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德育存在问题
昌邑一中德育综合改革问题研究
一、高中德育存在问题
1、内容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不够,过于理论化和原则化,实践教育相当薄弱。往往只是从国家民族的高度出发讲“大道理”,忽视了现代高中学生的思想,德育活动与实际心理需求、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发展现状有一定距离。
2、德育工作过于狭隘。一是德育工作队伍往往只局限于班主任,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参与渗透不够;二是德育工作大多只限于班会,往往忽视生活中的德育契机。
3、在德育的评价上采用学分制。学生的品德转化成分数,往往形成分数越高者品德越好的荒谬逻辑,容易引导学生做好人好事的功利化;在教师评价上过于“短视”,很难从长远效果上更加合理的对教师所进行的德育工作进行评价。
4、德育在学校教学中处于从属地位,甚至可有可无,对“高考是德育的副产品”认识不到位,遑论落实。往往吆喝的多,实施的少,德育随时都要为升学让路,德育活动的经费投入和人力投入不到位等。
5、有些家长片面重视孩子的知识技能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使许多家庭过分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品德教养;有些家长甚至自己都有一些道德上的问题,从而也影响了孩子的正确思想的形成。
6、社会经济环境的转型致使青少年对个人利益的过分追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重视和承认,使得中学生对金钱、利
益等重大问题产生了畸形认识。
8、网络作为科学技术的一把双韧剑,传播的不健康内容,严重危害着高中生。
二、仪式教育
1、升旗仪式
(1)宣布升旗仪式开始
(2)出旗
(3)升旗、唱国歌
(4)国旗下的讲话
(5)上周值周情况总结、提出本周要求
2、开学典礼
(1)优秀校友报告:了解校情、校史、校貌,培养爱校情感,增强归属感;
(2)学生会干部报告:了解规章制度,增强纪律意识;宣传学校活动,加快学生成长速度。
(3)优秀班主任报告:正确对待初中高中衔接不适问题。
(4)校长报告:励志教育。
3、毕业典礼
(1)暖场:背景音乐播放、三年高中生活精彩图片、电子相册循环播放。
(2)主持人简要说明举行毕业典礼的目的和意义、并宣布典礼仪式开始,主持人介绍出席对象。
(3)奏唱国歌
(4)学生代表发言
(5)献花
A.给列席领导及家长代表上台献花合影
B.给班主任上台献花合影
C.给任课教师代表上台献花合影
(6)教师代表发言
(7)家长代表发言
(8)分管副校长宣读毕业文件(全体学生毕业,优秀毕业生名单);
A.列席领导颁发毕业证书(每班一捆)
B.列席领导颁发优秀毕业生证书分两批上台合影
(9)校长讲话
(10)主持人宣布仪式结束;播放聂耳《毕业歌》
4、成人礼仪式
(1)升国旗、唱国歌
(2)学校领导致辞
(3)家长代表致辞
(4)学生代表讲话并宣誓
(5)教师、家长赠送成人礼纪念品
(6)学生分组走过成人门并进行18岁生日纪念活动
第二篇: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班级德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作为班主任来说,他是班级的领路人,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初中生阶段是学生叛逆心理最强的时期。这一阶段学生常带有冲动性和草率性。自主能力和自我评判能力较差。所以班主任必须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德育工作,努力提高德育实效。
一、当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问题一:德育工作中,忽视师生互动作用:我们知道,良好师生关系是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前提条件,但在实际中,很多班主任存在下列两种错误想法:一是片面强调教师作用,以为教师地位至高无上,学生必须绝对服从,要听而不问,信而不疑;二是对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理解极端,认为要构建融洽民主师生关系,就是放弃教师主导作用,让学生放任自由,甚至与学生称兄道弟。这两种错误思想,要么导致严重的师生隔阂;要么导致教师基本权威的丧失,从而使班级管理松散,缺乏凝聚力,非常不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
问题二:只重言传,不重身教:德育工作讲究潜移默化,如果只重言传不重身教,一旦教师出现言行不一现象,将大大削弱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从而根本谈不上德育实效。
问题三:严格要求学生,忽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的理解:有这种思想的教师,日常工作中常出现讽刺、挖苦学生,甚至体罚学生现象,这种行为对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久之必将使学生形成强烈的逆反心理。
问题四:忽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培养:这种教师只停留于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道德判断、选择能力的培养。他严重压制了学生的思想活力,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问题五:只重共性,忽视个性:某些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拘泥于同一模式、同一标准、同一要求,忽视了学生个性多样化、层次化的客观事实。这种德育工作毫无针对性,大大降低了其实效。问题六:我认为初中阶段的学校,自主权限不大,学校无力给班主任老师提供更大、更多的利益方面的扶持,再加上初中阶段大多数学生正处于性格、心理的转型时期,被戏称为“叛逆危险期”,需要初中班主任老师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引导学生顺利度过这一时期。
二、针对上述问题,开展德育工作,可采取以下策略: 对策一:构建真正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
德育工作说到底是师生之间一种双向心理交流活动,只有融洽的师生关系,才真正谈得上心理的默契、交流。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尊重、理解学生。在教师心目中,学生应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要热爱学生,以实际行动关心体贴学生,要多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心理状况,认真听取学生相关建议,让学生感到他们都是班级体中的主人。只有如此才能建立“亦师亦友、亦友亦生”的关系,获得学生信任;二是面向全体学生,不忽视差生,不宠爱优生,一视同仁。班主任要特别关注后进生,在开展后进生德育工作时,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尊重其人格,努力挖掘其闪光点,鼓动其进步,对优等生不能溺爱,既要看到其优点,又要慎防其缺点。那么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赏识教育呢?
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评价都应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发展为出发点。通过评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各种活动中我们把要求适当降低一些,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稍加努力就有进步,从而培养起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愉快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赏识教育的主渠道。创设愉快和谐且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氛围容易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对学习上取得的进步充满信心,能从与老师、同学和教学内容的交互活动中得到乐趣、获得启迪。如果每天晚上放学前学生整理自己的东西时说:“我真高兴,明天又能上某某课了。”那么我们的教育离成功就不远了。相反,如果一位学生对老师说:“老师,我不想在学校呆了,在这我连死的心都有!”那么,我们的教育肯定过存在不小的问题。在这几天,月考刚过,在我们班有个女同学成绩出来之后一看总分不上600分,还没等老师分析,那天晚上就情绪失控,一个人躲在宿舍里大哭,第二天当我找他谈的时候他给我说,“老师,我下了很大的功夫,怎么这次会不上600分呢?在学校我的压力太大,我想回家一段时间。”起先,我没同意,给他谈了很多,后来他又给他爸爸打电话,告诉他爸爸,在学校他实在呆不下去了,太压抑了,他爸爸到校后非常沉重地给我说,“二三百人的工厂我管理得井井有条,对于他,张老师,我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难道真的是这位学生有问题吗?如果我们老师能根据他的性格特点,及时发现他的问题,主动和他谈心,交流。我想他不会有那么强烈的厌学情绪。所以,这不能怪学生,只能怪我们的工作没到位,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心田,与他们共同成长,才能发现每块田地的生长情况。再次,赏识教育也要有度。帮助学生增强自信是必要的,可过了头学生就可能狂妄自大,咄咄逼人。学生犯了错,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实施一点惩罚,也是很有必要的。盲目地肯定优秀的学生,说他们很有希望,无疑只会增长他们的傲气和狂劲。赏识教育可以使那些有着自卑感,自尊心差的学生胆小内向很少被老师和同学注意的学生个体奋发向上,锐意进取。赏识如阳光,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在爱的激励中自信而快乐地成长。
对策二:树立正确教育观、学生观、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育不止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德育工作绝不是某种道德规范、原则的简单灌输,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迁移、判断能力,同时作为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学生才是德育工作中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指挥者。基于此认识,德育中,学生知识的学习、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靠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完成。为达此目的,班主任可采取以下方式:第一,充分利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或者有意义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得道德情感体验,磨练意志,培养良好的品质;第二、注重“榜样”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一靠挖掘,二靠培养。作为班主任,首要一点就是要为人师表、言行一致。通过自身良好的榜样形象影响学生,同时要善于在学生群体中,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挖掘、培养优秀学生。收集社会上优秀名人品德事迹,让学生自己去评判,去感悟;第三、建立科学可行的德育评价机制,完善相应的班级规章制度。在评价学生时,不局限于学生懂得了什么,懂得了多少,而应注重其实际行动;不拘泥于成见,而辩证地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只有如此,才能发展学生的品德能力,实现知行合一。
学会赏识学生,让表扬和鼓励帮助学生走向成功。成功的教育者都认可“好学生是夸出来”,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和肯定,学生也一样。班主任为什么总是要带着挑剔,而不是带着赏识的眼光去看他们呢?当然,对好的学生给予赏识也许不难,而对那些所谓的“差生”更要多给一些关爱、赏识,因为他们更需要鼓励,更需要信心。一个信赖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都可能带来巨大的效应。我们应当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嘲讽讥笑学生,尊重学生的任何一点成功,这也是对他的一种无形的鞭策,我们在工作中应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予以赏识、鼓励,使他充满自信,激起他向上的兴趣,让表扬和鼓励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的催化剂。很难想象一个成天被挑剔的人,会不垂头丧气,会有成就感,会充满信心。而我们却希望能培养出的是热爱生活,充满自信,勇于挑战困难的人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案例:我班廖明俊同学,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少文化。他上课不遵守纪律,自由散漫,爱讲话,做小动作。书写潦草,有时不完成作业。缺少是非心,随意性强,容易受社会家庭学校的负面影响。我就和他谈心,和他母亲交流,正面、侧面去了解他。编座位时让他和对己严又有影响的女干部李明洁坐在一起,督促他,培养他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寝室里他讲话,早晨赖床,起床不积极,我就让袁帅一帮一,先喊醒,我再到寝室催他,一连几天。后来,他就不好意思,慢慢就养成了按时起床的习惯。在班里也多给他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他消除了自卑的心理,感觉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他有体育特长,力量大。运动会他报了引体向上、掷铅球等项目,为班级争了光。他在寝室的影响大,就选他当寝室长,让他承担一定的责任。他管理的寝室不错,纪律清洁卫生都让我很少操心。对他取得的点滴进步,我都采取不同程度的鼓励,使他产生了亲切感、信任感,愿意与我心灵交流。期中考试,他成绩进步显著。我趁热打铁,评选他当上学校进步学生。他就有了自尊自信心,向上进取。于是,我在班内就让付华龙做克服缺点取得进步的典型,去感染和带动有类似毛病的其他同学,带动他们改正错误,共同进步。
所以要学会欣赏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古语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每一个学生,即使是所谓的后进生,在他们身上也都有很多长处和优点,就看我们是否善于做“伯乐”,善于主动发现。相信他们的优点就会“暴露”出来,使我们为之所动。老师表扬和鼓励他们,能让他们享受进步的喜悦,能增强他们的勇气和力量。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有些缺点不足,要正视学生的缺点错误,对于“问题学生”要从关爱的心态去出发,对他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让他们付出实际行动不断进步。以进步学生为典型,感染和带动有类似毛病的其他同学,带动他们改正错误,共同进步。这样就能促进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
对策三:当好“心理医生”,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受自身成长环境影响。对同一具体问题、具体事物,不同学生有不同观点,正因如此,就要求班主任必须要勇于,善于与学生交朋友。了解每一个学生情况,针对学生中所存在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相关的教育原则、理论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凸显其功能。
因此我们要正确正视学生差异,从而因材施教。我们教师日常所熟悉的学生差异主要是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因此,自然会感到绩差生与绩优生之间的差异是一个问题,认为智力水平多样化对搞好教学是一个障碍。其实,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是我们仅仅从单一维度上来看待和认识学生所造成的。在这种看法的影响下,我们就会认为差异就是教学的问题和障碍,因而,也就会失去享受差异资源的可能。
如果能够换一个角度,我们会对学生的差异有什么进一步认识呢?就像刚刚举得例子一样,人和人的差异不仅仅是智力水平的差异,还有智力类型的差异。个体的智能是多维度的。由于家庭环境、受教育经历,性别等因素的影响,个体之间存在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同,这种不同维度的差异是一种资源,它能够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能够让我们有机会发挥自我的优势,同时促进不足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因材施教要做到:
1、充分分析自己学生的个性,做到了如指掌。
帮助学生分析有哪些发展的潜能,努力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挑动学生对自己的现状产生不满的情绪,让学生感觉每天都有收获和新的希望,不断激励自己向前进。
2、多组织和开展校园集体活动。
建立各种兴趣小组,给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充分展示个性和特长的机会,既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又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还能够让学生找到成就感。每个学生在某些方面可能优越与其他的人,通过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为学生提施展身手、显露才华的机遇和舞台,使他们打破以往的自卑,建立应有的自信。
3、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亲自实践的机会。
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显露他们能力的程度和水平。我们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很好的外因条件,创造适合学生全面学习与个性发展的氛围。
4、充分关心和尊重每一个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信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热爱,必须首先要做到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因为只有在师生互相尊重、和谐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大胆地发表他们的见解,他们的主人翁精神才能得以释放。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志向、选择、性格、情感。我们要平等地对待成绩不同的学生,平等地对待智力和能力不同的学生,平等地对待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学生,平等地对待有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
5、要重视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体验。无论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还是奖品,如果没有明确的评价目标、准确的观察和资料收集、恰当的评价结论,随意的激励是无法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的,而且还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造成很多学生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盲目乐观起来。
新课标提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创设教学环节中,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全面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独特性,确认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和才能,创设有利于学生不同智力表现的教学环境,是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积极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性差异,鼓励个性发展,须知,有个性的教育,尊重个性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总之,德育工作方法多样,作为初中特殊阶段,班主任应正确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遵循道德规律,贯彻教育原则,灵活运用教育方法。才能获得最佳德育实效。
第三篇:《浅谈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安县大柳河镇中学 王长久 邮编065806 电话***
摘要: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一直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形势对中小学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介绍德育所包括的内容入手,分析了我国当代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和缺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即:让受教育的主体回归生活,让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反思生活;凸显学生主体,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德育触摸学生心灵;实践体验,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和长辈;以参加公益活动为契机,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学会调查和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疾苦,从而体验和生成一种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感等。
一、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
(一)国家文件对中小学德育内容的规定
“德育”,顾名思义应该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1993年)和《中学德育大纲》(1995年)两个文件当中。此外教育部颁布了《小学生守则》(1981年)、《中学生守则》(1981年)、《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1991年)、《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1994年)。《守则》和《规范》是相互补充的,《规范》是《守则》许多条文的具体化,是《守则》在日常行为中的具体要求,两者的精神是一致的。
没有《规范》,《守则》中比较原则的要求不容易落实;没有《守则》,《规范》只限于日常行为的要求,又不够全面。
(二)对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结构的把握
由以上可知,《纲要》、《大纲》、《守则》和《规范》构成了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根据学校德育内容的构成原理,从结构上说,普遍认为学校德育内容可分为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和心理五个层面;从组成上说,又分为基本内容和时变内容两大部分。其中,学校德育的时变内容是根据当前形势任务和学生品德实际确定的学校德育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可变性,这部分内容难以用大纲形式规定下来,应由教师根据当时形势任务和学生具体品德实际,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加以确定,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从而保证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如何结构性地把握由国家文件规定下来的中小学德育内容,是中小学德育实践工作者的实际要求,也是德育理论中的重要课题。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五个方面存在着一种相互递进的关系。具体如下:
1、思想教育
在我国特指科学世界观的教育,具体包括科学人生观教育、科学无神论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教育和理想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理想实质是人之德性的核心问题,是德育必备的理性基础。是德育内容的最高层次。
2、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3、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包括:(1)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或社会公德教育。(2)公民道德或国民公德教育。(3)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4)集体主义教育。此外,还有家庭美德教育、青春发育期的性道德教育和适当的职业道德教育。
4、法纪教育
法纪教育是指法制和纪律教育,是学校德育基本内容的较高层次。法纪教育要求学校对学生依法管理并进行教育。从管理方法上说有依法管理法,即:学校德育管理者运用法律法规对学生施加影响,调控他们的行为以及德育组织内外部关系的管理方法。
5、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是高层次的学校德育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教育和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教育。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我们对他们承担的教育责任是重大的。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学校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养民主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
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
只有充分弄清中小学德育内容的结构,才能整体把握好它,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才能结合学校实际,富有成效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中小学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农村中小学生发育普遍提前,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因中小学生心理发育的滞后性与生理发育的超前性之间的矛盾,引发了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方面诸多问题。如社会公德意识滑坡、尊师节俭意识差、厌学情绪及“早恋”等,必须认真解决。然而,在我国相当一部分中小学中对德育的重视只停留在表面上,德育工作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1、学校德育组织机构不够完善
德育活动的开展,首先必须建立学校德育组织机构,明确各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这是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组织保证。然而,有些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只由科任老师和班主任来完成;政教机构不够完整,学生干部也只限于班集体中的班干部。这使得一些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起来很零散,不够完整和规范,不够多元。
2、德育只是单项的道德灌输
应该说在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学生一直是单纯的被动的受众,学生的发展就是按照学校预设的德育规范进行矫正,学生对规范本身的是与非没有话语权,对如何遵从德育规范也缺乏自主权,所以,学生的德性养成完全是一个被动的教化过程。由于在德育工作中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主动性得不到尊重,学生缺乏对德育规范的理解,从而满足于一般性的应付,即:当着老师时,学生不会违反道德规范,但是,不在学校或者不在老师面前就很难说了。
此外,德育工作中与学生交流得少,思想指导单调、单一也是影响德育工作效国的重要原因。德育工作不像那些文化科目有特定的教材可用,有固定的讲解内容。“守则”也好,“规范”也罢,只是条条框框的制度规定,然而,很多时候,德育工作不是缺少制度而是缺少对制度的执行,如果是简单的强制执行,其效果也只会是昙花一现,而且还容易引起叛逆甚至是群体性抵触。德育工作效果欠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有些中小学教师在做德育工作时缺乏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德育工作单调、单一,其工作效果自然不够理想。
鉴于以上所列的中小学生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想很好的解决德育问题,需从以下方面入手。
三、解决德育问题的对策
一直以来,学校德育工作的低效饱受指责,广大德育工作者付出极大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但是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我认为其中一个深层问题没有解决好,这就是德育的根基和原点问题。学校德育只有在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选择和实施上与之相契合,才能触摸到学生的心灵,才能获得学生的真心认同,那样学生的道德才会和身体一同生长。
(一)回归生活:让德育贴近学生实际
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德育。因而学校德育必须回归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反思生活。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的德育工作总是带着强烈的功利色彩,盲目地堆砌着高不可攀的“道德大厦”,以成人的标准构筑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无视学生的生活实际,无视学生的道德际水平。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观”、“世界观”等等充斥于耳,而学生扮演着一个无动于衷、事不关己的旁观者。再如少先队活动,计划写得详尽而周密,活动搞得热热闹闹,学生个个是“豪言壮语”;但是,学生道德行为却不尽如人意。这种斩断了道德与学生生活联系的德育“高空作业”,使得道德成了与学生毫无关系的客观认知对象,与学生生活无法联系,学生无法产生内化的动机和热情,无法进行甚至不愿意进行道德的自我实践和自我教育。
因此,我们必须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中走出来,回归生活,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与品德发展的问题,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惑、所欲所求,在此基础上生成设定德育主题,让学生在各种生活情境中理解、体验、践行所要求的价值和美德。如在学习生活方面,在越来越重的学业负担下,学生的学习态度、目的、状态怎么样?家庭教育方面,特别是外出务工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状况如何?以及学生在人际交往、课余生活、心理健康等等必须得到我们的关注。面对孩子的思想实际、心理需求,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使德育工作真正成为孩子发现自我,认识社会,探索人生真谛的育人工程。再如,一年级新生对小学生活
充满好奇和幻想,同时也有诸多不适应,为此我们可以开展“亲近我们的校园”、“以哥哥姐姐为榜样”等德育活动;针对中年级学生生活习惯方面的现状,我们可以开展“自己的事自己做”、“告别不良习惯”、“我的生活我做主”等德育活动。事实表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道德教育才能引发学生内心的而非表象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二)凸显主体:让德育触摸学生心灵
学校德育常常被片面地理解为对社会的顺应,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把批评和惩罚作为常用的德育手段,而没有意识到要把人培养成改造社会的主体。因此,德育不仅要考虑社会的要求;不仅依据社会规范,更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以下是我校的一些做法:
1、做好校园升国旗活动
几乎每个学校都有升旗活动,但是,有了升国旗的仪式不代表就有了爱国主义教育或德育。我们要“以有形的国旗展示无形的信仰和崇高,实现内在精神的横向穿越。”如何才能让升旗仪式成为学生的一次次心灵的洗礼呢?
国旗教育应该是超脱物质功利的一种精神的自由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学生引向审美和精神领域的追求,成为一种人生境界的展开,展示无限丰富的人性。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的境界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仅仅把五星红旗看作是国家的标志,这是功
利的境界;而能够理解红旗是烈士的鲜血染成,这是道德境界;能欣赏红旗的审美意蕴,进而领悟生活的艰辛和幸福,生命的优美和崇高,努力去开掘和追求人生的真善美,这就是天地境界,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最高境界。进行升国旗活动,我们要努力让学生利用升国旗时肃穆的气氛,联系生活实践,反思自己在现实中的做法和形象,同时让他们真正感触到生命的可贵,生活的美好。
2、德育互动,加强学生与学校、老师的思想交流
传统的德育工作中,学生是单纯的、被动的德育受众,学校怎么要求,学生就得怎么做。这使得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尊重,学生缺乏对德育规范的理解,学生形成“有老师或校领导时,我有一套;没老师或校领导时,我也有一套”的应付心态。怎样才能攻克这一德育工作中的难点呢?伦理学的观点认为学生的德性处于一种自然流淌状态,学生的德性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恰恰是最好的德育资源。为此,学校应该努力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德性的自然流淌,激发学生德性发展的自我需要,为学生的德性养成创设自主、合作的机制与平台。我校积极组织校领导、班主任、任课老师(有条件时也请学生家长参加)和学生的“思想交流会”。我们得承认,这种形式一开始并没有取得理想效果。但是,随着我们在交流会上对学生的充分理解与尊重,现如今能敞开心扉和老师、领导等交流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也说明这项做法是正确的,大大提高了我们德育工作的效率。
(三)实践体验:让德育从他律走向自律
实践阶段是道德教育的关键,因为个体道德的生长只有内部活力
被启动,不断地将社会要求、标准、理想转化为个人的需要、准则、信念并用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其思想素质才能真正提高。这种内源性的自省、自觉、自为的道德提升是最稳定和持久的,最终将成为个体的道德信念和理想。我们以往的德育在“强化”和“细化”上下足了功夫,而结果却是德育渐渐异化一种管理手段,与真正意义的德育背道而驰。因此学校德育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切实从学生的道德现状出发,精心组织系列活动,如通过干部轮流制等校园岗位体验,让学生参与学校、班级管理工作,在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强化中内化为品德规范;在家庭教育中,巧妙设计活动,让学生体验和生长一种亲情责任,如通过“三八节的礼物”、“今天我当家”、“为父母过生日”、“记录父母的一天”等家庭教育活动,让学生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和长辈;以参加公益活动为契机,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学会调查和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疾苦,从而体验和生成一种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感。
第四篇:高中新课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高中新课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黄
大 天
当前,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随着课改的深入,各种教学困惑也接踵而来,亟需我们破解
第一,学校发展不均衡
在倡导教育均衡的今天,教育失衡的现象却屡屡见诸媒体。在现实中学校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学校发展不均衡,从学校外部环境来看,主要是指政府资源配置的政策法规、物质投入、硬件发展等方面有差异;从学校内部管理和发展来看,主要是指学校的软件建设,即办学水平、生源条件以及教学质量等多方面的差距。城乡的巨大失衡已经严重影响到教育的公平。第二,课堂教学效益低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标理念的提出,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但由于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上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绝对化的做法,导致课堂教学出现失效或效益低下的现象,以致课堂教学对新课标理念的目标定位认识模糊,学科教学内容单薄,新型的师生关系没有充分体现,教学形式花哨,课堂民主停留在表层,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受到压抑等。
第三,教育科研走形式
随着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逐步深入,校本教研作为一种新的教研方式愈发受到推崇和重视,学校以及教师个人开展教育科研的热情空前高涨,但高涨的背后有“炒作”“泡沫”的隐忧:教师缺乏内驱力、学科科组薄弱、教研机制缺失、校本研发苍白、教研行政化和功利化等,使得不少教育科研流于形式,看似热热闹闹,实则无实际效果。第四,教育质量不如意
当前教育的质量受到社会的广泛批评和质疑。尽管学校和教师个人都积极参加了课程改革的各种培训,并将学到的课程改革的知识理念和他人的先进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但是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脱节却越来越明显,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升反降,使得学生失落、家长失望、教师困惑。
课改中出现问题是教育发展所必然遭遇的阵痛,我区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各省市区之后,后发者要赶上先行,就要努力成为课改和创新的先行者、探索者、示范者。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
第一,缩小区域学校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行政部门创新思路和强势推动,是均衡发展区域教育的核心动力。要树立教育“一盘棋”思想,在给名校锦上添花的同时,更应该给薄弱学校雪中送炭,重点扶持薄弱学校的发展。加强区域内教师的交流沟通,学校之间干部互派挂职,形成轮岗交流制度。校校联盟,以强促弱,充分发挥示范学校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创新办学理念与教学实践,逐步缩小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教育差距。如果薄弱学校能取得家长和学生认可的教学质量,自然会减少学生择校择师倾向,最终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第二,强化教师素养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每一所学校应根据校情、师情、生情,努力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寻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让教师专业水平与新课程改革齐头并进。抓好常规教学培训,常抓常新,每次都对教师提出更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加强校本研修指导,积极参与课程开发,让教师开阔视野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创新培训模式和增强专业人才引领,以实施“区培计划”为抓手,专家组成员密切联系实际,采取“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协调发展”的形式跟踪指导,推动各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体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
第三,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课改的落脚点是课堂,课堂是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主阵地,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对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恰当定位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教学策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教学所要呈现的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教师须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心理发展水平和成熟状况,以及学生的态度、兴趣、爱好和学习倾向等个性因素综合考虑。透彻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的“原生价值”,充分地生成和构建“教学价值”,形成有效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行为,使课堂“追求高效,减少低效,杜绝无效”
第四,立足课堂教学一线,回归教育教研本色
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有效教研的支撑。学校要重视各科教研组备课组的学科建设,构建学校系统高效的校本研修体系,加深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要重新明确教科研究室的职能和定位,纠正教育科研摆花架子的错误做法,深入基层教学一线,对教育方法和途径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学校、教师、教研员在日常工作中,应从问题出发,立足学校和个人教育教学实际,形成“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领导小组——教务科研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的学科教研网络,在实践中营造优质的教研文化,形成特色教育品牌,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
第五,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当前有许多人质疑:高中新课改会不会影响高考质量,这一届学生会不会成为课改的实验品?态度决定高度,当务之急就是要深刻反思以往观念上的认识误区,改革考试制度,打破“一卷定终身”的僵化局面;转变传统的人才观,要急刹“以分数论英雄”的现象;实现教育评价转轨,端正评估方向,重点考核学校的办学观、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发展观,及时建立与新课改相配套的评价机制,实现教师成长和学生成才。
当然,新课改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帆风顺,新的困惑和问题仍然会不断出现。但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加大综合改革力度,加强师生合作针对性、增强校际合作有效性、完善科研部门理论性、把握专家合作方向性和提高区域合作科学性,定能使改革协调而有效地推行。
2014年7月3日
第五篇: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河北省赵县第四中学
杨利锋
目前我们使用的英语教材较过去有了很大改进,增强了实用性、趣味性、科学性,给人耳目一新的美好感觉,但同时又给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具体课堂教学过程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这种现象在农村的英语教学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当前英语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方面的问题
(1)教学目标单一,忽略了学生全面素养的提高。这可能是大多数教师都容易犯的错,课堂上大多数教师在主要学习时间里完成了知识型与能力型目标教学后,因所剩时间无几便草草地结束了课程,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2)教师对自己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定位不明确。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扮演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仅仅起到了知识的“传递”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语言点的讲解和知识点的反复练习,而忽视了语言的交流与运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智力发展的培养。
2.学生方面的问题
(1)学习目的不够明确,态度不够端正。大部分学生仅抱有“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为了学习而学习”的态度。殊不知,其真正的目的何在?缺乏学习英语的动力和源泉,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逐渐放弃甚至讨厌这门功课。
(2)不会学习。大部分学生不会学习,缺乏学习方法与学习技能,整天只是拿着一本英语书有口无心地反复背诵。一个句型或几个单词就能念一节课,结果一节课下来一问哑口无言。
二、解决策略
1.改变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发挥教师的指导引导作用。如今的课堂提倡“以学生为主”,学生唱主角,教师当配角。基础教育阶段当学生的知识不足以用来进行语言交流时,教师的指导作用万不可忽视。教师不但要善于精讲,思维还要灵敏,适时适当给学生以提示,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还要把握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势态。
2.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寓德育于语言教学中。让学生明确学好英语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交流,使学生产生学好英语的愿望和动机,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和决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01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