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期末毛中特复习提纲

时间:2019-05-12 18:40: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年期末毛中特复习提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年期末毛中特复习提纲》。

第一篇:2013年期末毛中特复习提纲

毛中特复习提纲

1、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与重要意义

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5、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与探索的理论成果

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间的关系

8、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我国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9、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怎样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0、如何理解”四个尊重”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如何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3、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14、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5、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哪些新的要求?

16、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

17、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8、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9、中国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二篇:毛中特复习提纲(含答案版)[模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讲课、复习提纲

答案整理:马吉骁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三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两次历史性飞跃。四大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两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

根据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所通过的历史决议,它在六个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科学态度:a.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b.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4、邓小平的理论贡献。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呢?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b.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c.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 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

6、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它是在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汲取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基本模式,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正确道路,是指导我们认识发展 的根本观点和推进发展的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二章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之间的关系。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思想路线的贡献。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1)根本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2)根本途径:理论联系实际(3)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4)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A、邓小平对发展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

第一,科学地概括了“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内容。邓小平在实事求是这一核心的基础上,增添了“解放思想”和“实践标准”的内容,并把“实践标准”发展为“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

第三,深刻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对制定和坚持正确政治路线的意义。B、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就是把“与时俱进”加进了党的思想路线。

第一,把与时俱进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联系起来,使我们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解和把握有更加完整和深刻。

第二,与时俱进突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创新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始终把着力点放在不断开拓创新上。

第三,与时俱进突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社会功能。C、胡锦涛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

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并把求真务实提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的高度,进一步深化了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

a.理论联系实践,一要吃透理论,二要搞清实际,并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b.理论联系实际,既要用理论指导实践,又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利益愿望和群众的实践创造。

2、正确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华民族所面对的历史任务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不仅成为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决定了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着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两大历史任务。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繁荣富强的国家和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2、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联系和区别

A、相同:革命的对象一致(帝国、封建、官僚);革命的动力一致(工、农、小资、民资)

B、不同:领导阶级不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指导思想不同(西方资产阶级思想——马克思主义)

革命的前途不同(资本主义资产阶级专政国家---无产阶级领导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主要内容。首先,近代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毛泽东认为,这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而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二,由于异常强大的敌人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心城市,广大农村则是反革命力量统治的薄弱环节。因此,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农村。

第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以农民为主体的战争。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深入农村,发动、组织和武装农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成浩浩荡荡的革命队伍,不断扩大战果,才能最后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其次,毛泽东具体分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条件。

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正确的政策。这是保证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主观条件。

如何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目标呢?毛泽东认为,必须坚持 “工农武装割据”,所谓“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的思想。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必要性、内涵)。A.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1)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

(2)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3)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经验:主要是这样三个问题:第一,必须处理好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的关系。第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实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第三,在同资产阶级的联盟中必须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B.武装斗争

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毛泽东指出,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务。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C.党的建设

1939年10月,毛泽东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对中国革命 经验和党的建设经验进行系统的总结,并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第四章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主要经济成分。

(一)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成分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这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在这五种经济成分中,有两种经济成分是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形式。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所以,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中,主要的经济成分实际上只有三种:一种是社会主义经济,另一种是个体经济,还有一种是资本主义经济。

(二)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成分相联系的阶级力量和社会主要矛盾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一是工人阶级,二是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三是民族资产阶级。

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因此,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其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和斗争。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

第三,用和平的方法进行改造。

(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出现的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出现这些问题,有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的因素,同时,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上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 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曾对这些问题有所觉察,对某些问题也做过纠正,但毕竟认识不深。更重要的是,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但是,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第五章

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三,邓小平从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角度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第四,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b、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观点,是由生产力的最终决定力量规定的。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a、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是由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 b、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c、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的

d、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共产党执政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e、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地位、作用)。

a、我们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主要内涵

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

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第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c、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

第六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两层含义:

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这表明了我国的社会性质; 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阶段,这说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完整表述及其主要内容(四方 面)。

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它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途径,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b.“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它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是全面的现代化。富强即经济现代化,民主即政治现代化,文明即文化现代化,和谐即人和社会的现代化。

c.“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它指明了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即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依靠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

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它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方针。

3、中共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五方面)。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比二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 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第七章

1、正确把握“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第一,就解放生产力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第二,就改革的广度和深度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第三,就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第四,就改革决定中国命运的意义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

2、“三个有利于”标准。

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 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联系实际)

(一)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第一,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都离不开发展。

第二,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新时期我们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是在改革中实现的,实现未来的奋斗目标,关键仍在于深化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这是我们付出了代价才取得的共识。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多么好的规划、方案都将难以实现。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4、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相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以下新特点:

(1)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它是与以往的一切私有制根本对立的,因而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内部自发地产生,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自觉地建立起来。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内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矛盾,它完全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自我调节不断得到解决,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双方相适应的一面是基本的、主要的,不适应的一面是非基本的、次要的,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求得解决。

第八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联系实际)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余额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 协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依据这一理论,我们党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进行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前无古人的探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法制性,竞争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三方面)。

a、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3、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A、公有制经济

十五大明确指出;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混合所有制经济目前主要有:股份公司、跨所有制组建的企业和企业集团、不同所有制投资的合伙经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等。

B、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C、国有经济及主导作用

(1)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的控制力上。(2)为更好地实现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其他领域则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

4、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的性质。

5、非公有制经济包括的成分。

6、实行按劳分配的必要性、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A.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确立这一分配制度的依据

(1)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①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了与其相适应的按劳分配在现阶段分配制度中占支配地位。

③其它所有制形式的存在及其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其它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及地位。

B.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分配制度的重要意义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1)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是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前提;(2)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是保证人们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的根本保证;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思想路线的贡献。

(3)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第三篇:毛中特期末试题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起止时间(P90),特点(从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和社会主义矛盾的变化三个方面论述)(P90-91)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①经济结构:国营经济引导下五种经济并存的经济体制。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②阶级构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③主要矛盾:国内: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国外: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P117)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体现在哪两个方面?(P118-119)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内涵体现在:①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盛会主义的本质②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

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3.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要求(P157)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4.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P137)什么是小康社会?(P15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基本含义: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更重要的是,那时我们可以进入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以上的国家的行列,这样的国家不多。

5何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P169)

坚持基本路线,要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第一、三者相互促进,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第二、三者相互制约。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稳定的社会环境离不开改革和发展,改革和发展是造成稳定的社会环境的物质基础。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和巩固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既是改革发展的主体与动力,又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

6、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体现?(P192)必然性:

首先,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其次,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再次,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主体地位体现:

①在全社会范围内,按劳分配在所有的分配方式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②在公有制企业劳动者的收入中,按劳分配占有较大比重

③公有制企业劳动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形式下的劳动者以及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获得收入的参照标准

7.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表现(P189)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解决资金短缺和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满足人民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加了社会资本和国家财政收入;拓宽就业渠道,吸纳大量人员就业,为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促进了公有制改革,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一个多元竞争、充满活力的环境;促进了一批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的发展。

8.依法治国的意义(P237)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法制。

第四,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第五,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9.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P276)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是什么?(P27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理论意义:

第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10.一国两制的意义(P303)

1、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同一问题

2、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3、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

4、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5、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四篇:毛中特期末考试题

1、十九大报告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请结合十九大报告内容论述“新时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答: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的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2、在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中,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理论和实践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本质规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第一,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在资源配置中是市场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第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市场和政府两者作用的职能是不同的。第三,政府和市场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3、结合我国实际,如何正确理解政治协商是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长期团结奋斗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伟大的独创性和巨大的优越性。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要把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

一、确立和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世界政党制度发展中的伟大独创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政治优势

4、联系我国实际情况,论述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任务和原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一个基本目标。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行依法治国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措施。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是代表和体现人民的意志与利益的。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第二,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并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制。因此,只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最大限度的调动亿万人民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力落后的状况。第三,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第四,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是人民的最高利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5、阐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科学内涵,联系实际谈一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全面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全面从严治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丰富和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生动实践,又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总结,“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螺旋式前进的基本路径和模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丰富和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容,在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目标、动力、保障和领导方略;丰富和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进一步明确了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成熟定型的问题;丰富和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在已经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总任务、总布局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总体思路。可以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是为了解决问题、坚定自信、明确方向,它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更加鲜明。

6、李克强总理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强大的潜在动力之一。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就如何推动新型城镇化提出一些建议。

1.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资源配置是指对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较后的选择。当下,我国资源呈现出相对的稀缺性,因此要求我们对有限的、相对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优化地配置,从而以最少的资源耗费,获取最佳的效益。资源配置是否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2.催生大量投资机会

推动城镇地区的产业升级,是我国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目的。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镇化遵循的是先沿海地区后内陆地区的渐进式发展理念。几十年间,沿海的大中城市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全国劳动人口过度向沿海大中城市聚集,各种资源也过度向大中城市集中,而内陆城镇的经济基础相对落后,产业发展能力也很薄弱。这不仅加剧了沿海大中城市的资源紧张,也加剧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

3.有助于扩大内需

城镇化不仅可以催生大量投资机会,而且对扩大内需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内需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若需求不足,经济便会陷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的境地。城镇化可以创造城镇居民巨大的消费需求,同时也会给农民创造巨大的收入,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把农村潜在的市场变成现实的消费需求,这也是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途径。

4.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

1.完善相关体制政策的建设

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将不会存在农民和市民的差异,而是将农民变为市民,因此户籍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加快农民进城。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可以逐渐放宽条件,在农民建设中,将在城市工作的一些非农人员,或者是缴纳税金有一定年限的人员登记为城镇人口。在建设新型城镇化中,及时将加入农村建设的农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需要注意保证农民日常生活,在发展中,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事业保障。其次在建设中需要保证居民的住房需求,保证居民有自己的居住场所。最后在建设新型城镇化中需要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证农民进城后与城镇居民具有同样的养老、生育以及医疗等保障,可以将一些有困难的新型农村社区人员换纳入到养老保障范围中,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2.制定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

在城市的发展中只有保证规划的合理性,才能保证城市的健康发展。在建设新型城镇化中宏观方面的城市、城镇等的规划发展是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前提条件,在每一个城市、城镇的发展中,需要保证土地规划的统一性,针对专项规划,需要从整体发展出发,制定连续的发展措施。在规划制定后,需要同时开展管理和实施,由专门的部门开实施管理规划,避免规划的实施出现差错。在城市的规划发展中,需要注意一定要遵循城市的发展规律,为城市写阶段的发展提供基础,保证在不同的发展中,各个城市部门的建设能够很好的起到连接作用。成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发展规模下,产业和功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规划建设中需要正确判断城市的规划范围,充分挖掘城市的发展潜力,为后期发展提供基础。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有效的治理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依旧是每届政府必须解决的老问题,但是解决的思路却可以与时俱进。如若能够以新型城镇化的思维去发展经济,那么相信政府一定会以最小的机会成本,实现地方经济的良性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双赢局面。调整产业结构的布局,构建、完善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之路,同时可以用先进的科技水平,对工业三废进行合理有效的处理、利用,着力发展循环经济之路,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另外对不能适应现代化生产的传统工业企业进行合理的市场化淘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并非要求政府放弃经济发展而去单纯的治理环境,而是希望政府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给予环境保护部门更多政策上的倾斜。政府部门在建设新型城镇化中,可以将环境建设指标投入到考核指标中,全方位入手,建设环境优美、集约化发展的新型城镇化。

7、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就如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一些建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的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1、科学认识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2、大力研究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弘扬中华文明,也要大力发挥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通过繁荣和发展哲学、人文社会科学,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整理、开发和创新,让世界真正了解、喜欢和向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扩大中华文明在国际社会的影响。我们要虚心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加大保护民族优秀文化的力度,尤其是保护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

3、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

4、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立德树人的实践中: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在于入心入脑,要内化为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言行,而不是流于形式。这要求我们从基础教育抓起,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在教学、研究体系中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

5、保持特色不断创新:对优秀传统文化如何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尊重传统不能食古不化,“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更不能作茧自缚。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两创”方针的鲜明指向,就是立足于实践,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以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借鉴其他优秀文明成果,通过转化再造、丰富发展,焕发新的生命力。

6、主流媒体要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对于主流媒体而言,传承优秀文化既是一种责任担当,也是一种舆论“亮剑”。每一位媒体人都要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激浊扬清,坚守精神家园,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真正使照耀中华数千年的文明之光在中华大地熠熠生辉、发扬光大!

8、改善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当前,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成为改善民生中最紧迫的问题。请结合现实谈谈解决这些问题的意义和途径。

重要性:

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体现了党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始终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重要意义:

1.民生问题,可以反映出政府的行为和能力是否可以被人民所认可。2.民生问题,与一定时期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密切的关系。

3.民生问题,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和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有否合理。

1、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的核心内容 坚持科学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解决民生问题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客观要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各项工作的主线。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但是,这一切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因此,党中央指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必然要求,也只有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的才能真正达到。

3、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党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 解决民生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抓手。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问题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不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社会就不可能和谐。

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实现人民的愿望,把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加大政府财政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事业等有关民生方面的投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建立和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切实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3.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是有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也是改善民生的重大问题。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使之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主导力量 4.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稳定物价;通过调整税收政策,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积极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9、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是技术与经济因素形成了门坎。技术难度大,有提高生产成本,常常成为企业采用绿色技术和控制、减少污染技术的门坎,门坎又随企业发展而降低,此过程就成为先污染后治理的内在微观依据。

二是认识上的滞后性和行动中的惰性。环境有一定的自净能力,环境污染的前期影响不明显,只有污染开始危及到人们的生活人们才开始重视。此外,有些污染者存在侥幸心理,希望别人治理污染,只将污染控制在环境自净范围内。

三是行政把关不严使污染企业得以创办。相当部分企业申报又多有隐瞒,甚至向政府有关机构寻求庇护,尤其是那些有叫客观的经济效益并能给当地财政带来收入、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的企业往往会受到当地政府当局的保护与纵容。另外,现行环境管理部门受所在地政府横向领导的组织体制也对其独立依法开展工作行程制约。

四是其他原因,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不抬完善,执法力度不严。其次,进行除污处理成本很高,使得企业不愿意进行相应的净化,这也是环境企业恶化的原因之一。

总而言之,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首先是人们认识上的滞后性,环境有一定的自洁能力,在环境污染的前期影响并不明显,只有环境破坏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有些污染制造者存在侥幸心理,希望别人控制污染,治理污染使污染处于环境的自洁范围之内。其次我们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制度还不是很完善,而且大部分制度是针对先污染后治理的。再次减少污染会对企业的运作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成本也会相应提高。

10、在“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等成为热门词汇的同时,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也在思考,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执政成就,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的今天依然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辉煌执政成就的原因在于,首先中国共产党执政后一直领导中国人民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1956 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上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明确表示要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走出一条适合中国自己国情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开启探索新道路的起点。中国共产党十二大开幕词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法成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政府的统一意志,并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支持。其次,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选择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转变观念、改革创新的方针政策,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中国共产党内部也达成了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共识。随后,中国逐步形成了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到沿边、沿江地带和内陆地区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再次,把改革、发展与稳定结合起来。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采取的是循序渐进式的发展战略。这种将大目标分解为若干小目标逐渐加以实现的方法,既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当前需求,又使他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两个阶段性的发展战略目标——“小康社会”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共鸣,获得广泛认可。最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改革开放过程中,党中央始终把惩治与预防腐败置于关乎党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的高度。党的十七大把反腐倡廉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一起,确定为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此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继承中发展,在改革中创新,特别是在查办大案要案、深挖腐败分子、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治理商业贿赂、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依然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执政 60 年里能够具有真正与群众同甘共苦、风雨同舟的担当意识,及其勇于正视错误、修正错误的负责态度和言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其中有四个方面值得我们认真思考。首先,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取得 的伟大成就,使人民群众对党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充满信心。其次,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所犯错误一般是动机与效果严重背离导致的。从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独立探索寻找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视角来分析,“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错误的发生,反映出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动机与效果的严重背离。再次,即使在困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如果我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就应该承认,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重要成就。最后,中国共产党能够正确对待所犯错误。对于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失误,中国共产党并不讳言,而是公开郑重地承认并反思错误、改正错误,引以为戒,体现出一个成熟大党应有的风范。勇于正视错误、修正错误之后,继续发展才会有正确的方向。不断追求真理,随时纠正错误,就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而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篇:毛中特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3、邓小平理论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为我国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提供了良好机遇。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地分析了失误产生的原因,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使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和巨大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4、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则,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实力。”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同样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因此,城市小资产阶级同样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

6、中国无产阶级的基本有点和自身特点:

7、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依据①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②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地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③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④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又包含4小点)a近代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间隙b农村革命根据地有较好的群众基础c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使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d相当力量红军的存在和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

8、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9、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度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10、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村阶级政策);贫农和下中农一起,约占农村人口的60%到70%,都是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从而解决了农村依靠农民大多数和建立无产阶级优势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党制定并贯彻执行了依靠贫下中农(包括原来是贫农而在土地改革后变成的下中农以及老中农的下中农),巩固地团结其他中农,发展互助合作,由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

11、(为什么?)发展才是硬道理:①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②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时间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得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能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③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带全球性的战略性问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12、(为什么?)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①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②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因为不论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都要靠发展。③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无论国内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正确坚持和贯彻发展的思想,我们党就能够从容应对挑战,克服困难,不断前进。

13、(每一点后要结合实际解释说明)(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①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领域,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②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推动力量。科学技术自身不但直接体现为生产力,而且它作用于其他生产要素,使生产力的各个要素的质量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从而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③科学技术使管理日益现代化。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科学技术与管理的结合,使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4、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南方谈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①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②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③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16、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排除了个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无偿地占有他人劳动成果。每一个劳动者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劳动,社会根据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收入分配。

17、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18、为什么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①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我国经济体制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额大幅度增加,推动着消费结构升级,形成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体制性基础,使我国有条件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理念②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由于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再加上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等问题,因此我们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③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由于我国基本国情没变,社会矛盾没变。现代化建设任务艰巨,要解决好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等问题,我们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19、如何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①提高自主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④统筹区域发展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①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②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到2020年进人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21、三个转变(多选):①促进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2、资源节约型社会: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

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②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③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④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23、基本民主自治体系: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24、依法治国的意义:①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③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④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5、中特文化地位和作用: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要内容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主题,树立共同理想;精髓,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基础,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28、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①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③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9、如何发展文化产业?①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的建设,培育文化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②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改革中贯彻“创新为主、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调动社会力量,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3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因依据:①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②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③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31、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相帮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3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3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略)

34、加快改善民生建设的原因:(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社会和谐社会。

35、优先发展教育,建立资源强国:①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②优化教育结构③推进教育改革创新④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36、为什么要发展就业?(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就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这是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①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坚持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互动,积极发展经济和调整结构,以发展促进就业,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②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③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要统筹城市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

37、深化收入体制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②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③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下载2013年期末毛中特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年期末毛中特复习提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中特期末主观题复习(最终版)

    1、 党的建设。 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

    毛中特期末考核(写写帮整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论文的撰写要求 一、课程论文选题 课程论文的选题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意选题既要有理论意义又要有一定......

    毛概期末复习提纲 2

    第一章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 P3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实现了哪两次历史性飞跃 P7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P7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毛中特论文

    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现在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调查时间:2011年5.9-5.11 调查地点:河北工业大学 宿舍 教学楼 调查对象:河北工业大学......

    毛中特论文

    班级:通信工程9班 姓名:张三 学号: 0513110101 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标题自拟) 摘要:(五号楷体)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提出和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核心......

    毛中特复习资料

    “毛中特”2012-2013复习 1,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什么?(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

    毛中特会议

    考研政治毛中特重要会议总结(蒋中挺) 考研政治毛中特所涉及的重要会议较多,为了方便学员记忆,蒋中挺老师将各会议总结如下,教你快速记忆毛中特各重要会议: 一大奋斗目标提,革命......

    毛中特心得

    毛中特学习心得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让我们深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先进成果。因为有先进的理论因为有先进的理论,我们才能更好的进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