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认真实施《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省中小学德育工作,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按照《规程》条例,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规程》是规范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行政法规。本省区域内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包括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所办的学校)都要按照《规程》和本《细则》的要求开展德育工作。
第三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必须严格遵守《教育法》和《规程》规定,贯彻教育方针,落实德育的重要地位,发挥德育的导向、动力、保证作用;正确理解德育的内涵、性质、基本规律、基本任务、方法途径和目标内容等;正确处理德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关系,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德育科研、理论与德育实践、探索的关系;正确处理中小学德育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的相对稳定与不断充实和完善的关系;在德育总目标的指导下,分层次、抓基础、重建设、求实效、促进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四条省教委德育办公室是本省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协调学校德育工作的职能机构。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均应设立和确定主管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职能机构,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由专职人员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基本规章,贯彻落实上级主管部门有关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规划部署,负责制定本地区中小学德育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检查、指导、评价等项工作。
第五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德育科研部门和学术团体的作用,鼓励德育科研人员与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中小学教师密切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积极为德育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创造条件。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树立向科研要效益的观念,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中(小)学德育大纲》等德育规章,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针对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加强改革实验和科学研究,探索德育工作新路。对成熟的科研成果,要表彰奖励,积极推广。
第六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学校德育评优制度和学校德育督促制度。德育评优和督导评估的结果作为干部、教师评优晋级、职务评聘和评选先进集体的重要依据。
第七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召开有关教育工作会议或开展学校教育工作考评,必须有负责德育工作的同志参加,并把德育工作作为规范、总结与考核,评价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八条中小学德育工作实行校长负责的领导管理体制。校长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主持制订德育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普通中学要明确专门机构主管德育工作。城市小学、农村乡镇中心小学应有一名教导主任具体分管德育工作。中小学校要充分发挥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协助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中小学要注重了解社会各界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以及学生毕业后的品德表现,不断改进德育工作。
第三章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
第九条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思想政治课(以下简称“两课”)是必修课程。“两课”教材(包括课本、教学参考书、教学挂图和图册、音像教材、教学软件等)、教辅资料的审定权在国家和省教育行政部门。
第十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具体指导“两课”教学工作,贯彻落实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各级教学研究机构具体组织教学工作和“两课”教师的培训工作、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评估,有计划地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第十一条中小学必须选用通过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定的教材,按照课程计划开设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不得减少课时或将课时挪作它用。并加强对学生所学基本知识、基本常识的理解程度及其运用能力的考核,改革教学和考核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效果。不得以任何理由取消中学思想政治课毕业考试。
第十二条各校必须结合“两课”对学生开展时事政策教育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对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时事政策的效果必须进行检查考核。
第四章 常规教育
第十三条中小学按照《规程》第二十二条至二十七条的有关规定,建立和完善升降国旗制度;结合国家重大节日、纪念日及民族传统节日,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并形成制度;切实保证校会、班会、团(队)会、社会实践的时间,开展教育活动;认真贯彻《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校风;按照《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和规范、公正、公开的标准、方法、程序,定期评定学生品德生为和“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中学)、优秀班集体,评定结果要通知本人及其家长,记入学生手册,并作为学生升学、就业、参军的品德考查依据之一;严肃校纪,对违犯校纪的学生视其错误程度给予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
第十四条中小学要开展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等,预防和矫治学生的心理偏差,促进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第十五条中小学要开展和完善法制教育。教育学生自觉知法守法并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特别要重视把法制教育与转化后进学生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减少流生,预防学生偷盗、涉毒等违法犯罪。
第五章队伍建设与管理
第十六条中小学校全体教职员工都是德育工作者。中小学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力量,学校党组织的负责人、主管德育工作的行政人员、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和少先队专职干部是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学校要明确规定教师和干部职工通过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职责和要求,并认真核查落实。要聘请热心于青少年教育的党政干部、劳动模范、战斗英雄、科学家、企业家和离退休干部等担任校外辅导员,充分发挥他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第十七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组织全体教职工深入学习和认真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小学教师日常行为规范(试行)》的要求,加强师德修养,爱岗敬业,依法执教,热爱学生,尊重家长,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成为合格的德育工作者。
第十八条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为德育工作者创造进修学习、社会考察的条件。要制定德育骨干队伍的培训规划。省教委自1999年起,将分期分批对市、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分管德育的行政干部和德育教研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
第十九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制定和执行中小学职务评聘工作政策中,要遵守有利于学校的德育工作,有利于鼓励教师教书育人的原则。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及其他专职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应当按教师系列评聘教师职务。担任班主任工作必须达到规定年限和要求(由各市、县、校根据实际情况自定标准)才能申报、评聘高一级教师职务。获省、市、县和校优秀班主任和德育先进工作者称号的教师,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晋升。各市应在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中开设德育学科评审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努力培养造就中小学德育专家、德育特级教师和高级教师。
第二十条中小学校建立健全班主任的聘任、培训、考核、奖惩制度,逐步做到持证上岗。
第二十一条 中小学每年一次、县(市)区每二年一次、市每三至四年一次、省每四年一
次评选、奖励中小学优秀班主任、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并形成制度。凡德育检查不合格或不达标的单位不得评为各类先进集体,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不能评为各类先进个人和晋级。
第六章物质保证
第二十二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设立德育专项经费并列入预决算。德育经费主要用于培训德育工作人员;开展各种社会实践和德育活动;表彰和奖励优秀学生、德育先进工作者;开展德育科研等。
第二十三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为德育管理和教育活动提供必须的场暮所、设施和资料。学校应有荣誉(校史)室,中小学校要为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订阅必备的教师参考书、报刊杂志,努力配齐两课教学和德育活动必需的仪器设备。
第二十四条 中小学应在校园内适当位置设立符合标准的国旗台和旗杆,张贴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室内要挂标准国旗。
第二十五条 各市、县(市、区)要有计划地建设一批学校德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基地开展教育活动,并积极创造条件,争创国家级和省级学校德育基地。
第七章学校、家庭与社会
第二十六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运用各种德育资源,整合各种教育力量,优化育人环境,努力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德育网络,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第八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自1998年4月1日起实行。本细则逢公布之日起实施。
第二篇: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
德育工作规程
第一条
为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整体提高德育工作水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学德育大纲》、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及上级有关规定,结合我校教育教学的具体实际,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教育,是青少年个性发展的主导因素,并对智育、体育等方面年的发展以及学校的多方面工作起重要的动力和保证作用。
第三条
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集体,具有社会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成为道德高尚的人,成为适应现代化社会的新型人才。
第四条
坚持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工作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实施途径、评价体系均遵照《中学德育大纲》执行。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整体构建德育工作的理论框架及工作网络,实施“八大工程”,从而形成强大的德育工作合力。
第五条
弘扬人文精神,坚持全方位、全过程、多渠道、全员参与、全面育人的德育观,使学校德育工作真正 深入人心,真正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使德育工作成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实现“人人谈德育,处处皆德育”的目标。
第二章
德育目标
第六条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部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完整地理解和把握德育目标,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前提。
第七条
学校德育工作应当坚持“三全面、五学会”的育人方向,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健身,学会竞争,学会创造。
第八条
坚持“全面发展加特长”的育人原则,真正让每个学生全面发展、愉悦发展、和谐发展、特长发展、个性发展。
第九条
树立“三意识”,即爱国意识、公民意识、民主与法制意识的育人观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报效祖国的精神,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严守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学生具有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正确认识民主与法制的辨证关系,反对极端民主化,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尊重别人的民主权利;知法、守法,对违法犯罪行为敢于检举、揭发。
第三章
德育网络
第十条
德育网络是实施德育的一种多渠道、多层次的组织体系,是校内外、课内外各种德育途径的良性结合。建立德育网络是德育工作的特殊要求。建立德育网络的基本出发点和原则是保持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教育的一致性。第十一条
德育工作实行校长负责的领导管理体制。校长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负责德育工作管理,主持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组织全体教职员工通过课内外、校内外种种教育途径实施《中学德育大纲》,构建在校长;领导下的德育工作网络。第一章
总则
第十二条
加强三支队伍建设。
(一)主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要按德育工作的要求,定期组织培训学生科、体卫科干部和班主任,组织德育系统的经验交流,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二)全体教职员工都是德育工作者,全体教职员工要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积极参与学校德育教育活动,关注学生,关爱学生。
(三)学生干部是学校和教师的有力助手。有关部门和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训,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管理和模范带头作用。
第十三条
充分发挥“青年学生业余党校、校内团校、家长学校‘三所特殊学校的功能,强化德育工作效果。
第十四条
德育工作网络图
第十五条
学校重视德育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德育阵地的教育功能。一是校园文化:景点文化、墙壁文化、长廊文化、橱窗文化、空中文化、园林文化、牌匾文化——增强校园魅力,营造德育氛围;二是德育基地:刘少奇纪念馆、韶山、雷锋纪念馆;三是校牌、名人题词、名人塑像圆。第十六条
坚持长期开放校史展览馆、党员活动室、德育室、团员活动室、图书馆、阅览室、信息馆、语音室、体育馆、实验室等校园馆室,组织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上述馆室。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升课余生活的文化品位。
第十七条
充分利用宣传窗口,发挥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的教育功能,办好《宁乡一中报》、《教研通讯》等报刊,强化学生广播站、电视演播中心的教育功能,发挥宣传的正面宣教作用,完善校园网络建设。
第五章
德育内容
第十八条
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一是理想前途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二是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三是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安全教育和勤劳简朴教育;四是校风、校训、校歌的传统教育。
第十九条
建立“三层次”教育内容系列:基础教育——养成教育;核心教育——人格教育;提高教育——成功教育。形成高一侧重日常行为规范引上路——养成教育,高二侧重德育认识跨大步——人格教育,高三侧重人人成功达标准——成功教育的教育模式。,第二十条
构建科学的德育序列。全校把握一个“首”字——即德育为首。高一年级注重一个“严”字,即从严要求、从严训练、从严管理,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热爱学校、勤奋学习、尊规守纪、生活简朴的优良作风。高二年级注重一个“活”字,即在“严”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参加丰富多采的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和实践中提高觉悟,发展能力,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和人格。高三年级注重一个“实”字,在“严”、“活”、的基础上,注重进行人才观、人生观教育,理想前途教育,扎扎实实做好毕业前的知识和能力准备。
第二十一条
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品质优化,高一年级将心育课纳入课程计划,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在板报上出心理健康专栏,积极号召全体教师参与心育工作。
第二十二条
学校德育活动做到形式多样化,运作经常化,落实制度化,内容规范化。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使他们经历一系列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意志锤炼。
第二十三条
重视”四大系列“活动。一是学校系列教育活动,二是班级系列教育活动,三是学科系列教育活动,四是课外系列教育活动。
第二十四条
学校规定每年”四大主题“活动月为:三月”学雷锋,献爱心,树新风”活动月;五月“树雄心,立壮志,争做德才兼备人才”活动月;九月“尊师爱校,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月;十月“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月。
第二十五条
学校定期举办“四大节日”活动。3月5日“校园文明节”,4月30日“校园科技节”,9月30日“校园艺术节”。
第六章
德育制度
第二十六条
确保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德育工作管理部门必须规范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落实德育工作人员的工作目标、岗位职责和评价机制,以保证德育工作有序运行。
第二十七条
定期召开四大会议。每周一次德育工作碰头会及工作汇报,每月一次常规总结会,每季度一次德育工作研讨会,每年一次德育论文报告会。
第二十八条
班级日常管理实行学生干部分块考核量化评比制,周工作汇报总结制,考评结果公示制。卫生、就餐、三操、就寝、午睡、自习、上课、考试等均列入考评项目。
第二十九条
校级学生会干部、团委会干部实行竞选制,班级、年级学生干部实行轮岗制,各级干部上岗前须经严格培训,同时实行各部门干部周工作汇报制。
第三十条
学校将有关德育工作的纲要、条例、规程、制度、职责等分教师和学生两大系列印发给教师和学生,定期组织学习,指导执行。
第三十一条
学校重视后进生转化工作,实行任课教师对后进生转化工作包干责任制,对所有学生实行“诚信”档案管理制。
第三篇: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
(1998年3月16日发布)教基4号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有关规定制定本规程,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
第二条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
第三条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第四条中小学德育工作要坚持从本地区实际和青少年儿童的实际出发,遵循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体系。
第五条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第六条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具体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实施途径等均遵照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施行。
第七条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注意同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紧密结合,要注意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促进形成良好的社区育人环境。
第八条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应当在保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充实和完善。
第九条德育科研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服务。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十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基本规章,宏观指导全国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校外教育工作、工读教育工作。
第十一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设立或确定主管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职能机构,地市级和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的实际,设立或确定主管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职能机构,也可由专职人员管理。
第十二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德育科学研究部门和学术团体的作用,鼓励德育科研人员与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中小学教师密切合作开展课题的研究,还要为德育科研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创造条件。
第十三条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定期开展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检查,建立切实可行的德育督导评估制度。
第十四条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应实行校长负责的领导管理体制。中小学校长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主持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组织全体教师、职工,通过课内外、校内外各种教育途径,实施《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
第十五条普通中学要明确专门机构主管德育工作。城市小学、农村乡镇中心小学应有一名教导主任分管德育工作。
第十六条少先队和共青团工作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校要充分发挥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协助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
第十七条中小学校应通过书面征询、重点调查、访谈等多种方式了解社会各界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以及学生毕业后的品德表现,不断改进德育工作。
第三章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
第十八条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是小学生和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的教材包括:课本、教学参考书、教学挂图和图册、音像教材、教学软件等。
第十九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指导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课程建设;组织审定(查)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教材,工作计划《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
第二十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具体指导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贯彻落实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课程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各级教学研究机构中的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研员具体组织教师的培训工作、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评估,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有计划地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第二十一条中小学校必须按照课程计划开设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不得减少课时或挪作它用。中小学校要通过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考核,了解学生对所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常识的理解程度及其运用的基本能力。
第四章常规教育
第二十二条中小学校必须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及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严格中小学升降旗制度的通知》要求,建立升降国旗制度。
第二十三条中小学校每年应当结合国家的重要节日、纪念日及各民族传统节日,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并逐步形成制度。
第二十四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应切实保证校会、班会、团(队)会、社会实践的时间。小学、初中、高中每学年应分别用1-3天、5天、7天的时间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德育基地、少年军校或其他适宜的场所进行参观、训练等社会实践活动。
第二十五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校风。
第二十六条中小学应实行定期评定学生品德行为和定期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中学)、优秀班集体的制度。评定的标准、方法、程序,依据《中学德育大纲》和《小学德育纲要》施行。学生的品德行为评定结果应当通知本人及其家长,记入学生手册,并作为学生升学、就业、参军的品德考查依据之一。
第二十七条中小学校应当严肃校纪。对严重违反学校纪律,屡教不改的学生应当根据其所犯错误的程度给予批评教育或者纪律处分,并将处分情况通知学生家长。受处分学生已改正错误的,要及时撤销其处分。
第五章队伍建设与管理
第二十八条中小学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力量。学校党组织的负责人、主管德育工作的行政人员、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的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团委书记和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是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中小学德育工作者要注重德育的科学研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努力培养造就中小学德育专家、德育特级教师和高级教师,要创造条件不断提高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
第二十九条中小学教师要认真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依法执教,热爱学生,尊重家长,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第三十条中小学校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除应具备国家法定的教师资格外,还应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较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和从事德育工作的能力。
第三十一条各级教师进修学校和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要承担培养、培训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任务。
第三十二条中小学校要建立、健全中小学班主任的聘任、培训、考核、评优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应当给予奖励。
第三十三条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及其它专职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应当按教师系列评聘教师职务。中小学教师职务评聘工作的政策要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有利于鼓励教师教书育人。在评定职称、职级时,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实绩应做为重要条件予以考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做出突出成绩的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给予表彰。
第三十四条中小学校全体教师、职工都有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责任。学校要明确规定教师、职工通过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职责和要求,并认真核查落实。
第六章物质保证
第三十五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为开展德育工作提供经费保证。
第三十六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不断完善、优化教育手段,提供德育工作所必须的场所、设施,建立德育资料库。中小学校要为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订阅必备的参考书、报刊杂志,努力配齐教学仪器设备。
第三十七条中小学校应在校园内适当位置设立旗台、旗杆,张贴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室内要挂国旗。校园环境建设要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良好的文明行为。
第三十八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建立中小学生德育基地,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场所。
第七章学校、家庭与社会
第三十九条中小学校要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长会、家庭访问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利用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大众传媒大力普及家庭教育的科学常识;要与工会、妇联组织密切合作,落实《家长教育行为规范》。
第四十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争取、鼓励社会各界和各方面人士以各种方式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提供支持,充分利用社会上的各种适宜教育的场所,开展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的活动;引导大众传媒为中小学生提供有益的精神文明作品;积极参与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工作,优化社区育人环境。
第八章附则
第四十一条本规程自1998年4月1日起实行。
版权所有中山市教育信息中心业务邮箱:zsedu@21cn.com
第四篇: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
文 章
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j.Co m来源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改进全县中小学德育工作,依据国家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落实《会宁县中小学德育工作常规11条》《会宁县中小学高效课堂建设德育工作指导意见》,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实际,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学校党支部是学校政治领导核心。领导工会、共青团、少先队等组织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作用。保证、监督校长正确行使职权,对学校实施德育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第三条 中小学校长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校长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主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德育工作计划,采取多种教育途径和方式,组织全体教职工实施。
第四条 中小学德育工作要坚持德育与学生实际、知行统一、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融入性与可行性、传承与创新、学校和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
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六条 中小学德育要分阶段安排德育内容,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具体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实施途径等均遵照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施行。坚持“德育为首”、“立德树人”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切实发挥德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坚持学习雷锋精神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坚持全面实施心理素养、道德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传承会宁地方德育特色,逐步实现德育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系列化和科学化。
第七条 各中小学领导和教职员工必须掌握并严格遵守本规程。各乡(镇)教育管理中心、中小学根据本规程,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或学年、学期工作计划,必须报县教育局(德育工作办公室)备案。
第八条 本规程是中小学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指南,各项主要活动规程均已列出,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也可视实际情况进行微调。
第二章德育管理职责
第九条 县教育局负责制定全县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政策和基本制度,宏观指导全县中小学德育工作。
第十条 在县教育局统一部署下,教育局德育工作办公室、教学研究室、新课程改革办公室要加强德育研究,为教育行政决策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提供有效服务。
第十一条 各乡(镇)教育管理中心党总支书记主管全乡镇中小学德育工作,各乡(镇)教育管理中心、县直学校要严格执行德育工作月报、年报制度。
第十二条 各乡(镇)教育管理中心要定期开展辖区内中小学德育工作专项督导检查,建立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
第十三条 要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机构,完善以“各级党组织领导,一把手负责,分管领导主抓,职能部门主管,团(队)组织协作、学校学生德育自主管理委员会参与”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机制。
第十四条 班主任、学科教师及其他职工要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恪守职业道德、明确职责、团结协作、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第十五条 少先队和共青团工作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校要充分发挥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协助学校政教处(德育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
第三章 德育工作程序
德育工作或活动一般采取“计划、实施、总结、检查、研究”的基本程序,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调整或变动,各项教育活动的具体规划应在此基础上做精细化安排。
第十六条 德育计划。在事先了解情况、分析、策划的基础上,制定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学期计划、具体活动方案,包括政教(德育)处、团(队)、班级及学科渗透德育的课时计划等德育计划。各分项计划要统一到学校总体规划中,落实到实施课堂教学和各项活动上。
德育工作(活动)计划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内容、人员安排、方法选择、工作流程、时间安排、场地确定、注意事项、预设效果、反馈调整和保障措施等。
活动方案内容包括:活动背景、活动目的、活动内容、组织学生、活动步骤、时间安排,预测效果,并制定相关的应急预案。
第十七条 德育实施。以德育计划为基准,优化组合人力资源,结合各种教育活动的特点,做精细化组织,采取积极有效的途径、方法,通过主题活动、实地参观、考察、调查研究、现场会议、典型示范、思想引导等,推动和促使德育计划实现。
第十八条 德育检查。实施过程中要采取听汇报,实地观察、访问、座谈调查、分析资料等检查方式,及时检查执行计划、遵守制度和教育效果的情况,及时获取和处理各种反馈信息,协调解决出现的诸多问题与矛盾,确保实施计划的质量。
第十九条 德育总结。德育活动结束时,要对照德育计划进行阶段性或全面性总结,阶段总结以典型经验、专题总结为主。要采取巩固提高措施,处理遗留问题,做好善后工作,为新的周期确定新的起点。
第二十条 德育研究。针对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总结成功经验,分析失败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探索德育规律,提高德育科学化水平。
第四章 德育课程实施
第二十一条 课堂教学是中小学德育的主渠道。要把德育内容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充分开发各门课程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门课程已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育人功能。
各学科教师是课堂教学渗透、融入德育的责任主体,应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育人要求,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要不断拓展具有学科特色的育人内容,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第二十二条 德育课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程。必须按照国家制定的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德育课程,不得减少课时或挪作它用。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循序渐进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法制、国情、生命、心理健康、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等基本内容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用道德、真理的力量和魅力启迪、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逐步树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志向。
第二十三条 学科课程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要认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深入挖掘各门学科课程中的德育因素,结合学科特点和内容,充分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唯物史观,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积极人生态度、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
第二十四条 校本课程是实施德育的有效载体。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通过调查了解学科课程、校内外环境和教师、学生、家长中蕴涵的德育资源,采取文献分析、实地考察、人物专访等方法,全面搜集德育资源。运用分析、比较的方式,认真选择、有效整合,开发和利用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
第五章 德育常规教育
第二十五条 升挂国旗仪式教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学校除假期外必须建立升降国旗和每周举行一次升挂国旗仪式制度,进行国旗下教育讲话,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升挂国旗仪式教育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升国旗仪式的准备。
1、拟定学期升国旗仪式计划及安排。
2、精心设计列队、静立、手势、呼号、行进路线、带回路线等细节。
3、提前确定每次国旗下教育讲话的人选,做好宣讲准备。
4、认真审查讲稿,确保讲稿质量。
5、根据教育主题内容,推选学生代表或其他人士担任升旗手。
6、训练国旗班、司仪、升(护)旗手。
7、检查国旗班、升(护)旗手着装、佩戴等。
8、检查国旗、旗杆、滑轮、绳索、电源、扩音等设备设施。
9、提出师生服装、佩戴、礼仪等相关要求。
10、准备表奖、宣告事项等其他附加内容。
11、遇有恶劣天气及特殊情况,可变通组织升旗活动。
12、制定突发事件预案。
(二)升国旗仪式的实施。
13、检查司仪、发言人、国旗班、升(护)旗手等相关人员到位。
14、组织列队等。
15、按照升国旗仪式程序进行各项日程。
16、国旗与其他旗帜同时升挂时,应将国旗置于中心、较高或者突出的位置。
17、国旗应与国歌同步徐徐升起,及至杆顶。
18、在奏唱国歌时,要面向国旗立正、肃立、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19、进行中遇有突发事件,启动预案。
(三)升挂国旗的总结。
20、调查了解仪式教育后的反映和教育效果。
21、做好小结,填写升旗活动记录簿。
第二十六条 德育主题(专题)活动教育。德育主题(专题)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素养、道德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包含常规性、专题性、重要节日、纪念日及民族传统节日、即时性活动等内容。
1.学校要将德育主题活动(专题)纳入学校总体规划,在德育计划中具体安排实施方案。政教处(德育处)负责落实全校性的主题活动,要根据不同学期的德育重点,分阶段、有计划地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并形成制度。
2.年级、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基本单位,年级组长、班主任是年级、班级德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要根据学校德育计划组织开展德育系列教育活动。
3.班主任要根据学校计划,结合班级实际,与班级干部和全体同学共同研究拟定班级主题活动(主题班、团、队会等)的主题、内容和形式,确定实施计划。班主任要发挥指导者的作用,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或放手发动学生自主组织与实施。
4.开展德育主题(专题)活动的基本程序是: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效果,并将工作研究贯穿全过程。
5.班主任要在德育主题(专题)教育活动或即时性活动中,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对学生进行有效干预和影响。
6.有条件的学校要将德育主题(专题)活动课程化、系列化,形成学校德育特色。
第二十七条 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小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适应社会的主要形式,充分发挥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和以科技活动、劳技教育、国防教育、学农教育等为主的素质教育基地作用,开展以社区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生义工服务活动,有效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和义工服务活动。
小学、初中、高中每学年应分别用1-3天、5天、7天的时间有计划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要制定本校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在实际活动中严格执行。
(一)开展校外德育实践活动
(1)学校要制定校外德育实践活动的具体计划,确定领导小组和管理人员,落实各项管理措施,做到领导有力,周密部署,组织有序,注意安全。
(2)学校要做好开展校外德育实践活动的宣传与动员工作,使每位教师、家长和学生认识到校外德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3)学校要加强对校外德育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管理,配齐带队人员。
(4)活动结束后,学校要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学校也要做出全面总结。
(二)开展节假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1)在寒暑假、节假日前,学校要根据县教育局的统一要求,让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要求学生结合在社会实践中的体验、感悟撰写调查报告。
(2)学生在假期结束后要向班级及学校相关部门上交参加社会实践的有关记录表,学校根据学生实践的记录填写情况对学生的社会实践做出相应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的成长档案。
(3)学校要积极配合家长对学生的节假日实践活动的安全进行教育和管理,包括活动前给家长一封信,活动期间由班主任定期联系家长,对所有学生的安全问题进行询问和提醒。
第二十八条 班集体教育。班集体教育是班主任采取多元、多维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将班级组织、建设成班集体,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和发展每一个学生个性为目的的过程,它是班主任的中心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基础。
(一)班主任工作规范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班主任工作是德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要精心选拔和聘用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由校长聘任和任命。
1.班主任要认真贯彻《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要认真学习专业理论,加强自身师德素养,不断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2.班主任工作的岗位职责是确定班集体发展规划与目标,制定班级工作计划,组建班级班干部,制定符合班级实际的规章制度,积极探索、创建富有特色的班级管理方法,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风貌;组织班级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关爱学生,做好个别学生的转化工作;协调班级任课教师之间、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组织班级家长委员会,适时召开班级全体、分层、专题家长会。经常和家长联系,认真接待家长来访,做好学生家庭访问工作;积极配合政教处(德育处)开展工作,组织指导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考核工作;做好班级工作总结,召开班级学期、学年活动成果展示交流会等。
(二)班集体建设
1.班集体是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成长的重要场所,班主任是班集体建设的管理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方面起导师作用,在本班各学科教育中起协调作用,在沟通学校和家庭、社会教育之间起联系作用,全面教育、管理指导学生。
2.班主任要依据《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全面落实学校制定的常规工作要求,加强班集体的组织与建设,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加强班级管理。
3.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建立班集体的基础。
4.班主任要根据班级实际,制定班级学期(学)具有针对性、时效性、激励性的班集体发展目标和每个学生个性培养计划,使班集体与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5.班主任要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严格挑选和培养班干部,组建有威信的班委会。尊重和依靠学生干部,发挥班干部的核心作用和学生自主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
6.班主任要着力构建班级文化(包括班旗、班徽、班训、班歌、班风等),增强每个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形成民主的班风和良好的学风。
7.组建班级家长委员会,落实家访、与家长沟通,发挥家长在班集体建设中的作用。
(三)班集体活动
1.班主任根据分阶段安排的德育内容,创新班级活动形式,引领学生开展形式新颖、丰富多彩的学生喜欢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对班集体的责任感、荣誉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树立良好的班风。
2.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特征,积极开展丰富多采的班集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体验、感悟,并逐步积淀内化为稳定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性格。
3.班主任要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科学合理地安排各种学习活动,深入细致地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促使全体学生的个性在集体中得到充分发展。
4.班主任逐步健全学生的自治活动,养成民主生活习惯,建立一个健康的最有吸引力的舆论中心,使多中心向核心凝聚。
5.班主任要精心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走向家庭、走向社区、走向社会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接触生活、民众、社会中,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与感悟。
6.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四)班主任培训
1.学校要根据德育工作的实际,制定学校班主任教育的培训计划。
2.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班主任的研训一体化教育,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工作水平。
3.建立健全班主任工作制度,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例会,学习有关文件政策,及时布置阶段性工作任务和要求,总结阶段性工作成效;讨论研究工作,交流工作经验。
4.定期检查班主任的工作状况,加强计划执行中的督促检查,及时反馈调整班主任工作发展。
5.建立班主任评价机制,定期开展评选优秀班主任、优秀班集体活动,激励班主任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6.召开学校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及时总结班主任工作经验,提炼符合本学校实际的班主任工作理念,逐步形成学校班主任工作制度和文化。
7.各中小学要积极开展创建优秀班集体活动。
第二十九条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心理健康教育应符合下列要求:
1.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计划。
2.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开足心理健康教育课时。
3.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配置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
4.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并注意发挥各种途径和方法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5.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要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6.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进行普及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7.个别辅导少数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对其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
8.个别咨询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其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
9.及时识别极少数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
10.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寻找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1.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12.成立“学生心理互助小组”,建立心理联络员,建立心灵信箱、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或网络服务。
13.运用多媒体手段开展宣传,有计划地定期印发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资料。
14.依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和学生的实际,开发并利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课程教材。
15.建立学生心理成长档案和问题学生心理档案。
第三十条 实践活动基地教育。加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开发本土化的德育课程资源,形成系列化、专题化的教育体系。
(一)组织学生参与基地活动
1.学校要从实际出发,拟定活动计划安排,确定教育目的、主题、内容、活动地点、时间安排等。报请县教育局审批。
2.学校要派专人到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或社会公共文化设施单位,联系活动时间、人数,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3.学校组织培训带队教师,讲清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活动的组织与安排、以及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4.带队教师要做好活动的实施管理工作,组织学生认真参与活动,高度重视活动全程中(乘车、行进、活动、学生与外界接触、返回等各个环节)的安全工作。
5.学校要做好活动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组织学生撰写活动反思、感悟及总结,做好评价工作,将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二)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
(1)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前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
(2)根据学校常规工作安排,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全校性大清扫或美化、绿化校园活动,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培养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尊重和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
(3)组织学生会干部及青年志愿者到社区、公共场所清扫卫生。
(4)在劳动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劳动中,教会学生学会各种劳动的技能和方法。
(5)教师在学生劳动过程中,要随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6)组织学生在劳动结束后及时总结参加劳动的收获与体会,加深学生劳动意识的内化,真正做到把加强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第三十一条 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实行开放式的三位一体化教育,所有中小学都要建立校、班两级家长委员会,完善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实施素质教育的育人体系。学校制定教育计划和组织措施,要密切联系家庭和社会,使中小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汲取有益营养,配合学校教育,获得综合的、整体的教育效果。
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应符合下列要求:
1.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体系。
2.每学期,政教处(德育处)要开展家校联系活动,开展“学校开放周(日)”活动,邀请家长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监督与管理。
3.完善和建立学校、班级两级家长委员会。幼儿园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家庭教育指导、2次亲子实践活动;中小学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家长指导、1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中等职业学校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家长指导或家庭教育实践活动。
4.引导家长代表通过校长信箱、家长委员提案等方式,参与学校管理。
5.通过家访、家长会、家庭教育咨询等形式,了解家长教育子女情况,向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推广家长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帮助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6.设立学校、班级“家长讲坛”,邀请家长代表到学校、班级介绍社会、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情况。
7.学校要积极争取乡镇、街道、工厂、部队、文化科学等单位的支持,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由各条战线优秀分子组成的校外辅导员队伍。
8.家长学校应符合下列要求:
要发挥学校主导作用,落实学校组织责任,把家长学校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工作。
制定家长学校学计划。
确定系列化专题讲座内容。
聘请专、兼职指导教师。
安排课时、场地、时间及受训家长。
指导教师按进度计划授课。
尊重家长意愿,及时听取家长反馈意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做好工作总结,及时总结和宣传家长学校的成功经验。
相关材料及时归档。
9.建立班级家长委员会应符合下列要求:
召开全班家长会,讲清建立班级家长委员会的目的、意义和作用,动员家长自愿报名。
班主任物色不同层面的家长代表作为班级家长委员会委员候选人。
召开全班家长会,由班主任组织家长,按照一定的民主程序,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在自愿的基础上,选举出能代表全体家长意愿的在校学生家长组成家长委员会,一般3-5人为宜。
制定《班级家长委员会章程》。
班主任主持召开第一次班级家长委员会会议,推选班级家长委员会主任,明确职责和任务,讨论教育议题。此后历次会议由主任召集主持。
班级家长委员会要参与班级发展规划的制定,参与民主管理,配合班主任做好班级建设工作。
家长与班主任要互相及时沟通学生状况和班集体情况,一起肯定和表扬学生的进步,及时发现班集体风气和同学之间关系存在的问题,解决和化解学生遇到的困难和烦恼。
引导家长配合学校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保障学生安全,避免发生伤害事故。
引导家长积极支持教育部门和学校采取的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各项措施,及时向学校提出意见和改进的建议。
协调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多做化解家校矛盾的工作,把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遇有特殊情况时,可作适当调整和变更,并将结果报告学校有关部门。
做好班级家长委员会各项工作的档案资料。
10.学校家长委员会成员产生
学校组织家长,按照一定的民主程序,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在自愿的基础上,选举出能代表全体家长意愿的在校学生家长组成家长委员会。
在班级建立家长委员会的基础上,各班级家长委员会主席为当然的学校家长委员会委员,同时还可聘任社会知名人士加入学校家长委员会中。
拟定《学校家长委员会章程》或协议书。
召开学校家长委员会大会,推选出学校家长委员会成员及主席。
召开全校家长大会,公布学校家长委员会名单,由校长向家长委员会成员颁发聘书。
制定与学校教育目标相一致的学家长委员会工作计划,发挥好家长委员会支持学校工作的积极作用,密切配合学校开展各项工作。
家长委员会应在学校的指导下履行职责。
参与学校管理。对学校工作计划、重要决策和事关学生和家长切身利益的事项提出建议,积极配合和支持学校管理工作,监督教育教学活动,帮助改进工作。
参与教育工作。发挥家长的专业优势,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发挥家长的资源优势,为学生开展校外活动提供教育资源和志愿服务。发挥家长自我教育的优势,交流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沟通学校与家庭。向家长通报学校近期的重要工作和举措,转达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向学校及时反映家长的建议,转达学校对家长的要求,促进家校相互理解。
要引导家长委员会与学校共同做好德育工作,及时与学校沟通学生思想状况和班集体情况,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和烦恼;
协助学校开展安全和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支持学校开展体育运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引导家长委员会对学校的安全工作进行监督,与学校共同做好保障学生安全工作,避免发生伤害事故。
监督学校的课业负担情况,支持和推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协调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化解家校矛盾等工作,营造良好的家校关系。
做好家长委员会委员的会议记录以及各种资料搜集整理归档工作。
11.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教育的理解和支持。
12.学校主动与社区联系,携手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第三十二条 团、队活动教育。中小学团、队活动是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
中小学要结合新形势下青少年心理、思想的新特点、新动向,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断调整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活动形式;要积极配合学校德育整体工作,充分发挥团队活动教育优势,做好青少年的教育工作。
团、队活动应按照既定的组织章程、活动程序开展活动。
第三十三条 学生德育自主教育。自主教育是学生学会主动的自我教育与管理的重要形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教会学生自主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德育自主管理制度,发挥其教育主体的作用。
1.坚持育人为本,把学生放在主体发展的位置上,尊重和相信学生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是取得学生自我教育活动成功的关键。
2.引导学生逐步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养成自觉意识、自我控制的能力,“自己做决议,自己订计划,自己组织活动,自己管理自己”,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3.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和管理,认真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完整规范的常规管理教育。
4.在活动中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人作用,并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少年儿童的需求和特点,依据活动的主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方式和参与形式,使之成为设计活动形式的主人。
5.学校要严肃校纪校规,对严重违犯学校纪律、屡教不改的学生将根据有关规定给予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并将处分情况通知家长。同时要做好受处分学生的跟踪教育和帮教工作。
7.学校、年级、班级德育自主管理委员会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组织形式,要建设好组织,重视对学生干部的培训,政教处(德育处)、团委(大队部)和年级组要分别指导他们开展活动,参与学校的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开展学校、年级和班级的学生管理工作和各项教育活动。
第三十四条 网络信息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是在网络环境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充分发挥网络功能和数字化资源的教育优势,根据中小学生实际开展各种形式的网络道德教育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网络虚拟世界,合理使用互联网,增强对不良信息的识别能力并拒绝不良信息。
网络道德教育应符合下列要求:
1.制定网络道德教育规划和具体教育活动方案,确定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方法等。
2.建立例会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布置网络道德教育活动的具体工作。
3.组织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制定校园网络文明公约,加强网络安全与道德教育,规范学生网络行为,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提高自觉抵制网络不法行为的能力,鼓励学生争做网络文明人。
4.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提供网络德育环境,挖掘鲜活的德育资源,大量提供和不断更新健康的内容,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辨别、筛选信息,开阔视野,净化心灵。
5.建立爱国主义教育、法制天地等网站,指导学生浏览“血铸中华”“民族魂”等网站,组织学生观看网络道德教育系列影片,召开专题座谈会、撰写观后感,让学生深刻认识沉迷网络的危害,自觉远离网络垃圾,抵制不良的用网行为。
6.加强绿色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强对校园网络及上网场所的监管,有效规范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有效过滤和管理进入校园网络的信息,及时发现并处理网络不良信息。
7.设立引导学生上网的电脑辅导员,引导学生安全上网。心理辅导员要及时地指导学生面临的各种网络疑问和心理障碍。对网瘾严重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通过案例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养成正确上网的习惯。
8.举行网络道德教育讲座和宣传展览,树立网络道德素质和网络法制意识引导学生懂得网上所有言行必须遵循符合现实社会的法律法规。
9.组织学生参与教育部等单位组织的网上清明祭奠、慈善救助、扶贫救灾、互联互学等活动;参与网上主题调查和研究活动。
10.组织学生积极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题的网络道德教育征文、德育网页制作、电脑绘画、网络德育知识大奖赛、电子德育小报制作评比和计算机应用大奖赛活动,引导学生正确有效使用互联网。
11.团委(大队部)、学生会、心理咨询室、校园广播站、学生社团等根据部门实际,结合网络道德教育内容,组织开展各种有意义的网络教育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活动。
12.利用德育课、心理疏导、黑板报、橱窗、校园广播站和电视台、班会、团队活动等形式广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遵守国家法律、遵守网络道德,增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
13.通过班主任、信息技术课老师、家长和学生等,了解和掌握学生上网情况及追求流行文化动态,确定重点网迷、网癖对象,重点引导和有针对性教育。
14.结合班级实际,举行网络道德教育主题班、队会,开展有针对性的班级活动和有益的课外活动,正面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害。
15.集中学生、家长、学校及全社会的资源形成合力,利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和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内容,趋利避害,引导学生正确地开展网上聊天、发送电子邮件、互送贺卡以及使用微博和博客等媒介开展社交活动,培养青少年的是非辨别能力和社交能力,自觉地抵御网络“垃圾”。
16.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组织家长参观校园网络教育,参与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活动。利用家校联系网平台,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增强网络教育意识,充分认识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17.定期收集网络道德教育活动信息及资料,对每个阶段活动进行小结。总结成绩,找出存在的不足。
18.做好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总结,评选学校网络道德教育活动中的先进班级、网络文明先进个人。
第三十五条 校园文化环境教育。学校文化环境每时每刻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要积极创造条件,优化校内校外育人环境,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形成整体性的德育氛围,让师生在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中。
2.加强校园环境艺术化建设,创设整洁、和谐、高雅、艺术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氛围,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3.搞好校园绿化、美化、净化;校园四季有绿化,设计有品位,构建教室、实验室及校区的整洁环境。
4.发挥校史陈列室、心理咨询室、图书室、宣传橱窗、教育专栏,板墙报,主题走廊、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的作用,弘扬学校教育文化。
5.在适当位置固定布置反映学校办学思想、理念、方针、校风、教风、学风、领导作风等其他宣传标语牌和各项制度,发挥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6.发挥德育各项规章制度的文化作用。
7.要充分发挥校风、校训、校歌、校徽文化激励作用和凝聚作用,激发学生主动、自觉地去做好每一件事情;促使学生同力合作,增强凝聚力,在关键时候或遇到重大困难时,为了整体利益而不惜放弃个人利益。
8.学校每学年根据学生的实际,安排固定的文化活动,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合唱节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积极开展优秀少儿歌曲、童谣、儿歌的编创、演唱和诵读等各种校园文化活动。
9.政教处(德育处)和团委(大队部)密切合作,开展各种校内外文化活动,利用“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以活动引领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精神状态。
10.利用开学第一课、毕业典礼、入队(团、党)仪式、成人仪式等教育契机,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共同的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在体验与感悟中感受和理解学校文化。
第三十六条 学生品德操行评定教育。中小学生品德操行评定是德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评定,鼓励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促进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并检查德育工作的情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学生品德操行评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学校要召开专门会议,布置班主任做好学生品德操行的过程性与终结性评定工作。
2.学生品德评定内容与标准要以《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学德育大纲》规定的教育目标、内容和《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学生品德操行评定。
3.学生品德操行评定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简洁明确、激励进步、反映学生个性特点的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学生的优缺点,防止片面性。
4.学生品德操行评定的基本方法是评定操行等级和写操行评语。采用民主评定的方法,既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和各科教师在考核评价中的作用,又要尊重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对学生的意见既要尊重又要引导,防止压制民主或放任自流。
5.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年级学生在思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行为表现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制定具体标准。
6.在评定时,先由学生逐项自我评定,写出自我总结。
7.操行评语由班主任负责,每一学期末,班主任对学生个人小结、小组评议签署意见,学年末写出评语。在学生个人总结和小组评议的基础上写出客观、准确、扼要、具体的恰如其人的操行评语,如实反映学生的品德面貌。
8.在评语中要指出优点、缺点、努力方向,以表扬为主。对犯有错误受到学校记过以上处分尚未撤消的,其主要错误和处分均应如实写在评语中。对受到校级或校级以上部门表彰奖励的,其事迹和表彰情况也应写在评语中。
9.班主任根据平时掌握的每个学生情况和学生总结,在思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行为表现诸方面的表现,评定操行等级,可分别评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操行等级由班主任在征求学生和任课教师意见基础上评定。学期末初评,学年末总评。评定方法要力求科学合理,简便易行。
10.重视评语资料的收集工作。要提交给学生和家长一份,同时存档一份。
11.学校要制定评选先进办法,定期进行各类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评选活动,评先评优每学期一次初评,每学年进行总评。并在全校进行表彰。每学年做好校级以上的先进个人和集体的评选推荐工作。
12.学生品德操行评定要逐步转向思想品德评价,鼓励学校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及评定标准》为依据,总结提炼先进的评价经验,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方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淡化评价痕迹,探索激励教育方式。
第六章 德育保障措施
第三十七条 全面推进依法实施德育。学校要树立依法治教意识,学习、掌握国家各项德育工作法规的内涵,严格执行德育工作的各项法律、法规、条例等,依法开展德育工作,维护学校、学生、教师的合法权益。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规、侵害受教育者权益、扰乱正常教育秩序行为。
第三十八条 健全学校德育工作制度。学校要建立健全符合国家法规、体现学校特色的德育规章制度,包括等工作制度、人员管理制度、会议制度、奖惩制度等。要提高教师、学生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意识,认真履行各项德育工作制度,加强教师管理,保障学生受教育权。
第三十九条 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要制定培养、培训发展规划,完善培养培训体系,通过研修培训、经验交流、学习考察等渠道和形式,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高教师德育专业能力,适应形势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有计划地表彰奖励德育工作成绩显著的教师和班主任。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德育工作队伍。
第四十条 加大德育专项经费投入。在学校教育经费中,按照开展德育工作的经费占学校总支出不低于8%的比例,设立专门用于德育工作的资金。积极争取社会单位支持,筹措德育所需经费,强化德育硬件设施建设。要加强经费使用与管理,严格遵守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确保经费使用规范、有效。
第四十一条 强化德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德育工作以科研为先导,坚持“整体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动态调整”的原则,鼓励学校和教师积极开展德育研究,集中力量破解学生成长和德育工作的难题,及时提出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策略,使德育工作进入科学化轨道。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二条 各乡镇教育管理中心、中小学要根据本规程,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第四十三条 本规程自发布之日起实施,规程各项条文内容解释由会宁县教育局负责。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j.Co m来源
第五篇: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1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在校一日常规》,规范学生的品行,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制定中小学德育工作如下:
1、保证校园及教学楼内的秩序,进入教学楼按指定路线通行,必须走步,不乱跑、乱跳,做到无声、慢步通行;不跳窗户,不跳墙,不大声喧哗。
2、进出自然成排,遇见老师、客人主动问好、让路。
3、不迟到、不早退,铃响后快速进入教室。
4、必须到指定地点买食品、买饭,不许边走边吃。
5、课间做正当活动,不准骂人,不准打架。
6、不准吸烟、喝酒、打扑克、下棋。
7、不准顶撞值周生、值周教师。
8、认真按时打扫卫生,玻璃、窗台、地面、纸篓、痰盂等要打扫干净,垃圾要统一倒指定位置。禁止从楼上向下扔杂物、倒水,禁止向草坪、花丛中到水。
9、个人卫生要合格,常理发,常剪指甲,常洗澡,常换衣,常刷鞋,书包
要干净,文具要摆放整齐,爱惜书籍和文具。
10、必须带校签,少先队员必须佩带红领巾,队干部佩带队标。
11、不准染发、烫发、化妆,男生不许留长发,不准穿奇装异服,不染指甲、戴首饰。
12、要遵守作息时间和静校制度,休息时间不要到学校来玩。
13、不准随地吐痰。
14、不打扰别人上课,不乱窜教室,课间除值日生外,其他学生一律到操场上活动,不准在走廊里滞留。
15、禁止在校内骑车,自行车要摆放到本班存车位置,平时不随意到车棚玩。
16、爱护校园环境,不乱写、乱画、乱刻、乱摸、乱踢,保护公物完好无损,有损坏公物者除按价赔偿外,按情节轻重给予适当处分。
17、间操、眼保健操,要认真。
18、大同学不欺侮小同学,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共同进步。
19、中午在教室中休息的同学要安静,不许大声喧哗。
20、学生上学每天必须穿校服,校服要保持干净,桌套要天天使用,保持干净、平整。
21、不允许到卫生间洗拖布、洗抹布、洗手、涮毛笔等。
22、坚持节约用电,班级前后各开一组灯,除阴天外,上第一节课后不许开灯,走廊里的灯不许随意打开。
23、班级中备品要摆放整齐,窗帘自然垂挂。
24、做到一天三次冲洗痰盂,不向痰盂中扔食品袋等杂物。
25、班级及班级所在的走廊,每节课必须拖一次。
26、各班的室外分担区要早扫、午捡、晚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