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考察报告
关于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考察报告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历程
德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发展循环经济起步最早、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德国的循环经济起源于垃圾处理,然后逐渐向生产和消费领域扩展和转变,因此,有人称德国的循环经济为垃圾经济。到目前为止,德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2年到1996年,这是一个从强调废弃物的末端处理到循环经济模式被正式确认的探索转变过程;第二阶段,从1996至今,这是循环经济大规模开展并不断完善的过程。
1972年,德国第一部《废弃物处理法》出台,标志着德国循环经济探索的开始。二战结束后,德国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德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但与此同时,德国的生活和工商业垃圾也成倍增加。在1972年以前,这些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堆放或焚烧,到20世纪70年代,德国(西德)大约有5万多个垃圾堆放场,且大部分管理混乱,为使垃圾处置规范化和关闭原来不合理的垃圾场,改善环境质量,1972年出台德国历史上第一部废弃物处理法,该法律确定了废弃物处理的几个关键原则:无害化;处理责任的划分;污染者付费等,开启了废弃物排放后的末端处理。
1973年,发生在西方国家的石油危机使德国意识到垃圾中所蕴含的资源和能量。1975年,德国政府发布了第一个国家废物管理计划,该计划的目标包括:废物处置的优先顺序是预防一减少一循环和重复利用;在污染者付费原则之后,针对处置进行成本分担,该计划实现了从废物处置向废物经济的转变。
1986年,针对垃圾变得越来越多的现实,德国政府在1972年法律基础上修订颁布了《废弃物限制处理法》,规定了预防优先和垃圾处理后重复使用原则,并首次对产品生产者的责任进行了规定,发展方向从“怎样处理废弃物”的观点提高到了“怎样避免废弃物的产生和如何循环利用废弃物”,在此基础上,德国于1991年通过了《包装条例》,要求将各类包装物的回收规定为义务,设定了包装物再生循环利用的目标。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在国家法律中出现循环经济概念,把废弃物处理提高到发展环经济的高度,并建立了配套的法律付系。
在《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生效后,德国的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企业以及普通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目前,德国的循环经济正向整体性物质流管理阶段迈进。
二、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经验和成绩
(一)制定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法律框架
1996年出台的《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是德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核心。该法把循环经济定义为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明确企业生产者和产品交易者担负着维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责任;该法明确规定了废弃物管理处置的基本原则和做法:首先,是尽量避免和减少废物的产生,其次,是对垃圾进行最大限度的再利用,在确定无法再利用的时候才考虑进行销毁等清除处理,在处理垃圾的过程中,不得威胁到人类健康、动植物、水源、土壤等;该法明确了德国环境政策原则:预防,通过源头防控使废物产生最小化使污染者负担原则,排污者承担避免或消除环境受损的义务和费用官民合作原则,经济界、公民以及社会团体应参与解决环境问题。
在这一法律框架下,德国根据各个行业的不同情况,制定促进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比如《饮料包装押金规定》、《废旧汽车处理规定》、《废旧电池处理规定》、《废木料处理办法》等。
德国自颁布《循环经济和废物处置法》以来,家庭废弃物循环利用率1996年约3535人,到2000年上升至49%。目前废弃物处理已成为德国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每年的营业额约410亿欧元,创造了20多万个就业机会。
饮料包装再利用:德国从2003年10月开始颁布法律对汽水瓶收取押金。该法规规定,在购买饮料时,每个1.5升容量以下的瓶装或者罐装饮料要收取0.25欧元押金,1.5升以上收取0.5欧元。尽管该法规给消费者和商家都增添了不少麻烦,但最终还是得以顺利实施。
冶金行业资源再利用:冶金生产中会留下大量矿渣。德国的矿渣95%都得到重新利用,大部分被处理成可以替代天然石料的建筑材料,一部分被作为生产水泥的矿渣利用,另一部分甚至被作为化肥使用,70%以上的粉尘和矿泥也被重新利用,其中大部分通过烧结设备处理重新进冶金程序。
废旧钢铁的回收:2002年,德国有2000万吨废铁在本行业被重新利用。
废旧汽车再利用:废旧汽车的最后一个所有者可以将汽车免费交回到生产厂家或者进口商,生产厂家和进口商有义务收回废旧汽车并支付相应的费用。到2006年,至少要将85%的废旧汽车进行重新利用,到2015年要达到95%。另外,从2003年开始,禁止汽车生产商使用镉、汞、铅等重金属。
废旧电子设备再利用:根据欧盟统一规定,电子产品生产商可以展开生产的前提是必须建立处理和再利用废旧电子产品的设施。从2005年开始,消费者可以免费将废旧不用的电子产品交生产厂家处置,从2006年开始,电子设备生产也不允许使用某些重金属。
旧电池回收:德国的电池生产商和进口商成立了一个共同的回收处理网络,负责回收境内生产的所有旧电池,并对其进行环保处理或者再利用。
废油再利用:出售机油的公司必须要有能回收废油的装置,否则必须出资委托别的回收公司回收本公司出售的机油,只有对不含有毒物质的机油才可以进行再处理,禁止在废油中混合溶剂或冷却剂等物质。
(二)建立垃圾处理的监督机制
德国建立了专门的监督企业废料回收和执行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机构,生产企业必须要向监督机构证明其有足够的能力回收废旧产品才会被允许进行生产和销售活动。根据法规,每年排放2000吨以上具有危害性垃圾的生产企业有义务事先提交垃圾处理方案,以便于卫生监督部门进行监督。企业必须保证在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控制垃圾的产生,必须有措施保证垃圾能得到有效回收利用并对环境不造成危害。某些产品只有在保证其产生的垃圾可以得到符合规定的利用和处理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生产和销售。所有的企业必须有分离垃圾的装置,将废纸、玻璃、塑料以及金属等废料分开放置,保证所有的废料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再利用。
针对一些需要监督的垃圾处理,垃圾产生者、处理者以及有关监督机构事先会共同制定一个垃圾处理方案。监督机构承认这个处理方案后,会向垃圾产生者和处理者出具一个“垃圾清理执照”在每次运输处理垃圾时,会有“跟踪单”来记录垃圾流动的过程,以便监督这次垃圾处理是否根据拟定的处理方案进行。
德国各地都有为企业提供垃圾再利用服务的公司,向企业提供相关技术咨询和垃圾回收处理等服务。一些国营公司有义务负责区内企业的垃圾回收和再处理。此外,德国的私营垃圾处理公司也发展迅速。
(三)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在包装回收系统实施“绿点”计划
在发展循环经济中,非盈利性的社会中介组织可以起到政府公共组织和企业盈利性组织所没有的作用。德国的包装物双元回收体系(DSD)就是一个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回收中介组织
DSD是德国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的非盈利社会中介组织,1995年由95家产品生产厂家、包装物生产厂家、商业企业以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组成,目前有1.6万家企业加入DSD内部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表决机制,政府除对它规定回收利用任务指标以及进行法律监控外,其他方面均按市场机制进行DSD。1998年的运作出现赢余,由于它是一个非盈利性机构,因此盈利部分于1999年作为返还或减少第二年的收费。DSD的中介性表现在它本身不是垃圾处理企业而是一个组织机构,它将有委托回收包装废弃物意愿的企业组织成为网络,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业进行处理“绿点”的标志为一个首尾相连的绿色箭头构成的圆圈,远看形似一个绿点,意为循环利用任何商品的包装,只要印有它,就表明其生产企业参与了“商品包装再循环计划”,并为处理自己产品的废弃包装交了费。现在,欧盟有10个国家都在使用这一标志。“绿点”计划的基本原则是:谁生产垃圾谁就要为此付出代价。企业交纳的“绿点”费,由DSD用来收集包装垃圾,然后进行清理、分拣和循环再生利用。
三、启示与建议
(一)从本国的具体国情出发,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的突破点
我国应把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提高资源产出率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重点。“变末端治理为源头和过程防控”。
(二)国家要集中力量组织关键技术和装备攻关,建设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应把技术攻关列为重点,选择具有标志性目标和有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在重点行业和领域选择重点企业组织技术攻关,避免把资金用在一般的工程建设中。
(三)在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方面,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
资源回收领域涉及行业多、地区广泛、情况复杂,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经验,在一些主要领域分别组建由生产厂家、商业企业、运输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等部组成的全国或区域范围的中介组织,建立起类似德国“绿点”标识的行动计划。
(四)建立完整、配套的法律政策体系,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
1.立法要分层次,体系要完整要尽快出台一部基础性的核心法律,规定政府、企业、公民个人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责任、义务和权利;规定一些具有根本指导意义和强制执行的原则和方向;明确具体的发展目标在这一法定框架下,各个行业和领域制定具体的实施法规,其中要有明确的技术标准和发展目标。
2.法规政策要相互配套和促进。我国现在已经制定了鼓励资源综合利用的相关政策,但其它相关环节不予配合,无法操作。
3.建立监督机制。没有监督机制久而久之就不会有人执行法规了。
第二篇: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考察报告
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考察报告
时间:2008-04-25 文章来源:国资委直属机关团委
雷长群
摘要:通过对贵阳、深圳、苏州等地发展循环经济的学习考察,系统总结了各地的做法和经验,主要包括: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大力推进;纳入总体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加强法制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如贵阳市制定了《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结合本地实际,创新实现方式,如苏州高新区在招商引资中有意识地完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抓住关键环节,实施重点突破,如贵阳市启动了一批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项目。同时,对牡丹江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六点建议。依托新理念确定思路;成立高层次组织机构;站在高起点制定规划;坚持高标准建立制度;搞好大范围宣传教育;构建多层次循环经济圈,即,在单个企业层面推行清洁生产,在区域层面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在全社会层面加强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主题词:循环经济 清洁生产
为了学习借鉴外地经验,探索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8月17日至26日,我带领市经委和科技局的同志,先后赴贵阳、海口、深圳、苏州等地学习考察,对当地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进行了实地走访。通过学习考察,收获了很多有价值、有益处的做法和启示,形成了对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和建议。
一、做法与经验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企业获利,社会受惠,生态得益。从本次考察情况看,各地的做法和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大力推进
循环经济在我国的推进,责任首先在于各级政府。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城市建设,结合“环境立市”战略,作出了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工作的重大决定。2002年5月,贵阳市被确认为全国循环经济生态城市首家试点城市。为了加大工作推进力度,贵阳市专门成立了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由市长亲自担任组长。三年来,贵阳市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科学规划,点上实践;制度规范,全民参与”的工作思路,在生态建设、项目试点、制度保障等各个方面开展了大量艰苦扎实的工作。《贵阳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总体规划》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在国内引起了极大反响。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的循环经济建设项目——《可持续生产与消费地方政府能力建设试点项目》也正式实施。贵阳市还在工业、农业、消费等领域启动了一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采用方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培训手段,使创建生态城市工作得到了市民的支持。贵阳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实现一个目标,转变两种模式,构建三个核心系统,推进七大循环体系建设”。实现一个目标,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转变两种模式,一是转变生产环节模式,二是转变消费环节模式。构建三个核心系统,一是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构架;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为水、能源和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系统;三是生态保障体系的建设,包括绿色建筑、人居环境和生态保护体系。推进七大循环体系建设,主要是磷产业、铝产业、煤产业、生态农业、中草药产业、建筑与城市基础设施产业、旅游和循环经济服务产业,七个行业体系占GDP的比重要逐年增加。
苏州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循环经济建设,全市及其所辖县级市都获得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荣誉称号,张家港、常熟、昆山等市在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基础上,加快启动了生态市创建工作。苏州高新区1999年被批准为全国首家ISO14000国家示范区,2002年全面启动编制《苏州高新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2003年在全国高新区中首家通过了生态工业园区规划论证,2004年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二)纳入总体规划,制定实施方案
推进循环经济建设是一项崭新的工作,只有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科学合理规划,才能确保可持续发展。贵阳市自2002年起,相继委托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完成了《贵阳市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磷化工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和《开阳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基地规划》。其中,由清华大学编制的《贵阳市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是我国第一部循环经济方面的城市规划。该规划充分考虑了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生态城市结构与功能的结合,以期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改善环境质量,从根本上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生态化转型。《开阳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基地规划》,包含了从资源的开采、生产到高端产品加工,以及副产物和废弃物的再生循环过程,特别是以磷、煤多资源重化工业为主建立产业示范基地是国内先例。通过各类“规划”、“实施方案”的研究和编制,为贵阳的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目前,贵阳市正在把循环经济内容纳入到“十一五”规划,在未来发展中全面体现循环经济的理念。
苏州高新区制订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计划建成为以国际科研中心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融传统、生态、文化于一体的拥有完善配套设施的新城区。深圳市提出的总体目标是,用10年时间根本性改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使循环经济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主体。海口市成立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开发区二期重点实施“药谷”规划,扶持发展药业,目前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
(三)加强法制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制度建设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保障,法律的缺位会导致管理和监督无法可依。作为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突破和创新,必须通过立法规范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行为,创造良好的法制氛围。贵阳市研究制定了《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于2004年9月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11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这部法规是我国第一部建设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广泛关注。《条例》规定: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近期目标是,解决影响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突出问题,启动高起点、高效益和见效快的示范项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将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各级政府提倡和鼓励境内外组织和个人参与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建设,积极推进绿色采购和社会可持续消费;新建项目、新增城市公共设施,应当使用节能、节水产品。《条例》还规定,按照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项目,有关单位应当按照批准的方案组织实施,违反者由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建设。这部地方性法规,直接为国家循环经济立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除颁布条例外,贵阳市还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去年,在市经贸委安排了80万元,作为全市节能降耗奖励基金。今年,又出台了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意见。同时,准备制定1—2部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配套性规章制度。
深圳市出台了《关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决定》,在创建人文、产业和环境生态、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培育科技孵化体系等方面,都实施了不同以往的政策措施。同时,充分运用特区立法权,由市人大牵头制订《深圳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在全国率先将循环经济纳入部门评价体系。
(四)结合本地实际,创新实现方式
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将污染尽可能地在生产企业和一定区域内处理,减少污染排放。各地从实际出发,围绕产业的延伸、资源的循环和废弃物的再利用,采取多种方式开发与创新。过去贵阳市SO2和酸雨污染严重,大气环境质量较差。经过组织专家论证,决定在贵阳开展中日环境合作示范项目,对一批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节能降耗、使用清洁能源、新建配套设施等措施治理污染。项目实施后将削减贵阳市SO2排放量16.4万吨,削减烟尘排放量7.8万吨,减少废水排放量228.2万吨。从而彻底根治水体汞污染状况,大幅度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苏州高新区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启动“补链”战略,在招商引资中有意识地完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实现工业链向生态链的转变。引进精密电子元器件、电子封装企业,发展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构成了5条生态工业链;针对电子类企业含重金属废弃物多的特点,引进同和公司,专门回收金属,解决了电子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问题。今年以来,该区已引进和开工建设“补链”项目15项,完成总投资近20亿元。苏州市还专门成立了循环经济推广中心,重点开展循环经济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目前,苏州高新区已有环保型企业170多家,区内万元GDP消耗、用水量等都低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指标。
(五)抓住关键环节,实施重点突破
项目建设是循环经济的基础和载体,各地都进一步明确了重点任务,努力在关键环节和难点问题上寻求突破。贵阳市启动了一批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项目,筛选确定了6大类254个建设项目,这些项目总投资达479亿元。目前,已经启动了开阳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基地、清镇煤化工示范基地和息烽磷复肥示范基地的建设工作。其中,开阳磷煤化工生态工业示范基地已经完成投资7亿多元。贵阳市还实施了南明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2004年12月,该工程荣获了国家建设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为了推动对固体废弃物、废水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置,苏州高新区专门成立了工业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中心,去年为200多家企业处理各类固体液体废弃物3900吨,并投资400万元兴建了生产再生塑料的工厂。该区万元GDP能耗为0.45吨标煤,万元GDP用水量为11吨,万元GDP污染物排放量下降10%,区域中水回用率达到30%,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从65%提高到7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从73%提高到80%,城市污水处理率保持100%,高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各地推进循环经济工作的学习考察,我们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一是各地都有强烈的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二是各地都有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体系;三是各地都以规划当先和典型引路组织实施;四是各地都十分注重调动企业的主体作用和组织各方共同参与、合力推进。与此同时,我们也眼睛向内看自身,对我市目前循环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反思:一是我们的思想认识还不到位,一些干部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构经济增长模式的必然选择,也没有认真研究建立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和制度保障体系。二是我市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落后,资源和能源消耗大,企业和产业效能低下,尚未形成有效的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新机制,实施难度大、进展慢。三是自身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产业链条和资源供给链条比较短,企业设备老化、技术落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四是在环境污染方面的代价仍然比较严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城市环境的承载能力面临着严峻挑战。在借鉴外地经验和进行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考察组的同志经过共同研究,对下一步我市如何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提出了六点建议。
(一)依托新理念确定思路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有效解决环境问题和支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必须跟上形势发展的步伐,适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牢固树立机遇意识、战略意识和循环经济理念,抢占先机、争取主动,加快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推进我市经济向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低污染、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1、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势,以新的视角去定义资源
按照循环经济倡导的“没有纯粹的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这一理念,废弃物可以转变为再生资源、循环再利用,在这方面我们要多做些文章。目前我市产生量较大的固废资源主要有粉煤灰、造纸废料、电石渣、食用菌废弃物等,我们应当进一步研究新的思路、新的手段,采取回收污泥作为填料回用造纸、利用冻融技术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开发有机生物肥料等有效办法,最大限度地“吃干榨净”、变废为宝。
2、突破常规的做法,以新的思路去创新技术
在全市企业中,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等,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鼓励和支持一批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项目,比如新建风力发电、热电联产、循环用水等项目。
3、打破固有的模式,以新的概念去完善标准
加快建立我市促进循环经济的标准体系,制定用能设备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和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建立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再利用品标识、节能建筑标识和环境标志制度。开展节能、节水、环保产品认证以及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研究建立“绿色国民账户”和以循环经济指标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4、加快整合与再造,以新的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我市循环经济试点园区要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比如,聚乙烯醇对醋酸乙烯的吃配、顺达公司炉气的回收利用、电石渣用做草酸生产助剂等综合利用项目,可以依托产业载体组织实施。造纸产业可在上下游企业之间开展纤维回收造纸、废纸回收制浆、造纸废料制肥、中水循环利用等,实现林浆纸一体化的循环发展。
(二)成立高层次组织机构
发展循环经济,规划和政策很重要,机构和机制更根本。只有政府高层指导、企业积极落实、各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广泛参与,才能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当前,最为紧迫的是,应当成立牡丹江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门机构。从考察的几个地市看,组织架构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独立的区域管理委员会。苏州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是按照行政区划,赋予其区域经济管理职能的组织机构,内设党政群34个部门,对区内行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务全权负责。海口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是市政府派出机构,对高新区的行政事务实施统一管理。二是行政区划与园区管理相结合的机构。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与高新技术产业带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办公,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代表市政府管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各项行政事务。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之下,不改变政府各部门现有职权管辖范围,实行决策层、管理层、服务层的开放式三级管理体制。内设投资促进处、建设协调处、对外联络处等7个部门。在高新区建设中,政府的主导作用是产业导向、制定政策、创造环境和提供服务。三是跨城区的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贵阳市建立了以政府为中心、市循环经济办公室牵头、各部门分工负责的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组织体系。市循环经济办公室挂靠市政府办公厅,直属市政府领导,先后由主管市长、副秘书长兼任办公室主任,抽调两名副局级干部任专职副主任,并由市直主要部门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内设5个职能部门。
从我市的实际情况看,循环经济试点园区跨阳明区、东安区和爱民区三个城区,打破现有行政区划比较困难。建议采取第三种模式成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并按第一种模式挂专门管理委员会牌子。即:成立牡丹江市循环经济试点园区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由主管市长和相关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经委、发改委、环保局、科技局等各相关委、办、局和各区、市县一把手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园区管理委员会),由主管市长兼任办公室和管委会主任。内部可设置综合部、外联部、项目部等职能部门。主要职责是:编制全市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和计划;拟定有关政策、标准和制度,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负责向国家发改委争取试点园区政策和项目资金;负责和参与循环经济项目建设、资金筹措使用和对外合作交流工作;负责宣传教育、示范试点、推广应用、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等工作;督促检查相关行政部门在循环经济建设工作中的职责落实情况。在成立机构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一个管委会是难以完成的,必须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全市各相关部门都要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坚持节奖超罚,调动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工作积极性。各试点单位和企业都要建立目标、责任和考核体系,提供必要的人力、技术和资金支持。
(三)站在高起点制定规划
我们应当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全市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原则,指导编制企业规划、产业规划、环境规划和社会规划。一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二要建立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制定循环经济战略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三要研究以资源消耗降低率、回收率、循环利用率为基本框架的评价指标体系,把主要指标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四要结合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按照国家考核指标的要求,设定环境控制目标,从源头治理和过程控制,提高污染物的回收再利用率。在此基础上,组织各县区、各行业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明确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步骤,确保按期同步推进。
(四)坚持高标准建立制度
循环经济不仅要成为一种理念、一种共识,更要成为一种强制性的行为规范。最近,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这是我们抓好循环经济的总纲领。而且,国家正在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专项法规。我们要在落实国家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尽快建立我市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制度。一是探索通过人大、政协提案等方式,建立地方或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规章制度,明确责任和义务,构建强有力的保障体系。二是以市委、市政府的决定、通告、通知等方式,制定下发关于建设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的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并建立健全环保标准体系,制定工业废弃物和社会废弃物回收目录,跨企业、跨地区的产业政策,以及为循环经济服务的相关制度。三是制订鼓励循环经济投资的优惠政策,对重大项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示范项目,争取国家和省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发挥财政、银行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进一步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以及水、电、汽、运等生产要素的比价关系,利用价格杠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在招商引资上,对能够与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链的项目,优先批办和进区,促进产业链的形成。有关部门要安排落实循环经济宣传培训、技术推广、示范试点等专项资金,继续完善鼓励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政策。通过法规强制执行和政策激励引导“双管齐下”,努力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机制。
(五)搞好大范围宣传教育
发展循环经济是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事业,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因此,我们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和公众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一是针对不同需求,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邀请专家为各级干部讲课,采取专题讲座、研讨会、交流会、示范推广会、成果展示会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各级干部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二是建设开通循环经济专业网站,用网络技术手段,普及专业知识,传递相关信息。三是编印《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市民必读》手册,举行“循环经济巡展”、“公众意识调查”等活动,引导广大群众支持和参与循环经济建设。
(六)构建多层次循环经济圈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核心在于“主动”地减少废弃物,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改善。经过不断探索,我国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专家归纳成“3+1”模式,即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废物处置和再生产业。我们要按照这个基本模式,结合具体情况,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上组织实施。
1、在单个企业层面推行清洁生产
要选择一批典型企业,根据生态效率理念,通过清洁生产趋向“零排放”。重点是在产品设计上实行源头减量,在生产工艺上实行过程减量,在原料替代上实行有毒有害物料减量,在物料循环上实行排放减量,实现小循环的污染物排放最小化。鼓励和扶持恒丰、大宇、啤酒等清洁生产先进企业不断改造、创新和提高,为全市企业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2、在区域层面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
通过引进和培育原材料供应商、吸收和引进市场互补高端产品,使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建立中循环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抓住当前国际原油涨价、煤化工产业加速发展的市场机遇期,引导顺达电石公司加快4.5万吨环保节能型全密闭炉改造项目,支持东北化工和东北高新启动1.5万吨醋酸乙烯、1.5万吨聚乙烯醇和1万吨微悬浮树脂、2万吨氯醋树脂等项目。
3、在全社会层面加强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
在完善园区管理的基础上,实施区域共享机制,使废水、固废通过资源再生导向“循环利用”,通过绿色创建走向“节约型社会”,推动整个城市大循环经济的发展。抓好工业固废处置中心项目调配,集中交换、利用和处置各类废弃物,引导林浆纸产业吃配煤化工产业的液氯、烧碱等副产品,形成两个产业链间的互动关联体系。抓好中远公司利用粉煤灰和电石渣生产新型墙体材料项目,拉起多产业间的循环链条。从而,突出重点,梯度推进,将循环经济逐步从企业推广到产业、园区和全社会。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工业立市”战略、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全市上下应当提高认识,多管齐下,大力推进,努力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全力打造“效益牡丹江”、“生态牡丹江”、“和谐牡丹江”。
【打印】 【关闭窗口】
第三篇: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考察报告
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考察报告
为了推进我市循环经济的发展,6月19日至27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邵孝杰带领城建农资环保工委、财经工委和部分县(市)区人大负责同志一行十人,考察了青岛、烟台、潍坊、济南等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情况。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从2003年开始,青岛等四个城市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生态市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步建立了具有“点、线、面”特点的循环经济格局。他们的主要经验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领导高度重视,上下形成共识。近年来,青岛市坚持走集约化、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工作取得较大成绩。目前全市万元GDP能耗已降至0.94吨标准煤,万元GDP取水量达到66立方米,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7%左右,资源节约各项指标在全国位居前列。2003年5月,潍坊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目标及工作措施,要求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要步入循环经济企业行列,过50亿元的大企业要根据实际编制本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潍坊“三北”沿海地区开发,要建成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区。该市已形成了党政领导负总责,主管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循环经济工作推进机制。
(二)开展试点工作,狠抓示范带动。青岛等四市开展“点、线、面”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积极从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面上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子。一是在企业层面,建立循环经济型企业,形成“点”上的小循环。他们把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作为建立循环型企业的着力点和基础,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广泛推行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量,提高能源的梯级利用和废物的循环利用。如青岛啤酒二厂通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使每万元产值能耗(折标煤)由实施清洁生产前的71公斤下降到58公斤,当年就获得直接经济效益86.5万元。二是在园区和行业层面,建立“线”上的中循环。潍坊海洋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坚持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发展路子,先后投资10多亿元,实现了海水资源的“一水六用”,直到“吃干榨尽”有用成分,海洋化工初步形成了溴系列、纯碱系列、苦卤化工系列、精细化工系列高度关联,互为依托,精深加工,滚动增值的四大产业链,以及建材、热电联产等相关产业链,形成了一个以上下游产品连续成线、关联产品复合成龙、资源循环综合利用为特色的生态工业体系,被列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三是在社会层面,积极构建循环型社会,建立“面”上的大循环。潍坊市把建立循环型社会与城市建设管理结合起来,对城镇和农村、工业和农业、生产和生活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进行统筹规划,把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以及集中供热、供水、供气等城市基础设施,纳入建立循环型社会的重要内容,采取BOT、TOT、BT等方式,实行市场化建设和运营,加快了污染治理步伐,形成了城镇与农村之间、三次产业之间、生产与生活之间的良性循环。
(三)坚持科学规划,促进有序发展。青岛等四市把制定规划放在突出位置。潍坊市在编制完成《潍坊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决定于年底编制完成全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并要求各县市区、各行业、系统,积极做好循环经济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潍坊海化开发区循环经济规划》已完成并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论证。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编制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已于日前编制完成,近期将报国家环保总局评审论证。
(四)加强政策法规引导,部门齐抓共管。青岛市早在1993年就出台了《青岛市资源节约条例》和《青岛市资源综合利用若干规定》等地方法规,以及《青岛市炉渣和粉煤灰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废旧金属回收利用管理暂行规定》、《能源利用监测管理办法》等规章。尤其是最近几年,法规建设力度更大,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立法计划,有关节能监督、报废汽车管理、废旧食用油脂回收、废旧轮胎回收、废旧家电回收管理办法等已进入立法调研程序。
潍坊市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环境与发展决策的意见》、《关于加快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转发市环保局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全市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方案》、《关于积极推进有机食品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扩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等六个文件,从政策上促进了全市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求计划、规划、城建、城管等部门,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市发展规划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理念,认真执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考核体系,不断优化城市发展布局,提高能源配置效率,增强城市综合功能。要求经贸、科技等各个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几点建议发展循环经济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规划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优化资源利用、提高资源产出率、降低环境污染为重点,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努力形成政府推动、企业有效运作、公众自觉参与的良好局面,加快我市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循环经济涵盖了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经济社会与环境等方方面面,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根据宁波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确定我市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基本目标、重点任务和对策措施。并制定发展长期循环经济的专项规划和计划,分年组织实施。建议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
(二)加强法制建设。要以国家和省的法律法规为指导,结合宁波实际,从企业内部循环、区域范围内循环和社会整体循环三个层面,加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体系。当前抓紧研究制定资源综合利用、节约使用能源、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等法规。同时,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节约能源法》、《水法》、《矿产资源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切实加强执法力度,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三)建立完善政策体系。尽快制定《宁波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若干意见》,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的管理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要充分发挥税收、金融、价格等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当前要重点研究水价、电价、地价和矿产资源价格为主要内容的市场价格机制,制定和完善节水、节电、节材、节地的财税鼓励政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政策、污染集中控制政策和工业园区环境管理政策等。要尽快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效益补偿机制。要研究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将主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指标。
(四)组织多层次全方位试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应通过试点,总结经验,运用典型引路全面展开。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体现企业、行业、社会和启动期、发展期、成熟期等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在微观层面,抓好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要以代表性强、规模效益好的重点企业为主体,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清洁生产为载体,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为主要目的,构建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体系。在中观层面,抓好一批工业示范园区和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要以市、县两级工业园区和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以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循环链建设为主要途径,以实现资源在不同企业之间和不同产业之间的最充分利用为主要目的,建立起以二次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循环经济机制。在社会层面,抓好一批生态镇(乡)和绿色社区建设;要以社区、城镇为重点,以绿色消费为目标,以生态设计为主要手段,建立起以全社会共同参与为主要标志的循环经济社会体制。要制定试点工作计划,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工作责任,确定试点单位。通过试点,提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典型示范。
(五)广泛开展宣传教育。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手段,广泛深入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经营者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知识培训,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要大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大力普及循环经济知识,不断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社会公益意识和资源忧患意识,增强厉行资源节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广泛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节约型城市”、“节约型政府”、“节约型企业”的创建活动,鼓励工、青、妇等社会团体和公民积极参与,共同推进循环经济建设。
第四篇: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分析
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分析
2005年09月02日 10:5
5第五节 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分析
一、德国的生产者责任扩大
生产者责任扩大EPR(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是指生产者对于产品的责任,扩展到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即产品的使用结束之后。生产者不仅对产品的性能负责,而且承担产品从生产到废弃对环境影响的全部责任,因此生产者必须考虑包括原材料的选择、生产过程的确定、产品使用过程以及废弃等各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这种思考方法最初形成在德国,然后传播至整个欧洲。
这一生产者责任环节的延长,使得生产者必须在发生源抑制废弃物的产生,有动力设计对环境负荷压力比较小的产品,其结果,在生产阶段就促进了循环利用,增大了资源的效率。EPR政策的特征可以概括如下:一是产品在回收方面的物理性和资金方面的责任部分或全部地由地方自治体向上游的生产者转移;二是使企业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具有考虑环境的动机。
二、注重实施的可行性
德国人把可行性论证和投入产出分析作为成功与否的核心,他们希望这一封闭物质循环系统不仅可以减少环境影响,更有助于降低工业流程和宏观经济的成本。德国工商界可以不断地从减少废弃物和提高企业内部再循环比例而获得巨大的潜在利益。这也正是驱使工商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废弃物管理的根本动因所在。
有一套行之有效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以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循环产业能够有市场,有利润,有研发新产品新技术的动力,有后续发展能力。这是循环经济得以持续发展最重要的经济环境。
在德国,倒生活垃圾需要付费。但是由于包装材料已由DSD企业成员付过费,因此不仅不用交钱,而且还有专业人员定期上门回收包装材料。如果消费者对包装垃圾不进行分类,清理垃圾箱的次数便会增多,消费者就要为此多支付垃圾清理费。这是“绿点系统”鼓励消费者回收包装材料的得力措施。
由于绿点标志使用费与包装材料的用量挂钩,产品价格又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就迫使生产企业从源头上想尽办法使产品包装简化及包装材料方便回收和循环再生,而不把绿点标志使用费转嫁给消费者。这就是商品经济越来越发达,企业产品包装用量却增速减缓的原因。
三、政府与工商界的坦诚合作
政府与工商界的坦诚合作是达到避免废弃物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这一点在德国历来很受重视。通过对废弃物按不同材料来设定减少和再循环的目标,联邦政府强调工商界的自愿承诺,而法律约束只起到辅助作用。这种自愿承诺原则的最成功范例是工商界与政府之间达成的关于废旧电池、废纸、废汽车和建筑废料的回收和再循环协议。
1.废旧电池:早在1988年德国电池生产厂家和分销商便向联邦环境部做出承诺来自愿地促进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再循环。这一举措成为后来欧洲共同体关于电池的条例的先驱。依照这一承诺,零售商们应收集顾客送回的废旧电池并将其送交有关处理厂,后者将电池按品牌和有无毒性物质进行分类。与此同时,电池厂家一致行动,已将电池中有害物质镉和汞的含量降低到了很微量的水平。此外,凡是含有有害物质的电池都作了明显的标记。
2.废纸:1994年10月,对造纸业、纸张进口业、纸品分销商、印刷业和出版业有着广泛代表性的若干企业协会和有关组织联合向联邦环境部提出了一项倡议和承诺,表示到2000年要使印刷品、办公用纸和绘图专用纸的再循环比例达到60%。在工商界的一致努力下,这一目标业已实现,而且远远超出原定目标,1995年这一比例已高达73%,1996年更达到94%。
3.废旧汽车:1996年2月,汽车生产厂家、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家、分销商和汽车修理厂等汽车相关产业联合向联邦政府承诺,目标是到2002年将汽车中不可再循环的零部件重量由当时的25%降低到15%,而到2015年将到不超过5%。与此同时,他们在全德国范围内建立起了废旧汽车回收和拆卸再循环系统。汽车厂商和进口商还作出承诺,免费向自己的用户回收使用期在12年以内的旧汽车。而以往这些汽车如果交给公共处理系统,每台得交200~300马克。
4.建筑废料:由房地产商、建筑设计部门和建材供应商组成的一个建筑工业协会对整个德国建筑行业进行了评估,最后向联邦环境部提出了自己的承诺,要在2005年以前将当前主要靠填埋处理的可再生建筑废料减少一半。在德国每年共产生8500万吨建筑废料。德国政府对建筑废料管理的总的方针是减少对可更新废料的填埋,提高其再循环率。而在预制板材中尽量使用新材料以提高再循环率。在1996年约有3100万吨建筑废料得到再循环,剩下的被填埋。
四、循环经济有利于增加就业
翻开德国有关环境保护的宣传材料,环保产业和就业机会总是被提到很高的位置,越来越多的人在这一领域找到工作岗位,1990年大约有60万人从事环保职业;到1996年底,德国有7.4万人直接从事废弃物管理工作;1997年已达近100万人,约占就业总人数的3%。
根据包装工业的估算,仅仅由于1991年颁布的《包装管理条例》,德国3年之内就创造了
1.7万个就业机会。同时,由于德国十分严格的环保规定,在那些污染特别严重的行业减少了许多就业岗位。但专家认为,今后由于颁布新的环保法律而新增的环保产业的就业机会将远远多于由此而被迫消减的就业岗位。因为,为了实施新的法律和条例,需要开发新的技术和改造设备,这些都会增加新的就业机会,这还不算在国际市场上推销德国环保技术所带来的就业岗位。
循环经济可从就业减少型的社会到就业增加型的社会
(1)循环经济创造大量劳动岗位。循环经济的社会意义表现在为人口日益增长的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不是相反。由于耐用保值性产品的生产、保养、维修、服务以及再利用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德国学者拉封丹在《不要恐惧经济全球化》(2000年)一书中指出:“只要人们从一次性原则转向耐用性原则,就能创立新的劳动岗位,取代趋于消逝的一次性产品生产中的劳动岗位。从净值看,新设的劳动岗位将多于消失的劳动岗位,并且新增劳动岗位将出现于人们生活所在地。”
与传统线性经济缩短经济的链条不同,循环经济是通过延长经济的链条而增加就业机会的。例如,在生产中,用能够从事多样化和灵活性的人来取代机器;在销售中,需要熟练人员给消费者提供咨询和出租服务;在使用中,用于保养和维修的劳务费用的分量会越来越大;在报废时,对产品进行拆卸再利用有很多的就业效应;在处理时,通过对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创造就业。
(2)循环经济在就业方面的特点。与循环经济导致服务性社会的发展相一致,循环经济使得就业的重点从生产转向维护。瑞士学者埃尔克曼在《产业生态学》(1999年)一书中指出:“生产部门的用工量自然就下降了,但由于维护、保养、修理相关的新用工量所全部补偿,应该说是从生产岗位转移到了维护保养修理活动范畴,这样的就业机会,可以看作更为稳定,因为它不怎么依赖于市场需求的变化。”
埃尔克曼在《产业生态学》(1999年)中提到循环经济将使得就业在地化。“循环经济使新的劳动岗位出现于人们生活的地方。集中化的大量生产失去意义,越来越多的服务、维修和翻新工作直接在消费者生活的地方进行。劳动重新走进人。”
粗略地说,循环经济在就业方面的特点:(1)在产业类型上,线性经济强调制造就业(第二产业),而循环经济扩展服务就业(第三产业以及第二产业的第三产业化);(2)在市场变化上,线性经济依赖市场变化,而循环经济具有稳定特点;(3)在就业空间上,线性经济是异地的就业(联系全球化),而循环经济是在地的就业(联系地方化)。
五、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发展
据德国工商大会估计,仅在德国西部,环保市场的销售额就高达400亿马克。而同期传统的优势行业钢铁工业的销售额为470亿马克。
德国的《包装管理条例》的运作经验及其蕴含的哲学思考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产品责任”和“封闭物质循环”称为国际相关领域热门词汇。德国关于废弃物管理的法律系统一时成为许多周边国家的楷模。奥地利、荷兰、比利时和法国等相继效法德国来发展自己的相关法律和运作系统。《包装管理条例》还于1994年促成了《欧洲共同体包装指南》(EC Packaging Directive)的出台。这一指南于1996年下半年生效。
《欧洲共同体包装指南》和德国法规一样,把循环再利用排在优先地位,认可对包装废弃物处理的排序是:减量化,循环利用,材料再生利用(不能再利用的需采用降解材料),焚烧及能源再利用,填埋及堆肥化;包装指南要求所有成员国均需采取措施,建立使用回收标志的废旧包装的回收系统,包装生产使用厂家必须回收使用后的包装,委托第三者回收的要付
环保回收标志使用费;指南要求各成员国对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指标较德国法规要求低,2001年回收利用率达到50%,其中每一种包装材料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至少须达到15%。采用绿点回收标志的国家自此在欧盟和其它国蔓延开来,至今已达到16个,他们是:奥地利(1993)、比利时(1994)、捷克(2000)、法国(1993).匈牙利(2001)、希腊(2002)、爱尔兰(1998)、拉脱维亚(2000)、芦森堡(1995),挪威(2000)、波兰(2002)、葡萄牙(1997)、西班牙(1996)、瑞典(2001)、加拿大(2001)、美国(2001)。为了加大废弃物资源化的力度,欧盟于2002年8月也要求将各类废弃物回收利用。
第五篇:发展循环经济
摘要:由于世界各国对可持续 发展 的日益重视,发展循环 经济 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一股潮流,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解决当前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我国应从国外吸取那些有益的经验,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文章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分析什么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从广义上讲,是指围绕资源充分利用所进行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从狭义上讲,就是通过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来发展的经济模式”。它使经济活动按照 自然 生态系统的 规律,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整个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和经济系统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物。开展循环经济研究,对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走 中国 特色的新型 工业 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国外的先进经验
2.1 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2.1.1 制定相关 法律 法规。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德国走在世界前列,1996年颁布实施的《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确立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把废弃物提高到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高度,确立了循环经济“三步走”原则:避免废物产生——废物的循环利用——废物的无害处理。
2.1.2 中介组织。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德国的社会中介组织如双元回收系统(DSD)和绿点计划开展的包装废物回收行动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 就会尽量简化产品的包装,并使包装材料方便回收和循环再生,以降低生产成本。
2.1.3 培养社会环保意识,提倡企业与公众的积极参与。企业是废弃物产生的主要源头,德国政府明确废物处理的企业问责制,所有企业都有分离垃圾的装置,以保证废物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2.2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①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②建立循环经济技术系统。③企业承担生产者责任。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丢弃的生产模式曾是推动日本企业发展的方式。然而,随着世界性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及资源成本的攀升,日本企业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研究开发清洁技术,并在《促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明确了企业责任,要求企业采取必要措施,在产品使用后成为循环资源时,自觉进行循环利用,并有义务对循环资源进行处理。④公众强烈的环境理念。我国存在的问题
3.1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首先,我国科技进步的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不同步,经济发展更多的是依靠能源的高消耗,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致使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其次,由于市场开放,全球制造业不断的向我国转移,我国经济的对外依赖性不断增大,对能源的需求激增,给环境的承受能力带来极大的挑战。在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下,循环经济难以获得大的发展空间。
3.2 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缺乏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制约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如果不能发挥法律法规对行为主体的导向作用,就会造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外部动力不足,缺乏主体的参与和互动,而与开展循环经济背道而驰的行为也因缺乏法律依据而无法受到应有的惩罚。尽管我国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但是系统性、统一性、协调性不足,并且缺乏可操作性。
3.3 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支撑不到位。循环经济要求贯彻“3R”原则,必须要有相应的技术条件作为支撑,需要一大批成熟的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等,这些支撑的供给应当通过科技创新来完成。目前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还不够高,未能满足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使得循环经济难以实现规模效益。由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设备尚
不到位,许多理念和思路都无法落到实处。
3.4 相关的财政政策、金融 政策、产业政策、环境政策、资源政策、税收政策不配套,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协调。保证循环 经济 这种 发展 模式既“循环”又“经济”是形成循环经济市场运作的内在动力。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往往出现只“循环”不“经济”的情况,原因在于我国缺乏配套的机制来保证循环经济的实施必定会获得经济效益的增加。配套机制的缺失造成了行为主体丧失了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利益驱动力,企业 缺乏参与意愿。只有行为主体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才有动力去参与发展循环经济。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种政策机制的缺失或者不配套不协调,导致了“政府热,企业冷”的局面。
3.5 人们的循环经济意识还不强。当前,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还主要依靠政府的倡导、政策上的强制来实行,企业和公众仅是被动参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和 法律 意识,另外,受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影响,不 科学 的消费方式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如:大量使用一次性物品,使用塑料袋等白色污染物等,全民节约的良好风气还没有在全社会形成。4 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
4.1 建立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政策保障体制。通过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我们可以制定多个层面的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如制定《循环经济基本法》和《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法》等。
4.2 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和环保技术的研发,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突破技术瓶颈,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建立”绿色支撑体系是加速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从总体上来说,“绿色技术与支撑体系”主要包括:一是资源化技术,二是环境无害化技术,三是高附加价值,少污染排放的高新技术。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行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有污染的排放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
4.3 探索建立与我国相适应的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和体系。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区域与区域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目前还找不到一个同一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在全国推广。因此,分析区域发展状况和经济特色,因地制宜,探究适合当地的循环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可以选择典型企业进行生态 工业 试点,选择一批工业园区,建立废物交换系统,企业间的闭路循环和生态链等。
4.4 建立健全合理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级政府的职责,需要经济综合部门和资源环境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能定位,从不同角度共同发挥主导作用。我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建立一个协调的管理体制,科技、财政、金融、税务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其他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发展循环经济,政府既有引导责任,又应通过制定各种经济激励措施,给予企业资金和政策支持。企业作为循环经济的实践主体,应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通过建立污染者付费制度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负责其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生产、使用、收集、回收、再生利用和处理处置。
4.5 加强宣传 教育,提高全民循环经济意识。全民的主动和积极参与是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一个共同特征,这主要得益于长期以来政府对社会民众循环经济意识的培养和宣传。公众的积极参与对循环社会的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成效显著。
我国要特别加强对循环 经济 的宣传与报道力度,增强国民对 发展 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公民资源节约与环保意识,把循环经济的发展与树立,落实 科学 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变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为政府、企业 与全民的共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