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材料10-3:应用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实例
阅读材料10-3:应用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实例
用循环经济解决电子垃圾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学教授 王维平
●电子垃圾污染危害人类生存环境
●每年报废1500万台电视机冰箱洗衣机令国人头痛
电子垃圾污染亟待解决
我国正在进入电脑和家用电器报废的高峰期。据统计,目前我国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的社会保有量分别为3.7亿台、1.5亿台和1.9亿台。从2003年起,我国每年至少有500万台电视机、400万台冰箱、600万台洗衣机需要报废。再有,电脑的更新率、报废率也很高。如何安全处理这些数目庞大的废旧电子垃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果将废旧电器随垃圾填埋,将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若将处理后的废酸液、挥发气体、废渣等排放到环境中,将直接危害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生存。一粒纽扣电池泄漏后,就将污染60万升水,等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而我国每年生产的14亿只电池中,回收利用的不足1%。电视、空调、手机、音响、电脑等电子产品,含铅、镉、汞、六价铬、聚合溴化联苯PBB、聚合溴化联苯乙醚 PBDE 等多种有毒有害材料。资料显示,每一台电视机或电脑显示器中平均含有4 8盎司铅。而铅一旦进入土壤会严重污染水源,最终将危害人类、植物和微生物,还会对儿童的脑发育造成极大的影响。
同时,电子垃圾中含有大量可回收利用的聚酯、塑料、玻璃、稀有贵重金属等资源,用循环经济手段,可以改变传统资源消耗模式,消除污染,变废为宝,实现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双赢。
法律政策、产业技术、公众行为是三大支撑
循环经济是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许多国家对此进行立法并积极推进。欧洲每年600万吨电子垃圾充斥垃圾场。2001年,欧盟提出要求,电子产品的生产者必须负责回收利用包括电脑、移动电话、电视机、冰箱和洗衣机等在内的电子废弃物。隶属欧洲议会的环保委员会2001年5月制定了欧盟地区电子废弃物回收标准,电子产品生产厂商必须最少回收90%的废弃电冰箱及洗衣机。在个人电脑方面,回收比率则将达到70%。对于已在使用中的电子产品,制造商将按其目前市场占有比重分摊交纳费用,铅、镉等重金属危险物质将自2006年起禁止在电子产品中使用。
在解决电子垃圾问题过程中,从管理操作层面看,核心问题是解决好利益与责任的平衡。鉴于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中国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在电子产品及其废物产生的全过程中,责任主体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他们是电子产品的受益者,也应当对电子垃圾的最终处置承担
1责任。对于收集、拆解、处理和再利用者,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由于其成本高于收益,因此应当获得来自前者的责任补偿,以确保在没有二次污染的情况下获得微利。
电子垃圾中含有大量可回收利用资源。为此,法律政策支撑、产业技术支撑和公众行为支撑缺一不可。没有法律政策支撑体系,电子垃圾问题的解决就不可能成为国家意志,得到具有强制性的全面实行;没有产业技术支撑体系,电子垃圾就不可能在利益的驱动下转化为新的产品;没有公众行为的支撑体系,电子垃圾问题的解决就不可能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全面的施行,法律政策和产业技术的作用亦难以发挥。
当务之急是为循环经济立法
从各国立法情况看,1992—2001年许多国家颁布了《循环经济法》。美国要求通过资源消耗削减和再循环,减少50%废弃物。德国1996年就颁布实施了《循环经济垃圾法》,以及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规定。2000年日本颁布了《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和一系列实施性法规,实现了环境经济的双赢。东京在1989年之前生活垃圾一直在逐年增加,收运和处理垃圾的费用不堪重负。1989年后,垃圾产生量已逐年减少,还回收、再生了大量资源,总计节省收集、运输和处理垃圾的直接费用达67
亿美元。
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其核心问题是资源利用
率。为了及时、有效应对电子垃圾问
题,我国有关部门正在起草中国回收
利用电子垃圾草案,有望明年出台。草
案将体现以下特点:1.借鉴国外先进
经验,规范电子垃圾回收这个新兴产业。2.国家给予电子垃圾回收业政策上的扶持。3.电子垃圾处理费用考虑由国家、企业和消费者共同承担,但具体比例还没有确定。
总之,解决电子垃圾问题,首先要源头减量,尽一切努力减少报废;其次是再生利用;再有,要严禁污染环境,采取无害化处理。
摘引自:《光明日报》2004-06-10(C3)
铜陵 产业生态链变废为宝
科学发展 共建和谐
元旦假期本是走亲探友、休闲旅游的好日子。而对于铜陵金蟾矿业公司员工来说,这三
天则是忙上加忙的时候——这个安徽省最大的黄金生产企业,正在进行由国家发改委和科技
部扶持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试生产。忙碌归忙碌,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程吉林一翻开各种生产数据,就抑制不住兴奋:“项目的成功运行标志着生态矿山系统的形成,企业不仅有望实现污染零排放,而且变废为宝,‘吃红山’的能力也大大增强。”
程吉林说的“红山”,是长期困扰铜陵市环境的“三座大山”之一。铜陵是以产铜著称的资源型工矿城市,从炼出“新中国第一炉铜”几十年来,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历史形成的黑色铜水淬渣山、红色硫酸渣山和白色磷石膏山这“三座大山”,长期压得铜陵人透不过气来。
为挖除“三座大山”,铜陵人可没有少花气力,但单纯治污一直收效甚微。近几年来,铜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了积极主动的转型探索,明确提出了打造“生态山水铜都”的目标,并开始了铜陵市和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分别作为国家循环经济首批试点城市和试点企业的“双试点”工作。在与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良好合作过程中,铜陵市决定把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放在首位,通过打造生态产业链让“三座大山”变废为宝。
循环经济理论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废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原料。铜陵市通过科学配置和政府调控的双管齐下,促进不同行业间的联合,积极构建冶炼、化工、能源和水泥建材行业间的生态产业链。在市长张庆军的联系帮助下,金蟾矿业公司与铜化集团华兴公司携手合作,后者利用现有的装置焙烧制酸,前者再将制酸的废渣“红土”用来选金、选铁,实现双赢。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引导,提高了不同行业间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六国化工等磷肥企业利用产生的磷石膏生产石膏板,做成增强球作为水泥助凝剂;钢铁厂每年产生的20多万吨高炉渣,发电厂20多万吨粉煤灰作为海螺公司等水泥企业的优质原料;金昌冶炼厂等冶炼企业利用产生的中和渣、锅炉渣制砖。
为了生态产业链更加稳固,铜陵市努力提高企业“生态系数”。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利用冶炼炉渣生产造船厂需要的除锈磨料;将其所属制酸企业产生的含铁量56%以上的硫酸烧渣,供给钢铁厂炼铁。金蟾矿业公司采用先进工艺,将在选矿浮选阶段产出的尾矿部分进行二次尾矿浮选,选出的金、硫和铁矿进入硫精矿系统,最后吸干榨尽的尾矿经过滤作为水泥添加剂外销水泥厂,矿石循环利用价值提高一倍以上。市委、市政府还适时对产业布局进行生态化重构,2005年7月,铜陵市正式成立规划用地28平方公里的滨江循环经济工业试验园,园内每个企业都以上游企业的排放物为原料,循环利用,努力达到“零排放”,已经落实了总投资120多亿元的入园项目。
产业生态链让“三座大山”变废为宝,今天的铜陵,“黑山”、“红山”已基本消失,“白山”也在渐渐矮下去,不久就会被“吃”得干干净净。铜陵市委书记沈素琍介绍说:2005年,铜陵废
水排放总量、下降33%,二氧化硫回收利用率达92.6%,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达62.63%,综合利用产值达15亿元;据目前初步统计反映,2006年的成效更为明显。
摘引自:《光明日报》2007-01-09 03:33,(本报记者 李陈续通讯员 章祎)
专家点评:每个地方都能找到循环经济切入点
生态保护包括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的改变,这都要建立在环境伦理观的基础上,我们要尊重和善待自然,关心自己并且关心全人类,着眼当前且思虑未来。
传统经济遵循的是“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单向的线性过程,其结果是地球上的资源和能源越来越少,而垃圾和污染却日益增长。其主要特征是经济增长速度与资源消耗强度、环境负荷强度在速率上成正比,形成典型的“三高一低”模式,即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和低利用。而循环经济按照3R原则,形成典型的“三低一高”模式,即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
铜陵的做法显示出了在循环经济理论引导下,地方政府和企业只要积极进取,勇于实践,化害为利,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化污染为资源,是完全可能的。他们的探索也为循环经济立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但循环经济的内涵非常丰富,再生利用很重要,不少地方将其作为循环经济的起步点,这很好。但我们不能把循环经济完全等同再生利用,因为前端的资源减量与过程的清洁生产更重要。有些地方的循环经济,就适合从这些方面入手,或者说,循环经济本身有多条切入点。循环经济的三个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除了减量化原则应放在首位,全过程都必须做到无毒化、无害化。减量化关注GDP增长,但更关注GDP的增长质量。比如,产品过度包装产生的GDP本身就是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体现;此外,低劣产品也在加剧污染,古代的建筑物,比如故宫,可以保持五六百年,但现在一些建筑物的寿命只有二三十年。虽然从短期效益上看,短寿命的建筑物和商品创造的GDP比长寿命的建筑物和商品高,但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环境。
用GDP衡量经济发展和考察政府政绩有很大片面性,建议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建立一套包含经济增长、资源消耗、环境质量和人民福利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反映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
只有政府转变了政绩观,企业转变了生产模式,消费者转变了消费模式,循环经济的探索才可能由浅入深,内涵才可能由简单而丰富。铜陵市相关企业在循环经济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相信他们的道路会越走越宽阔,越走越符合生态文明。
摘引自:《光明日报》2007-01-09(2)(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
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杜邦化学公司模式
20世纪80年代末,杜邦公司的研究人员把工厂当作试验新的循环经济理念的试验室,创造性地把循环经济三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相结合的“3R制造法”,以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他们通过放弃使用某些环境有害型的化学物质、减少一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发明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到1994年已经使生产造成的塑料废弃物减少了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0%。
企业之间的循环经济——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模式
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是目前世界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这个园区的主体企业是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厂,以这4个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生产中的原料,减少了废物产生量和处理的费用,还产生了经济效益,形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燃煤电厂位于这个工业生态系统的中心,对热能进行了多级使用,对副产品和废物进行了综合利用。电厂向炼油厂和制药厂供应发电过程中产生的蒸汽,使炼油厂获得了生产所需电厂40%的热能,制药厂获得了所需的全部热能。通过地下管道向卡伦堡全镇居民供热,由此使镇上3500座燃烧油渣的炉子不再使用,减少了大量的烟尘排放,将除尘脱硫的副产品工业石膏,全部出售给附近的一家石膏板生产厂。同时还将粉煤灰出售供筑路和生产水泥之用。
第二篇: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摘要: 本文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产业等各个方面综述了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及针对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叙述。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环保
一、引言
循环经济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一个关键词,这是由人口资源环境国情及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关于循环经济的内涵,可谓见仁见智:目前主要是从人与自然关系、技术模式、经济形态等方面表述的。中国有什么样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什么样的制度保障?
二、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实质
循环经济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实践基础。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崇尚节俭、尽量做到物尽其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基础。发展循环经济在我国有一个内涵不断扩大、思路逐步清晰、重点不断调整的过程:如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政策激励等措施,鼓励企业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业“三废”的“吃干榨尽”;从1994年国家倡导清洁生产,现在又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说,这些都是我国寻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3R原则),这成为许多研究者的共识,并将减量化解释为输入端方法,再利用侧重于生产过程,再循环属于输出端方法。“3R”来自于杜邦的“3R 制造法”,三者均是提高资源效率的途径。将之用来指导企业生产无疑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但作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遵循的原则尚嫌不够,更应强调资源效率和环境友好。在市场经济日臻完善、政府职能转变的条件下,我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质,是用发展的思路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矛盾,降低发展成本,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
对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的我国来说,循环经济首先是资源节约战略。循环经济追求的不是简单地降低资源消耗,而要使资源尽可能得到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从而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目的。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工业化模式,我国不能照搬。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我们必须将节约放在优先位置。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和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一直是我国资源节约的主要手段,也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涵。减少污染物排放是循环经济的另一个题中之义。工业污染防治的最初措施是“末端治理”。这是一种只投入不产生经济效益的措施,即使在发达国家也已改变了这种费而不惠的技术路线。清洁生产强调生产的全过程控制,从源头削减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实际上,这也是企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如果说清洁生产主要在企业内部施行的话,循环经济则可以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配置资源:通过延长产业链,将上游的废物变成下游的原料,以及能源的梯级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比如,火电厂的粉煤灰是固体废弃物,但可以用来生产多种建材,变成具有市场价值的商品,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无论是从物质循环角度考察,还是从物质代谢或产业共生关系角度分析,生态农业实际上就是循环经济在农村的实现形式。经济学史研究表明,中国在900多年前的珠江三角洲就出现“基塘系统”雏形。中国农科院的专家总结了200多种生态农业模式,从物质流的角度看主要有三类。
1、种养殖业复合系统
种养殖生态农业系统中存在着物质代谢和共生两种类型。其中,以基塘复合模式为代表的模式,实质是物质的代谢或循环;以稻鸭系统为代表的模式,实质是营养物的共享。
(1)基塘复合模式
在我国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存在类型众多的基塘模式。其中,种在基上的植物类型因地而异,同样养在塘里鱼也有很多品种。但抽象出来的物质循环方式和原理是一样的。桑基鱼塘。这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类型。在珠江三角洲北部地区、杭州等地均有分布。鱼塘养鱼,塘泥为桑树生长提供肥料,桑叶为蚕提供食粮,蚕的排泄物为鱼提供饲料,形成一个物质流的循环。
蔗基鱼塘。这种系统结构较简单,嫩蔗叶可以喂鱼,塘泥肥蔗,塘泥促进甘蔗生长,起催根作用使甘蔗生长快;塘泥含大量水分,对蔗基上甘蔗生长起明显作用。一些地方在蔗基养猪,以嫩蔗叶、蔗尾、蔗头等废弃部分用于喂猪,猪肥用于肥塘。
果基鱼塘。各地在塘基上种的果树种类很多,例如,香蕉、大蕉、柑橘、木瓜、芒果、荔枝等等,同一地点的果品也有变化,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一些地方在高杆植物下养鸡、鸭、鹅等家禽,既可以吃草、虫,又可增加经济收入,家禽粪便还可以肥地,可谓一举多得。
此外,还有花基鱼塘、杂基鱼塘等类型。前者是在基上种养各种各样的花,后者则在基上种植蔬菜、花生等经济作物。
(2)稻鸭(鱼)共生模式
在我国南方一些水网地区,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在长期的实践中,劳动人民探索出了丰富多彩的稻田生态模式,如稻田养鱼、稻田养蟹、稻田养虾、稻田养鸭等。稻田里养鸭是一种“人造”共生系统,它利用了动植物间的共生互利关系,利用了空间生态位和时间生态位以及鸭的杂食性,将鸭围养在稻田里,让鸭和稻“全天候”在一起,以鸭捕食害虫代替农药治虫、以鸭采食杂草代替除草剂、以 鸭粪作为有机肥代替部分化肥,从而实现以鸭代替人工为水稻“防病、治虫、施肥、中耕、除草”等目的。
一般地说,不同种养殖业间的废弃物相互利用,不仅减少了水稻化肥农药使用量,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还可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2、以沼气为纽带的各种模式
这种模式一般可以概化为:农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之后物质循环和能量利用。
(1)北方的“四位一体”模式
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构成“四位一体”模式。简言之,就是建大棚利用太阳能养猪养鸡、种植蔬菜,以及人畜粪便作原料发酵生产沼气用于照明,沼渣作肥料又用于种植,从而形成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农村的能源供应,改善农民的卫生和生活环境,又可以减少农作物和蔬菜生长中农药化肥的使用,提高食品品质和食品安全。(2)西北“五配套”模式
这是西北地区解决干旱区的用水,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具体做法是:建一个沼气池、一个果园、一个暖圈、一个蓄水窖和一个看营房。实行人厕、沼气、猪圈三结合,圈下建沼气池,池上搞养殖,除养猪外,圈内上层还放笼养鸡,形成鸡粪喂猪、猪粪池产沼气的立体养殖和多种经营系统。
3、种、加复合模式
在全国各地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中形成的“市场+公司+科技园、基地+农户”的模式,不仅实现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而且还出现了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在这些模式中,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形成了“种-加-肥-种”、“菌—肥—种”的生态农业产业链,形成可持续农业的经济增长模式。北京留民营按照生态学原理,通过对太阳能、生物能等的综合利用,建大型高、中温沼气发酵池两座,不但能变废为宝,还改良了土壤,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后劲,使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促进了农业的良性循环,实现了农业上的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
(二)生态工业模式
1、产业间共生模式
所谓产业间共生,主要是指第一、第二产业之间存在物质共生关系。从实际看,我国许多地方存在这种产业共生联系。作为主要特征,这种模式的起点均是吸收太阳能的植物。
(1)贵糖模式
以生态工业为基础,由六个子系统组成,分别为:蔗田系统、制糖系统、酒精系统、造纸系统、热电联产系统和环境综合处理系统组成,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衔接起来,形成一个比较完善和闭合的生态工业网络,不断充实和完善示范园区的骨架,形成制糖、造纸和酒精生产基地,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多门类工业和种植业相结合的工业共生网络以及高效、安全、稳定的制糖工业生态园区。
(2)林纸一体化
这一系统的外部投入也是太阳能;产业链起点物质是可再生资源。林纸一体化是国家发展造纸工业的方向。我国造纸业长期以草浆为主要原料,烧碱等化学品消耗量大,回收循环利用难度较大,生产中的黑液对环境污染严重,一些小造 纸厂的产品质量也难以提高。使用木浆造纸,可以解决黑液问题,且木纤维的废纸有利于多次循环使用。林纸一体化,不是通过砍伐原生林来增加木浆产量,而是通过林业企业和造纸企业的联合,通过速生丰产用材林为造纸企业提供原料。造纸业的发展,又促进用材林的建设,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3)海水的“一水多用”
我国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紧缺,但有丰富的海水,其中还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从严格意义上说,海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在海水利用方面,常规的工业包括海水的直接利用,如用于发电的冷却等、盐业、海洋化工,如从海水中提取有用的化学元素等。在这些产业的发展中,一些地方和企业,围绕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了许多海水利用模式,例如山东海化、鲁北化工等,均有这类实践。在鲁北的产业共生实践中,热电厂利用海水产业链中的海水替代淡水进行冷却,既利用了余热蒸发海水,又节约了淡水资源;磷铵、硫酸、水泥产业链中的液体SO2用于海水产业链中的溴素厂提溴,硫元素转化成盐石膏返回用来生产水泥和硫酸;热电厂的煤渣用作水泥的原料,热电生产的电和蒸汽用于各个产业链的生产过程;氯碱合成氨生产,钾盐产品用于复合肥生产。各个产业链内部和产业链之间的共生关系达17个,包括15 个互利共生关系和2 个偏利共生关系。其中,利用海水逐级蒸发、净化原理,在35公里的潮间带上,建成百万吨规模的现代化大型盐场,构建了“初级卤水养殖、中级卤水提溴、饱和卤水制盐、苦卤提取钾镁、盐田废渣盐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海水送热电冷却、精制卤水送到氯碱装置制取烧碱”的海水“一水多用”产业链。
2、以矿业为龙头的共生模式
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起点,构成一大类的物质循环和共生模式。这类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产业链的起点来自于地球历史上形成的物质,是不能再生的,开一点就会少一点。
(1)低品位矿产的产业共生
矿石采掘、选矿及冶炼三个环节的衔接,可形成矿业的共生模式,矿石采掘、选矿及冶炼之间的“食物链”是“矿石采掘→选矿→冶炼”,矿业开发之间“食物网”关系较弱,但与其他行业生产企业之间仍可能广泛存在着。例如,鲁北化 工股份有限公司依托磷石膏制硫酸同时联产水泥,形成磷铵配套硫酸、水泥生产共生模式。利用生产磷铵排放的磷石膏废渣制造硫酸并联产水泥,硫酸又返回用于生产磷铵。用生产磷铵排放的废渣磷石膏分解水泥熟料和二氧化硫窑气,水泥熟料与锅炉排出的煤渣和盐场来的盐石膏等配置水泥,二氧化硫窑气制硫酸,硫酸返回用于生产磷铵。既有效地解决了废渣磷石膏堆存占地、污染环境、制约磷复肥工业发展的难题,又开辟了硫酸和水泥新的原料路线、减少了温室气体的 排放。
2、以煤炭为核心的联产形式
近年来,我国不少煤炭企业(集团)制定并实施新的发展策略,以煤炭资源为核心,选择先进适用技术,通过洁净煤利用和转化技术的优化集成,实现能源化工的联产、洁净,形成了煤-电、煤化、煤热电-建材等发展模式,有效提高了资源效率,降低了成本,从而达到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兖矿、平顶山等集团提出“以煤为本,煤与非煤并重”,“以煤炭资源为依托,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为标志”,构建煤化工、煤电铝、金融和第三产业四大非煤支柱产业。资源枯竭型城市阜新在进行经济转型试点时,重点发展第一、三产业,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第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的格局。从煤或石油或渣油气化制得合成气,用于联合循环(IGCC)发电,用一步法生产甲醇及其衍生物(甲醛、醋酸、醋酐等)和合成氨及其衍生物(尿素、硫氨、硝氨、碳氨等),还可用作城市煤气。这一能源化工联产流程由于一氧化碳只进行单程反应,而且可以保证在低峰供电期增加化学品产量,用电高峰期少产化学品而多发电,从而提高总体效率。这一流程源于早期的煤气化生产电力和甲醇方案,并采用了一些新的、先进的转化和合成技术,如一步法甲醇的生产工艺等,将各种途径综合在一起,达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结果。
(3)各种金属矿业的共生
以黑色冶金矿业生产为例,矿石采掘到冶炼的“食物链”为:“铁矿石采掘→选矿→烧结→炼铁→炼钢”。矿石采掘、选矿、烧结、炼铁、炼钢及与其它行业间的横向“食物网”关系:烧结、炼铁和炼钢的除尘灰均可作为烧结生产的原料;在保证高炉冶炼质量的前提下,增加冶金废物-钢渣、含铁尘泥、瓦斯灰和轧钢铁皮等的使用量。铜陵有色金属公司经过不懈的努力,在矿山采选、冶炼-加工、化工产业形成具有循环经济特点的循环圈,并由此构成了铜陵有色产业大循环圈。无论是低品位矿产,还是其它矿产资源,其中均含有各种有用的成分,这就为产业共生创造了条件,这也是这类共生的主要特点之一。
3、绿色制造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的制造业仍然将有一个很大的发展,钢铁、水泥等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既十分迫切,也有了成功的经验。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三个层次上采用重点技术加以推进:一是普及、推广一批成熟的节能环保技术:如高炉煤气发电、干熄焦(CDQ)、高炉炉顶余压发电(TRT)、转炉煤气回收、蓄热式清洁燃烧、铸坯热装热送、高效连铸和近终形连铸、高炉喷煤、高炉长寿、转炉溅渣护炉和钢渣的再资源化等技术。二是投资开发一批有效的绿色化技术:高炉喷吹废塑料或焦炉处理废塑料、烧结烟气脱硫、煤基链蓖机回转窑和尾矿处理等技术。三是探索研究一批未来的绿色化技术:熔融还原炼铁技术及新能源开发、薄带连铸技术、新型焦炉技术和处理废旧轮胎、垃圾焚烧炉等与社会友好的废弃物处理技术。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特点是有一个利用废物的“炉子”,且大量的热量可以分级利用。济南钢铁、鞍钢、宝钢等,均形成了各自特色。济钢通过技术开发,单位产值能耗多年来持续下降,起重要作用的除了清洁生产、加强管理外,还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熄焦技术,值得推广应用。此外,水泥也是一个典型的利废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大有可为。
(三)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产业
资源综合利用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也是实现环境友好的重要措施。其中,垃圾焚烧的热利用、垃圾填埋场的沼气回收利用等,均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
1、农业废弃物再生利用模式(1)秸秆的综合利用
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化废为利,使之用作燃料、饲料、肥料和工业原料,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不少地方形成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很多模式。例如,1998年山东省组织实施作物秸秆生物质综合利用技术及其产业化开发示范工程,在周村、历城、兖州三地采取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因地制宜建立了秸秆机械化还田、工厂化秸秆还田、工厂化生产秸秆生物有机肥、秸秆青贮氨化、秸秆气化、秸秆养菇等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2)集中养殖业
畜禽养殖是一个重要产业,近年来在全国得到迅速发展,为“菜篮子工程”和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贡献。根据食物链和营养级关系,通过青贮氨化、兴办沼气等农艺措施,将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畜产品加工剩余物等农业有机废弃物 综合利用起来,使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多层次利用,形成“猪-沼-果(林、草)”模式,既有效控制了环境污染,又能带来经济收益,并且优化社会投资结构,有利于实现生态与社会的双重效益。
2、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所谓大宗工业废弃物,一般是指每年的产生量大、既占地又对环境存在不利影响的那些固体废弃物,例如煤矸石、粉煤灰以及其他各类工业废渣等。开展大宗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形成了众多的产业共生模式。
(1)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做建筑材料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做水泥:由于煤矸石和粘土的化学成份相近,在水泥生产中可代替部分粘土提供生料的硅质铝质成分,同时,煤矸石还能释放一定热量,烧制水泥熟料时可以代替部分燃料。山东新汶矿业集团、黑龙江双鸭山、山西等煤炭集团利用煤矸石发电、生产水泥;平煤集团公司湛河水泥有限公司已将煤矸石作为水泥生产的原料,采用煤矸石“双掺”技术(在生料中掺加黑矸石,在熟料中掺加自燃后的红矸石和粉煤灰),大大降低了水泥生产成本。用煤矸石做烧结空心砖:经过适当的成分调整,利用煤矸石可部分或全部代替粘土生产砖瓦,其强度和耐腐蚀性都优于粘土砖,且干燥速度快,收缩率低。不少煤矿利用国家墙体材料革新和限制黏土砖使用的机遇,以煤矸石为原料,大力发展矸石砖,不仅“吃”掉了原来的矸石山,减少了污染,还腾出原来被占的土地,可谓一举多得。有关研究表明,粉煤灰的用途已经达到160多种,既可以用于造高速公路,也可以用于生产高附加值产品。
(2)利用煤泥制作水煤浆,并用于发电
中、高灰分煤泥合理的利用方式是燃烧,前提是将煤泥干燥;自然干燥占用大量土地,并且受影响大,机械干燥投资大,运行费用高。将煤泥适当处理后调制成浆,供电站、工业和民用锅炉燃用可解决上述问题,是一种大规模利用煤泥的好途径。全国各地在利用低热值煤(包括煤矸石和中煤)方面,形成了许多模式,最主要的用途是发电。利用工业废弃物发展循环经济的特点是,源头所使用的物质原来属于废物,经过技术进步或资源的综合利用,不仅延伸了产业链,还减轻了对环境的压力,增加了就业机会。
3、生活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从性质上看,生活废弃物可以分为:生活垃圾和废旧物资。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回收、清运早已形成较完整的体系;其国家主管部门是建设部,具体工作原来由城市的环境卫生系统承担。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则主要由社会完成。
(1)社会回收体系
实现社会层面的物质循环关键是建立一个回收、分类、加工利用体系。在原来国有回收队伍日益萎缩的同时,社会回收体系逐步成熟。北京市海淀区2003年开始建设以再生资源回收网点、集散地和加工利用三位一体的社区回收体系。北京市利用废报纸制成质量较高的再生纸、将废塑料经热解后制成油气作能源使用,已形成规模生产;成立了废旧物品交易市场,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废品回收和利用率。河北保定市成为华北地区利用废旧木材制造大芯板的基地,河北文安县和雄县则成为华北两个废旧塑料的回收加工基地。青岛市把生活垃圾预处理后产生的无机物质用作制砖的原料,制成的烧结砖符合国家建材标准,并已大批量生产。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上海市一次性塑料饭盒的回收处置较有特点。上海对一次性塑料饭盒的回收处置,根据“谁污染谁付费”原则,探索形成了一条污染者付费,市场化运作,网络化管理的模式。通过一次性饭盒的回收利用,解决了一次性饭盒的处理问题,形成了良性循环机制。
(2)各类废水的循环利用
从雨水利用、中水利用,到地下苦咸水的开发利用以及海水的综合利用等,各地形成了众多的综合利用模式和产业共生形态。例如,我国一些城市的中水利用,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厦门如意集团采用生化处理工艺,引进污水处理设备,建污水处理池,并充分利用处理后的工业废水,主要用途有:1)果蔬生产加工场所的清洗;2)种苗引繁中心育苗生产用水及新品种示范区的灌溉;3)厂区绿化植物的浇灌;4)洗手间的冲洗等。对于回收池中多余的处理水还可通过渠道排放,用于农田灌溉,形成产业链。(3)各类废旧物资的综合利用
我国历来重视废金属、废塑料、废橡胶、废纸张等的回收利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中寻找财富,一些昔日的废旧物资如今也身价倍增。江苏省春兴合金集团是一个生产再生铅的大型冶金企业,生产原料不是金属矿石,而是汽车报废的铅酸蓄电池。江苏省霞客色纺股份公司是一个年产8 万吨涤纶纱和涤纶短纤维的化纤企业,生产原料全部是废旧塑料瓶。人们原先丢弃的矿泉水瓶、可乐瓶、食用油瓶等等,经过一道道工序处理后,变成了五颜六色的纺织原料。这家工厂一年就要“吃”掉20 多亿只废旧塑料瓶子。类似的企业众多,浙江的一个废纸再生企业的年产值达到15亿元;北京南郊的一个企业,利用下脚棉生产牛仔服的线,并出口创汇,不仅利用了废弃物,也创造了就业机会。
(4)厨余垃圾的资源化与无害化
厨余垃圾一般与其他生活垃圾混合收集后填埋处理,也有采用堆置、常温堆肥、厌氧发酵和焚烧的。2002年,全国有各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场)651座,年处理能力7688万吨,为1981年的29 倍。其中,填埋场528 座,处理能力6898万吨,占89.7%;焚烧厂45 个,处理能力275 万吨,占3.6%;堆肥厂78 个,处理能力517 万吨,占6.7%。填埋存在着浪费土地、产生恶臭气体与渗滤液等问题;如果用来喂猪,其中的有毒有害成分会进入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厦门闽星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在堆肥处理有机废物的基础上,探索利用生态技术,构建高效的有机废弃物生物转化技术(蚯蚓与微生物互作),规模化处理厨余垃圾、水浮莲、农业废弃物等,并生产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有机、无机、微生物复合肥,促进了有机废弃物生态循环再利用和土壤改良。
(5)发展水葫芦产业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水葫芦在不少湖泊水域中泛滥成灾,因此被认为是有害入侵种。但水葫芦既是一种高效的水体净化植物,又是一种具有生化与医药价值的植物。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农药、化肥等物质稀释到湖水中是熵增过程,富集起来则是逆熵过程,需要大量投入。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具有富集水体中营养元素的能力。因此,运用“相生相克”的生态规律,可以进行湖泊富营养化治理。若在受污染水体中,有序管理、合理分布水葫芦,可去除污染水体中60 -90% 的氮、磷、油污和重金属等污染物。即通过发展“水葫芦”产业,以解决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将水葫芦收集起来生产有机肥,上海已有成功实践;江苏无锡阳山镇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找到了一条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根治面源污染的新思路、新途径,不仅境域内及其周边地区环境质量得以改善、明显好于同类型区,而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明显提升。
厦门绿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2004年开始水葫芦综合利用的研究,现已初步开发出具有祛痘、除癣、保湿、润肤等功效的外用皮肤护理多种产品。绿波公司在大力开发水葫芦生化产品的同时,与改善水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的发展模式。
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国家有关部门在搞循环经济试点,2005年10月27日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发了通知,第一批试点单位82个,有综合的,有冶金的、有色的、化工的、煤炭的,也有废旧物资回收的,也有省市试点像山东、江苏、辽宁,还有地级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尚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1、利用市场机制,发挥企业的积极性
发展循环经济没有固定模式。要因地制宜,创造性发挥聪明才智,通过物质代谢或共生延伸产业链。例如,从设计开始,按照生态工业理念或“零排放”思想设计工业园区;或对一个企业可以变成“原料”的废物进行产业共生;或有一块可供开发形成具有产业联系的地区,或根据物质和能量出发进行产业联网,或对一个园区进行再设计等,这些都是循环经济的实现形式。发展循环经济,本质上是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安排经济活动。自然要素的循环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如水循环是在“永恒”的能源—太阳照射下实现的。如果没有太阳,就不可能有周而复始的水循环。同理,使经济体系中的物质在市场条件下循环流动,也需要投入;对企业而言这就是机会成本:如果不产生利润,企业就不会发展循环经济。因此,政府应当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如税收减免、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使之有利可图。
2、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市场行为
循环经济之所以要政府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均存在“外部性”问题,政府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就是弥补“市场失灵”。因此,要加强法制建设,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市场“准入”。只有通过法律法规的强制和经济激励的双向“胁迫”,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真正有推动力。换言之,只有形成有效的机制,循环经济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发展。
3、依靠科技进步,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中的许多产业链联系是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诚然,我国有传统的“天人调协”思想,但无论是资源综合利用还是再生资源的利用,没有技术支撑只能被降级利用,难以实现再生产品的高技术含量,因而也就无法实现增值。因此,一方面,要将发展循环经济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纳入国家“盘子”,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以减少技术产业化的成本,改变我国技术开发与经济发展“脱节”的状况。
4、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物质循环的可行性
并不是每种工业废物都能循环利用的。东北大学陆忠武院士等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分出三种类型:一类是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算的。如各种金属(以金属结构材料为主)、玻璃、纸张、催化剂、水以及塑料。二类是技术上可行但经济上不一定合算,如一些建筑材料和包装材料、溶剂等。三类物质几乎无法进入大循环。如表面涂层、油漆、杀虫剂、除草剂、防腐剂、防冻剂、炸药、燃料、洗涤剂等产品。如果再生产品进入食物链,必须更加小心,因为“人命关天”:如果食品中含有不符合健康要求的物质,必须严格控制,制定标准并切实执行,防止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英国“疯牛病”的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与蛋白饲养牛有关。因此,我们在鼓励并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物质循环的可行性,切不可掉以轻心。
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还必须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在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时必须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避免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对企业而言,需要诚信和应急机制,否则“废物变原料”就难以实现;又因上、下游企业都在施行清洁生产,从而导致物质的“减量化”,需要风险管理,否则产业链就会“断”。发展循环经济,也需要公众的积极行动,除了消费绿色产品,从需求侧拉动循环经济发展外,形成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也是循环经济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 21世纪的大趋势[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01,(6).[2]黄贤金, 朱德明.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 2003,(3).[3]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 J].环境保护, 2004,(1).[4] 齐建国.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思考[ J].经济纵横, 2004,(2).[5]牛文元.循环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经济模式[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4,(6).[6]冯之浚.论循环经济[ J].中国软科学, 2004,(10).[7]吴季松.构建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体系[ J].江西社会科学, 2004,(11).[8]任勇, 吴玉萍.中国循环经济内涵及有关理论问题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4).[9] 任勇, 陈燕萍等.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5).[10]马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J].中国能源,2005,(5).[11]诸大建, 臧曼丹等.C 模式: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6)[12] 吴季松.循环经济的由来与内涵[ J].科技术语研究,2006,(1).[13] 任勇.中国循环经济的政策框架[ J].环境法制建设,2006,(4).[14] 周兵,黄志亮.论国外循环经济理论及实践[ J].经济纵横, 2006,(4).[15] 周宏春.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制度保障[ J].中国废钢铁, 2006,(3).
第三篇:循环经济实践模式与典型案例
循环经济实践模式与典型案例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实践基础。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崇尚节俭、尽量做到物尽其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基础;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是循环经济的思想基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有一个内涵不断扩大、思路逐步清晰、重点与时俱进的过程: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政策优惠等措施,约束或鼓励企业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对工业“三废”“吃干榨尽”; 从1994 年开始推行清洁生产,现在又倡导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这些都是我国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探索。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既有技术选择问题,即依靠技术进步支撑循环经济的发展; 又要采用系统思路进行整体设计,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竞争力的问题。
1.以高效利用为核心延伸产业链。
①以煤为基础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近年来,我国不少煤炭企业(集团)以煤炭资源为核心,选择先进适用技术,通过洁净煤利用和转化技术的优化集成,实现能源化工的联产、洁净,形成了煤——电、煤——电——化、煤——电——热——冶、煤——电——建材等发展模式,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佳。例如,兖矿集团提出“以煤为本,煤与非煤并重”,“以煤炭资源为依托,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为标志”,构建煤化工、煤电铝、金融和第三产业四大非煤支柱产业。山西潞安矿业集团公司在这方面采取了许多举措。如: 矿矿建洗选煤厂、改造、扩建了石圪节、五阳洗煤厂,新建了漳村矿选煤厂、漳村矿焦化厂; 常村矿同步建成了洗煤厂等。资源枯竭型城市阜新在进行经济转型试点时,重点发展第一、三产业,形成了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第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的格局。
②区域热电联产工程。热电联产比热、电分产的效率高30 %,集中供热比分散小锅炉供热效率高50 %。“十一五”期间重点在以采暖热负荷为主,且热负荷比较集中或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建设20 万kW 等级及以上的高效热电联产机组; 在工业热负荷为主的地区,因地制宜建设以热力为主的背压机组;在以采暖供热需求为主,且热负荷较小的地区,先发展集中供热,待具备条件后再发展热电联产; 在中小城市建设以循环流化床为主要技术的热电煤气三联供,以洁净能源作燃料的分布式热电联产和热电冷联供,将现有分散式供热燃煤小锅炉改造为集中供热。石化、化工企业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热电工程。2010 年若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35 %,需要新增热电机组3 500 万kW,工业集中供热新增热电机组1 100 万kW,占全国火电装机容量的20 %,与电、热分产相比,年可节能7 000 万tce。
③煤化工产品多联产及高附加值利用。在煤基液体燃料生产中,利用先进的脱硫技术回收煤中的硫磺; 煤气化后剩余的废渣,作为建材行业的优质原料; 同时将生产过程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相结合进行热电联产,可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降低投资费用和生产成本。对于产品甲醇和二甲醚,它们还可以进一步裂解生产低碳烯烃,成为我国急需的乙烯原料的新来源。以煤气化为龙头,以煤化工产品多联产为纽带,通过系统集成,建设多产业共生的生态工业园区,将“肮脏”的煤炭转变为高效、清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是一项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举措。
2.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与生态建设。
煤矸石综合利用不仅可以变废为宝,而且也有助于改变煤炭的“肮脏”形象,使煤炭产业成为不产生或少产生“公害”的产业。这种“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值得认真总结和借鉴。
①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做建筑材料。一些地方煤矿提出“石头变砖头,砖头砌高楼”,“制砖不用土,烧砖不用煤”的口号,围绕煤矸石综合利用,或形成了新的产业,或延长了现有的产业链。例如山东省新汶矿业集团大力发展煤矸石发电、制水泥、制砖及制砖机械等。山西阳泉煤业集团以煤矸石发电为龙头,形成了煤矸石发电———电解铝———铝型材的产业链。一些煤矿通过废物利用,形成了良性循环: 矿井排放的煤矸石全部由砖厂用作粘土的替代原料; 原煤中的含矸、洗选后的尾矸、尾煤等低热值物质全部用作坑口电厂的燃料; 电厂发出来的电用于矿区的生产和生活,电厂排出来的炉渣全部做掺合料被水泥厂消化,水泥和电厂炉渣按合理配方生产出矿井用的支护材料。这样,他们就实现了在煤炭生产中不排放废弃物,从而使煤炭工业成为“无公害”产业。
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做水泥: 由于煤矸石和粘土的化学成份相近,在水泥生产中可代替部分粘土提供生料的硅质铝质成分,同时,煤矸石还能释放一定热量,烧制水泥熟料时可以代替部分燃料。山东新汶矿业集团、黑龙江双鸭山、山西潞安等煤炭集团利用煤矸石发电、生产水泥;平顶山煤业集团湛河水泥有限公司已将煤矸石作为水泥生产的原料,采用煤矸石“双掺”技术(在生料中掺加黑矸石,在熟料中掺加自燃后的红矸石和粉煤灰),大大降低了水泥生产成本。
利用煤矸石做烧结空心砖: 经过适当的成分调整,利用煤矸石可部分或全部代替粘土生产砖瓦,矸石砖的强度和耐腐蚀性都优于粘土砖,且干燥速度快,收缩率低。不少煤矿利用国家墙体材料革新和限制黏土砖使用的机会,大力发展以煤矸石为原料、生产煤矸石,不仅“吃”掉了原来的矸石山,减少了矸石山的污染,还腾出了原来被占的土地,可谓一举多得。
利用煤矸石做速凝剂、利用煤矸石生产釉面内墙砖等,在许多煤炭企业得到发展。利用粉煤灰做混凝土砌块,这是国内发展较多应用也很广泛的一个领域。粉煤灰的用途已经达到160 多种,既可以用于造高速公路,也可以用于生产高附加值产品。
②利用煤泥制作水煤浆,并用于发电。中、高灰分煤泥合理的利用方式是燃烧,前提是将煤泥干燥;自然干燥占用大量土地,并且受影响大,机械干燥投资大,运行费用高不经济。将煤泥适当处理后调制成浆,供电站、工业和民用锅炉燃用可解决上述问题,是一种大规模利用煤泥的好途径。全国各地在利用低热值煤(包括煤矸石和中煤)方面,形成了许多模式,最主要的用途是发电。
③利用低热值燃料发电与盐、碱联产。鲁北化工在利用低热值燃料时,兼顾其它的可利用资源,并形成了特色。热电厂以劣质煤和煤矸石为原料,采用海水冷却,排放的煤渣用作水泥混合材料,经预热蒸发后的海水排到盐场制盐,同时与氯碱厂链结。氯碱厂通过管道直接把卤水输入到氯碱装置,既减少了生产环节,又节省了原盐运输费用,建设成本、运行成本大幅度降低,大大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④利用富余焦炉气制合成氨原料气。焦炉气的利用可以形成较多的模式,既可以直接利用,也可以高值利用。平顶山煤业集团天宏焦化公司现有016~1万Nm3 / h 富余焦炉气,既污染环境,又造成资源浪费。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飞行化工公司将天宏焦化公司富余焦炉气通过平顶山城市煤气管网加压输送至项目装置界区,采用焦炉气非催化转化技术生产合成氨原料气,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利用矿业废弃物发展循环经济的特点是,源头所使用的物质原来属于废物,经过技术进步或资源的综合利用,不仅延伸了产业链,还减轻了对环境的压力,增加了就业机会。
⑤生态建设和矿区绿化。许多煤矿集团在复垦和重建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并积累了经验。例如,唐山、淮北等矿区复垦,有效利用塌陷的地表发展养殖、旅游等产业,唐山还由于其优异成效获得了2005 年可持续发展典型案例奖。新汶矿业集团,在复垦和绿化中,一是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适当保留园区自然景色,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二是通过绿化设计、水土保持、道路建设和生态住宅建设等手段,促进工业园区内的结构布局、组织功能与自然景观的协调一致,实现园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生态恢复和重建不仅提高绿化面积,改善自然环境,速生杨还将作为林纸一体化产业链条的源头,成为矿区循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澳大利亚在矿区复垦中还探索形成了一种很有意义的做法: 2000 年奥运会前,悉尼市政府为了改善环境,打造绿色奥运,将暂时无法处理的垃圾山用类似足球场的草皮包起来,饰以曲径、凉亭、石几,变成了休闲去处。国内煤矸石特别是老矿井目前都有一处甚至多处矸石山,若暂时无法利用,倒可效仿此法,一则可减少扬尘淋水,二则将其保护下来留待后人开发。
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国家有关部门正在搞循环经济试点,2005 年10月27 日国家发改委发了通知,第一批试点单位有82个,有综合的,有冶金的、有色的、化工的、煤炭的,也有废旧物资回收的,也有省市试点像山东、江苏、辽宁,还有地级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不能像“知识经济”那样“昙花一现”,尚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1.加强规划引导,提高资源回收率。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资源对于企业乃至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对后备资源储量的日益重视,引发了新一轮的探矿权和采矿权之争。拥有资源的地方囤积居奇,与煤炭企业多方接触; 煤炭生产企业则抱着“有枣没枣打两杆子再说”的心理四处出击。有人形象地将这种做法比喻为“圈地运动”。山东、河南等众多煤炭企业在贵州、宁夏等西部地区建了新井; 有的企业将视野拓展到了海外,如澳大利亚和印尼等国。无疑,这种做法是正确且是十分必要的。需要提出的是,我们应吸取过去“一哄而上”的教训,从技术上、经济上综合论证煤炭资源的后备储量,进行整体规划,合理配置资源,实现有序开采,尽可能减少浪费,提高资源的采出水平。
2.利用市场机制,发挥企业的积极性。
发展循环经济没有固定模式,要因地制宜,创造性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通过物质代谢或共生关系延伸产业链。例如,按照生态工业理念或“零排放”思想设计工业园区; 或对一个企业可以变成“原料”的废物进行产业共生; 或有一块可供开发形成具有产业联系的园区,或从物质和能量出发进行产业联网,或对一个园区进行再设计等,都可以成为循环经济的实现形式。发展循环经济,本质上是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安排经济活动。自然要素的循环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如水循环是在“永恒”的能源——太阳照射下实现的。如果没有太阳,就不可能有周而复始的水循环。同理,使经济体系中的物质在市场条件下循环流动,也需要投入; 对企业而言这就是机会成本: 如果不产生利润,企业就不会发展循环经济。因此,政府应当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如税收减免、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使之有利可图。
3.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市场行为。
循环经济之所以要政府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均存在“外部性”问题,政府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就是弥补“市场失灵”。因此,一方面要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另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市场“准入”。只有通过法律法规的强制和经济激励的双向“胁迫”,才能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有真正的推动力。换言之,只有形成有效的机制,循环经济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发展。
4.依靠科技进步,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中的许多产业链联系是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诚然,我国有传统的“天人调协”思想,但无论是资源综合利用还是再生资源的利用,没有技术支撑只能被降级利用,难以实现再生产品的高技术含量,因而也就无法实现增值。因此,一方面,要将发展循环经济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纳入国家“盘子”,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以减少技术产业化的成本,改变我国技术开发与经济发展“脱节”的状况。
5.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物质循环的可行性。
并不是每种工业废物都能循环利用的。东北大学陆忠武院士等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分出三种类型: 第一类物质的循环,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算。如各种金属(以金属结构材料为主)、玻璃、纸张、催化剂、水以及塑料。第二类物质的循环,技术上可行但经济上不一定合算,如一些建筑材料和包装材料、溶剂等。第三类物质,几乎无法进入大循环。如表面涂层、油漆、杀虫剂、除草剂、防腐剂、防冻剂、炸药、燃料、洗涤剂等产品。
如果再生产品进入食物链,必须更加小心,因为“人命关天”。英国“疯牛病”的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与蛋白饲养牛有关。因此,我们在鼓励并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物质循环的可行性,切不可掉以轻心。
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还必须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在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时必须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避免急功近利建“政绩工程”。对于企业而言,需要诚信和应急机制,如果没有诚信,“废物变原料”就难以实现,国内已有这样的例子; 此外,还要注意因上、下游企业都在施行清洁生产,从而导致物质的“减量化”,这就需要应急,否则产业链就会“断”。发展循环经济,也需要公众的积极行动,除了消费绿色产品,从需求侧拉动循环经济发展外,形成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也是循环经济的应有之义。
中电投江苏滨海IGCC项目,是我市参与这次签约活动投资额最高、单体投入最大的战略型项目,建设规模为4×40万千瓦,总投资130亿元,一期为2×40万千瓦。这是继总投资100亿元的5000万吨储配煤中心项目、总投资80亿元的5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落户滨海港后,我县与中电投集团签约的第三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项目。它将作为滨海港打造能源产业的重大项目、临港产业发展的新型项目和港城开发建设的保障项目,为滨海港开发和我县今后的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第四篇:循环课堂教学模式
兖州一中循环课堂教学模式
第 1 页: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简介 第 2 页: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解读: 第 3 页:兖州一中的导学案式教学 第 4 页: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
第 5 页:全国部分学校教师学习感言摘编 第 6 页:后记:成竹在胸新篇
兖州一中十二大教育理念
1.“培养与自身、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的教育理念。2.“胸怀应然目标,办好实然教育”的办学理念。
3.“三位一体”即“严格规范管理+课堂教学改革=谁都能成功”的治校方略。
4.“三个解放”即“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解放学校”的学校内涵发展观。5.“把教学相长拓展到整个课堂,让差异资源衍生出万千学长”的高效课堂理念。
6.“及时化、精细化、精致化”促进“课堂教学民生化、生活活动军事化、校园行为规范化”的管理理念。
7.“行为 —习惯 — 性格 — 命运的立德树人”的育人路线。
8.“事前事中事后,环环相扣;严细高实新恒,点点突出”的工作作风。9.“工作即是学习、进步和创造”的教师发展观。10.“尊重是师德之魂,道德之基”的师德观。11.“天降大任,苦修成才”的成长观。12.“自主·团队”的文化特质。
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简介
三步:课前、课中、课后
六段:重申目标、学情调查、问题汇总、精讲点拨、课堂检测、小结作业。课前——
教师工作:在集体备课基础上形成具有本班特色的《导学案》;设计出课堂教学的互动方案。
学生工作:通过预习解决A、B两级问题,对C级、D级问题形成初步困惑,以便带入课堂。
A:识记级内容;B:理解级内容;C:应用级内容;D:拓展级内容。课中——
按六段教学模式实施“生生互动”或“师生互动”,让每个人都成为交流者。1.重申目标
2.学情调查
3.问题汇总
4.精讲点拨
5.当堂检测
6.小结作业
课后——
教师工作:备好课后课,设计出学生中“未清”问题解决方案。
学生工作:完成作业,并向学习委员反馈“未清”问题,“未清”问题列入下节教学内容。
基本原则:预为先导、学为主体、全员参与、师生互动、易讲难引、少讲多练、展示为主、当堂消化、减少作业、前后衔接。
强制规范:教师精讲时间不得超过十分钟,凡是学生能讲的教师不代替。
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
1.35+10的解释
35+10是将课堂时间45分钟分为两段:前段35分钟,后段10分钟。前35分钟解决在此之前学生已预习的《导学案》,按“六段”式处理,完成本课教学全部内容,包括小结作业。处理完进入后10分钟,发下一课的《导学案》,并让学生预习,确保预习效果和前后衔接。
2.35+10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本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有很大不同。其突出特点:按课堂时间来说,是将下一课教学内容的预习任务放在了本堂课的最后;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来说,是将学生学习的重心前移。其目的:一是能强制学生预习,规范学生预习,从而达到课前预习效果和要求:二是课后的一些课余时间可对预习所发现的问题再思考。对一课内容来说,老模式是先以老师为主(讲授),后以学生为主(作业);本模式是先以学生为主(预习),后由老师参与(点拨)。
3.实行35+10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
本模式给学生规定了预习时间,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习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生能够真正集中精力去思考,去探究,带着问题进课堂,有备而学,有方向,有目的,有兴趣,有成就感,完全参与其中。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具体化,可操作性强。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解读:
“循环大课堂”:从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山东省兖州市第一中学校长 杜金山
高效课堂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老师和学生共同走向高效学习。一中的课堂,简单描述就是“三步六段”“35+10课堂循环教学模式”,后经过反复实践和研究,简练提升为“循环大课堂”。
“三步”即课前、课中、课后。当时我们设计这个课堂的时候,是基于传统课堂,这里的划分也是传统的。“六段”指的是课中的六段,即重申目标、学情调查、问题汇总、精讲点拨、当堂检测、小结作业。六段显示的并不很明显,因为六段的划分,是作为教师课堂思想的控制,是内在的,并不是表象的。
我们的课堂叫做“循环大课堂”,关键在于“循环”,它是怎么循环起来的?我来给大家简单地展示一下:
一节课堂是传统的课堂,45分钟分成了两段:前段35分钟,后段10分钟。这节课,35分钟是展示上节课的内容,下一节课的学习是从这后10分钟开始的。后10分钟里包括发导学案、明确目标,点破难点、指示方法等具体的内容和环节。导学案是让学生把基本的东西做到胸有成竹,学生带着导学案就下课了。
山东省规范办学行为以后,学生每天上7节课,课下从第8节课、晚自修、到其他的非学习时间,合计大约是6-7个小时,其中,学生的预习时间有大约一个小时,这是进入第二天的35分钟的准备,它是这样循环起来的。我们一中的课堂概念即是:第一节课的后10分钟是起点,然后第二节课的前35分钟是终点,这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我们的“35+10”也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包括了课下预习的时间,大约1个小时,用课上的10分钟控制课下的1小时,在假期控制的时间就更长了,到下节课的前35分钟和后10分钟,又进入了循环状态。
传统的课堂也有循环,但循环的张力不够,比如教师会批改作业,第二天发给学生,但学生是不大在意的,因为他们是被检查的、被动的。提高课堂循环张力的最关键部分,就是杜郎口中学崔校长的课堂中最重要的部分——展示,学生主动发展、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就来源于第二天他要展示,要在同学、老师面前,在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少年面前展示,这是他真正的驱动力。课堂的循环,如果走向良性的,到第三节课的时候(虚指,发展的过程)35分钟会变成30分钟(逐渐减少),10分钟会变成12分钟(逐渐增多),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增强,更多的问题已经在课下解决了,课堂的展示也随之就越来越少。这样逐步发展下去,展示继续减少,预习继续增加,也就是说这个老师的课上这个班级的整体学习能力在增强,刚才给大家展示的李老师的课平常也是上不到35分钟的,也是处在良性循环发展方向。这样发展下去,就会进入我们理想的发展状态,或者说理想的学习状态,“课上”、“课下”都高效,也就是整个团队进入高效学习的状态,从这个状态里面出来的学生肯定是学习型人才,只有学生成为学习型人才,社会才能慢慢的变成学习型社会。
刚才讲了良性的循环,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是良性的循环。当然也有可能进入恶性的循环。在恶性循环中展示不断增多,预习不断减少。造成恶性循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预习不充分、学生调动不好,组织结构发挥的作用不好等等。由此带来的结果是10分钟的预习时间减少,课下预习的效率随之降低,下节课的展示质量就会下降,恶性循环的最终结果就是整个课堂最终又回到了传统课堂,没有了一点课堂展示。
循环大课堂就是这样循环起来的。一定要进入良性循环,展示越来越少,预习越来越多,最后进入非常好的高效学习状态,那时候,课上课下的差别感觉起来就不是那么明显了。
兖州一中的课新,新在什么地方?依据课堂的组成元素,课堂的时间结构、空间分布、课堂角色、教学资源(差异资源论)、呈现(教的)方式、学的方式、评价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总之,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是课堂制度的根本变革。
循环大课堂只是一个方法,其灵魂在于:
一个转变(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变学长)、两个前置(学习前置、问题前置,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这是课堂循环的关键)、三个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这也是新课改的理念)、四个形态(一是课堂呈现的展示交流,这是驱动师生的内驱力;二是纠错并进行落实,学生面临的考试就是要求精确再现;三是通过点拨实现提升,我们要求一中的老师都要成为一语中的的点拨者;四是通过开放实现拓展,老师有开放的心态,不害怕犯错误,用生命碰撞生命)。
掌握了上面提到的循环大课堂的灵魂,就跃升到了一个新的状态。1.兖州一中的高效课堂是高效率与高效益的统一,高效率是手段,高效益是目的;
2.体现了控制性,即“课上”控制“课下” 实现了课上课下的双高效 ;
3.实现了学生与老师的双效益与共同发展; 4.循环大课堂解决了四个统一:①两种高效学习态(一为在学校的,一为学生自动自发的)的衔接与统一、②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③学生发展和老师发展的统一、④学校教书与育人功能的统一。
循环大课堂的实施条件:背后是管理
大家都在学习高效课堂,学习杜郎口,有很多人学不得法,就有人认为高效课堂是特例,但特殊现象也体现着一般的规律,关键问题就在于很多的学习者太功利了,或者学习的方法太有问题了。我今天特别强调的问题就是千万不要只瞄准课堂!只学课堂肯定学不好,只有战术,没有战略,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课堂,没有管理,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我概括一下我的体会,传统课堂和循环大课堂或者说新的课堂,他们之间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两个字:“主”和“被”,如果你想办法让学生主动了,那么你的课堂就是新的,反之就是旧的、传统的。所以不能只盯课堂,高效课堂的背后是管理!
我刚开始带领我们学校的老师去杜郎口中学参观,崔校长给我们做报告,我记得当时我们老师问的最多的问题、关心最多的问题是你们那边扣分吗?宿舍管理、卫生管理扣分吗?所以我说,课堂是果、是果实,非常鲜艳;是花朵,非常夺目,但是真正的东西在地下,在那个根的部分,那就是管理。只盯课堂是学不好的!只有战略没有战术是学不好的!从04年开始接管兖州一中,我在管理上做了两年半的时间,一手抓管理,另一手抓课堂改革。对课堂改革,校长心中要有蓝图,下面也必须要有团队建设,首先是干部团队,然后是骨干教师团队。
简单回顾循环大课堂的发展历程:
从抓两率(精力流失率 高效学习率)到预习提纲→讲学稿→导学案
六段教学法→三步六段教学法→“35+10”循环大课堂高效课堂模式
04年我是从抓两率入手的,当时对学校的调查是保密的,传统课堂的两率分别是38%,50%。我发现传统课堂的可以挖掘的潜力太大了,首先采用预习提纲,但它的承载力太差了,后来我用讲学稿,但讲学稿让老师太累,实在无法承受,最后,我开始使用导学案。我们兖州市教研室也在实施学案导学,所以就太好了,因为我们一中一直在做这个事情。
问题前置是沿着上面的脉络,我们的教学法发展过程是这样的: 04年先是我们一中的一些老师悄悄地进行实验,六段是针对传统课堂45分钟进行的。但后来看来,课堂的前面、后面不做还是不行,所以我们开始采用三步六段教学法,三步六段教学法一开始还只是围绕传统课堂初步做,山东省规范办学以来,我们就发现,你再不对课下动手,不解决课下的高效的问题是不行了,所以我们就延伸到了“35+10”课堂循环教学模式。
中国教师报:从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踩在杜郎口的肩膀上摘星星
中国教师报:杜校长,我们在兖州一中的课改中似乎看到了杜郎口的影子?
杜金山:兖州一中的课改的确吸取了杜郎口课改的精髓。
我们2004年开始课改,遇到了很多困惑,课堂怎样才能高效?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怎样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怎样解决教师的课堂观念?困惑就集中在课堂上。这个时候读到《中国教师报》对杜郎口课改的报道,然后我就组织人去取经,回来结合我们的“三步六段”开始了高中教学的改革实验。兖州一中还被山东省教育厅列为学习杜郎口的实践典型,2007年4月21日,山东省学习实践杜郎口教学改革经验现场会在兖州一中召开。
中国教师报:与杜郎口做个比较吧。你们从杜郎口吸收到的精髓是什么?又从此基础上有了哪些进步与完善?
杜金山:我一直以为崔其升了不起。他带给中国教育的最大贡献在于,让我们终于恍然大悟,知道了该如何让学生“自主”。有人评价说,杜郎口解决的是“课上”效益,兖州一中解决的是“课上和课下”效益。如果要说两校的不同,杜郎口是从改变课堂“组织”入手,我们是从改变传统课堂的“结构”入手,杜郎口是“10+35”,我们是“35+10”。别看是时间的颠倒,但意义完全不同,杜郎口课堂三个环节“预习、展示、反馈”是连贯的,我们的“展示+预习”则是截然不同的两段。展示是属于上节课的内容,预习是下节课的预习。但相同的是,两者都属“自主学习”,瞄准的都是“高效”,殊途同归!
“踩在杜郎口的肩膀上摘星星”,兖州一中无论走多远,都始终对杜郎口充满感激,兖州一中愿意和杜郎口一起,承担课堂改革的使命。
中国教师报:你当初怎么会想到打破传统课堂的结构呢?
杜金山:打破传统课堂的结构,形成“循环大课堂”,这应该是我们的“独创”。在杜郎口,可以设置专门的预习课,可高中不同于初中,我们没有那么多的课时拿来做专门预习课。可没有预习就不会有精彩的展示。
怎么办?我们绞尽脑汁。就想到了把预习延伸,向课下延伸。也有老师形象地说我们的“循环大课堂”,是揪住课上10分钟的“小尾巴”,一直让它对接到第二天的课上。打破传统课堂的“结构”,形成“循环大课堂”。
“课变”有更深层的含义
中国教师报:为什么把课改叫“课变”?
杜金山:“课改”更多地是指“方法”上的转变,而课变则是教育制度的变革,一个是转变,一个是颠覆。我建议今天的课改应该学习“旧城改造”,一些积重难返的问题,仅仅靠敲敲打打、修修补补是解决不了的,修缮和修葺不行了,应该“推倒重来”,课改的力度大些,再大些!
中国教师报:你说“推倒重来”,应从哪个角度入手?
杜金山:当然是课堂!我去很多学校参观,发现有些老师腰里别着扩音器一个劲地讲呀讲,为什么我们总在探讨教学方法的同时,却可以忽略学生的学习状态?所以,转变教师的课堂观念成为重中之重的问题,我们当校长的要明白,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当然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国民。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中国教师报:教师不讲,就能让学生学会吗?高中教育阶段,能行吗?
杜金山:其实,无论什么学段,都应该致力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始终懂得“学习是自己的事”。
2004年,我们针对于传统课堂的“两率”进行了调查,两率是“精力流失率”和“高效学习率”,我今天提起这个当初的“两率”,仍感到触目惊心。去现在大多数高中的课堂里看看吧,我们还剩下多少效益?还有几个孩子懂得什么是学习?“题海战术”、“文明监狱”、“考试机器”,这些词拷问着我们的教育良知,所以我建议我的同行们,都能从“两率”上看到问题所在!这个“两率”调查的结果让我们下了改革的决心。
我们的课改就是为了实现三个解放: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解放学校。
解决教师专业成长的“老大难”
中国教师报:高效课堂和教师专业化成长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杜金山:教师专业化是个老大难的问题,传统的培训方式应该讲“不管用”,一是缺乏实效性,老师们容易感觉理论跟自己的教学实践联系不大,操作不强;二是这些传统的方法挤占了老师们的课余时间,大大增强了老师们的工作负担。这两方面的问题,制约了教师主动发展的热情,教师的专业成长自然而然变成了校长们的一厢情愿。鉴于此,我们必须寻找到在不增加教师负担的前提下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在教师的实践过程中,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让他们切实体会到理论的指导意义,从而自觉地学习。
中国教师报:兖州一中是怎样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的?
杜金山:我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模式是实践——反思模式。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是当前最现实也是最有效的专业发展途径,开放课堂是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最简捷有效的方法。在我们学校,我套用老祖宗的话:教学相长。也就是通过开放课堂,把这四个字变成现实。
中国教师报:“学者”一词体现出教师的专业发展。
杜金山:我们学校有这样一句话,是说老师的,叫“57人中最优秀的学习者”,师生实现角色的平等转变,一个班级师生57人,人人是教者,人人是学者,教师就是这样在成就学生中发展了自己。我们还有一句话叫“与泰森合作打败泰森”,教师正是在这样的发展中,体会到与学生合作的意义。
中国教师报:有人说课改最难改变的是老师?
杜金山:2004年我们课改之初,我曾对老师们讲,你们想不想不再重复机械地批改作业?想不想夜里不再上自习?想不想不再整天板着脸孔装圣人?会有哪个老师不想?关键是怎样引导,要让他们明白,要实现这样的“理想”,就必须去改变!在变中体验成功,在学中体会成长,在习中感悟升华。
“占有”是为了“还给”
中国教师报:会不会有人说你们还是“死揪”时间的应试教育? 杜金山:怎么会是应试?兖州一中早在山东省规范化办学之前就不应试了。传统教育,学生“课上”除了听讲还是听讲,“课下”除了做作业还是做作业。我们这种课堂体现出学习的“时间效益”,把课下的时间用于学生更有益地发展上,“导学案”既是方向盘也是路线图,既有目标又有方法。我们常说,“工作即学习、进步和创造”,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让学习成为他们终身拥有的能力。
兖州一中的学生很少有参加校外举办的补习班的,更很少有去网吧上网打游戏的。不是简单的时间占有问题,是层次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强了,“占有”是为了“还给”。即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班级还给学生”、“把校园还给学生”,三个“还给”旨在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敢说话,敢评价,也会评价。我们认为,未来的学校,校园里其实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学生”。
中国教师报:兖州一中不追求升学率吗?
杜金山:不以追求升学率为唯一目的。山东省不搞升学率排名。但我可以坦荡地说,家长对我们的升学是满意的,而且非常满意。对一个学校来讲,学生的学习能力强了,升学自然也不会差!
必须走向高效学习
中国教师报:有人在看过兖州一中的课改后,感慨地说,也就是在山东„„
杜金山:兖州一中是乘山东省规范办学的“春风”涌现出来的,有人说叫“异军突起”。其实,教育早就应该这样“规范”,规范证明了山东的教育管理者有水平,有眼光。这不单纯是一个教育问题,而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必须面对的未来问题!我刚才说到传统课堂的积重难返,我现在要说的是,“规范”让我们看到了曙光,看到了明天。
中国教师报:一进校门,兖州一中绿树成荫,水池前的两棵树上挂满了中国结,上面还写着学生的名字。杜金山:高效课堂学习模式不仅解放了学生,也培养了学生极强的学习能力。我们一直认为,学习能力就是课堂生存能力,也是素质教育最关键的那个“素质”。高效课堂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中解脱出来,他们有时间搞一系列活动,比如社团活动,我们有英语节、语文节、体育节、激情合唱节、感恩教育节等,全部由学生自己策划和组织,教师退居“二线”。高考前夕,我校高一的同学把两棵大树装饰一新,挂上中国结,激励自己的学长能实现上理想大学的梦想,那些中国结是祝福
中国教师报:据说你们总结出来的“十大自主学习能力”,风靡了全国。
杜金山:风靡我可不敢说,兖州一中毕竟还处在成长阶段,现在有不少同行前来交流,比如天津跃华中学、山东昌乐二中、江苏翔宇中学等,他们对兖州一中的评价是“素质教育”,说兖州一中找到了素质教育的“出口”,也解决了高中教育诸多的难点。杜郎口中学的崔其升校长也来过,他“看”了我们的课堂,评价很高,当然他这个人一向谦逊,是鼓励我们。
刚才我说,高效课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总结为“十大能力”,包括自我学习,能够让学生自主、自觉、自愿地学习。假如没有这些能力,学生们就不会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社区。十大能力还包括,“敢作敢为”、“会感知知识”、“联想拓展”、“交流合作”、“善于表达”、“整理笔记”,等等。
必须从“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问题。
师生换角色,课堂效率高
――山东省兖州一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新华网北京1月28日电(吴晶、郭曼桐)把一堂45分钟的课拿出35分钟来让学生展示成果,把剩下的10分钟用来预习下堂课的内容――这种独特的授课方式,是很多中学教师不敢想像的。然而,它却调动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使山东省兖州一中的课堂变得富有活力、效率更高。
“兖州一中的课改,是一场课堂教学制度的革命。”山东省教育厅原副厅长、著名教育专家王恩大说:“老师不再是在讲台前滔滔不绝的形象,学生不再是闷头记笔记、下课写作业,知识也不再是一方传授而一方获取。”
据兖州一中校长杜金山介绍,课改源自一次学校在学生中开展的调查。调查发现,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近四成的同学上课时会“走神”,而能达到高效学习的学生比例还不到50%。这使学校意识到,高效的课堂必须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兴趣开始。
于是,兖州一中将以往简单的45分钟课程转变为“三步六段、35+10的循环教学模式”,即“课前”“课中”“课后”三步,“重申目标”“学情调查”“问题汇总”“精讲点拨”“当堂测试”“小结作业”六段,以及35分钟师生“共学”和10分钟的教师讲授。
杜金山解释说,课前,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本班特色的“预习提纲”,设计出课堂教学互动的方案,同时学生要通过预习解决初级问题,并对有难度的问题形成初步“困惑”,以便带入课堂;课中,实施课堂大讨论,老师不在前面讲课,而是任由学生们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展开全班大讨论,当遇到无法解答的问题时,再由老师出面点拨;课后,学生们要完成当堂的作业,反馈“未清楚”的问题,而老师则要设计出学生们“未清楚”问题的解决方案。
这样一来,课堂从原先的教师说“单口相声”变成了师生合说“三句半”,三句是学生,那说在“点子”上的半句是老师。教师随时要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授课也成为了“上学”。兖州一中地理教师梁忠说,以前在讲述“喀斯特地貌形成”时,连教材也一致认为是由可溶性的碳酸盐形成的,可一个学生却通过在课下查阅资料,了解到加拿大有一片喀斯特地貌恰恰是硫酸盐“微溶”形成的。
“是学生丰富了我的知识,成为了我学习的伙伴。”梁忠说。
樊庆勇老师说,以前上课要求老师“用嗓子”,现在是要“动脑子”。对学习成果展示的“好胜心”刺激了学生课下学习的“热情”,在课堂上同学们不但要对自己的学习作“陈述”,还要争着揪出别人的错误。学生们自发结成小组,校园里的学习气氛逐日变浓。高二年级的李欣同学说,我们一般先自学,能学懂50%,然后经过小组共同研究,一般可以弄懂70%。
据悉,为了便于学生在课下自学,学校还会把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刊登在网站上,学生们只要下载,就可以“自己成为自己的老师”了。
学生郭俊飞的爸爸发现,孩子升入高中后,学习主动性变强了,集体荣誉感也加强了。“孩子说,假如不好好学,不仅自己丢面子,还会给小组抹黑!”
王杰同学说,以前觉得课上45分钟难捱,一上课就紧张,现在是总觉得时间太短,老想发言。
王恩大说,课程改革从调整“课堂结构”入手,实现了从“高效课堂”向“高效学习”的飞跃,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很大提升。
兖州一中的导学案式教学
一、导学案的生成
他们注意引导学生“实现高效和充满兴趣的学习前置”为目标,重点应该在“学习引导”上,“导”和“学”是两个关键字。“导”是目的,是关键,预习材料必须具有引导学习和突破问题的功能。“学”,应以帮助学生学习方便为根本出发点。
循环课堂分为8个环节: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问题逻辑、学习反思、作业布置、归纳小结。
他们要求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必须把教材严谨的、逻辑性强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老师要能够深入浅出,设计导学案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
编制的学案要求在难度、内容和形式上设计分为四个级别:一级为“识记类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时间必须解决;第二级为“理解级”,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第三级为“应用类”,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第四级为“拓展级”,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四级要求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精力自主选择。对于教师而言,导学案则实现了从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的转变。
导学案的生成主要分为几步:第一步是教师个体课前备课,一般是每人备一节课;第二步是集体备课,教师分别说课汇报,其他教师提出修改意见;第三步是教师修改并引发学案;第四步是教师课后要通过课堂反思修改学案;第五步是将最后的学案制成电子稿,存档,作为后续教学使用。
二、循环大课堂——从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三步指:课前、课中、课后
六段(课中)指:重申目标、学情调查、问题汇总、精讲点拨、当堂检测、小结作业,简称循环大课堂。
实践证明只要抓住关键,解决高中素质教育的课堂高效问题完全是可行的。
学习归来认为,我们的课堂也应该能够进行类似的教学改革,关键是如何根据自己学校的生源实际搞出我们的特色。另外,实施的关键更主要的还是一级领导理念更新和财力、人力的支援,如果能做到几个学校共享可能是比较现实的。
兖州一中比杜郎口多跨了“一步”
杜校长曾告诉记者,兖州一中并不避讳曾经师从杜郎口中学,但两者较大的差别在于,杜郎口中学是初中,而兖州一中是高中,杜郎口经验适合高中吗?高中学习杜郎口有没有风险?一旦失败了,怎么承受?
杜校长说,所有的疑问都是多余的!杜郎口的意义,恰在于让传统课堂从低效——有效——高效,解决了困扰我们今天的教育很多年的“效益”问题。杜郎口的“人人参与”“个个精彩”从哪里来?从解放学生的学习主权上来,开放课堂就是“放生”!
杜校长说,兖州一中正是针对传统课堂严重的低效硬伤下手的。可思来想去,根本的解决之道,还得是像杜郎口中学那样,找到高效的途径。可高中无法像初中那样设置专门的预习课。没预习就不会有展示,没展示哪会有高效?
为了增加预习,他才想到了“倒”着上。
杜校长说,把课“倒”过来,当然是因为课上预习时间不够,才把“课外”预习时间拉长,成为“课上”的组成部分。
杜校长告诉记者,兖州一中不是在单纯追求“唯新”,是为了解决些困扰。他说,我们不是在创新什么“理念”,我们就是实实在在找一条高效学习的“途径”。
兖州一中的高效课改,有一个“灵魂”,被归纳为“123”。
第五篇:循环经济发展计划
谢政字【2010】24号
关于印发《谢集乡2010循环经济工作计划》的通知
各村委会、乡直各单位:
《谢集乡2010循环经济工作计划》已经乡党委扩大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谢集乡人民政府
2010年3月12日
谢集乡2010循环经济工作计划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乡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全乡的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但在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待转变
2、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3、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4、土壤污染较为突出
三、循环经济规划设想
要解决以上问题,就要我们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建立具有我乡特色的循环经济体系,现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我乡2010年循环规划: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将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之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底,初步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机制,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水平要有明显下降,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三)发展重点
一是建立立体种植、养殖模式。大田作物主要进行轮作复种或间套作,并与养殖业结合,通过过腹还田、直接还田、沼气发酵等途径,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完成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杜绝秸秆焚烧,控制面源污染。
二是建立种养加一体化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以种养结合为基础,种养加一体化开发为重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纽带,实现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全程防控,减少污染,提高效益。
三是建立有机农业开发模式。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建立生产基地,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质使用量和使用强度,降低土壤重金属和有害、有毒物质的污染程度,改善种植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
四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引导人口和产业集聚,优化城镇布局,集中建设基础设施,减轻环境压力,逐步形成大中小配套、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生态城镇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住宅。住宅的设计以及建材的选择应充分考虑采暖、保温以及节约资源的需要,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推广粉煤灰、建筑垃圾等废弃物生产的再生砖。推广新型能源。大力提倡使用太阳能,新建住宅要实施太阳能热水器与住宅屋顶的一体化设计与施工,并预留热水器管道。配套设施门窗要尽可能地适合自然光照明,减少电力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