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马尔库塞的《爱欲与文明》中的人与自然观的感想[定稿]
关于马尔库塞的《爱欲与文明》中的人与自然观的感想
《爱欲与文明》是马尔库塞思想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此以前,马尔库塞一直致力于提出一种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但进入 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爱欲与文明》为标志,他开始用弗洛伊德理论补充马克思的思想,试图提出一种批判的文明理论。在《爱欲与文明》中,马尔库塞从弗洛伊德的现实原则下的压抑性理论出发,针对弗洛伊德提出的文明与爱欲的不可调和性,提出了人类文明应建立在非压抑性秩序的可能性。他认为,爱欲的解放不仅不会阻碍文明的进展,还有可能解决在现实原则的压抑性秩序下许多无法避免的潜在危机——其中就有关于人与自然的危机。
一、原始本能下人与自然冲突的起源
马尔库塞将人与自然的冲突起源,归结于为了满足不被限制的性欲而引起无疑是不当的,马尔库塞的这一理论观点,虽然来源于弗洛伊德的性欲论。但是,从人类自身的发展看,人类原始本能中的这种性欲的满足表面上是一种动物性的内驱力;但从本质上而言,更是一种从自身的快乐出发却不顾及周围环境及其人类整体发展的“私欲”因此,从这个角度去理解马尔库塞的人与自然观是很有启发性的二、压抑性的社会秩序下人与自然的潜在危机
弗洛伊德“把性欲看作是一种本质上与文明相抵触的破坏力量”。马尔库塞将这种压抑称之为基本压抑,“而这种基本压抑乃是人从原始人向现代人发展的标志”。即基本压抑从理性上摆脱了非理性本能的放纵,从而保护了自我的生存,因为此时,必要的压抑使自然的缺乏与贫困不能再对人类产生控制,而且基本压抑“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满足,因为„吞没‟自然,打破自然的强制,正是人类所特有的快乐原则的形式”。那么,在这种压抑性社会秩序下,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就可以不存在了吗?马尔库塞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及其辩证法,遵循弗洛伊德所谓的文明辩证法,对它们加以改造,然后指出:在压抑性的社会秩序下,人与自然存在着潜在的危机。
三、非压抑性的社会秩序下人与自然的统一
弗洛伊德的文明理论一再指出,死亡本能的“派生物”与爱欲的各种“神经症的反常表现”是一股破坏,即存文化的逆流。但是,马尔库塞认为,它们恰恰破坏的是压抑,“它们的目的不只是反对现实原则,实行虚无,而且要超越现实原则,达到另外一种存在”。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传统西方哲学的基本发展,也就是理性的发展,逻各斯作为存在的本质,与从属于快乐原则的技能和态度处于对抗之中,也就是说:“当哲学把逻各斯看作存在的本质时,这种逻各斯就已是统治的逻各斯了,已经是人与自然必须服从的理性,这种逻各斯不仅发号施令,为所欲为,而且确定方向”。所以,在压抑的文明下,对人与自然的各种斗争、征服活动都是无法避免的。
总而言之,如果说在分析人与自然的潜在危机时,马尔库塞还算是吸取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的话,但到这里,其理论核心的弗洛伊德主义已昭然若揭。他仅从心理学分析的角度去窥视人类社会、自然及其整个世界,从而将人与自然的统一纳入到性欲的扩展和爱欲的解放中。虽然,马尔库塞在揭示人与自然的潜在危机时,还尚存一丝合理因素,但在解决这些危机的途径上,他是毫无可取之处了。
第二篇:爱欲与文明读后感[范文]
《爱欲与文明》读书笔记
社工092 戴慧敏 10091002
马尔库塞的《爱欲与文明》是一部极具开创性并且特色鲜明的书,他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作为理论基础,却从中另辟蹊径,从个体性的、保守性的弗洛伊德理论中挖掘出了政治的、批判的内涵,并与马克思学说的一些概念、范畴相结合,从而将其创造性地转化成一种关于人类解放的批判理论,拉开了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帷幕。
在此书中,马尔库塞把弗洛伊德的爱欲本质论同马克思的人类解放论相结合,提出了一种爱欲解放论。这其实是一种人性解放论,他试图将精神分析学说应用于革命的批判,使爱欲与文明的冲突同社会矛盾相结合,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不幸的根源,用弗洛伊德的本能压抑论补充马克思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的分析,将性本能解放同马克思的废除异化劳动,建立新型的自由平等生产者联合等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结合在一起,以构建自己的弗洛伊德式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理论体系,并指导社会变革的愿望。
他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无意识”和“意识”两部分,而“意识”是后天形成的,受“现实原则”支配,“无意识”是与生俱来的,受“快乐原则”支配,所以“无意识”比“意识”更能体现人的本质,而性行为是生物繁衍生息的必经行为,它作为自然界赋予生物的本能被赋予了较高层次的解释。当人作为一个生物而言,对性行为的渴望就称之为性欲,许多时候人们为寻求一时的快乐不分对象和结果,希望通过性行为来实现身体上的满足,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即“无意识”心理,它不存在思想意识层面上的爱或恨,只为了满足自身的愉悦,人们此时的行为不存在思想约束的,这样更能体现人作为一种生物的本质。而当人作为一个社会的组成部分而言,他对性行为的渴望就应该被称为爱欲,为组成社会中的家庭,人们有意识的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伴侣,并通过性行为表达自己的爱意,在这里对性行为的渴望是有特定对象的,思想意识引导人们渴望互相之间的亲密接触,只有唯一的彼此才能满足自己在肉体上的需求,而现实的伦理道德作为约束社会人的工具,将爱欲固定在一定范围内,当人们对固定的对象不存在情感上的渴求时,爱欲便会有所缺失,现实的社会工具反而会约束人性的解放。
爱欲的升华,有两层意义。狭义的“升华”,是在性心理完全的禁忌和彻底的开放之中,开辟一个和谐、纯洁、高雅的境界,用弗洛伊德的话说,是“在尽情享受的生活与绝对的禁欲苦行之间,采取某种适中的立场”。广义的“升华”,则是将爱欲冲动导向有益人类文明的创造性活动,也就是“将性的能源移开性对象,投入更高级的文化活动。”
人们如若渴望冲破这种人性的枷锁,爱欲的解放就是一种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方法,不仅是性行为还有艺术和劳动,爱欲解放论包含对性的需求、对梦想的追求以及对自我实现的渴求,人们要感性的看待事物,以此来发泄主观意识上的所思所想,那些唯理论的专制制度导致人们思想上的贫瘠和荒芜,马尔库塞教导人们正视感性思想,不应该为自身的真情流露而感到羞耻,人类社会需要这种赤裸裸的真实的爱欲,当热情的灵魂超脱理性束缚的时候,社会文明就会以一种中立的立场存在,文化也会因此焕发出一种新的光彩。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论是一种绝对主观的思想,他所渴望的是一种绝对自由的乌托邦社会,这种社会因为经济政治的存在是无法实现的,但站在文化的立场上爱欲解放论又为艺术实践者们建造了一方实现自我价值的灵魂土地。
在现阶段,文明的发展为消除压抑创造了条件:科技的发展可以把一切不悦的工作降低到最低限度,甚至予以取消;物质资料的丰富可以消除匮乏的威胁。文明不必抑制人的本能,而应当允许这些本能履行自己的功能,使人尽可能获得最大的快乐和满足,这就是说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的冲突消除了,因而爱欲的基本压抑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然而人们面对的事实是,在现代发达工业社会里,人类的爱欲所受的压抑不仅没有消失和减轻,反而更加严重起来。既然如此,消除这种爱欲压抑,彻底解放爱欲,就不会颠覆文明本身,而只会推翻现行社会的统治秩序。
第三篇:手稿中人与自然观探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马克思早期人与自然观探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
任端军
摘要:在马克思的早期名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中,包含了丰富的人与自然的哲学思想。马克思
认为人与自然并非对抗性的关系,两者是统一的,首先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其次人的创造离不开自然界,同时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统一于社会。《手稿》中,马克思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对抗,既
有人被片面化,又有自然界被严重的破环。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的真正统一,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完成。
关键词:《手稿》;人与自然;异化;扬弃
在西方哲学史上,古希腊哲学主要是探索自然的奥秘,追问宇宙的起源;中世纪哲学以宗
教的形式探讨人本身的问题,对精神的研究是这时的哲学的主题,这时的哲学将自然看着是无
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将人与自然作整体性研究,探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相互关系是近代哲
学的主要课题。无论是经验哲学还是唯理论哲学都各自表达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在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在今天看来仍不失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一)人是能动的的自然存在物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存在物,两者不是处于敌对的状态,而两者是彼此关
联彼此依存的关系。一个存在物,在自身之外没有存在物,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而非对象
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人首先是自然的存在物,他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他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人是有生命的存在物,他具有自然力和生命力,这是人的天然能动性所在。同时,人
是受动的,他活动的对象是不依赖于他的对象性存在物,而人的本质是通过对象得到确认,所
以人不得不受这些对象性存在物的制约。“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
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
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
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①
人不但是自然的存在物,而且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他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即是他是
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与其他物种相比,人意识到了自我,他已经是有意识的存在物。而
动物没有自我的概念,动物不能将自己的生命活动和生命本身相区别,动物本身就是他的生命
活动。是否有意识,正是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人能够区别自身与他的生命活动,人本身就是
他的意识和活动的对象。正如此,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也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
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
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
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②
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还体现在人能够通过实践改造对象世界。人在自然中生活,不是
被动的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人能够通过自己的活动积极的作用于对象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甚①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至创造出新事物。诚然,动物也有活动,但是动物的活动不同于人的活动。“但是动物只生产它
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
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
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①所以,在实践活动中,人的能动性就突
出地体现在人能够按照任何尺度来进行生产,而动物仅仅能按它所属的那个尺度来活动。
(二)人的创造离不开自然
人在自然界中自由自在的活动,是离不开自然界的。对人来说,被抽象的、孤立的自然是
不存在的,与人分离的自然,对人来说是无。“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②人在自然界中活动,首先要生存,并获取对
自然界的认识,其次才能改造对象世界。自然界首先在第一个意义上是人的无机身体。和其他
物种一样,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人的衣食住行依赖于对象世界。客观的对象世界不但在衣食住
行方面提供人所必须的物质材料。对象世界也是人获得认识的来源,是人丰富自己的头脑,改
造人的精神世界的精神食粮。“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
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
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③
自然界除了在上述情况下成为人的无机身体,是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来源,为人的创造提供先决条件——维持人的生存外,它还在下列情况下成为人的创造即自由自在的类本质
活动的必要条件。首先,人的创造活动在自然界中展开,自然界是人生产劳动必须的条件,是
生产展开的场所,离开了自然环境,人的生产活动无处展开。人的生产活动是客观的、实在的,而不是抽象的、臆想的。人不能在意识的世界展开生产,促进人的发展和繁衍生息的生产活动
也只能在客观的物质世界中展开,即在自然界中展开。其次,自然界为人的创造活动提供了劳
动的资料。人的劳动过程是创造新事物的过程,人类发展史是人通过劳动作用于客观的物质世
界,利用自然的生长力,生产出新事物的过程,是人通过劳动不断的改造自然界的过程。没有
自然界,人的劳动也就没有了作用的对象,生产也仅仅是停留在大脑中的妄想罢了。最后,自
然界为创造活动的主体——人提供了食物,维持了人的生命体的生存,人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
动才有可能。没有了自然的食物也就没有了人,也无从谈起人与自然了,整个世界回复到了原
始的自然状态。“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
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但是,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
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
存所需的资料。”④
(三)人与自然统一于社会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不是对抗性的、相互排斥的关系。人是自然的存在物,自然又是
人的自然。不同于黑格尔的人与自然统一于绝对精神,也不同于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的人与自
然的统一,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统一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就通过人与人的关系体现出来,人与人的交往最直接的体现了人的自然规定性。这种关系体现了人在多大程度上是自然的存在物,自然属性在多大程度上具有了人的属性,它体现了人的社会教养,人在多大程度上成了人。
“这种关系通过感性的形式,作为一种显而易见的事实,表现出人的本质在何等程度上对人说①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9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8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
5来成了自然界,或者自然界在何种程度上成了人具有的人的本质。因此,从这种关系上可以判
断人的整个教养程度。从这种关系的性质就可以看出,人在何种程度成为并把自己理解为类存
在物、人。”①
马克思进而指出,人与自然统一于社会。“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
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
②所以,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有学者
认为,这里的“社会”指的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一)异化劳动使人片面化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是自然的存在物,自然是人的自然。理想的社会是
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当然马克思也清楚的看到,在大工业的生产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对抗。首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被片面化。在这样的生产方式下,人越来越依赖于资本,依赖于机器,人成了物质的附庸品。人在肉体和精神上成为了机器。“随着工人在精神上和肉体
上被贬低为机器,随着人变成抽象的活动和胃,工人越来越依赖于市场价格的一切波动,依赖
于资本的运用和富人的兴致。”③他同时猛烈的批判了为这种存在状态辩护的理论——国民经济
学,他说:“在国民经济学看来,工人的需要不过是维持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的需要,而且只
限于保持工人后代不致死绝的程度。因此,工资就与其他任何生产工具的保养和维修,与资本
连同利息的再生产所需要的一般资本的消费,与未来保持车轮运转而加的润滑油,具有完全相
同的意义。”④他尖锐地指出,根据国民经济学家的理论,“各国只是生产的工场,人是消费和生
产的机器,人的生命就是资本;经济规律盲目地支配着世界。……人是微不足道的,而产品则
是一切”⑤。
在私有制之下,人的价值被贬低,人成了物统治的对象。人们不停的劳作,目的在于增加
物质的积累,人仅仅是为了“拥有”,不惜牺牲了自己生命。按照国民经济学的理论,我们可以
发现,工人不是劳累过度而死亡就是贫困而死亡。“即使在对工人最有利的社会状态中,工人的结局也必然是,劳动过度和早死,沦为机器,沦为资本的奴隶(资本的积累作为某种有危险的东西而与他相对立),发生新的竞争以及一部分工人饿死或行乞。”⑥工人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关系
就是同自身之外的异己力量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异化劳动之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映,即是人与
自然自己不是统一而是相互排斥,相互对抗。诚如本文的第一部分所述,人的创造离不开自然
界。是异化劳动使人在如下两方面都失去了自然界:一是感性的自然界不在为工人直接提供劳
动所需的物质资料,也即是工人丧失了劳动所必需的劳动对象。二是感性的自然界也不在直接
为工人直接提供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工人丧失了维持自身肉体生存的物质资源。于是工人
为了生存,不得不沦为自然的奴隶,沦为资本的奴隶。所以人为了得到生活资料,不得不受资
本的统治和压榨,成为工人。人也只能先成为工人才能得到劳动资料,维持自己肉体的存在。
结果人的所有感官——听觉、视觉、嗅觉、触觉都被“拥有”这一感觉所取代。再美的风景人
们也看不见,一切在人们看来都是物质的占有。
(二)人的类本质异化为维持生存的手段
人是类的存在物。人与动物相比,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正是因为有意识,能够将自身①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2
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5
⑤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
2当作意识的对象,人才能够自由自在的活动。这是人优于动物的地方。可是在异化劳动之下,人的优点变成了人的缺点,因为异化劳动造成人与自然相异化,自然不再为人提供生产生活必
需之物,以至于人只有成为工人才能维持生存。“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至于人正因
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①于
是人在从事生产劳动时,不是感觉到是自由自在的自主性的创造活动,而是强迫的活动;人在劳动时不是感觉到快乐的,而是痛苦的;一旦附加在人身上的强制解除,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
那样逃避劳动;对于工人来说,劳动不是他自己所有,而是外在的,属于他人所有的。“结果,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
自己是自由的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②劳动再也不是人本质属性的体现,而是人为了维持生存的手段。
人的类本质还体现在人能够能动的改造自然界。人通过实践改造自然界证明了人是自由自
在的存在物,是类的存在物。在劳动的过程中,自然界成为了人的改造对象,它是人劳动的作
品和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人不但在自己的意识之中复现了自己,人更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复
现了自己。但是,“异化劳动,由于(1)使自然界,(2)使人本身,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它使人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③异
化劳动夺走了人的生产对象,夺走了人的无机身体——自然界,它将人的类本质的活动——自
由自在的活动变成了维持人的生存的手段。
(三)残破的自然环境成了人的生活要素
在私有制之下,人与自然的异化不但表现为人的片面化和人本质的异化,而且也表现为自
然环境的严重恶化。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的生产水平不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小。
在资本主义之下,利益的追逐成了唯一的目的。但是对个人利利益的追逐是在不考虑社会和自
然界的代价为前提的。所以在资本主义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人对自然界的影响是史无前
例的。人类近五十年来对自然界的破坏超过了人类史以来二十万年的破坏。气候的变化成了当
今全球最大的议题,争夺资源的战争将成为新能源革命前人类面临的最大的危机。这一切都是
异化劳动造成的结果。如马克思所说:“这种异化也部分地表现在:……在另一方面产生着需要的牲畜般的野蛮化合最彻底的、粗糙的、抽象的简单化,……甚至对新空气的需要在工人那里
也不再成其为需要了。人有退回到洞穴中,不过这洞穴现在已被文明的熏人毒气污染。……光、空气等等,甚至动物的最简单的爱清洁习性,都不再成为人的需要了。肮脏,人的这种腐化堕
落,文明的阴沟,成了工人生活要素。完全违反自然的荒芜,日益腐败的自然界,成了他的生
活要素。”④可见,马克思深刻的揭示了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所造成的人的生存环境——自然界的严重的异化。这在今天仍然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有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异化的扬弃
马克思在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异化之后,认为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的冲突的真正解决,只有在共产主义的生存方式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统一。共产主义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人本
主义的真正的统一。“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
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
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
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⑤共产主义扬弃了资本主义下的人的生产和生活①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4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3-13
4方式,而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是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人与自然异化的根源,所以它在改变
现存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克服了人与自然的矛盾。
有学者认为,根据马克思的逻辑,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人类的发展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自然主义的发展阶段,此阶段自然支配了一切,人束缚于自然界,人只是自然界中的一个
普通的物种罢了。二是人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此阶段人的力量得到空前的发展,人支配和控制
着整个世界。自然界完全听任人类的控制和摆布,自然界成了人满足自身永无止尽的私欲的工
具和奴隶,它导致的必然结果是人与自然的异化。最后一个发展阶段是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统一。①只有在这最后的发展阶段,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才得到了根本的解决,它消灭了私有财
产,人对自然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占有、拥有的关系,这种关系失去了利己主义的性质,实现
了人的本质的正真的复归。自然对人来说也不仅仅是“使用价值”上的意义,它以一种更全面的方式展现出它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既是自然的本色的现象,又是人的本质特征的对象化。
所以共产主义的社会既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有尊重自然界的内在规律,它完成了人本主义与
自然主义的统一,既解放了人又解放了自然界。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韩学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析[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
【3】 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莫放春.马克思的“人与自然” 和谐统一论——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代世界与社会
主义,2009,(2)
【5】 许素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先声.学术交流,2008,(6)
【6】 宋周尧.《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环境伦理思想.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2)① 参见莫放春.马克思的“人与自然” 和谐统一论——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2)
第四篇:与雷锋精神同行,做文明上进一中人
与雷锋精神同行,做文明上进一中人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多么熟悉的旋律,又在春回大地时响起。雷锋,多么熟悉的名字,这个脸上始终洋溢着纯真笑容的年轻人,用他那近乎完美的榜样形象,伴随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今年,是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49周年。为了更好地促进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蓟县一中决定,将每年的三月份定为“学雷锋活动月”。
今年的主题为:“与雷锋精神同行,做文明上进一中人”。为此,校党总支、校行政召开专门会议进行部署,刘兆来校长要求全校师生要认真学习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钉子”精神;谦虚待人,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螺丝钉”精神;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政教处专门制定了《蓟县一中学雷锋活动月方案》,要求各年级按照方案逐一落实,不走过场。校团委通过学校广播站向全校师生广泛宣传雷锋的故事,学唱《学习雷锋好榜样》、《接过雷锋的枪》等歌颂雷锋精神的经典歌曲,帮助大家深刻理解雷锋精神的永恒价值,并发出《学雷锋精神,做文明学生》倡议书,号召每位同学积极参与学雷锋活动。学校宣传橱窗、各班黑板报都以雷锋精神为主题,营造了学习雷锋的浓厚氛围。
高二年级一名同学因身体有残疾上下楼梯不方便,两年多来,他的同学们一直默默做他的拐杖;一位同学的钱包丢了,信用卡、现金、饭卡全在里面,但是不到半天的时间,拾金不昧的同学就把钱包交到了失主的手中;各年级学生会干部认真参与学生护导,他们的身影成就着学生有序行走的风景;教室里的刻苦学习与办公室里面的备课钻研交相辉映„„现在,越来越多的一中人正以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践行着、丰富着雷锋精神。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蓟县一中的明天会更加美好!(姜艳红报道)
第五篇:“爱与关注”家长会感想
“爱与关注”家长会感想
怀着期盼和喜悦的心情参加了xx二小三年七班的家长会。为什么说是期盼呢,因为在每次家长会上都可以和班主任于老师学习更多的教育孩子的成功经验、还可以和她近距离的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各方面表现情况;为什么喜悦的心情呢,总为孩子在这样好的环境和那么多有爱心的老师教育下接受教育而感到欣慰。所以,作为家长,我很期待每年每次的家长会,很感谢班主任老师给我这么好的机会,能让我在会后和大家共同讨论孩子的成长教育,我感到十分荣幸,更感激班主任老师及任教师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学校对家庭教育的重视,让我们每一位家长身上多了一份责任,学校的老师对我们每一个孩子倾注了爱心和心血,更让我们家长感动。所以,作为家长,我理解、支持老师的工作,也配合老师共同教育好孩子。今天,听了田校长的“一切为了孩子幸福成长,不要一味的拿分数来衡量孩子”和班主任于丽红老师的经验之谈“怎么教育孩子,让孩子主动学习,真正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这些话题感慨很多,对于教育孩子这事情,我想有些家长做的也非常好。说来惭愧,我感到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还做得很不够,还存在着疏漏和欠妥的地方。现就把参加家长会后的一点感想一同和大家来分享一下。
一、田校长的“一切为了孩子成长,能力比知识重要,不要一味的拿分数来衡量学生”对这一提法,原来我的脑海里就有一些记忆。的确,现在的小学生,有些家长就要求的非常苛刻,每一次考试稍一马虎,就要挨家长的训斥和批评,久而久之这样孩子会失去自信心,其实这在孩子幼小的童年里是多么痛苦的一事情啊,孩子的脑子里每天背负着都是家长强加施加的想法。倒不如家长换种思维方式,让孩子主动去学习,培养学习的乐趣。分数不是唯一,将来面向社会,会面临很多的事情。就像班主任于老师告诉我们教育孩子的“法宝”:那就是“给孩子成功的体验”。引领、帮助和鼓励孩子,最起码要优秀一次,有了这样成功的体验,孩子会朝着正确的方向一直努力,这时家长要鼓励再鼓励,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批评出来的。
二、作为家长,我觉得对孩子在学习方面督促和鼓励是很重要的。在督促与鼓励过后,培养孩子学习的自觉性,让孩子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不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让孩子知道“我要学”的重要性,而不是“要我学”。只有主动学习,孩子才会认真地、及时地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每天的家庭作业我们都认真督促,严格要求,做错了题目自己改,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要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才能获得进步!
三、对孩子多一些鼓励。我常对孩子说,只要你尽力了,就可以了。每一个人的起点不同,我们不能太高的要求自己的孩子。只要你的孩子用了心,尽力了,就是考得不好,也要鼓励他,对他的压力不要太大,现在的孩子正处在一个成长期,我们做家长的,也应该理解一下孩子,少用命令的口气,多用商量的口气,给孩子一些自己管理自己的空间,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让孩子轻装上阵。
1、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有相对独立的、安静的学习场所。以平常心对待孩子,与孩子交朋友,让孩子感到亲情,驱除压力感,有话乐意向你说,有苦愿意向你诉。
2、采取鼓励为主,批评为辅的方法。多一点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多一些沟通。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少指责。
3、培养健全的人格,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增强集体荣誉感。如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我每次都鼓励孩子参加,让她有强烈的集体团队协作精神。因为只有在活动中孩子们才能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自己真正的快乐。
四、家长要放低姿态,以平和的心态、平等的观念对待孩子,做孩子的朋友。成为孩子的朋友,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轻松、快乐的生活、学习环境;成为孩子的朋友,孩子才会乐意与你谈心,有苦愿意向你倾诉,你才能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与学习动向,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问题;成为孩子的朋友,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陪孩子一起读书、看电视,引导孩子多看、多言、多思,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和鉴赏水平。
五、言传身教。孩子成长初期的认知水平较低,模仿水平较高,所以我们做家长的要以身作则,时刻做好模范表率作用,用自身行为来教育孩子,增强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
六、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就如同一次单程远航,人生态度,如同远航的方向,方向对了,能避免少走弯路,快速前进;树立了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人生就能达到更高的目标,实现更大的价值。
七、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同情心和良好的自身素质。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富有同情心的人往往会有很好的人缘,而好的人缘能让孩子在现今的社会中更好的发展。从小培养孩子“善良、诚实、勤劳、勇敢、谦让”的良好品德,将使孩子一生受益无穷。
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沟通是不可缺少的。向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最新情况,也及时把孩子在家的表现告诉老师,达到共同教学的目的。
看着孩子一天天的变化,作为家长,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我知道,孩子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班主任老师及任教师的谆谆教诲,离不开同学们的无私帮助,也离不开家长的辛勤付出。我相信,有我们的陪伴,有老师的科学指导,孩子们一定会健康地成长,她将会是我们的骄傲!
在此,我再次向为了孩子而付出辛勤劳动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