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鄂尔多斯太子滩景区旅游策划资源分析与评价
现代旅游对旅游资源的认识已有了很大发展,凡是能引起旅游者游兴的一切自然、人文和社会的事物与现象皆可称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价值说到底是经济价值,即可进行旅游策划开发价值。价值的评定与资源的质量、开发条件和市场潜力三大因素有关。现对太子滩旅游区旅游资源,岛屿地势平坦,适合整体开发,太子滩虽然资源丰度不高,但土地平缓,不牵扯到拆迁,开发成本低。很适合开发高端私秘性、高端度假项目的规模开发。同时,由于地块的均整性,有利于项目的统一规划。
岛屿封闭,交通便达,资源潜力、开发潜力大,太子滩为悬水岛屿,与嘈杂城市相对隔离,周边流水潺潺,其旅游策划资源的开发容易在游客的心理上构建成休闲空间,成为商务休闲、度假目的地。同时,目前的太子滩又有浮桥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相接,能直接解决岛屿开发的客源输送和淡水难题,既能保持封闭环境,又能得到交通便利。而资源利用潜力和招商开发潜力与一般的资源开发相比,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
本旅游策划项目处于黄河风情旅游带上,而且是准旗境内黄河旅游的最南端的收尾景点,同时由于本项目位于三省交接的独特地理位置,本景区也是黄河风情旅游的枢纽景点。目前黄河风情旅游带的开发,多为生态文化观光旅游产品,整个系统配套相对薄弱,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打造完整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的总体综合竞争力,使之成为具有休闲、度假、观光等多种功能的黄金旅游带,本项目的建设无疑具有示范和牵引作用。
第二篇:太子滩景区管理策划项目分析
作为一种保护性、公共性和公益性的资源,风景名胜区具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属性,这种特殊的属性决定了我们不能把风景名胜区完全当作是地方性、开发性和盈利性资源来对待。从资源保护而言,垂直集权式管理效果最好。但当前风景区管理体制已经延续几十年,各种利益格局已经固化,在短时期内想有所转变也不现实,在既有框架下,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仍须进一步理顺。
太子滩处于这个旅游区的西大门,道路交通便捷,而且处于万家寨水利枢纽和即将建设的龙口水利枢纽下游,拥有良好的周边旅游景区配套。目前太子岛所处的龙口镇已经做了《准格尔旗龙口镇水上公园布局规划》,已把本区块划定为太子岛观景区,沿岸区块也做了景区管理开发规划,为太子岛的开发提供了相关配套。经济的发展,旅游需求的逐步增加,为太子岛旅游开发提供了条件。本文本的重点从提升区块休闲配套品位和加快准旗黄河风情旅游带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市场研究与经济社会分析的基础上,对太子滩区域进行总体策划。本项目是一个集旅游、休闲、娱乐、酒店餐饮于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管理开发项目。以太子滩景区旅游景区管理策划项目为例,首先应加强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设置。在国家和省区层面,应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加强垂直领导。在地方层面,适宜于在市级层面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成立政府型管理机构。相比于省级和县级,市级在管理的统筹能力与灵活性上可以兼顾。而相比于准政府型、事业型甚至企业型管理机构,政府型管理机构职能与机构相对健全,利于同各级部门的对接,也利于社会性事务的管理与协调,更有利于避免多头管理造成的权责不清。在机构设置上,应符合风景名胜区的自身特点,突出精简和专业化特色,可采用公务员聘任制,避免人员和机构臃肿与效率低下等潜在的传统弊端。
第三篇:旅游景区资源保护与景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旅游区经济管理论文
论文题目: 旅游景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学 院: 人文学院 专 业: 旅游管理 年 级: 2010级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向富华
二○一三年六月十五日
旅游区经济管理
目 录
摘要„„„„„„„„„„„„„„„„„„„„„„„„„„„„„„„„1 绪论„„„„„„„„„„„„„„„„„„„„„„„„„„„„„„„„1
一、旅游景区自然生态环境概述„„„„„„„„„„„„„„„„„„„„2
二、保护景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1、有效保护景区生态环境,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2、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周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
三、旅游景区环境存在具体表现„„„„„„„„„„„„„„„„„„„„
31、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32、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
33、旅游资源被“绑架”开发„„„„„„„„„„„„„„„„„„„„3
四、景区生态环境遭破坏的原因„„„„„„„„„„„„„„„„„„„„
31、自然侵蚀„„„„„„„„„„„„„„„„„„„„„„„„„„„
32、不合理的开发„„„„„„„„„„„„„„„„„„„„„„„„„
43、景区经营管理中的缺失„„„„„„„„„„„„„„„„„„„„„
44、不文明的旅游行为„„„„„„„„„„„„„„„„„„„„„„„4
五、对策„„„„„„„„„„„„„„„„„„„„„„„„„„„„„„
41、控制旺季景区的游客量„„„„„„„„„„„„„„„„„„„„„
42、坚持避免走“前工业”时代老路„„„„„„„„„„„„„„„„„
43、以法律效力来维护文明旅游„„„„„„„„„„„„„„„„„„„
44、教育引导与管理„„„„„„„„„„„„„„„„„„„„„„„„
5(1)对游客的管理„„„„„„„„„„„„„„„„„„„„„„„5
(2)对当地居民的教育„„„„„„„„„„„„„„„„„„„„„5
(3)对旅游企业的管理„„„„„„„„„„„„„„„„„„„„„5
六、结语„„„„„„„„„„„„„„„„„„„„„„„„„„„„„„5 参考文献„„„„„„„„„„„„„„„„„„„„„„„„„„„„„„5
旅游区经济管理
旅游景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摘 要
近几十年来,旅游业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成为发展势头最强劲、创造价值最多、独立的复合型新兴产业。旅游业“火箭式”的推进速度,使“旅游热”成为了21世纪世界各国经济快速发展促成的结果。许多环境优美的旅游景区由于游客的大量涌入,加上其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给景区带来了交通拥堵,生活垃圾肆意丢弃等诸多问题,极大的削弱了景区生态环境的自我更新能力。旅游业主一味地追求短期效益,大兴土木耗巨资建设高架索道等人工设施,大大地降低了原有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所以,如何积极稳妥开发,达到既发展经济又改善生态、保护景区环境,促进景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责任。
关键词:旅游 生态环境保护 旅游资源 可持续发展
绪 论
旅游是通过旅行、游览达到休闲、见识、启迪、锻炼、学习的目的。旅游目的地是风景优美、生态环境质量极佳、具有可供旅行者达到上述目的的地方。旅游所具有的以上特点,决定了旅游景区与人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旅游景区的旅游环境,是一个景区能否吸引众多旅游者的关键性因素。有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体现该国家和地区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可以这样说,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景区旅游资源特色的存在是旅游景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旅游资源是有限的,旅游活动造成环境破坏和地方特色逐渐消失,实质上就是对旅游资源的消耗。景区发展必须保护好旅游资源,使其可持续发展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保护好生态环境,就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过来,又可促进旅游景区环境向好的方面转化,如此反复可以形成良性循环。旅游景区环境作为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经亿万年的自然和人类演
旅游区经济管理
区生态环境保护周到,就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旅游消费,可以推动当地土特产品市场、餐饮及住宿等服务行业发展,从而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尤其是在贫困地区和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可以有效减轻自然保护区的压力,缓解自然保护区和周边居民与当地政府的关系,从而保护环境和资源。
三、旅游景区环境存在具体表现
1、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旅游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名胜区,包括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风景区,越来越多的受到建设性破坏,由于在景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水土流失严重。更有一些建筑毁景障景,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以索道为例,我国有些古代名山上修建了现代索道。有的山相对高度不到百米,也修建索道。索道的建成,不仅破示了自然风景区的原貌,而且使游人大量集中于容量有限的山顶,导致景观和生态的破坏。
2、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有的旅游景区出于经济的目的,再加上缺乏规划和管理,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如旅店、餐馆等与景区环境不符的旅游服务设施。广大游客生态意识较差,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超过了旅游区的环境容量,旅游景区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3、旅游资源被“绑架”开发
许多地区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与规划,特别是对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而当地的社会发展又亟需此处的风景区为其带来经济效益,旅游资源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被“绑架”开发。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的破坏,生态环境恶化。
四、景区生态环境遭破坏的原因
1、自然侵蚀
自然状况下的寒暑变化、风吹雨淋及生物作用导致旅游景区环境形态和性质
旅游区经济管理
旅游景区环境的保护必须以立法来作为保障,只有将环境保护纳入法律条款,才能增强环境保护的力度,才能将环境保护落到实处。通过法律效力来维护文明旅游,就是给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管理者制定行为规范,违者必罚,罚者必实。
4、教育引导与管理
(1)对游客的管理
作为景区,可以通过各种生态活泼的方式教育引导游客,规范其行为,进一步培养游客尊重自然及乡土文化,爱护生态的消费方式和旅游方式。
(2)对当地居民的教育
当地居民参与旅游的根本目的就是获取利益,所以景区环境管理必须有效的和当地居民融为一体,让当地居民认识到景区环境和资源保护是维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他们也是其中重要的积极分子。
(3)对旅游企业的管理
旅游景区环境的好与坏,最大的受益者或者受害者就是旅游企业,所以旅游企业应将自然环境、社会生态环境以及经济生态环境保持平衡。
六、结语
景区的环境保护很重要,既要发展旅游经济,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做好景区保护工作是我们每一个旅游相关者的义务,不断转变观念,充分体现风景区环境保护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陆均良.我国旅游景区生态保护中需解决的几个问题[M],管理科学文摘.2003 [2]刘 晓.浅谈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环境科学导刊.2008 [3]郑 鹰.浅谈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 [4]徐 军.旅游环境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保证《江淮论坛》1998年1月 [5]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2006年8月全国生态旅游现场会的讲话.2006年8月
第四篇:旅游景区安全容量分析与事故风险评价
旅游景区安全容量分析与事故风险评价`
作者罗振军佟瑞鹏
【摘要】从旅游者自身、景区管理和社会综合因素等方面分析了旅游景区事故的主要风险和发生机理,提出旅游景区人群安全容量的测算方法,并以某世博园为对象选取景区内在特征、服务管理质量和景区外部环境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旅游景区的事故风险水平。
【关键词】事故风险;管控能力;旅游景区;安全容量
0 引言
旅游景区是旅游者完成旅游活动的空间载体,也是吸引旅游者作出旅游决策的原动力。观赏旅游景区是旅游者的终极目的地,其经营管理水平决定着旅游产业服务素质和竞争能力,而旅游安全问题是每个旅游景区和从业人员必须关注的首要问题。事实证明: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事业的发展,安全是旅游活动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障。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旅游者消费行为的日趋频繁,大量旅游景区处于超载状态,景区环境污染、设施布局混乱、游客体验劣化、服务质量下降等各种问题日益明显,旅游景区安全问题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又一新“瓶颈”,严重阻碍着旅游景区的正常发展,也制约着旅游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改进和提高旅游景区安全管理工作和事故风险管控能力,已迫在眉睫。
近20年来,我国旅游景区发生过一些旅游安全事件,令人触目惊心。例如:
1986年浙江金华市螽州公园元宵灯会,由于门票脱售,入口处秩序混乱,造成人群踩踏,致使35人死亡,33人受伤。
1991年山西太原市迎泽公园举办“煤海之光”灯展,由于票务管理混乱,10万人涌进只能容纳4万人的公园,在通过一座石桥时秩序混乱,群众绊倒后互相挤压,造成106人死亡,98人受伤。
1994年3月31日,浙江省千岛湖“海瑞号”游船发生特大抢劫纵火杀人案,船上32人全部遇难,其中有24名台胞游客,2名导游,6名船上工作人员。“千岛湖事件”严重损害了我国的旅游形象,300多个预定到杭州或千岛湖的旅游团队因“千岛湖事件”而取消、减员或改道,一度造成浙江旅游业的衰退,甚至波及我国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
湖北神农溪景区接连在1995年4月23日发生漂流翻船事故,8名台湾游客和3名船工全部死亡;1997年3月12日的翻船事故造成死1人,失踪3人。
1996年3月,广东飞图游乐城一热气球失控,导致一名17岁香港女游客坠地死亡;四川成都开展锦江河漂流,一对母子翻船溺水死亡;北京也曾发生过滑翔中游客被摔死的事件。
1999年10月,上海锦江乐园一台湾游客跳蹦极死亡。
2000年4月16日,天津两少年跳蹦极严重受伤。
1999年10月,贵州马岭和风景区发生令人震惊缆车坠毁事故,死亡14人,受伤22人。
2004年2月5日元宵夜,密云密虹公园发生元宵灯会踩踏事故。事故共造成37人被踩死,24人受伤,引起社会各方面针对旅游景区和大型活动的强烈反响。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达腊岛北部发生的强烈地震,在东南亚、南亚海域引发海啸。高达近10米的巨浪袭击了印尼、斯里兰卡、泰国等国沿海地区,造成几十万游客的伤亡。
通过以上事故案例可以看出,旅游景区由于集中汇聚了大量的人群,一旦有事故出现,由于人们的恐慌心理及其他原因,极易造成连锁反应,出现常态下不可想象的事故后果,拥挤是造成事故扩大化的最主要原因。
笔者考虑旅游景区事故发生的机理与特征,分析了旅游景区事故风险的主要因素,提出旅游景区安全容量的测算方法,并选取建立旅游景区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旅游景区的事故风险管控能力。
旅游景区安全重要性
旅游安全问题是旅游活动中多种安全现象的具体表现,既包括旅游活动中各相关主体的安全思想、意识问题,也包括发生在旅游活动各环节或旅游活动中各相关主体间的具体的安全事件或安全事故。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很强且较敏感的产业,极易受到外部不可预测的因素影响。例如:自然因素中的地震、水灾、火灾、异常恶劣气候等;健康因素中的流行性疾病等。它们会对游人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造成经济损失、破坏旅游资源或导致旅游者改变目的地,从而给旅游景区带来了巨大损害,有的甚至给旅游景区以致命打击。
旅游安全的重要性不在于其事故数量的大小,而在于该行业的特性和特殊地位,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没有旅游就没有效益,旅游安全既是旅游活动的保障,又是旅游业发展前提。
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景区安全是提高游客满意度的重要保证。对于旅游经营者来说,旅游景区安全是保证旅游活动顺利进行,并获取良好经济效益的前提。对于旅游业来说,旅游景区安全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旅游景区安全这个问题上,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业有着共同的利益所在,都需要以旅游安全作保障,由此说明旅游景区安全的重要性,以及提升旅游景区事故风险管控能力的必要性。
旅游景区事故风险因素分析
旅游安全风险系统应该表述为:由旅游者自身与旅游景区管理、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共同组成的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它们在旅游安全上,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一个特定的相互依赖的系统。
2.1 旅游者自身因素
2.1.1 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
旅游的本质决定了旅游者出游的主要动机以追求精神愉悦与放松为特征和目的,出游动机更多反映了游客易于留恋于山水风景之间而在精神上放松,心理上宽松,行为上自由,通过游玩以期获得休闲、身心愉悦的目的。与此同时为旅游安全潜在隐患引发为意外的灾害,提供了温床及恣意扩大的空间,例如:烟头的随意扔弃、干旱季节里的野炊、野外烧烤等行为引发山林大火等。
2.1.2 旅游项目与个性体验
部分游客刻意追求高风险旅游行为,甚至不顾生命安全而去寻求一种危险刺激,包括:极限运动、峡谷漂流、探险旅游、野外生存等在内的一批惊、险、奇、特旅游项目成为流行时尚。传统的被动旅游的方式已不再被满足,而是纷纷转向主动式、自助式、多文化主题的个性化旅游,主观上愿意选择游客相对疏散的景区,强调刺激和动态参与,单独行动。种种超常规的冒险活动极容易导致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
2.2 景区管理因素
2.2.1 安全管理人员
旅游活动涉及方方面面,旅游安全也如此。但是,许多景区管理者往往抱着侥幸的心理,认为事故不会轻易发生,要么为应付相关部门检查而组建一个可有可无的安全管理机构,要么干脆为了节省开支尽可能地减少安全工作人员,在旅游高峰期出现安全工作人员短缺后,便临时抽调一些无任何安全工作经验和安全知识的人员充数,其后果是极其危险的。
2.2.2 安全管理体系
我国大多数旅游景区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缺乏必备的安全防护设施,也不能把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日常管理中,例如:一些景区的大型设备,不按标准要求进行安装、试车和检验就投入运营;旅游设施老化,操作失误等人为因素造成的旅游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2.2.3 安全管理手段
目前,大多数景区仍停留在原始的坐等事故报案或巡逻的阶段,无法对事故的发生进行有效的监控。旅游景区自身地形、气候环境复杂;面积大、人员复杂、游客流动大,不易于防卫,这些都在客观上造成了安全隐患。
2.3 社会综合因素
2.3.1 社会安全管理机制
我国旅游安全管理部门多而复杂,风景区的日常工作涉及多个政府职能机构,如旅游、工商、交通、林业、环保、安监、水利等诸多部门,各部门、机构之间大多没有完全理顺彼此的行政关系,因而导致多头领导、管理错位和混乱。更严重的是由于职责不明,责任落实不到位等原因形成了管理上的“真空地带”。该现状使得景区安全受到威胁,安全隐患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解决。
2.3.2 旅游安全相关法规
在旅游安全管理立法上,还存在许多空白处。一些颇受游客欢迎又对安全需要较高的特殊旅游项目未能纳入安全管理范畴,导致旅游设施安全事故频发。有关旅游的政策、法规相对于旅游经营实践存在滞后性,至今还设有建立起专门的旅游安全法,遇到棘手的问题,只能套用其他相关法律。
2.3.3 旅游安全管理执法
由于种种原因,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安全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目前,我国旅游景区普遍存在重旅游基础建设,轻安全设施建设。这二者的结合使得景区安全隐患无处不在,直接给游客的安全带来了威胁。
2.4 其他因素
导致旅游安全事故的其他因素主要是自然因素,如洪水、泥石流、滑坡、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这些因素在山区型的景区最容易发生。同时也有人为因素,如旅游设施的设计不合理、质量不过关等,往往也埋下了安全的隐患,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因机械故障而造成的事故就时常发生。此外,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由社会环境安全因素引发的群体恐慌、拥挤踩踏等事故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5 事故成因机理分析
根据我国旅游事故成因分析,旅游景区的组织管理和环境因素风险的相互影响,往往直接作用于旅游人群、景区场地和设施,在某种程度上就会导致旅游事故发生,其成因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从管理与环境风险因素的成因模式可以看出,管理主体素质缺陷、管理体制内在缺陷以及景区内部组织氛围会造成安全管理混乱,破坏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环境关系平衡关系,造成安全管理失误。人为的安全管理失误的后果与突变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致使景区场所内人群混乱,进而导致了旅游景区安全事故的发生。旅游安全管理和景区环境要素的作用方式与作用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常常决定旅游景区安全事故的发生时间、强度及破坏程度。对旅游景区安全事故成因机理进行系统化的背景揭示与过程分析,是揭示旅游景区安全事故发生规律和进行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的前提。
旅游景区安全容量的测算
旅游容量(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是指一定时期内不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旅游者感受旅游质量等方面带来无法接受的不利影响的旅游业规模最高限度,一般量化为旅游景区接待旅游人数的最大值。旅游业的综合性规定着旅游业极限容量的多维化特征,物质容量(Physical Capacity)、环境容量(Environmental Capacity)、心理容量(Perceptual/Psychological Capacity)、社会容量(Social Capacity)以及经济容量(Economic Capacity)等5方面共同决定旅游景区发展规模及影响的大小和波及范围。
景区的安全容量(Safety Capacity)应当是上述各类极限容量比较的最小值。对于旅游者而言,安全容量是指在不破坏景区环境及基础设施,不危害公共安全,满足游客最低游览要求(如心理感应气氛),并保持景区运营秩序和保障人员安全时,所能容纳的人员量。
在我国现有的技术规范中,主要是消防领域对公共场所有明确的人员负荷规定,而对于其他公共场所,只是依据防火技术和规划设计的要求,考虑环境因素以及人员疏散等条件限制,通过给出均一化的人员密度来进行人员控制,即通过计算场所面积与给定的人员密度的乘积来求得公共场所的人员容量。该做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按照上述思路,具有相同面积的旅游景区将有同样的人员容量限制,但是实际上旅游景区内部障碍物的多少、布局结构的差异以及疏散出口的宽度等物理指标的不同,都会影响旅游景区可容纳的人员总量。
其次,人员容量计算所依据的规范大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制定的,有关研究通过现场人流实测、统计验证等分析方法,揭示出由现有规范计算而得到的人员容量与实际的人员容量有很大的出入,正好说明现有规范所确定的公共场所人员密度已经不再适应当今建筑特点以及旅游经营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再次,上述规范在限定公共场所人员密度时,忽略了人员在性别、年龄、对所处环境的熟悉程度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简单地将人员统一看作会选择最短路径逃生的“理智人员”。
由于衡量旅游景区安全容量的标准因社会环境不同而表现出某种不确定性,以及管理工作对安全容量的影响,使旅游景区安全容量的定量分析存在一定的难度,即使有了一些定量分析,也缺乏普遍的应用性。因此,需要探求一些适用性强的定量分析基本方法。
3.1 高峰期需求测定
旅游业的季节性经营要求分别计算出高峰期和平、淡季的需求,然后确定能在多大程度上允许旅游景区在较短的高峰期内超容量运行。因此,高峰期对旅游景区安全容量的确定起关键作用,与高峰期有关的测定方法有:用“一定时期抵达景区人数/更长时期内抵达景区人数”评估拥挤程度的确定。确定任何时期内均可接待的最大游人数,以所登记的具有最大旅游人数的那个时期的旅游人数的2/3作为其他时期均可接待的最大旅游人数,即为该景区的安全容量。如某景区2007年10月1日所登记的旅游人数为12万,位于全年其他日期之首,那么该景区日安全容量为8万人。
3.2 空间面积度量拥挤程度
从物质容量来看,目前主要是按照人均占地面积来确定,陆地面积平均占地2m2/人,水面平均8m2/人,山地(指可涉足面积)平均4m2/人。空间面积度量以人均占有空间面积来度量拥挤程度的做法显然没有将对拥挤的心理感受因素考虑进去。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差异也较大,例如:荷兰、西班牙度假地标准分别为1.7m2和3m2,而热带度假地则近达30m2。
3.3 游人数量期望
该情况多见于所期望的座位数、停车场地、旅馆、商店数目的计算之中,人们经常说,每2000人一个旅馆,每人需要0.2 m2商场面积,每个床位需1.2辆小车的停车空间等等。
3.4 旅游关键环节限度评估
如果景区某个区域或者环节所提供的空间或资源有限,那么景区的安全容量则由此决定。例如:某景点最多可同时容纳100游人,每位游人停留大约30分钟,那么每天(以10小时计)可接待2000名游人。
3.5 心理容量测定
景区所承载的心理容量的准确数字很难测定,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做法是摄像与问卷结合法。选择特定的时间和区域,观察人群实际的稠密度和分布情况,同时以问卷形式征求游人感知情况及专家意见,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心理承受的安全容量。
旅游景区安全容量含义简明,但不同的情况下却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很难得到准确的测定方法,且还必须作出多种假设。确定安全容量的障碍主要来自以下方面:
1)不同群体对拥挤的感知差异。旅游者的年龄、性别、地域分布和社会文化背景等决定所接受的拥挤程度。
2)安全容量需要考虑景区的特定目标。如以自然保护为目的的公园游人密度应该比其他娱乐性公园低。即使景区类型和开发目的完全一致,不同的旅游景区安全容量也有差异。研究表明,海滨容量的各种标准同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3)管理水平和技巧能影响旅游容量,特别是物质和环境容量。安全容量不是一个绝对的界限,它只是预示事物质变的节点,目的是引起人们重视、排除管理中的障碍或加以重新规划。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工作,旅游景区安全容量是可以提高的。4)安全容量的确定受时间因素影响。旅游业有着明显的季节性,景区只是在高峰需求期上达到饱和状态,其他时期的利用均处在安全容量范围之内。
旅游景区事故风险评价
笔者以在某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世博园为研究对象,分析„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评价旅游景区事故风险的水平。
4.1 指标体系的建立
建立旅游景区事故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关键是要确立整个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和构造反映旅游景区风险管理水平各方面的具体指标。一般来讲,描述和衡量旅游景区事故风险水平等级通常主要从景区内在特征、服务管理质量和景区外部环境因素等3方面,兼顾景区内在条件和外部社会能力。
笔者从原因和结果两方面构建模型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首先,从影响旅游景区事故风险管控能力的多重因素入手进行分析。把反映事故风险管控效果的景区内在特征、服务管理质量和景区外部环境因素3大核心指标视为旅游景区事故风险水平的实现指标,也称一级指标。把度量和评价上述3大类影响旅游景区安全功能发挥的基础构建、管理环节和细分工作等影响因素称为事故风险水平的直接和间接因素指标,即二级指标。通过对各级指标权重的计算,最后从分析结果给出改进方案或措施。
4.2 构造判断矩阵
笔者收集相关资料数据,并通过向世博园有关工作人员咨询和向游客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得到这些指标对旅游景区安全管理水平和运营状况的主观评价,并加以量化得出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比重,再运用频数统计方法将主观评价指标数据转化为比较矩阵的相对重要性标度。下列矩阵中的数据表示两两指标之间的对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程度之比。
旅游景区内在特征、服务管理质量和外部环境因素3大指标相对重要性标度判断矩阵如表1所示。
表1中,A代表旅游景区事故风险水平;B1代表旅游景区内在特征类指标;B2代
表服务管理质量类指标;B3代表旅游景区外部环境因素类指标;矩阵中的数据表示指标Bi和Bi(i,j=1,2,3)对目标A的相对重要性程度之比。
同理可分别求出旅游景区内在特征、服务管理质量和外部环境因素中各类指标相对重要性标度判断矩阵,如表2~表4所示。
4.3 指标权重计算与一致性检验
采用和积法计算求得指标权重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和积法计算步骤如下:
1)对矩阵按列规范化,即对判断矩阵A每一列正规化:
2)再按行相加得和向量:
3)将得到的和向量正规化,即得权重向量:
4)计算矩阵最大特征根λmax:
5)在得到λmax后,需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指标CI如下:
当一致时,CI=0;不一致时,一般λmax>n,因此,CI>0。按照给出了Saaty关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C.R,只要满足
就认为所得比较矩阵的判断结果可以接受。
对上述每一个矩阵求得相应的权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对于A:可求得权向量α=(0.647,0.212,0.141)T,最大特征值λmax≈3.01,查得RI=0.58,所以
,这说明判断矩阵的不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
对于B1:可求得权向量β1=(0.216,0.238,0.222,0.324)T,最大特征值λmax≈4.04,查得RI=0.90,所以CI=0.01,CR≈0.015<0.1,这说明判断矩阵B1的不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
对于B2:可求得权向量β2=(0.300,0.250,0.200,0.250)T,最大特征值λmax≈4.00,查得RI=0.90,所以CI=0,CR=0,这说明判断矩阵B2为一致性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对于B3可求得权向量β3=(0.250,0.333,0.417)T,最大特征值λmax≈3.01,查得RI=0.58,所以CI=0.005,CR≈0.01<0.1,这说明判断矩阵B3的不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
4.4 数据分析及对策建议
从以上的计算可以判断,目前对该世博园的事故风险水平判断的内在特征、服务管理和外部因素的侧重有所不同,但希望能够在世博园内在特征的设计布局和建设内容方面均有所提高。
1)在旅游景区内在特征方面,应急装备是游客最为关注的问题。针对该分析结果,世博园应在现有的安全设施基础上增加一些物理防范措施和安全辅助支持设施等,这些都能在事故状态时起支持保障作用,可以抑制或减缓事故后果的扩大。
2)在服务管理方面,世博园内公共服务类设施和服务水平又是迫切需要改进的。如世博园内应增加泊车服务、引导服务、安全服务等公共服务来完善服务体系;此外,还应提供特殊服务(如设立救助中心,为行动不便人士出游提供便利等)来方便游客。
3)在外部环境方面,世博园应当密切联系当地政府安全监管的职能部门和应急救援队伍。根据气象和地理特征,做好旅游景区安全监控和事故风险预警工作,进而提高事故风险的管控能力。
结论
1)旅游景区安全事故风险管理的研究是目前安全科学在旅游领域的一个应用。该研究对拓展安全科学研究空间,保证旅游景区安全服务质量和增强事故风险管控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将安全系统基本原理和方法引入到旅游景区的管理中,其目的是通过对旅游者自身、旅游景区管理、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进行系统风险识别分析,研究旅游景区安全事故的成因。
3)旅游景区的安全容量需要综合考虑旅游景区发展规模及事故影响的大小和波及范围,笔者从高峰期需求测定、空间面积度量拥挤程度、游人数量期望、旅游关键环节限度评估、心理容量测定等5个方面综合分析安全容量的测算。
4)从景区内在特征、服务管理质量和景区外部环境因素方面建立旅游景区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层次分析法评价旅游景区的事故风险水平。
5)目前旅游景区安全风险管理系统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许多理论和研究方法还不够完善,尤其是还没有制定出旅游景区行业安全标准体系,而旅游景区安全标准是评判旅游活动危险性和安全程度的重要技术参数,是旅游行业规范化的基石,进一步探讨旅游景区安全标准具有更加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信息来源: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02(责任编辑:袁辉)
第五篇:东神农溪温泉旅游策划项目资源分析
湖北巴东神农溪旅游区总体策划项目因其源于南山一洞穴内有鱼,鱼泉瀑布故而得名,瀑布泉水向东流经70米后,从一岩坎上急剧垂直下跌,坠入神农溪中,落差高达百余米,丰水和枯水季节,瀑布水量、宽幅变化较大,丰水水量增大,下部宽幅达18米,如银水飞泻而下,水雾蒙蒙,珠玑四溅,气势磅礴,其声震耳,极为壮观,过往行人无不停步观赏叫绝。冬季枯水期,下部宽幅约3米,水声潺潺,飘然而下,近视有如一串明珠,顺岩壁滚落,源源不绝。在瀑布北侧岩根,亦有洞穴,多寸长小鱼随泉水从洞中流出,故名鱼泉洞。食之味美,是闻名远近的风味菜肴,给美丽的神农溪风光增添了游览情趣。
湖北巴东神农溪旅游区总体策划项目规划区域主要包括别墅、产权酒店、度假庄园、会所、会议酒店,并辅以水上运动及湖滨休闲为主题的融运动、休闲、娱乐和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把群众性的水上运动中心与专业比赛级的水上体育运动相结合,日常游玩与专业比赛活动相得益彰,并打造区域的接待服务救援和商业供应系统,完善区域功能,在旅游策划项目开发方面,应进行高水准的开发,逐步改变目前以普通浴池和游泳池为主的俗套开发模式,修建一些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洗浴设施。
旅游策划项目组以充分体现巴东神农溪温泉地热热资源的“自然特性”,体现出“人与自然”合谐的意境和情趣,在沿渡河镇移民迁建的过程中,将于旅游策划有关的配套设施建设在新镇建设中,首先要注意整体形象的塑造,其次要给旅游设置预留空间。这些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已成为沿渡河镇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当务之急,以旅游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第二居所为主题的综合度假区,依据地形地势,把该区域打造成以度假居住为核心功能的旅游度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