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幼儿教育模式对中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时间:2019-05-12 18:0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日本幼儿教育模式对中国幼儿教育的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日本幼儿教育模式对中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第一篇:日本幼儿教育模式对中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日本幼儿教育模式对中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1.研究背景:

幼儿教育是一门科学,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教育结构体系的第一环,是人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启蒙教育,它不仅为进入小学做准备,而且是为整个人生奠定基础。.0一6岁这一阶段,是儿童个体完美人格的建构比较重要的一个时期。古人日:.‘三岁看八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这一阶段,儿童的经历和体验将深远地影响其一生,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幼儿的教育。把幼儿的发展过程看成一个整体,在认知活动中和情感活动中,在心理结构的整体背景上去考虑幼儿的教育发展,尊重幼儿的主体性,重视幼儿的兴趣、需要及由此表现出来的能动性特点。卢梭曾说:“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见解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见解和感情去代替他们,那简直是愚不可及。”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幼儿教育。

从目前的我国幼儿教育的现状来看,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幼儿园教育都存在着对幼儿教育重视不够的现象,幼儿教育表现出明显的松散、混乱和无序状态,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存在问题,教学内容追赶潮流,许多家长急功近利,为满足“我孩子特聪明”的虚荣心,给孩子提早灌输各种小学才要求学习的知识,强教各种乐器。“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已开始出现问题,比如孩子因学习的压力而少有了天真、破坏,导致孩子的“知识消化不良”,到上小学时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许多孩子在疲于学习中抹杀了自己的想像力,长期处在机械读、写、背的学习状态中;甚至有些孩子还出现不同程度的自闭症。这些极大地制约着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发展。

日本作为我们的领国在教育方面有着自己的教育模式,在有些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日本幼儿园重视开展游戏,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方式, ,成为了日本幼儿园教育的特色。日本幼教实践注重使幼儿通过活动获得情感体验注重运动性游戏对儿童的意义,强调人格、身心整体发展。在游戏中,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为儿童创设支持性环境和心理气氛,而不是处处监督设防、管制、防范日本幼儿园教师多以伙伴身份出现,师生之间无距离感教育指导以隐性间接方式为主,引导儿童在游戏和自然真实生活中学习,使之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影响与感染,而不是硬性灌输、说教。日本幼教较注重以幼儿为主体,教育适合其自然天性值得我们思考学习。

2.研究目的结合当前中国幼儿教育的现状,在教育基本理论与社会实践调查相结合的基础上,着重挖掘日本幼儿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现代价值,着眼于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并剖析这些经验对我国当前幼儿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现实指导意义。其次,结合对当前日本幼儿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探求解决我国幼教问题的最佳途径,为推动我国幼教事业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切实可行的经验与对策。

3.研究方法

本研究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调查法、观察法和访谈法。

选择文献分析法,通过internet网检索和图书馆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选用调查法与访谈法旨在更深入了解当前幼儿教育现状,因为较之理论形态,其对幼儿发展的实际影响更为直接。

选用观察法是想通过直接观察幼儿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实际行为,分析出有利于幼儿的教学模式。

4.预期结果

崇尚自然!热爱自然!以儿童身心自然和谐发展为本,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中国幼儿教育在立足本土化的同时,也应该致力于吸取先进国家的教育精髓,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扭转过去那种应试教育的偏差,幼儿教育必须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必须尽快走出原有的教育误区,走上改革创新之路,与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接轨。

5.参考文献

(1)张燕.关于中国幼儿教育现代化的思考[J].学前教育,1998,(2)陈厚云加强心灵教育—日本幼儿教育的新动向,2000

(3)正泳雯 日本幼儿教育见闻2006

(4)钟志华吕效国刘凯峰幼儿教育问题面面观,2003

(5)曹云凤,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由一个幼儿教育场景引发的思考2006

(6)陈雪,四大举措力促幼儿教育发展———我国幼儿教育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2008

(7)束从敏 对“以幼儿为本”的思考2002

第二篇:日本的幼儿教育

Oct.16 2011

髙橋ゆかり

在中国有关“教育”的演讲

1.培养丰富的内心:

培养孩子关怀他人、协调性、感受性、创造性和他们所具有的自由想象能力和个性的方法和其重要性。

2.教养(礼仪):

如何培养在家庭和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孩子应该懂得的基本礼仪,如说“你好”“谢谢”“对不起”,培养孩子对长辈的态度,以及其重要性。

3.幼儿期游戏的重要性:

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渐渐学习各种规则,并在与人的交往中养成孩子照顾关心别人的意识,也能通过游戏教会孩子与人交流的方式和语言能力。此外也要注意怎么和孩子玩,如何培养孩子兴趣和玩具的选择方式。

4.饮食:

通过摄取平衡的营养,让孩子身心共同成长,再让孩子做适量的运动,使得大脑得到良好发育。不是仅仅强迫让孩子什么都吃,能够和家人一起享受愉快的用餐时间可以让孩子们喜欢上吃饭。让孩子帮忙一起在家里种小番茄,一起做饭,擦桌子等等,培养孩子对做出食物的人的感恩之情。

5.育儿咨询等关于育儿的援助(双亲)

帮助缓解在育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对于育儿的不安和烦恼。如,父母是否应该对于孩子的任何要求给予回应,等双亲应有的态度。

中国教育市场最需要的——

“培养宽大的胸怀”

当今中国侧重学力的教育占多数。我认为真正重要的不是让孩子“单单去做被教会的东西”,而是如何激发孩子的兴趣,以发自内心的意志去学习。并且在孩子幼儿期时,对于培养孩子丰富的内心而言游戏是不可欠缺的。从游戏中学习“次序”、“轮流”等社会规则,在合力协作去完成一些事情,帮助遇到困难的小朋友等,都是能够在游戏里很自然地学到的宝贵经验。

以下五项事情是培养孩子丰富内心所必须的:

1、礼仪

2、协调性和体谅他人的意识

3、通过独立思考而行动

4、创造性

5、身心的共同成长(饮食教育)

第三篇:中国幼儿教育

(三)国内外研究所涉内容的差异

国外研究者还比较了教师与家长关于儿童入学准备的观点,研究结果发现二者观点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其中,家长和教师观点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家长认为前阅读、写作和计算能力很重要,教师则认为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习方法很重要。此外,国外还有研究者考察了教师关于家长在幼小衔接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看法。有的教育者认为家长对于儿童的人学准备有着重要的作用,只要选择合适的方式,采纳学校给予的建议就可以。还有教育者意识到家长经历着一定程度的焦虑,并且愿意帮助焦虑的家长。不过,也有教育者认为家长并不一定需要知道很多与儿童在学校的生活相关的东西,这些是教师的工作。

此外,丹麦、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国的研究者还对托幼机构工作者以及学校教师关于托幼机构与小学之间的一致性与连续性的看法进行了考察(包括对幼小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看法等),各国研究结果差异较大。其中新西兰的学前教师明确反对那种为了实现托幼机构与小学课程的一致化,而让儿童的学前教育变得小学化的倾向。

相比之下,国内研究没有涉及到教师与家长关于入学准备观点的比较以及教师关于家长在幼小衔接中所扮演角色的看法,而只是比较了幼小教师对于入学准备的观点,原因可能在于国内研究者已经认识到幼小衔接教育实践中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观点的重要性,但对于家长的观点、家长所扮演的角色还未给予充分重视。然而,从生态学视角来看,家长对于入学准备的观点与教师观点之间的异同对于儿童顺利地实现幼小衔接将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国内相关研究还有必要探讨教师与家长关于入学准备观点之间的异同以及教师对于家长在幼小衔接中所扮演角色的看法,从而对家校合作、促进儿童顺利衔接提出针对性策略。另外,国内研究者没有探讨教师对托幼机构与小学课程之间连续性和一致性的观点,原因可能在于我国幼小衔接教育实践中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都较少,对于托幼机构与小学课程之间连续性的关注自然较少。

三、国外研究中儿童对于幼小衔接的看法

国外研究越来越关注到儿童对幼小衔接的看法,认为儿童能够在幼小衔接中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儿童的话语权得到尊重,这越来越被视为儿童人权的一部分。《儿童权利公约》让我们对儿童有了新的看法,将其视作一个有着与其年龄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权利与义务的个体和家庭、社会成员。相比于国内研究者尚未关注到儿童对于幼小衔接的看法,国外研究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考察了儿童对幼小衔接的看法。

(一)国外儿童对幼小衔接的认知

国外研究者调查了儿童自身关于入小学时需要具备哪些能力的看法,结果显示儿童认为自己应该了解有关交往和互动、学校规则、做事的方法和程序、班级和教师等方面的知识,在情绪情感和学习能力方面做好准备等。其中,同伴关系、学习能力、学校规则与做事的方法程序是提名最高的几方面。与此类似,道科特(Dockett)对澳大利亚儿童的调查也发现,儿童认为规则和情感态度是影响幼小衔接的最重要因素。同样,德国、冰岛和意大利的有关研究也显示儿童都认识到了幼小衔接中个体认识规则的重要性。

(二)国外儿童对幼小衔接的情感态度

新西兰、丹麦、挪威、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研究者就儿童对幼小衔接的情感态度进行了研究,包括较大规模的调查以及个案研究。结果显示,除德国的儿童对人小学态度基本积极外,其他儿童很大程度上表现出消极情绪。澳大利亚的研究发现儿童既有积极情感,又有消极情感,呈现出复杂性。其中,德国的研究与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采用了更直接的方式询问儿童的情感与态度。研究范式和方法的不同、研究对象的差异、友谊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都有可能造成儿童对于入学的不同情感态度。

(三)国外儿童对托幼机构与小学差异的认知

儿童能够认识到小学的任务与在托幼机构的任务有所不同,儿童在人小学前及人小学第一年时对于学校的评价表明他们很清楚入学是为了学习,并且他们已经认识到在学校是为了学习而不是玩耍。新加坡和意大利的研究表明,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儿童认为小学需要学习很多东西,没有任何玩耍的机会,并且担心家庭作业。英国儿童也同样表现出对学习的担心,尤其是对难度大的学习有焦虑情绪。在学校环境和自身身份认识方面,道科特和佩里(Doekett&Perry,2002)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认为小学很大,很多儿童害怕自己会在小学中迷路,找不到自己的老师和教室,但进入一所大的学校学习,又会让儿童认为自己长大了,因此开始很清楚地将自己与还在学前阶段的儿童区分开来。此外,学前儿童对于要拥有校服也会感到兴奋。

(四)国外儿童对成人的期望

在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幼小衔接过渡期,儿童表达出了期望获得成人帮助的愿望。儿童在两方面提及了家人的重要作用:在入学第一天,家人应该领他们去学校,并希望从家人那里了解小学。儿童意识到进入小学会带来改变,并且很多人希望自己适应这些改变;儿童允许成人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思想,并支持他们在托幼机构和小学经验之间过渡。这反映了儿童意识到他们自身缺乏知识,在新环境中确立自己的方向并不容易,但他们也希望自己现有的能力得到认可。

相比之下,国内关于儿童对幼小衔接看法研究的缺乏,表明了国内研究者对于儿童在研究中话语权的忽视,没有意识到儿童对于解决与自身相关问题的能力。国外研究者在研究中将儿童的意见与想法作为研究中考虑的一部分,一方面是对儿童权利的充分尊重和肯定;另一方面也使得研究中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从而使研究结果更为全面。因此,国内研究需要开始关注儿童对于自身相关问题的看法。

总体来看,对比国内外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看法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外研究最为主要的差异以及对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首先,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对于不同利益相关者看法的研究还缺乏大量实证研究数据的支持,并且缺乏系统性。因此,国内研究可以考虑首先着眼于全面、系统地调查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看法;其次,国内相关研究忽略了幼小衔接中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儿童的话语权。对于儿童话语权的尊重已经成为国外近年研究的趋势,国内关于儿童对幼小衔接看法的研究还有待开启;第三,国外研究将各个利益相关者对幼小衔接重要问题的认识进行了比较,尤其是进行了家长和教师、幼小教师之间观点的比较。这为促进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改善幼小衔接实践提供了参考。对于国内幼小衔接的研究而言,这种比较性的研究值得借鉴。

概述:美国的学前教育对我国的学前教育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以一个幼儿园一线教师的角度对美国学前教育与我国学前教育在幼儿数量、教师工作量、家长的教育观念、社会对学前教育的态度这四个方面进行简单、粗浅的比较。

关键词:美国学前教育幼儿园老师数量工作量

日前,在网上看到一段对幼儿园老师工作的描写,深有同感,觉得这真是再贴切不过的描述。它是这样写的“起的比鸡还早,干的比驴还苦,工资比民工还底,下班比小姐还晚。”不知您看了有怎样的感觉?

现今社会,新的观念、新的理论每天都在涌进来,学前教育界同样如此。很多专家一做报告就会说国外的学前教育是如何如何的,而我们又是怎样怎样的;美国的幼儿教师是怎么做的,而我们又是如何的;„„反正一句话讲的大体都是国外怎么怎么好,我们怎么怎么不如人家,我们应该怎么学习人家。一个又一个专家如出一辄的话语,又是理念,又是课改,让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只能跟在后面忙的团团转。可最终的成效又如何呢,为什么国外很多好的理念在我们的实际操作中不能很好的运用呢?除了一些主观的原因以外,还有很多客观的因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我想谈一下自己作为一个幼儿园一线教师的一些想法。

一、幼儿数量的不同

在美国,两个老师只带十几个孩子。可我们现在呢,幼儿园小班至少也要25个的孩子,很多都是接近30个。而中大班则要接近40个,甚至超过40个。

幼儿数量上的差距直接导致教学上的差异。而我们现在提倡的理念,课改的精神,更多的是适合小班化的教育。这么多的孩子,如何去个别观察,如何去详细记录,都有很大的难度。如果真的这么做了,势必会有很大一部分孩子被忽视,那么又真正关注了几个孩子呢?毕竟我们还是要关注整体。

二、教师工作量的不同

这一点,除了幼儿园的教师,恐怕真正了解的人不多。现在我们幼儿园老师的工作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忙!但可悲的是“干的比驴还苦”却没人知道。驴干的虽苦却还有人知道,就这一点而言,我们和驴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现在一般的幼儿园教师除了带班以外,还要做哪些呢?班级学期计划、班级学期小结、月计划、月小结、月目标、周计划、每天的备课、区角计划、区角记录、主题活动记录、个案、教养笔记、家园联系、育儿小知识、„„您千万看清楚了,还有省略号呢?而且以上这些都还只是要写下来的东西(现在大部分都是电脑打印)。

除了这些要写的东西以外,现在的幼儿园还有很多的“组”,“教研组”、“年级组”、“电脑组”、“课件组”、“双语组”„„这些“组”,每个人至少也得参加两个吧!有的甚至是全部参加,我们戏称为“百搭”。除了这些“组”的活动之外,还有定期的政治学习、党团活动、工会活动、教师大会,„„而所有的这些活动,几乎都是利用中午孩子们午睡的时间,教师空班的时间进行的。

此外,还有很多老师还要定期外出学习,各种区、片的活动,定期公开教学,„„老师们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甚至大多数的老师都会把工作带回家去做,主动回家加班,当然这是没有加班费的。

老师们哪里还有时间来准备教具、活动材料、环境布置呀?可是又不能不做,怎么办呢?简单:加班!

讲到这里我们再来说说那些所谓的课改和理念,什么主题、生成,真正花在孩子们身上的时间又有多少呢?

专家们做报告,讲到美国如何如何时,却又如出一辙的几乎都没有讲到美国的幼儿园老师要写哪些东西,除了带孩子还要做哪些。我不知道是美国的老师根本不用做这些东西呢,还是我们的专家根本就没有去关注过这一点。事实上,专家们,你们对于我们自己幼儿园老师们的这些工作又了解多少呢?可悲!

看到这里,一定会有人说,干嘛要做这么多写这么多,谁让你们干这么多,从来也没有人让你们这么做。这些一定是高高在上的人讲的话。因为每次的督导、调研、评比,不管是个人的还是幼儿园集体的,都有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看材料!前面忘了提:那么多的活动几乎都是要做记录的。您说:专家、领导要看的,这可是评比的依据呀!能不写吗?

不知道专家们什么时候也能来介绍介绍美国幼儿园老师的那些材料!

三、家长的教育观念不同

美国的教育确实有很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很多好的理念应该被引进、接受。例如,早已被教育界认同的观点:重视过程,重视能力的培养,而不要过多的关注结果。

这么简单的一句已经得到认同的话,真正实施起来又如何呢?大多数家长重视的还是结果,家长看到更多的还是结果。而一个幼儿园要想更好地创办下去,就一定要得到家长的认同,于是,幼儿园的老师们只能在教学理念与家长要求这对矛盾中痛苦的教学。

而这一点在美国,不用多说,国情所至根本就不成问题。

四、社会对学前教育的态度不同

美国在70年代就已立法确立学前教育的重要地位。1979年国会通过了《儿童保育法》(Child Care Act),1990年通过了《儿童早期教育法》(Early Childhood and Education Act),同年还通过了《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法》(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 Bill),该法于1995年作了修订。总统布什于1989年召集全国50个州的州长研究制定了《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提出了六项全国教育目标,其中第一项是:所有美国儿童都要有良好的学前准备。整个美国社会对于学前教育都有足够的认识。

而在我国呢?

前两天,有两个到上海的小学任教没多久的外地青年教师问我:在幼儿园,孩子们是叫你们阿姨呢,还是老师?

我想我国社会对于学前教育的态度已经无须多言了。而这样的差距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拉近的。

学前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第四篇: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幼儿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对于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幼儿教育

建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参与、自主学习和主动构建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建构主义这一理论对幼儿教育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为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促进幼儿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某个心理学家或教育学家个人的理论成果,而是众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关于建构主义知识、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索和总结的成果,他们主要包括杜威、维果茨基、加德纳,形成了众多建构主义理论流派,如个人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等。尽管不同的建构主义流派有各自的主张,但他们在学习理论上却有着共同的观点,即建构主义者都认为学习者是主动地建构他们的认知世界,提高认知功能,而不是通过单向传授被动地接受知识。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

知识观,是指对知识的认识、看法以及与此有关的观念的综合。它涉及到的一些基本问题有:什么是知识,知识有哪些形态,知识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客观的,但他们更强调,知识主要是由个人主动地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仅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而不是绝对的真理,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不同的个体会依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相同的命题进行不同的建构,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只有通过主动建构来完成。建构主义知识观引起了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的一系列变革,这一理论使幼儿教育工作者重新考虑如何帮助幼儿主动建构知识,如何更好地引导幼儿质疑、探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环境中,进行建构意义的学习。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定的刺激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信息加工理论者把人脑当成计算机,把学习看成信息的登陆、存贮、提取的过程;而建构主义者则认为学习是一个交互用的过程,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交互作用,即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积极主动地建构,从而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由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构成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环境,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促进的环境,是充满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的环境。学习的本质就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而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就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三)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不是接受知识的木偶,教师也不是传授知识的机器,教学不是简单的告诉,而是与学生交流、探究以及做出调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已有的经验基础,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从而获得新知识、新意义的建构。建构主意的教学策略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从而积极主动地建构客观世界的意义。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一)学习要配合儿童的认知水平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主体之外,而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认知结构。儿童是通过同化或顺应获得新知识的。同化是通过经验或认知结构实现对感觉资料的吸收。儿童积极主动地同化必须以已有的经验背景和认知结构为基础,因而在学前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儿童已有的经验背景和认知发展水平,教师为幼儿呈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要有利于幼儿积极主动地同化新知识。顺应是儿童借助与新知识或观念的接触,促进已有结构、图式发生改变的过程,或创立足以容纳新接触事物的图,或修正原有结构以容纳新事物的过程。调节是主体在新知识与已有认知水平发生冲突的情境中做出的对原有认知结构的调节。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冲突有助于幼儿认知水平的发展。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幼儿教师要利用好认知冲突,推动幼儿认知的发展,一方面要了解幼儿已有认知水平,为幼儿提供的教学、游戏等活动要能引起幼儿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和求知的兴趣;另一方面,认知冲突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要符合适度原则,远远高于幼儿原有认知水平的教学和游戏等活动,太难或非幼儿能力所能达到任务或游戏,会使幼儿对活动失去兴趣,不利于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的精神。因而,在幼儿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幼儿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幼儿提供最适宜的认知冲突,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的认知水平。

(二)重视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交互作用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交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幼儿思维处于感知运算阶段和前运算阶段,只有在与他人或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才能逐步建构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如幼儿只有在对物体的动作中,才能建构物体的轻重等概念。幼儿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真正建构出数理逻辑经验,如为了让幼儿掌握数的抽象意义,可通过让幼儿摆弄石子,时而将距离放大或缩小,时而改变计数方向和次序的过程中,幼儿最终发现总数始终不变,从而获得对事物量关系的认知并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在幼儿的实际教学中,教师为幼儿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游戏,在游戏和活动中,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的发展。

(三)重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同化作用的实现是儿童主动作用的结果。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和游戏是以幼儿自身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的。正如皮亚杰所言,“一切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和需要为先决条件”,兴趣实际上不过是同化作用的动力。人们对事物的兴趣和需要诱发认知冲突,教师利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激发幼儿适度的认知冲突,将幼儿对事物表面的兴趣内化,将幼儿的外部需要转化为内部需要,发展幼儿主动地探索事物的积极性和认知事物的能力。

(四)重视幼儿之间的交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情境就是指为学习者创设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为学习者的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提供一定的情境。协作发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协作,而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会话有助于引发学习者自我反思,从而促进原有认知结构的发展。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师幼之间、幼儿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能够有力地促进幼儿语言、情绪、社会性以及认知的发展。幼儿只有在与其他幼儿交流时,才会知道其他人的看法并非都与自己的一样,这样幼儿就不可避免地要进行辨别、思考,从而学会从他人的立场去思考问题,从而有利于幼儿养成批判性、客观性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利于摆脱幼儿的自我中心状态。

(五)为幼儿创设一个开放的良好的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学习者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实现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对于幼儿来说,教师的引导、支持和鼓励以及丰富的可供探索的物质环境和安全的心理环境,是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和进行意义建构不可缺少的条件。幼儿园应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使幼儿在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的交谈中,体验到语言交流的乐趣,乐于与他人交往,学会互助、合作和分享,学会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同时,幼儿教师应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造宽松安全的环境,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探索,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提问,发表不同的意见,从而让幼儿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为了让幼儿获得丰富的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幼儿教师必须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可供探索的活动环境,如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为幼儿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条件。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中,幼儿逐渐对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的概念,学会运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和游戏中的简单问题。教师对幼儿的爱护、支持、鼓励和引导,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符合卫生安全的教具、玩具以及可供游戏和活动的安全的环境,有利于幼儿的自主探索、学习和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不同主体依据自己的经验背景进行意义建构,强调学习是一个交互作用、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本质上是强调对人的主体价值的尊重。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幼儿教育工作者应注意主动为幼儿创造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的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使幼儿在一定情境中学会合作、相互协调和会话,自主建构意义。同时,幼儿教育活动的内容应考虑到幼儿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重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以循序渐进的原则,有计划地选择和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内容,促进每个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自主地进行意义建构,促进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第五篇:浅析中国幼儿教育论文

浅析现代中国幼儿教育

--以贵州省贵阳市儿童教育模式为例

(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网络工程1501 李秋)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写到: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教育从幼儿开始,关乎父母、社会、国家。现以贵阳市上知教育幼儿园的教育形式为例,展开对儿童教育的认知,进而浅析父母、家庭、社会、心理等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关键词】儿童教育 家庭和睦 心理 成长

一、家长负责,负担起“启蒙老师”的义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可不少家庭对孩子是:批评多于表扬,禁止多于提倡,指责多于鼓励,贬低多于欣赏,威胁多于启发,命令多于商量,放纵、宠爱多于正确引导。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就造成了在当今社会家长无法跟孩子沟通的普遍现象。根据专家的研究,沟通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看看你的孩子是在哪种情况下成长的: 第一,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 第二,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好斗逞强; 第三,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 第四,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充满自信; 第五,赞许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爱人爱己; 第六,认同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把握目标; 第七,友善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会对别人多一份关爱。怎么才能让家长与孩子之间产生真正的心灵沟通呢?

(一)要树立威信,注重言传身教。

家长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在孩子心目中树立威信。这是家长与孩子真诚沟通的基础。试问,一个不爱学习只顾自己吃喝玩乐的家长,一个一问三不知、品行恶劣、行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家长能培养出好孩子吗?

(二)要营造氛围,注意亲子教育。

大多数家长都是以忙为理由,忽视亲子教育。父母的亲子教育应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前面,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教育,不断学习,提升教子能力,方可赢得孩子的尊重和爱戴。家长可以与孩子同看一本书,陪孩子一起阅读。亲子共读,使家长和孩子共同体验读书的收获与快乐。这是家长和孩子相互沟通的桥梁。

(三)要少批评,多赞美,让孩子自尊、自信。

恰到好处的赞美是家长与孩子沟通的兴奋剂、润滑剂。这也是与孩子沟通交流的关键。赞美鼓励使孩子进步,批评抱怨使孩子落后。千万不要用放大镜看孩子,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点的。总之,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赏识才能成功,抱怨将导致失败。

(四)对孩子严格要求,科学管理

我认为从小给孩子制定严格的标准,规范孩子的行为,真正做到明是非,懂道理是很重要的.这样可以让孩子从小养成严格要求、奋发向上、乐观自信、规范行为、明辨是非的好习惯.具体做法如:1.让孩子知道学校的规定都是有道理的,即使存在缺陷也是在不断完善中,所以作为学生要严格执行学校的规定,做遵守纪律的模范.2.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作业完不成是一种渎职行为,所以在完不成作业的情况下家长可以强制不允许看电视、上网,其实这样时间久了孩子也就习惯了.3.教育孩子要有感恩的心,让孩子从小感谢社会,4.我们在制定标准,规范孩子行为的时候,一定要和孩子一起,让孩子参与,这样就会增加其主动遵守的自觉性,和孩子平等就会增强孩子的自觉执行力度.二、家长和孩子的关系

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大概分为三种:1.领导一样的关系:我们知道孩子的品行和未来受到外界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了.因为家长是孩子的领导,有义务把握孩子前进道路上的方向.2.师生一样的关系: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想这应该是每一个家长都明白的道理.也是第一个教会孩子认识外部世界的老师.3.朋友一样的关系:父母既然是孩子的老师,也应该是孩子的益友.朋友的关系是平等而又友爱的,也是相互尊重的.这一点是处理好其他一切关系最基本的条件.孩子心灵的港湾,需要家长和孩子之间这种朋友的关系来予以维护.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不应该独立的存在,维护和完善了这些关系就维护了家长的尊严的职责,维护了孩子成长的权利和受教育的义务.当你感到你和孩子之间是拥有领导、慈师、朋友的关系的时候,你会成为一名最合格的家长.三、从社会的高度重视儿童教育事业

儿童教育是国家发展及民族振兴的希望。宋庆龄始终从民族与国家的高度关心儿童成长,这也是她儿童教育思想的最重要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多次指出,少年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及民族的希望,是共产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她曾多次指出“:有些事情是可以等待的,而儿童的教育则是不能等待的。”

(一)培养儿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1.将最宝贵的东西留给儿童,是宋庆龄儿童教育的核心

她认为儿童教育过程中,物质教育是重要的,我们应该像保护幼苗那样照顾他们。但是,好的物质条件还不够,还需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比物质教育更重要。宋庆龄认为全社会都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儿童教育上面,儿童教育是国家赋予一切成年人的责任,将最宝贵的东西留给他们,教会他们如何生活、工作等。

2.努力让儿童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为了让下一代更好地成长,为国家及人民服务,宋庆龄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从现在抓起,精心培养儿童。德智体美等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德育来说,宋庆龄认为,德育有阶级性,我们应从这个观点出发考虑如何培养儿童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在体育方面,宋庆龄强调健康的身体对于儿童教育非常重要,要加强体育锻炼,从小就应培养儿童养成保护眼睛、锻炼身体的习惯,艰巨的工作需要健康的身体来承担。让儿童在德、智、体等方面健康发展,成为既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又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健康身体的接班人与建设者。

(二)宋庆龄儿童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

1.社会各界都应支持儿童的教育事业

教育是一种社会行为,要做好儿童的教育工作,应协调好家庭、学校,甚至社会各方面的工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所以家庭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单位。宋庆龄认为对待孩子的教育,父母应有正确的认识,坚持正面教育,采取说服、鼓励等多种方法进行长期的教育。

2.通过典型形象对儿童实施教育

宋庆龄认为,儿童的教育应有针对性,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通过典型形象进行多种教育活动。首先,儿童喜欢模仿,有着很强的可塑性,为此,她指出“:父母及社会各界人士应为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因为儿童更容易从同辈群体中获得教育。”其次,宋庆龄认为,爱是有原则的,对于孩子的一些缺点,坚决要纠正,不能纵容,否则便将孩子培养成好吃懒做,追求个人享受的坏习惯。最后,宋庆龄还非常重视良好的环境对孩子情操的陶冶,她说“:孩子从出生之日起便受到良好环境的影响,他们是染于苍则苍,生活环境随时影响着孩子。”这就需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其中包括家庭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充分发挥环境的陶冶作用。

四、心理反映儿童的灵魂,对其成长起致命作用

(一)农村心理异化的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1.家庭教育缺失。

2.学生成绩不理想。

3.留守儿童情感严重欠缺。

4.价值观与人生观偏离。

5.犯罪与越轨现象严重。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探析

1.家庭方面。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家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代理监护人要么年事已高,除照顾孩子的基本生活外,无力教育孩子;要么是文化素质低下,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从而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削弱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

2.学校方面。学校是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社会化主体,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学校无法及时联系到家长,进而无法和他们一起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监管。其次,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寄宿制学校少,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统一管理,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社会化的不足。

3.社会方面。学校或社区在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建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新建留守儿童托管中心、教职工代理家长等方面都需要大量资金,许多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都停留在方案制定上,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心理上的关爱成必不可少的存在 1.构建留守儿童关护网络,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党政组织为主体的关注管理网络;以教职员工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以群团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络;以政法部门为主体的社会监管网络;以报刊、电视台为主体的媒体呼吁网络。这六大关护网络要紧密联系,互相配合,齐心协力,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尽心尽责,营造良好环境。

2.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立,能够使留守儿童每天24小时在学校教师的监护下,学习质量有保证,生活水准有提高,行为习惯养成有优势,学习成绩有提高。

3.架设“心桥”,加强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书信、电话、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留守儿童的家长或代理监护人主动沟通、经常联系,让家长(代理监护人)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要求孩子每周与家长通话一次,教师每半月与家长联系一次,互通情况,反馈信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4.净化留守儿童校园周边环境。严格执行中、小学校园周边200米内不得有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营业性网吧不得让未成年人进入。

5.组建“一对一”的学生帮扶小组,帮助留守儿童提高学习成绩。

6.办好“留守儿童之家”。提高监护人的家庭教育素质。学校还可以结合教师岗位设置、绩效工资改革,组建留守儿童关爱教师队伍,安排专人组织留守儿童到“留守儿童之家”活动,消除他们在长假的孤独感,减少他们对亲人的思念,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

五、总结

总之,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各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要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2]《幼儿教育》宋庆龄

下载日本幼儿教育模式对中国幼儿教育的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日本幼儿教育模式对中国幼儿教育的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国幼儿教育见闻及启示

    美国幼儿教育见闻及启示 来源:早期教育 近期,笔者在美国参观了多所幼儿园,并和美国幼教工作者进行了多次交流,现就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大家做一交流。 一、美国幼儿园类型多样 美国......

    幼儿教育

    一、为什么要学说普通话,并从幼儿抓起 (一)幼儿期是学习语言、形成口语的关键时期。孩子好模仿,敢讲敢说,喜欢与人交往,如若幼儿学语言的最佳年龄期受到了方言的影响,形成方言语音......

    幼儿教育

    教研活动制度 1、活动时间  定期开展:保证教研活动时间,定时组织教研活动。  参与考勤:教师必须遵守教研活动时间,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2、活动内容  以园为本:制定活动计划和内容......

    幼儿教育

    早期阅读的指导策略 再许多家庭中,孩子拥有许多玩具,可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则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为人父母者认为孩子还太小,不认识汉字,不可能进行阅读,也就没有必要浪费......

    幼儿教育

    邱多江乡农牧区基层党建示范 点工作情况总结中共曲松县邱多江乡基层党委1个,总支6个,全乡党员共153名。根据2010-2011年度开展新一轮“五个好”党组织建设的规划。县委高度重视......

    幼儿教育

    宝安区民办幼儿园申请办园材料目录 一、申请筹设民办幼儿园 (一)申请筹设民办幼儿园申请报告(原件) 1.内容应当包括:举办者、培养目标、办园规模、办园形式、办园条件、内部管理体......

    幼儿教育

    幼儿园师资培训计划 一、 基本情况分析: 加强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是我园三年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如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开展师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如何使先进的教育......

    幼儿教育(★)

    《理县农村幼教事业的实践和成效》观后感 今天晚上在校领导的组织下,我们观看了理县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实践和成效的专题片,观看了以后觉得获益匪浅。在影片中主要讲到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