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弟子规有感

时间:2019-05-12 19:08: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弟子规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弟子规有感》。

第一篇:读弟子规有感

读《弟子规》有感

在上第一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之前,我就预习了书本。出乎意料的,那节课并没有上书本的内容。刚刚开始的时候,就和其他人一样,对学《弟子规》感到十分的诧异,十分的难以理解。毕竟我们已经是个大学生,不是一无所知的小孩子。在此之前,我就已经听说过《弟子规》,因为我堂妹在幼儿园学了两年多,我也在教她学习的过程中记下了些许。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是好笑,因为我跟我堂妹说的时候她还以为我开玩笑!是啊,的确是有点开玩笑的成分。这个事实可是让我们广大群众难以置信啊!如果要让我为此辩解的话,最令人信服的莫过于:每一样东西都有他存在的合理性,即自身的价值。正是因为它有价值,所以才会被这个社会需要。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这种现实的需要无疑造就了它广阔的市场。

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而一句话一个道理,一句话一种思想的《弟子规》就是教导我们要重视生活行为的各个细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教导大家如何修养品德、孝敬长辈,关爱朋友以及生活起居中待人接物所应有的礼节。说到底我们都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的岁月洪流中,不过是在做一些普通的小事。如果每个人都认真对待自己所在岗位的每一件小事,把小事做细、做好、做透、做到位,那就会出现 “细中见精”、“小中见大”的不平凡。尽管《弟子规》中的道理看似小,但却是我们最无知和薄弱的地方。古人训诫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关怀朋友,都因为他们心怀感恩之心,正因为感恩,所以对人对物多了一份虔诚的敬仰之心。那样的尊敬发至内心,使得他们养成良好的品性和灵巧的处事方法。而时下有太多忽视道德修养的年轻人,强势的自我主义,对人对物都少了一份感恩之心,目空一切只求标新立异,自由放纵而无法无天。那看起来虽然有些古板,但字里行间的劝说,如明镜般映照出当下许多人与文中所教诲的德行格格不入,这无疑是我们时代的悲剧。也许,这就是今天的社会为什么还孜孜不倦地学习《弟子规》的原因。

当看着“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时候,很多人都会置之一笑,心想:这么浅显的道理还用我们大学生来学啊?但是,扪心一问,就这么浅显的道理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位呢?从小我就觉得我的母亲是一个话痨,尽管是对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她也会唠叨个不停。如果我有什么地方做错了,母亲一定放在心上很久,并且常常来一个记忆翻新,让人想忘也忘不了。那时我不知道她那些可以用用心良苦来形容,我只记得我总把这当作毫无意义的废话,甚至是烦恼。我有理由相信,社会上有很多像我一样的人,总是会把微小如尘的关爱当作一种束缚,一种多余。自从上高中,离开家乡后,我才发现自己竟是如此的怀念那些曾经被我视为多余的唠叨。原来早已习惯父母不经意间的关怀,只是自己没有发现罢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越发感受到亲情的难能可贵。其实,现在的我知道,以后的我也会坚信,不管他们做过什么令人伤心的事,我都会用我的真心去爱他们,都会永远守护在他们身边,直到生命的尽头。因为我爱他们,纵使我从没对他们说过这句话。其实不曾说过也没关系,就让我在以后的生命里慢慢诠释这种爱得深沉的爱,就像父亲对我默默的爱一样,无声无息却刻骨铭心。

总是听说“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只有孝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只有以孝礼对待父母亲人,他的名声和社会地位才会被世人所承认和接受,“孝廉” 甚至成为一个人仕途成功与否的标准。古时评论一个人品德如何,首先要考察的便是其为人和孝道,这与当代是大不相同的。但我认为当代也应以此作为评判标准。如

果一个人连孝都做不到,那么他还会拿什么去尊敬别人,他会以一颗仁慈的心对待这个社会吗?在我看来,那是不会的。乌鸦尚知反哺,作为人更应该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加以报答。因为我认为,孝是没有条件的。

除了“孝”之外,我对《弟子规》里讲到的“信”,印象也颇为深刻。这让我想起了一句不知是谁说过的话: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大概是:对人诚心诚意,本来不相信,后来也会相信;但对人虚伪无信,就是本来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人以信立其本处其世,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人如果缺失了“信”,那也就表明他不会得到社会的好评。是啊,有谁会喜欢一个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的人?有谁会喜欢一个轻易许偌却无法兑言的人?当然,我并不将善意的谎言排除在外,有时候,谎言是会在很特殊情况下被需要。只是,特殊二字谈何容易啊!所以这就决定了绝大多数的谎言是不被接受的。

读着《弟子规》里面的每一句话,就像是给自己的人生在作详细的检讨,短短的千余字为后人留下了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在对人对事上,《弟子规》再一次让我记起与人相处之道。例如,讲话时不要太冲动,伤感情的话要能尽量忍住不说。这个可是很重要的啊!另外,“用人物,须明求 ;倘不问,即为偷”让我脑海里一下子就浮现出不问则取即是偷;“借人物,及时还; 后有急,借不难”则是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犹记得“泛爱众”里面的第一句是:凡是人,皆须爱。对这一句我是不敢苟同,不过,我由此更加明白,爱心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有了不断的爱,就会拥有幸福吧!以前我总是在想什么是幸福,今天我想给自己一个答案:真正幸福的源泉在于时时以一种恭敬的心,一颗付出的心,对待他人,要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心境;要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境界;要有放下自我,以笑对人的心态。若对于孝、信、泛爱众这些应该努力实行的本份,却不肯身体力行,只在学问上研究探索,又怎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呢?相对的,如果只重力行,对于学问却不肯研究,就会容易执著于自己的看法,而无法与真理相结合,这也不是我们所应有的态度。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说过:“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它便是最坏的主人”。当我们将《弟子规》里的思想与道理变为习惯时,就能更好地为人处世。

不可否认,在《弟子规》里面的确是有一些和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的思想和陋习,例如: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但是,在看清楚其中某些封建礼教迂腐的色彩的同时,最重要的是避其所短,扬其所长。

关于《弟子规》所带来的启发和思考还有很多,因为它的每一句话都能让我若有所思。在此我就不再一一展开。如果我们真的能好好把握这些小小道理,相信人生之舟一定会在幸福的彼岸登陆。

(2519字)

第二篇:读《弟子规》有感

读《弟子规》有感

时光荏苒,辗转我已经步入教书育子的年龄,作为儿子的启蒙老师我深知: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只有教儿子从小拜读圣贤书,习文修德,方才有为人处世之道。当然,中华传统教育必读经典当选《弟子规》。三年来,儿子已会背诵,经常会向我请教《弟子规》中的道理,而我也从修习中体悟到民族文化教育的深刻内涵。

一、《弟子规》的行孝篇之感。

“首孝悌”首入眼帘,让我念念不忘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感恩父母从小给我的丰衣足食,感恩父母给我上学受教育的机会,感恩父母对我品德上的教诲。百善孝为先,理所当然我应该孝敬父母,怎么孝敬父母呢?《弟子规》中又告诉了我答案,譬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亲有疾药先尝等文句都是做子女应该做的。然而,现在很多子女片面的认为孝顺父母就是让他们吃饱、穿暖,这在于我来看就是愚孝思想,孔子《家语》中就提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呀!时光不等人,父母亲渐渐老去,行孝是不能等的,人生短短几十年,我会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天,多尽孝,对身边的儿子,我认为这也是最好的言传身教了!同时,对于尊长、兄妹和同事之间,也要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信守承诺,做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称尊长勿呼名、长者立幼勿坐、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等文句所说的去 践行,不断完善自己的情操,做一名受人尊敬、品格高尚的人。推及于人,读后,我不仅赞叹只有《弟子规》诸如此类的文化教育理念,才能真正践行孝道的典范,才是遵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德规。

二、《弟子规》的处世篇之感。

“次谨信”让我懂得对待自己的言语、思想行为要慎重,要诚实守信,不可以放逸不拘,要时常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体。近期,我党一直搞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就是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对我们党员干部的要求,遏止歪风邪气,严格做到“冠必正”。再仔细一想,不就是每天上下班办公电梯里的那句“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时刻警示着我吗!提醒我认真、慎重、恪守自己做人的原则和职业道德。层层品读,我对《弟子规》中圣贤的道理仔细体会,深解意趣,铭心立志。

三、《弟子规》的仁爱篇之感。

“泛爱众”,让我懂得爱人者,人恒爱之。泛爱就是博爱,不论什么人、什么众生,只要在我们共同生活的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的万物皆有博爱之情。“爱”的表现是双方面的,但我发现当今社会的爱被扭曲了,爱成了单方面的事,成了没有行为互动的爱,由于人不会爱了,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如夫妻关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人与人之间交流问题等,因为没有感恩了,爱都变的自私自利了。怎样才能让世界充满爱呢?我常常琢磨,读了《弟子规》,我找到了答案: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等等。要有慈悲之心,即使 是对待比自己地位低廉的佣人,也品行端正,仁慈宽厚;即使对待愚昧顽固的人,也不以权势压服,要以理服人。《弟子规》让我学会感恩,感恩国家殷勤护佑给予我家和;感恩父母养育之恩给予我生命;感恩老师辛勤教导给予我慧命;农夫辛勤劳作给予我温饱;感恩同仁关心帮助给予我温暖。“凡是人皆须爱 天同覆地同载”每次读到这句话时,我的心就难以平静下来,爱就是奉献和给予!人人都要学会奉献爱、践行爱,只是简单的给予别人关爱和帮助,也会使爱覆盖整个天空,使大地承载的爱撒满每一个角落。

我们国家中央领导人习总书记,在举行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当听到这一席话时,让我非常感动,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如此之高度的讲话,真是太有智慧了!时代进步了,人类的智商提高了,但情商怎么却降低了呢?我们的领导人已经告诉我们了答案。因为我们的文化出现了断层,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些东西都丢弃掉了,人与人之间缺失爱了,没有感恩了,心量小了,格局自然就小;所以,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发展,势必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在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净化人心,提升道德,孝亲尊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弟子规》就是我的老师,是我的育儿经,它教会了我感恩、教会了我博爱、教会了我生活,我会将这部流传几千年的典籍推及于人,传承于众,爱我中华!

第三篇:读弟子规有感

读后感

弟子规读后感600字

《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并且细致的描述了日常的行为规范让人有则可依。育人就像是栽种一棵树,根基扎牢才会枝繁叶茂。一个拥有谦恭,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以后的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社会的栋梁。就如清末名将曾国藩所说“修身,治国,平天下。”人的修养体现其内在品质。《弟子规》让我们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观念,养成良好的习惯。《弟子规》是传承如家经典文化的文学作品。从八个方面阐述,分别是孝道(入则孝),亲情(出则第),举止(谨),诚信(信),友善(泛爱众),仁爱(亲人)。首先放在第一位的便是孝道。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守孝这三个字看似简单,其实内容丰富。这里包含了孝顺父母等广泛的含义。一个人首先要孝顺父母,乌鸦尚知反哺。作为儿女更应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加以报答。2003年感动中国,一位儿子为救患有肝癌的母亲,毅然决然第捐出自己的肝脏,让母亲得以康复。隔绝母亲所接触的有关他捐肝救母的报道。身体之发,受之父母。孝顺父母是让他们在晚年的时候不在操劳,替我们担心受累,也不要让他们作空巢老人,孤独寂寞。多抽出时间看望老人,照料他们的饮食起居,给予他们家的温暖和关爱,心里上的宽慰。这也是一种孝道。血浓于水,兄弟姐妹同是一家人,对长辈尊敬,爱护晚辈。做到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张者优先,听从长辈的安排等。这样才能使家庭和睦,社会才会安定团结。其次外出要珍惜朋友以及一切和我们身边的人。另外《弟子规》讲述了日常起居的行为规范。“衣贵洁,不贵华。”穿的衣服干净整洁就可以,这样给人请清新之感。无需高档华丽,更不能相互攀比。这不仅是一种无意义的行为而且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时尚的潮流不断地改变,而我们仅需保持真正的自我,座最好的自己。爱你本来的样子。不论是什么人,我们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尊敬,一个人行为高尚名声自然会高而不是它是否有像潘安宋玉的美貌。人无完人,再优秀的人也会有他软弱的一面,别人短处不应到处宣扬,应当取长补短。仁爱宽厚,以德服人。言而有信,言出必行。与人坦诚相待。弟子规中的道理对于我们是终身受益,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从而完善自我。

读《弟子规》有感

品读《弟子规》,走进了一片灵气盈天的园地;携手《弟子规》来到一潭至纯至净的湖泊;感悟《弟子规》,学会了一种至真至诚的感情。鉴古今,百行孝为先,弟子规里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就很好的解释了这句话的意思。可现在我们这个社会道德品质缺失了太多。这段时间看到很多诸如在街上有老人摔倒没人敢去扶;碰到交通事故没人敢停车救助;大年初二,八旬老人睡在女儿家门口楼道里,其子女众多却无人问津„„这些事件经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曝光之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沸沸扬扬的讨论。我看了以后,结合这段时间学习的《弟子规》,也有很多的感想:古人尚且懂得“卧冰求鲤”“孔融让梨”,崇尚尊老爱幼,关爱他人,诚信待人。而在当下,经济高度发达,物质生活丰厚,比起古人来我们却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越来越冷漠了。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没有了诚信,没有了相互关爱才发生了这么多本不应该发生的事情。我觉得我们这个时代更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刻学习和理解国学经典,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和谐。于是我又坐在书桌前,捧起一本《弟子规》大声的诵读起来:“弟子规,圣人训”嫩稚的声音回荡在空中,荡进了我的心里,荡进了人们的一言一行,我按捺不注的笑了。

人而无信,万事皆虚。

孝顺孝顺,首先要从孝顺自己的父母开始。

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是,一切言行谨慎、讲信用。对待大众平等仁和,亲近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能够做好这些,还有精力,才可以学习知识,如果做不好这些,学习知识是没有用的。

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我们要小心谨慎,说话要讲信用。

第四篇:读《弟子规》有感

读《弟子规》有感

---------感恩之心

有很多人认为读《弟子规》感觉太古董了,或是认为这是小孩子读的书籍,完全不知道《弟子规》这部古典讲的是什么,阐述了什么道理,以此同时自己也就错过了学习经典文化的机会。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由《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全文分为五个部分,详述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接人待物、求学时应有的礼仪和行持规范。当我读完整本书时,并未领会其中道理,经过反复的阅读并查阅相关资料这才略知其中一二,已深感其中的道义。

当有人问“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答:“人死了,钱没花了” 那“人生最最痛苦的是什么?”答:“人活着,钱没了”

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回答,甚至不用去思索。人生的苦与痛就是这样被现在的人所诠释,所追捧。这已经背离了正常的伦理道德,背离了和谐,背离了社会。当我看完《弟子规》后,我的观点截然不同,在我看来人生最大的痛苦应该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百善孝为先”,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见,孝为道德的根本,所有的教育都是从这个“孝”字入手的。而孝心就应该从《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需静听;父母责,需顺承”开始。这四句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地困难。所谓“三岁孩童都知道,八十老翁做不得”。尤其是我们这一代,多为独生子女,大多从小娇生惯养,基本上已经是截然相反了,长辈对我们“应不缓”、“行不懒”、“静听”、“顺承”百依百顺。我们也就欣然接受了,却浑然不知“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我们已经在做错甚至做恶了。

俗话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也许只有自己当上父母后才能深刻体会为人父母的不容易吧。现在的我们只知道自己的欲望满足,却从未过问父母的冷暖;只知道自己的喜怒哀乐,却从不顾及父母的愁苦哀伤;只知道自己的辛酸苦楚,却不知父母的辛苦甘甜。《母亲》歌词中“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你身在他乡住有人在牵挂,你回到家里边有人沏热茶,你躺在病床上有人掉眼泪,你露出笑容时有人乐开花”;《父亲》歌词中“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这就是天下每位父亲母亲时时在为儿女做的,其实又何止这些呢? 我们今天虽然还没有结婚,但只要能够细心体会到为人父母的辛劳以及父母对我们的关怀,想到生活的点点滴滴无处不渗透着父爱母爱;明白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天性,只要还有一点良知的人,孝心都会生起,就会明白“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的道理。当然,我们孝养父母,并不仅仅是在他们晚年的时候让他们吃饱穿暖就足够了。回想一下,当我们在外之时,父母时时挂念,甚至会接连地打电话过来问寒问暖。这不正是“儿行千里母担忧”的真实写照吗?可我们甚至还会不耐烦,嫌他们啰嗦。但静下心来想一下,世界上,还有谁会在我们即便表现出种种不耐烦的时候,仍对我们如此无私地关爱呢?除了父母,再没有别人。受人点滴之恩,尚须涌泉以报,更何况父母如海深恩呢?如果我们真正明了这一点,就应体会到他们只是想得到温饱吗?年事已高的他们更需要关心,疼爱,像他们爱我们一样去爱他们,真正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需静听;父母责,需顺承”。我们这些为人子女的生活在如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如果能时刻牢记父母的恩德,用自己的德行去感恩社会,奉献社会,让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我们将来的成就都是父母教养之功,那实际上就是一种大孝显亲的表现。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随时牢记“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不只我们自己的父母会为子女操劳,其他人的父母都是一样很辛劳的。正因为千千万万的父母对家庭有无私的付出、对社会有贡献,我们才能顺利地成长。“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样自然会做到“泛爱众,而亲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父母的孝要及时,不能心存侥幸,否则“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真心的道一句“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第五篇:读弟子规有感

读《弟子规》有感——

——高一六班周大兴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 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若能认真地阅读《弟子规》,真正了解《弟子规》中的含义,它将会使你受益非浅。

下载读弟子规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弟子规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弟子规》有感

    读圣贤书,做儒雅人 ——读《弟子规》有感 六一班 付可欣指导教师:何永红“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这千古流传的名句就出自于《弟子规》,《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孔子的......

    读 《弟子规》 有感

    读《弟子规》有感 杨文朵 《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学生规范,它规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课和辅修的一门课,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姊妹,其......

    读《弟子规》有感[精选合集]

    读《弟子规》有感 《弟子规》那本金色的小书,短小而精悍。传承着中华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一辈辈人。 这学期,学校提倡我们要学习《弟子规》,还要全文背诵。刚开始,我只是应......

    读《弟子规》有感

    读《弟子规》有感 冼村小学 冼嘉濠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的部分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加以演......

    读《弟子规》有感

    读《弟子规》有感 江苏邳州四户中学 王奥指导老师 翟秀岭 在我家的书柜上有一本书,名曰《弟子规》,我读了好几遍,但仍爱不释手。并且每次读它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弟子......

    读弟子规有感

    《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而学文”这是弟子规的总则。这24个字清楚地告诉我们每个人出尘入世做人的基本准绳。 《弟子......

    读弟子规有感

    学校的读书节让我有了一次机会接触《弟子规》。品读后不由得佩服起李毓秀来,竟能编出如此圣明的书来。原本一些同学还说是因为毓秀和育秀字音相同,所以学校才会要求我们朗诵。......

    读弟子规有感

    读《弟子规》有感 五一班:帅沁宏《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