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围绕生态文明的理论探索(
围绕生态文明的理论探索
推动生态经济的实践发展
初秋的张掖,花团锦簇,生机盎然。沿黑河沿岸一路向西,沿途的景象尽收眼底:祁连山上,冰雪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鸭悠然觅食,白鹳翩翩起舞;张掖绿洲现代农业示范区,河渠成网,农田成方,农民正享受着收获的喜悦;滨河新区内塔吊如林,机声隆隆,一批重点项目正加紧建设;临泽大沙河波光粼粼,丹霞奇观美轮美奂;高台大湖湾如明镜般镶嵌于芦絮之中,与黑河水面构成“悠悠烟水碧云天”的瑰丽景色,演绎出一幅鸟、水和谐的宜人景象;山丹焉支山游人如织,民乐扁豆口风景如画,肃南裕固族风情走廊如一条彩色飘带般昭示着张掖文化产业的勃勃生机。史正言张学明
五年前,当张掖干部群众挥汗如雨在城西北戈壁盐碱荒滩上挖湖植绿、保护湿地的时候,谁能想到如今芦苇摇曳、碧水荡漾、高楼林立的美景?谁又会想到这里会孕育成为产业的摇篮、投资的热土?!
这是张掖市委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秉持生态文明理念,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造,实现幸福美好家园梦的真实写照。
从生态文明大市建设目标的提出,到沿黑河两岸生态城市带的培育,到集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富民多元产业、区域首位产业要素于一体的宜居宜游首位产业的明确,到发展生态工业的战略部署,到地貌景观大观园、丝绸之路古城邦、暑天休闲度假城、高端户外运动体验区四大名片的打造,再到“建设宜居宜游金张掖、实现幸福美好家园梦”奋斗目标的确立,丝路重镇金张掖无不时时刻刻把握着生态主线和率先实现转型跨越的主基调,彰显着自身多姿多彩的特色风貌,使生态经济功能区的功能愈加完善,使自身特色更加鲜明。回眸过往,张掖从生态保护到生态建设到生态经济再到宜居宜游,经历了一个发展方向由抽象到一般、路径选择由一般到具体、产业培育由概念到定位的过程,这个过程,使其自身的特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离实现幸福美好家园梦的目标也越来越近。
2008年7月10日,张掖市委召开二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在充分调研讨论、深化市情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坚持特色方向,走好三条路子,推动三大战略,实现科学发展”的决策部署。这个“特色”就是生态,就是黑河水、黑河湿地,提出要以流域家园的高度对待黑河,热爱黑河,呵护黑河;要对黑河虔诚一点,走近黑河,问计于黑河,做好黑河水的文章;要高举生态旗,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通过治理、疏浚,恢复其原生态,建成黑河湿地保护区,形成离城市最近的湿地公园。从决策者到老百姓都坚持着一个信念:“只要坚持以湿地保护引领城市建设,金张掖就会真正成为黑河流域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从这次会议之后,张掖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开始了对生态、对生态经济的不懈探索实践。
2009年5月5日,在张掖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研讨班上,形成了“进一步解放思想,依靠比较优势,发挥后发优势,实施十大工程,拓宽三条路子,实现科学发展”的共识。全市上下一致认为,张掖作为落后地区,客观上拥有着一种后发优势,如果主观上能够积极主动地响应自身的比较优势,就可以实现科学发展。“三大战略”是市委市政府的既定目标,符合张掖实际,但形势、环境、条件在不断发生变化,必须不断寻找推动“三大战略”的新途径,从而使城镇化建设有一个更好的支撑点,让工业强市基础更好,让产业富民更具体、更具有张掖特色。
2009年7月11日,张掖市委二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召开。会议认为,要改变经济增长缓慢、投资乏力的状况,最直接最有效的就是城镇化建设,提出“以生态文明推动城镇化建设,靠城镇化建设拓宽三条路子,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把生态建设的着力点放在了生态城市建设上。
2009年12月30日,张掖市委召开二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全委会经过充分酝酿,提出了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立足于生态安全屏障、立体交通枢纽、经济通道的区域发展定位,突出生态建设、现代农业、通道经济三项重点,发挥比较优势,展现后发优势,实施十大工程,拓宽三条路子的总体要求,首次把区域发展定位作为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提了出来。会议认为,“生态安全屏障、立体交通枢纽、经济通道”是张掖在全省所处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基本定位。坚持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在生态背景下加快城市建设,城镇化就会更有特色;建设生态安全屏障,客观上会使城镇化有个性、有特色,使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有了支撑和保障,使工业强市有了基础和条件;立体交通枢纽的形成,不仅为现代旅游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支撑,也为发展新型工业提供了可能,必然给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这样,张掖的经济社会发展就会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通道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和流动,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带动农民走出农村,从事三产服务,成为产业工人,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2010年6月10日,张掖市委召开二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会议认为,张掖必须把握大势,顺应时代潮流,紧跟国家政策导向,着眼长远谋划今天,着眼全局谋划自己;必须坚持特色方向,只有坚持了特色方向,才能发挥比较优势,只有发挥了比较优势,才能展现后发优势;必须坚持既定的思路不动摇,实践证明,张掖所走的“三条路子”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特色越来越鲜明,道路越走越宽广,呈现出广阔而良好的发展前景。也是在这次会议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大市、现代农业大市、通道经济特色市、民族团结进步市的“四市”建设目标,并首次提出要以“宜居宜游”为主题,利用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建设宜居宜游金张掖。
2010年7月12日,首届绿洲论坛在张掖召开,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在大会论坛上作了题为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旨报告。报告认为,张掖与生俱来就是生态的产物,是一个坐落在湿地上的城市,是一个典型的绿洲城市。绿洲是张掖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坐标,水资源是决定这个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和水平的自变量。有鉴于此,我们要顺应时代要求,响应生态文明,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发展现代节水农业和特色通道经济,以建设生态城市为主线,走出一条绿洲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同。
2010年12月4日,张掖市委召开市县区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暨二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会议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要议题,要求以新的参照系调整坐标,以科学发展观的视角,选准符合自身特点和特色的发展路径。绿洲经济是张掖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也是“金张掖”金色含义的基本属性;水是张掖发展的第一要素,是影响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首要自变量。只有坚持了特色方向,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把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主攻方向,就会又好又快地促进张掖绿洲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张掖的未来一定会十分美好。同时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紧跟全省跨越步伐,实现张掖新跨越的发展目标。也是在这次会议上,大家集思广益,提出“我们发展生态经济,绝不能简单地与发展工业对立起来”,“抛开循环发展工业,肯定是不可持续的”,“各级党委一定要本着对人民和历史负责的基本态度,敢于放弃眼前的蝇头小利,保持好我们在河西走廊的基本优势
——相对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我们的特色,也是取胜的优势,丢掉了这个优势,就不是短腿的问题,就有可能残疾瘫痪”,“只要农业还具有相对的比较优势,张掖就具有绝对优势”,“我们坚信,生态文明基础上的农业文明一定会更加持续美好”,“要把张掖打造成七彩丹霞、湿地之城、裕固家园、戈壁水乡的旅游目的地和区域性中心旅游城市”等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
2011年1月5日,在张掖市经济工作会议上,与会同志结合学习原中央政治局委员、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姜春云同志《党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索》一文,首次对生态文明、生态经济从理论上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也对张掖发展生态经济有了更大的信心。只要我们发挥黑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发挥张掖在黑河流域的主导地位,站在国家的角度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就会得到国家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由这个示范区衍生的项目就会倍增,就会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2011年五六月间,张掖市委市政府以理论研讨会、中心组学习会等形式,引导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用科学发展观理论对张掖生态经济发展进行深入思考。张掖是一个欠发达地区,是一个位于沙漠戈壁之中、坐落在湿地上的绿洲城市。实现张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张掖为“基点”,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半径”,在更为宽广的区域和范围内,在更为深远的背景下,深刻认识自己的自然属性和历史属性,深刻认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找准自身的特色,发挥比较优势,以此来确立战略定位和分工。张掖是一个绿洲城市,有其城市所具有的一般属性,更具有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特殊属性。正是这些特殊属性,决定了张掖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比较优势,把握其特殊,发挥其特色,打破城市发展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的一般性,是符合张掖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只要我们顺应自然、顺应时代,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着眼,保护好赖以生存的整个生态环境系统,并以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孕育生态产业,就能提高在生态背景下统筹一二三产业、统筹经济与社会、统筹当前与长远的能力,使张掖绿洲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更强。
2011年9月20日,张掖市委召开二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观摩总结会议。会议认为,在实践过程中,各级干部对张掖自身特色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从张掖自然属性、历史属性和现状特征的认识出发,基于对生态基础性、脆弱性和特殊性的认识,对时代潮流和科学发展大环境、大背景的把握,敢于取舍,敢于选择,敢于决策。立足绿洲经济这一张掖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把已有的工作部署与国家宏观调控、时代宏观要求紧密结合,对“经济发展方式要转变到哪里、怎样转变,经济结构向什么方向调整、如何调整”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提出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把建设生态经济功能区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主攻方向,努力实现张掖发展新跨越,使我们对张掖发展的认知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在生态文明理念之下,我们对自身拥有资源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探索了一些新途径,创造了一些新经验,以崭新的实践对生态经济作出了很好的诠释。并首次从张掖的实践出发,对生态经济从理论上给予了科学的定义,即生态经济就是建立在自然资源环境承受范围之内,彰显自然资源之本质属性、顺应自然规律的经济形态。
2011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张掖市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代表张掖市第二届委员会作了题为《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宜居宜游金张掖,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新跨越》的报告,报告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宜居宜游金张掖为主题,全面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在这五年里,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发展生态经济形成共识;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区域特色进一步彰显;现代农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立体交通枢纽渐成,工业基础条件得以改善,通道经济快速发展。在这五年里,有许多创造性的工作令我们为之自豪,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
结,我们深刻体会到: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特色方向不动摇。坚持特色,就是发现、掌握、展示其特殊性;坚持特色,不在于我们主观上“想干什么”,而在于我们客观上“能干成什么”。五年来,我们顺应自然,彰显特色,勇于取舍,发挥比较优势,展现后发优势,坚定不移地走以生态文明为引领的科学发展之路,开启了张掖科学发展的新篇章。更值得一提的是,报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生态经济的内涵。生态经济是建立在自然资源环境承受范围之内,彰显自然资源之本质属性,顺应自然规律的经济形态,也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高度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张掖是坐落在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上的城市。“一山一水”,不仅是国家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更是张掖绿洲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承载区,也是张掖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平台和条件,张掖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活动绝不可超越这个系统的承载阈值。“一山一水”,既孕育了张掖的历史和辉煌,也承载着张掖的未来和希望。保护好“一山一水”,提高在生态背景下统筹一二三产业、统筹经济与社会、统筹当前与长远的能力,就会使张掖绿洲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更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主线,以建设生态经济功能区为主攻方向,立足区域战略定位,突出三项重点,着眼四市建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转变方式、调整结构,以创新带转型,以转型促跨越,立足“一山一水一古城”资源禀赋,彰显“多姿多彩多优势”特色风貌,加快“宜居宜游金张掖”建设步伐,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11年11月27日,省委召开省市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暨省委十一届十四次全委扩大会议,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代表张掖市委市政府作了《一山一水一古城,宜居宜游金张掖》的专题发言。张掖市委市政府认为,生态文明悄然而来,是时代的基本特征。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已成为大势所趋,集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于一体的生态经济已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模式。我们以感恩之心对待黑河,发挥其特色,彰显其大美,把实施黑河流域综合治理、保护黑河湿地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把生态作为城市的定位形态,把位于黑河湿地实验区和缓冲区的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建成宜居宜游田园般的戈壁水乡城市,力求创造出沙漠戈壁中永不落幕的海市蜃楼般水天一色的生态城市带。其他三县作为辐射延伸区,建好城市新区,充分利用冰川、雪山、森林、草原等原生态资源,努力打造个性鲜明、清凉宜人、充满活力的高原生态城市,使城市生活的方便优越与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耦合。市府所在地甘州区,加快构建“1+5”的生态城市功能体系,使经济与文化、历史与现代、人与自然、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有机统一,构建起新型的生态城市功能体系。努力把张掖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古韵新风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个性城市;成为产业特色突出、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极具影响力、吸引力、竞争力的魅力城市;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惬意舒适,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和谐城市。
2012年2月6日,张掖市委召开全市经济工作暨转型跨越动员大会,会议把率先实现转型跨越确立为张掖发展的总基调,把做大做靓宜居宜游作为战略基点,提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途径,把建设生态经济功能区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实际上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开始了转型。我们转型发展的形势非常好,有条件、有基础在全省率先实现转型跨越。一是发展思路已开始被实践成果所证实。我们抓住根本,突出重点,敢于取舍,坚定不移地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为长远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呈现出发展速度和质量效益同步提升、协调性越来越好的态势。二是发展特征顺应时代要求。宜居宜游是张掖最大的特征,而宜居宜游是中国经济发展到目前这样一个阶段最强劲的需求形式。三是发展理念符合中央和省委的要求。省委书记王三运来张掖调研时,对张掖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
定,指出张掖的发展思路正确、战略定位准确、用力方向精确,真正是一片环境的净土、宜居的乐土、发展的沃土。省委书记王三运指出:“张掖不仅是一山一水一古城,更是多姿多彩多优势。”为此,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充分认识张掖从“一”到“多”辩证转型的重大意义。张掖的工作能够从“一”到“多”,是持之以恒守“一”的结果。如果没有多年对“一”的坚守,就不可能有今天“多”的局面。反之,没有“多”的局面,“一”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从“一”到“多”,“一”是核心,“多”孕育在“一”之中。做好了“一”,必然有“多”;没有“一”的“多”是不可持续的。提出要率先实现转型跨越,关键是做大做靓宜居宜游这个“一”。
2012年9月,《转型张掖》一书出版发行,书中陈克恭同志以哲学的思辩、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图文并茂的形式阐述了“立于生态、兴于经济、成于家园”的发展理念,寄托了对自然的认知与敬畏,对张掖的热爱与期许,对历史的责任与担当,体现了对张掖深厚的自然情怀、历史情怀和人文情怀,成为推进张掖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举措之著、纲要之言。
2013年8月26日,张掖市委三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召开,会议从张掖过去发展与未来发展交汇的角度,对张掖探索科学发展路径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对当前张掖发展所处的方位和市情特征进行了深刻阐释,作出了三个方面的基本判断:一是发展历程的基本判断。坚持特色方向,发展生态经济这样一个看似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发展过程,实际是一个主观与客观更加适应的过程,是一个探索保持张掖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色之路的过程。概括起来就是“坚持了特色、坚定了转型、呈显了优势”。二是对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张掖已度过了阵痛期,达到了转型拐点,步入了一个以消费拉动增长为主要发展方式的新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成为主导,引领和拉动一、二产业快速发展,宜居宜游成为首位产业,经济结构得到重大调整,三、二、一产业结构的内生动力型发展格局已经形成。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以旅游大景区建设为框架,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以宜居宜游为基点,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以开放型城市建设为目标,创新完善社会管理体系。三是对发展目标的基本判断,提出了“建设宜居宜游金张掖,实现幸福美好家园梦”的奋斗目标。
尽管会议时序的罗列并不能说明问题,但探索者、实践者正是随着时序的演进,踏着时光的鼓点,奏出了这个时代华丽和谐的乐章。
回眸过往,展望未来,记者深感:张掖的生态探索实践是一条清晰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走这条路需要有道路自信。这种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源于对张掖资源禀赋的深刻认识,源于对张掖市情的深刻认知,更源于探索者、实践者对张掖发展定位的准确把握和对发展路径的科学选择。
这是一条清晰的生态经济理论探索之路,走这条路需要有理论自信。这种自信,源于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等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清醒认识,源于对农村经济、工业经济、生态经济等多种经济形态的清醒认识,还源于探索者、实践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髓的透彻理解。
这是一条顺应时代要求,顺应自然规律,顺应人民意愿的科学发展之路,走这条路需要有制度自信。这种自信,源于对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源于对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灵活运用,还源于探索者、实践者对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负责和不懈追求。
走这条路,需要智慧,需要胆识,更需要韧性和坚持。探索者、实践者用智慧选准了方向,凭胆识开启了征程,以勇气开辟了道路,在荆棘丛中不断前行,在质疑声中不懈
努力,把信念留在心头,把彷徨抛在身后,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发展生态经济的艰辛历程,最终走出了一条符合张掖实际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这是一个梦,是过去现在未来之梦,过去之梦已变成美好的现实,现在之梦正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中不断得到升华,未来之梦作为“中国梦”在张掖的缩影,也将成为张掖人民幸福美好家园梦的愿景。
第二篇: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建设思路
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建设思路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名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有着尊重自然的良好传统,古代的“天人合一”理念完美的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秘密。而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支援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人与自然 天人合一 十八大
【正文】习近平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他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这些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表明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告诉我们,物质财富的增长不能与环境污染同步增长,更不应在能源使用上竭泽而渔,消费模式的改变也不应以破坏生态文明为结果。国家急需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环境污染问题。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1、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基本保障。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必须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作保障。随着生态问题的日趋严峻,生存与生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联系紧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支撑和根本保障。
2、生态文明建设可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现象十分严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合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全面改善生态状况,提高生态承载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3、生态文明建设是顺应人民期待的伟大之举。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不仅期待殷实富足的幸福生活,更期待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是为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而作出的战略决策,也为子孙后代永享优美宜居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顺应时代潮流,契合人民期待。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1、国家方面。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根本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制。“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善的制度体系,用制度保障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就要求国家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2、社会方面。
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文化意识的支撑,因此,大力培育全民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强化全民生态文明观念,提高人们生态道德修养。建立和完善环保教育机制,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只有使人们从小就懂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切实防止破坏生态的悲剧重演。
3、个人方面。
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离不开社会的文化建设,更离不开公民的自觉参与和支持。每个人都应该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在生活中能自觉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积极监督相关企业的所作所为,为生态文明的建设和生活环境的保护做出积极的行动。
【结语】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只要人人都能对环境多一份心,企业都能不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获取钱财,社会都能有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国家都能积极监督和控制环境污染问题,我相信我们一定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第三篇: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从我做起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是****小学五年级的一名学生,我叫***,我演讲的题目是“生态文明,从我做起”。
伴着温和的春风,明媚的阳光和恩师们谆谆的教诲,我们成长在可爱的校园里。我们是祖国如花的未来,培养我们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文明行为举止,是我们人生课堂中重要一课。一个文明、优雅的校园环境,将为我们的成才搭桥铺路。
文明是什么呢?文明是清晨问候他人时的那抹温和的微笑;文明是上下楼梯人多拥挤时那个优雅谦让的身影;文明是捡起垃圾时的那个美丽弯腰;文明是看见老人上车时温情的让座;文明是面对红灯时温文尔雅的停步;文明是看到有人破坏环境时善意的提醒;文明是唇齿间声声的礼貌用语。
杰夫莱斯曾经说过:我们播下一个动作,便收获一个习惯;我们播下一个习惯,便收获一个品格。“讲文明,懂礼仪”,其实并不需要我们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每一件小事的背后,都渗透着文明礼仪的本质。我们学校已经开展了“净校行动”,现在所有的学生都加入到这个行列当中来了,大家都来共同维护我们校园的卫生;“对不起”“没关系”的礼貌用语多了,同学之间多了一分谦让;放学排路队时,大家集合得迅速、整齐、安静,每个同学胸前的红领巾此刻显得更加鲜艳,路队能走很远不解散。只要你愿意去做,“讲文明,懂礼仪”将是一件极为简单、快乐的事。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们更不能忘记传统,我们要让文明之花常开心中,把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所长,日有所增。同学们,我们应秉承和发扬我校“讲文明、重礼仪”的朴素风气,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点滴小事,从我做起,以文明行为,促文明之风。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和谐校园氛围,合力谱写文明的新篇章。
谢谢大家!
第四篇: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筑梦未来
——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和谐建设;是一种人与自然双向受益的和谐建设;是一种可持续的、文明的和谐建设。去年11月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此写入党章,其意主要在于让我们重新审视经济与生态的关系。
历史的车轮滚滚碾过,鸦片战争砸开了封建时代的大门,国人匆忙迎接迟来的工业文明。漫长时期里,贫穷、落后与屈辱一时让人们变得迷惘而疯狂,开始不计后果地发展经济,而当全民族的灾难渐趋渐近时,我们该何去何从? 早在马克思时期,他就说过,“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诚然,大自然是孕育精灵的摇篮,是人类的根,华夏民族更是得天独厚从远古时期一直绵延至今,短短35年,比起五千年自是光阴一瞬,却能将昔日的美丽温床破坏殆尽。山河疮痍、毒田恶果、排污呼浊„„是我们种的因,迟早也会成为我们食下的果,借看那些工业先驱里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等等,无一不在向国人敲响着警钟——大自然在控诉,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迫在眉睫!
或许有人说,贫贱人家百事哀,贫穷落后的国家更是难以在世界之林立足,我们的史书时刻让我们牢记着当初落后挨打的耻辱,发展经济才是我们民族的头等大事,其他一切均可牺牲。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发展经济,本是向着让人们生活得更为舒适惬意的目的,我们希冀着光明美好的未来,这本身无可厚非。然,有俗语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如果我们只追逐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惜以牺牲我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代价,无疑是在行掘根自毁之为。“揠苗助长”的故事,在我们农耕文化根深蒂固的世代中口耳相传,闻之者不乏嘲笑者,即便在如今我们依旧将之列为反面教材,提醒着我们不要违背自然规律。而从另一方面想,现在的我们不就是那无知的老农,单怀着发展经济的迫切愿望,却在行毁灭之实犹不自知,这,实在是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再者,发展经济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完全矛盾的两个方面,如今已有不少发达国家实现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显著特点两全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美,是我们借鉴进行可持续发展的上乘之策。总之,我们不应为经济的发展而搁浅生态文明建设的工程。
又或许有人说,目前的破坏是暂时的,我们可以等经济发展好了,再去治理环境。对此,如果说江河湖海的恶臭变色及大量水生生物的死亡没有让这类人觉醒,北京造访频率愈高的沙尘暴没有让他们觉醒,越来越多的新生儿畸形报告没有让他们觉醒,那么原本有“天堂”之称的苏杭持续近一星期笼罩在大片重度污染的雾霾中该让国人警醒了吧。“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我们此刻一时的破坏,就可能耗费我们几百代子孙的时间和生命去治理环境,且当我们将恶行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恐怕整个民族都已没有未来可言。况且,在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向来注重“流芳百世”而鄙“遗臭万年”,更讲究礼义仁孝,那一身切切的道德理念曾让往来宾客青眼有加,难道如今我们却要干起祸害千秋子孙的行当吗?难道一句“法不责众”,就真的没有人为我们如今的错误付出代价了吗?现实是无情的,大自然候不起我们的持续破坏,只有立足当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的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筑梦未来,刻不容缓。
第五篇:关于生态文明
关于生态文明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以独立篇章系统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并且完整、系统阐述了未来五年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是什么、方针是什么、途径是什么、具体的目标是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本文从生态文明的基本概念着手,结合国内外生态文明的现状,以及18大中对生态文明的要求,提出自己对生态文明的见解。关键词:生态文明;国外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报告
1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在中国由当代人学家张荣寰于2007年4月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具体概念和相关理论,他认为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是一个必然实现的中国梦,中国必然会走向以提升人格文明、生态文明、产业文明为发展方向,走生态文明发展的国家发展道路。
早在几千年前,儒家认为,天是包括四时运行、万物生长在内的自然界,天即自然界的功能,自然界是有生命的自然界,它本身就是生命整体。儒家倡导“知天命”,要求人们去认识、掌握自然的规律,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儒家还倡导“制天命”,就是人类可以在掌握自然的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它为人类谋福利,使天地万物为人类发挥好的作用。道家也认为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的准则,以崇尚自然、敬畏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佛教也认为只有公平地对待所有生命及其权利,才能建立真正合理的生态平衡观,才能彻底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他主张和谐相生,认识自然的目的是在揭示世界,寻求人类以及人类与众生之间和谐生存方式,实现共生共荣。
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进步标志。生态文明的概念的提出与内容的发展,实现了对前人科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对人们进一步开拓视野。实现人类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国外对此也有不少研究。
2国内外生态文明的研究现状
2.1国外生态文明现状
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全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也意味着环保运动由群众性活动上升到了政府行为。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在其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在寻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科学之路上,美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运用多种环境政策保护生态环境,包括环境税、排污收费、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等等。同时美国也把生态补偿作为环境保护的一种选择。在能源战略方面,美国通过财政手段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政策倾斜,鼓励节能。【1】在遥远的欧洲,英国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主任如此理解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的概念关系到每一个人,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如何
在地球上以一种新方式生活。”近几年英国出台环保政策,从空气质量、化学品、土地、废物及再利用、噪声、水务、气候变化和能源到消费者产品和环境问题、农业与环境问题等,覆盖的非常全面。【2】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走进英国,立即映入眼帘的是青山绿水,碧草连天、牛羊成群。整个英伦三岛,空气清新,花香鸟语,看上去像一个大花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历届英国政府注意出台、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结果。在德国,循环是一种社会责任。垃圾处理和再利用是德国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1996 年提出的新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是德国建设循环经济总的“纲领”。目前,废弃物处理成为德国经济支柱产业,年均营业额约410 亿欧元,并创造20 多万个就业机会。日本虽然是是一个小岛国,自然资源极度缺乏,但它却是一个资源消费大国。为了摆脱困境,多年之前,日本就开始寻找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建设生态文明。日本在建设循环型社会的基础上,率先提出建设低碳社会,从1997 年开始,日本政府先后批准建设了26 个生态工业园区。采取政府主导、学术支持、民众参与、企业化运作模式,通过建立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生态城园区,将技术研发和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资源利用效率大大提高,形成了完整的静脉产业链,循环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3】
2.2 国内生态文明现状
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中国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2011年6月3日国家环保部公布了《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从整体上总结了我国在此期间环保工作取得的成绩。一是超额完成了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了12.45 和14.29 ”;二是对重点工业区进行了环评,对不符合环保标准的项目设置了不可逾越的“防火墙”;三是对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力度加大,对重点河流集中进行了治理;四是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治理;五是高度重视农村环境问题且治理成效显著;六是环境保护战略基础性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环保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等。【4】
但是根据2011年的监测结果《2011中国环境状况公报》表明,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平稳,但形势依然严峻,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报告显示,全国地表水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稳定,但细颗粒物污染逐步凸显。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和农业污染物排放量大,农村环境形势严峻。与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相比,如何能够更有效更合理的建设我国的生态文明系统,就是我们政府面临的比较重大的问题。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及实施:
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六大, 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至此,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四大文明”载入党的文献, 极大地丰富了科学发展观内涵。【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历史的伟大实践让我们认识到再也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传统的唯物质论的发展模式,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6】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中,将之上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这不仅是我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升华,也是中华民族面对自身发展和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须回答和解决的一个问题。【7】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胡锦涛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其中最显著的亮点有三个:一是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二是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三是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路径,就是“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节(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保(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理念的重要升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顶层的科学完善,意义重大而深远。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独立篇章系统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如此突出、如此重要的地位加以阐述、强调、谋划,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进一步昭示出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标志着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取得了重要成果,揭示了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对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认知,并且完整、系统阐述了未来五年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是什么、方针是什么、途径是什么、具体的目标是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当前,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生态文明为发展导向,切实负起时代和历史的责任,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更富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4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础,延续了人类社会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历史血脉,承载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成果,贯穿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
远大计,因此,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态文明之所以摆上如此重要地位,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人类自从进入工业文明以来,在创造辉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资源危机、生态灾难、环境危机,以致发展不能持续,民生不能有效改善,人类的生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现在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的想尽各种办法使农民致富,因此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建设了好多工厂。这样既给周围的村民增加了许多就业机会,使他们不用再去外地打工,在家里也能够挣到一定的钱,同时也就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负面的影响出来了,一些化工厂会不定期的排放废水废气,周围附近农田里的农作物大量减产,村民害怕食用水收到污染,家家户户都又重新打了几百米深的水井,有时候清晨一大早起来首先呼吸到的是工厂排放出来的废气。因此,发展生态文明对于当地来说是非常迫切和继续的。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以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克服危机的明智之举。
中华民族富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民爱物”、“民胞物与”等已经融人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我们应当积极推动这些思想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使之成为与现代生态科学知识互为表里的现代生态文化,更加有力地支撑生态文明的建设。我们还应当积极推动先进的生态文化向全体民众素质的转化,使之由客观的知识形态转化为民众的素质,进而转化为民众的生活方式,增强全民族的生态文明自觉。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 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 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9】
【1】今日浙江 2010年11月 《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经验》袁涌波
【2】魏 磊(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 济南 250021)《英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与启示》
【3】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 王 静(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研究生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5】“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意义张多来黄秋生
【6】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及其实现高栋 武汉理工大学 2009
【7】 《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分析》马娜,秦书生刊名:沿海企业与科技年,卷(期): 2008(10)
【8】“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意义 张多来黄秋生
【9】中国生态文明研究:回顾与展望 陈军1。成金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