分班组长不愿意替下属承担责任,有时甚至推卸责任给员工。
18、传统生产方式体系企业中的班组长仅仅是班组计件工资的统计人;精益生产体系(日企)中的班组长是班组团体计件工资的分配人。
19、精益生产体系(日企)中的班组长每天都要亲自给班员讲课做培训;传统生产方式体系企业中的班组长几乎没有人这样做。
20、传统生产方式体系企业中的班组长批评人一般都是当众羞辱员工。精益生产体系(日企)中的班组长都是个别批评,耐心启发教育。
21、传统生产方式体系企业中的班组长碰到问题喜欢马上寻找解决的办法,很少从制度的角度思考今后如何彻底避免同样问题再次发生。
22、传统生产方式体系企业中的班组长遇到问题喜欢马上报告,同时等待上级来调查处理。现代企业生产体系(日企)中的班组长遇到问题习惯问题在现场解决,找出对策再吃饭。意义
班组是企业管理中最基础的一级管理组织,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单位,是企业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全面加强班组建设,实现班组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摆正班组建设与管理的位置。
管理
班组建设是一项有一定难度的系统工程,要求党、政、工、团同心协力,齐抓共管;仅仅依靠哪一级哪几个领导,哪一个部门抓是远远不够的也是难以胜任的。企业要不断加强对班组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领导,树立“班组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思想,提高组织者和参与者对班组建设与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做到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归口管理、专业指导,将班组建设工作真正纳入企业行为,把管理的触角深入到每一个班组,把责任细化到每一名员工,以此来促进企业管理工作的进展。完善班组各项管理制度
选配好政治、业务素质高、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班组长,工会小组长,制定各自的工作职责,健全岗位责任制和岗位操作法,明确班组长负责制,形成以班组长为核心的班组集体领导管理体系。
开展班组达标升级竞赛,引导班组岗位“创新、创效、创优”,进而推进企业精细化管理,使之成为推动企业基础管理上台阶、生产经营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制定班组的各项管理制度,如质量管理、目标管理、考勤制度等,明确班组内的工作职责,任务、作业程序等。通过制度的建立健全,使班组的基础工作做到工作内容指标化、工作要求标准化、工作步骤程序化、工作考核数据化、工作管理系统化。
抓班组硬件建设。加强班组的硬件建设,可以直接让员工看到企业对班组建设的投入,亲身体验“职工之家”的整洁、舒适、温馨,不仅能使广大职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好地投入到生产工作中去,也会促使职工革除掉许多不良习惯,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企业实现用环境留人的目的。培养提高班组长素质。
重点
实践证明,班组工作好坏,主要取决于班组长素质的高低。提高班组建设与管理水平,关键是选拔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年龄适宜、技能过硬、责任心强、会管理、能团结人的员工担任。可以对班组长实行动态管理、民主测评、持证上岗、择优竞聘、定期培训等,加强对班组长的培养、选拔与使用;可以定期召开班组长座谈会、经验交流会,不断探讨新形势下班组精细化管理办法,全面提高班组长管理水平,从而促进班组建设与管理工作不断走上新的台阶。增强班组管理的科学性。
技巧
班组工作要理顺各自关系,形成齐抓共管的科学体系,在明确工作总目标的基础上,要把各项工作任务逐步分解,落实到班组和个人,从而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各项任务目标的完成。同时,要建立科学地考核机制,进一步明确和正确处理好班组的责、权、利关系,以改变在分配问题上平均主义的问题,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提升班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要大力推行现代化管理方法,比如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推行目标管理、推行安全系统工程等等,使班组管理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卓越班组建设
●使生产一线班组长认识到自己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学会运用班前预测、班中控制、班后掌握的技巧有效地防范、控制与解决问题;●使班组长系统掌握提升产能效率的技巧,有效完成工作任务、达成客户交期;
●使班组长掌握卓越的质量意识,并掌握零缺点手法,以降低质量异常,提高产品优良率;
●使班组长系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快速解决现场的冲突和异常;
●帮助班组长掌握教导、培育员工的方法,全面提升员工素养与技能;
●使班组长掌握有效沟通、高效激励的技巧,从而使班组团队更具有战斗力;
●帮助班组长系统掌握辅助上司、带领部属的有效方法,发挥班组长承上启下的功效。难点剖析
在为企业进行班组长培训时,经常听到企业方抱怨:“基层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太差了,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对问题漠视不管、不创新、不改善……所有的班组管理任务全都落在班组长一个人身上”。丰田生产方式之所以被全球生产制造企业顶礼膜拜,其成功的根本在于打造了全员自动自发、持续改善机制。只要员工的潜能被激活,能力被释放,集体的创造力将是惊人的。因此,如何调动班组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全员的潜能一直是班组建设中的难点和重点之一。
有一句话:“没有不好的员工,只有不会管的领导”,员工积极性不高,不能归咎于员工的素养和态度,而要在管理机制、领导方式等方面找原因。员工潜能的激活和挖掘需要正确的引导、有效的正向激励、环境的影响,而严格的考核制度考核、严厉的惩罚并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一系列可操作的班组管理机制和方法,这些机制和方法的运用,能有效的化员工的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充分调动起员工的尽责意识、自主改善意识、创新意识……
方法一:班组之星评选机制
人是精神的动物,精神、荣誉激励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这包括,领导以及同事的认同、肯定、嘉许、表扬等等。在管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案例:1970年代,当时,曾在美国海军担任军官的葛维向公众声称他能够让一个完全不会打网球的人在20分钟内学会打网球,这一声明引起了美国ABC电视台的兴趣,他们找来了20个经过签署法律文件证明不会打网球的人,并从中挑选了一个很少参加体育锻炼、身体条件十分糟糕的55岁肥胖女子。果然,在短短20分钟内,葛维就让这名女子自如地打起了网球。但是葛维并没有在这20分钟内传授打网球的技巧,而只是帮助她打破了自己不会打球的固有信念,并不断的肯定她、激励她。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只要激活了人的潜能,甚至不用教会其多少技能和方法,他便会自动自发的进行改善。同时人的潜能激活需要教练式领导方式,这种领导方式的核心是引导、肯定、嘉许、激励,给予被管理者信心和动力。
班组之星的评选机制便是激活人的潜能的有效工具之一。班组之星的评选是对优秀者的肯定、荣誉激励,同时也对后进者起着引导和示范的作用,是班组扬善抑恶的基本工具。具体操作如下:
一、根据班组的经营目标、业务特点等设置相应的标杆之星,如“业绩之星”、“安全之星”、“质量之星”、“改善之星”、“协作之星”等等,并未标杆之星的评选设计相应的评选标准。
二、每月月底利用例会时间进行评选。一些标杆之星的评选依据是客观数据,如“业绩之星”,可根据事实数据直接产生;对于一些无客观数据标准的星星评选,最佳的方法是全员选举产生,以保证公平、公正。推荐人阐释被推荐人的优秀事迹,再由全体组员举手选择。,并对获选者进行全组嘉许。
三、对于评选上的标杆之星,将其姓名、照片、事迹以及领导评价等展示于班组天地、公司网站、内刊等处,予以激励。
班组安全建设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企业安全的最小安全单位。使每一个班组安全,也就是保住了企业的安全。因此对班组的安全建设就相当重要。
一、选拔好的班组长和安全员
班长时班组的核心,即是生产者又是管理者。一个班组的好与差,能否充分发挥班组在企业的生产活动和其它活动中的作用,班长时关键人物,一个好的班长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1、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技术基础,过硬的实际操作本领。
2、有较好的素质,较强的责任心。
3、有组织,管理能力,既能抓管理,又能关心团结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4、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又懂得一些管理知识。
5、能规范遵守各项规律制度,以身作则。
安全员是班长搞好安全生产的参谋和助手,是企业安全网的基层成员,好的安全员应热心安全工作,具备安全知识合技能,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密切的联系群众,勇于坚持原则,安全员应能善于发现各种隐患并协助班长及时采取防止事故发生的措施。
对班长和安全员企业应重视对他们的培训和考核。
二、落实安全责任,贯彻规律制度
班组建设应建立和健全的岗位安全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安全生产规律制度并贯彻执行。实行安全目标管理,层层分解、层层落实,个人可向班组搞安全承包,个人保班组,班组保分厂,在此同时要严格考评和奖惩。
三、推行安全的科学管理方针合制度
根据不同性质的班组可建立不同性质的制度,如:班前会和班后会,安全日活动,安全档案,安全教育制度,安全岗位培训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生产考核制度等,还要有常
备齐全的各种安全,技术规程。建立的每项制度,每种方法都要认识去做,而且要坚持不懈,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运行班组的班前班后会,应详细通报当班运行方式的特点以确保操作任务,做好事故预想,布置安全对策,讲解安全注意事项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班长应了解成员每天的身体情况,情绪状态,家里有无突然事件,必要时要想一些措施。
四、抓好岗位培训和安全教育
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操作技能,树立安全意识,时保证安全的重要措施。班组的教育和培训应有自己的特点,要有计划,形式制度,应学习规程,技术问答。班前提问,事故演习,进行小型经验交流等,行之有效地好形式。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
通山县新农村建设工作 “十一五”时期工作总结和未来五年工作规划
2007年以来,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三清、六改、四建、三普及”为主要内容,着力创新投入机制,科学编制规划、统筹资金投入、扎实实施清洁家园工程,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表彰。连续三年新农村建设考核位列全市第一,连续两年被市政府评为开展“清洁家园”活动先进县。初步实现省委提出的“把通山建成全省山区新农村建设先进县”的目标。截止今年9月份为止,全县村庄整治达到一级目标的村有58个,达到二级目标的村有99个。现将几年来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和未来五年工作规划汇报如下:
一、“十一五”时期的工作情况
(一)主要做法
1、创新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几年来我们采取县财政补助一点、驻村单位帮扶一点、涉农资金整合一点、社会各界赞助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等办法,多渠道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问题。一是财政加大了扶持力度。为了调动干部群众积极性,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我们按照“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不建不补”的原则,制定了项目奖补标准和奖补办
法,完善建设项目申报、施工、验收、奖补制度,激发了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二是部门形成建设合力。通过整合涉农资金,集中捆绑使用的办法,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各项涉农资金到位后,县财政局实行统一监管,分管县长一支笔审批,按照“渠道不变,资金性质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 的原则,集中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点,发挥资金的效益。三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几年来,我县积极向省发改委,省建设厅等部门争取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四是吸引社会力量投入。采取市场引入的办法,发挥资源优势,吸引民营资本、社会资金等参与投入新农村建设。五是引导农民自身投入。采取政府引导、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筹补结合的办法,引导和组织农民群众开展自己受益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六是发挥共建帮扶作用。充分发挥省、市各部门驻村工作队和县直单位驻村的帮扶作用,引导各村迅速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我们通过创新投入机制,逐渐形成以群众投入为主和“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赞助”相结合的长效投入机制,调动多方面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2、创新部门帮扶机制。一是依靠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坚持建立县领导联系点制度。保证重点试点村都有1名县级领导联系。二是推动建立部门包村责任制度。对所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由县直部门包村,每个部门抽一至二名专职干
部组成工作队,进驻所包的试点村,工作队的主要职责是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当好“五员”,即政策宣传员、工作协调员、项目指导员、信息收集员和工程监督员。三是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试点村明确专人负责新农村建设工作,并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发动群众投资投劳,监督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情况,充分发挥农民群众投资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四是严格监督责任落实。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各乡镇、各部门必须建立“一把手”责任制,主要领导负总责,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量化分解,责任落实到人,确定完成时限,明确奖惩办法,建立责任体系,具体实施方案由我办负责组织实施。
3、创新长效管理运行机制。一是突出村民自治,发挥理事会作用。积极开展 “村民理事会运作”的村民自治方式。所有的试点村普遍成立了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群众从村内热心于公益事业、办事公道正派的老党员、老干部中选举产生。理事会成员一般5-7人。理事会有章程,并建立了与村两委联系会议制度。所有村事务通过“一事一议”解决,让农民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持久的动力。二是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维护的长效管理机制。①制定下发了《通山县村庄环境整治实施方
案》,出台了《通山县乡村环卫保洁管理办法》。为了加强集镇、村庄环境卫生管理,我们将每个乡镇保洁经费和农村保洁员补助列入财政预算,建立保洁员工作职责,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切实改变了过去村庄卫生无人管的现象。②建立了遍布乡村的垃圾收集网络,采取“组保洁、村收集,镇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大力推广“五个一”的保洁措施,即每个自然湾建一个垃圾池,定一名卫生保洁员,配一部垃圾手推车,每个中心村建一个垃圾填埋场,每个乡镇配一台垃圾清运车,初步实现农户垃圾归池、池中垃圾集中收集清运的流水式作业,切实解决过去垃圾随手扔、到处堆的不文明习惯。③建立了村庄保洁长效机制,做到了有章可循。通过《村规民约》、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河流、沟渠保洁等制度,将相关的目标责任细化分解,逐一落实到户到人,使村庄长期保持洁净,从根本上消灭脏乱差。
(二)、主要成效
1、因地制宜,完成了全县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工作。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注重村庄规划与经济发展、地方特色、生态环境相结合,突出青山绿水、田园风光,在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中,我们邀请长江大学专家参与规划编制。2007年至今,全县共完成了202个村中心湾的村庄整治规划,占应编制规划总数的100%,洪港镇、南林桥镇、九宫山镇等10个乡镇完
成了总体规划编制,占应编制总数的83%,这些规划,对各乡镇、村的概况、布局、道路、景观、绿化、垃圾处理等方面做了详尽的设计说明,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2、整合资金,突破亿元投入用于新农村建设。我们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采取“统筹安排、集中投入”的方式,实行项目聚合、资金整合,牵引社会资金和农民自身投入,形成项目资金的聚集效应和放大效应。几年来,全县捆绑涉农支农等专项扶贫资金5540万元,争取省发改委,省建设厅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凝聚社会资金2000余万元,农民投工投劳30000多个,集中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使可用的资金发挥了最佳效应。
3、突出整治,改善家园环境。我们借助全省10个村庄环境整治试点县的东风,在全县182个行政村,249个自然湾,3.1万农户中大力开展乡村清洁工程活动,以“三清、六改、四建”为整治重点,全面开展了“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房、改水、改厕、改路、改栏、改环境”、“建办公楼、建卫生室、建文化娱乐场所、建超市”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环境整治活动。几年来完成改三格式厕所2800个,改厨、改圈21000平方米,建沼气池4500口,清除垃圾32680吨,清除路障45450米,拆除残垣断壁485处。为各村配备手推式垃圾板车283部,建垃圾池550个,定保洁员289名,为各乡镇配备垃圾清运车13辆,购垃圾桶1012个,兑现保
洁员工资120余万元。新建改建村级办公场所102个,建超市85个,建卫生室40个,建农家书屋56个,配备体育器材30套。通过全面整治,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4、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我们以道路硬化、排水、安全饮水三大工程为建设重点,不断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几年来全县共完成村内主干道路硬化280公里,入户道硬化500公里,排水沟浆砌77160米,浆砌河堤6560立方米,桥涵45座,铺设自来水管56000米,有效地解决了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等问题,全面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
5、美化村庄环境,为实施“人居环境”工程夯实了基础。为了提高村民居住环境,创建旅游强县,我们加大了旧村改造力度,对县内国、省、县公路沿线的破旧房屋投入3000余万元进行立面改造,实施“人居环境”工程,在公路沿线民房前空地建护栏和绿地,打造生态景观,促进村庄环境升级,形成整洁、自然、生态、和谐的农村环境。几年来共完成沿线村庄环境整治工程货币量3000余万元。完成平改坡工程7万平方米,外墙粉刷68万平方米,刷白71万平方米,墙裙线条6万平方米,做瓦头419栋5641间,场地围护2.1万米,立面改造4850户,村庄植树28万余株,建休闲场所500余处,建花坛450个,安装路灯1500余盏,经过全面改造和整治,使全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从而成为通山一道亮
丽风景线,为创建旅游强县夯实了基础,多次受到省、市领导的赞扬。
6、加强特色产业建设,促进了农民产业增收。我们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按照“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多元化发展的农村经济新格局的要求,着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坚持调整产业结构,打造农民就业的平台。一是以兴办观光产业带动农业发展。我们精心打造了一批观光农业示范工程。如九宫生态农业观光园,由全国劳模陈志远经营,现已建成大棚葡萄400亩,水榭竹楼式农庄450平方米,花卉苗圃200亩,总面积达到600余亩。年接待游客观光20万人次,创产值300万元,不仅带动周边68人就业,还带动了周边花卉苗圃,精养龙虾、阿德养鸡场、养猪养羊场等一批种养基地,连锁效应非常突出。二是以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农民致富。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围绕城镇周边、景区周边、交通干线周边,推特色、推重点、推亮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如大畈镇西泉村目前已建成26家具有一定接待规模的农家乐,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服务产值300万元。通过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就业和致富,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三是以开放古民居带动旅游开发。通山有很多古民居,保存完好,规模较大,极具开发价值。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方面,我们通过保护古建筑,挖掘文化内涵,完善基础设施,带动村庄开发;另一
方面,我们把古民居开发作为产业来抓,为村级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如大路乡吴田村,我们以王名番大夫第开发为重点,统一仿古建筑,集中连片开发,既彰显出历史文化新村的风貌,又为新村建设找到了产业支撑。
7、注重乡风文明,推进了农村民主建设。几来年,我们为159个试点村建起了政策宣传栏,财务、政务公开栏,配套了图书阅览室、电教室,新农民培训中心,定期组织党员收看远程教育片,沙堤村还创办了村广播室。我们以创建“十星文明户”、“少生快富户”、“科技示范户”和“创建清洁家园”大行动,定期组织检查,各试点村呈现出一派生机的良好氛围。全县129个试点村(自然湾)村支部、村委会都制订和完善了村规民约、民主议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村干部工作考核责任制、“双述双评”制度等,全面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试点村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实行村务、财务双公开,各项工作管理规范,运转有序。坚持依法治村和以德治村相结合,矛盾调处机制不断健全,村规民约制度不断完善,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有效化解了各种社会矛盾,农村出现了和谐稳定的局面,社会秩序变好,村民能安居乐业。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经济支撑,资金投入仍然乏力。大多数村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政府部门资金投入有限,不能满足一般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日常管理投入。
二是农民规划意识淡薄,村庄建设管理依然存在较大难度。长期以来,村级建设处于“各自为政、自我发展”的状态,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虽然我县在2009年底就完成了全县182个行政村中心湾的规划编制任务,但大多农民受封建迷信等陋习的影响,不讲科学规划,而是依靠风水先生选址定向,按照规划进行建设的村不多,建设的随意性大,执行规划的力度还不够。
三是部分农民生活陋习难以转变,文明卫生难于保持。一是部分村民环境卫生意识不强,对自己要求不高,对垃圾污染环境危害和影响人身健康等方面认识不够。二是村委会对此管理缺乏信心,有些村庄虽然制定了卫生保洁制度,但检查督办不够。因此,必须常抓不懈。
四是重建设轻管理倾向不同程度存在。一些试点村只注重建设,对建后管理重视不够,村庄园林绿化没有专人进行维护,保洁设施还不够完善,长效保洁机制有待加强。
二、未来五年工作规划
㈠主要工作任务。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工作要求,确定我县“十二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不断加快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进程,把全县农村建成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环境整
洁优美、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公共服务配套齐全、社会管理民主和谐、农民生活文明健康、精神风貌奋发向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过上安居乐业的和谐生活。
㈡工作重点择定。
1、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着力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生态、观光农业,积极实施“龙头带动,示范带动,品牌带动”战略。
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调优、调特为目标,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尽快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新格局。即:重点建设四大优势特色农业板块,即:库区发展水果、水产业;丘陵区发展茶叶、油茶、苦荞、黑豆、红苕;山区发展竹木、畜牧、中药材;城镇郊区发展蔬菜、花卉、苗木。到2015年,全县水果面积18万亩,其中:桔橙8万亩,水果总产量1亿斤;茶叶面积发展到3万亩;水产品产量1万吨,其中网箱养鱼1万吨;年生猪出栏25万头,奶牛1万头,养羊23万头,年养商品禽210万只;改造低产楠竹园10万亩,新发展高标准楠竹园5万亩。以通羊、大路、九宫山三个乡镇为重点,建成万亩高标准无公害蔬菜基地。要大力发展以楠竹、柑桔、脐橙、茶叶、银鱼为主的优质农产品,创农业名优品牌。
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倡导发展“猪—沼—优质农 10
产品”生态农业模式,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沼气普及率达60%以上。以延长生态农业产业链为核心,以生态良性循环为基础,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可再生资源开发性产业,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广秸秆气化等应用技术,发挥九宫山镇秸秆气化生产示范带动作用,普及秸秆气化生产。
⑶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积极推行生态农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实现“农游合一”。按照自然、采摘、品尝、休闲、度假、购物、消费等新的理念,发展多种功能的观光农业景区景点。要做大做强吴田畈、蘑菇畈、汪家畈的观光农业,在示范作用的带动下,促进“一线两圈”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
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实施“十镇百村乡村旅游”工程,利用五年时间,力争发展旅游名镇4个、旅游名村50个、生态休闲农庄100个、星级旅游农家乐500户。通过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2、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生活水平
⑴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村公路及村内主干道硬化400千米,入户道550千米,村内道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村内主要道路红线宽度3—5米,次要道路1.2—2.5 11
米。村内主要道路和公共场所安装路灯,路灯亮灯率达到80%以上。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规范合理,符合公共消防安全。自来水基本入户,饮用水符合卫生标准。排水实行雨污分流,雨水就近排入自然水体,污水排入化粪池或沼气池集中处理后综合利用。五年计划完成村内排水沟5.3万米,完成11000户改水工程。
⑵不断完善乡村垃圾处理保洁机制。继续推进采取“组保洁、村收集,镇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大力推广“五个一”的保洁措施,即每个自然湾建一至二个垃圾池,定一至二名卫生保洁员,配一部垃圾手推车,每个中心村建一个垃圾填埋场,每个乡镇配一台垃圾清运车。加大县财政争取资金投入力度,力争将村庄环境保洁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⑶不断加快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村级组织工作用房和村民议事、文体活动场所及村级图书室建设。积极实施“市场工程”,大力推进“超市下乡”,试点村要建成主要日用品及农资商品齐全的便民超市,实现农民购买力必要的生活生产资料不出村。切实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推动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
⑷不断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积极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工程、联户小型沼气工程、大中型沼气工程、秸杆气化工程、清洁卫生校园工程、退耕还林农村能源建设工程等“六 12
大工程”,规划5年修建农村沼气池5万口,乡镇秸杆气化站15所。同时建立健全农村能源服务网点,让农民真正用上清洁能源、经济能源、省心能源。
3、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⑴切实抓好村镇规划布局。树立全域谋划理念,做大做强中心城镇,特色镇。大力培育中心镇,推进中心村和新型社区建设,把城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规划,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积极构筑以中心镇区经济带为主体,以各类小城镇和中心村为基础的城镇空间结构,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十二五”期间计划扶持建设“宜居村庄”18个,引农进镇异地搬迁2500户。
⑵切实抓好“宜居村庄”建设。重点抓好列入“十二五”期间 “宜居村庄”建设的18个试点村规划建设工作,全县18个宜居村庄按照规划全面加快建设,到2015年基本形成主导产业较明晰,基础设施较完善,社会公共资源较完备,利用率较高,人口较集聚,农民收入水平较高的新型农村,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带动村。
⑶切实抓好达标村建设。到2015年全县建制村基本达到初级标准,其中达到一级目标95个,占总村数的54%,达到二级目标的91个,占总村数的46%。
(三)、保障措施
1、从努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上下功夫。农民是农业
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全面系统的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是实现“十二五”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基本要求。因此“十二五”期间,一要立足根本和长远,完善教育体系,开展农村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二要强化农业技术培训,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培训体系,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技术员队伍。三要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教育,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
2、从构建“管与用”平台上下功夫。一是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组织领导上下力气,要着力构建有利于推进统筹发展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由党委统领、政府实施、部门服务、社会参与的体制机制,尤其要求坚持领导挂点、部门结对、干部蹲点、政策保障制度。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效能保障上,不仅要在扩权强镇上作好文章,而且又要在扩权强村上探索新路,充分调动和发挥基层干部群众的创造力。二是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绩效管理上下力气,要突出实绩考核,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真正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干部管理使用机制。三是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氛围营造上下功夫,既要宣传推介外地的先进经验,又要总结宣传本地的探索实践,形成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立体化的舆论氛围,引导广大干群、社会力量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
3、从加强领导,强化监督检查工作机制上做文章。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落实县领导挂点,乡镇领导包村的组织领导工作机制,做到主要领导负责抓,分管领导抓具体抓,层层抓好责任目标落实到位。同时,进一步加强督查力度,认真履行督查职责,落实好“一月一督查”的工作措施,积极服务我县新农村建设。
通山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
2011年11月1日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
【字体:大 中
门及直属商会
小 】
湖南省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报告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0-08-11
湖南省工商联
2006年初,湖南省工商联、省光彩会开始有组织地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回乡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在全省工商联会员企业中掀起了开展“‘一帮
一、手牵手’,万名企业家回乡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光彩大行动”的热潮,鼓励广大民营企业家把亲情、乡情、热情融合在一起,引导他们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回报家乡,为新农村建设开辟了一 条新的渠道。到2007年初,全省共发动工商联会员企业结对帮扶1040个村(点),实施项目1500多个,投入资金4亿多元。
2007年3月,为了把组织、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家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湖南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省光彩会整合资源,凝聚力量,联合开展了“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
一、“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基本情况
“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全省广大民营企业的积极响应,这一 活动体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民企参与踊跃,成效初步显现
参与队伍更加广泛。参与“万企联村”活动的队伍包括了工商联会员企业、光彩会成员单位和广大民营企业,并吸收了一些省外境外的企业参与进来。
思路更加清晰。活动坚持自愿参与、村企对接、产业拉动、项目推动、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以民营企业投资开发项目为主,体现项目带动、产业联村、村企结合、整村推进的特点,围绕产业延伸、连锁经营、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劳动力转移五个方面的重点,引导一批优势企业与农村进行项目对接,走出一条海内与海外、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非公人士与农民协同联动、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新路。
成效更加显著。到2009年底,全省共有5865家非公有制企业与8473个村(含产业联村)实现对接,实施对接项目4707个,投入资金277亿元。“万企联村”活动开展三年多来,村企双方都得到了共同发展。据统计,2009年联村企业产值比上年增加了347亿元,纳税额比上年增加了12亿元,对接村平均集体收入比2006年增加5.2亿元,活动开始之初,对接村农民平均纯收入3565元,2009年增加到5326元,转移和扩大就业安臵农村剩余劳动力62万多人,捐赠资金近4亿元。同时,还积极争取得到了农办等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2007年9月,省工商联、省光彩会与省农业银行、省农业发展银行、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签订了合作协议,三家涉农银行在三年内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民营企业保证提供100亿元贷款。目前已落实到位80%多。长沙、衡阳、岳阳、娄底、郴州等地也与当地涉农金融机构签订了协议,2007年以来,各市州对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民营企业在资金扶持上已提供贷款超过100亿元。
2、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引导有力
“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2007到2009年,中共湖南省委常委会先后三次专门听取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开展活动的工作汇报。2008年,成立了全省性的“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领导小组。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长和分管农业的副省长分别担任领导小组的正副组长,省直三十多个部门为小组成员单位,同时,省委、省政府“两办”发文全省,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成立相应的机构,安排专人、专项资金,并将“万企联村”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内容。此外,我们还建立了多个部门参与的协调联系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探讨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问题。此外,还积极帮助参与企业争取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在项目申报、立项、审批等方面规范程序、简化手续。如衡阳等市积极争取国土、交通等部门的支持,为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搭建了绿色便捷的通道。
各级党委统战部、工商联、光彩会是“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领导小组中负责联系民营企业的成员单位,负责组织发动和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工作。2007年3月,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省光彩会成立联合办公室。为做好推动工作,联合办公室多次举办内容丰富、形势多样的专题活动,如银企合座谈会、村企对接洽谈会、“万企联村”表彰活动,等等。2009年初成立了“万企联村”专家顾问团,聘请省内大专院校和研究所的知名专家学者108人担任顾问,巡回企业提供政策、技术咨询。通过多方位开展企企联姻、村企合作、专企对接,银企洽谈等活动,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上下联动、万企联手、千村共进、共同发展”的可喜局面。
3、政策鼓励扶持,典型示范带动 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我省各地借势而为,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出台政策扶持措施,充分调动了民营企业参与的积极性。2006年,娄底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组织企业对口帮扶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通知》,对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企业给予三项优惠政策:企业对帮扶村捐赠的资金、物资可依照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实行税前列支;参与企业可享受娄底市鼓励外商投资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企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优先列入有关部门的支持范围。长沙、岳阳等地政府也专门发文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在税收、征用地、用水用电、捐赠慈善事业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
为加大推动力度,我省还确立了典型示范带动的战略。目前,全省14个市(州)123个县(市)区委统战部、工商联、光彩会全部分级建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市(州)一级抓好1-2个示范村的工作,县(市)区一级认真抓好1个示范村的建设,省一级则在湘潭、张家界等市建立了四个示范村。示范村建设不求多,务求精,求实效,通过村企结对双赢,切实起到典型示范带动的作用。岳阳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李劲夫负责联系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在平江县的示范村工作。几年来,岳阳市10家民营企业已与示范村实施对接项目15个,投入资金600多万元,依靠产业带动,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民有了持续稳定的增收,企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2007年来,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省光彩会在全省开展了“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创建示范项目、示范村活动,全省70个示范项目,70个示范村由省里统一授牌。同时,还编印了两辑共40多个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案例,向全省推广。这种分级办点、领导带头、典型推介的做法,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开展“万企联村”活动的主要做法和几点体会
(一)主要做法
1、以村企对接为重点,不断拓展参与新领域
“万企联村”活动开展以来,各级统战部、工商联、光彩会积极组织引导民营企业,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和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围绕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延伸有地方特色的非农产业、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促进农村商品流通、开展智力帮扶、企业家回村兼职、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突出产业联村,项目带村,实现村企对接,不断拓展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领域。
(1)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湖南是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产量大、品种多,农业产业化前景广阔。民营企业,特别是涉农企业,在品牌、经营管理、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各级“万企联村”领导小组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企业,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市场+基地+协会+农户”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大力开发农业产业化项目。湖南圣毅园现代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是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在长沙县北山镇投资3.1亿元,流转土地1.1万多亩,以种养殖业为基础,以深加工业和休闲旅游业为支撑,共涵盖北山镇6个村,1.2万多人。目前已完成农田整理8300亩,修建高标准农田灌溉水沟2.7万米,修整河道21公里,修建村级公路共32公里,完成了所有机耕道建设。土地流转后,改小丘为大丘,既新增耕地面积10%以上,又可完善农田排灌体系,实现机械化规模经营,同时杜绝了土地滥用和抛荒现象,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了土地。公司现在以发展种养殖业为主,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休闲及第三产业,农民离土不离乡,成为公司的股东兼员工,有持续稳定的工资收入,还可参与分红。据统计,仅工资和分红收入,当地农民每年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圣毅园现代农业项目给村企双方都带来巨大的利益。公司将在今后三年内完成转流土地3万多亩,打造湖南最大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
(2)延伸有地方特色的非农产业。在新农村建设活动中,各地积极引导工业企业,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积极发展与农村经济相关联的非农产业,发展农村工业生产;鼓励、支持在农村的工业企业,乡办、村办工业做大做强;鼓励、支持在城镇的企业,将配套加工业向农村地区延伸,在农村建立产品配套与协作工厂。湖南五江轻化集团在涟源市茅塘镇石门村先后办起了搪瓷、保温瓶、不锈钢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此基础上,集团计划在石门村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第一期工程建成后,将新增产值1亿元,安排600多名农民工就业。醴陵市华鑫电瓷电器有限公司在联系村三铺村先后创办了切割片、电瓷电器、花炮生产、建筑施工等多家企业,全村1400多个劳动力全部就地就业,同时,还为周边乡村富余劳动力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湖南广安(集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联系村长沙县上杉村投资1700万元,建设年产12万吨饲料自动化生产线,配套100万头生猪养殖产业基地建设。湖南万盛发针织厂是2008年从广东东莞把原厂迁回家乡浏阳市北盛乡燕舞州村的,原本外出广东打工的员工也多是该村的青年,工厂整体回迁后,员工既可吃住在家方便照顾家人,还可按计件把加工工作带回家给家中的老人来做,农民家庭收入明显增加,工厂也大大降低了成本,有效地实现了村企双赢,同时,还带动了该村经济的发展和村容村貌的改善。
(3)发展乡村特色旅游。湖南是旅游大省,旅游资源丰富。在村企对接活动中,各地积极引导民营企业依托乡村的青山绿水、古村古貌,发展生态旅游、农家休闲旅游等乡村特色旅游。2006年10月,湖南金荣企业集团投资50万元对岳阳县明清古建筑群张谷英村进行维护,近两年又投入200万元开展品牌提升,加强环境设施的改善,将张谷英村打造成著名的明清古村旅游项目。长沙市千龙湖旅游度假有限公司首期投入1.1亿元在望城县格塘乡综合开发2800亩水面和400亩山林,兴建集垂钓娱乐、运动休闲、农业开发、度假旅游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度假村,现已成为国家级的农村旅游示范点。
(4)促进农村商品流通。提高农村商品物流水平,是实现农村市场与城镇市场、国际市场有效对接,活跃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各级工商联积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培育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和农村商品超市,积极参与国家有关部门推行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连锁化“农家店”等计划,发展农贸物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活跃农村市场,拉动产业发展。湖南湘珠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4月投资1000万元成立兆丰年农资连锁超市有限公司,在全省农村建立复合肥专营连锁店231家,采取连锁经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和农业专业技术服务的模式,建立连锁经营配送网,既解决了农民消费不安全、不方便的问题,又降低了农资产品成本,直接带动了农民增收。慈利县芙蓉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三年时间内在我省湘西地区乡村建立了220家芙蓉连锁农家超市。常德市金大地农资公司在全省农村建立农资销售网点1200家,每个网点安排农民工1-2名,保证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放心方便地购买质优价廉的农业生产资料。
(5)开展智力帮扶。一是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职业学院开展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和自主创业能力。怀化市工商联会员单位万昌中专,建立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培训基地,在85个乡镇建立了联络站,培训农民工1000多人。常德市工商联会员单位常德同德职业技术学院,近两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500多人。二是引导有条件的会员单位和企业,帮助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湘潭“仁和”医院从2007年来投入100万元免费培训农村医务人员。湖南广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制定了3个广安新农村建设科技实用人才培训计划,与湖南农业大学联合开办了“广安班”,同时与光大纵横培训机构签订了长期培训计划,计划五年内培训2000名农村科技实用人才。三是推广农业新技术,提供科技服务。长沙利地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在浏阳市柏加镇双源村向农民免费推广促进农作物生长的植物促长剂、地力增效剂等无公害绿色环保新技术,并将逐步在全省乡村实施“生态沃土种植富民工程”。
(6)鼓励企业家回村兼职。引导民营企业家及企业管理人员回乡兼任村支书、村主任或经济顾问,帮助更新发展理念,加强经营管理,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拓展市场,直接带领村民发展生产,增收致富。郴州市北湖区开展了“选拔、推荐优秀民营企业家到部分行政村担任名誉村主任”活动,得到民营企业家的积极响应。益阳市有50多名民营企业家回村兼任村主任、支书或经济顾问。岳阳市引导33名民营企业家回村兼职,17名民营企业家担任联系村经济顾问。湖南派力斯集团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建初于2006年6月主动回到家乡桃江县兴坪村担任村主任,投资20万元修建村级水泥公路,投资20万元修建村支部和文娱室,投资30万元发展生猪养殖业,投资10万元创办村级农业科技园,带动了兴坪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7)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状况,全省各地工商联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进行农田改造、修路、架桥、兴修水利、建沼气池、村部,建设新村镇和新农居。据不完全统计,长沙市工商联会员企业几年来共投入资金2.8亿多元,改善乡村的基础设施;2007年来,衡阳市集中组织53家工商联会员企业,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支持66个村的公路建设。湖南兴光冶炼有限公司在郴州市永兴县农村投入2000万元,兴建20多公里长的高标准水泥公路和整体改建1个村的村民新居。此外,在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支持农村公益慈善事业等方面也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为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帮助农民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
2、以项目带动为支撑,积极探索对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在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地突出产业带动,项目联村,积极探索村企对接的有效形式,逐步形成了搭建对接平台、实施整村推进、围绕重点突破、集中联片开发、省外境外联姻等对接途径和方法。
(1)搭建对接平台。一是组织村企项目洽谈对接。围绕民营企业投资意向需求和农村可以提供的对应项目来进行洽谈对接。2006年8月,湘潭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召开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率先在全省组织村企项目洽谈对接活动。民营企业家与农村基层干部面对面交流、洽谈,134家民营企业与118个村签约建立了结对共建关系,意向启动项目160多个。随后,这种形式逐步在全省推广。2007年3月,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省光彩会在长沙举办了全省“万企联村、村企对接项目洽谈会”,组织省直500多家会员企业与市州推荐的联系村点700多个项目进行洽谈。有416家企业与511个村签约建立了结对共建关系,意向启动项目534个。二是开展村企项目网上对接。2007年9月,我省正式开发出了“万企联村,共同发展”项目对接软件,并于11月举行了全省项目对接网上洽谈会,采用信息化手段,通过计算机软件管理,建立企业拟向农村投资的重点项目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库以及建立农村需要帮扶的项目库,截至目前为止,共有600多对项目自动生成匹配成功,另有1000多对库存项目供村企双方选择。实现项目网上洽谈、网上对接,为村企对接、项目对接提供了简便、快捷的通道。
(2)实施整村推进。各地组织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注意引导规模大、实力强的民营企业采取“整村推进”的方式,在村庄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服务事业等方面实施帮扶项目,进行全面参与、全面推进。各级工商联领导办的示范点,一般都是采取整村推进,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株洲桐梓坪实业有限公司以“产业富村、文明美村、和谐新村”为目标,全面推进桐梓坪村的建设,现已经投入2000多万元,进行土地整理集约开发,综合开发建设“中国桐梓坪庄园社区”。
(3)围绕重点突破。各地组织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注意引导民营企业围绕一个重点或一个主要方面为突破口,集中力量,重点推进。衡阳市在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中,以农村公路建设为突破口,在2007年6月与市交通部门联合开展了“百企联三农,共建致富路”活动,有53家民营企业参与66个乡村的公路建设,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
(4)集中联片开发。各地积极探索,引导民营企业集中在公路沿线等一些相邻相近的乡村实行集中连片结对开发,统一发展规划,统一建设基础设施,统一开发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怀化市组织20家工商联直属会员企业,沿怀黔经济走廊沿线成片对接20个村。先由当地党委、政府对这20个村的新农村建设项目进行统一规划,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开发主要产业项目。自2007年3月启动以来,已实施了12个产业开发和基础建设项目,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
(5)省外境外联姻。积极发挥统一战线、工商联组织网络优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开拓村企对接的新渠道,引导省外、海外、港澳台企业参与我省的新农村建设。株洲桐梓坪实业有限公司与桐梓坪村结对共建,倾力打造“华西”式庄园社区,与美国长期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新加坡中央轴承公司分别签订了建设桐梓坪服饰加工区和“中国桐梓坪庄园社区”意向合作协议,协议投资额分别为12.6亿元、20亿元。香港荣丰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在衡阳市珠晖区解放村、大众村合作兴建“衡阳玉泉绿之韵生态农业科技园”,进行冬枣种植、南瓜粉加工,第一期已投入资金5000万元。邵阳市引进美国纽曼公司北京区总部投资3000万元在邵阳县乡村建设水产养殖基地及旅游开发。湖北省长阳县锰业有限公司将湘潭县月塘村作为帮扶支持村,先期投入48万元硬化村道4.8公里,投资2000万元在该村创办的制鞋厂已经动工开建。
(二)几点体会
1、领导重视,加强服务是推动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注,争取职能部门的政策扶持,积极做好组织发动和宣传工作,为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是推动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几年来的实践表明,充分调动民营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关键是要做好必要的服务工作。我省的“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得到了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各级统战部、工商联、光彩会均把“万企联村”活动作为统一战线服务大局,服务中心工作的一件大事、要事来抓,把它作为服务会员和民营企业的一件实事来抓,从争取重视,争取支持,到协调与各部门的关系,协调农村与企业的关系,各级组织都是服务优先,走在前面,让会员企业真实感受到“万企联村”活动确实是一项旨在推动村企双赢、共同发展的活动。
2、协调关系,积极引导是推动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保证
“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开展以来,各级统战部、工商联、光彩会均把与农办、国土、交通、电力以及金融机构等部门建立合作协调机制作为推动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为企业参与“万企联村”活动争取更多的政策扶持,从而更大的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各级组织从宣传发动入手,从争取各方扶持立足,从村企共赢长远发展需要出发,把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产业联村、项目带动是实现村企双赢的重要前提 “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在全省实施推进已有3年多时间,加上此前省工商联开展“‘一帮
一、手牵手’万名企业家回乡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光彩大行动”,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万企联村”活动始终坚持自愿参与、村企对接、产业带动、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通过项目带村、产业联村、村企结合、整村推进,围绕资源开发、产业延伸等。实现企业与农村的共同发展。实践证明,坚持产业联村、项目带动符合我省农村当前实际情况、符合我省民营企业发展需要,是加快推进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全省农业现代化战略,特别是长株潭地区“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建设发展需要的有效途径。
4、大胆尝试、创新模式是推进村企双赢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新举措,民营企业作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参与农村资源开发,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企业自身也获得了新的发展。村企对结、产业联村、项目带动、确实为农村和企业提供了互利双赢的良机。我省在开展“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中积极鼓励企业勇于创新,大胆尝试,推进民营企业以产业、产品、技术或地域为依托,积极发展新型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改革,建立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共同发展。如“天泉公司的股田制”、“国进农产品合作社”、“开源·象鼻嘴村经济合作社”、“千龙湖经营公司”、“兆丰年农资连锁超市加盟经营”、“双佳科技公司+合作社”等模式经全国工商联和我省的案例推介,发挥了积极的示范指导作用。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万企联村”活动通过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造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平台,拓展了引导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新渠道。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寻找到了更多发展商机,得到了更快发展。农村、农民在与民营企业对接共建中,更新了发展观念,发展了经济,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但是,在看到成效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当前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
1、在组织引导工作中仍存在一些模糊认识
前段,我们对各级统战部、工商联组织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统战部、工商联的一些干部仍存在某些模糊认识。有的同志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部门的事,它们有职、有权、有项目、有资金,应由政府部门去统抓、统管,统战部、工商联缺乏必要工作手段,企业难组织,工作难推动,只做一般地号召、应付就可以了,不必要这样实打实地去抓。这种模糊认识,导致有的地方组织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发动面不广,工作措施不力,效果不明显。
2、民营企业呈现冷热不均现象
在调查中,90%的民营企业有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愿。但是,在实际参与中,涉农企业,与农村关联度比较大的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热情高涨,并有实际投入。一些非农企业,与农村没有什么联系的企业,则徘徊观望,缺少实际行动。呈现涉农企业热,非农企业冷。同时,处在乡镇、县市区的民营企业,与农村距离近,联系紧密,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多;处在大城市、中心城市的民营企业,与农村距离远,联系疏远,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少。呈现上冷下热。
3、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缺乏必要的指导、规范和政策支持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党委、政府的长期指导、总体规划和政策支持。目前,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更多的是企业各自为战,自发而为,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亟待党委、政府出台指导性文件,加强全局指导和总体部署。在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产业整体布局、交通道路建设、环境整治等问题上,都迫切需要有关部门出台一些具体政策措施,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规范。在工业用电、土地使用、税收、融资等方面也需要研究出台一些政策措施,给予支持和扶持。特别是民营企业投资开发一些农业产业化项目,绝大部分项目是租用土地,企业向银行贷款,要求企业以城市的产业用作农村新开发项目的贷款抵押不现实,但银行的贷款抵押是硬性规定的,如何解决这个难题,需要出台新的贷款支持政策。
4、有些地方农民等、靠、要思想严重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民营企业支持新农村建设,农民是最大受益者。有的地方农民对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不是积极响应,不主动作为,总希望民营企业多捐钱,多捐物。一些农民还认为,民营企业到农村是来发财、赚钱的,不配合,不支持,个别的甚至故意刁难。有的农村基层组织不健全,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强,不能很好地团结、带领农民落实民营企业的帮扶计划和援建的项目。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作用发挥。
5、缺乏综合评价、激励考核机制
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目前仍处在起步、摸索阶段。这一阶段,一些民营企业参与,靠的是对自身责任的理解和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有些民营企业参与,靠的是对统战部、工商联的感情认可。还有些民营企业参与,是出自其他一些方面的考虑。如何长时间、持续地调动民营企业参与 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并务求取得实效,还需要探索建立综合评价、激励考核机制。
6、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管理、安全生产等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
组织、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是一件大好事。但是好事要办好。在调查中发现,有的贫困山区,脱贫致富愿望强烈,引进一些企业争先恐后去开发资源,结果资源挖空了,山体挖垮了,植被破坏了,溪流污染了。有的企业到农村去开发项目,摊子铺的大,资金缺口大,最后完不了工,收不了场,甚至成了豆腐渣工程、半拉子工程。有的忽视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这些虽然是个别少数现象,但影响大,后果严重。因此,组织、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高度重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工程管理、安全生产等问题。
四、下阶段工作思路
1、结合当前实际,优先培植重点
2008年,我省的长株潭地区被国务院批准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特别是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推进“一化三基”,构建和谐湖南的整体思路,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战略目标。我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紧紧围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更多地鼓励、引导企业参与农村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引导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处理好发展与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之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围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这一战略目标培植优先项目,是我省“万企联村”活动今后的工作重点。
2、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
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结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实现“村企共赢”,带动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因此,在工作中要积极拓展新的工作思路,通过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依靠网上项目对接等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引导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有效地推动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深入持续开展。
3、注重工作实效,突出产业带动
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的就是要实现民营企业和农村的长远共同发展。产业带动是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形式和保证。在鼓励、引导工作中,要更加突出以民营企业投资开发项目为主,更加突出项目带村、产业联村、村企结合、互利双赢、共同发展。重点引导一些产业突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的优势企业与乡村进行对接,促进企业和对接村持续、健康的发展。
4、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协调服务。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不断摸索、探索的过程。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民营企业、深入农村、深入农户,加强调查研究,注意发现掌握和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对民营企业,对重大项目的跟踪服务,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系,为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排忧解难,解决实际困难。
5、争取政策支持,出台配套措施
目前,我们正与省经委、国土厅、财政厅、科技厅等有关单位会商,准备出台一个文件,鼓励民营企业在参与新农村建设中优先发展低碳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对这类项目,有关部门在融资、征用地、财政专项资金扶持等方面将给予政策倾斜。
6、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构建互帮互助机制
我省“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从今年开始将加强与组织部门的合作,通过企业与农村基层组织构建互帮互助机制,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同时,通过开展“创建先进基层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活动,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每一个党员的作用,推进“万企联村”活动的新发展。
7、加强政策技术咨询服务,凝聚各方力量智慧
2009年初,我省成立了“万企联村活动专家顾问团”,省内20多所大专院校和10多所省级科研机构共108位知名学者专家成为我省“万企联村”活动的智囊。去年暑假期间,许多专家学者深入企业,深入农村,为新农村建设项目提供政策、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深受村企的欢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项目的服务和支持力度,为企业发展排忧解决难。
8、大力开展宣传表彰,建立健全综合评价、激动考核机制
要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开展系列报道或专题报道,大力宣传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宣传取得的成效,宣传典型人物,大造声势,扩大影响,营造良好氛围。要开展总结表彰活动,奖励先进,推介典型。同时,将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作为评选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光彩事业表彰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安排的重要条件,形成综合评价、激励考核机制,鼓励和引导更多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