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形势政治
一、必答题(10分):
请谈谈如何将爱国情怀转化为爱国之志、报国之才?
答:我们作为青年学生,究竟应该如何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来报效祖国?人生的不同阶段承担不同的任务,青年学子的任务是什么?作为青年学生,最重要的是学好知识,努力锤炼报效祖国的本领。国与国的竞争不是靠义愤、靠意愿解决的,不是靠口号就能取得胜利的。国与国竞争的根本,现在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要真正提升我国的国家实力,就要依靠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不懈努力——从政治到文化、从经济到科技,全面提升国家实力。我们的青年学生一定要认识到——和平与稳定是国家一切发展的保障,要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合法、理性的活动,努力学习,共同维护稳定大局。
(以上为答题要点,学生需进行一定阐述,视学生回答情况酌情给分。)
二、选答题:(以下八道题目请自选三道题目做答,每题30分,每题回答400字以上)
1、形势有哪些基本特征?
(1)客观性:形势的内容和判断形势的标准都是客观的。一方面,形势的内容是指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政治等领域事物的现状和发展态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判断形势好坏的根本标准——生产力标准,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变化性:变化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形势正像是一幅社会运动的复杂图像,是静态和动态的统一。我们要从形势的动态方面,从形势的发展过程和趋势中去观察形势。(3)阶段性:形势既具有变化性,又具有相对稳定性,形势的稳定性具有一定时间范围的限制,这种相对稳定性使形势在量变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4)相关性:形势的相关性即形势在时间、内容、范围等诸方面相互关联并相互影响的特性。(5)规律性:形势的规律性是指形势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以上为答题要点,学生需进行一定阐述,视学生回答情况酌情给分。)
2、请谈谈建国以来党内民主建设取得的成果及未来发展趋势。
成果一:党内民主建设的理论取得重大成果:党的十六大做出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重要论断。成果二: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有长足进步:民主需要一个形式,需要制度,需要机制。成果三:党委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提高。成果四: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更加完善。成果五:党内民主监督的有效性不断增强。成果六:基层党内民主形式丰富多彩。
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在未来进行党内民主建设时应着力把握以下几个趋势:
1、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
2、进一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
3、进一步完善各级党组织内部的运行机制,要进一步强化全委会的功能。
4、进一步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5、完善党内民主监督制度。
(以上为答题要点,学生需进行一定阐述,视学生回答情况酌情给分。)
3、试论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1)有利于我国从外部获得短缺要素;(2)有利于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持续增长;(3)有利于我国继续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4)有利于我国更多地获得国际分工利益。挑战:(1)利用外商投资虽稳步增长但也带来诸多问题;(2)外贸依存度过高引发诸多风险;
(3)外汇储备过快增长成为短期内不可逆转的趋势;(4)我国企业境外投资规模增长但抗风险能力需增强;(5)能源消耗巨大使我国经济发展受限于世界形势变化;(6)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可能使我国产生输入性通货膨胀。
(以上为答题要点,学生需进行一定阐述,视学生回答情况酌情给分。)
4、请从高等教育的量和质两方面谈谈高等教育对科教兴国的意义。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的多少,对于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从低收入国家向下中等国家转变,必然会出现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升级,相应地对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也会增加。
大学生就业难,归结起来无外乎以下原因:一是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产业结构还处于较低的层次,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也还是低水平的量的要求。二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问题。大学教育与一般技能教育有一些区别,它离不开人文教育,它一定是把大学生作为一个负责任、有理想的社会人去培养的,而不是把人培养成社会工作所需要的没有个性的“螺丝钉”。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对于培养创新性科技人才举足轻重。如何培养创新性人才,特别是创新性科技人才,这就涉及到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
(以上为答题要点,学生需进行一定阐述,视学生回答情况酌情给分。)
5、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如何看待我国各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6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关怀下,民族地区处处呈现经济繁荣、政治安定、文化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喜人景象。首先,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其次,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成就显著。第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面覆盖,各族群众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第四,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充分尊重。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各民族大团结日益巩固。长期以来,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性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特殊性、国际性和重要性。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民族问题处理不好,将打乱国家的经济、政治秩序,造成国家动荡不安;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在矛盾、冲突、动荡和不安中进步;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民族问题处理得好,民族团结和睦,就会天下大定、国家大治、社会快速进步,人民安局乐业。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往往相互交织,民族关系与宗教关系往往相互渗透,民族矛盾与宗教矛盾往往相互影响,民族工作与宗教工作往往不可分割。在民族地区,宗教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造成影响。做好新时期的宗教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作为中华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繁荣发展。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
(以上为答题要点,学生需进行一定阐述,视学生回答情况酌情给分。)
6、试述台湾问题的实质。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其实质是国家主权问题,是涉及中国是统一还是分裂的问题。首先,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纯属中国内政。其次,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主权问题,是涉及中国是统一还是分裂的问题。最后,台湾问题不同于东西德、南北朝鲜问题和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完全属于中国内政。(以上为答题要点,学生需进行一定阐述,视学生回答情况酌情给分。)
7、当前我国环境形势还相当严峻。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你是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的环境形势的?
新中国建立60年来,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极大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但是,中国的发展基本沿袭了工业发达国家的道路,尤其是在人口庞大、资源相对贫乏的压力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后果,中国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有限资源正在危险地支撑着有史以来最多的人口和最大的发展压力。主要体现在:第一,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都大大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在经济
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削减任务十分艰巨。第二,环境污染严重。水、大气、土壤等污染十分突出。第三,生态破坏问题突出。第四,环境风险居高不下。突发性环境事件进入高发时期。第五,群体性环境事件呈迅速上升趋势,污染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导火索”。近年来,群众的环境投诉以每年30%的速度上升,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以年均29%的速度递增,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导致上述严峻的环境形势,特别是污染减排不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较低;二是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许多应该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还没有退出市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产能扩张尚未完全遏制;三是污染治理速度赶不上污染物产生量增长的速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新开工项目数量多、规模大;四是环保投入不足;五是环境执法监管不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六是污染减排的各项措施到位需要一个过程。
(以上为参考答案,学生可以围绕答案要点之一进行阐述,亦可在相关知识点下进行论述,视学生回答情况酌情给分。)
8、试述和谐世界外交理念的内涵及其传统文化背景。
(1)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内涵:中国坚持以相互尊重为出发点,以协作、共赢为原则处理对外关系,追求国际政治关系民主化以及国际经济关系的公平、合理化。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只有在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才能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而政治关系处理得当,才能做到在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下,世界各国只有在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才能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同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还要密切关注环保问题,各国需要在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应该认识到,在全球化进程中需要深刻尊重文明多样性,求同存异;世界上不同的文明与文化是完全可以相互借鉴的,只有加强不同文明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才能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与进步。
(2)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相比,更崇尚合作,更少诉诸于战争,有很强的兼容并蓄能力。为推动世界向实现持久和平的方向发展,需要重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道德和文化力量。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内核即“和为贵”;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就有“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此处的“和”,是作为与“同”相对立的范畴提出的,它是一个包含了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存在,是差异性和多样性基础上的平衡、协调与统一。在政治哲学的意义上,“和”代表着秩序。儒家思想认为,为了达致“和”的秩序,首先,要“各明其位”,各种要素、各种成分、各个局部都要明确各自在统一的整体中所处的位置;其次,要“各得其所”,各种要素、各种成分、各个局部要在统一的整体中构成一定的关系,相成相济,共生共长;再次,要“各尽所能”,各种要素、各种成分、各个局部要在统一的整体中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使这一整体呈现和谐、稳定和有序的状态。传统儒家的这一基本思想对于国际社会来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众所周知,国际社会的典型特点是“无政府性”,即主权国家都是各自独立的实体,互不隶属,在各主权国家之上并不存在超主权的世界政府。基于这一特点,国际关系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认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就是实力外交、国家利益至上。而在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单靠实力、利益原则解决不了当前世界面临的核武器威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资源短缺等全球性问题。因此,国际社会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必须加强合作,以共同解决仅靠单个国家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中国提倡的和谐世界理念,不是自欺欺人地认为当今世界是和谐的,也不是追求世界和谐的空洞表态,更不是像某些别有用心者所歪曲的那样把“和谐”作为动词来宣示同化、干涉其他国家,而是充分体现了中国积极推动国际社会协调合作、共创双赢和多赢的负责任大国的善意与诚意。“和谐世界”的主张再次定义、更加明确了中国在全球化世界中的国际责任,即作为世界的中国,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既充分利用世界和
平发展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视学生回答情况酌情给分。)
第二篇:形势政治
系别:教师教育系专业:初等教育学号:1105112029
姓名:陈秋香
课题:《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讲师:潘成忠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思考?
一、经济全球化给大学生就业、创业带来机遇,更带来挑战 全球化是当今许多话题的焦点,是社会分析和政策选择不得不考虑的重要背景。尽管人们对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动力因素、性质特征、表现形式、社会后果等存在着许多分歧,但不能不承认全球化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在科技革命和信息经济的推动下,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的全球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之一。从商品交换发展到资本交流,从劳动力流动发展到技术互通,从比较优势发展到经济合作,发展迅猛的国际金融已成为一种超越国界的经济力量——所有这一切都表明,经济全球化是各利益主体受利益驱动而引发的时代潮流。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产生着积极影响,正在改变着世界,改变着亚洲,改变着中国,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
势。瑞士洛桑管理学院“2004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指出,中国2003年的经济成就突出,国民经济增长9.1%,外汇储备达4000亿美元。中国目前是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全球第四大出口国。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展机遇,也给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和大学生就业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有关统计表明,1990-2003年,中国从业人员规模从6.5亿人扩大到7.4亿人,增加了近1亿人。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社会问题。全球化带来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扩大、就业机会和工资的减少、弱势群体的边缘化和贫困化趋势更加严重。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富国,有10多个国家与富国的差距在缩小;但是还有140个国家同富国的差距继续拉大。全球200家最大的公司现在的销售额相当于全世界经济活动的28%,但是它们所雇用的员工却大大低于全世界职工人数的1%。经济全球化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和全球非均衡发展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的冲击,就业机会愈益减少,就业的条件和要求则愈益提高。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各个国家都在努力调整政策,积极寻求应对措施,希望在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变革中获得利益,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与隐患。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更希望抓住新的变革所带来的机遇,在新一轮的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的调整中重振自己的发展之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解决资源与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与生
态失衡、社会分化与贫困加剧等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为紧迫、影响最为深刻的问题,无疑是教育和就业。
二、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困难与失业危机刻不容
缓 中国大学生人口规模大,每年新增劳动力数以千万计。随着中国加入WTO、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大学生的就业与失业问题也日趋严重。据中国劳动保障部的《中国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显示,当前登记求职的大学生占到大学生总数的70%。有人把它称为“20-30岁新失业现象”。这种大学生就业与失业的危机,更多地表现为结构性矛盾。其中有两个突出的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大学生就业难,近年扩大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二是农村存在大量富余大学生劳动力,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年中国要实现1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大学生的就业困难与失业危机,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情况来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就业市场需求不足和大学生人本身缺乏就业所需的观念、技能、知识和经验。据中国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中国大学生政治学院“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现状与政策”课题组的调查),有41%左右的失业大学生认为,失业是因学历太低、技能水平达不到工作要求造成的。技能水平低、知识储备不足和由此带来的工作经验缺乏,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障碍。经济全球化,新的国际分工的出现,跨国公司的兴起,劳动密集型工业大量从工资较高的发达国家流向工
资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中低薪体力劳动职位大量减少,造成发达国家大学生失业率急升,发展中国家同样未能在这种结构性转移中获得太多的益处。跨国企业实行灵活管理,强调要适应产品和市场的快速转变,大学生新增的劳动力,难以从中获得稳定、长期的工作岗位。所有这一切导致了大学生的结构性就业困难和周期性失业并存的状况,短时期内难以改变。
大学生的就业困难与失业危机,不单是大学生人在进入劳动力市场时准备不足的问题,也不仅是劳动力市场总体需求不足的问题,而是各种综合因素造成的,需要我们客观、深入、全面地加以分析,寻求更加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以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政策
和措施 大学生就业是影响大学生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世界各国对大学生就业的困难和问题都予以高度关注。中国政府根据国情,吸取各国的先进经验,确立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实行了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政策。
中国政府坚持通过发展经济、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协调发展城乡经济,以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促进就业,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就业。近年来,中国政府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加突出的位置,针对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的同时存在,以及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突出问题,实施了“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社保补贴”等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中国政府对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全面实行一至三年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在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职业指导的必修课程。为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难,中国政府实施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若干措施,主要有:(1)坚持“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针;(2)鼓励
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3)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为他们提供税收优惠、小额贷款和创业培训;
(4)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做好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同时,引导高校适应市场要求,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我国政府为促进大学生农民就业,也采取了以培训和权益保护为主的一系列积极措施。
中国的大学生组织,近年来以“中国大学生创业行动”为重点,积极协助政府做好大学生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中国大学生创业行动”的基本内容为:(1)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2)实施大学生创业培训计划;(3)深入开展“下岗青工创业行动”;(4)开展“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5)鼓励扶持不同大学生群体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创业。大学生组织所开展的工作,以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大学生就业为目标,以创业为主题,以创业扶持、技能培训、中介服务、观念引导、就业援助为主要手段,以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等阵地建设为保障。这些工作,对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世界各国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不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制度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各国所采取的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的政策与措施也不尽相同。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各国也都认识到,以适当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是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我们相信,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都有其针对性和长处,也都需要相互学习和借鉴。我们也相信,通过这次会议的讨论和交流,能够进一步提高我们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认识。
第三篇:形势政治
一、如何实现中国梦?
1、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活力之源;
3、中国梦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引领;
4、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国梦的中流砥柱,实现中国梦应该坚持党的领导;
5、实现中国梦应该走共同富裕道路,应该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应该坚持和平发展。
二、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区别
1、中国梦是国家的富强,美国梦是个人的富裕;
2、中国梦的目的是民族振兴,美国梦的目的是个人成功;
3、中国梦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实现,美国梦可以利用其他国家的人才资源达到;
4、中国梦是群体的和谐幸福,美国梦是个人的自由和快乐;
5、中国梦具有纵深的历史感,美国梦只有现实的体验;
6、中国梦依赖群策群力,美国梦靠的是个性张扬;
7、中国梦是为了民族光荣,美国梦是为了个人荣耀。
三、中美战略关系对中国和平崛起有何意义?
1、中美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2、美国是影响中国和平崛起的最为关键的外部因素;
3、中美战略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台湾问题的解决;
4、中美战略关系影响中国和平崛起的安全环境;
5、中美战略关系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6、中美关系的发展有利于美国对中国和平崛起的积极认可。
四、论述和平发展是社会主义中国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1、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2、它是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它是一条与世界潮流共同发展的道路;它是一条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的道路;它是一条渐进发展之路。
3、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是中国发展的内在需要。
4、和平发展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平发展是中国基本国情的要求;和平发展是顺应世界潮流的选择。
五、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概念主要着眼于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强调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这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理念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从人类社会文明转型的历史视角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内在要求,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在内涵上,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一脉相承,次第渐进,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扩展和升华。在实践上,二者是相通和统一的,建设生态文明,才能加快可持续发展的步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生态文明。
六、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七、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1、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2、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3、必须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4、必须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5、应该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
6、严格执法,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八、如何实现当代大学生的理想目标?
1、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2、努力学习专业知识,重视加强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参与学校的建设,为学校的发展做贡献。
九、十八届三中全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3年(癸巳年)10月29日召开会议,决议十八届三中全会于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会议审议通过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关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意见》。主要包含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五个体制的改革和中国共产党党内建设制度的改革。
会议共有中央委员204人、候补中央委员169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党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专家学者出席。[1]
2013年11月12日,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十、四大群岛与南海问题
四大群岛:东沙、西沙、中沙、南沙。
南海问题指的是南海周边的六国七方,即中国大陆和台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菲律宾,在南海岛礁归属和海域划分上存在分歧和争端。主要是南沙群岛的主权问题。
十一、对于南海问题中国面临的困境
1、谈不拢、打不了、拖不起;
2、政治问题;
3、可能与钓鱼岛、台海问题纠缠在一起,动一发而牵全身。
十二、中国如何解决南海问题?
(一)广泛搜集南海是我国领海的法律依据
我们要回顾历史,查阅相关文献,从历史和法律上证明南海是我国固有领土。
(二)外交上严正抗议
面对南海诸国在南海的非法行为,我们不能沉默,应该提出严正抗议。
(三)必要时候动用经济武器
面对南海诸国侵犯我主权的行为,我们完全可以动用经济武器,牺牲一部分经济利益,用经济制裁迫使其放弃继续侵犯我主权。
(四)必要时候以武力维权
虽然我国奉行和平的外交策略,但这是建立在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上。并不是说我国永远不会动武,军队的天职就是保家卫国,必要时候,我们可以在南海军事演习,威慑南海
诸国。
综上所述,立足南海的历史,面对现实,展望未来。南海问题由于其复杂性,所以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要软硬兼施,以多种方法灵活的运用来解决。从而维护我国领土主权完整。使南海真正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是中国的原则立场和坚定意志,也是中国和广大东盟国家共同利益之所在。
十三、当代欧美高等教育
当代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不是单一的市场机制,而是由政府、市场、高校三个部分组成的一种混合机制。国家通过拨款和立法等手段对高校实行宏观调控,市场则通过教育生产要素和产品的供求关系制约着高校的发展,高校在内部教学和行政事务上享有较充分的自主或自治权。
十四、中国留学现状
1、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已经居世界首位;
2、中国留学规模在持续扩大中;
3、出国留学者变得更加理性;
4、国外院校的资源日益丰富。
十五、近年来中国留学生面临的问题
1、打工问题
尽管能够到海外留学的学生家庭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将国外所有的物价折合为人民币来算对很多留学生家庭来说还是有一定的经济压力,需要留学生自己打工支付一部分。
2、语言交流问题
在外国,讲的几乎都是外语,虽然中国留学生出国前都会学习一些自己所需要的外语,但与外国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少,很难一下子就说得非常流利,即使呆上一两年,也很难摆脱中国口音。
3、就业问题
大多数学生希望毕业后能够在海外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将来回国之后就会比没有工作经验的留学生更具优势。但是,如果没有什么合理的身份(永久居民身份),仅凭学生身份几乎找不到什么像样的工作,除非你有极特殊的才能或该公司的职位非你莫属。
4、移民
有部分学生毕业后,希望能拿到一个国外身份,但是,在其他国家就读的学生,目前都很难在当地直接移民。
十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关于农民利益的实现
(认识、反思、正视、思考)
1、概念
农民权益是指农村居民作为社会成员、国家公民享有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卫生及社会保障等各种权利和应得的利益。从农民权益实现的方式这个角度看,它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知情(知晓)权。二是参与权。三是决策权。四是拥有(享有)权。
2、必然性
保障农民权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保障农民权益是构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二)保障农民权益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要求。
(三)保障农民权益是建设政治物质精神三个文明的基本要求。
(四)保障农民权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五)保障农民权益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途径。
3、农民权益保障程度分析
(一)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不时受到侵犯。
(二)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不时受到剥夺。
(三)农民的就业权益未能得到根本保障。
(四)农民受教育的权益很不平等。
(五)农民经济利益受到损害的现象比较普遍。
(六)农民参与管理国家(集体)事务的权益还不充分。
(七)农民的社会保障基本上还是空白。
(八)农民的精神权益更为缺失。
(九)农民的自由结社权益尚未破题。
4、如何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一)高度重视保障农民权益问题
1、提高保障农民权益问题的认识。
2、把保障农民权益列入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3、政府切实履行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职责。
(二)依法保障农民权益
1、强化《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实施细则和办法。
2、尽快研究制定《农民工权益保护法》。
3、改革不合理的户籍管理制度。
4、提高执法力度和执法效果。
5、增强农民维权意识。
(三)健全保障农民权益的各项制度
1、建立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2、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保障制度。
3、完善农村基本义务教育制度。
4、建立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制度。
(四)调整利益分配机制
1、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
2、调整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方式。
3、减少农民对国家建设的贡献。
4、构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分配格局。
(五)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1、切实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2、深化乡镇机构改革。
3、允许农民建立自己的群众性组织。
十七、通过***、刘志军腐败案,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的反腐工作。
对***、刘志军等人问题的查处就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坚强决心和鲜明态度。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一直强调不论是谁,不论职务有多高,只要搞腐败就坚决查处,绝不手软。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易发、多发,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是我们党面临的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党的十八大将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对反腐倡廉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中央纪委也正在制定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体系2013-2017年的工作规划,进一步完善党内反腐倡廉的教育、预防、监督、惩治的制度体系。
我们将按照党的十八大的部署,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体制机制上加强对各级干部的监督,切实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快形成健全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制度体系,逐步消除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十八、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现任领导
工学院党委书记: 王勇明
工学院院长:汪小旵
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兆同
工学院副院长: 缪培仁、孙小伍
工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张兆同(兼)
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请问,十八大报告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生态文明的?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第四篇:形势与政治
“十二五”规划的解读
第一章 深刻理解“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主题、主线
指导思想 ——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灵魂和根本要素)主题——科学发展(本质要求)
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心任务和核心)第二章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1现实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仍是发展中国家)2国际国内环境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的潮流)3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推动科学发展4科学发展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是发展)第三章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1.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 2.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挑战 3.应对复杂敏感国际关系的挑战4.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竞争的挑战(掌握核心技术才是硬道理)5.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挑战
第四章 “十二五”时期的五大宏伟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2.结构调整目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3.人民生活目标(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4.社会建设目标(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5.改革开放目标(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第五章 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1.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2.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3.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 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完善城市布局,加强城镇化管理,预防和治理“城市病”,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5.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六章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
1.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2.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就业是 民生之本。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水平)3.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第七章 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主要任务
1.以更大的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任务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财税、金融、资源性产品价格、要素市场和社会事业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文化体制改革。)2.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
第八章 “十二五”就业将会更容易
1十二五时期给大学生就业创造机遇(国民经济平稳快速持续增长带来更宽广的就业前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拓展了大
学生就业空间;教育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将会减少结构性失业现象;逐渐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大学生就业保驾护航)2困难和挑战依然很多(劳动力供求总量上的矛盾会增加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压力;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就业意愿和个人素质与市场需求不对称问题愈加突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有待提高)3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认清经济形势,增强就业信心;提高职业素养,增强竞争能力;改变传统观念,端正就业态度;扩大就业渠道,多方挖掘信息;改变求职思路,多元化就业)
从钓鱼岛纷争看中国海权的崛起
一、钓鱼诸岛的历史由来
1.钓鱼诸岛位于中国台湾省基隆市东北约92海里的东海海域,是台湾省的附属岛屿,主要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和北小岛及一些礁石组成。钓鱼诸岛总面积是6.3平方公里。在这些岛屿当中,钓鱼岛的面积最大,4.3平方公里,海拔大约是362米,钓鱼岛上长期无人居住,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叫钓鱼台,这个钓鱼台列岛也叫钓鱼岛列岛。2.钓鱼岛自古是中国领土
3.据历史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曾派人到海外追寻仙山,搜求长生不老之药。当时找到的夷州,就是现在的台湾岛。
4.三国时期,公元230年春,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再次到过夷州。5.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镇守福建的将领汪大猷在澎湖建立军营,遣将分屯各岛,那时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含钓鱼岛)在军事上隶属澎湖统辖,行政上则由福建泉州晋江管理。6.元代的元十六年至三十一年(1279-1294),元朝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7.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朱元漳派杨载出使琉球,诏告即位建元,并册封察度琉球王。从此,琉球王均由中国皇帝册封。官方与民间来往频繁,中、琉关系十分密切。.8据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所住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记述,早在1430年完成的我国明朝《顺风相送》一书,首先就提到了钓鱼岛是我国福建往琉球途中的航标指示地之一,可见钓鱼岛早就被我国发现并利用。9.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赴琉球的使臣王楫详细记述了他们过沟(即冲绳海槽)祭海的情况,从中也可看出钓鱼岛当时的归属是明确的。王楫一行乘船从五虎门出发,经彭佳屿、钓鱼岛,第二天到达赤尾屿。
10.清朝时,盛宣怀药局就将采自钓鱼岛的药材制成药丸,“施诊给药,救济贫病”。清光绪十九年(1893),慈禧太后特下诏谕,“即将该钓鱼台、黄尾屿、赤尾屿三小岛赏给盛宣怀为产业,供求药之用”。
11.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一向为我国渔民捕鱼作业、采药和避风场所。由于东海一带终年受东北及西南季风影响,黑潮从台湾东部向东北流。从风向和潮流看,由福建和台湾去钓鱼诸岛是顺风顺流。
12.该海域是我国渔民谋生的重要场所,我国渔民,特别是福建和台湾基隆、宜兰的渔民,自古以来就在这一海域捕鱼。
二、日本窃取钓鱼岛
1.日本第一次想占领钓鱼岛是清光绪十年(1884)。当时古贺辰四郎到钓鱼岛采集鸟羽。回去后向日本政府提出申请开发该岛,后发现该岛已被清朝政府划归。
2.1895年1月,日本趁甲午战争清政府败局已定,通过“内阁决议”正式将钓鱼岛编入其版图,并秘密在岛上建立桩标。同年4月,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攫取了台湾及钓鱼岛等附属岛屿。
3.1900年,日本给钓鱼岛起了日本名字“尖阁列岛”,但这一名称是从英文意译而来的。4.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根据先前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的规定,钓鱼岛本应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归还给中国。但是,二战后美国托管冲绳,并根据1951年的所谓《旧金山和约》把钓鱼岛划入冲绳
5.在钓鱼岛主权问题进行争议的时候,日本政府加快了实际占有的步伐,在琉球群岛管辖权移交之前,1970年7月10日抢先在钓鱼岛上建立主权碑,同时又拨款,于1979年在岛上建立“无人气象观测所”。后来又陆续在岛上建立了水文站和直升机场。
6.1971年,美日两国在签署“归还冲绳协定”时私相授受,把钓鱼岛等岛屿划入“归还区域”。这一交易遭到中国政府强烈抗议后,美国政府表示,归还冲绳“施政权”对钓鱼岛主权问题不发生任何影响。尽管如此,我们不难看到,美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需要,不惜在中日之间埋下钓鱼岛问题的祸根。7.这一交易遭到中国政府强烈抗议。台湾爱国青年及海外华人由此发动轰轰烈烈的“保钓运动”。迫于舆论,美国宣布,只向日本移交钓鱼岛之行政管辖权,与主权无关。
三、从国际法看钓鱼岛主权归属
依据国际法领土“发现”即占有的“先占”原则,中国对钓鱼岛拥有合法主权。日本以“时效取得”原则取得钓鱼岛主权的理由也不能成立。
四、钓鱼岛的战略价值
1.资源价值钓鱼岛周围海域海底石油储量巨大,可达30-70亿吨,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年可捕量达15万吨,有人曾经断定,钓鱼岛附近水域的石油资源使之“有可能成为第二个中东”。.上世纪九十年代,《联合国海洋公约》签订,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的确立,日本海上扩张意识日益膨胀。而日本实现扩张的策略就是占领岛屿从而获取岛屿拥有的海洋区域。.日本海洋产业研究会编写的《迈向海洋开发利用新世纪》一书中,公然将一些有主权争议和位置重要的岛屿,作为“对扩大海洋经济区的边界线起到重要作用”的关键所在。该书还露骨地提出,假如达不到对这些岛屿的主权要求,“日本海洋经济区只限于4个主岛海岸200海里水域内。”日本将减少200万平方公里海洋经济区域,仅拥有25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如占有钓鱼岛,日本将大大增加专属经济区的管辖范围,以钓鱼岛为基础,日本才可以与中国分划东海大陆架,可多约2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并进而攫取东中国海油气资源的一半。
军事战略价值
.在我大陆国土的海洋方向,形成一道大陆外缘天然的屏障。在这一串岛屿的中段,我东海方向的正面,正好是琉球群岛和台湾岛,它们加上日本九洲岛使我东海海区与太平洋分隔.日本国土的弊端:日本一个地形狭窄的岛国,因此防御纵深十分短浅。其内陆任何地方距海岸都不超过120公里。在战争爆发时极易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空中与海上的袭击,在二战后期,日本就已吃过这种国土地形之苦,盟军利用它给日本本土以沉重的打击。.日本占领和控制钓鱼岛可以将其所谓防卫范围从冲绳向西推远300多公里。以此日本军队可以对我国沿海地区和台湾省的军事防御实施舰、机的抵进侦察与监视、从而使我方的防御活动陷入被动。钓鱼岛既适合建立电子警戒装置,也可设置导弹。这意味著日本可在此建立一个本土以外的军事基地,而这毫无疑问是针对中国、并对我产生重大威胁的一种结局.对中国而言,钓鱼列岛处在台湾岛东北最远端,直接与琉球诸岛相对,在地理位置上,它正处于我国大陆与琉球群岛之中,东西各距200海里。其前沿位置不仅对台湾岛的军事防御意义重大,而且对我国东南沿海方向的安全也有重要影响。从国土防卫的角度上讲,岛屿是 3
大陆的前沿,在战争中具有重要的屏障作用
.在战略意义上,该列岛可以为日本利用、作为日再次侵略台湾的桥梁或前进基地;也可以成为我保卫国家东海方向安全、遏制日本扩张势力南下的前哨。
五、9月7日钓鱼岛事件中国的回击
.钓鱼岛撞船事件影响持续发酵,日方一度坚持扣押中方船长。中方强硬反制,日方决定放人。
.稀土的出口权中国是稀土的最大输出国,日本是稀土的最大输入国,日本89%的稀土来源于中国。手机、电话、电脑及汽车,总之支撑日本主要工业发展的产品中都需要稀土。.旅游上,我们知道从日本降低签证门槛之后,我8月份一个月去日本旅行的人数比之前7个月都多,日本银联卡计划正说明日本希望把中国作为他们重要的旅游观光输入国,换句话说,想多赚中国人钱。间谍事件。4个日本人擅闯我军事管理区录像被审查,日本一直以来利用普通人对中国窥视的方式被揭发了出来。中国方面称,这4个人将可能被监禁6个月(根据中国法律),这也变成我们加快让日本放人的筹码。
八、中国海权的崛起
.时至今日,钓鱼岛争端已经成为影响中日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处理钓鱼岛问题上,中国政府始终着眼于大局,一贯主张和平协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一主张倘若也能得到日方的真正响应,必将有利于中日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中日两国同为亚洲大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只有中日携手,才能开创亚洲美好的未来。
.海权属于政治权利的范畴,它的最基本的内涵是国家在经济、军事等方面控制和利用海洋的力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海洋观的发展,海权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海权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力量基础。海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1、从战略高度认识海洋重要性,加快构建新时期中国海洋战略
2、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的现代海洋管理机制
3、推进海上国际合作,加大与国际海洋组织交流
4、强化全民海洋意识,加强海洋资源利用,保障发展安全
5、充实海上力量,打造综合防护体系
.“寸土不让,寸土必争”是新中国的一贯方针。中国政府已不再是昏庸无能的满清政府,中国人民也不复为人皆可欺的东亚病夫。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民在揭穿日本企图利用大陆、台湾的矛盾,染指钓鱼诸岛的斗争中,共同奋斗。钓鱼诸岛的主权一定要回到中国人民手中。·企图利用中日钓鱼岛之争来遏制中国发展的伎俩必将落空。
八、中国的对策
.调整国防部局,加强海、空军建设,建立中国特色的海上战略威慑力量。从以“陆路为主、海空辅从”向“海陆并举”发展,建立一支现代化的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区域性海军发展。航空母舰为主体的作战平台和武器系统,发展包括核潜艇在内的深海武器。
.以海岛建设和能源开采为重点,加强海洋开发、维护海洋权益。把海岛建设纳入国家安全战略之中,作为向域外国家宣誓主权的重要手段,海岛开发要与技术支持、经济优惠、法律保障相结合。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 4
脚。在这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这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们的精神解放。以公元纪年,改用公历;下级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
辛亥革命的现实启示
1、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高举祖国统一的旗帜,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和祖国完全统一。期望第三次国共合作
4、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共同创造人类美好的未来。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孙中山先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
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实现和发展
1.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形成了全国革命的新形势。2.孙中山逝世后,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他的遗愿,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关于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理想,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
中国面临国际形势及机遇和挑战
美国银行分类
.五大综合性银行:花旗集团、美国银行、摩根大通银行、美联银行、富国银行
.五大投资银行:高盛集团、摩根士丹利、美林证券、雷曼兄弟(158年历史)贝尔斯登公司
动荡背后的原因(外因)
1总的原因:国际金融危机(外因)2美国次贷危机→国际金融危机→实体经济危机→某些国家金融危机3“笨猪五国”: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4维基革命?
动荡背后的原因(内因)
1、体制僵化、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上僵化的表现:强人独裁长期执政家族统治君主世袭经济体制单一的表现:突尼斯只有两个行业:旅游业 金融业。
2、贪污腐败极为严重,引起社会不满埃及:穆巴拉克身价50亿美元旅游部长、住房部长、内政部长身价20亿美元。突尼斯:本·阿里的第一夫人家族垄断该国经济命脉。
3、民生凋敝、百姓贫穷,贫富差距过大
4、经济结构畸形,失业率高引起年轻人不满
5、新型网络媒体推波助澜。此次革命的特点:无组织、无纲领、无领袖、无党派、无预警时间。
对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1、中东动荡延长了我国的战略机遇期
2、中东动荡提醒我国未来要更加注重民生
3、阿拉伯世界探索新的发展道路,有利于帮助我们化解中国威胁论。
“金砖国家”(BRICS)领导人历次会晤首次会晤:2009年6月 俄罗斯 叶卡捷琳堡。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等传统“金砖四国”(BRIC)的领导人在俄罗斯举行首次会晤。第二次会晤:2010年4月 巴西 巴西利亚四国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初步形成。第三次会晤 2011年4月14日 中国三亚2010年11月,南非申请加入“金砖四国”合作机制。12月,“金砖四国”决定吸收南非作为正式成员加入。2011年4月14日 中国三亚峰会
恐怖主义
一、恐怖主义的界定
1、恐怖活动与刑事犯罪。·如果行为者的行为是出于某种反社会心理,所要实现的目的是个人报复、泄愤或是为了勒索赎金等,那就属于非政治行为。·如果行为者的打击对象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或是一个种族、一个民族,或是一个教派,目的是迫使受害者做原本不会做的事,诸如改变政治态度,或对内对外政策,那么这种行为属政治行为。
2、恐怖主义与战争· 战争的主要打击对象是军事人员和军事设施而非平民和民用设施。·恐怖主义的打击或伤害对象,主要是非武装人员,是普通公民。· 恐怖主义是暴力实施者基于政治目的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的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其目的是以特殊的手段把一定的对象置于恐怖之中,逼迫其做原本不会做的事情。
三、类型
1、革命与恐怖主义理想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是这类恐怖主义的理论根源。他们认为恐怖主义是推翻旧制度的必然手段。主要有意大利红色旅、日本赤军、秘鲁光辉道路,被称为革命恐怖主义,或极左恐怖主义。
2、民族主义与恐怖主义。抵御和反抗外来民族的统治和压迫,争取民族独立或分离,这是产生恐怖主义的又一主要根源,根据这一特征,可划分出一种民族恐怖主义。据统计,目前世界恐怖主义组织中有1/3是这种类型的恐怖主义。分为三种: 第一、是以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为特征的。这在二战后最为多见。第二、以民族分离为特征,主要是少数民族试图与主体民族相分离。例如,爱尔兰共和军、魁北克解放阵线、埃塔。第三、因种族歧视和种族对抗而引发的种族对抗型恐怖主义,也有称为种族恐怖主义,或将其划分为极右翼恐怖主义。
3、宗教与恐怖主义。在一些恐怖主义组织中,宗教性和神秘化因素是重要的特征。这类组织的成员多数是极端非理性、极端狂热的宗教信徒,他们视殉难为光荣的事情。这类恐怖主义可称为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有人认为这种恐怖主义是当代世界最为普遍与最严重的恐怖主义活动类型。
四、根源
1、从理性选择来看,恐怖主义者进行恐怖活动是理性思考的结果。
2、从逻辑上讲,恐怖主义大多是强者压迫弱者的产物,也是弱者反抗强者的产物。
3、从社会原因 6
来说,恐怖主义者之所以要搞恐怖主义,通常是因为他们对一个社会抱有一种强烈的绝望情绪和不满情绪。
4、从心理原因来说,恐怖主义者对自身生活与成就的不满,会造成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即他们存在的理由就是献身于恐怖主义活动。
五、威胁与挑战
1、难以填补的安全漏洞。目标分散了,敌人分散了,对手所采取的手段改变了,对抗的方式也改变了,恐怖主义作为一种特殊的、非正规的暴力对抗形式,甚至作战形式,给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难题。
2、令人担忧的趋势。担心恐怖主义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结合。
3、棘手的国际政治和外交难题。不同的国家面临不同的安全威胁,有着不同的安全选择,加上对恐怖主义的看法不同,因此在如何处理与一些被称为“恐怖主义”的组织、国家上,经常发生矛盾。
六、国际反恐怖主义斗争
1、国际反恐怖主义主要举措。建立起专门对付恐怖主义活动的机构和组织 ;许多国家制定了专门针对恐怖主义的法律
2、区域组织和多边组织加强反恐合作
3、以联合国为主导的反恐怖全球合作
欧洲联盟
一、欧盟的发展历程
.严格意义上的“欧洲联盟”诞生于1993年11月1日——伴随着《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洲联盟条约)的签署而出现。
.广义诞生时间——1957年3月25日(《罗马条约》签订).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欧洲曾设想效仿美国建立欧洲合众国.美苏冷战——两极格局
.1950年5月9日正式公布了旨在实现欧洲煤钢联营的“舒曼计划”。
.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6个国家在巴黎签署《巴黎条约》(即《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次年7月23日条约生效。.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为欧洲联合打下了第一块基石。
.此后,欧洲一体化建设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欧共体成立。
1957年3月25日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这就是标志欧盟诞生的《罗马条约》,次年初条约生效。
•1965年4月8日,6个国家在布鲁塞尔签订《合并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主要机构分别合并,统称“欧洲各大共同体”
•(简称“欧共体”,但与后来的“欧洲共同体”有别。)——欧共体即为欧盟的前身。
第二阶段:欧共体的巩固与壮大。
.1986年,欧共体成员国在卢森堡签署《欧洲单一法案》,决定于1992年底建成取消内部边界的欧洲统一大市场。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和两德统一客观上加速了欧共体的统合步伐。第三阶段:欧洲联盟的成立与发展。
1991年12月11日,荷兰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12个成员国在荷兰小城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首脑会议上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1992年《马约》正式签署,并与1993年11月1日生效,欧洲联盟(欧盟)宣 7
告成立。
1992年12月12日,欧共体(欧盟)定都布鲁塞尔。称为——“欧洲首都” 1999年初,单一货币欧元启动,2002年初正是流通。第四阶段:欧盟的制宪和改革进程。
2000年12月在尼斯峰会上欧盟通过《尼斯条约》,首次提出制宪问题。2004年6月18日欧盟布鲁塞尔峰会通过《欧盟宪法条约》。
2005年年中,创始成员国法国、荷兰在全民公决中否决《欧宪条约》,制宪进程受挫。2007年10月19日,《里斯本条约》作为《欧宪条约》简化本得到通过。2009年12月1日生效。
三、欧盟的标志与象征
欧盟虽然不是主权国家,但它拥有与主权国家类似的标志和象征。包括盟旗、盟歌、铭言(信条)、欧洲日(纪念日)。
四大标志将均象征着欧洲人民统一、团结、和谐的理想。
欧盟盟歌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最后一个乐章《欢乐颂》的主旋律。
欧盟铭言(信条)。采用原《欧盟宪法条约》中的最后一句话——“多元一体”
欧洲日(纪念日)每年的5月9日。为了纪念1950年5月9日公布的“舒曼计划”。这一著名文件被认为是创建今日之欧盟所迈出的第一步,相当于欧盟的“出生证明”。
四、欧盟的组织机构
欧盟作为地区高度一体化组织的独特性决定了它的组织机构体系的独特性。按照不同性质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共同体机构 包括欧盟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欧洲审计院。
(二)咨询机构。包括欧洲经济和社会委员会、欧洲地区委员会。
(三)金融机构。包括欧洲中央银行和欧洲建设银行。
(四)专责机构。属于欧盟为实施特定的法律、技术或科学项目而设立的次级分权机构。
欧盟理事会俗称欧盟部长理事会
是欧盟两院制立法机关的上议院,由来自欧盟成员国各国政府部长所组成的理事会;与欧洲议会同为是欧盟的主要决策机构。
欧盟部长理事会主要任务是协调欧洲共同体各个国家间事务,制定欧盟法律和法规。在预算方面,它和欧洲议会共同拥有决策权。
•欧洲理事会:
也被称为欧盟首脑会议、欧盟高峰会或欧洲高峰会,是由欧盟27个成员国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共同参加的首脑会议。它是欧盟事实上的最高决策机构、但不列入欧盟机构序列当中。
欧盟委员会 是欧盟政治体系的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的决策。此外,欧盟委员会可以通过行使其主动权就法律规定、政策措施和项目提出建议。欧盟委员会是一个独立于成员国的超国家机构,其委员效力于整个欧盟而不是各自的成员国。
欧盟委员会的任务:欧盟委员会是整个欧共体行政体系的发动机
1.其具有主动权,可以建议法律文件,并为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准备这些法律文件。2.作为欧盟执行机构,其负责欧盟各项法律文件的具体贯彻执行,以及预算和项目的执行。3.和欧洲法院一起保障共同体法律切实被遵守。
4.作为欧共体在国际舞台的代表,进行特别是商贸和合作方面的国际条约的谈判。
•欧洲议会,是欧盟两院制立法机关的下议院,唯一的一个直选议会机构;与欧盟理事会同为欧盟的主要决策机构。
五、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原因分析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外部原因: 1.金融危机中政府不当行为使债务负担加重 2.评级机构煽风点火,助推危机蔓延
(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内部原因
1.产业结构不平衡:实体经济空心化,经济发展脆弱。2.人口结构不平衡:逐步进入老龄化 3.刚性的社会福利制度 4.法德等国在救援上的分歧令危机处于胶着状态
(三)根本原因
第一种观点:认为财政危机为表,单一货币下不同国家竞争力差异拉大才是导致欧元区“内爆”的真正原因。第二种观点:欧元区制度缺陷,各国无法有效弥补赤字。(第一,货币制度与财政制度不能统一,协调成本过高。货币政策服务于外部目标——维持低通胀,保持对内币值稳定 财政政策服务于内部目标——促进经济增长,解决失业问题 第二,欧盟各国劳动力无法自由流动,各国不同的公司税税率导致资本的流入,从而造成经济的泡沫化。第三,欧元区设计上没有退出机制,出现问题后协商成本很高。)
朝核问题与东北亚安全专题一 朝核问题
朝鲜核问题缘由
此次朝核问题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美国根据卫星资料怀疑朝鲜开发核武器,扬言要对朝鲜的核设施实行检查。朝鲜则宣布无意也无力开发核武器,同时指责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威胁它的安全。第一次朝鲜半岛核危机由此爆发。
直接后果
第一,朝鲜在安全上更倾向于发展战略武器能力,而不是依赖与苏联或中国的军事同盟关系。
第二,由于当时苏联和中国在安全上给朝鲜的承诺不包括核领域,因此两国对朝鲜核武器发展政策的影响力也极其有限。
解决
外交斡旋
六方会谈
第一轮六方会谈
会谈成果及共识成果:
达成一项主席声明,就下一轮会谈时间进行商议,没有签署任何协议。
共识:
1、有必要通过和平方式解决朝核问题,从而确保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实现朝鲜半岛的无核化;
2、有必要解决朝鲜对安全的忧虑。
3、朝核问题要分阶段、并行地、概括性的解决。
4、不要进行任何导致局势恶化的行动。同时,各方也表示,希望六方会谈的进程今后继续进行下去。
第二轮六方会谈会谈成果及共识 第三轮六方会谈
会谈成果及共识:确认承诺朝鲜半岛无核化地位。
与会各方同意“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按照口头对口头、行动对行动”的原则寻求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途径。原则同意在2005年9月以前在北京举行第四轮六方会谈。
第四轮六方会谈
经过两个阶段艰苦谈判,各方通过了六方会谈进程启动以来的首份具有实质内容的共同声明(9·19共同声明)
•朝鲜在声明中承诺,放弃一切核武器及现有核计划。
•美方在声明中确认,美国在朝鲜半岛没有核武器,无意以核武器或常规武器攻击或入侵朝鲜。
•朝鲜和美国在声明中承诺,将采取步骤实现关系正常化。
•尊重朝鲜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同意在适当时候讨论为朝鲜提供轻水反应堆的问题。•与会各方同意于11月上旬在北京举行第五轮六方会谈。分歧:
朝鲜——朝鲜声明将在美国提供轻水反应堆之后才能重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安全保障监督。
美国——朝鲜放弃核武器、重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履行安全保障措施协定前,任何国家都不能与其开展轻水反应堆等核合作。
第五轮六方会谈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5年11月9日至11月11日)
《主席声明》中重申,将根据“承诺对承诺、行动对行动”原则全面履行共同声明,早日可核查地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目标,维护朝鲜半岛及东北亚地区的持久和平与稳定。此后,会谈曾因朝鲜反对美国的金融制裁而陷入僵局。
•第二阶段(2006年12月18日至12月22日)
朝美及有关各方进行了密集、深入的双边和多边磋商后,22日宣布休会。会后发表第四份《主席声明》,以“两个重申”向外界传达了六方在本阶段会谈中取得的共识:重申通过对话和平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是各方的共同目标和意志;重申认真履行9· 19共同声明,根据“行动对行动”原则,尽快采取协调一致步骤,分阶段落实共同声明。
•第三阶段(2007年2月8日至2月13日)
通过了《落实共同声明起步行动》的共同文件(2·13共同文件),内容包括朝方关闭并封存 10
宁边核设施,并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人员重返朝鲜进行必要的监督和验证,以及各方同意向朝鲜提供价值相当于100万吨重油的经济、能源及人道主义援助。
第六轮六方会谈分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年3月19日至3月22日)
各方重申将认真履行在9.19共同声明和2.13共同文件中作出的承诺。
朝方重申将认真履行有关全面申报核计划和现有核设施去功能化的承诺。
相当于95万吨重油的经济、能源及人道主义援助将向朝方提供。
各方承诺将根据“行动对行动”原则履行各自在9.19共同声明和2.13共同文件中承担的义务。
•第二阶段(2007年9月27日至10月3日)朝鲜半岛无核化。
朝方同意根据2.13共同文件于2007年12月31日前对其全部核计划进行完整、准确的申报。
朝美继续致力于改善双边关系,向实现全面外交关系迈进。
朝日将根据《朝日平壤宣言》在清算不幸历史和妥善处理有关悬案基础上认真努力,迅速实现关系正常化。
对朝提供经济能源援助。
六方会谈团长会(2008年12月8日至11日)会议讨论了三项议题:
(一)全面落实第二阶段行动。
(二)朝鲜半岛无核化验证问题。
(三)东北亚和平与安全指导原则。六方一致同意继续推进六方会谈进程
专题二 东北亚安全体系
一、困境——朝鲜安全困境焦点
朝鲜——指控美国对其国家安全构成最大威胁。美国——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
安全困境
指国家在追求自身安全过程中遇到的两难选择。传统的安全困境认为,任何一国在寻求安全的过程中都无意于侵略对方,其行为的目的是加强防御,然而它们不知道其他国家也仅仅是出于防御的目的而作出应对,结果这些国家的行为导致安全状况更为恶化。这被称为经典安全困境。
安全困境分类
•经典安全困境,也叫体系引导型安全困境。• 国家引导型安全困境,强调在追求安全的过程中国家相信自己的安全需要别国的不安全。
朝鲜的困境选择
•朝鲜意识到在得不到中俄明确安全承诺和核保护的情况下,单独对抗这种由超级大国引导的安全压力的最好办法就是掌握核武器,维护国家安全。
其他国家的困境选择
•一方面由于它们抵抗国家引导型安全困境的能力都强于朝鲜,所以并没有像朝鲜反应那样激烈,与美国针锋相对;
•另一方面,各国也不具备对抗美国的能力,无法执行地区范围内国家主导安全困境的政策,因而安全战略表现为更多的关注无法避免的体系引导型安全困境。
六方会谈是动态非零和多次博弈
•首先,动态博弈是指参与者的行动有先后顺序,并且后采取行动的人可以知道先采取行动的人所采取的行动。在第三轮六方会谈中,与会各方同意“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按照口头对口头、行动对行动”的原则寻求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途径。这说明六方会谈是一次动态博弈。
•其次,因为是寻求通过合作和平解决朝核问题,所以博弈的次数N值与博弈的背叛策略无关。
•最后,各方利益的多样化诉求导致六方会谈成为非零和博弈。朝鲜半岛无核化,人质问题,建立东北亚和平机制等都是六方会谈所涉及的内容,实现朝鲜核问题的和平解决,有利于地区的安全、稳定与合作,所以六方会谈是能够实现共赢的博弈过程。
三、体系——东北亚安全体系
第一,安全体系与国家安全战略。
• 安全体系中弱国:希望增强国家实力,控制国际社会资源;
强国:分解传统国家概念,关注更多方面的共同安全。
第二,中心国家安全战略具备核心影响力。
东北亚安全格局
综上所述,从双边机制向多边合作过渡的安全路径是东北亚国家安全合作的发展方向,承认国家安全体系中不同国家对安全不同的理解和需要,针对具体问题形成以双边机制为主、多边机制为辅的安全解决制度,针对不同国家的实力和国内发展进程构建包容东北亚各国安全观念的安全框架,探寻以协商与合作为主要形式、兼容多种解决方式、以事例操作为特征的更具有吸引力的东北亚地区国家安全合作进程,为地区安全合作制度、观念充分发展后形成稳定、合理、和平的东北亚安全秩序积累积极力量。
第五篇:形势与政治
于我国的接壤邻国比较多,所以我国周边的领土纷争是比较多的。经过我国的多年努力,解决了与一些国家比如与俄国、外蒙古等的领土纷争。但仍与一些国家存在领土纷争。譬如与印度。中国与印度有着长约2000公里的边界线,分东段、中段和西段,历史上没有正式划定过,共涉及争议面积12.5万平方公里。自2007年开始,中印两国就边界划分进行正式谈判,已经进行了三轮谈判,但都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这是因为:其一,边界争端由来已久,两国一直没有正式的条约划分过,中国政府虽然不承认麦克马洪线,但这条线是第三方英国调停划分的,英国与西藏地方政府曾于1914年背着中央政府就中印东段边界线举行过秘密换文,容易让人产生划分“公平”的印象,也容易成为印方在与我谈判时讨价还价的筹码。其二,这个问题涉及到西藏及**集团,情况十分复杂。1959年西藏叛乱后,**和一批西藏人逃亡印度。这些年平,虽然印度政府公开声明,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不允许**集团在印度从事反华活动,但实际上印度政府成了**集团的庇护人,印度北部的达兰萨拉成了**集团的根据地。目前,大约有十万西藏人栖身印度。其三,印度近些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综合国力大增,加紧扩军备战,特别是1998年5月核试验成功,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有核国家,腰杆子硬了,底气足了,不愿意作丝毫的让步。可以肯定,今后中印边界问题的解决,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情。而且如果解决不好的话,将对我国的安全造成非常大的威胁!还有与日本的。中日领土争端,主要是钓鱼岛主权之争。钓鱼群岛,日本称为“尖阁群岛”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及一些礁石组成,其中以钓鱼岛面积最大约5平方公里。中国人早在清代就发现了钓鱼岛,并将其归入自己的版图,晚清的慈禧太后还曾把金钓鱼岛赏赐给邮传部尚书盛宣怀。中日甲午海战,中国战败割让了台湾,日本趁机以“无主之地先占为主”为由,宣布钓鱼岛为日本“固有领土”。近年来,日本方面还时不时地登岛、建灯塔、立日本旗等主权宣示活动。中国政府一直重申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多次抗议日本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台湾当局以及香港等地的华人也经常采取抗议行为。钓鱼岛远离日本本土,如果成了日本领土,那它可以作为海基线起点的一个点,以此向外的12海里的海域成了日本领海,这就侵占了中国的领海。还有南沙群岛等争端,问题都很复杂,解决起来都很棘手!
二、周边地区恐怖主义日益猖獗 中国处于国际恐怖势力猖獗的高危弧形地带。从北高加索、中东、中亚、南亚至东南亚,是国际恐怖势力的主要盘踞地和威胁高发区。近几年来,在各种复杂因素的作用下,恐怖势力明显抬头,恐怖威胁有增无减,世界处于“越反恐越恐怖”的阴影中。国际恐怖势力在中国周边的频繁滋事,恶化了中国周边环境,直接危害着中国国家安全。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不稳定因素。分裂与恐怖主义势力的活动,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国家安全与地区稳定。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我国境内民族分裂活动的国际化。
三、海洋方向的隐患和威胁 海洋方向存在着朝鲜半岛问题、台湾问题和南沙问题等现实和潜在热点,尤其是朝鲜半岛和台海地区存在着爆发大规模冲突的危险。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严重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现代化的最终实现至于台湾问题,则存在着一旦形势骤变美日实施武力干预的可能性,更是事关中国的主权、安全和国家统一。在海洋方向,中国直接面对美、日强大的军事压力,特别是近年来美、日加强了针对中国的军事部署,把中国作为主要潜在对手。而且,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中国的安全和发展将更依赖于海洋,维护海上安全和经济利益将是中国在21世纪面临的重大课题
四、美国其实是影响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外部因素 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构成的威胁在性质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严重性,在时效上具有长期性。冷战后,美国作为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是最有实力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的国家,而且其欧亚地缘战略又与中国的安全利益存在重大的冲突,美国将中国视为有能力挑战其全球利益的地区性大国和主要潜在对手,是中国地缘战略压力的主要来源。虽然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将反恐和“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作为国家安全战略 的首要任务,一定程度上缓解和淡化了中美矛盾,但中美之间的战略分歧和利益冲突并未消失,美国防范和遏制中国的战略目标并未改变,而周边地区则是美国遏制中国、危害中国安全利益的主要场所。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威胁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它不仅直接影响到中国周边安全的整体态势和基本走向,并且严重损害中国的主权、安全和国家统一等根本利益,影响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同时,由于美国在综合国力上的超强地位及其在中国周边地区的强大力量存在和影响力,其对中国周边安全构成的威胁和压力在程度上具有严重性。而且,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威胁在时效上具有长期性,因为遏制中国是美国的一项长期战略,中美之间的较量(包括在中国周边地区的较量)也不会在短期内停止和结束。因此,在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中,美国是最具影响力的因素,也是对中国安全构成最大威胁的国家。当然,目前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威胁大都是间接和潜在的,而且其对华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在遏制中国的同时,也同中国进行“接触”与合作。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或延缓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