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地理知识总结

时间:2019-05-12 19:50: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德国地理知识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德国地理知识总结》。

第一篇:德国地理知识总结

欧洲大陆上的“十字路口“

地理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它周围有9个邻国:北邻丹麦,西部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为邻,南边是瑞士和奥地利,东部与捷克共和国和波兰接壤。它是东西欧之间和斯堪的纳维亚与地中海之间的交通枢纽,其间水、陆、空道路条条通过德国。作为欧盟和北约的一员,德国被称为“欧洲的走廊”。最外的边境点是:北部是济耳特岛上的理斯特,西部是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塞尔夫康特,南部是巴伐利亚州的奥伯斯特道夫,东部是萨克森州的泰斯卡。

地形

德国从北到南可划分为五大地形区:北德低地:北海海岸的低湿地一直延伸至沿海岸高燥地边缘的海岸。沿波罗的海地区有一部分是平缓沙滩,一部分是多岩的陡峭海岸。在北海与波罗的海之间是被称为“荷尔史泰恩的瑞士”的低矮丘陵地。

高燥地、黏土台地与草原、泥沼、中等山脉隆起地带:将德国的北部同南部隔开,中莱茵峡谷和黑森洼地是南北交通的天然准线,哈茨山位于德国心脏地区,东边是重要的森林地带。

西南部中等山脉梯形地带、南德阿尔卑斯山前沿地带以及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区:西南部中等山脉梯形地带包括上莱茵低地及其边缘山脉黑森林、奥登森林和施佩萨尔特山。贯穿德国南北交通最重要的枢纽--莱茵河,在宾根与波昂之间的峡谷流过,穿出莱茵页岩山区。该山区的高地土壤较贫瘠,人烟稀少。南德阿尔卑斯山前沿地带包括巴伐利亚高原的一部份,南部的丘陵、大湖泊,以及辽阔的碎石平原。该地区的典型特征是沼泽地、圆形山顶式的湖泊丘陵带。

风景

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区里有许多风景如画的湖泊,如贝希特斯加登附近的国王湖以及加美许—帕坦等旅游胜地。

气候

德国位于大西洋和东部大陆性气候之间的凉爽西风带,温差不大。冬季无寒冬,夏季无酷暑。冬季多雨水,阴天多阳光少。早晚温差大。

人口

是欧洲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德国的人口分布很不平衡。是欧洲地区人口最多的国家。居民以德意志人为主,大多信仰基督教。

河流

多瑙河,向东注入北海。

莱茵河,向北注入北海。

易北海,向北入北海。

莱茵河与多瑙河之间的“美国—多瑙运河”,以及北部的北海—波罗的海运河(即基尔运河)是重要的国际性航运捷径。

经济

主要城市

柏林是德国的首都,是全国最大的城市。波恩位于莱茵河畔,是二战后原联邦德国政府所在地。汉堡位于易北河下游,是德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和造船中心。法兰克福位于莱茵河支流美茵河畔,为德国最大的航空港,重要铁路枢纽和化学工业城市。

农业

北德平原,地势低平,气候夏季温凉,冬季阴冷,土壤比较贫瘠。农村主要利用草场发展畜牧业,种植黑麦,燕麦,马铃薯,经营比较粗放,人口较为稀疏。

第二篇:地理知识总结

地理教学中如何让自己接纳自己,让学生乐起来

地理教学中如何让自己接纳自己,让学生健康成长,是一个教师在地理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新教学理念的体现,同时也是教育教学发展的结果。任何学科都一样要面对,无法逃避,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那将在教学中所淘汰。根据地理学科特性,教师应该从以下三个大方面把握,第一、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关键,根据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地理的两大要数:气候和自然,还有根据地理学科的划分,把地理划分为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可知,地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学校、家庭和我们所从事的事情,都和地理有关,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用深入浅出的方法,用身边的地理知识讲解,和用地理知识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比如,我在初一下册讲印度的西南季风,其实也就是我们这里昨天下的雨,让后在让学生谈,这种雨是温和还是寒冷。忽然间同学们的兴趣就提高好多倍。

第二、地理基本素质的不断学习,地理教师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普通话、基本绘画技能、声音、有感情、有起伏的讲述一个故事。

第三、地理知识的不断积累,只有教师在不断积累知识,教师在地理课堂中才会让学生听着有趣;只有教师不断积累专业知识,不断分析考点、试卷,在讲课中才能把握住主次和重难点,分配好自己的时间,同时也不要让学生把太多的时间花费在那些不太重要的知识上。

因此,教学中让自己乐教,让学生乐学,最终学生健康成长。重点是学习兴趣的培养,决于教师的基本素质的提高,乐于教师的知识积累。

地理教学中如何让自己接纳自己,让学生“乐”起来

地理教学中如何让自己接纳自己,让学生健康成长,是一个教师在地理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新教学理念的体现,同时也是教育教学发展的结果。任何学科都一样要面对,无法逃避,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那将在教学中所淘汰。根据地理学科特性,教师应该从以下三个大方面把握,第一、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关键,根据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地理的两大要数:气候和自然,还有根据地理学科的划分,把地理划分为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可知,地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学校、家庭和我们所从事的事情,都和地理有关,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用深入浅出的方法,用身边的地理知识讲解,和用地理知识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比如,我在初一下册讲印度的西南季风,其实也就是我们这里昨天下的雨,让后在让学生谈,这种雨是温和还是寒冷。忽然间同学们的兴趣就提高好多倍。

第二、地理教师基本素质的不断提高是基石,地理教师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普通话、基本绘画技能、声音、有感情、有起伏的讲述一个故事。

第三、地理知识的不断积累是升华,只有教师在不断积累知识,教师在地理课堂中才会让学生听着有趣;只有教师不断积累专业知识,不断分析考点、试卷,在讲课中才能把握住主次和重难点,分配好自己的时间,同时也不要让学生把太多的时间花费在那些不太重要的知识上。

因此,教学中让自己乐教,让学生乐学,最终学生健康成长。重点是学习兴趣的培养,决于教师的基本素质的提高,升于教师的知识积累。

总之,生活就是时间,人生就是地理,有了地理就有了人生。

第三篇:高中地理知识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总结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 第一单元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第二单元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意义: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

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26、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 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 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 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 雪线上升 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 夏李风影响,降水多 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 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 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 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较多 较少 第三单元

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º——40º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º--60º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º--55º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 旱涝灾害 寒潮

发生的时间 夏秋季节 春夏秋 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 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

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 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

天气变化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大风、雨雪、冻雨

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3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第四单元

水环境

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裏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 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第五单元

陆地环境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1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

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1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第六单元

季节知识专题

学习好季节知识的关键:①北半球与南半球季节相反,即北半球与南半球在同一时间处於不同的季节。

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方向;晨昏线与经线和昼夜的位置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北半球的四个重要节气:3月21日春分,6月22日夏至,9月23日秋分,12月22日冬至

第一单元 宇宙环境

一、人类知识的宇宙

(一)人类观测到的宇宙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日心说”、星系、光年

2.宇宙:天地万物的总称,由各种物质组成,处在不断运动和发展之中

3.天体系统天体概念:宇宙间的物质存在形式

形成:运动着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成层次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恒星世界

太阳系地月系地球月球其他行星系河外星系

(二)宇宙中的地球

1.日地距离:1.496亿千米

2.地球的普通性:(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质量、体积、平均密度、运动特征介于九大行星之间

地球的特殊性:拥有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物

3.地球上拥有

生命的条件 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光照安全的行星际空间地球自身 的条件 日地距离适宜→适宜的温度(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为15℃)体积质量适中→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大洋形成、孕育生命

二、太阳、月球与地球关系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概况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氢、氦表面温度6000K

2.太阳辐射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反应式 4H 高温高压 He+能量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向地球输送能量,维持地表温度 ②促进地球环境的形成和变化 ③太阳辐射能是人类生活、生产的能源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概念:太阳表面大气的变化主要类型黑子(强弱标志)耀斑(最激烈显示)平均周期:11年

2.太阳活动对

地球影响 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

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讯

(三)月相及其变化

1.月相概念:月亮圆缺的各种形状

2.成因:①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能反射太阳光 ②日、地、月三者相对位置不断变化

3.变化规律: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4.意义:计量时间的尺度。农历月:以月相变化周期为基础。星期:以半月望两弦四相为单元

三、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一)宇宙探测的发展

1.卫星探测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7年10月,原苏联

成果:发现磁层和宇宙射线,测量许多行星表面的理化性质

2.载人航天探测

3.意义: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影响和改善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4.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神舟”五号发射升空

(二)开发宇宙

空间资源特点:辽阔、高真空、强辐射、失重

开发利用:收集有关地球的各种信息,在卫星上进行科学实验太阳能资源

矿产资源:月岩中含有丰富的矿产和地球上没有的能源 3 He

(三)保护宇宙环境

1.空间垃圾 的来源 工作寿命终止的航天器意外或有意义爆炸产生的碎片航天员扔出飞船舱的垃圾

2.空间垃圾产生的危害:造成航天器损坏

3.措施将停止工作的卫星推进其他轨道用航天飞机把损坏的卫星带回地球

四、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一)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活动

2.特点: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3.方向:自西向东从地轴北端或北极上空观察: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地轴南端或南极上空观察:顺时针方向旋转

4.周期恒星日:真正周期(地球自转360°)时间23时56分4秒太阳日:昼夜交替周期(地球自转360°59′)时间24小时,通常所说的一天

5.速度角速度概念: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角度规律两极点为O

其他各地相同,即15°/小时或1°/4分钟线速度概念:单位时间内通过的纬线弧长规律两极点为O

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

(二)地球的公转

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轨道概念:地球公转的路线又称黄道形状:近似正圆的椭圆

影响:太阳位于其中焦点之一1月初为近日点7月初为远日点

4.周期恒星年概念:地球公转一周360°的周期时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概念:太阳回归运动的周期时间:365日5时48分46秒

5.速度角速度:平均1°/日,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

线速度:平均30km/秒,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

(三)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自转→赤道平面

公转→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

(目前为23°26′)→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归线之间的周年变化→回归年

五、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一)昼夜交替

1.昼夜的产生: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半个球面

2.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晨线昏线

3.太阳高度: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昼半球大于0°夜半球小于0°晨昏线上等于0°

4.意义:地球表面温度变化不大,生命有机体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地方时

1.概念: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15°/小时

2.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规定每隔经度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

3.区时: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称为区时,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一小时。

4.特别的计时: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半区时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地转偏向力

偏转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

应用:长江三角洲的发育,沉积左岸(北岸),冲刷右岸(南岸)

六、地球运动的地球意义

(二)(一)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太阳直射点:地表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太阳高度为90°

2.回归运动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规律: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周期:1回归年,时间365日5时48分46秒

影响:使地表获得的辐射能具有回归年的变化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春分—秋分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 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

2.秋分—次年春分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 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随纬度变化同一时刻:由直射点向南北两方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递减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递减春秋二分:由赤道向南北两方递减

2.随季节变化同一地点: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南北回归线之间:当太阳直射某地时,该地太阳高度最 大为90度,每年直射两次。

(四)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划分:我国传统:以四立为四季起点西方:以二分二至日为四季起点

气候四季: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 月,冬季12、1、2月

意义:对生产、生活、有指示、预告作用

2.五带的划分依据:太阳辐射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界线:回归线和极圈

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

第二单元 大气环境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组成

1.干洁空气氮(占78%)是地球上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氧(占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含量少),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臭氧(含量少),吸收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水汽、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而变化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 象复杂多变

2.平流层有大量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

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天 气晴朗大气平稳(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气压低,空气密度小

在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一)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 的消弱作用 吸收作用:有选择性水汽、CO 2 吸收红外线O 3 吸收紫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厚反射作用强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光易被散射

2.大气对地面 的保温效应 地面增温: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大气保温: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3.意义减少了气温日较差

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

(二)全球热量平衡

就整个地球多年平均状况来看:地球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热量相等人类活动(矿物燃料燃烧、毁林)→热量失衡→全球变暖

三、大气的运动

(一)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二)原因: 根本原因:太阳对各纬度加热不均

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三)大气运动的方式: 垂直运动:气流上升或下沉水平运动:风

(四)运动基本类型

1.最简单形式

热力环流 概念:由于空气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形成原因:冷热不均引起气流上升或下沉运动,并 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

城市风:市区上空流向郊区,郊区近地面流向市区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水平气压梯度力:只要水平面上存在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 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方向:垂直等压线由 高压指向低压

近地面风: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 线斜交高空大气的风: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四、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概念: 具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作用①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水热交换②促进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③是形成天气和气候的基础

(二)三圈环流

1.组成: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表现:在近地表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2.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规律:1月:向南移 7月:向北移

(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北半球气压

呈块状分布1月 亚洲大陆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7月 亚洲低压 夏成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2.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四)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风向: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南亚季风成因: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主要原因)及海陆热 力性质差异

风向: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

1.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水平范围,几百米到几千米

2.分类冷锋快行冷锋:狂风暴雨、大风沙暴

慢行冷锋:多产生连续性降水 使气温降低,气压升高(过境后)暖锋:可形成连续性降水,过境后使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准静止锋: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如江淮准静止锋)

(二)气旋和反气旋系统

1.气旋:①气压状况:低气压 ②中心气流:上升③水平气流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

2.反气旋:①气压状况:高气压 ②中心气流:下沉③水平气流北半球 顺时针辐散南半球 逆时针辐散

六、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一)气候

1.概念:某一地区在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

2.气候形成因子:①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因素②下垫面状况: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

③大气环流具有双重性质调整全球热量和水量的分布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④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影响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改变大气成分,导致气候变化 CO 2 →温室气体

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性气体→酸雨

(二)气候类型

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2.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不同纬度地带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同一纬度地带海陆分布不同地势高低不同洋流影响3.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回归线与30°之间:常年干旱少雨大陆西岸亚热带:冬雨夏干

温带: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大陆东岸亚热带

温带 季风影响,夏雨为主大陆内部 降水较少两极地区 以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稀少

(三)气候变化 地质时期:出现过三次大冰期

历史时期:经历过四次温暖和四次寒冷期十九世纪以来:气候有变暖趋势

七、气候资源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1.与其他自然资源相同的特点为人类活动供原料、能源

开发需依靠技术资金的投入

2.与其他自然资源不同的特点

①普遍存在性 ②具有数值特征 ③较大的变率

(二)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1.气候资源与农业不同温度带积温不同,耕作制度、作物种类不同干湿状况不同,植被、农业类型不同

2.气候资源与建筑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风与城市规划:居民区处在盛行风向上风向,工业 区处在下风向

3.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铁路设计、航空机场的布局

4.气候资源的旅游价值:哈尔滨→冰雕,松花江沿岸—雾淞

八、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一)气象灾害概念: 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二)台风

成因: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洋面上形成的强 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分布:亚洲东部沿海及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成灾原因: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减灾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

(三)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强烈的上升运动

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分布:全球范围内程度不同,亚洲洪水发生最多

防御措施: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水库、建分洪区非工程措施:洪泛区土地管理、洪水警报系统等。

(四)干旱

成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危害: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防御措施: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结合的农业结构、干旱区选择耐旱作物、改进耕作制度

(五)寒潮: 我国冬半年主要气象灾害

灾害:使农作物受冻害、大风及大雪、冻雨危害。

第三单元 海洋环境

一、海水的性质

(一)海水的温度

1.热量收支:收入:太阳辐射 支出:蒸发2.表层水温的分布:

(1)空间分布:水平分布:纬度低水温度,高纬海区水温低

垂直分布: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000m以下保持低温状态

(2)时间变化:夏季高、冬季低

(二)海水的盐度

1.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平均盐度:3.5%

2.分布规律:全球: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低纬和高纬递减局部海区:最高:红海4.1%,最低:波罗的海不超1%

3.影响因素:气候:蒸发量>降水量 盐度高。洋流:暖流经过海区 盐度高(同一纬度)

径流:有无淡水注入,有淡水汇入海区盐变低

二、海水的运动

(一)运动形式: 波浪、潮汐、洋流

(二)洋流

1.定义:海洋中海水常年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2.类型:(成因):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性质):寒流、暖流

3.分布规律:(1)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顺南逆)(2)以副极地为中心气旋型大洋环流(只存在北半球—逆时针)(3)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冬逆夏顺)(4)南纬40°附近海区西风漂流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暖流增温增湿(2)对海洋生物—形成大渔场(3)对海洋污染:利污染物扩散,使污染范围扩大(4)对航海事业影响

三、海洋开发

(一)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洋资源主要类型: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河能源

2.海洋渔业生产: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阳光充足、营养盐类丰富),世界主要渔场

3.海洋油气开发:海上钻井平台

(二)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

1.海洋空间:包括海上、海中、海底,海洋环境复杂性、特殊性。

海洋空间利用:交通运输、生产空间、通信和电力输送空间、储藏空间、文化娱乐空间

2.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世界主要海运航线及港口。

(三)中国海洋资源

1.中国的海域近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海洋资源丰富

2.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舟山渔场—最大渔场 海洋水产:鱼、虾、海带

3.海盐和海底石油,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长芦盐场为最大盐场

四、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

(一)主要的海洋问题

1.海洋污染

2.海洋生态破坏

3.石油污染

(二)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权益:沿海国12海里领海权,外延至200海里→专属经济区

第四单元 陆地环境

一、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一)岩石

1.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2.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二)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岩浆 上升冷却 岩浆岩 侵蚀、搬运、堆积 沉积岩 变质作用 变质岩 垂熔 岩浆

2.物质循环对地表影响:与地表岩石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发育密切相关

二、陆地环境组成—地貌

(一)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同时进行,内力作用为主

(二)板块运动与板块构造

1.板块运动水平运动(主)相撞、挤压→山脉张裂→裂谷、海洋

垂直运动(辅)→地表起伏、海陆变迁

2.板块构造学说:岩石圈 海岭海沟 六大板块→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三)板块构造与地貌

1.褶皱:背斜、向斜

2.断层→裂谷→陡崖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1.流水作用—沟谷、峡谷、瀑布

2.风力作用—风蚀沟谷、风蚀洼地

三、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一)陆地水体类型

1.空间分布(1)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固态、冰川水(2)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2.水资源循环周期:静态水、动态水源(开发利用重点)

(二)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水体间相互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补给类型:湖泊水、大气降水、冰川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地下水补给

(三)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1.循环类型:海陆间循环(水资源再生)、陆地循环、海上内循环

2.水循环意义:联系四大圈层、海陆间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塑造地表形态促使水体更新

四、陆地环境的组成—生物

(一)生物的分布与环境

1.气候光照、热量、水分条件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2.植物指示作用

(二)生物在地理环境中作用

1.生物作用中主要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2.生物对大气成分改变

3.生物对陆地水体影响

4.生物对岩石作用,促成了土壤的形成五、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一)土壤在地理环境中作用

1.土壤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本质屈性:有肥力,能生长植物

3.土壤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4.作用: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中心环节

(二)土壤的形成

1.成土过程:原始土壤—有机质积累—养分富集

2.人类参与成土过程

六、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

(一)整体性

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整体性

(二)地域差异

1.地带性因素

(1)水平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2)垂直地带性

2.非地带性海陆分布地形起伏

七、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

(一)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

1.有限性

2.潜力无限

3.分布有一定规律

4.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整体

(二)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和发展动力,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

(三)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总量多,人均不足

1.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1)水资源特点:时空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修水库(2)水能的开发

2.土地资源分布及作用

3.矿产资源 特点及分布

(四)地质灾害及防御

1.地质灾害(1)地震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2)火山喷发(3)滑坡和泥石流;

2.地质灾害的防御加强、地质灾害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管理;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第五单元 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

(一)地球

1.形状:两极略扁不规则球体

2.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二)地球仪

1.纬线:特点:形状都是圆圈,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2.纬度:划分:0°(赤道)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 高、中、低纬分界:30°、60° 南北极点90°回归线23°20′ 极圈66°34′

3.经线:特点:形状都是半圆,长度相等,指示南北方向

4.经度:划分:本初子午线(0°经线)—东西线分界线 180°东西经分界(以东为西经)东西半球分界:20°W、160°E 20°W-160°E为东半球 160°E-20°W为西半球

二、地图

(一)地图三要素

1.比例尺(1)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2)表示形式:文字式、数字式、直线式(3)大小比较及比例尺大小与内容详略关系

2.方向(1)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指向标(3)经纬网

3.图例和注记

(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海拔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据等高线疏密判断坡度陡缓(2)据等高线形状判断地形类型3.地形刻面图的判读

回答者: 落叶流萤1988一

2009-7-20 18:45

我是读文科的,高考刚结束。

我教你 我地理是怎么提上去的,我是个不爱学习的人,地理课如果说是100节 我大概翘了90节。我直到高三快高考的前2个月 地理还是一翘不通。你知道我怎么提上去的吗。

高考前3个星期 我妈给我请了个家教 那家教就给我补了大概7节课 最后我高考地理考了80几分 我文综300分卷 考了240几

做人文地理的大题 我给你一个口诀,你按照我这个口诀工整的写 包你错不了。

位(位置)地(地理环境)气(气候)水(水源)土(土壤)生(生物)资(资源)市(市场)资(资金)交(交通)劳(劳动力)科(科技)工(工业)农(农业)

区域地理

一定要看地图,你要知道各个国家各个部分的地形 气候 环境

比如说 美国 你就要知道 美国西部 比如说有地中海气候(特殊的)中部是平原

东部是~~~~~~ 你自己去看把

然后结合我给你的口诀。一般他问优势 都是好的 例如说 位置好 环境优美 气候适宜 水源充足

土壤肥沃 资源丰富

劣势当然是相反的。

还有 自然地理 就是什么地球运动啊 那些的 其实我搞的不大懂 我们高考只考四题选择题这个的 ~~~不过你搞懂是最好拉

高考要平常心面对

我就是一点不紧张

超常发挥了

加油哦。

觉得我给的有用 就给我分拉 谢谢!我都是一字一字打上去的诶

我有三份,先传一份,你真要,再问我要。高中地理必修三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的含义

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 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 相对一致

。(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

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 北纬30度 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 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 亚热带季风 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松嫩平原在 温带季风 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 水稻土 为主,耕地多为 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 低于 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 黑土 分布广泛,耕地多为 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 高于 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 石油 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

水稻

等,一年

二熟至三熟

;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 旱地 耕作业,主要种植 小麦

等,一年 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 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 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 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 煤铁石油 等资源发展

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

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

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⑵类型: 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⑶应用领域: 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2.遥感(RS)

⑴概念:人们在 航空器 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

远距离的感知

⑵应用:

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3.全球定位系统(GPS)

⑴概念:利用

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 导航、定位统。

⑵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 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⑶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地理信息系统(GIS)

⑴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⑵应用:

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5.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遥感(RS)

获取信息

,全球定位系统(GPS)

信息的空间定位

;地理信息系统(GIS)

处理信息,分析表达结果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西北地区概况

⑴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⑶主要景观: 干旱 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 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⑷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 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 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2.荒漠化

⑴概念:发生在 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 地区的土地退化。

⑵表现: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 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我国

西北 地区最为突出。⑶原因:

自然因素:①

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

;② 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

;③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人为因素:

①根本原因:

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②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⑴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⑵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1.森林资源现状

⑴属性: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

⑵作用:

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

。⑶森林分布: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热带雨林

⑴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集中分布在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 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② 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 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⑶雨林生态

①优越性:全年高温多雨,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②脆弱性:

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⑷热带雨林破坏

①根本原因:

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

。②直接原因: 人类开发。

⑸热带雨林的开发(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 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 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③ 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⑹雨林的保护: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

保护

放在第一位。①

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 ;②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③ 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④

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1.能源分类

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

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②市场广阔:一是

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二是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③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④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

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3.能源基地建设:

⑴面临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⑵采取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 铁路 为主,公路

为辅;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

发展炼焦业。

4.能源的综合利用

⑴变革原因:

产业结构单

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⑵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

⑶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①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②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

洁净煤 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⑵调整产业结构:以 重化工业 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 深加工、高附加值

方向发展;②大力发展

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 和旅游业。

⑶ “三废”的治理:①废渣:

回收再利用 ;②废气: 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 ;③废水:

沉淀净化。

第二节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⑴重要性: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 和流域的 开发方向。

⑵河流概况:密西西比河的 二级 支流,发源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⑶开发注意:①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②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③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⑷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②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 降水相对较少;③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稳定;④矿产: 煤铁铜 等丰富。2.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⑴ 18世纪下半叶 :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⑵19世纪后期 :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⑶ 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3.流域的综合开发

⑴开发的核心:河流的 梯级开发。

⑵开发项目: 防洪、航运、发电、旅游、供水、养殖等。

⑶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⑷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 水电 和 核电 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 炼铝、化学

等 高耗能

工业的发展。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⑴自然条件:①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 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

一熟,易受热量的影响。(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②地形分布:高原(畜牧业)、平原(种植业)、山地(林业)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③土壤: 黑土、黑钙土

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⑵社会、经济条件:①良好的 工业基础 基础;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 外向型 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2.农业布局特点

⑴耕作农业区 :①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②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 等。⑵林业和特产区:①林业:主要分布在 大小兴安岭和 长白山

区。

②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 鹿茸、人参 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⑶畜牧业区:①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②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

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3.东北商品粮基地

⑴生产特点:①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

地区专业化 生产。

⑵其他知识:①

三江平原 商品率最高;②国营农场,机械化程度

最高。4.农业发展方向

⑴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 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加快发展 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 绿色食品基地。(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

⑵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

生态农业和 舍饲 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 集约化草食性 畜牧业。

⑶山区农业 : 森林资源保育,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 原料及产品加工 并举的转变。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

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②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

改革开放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⑶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国最大的 侨乡 之一。

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⑴工业化的推进:①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 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②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技术产业产业逐渐取代

劳动密集型 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3.问题与对策

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 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和 市场腹地

都处于劣势)——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 广州

市为基地,发展 汽车、钢铁、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

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 分工合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广州、深圳、香港 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酸雨、水质型缺水、噪声等)——加强规划与管理。⑷ “城中村” :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第五章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原因:①

区域分布不均匀

;②自然资源一般 不具流动性

。⑵经济原因: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资源供求不匹配。

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⑴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①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对能源 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 短缺,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②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能源资源 蕴藏丰富,需求量 小,能源优势难以发挥。

⑵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 煤为主,易引发 酸雨 等环境问题;②北煤南运对我国 南北向铁路运输 带来很大压力。

⑶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①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②四大气区是新疆(塔里木、准噶尔)、青海(柴达木)、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③ 东部油气开发已到中后期,西部是 战略接替区,发展战略是 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对中西部经济发展(输出地)的影响:①

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②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③

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

⑵对东部经济发展(输入地)的影响: ①

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②

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③

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④ 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⑴产业转移

①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②分类:区域和国际产业转移。

③目的: 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利润

。⑵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①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② 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③市场因素; ④其他: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地价昂贵、环境污染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①发达国家 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

;②发展中国家 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⑵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①发展中国家发展处于

成熟期或衰退期 的产业;发展中国家占据利润低的加工环节。②发达国家发展处于 开发期或增长期 的产业;发达国家占据利润高的设计和营销环节。

⑶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产业转移伴随着 污染 转移和扩散,发展中国家应注意

产业转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⑷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①发达国家

产业转移常常引起失业人口增加,如日本;②发展中国家

接受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第一章 行星地球

本章导学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课标导航

知识结构

知识探究

图表解读

能力培养

迁移应用

课本“活动”参考答案

第二节 太阳地球的影响

课标导航

知识结构

知识探究

图表解读

能力培养

迁移应用

课本“活动”参考答案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课标导航

知识结构

知识探究

图表解读

能力培养

迁移应用

课本“活动”参考答案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导航

知识结构

知识探究

图表解读

能力培养

迁移应用

课本“活动”参考答案

章末整合 知识网络

专题探究

成功体验

答案与点拨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本章导学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课标导航

知识结构

知识探究

图表解读

能力培养

迁移应用

课本“活动”参考答案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课标导航

知识结构

知识探究

图表解读

能力培养

迁移应用

课本“活动”参考答案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

第三章 地球的水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和差异性

第四篇:计量地理知识总结

计量地理知识总结

第一章:

一早期计量运动的三种学派

1衣阿华的经济派

代表人物:舍弗尔、麦卡尔蒂。

研究对象:着重探讨经济区位现象间相互内在联系及其组合类型。

特点:重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统计方法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2威斯康星的统计派。

代表人物:威弗尔、罗宾逊、东坎和仇佐里

特点:以经典著作《统计地理学》为代表作,主要特征是发展和应用统计分析方法。

3普林斯顿的社会物理学派。

代表人物:司徒瓦特(J.Q.Stewart)。

特点:该派把物理学原理应用于社会现象的研究之中,发展了理论地理学中的引力模型、位势模型、空间相互作用模式。

三、计量地理学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初期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期)把统计学方法引入地理学研究领域,构造一系列统计量来定量地描述地理要素的分布特征,应用各种概率分布函数、方差等简单的统计特征回归分析方法。

第二阶段 中期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末期)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在地理学研究中广泛应用。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手段,许多地理学家熟练地掌握了多元统计方法,具备了分析多因素、复杂结构和动态特征等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 成熟和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到80年代末期)系统理论、系统分析方法、系统优化方法、系统调控方法等被引进了地理学研究领域,促进了地理学向着更加严密的理论结构和现代化方向发展.第四阶段 计量地理 计算地理(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地理计算,以向量或并行处理器为基础的超级计算机为工具,对“整体”、“大容量”资料所表征的地理问题实施高性能计算,探索构筑新的地理学理论和应用模型。

四、数学方法及用途:

1相关分析 :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2回归分析:拟合地理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预测发展趋势。

3时间序列分析:用于地理过程时间序列的预测与控制研究。

4主成分分析:用于地理数据的降维处理及地理要素的因素分析与综合评价。

5聚类分析:用于各种地理要素分类、各种地理区域划分。

6马尔可夫过程:用于研究随机地理过程、预测随机地理事件。

7线性规划:用于研究有关规划与决策问题。

8投入产出分析:用于产业部门联系分析、劳动地域构成分析、区域相互作用分析。

9网络分析:用于交通网络、通讯网络、河流水系等地理网络的研究。

10层次分析法:用于有关多层次、多要素战略决策问题的分析。

11风险型决策分析法:用于各种风险型地理决策问题的分析。

12非确定型决策分析法:用于各种非确定型地理决策问题的分析。

五、对计量地理学的评价:

1“反定量化”——反对地理学定量化研究,认为地理现象十分复杂,不能用简单的数学方法来解释,对数学方法采取拒绝和否定态度。代表人物:史密斯(David Smith)、奥格登(Philip Ogden)等。

2“定量化”——推崇地理学定量化,认为数学方法不仅是一种分析技术,而且能够导出普遍性规律,能够解决地理学传统研究方法所不能解决的理论问题。代表人物如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帮吉(W.Bunge)乔莱(R.Chorley)、哈格特(P.Haggett)等。

3“非定量化”——认为数学方法只是地理学研究方法之一,只能用来研究地理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和地理事物的空间格局,不能用来描述和解释地理规律,不能导出地理学理论,但其观点摇摆不定。

六、数学方法主要应用方面:

1分布型分析--对地理要素的分布特征及规律进行定量分析。

2相互关系分析--对地理要素、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3分类研究--对地理事物的类型和各种地理区域进行定量划分。

4网络分析--对水系、交通网络、行政区划、经济区域等的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

5趋势面分析--做出地理要素的趋势等值线图,展示所要分析的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

6空间相互作用分析--定量分析各种“地理流”在不同区域之间流动的方向和强度。

7系统仿真研究,步骤:

①对复杂地理系统的各种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反馈机制进行分析,构造系统结构;

② 建立描述系统的数学模型;

③ 以适当的计算方法与算法语言将数学模型转化为计算机可以识别运行的工作模型;

4运行模型,对真实系统进行模拟仿真,从而揭示其运行机制与规律。

第二章:

一,地理数据:

1空间数据: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及地理过程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地理位置、区域范围及空间联系的数据。

(1)几何数据:描述空间对象空间特征的数据,也称位置数据、定位数据,一般用经纬度、坐标表达。

(2)关系数据:描述空间对象的空间关系的数据,如邻接、包含、关联等。

2属性数据: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地理过程的有关属性特征的数据,又称非几何数据,如类型、名称、性质等。

二空间数据的表达

点:由一个独立的坐标点(x,y)定位,是空间上不可再分的几何实体。

线:由若干个(至少两个,理论上是无

穷个)坐标点(xi,yi)(i =1,2,…)定义,有一定的长度和走向,表示线状地物或点实体之间的联系。

面:

三、空间数据的拓扑关系:邻接 相交 相离 包含 重合四、属性数据的类型

1数量标志数据

1间隔尺度数据:以有量纲的数据形式表示测度对象在某种单位(量纲)下的绝对量。

2比例尺度数据:以无量纲的数据形式表示测度对象的相对量。

2品质标志数据

① 有序数据:当测度标准不是连续的量,只是表示其顺序关系的数据。

② 二元数据:用0、1两个数据表示地理事物、地理现象或地理事件的是非判断问题。

③ 名义尺度数据:用数字表示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或地理事件的状态类型。

五、地理数据基本特征:

(一)数量化、形式化与逻辑化

1定量化的地理数据是建立地理数学模型的基础,其作用为:

①确定模型的参数、给定模型运行的初值条件; ②检验模型的有效性。

2形式化、逻辑化与数量化,是所有地理数据的共同特征。

3地理计算学对地理数据的形式化、逻辑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是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理数据不确定性的来源:

1地理系统本身的复杂性从本质上决定着地理数据的不确定性。

2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数据误差。

(三)地理数据的多时空尺度:

1从空间尺度上来看,描述地理区域的各种地理数据,具有多种空间尺度—既有全球尺度的、洲际尺度的、国家尺度的,也有流域尺度的、地区尺度的、城市尺度的、社区尺度的。

2从时间尺度上来看,描述地理过程的各种地理数据具有多种时间尺度,如历史年代、天、月、季度、年等。

(四)、多维性 对于一个地理对象的具体意义要从空间、属性、时间三个方面综合描述。

1空间方面,描述该地理对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范围,一般需要2~3个变量 ;

2属性方面,描述该地理对象的具体内容,至少需要1个以上,多则需要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变量 ;

3时间方面,描述该地理对象产生、发展和存在的时间范围,需要1个变量;

4地理数据的这种多维性,被人们描述为地理数据立方体(The Geographical Data Cube)。

六、地理数据的采集:

(一)地理数据的渠道来源 :

(1)来自于观测、测量部门的有关专业数据。

(2)来自于统计年鉴、统计公报中的有关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数据。

(3)来自于有关单位或个人的不定期的典型调查数据、抽样调查数据。

(4)来自于政府公报、政府文件中的有关数据

5)来自于档案、图书等文献资料中的有关数据。

(6)来自于互联网(Internet)的有关共享数据。

(7)地图图件。主要包括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影像地图、专题地图等。

(8)遥感数据。主要包括各种航空遥感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

(9)其它来源的有关数据。

七:采集地理数据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数据的完备性和可靠性。

(2)在数据采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小数据的误差。

(3)在数据采集完毕后,进行检验,进行比较、辨别真伪,通过数据筛选,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八、地理数据处理

(一)地理数据处理,是所有地理问题研究的核心环节

(二)从理论上讲,在地理学中,数学方法的运用主要有两个目的:

(1)运用数学语言对地理问题的描述,建立地理数学模型,从更高、更深层次上揭示地理问题的机理;(2)运用有关数学方法,通过定量化的计算和分析,对地理数据进行处理,从而揭示有关地理现象的内在规律。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地理数据处理也是计量地理学的任务之一。

九、地理数据的统计处理

(一)统计整理 统计整理的基本步骤:统计分组:根据研究目的,按照一定的分组标志将地理数据分成若干组。

(1)统计分组的种类

A正确地选择分组标志是运用分组法的关键。

B按分组标志的不同,统计分组可分两类:

质量(属性)标志:按地理事物的质量属性分组,例如人口按性别、民族和职业等分组。

数量标志:在质量分组的基础上再按数量分组,例如企业按人数、生产能力等分组,气候特征按温度、降水等分组。

(2)统计分组方法

A求变数的全距(R)地理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或称极差。

B确定组数(n)组数是根据地理数据所包含变数值个数(N)的多少

C计算组中值(m)组中值是—组数据的上限与下限之间的中点数值,表各组数值的平均水平。

总之,进行数量分组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地理数据的分组,来研究各组数据出现的频率(次数)、频率的分配或分布情况,借以概括总体的结构及其分布特征,进而研究其平均水平及其变化规律。编制统计分组表:

(1)频数:是指原始地理数据出现在该组内的次数。各级频数的和应等于地理数据的总数。3 作分布图。

十、几种常用的统计指标与参数

(一)描述地理数据一般水平的指标

1平均值,反映了地理数据一般水平。计算方法

2中位数 :就是从小到大排列,居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数。计算方法

3众数:众数就是出现频数最多的那个数, 计算方法

(二)描述地理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的指标

极差,指所有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离差,指每一个地理数据与平均值的差,计算公式为:

离差平方和。它从总体上衡量一组地理数据与平均值的离散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方差与标准差,从平均概况衡量一组地理数据与平均值的离散程度。

变异系数,表示了地理数据的相对变化(波动)程度,其计算公式

(三)描述地理数据分布特征的参数 :

偏度系数,测度地理数据分布的不对称性情况,刻画以平均值为中心的偏向情况,峰度系数。它测度了地理数据在均值附近的集中程度

第三章:

一:相关分析

(一)、地理相关的意义:地理系统是由各种地理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为了定量地研究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常用相关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来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性质,并概括成数学模型,进而作出地理预测。

(二)相关分析的任务,是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

(三)确定性的关系,即函数关系,这种关系在地理各要素间较少见,这是因为许多地理要素的变化具有随机性的缘故

(四)相关关系,即要素间既存在较密切的关系,但又不能由一个(或几个)要素(或变量)的值精确地求出另一个要素(变量)的值。

(五)相关系数的计算与检验

1定义.对于两要素x,y,如果它们的样本值分别为xi与yi(i=1,2,…,n)

根据经验将相关程度划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当 |r|≥0.8时,视为高度相关; 0.5≤|r|<0.8时,视为中度相关; 0.3≤|r|<0.5时,视为低度相关; |r|<0.3时,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极弱,可视为不相关。

(六)秩相关系数的计算与检验

(一)秩相关系数,又称等级相关系数,或顺序相关系数,是将两要素的样本值按数据的大小顺序排列位次,以各要素样本值的位次代替实际数据而求得的一种统计量。

d2=(R1i-R2i)2代表要素x和y的同一组样本位次差的平方

(七)、偏相关系数的计算与检验

1定义:在多要素所构成的地理系统中,先不考虑其它要素的影响,而单独研究两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这称为偏相关。用以度量偏相关程度的统计量,称为偏相关系数。

2偏相关系数的性质

① 偏相关系数分布的范围在-1到1之间;

② 偏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表示其偏相关程度越大;

③ 偏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必小于或最多等于由同一系列资料所求得的复相关系数,即 R1·23≥|r12·3|。

3复相关系数的性质

① 复相关系数介于0到1之间

3复相关系数越大,则表明要素(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越密切。复相关系数为1,表示完全相关;复相关系数为0,表示完全无关。

4复相关系数必大于或至少等于单相关系数的绝对值。

二、回归分析方法

(一)地理回归分析的意义

地理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通过大量的观测、试验取得一定的地理数据,为了寻找出这些隐藏在随机性数据后的统计规律,需要用到回归分析

(二)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研究对象和内容相同,都是研究处理相关关系的一种数理统计方法。

区别:相关分析主要研究要素之间的密切程度,没有严格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分。回归分析有自变量和因变量之分,能进行预测。

偏回归系数的意义是,当其它自变量都固定时,自变量 每变化一个单位而使因变量平均改变的数值。

(三)非线性关系线性化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确定非线性回归模型的类型(做散点图)。

第二步:通过变换将非线性方程转化为线性方程。

第三步:求转换后的线性回归方程的系数。

第四步:进行逆变换,将线性方程转换为需要的非线性方程。

第五步:统计检验

三、时间序列分析

(一)1时间序列,是要素(变量)的数据按照时间顺序变动排列而形成的一种数列,它反映了要素(变量)随时间变化的发展过程。

2时间序列(Time series):在连续时点或连续时期上测量的观测值的集合。(补充)

3地理过程的时间序列分析,就是通过分析地理要素(变量)随时间变化的历史过程,揭示其发展变化规律,并对其未来状态进行预测。

(二)时间序列的组合成份

1长期趋势(T)是指时间序列随时间的变化而逐渐增加或减少的长期变化的趋势。

2季节变动(S)是指时间序列在一年中或固定时间内,呈现出的固定规则的变动。

3循环变动(C)是指沿着趋势线如钟摆般地循环变动,又称景气循环变动(business cycle movement)。

4不规则变动(I)是指在时间序列中由于随机因素影响所引起的变动。

5趋势线拟合法:用某种趋势线(直线或曲线)来对原数列的长期趋势进行拟合。其主要作用是进行外推预测。

(三)自回归模型

1自相关性判断

①时间序列的自相关,是指序列前后期数值之间的相关关系,对这种相关关系程度的测定便是自相关系数。

② 测度:设y1,y2,…,yt,…,yn,共有n个观察值。把前后相邻两期的观察值一一成对,便有(n-1)对数据,即(y1,y2),(y2,y3),…,(yt,yt+1),…,(yn-1,yn)。

四、系统聚类分析方法

(一)、分类的意义和作用

1地理系统是一种多要素、多类型、多种区域组合在—起的、具有特殊结构与功能的综合体。

2地理变量(或指标或样品)的属性或特征的相似性或亲琉程度,反映客观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

3因此研究地理系统内在联系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要进行地理分区与分类。

(三)聚类分析的形式:

Q型聚类:以样品为分类对象,将各参数(变量)比较相近的样品归为一类,表征这些样品具有相似的特征和结构。

R型聚类:以变量为分类对象,变量归为同一类指在各样品中的分布状况相似,变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A不同要素的数据往往具有不同的单位和量纲,其数值的变异可能是很大的,这就会对分类结果产生影响。

B因此当分类要素的对象确定之后,在进行聚类分析之前,首先要对聚类要素进行数据处理。

(四)常用的聚类要素的数据处理方法有如下几种

1总和标准化。分别求出各聚类要素所对应的数据的总和,以各要素的数据除以该要素的数据的总和,标准差标准化极大值标准化极差的标准化

(五)系统聚类法

1常见的聚类分析方法有系统聚类法、动态聚类法和模糊聚类法等。

2常用的系统聚类法有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重心法,组平均法。

A最远距离聚类法

五、马尔可夫预测方法

马尔可夫(Markov)预测方法,就是一种预测事件发生的概率的方法。它是基于马尔可夫链,根据事件的目前状况预测其将来各个时刻(或时期)变动状况的一种预测方法。马尔可夫预测法是对地理事件进行预测的基本方法,它是地理预测中常用的重要方法之一。

1状态 指某一事件在某个时刻(或时期)出现的某种结果。

2状态转移过程 事件的发展,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称为状态转移。

3马尔可夫过程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若每次状态的转移都仅与前一时刻的状态有关,而与过去的状态无关,或者说状态转移过程是无后效性的,则这样的状态转移过程就称为马尔可夫过程。

总结:在地理事件的预测中,被预测对象所经历的过程中各个阶段(或时点)的状态和状态之间的转移概率是最为关键的。

马尔可夫预测的基本方法就是利用状态之间的转移概率矩阵预测事件发生的状态及其发展变化趋势。

六、主成分分析

(一)主成分分析是把原来多个变量划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二)主成分选择的依据

1选择越少的主成分,降维就越好。

2被选的主成分所代表的主轴的长度之和占了主轴长度总和的大部分。

3有些文献建议,所选的主轴总长度占所有主轴长度之和的大约85%即可,其实,这只是一个大体的说法;具体选几个,要看实际情况而定。

4注意,和二维情况类似,高维椭球的主轴也是互相垂直的。这些互相正交的新变量是原先变量的线性组合,叫做主成分(principal component)。

第四章:线性规划方法

线性规划的概念: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合理分配和利用资源,以期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的优化方法。

第八章:网络分析方法

(一)网络分析——主要运用图论方法研究各类网络的结构及其优化问题。

    .路径优选——最短路径问题

    .定点优选——中心点和中位点选址问题

1中心点选址问题 :中心点选址问题的质量判据:

使最佳选址位置所在的顶点的最大服务距离为最小。

    .中心点选址问题适宜于医院、消防站点等一类服务设施的布局问题。

2中位点选址问题:中位点选址问题的质量判据:使最佳选址位置所在的顶点到网络图中其它各个顶点的最短路径距离的总和(或者以各个顶点的载荷加权求和)达到最小。

3最大流算法的讨论:一个图成为最大流图的条件是从发点到收点的每一条路上总存在某个起点容量为零的弧,我们称这样的路为饱和路;如果从s到t有一条路,它上面每条路的起点容量都大于零,则称为非饱和路。

由此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一个图是最大流图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不存在从s到t的非饱和路。

第五篇:地理知识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表演唱做并佳。辛亥革命后,西安成立了易俗社,专演秦腔,锐意改革,吸收京剧等剧种的营养,唱腔从高亢激昂而趋于柔和清丽,既保存原有的风格,又融入新的格调,绝对很实用。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表演唱做并佳。辛亥革命后,西安成立了易俗社,专演秦腔,锐意改革,吸收京剧等剧种的营养,唱腔从高亢激昂而趋于柔和清丽,既保存原有的风格,又融入新的格调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每部分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适合表现悲愤、怀念、凄哀的感情;欢音腔欢乐、明快、刚健、有力,擅长表现喜悦、欢快、爽朗的感情。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带板〕、〔滚板〕等六类基本板式。彩腔,俗称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分慢板腔、二倒板腔、代板腔和垫板腔等四类。凡属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属彩腔,均用假嗓。秦腔须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脸均重唱,名曰唱乱弹。民间有“东安安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乱弹”之说。清末以前的秦腔,又叫西安乱弹,就是因其重唱而得名。其中有些生角的大板乱弹,长达数十句之多,如《白逼宫》中汉献帝的哭音乱弹,要唱五十多句,讲究唱得潇洒自然,优美动听,民间称做“酥板乱弹”。《下河东》的四十八哭,要排唱四十八句;《斩李广》的七十二个再不能,要排唱七十二句。花脸唱腔讲究“将音”和“嗷音”,调高难唱,能者则成名家。秦腔曲牌分弦乐、唢呐、海笛、笙管、昆曲、套曲六类,主要为弦乐和唢呐曲牌。秦腔的音乐伴奏,向称四大件,以二弦为主奏,人称秦腔之“胆”。琴师在秦腔戏班中具有重要地位,常坐于舞台前场后部正中。伴奏音乐擅奏老调,音高为“三眼调”。三十年代后改用出调(即下把拉法)。

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体制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各行又分多种,统称为“十三头网子”。一般戏班,都要按行当建置以“四梁四柱”为骨干的三路角色制。头路角色包括头道须生、正旦、花脸和小旦,二路角色包括小生、二道须生、二花脸和丑角,其他老旦,老生等角均为三路角色。各路角色的佼佼者,均可挂头牌演出,其他即为配角。条件优越的戏班,常不惜重金邀请名角。各行皆能,文;武、昆、乱不挡的多面手、好把式,又称“戏包袱”,或叫“饱肚子”。秦腔表演技艺十分丰富,身段和特技应有尽有,常用的有趟马、拉架子、吐火、扑跌、扫灯花、耍火棍、枪背、顶灯、咬牙、转椅等。神话戏的表演技艺,更为奇特而多姿。如演《黄河阵》,要用五种法宝道具。量天尺,翻天印,可施放长串焰火,金交剪能飞出朵朵蝴蝶。除此,花脸讲究架子功,以显威武豪迈的气概,群众称其为“架架儿”。

秦腔很伟大,1865年的历史了。漫步三秦,到处流曳着秦腔的旋律。相去二三里,村村高音喇叭播放的是秦腔;地畔路旁,秦人畅快淋漓吼的是秦腔;夜幕四合,“自乐班”闹的是秦腔;城镇剧院,高台演出的是秦腔。

秦人饭食少盐寡醋没辣子可以凑合,生活中没有秦腔却没法过。生子呱呱坠地,满月时以秦腔迎接;成人过寿,都要请“自乐班”助兴;老者去世,更要唱大戏热热闹闹送行。乔迁新居,子女升学,也要唱折子祝贺。

生活的艰辛,对幸福的渴望,铸就了人们唱秦腔的才能。老者能演本戏,少年会唱折戏;男人能吼“乱弹”,女子会来清唱。唱秦腔成了体面事。大凡在人面前走动的男女,有谁不曾唱过秦腔?幼时,就跟着爷爷和父亲一板一式学唱秦腔,成人,进入社会,就把生活的喜怒哀乐,黄土地上的悲欢离合,倾注于秦腔,现于唱做念打中。人逢喜事精神爽,唱一折“快板”,“忽然间一个突然”,“突然间一个忽然”,欢快愉悦之情竟惹的鸟儿啁啾,驴马撒欢打滚;肚里窝火,吼一通“慢板”,道一声“实可怜”,唱依据“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一切的烦恼和不如意,随着高吭的吼声,消失于缥缈的天际,随之而来的,是血脉的活络,筋骨的舒展,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秦腔唱连台,四季好运来”。秦地最热火的,秦人最看重的,还是演秦腔大戏。

锣鼓镲钹紧火地敲响了,大戏演出的时间到了。听这阵势,就知道戏班功夫不赖。这

几年,戏乡人心劲盛了,要唱戏就请名剧团。戏幕拉开了,戏是熟戏,剧情早就嚼透了,秦人伸长脖子盯着台上,竟看得津津有味。“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秦人欣赏的,是演员唱、作、念、打的功力,一种高亢激昂、粗旷豪放、苍凉纯朴的艺术韵味。戏到高潮时,唱到精彩处,观众还是忘情了,感情随着剧情跌宕起伏,爱憎伴人物命运兴衰而交替,喜、怒、哀、乐皆形于色,悲、愁、欢、笑都现于颜。一折丑角戏,台下欢声雷动,成了笑的海洋;一场“苦戏”,观众眼圈都红了,那些老婆婆,还一把鼻涕一把泪,“竟看戏流眼泪,替古人担忧”。哭了,笑了,都缘于秦腔。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人民齐吼秦腔”,正是秦腔影响之广泛的真实写照。

秦川,竟成了秦腔大梨园,秦腔也成了秦人魂之所系了。

| 评论

下载德国地理知识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德国地理知识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理知识

    班干部职责分工一览表 团干部:团支书、组织委员、宣传委员 团支部书记:负责班级团员工作;带领团支部做好班级的文娱工作、集体活动组织工作、教育宣传工作、学习环境的布置装饰......

    第一届地理知识竞赛活动总结

    合肥学院第七届社团文化节 第一届地理知识竞赛活动总结 前言: 为丰富我院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扩展大学生地理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对地理文化的重视,促进学生社团健康发展,推动我院......

    第一届地理知识竞赛活动总结(★)

    合肥学院第七届社团文化节第一届地理知识竞赛活动总结前言:为丰富我院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扩展大学生地理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对地理文化的重视,促进学生社团健康发展,推动我院第七......

    德国总结

    交换回来也有一整子了,一直都想整理一下这半年的经历,但是一直无法下手,不晓得从什么地方说起。以前一直觉得半年是个比较漫长的概念,但是交换的那个半年,时间跟抽了大麻一样,迅速......

    山西省地理知识

    山西省 山西省简称“晋”,省会太原市,位于华北地区,太行山以西。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赵,兼属韩、魏,汉属并州,唐属河东道,宋属河东路及西京道,元属中书省,明设山西布政使司,淸始称山西......

    地理知识大全五篇

    最大的海:珊瑚海(479万多平方公里).其次阿拉伯海和南海 最小的海:马尔马拉海,其次亚速海和渤海 盐度最高的海:红海,也是最年轻的海 盐度最低的海:波罗的海 唯一没有海岸线的......

    高二地理知识汇总

    高二地理知识汇总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

    中考地理知识归纳

    1、七大洲面积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2、大洲陆界:亚非界河苏伊士,运河穿过埃及境,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把此分两边。3、世界居民:世界人口分布数,最多亚洲次非洲,最少要数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