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同学聚会五首
四十年同学聚会五首
聂超
其一
丝丝离恨绾成团,四十年来梦未阑。浊眼相逢浊眼愕,白头惊对白头看。少年稚气随秋老,花卉青春伴雪残。应是人生欢喜处,开怀一抱泪偏弹。其二
雅聚一堂欣有余,岂因岁月叹唏嘘。有师在座羞言老,率性无拘不改初。促膝莫谈穷与达,忘忧自会减和除。顾看尽似逍遥客,个个眉开笑眼舒。其三
交错觥筹饮正酣,大呼小叫接连三。斯人莽汉狠拼酒,绿女红裙不让男。初恋萦怀何日解,此时放胆对人谈。几多难了感情债,今不唠清心不甘。其四
修竹轻摇翠色清,蝉鸣幽树动离情。馆门启笑将留挽,柳线缠人不放行。合影怕生儿女态,拍肩应感汐潮声。临分莫向长天望,当有孤鸿正远征。其五
一挥别泪雨星飘,散入银河起浪潮。尘落天涯身似客,人分四海谊为桥。临屏对面心相近,拨号聊天语不遥。岁岁故乡莲熟日,稻花香里酒旗招。
湖北省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聂超 邮编:432400
第二篇:龚建华同学聚会律诗五首
张家港市三兴中学同学四十周年天目湖聚会 2018年5月5日
吾梦来相会,梦觉老相知。已知人已旧,不忘事为之。
人活世上只辈子,惟有同学意最浓。昨日风光虽已没,今朝枫叶照常红。
同窗聚首湖天目,天落彩练千万条。红雨有心迎贵客,金鲢着意化为桥。
喜鹊枝头叫,客人远道来。同窗拾数载,聚首目天开。
同学来聚会,一去四十年。今日言无尽,明天梦再圆。
第三篇: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点实词。
2.通过朗读体会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
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感悟;来调动学生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韵独到之
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视古诗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培养学生爱家爱国爱大自然的感情。同时在积
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
难点_
学生对诗歌的多元认识。
教学突破
古诗文教学应抓住读,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培养学生热爱古诗文的感情,同时在
读中加上教师适当的点拔,让学生感悟诗中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录音机,磁带,幻灯片,多媒体教具,布置预习。
学生准备
预习诗文,搜集一些关于大自然的诗。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导入学习《饮酒》1.自由发言
2.朗读指导2.自由朗读
3.小结转引,导入学习《次北固山下》3.听讲记录
4.点拔意境4.感悟诗的意境
一、激情导入、自由发言(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你们喜欢在田野中漫步吗?你喜欢农
村生活吗?请谈谈你的理由。今天,我 们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看看他们农
村生活是怎样的。自由谈论,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朗读指导、自由朗读(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放录音,提要求:注意断句及字的重
音,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
2.请大家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3.提示重点词句。
(1)从诗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 诗人形象?(可从生活的环境,诗人
的表现等方面说明)
(2)这一形象表现了他怎样的志趣。
1.听录音,注意断句及重音。
2.自由朗读,感悟诗意,并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3.结合提示感悟诗意。小组讨论,合作。
(1)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位不
慕名利,恬淡自然的人。
(2)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3.教师提供诗人的简介,诗的背景资
料。
4.指导背诵。3.结合资料谈自己对诗的感悟,加强对
诗的理解,对诗人的了解。
4.试背。
三、小结转引,学习《次北固山下》(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上面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饮酒》,这是一首田原诗的代表作,下面我 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
山下》,看他又描绘了一副什么图
画。
2.介绍王湾的生平。补充介绍五言律
诗的基本知识。1.听教师讲述,进入下首诗的学习。
2.听讲,记录。
四、点拔意境(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播放录音,要求注意停顿及重音。
2.思考:作者在客游他乡时的感情是
怎样的呢?
3.从这首诗中你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此
刻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句可以看
出。
紧抓“残夜”、“旧年”、“乡书”、“归
雁”来体会。
4.展开你丰富的想像,假设你便是诗
人,把你此时所见所闻所感,用你生
花的妙笔表达出来。1.听录音,正确把握诗的感情。
2.结合问题,自由读诗。
3.感悟诗意,通过合作、讨论、谈自己
的理解。
4.放飞想像,动笔写作,读小作。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两首关于大自然的诗,由于诗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他们所抒发 的感情也不同。但大自然却都让我们变得心胸开阔,恬适无欲。
五、板书设计参考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结合《爱莲说》一文,谈谈你心目中的陶渊明。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说说这是一个怎
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7.
2.说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景物描写的含义。
◆个性练习设计
从课外搜集一此关于大自然的诗句。谈谈你对它的感悟。
教学探讨与反思
将诗人的其他作品联系起来学习,对学生理解文本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情境导入1.激情入境
2.指导析读2.赏析诗歌
3.指导自读3.体味赏析'
一、情境导入、情入境(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语:一年四季,周而复始,那么四季中
的秋季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2.那么假如你正身处于异地,面对此景,你
的感受又是什么呢?听音乐磁带,借题,发挥。
3.即兴创作秋季小诗。1.学生概括:体现凄凉、萧条、冷
落等词语即可。
2.闭上眼睛听节奏,想像创造秋
季的内容。
3.试创作小诗。
二、指导析读赏析诗歌(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与《天净沙》对比,学习其中的意境仓IJ作。(引
出板书)
2.介绍其背景情况,学生再读古诗;体会那种身
在异地断肠人的心境,并试着背诵。
3.再引:其实在此情景中也发生了另一件惊天
动地的事,_场激烈的战争打响了,将军壮士
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宠,奋勇杀敌,不惜牺牲自
己的生命。现在我们学习一下。
(引出板书)
4.放录音,体会其中激烈紧张的气氛。
1.背诵《关净沙》感受意境。
2读诗歌,体会诗歌所描绘的 情景及抒发的情感。
3.学习诗歌《雁门太守行》。
4.听朗读录音,感受诗歌的 气势及所抒发的情感。
5.诗句导读。(师略加提示,生展开想像,自觉
体会其中的意境)
6.结合分析,再读再感受文中的意境。
(师作个别辅导)
7.背诵《雁门太守行》和《天净沙》。5.逐句理解字面意思。
6.大声朗读诗歌,再现意象
与雄浑的意境。
7.试背课文?
三、体味赏析自读体昧(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引语:秋天里的诗感情委婉曲折,热
烈奋进,但阳春三月,柔风吹拂的季
节,感受又会是什么呢?让我们一
起来欣赏一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
员外》。
2.出示问题:
(1)诗中写了什么景?其各自的特
点是什么?
(2)人们是如何来评价这个季节的?1.结合课下注释自学。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感悟诗中的意境,背诵全
时。
2.赏析诗歌;理解诗意、感受情境,体
味诗境。
四、本课小结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雁门太守行》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天净沙》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
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五、板书设计参考(略)
本课总结
《饮酒》是陶渊明归田后所作,是诗人酒后偶然的提咏,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
饮酒。《次北固山下》借助长江风景的描写,写出诗人的乡愁乡思,即景生情。《早春
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雁门太守行》作者以色示物,以色
感人,以色传情。《天净沙》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
的凄苦愁楚之情。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通过其中一首诗来看作者,以“我读懂了”为题作文。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背诵全诗。
◆个性练习设计
将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历史故事。
教学探讨与反思
加强诵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补充一些作家作品 的相关资料,对学生的学习会更有益。
25、诗词五首--饮酒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质疑释疑--感悟。
媒体设计
1.多媒体:选取以下材料制作成课件:A.刘旦宅先生于1961年7月据陶潜《饮酒》(其五)诗意作的画。(见王易鹏选注《古代诗歌选》第一册第104页的插图,少年儿童出版社,1961年10月第1版。)B.陈老莲《采菊东篱下》诗意画。(见于图文本《古诗三百首》第16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第l版。)巴图文本《唐诗三自首》中《行路难》配图。(见该书11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D.图文本《唐诗三百首》第155页《临洞庭上张丞相》的配图。E.图文本《唐宋词三百首》第62页上《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的配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2.录音机:有关五首诗词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意的卡片各1张,共五张。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这一课时初步接触五首诗词,并进行生字教学,重点教学《饮酒》。
一、导语设计
说起我国的诗歌,总有一种自豪感。的确,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就以《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人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入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而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给加点的词语注音,并补充《饮酒》的注释。
喧(xuān)金樽(zūn)珍馐(xiū)刈(yī)麦箪(dān)食饷(xiǎng)田
秉(bǐng)穗嶂(zhàng)人不寐(mèi)燕(yān)然
补充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A或B,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成为写景名句。王士禛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去体会、咀嚼。(参见骆玉明对《饮酒》诗的鉴赏之说)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明意并小结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布置作业
1.默写《饮酒》。
2.预习并熟读课文中其余四首诗词,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3.课外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
一、其三)。
[板书设计]
饮酒
陶渊明
第二课时
这一课时重点教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渔家傲》,另两首唐诗以课外自读为主。
一、导语设计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将三首唐诗和一首宋词的录音听一遍,之后再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的录音各听一遍。然后给6分钟时间让学生读背这两首诗词,看谁背得既快又准确。
(2)教师范背这两首诗词(学生注意教师是否有背错的地方),然后与学生共背一遍。
(3)补充注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
济:渡过。
仲淹的《渔家傲》中的“燕然未勒归无计”如伺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这句是说:在燕然山上还未刻石记功,归家问题还无计可施。其实,这里的“计”应是“打算”
“做计划”的意思。是说:还不曾破敌为国立功,回家的问题还未考虑。这“归无计”应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如何理解?
明确:
“人不寐”指“守边的将士睡不着”。
“将军白发征夫泪”,此句中的“将军白发”与“征夫泪”可理解为是互文的修辞手法。由于长期守边,边疆生活又极其艰苦,敌人未破,军功未立,思乡思亲之情当然不能免去,将士们不免早生华发,也经常会流下思亲的热泪。但与前面那句“燕然未勒归无计”联系起来看,这并非是消沉之意、怨慨之泪,而是一种“忠孝不能两全”的悲壮之隋。
3.欣赏品味
品味名句: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对上述名句的欣赏品味见前面的“课文研讨”相关部分。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这一句写得精练而有气势。读着此句,眼前出现一幅边塞画:在人烟稀少的边塞,有一座孤城,两边光秃秃的重峦叠嶂,上空飘浮着缕缕青烟,悲壮的号角声和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城门紧闭,一片荒凉。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两句是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的名句,化用“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句。它给遇到挫折遭遇,困难,受到打击而感到前路茫然的人们以一种信心,一种勇气,一股力量。相信困难终将过去,阴云当能消除,那种让你大显身手、施展才华的机遇在等着你。读了令人荡气回肠,精神振奋。
4.课堂训练
(1)默写《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
(2)初步背诵《行路难》和《观刈麦》。
5.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分别介绍李白及其《行路难》和白居易及其《观刈麦》。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渔家傲》。另外,因课时关系将李白和白居易的两首诗作了走马观花式的浏览。尽管如此,我们已初步感悟到了唐诗的魅力和宋词的风采,我们若真的是个旅游团,可真应验了“不虚此行”这句话了。不过,我们的观赏绝不是到此为止,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还要作更广泛更深入的欣赏品味。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和默写这五首诗词。
2.课外再找这五位诗人的一些诗词来读读背背。
25、诗词五首--次北固山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前三首诗,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
2.理解三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l)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预习指导:
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岱宗决眦
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三、学习《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
《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四、学习《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朗读这首诗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4.当堂背诵。
五、学习《望岳》
1.作家作品简介.20岁开始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35皈??ヒ??蝠使空牮迅??合????獭ㄩ??提皇????????????炳ˉ??抡??嬲ㄨ仆谘敝熏八盈??虮ゾ鲰佼宀伟饕仆缣接鼯??提牯??????桨蝓??炮颤而??并还????牲睕龊传??馨???
杜甫诗现存1400多首,这些诗真实、深刻的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形象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弊肿疟实摹
2.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3.背诵指导。
六、意境的赏析:
分组写赏析短文,堂上交流。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1,2,3题。A类
2.默写三首诗。B类
3.完成掌握语文的有关练习。C类
第四篇: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
总
课时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五首诗歌
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3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学习陶渊明 《饮酒》
1.作者简介,了解诗人的生平及生活态度 2.整体感知:
①反复朗读诗歌,明确:“ 庐 喧 篱” 的读音 ②体会诗人的感情,小组比赛朗读。
③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3.赏析诗歌:[想象情景,体会意境与感情]
探究一:梳理结构
第一层(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第二层(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探究二:体会意境
(1)作者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
“心远地自偏”。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慕官场荣禄,因而拥有平和的生活。正所谓心静,境自静。
(2)想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描绘的画面和意境。
明确:在院中东边的篱笆下,诗人正在专心致志悠闲自得地采菊花,偶一抬头,悠远的南山无意出现在眼前,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这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形象。体现了作者超脱尘俗、热爱自然的情感。(营造了一种和平静穆,恬淡自然的意境。)
探究三:品味语言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好像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其中含有人与物融为一体的感觉,用“见”追求的是一种无意为之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不能体现诗人悠闲自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形象。
探究四:明艺术特色
叙事、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三、学习王湾 《次北固山下》
1.学生看文中注释,解释题目。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2.介绍作者: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3.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2)一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3)教师总结,指导朗读要求:
①节奏停顿②轻重缓急③抑扬顿挫④感情充沛(4)齐读。4.细读揣摩:
请用散文笔法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教师归纳: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便,一叶白帆好象悬挂在高远江天。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5.思考讨论:
(1)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请你从诗人的角度,以“我看到了———”描述一下。
(2)领会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说理由。
(学生可以主动的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重点引导理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课堂小结
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工整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四、作业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第 二 课 时
《登幽州台歌》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由燕昭王千金市骨在幽州台招纳贤才的故事,引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二、走近作家作品
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梓洲射洪(今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诗人在军中因提出不同的作战策略受到降职处分。一次,他登上幽州台,放眼河山,忽发无穷感慨,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朗读诗歌
1.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自由朗读 3.背诵 朗读要点:
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四、品味赏析.这首诗歌的内容应该怎么去理解和翻译?请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明确: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时间绵长、空间辽阔)2.诗的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明确: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燕昭王一类的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未来的燕昭王一类的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3.诗的后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明确: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情怀。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5.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6.写作特色
很少格律限制,形式自由灵活; 气势磅礴,胸怀宏伟,慷慨悲凉。
五、背诵诗歌。
《雁门太守行》
一、导入新课,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1)创设情境,引入《雁门太守行》(2)解题。
“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3)简介作者:师生交流资料(检查预习,了解作者风格)。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称“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有《李长吉歌诗》《昌谷集》传世。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3.学生诵读,理解背诵这首诗。
全诗以时间为序,前四句写日落边关将士守城的情景;后四句写援军的活动。
三、细读品味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首句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一词形容敌军的来势汹汹。次句写城内的守军,“甲光”与“黑云”相对,显示了守城将士的雄姿英发。
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战斗的紧张激烈。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的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地位,为下面驰军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前四句写边关将士顽强守城的情景。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驰援部队悄然行军,登临易水,与敌军作战的场面。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写出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豪情。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同时也反映出年轻的作者立志报效国家的决心。
四、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两句?
明确:首句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五、教师小结
1.这首诗熔铸词采,驰骋想象。
2.富有浓艳色彩的词语的运用。
3.这首诗描绘的是将士们在靠近北方边境地区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六、拓展延伸
1.交流吟诵自己积累的其他边塞诗 2.师生交流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
第 三 课 时
《天净沙·秋思》
一、导入新课
距今七百多年前的元代,有一位散曲作家,他以简短的二十八字小令,赢得了非常高的赞誉。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元散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去感受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二、走近作家作品
马致远(约1251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 凝炼,流畅自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长久寄居他乡)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是“曲”中的小令(58字以下)。这首曲的名字其实只有“秋思”两个字,而天净沙只是一个曲牌名。
三、整体感知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那么。就让我们依靠朗读,走近马致远,亲近这位名散曲作家,读懂这颗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1.试读正音。
枯藤(téng)瘦马(shòu)夕阳(xī)2.听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3.再读理解。
(1)景物描写:通过朗读,我知道作者写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景物。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2)感情的抒发:通过朗读,我感受到这首小令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思念家乡、孤寂愁苦的感情。
(3)主题理解:通过朗读,我觉得,这首小令的主题是________。
四、品读赏析(小组合作交流,老师适当点拨)
1.文中都有哪些意象描写,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 惜墨如金 ”,但是 凝练 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 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 暮色 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晚景图与天涯游子的心绪之间的联系。(1)正面衬托(以哀景写哀情,衬托凄凉无比):
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老树:让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古道:道路苍凉。西风:冷风,吹在游子的身上,吹冷身体,更吹凉孤寂的内心。瘦马:乃游子所骑,由马瘦自然可以联想到主人的清贫。夕阳西下:日暮乡关何处是?天色渐晚,我将投宿何方?安身何处?看来,今天晚上,又是一个无比孤独、凄凉的夜晚!
教师小结:你看,景物描写,不着一字,字字含情。这是衬托,正面衬托的效果。(2)反面衬托(以乐景写哀情,反衬悲意更浓):
小桥 流水 人家:孤独的游子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一派幽雅、安宁、温暖的景象,这样安详温馨的画面,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思归之情,使流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教师小结:这一句,同样景中融情,不过,与刚才那几句所不同的是,这里用的是反衬,从反面衬托。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以景托情,融情于景,充分地道出了游子的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朗读)
五、总结归纳
1.作品的景物描写的特点:
(1)简约凝练:(2)动静结合:(3)情景交融:
2.这首小令,最能体现主题的诗句是那一句?你认为,这篇作品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主题句:断肠人在天涯。
主题:抒发了一位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六、拓展延伸
请用自己的话描绘这幅深秋晚景图。
七、作业布置
根据本课所学,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第五篇:词五首
《词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朗读与背诵。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朗读与背诵。课型:讲读 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导学
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斜晖脉脉(mî)白蘋洲(pín)人不寐(mèi)右擎苍(qíng)锦帽貂裘(qíu)鬓微霜(bìn)舴艋舟(zé měng)麾下炙(huī zhì)
2、解释下列加点字。
老夫聊发少年狂:姑且,暂且。会挽雕弓如满月:定将。也拟泛轻舟:打算。
五十弦翻塞外声:奏。马作的卢飞快:像„„一样。了却君王天下事:了结,把事情做完。
3、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填空
《望江南》作者: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时花间派的重要作家。人称“花间鼻祖”。《渔家傲 秋思》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朝代)政治家、文学家。《江城子 密州出猎》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武陵春》作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诗人。
第一课时 学习《望江南》和《武陵春》
一、检查导入
1、导入
在我国古代,不同的时代往往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检查预习:检查学生朗读诗歌的情况。
3、学生简介作者及其背景,老师适当补充。教师补充:
(1)温庭筠(wēnyún)晚唐诗人、词人。他精通音律,但屡考进士不第,一生不得意。其词多写女性生活,多反映青楼闺阁的相思之情。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2)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二、学习研讨
(一)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老师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读懂文意。
要求:不参考资料书,根据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1)《望江南》大意:描写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情。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她在楼上凭栏眺望,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梳洗 独倚江楼→希望
望 过尽千帆 斜晖、水→失望
肠断→绝望(2)《武陵春》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二)精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揣摩《望江南》这首词,体会其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蘋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2、《武陵春》这首词是如何写愁的?“闻说”“也拟”“只恐”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明确:通过典型细节来抒情。如“欲语泪先流”。“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
(三)品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你认为《望江南》中哪些词富有深意,说说你的理解。明确:“梳洗罢”表明她精心打扮,心中充满希望。“独”写尽了她孤独寂寞的生活处境和期盼心上人归来的迫切心情。“皆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斜晖”一句暗喻那望穿秋水的眼神。
2、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
明确:本句采用了夸张性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化为可感的实体,而且“愁”不仅可以舟载船装,它本身重量还可因人而异,语意新奇,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内心沉重的哀愁。
四、迁移提高,拓展阅读
训练点:理解诗歌内容,积累名句。训练片段:
—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思考:品味这首词写愁的技巧。
明确:“此情无汁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须重点品味。按常理来说,愁锁眉间与愁聚于心是完全一致的。唯其在心,发而为形,才有愁锁眉间之态。但作者将本属一致的东西说成此长彼消的东西,形象地描绘了希冀排遣万千愁绪而又无计消除的无奈,显现愁情之深。
五、反馈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
斜晖脉脉(mî)白蘋洲(pín)舴艋舟(zé měng)
2、按课文内容填空(1)《望江南》中表现主人公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痛苦的句子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2)《武陵春》抒写自己无限的忧伤和悲痛的佳句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3)《武陵春》中叙述词人哀伤原因和哀伤程度的语句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3、用一个成语概括“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的诗意。明确:望穿秋水。
4、阅读《武陵春》,回答下列问题。(1)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上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明确:①句用夸张性比喻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重。②句用比喻(设问、夸张)手法,将无形的“愁”比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流不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之多、之长。
(2)作者“日晚倦梳头”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物是人非,国破家亡。
(3)由“也拟泛轻舟”可联想到词人《如梦令》中写泛舟的词句是什么?《武陵春》中作者泛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作者泛舟并非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寻求消除愁苦之处。
5、比较《望江南》和《武陵春》,想一想这两首词有什么相同之处?
明确: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6、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
明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苏轼《虞美人》)艇子相呼相语,载取暮愁归去。(张元干《谒金门》)
7、阅读《声声慢》,回答文后问题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声声慢》一词表达了词人晚年怎样的处境与心情? 明确: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晚年流落江南孤苦无依的处境和凄惨心情。(2)开头十四个叠字的运用,从哪几个方面抒写作者的凄惨心情?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明确:从动作与神态、环境感受和心境意绪等方面抒写作者凄惨心情。起到奠定全词感情基调的作用,在结构上统领全词,构成全词的骨架。
第二课时 学习《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
一、检查导入
1、导入:词发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上节课我们学的词接近婉约派的风格。今天我们将体会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风格。
2、检查预习:检查学生朗读诗歌的情况。
3、学生简介作者及其背景,老师适当补充。教师补充:
(1)范仲淹(980--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这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2)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1071年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这是作者于1074年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
他不仅是词人,还是一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受到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1181年)他被人弹劾罢官,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作者退居江西上饶时写给陈亮的。
二、学习研讨
(一)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老师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读懂文意。
要求:不参考资料书,根据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1)《渔家傲》大意:上片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下片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垂下思乡之泪。(2)《江城子》大意:作者自称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的越过山冈。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他要像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3)《江城子》大意: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醉中入梦,梦醒犹觉连营号角声声在耳。想起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霹雳做响的雕弓。他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可是自己已经年近半百,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二)精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渔家傲》中所写的风景“异”在哪?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天气极寒、特异的边声(风、马、号角)、戒备森严。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僻,暗示了将士的思乡之情。
2、《江城子》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用典有何好处?
明确:年纪不小,但仍有少年狂气;表示希望重新受朝廷重用;表达要报效国家、抵御侵略者,建功立业的决心。用典的好处:使表达委婉含蓄。
3、思考:本文凭什么可以称得上是“壮词”?
明确:从题材看写军营生活;从情感看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从语言看豪放、壮丽。
(三)品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请找出这几首诗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并赏析。
1、示例: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
明确:本句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作者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想家却又是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
2、学生可能会找到以下几句
①赏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明确:本句是互文,意为: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他们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②赏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明确:本句意为:到那时,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天狼星,这里代指自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此句表达了报效国家、抵御侵略者,建功立业的决心,体现了作者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③赏析“可怜白发生”一句。明确:本句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另一方面也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这一句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
四、迁移提高,拓展阅读
训练点:深入了解辛弃疾思想。训练片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思考: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复国,但孤立无援,其豪放词每有苍凉沉郁、粗犷悲愤之致,从下片中你能读出这种韵味吗?试举例分析。
明确:下片先回溯历史,用讽喻手法,意在汲取教训;词尾用廉颇思赵一事表达作者的悲愤之情,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五、反馈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
人不寐(mèi)右擎苍(qíng)锦帽貂裘(qíu)鬓微霜(bìn)麾下炙(huī zhì)
2、按课文内容填空:
(1)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使人联想到《渔家傲》中同是写边塞荒凉冷清景象的句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2)《渔家傲》中表达将士壮志未酬,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3)《渔家傲》中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不同的是:塞下秋来风景异。(4)《江城子》中体现作者希望皇帝能够知人善任,重新起用自己的句子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5)《江城子》中表达自己报效朝廷的宏愿和伟大气魄的句子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6)《破阵子》中表达作者要为朝廷完成北伐大业的远大理想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7)《破阵子》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概括地再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3、阅读《破阵子》,回答下列问题。(1)“沙场秋点兵”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秋”字用得好,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的季节。(2)“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描写了战斗场面,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表现了将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3)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人还有很多人书写自己爱国的激情,请写出几个爱国诗句。明确: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4、请写出两句写酒的诗句。
明确: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5、怎样理解“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一画面?
明确:描绘出了边塞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隐隐透出边城严峻的军事形势。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问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注:兜鍪,俗语叫头盔,词中借指兵士。(1)、上片两句一问一答,写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何处望神州”何意? 明确:神州在哪里?中原大地已非我所有了。(2)、上片后两句仍一问一答,写词人登楼所见所想。“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是化用前代哪位诗人哪首诗的诗句? 明确:唐朝诗人杜甫《登高》。(3)、此词即兴抒怀,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作者借古讽今,通过赞颂三国时期的英雄(孙权),暗讽南宋朝廷的无能(无人,苟且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