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编制2011年度中心城区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的通知(宛政[2010]67号)

时间:2019-05-12 18:48: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编制2011年度中心城区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的通知(宛政[2010]67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编制2011年度中心城区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的通知(宛政[2010]67号)》。

第一篇: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编制2011年度中心城区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的通知(宛政[2010]67号)

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编制2011年度中心城区

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的通知

宛政„2010‟67号

宛城、卧龙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管理,依据国土资源部《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编制规范》(国土资发[2010]117号)有关规定,现就编制2011年度中心城区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以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土地为基本要求,积极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物质基础和支撑。立足保护资源,保持发展,保障民生。按照产业布局、结构和时序,落实差别化土地供应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严格控制增量,积极盘活存量,进一步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重点

(一)优化土地供应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物流业,积极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淘汰落后和低效能产业,限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

(二)优先安排公共管理及公共服务用地,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大各类文化、体育、娱乐及公共广场、休憩及美化环境的绿

化用地。满足城市基础设施包括排水、供电、供热、供气、邮政、电信、消防、环卫等用地。

(三)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地力度,压缩普通商品住房用地指标,严格控制大套型住房建设用地,增加中低价位和中小套型商品住房(90平方米以下)。年度计划期内经济适用住房、中小套型商品住房和城中村改造安置房“三类用地”供地指标不低于当年住房供地总量的70%。

(四)优先保障农运会场馆项目及配套建设项目用地,确保项目建设用地供应顺利实施。

三、工作步骤

(一)提交材料阶段: 2010年11月1日—2010年11月30日。

(1)提供2011年度本行业(部门)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建议,包括:国有建设用地供给能力和需求分析;国有建设用地供应的总量、结构、布局、时序、方式、宗地等。

(2)提供2011年度本行业、本领域国有建设用地需求,包括:国有建设用地需求分析;国有建设用地需求的规模、结构、布局、时序等;存量建设用地开发的基本信息等。

(3)提供2011年度对供应计划安排的建议,包括:计划期的政策导向、重点发展区域、重点建设项目等。

上述材料于11月30日之前提交市国土资源局。

(二)分析预测阶段:2010年12月1日—2011年1月31日。

(1)市国土资源局会同相关部门,对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进行对比分析,依据规划实施状况,初步确定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潜力。

(2)市国土资源局通过对依法办理农用地或未利用地转用和征收的建设用地、政府收购储备的土地、政府收回的土地,军用空余土地转让许可手续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中当年拟供应土地等来源,进行潜力分析。

(3)市国土资源局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土地类型和实际情况,会同发改委、住建委、规划局等相关部门,组织对申报的国有建设用地需求进行审核,经综合平衡分析,预测计划期内国有建设用地需求量。

(三)审核确定阶段:2011年2月1日—2011年2月28日。

市国土资源在调查、分析、预测用地需求的基础上,依据土地前期开发程度、土地权属状况、土地利用计划及转用征收审批手续办理情况、宗地规划手续办理情况,军用空余土地转让许可手续办理情况等,按各行业用地需求、土地用途和供应方式,对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指标进行分解,综合确定2011年度可实施供应的国有建设用地并拟定供应计划草案。

(四)报批公布阶段:2011年3月1日—2011年3月31日。

(1)市国土资源局将形成的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草案征询各相关单位意见,修改完善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2)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经市政府批准后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

(3)市政府在3月31日前,公布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并同时在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中国土地市场网)公布。

四、任务分工

2011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由市国土资源局会同发改委、住建委、规划局共同编制。

市国土资源局负责收集汇总各部门(行业)上报的用地申请材料,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现状,对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潜力进行分析,预测计划期内国有建设用地需求量。对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指标进行分解,对可实施供应的国有建设用地拟定供应计划草案。

市发改委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南阳市产业总体规划的布局和结构以及重大建设项目用地需求提出用地意向。

市住建委根据年度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计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求提出用地意向。

市规划局根据南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对拟供地项目规划进行初步审查,对符合规划的建设项目提出规划意见。

五、组织保障

市政府成立中心城区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编制领导小组,负责供应计划编制工作。市委常委、副市长陈光杰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李力任副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发改委、住建委、规划局、国土资源局。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国土资源局,包建铎任办公室主任。

六、有关要求

(1)各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对所属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分析,按照先重点后一般,先易后难的要求,筛选用地项目进行上

报。确保供地条件成熟的不漏报,供地条件不成熟的不勉强报。2011年度供地将按计划实施,没有列入计划的项目不予供地。

(2)土地供应计划的编制有严格的时限要求,各部门要抓紧时间,分工协作,制定出本部门、本行业的工作计划,并及时收集、分析、汇总,按时将建设用地计划建议、需求分析、用地申报表等申报材料上报,确保下阶段工作按期展开。

(3)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由市国土资源局会同发改委、住建委、规划局共同编制。在分析预测阶段,四个部门要指定专人负责,加强协调和信息沟通,力求准确、详实地提供计划期内全市的土地供应数量、结构、布局、规划等基础信息,确保供应计划草案按时上报。

(4)土地供应计划一经确定,将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并在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中国土地市场网)上公布,没有特殊情况不得修改。确需调整的由市中心城区用地供应计划编制领导小组集体研究确定,并报市政府同意后,重新公布。

附件:1《计划期国有建设用地需求情况申报表》

2《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摘要)

二〇一〇年十月三十日

第二篇:成都市人民政府批转市国土局关于成都市中心城区2012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批转市国土局关于成都市中心城区2012国有建

设用地供应计划的通知

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市国土局《关于成都市中心城区2012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批转你们,请认真执行。

二○一二年五月三日

关于成都市中心城区2012

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

市国土局

一、目的和编制依据

(一)目的。深入贯彻中央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重要部署,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土地供应统筹管理,推进实施天府新区建设和交通先行、产业倍增、立城优城、三圈一体、全域开放“五大兴市战略”,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2012年房地产用地管理和调控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26号)等相关要求,制定成都市中心城区2012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

(二)编制依据。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编制规范〉(试行)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17号)要求,依据我市中心城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计划、住房建设规划与计划、土地储备计划及建设用地使用标准,制定本计划。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执行国家土地供应和房地产用地调控政策规定,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合理调配各类用地供

应指标,全力保障建设项目用地需求,节约、集约、高效用地,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城乡统筹原则。合理调整用地布局,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2.节约集约用地原则。严格控制总量,不断优化供应结构,节约、集约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严格控制大户型商品住房供地,严禁别墅类项目供地。

3.保障性住房用地“应保尽保”原则。合理确定住房用地特别是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总量和结构,对列入计划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在土地供应上做到“应保尽保”。

4.“产业倍增”原则。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切实保证资源向优质重点产业倾斜,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作用。

5.“立城优城”原则。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北城改造(以下简称“北改”)工程,改变城北片区老旧城市形态和落后的生产力布局,推动城北片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6.供需平衡原则。严格保护耕地,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优先利用存量土地。

7.有保有压原则。对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项目要全力保证,严格控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土地供应政策的项目,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

三、计划指标

(一)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2012中心城区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控制在1215公顷以内。其中,根据市土地管理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精神,2012中心城区供应经营性用地指导性供地计划400公顷。

(二)国有建设用地供应结构。2012中心城区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中,商服用地180公顷,工矿仓储用地330公顷,住宅用地278公顷

(其中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用地共57.97公顷),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240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87公顷。

(三)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布局。2012中心城区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布局上,工矿仓储用地主要分布在北面金牛高科技产业园区内;保障性住房用地(含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按照各方位综合考虑原则,在西面、北面和东南面三环路与绕城高速之间选择周边基础设施较完善、交通较为便利、整体配套相对成熟的地块保障供应;商服和商品房用地供应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北改”片区、锦江区沙河堡片区、武侯区晋阳片区和成都高新区南部新区范围内。

(四)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供应情况。

根据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2012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成办函〔2012〕19号)精神,安排2012年中心城区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用地计划共计57.97公顷,做到土地供应“应保尽保”。同时根据房管部门提供的公租房市场需求情况和实施计划,继续在招拍挂出让商品住房用地中按项目住房建筑面积3%-5%左右的比例配建公租房。

2012中心城区住宅用地计划供应总量278公顷,高于过去5年年均实际供应量(234.43公顷),符合国土资源部关于2012年住房用地供应计划的编制要求。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用地共57.97公顷、中小套型商品住房用地约140公顷,二者共占住房用地供应总量的71%,加上2011年已供存量保障性住房用地将在2012年内实施项目建设,以及2012年将继续在部分新增普通商品住房项目中按比例配建公租房等因素,2012我市中心城区保障性安居工程和中小套型商品住房用地供应总量符合国务院和国土资源部关于“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不低于住房用地供应总量的70%”的要求,高于2011年71%的实际供应水平。

四、政策导向

坚持计划控制,统一有序、规范供应。严格按照《成都市中心城区2012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表》确定的控制指标安排落实本中心城区各类建设项目用地。

(一)适度加大住宅、商服用地供应量,大力支持公共租赁房建设,优化住宅用地供应结构,形成符合我市中心城区实际的房地产用地供应体系。

进一步加快土地储备开发项目供应速度,增强政府调控土地市场能力,继续加大住宅用地供应量,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进一步调整优化住宅用地供应结构,支持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供应,确保各类保障性住房及90平方米以下的中小套型商品住房用地供应量不低于住宅用地供应总量的70%;禁止容积率低于1.0的住宅用地供应。

进一步加大商服用地供应量,优化和调整房地产用地供应结构,促进以住宅开发为重点的房地产用地供应向住宅、商服均衡发展方式转变,引导社会投资向商业、服务业和文化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加快优化调整。

(二)大力保障交通运输、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供应,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

进一步加大各类交通运输用地供应,重点保障落实公交场站项目、地铁项目和重大铁路项目用地,构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传输系统。

保障能源和资源设施、市政环卫设施、环境建设、公共物流设施等项目用地供应,提高城市发展的保障能力,促进城市综合功能完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水平。

保障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养老、应急管理等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设施用地供应,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

(三)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优先保证优质重点产业用地供应。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土地要素、城市规划、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向优质产业、高端产业、可持续发展产业倾斜,促进优质重点产业发展。

(四)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中心城区功能优化、疏解和提升,土地供应进一步向城北片区、城东片区和天府新城发展。

积极推进城北片区建设改造,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北改”工程,优先保障交通、市政、产业、环境等用地需求。

加快城东片区发展步伐,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项目用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完善交通枢纽路网。

优化城南片区结构布局,进一步加快天府新城、金融城的建设,保障中央商务、金融机构总部办公、文化行政等高端服务业项目用地,促进完善区域综合交通系统。

五、计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协调配合,保证计划指标有效落实。市国土局、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市建委、市房管局和市经信委等部门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共同组织做好建设项目用地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健全实施土地供应计划的工作机制。

(二)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用地的供应和审批。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建委和市房管局等部门共同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快速通道,及时互通办理结果,主动衔接,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三)强化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运行。严格监管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的数据报备工作,确保供地和建设等相关数据和信息及时、全面、准确录入系统,强化土地供应和开发利用全程监管,构建防治土地闲置长效机制。

第三篇: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宛政(2011)43号

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索引号: N0001-0401-2011-01043-00187-18 文号: 宛政〔2011〕43号 阅读

次数: 2767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南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于2011年2月16日经南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六月十一日

南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能否把这一时期的各项发展建设规划好、引导好、组织好,不仅关系到“十一五”时期加快发展良好态势的进一步延续,也关系到对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把握和全市综合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对于加速实现南阳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进而在中原崛起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纲要》根据中共南阳市委四届十九次全会精神编制,主要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明确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我市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构建中原经济区重要区域增长极,推动南阳跨越发展

第一节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经受重大考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是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国内外环境复杂变化和重大挑战,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以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亲临南阳视察为动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富强美好和谐新南阳的目标,全力实施“三大战略”,组织“四大突破”,办好“四件大事”,坚持“四个重在”,实施“四个带动”,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积极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克服重大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战略起点上。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发展成效显著。预计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955.8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1.2亿元,年均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1017亿元,年均增长14.3%;第三产业增加值537.6亿元,年均增长14.26%。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25∶51.2∶23.8调整为20.5∶52∶27.5,实现了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演进。一大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89亿元,年均增长29.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9.1亿元,年均增长19.1%。工业经济提速增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利税分别是2005年的2.75倍和2.6倍,全市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达28家,超20亿元的11家,超50亿元的3家,超百亿元的2家。14个省批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850亿元。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我市被确定为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光电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三农”工作全面加强,农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认真落实各项支农强农政策,全部取消农业税,累计发放各类涉农补贴资金38.2亿元。粮食总产稳定增长,连续5年年产量超过100亿斤。油料总产突破百万吨大关。烟叶生产质量效益均创新高,被确定为全国优质烟科技示范基地。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9个土特产品被认定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林业生态建设大力推进,全市提前一年实现平原绿化高级达标,森林覆盖率达到37%。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新建农村沼气用户40万户,解决了160余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电、通油路(水泥路)、通电话、通宽带、通广播电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段开工建设,库区移民试点工作全面启动。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培育了一批亮点和典型。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70平方公里扩展到100平方公里,鸭河、官庄工区挂牌成立,南阳新区获省批准;完成了一大批路、桥、坝新建改建工程和背街小巷整治工程,城中村改造扎实推进;城市环卫和城管体制改革顺利完成;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县城和小城镇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8.5%,比“十五”末提高8.5个百分点。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取得突破性进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53公里,跃居全省第一,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宁西铁路建成通车,南阳机场新航站楼建成启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88万千瓦,由电力购入地区发展成为电力输出地区。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骨干企业实现了产权多元化,中小企业实现了国有资产有序退出,混合所有制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农村综合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水管体制等改革相继完成,行政审批、集体林权等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交通、建设、供销、公用事业等领域改革迈出新步伐。企业上市实现零的突破,新纺、利达光电、西泵公司成功上市。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企业战略重组迈出重大步伐。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基本建立。成功举办了五届玉雕节和张仲景医药文化节及第三届豫商大会,积极组织参加了中原文化港澳行等一系列大型经贸招商活动。

致力解决民生问题,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077元和5666元,年均增长14%和14.38%,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归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荣获“全国就业促进活动先进单位”称号。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建立完善了农村低保制度,城市低保标准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所有县市区,覆盖率达到100%,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初步建立了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大力实施食品放心工程,食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教育投入不断增加,“两基”工作通过国检,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农村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圆满完成农村中小学校D级危房改造、远程教育工程建设等任务。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助学制度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南阳师院和南阳医专先后通过教育部评估验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市县疾病防控中心和医疗救治项目建成投运,县乡村三级预防医疗网络建设得到加强,被授予“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内乡宛梆等8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荣获“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称号。中国南阳伏牛山地质公园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成为世界地质公园。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工作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成功申办2012年全国第七届农民运动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不断完善,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5.08‰,被确定为全国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试点市。

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为我们“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提供了蓄势待发的巨大潜能、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建设富强美好和谐新南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是加快发展、加速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和“矛盾凸显期”。综合判断,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风险挑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是我市必须紧紧抓住并可以大有作为的主要战略机遇期。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世界经济将逐步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步伐加快,有利于我市更好地借助外力,发挥后发优势,提升发展层次。二是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更加重视推进城镇化,加大促进中部崛起力度,省委、省政府谋划建设中原经济区、出台支持南阳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利于我市更多地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政策支持,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加快实现跨越发展。三是经过“十一五”时期的持续发展,我市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优势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交通、能源等制约发展的“瓶颈”因素逐步缓解,有利于我市充分挖掘潜力、拓展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四是一大批重大项目进入国家、省规划,特别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核电、南阳粮食主产区建设和第七届全国农运会筹办等一批重大工程的陆续开工,加上总投资1.5万亿元的“十二五”重大规划项目的逐步实施,将为我市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条件和强大的物质支撑。

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一是传统增长模式面临严峻挑战。长期以来形成的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结构性失衡的问题进一步突出,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加上生产要素价格进一步上升,过于依赖能源、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特别是未来一个时期,国际社会将制定更加严格、涵盖更广泛的环境保护规则和低碳排放标准,国家也将实行严格的节能减排政策,对我市的发展将是一个重大挑战。二是区域竞争压力日益加大。当前我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亟待进一步提高,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尚需进一步破解,内生发展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而与此同时,沿海地区正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和主导权;周边地市也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产业升级,我们面临的区域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三是和谐社会建设任务繁重。“十二五”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结构、各种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问题,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问题,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问题,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且差距扩大问题等,都将突出地暴露出来。而我市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市,农村人口比重大,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历史欠账较多,这些问题将更加突出。

面对复杂多变发展环境和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和忧患意识、攻坚意识,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以长远发展眼光和战略思维,准确把握形势、发挥自身优势,着眼于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努力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四道难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实现经济社会互促共进、良性互动、跨越式发展。

第二节 指导思想

根据《中共南阳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富强美好和谐新南阳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为中心任务,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以产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强力实施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服务带动,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致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全力打造豫鄂陕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构建中原经济区重要区域增长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把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富强美好和谐新南阳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题。按照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把发展作为解决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化解各种矛盾的关键,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围绕构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区域增长极,全力打造豫鄂陕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光电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创建河南省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加快建设富强美好和谐新南阳步伐。

———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传统思维定式,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着力点,切实做到在发展中调整、在发展中提升、在发展中转变、在发展中增效,实现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把构建中原经济区重要区域增长极作为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谋划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南阳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体区、对接周边的先锋区和连南启西的重要桥梁作用,着力构建“十大支撑体系”,即“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统筹城乡的新型城镇化支撑体系、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引领发展的区域自主创新支撑体系、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支撑体系、内外互动的开放型经济支撑体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开发支撑体系、独具特色的文化支撑体系、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体系、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支撑体系”,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新路子,努力在促进中原崛起、服务全省大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坚持以富民强市为中心任务。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富民优先,通过提高技能、扩大就业、鼓励创业、调节收入分配、健全社会保障、完善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发展中全面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坚持强市为要,加快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形成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努力实现富民与强市的有机统一。

———坚持把统筹兼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妥善处理发展中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关系,促进三次产业发展相协调,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更加注重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第三节 发展定位

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我市的主要发展定位为:

———构筑中原经济区重要区域增长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加速提升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成为支撑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重要区域增长极。

———打造豫鄂陕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强化产业支撑,加快人口集聚,建设豫鄂陕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地区性交通枢纽地位,建设豫鄂陕省际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打造中原经济区向外辐射和承接转移的重要桥梁,更好地承担起中原经济区“连南”、“启西”任务。

———建设新能源、光电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坚持高端、高质、高效发展取向,以新能源、光电和重大装备制造等产业为重点,着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壮大战略支撑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光电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重大装备制造基地。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粮食主产区。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生产支撑条件明显改善,粮食生产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建设河南省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高效利用区域优势资源,创新发展模式,培育壮大生态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统一,形成生态循环、资源合理利用、生态效益显著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奋斗,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区域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富民强市迈出坚实步伐,经济社会全面繁荣,建设富强美好和谐新南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一高一低”,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力争到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万元,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财政总收入达到22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2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00亿元,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突破120亿斤,成为中原经济区重要的区域增长极。

———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工业增加值达到166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60亿元,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比重达到30%以上;形成8个销售收入超500亿产业、5个销售收入超300亿产业集聚区、20家销售收入超50亿的骨干企业,成为全省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光电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重大装备制造基地。

———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9个百分点,达到48%,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3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40万,新区建设完成投资250亿元左右,初步建成豫鄂陕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县域经济形成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模式。南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54万人次,郑渝铁路、宁西铁路复线、运城至十堰铁路南阳段建成投运,所有县市干线公路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建成中部地区新的综合交通枢纽。

———生态文明形成新优势。完成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改造,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到0.85吨标准煤;县级以上污水处理厂全部实现污泥无害化处置;生态建设和保护取得重大进展,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41%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国家、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成为河南省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政府职能转变、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迈出重大步伐,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完善;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实现翻番。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就业渠道更畅通、就业岗位更丰富、就业服务更健全,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8600元、23900元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显著扩大、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大幅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到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6%;社会更加安全稳定和谐。

第五节 发展布局

按照“优化中心、强化县域”的思路,实行中心城区和县域经济“两轮驱动”,实现“一极两轴三区”的发展格局。

强化一极。坚持向心发展,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力和首位度,打造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提升两轴。依托承东启西的宁西铁路、312国道及沪陕高速,连南接北的焦枝铁路、许南襄高速以及规划建设的郑渝铁路客运专线,构建两条十字交叉的经济隆起带,北进南出、东拓西扩,带动市域经济一体化跨越发展。

统筹三区。加快构建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战略格局,以粮食主产区建设为重点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格局,以“两山两水”(伏牛山、桐柏山,鸭河口水库及白河流域、丹江口水库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走廊)为重点的生态安全功能区战略格局,坚持“三区”并重、统筹发展。

第二章 加快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把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促进加工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着力构建以战略新兴产业为先导、以战略支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发展活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以做大做强六大战略支撑产业、着力培育三大战略新兴产业为重点,实施“8521”产业振兴工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和标准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着力构建以重大产业基地、优势企业集团、特色产业集群为支撑的发展格局,打造现代工业体系,为实现我市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力争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660亿元,年均增长13%。

一、做大做强战略支撑产业

重点发展油碱化工、装备制造、电力、冶金建材、纺织服装、食品等六大产业,充分发挥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整合生产力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着力扶持优势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争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培育具有核心竞争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带动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力争“十二五”期间,六大支撑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1.油碱化工业:依托中源化学,重点培育碱硝加工、二氧化碳综合利用生产全降解塑料、二氧化碳综合利用生产小苏打等产业链,重点围绕纯碱下游产品、元明粉下游产品,实施层硅酸钠、硝酸钠、亚硝酸钠、洗衣粉、工业洗涤剂、高档玻璃等精深产品开发。建设国家级碱硝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

依托河南油田,重点发展蜡产品、油页岩加工。加快推进环保型橡胶填充油装置特种工程、蜡调合成型装置扩能工程、增长光亮油改造工程、食品蜡高压加氢精制工程、30万吨页岩油等项目建设。

2.装备制造业:依托二机石油、南阳防爆等企业做大做强石油钻采设备制造、防爆电气、专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机电器四大产业链,努力拉长产业链条,强力推进产业升级、产品升级和技术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在南阳建成国际国内知名的专业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和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研发生产基地。力争到2015年,培育形成3个以上产值超50亿元的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建成5个省级以上创新技术平台。

———石油钻采设备制造产业链。以南阳二机集团为龙头,重点发展石油钻机、石油套管、油管、钻杆等石油钻采产品,重点发展4000-7000米大型成套数字化橇装模块钻机、4000米以下轻便钻机、快速移运钻机、修井机及海洋钻修井装备、煤层气开采成套设备、油井测试设备等。

———防爆电气产业链。以南阳防爆电气研究所为技术支撑,以防爆集团为龙头,重点发展核级电机、大型专用防爆电机、防爆节能风机等产品。研发、制造高低压节能环保型防爆电机、矿用防爆发电机、防爆空调、防爆手机、防爆照明设备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高端产品。

———专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链(群)。积极发展特色专用车辆和各类改装汽车,重点发展石油钻井车、石油修井车、淋浴车、箱式货车、运输挂车、电源车、管道抢险车、排涝抢险车、多功能房车、水泥泵车、水泥搅拌车、散装水泥车。加快推进沼气汽车的研制开发及应用试点工作。以专业化、大批量和行业争冠的发展理念,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产业群,重点发展已有一定基础的汽车水泵、减振器、进排气管、后桥轴管、半轴、密封件、汽车门锁等产品。拓展生产领域,适时发展增压器、三元催化转换器及电动汽车电机、电池和控制系统等产品,提高轿车产品配套的比例。

———电机电器产业链。依托防爆集团、金冠公司、瑞发公司及天力公司等变压器产业群体,重点发展高效节能电机、燃气轮发电机、轻型发电机、新型风力发电机、高效及超高效节能电动机、新一代智能避雷器、特高压罐式避雷器、高低压开关柜、SF6气体绝缘互感器、配套变压器、三柱式卷铁芯干式变压器、20千伏级新电压等级变压器及其它机电产品,做大做强电机电器产业链。

3.电力工业:充分利用我市的资源优势条件,实行火电、热电、核电、小水电、抽水蓄能电站、生物质能发电、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八电并举,扩大电力能源规模总量,不断优化电源结构,逐步建立多种发电方式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建设全国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

———优化发展煤电,建设大容量、高参数的火电和热电联产机组,利用宁西铁路运力在沿线建设路口电厂,建设宛西电厂和华能豫南大型火电项目;加快实施城市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进一步提高热电联产的比重,建设白河南热电厂和邓州热电厂项目;加强洁净煤发电技术的应用,积极推广应用大型循环流化床机组,建设鸭电三期工程项目。

———积极发展以核电为重点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坚持高效清洁发展,加快转变电力发展方式,推动核电、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新兴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清洁能源发电的比重。

4.冶金建材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快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延伸钢铁、有色、建材产业链条,推进冶金建材业结构调整和战略重组。着力打造以龙成集团为龙头的特厚板等特钢生产基地;以淅川铝业集团为龙头的电解铝、冷轧铝板带和宽幅铝箔生产基地;以西峡冶金辅料制造群体为依托的新型冶金辅料研发生产基地;以唐河时代矿业公司为龙头的铜镍矿资源开发利用基地;以桐柏金银等贵金属冶炼、深加工产业为龙头的金银制品生产基地。以中联南阳分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促进全市建材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5.纺织服装工业:支持新纺集团、南纺集团、邓州雪阳集团、镇平华新集团等重点企业加快发展。提高清梳联、精梳机、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拥有量,积极推行紧密纺、自动气流纺、涡流纺等新型纺纱设备,逐步引进国外先进的染整设备、工艺和服装生产线。大力发展衣着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工艺地毯和产业用纺织品,努力把南阳建设成为河南省纺织生产基地、高档服装面料生产基地、高档家纺生产基地、工艺地毯生产基地、品牌服装加工基地和区域性纺织品交易中心。

6.食品工业:依托南阳三色鸽、南阳娃哈哈、河南龙大牧原、科尔沁、河南三源等企业重点发展面制品、肉制品和食用油、果蔬、菌类加工、乳制品产业链,努力建设南阳食品城。

———抓好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做大做强面制品加工业。逐步形成小麦—专用粉—面制品精深加工的产业链,大力发展专用粉及各类干湿面、速冻食品、方便食品三个重点,把南阳市建成河南省重点面制品加工生产基地。

———加强畜禽养殖基地建设,建立较为完善的肉类加工体系。按照畜禽—屠宰加工—肉制品精深加工产品链,重点发展冷鲜肉、分割肉和熟肉制品等三大类主导产品,逐步形成规模大、加工精、名牌多的肉制品生产基地。

———发挥资源优势,培育发展食用植物油加工业、果蔬加工业、食品酿造及乳制品业。利用花生、油菜、大豆、芝麻等油料资源优势,培育和引进果蔬加工企业,重点发展食用油、精炼油、专用油及浓缩果汁、复合汁、果汁饮料、果酒、菜汁、低温脱水蔬菜等。乳制品业继续大幅度提高鲜奶加工量,扩大液体奶生产,重点发展巴氏杀菌乳、发酵乳、灭菌乳、功能乳等液体乳制品。食品酿造业重点发展啤酒、调味品、白酒酿造等。专栏3:战略支撑产业做大做强工程

油碱化工业:加快发展中源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层状硅酸钠、五水偏硅酸钠、无水偏硅酸钠、超细硅酸铝、硅酸锂、碳酸钡硅酸钾等精细化工产业的生产基地项目、河南天冠企业集团年产4万吨丁醇、20万吨生物乙烯等127个项目的建设,促进我市油碱化工产业的发展。

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南阳防爆集团年产1200万KW防爆电机及高、低压超高效电机和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南阳二机石油装备大型数字化钻机及钻机配套建设项目、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万台专用车的生产线、河南红宇集团专用车辆、南阳金冠电气5000台超高压光电互感器产业化、西泵公司年产1000万只汽车水泵、1000万只排气歧管、南阳淅减公司50万支高速列车减振器及城市轨道地铁减振器项目等276个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项目。

电力工业:开工建设天池抽水蓄能电站、鸭电三期、白河南热电、宛西电厂、邓州热电、生物质能发电、风力发电等重大项目。

冶金建材业:加快推进河南龙成集团有限公司特钢装备大型化技术升级改造、年产50万吨钢结构、120万吨水渣细粉、100万台套各类汽车卫星导航仪、300万吨铁精粉、10万吨切割配送项目、淅川铝业集团5万吨超薄宽幅铝精箔、10万吨幕墙板及喷涂板、石煤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项目等134个冶金建材产业项目的建设。

纺织服装工业:加快新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20万锭混纺纱,年产混纺纱3万吨纺织项目、高档服装面料生产线等112个项目的如期开工建设,促进我市纺织产业的发展。

食品工业:加快河南龙大牧原食品有限公司年屠宰250万头生猪、年加工肉类30万吨、猪肉熟制品50万吨项目、张仲景大厨房公司建成年产2亿瓶香菇酱生产线、河南三源40万吨食用油等196个项目的开工及建设,促进我市食品产业的发展。

二、强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抓住国家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机遇,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重点培育新能源、光电、新材料三大战略新兴产业,努力提高三大战略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培育形成新型支柱产业奠定基础。

1.新能源产业:依托河南天冠、河南迅天宇等龙头企业,坚持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国家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着力培育生物质能源、太阳能光伏、新能源装备三大产业链,力争用5—10年时间,将南阳打造成国内知名的新能源研发制造基地。一是生物质能源产业链。围绕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重点发展燃料乙醇、纤维乙醇、生物柴油。重点开发以红薯、木薯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新工艺、新技术,加快建设利用纤维质原料制取燃料乙醇的产业化示范项目。二是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培育形成包括硅矿石开采、金属硅、物理法多晶硅、多晶硅片、太阳能电池片、电池组件、太阳能电站等多晶硅太阳能光伏和高聚光镜面菲涅尔透镜等光学聚光元件、太阳光追踪器等高倍聚光太阳能电池产业链。三是新能源装备产业链。发展壮大大型成套装备,提高专业化配套水平,在纤维乙醇标准模块、太阳能聚光光伏装备、多晶硅光伏装备、核电装备、风电装备等领域,形成一批新的优势产品。

2.光电产业:依托中光学、乐凯华光、社旗森霸等骨干企业的技术优势,以国家光电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为载体,加强与富士康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战略合作,加快推进数字投影系统、光学镜头、数码相机、光学镀膜、光电设备信息记录材料产业化,着力培育光电显示、光电信息记录材料、半导体照明三大产业链,将南阳建设成为集科研、生产为一体,技术创新能力强、产业集聚度高、特色鲜明的光电产业基地。一是光电显示产业链。以中光学、首控光电为龙头,提高光学冷加工、光学组件、光学元器件、光学薄膜、光源、主板、机壳、面板等产品集聚配套能力,逐步建立从光学引擎等部件到高清晰数字微显电视产品(MD)、投影电视、投影机、大屏幕拼接墙、数码相机等整机产品的产业链,打造世界级光学冷加工基地、国内最大的光机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大的光学显示终端制造基地。二是光电信息记录材料产业链。依托乐凯华光公司,继续扩大胶印版材产销规模、推广计算机直接制版(CTP)输出系统,尽快实现柔性树脂版和印刷线路板(PCB)胶片、低碳包装印刷产业化。三是半导体照明产业链。依托南阳森霸等光电企业,加快LED半导体照明产品的研发生产,大力培育终端应用产品生产企业,积极发展家用灯、宾馆灯、装饰灯、公共路灯、工矿灯及特种灯等产品,扩大产业规模。

3.新材料产业:依托中南金刚石、河南天冠、中源化学、西保集团等骨干企业,着力培育超硬材料、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功能性冶金保护材料三大产业链,加快扩大产业规模。一是超硬材料,发挥中南公司人造金刚石的技术优势,实施企业研发中心及大颗粒高品级工业钻石、宝石级钻石、金刚石聚晶复合片、金刚石刀具等项目建设,延伸人造金刚石产业链条;二是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利用天冠集团、中源化学乙醇生产过程副产物二氧化碳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与环氧丙烷聚合生产聚碳酸亚丙酯树脂(俗称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的有利条件和掌握的多项关键技术,抓紧建设年产65万吨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高技术产业化项目。三是功能性冶金保护材料,以宝钢、武钢、鞍钢、马钢等市场所用专用冶金保护材料使用为基础,紧跟钢厂发展,重点发展专用型、环保型功能性冶金保护材料。专栏4: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工程

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240万亩非粮燃料乙醇原料基地建设项目、30万吨秸秆纤维乙醇、5万吨/年生物柴油生产项目、南阳迅天宇硅品有限公司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及光伏太阳能装备制造项目、南阳市德益新能源工程有限公司年产20台(套)纤维乙醇装备项目等69个新能源产业项目;

光电产业:加快发展河南中光学集团有限公司2000万只光学镜头、100万台投影机工程项目、南阳首控光电50万套光显产品主板、电源板、20万台MD电视、高清数字大屏幕电视及智能无缝拼接单元项目、乐凯华光公司年产2000万平方米紫激光CTP版材生产线、30万平方米柔性树脂板生产线、1000万平方米重氮盐印制线路板、南阳森霸光电公司年产10万只LED路灯,490万只LED节能灯项目等88个光电产业项目;

新材料产业:加快推进南阳中南工业钻石有限公司年产10亿克拉高品级工业钻石项目、河南天冠集团有限公司年产65万吨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西保集团年产12万吨系列连铸结晶器功能保护材料项目等24个新材料产业项目的开工建设。

三、实施“8521”产业振兴工程

围绕做大做强战略支撑产业、发展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强力实施“8521”产业振兴工程,全力打造8个500亿产业、5个300亿产业集聚区、20个销售收入超50亿的骨干企业、建成100个重大支撑项目。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集中政府可掌控要素资源支持等综合措施,推动骨干企业战略重组和技术创新,培育壮大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带动能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集群式发展,加快构建我市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全市经济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8个500亿产业:到2015年,装备制造、油碱化工、冶金建材、纺织、食品5个战略支撑产业和新能源、生物、光电等3个战略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500亿,其中装备制造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含纺织、食品和生物)实现销售收入超千亿。5个300亿产业集聚区:到2015年,新能源、高新、西峡、邓州和桐柏等5个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超300亿元。其中,新能源、高新和西峡3个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20家销售收入超50亿的骨干企业:力争到2015年,河南油田、龙成集团、天冠集团、淅铝集团、西保集团、二机石油、中光学集团、南阳防爆、河南迅天宇、龙大牧原、河南中源化学公司、乐凯华光、中南金刚石、新野纺织、宛西制药、南阳娃哈哈、西泵公司、南阳纺织、福森药业、中联水泥南阳公司等20家企业销售收入超50亿元,其中河南油田、龙成集团、天冠集团、淅铝集团、西保集团、二机石油、中光学集团、南阳防爆、河南迅天宇、龙大牧原等10家骨干企业销售收入超百亿元。100个重大支撑项目:“十二五”期间,实施投资重大项目100个,总投资5000亿元,项目建成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10500亿元,实现利税1560亿元。

四、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

以企业为主体,加快组建信息化研发联盟,开发、推广信息技术和智能生产系统,推进工业设计研发协同化、生产过程数字化、经营管理网络化和销售服务电子化。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加快信息技术在工业生产制造领域的应用,提升先进装备智能化水平。加快信息技术与企业经营管理的融合,推动管理业务精细化、组织结构扁平化和决策科学化。大力推动企业销售服务电子化,引导企业建立营销管理系统,提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信息化水平。在重点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建设一批网络协同制造、生产服务外包异地监控、技术交流和应用培训等公共信息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

第二节 加快发展服务业

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举措,深化服务业领域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大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坚持做大规模与提升层次并重、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与培育新兴服务业并重,以重大项目、龙头企业、特色园区和知名品牌为抓手,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进服务标准化,巩固发展支柱型服务产业、大力发展先导型服务产业、着力培育潜力型服务产业,努力构建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服务业体系,促进服务业扩张总量、优化结构、拓展领域、提升水平,形成推动市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将南阳建设成辐射豫鄂陕省际区域性服务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科技研发中心),承接郑州、武汉、西安三大区域溢出需求的重要服务节点。力争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60亿元,年均增长13%。

一、巩固发展支柱型服务产业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实施大交通大物流战略,着力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按照“搭建网络,构筑平台、培育主体”的基本思路,积极引进先进物流业态和管理技术及装备,推进物流企业信息化,全面提高物流管理水平,构筑起以物流园区为依托,以物流信息平台为支撑,以第三方物流为主体的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和城市配送三个层次的物流体系。推动南阳现代物流业快速有序的发展,尽快形成以物流网络化、信息化、规模化的区域性物流中心或物流园区。大力发展农产品、轻纺产品物流,加速培育第三方物流,降低物流成本,促进生产型物流与商贸型物流同时发展,通过物流业与流通业相互促进与相互提升,使南阳成为豫西南的重要物流节点城市,与郑州中心物流枢纽相呼应,形成辐射鄂、豫、陕的区域物流枢纽。加快公路港物流基地建设,实施“无水港”建设工程。鼓励物流绿色化,促进发展逆向物流,建设绿色物流示范基地,实现物流业可持续发展与低碳化。

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以建立豫西南区域性商贸中心、豫鄂陕省际区域性商业中心、旅游商业中心为目标,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和流通方式,加快商贸网点布局规划,鼓励商业业态多元化与多层次化,形成层次合理、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区域商业网络。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依托高铁、高速公路、航空等现代交通网络,加快建立功能完备、无缝对接、便捷高效、服务周到的客运枢纽和服务平台,拓展业务领域,扩大服务规模,提升增值服务能力;积极发展机电、装备、生产资料、建材、农副产品、日用轻工产品等专业市场,实现“大交通、大流通、大市场”,带动商贸流通产业跨越式发展。优化商业设施布局,实现商贸服务业布局合理有序。加快中心城区中高档特色商业设施、各县市特色商业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商业设施,通过连锁经营、送货服务等业务将商业设施向农村延伸,建立农资销售市场、农产品流通市场等。规范发展专业市场,采取经营和仓储分离的经营模式,进行集中化经营,扩大辐射范围,力争辐射整个豫鄂陕省际结合部区域。积极发展旅游商业,通过规范市场、打造品牌等措施,使旅游商业成为南阳商业的新兴增长点。

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积极引进实力雄厚的战略投资者,着力推进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区、卧龙岗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玉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赊店商埠文化产业园区、丹阳湖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加大恐龙遗迹园、丹江水库、宝天曼、老界岭、五朵山、淮源等重点景区的上档升级力度,力争建成1—2家国家5A级景区。强化南阳楚文化、中医药文化、官文化、商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搞好武侯祠、丹江风景区、淮源风景区等国有旅游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创新旅游企业经营机制,加强资源整合和资本融合,力争培育2—3家旅游上市企业。切实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力争新建成15家四星级以上宾馆,全面完成中心城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购物中心、旅游演艺中心和餐饮一条街、商业步行街建设,提升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水平。坚持旅游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工业旅游、都市休闲、文化体验、温泉度假、山地度假等旅游新产品、新业态,综合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抓住南阳交通条件大提升的重大机遇,以途经南阳的交通干线沿线城市为主要客源地,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奋力开拓旅游市场,努力把南阳打造成为省内著名、周边知名、国内有名的旅游目的地。

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完善住房政策体系,加强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调节,积极推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以南阳中心城区为中心,以各县城为发展空间,统筹规划房地产业的发展,推动规范有序开发,扩大房地产有效需求,打造“人居南阳”品牌,构建分布有序,层次清晰,梯次发展的房地产业发展格局,把房地产业培育成南阳服务业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成为服务本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新增长点。调整优化住房供给结构,鼓励发展中小户型、中低价位的普通商品房,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努力满足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积极发展房地产二级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规范完善房地产开发服务和物业管理体系。结合城市新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商业地产和工业地产。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房地产炒作投机。

二、大力发展先导型服务产业

全面提升金融服务业。突出重点和特色,加快完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支撑体系,推动金融业做大规模、提升层次,努力构建以中心城区为金融服务业集聚和辐射中心,金融机构多元化、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互为补充、各种金融工具齐备的金融市场体系,形成运行良好、规范有序的金融生态环境,全面提升南阳金融服务业的综合实力。着力发展地方银行机构,支持地方银行机构增资扩股。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发展,增强金融服务“三农”能力。积极引进市外银行来宛设立分支机构。规范引导,完善功能,大力发展各类投融资平台。增强市、县两级政府投资担保机构实力,支持企业和民间投资担保机构健康发展,不断完善融资担保体系,满足各类企业融资担保需求。大力发展产业基金和创业投资,完善产权、股权、金融资产、环境权益性产品等要素交易市场。有序发展保险、证券、信托和集团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业。坚持“重点突破、需求拉动、积极引智、产业提升”的思路,以引导企业攀升价值链、有效服务于科技创新创业为目标,围绕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和提升科技水平,充分挖掘现有科研资源,紧密结合我市主导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科技研发、技术交易、信息咨询、知识产权及认证等科技服务,加快构建多层次的科技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快建设一批国际或国内一流的科技研发服务中心和基地,支持在高新、龙升、生态园区建设科技园区、创意设计园区,推动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技术创业中心、企业孵化器等机构发展。

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石,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推动信息服务业与三大产业的融合和互动,不断丰富信息资源、拓展服务空间,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公众信息网、社区信息网建设,促进各种信息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以加快城镇化进程为依托,完善信息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网络传输服务;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契机,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和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业,加大对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的开发力度,促进信息服务在各产业领域的运用;以数据库和信息便民工程建设为载体,推进信息资源的建设、开放、互联和共享,充分发挥信息服务业在南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发展壮大商务服务业。依托交通、区位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会展经济,重点打造食品、医药、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装备、图书、花卉等特色会展品牌,巩固和提升南阳中心城区区域性中心地位。加快发展投资咨询、资产评估、法律、会计、职业中介、家庭理财等专业服务,促进商务服务机构集团化、网络化发展。推动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会议、办公、后勤等服务外包,扩大社会化、专业化服务需求。规范商务服务市场秩序,提高商务服务质量和水平。

三、着力培育潜力型服务产业

积极发展健康产业、技能培训业、社区服务业和养老服务业。适应现代健康生活需求,加快医疗服务、健康咨询、休闲健身等领域发展,建设一批集体检、保健、康复、健身于一体的健康产业基地。依托人力和教育资源优势,发展壮大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知名度的职业培训、技能培训、艺术培训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教育培训产业。加强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社区商业、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发展,发展壮大一批社区服务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高度重视养老产业发展,加快养老资源整合,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日益加快的人口老龄化进程需求。

四、加大服务业发展扶持力度

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土地、税收、价格、投融资、项目建设等政策扶持,引导和促进服务业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发展。深化服务业领域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企业战略重组,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加强服务业企业上市培育,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尽快上市。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积极承接国内外服务产业转移,吸引世界服务业500强来宛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等,推动本土企业融入国际服务产业链。建立服务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为我市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专栏5:“十二五”服务业重大工程

一、旅游业

旅游目的地。重点建设伏牛山、大别山—桐柏山山地观光休闲旅游目的地;沿南水北调等生态体验旅游目的地;市区、内乡、社旗、淅川等历史名胜旅游地,南阳盆地汉文化等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

游客集散中心。推动我市旅游集散地建设,支持建设一批功能完备、层次较高的游客服务中心。

文化旅游产业基地。重点建设卧龙岗文化产业集聚区、镇平玉文化产业园区、赊店商埠文化产业示范园等。

二、物流业

加快南阳陆路口岸建设。支持南阳商圣国际物流保税中心项目开工建设,努力打造南阳的“无水港”,将国际港口的服务功能内移,缩短南阳与国际市场的距离,提高货物转运效率,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加快物流园区建设。为促进物流业集聚发展,在生态工业园区内建设与之相匹配的现代物流园区,强力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打造一批以第三方物流为主的跨区域经营物流企业。争取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南阳建立区域分拨中心和区域配送中心,园区入驻100家物流企业。

培育壮大一批第三方现代物流企业。着力引进国内外先进物流企业,引领本地物流资源整合,把单纯的仓储、运输、货运代理等业务全面整合,将部分物流企业改造为“供应链”方案提供商。到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占GDP的比重6%左右,第三方物流业营业收入占全部物流的30%以上。力争达到A级以上20家。AA级以上10家,AAA级以上5家。

第三节 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构建重大产业基地,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把产业集聚区作为构建重大产业基地、拉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按照“四集一转”的基本内涵要求,以扩大开放、创新发展为动力,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和支撑带动能力,全面增强产业集聚和人口承载能力,建设一批功能定位明晰、竞争优势突出、资源高效利用、产城融合互动的产业集聚区,使之成为推动我市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增长极,构建“三大体系”的有效载体,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支撑。到2015年,力争全市产业集聚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50亿元。

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坚持分类指导、错位布局,突出优势,引导各产业集聚区强化产业定位,细化产业分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专业协作,促进同类和关联企业及项目高效聚集。围绕主导产业链,大力推进专业招商、定向招商和区域招商,重点引进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带动配套企业发展,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壮大产业集群规模和竞争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商务及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主导产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基地。按照全市产业战略布局,根据不同区域的产业基础、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基地,做强一批辐射带动有力的产业基地,做优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做精一批充满活力的特色园区,形成一批超百亿的优势产业,成为南阳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推动产城互动发展。统筹现有城区与集聚区功能布局,推动城区基础设施向产业集聚区延伸,加快完善区内道路、水、电、气、通信基础设施配套,以城市功能完善促进产业集聚,以产业集聚增强农村转移人口的吸纳能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实施集聚区内村庄向城镇社区搬迁,完善户籍、医疗、教育、社保等配套政策,力争实现集聚区内农业人口全部转变为城镇居民,享有公共服务、享受平等权益,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

提升集约节约水平。发挥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完善入区企业激励约束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资源综合利用。集合构建区域内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科技研发、商务信息、检测检验等公共服务平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严格项目准入门槛,禁止能耗高、污染重的低水平项目建设。严格土地管理,提高单位土地投入产出强度,支持多层标准厂房建设,促进土地高效利用。严格控制商用地产、大广场等项目建设,切实保证产业用地。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提高集聚区要素聚集、自我积累和自主发展能力。强化管理体制创新,支持在集聚区先行先试各项改革,扩大县域集聚区管理权限,形成统筹、高效、富有活力的管理体制。鼓励集聚区按市场机制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支持运用公共部门与民营企业合作模式,引进有实力的社会资本,加快集聚区开发建设。坚持综合考核、竞赛晋级、政策挂钩、动态调整的管理模式,促进集聚区科学发展。

专栏6:特色园区打造工程

天冠生态园区:河南天冠集团重点发展生物能源、生物质化工、综合利用及深加工产品的生产,实现农产品综合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产品的多元化,着力打造完善的生物炼制产业链,形成全国最大的生物质能源基地。

南阳光伏产业园:在方城县建设从粗硅、高纯硅料、太阳能级多晶硅到多晶硅片,太阳能发电,侧重于前端产业。在南阳市新能源产业集聚区规划3—5平方公里,建设以多晶硅铸锭切片、太阳能组件、太阳能电池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建设打造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光伏能源研发和产业化生产基地。

防爆产业园:依托南阳防爆电气研究所和防爆集团,广泛开展战略合作和招商引资,强化企业间的价值链、产业链联系,促使小型企业生产局部化、片段化,加强企业间的协作,在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规划出2-5平方公里,形成南阳防爆为核心的防爆产业集群。

专用汽车产业园:充分发挥我市具有的专用车研发生产优势,发展特色专用车辆和各类改装车,积极发展石油钻井车、石油修井车、淋浴车、箱式货车、多功能房车等,实施“百城蓝天工程”,加强与东风集团的合作,研发生产沼气新能源汽车,在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规划5平方公里,打造南阳专用车和新能源汽车基地。

南阳光电产业园:加快中光学集团光电显示国际领先技术的成果转化,发挥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国家光电产业基地品牌效应,打造世界级光学冷加工基地、国内最大的光机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大的光学微显示终端制造基地。

华光产业园:依托乐凯华光公司,重点发展CTP版材、柔性版和印制线路板胶片等印刷光电信息记录材料,配套发展CTP制版系统和数字印刷高端精细化学品,把乐凯华光建成具有较高品牌知名度、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

第四节 发展壮大建筑业

转变建筑业增长方式,调整建筑业组织结构和专业结构,培育壮大一批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型建筑企业。以建设项目为载体,推动建筑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不断提高建筑业技术水平。优化建筑业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交通、市政、化工、冶金、电力等工程类建筑企业,积极发展建筑节能、建筑智能化、钢结构、装饰、消防、防腐等新兴专业建筑企业。推动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引导骨干企业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建设,鼓励骨干企业提高环保、基础设施、大型公共建筑等专业施工能力,拓展高端市场。培育壮大具备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大型建筑企业,引导中小型建筑企业加快向技术公司、专业公司转变。加快建筑业技术进步,推动建筑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支持建筑企业在生产、安装、设计上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建筑业技术水平。

第三章 加速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围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以市中心城区和县城建设为重点,全面带动小城镇发展,加快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走出一条城乡统筹、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形成市域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层次分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8%以上。

第一节 优化城镇体系布局

全面推进“新型城乡、宜居南阳”建设,完善“一极两轴”空间布局,以中心城市和县城建设为重点,全面带动小城镇发展,加快形成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农村社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按照“强化中心、拓展两翼、轴线辐射、网络发展”的城镇体系格局,以南阳中心城区为核心发展极,以宁西铁路和焦枝铁路“十字型”沿线为城镇与产业发展复合轴线,构建以“一极两轴”为支撑构架,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与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四级城乡体系。坚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发展壮大中心城市,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把县城发展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点,提升规划建设标准,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吸纳农村人口就近转移。按照合理布局、适度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发展中心镇,支持已经形成一定产业和人口规模、基础条件好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小城市,其他乡镇逐步发展成为服务周边农村生产生活的社区中心。

第二节 加快中心城区发展

坚持实施中心城区带动战略,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地位,以建设豫鄂陕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区首位度,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从统筹中心城区整体发展、发展主导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和创新管理模式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构建中心城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中心城区产城融合、城乡统筹、城际开放发展能力。2015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40万。加快南阳新区、官庄工区、鸭河工区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主体、以鸭河、官庄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新格局,全面增强中心城区经济实力,提升综合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以承办第七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为契机,全面改造提升老城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白河两岸区域的整体规划开发,逐步启动内河整治工程,营造水城景观,彰显城市灵气。将中心城区建成引领全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初步确立豫鄂陕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

加快建设南阳新区。把建设复合型城市新区作为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突破口,按照“三次产业复合发展,功能复合构建,三化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的要求,突出经济、人居、生态复合功能,不断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城市功能,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推动新区布局组团化、功能现代化、产业高端化,把新区建成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现代化复合型功能区、对外开放示范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豫鄂陕结合部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完成核心起步区的开发建设,加快河南、河东、机场组团发展。依托产业集聚区,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化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完善产业支撑体系,大力发展高端特色产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强力发展物流中心,积极建设新型中央商务区(CBD),大力发展临港、临站、临路经济。组建南阳新区领导机构,创新新区管理体制机制,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新区综合承载能力。

第三节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充分发挥县(市)推动城乡互动的纽带作用,加快县域产业发展,坚持走“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实行差异化发展,最大限度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模式,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把县城建设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对具有发展潜力的县城进行有重点的培育,促其发展成为市区人口超过20万的城市,并进一步发展为中等城市。坚持分类指导,统筹推进,促进经济发达的县(市)加快产业和人口向县城集聚,壮大县城规模,提升发展水平,率先发展成为30万以上的中等城市;推动中等发展水平的县(市)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城镇功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扶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县(市)通过产业集聚区建设,逐步增强造血功能,实现快速发展。大力发展小城镇,大力发展沿线、沿边城镇带和全市50强镇,建设一批人口超5万的中心镇,推动城镇化梯次发展。统筹推进各县(市)水网、电网、气网、热网、通讯信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高标准建设学校、医院、市场、文化场馆、体育设施、养老救助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高水平规划建设商业商务中心,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利用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增强各县(市)城区的综合承载力和对周边乡镇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第四节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顺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人居环境,塑造城市特色,建设复合型、紧凑型、生态型城市。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市交通、供排水、供电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合理配置主次干道和支路网密度,优化城市路网结构。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启动快速公交工程(BRT)、城市轨道交通及卫星城镇区间轻轨工程的规划研究。加强城镇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建成南水北调受水配套工程。加快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配套电网建设和老城区电网改造,完成中心城区电网入地工程。建设大型热电联产机组,鼓励热负荷稳定的产业集聚区建设背压式供热机组,同步规划建设供热管网。加快城市燃气管网建设,提高中心城区及县城燃气普及率。加强地下管网建设与管理,推进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配套建设市政消防栓和地下管道沟。加快实施城市积水点改造,加强城市防洪、消防、抗震等公共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建设。

加强城市生态设施建设。加快城镇污水管网建设,进一步扩大收水范围;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扩能增效及升级改造工程,在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和重点人口大镇,再建设一批污水处理设施;积极推进中心城区中水回用和污泥处置设施建设,到2015年污水厂全部实现污泥无害化处置。加快现有生活垃圾处理场的扩容改造,全面完成县城以上垃圾处理场渗滤液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乡镇垃圾收集收运体系,逐步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加强城市生态水系和城市防洪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县城以上城区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

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城镇教育投入,优先支持依据城镇规划布局调整的中小学建设,在城市新区开发、旧城区改造或城市零星开发中,与居民区同步规划建设中小学校,并同步交付使用,确保新增居民和进城农民子女能接受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完善医疗、文化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级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的达标建设,基本实现公共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多渠道筹措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加快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逐步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问题。

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按照复合型城市、紧凑型城市及组团式集群发展的理念,高标准、高水平编制各类规划,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发挥规划的引导调控作用,加强城市设计,避免形成新的城市病和城中村。加强城镇历史文脉、风景名胜、古迹遗址等资源保护,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传统。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适时稳妥推进城乡区划调整。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因地制宜的原则,以现有建成区内城中村、旧住宅小区和旧商业中心(街区)改造为重点,全面推进老城区改造。坚持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二、三级市场,增加土地储备规模,盘活城市存量资产,搞活城市增量资本。深入开展“六创一迎”活动,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宜居城市。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手段,加快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整合城市各级各类公共服务和应急指挥资源,建设数字化管理和应急指挥平台,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推动城市管理向规范化、精细化、应急化转变。

专栏7:“十二五”城镇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项目

1、城市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按照“集中开发、梯次推进”的原则,在新区建设一批跨功能区重大交通设施、区内道路、供排水和污水管网、供电、供热、供气、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新区住房、生态水系及景观等领域项目建设。力争到2015年底,完成南阳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50亿元左右,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出形象、成规模。

2、城市综合交通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城市快速通道、主干道建设,推进城市次干路、支路的升级改造,尽快打通断头路。推进中心城市快速路与商业街区的分离,加强中心城市换乘枢纽、公交港湾、停车场、过街天桥等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出入通道改造,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十二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200亿元以上。

3、城镇供水设施建设工程。以南水北调供水配套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城镇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2014年全部建成南水北调供水配套工程,2015年,县城以上城市供水水质基本达到国家2007年新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十二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25亿元左右。

4、城市供热、供气管网建设工程。加快城市燃气管网建设改造,提高燃气普及率;发展城市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支持热负荷稳定的产业集聚区建设背压式供热机组,同步规划建设供热管网。“十二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20亿元以上。

5、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加快中心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厂新建、扩容,进一步完善污水收集网络,推进未达标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升级改造;全面推进中心城区中水回用工程建设和县级以上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与综合利用设施建设,到“十二五”末,中水回用率达到40%。县级以上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置。“十二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20亿元左右。

6、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已建成的生活垃圾处理场的扩容改造,全面完成县城以上垃圾处理场渗滤液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乡镇垃圾收集收运体系,建制镇和乡政府所在地力争3年内全部完成并实现达标验收。逐步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十二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2.5亿元左右。

7、城市生态设施建设工程。实施城市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加快城市绿地、风景林地和南水北调沿线城镇生态林带建设。结合中水回用,在城镇建设人工湿地。“十二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10亿元左右。

8、城中村和旧城区改造工程。推动现有建成区内城中村、旧住宅小区、棚户区和传统商业中心街区改造,2015年底前基本完成县城以上城市建成区内城中村、旧住宅小区和集中连片城市棚户区改造。“十二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40亿元左右。

9、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加快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十二五”末,建立满足不同收入家庭、多层次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十二五”期间,累计新建廉租住房16400套,82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35000套,32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8000套,40万平方米。

第五节 完善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加快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和投融资制度,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

完善户籍管理制度。加快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以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化为城市居民为重点,全部放开县城以下中小城市户籍限制。积极创造条件放开中等以上城市户籍限制,同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安居、子女就学、社会保障问题。鼓励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逐步使进城落户农民真正变成市民,享有平等权益。整户转为城市居民的农村居民,允许继续保留承包地、宅基地及农房的收益权或使用权,做好农村社保与城市社保的衔接转换。鼓励进城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采取转包、租赁、互换、转让等方式进行流转。

创新城市建设融资机制。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有条件的县(市)设立城镇建设投资开发公司,注入优质资产,提高融资能力。鼓励符合条件的投融资平台采取发行企业债券、信托计划、上市融资等形式筹措建设资金。探索建立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商业性基础设施开发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探索实行城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制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土地权属管理,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确权登记。加快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促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探索建立新增耕地指标、集体建设用地整理结余指标有偿调剂制度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增值收益返还农村土地整治区域的机制,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大土地挖潜力度,提高建设用地保障能力。

第四章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以粮为基、统筹三农、推动全局”,把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作为“十二五”农业工作的重要任务,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稳定增长的主产区、提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运用现代科技、物质装备和管理技术改造提升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一、切实抓好粮食主产区建设

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落实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通过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改善条件、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加快构建长效发展机制,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高产田巩固提升,以打造吨粮田为方向,在宛城、新野、桐柏、方城、镇平、社旗、唐河、邓州8个粮食生产核心区主体县,实施水利设施、基本农田、防灾减灾体系、农业机械化等八大工程建设,显著改善粮食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重点打造优质小麦、优质玉米、优质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实现粮食耕种收一体化、标准化作业,创建粮食高产示范区。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政府抓粮和农业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加快农业现代物质装备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率达到75%,秋粮机械化收获水平达到50%。提升气象防灾服务能力,重点建设南阳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力争到2015年,使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56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25亿斤以上。

二、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围绕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畜牧业、特色高效农业、绿色循环农业和生物农业,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度,力争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与一产增加值之比达到2.5∶l。

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饲养、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思路,积极实施“五个四”发展战略:按照“龙头+基地+规模养殖”运作模式,做强肉牛、生猪、奶业、肉鸡四大优势产业;以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为重点,建设四大生产基地,即以新野、唐河、邓州、社旗、方城等5个县市为核心建设肉牛养殖基地,以内乡、邓州、唐河、宛城、卧龙、方城、镇平等7县市区为核心建设生猪养殖基地,以宛城区、卧龙区、社旗县、镇平县、邓州市等5个县区为核心建设奶牛养殖基地,以社旗、宛城、卧龙、镇平、新野、唐河、淅川等7个县区为核心建设肉鸡养殖基地;以发展壮大科尔沁牛业南阳分公司、牧原食品股份公司、三色鸽乳业有限公司、社旗福润食品有限公司等四大加工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以南阳黄牛、牧原猪、三色鸽乳品、福润肉鸡等四大主导品牌为重点,打造畜产品知名品牌,推动南阳畜牧业晋档升级;以科尔沁牛业公司、牧原食品股份公司、河南三色鸽乳业有限公司、社旗福润食品有限公司为主体,打造中原肉牛产业集聚区、牧原生猪产业集群、三色鸽乳业产业集群和社旗畜牧产业集聚区等四大产业集聚区(群)。完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等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将南阳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畜产品加工基地。我市由畜牧大市向强市跨越。

全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大力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着力建设标准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打造优质棉花、油料、小辣椒、蔬菜、食用菌、花卉、茶叶、林果、中药材、烟叶、桑蚕种植基地,培育一批全国知名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重点推进以花卉和蔬菜为主的设施农业发展。大力发展传统名花鲜切花(枝)、高档盆栽花卉、大规格观赏苗木、花坛植物以及药用、食用和工业用花卉等花木品种,建设相对集中连片种植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特色化的良繁和生产基地,成为豫西南花卉核心产区。围绕中心城市和重要交通干线,建设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和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加快优质茶产业发展,打造桐柏山和伏牛山两大茶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高标准林果种植基地和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林,推动林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大力推广水产健康养殖,加快发展都市休闲渔业,积极推进外向型渔业发展。加快建设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做大做强西峡山茱萸、南召辛夷、方城裕丹参、唐河栀子等中药材品牌。将特色高效农业打造成我市现代农业的先导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加快发展绿色循环农业。以提高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为核心,采用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发展方式,抓好农业节水、节地、节肥、节药、节能,推进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和林业剩余物的资源化利用,推广畜禽集中养殖、生态观光农业两类特色园区发展模式。加强对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开发,积极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提高平原绿化水平。新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00平方公里,建设城乡宜居的生态环境体系。加强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保护,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积极发展生物农业。以生物育种、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绿色农用品制造为重点方向,加大生物农业技术研发力度,建设国家级的生物农业产业基地。加快发展壮大农业良种产业,重点加强大宗农作物和花卉苗木、高端食用菌、瓜果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的新品种研发。将生物产业作为推进我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将南阳建设成为我省生物农业的重点区域。

三、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根据畜禽养殖、经济林果、花卉苗木、水产养殖、休闲观光等不同农业形态的特点,重点推广龙头企业主导、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联动发展等农业经营组织模式,培育和构建适应产业化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格局。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吸引国内外龙头企业在我市建立生产加工基地,促进中小企业依托龙头企业集聚发展,将我市建设成为豫西南农业产业化发展和营销策划中心。加快发展农业合作经济和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扩大合作组织生产规模,提高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围绕绿色生产、精深加工和物流销售,积极培养农村科技骨干和实用人才,重点加强对农业合作组织领办人、农业企业经理人、农民经纪人、农村产业工人的培训。

四、加快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体系,大力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着力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健全植保、测土配方施肥、水利技术推广、基层农技推广等农业服务体系。完善农田面源污染监测体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治理。整合农业信息服务资源,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农业市场信息监测预警等应用系统,建立和完善市、县、乡三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农业信息“落地入户”水平。完善农资及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快普及连锁配送等新型农资流通业态,加强粮、棉、畜等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期货市场的建设,推动“农超对接”,大力推行农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建成一批大型综合农产品物流园区。

专栏8:“十二五”现代农业重大工程

粮食主产区建设工程。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完善农田灌排体系,改造中低产田100万亩,建设高产稳产田l10万亩,实施土地整理50万亩,建设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10万亩。加快发展小麦、玉米、水稻精深加工,进一步扩大专用面粉、干湿面、速冻食品、方便食品等大众食品的生产规模和饲料、酿酒产业规模,大力发展变性淀粉、淀粉糖等高附加值产品和特色食品。

优质肉类产品产业工程。建设800万头生猪、190万头肉牛、1.4亿只肉禽规模化养殖基地。大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新增生猪加工能力300万头,肉牛加工能力30万头,肉禽加工能力5000万只。

优质蔬菜产业工程。建设100万亩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和30万亩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大力开发速冻蔬菜、鲜切蔬菜、脱水蔬菜、蔬菜饮料等精深加工产品,完善蔬菜冷链物流网络。蔬菜总产量达到80万吨以上。

优质棉花产业工程。建设200万亩高标准优质棉花生产基地,推动全市纺织能力由中心城区向棉花主产区集中,由分散布局向纺织园区集中,棉花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优质林产品产业工程。建成320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和190万亩名优特新干鲜果种植基地。重点发展林纸一体化、林板一体化、经济林产品精深加工、森林药材加工等产业,大力开发浓缩果汁、果肉原汁、果酒、果醋以及轻糖型罐头产品。

优质油料产业工程。建设450万亩优质油料生产基地。进一步壮大花生、菜籽油、芝麻精深加工产业,鼓励开发小麦和玉米胚芽油等高档新品种,扩大精制油和专用油比重,使全市油脂生产能力达到130万吨以上,油料加工效益提高到60%,创新区域性名牌产品1~2个。

优质乳品产业工程。建设9万头奶牛标准化养殖基地。在宛城、卧龙、邓州、唐河、社旗、镇平6县市区建立高产高效奶牛产业养殖集聚区,扩大高产奶牛养殖规模,鼓励发展牧场式生态养殖。重点发展优质乳品加工产业,扩大乳品加工能力,开发高档乳品新产品,鼓励开发乳清粉、乳蛋白、乳糖等精深加工产品。到2015年,培育大型乳品加工企业1~2家,年加工乳品25万吨。

优质茶叶产业工程。标准化茶叶种植基地达到15万亩。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茶叶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建设南阳市茶叶展销展示中心,把南阳优质茶叶打造成为全国知名茶叶品牌。

花卉园艺产业工程。全市花木生产面积达到83.5万亩,其中花卉生产面积4.2万亩,观赏苗木5万亩,绿化苗木4.9万亩,药用香料花卉69.4万亩,设施生产面积50万平方米。大力发展花卉精深加工,扩大花卉天然药物、天然色素、天然香精生产能力。建设花卉综合物流园区和区域性花卉交易中心。

优质水产产业工程。大力推广水产健康养殖,积极发展特色高效水产新品种。支持名贵鱼种的引种开发和加工出口。创建一批特色水产品牌。以镇平甲鱼、南阳银鱼、丹江口风干鱼和小龙虾等名特优水产品为重点,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全市水产品加工总量达到3万吨。

优质中药材产业工程。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20万亩,总产量28万吨。做大做强西峡山茱萸、南召辛夷、方城裕丹参、唐河栀子等中药材品牌,培植出1~2个年销售额超亿元的国家级中药材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1~2个国家驰名商标。

第二节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村镇规划先行,特色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乡村文明建设整体协调推进的模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规划先行、就业为本、群众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在城市郊区、产业集聚区和城市新区,加快推进村庄整合,通过城市和产业辐射带动,建设新型居住社区。在人口密度较大、经济较发达地区,加快中心村镇建设,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在合理规划、群众自愿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有步骤地推进中心村镇建设,引导农村居民向中心村镇集聚。

二、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积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体系。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重点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推进教育资源均等化。搞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活动。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健全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广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统筹农村便民服务设施建设。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到2015年末解决130万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到“十二五”末基本把全市县道、乡道改造一遍,县乡道路基本达到三级及以上公路标准。继续在农村适宜地区普及农村沼气,加快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实施农田机井通电工程。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加快推动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开展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四、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坚持开发式扶贫,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对偏远山区、生态脆弱区和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村,加快实施易地扶贫。加大对革命老区县、贫困县、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县的扶持力度,在交通、教育、民生、生态、产业发展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十二五”期间力争完成500个左右扶贫开发重点村的整村推进建设任务,再解决5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问题。

第三节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在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多种土地流转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建立农村土地交易所,重点解决好土地流转中的信息对接、价格评估、利益保障等问题。建立农村产权交易所,探索农村资产资本化的有效途径。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

完善农业投入保障机制。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加大对农业大县的奖励补助和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县级整合涉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依托农村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培育合格的承贷主体,创新担保方式,开发新型农村金融产品,扩大农村信贷规模。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创新农业风险防范机制。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积极构建涵盖农业和粮食生产需要的风险保障机制,构建多元化的新型农业保险体系,逐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引导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

继续深入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建立新形势下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有效机制,协调推进水利融资体制、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供销社体制改革。

第五章 实施科教兴宛和人才强市战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

深入实施科教兴宛和人才强市战略,着力构建要素完备、配置高效、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创新型南阳,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保障。

第一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整合创新要素,聚集创新资源,加大创新投入,健全创新机制,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发展完善创新平台,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创新,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

一、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

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工程,综合运用财税政策、产业政策等手段,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社会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建立健全企业创新人才体系,鼓励企业创新人才培养,形成创新人才梯队,建立柔性人才引进机制和合理使用科技人才机制,稳定一支素质过硬和创新能力突出的科技人才队伍。发挥科研机构骨干作用,推动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加大对优势科研机构科技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领办或创办高新技术实体。强化高校生力军功能,深化我市高校科研体制改革,完善评价办法,调整学科建设和科研方向,建设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高校,鼓励和支持高校与企业联合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

二、发展壮大自主创新载体

坚持提高质量与扩大总量并重,依托工业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研发机构和骨干企业,加快建设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研发中心,壮大企业创新平台,支持创新成果在企业的工程化开发及产业化。发挥科研机构骨干作用,加大对优势科研机构的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领办或创办高新技术实体,建设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促进科技资源共享,提高创新效率。积极推动建立要素完备、配套高效、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实现90%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的科研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职务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立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来自企业。支持优势企业与重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产学研结合,以生物燃料乙醇技术国家重点试验室、高效节能防爆电机国家研究中心、河南省电动汽车动力驱动系统检测中心等研发机构建设为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国家地方联合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等行业创新平台,实施开放式运作,提升行业创新能力。建设和发展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服务中心、科技文献资源库、基础与共享科学数据资源库、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中心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促进科技资源共享,提高创新效率。到2015年,新建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0个,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20个、工程实验室20个、科技基础条件平台10个。

三、推进重点领域自主创新

以争取国家863计划、国家创新支撑计划及国家和省重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专项等为重点,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着力突破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瓶颈,提升基础性、前沿性技术研发水平。在生物质能源、光伏、印刷版材、超硬材料、光电微显示、生物材料(原料)、中医药、数字化成套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加快掌握一批重要的知识产权和先进标准,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在工业主导产业、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领域,着力突破促进结构升级的关键技术和工艺,优选一批对我市产业结构优化有重要影响、能从区域优势产业上升为全省优势产业的重要科技成果和共性技术,强化集成创新,加大联合攻关力度,推动产业从低成本要素驱动型向创新引领型转变,实现有重大影响的自主品牌创建。在资源、环保、人口与健康、公共安全、城镇化与城乡建设等领域,重点突破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努力获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四、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坚持创新社会化发展,鼓励发展民办科研机构,引导社会资金创办科技创新实体,动员社会力量开展自主创新。加大创新投入,完善财政创新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全面落实鼓励创新政策。加大公益性科研单位的扶持力度,建设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基地。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创新技术产权交易模式和运作模式,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发展,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健全知识产权和技术评估、担保服务体系,加快技术成果转移和转化。加快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建立创新补偿和转嫁机制,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成长性主导产业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等资金参股的风险投资基金。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研发投入保障机制,推动核心技术专利化和标准化。加大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力度,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完善科普基础设施,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专栏9:“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和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产业竞争力提升为导向,重点开发、应用、推广生物质能源技术与工艺、物理法多晶硅、多晶硅与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聚光太阳能电池、大容量高功率动力锂离子电池、新一代计算机制版版材、高品级人造金刚石、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生物多元醇与乙烯、新型中药及中药制剂、高清微显示技术关键部件及终端、数字化能源装备、生物燃料汽车及专业化车辆等领域的30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生产工艺技术。

★以促进主导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技术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比重为导向,重点开发、推广、应用新型机械装备、特色汽车关键零部件、特高压输变电装备、精细油碱化工产品生产、高端冶金材料、高档混纺服装面料、调理食品等领域的40项关键生产工艺技术。

★以商品粮基地建设、特色畜禽改良为导向,重点开发、推广、应用农作物新品种产业化、南阳肉牛新品系、优质高产高效种植、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等10项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精准农业关键技术。

★以增强现代服务业应用技术及设备研发能力、提高服务水平为导向,重点开发、推广、应用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媒体、数字旅游、工业设计、关键设备配套等领域的20项关键应用技术。

★以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惠及民生为导向,重点开发、推广、应用工业、交通节能、农业、节约用水及再生水回用、清洁生产、污水及垃圾处理、生命健康、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公共安全等领域的20项新技术、新装备。

第二节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和巩固基础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重点突出职业教育的思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更新教育观念,创新培养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一、提高基础教育水平

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优化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着力解决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问题,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统筹城乡均衡配置义务教育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实行县域内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和工资待遇同一标准,推行县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积极开展城区内学区制试点,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现中小学校安全达标。继续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基本满足农村初中学生的寄宿需要。实施城镇义务教育学校扩容改造,使城镇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达到省定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加快城乡中小学布局调整,与城市新区建设、产业聚集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同步规划新建、改建、扩建中小学校,确保新增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免费义务教育。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及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建设教师周转房、改善农村教师生活条件。到2015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到95%。全面发展学前教育,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重视发展普通高中和特殊教育。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推动城乡学前教育普遍发展,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到2015年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支持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实现残疾儿童较多的县都有一所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学校,逐步实行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保障残障学生受教育权利。

二、做大做强职业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抓住当前劳动力格局变化的有利机遇,加强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推动职业教育规模化、集团化、品牌化、多元化发展,将我市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职教基地。加快示范性职教园区建设步伐,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支持职业教育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努力形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中职高职相互衔接、职前职后相互沟通的具有南阳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到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比例达到一半以上。推进实施好职业教育攻坚,加快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加强示范性职业学校、职教实训基地等基础能力建设,推进职业教育资源向优势学校集中。加快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扩大导游、物流、幼教、健康护理、商务服务、家政服务、工艺美术等专业培养规模,鼓励学校突出自身优势,兴办特色学校、特色专业,实现差异化发展。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积极吸引大型企业、重点企业参股职业教育,促进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赢发展。进一步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完善职业教育毕业生“双证书”制度,大力开展订单培养和定向培养,普遍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落实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三、优化发展高等教育

坚持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相结合,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核心,加快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本科教育,积极争取开展研究生教育,加强不同层次高等教育的衔接与沟通。抓好高等院校重点学科建设,优化高等教育层次、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加快推进院校升格,尽快完成南阳医专、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升本和南阳农校、南阳幼师、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等升专工作。抓好大学园区建设,促进院校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紧密地结合。加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力度,围绕重点学科建设,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学科共建、合作办学、科研交流,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科研能力和整体办学实力。进一步规范高校筹资机制,防范和化解风险。

四、完善继续教育体系

充分发挥各类学校及各系统各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大力开展成人教育和岗位培训,构建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社会化、多元化、开放式继续教育体系。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学校、科研机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资源向全体社会成员开展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五、深化教育改革

创新教育投入机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到2012年完成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4%的上级分解目标任务,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创新财政教育拨款机制,探索财政投入按学生数量、毕业生质量拨款新方式,采用民办公助、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鼓励支持教育发展。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完善财政、税收、金融、收费、土地等优惠政策,保障民办学校公平待遇。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逐步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取消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改革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教师绩效考核机制,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专栏10:“十二五”教育和人才资源开发工程

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从2009年起,用5年时间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提高灾害易发地区中小学校舍综合防灾能力,实现全市城乡中小学校舍安全达标。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到2015年,全面改善留守儿童超万人县的农村初中学生住宿等生活设施,基本满足农村初中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寄宿需要。

职业教育攻坚工程。到2015年,重点建设符合建设条件的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支持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内的六所学校建设。

高等教育优化提升工程。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学科结构,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及物流、城市规划、设计创意、文化传媒、高级导游、高级护理、咨询、法律、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急需专业。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扩大高次层人才培养规模。

第三节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构建结构合理、梯次递进的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体系,推动南阳由人口大市向人才大市转变,努力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壮大人才队伍。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重点领域急需人才。充分发挥市内人才作用,积极引进和利用市外人才。进一步加大人才开发投入,逐步提高人力资源投资比重。加强党政干部教育培训,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执政为民、勇于创新、求真务实、勤政廉洁、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加大企业家培养培训力度,建设一支具有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加强高层次和紧缺人才队伍培养,建设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竞争力和创新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建设一支规模相当、技能精湛、能够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建设一支技术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员队伍。以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建设一支善于解决社会问题、调处社会矛盾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一支发展先进文化、传承优秀文化、壮大文化产业的宣传文化思想人才队伍。

改革创新人才发展机制。着力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和平等公开、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推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建立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展机制,注重以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推动教育培训机构与用人单位有机衔接、联合培训开发,实现人才培养与有效使用有机统一。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探索试行聘任制公务员管理制度,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逐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障碍。完善各类人才薪酬制度,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进一步加大对人才开发的投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更多国内外高层次人才。

第六章 加大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支撑保障能力

围绕提升现代化水平,继续加强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适度超前、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有力的现代化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加快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以通道网络化和枢纽建设为重点,加快铁路、民航、公路、水运及城市交通建设,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整体优势和组合效率,全面提升我市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基本形成多种交通方式紧密衔接、功能互补、布局合理、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我市充分发挥中原经济区连南启西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撑。

一、加快航空发展

加快南阳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建设,包括延长跑道,改扩建停机坪、新建平行滑行道等配套附属设施,引进先进导航、通讯设备等;加密现有航班,争取开通南阳至杭州、成都、西安、武汉、沈阳、乌鲁木齐等新航线;适时争取开通国际(地区)包机业务;规划启动南航南阳基地飞行员训练中心建设。到2015年,南阳机场年旅客、货邮吞吐量分别达到54万人次和3000吨,建成航空运输中型机场和飞行员培训的重要机场。

二、加快铁路建设

加快宁西铁路新增二线南阳段和火车站改扩建工程建设;加速推进郑渝铁路客运专线南阳段、高铁站综合枢纽项目和运城至十堰铁路南阳段的前期工作,力争到2015年建成投运;适时谋划南阳经社旗至驻马店,西峡经淅川、九重(渠首)、邓州至新野,舞钢经泌阳、桐柏至随州等区间铁路项目的规划工作,争取纳入国家和省路网规划。开通南阳至上海始发快速空调列车,力争开通南阳至华东、华南更多的始发列车。到2015年,南阳市国营铁路正线营业里程达到682公里,其中新增复线电气化铁路300公里以上、客运专线150公里以上。

三、完善公路网络

高速公路。完成内乡至邓州高速公路建设任务;开工建设三门峡至淅川高速公路、武陟至西峡高速公路南阳段工程;规划研究二广高速南阳张华岗—新野歪子、南阳—周口、南阳—邓州—陶岔—湖北老河口、鲁山—方城—社旗—唐河—湖北枣阳等高速公路,争取调整进入河南省高速公路规划网。到2015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争取达到813公里,其中新增高速公路265公里。

干线公路。以优化结构、完善功能、提高效率为重点,加快穿城区、等级低、路况差等干线公路“卡脖子”路段的升级改造,完善市中心城区、南阳新区、官庄和鸭河工区干线公路网布局,加强国防公路和旅游通道建设。完成省道S331线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南阳至邓州、G312线唐河至南阳、G312线南阳至内乡、二广高速五垛山互通立交—鸭河工区—兰南高速方城互通立交一级公路。到2015年,力争新建一级公路300公里,改扩建二级公路1089公里,实现所有县市干线公路达到二级以上标准。

农村公路。以县道升级、村道联网、消灭大中危桥、宽路窄桥为重点,优化等级结构、加大通达深度、提高网络服务水平。到2015年,县乡道路基本达到三级及以上公路标准,基本实现所有行政村通乡道,基本解决县乡道路有路无桥、宽路窄桥和危桥问题,实现“乡乡联、县县畅”,人民群众出行更加便捷。

公路运输场站。加快公路运输场站建设,重点推进南阳中心城区枢纽站建设项目。完成县级客运站改扩建任务,规划建设高新区物流中心、双铺物流中心。

四、加快城市交通及内河航运、邮政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交通。加快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水平,切实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构建中心城区立体交通网络,畅通城市出口道路;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范城市交通的运行秩序,积极推动交通智能系统的应用,提高城市交通系统运行效率。

内河航运。以恢复航道、提高等级、改善设施为重点,加快唐河、丹江等河流航运建设。重点规划建设唐河县城关至水台子(省界)段航道84公里,疏浚丹江库区航道5.31公里,新建码头13个。完善全市库区安全基础设施、重点库区航标设置等附属配套设施。

邮政。加快县以下邮政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全市空白乡镇邮政局所、乡镇农村邮政配送中心、村级服务三农代办点建设。

五、提高交通建设管理水平

深化交通建管体制改革。统筹各主要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实现铁路、航空、公路等运输方式的衔接,建立高效的运输调度机制,最大化发挥综合运力整体效益。推进干线公路养护市场化,加大公路超限超载治理力度,提高干线公路养护质量。探索建立灵活多样的农村公路养护运行机制。

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思路和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民间资本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交通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及安全保障。建立统一高效的综合交通信息网络平台,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得到广泛应用,环保措施加大,交通能耗明显降低。完善交通安全预防监控系统和交通应急反应系统,提高应对重大灾害突发事件的能力。

专栏11:“十二五”重大交通建设工程

航空:建设南阳姜营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延长跑道,改扩建停机坪、新建平行滑行道等配套附属设施,引进先进导航、通讯设备等。

铁路:完成宁西铁路新增二线南阳段和火车站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郑州至重庆铁路客运专线南阳段、高铁站综合枢纽和运城至十堰铁路南阳段工程。

公路:

(1)高速公路。完成内乡至邓州高速公路建设任务;开工建设三门峡至淅川高速公路、武陟至西峡高速公路南阳段工程;规划研究二广高速南阳张华岗至新野歪子,南阳至周口,南阳经邓州、陶岔至湖北老河口等高速公路,争取调整进入河南省高速公路规划网。

(2)干线公路。完成省道S331线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南阳至邓州、G312线唐河至南阳、G312线南阳至内乡、二广高速五垛山互通立交至鸭河工区至兰南高速方城互通立交一级公路。

(3)农村公路。以县道升级、村道联网、消灭大中危桥、宽路窄桥为重点,优化等级结构、加大通达深度、提高网络服务水平。到2015年,县乡道路基本达到三级及以上公路标准,基本实现所有行政村通乡道,基本解决县乡道路有路无桥、宽路窄桥和危桥问题。

第二节 建设现代能源供应保障体系

充分发挥我市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强重点能源项目建设,着力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构建以传统能源为基础、新能源为先导的现代能源供应保障体系,为南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稳定、高效、清洁、安全的能源保障。

一、积极推动电力能源项目快速发展

注重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效率,做好能源项目谋划和储备,积极实施八电并举,强力推进重点能源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天池抽水蓄能电站、鸭河电厂三期循环流化床示范工程、白河南热电厂、邓州热电厂、宛西电厂开工建设且部分建成投运,积极推进南阳核电,到2015年,初步把南阳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充分满足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全面加强电网建设,建设坚强的电网骨架。按照等级匹配、集约高效、输配衔接、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电网投资力度,增强输配电能力,促进电网与电源、各电压等级电网及城乡电网的协调发展,保证电力送得出、落得下、用得上、用得好。加强农村电力建设,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步伐。

二、建设河南南阳“国家生物质能示范区(市)”

根据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与技术优势,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利用我市荒山宜林土地发展新兴能源作物,实施“百城蓝天计划”,以天冠企业集团为龙头,以生物质能源的加工利用为着力点,开发推广使用生物质(纤维)乙醇、丁醇、生物柴油、大型工业沼气、垃圾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和推广使用沼气汽车。加快推进河南南阳国家生物质能示范市建设。

三、加快天然气利用工程建设

抓住西气东输二线、三线,新粤线和中联煤制气工程主干线途经南阳的机遇,规划建设全市天然气支线管网,积极实施气化南阳工程。加快建设地方支线工程和中心城区天然气管网,包括对中心城区老旧管网改造及新建管网;分步建设各县(市)城及重点镇燃气管网,满足我市商业及民用天然气的需求,改善和提高我市商业和居民用能质量。争取2011年南阳市中心城区开始使用天然气,2015年前市域天然气支线及大部分县城天然气管网基本齐备。

四、建设南阳3000万吨煤炭储备基地及配煤中心

积极与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下属的国投河南煤炭运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千万吨级煤炭储配基地。通过以配养储、储配结合、煤炭深加工,建设集“煤炭投资、采购、深加工、商品煤销售、储备与配送、煤炭供销信息服务”等多项运营职能于一体的煤炭战略储配基地,为我市的煤炭供应建立长效机制。

专栏12:“十二五”能源重点工程

电力:建设天池抽水蓄能电站、鸭电三期、白河南热电、宛西电厂、邓州热电等电源项目;电网建设项目主要是新建(扩建)500kV变电站3座,新增变电容量3750MVA,线路210千米。新建(扩建)220kV变电站22座,新增变电容量4680MVA,线路733千米。新建(扩建)110kV变电站56座,新增电容量3222MVA,线路561千米。

天然气:建设西气东输地方支线工程,管道总长475千米。建设中心城区、县(市)县城天然气管网及油田区域管网。

煤炭储备基地及配煤中心:项目分三期规划,一期工程配煤规模为600万吨/年;二期项目储配规模为1000万吨∕年;三期项目依托国家战略规划,升级为年吞吐量为3000万吨的大型国家级战略储备煤基地。

第三节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建设,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通,初步形成覆盖广泛、安全可靠、支撑融合业务的综合信息网络体系,打造数字南阳。

提高基础信息网络技术水平和业务承载能力。加快互联网宽带提速,实现城镇“百兆到户、千兆到楼、百万兆出口”的网络覆盖能力,推进农村“光纤到村”。实施移动通信网络升级工程,基本建成有效覆盖全市城乡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网,跟进部署第四代移动通信网,建设新一代高速无线接入网。加快电视网络建设,完成全市电视数字化改造,城镇普及有线电视数字化,农村普及有线或无线电视数字化。实施物联网推进工程,推动传感网与通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等网络基础设施的融合。

加快建设重大应用网络平台。构建城市高速信息网络平台,大幅度提高互联网宽带接入标准,便捷获取三网融合应用服务。搭建城市管理、应急保障、定位监控、生产调度、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无线网络应用、服务平台,逐步推进无线城市建设。构建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培训、就业、市场、气象等信息的落地入户。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提升政府行政效率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档案馆、居民健康电子档案、社保“一卡通”、智能交通等重大信息系统,提升民生领域服务信息化水平。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发展,推进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和行政效率提升。健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高网络信息安全综合防护能力。

第四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和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设

坚持兴利除害并重,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和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设,增强防洪安全、粮食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安全保障能力。

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段主体工程及配套供水工程建设,继续加快重点河流治理的同时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水库建设步伐,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强化水利支撑保障。实施市区及县城应急水源工程,规划建设生态补水及修复工程、重点水源地保护工程;继续抓好鸭河口灌区、引丹灌区、宋岗陶岔电灌区等3大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实施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新建灌区7个,新发展节水灌溉面积75万亩。加强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设。坚持综合治理、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重点抓好水库防洪、骨干河道治理、大中型灌区节水及技术改造、城市防洪除涝、山洪灾害防治和水毁治理等工程建设。

专栏13:“十二五”重大水利工程

新(续)建水库。重点包括南召周湾、内乡青山、方城罗汉山、桐柏李家畈4个大型水库、续建鸭河口水库、新(扩)建、续建石步河、北湾、何冲、李岗寨等14座中型水库,提高防洪减灾及供水能力。

灌区节水改造。对3处大型灌区、38处中型灌区及161处小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万亩,新增旱涝保收面积25万亩。

河道治理工程。采用河道整治、堤防护岸等工程措施为主,因地制宜全面加固、综合治理,包括唐白河干流二期治理工程和第七届农运会场馆区河道治理工程,以及其它中小河道治理124处。

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对325座存在隐患的中型水库及小Ⅰ型、小Ⅱ型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提高水库的防洪能力。

第七章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把促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推广应用低碳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转变,建设绿色南阳,创建河南省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

第一节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坚持节约优先,积极实行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各类资源保障水平。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实施工业节能综合改造、建筑节能、低碳交通、公共机构节能、重大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节能产品惠民、节能服务体系建设、节能能力建设等八大重点节能工程。加快淘汰电力、煤炭、建材、钢铁、有色、化工、造纸、发酵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落后产能,对能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设备及产品实行强制性淘汰制度。推广先进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制度,加强节能监察执法能力建设,加大节能专项资金投入,健全节能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

加强土地开发管理,促进土地合理高效利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健全土地整治机制,构建节约集约用地机制,强化监督管理机制,保障城乡发展特别是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实施土地整治工程,积极盘活城市存量建设用地,清理处置闲置建设用地。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健全节约土地标准,强化用地节地责任和考核。

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优化水资源配置,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推进水资源梯级利用和循环利用,推广节水型设备和器具,建设节水型社会。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9。强力推进工业节水技术改造,提高中水回用率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6立方米。有序开采地下水资源,关闭各类违规建设自备井。

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深入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和开发秩序整顿。加强金属材料、木材、水泥等材料的节约代用。鼓励资源型城市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加快推进经济转型。

专栏14:“十二五”节能重点工程

工业节能综合改造工程:对高耗能设备进行更新淘汰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实施节能改造,到2015年全部完成低效的锅炉、窑炉、电机、变压器等更新改造,主要耗能设备能效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支持利用焦炉煤气、合成氨尾气、大型沼气等替代石油和天然气。

建筑节能工程: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和金太阳示范工程,建设绿色建筑、超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到2015年,完成150万平方米既有大型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建筑节能改造。发展城市热电联供,在集中供热管网覆盖区域内全部淘汰燃煤供热锅炉,到2012年,全市完成居住及公共建筑集中采暖按供热表计量收费改造。

低碳交通工程:推广乙醇汽油、天然气等清洁燃料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实行公交优先,建设畅通工程。淘汰排放和油耗超标的机动车。

公共机构节能工程:完成县级以上公共机构建筑节能改造。县级以上公共机构主要耗能设备全部更换为高效节能产品。建立公共机构用水、用电、采暖、空调和设备用能等监测平台。

重大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工程:重点支持低热值余气发电、高效热电联产、新型阴极结构高效节能大型铝电解槽、高效节能电机、大型煤炭气化炉、节能型矿用磨机、新型墙材加工等研发和示范。支持南阳防爆集团YB2及其派生系列高压高效节能防爆电机示范工程建设。

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能效等级II级以上10类电子电器产品,LED照明产品、稀土节能灯等高效荧光灯类产品、高强度气体放电及电子镇流器。“十二五”末,全部淘汰低效照明灯具和能耗不合格的电机、变压器。

节能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支持节能服务机构开展以合同能源管理为主要方式的节能咨询、融资、改造和运营管理等服务,到“十二五”末,全市形成年销售收入超1亿元的节能服务公司2-3家。

节能监察能力建设工程:支持节能监察、监测机构加强能力建设,更新改造节能监测仪器和设备,建立节能监测(检测)流动实验室,完善全市能源利用监测信息平台,对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进行实时监测。

第二节 加强环境保护

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努力保障发展需求,实现环境容量高效利用。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严格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严格环境执法管理,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实施工业污染全防全治。强化工业污染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回收利用的全防全治体系,推进重点排污企业深度治理,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动污染源减排从末端向中端和前端延伸。建立更加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和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对造纸、皮革、发酵、化工等重点行业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以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和高污染行业为重点,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推进火电行业脱硫设施稳定运行,全面完成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行业脱硫设施建设。加大火电、钢铁、化工、水泥等行业企业氮氧化物污染防治,完成3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脱硝改造。加强铅、汞、铬等重金属和危险废物、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加快处理设施建设,建成南阳危险废物处置中心。

加强城市污染防治。优先保护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确保群众饮水安全。加强城区内工业企业环境监管,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企业实施关停、搬迁或转产。推进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提高城市建成区内工业烟尘、粉尘的排放控制标准,全面实施国家第四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积极防治城市灰霾污染,确保中心城区空气质量好于Ⅱ级标准天数在292天以上。加强城市声光污染治理。推进城市餐饮业厨余垃圾安全处理。

加强农村农业环境保护。以“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为主要抓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村环境质量。加快重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因地制宜建设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全部配套建设污染治理设施。开展农村环境监测试点工作,初步建立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严禁焚烧秸秆。

严格环境管理。落实环境目标责任,严格环境目标考核。健全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严格环境执法,加大环境违法违规成本约束和处罚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完善和提升全市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建立健全环境应急监管体系,完成环境监管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健全水环境断面考核制度。加大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征收力度,提高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行效率。建立更加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实施差别电价、差别水价,提高重污染落后产能企业信贷风险等级。加强环境宣传教育。

第三节 加快发展绿色经济

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做大做强循环经济,加快建设以清洁生产、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绿色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建设,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壮大循环经济规模。抓好资源开发、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再生资源利用和社会消费等五个关键环节,实施一批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和示范工程。依托我市优势资源,以产业园区、集聚区和重点企业为载体,重点打造酒精、电力、建材、农业和再生资源等领域循环产业链。规范发展再制造产业,加强再制造产品流通和监管体系建设。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完善循环经济财税、投融资等扶持政策,创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争取省循环经济试点市,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企业。

专栏15:“十二五”循环经济重点工程

尾矿、共伴生矿综合利用工程:建设中低品位矿、共伴生矿、难选冶矿及其他稀贵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项目,鼓励利用尾矿生产新型建材产品。

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工程:以大宗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为重点,支持利用粉煤灰、脱硫石膏、电石渣、冶金废渣、化工废渣等生产新型建材产品,到2015年,固体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城市矿产”综合开发利用工程:重点支持建设废旧电子电器、废旧办公设备、废金属、废塑料等处理基地和报废汽车、大型机电设备回收拆解中心,其中2-3家进入省级示范基地。

再制造示范工程:重点支持汽车发动机、变速箱、发电机等零部件再制造,建设2-3个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基地。开展工程机械、工业机电设备、机床、矿采机械等再制造试点。

生活垃圾回收处理工程: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探索建立以社区回收为基础的垃圾分类收集网络,支持利用工业窑炉处理生活垃圾、城市污泥等。建设城市厨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重点支持利用秸杆生产饲料、肥料,依托畜禽养殖集中区和大型养殖基地建设大中型沼气和有机肥工程,到2015年,全市秸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畜禽粪便资源化率达到95%以上。支持利用林业“三剩物”生产中(高)密度纤维板、刨花板、纸浆、活性炭等产品。

循环型服务业示范工程:支持消费型和生产型服务业领域再利用、资源化项目建设。建设宾馆、餐饮、物流等领域循环型服务业示范工程。

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实施循环经济升级改造工程,实现能量梯级利用、水的分类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集中处理,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循环型产业园区。

重大循环经济技术示范工程:依托采掘、工业、农业、建筑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开展大宗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污泥等综合利用技术、设备开发和示范,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循环技术和重大装备。

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程: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到“十二五”末,建成20个循环经济示范企业、5个示范园区和2个示范城镇。建设桐柏、西峡、邓州等一批特色循环经济试验区。

二、建立完善绿色发展模式

按照重点突破、集聚发展的原则,着力加快节能环保、低碳能源、再制造等绿色产业发展,积极培育以低碳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建设低碳型工业、建筑、能源和交通体系。加快利用绿色低碳技术改造提升冶金、建材、化工、电力、造纸、纺织等高消耗、高排放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绿色化发展。积极发展绿色运输方式,减少运输过程中污染排放和能源浪费。引导交通参与者转变出行方式和消费观念,不断提高绿色出行比重。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推广低碳绿色建筑。鼓励开发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推行绿色税收、绿色信贷和绿色保险,扩大政府绿色采购,构建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三、加强生态建设

加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生态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着力完成水源保护、污染治理的艰巨任务,确保南水北调中线输水水质,提升南水北调水源地战略地位。争取省委、省政府批准在淅川县建设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生态经济示范区,进行先行先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强化生态功能分区与治理保护,建设伏牛山、桐柏山山地森林绿色生态屏障、环丹江口库区绿色生态屏障和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生态走廊,推进南阳盆地农业生态区生态建设,构筑生态安全保护体系。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重点地区防护林等重点林业工程,搞好森林抚育和改造,提高森林蓄积量,增加固碳能力,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40%以上。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水土保持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推进矿区环境生态综合治理。统筹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保证河流生态径流,促进水环境休养生息。加强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建设,提高各类保护区管护质量。加快城市生态建设,推进城市绿化美化。

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完善碳排放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碳排放统计和监测体系,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形成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利益导向机制。加强低碳教育和宣传,引导全社会形成低碳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低碳生态文明。综合运用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碳汇等多种手段,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建立健全灾害易发区的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加大重点区域自然灾害治理力度,加强救援队伍建设,提高物资保障水平。推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科学安排危险区域生产和生活设施的合理避让。

第八章 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发展软实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充分发挥南阳楚风汉韵独特优势,努力形成优势彰显、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全面繁荣的文化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 提高公民文明素质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强化职业操守,鼓励劳动致富,发扬团队精神。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形成团结奋进、振兴南阳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二节 加强公共文化事业建设

增加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农村、基层为重点,统筹推进市级重大文化设施、文化场馆和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行政村“农家书屋”等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档案馆建设。全面完成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继续实施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广播电视人口全覆盖。建设一批功能实用、标准较高的文化设施。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加强文化设施的运营管理和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保障文化单位和文化设施的正常有效运转。健全财政对公益性文化活动的资助政策,丰富文化活动内容,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围绕彰显南阳文化,充分发挥“南阳作家群”的影响力,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繁荣发展社会科学。努力振兴曲剧、宛梆等传统剧种,创救和保护地方特色剧种。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方式,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南阳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第三节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加快发展优势文化产业,着力培育新兴文化产业,整合品牌,创造名牌,延伸产业链,扩大南阳文化影响力。建设一批市场前景好、关联程度高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重点培育国内知名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打造一批知名文化品牌,扶持一批特色文化产业村镇,建设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坚持地方特色优势,挖掘文化内涵,提炼特有的文化符号,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工业设计、园林设计、建筑装饰等领域,积极发展融合文化和艺术元素的历史街区,实现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依托产业特色,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玉文化、张仲景中医药文化等特色文化产业基地。

第四节 促进文化体制创新

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以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为核心,尽快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支持社会力量依法兴办各类文化经营实体,形成多元化的文化市场主体。扎实推进镇平玉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及镇平、赊店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依托试验区产业特色,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搭建投融资平台,扩大招商引资,推动文化与经营相互融合、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互动发展。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第九章 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以扩大规模、提升质量、促进公平、提高效率为重点,着力构建均等化、广覆盖、高标准的公共服务新体系,创造人民富裕、和谐文明的小康社会新生活。

第一节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不断扩大就业规模,大力促进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各类中小企业以及新兴行业发展,多形式、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大融资、财税扶持力度,鼓励和规范灵活就业形式,优化创业环境,以创业促就业;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不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实施公益性岗位安置计划,力争每年开发1万个公益性岗位。努力改善就业结构,深入挖掘一产、二产就业潜力,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重要作用,不断优化产业就业结构;进一步消除农村劳动力进城和跨地区就业的制度性障碍,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逐步调整城乡就业结构,努力提高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与平等就业。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增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全面提高劳动者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建立健全失业救助体系和劳动者权益保护体系,加强劳动执法,改善劳动条件,切实维护普通劳动者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第二节 促进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

调整和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建立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协调机制,不断促进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着力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鼓励农民优化农业生产经营结构,发展农业新兴业态,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农民技能培训,积极发展定向培训、定岗培训、技能等级培训,提高专业型、技术型劳务输出比重,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完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惠农补贴力度,扩大和提高涉农补贴范围及标准,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财产化形式,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

不断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完善和落实职工工资决定机制、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建立企业薪酬调查和定期发布制度,积极稳妥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范围。完善公务员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完善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扩大居民投资渠道,努力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切实抓好“菜篮子”、“米袋子”等惠民工程,减轻居民生活负担。加大社会保障投入,较大幅度提高居民转移性收入。

积极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并重的分配制度,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健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制度。深化垄断行业和国有企业收入分配改革,严格规范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促进移民安稳致富。认真落实支持丹江口水库移民搬迁的财政扶持、项目倾斜、困难群体救助等政策,加大移民新村配套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力度,多层次、多渠道支持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优先解决移民安置区交通、饮水、住房、水利、土地治理、扶贫开发、劳动技能培训、农村新能源等存在的问题,促使移民快速融入当地社会,共同发展致富。鼓励移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劳务经济,支持移民自主创业,确保所有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使移民搬迁真正成为惠民富民工程。

第三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指导方针,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加快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失业、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制度,重点做好非公经济从业人员、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等的参保工作,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力争“十二五”末实现全覆盖。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成果。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逐步拓展社会福利保障范围,推动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逐步提高福利水平。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多渠道充实社会保障基金,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标准正常增长机制,不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加强城乡低保与最低工资、失业保险和扶贫政策的衔接平衡。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健全灾害突发等临时救助制度。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制度,实现基金保值增值。加强基本养老等社会保障设施建设,完善服务网络,提高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

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机制。加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关系跨区域转移接续政策,全面推进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省级调剂,逐步实现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落实被征地农民补偿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

第四节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一、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应急救治、妇幼保健、采供血、精神卫生、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逐步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范围,加强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落实综合防治措施,严格控制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等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做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地方病、职业病防治工作。

二、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健全农村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强化区域卫生规划,促进医疗卫生机构合理布局,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实施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培育现代中医药产业。

三、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加快实现基本医疗保障覆盖全民。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覆盖率,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制度。鼓励实现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障。

四、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逐步实现其它医疗机构和社会零售药店全部配备和优先使用基本药物。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加强药物质量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五、改革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对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实行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推进现有医疗卫生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按照政企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方向,稳步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初步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公立医院质量评价制度,加强预算收支和绩效考核管理。探索多种有效方式逐步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加强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推广电子病历,实现与公共卫生、医疗保障、社区卫生及居民健康档案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积极发展远程医疗。完善社会办医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各类医疗机构,以多种方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专栏16:“十二五”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重大工程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1)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加强市、县两级卫生监督机构业务用房建设和设备配备,提高全市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的监督水平。

(2)加强精神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到2015年完成精神卫生机构的服务体系。

(3)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县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工程,提高优生优育知识宣传普及、生殖保健服务水平。

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1)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全面完成县级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使每个县至少有一所县级综合医院和2—3所乡镇中心卫生院达到标准化水平,每个行政村都有标准化村卫生室。

(2)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使每个街道办事处拥有一所集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功能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城市医疗水平提升工程。加强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建设,充分发挥城市医院在危重急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医学教育和科研、指导和培训基层卫生人员等方面的骨干作用。

全科医生临床培训基地建设。依托市中心医院,建设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规范化培训和转岗培训基地,到2015年,形成培训全科医生3000人的能力,通过上述工程的实施,预计到2015年,全市新增医疗机构床位数9000张。

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加快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建立统一高效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第五节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第七届全国农民运动会是我市、也是河南省建国以来承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体育赛事。要围绕承办好第七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和完善相关体育场馆建设,建成市体育馆、游泳馆、水上运动场等一批符合大型赛事标准的体育场馆;全面营造农运氛围,凝聚全社会力量,提升全市人民的精神面貌,实行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全市动员,全民参与,优化人居环境,建设和谐美丽新南阳,确保高质量、高水平办好第七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充分利用后农运机遇,拓展体育服务领域,大力发展参与性体育消费、观赏性体育消费和体育用品消费,发展体育休闲业、健康服务业,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开放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场地,以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为重点,建设一批城乡综合性全民健身中心、专项健身场馆、乡镇和社区球场、健身步道等基本公共体育设施,推动慢跑、球类、旅游、登山等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集中力量发展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培育一批国家和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

第六节 全面加强人口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加强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的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综合治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优生促进工程和生殖健康促进计划,加大出生缺陷预防干预力度,着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维护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依法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统筹城乡老龄事业发展,加快建立以家庭为主导、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持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大对公益性养老机构投入,引进非营利组织参与经营管理,推动养老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和标准化。鼓励国有、民营资本发展老龄产业。

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设施,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推进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创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

第七节 维护公共安全

创建安全南阳。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监督检查。以打击非法违法建设、生产、经营行为为重点,深入开展各领域安全专项治理整顿;突出重点行业(领域)、重点时段、重点场所、重大设施安全监督管理和高危行业危险源监控,定期组织针对性安全生产大检查,及时整治安全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法规、监督管理机构及技术装备、宣传教育培训、应急救援、信息管理、资金投入、奖惩考核等支撑体系。加强重大职业危害防范治理。

建设“平安南阳”。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的工作机制,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建立社情民意调查分析机制,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设覆盖全市城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和城乡技防体系建设,提高安全防控能力,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实行群防群治。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建立健全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排查化解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加强公共安全预防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提高有效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完善平安建设责任制和维护稳定工作考核评价体系。

切实抓好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健全食品药品监管体系,依法加强对食品药品生产流通全程监管,加强检验检测、认证检查和不良反应监测等药品安全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快速反应机制,强化质量追溯和责任追究,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等危害人民安全的违法行为,保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第八节 加强社会管理

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求,加强社会管理法规、体制、能力建设,构建常态化的社会管理机制,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民主管理和村民自治制度,扎实推进城乡和谐社区建设。合理规划城乡社区布局,加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推进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社区在促进就业、帮困救助、社会福利、人口管理等方面的职能。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依法依规发挥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广泛开展诚信建设活动,加强诚信体系建设,规范信用信息采集、使用和管理,建立健全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管理制度,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第十章 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发展动力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有利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一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建立服务政府、法治政府的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经济活动。推行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加强行政问责制,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规范政府行为,强化服务理念,加强社会管理,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科学界定政府部门职能。减少和规范政府行政审批。

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开的原则,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转为行政机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转制为企业,从事公益性服务的实行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公益性事业单位行为,实现公益目标最大化。加快社会中介组织改革,消除中介机构行政化倾向。打破行政壁垒,鼓励现有社会中介组织改造重组,优化结构布局。

第二节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按照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原则,推进国有企业战略重组。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引导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有选择地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性非金融机构、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发展,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促进多种经济成分融合发展。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权责统一、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董事会科学决策,经理层高效执行,监事会有力监督的运行机制,健全董事会集体决策及个人责任可追溯的决策制度。完善国有资本预算制度,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业绩考核、激励和约束等制度建设,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第三节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进一步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因素,营造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发展环境。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完善支持政策,综合运用产业政策、信贷融资、规划指导等多种手段,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向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政策性住房、服务业和社会事业拓展。完善自主创业支持政策,健全面向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完善金融、技术、人才和信息服务。推动民营经济增强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积极引导民营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第四节 深化金融财政体制改革

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以扩大直接融资为重点,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加大市外金融机构引进力度,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风险控制能力,提高资产质量和经营水平。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进县级农信社股权改造和产权改革,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吸引省外银行机构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继续实施“421”企业上市工程(4年时间实现20家企业上市或通过发行审核,融资100亿元),加强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力争有更多的企业实现上市融资。抓好区域性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试点。加强财源建设,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实施全口径预算管理,强化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完善财政绩效评价考核体系。

第五节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加快发展资本、产权、技术、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建设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规范公共资源交易行为。深入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培育壮大新型流通组织和大型流通企业积极发展现代化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营造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商会和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促进公平竞争。健全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犯罪行为。以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为重点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理顺煤、电、油、气、水等基础产品价格。全面推行居民用电、用水、用气阶梯价格改革。贯彻“污染者付费”原则,逐步将排污费标准提高到能够补偿环境治理成本的水平。完善价格听证制度,健全商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

第十一章 扩大对外开放,激发发展活力

抓住全球经济调整和产业转移的契机,坚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一节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坚持以南阳新区、鸭河工区、官庄工区、14个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重大项目为核心,围绕壮大战略支撑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发展层次,积极主动承接境内外产业转移。鼓励引进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项目,带动相关产业链式或集群式转移。探索创新承接方式,围绕发展产业集群、构建产业体系和打造特色主导产业,突出提升式承接、补链式承接、错位式承接、集约式承接,努力实现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产业升级同步发展。将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础依据,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提高投资强度,严禁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和高能耗、高排放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转入,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第二节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扩大对外开放领域,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利用外资方式多样化。以重大项目为龙头,坚持引资与引进人才、品牌、技术、管理经验、营销网络等并重,鼓励外资以并购等方式参与企业改组改造、兼并重组和设立研发中心,着力引入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推动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持续开展大招商活动,突出企业招商主体作用,完善招商方式和手段,降低招商成本,提高招商成效,加快招商项目落地建设进度。积极推动股权合作、飞地经济、BOT等新型引资模式。积极高效利用国外优惠贷款,优化贷款投向,重点支持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公用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等。继续办好张仲景医药节和玉雕节,努力扩大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加强外商投资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保护外资合法权益。

第三节 努力扩大对外贸易和对外合作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大力开拓海外市场,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培育一批产品出口基地和出口产业集群。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扩大出口,努力发展对外服务贸易、加工贸易。加快南阳机场航空一类开放口岸和出口加工区建设。鼓励进口我市急需的成套设备、关键零部件、资源和原材料。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以多种形式到境外投资、开拓市场,带动产品、设备和技术出口。加强涉外职业技术培训和劳务市场管理,推动我市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扩大规模、提升层次。加强政策引导,防范境外投资风险。

第四节 加强区域合作

以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与央企合作、引进技术和人才等为重点,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优化投资环境,拓宽合作渠道,促进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合作,推动沿海纺织服装、电子、食品、轻工等最终商品生产产业有序向我市转移。加强与周边地区及经济协作组织的经贸往来,发挥区位、交通优势,搞好交通设施和市场体系的对接,加强旅游、物流、绿色农产品通道等方面合作,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加强与中央企业的战略合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前期合作成果,加强对央企发展方向与产业动态的研究,找准战略合作契合点,努力拓展合作领域和合作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央企资金实力雄厚、技术管理先进、产业层次较高、市场广阔的优势,加快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

第十二章 完善保障措施,确保实现规划目标

第一节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工作。深入实施依法治市,维护法制权威,积极建设法治南阳。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建立健全法律援助体系,切实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执行人大的决定、决议,重大问题决策及时与政协协商,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深化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和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发展“双拥”成果,密切军政军民团结,努力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

第二节 强力实施“四个带动”

牢固确立“四个带动”总抓手地位不动摇,强化“四个带动”实施意识,坚持以项目带动强化发展支撑,以品牌带动提升发展水平,以创新带动激发发展活力,以服务带动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一、强力实施项目带动

推行各项工作项目化,建立项目公众参与机制、科学谋划机制、前期工作机制、联动推进机制、管理监督机制,狠抓项目筛选论证、争取报批、落地建设等关键环节,积极推进各个领域项目建设。全面拓宽项目建设资金渠道,加强银企合作,定期召开重大项目和中小企业的银企洽谈会、项目推介会,争取更多信贷支持。进一步整合各级投融资平台资源,扩大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能力,拓展投融资功能。完善、落实招商引资政策,鼓励、支持外商投资我市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二、强力实施品牌带动

把品牌建设作为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和区域发展形象的关键环节,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标准化管理为手段,以创建经济和文化旅游名牌为重点,坚持政府推动、部门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大力实施“13ll”品牌带动工程,努力打造产品品牌驰名中外、科技品牌技术领先、区域品牌特色鲜明、工作品牌影响广泛的南阳品牌形象。做强经济领域品牌,突出抓好工业品牌、农业品牌、三产服务业品牌。创建文化旅游领域品牌和社会领域品牌。

三、强力实施创新带动

按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要求,大力实施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三大工程。通过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攻克一批制约我市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壮大一批具有规模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最大限度把创新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实施体制机制创新工程,破解发展难题,消除发展障碍,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形成跨越发展的内生机制;通过实施管理创新工程,企业管理工作得到加强,政府执行力和行政效率明显提高。

四、强力实施服务带动

把服务带动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牢固树立“服务就是义务、服务就是环境、服务就是效益”的理念,坚持以服务经济建设为核心,全面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按照“超常规、不违规”的要求,在行政审批、执法司法和公共服务等领域,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行为规范、机制健全、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便民利民服务体系。强力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审批服务,切实加强对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行政收费项目的清理工作,创新完善行政服务中心运行机制。规范行政执法,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主体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审查制度,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推进政务公开,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门户网站建设,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完善制度建设,全面推行岗位责任、挂牌上岗、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一次告知、并联审批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形成完善的机关效能制度体系。强化效能监督,完善市《行政效能投诉办法》,坚持“十禁止”工作制度,深化行风评议活动,建设机关效能电子监察系统。

第三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建立健全规划编制、组织实施、评估检查的长效机制,促进规划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强化规划的宏观指导和约束作用,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本《纲要》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重点任务,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各级政府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机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法制环境,履行好市场监管职责,维护公平竞争,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与政府战略意图相一致。

本《纲要》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是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承诺。约束性指标要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其中耕地保有量、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等指标,要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并将全部约束性指标纳入各县市区、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公共服务特别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任务,要明确工作责任和进度,主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保障实现。

加强规划协调管理,做好市政府确定的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以编制和实施专项规划具体落实本《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以专项规划作为政府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特定领域相关政策的依据。搞好县市区规划与本《纲要》确定的发展战略、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的协调,特别是要加强约束性指标的衔接。加强计划与五年规划的衔接,把《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重大任务等分解落实到各具体发展政策措施和发展建设项目上,保持实施的连续性。

完善规划评估和考核机制,加快制定并完善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具体考核办法,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搞好《纲要》中期评估,自觉接受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会员会的监督检查。按照上级有关部署完善统计制度,加强对服务业、节能减排、劳动就业、收入分配、房地产等薄弱环节的统计工作,为监测评估和政策制定提供基础。

广泛开展“十二五”规划的宣传活动,使规划确定的发展战略和蓝图深入人心,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热情,动员和组织一切社会力量,把实施规划变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形成努力推动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作风,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实现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11年中心城区城建计划的通知

德城区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运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2011年中心城区城建计划》印发给你们,请按照责任分工,进一步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强化措施,确保按期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德州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二月二十四日

2011年中心城区城建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和幸福德州为目标,改造提升老城区,做美做靓新城区,开发建设高铁新区,加快推进德陵一体化,抓住重点,打造亮点,关注民生,完善功能,强化管理,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活力,增强中心城区的承载力和吸纳力,为建设一个功能齐全、特色鲜明、文明和谐、生态宜居的城市而努力。2011年初步安排了新区建设、片区开发、景区建设提升、道路畅通与物流、民生改善、生态建设、文教卫生、市政设施完善与创卫工程、综合功能配套、城中村和旧住宅区(棚户区)改造等10大类、101个项目。

初步计划总投资1117529万元。其中,市区财政和投融资管理中心投资376101万元,市直单位投资141988万元,市场化运作599440万元。

二、实施的主要项目

(一)新区建设,包括高铁新区、南部生态新区等2个新区,计划投资102000万元。

1.高铁新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高铁新区核心区道路建设工程。对高铁新区核心区内支路

十四、支路

十五、支路二

十七、车站南路和车站北路等5条道路进行建设,完善配套管网。高铁新区投融资管理中心通过市场化运作1.2亿元实施,2011年6月完成。

(2)高铁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对高铁新区内东风东路、东方红东路、中傲大道等基础设施进行续建完善,经济开发区投资2亿元实施,2011年10月完成。

(3)高铁广场建设工程。建设高铁广场,经济开发区投资3.7亿元实施,2011年5月完成。

(4)京沪高铁德州综合客运站建设工程。建设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的京沪高铁德州综合客运站。计划投资6亿元,2011年完成投资3亿元,其中争取上级补助和单位自筹1.5亿元,其余通过市场化运作,市交通运输局实施。

2.南部生态新区规划建设项目。在新河路以南18平方公里核心区范围内,规划建设生态新区。新建太阳湖路(广川大道至长河大道)、环湖南路,实施长河大道南延;完成部分征地工作,开挖部分湖面,搞好环湖区域的绿化。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垫资3000万元。城建重点项目投融资管理中心通过引进战略投资商实施。

(二)片区开发,包括运河片区、岔河片区、减河片区、火车站片区等4个片区,计划投资114840万元。

1.运河片区保护与开发项目。

(1)运河景区一期建设工程。建设运河文化广场、寒绿园、古商一条街和美食一条街等。计划投资2.5亿元,2011年完成投资2.1亿元,运河经济开发区、运河开发建设投融资管理中心投资实施。

(2)运河景区二期建设工程。启动乾隆行宫、婚俗文化广场、湿地公园等工程建设。计划投资2.1亿元。2011年完成投资1亿元。运河经济开发区、运河开发建设投融资管理中心投资实施。

2.岔河片区综合开发建设项目。规划控制范围:南起南外环,北至北外环,长13.44公里,两岸东西外延2000米左右,规划控制面积26平方公里。2011年计划完成投资4.15亿元,其中,3500万元用于修建东方红路、天衢路等2座桥涵;实施滨河路北延(天衢路至大学路),并完善绿化和配套设施。结合土地出让和片区内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8亿元。岔河片区综合开发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实施。

3.减河片区(南延)建设项目。减马横河至353省道,全长6.5公里。建设全线景观节点、小品、园路,对主园路实施亮化改造,种植乔灌木及水生植物。经济开发区投资2.1亿元实施,2011年10月完成。

4.火车站片区改造项目。

(1)火车站临时站前广场建设工程。在三八路以南、迎宾大道以西、京沪铁路以东、火车站北市场以北,建设2.5万平方米的火车站临时站前广场。计划投资340万元,老城改造投融资管理中心自筹资金实施,2011年5月完成。

(2)火车站广场改造工程。计划投资9000万元,其中,市人防办自筹2000万元,其余通过市场化运作筹集。市人防办负责项目建设,有关

部门配合。2011年完成。

(3)火车站站房改造工程。计划投资2.4亿元,2011年完成投资1.2亿元,其中,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投资6000万元,北京铁路局德州站房及相关工程建设指挥部自筹6000万元实施。

(三)景区建设提升,包括明月湖、董子园、苏禄城等3个景区,计划投资65126万元。

1.明月湖改造提升项目。实施公路机械厂宿舍与五中南平房地块的搬迁,完成“澄碧望月”等部分景点建设。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投资13126万元,其中,1.3亿元用于搬迁、建设,城建重点项目投融资管理中心负责建设,德城区负责拆迁;其余126万元由市城管执法局对中湖北岸及周边的塌陷地面进行改造维修,重建广播局小桥。2011年完成。

2.董子园景区北延项目。对天衢路至小辛庄3.3公里的沙王沟沿线进行开发改造。2011年完成投资3.2亿元,经济开发区投资实施。

3.苏禄城建设项目。按照规划实施一期工程建设,2011年完成投资2亿元。德城区、老城改造投融资管理中心通过市场化运作实施。

(四)道路畅通与物流。共16个项目,计划投资144185万元。

1.三八西路建设项目。主要包括2项工程:

(1)三八西路建设工程。东起迎宾北大道,西至运河大道,全长1861米,道路红线40米。其中,京沪铁路至京杭运河长796米,京杭运河至运河大道长912米,新建长153米、宽26米的运河桥。计划投资7985万元,其中,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投资2851万元,用于道路建设,市住建局实施。运河经济开发区投资5134万元,用于拆迁和京杭运河

桥建设,运河经济开发区实施。

(2)三八路京沪铁路桥涵改造工程。做好三八路京沪铁路涵洞扩建改造前期准备工作,并开工建设。争取北京铁路局支持和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投资6000万元,市规划局、市铁路办负责规划和立项等前期工作,市住建局负责组织。

2.广川大道南延项目。完善东风路至新河路段的绿化,完成新河路至平原县东外环路段的建设。市公路局投资4.5亿元实施,2011年8月份完成。

3.105国道西北绕城项目。全长3.6公里,计划投资1.7亿元,2011年完成征地拆迁、路基土方和京杭运河桥主体工程。德城区投资4000万元负责境内的征地拆迁和路基土方,其余工程由市公路局投资1.3亿元实施。2012年竣工通车。

4.大学路完善项目。东起康博大道,西至学院东路,长2700米,建设道路、排水、路灯、绿化等。计划投资9600万元,其中,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投资6000万元,用于道路建设,市住建局实施。德城区、经济开发区各投资1800万元,负责各自范围道路绿线内的征地、拆迁。2011年完成。

5.迎宾大道改造项目。南起天衢路,北至大学路,长2000米。建设道路、排水、路灯、绿化等。计划投资1亿元,其中,道路建设5000万元,由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投资,市住建局实施;拆迁5000万元,德城区、老城改造投融资管理中心投资3000万元,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补助2000万元,德城区、老城改造投融资管理中心实施。2011年完成。

6.青年路改造项目。东起湖滨大道,西至迎宾大道,长1900米,建设道路、排水、路灯、绿化等。计划投资3800万元,其中,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投资2800万元,用于道路建设,市住建局实施。德城区投资1000万元,实施征地、拆迁。2011年完成。

7.东北商贸物流城岔河桥建设项目。市规划局负责规划设计,市水利局负责投资建设。2011年完成投资2000万元,2012年建成并交付使用。

8.德兴大道南延项目。南起新河路,北至东风路,长1807米,建设道路、绿化、排水、路灯等。2011年投资1亿元完成道路拆迁。德城区结合城中村改造,通过市场化运作实施。

9.德兴北大道改造项目。南起大学路,北至萱蕙路,长2600米,对道路路面进行改造。德城区投资800万元实施,2011年10月完成。

10.德滨高速连接线项目。南起德滨高速,北至小李路,长2020米,建设道路、排水、路灯、绿化等。德城区投资1800万元实施,2011年10月完成。

11.湖滨北大道改造项目。南起德滨高速,北至小李路,长2000米,建设道路、排水、路灯、绿化等。德城区投资1700万元实施,2011年10月完成。

12.天宇东路改造项目。东起学院东路,西至德兴北大道,长1000米,建设道路、路灯等。德城区投资850万元实施,2011年10月完成。

13.福盛北路改造项目。东起福盛东路,西至湖滨北大道,长710米,建设道路、排水等。德城区投资650万元实施,2011年10月完成。

14.高铁新区对接陵县道路建设项目。完成站前街南延(东风东路

至纬十二路)建设,建设纬十二路(至陵县界)与陵县北外环对接。规划绿线100米、三块板断面。计划投资1.2亿元,经济开发区投资实施。

15.德州汽车总站改造项目。对现有汽车总站按一级公路客运站标准进行扩建。计划投资2.55亿元,其中,争取中央、省补助资金5000万元,单位自筹8000万元,市场化运作1.25亿元。2011年完成投资1.4亿元。市交通运输局实施。

16.德州汽车北站建设项目。在东北商贸物流城内,新建4.5万平方米的德州汽车北站。计划投资2亿元,其中,争取中央、省补助资金3000万元,单位自筹7000万元,市场化运作1亿元。2011年完成投资1000万元,市交通运输局实施。以上主要道路工程,由德州供电公司按规划要求做好电力线路的入地改造工作。

(五)民生改善。共15个项目,计划投资60248万元。

1.经济适用房建设项目。在中心城区内投资3500万元,新建经济适用房320套,市住建局通过市场化运作实施,2011年完成。

2.廉租房建设项目。在中心城区内新增廉租住房300套,市财政投资4000万元,市住建局实施,2011年完成。

3.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项目。在中心城区内新建公共租赁住房300套,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投资5000万元(从三项基金中列支),市住建局实施,2011年完成。

4.中心城区防汛建设项目。续建东沟、大学路防汛分流工程;对向阳大街、大学沟、东风路等6条道路及部分低洼地段、各泵站进出水口等进行清淤疏浚;完善新湖南大街排水设施。市财政投资2500万元,市城管执法局实施,2011年6月完成。

5.青年沟西出口封盖项目。对青年沟西出口(晶峰玻璃厂至铁路桥涵洞)排污明沟进行清淤、封盖。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投资500万元,市城管执法局实施,2011年4月完成。

6.德城区防汛建设项目。对辖区内三干渠、萱蕙河、安庄沟及辖区内背街小巷的排水管网进行清淤疏浚。德城区投资900万元实施,2011年6月完成。

7.中心城区污水管网治理项目,计划投资6260万元,2011年5月完成。

(1)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投资400万元,在三干渠湖滨大道东侧、解放大道西侧分别建设1座节制闸,新建湖滨南大道(三干渠至新河路)900米排水管道。市城管执法局实施。

(2)市环保局自筹2600万元,在萱蕙河与南干渠交汇处新建1座节制闸,新建南干渠(萱蕙河至岔河)中水回用管道,对运河排污管道进行全面提升改造。

(3)德城区投资2400万元,对横河两侧进行截污,将污水引入广川大道排水管网,铺设6000米排水管道。

(4)运河经济开发区投资860万元,对辖区内的南运河、三干渠进行截污和治理,铺设6205米排水管道。

8.运河经济开发区管网雨污分流改造项目。计划投资1亿元,2011年完成投资5000万元,运河经济开发区投资实施。

9.三水厂应急供水管道建设项目。以恒升供水管道岔河第二切换站为起点,经岔河大堤引入三水厂水库,建设5.5公里的应急供水管道。市水利局自筹3500万元实施,2011年完成。

10.第四水厂建设项目。在高铁新区353省道与站前路交叉口,新建日供水能力30万吨的第四水厂。计划投资5亿元,2011年完成投资6000万元,其中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投资1000万元,市公用事业局自筹3000万元,争取上级补贴2000万元。市公用事业局实施。

11.供水管网新建改造项目。新建、改造314省道(东一路至中傲大道)、中傲大道(104国道至三八路)、站前路(104国道至314省道)、迎宾大道(天衢路至大学路)、青年路(迎宾大道至湖滨北大道)、大学路(德州学院至华宇学院)和新湖北大街(天衢路至青年路)等7条供水管道。计划投资2571万元,其中,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投资1000万元,单位自筹1571万元,市公用事业局实施,2011年完成。

12.燃气高压储气管道建设项目。敷设7.5公里的高压天然气管道。计划投资3000万元,2011年完成投资1800万元,市公用事业局自筹实施。

13.燃气管网新建改造项目。新建、改造广川大道(教育路至北外环)、迎宾大道(青年路至大学路)和青年路(解放大道至岔河)等3条燃气管道。市公用事业局自筹917万元实施,2011年完成。

14.东北商贸物流城公用事业配套建设项目。按照东北商贸物流城规划,对供水、供热、供气设施进行建设。

(1)供热北线管网工程。全长约13公里,计划投资3亿元,2011年完成投资1.1亿元,其中,单位自筹5000万元,市场化运作6000万元。市公用事业局实施。

(2)新建供水管网工程。计划投资7000万元,2011年完成投资3000万元,市公用事业局自筹资金实施。

(3)燃气管网配套工程。建设1座高、中压调压加气合建站,敷设5.5公里高压天然气管道和12.2公里中压天然气管道。计划投资8000万元,市公用事业局自筹资金实施,2011年完成投资3500万元。

15.运河经济开发区社会福利中心建设项目。建设8500平方米的社会福利中心。计划投资500万元,2011年完成投资300万元。运河经济开发区投资实施。

(六)生态建设。共10个项目,计划投资86310万元。

1.人民公园水系改造项目。对人民公园水体、医药大楼东水面进行截污清淤,与明月湖南湖连通,并对护岸、码头进行改造维修。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投资1600万元,市城管执法局实施,2011年7月完成。

2.水系连通续建项目。修建岔河闸,贯通岔河至减河段水系,对水系两岸进行改造提升。经济开发区投资2亿元实施,2011年11月完成。

3.南运河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新建1座日处理能力15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计划投资2亿元,2011年完成投资1亿元,市环保局通过市场化运作实施。

4.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续建项目。建设一体化生化池及附属设施。经济开发区投资1.1亿元实施。

5.经济开发区中水回用管网建设项目。在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至大学路敷设中水回用管道,建设滤池、提升泵站等配套设施。2011年完成投资1.2亿元,经济开发区实施。

6.中心城区绿化项目,计划投资1510万元。

(1)市财政投资880万元,其中,700万元用于完善大学路(德州学

院至京沪铁路)、中心广场、世纪广场、明月湖、锦绣川及长河公园等路段、景区绿化,市城管执法局实施。180万元用于在天衢路与德兴大道交叉口东北角新建3700平方米的公共绿地,市城管执法局负责建设,德州学院负责拆迁。

(2)德城区投资400万元,新建绿地3.1万平方米。

(3)运河经济开发区投资230万元,对商贸大道、东风西路等8条道路进行绿化补植,对公园、街头绿地进行补植提升。2011年4月完成。

7.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应用推广中心项目。计划投资1.8亿元,其中,争取国家可再生能源专项补贴、示范城市管理费和上级补助3600万元,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投资700万元,市建筑规划勘察设计院投资3000万元,市场化运作3000万元,其余通过单位自筹。2011年完成投资5000万元。市住建局实施。

8.中国太阳城建设提升项目。聘请国内外有关组织、专家制定太阳城标准体系,编制有关高层建筑、既有建筑改造应用太阳能热水器系统、住宅小区应用地源热泵技术、多层建筑安装应用镶嵌式太阳能热水器系统、住宅小区安装应用光伏发电照明系统等地方技术标准体系和实施方案。市财政投资200万元,市中国太阳城战略推委会办公室实施,2011年6月完成。

9.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续建项目。计划投资1.3亿元,市城管执法局通过市场化运作实施,201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10.经济开发区垃圾处理厂建设项目。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厂及附属设施,2011年完成主体工程。经济开发区投资1.2亿元实施。

(七)文教卫生。共8个项目,计划投资58960万元。

1.德州博物馆项目。计划投资5000万元,其中,市财政投资2420万元,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投资2580万元。市文广新局、德州博物馆筹建处实施,2011年8月完成博物馆建设并启用。

2.德州大剧院项目。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投资1亿元,2011年完成主体工程,德州大剧院筹建处实施。

3.市委党校建设项目。新建综合办公楼、教学楼、报告厅、文体馆、学员宿舍和餐厅等。计划投资2.2亿元,2011年完成投资8800万元。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先投资3000万元启动,市委党校实施。

4.新城高中续建项目。新建综合楼、教学楼、公寓楼及附属工程。经济开发区投资2.9亿元实施,2011年8月完成。

5.陈公小学建设项目。在星河湾小区内建设5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小学。德城区通过市场化运作1600万元实施,2011年8月完成。

6.第二实验小学扩建项目。对现有教学楼进行扩建,增加16个教学班以及相应的教学辅助设施。运河经济开发区投资360万元实施,2011年8月完成。

7.运河经济开发区幼儿园建设项目。建设28个班、4000平方米的幼儿园。运河经济开发区投资400万元实施,2011年完成。

8.市人民医院旧病房楼改造及培训楼建设项目。改造旧病房楼,新建全科医生培训楼,完善污水处理站等。市卫生局、市人民医院自筹3800万元实施,2011年完成。

(八)市政设施完善与创卫工程。共11个项目,计划投资17260万元。

1.中心城区市政设施完善项目。对部分主干道、人行道及大学路铁路桥路面进行维修,新建和改造新湖大街、天衢西路、青年路东首等部分路段的路灯,采购相关环卫设施。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投资1030万元,市城管执法局实施,2011年9月完成。

2.中心城区地下管线普查与管理系统。对城市供水、排水、供电、供热、燃气、有线电视、人防、传输、电信、路灯、交通信号灯共计3000公里各类管线,进行全面普查、测绘,更新地下管网管理系统,购臵相关设施设备。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投资960万元,市住建局实施,2011年完成投资500万元,2012年全部完成。

3.交通设施完善项目,计划投资1800万元。

(1)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投资1000万元,在主次干道38个交叉口安装太阳能交通信号灯。市住建局实施,市交警支队配合,2011年5月完成。

(2)计划投资1692万元,对中心城区东风西路、大学路、东方红路、三八东路、晶华大道、康博大道、广川大道等12条道路设臵护栏。2011年完成投资800万元,市交警支队投资实施。

4.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在景区广场、泵站及低洼地段设臵数字监控,对道路路灯、景区亮化初步实现数字化管理。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投资1000万元,市城管执法局实施,2011年完成数据收集及平台建设,2012年全部完成。

5.过街天桥建设项目。在天衢东路小学、实验小学和德百大楼附近各新建1座过街天桥。计划投资2000万元,通过招商引资建设。市规划局负责规划,市城管执法局牵头组织实施。2011年完成。

6.行政中心配套完善项目。完成行政中心周边经二东路、经二西路、纬四路等3条道路建设,完善部分配套设施。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投资350万元,市住建局实施,2011年完成。

7.运河经济开发区道路亮化项目。对辖区内创业路、商贸大道等6条道路进行亮化提升。运河经济开发区投资500万元实施,2011年完成。

8.创卫完善项目,总投资3280万元。

(1)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投资1800万元,对中心城区内46个城中村户厕、部分次干道的人行道和农贸市场、便民服务站硬件设施进行维修改造,对25个城边村和部分无物业管理的旧居住小区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实施道路两侧20万平方米建筑立面整治,建设1万米遮挡墙。对以上创卫工程实行以奖代补,市创卫办组织实施,2011年4月完成。

(2)德城区投资800万元,用于辖区内背街小巷的综合整治和市政设施维护,2011年4月完成。

(3)运河经济开发区投资680万元,用于辖区内主次干道及背街小巷的综合整治,2011年4月完成。

9.国、省道和高速公路南、北连接线沿线环境改貌项目。对德城区范围内的104、105国道和101省道两侧,京沪高速公路南、北连接线两侧区域内进行环境综合改貌。德城区投资800万元实施,2011年10月完成。

10.京沪铁路沿线改貌项目。对德城区、运河经济开发区境内的京沪铁路沿线两侧500米范围内进行综合整治,德城区、运河经济开发区

通过市场化运作,各投资500万元实施,2011年6月完成。

11.胜利街便民市场建设项目。计划投资5000万元,德城区结合胜利街旧住宅片区改造,通过市场化运作实施。2011年5月完成。

(九)综合功能配套。共4个项目,计划投资19600万元。

1.德州市政务服务大厅项目。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投资8000万元,市政务服务中心筹建处实施,2011年9月完成并启用。

2.鲁北质检中心项目。建设玻璃钢综合检验楼、玻璃钢检测车间、棉花纤维检验楼等。2011年市质监局争取政府支持与单位自筹完成投资5400万元。

3.0701续建项目。市人防办自筹6000万元实施,2011年完成主体工程。4.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完善项目。完成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整体规划建设,对东大门区域和室内大众健身场进行建设。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投资200万元,市妇联实施。2011年完成。

(十)城中村和旧住宅区(棚户区)改造。共28个项目,计划投资444500万元。

1.2011年新实施改造的16个,计划投资152500万元。

(1)七里庄改造项目。2011年完成投资5000万元,德州学院投资,德城区实施。

(2)后园村改造项目。2011年完成投资5000万元,德城区通过市场化运作实施。

(3)西南街改造项目。2011年完成投资5000万元,德城区通过市场化运作实施。

(4)东北街改造项目。2011年完成投资5000万元,德城区通过市

场化运作实施。

(5)康乐片区改造项目。2011年完成投资7900万元,德城区通过市场化运作实施。

(6)南苑社区建设项目。2011年完成投资1亿元,德城区通过市场化运作实施。

(7)贾庄合村并区项目。2011年完成投资5600万元,德城区通过市场化运作实施。

(8)于赵合村并区项目。2011年完成投资8000万元,德城区通过市场化运作实施。

(9)新四合合村并区项目。2011年完成投资1.1亿元,德城区通过市场化运作实施。

(10)新园合村并区项目。2011年完成投资1.2亿元,德城区通过市场化运作实施。

(11)林庄改造项目。2011年完成投资1亿元,经济开发区通过市场化运作实施。

(12)大王庄改造项目。2011年完成投资1.3亿元,经济开发区通过市场化运作实施。

(13)牟庄改造项目。2011年完成投资2.6亿元,经济开发区通过市场化运作实施。

(14)小辛庄改造项目。2011年完成投资8000万元,经济开发区通过市场化运作实施。

(15)小庄改造项目。建设8万平方米安臵楼,并与运河景区建设相结合搞好开发建设。2011年完成投资1.3亿元,运河经济开发区通过

市场化运作实施。

(16)机床二厂棚户区改造项目。对机床二厂一期旧厂房和部分棚户区进行改造。2011年完成投资8000万元,运河经济开发区通过市场化运作实施。

2.结转2010年的12个,计划投资292000万元。

(1)八里庄改造项目。2011年完成投资4亿元,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通过市场化运作实施。

(2)郭家庵改造项目。2011年完成投资2.6亿元,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通过市场化运作实施。

(3)长庄改造项目。2011年完成投资9000万元,德城区通过市场化运作实施。

(4)肖何庄改造项目。2011年实施四期改造,完成投资5000万元,德城区通过市场化运作实施。

(5)陈公村改造项目。2011年完成投资5亿元,德城区通过市场化运作实施。

(6)胜利街、米市街旧住宅片区改造项目。2011年完成投资4.5亿元,德城区通过市场化运作实施。

(7)袁桥改造项目。2011年完成投资2.5亿元,经济开发区通过市场化运作实施。

(8)陈段庄改造项目。2011年完成投资1.8亿元,经济开发区通过市场化运作实施。

(9)芦庄改造项目。2011年完成投资2亿元,运河经济开发区通过市场化运作实施。

(10)石家园棚户区改造项目。2011年完成投资2.7亿元,运河经济开发区、运河开发建设投融资管理中心通过市场化运作实施。

(11)恒烁特钢小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一期9栋安臵楼,2011年完成投资1.1亿元,运河经济开发区通过市场化运作实施。

(12)“古运新城”建设项目。计划投资1.6亿元,其中,运河经济开发区投资2000万元,其余通过市场化运作。运河经济开发区实施,2011年完成。

以上城中村、旧住宅区、棚户区改造项目,由三区和市规划局按照建设大社区的要求,抓紧做出详细规划,报市政府审定后实施。

另外,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负责筹集4500万元,用于偿还历年城建工程欠款。

三、强化措施,确保城建计划的顺利实施

(一)加强领导,强力推进。成立中心城区城市建设指挥部,由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先运同志任总指挥,副市长翟长生同志,市长助理、副市级领导干部、市创卫办主任许绍华同志和市长助理、市住建局局长邵自升同志任副总指挥,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进一步明确任务,落实责任。要科学安排建设时序,道路建设要考虑交通便利情况,主要项目要在雨季到来之前竣工通车。要实行周通报、月讲评、半年一考核,进一步推动城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提升标准,打造特色。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和精致化、人性化、现代化的要求,强化精品意识,提升城市品质。进一步突出城市特色,做足、做活水、绿的文章,充分挖掘历史文脉,精心培育太阳文化,增强城市文化品位。加大太阳能推广应

用力度,在重点道路、景区、小区等大力推广应用太阳能,加快制定中国太阳城标准体系和地方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技术标准,拓宽应用范围,提升档次,扩大影响。

(三)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多渠道筹措城建资金。按照大融资、大经营、大开发的思路,坚持政府投入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积极发挥投融资平台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战略投资商参与城市建设。

(四)规范工程建设管理,打造阳光工程、廉政工程、优质工程。在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监理、施工、评估、资金拨付等各个环节,严格实行招投标制、政府采购制、工程监理制、项目资金管理制、财务审计制、竣工验收制等各项制度,严格履行环评、立项、土地等有关程序,做到依法办事,规范运作。

第五篇: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马鞍山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净地出让实施办法的通知

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马鞍山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净地出让实施办法的通知(马政[2008]78号)

当涂县、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马鞍山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净地出让实施办法》已经2008年9月26日市政府第1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遵照执行。二〇〇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马鞍山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净地出让实施办法

为进一步规范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工作,根据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一条 实行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净地出让制度。本办法所称净地出让,是指组织对外招标、拍卖或者挂牌出让的国有建设用地,应做到土地权属清楚、面积准确、规划条件明确且拆迁安置补偿任务已完成。不符合净地出让条件的土地一律不得出让。

第二条 土地供应计划。每年第四季度,市国土资源部门根据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产业政策、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计划和土地市场供需状况,编制下一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计划,报市政府批准后,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三条 土地出让收支预算。市国土资源部门根据各区政府、慈湖经济开发区提供的用地项目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等情况,编制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收支预算,报市财政部门按规定程序批准后执行。马鞍山经济开发区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收支预算,由马鞍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编制,报市财政部门、市国土资源部门备案。

第四条 土地报批。新增建设用地的报批费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由市国土资源部门和各区政府、慈湖经济开发区负责,列入土地出让收入成本。

第五条 土地征收和收购职责分工。各区政府按照市征地补偿安置办法,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拟供新增建设用地的征地拆迁及危旧房改造项目拆迁、补偿、安置等成本的审核支付工作。土地征收成本和危旧房改造拆迁、补偿、安置成本的相关资料分别报市国土资源部门、市房地产管理部门备案。市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市区国有存量土地收购、拆迁、补偿成本审核支付工作。

土地征收、危旧房改造项目的启动资金原则上由各区自筹解决,确有困难的,经市政府批准后,由市国土资源部门、市财政部门给予支持,项目用地出让后再行结算。

第六条 土地储备管理。收回、收购、征收后的土地,纳入政府土地储备库,由市土地储备机构负责管理。

第七条 土地出让收支管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或者挂牌出让收入,在提取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城镇廉租房保障资金后,市与区按比例分成。其中,商业、住宅、旅游、娱乐等新增经营性建设用地项目土地出让收入,市政府与区政府按5:5比例分成;危旧房改造项目土地出让收入,市政府与区政府按2:8比例分成。土地出让成本性支出(含新增建设用地报批费用)在区政府分成部分列支。

市土地储备机构收购的市区存量土地出让收入不实行市与区分成。市土地储备机构日常经费预决算管理,按照市财政部门规定执行。

慈湖经济开发区内的土地出让收入,在提取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城镇廉租房保障资金后用于土地出让成本性支出和开发区建设。

马鞍山经济开发区范围内土地出让收支管理仍按现行政策执行。

第八条 资金支付。土地出让成本性支出由市财政部门根据批准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预算,统一拨付市土地储备机构,市土地储备机构应按照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及时支付各区政府、慈湖经济开发区。市国土资源部门应加强对土地储备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

第九条 项目实施责任。市区存量土地收储项目由市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新增建设用地征收及危旧房改造项目由所在地区政府负责。市国土资源部门、区政府应与市政府签订责任状,明确交地时间及奖惩措施。

第十条 本办法由市国土资源局会同市财政局负责解释。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第十一条 发布部门:马鞍山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8年12月25日 实施日期:2008年12月25日(地方法规)

下载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编制2011年度中心城区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的通知(宛政[2010]67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编制2011年度中心城区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的通知(宛政[2010]67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