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律所业务发展(小编推荐)
中国律所非诉业务出现迅猛发展势头 北京市律师事务所的地域分布不平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律师事务所在全国分布不平衡现象,表面上来看,两者似乎遵循着相同的规律: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律师事务所数量越多;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律师事务所分布稀少
本报记者 杜福海
近日,北京市律师协会完成了第二次“北京市律师事务所管理现状调研活动”分析。这次调研活动是于2007年7月至10月进行的。
分析报告显示,固有的问题仍然存在:大部分事务所的规模仍不大,业务收入水平也不高;近半数事务所每年收入都分配完毕,基本没有积累,在长远发展方面的重视远远不够;提成制为主的事务所仍占据主要地位,对于管理人员和辅助人员的重视程度依然偏低;多数律师事务所已经意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尚未找到有效的运行机制。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信号:北京市律师事务所的人员素质较高,教育背景良好,约94%的律师拥有大本以上学历;非诉和诉讼业务基本持平的律师事务所达到五分之一,说明非诉业务出现迅猛发展势头;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法律服务市场,部分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对“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完善风险防控”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
无记名调查:珍贵的第一手数据
2005年7月至10月,就律师事务所的管理现状问题,当时刚刚成立的北京市律师协会律师事务所管理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在北京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较大规模的无记名问卷调查,拉开了科学分析、总结律师事务所发展规律的序幕。
在第一次调研活动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的珍贵数据的基础上,北京市律师协会律师事务所管理指导委员会于2007年7月至10月组织开展了第二次调研。
第二次调研活动主要采取发放纸质问卷的方式,同时配合以“首都律师网”网上问卷调查。
“调研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北京市律师事务所的管理现状,总结北京市不同类型律师事务所的不同管理经验,研究分析不同类型律师事务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北京市律师协会律师事务所管理指导委员会主任王隽说:“比较两年来律师事务所管理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以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发展前景居多。”
扎堆朝阳区:地域分布不平衡
通过调查显示,北京市的律师事务所数量最多的前几个区域为朝阳区、海淀区、东城区。截至2007年9月30日,北京市有相当数量的律师事务所座落于朝阳区(43.04%),其次为海
淀区(21.25%)、东城区(9.46%)、西城区(8.21%),再下来为丰台区(5.71%)、崇文区(2.68%)、宣武区(2.68%)、房山区(1.43%)等。
北京市的律师事务所整体分布很不均衡,朝阳、海淀、东城、西城四个区已经囊括80%以上的事务所,其中朝阳一区就几乎占据全市律师事务所的半壁江山,地区分布不均衡趋势较2005年调研进一步扩大。
北京市律师事务所的地域分布不平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律师事务所在全国分布不平衡现象,表面上来看,两者似乎遵循着相同的规律: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律师事务所数量越多;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律师事务所分布稀少。
原因不言自明:在南北长28公里、东西宽17公里的北京市朝阳区辖区内,聚集了114家世界500强企业,法人金融机构151家,金融机构代表处146家,成为首都金融机构最多、门类最全的区域。区域内汇集了北京70%的涉外资源、60%以上的外国商社和90%的外国驻京新闻机构。北京市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中,CBD、奥运、电子城三大功能区聚集在朝阳。2006年,朝阳区财政收入在北京市各区县中率先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了106.4亿元。规模小:近一半律所10人以下
近两年,北京市律师事务所的增长速度较快,截止到调研活动结束时,北京律师事务所总数超过1000家。
调查结果显示:从成立时间看,近三分之一的北京律师事务所成立时间在5年(含)-10年之间,占30.12%。老所和新所占的比例基本持平,成立10年以上(含)22.00%,1年(含)-3年占21.83%。
“当然,单纯的事务所数量的高速增长不能作为行业繁荣的风向标。”北京市律师协会律师事务所管理指导委员会主任王隽说:“必须对事务所的质量进行综合深入的考察,包括管理的规范性、业务增长的前景、人员的素质构成、存续时间等。”
北京大部分事务所的规模仍不大,业务收入水平也不高。目前,北京仍有85.64%的事务所没有分所,97.07%的事务所没有境外分所,较2005年没有明显变化。
对于“贵所的律师数量?”这一问题,回答100人以上的有1.35%,50人—100人的有
4.55%,30人—50人的有5.72%,10人—30人的有39.06%,10人以下的达到49.33%。此次调查中,选择走精品化发展道路,不求大规模,但要形成非常显著的专业特色,成为某领域的专家的律师事务所依然占大多数,而且,较2005年比例有所增长。并且,多数律所认可不同业务类型的律师事务所应当有不同的管理模式。
“说明很多合伙人对于国外的公司化管理已经有所探索和相当程度的观念接受。”王隽主任说。
学历高:94.33%本科以上学历
北京市律师事务所的人员素质较高,教育背景良好,约94%的律师拥有大本以上学历,年龄段最为集中的在31至40岁之间。
年龄结构方面,中青年律师绝对为主力阵容,31至40岁的比例最高,为47.34%,其次为41至50岁,22.39%,再下来为20至30岁,19.65%,51岁以上的占10.61%;教育背景方面,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不断攀升,达到94.33%,其中本科60.85%,研究生28.92%,博士生4.56%。
在律师类型上,提成制为主的事务所仍占据多数,律师辅助人员(包括律师助理、行政人员等)的数量增长不多,近3/4律师事务所的行政人员仅为1至3人,人数较2005年还有所减少,体现出事务所对于管理人员和辅助人员的重视程度依然偏低。
北京市的律师事务所在人员规模上以小型所为主流,合伙人大多数在三至十人之间,“提成制律师仍然为各律师事务所的主流构成”。
在人员结构方面,非律师人员人数相对较少,百分之八十多的所都在十人以下,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事务所仅有一至三名行政人员或者根本没有行政人员,“这与北京市律师事务所的小型化、年轻化以及提成制为主流的律师构成有直接关系”。
实习律师和律师助理的数量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表明很多律师事务所不太愿意在培养实习律师方面花费更多的成本,这对于律师这种需要经验传授的行业,无疑将极大地限制新生力量的成长速度和质量。
律师事务所在业务培训方面还有很多不足,近一半的律所尚没有成形的培训制度,仅有41.71%的律所认为自己已经建立了比较规范固定的所内培训制度,不足2%的律所能够每年向律师提供国内外培训学习的机会,培训支出占全年支出5%以上的律所尚不足一半,而占全年支出10%以上的所仅占16%。总体看来,律师培训工作与2005年相近,仍缺乏系统性和长远规划。
“如何建立有效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应当成为律师事务所的重要课题。”业务转型:非诉业务迅猛发展
“综合两次调查结果来看,北京大部分事务所的业务结构、人员结构、薪资结构仍不尽如人意。”王隽主任说:“在业务类型上,目前大部分事务所仍以诉讼业务为主,而且多数为传统的民事刑事案件,非诉业务比例增长不大,高端业务仍比较少。”
从调查结果看,北京市的律师事务所的业务类型主要是诉讼为主,非诉为辅,选择此项的占43.66%。其他的为:非诉和诉讼业务基本持平的占20.65%,非诉为主,诉讼为辅的占16.30%,基本均为诉讼业务的占13.41%,基本均为非诉业务的占5.98%。整体来看,诉讼业务还是占主要地位。
如果按照法律部门来划分,则办理传统的民事业务、商事业务、刑事业务最多,82.86%的事务所的主要业务包括民事业务,60.17%的事务所的主要业务包括商事业务,其次为刑事业务(58.50%)、知识产权业务(40.18%)、涉外业务(26.43%)、行政业务(24.29%)。
选择“非诉和诉讼业务基本持平”选项的占20.65%,“非诉和诉讼业务基本持平的律师事务所达到五分之一说明非诉业务的迅猛发展势头。”
运行机制:开始重视团队合作
从现有调查结果分析,北京大部分事务所的管理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管理方式比较简单,未形成真正的专业化分工和团队合作机制,现代化的管理意识还不够强:有55.26%的事务所召开合伙人会议的频次为不定期,比2005年调研结果增加了10个百分点。
在分配模式上,创收分担成本后全额分配的接近填写此项的总数的一半,有47.22%的事务所每年都分配完毕,基本没有积累,比2005年调研结果增长了近1倍,66.30%的所仍没有考虑为管理者发放薪酬,“说明律师事务所在长远发展方面的重视远远不够,值得业内人士深思。”
以往律师喜爱单兵作战,很少有团队合作、资源共享的局面正在逐渐改变,北京大多数律所把团队合作精神作为最重要的组织理念加以强调,并从各自的情况出发建立了相应制度,保障团队有效、高质的合作。主要的合作模式包括:以个案合作为主(44.24%),以带薪律师制度为基础(23.23%),以项目为基础组建临时性合作团队(11.15%),以建立业务部门的方式形成比较固定的合作方式(10.78%),以及靠几个重点合伙人拿出案源分享(7.62%)等等。部分事务所已经开始了有益的探索,有23.23%的被调查律师事务所以带薪律师制度为基础,形成统一管理和合作;有10.78%的被调查律师事务所以建立业务部门的方式形成比较固定的合作方式;另有11.15%的被调查律师事务所以项目为基础组建临时性团队,制定个案分配方案。同时,大部分律师事务所在上述探索过程中能够注意坚持事务所统一管理的原则,60.49%的被调查律师事务所选择各业务部门与所内一并核算,接受所里统一管理,43.57%的事务所统一分担业务部分的成本费用。
但是必须看到,在团队合作方式上,多数被调查律师事务所以个案合作为主,比较灵活,但未形成机制;一定数量的的律所内大部分律师仍主要自行办理业务,相互游离程度很高。事务所缺乏高效的合作机制、良好的合作理念,不仅导致了所内资源配置能力弱,工作效率低,也会导致执业律师忠诚度低,律师流动性高。目前,北京律所律师的流动率比较高,亦与团队合作松散有关。
“可见,多数律师事务所已经意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尚未找到有效的运行机制。”
执业风险加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70.76%的律所合伙人每年的流动率在5%以下,9.00%的所年流动率在5%至10%之间,说明律所合伙人的流动率不很高;而合伙人之外的其他律师则有所不同,流动率5%以下的仅为58.60%,大大高于合伙人组。
以2006为例,调出律师与调入律师的比例有13.53%为1:1左右;律师调出原因中除“其他“以外,最多的是“没有很好的专业化发展的支持”(58.54%),其次是“根据所里的任务考核制度,没有完成考核任务指标”,“无法融入事务所的文化”等。同2005年相比,专业化发展更加成为律师关注的焦点问题。
在宣传途径选择一项中,同2005年调研情况相比,有更多律所对应当加大宣传力度予以认可,“间接说明律师行业的竞争日渐激烈”。
在参加执业保险方面,律师个人自行购买执业责任保险的有92家,这一比例较2005年调研结果偏高,同时,更多的律所认为律协投保律师执业保险的投保额度偏低,说明法律执业风险日渐增大,律师对于执业保险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重视,同样反映出行业竞争的激烈态势。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法律服务市场,部分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对“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完善风险防控”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以2006为例,律师从律所调出原因多为“没有很好的专业化发展的支持”,同2005年相比,专业化发展更加成为律师关注的焦点问题;而且近两年,设立有分所的律师事务所总分所关系较2005年紧密,约三成律所形成紧密型合作,这对于有效控制和防范分所的管理风险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最大瓶颈:内部分配和管理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律师事务所在管理方面遇到的最大发展瓶颈或困难都与内部管理相关。”王隽主任说。
例如,2005年,位于第一位的是“难以快速开拓市场,形成专业化优势,律师业分工越来越细,必须形成专业化特色,但是又要维持生存,形成难以解决的矛盾”(327票),而2007年显示,选择此项的律所大幅减少,而难以处理各部门与所里的关系,各部门业务过于独立专业,交叉较少,自成一体,容易形成帮派,难以管理,一旦牵头人离开,对所里影响甚大(239票)则成为新的困难所在。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管理机构发挥作用“主要是依靠完整的规章制度的建立”的律所比例较2005年下降较多,而选择“主要靠个人觉悟和自觉”的选项比例提高;另外,认为处理管理合伙人与非管理合伙人关系应“加强沟通,加深理解”,而非“加强制度建设,明确管理合伙人职责范围和权力,给予有力的保障”的律所明显增多,说明大多数律所关于管理者/管理机构方面规章制度仍不健全,并且,律所对制度建设的重视程度也还不够。并且,在业务管理方面,少部分律所不能做到统一管理、统一收案,8%以上的律师事务所出现由接案律师自行携带合同、发票等方式收案的情况,较2005年有所增加,这是个危险的信号。
以2007年为例:对于最容易导致律师不满意的因素,依次为事务所分配体制存在明显问题,无法体现公平合理原则(223票);事务所管理松散混乱,互不合作(188票);事务所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尤其是远期目标(117票),“但是,两年来,律师事务所在此方面所作的工作并不多,这依然是今后律所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现有情况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王隽主任说:“很显然,目前北京市律师事务所的情况依然是,一方面是现实当中比较初级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模式,一方面是对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的强烈渴望和不断探索,合伙人们都希望尽快实现专业化优势、开拓市场、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模式,但是目前的分配体制和管理体制束缚住了合伙人自己的手脚。”
第二篇:律所发展
小议律所的生存与发展
最近几年律师事务所的数量迅速增长,在法律服务者数量增涨的同时也出现了法律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律所规模小,服务领域窄,管理方式落后,部分律所律师职业水平不高的问题,无法满足法律市场的需求。笔者作为一个涉足法律工作的学生,对于律师事务所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生存与发展,有一下看法:
一、律所要有优秀的文化底蕴。
文化是律师事务所的灵魂,没有文化的律所是苍白的,是没有生命力的,终将走向死亡。律所,作为法律文化传扬基地,要将法律的精髓传播与社会,这要求律师要浩然正气、厚德载物、关爱社会、匡扶正义,恪守职业道德。有了文化,律所即有了生命力,不管律所的律师换了一批又一批,新人来了一代又一代,终究会被律所文化所感染,成为律所有机的一部分,将律所文化传承下去。而如何才能拥有如此优良的文化底蕴?我认为,律所的主任作为律所的领头羊,就应该成为律所文化的引领者,做一个有信仰、有道德、有威信的儒士。合伙人应该用此文化感染每一个执业律师及工作人员。有了这样的文化底蕴,自然会给客户带来优质的服务,留得住客户的心,这个律所就会成为一个品牌,其他客户也会对此所慕名而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以人为本,人才是律所的筋骨。
律所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工作人员组成,而这些工作人员中,执业律师尤为重要,执业律师的好坏多寡直接决定了律所的存亡。
1.主任律师。主任律师是律所的大脑,作为整个律所的大哥级人物,注定是律所的定海神针。在很多情况下,客户会把对主任律师的评价作为对整个律师事务所的评价,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律所的形象,一般情况下主任律师案源充足甚至过多,但他并不能因为案件过多而草草了案,每一个案件都应尽可能完美收场。主任律师的草率有可能被看做律所的草率,所以主任律师箭头的责任重如泰山。当然,主任律师付出如此心血,根据按劳分配原则,收入也会远高于普通执业律师。
2.合伙人。合伙人是律所的脊梁,合伙人是否能密切合作是律所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合伙人之所以走到一起是因为有共同的目标,律所对于合伙人要制定合适的资源、红利分配制度,优先满足合伙人的需求,这样,合伙人才更加稳定,团结一致,有利于律所的稳定与发展。
3.执业律师。执业律师是律所的细胞,律所能够留住执业律师一般需要合理的收益制度,执业律师对律所的要求一般就是能够获得较高的收入,能够获得律所的尊重,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尽快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律所可以提供较好的办公环境等。我认为,一个律所要留住执业律师,就必须提供比周边所更加优越的条件。另外,合伙人应该对执业律师表示尊重,在现实中,合伙人欺压执业律师时有发生,非常不利于执业律师在此律所长期工作,只有尊重执业律师的合伙人才会受到尊重。这样,在留住律师的同时可以吸引更加多的优秀法律人才,使律所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提高律所效益。
4.实习律师。实习律师是律所的将来,源源不断地由实习律师加盟,给律所注入新的血液,当然,实习律师一般经验匮乏,能力较弱,甚至于理论与时间相脱节,无法短时间内适应自己担当的角色,也就无法给律所带来太多效益。我认为实习律师应该从最基础的阶段学起,咨询、文书代写、整理材料等,一方面减少执业律师工作量,提高办案效率;另一方面实习律师加强熟悉案件办理流程,增加自己实践经验。实习律师由于没有案源,无法独立执业,几乎没与收入来源。很多实习律师,特别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由于没有积蓄,无法熬过实习期的寒冬而转投他方,流失大量年轻法律人才,所以律所应该为实习律师提供基本生存保障;从执业能力角度讲,律所应给其分配合格的指导老师,为其提供一个好的成长环境,让其拿到执业证时可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执业律师,至少不要成为律所的累赘,这样的律所就对将来有了保证。
三、规模化还是专业路线?
笔者见过无数关于走专业化律所的呼声,我对此表示同意,特别在大城市,专业化更优利于小所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影响力,某些领域有着极高的收益,专业化路线有利于资本急速增加,扩大律所影响力,吸引人才。但在中小城市里,专业所举步维艰,暂时并不适合当地法律市场,所以我更主张规模化,人多力量大,在律所内部进行业务部门整合,细分专业,案件由律所统一调配,给办案律师及案源律师提成,一有利于办案效率提高,二可以提高执业律师搜集案源积极性。
当然,单打独斗式的律所会在中小城市长期存在,万金油式的职业方式更加有利于律师在中小城市这种熟人社会生存,这种现状暂时无法改变,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多说无益,就此打住。
结语:利益才是一个律所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合理的制度才能使各方利益最大化,律所、合伙人、执业律师之间的利益分配合理了,蛋糕就会越做越大。笔者初出茅庐,请多指教。
第三篇:安徽大鸣律所业务领域
安徽大鸣律所业务领域
法律顾问服务项目:
1、代理顾问单位参加民事、经济、行政诉讼和劳动仲裁、行政复议。
2、为顾问单位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重大决策提出法律意见,从法律方面进行论证、提供法律依据。
3、参加顾问单位的经济项目谈判,审查或准备谈判所需的各类法律文件。
4、提供与顾问单位活动有关的法律信息。
5、草拟、修改审查顾问单位在生产、经营、管理及对外联系活动中的合同、协议以及其他有关法律事务文书和规章制度。
6、办理顾问单位的非诉讼法律事务。
7、为顾问单位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提供法律意见。
8、协助顾问单位对职工进行法制宣传和法律培训。
9、为顾问单位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的个人法律事务提供服务。
10、其他专项法律事务服务。
诉讼仲裁法律服务
在纠纷解决过程中,本所按照事务所规定的专业程序,实施客户确认的纠纷处理方案,并随时跟踪案件的变化和客户的合法需求,注重考察客户的综合利益,从而保障客户合法利益的最大化。
本事务所代理案件服务范围:
1、合同或侵权纠纷的处理及诉讼、仲裁代理;
2、与金融信贷有关的各类债务纠纷的处理及债权追索;
3、各类担保行为引起的债权、债务纠纷的处理及诉讼、仲裁代理;
4、投资行为产生的产权、股权纠纷的处理及诉讼、仲裁代理;
5、信用证和商业票据纠纷的处理及诉讼、仲裁代理;
6、房地产开发、建设交易等相关合同纠纷的处理及诉讼、仲裁代理;
7、劳动争议、知识产权纠纷的处理及诉讼、仲裁代理;
8、各类刑事案件的辩护与代理;
9、其他各类民商事纠纷的处理及诉讼、仲裁代理。
金融证券法律服务
参与大型投资项目的前期可行性研究,就投资方案制定、投资形式选择和项目可能涉及的重大法律问题提供专业法律支持。
1、就项目公司组建中涉及的股权分配、各方投资人的合作方式和权利义务关系,项目筹备阶段的法律问题提供法律咨询,起草相关法律文件;
2、承担与项目涉及的公司、资产和债权债务有关的尽职调查;
3、协助客户进行项目谈判,就项目谈判和签约中涉及的投资结构、项目各方责任、融资保险、资产购置、工程招标、环保和技术转法律问题提供律师建议;
4、协助客户起草、修改项目合同和各类法律文件,包括政府报批文件、特许权协议、购买协议、融资协议和担保文件等;
5、协助客户完成招标文件制作、投标主体资格审查、投标问题解答、开标和评标等与项目,招投标有关的各项法律工作;
6、对项目合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项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处理,提供可供选择的法律解决方案;
7、就项目验收和质量保证期内的各种法律问题提供律师服务。
建筑房地产法律服务
本所拥有专业化的从事房地产法律服务的律师团队,专长于房地产开发、建设、销售、物管等专业非诉法律业务和房地产诉讼业务,拥有为房地产事务提供全过程、全方位法律服务的专业经验。此外,本所还为与房地产业务紧密相关的品牌建设施工企业、房地产代理销售企业和工程监理企业提供过优质的法律服务。
本所提供的房地产法律服务的内容涵盖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工程发包与承包、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建设工程施工、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房屋拆迁与补偿、建设用地管理、建设项目转让与收购、建设工程监理、房地产销售、产权办理、物业管理、房地产抵押、房地产按揭贷款、项目运营、项目融资、房地产诉讼与仲裁等所有房地产法律服务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1、设立房地产项目公司
代表客户拟定合作计划,策划合作方式,工作模式,公司架构等;代表或协同客户参加与合作伙伴的谈判,草拟项目公司设立文件,包括合同、章程及有关合作的其他协议文件;协助客户准备公司报审文件等。
2、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
征用土地的,协助客户办理征地手续,起草、审核征地法律文件,包括征地补偿、安置方面的协议等;国有土地出让的,协助客户办理土地评估、确定地价、签署出让合同、办理出让手续等;国有土地转让的,起草、审核土地转让协议,协助办理土地评估、确定地价及协助当事人明确税费负担等。
3、拆迁安置补偿
协助客户确定委托拆迁单位,草拟、审核委托拆迁协议等文件;协助客户制定拆迁政策,草拟拆迁工作中需要的法律文件,包括拆迁安置文告,拆迁安置协议等;协助客户处理拆迁人与被拆迁人之间的纠纷;协助当事人向拆迁管理部门报送文件档案。
4、工程建设施工
协助客户编制工程招投标文件;起草、审核工程建设承发包合同,主要单项、分项工程分包合同,主要材料、机电设备等采购合同或招标文件;监督工程及设备合同的履行,代表或协助客户协调处理合同履行中出现的问题。
5、房地产销售
为客户报批预售许可证提供协助;草拟、制定商品房买卖合同相关内容及其补充协议;草拟并报批物业管理公约等;协助客户与销售代理商及广告商签订销售代理协议及广告代理协议等;协助客户与房屋买受人签署商品房买卖合同及相关文件;为客户与买受人签约提供律师见证;协助办理物业交付工作;协调、处理客户与买受人之间的歧义和纠纷。
6、房地产租赁
草拟租赁合同及相关文件;为出租方及承租方双方提供相关法律咨询;根据谈判情况修改审定租赁合同及相关文件;根据客户要求参与租务谈判;安排签署租赁合同及相关文件并提供律师见证。
7、房地产项目融资
向贷款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出具法律建议,说明以土地使用权或在建工程或房地产实物抵押融资的法律可行性;代理或协助客户与贷款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谈判、草拟或审核贷款合同,抵押合同及相关法律文件;协助客户准备向贷款方的报送文件;代办抵押登记手续;代办抵押权解除手续;协助或代理客户办理抵押权实现时的抵押物处置手续,草拟、审核处置抵押物所需的法律文件。
8、个人住房抵押贷款
审查借款申请人的资格并为此向贷款银行出具法律意见书;接受银行的委托审查房地产项目的合法性、银行提供按揭的可行性及进行项目市场前景分析及提供风险控制手段,包括草拟审定抵押贷款合同、合作协议、开发企业回购保证协议、开发企业全程担保或阶段性担保协议等。
9、物业管理
协助客户组建物业公司,草拟有关物业公司组建创设合同、章程等文件;协助开发企业、业主委员会选聘物业公司,草拟物业服务合同等相关法律文件;为物业公司或代管物业起草、审核物业管理公约、物业管理规章制度,委托管理合同及其他相关法律文件;协助物业公司与业主签署特约服务合同;协助物业管理公司组织业主大会,建立业主委员会,构建、理顺物业公司与全体业主及物业使用人的法律关系;协助物业公司与各市政工程公司及各专业公司确定物业服务中的各项协作、管理、维护、保养、专项服务合同、协议关系。
10、金融及资本市场交易
为客户提供房地产按揭贷款法律服务、房地产开发结构性融资、现房及在建工程的担保融资等。为客户提供与房地产有关的债权及股权资本市场交易,如房地产企业的公司改制、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发行企业债券等等。
11、调解、诉讼及仲裁
具备处理房地产疑难问题及突发事件的丰富经验;针对客户的不同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调解方案;针对合同对方的严重违约行为,根据客户要求并接受当事人委托,代理参与诉讼和仲裁,全力保护客户合法权益。
12、其他相关业务
协助客户设计并实施房地产的运营方案;为企业处理合并及收购活动中所涉的不动产资产进行法律尽职调查、公司不动产产权转移方案等事宜。
公司事务法律服务
(一)公司、企业的组建和设立:
1、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企业(公司)、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组建和设立提供法律意见。
2、全程项目谈判,起草、审查、修改合同、章程文件,代理申请登记或审批。
(二)公司、企业改制:
1、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所引起的公司化改制;
2、国有资产处置或转让、各种债转股所引起的公司、企业改制;
3、利用外资或民营资本并购或改组国有企业所引起的公司化改制;
4、各种国有企业改组为有限责任或股份有限公司;
5、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改组为有限责任或股份有限公司;
6、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相互转化时所引起的公司改制;
7、内资有限责任或股份有限公司改组为外商投资有限责任或股份有限公司;
8、非上市的股份公司与上市的股份公司互相转化所引起的公司改制。
(三)治理与并购:
1、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治理与并购;
2、境外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目标公司选择及法律可行性论证,出具法律意见;
3、收购方案及融资方案设计,目标公司情况、前股东尽责调查,出具调查报告;
4、法律文件的起草和谈判;
5、资产、债权债务的处置安排;
6、税务方案合理化建议;
7、上市公司的收购。
(四)公司、企业的破产、重组与清算
1、出具法律文件,包括重组协议、和解协议、破产申请、董事会协议等文件;
2、参加为债务重组或破产而进行的谈判;
3、参加公司改制会议并开展必要的尽职调查;
4、协助获取第三方的同意和弃权;
5、参加诉讼或仲裁以及强制执行程序;
6、公司资产评估及税务事宜。
知识产权法律服务
知识产权业务是皋陶律师事务所最具特色、最有影响的法律服务领域之一。皋陶(gāo yáo
皋陶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部的专业人员,包含知识产权专业律师和专利代理人。皋陶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专业人员均具有深厚的法学功底和深刻的执业背景;精通知识产权理论和国内、国际法律规范及最新动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巧及敏锐的洞察判断力;紧跟社会发展和技术革命的步伐;秉承精益求精、全心投入的精神,力争把每件业务都办成经典案例。
皋陶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不仅涵盖专利、商标、著作权、反不正当竞争、商
业秘密、专有技术等传统知识产权领域,而且还在计算机软件、网络传输、域名、特许经营、影视音像、媒体文化等高新、边缘领域提供尖端的法律服务。
皋陶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部凭借卓越的水平和能力,并以其非凡的业绩在业内外赢得了广泛认可和赞誉。
涉外法律服务
本所具有长期为中外企业和个人提供涉外法律服务的经验。
本所在外商对华投资、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国际贸易等方面完成了大量的专业法律服务,提供服务的行业包括电信、投资、金融、保险、纺织、电力等众多行业。同时,本所与国外和香港多家律师事务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涉外法律服务方面得到了客户的信任。服务范围:
1、参与外商投资企业或项目的总体结构设计,就外商投资涉及的投资方式、股权结构、政府批准、环境保护和政府优惠政策等事项提供法律咨询;
2、为外商投资公司的设立提供律师服务,协助客户办理中国政府部门对外商投资项目的各项批准和登记手续;
3、协助外资企业和外国在华居民办理税务登记、税收豁免和税收缴纳事项;
4、起草、审核、修订外商投资企业设立以及项目投资各阶段的合同、公司章程等相关法律文件;
5、就外商直接投资中的相关法律问题,包括投资形式、股权结构、出资方式、土地使用、税收、技术转让、股权转让、海关手续、劳资关系等向客户提供中国法律咨询;
6、为外商投资企业日常经营、产品责任、人事管理提供公司法律顾问服务;
7、代理投资人或债权人参与外商投资企业的解散、清算等法律程序;
8、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工程承包、劳务输出、技术转让、外贸合同订立中涉及的项目设计、合同谈判、法律文件起草和合同执行中的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提供法律服务;
9、大宗贸易的交易结构与方案设计;
10、代表中国企业参与海外投资各阶段的工作并提供相应法律服务;
11、国际招标及技术与服务贸易的法律服务。
第四篇:如何做好律所管理和规划发展
互联网看律所管理(被百度屏蔽的无奈加的滥竽充数的字)
马云的律师经
金博大律师事务所 毕国庆
师傅老毕是杭州一家小律师事务所的主任,和马云是老同学了。嗯,对,就是阿里巴巴的那个马云。最近,老马刚从朝廷台领奖回来,邀请师傅去闲聊。在我的强烈要求下,师傅终于答应带我见见这个传说级的人物,让我开开眼长长见识。
在断桥附近一家偏僻的小茶馆,师傅先打开了话匣子:“我说老马,这次表彰的人,十个有九个胖子,就你老马,瘦驴一匹。人家都穿西装,就你老马,休闲裤、蓝毛衣、弄条半黑半黄的围巾脖子里一圈,你是看不起朝廷台咋的?”
“老毕,咱哪敢蔑视朝廷啊。这年头,连海尔这样的企业都知道不穿工装了,我为啥就不能不穿西服啊?日本为什么造不出苹果,编不出window?他们严谨有余灵活不足,产品精细,质量优良,但是他们的创造总是拘泥于现有的条条框框,只善模仿改进,缺乏突破的大智慧。而美国的企业,有些计划你看着都觉得疯狂,这要在日本,研发资金根本就别想,但是美国人敢玩儿,一旦出成果,就是大家伙。这就是企业文化,制造型企业和创造型企业的文化差别。什么样的地里长什么样的庄稼,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首先需要企业文化的深层变革,我这个互联网企业,靠什么活下去,靠的就是想别人所未想,做别人不敢做啊。所以,你说,老毕,我天天整个西装干啥?” “老马,真有你的,这么个事儿你都能扯上企业文化,那你是准备向美国佬学习了?”
“学习!既向美国佬学习,也向小日本学习,更向自己学习!不知道咋回事,我就是觉得一个战略决策者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突破既有的规则,就是创造性的思维。至少,我觉得我的高层和研发部门必须学会胡思乱想,至于下面的具体工作人员,可以有突破的思维,但是最好还是别乱实施突破的行动吧。不过,老美有些公司就这样的,还是活的很自在,企业文化这个东西,没有什么成文的法则。”
师傅端起茶杯,吱溜了一点,下巴朝我扬了扬,说:“这个事儿就不说了。这个是我的徒弟,你的粉丝,就是这个一声不吭,只知道倒水,喝水的小子。入行没几天,却爱琢磨律所发展的大事,嘿嘿,你给他批讲一下,教教他咋干好律师。”
“老毕,这是你的工作吧?”
师傅说:“天下万物,道理都是相通的,你这大神,随便给他点点,就够受用的了。我这面子,你还是要给的吧?”
“小伙子,你可找个好师傅,让我谈律师,他偷懒,我还不好驳他这个同学的那张老脸。我就说一点点,对与不对,你回头问你这个领导,出了问题,由他负责。”马云转头看看我,指着师傅说。
我是个十分不善言辞的人,赶忙给他和师傅都加上茶,并十分拘谨地说,“马老师,您喝茶,您能给指点一下,一定会终生受用的,我谢还来不及,哪能让您负责啊。”
马云说:“我看了老毕空间那篇日志《马云和我》,真能掰扯,写得啥乱七八糟的。老毕啊,你这个日志,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涉猎太多,又谈得太肤浅。论点集中点行不?你这律师咋干的啊?”
师傅:“@_@,老马,随笔,纯属瞎扯……,别太损,给长点脸啊。”
马云:“呵呵,长脸可以,茶钱你付。”
师傅说:“你一个光棍节就挣那么多,还这么抠啊。”
马云没再理师傅,对我说,“今天是我们老同学说话,我的事儿他都清楚,你这么年轻,应该算个网民吧,我的事儿,你知道多少?”
阿里的事情,我当然清楚。师傅经常说,律师不仅要懂法律,还要懂商业,懂财务,关注政治等等。所以,我私下还是经常看一些财经金融之类的新闻的。何况马云跟师傅又是同学,自然关注更多一些。我的了解,阿里到现在走过了三步:第一步就是淘宝,最初是B2B,给某些厂家提供一些展示产品的机会,后来发现有人虚假宣传,就逐步建立诚信通的评价体系,也就是后来的淘宝信用评价体系。阿里的第二步是C2C,就是淘宝集市,它给众多的小卖家提供了平台,创造了无数的神话。但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付款和交货的纠纷问题,我说的这个交货是个过程,包括验货。做律师的都知道,买卖合同中最重要的就是付款和交货,由于淘宝上卖家和买家是陌生的,信任度非常低,于是阿里创造了支付宝,很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阿里的第三步是贷款,也就是现在正在走的这一步。当年阿里承担违约责任将支付宝剥离,收购雅虎,然后是私有化退市,闹得沸沸扬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马云也受了不少指责,诸如不够诚信,破坏了VIE结构的稳定性,对国内公司赴美上市、美国市场的中国公司估值造成了极大的打击。我也认为这些影响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商言商,当一个违约的成本(包括隐形的商誉成本等)小于收益时,一个商人选择违约也无可厚非。当时阿里要涉足金融,甚至成立银行,在我国现有的体制下,就必须让阿里巴巴摆脱VIE的控制。现在阿里的贷款业务是通过小额贷款公司进行的。阿里也申请了银行牌照,但是没有得到批准,阿里会通过再次申请或收购等方式得到银行牌照。阿里的这三步,第一步的关键是信用评价体系,第二步的关键是支付宝,第三步的关键是获得贷款资格最好是银行资格。当然,还有新闻说,阿里的第四步将是把阿里拆分成30多个公司,十几个业务单元,这也是依据马云对阿里“平台、金融、数据”的定位而猜测的。
我简单说了一些自己的了解和看法,马云说:“这些东西是你琢磨的?”我答,“有一些”。
马云说:“嗯,这脑子像老毕,还有点小聪明。其实阿里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调整,不断拆分组合,不断增强独立性和竞争力的过程。比如,阿里的信用评价体系,最初的投入是非常巨大的,收获了淘宝的商誉。但是,这个信用评价体系的作用远不止这些。这个信用评价是银行业的一项功能,曾经有不少银行让我们做信用评价,现在我做贷款,也是依赖这个信用评价。所以,这个现在就已经拆分作为独立的部门,创造了巨大的价值。还有支付宝,也是如此,被拆分成了独立的公司,现在仍然占第三方支付市场大约85%的市场份额。”
马云喝口茶,我赶紧给倒上。他继续若有所思地说,“这几年我一直在想,阿里凭什么能够不断成长,壮大?阿里到底怎样保持良性的增长?现在我感觉,阿里这个平台实际上是一个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的关键是什么?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能够自我调节和良性成长,有效地进行信息流通交换的系统。这个生态系统要不断地扩充自己的领地,不断地产生新物种,进而不断地整合资源扶持新物种的成长。这些新物种的生长,使这个生态系统不断地充实,扩大。”
师傅插话道:“老马,老马,打住,讲生物学呢,怎么物种和生态系统都搞出来了,讲点人话。”
马云摇摇头,“对你这个智商而言,理解起来确实有点困难,好吧。”他接着说“也就是说,阿里就是个平台,这个平台是土堆出来的。这个台子最初只有一小块儿,堆到一定厚度的时候,边上就要培一点土,要不然就没法儿继续堆了。但是,中间这一小块土堆到一定高度,继续堆就很难了。这边上的土呢,好堆,堆得快,就集中精力来堆着个边上的土,又是一小块儿起来,慢慢的,这个台子,厚度有了,宽度也有了”。
师傅又插话到:“……,老马,咱多大了,还玩泥巴,忒土了吧。”
马云把围棋子倒在桌面,顺手把盒子扔给师傅,说:“一遍玩去,别捣乱”。他一边随手把棋子一个个摞起来,一边说“我说的每一个小的土块儿,就是阿里的一个垂直业务单元。增长到一定程度后,速度就会放慢而且需要周边的业务来支撑。这个周边业务最初是个配角,需要扶持,直接独立会死掉的,但到一定地步后就要整合各种资源促进它的增长,成为新的增长点。不断发现和培养阿里这个平台的新业务单元,才能使阿里这个平台保持增长速度,并且不断蓬勃生长,一旦不生长了,阿里就会出现问题,至少是增长的问题。当然了,这个问题实在太复杂了,我想只有用生态系统做比喻,才能说明它的复杂程度、信息流动方式、持续增长和扩大以及自我调节能力。实际上,阿里一直在边做事,边完善,边思考,边发现,边扶持,边整合”。
师傅又忍不住了:“老马,你这脑袋咋长的?不过,老马,你这个业务单元成长到一定阶段增速变慢可以理解,但是你这个业务还是要细分的嘛。”
“老毕,你总算说了点人话。根据市场增长的曲线规律,每个业务单元增长到一定阶段增速就会变缓,这个时候,往往是细分市场快速成长的好时机。因此,为了保证各个业务单元能够适应细分市场的发展,增加各个业务单元的竞争力和灵活性,这个时候整合资源也是势在必行的。不过这个除了在平台层面上整合资源,也要在业务单元内部整合资源,也就是说要细细打磨各个业务单元。”
师傅听到这里,再也不多一句嘴,只是静静的听。马云接着说:“其实我想说的也说的差不多了。律所就好比阿里这个生态系统,律所的业务单元就好比阿里的各个业务单元。先有第一个,做到一定厚度,就开始扶持周边的业务,然后整合资源,创造新的增长点,最终,这些业务不断成长,互相扶持,就形成了一个律所生态系统。律师业务单元呢,就好比我们这个业务单元,也可以按照同样的道理向下细分,切割成更小的业务单元。但是,业务单元和生态系统不同,由于服务的对象在市场定位上最初没那么细,业务单元也不可能进行多大的细分,需要随着市场的进步慢慢细分。也就是说,先竖起了一个业务单元,然后进行细细地打磨,这个过程和生态系统的扩张正好相反。比如说,合同领域——买卖合同领域——网络买卖合同领域,就是一个不断打磨的过程。老毕你对网络买卖领域的规则还是一抹黑吧?你想想,就阿里而言,河南有多少网店?这些网店每年有多少业务?你不能光研究法律,从合同的角度看,我们阿里的各项规则就是合同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是我们阿里的法律,这个你了解多少?我们为什么要制定这个规则?它解决了什么问题?解决的机制是什么?这些机制合理么?如果你很精通这些,那么你不仅可以代理客户和网店跟对方交涉,跟阿里交涉,你甚至可以帮助我们阿里制定规则,你甚至都可以帮助别人建立自己的网络销售渠道,建立一个新的阿里。你想想是不?”
说到这里,马云已经把棋子摆成一摞摞,互相挤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很不规则的平台。我不失时机地殷勤倒茶,然后指着其中的一摞问道,“我们建立了一个业务单元,但是,北京上海也有这个业务单元。您知道,杭州这个二线城市,律所怎么和北京上海竞争呢?”我看见师傅对我使个赞许的眼色。
马云说,“为什么杭州有阿里,而北京上海没有阿里呢?所谓的竞争,就是你的可替代性问题。这个可替代性,取决于成本和质量。北京的律师跑到杭州做业务,成本肯定比你们高。但是为什么他们有竞争力呢?因为他们的质量比你们好。这个质量取决于什么?作为靠知识吃饭的行业,就是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有些业务,监管机关在北京,北京律师获取信息的能力肯定比杭州强,但是对于有些业务,获取信息主要是在当地,你只要看得准,拥有了先天优势,就会有足够的竞争力。比如,你们做的债券业务、上市业务和并购业务,你觉得哪个更难?”
我说,“目前看是上市业务难。”
马云说,“依我看,并购业务要更难。上市是什么?是按照标准来做,就是做一个样板,让别人来投资。并购是什么?并购就是给别人钱,而且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像这围棋和象棋,围棋的规则比象棋少,其变化就比象棋多,而且更难一些。从逻辑学角度来讲,就是内涵越小,外延越大。既然并购的业务远比上市业务要难,那为什么现在看着并购业务比上市业务简单呢?第一,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还不是真正的法治经济,权力对市场影响巨大,这导致有些并购业务并不是完全依法办事,也不能依法办事,所以,这些并购很多是政府主导下的并购,并不是市场主导的并购。第二,我们目前的并购,多是并购一些快死的企业,而不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企业。就相当于你买一条死牛,你要的是他的躯体,你只要查一下他的皮肉是不是有问题就可以了。如果你要买一头用来耕地的牛,甚至是一头小耕牛,那么你可能要检查一下这头牛几岁了?有没有遗传病或其他的疾病?他平时吃点什么?牛爸牛妈耕地能力怎么样?进而估计他长大了能不能耕地,要吃多少东西,可以耕多少地?这个问题就复杂的多了。说白了,上市就相当于向别人伸手要钱,你按照乞丐的标准化妆一下,在大街上伸手要钱即可,虽然有难度,但终究有人给。而并购就是向别人投钱,没有统一的标准,你在大街上找一个人,给他点钱,然后希望得到回报。你想想,你需要调查多少东西?怎么调查?难度有多大?”
他显然是来了兴致,接着说,“依照我的看法,十八大之后的改革就是在跳一个坎,一旦跳上去了,市场经济就会迅速发展,至少是在一个新的台阶上迅速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必将促使大量的并购业务出现,从政府获取信息将变得更加公平,也就更加次要,而本地的律师由于对本地市场和政策的了解,获取信息的能力甚至比外地律师要高。这种情况下,就看你们的信息处理能力是否比别人强了。老毕,如果我判断的不错,这可能是个大好机遇,你好好擦擦眼睛,决定要不要好好把握啊。”
师傅思考了一下说:“老马,关于信息的处理能力,我有这么点看法,你给提点意见。”师傅不等马云回答,接着说:“信息处理能力,我想首先是团队,其次是经验。团队的问题,我们现在基本是划分了四个层次,技术律师、管理律师、决策律师、战略律师。四个层次分工合作,相互之间通过备忘录等进行信息传递。技术律师驻点,负责阅读材料和处理简单工作等;管理律师负责带项目,起草尽调报告和律师工作报告,就是他这种。”师傅指指我接着说,“决策律师负责解决各个项目上报的疑难问题,最后还要对各个上报的文件进行审核,批准签字。战略律师暂时由我顶着,不过我看你更合适。”
马云说:“我做战略律师?老毕,你没搞错吧?”
师傅说,“是啊,战略律师一定要跳开具体的业务,站在你说的生态系统这个顶端,瞭望整个生态系统和周边的形势,评估生态系统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就像决定一艘船的航向,要有足够长远的眼光啊。”
马云笑了笑说,“你说的这个战略律师,倒是跟我说的阿里的战略决策者有点像啊,这么一说,我还真是挺合适的。你这个分工跟我们有点像啊,其实组织架构这个问题,各个行业都差不多,可以相互借鉴的。我看你们这个团队,合作时间长了,协同作战能力一定很强,绝非临时拼凑可以比拟的。另外,你这个团队的梯级结构,给了年轻律师一个职业规划发展的空间,有利于留住人才。一个团队,就应该是金字塔形的,分层级的,这样才可以自由指挥,也便于控制各种风险。我觉的挺好。接着说说你说的经验问题。”
师傅说,“我们现在做的债券业务,相比较上市业务而言,其尽职调查的要求是简单很多的,但是,我们不能按照这个简单的要求来做。我们是尽可能地按照上市的标准来做债券业务,同时,要了解财务和券商的工作,仔细琢磨财务和券商对行业相关问题的看法,以后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并购业务和上市业务我们也是轻车熟路的。就是说,不要怕做无用功,通过现有业务淬炼将来的业务能力。另外,我看证监会的改革方向,极有可能是向美国现有的体制靠拢,即实行重视信息披露的律师保荐制度,如果真是这样,我想这个机遇不可错过啊。”
马云笑了笑,对我说,“你这个师傅还是很有思想的吧?如果我能把阿里这个生态系统建好,你能把律所这个生态系统建好,我们一定会有个超级团队。不过,老毕,我给你个建议,你也先脱了西装围个围脖吧,和你们的所徽一致,黄蓝相间如何?哈哈。”他抓了一把棋子扔到棋盘上,说,“内涵越小,外延越大。自由的思想需要自由的大脑呼吸,自由的身体需要自由的服装伸展。”
师傅也笑了,指指外面又指指我,说,“快看,下雪了,断桥残雪,一抹斜阳,走,徒儿,踏雪寻梅去!哈哈,雪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郑重提示:本文并非马云先生的真实言论,只是在写作方法上借用了马云先生的口吻。本文仅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言论和观点,作者本人与马云先生并不熟悉,本文不作为马云先生对任何事实发表观点或看法的依据。若有引用,应当同时全文引用本提示。
第五篇:厦门律所破产重整业务心得
福建厦门兰花香律师事务所破产重整心得
前言
2008年底至2010年初一年多的时间里,笔者连续接触了3起破产重整案,即常熟A公司重整案、海沧B公司重整案、C上市公司重整案,或作为债权人的代理人参与其中,或作为管理人的团队成员“管理”重整企业,对破产重整案有不少切身的心得体会。
笔者最大的体验是,破产重整千头万绪, 关涉各方利益至巨,“牵一发而动全身”,而提交重整计划草案的最长期限仅9个月,律所担任管理人,必须统筹兼顾,必须善于借力,既要面面俱到,更要抓住重点,做到纲举目张,确保重整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
心得体会
一、妥善接管、管理、处分债务人财产并使之最大化是前提
之所以裁定重整,在于债务人仍有发展前景,尚有挽救希望,可能是资金链断裂,也有可能是因为下游企业破产受到波及,经营面临困难。这些债务人都还有一定的家底,这些家底是重整的基础。
(一)接管债务人的财产(现有财产)、印章和账簿、文书等资料,调查债务人财产状况,摸清家底,制作财产状况报告(接管财产通常在法院裁定债务人重整之日起最短时间内完成,财产状况报告应快马加鞭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
不少债务人在被接管之前停工停产,场面混乱,或资料遗失,或设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或安全保卫措施松懈、部分财物不翼而飞,或人员远走高飞。接管财产是管理人的第一项重要法定职责,目的在于即时全面掌控和支配债务人的财产,接管后,债务人的财产即由管理人负责管理和处分。管理人必须与债务人及时办妥财产、印章、资料的接管手续,签署《接管清单》等各类接管文件,接管的内容包括:固定资产和实物资产;无形资产;有价证券;尚未履行完毕的合同;债务人的诉讼、仲裁案件的材料;权属证书;印章、证照;财务账册、银行存款凭证等财务资料;债务人银行账户;人事档案;文书档案;其他接管的财产。未接管的债务人财产、资料应当列明清单以及未接管的原因。
管理人应当及时制定有关接管财产、印章和资料的管理、处分、使用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切实采取安全保卫等措施,竭力保证其安全。
如果债务人怠于或者拒绝交出财产、印章和资料,管理人有权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二)妥善管理、处分债务人财产
管理人一方面要尽职尽责妥善管理债务人的现有财产,保证其安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管理人应勤勉尽责地依据法律规定,利用各种合法手段,努力查找和追收债务人财产,使债务人的财产最大化,最大限度地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1、依法最大化债务人财产,管理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及时要求债务人的债务人或者财产持有人清偿债务或者交付财产;(2)按照有利于使债务人财产最大化的原则,对破产申请受理前成立而债务人和对方当事人均未履行完毕的合同及时作出解除或者继续履行的决定;(3)对于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进行交易、放弃债权等损害全体债权人利益的欺诈行为和对个别债权人的偏袒性清偿行为,以及为逃避债务而隐匿、转移财产或者虚构债务或承认不真实的债务等破产无效行为,及时请求法院撤销和否定其效力,追回有关行为人因此而非法取得的债务人的财产或者恢复被处分的权利;(4)债务人有可撤销行为或者破产无效行为,损害债权人利益的,管理人应当依法追究债务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赔偿责任;(5)债务人的出资人应缴而未缴的出资或者抽逃的出资;(6)债务人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利用职权从企业获取的非正常收入和侵占的企业财产;(7)债务人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的损失。这个过程中,可能涉及大量的破产衍生诉讼,如对外追收债权诉讼、请求交付财产诉讼、解除合同诉讼、破产撤销权诉讼、破产取回权诉讼、破产抵销权诉讼。在破产衍生诉讼中,究竟是以管理人抑或债务人为原告或被告,学界争议颇大,实务上也存在诸多困扰,笔者认为,此没有一定之规,须视具体的诉而定,如破产撤销权诉讼,原告为管理人[原告:***(机构名称或自然人姓名、身份),***(债务人名称)管理人],被告列债务人行为的相对人,不列债务人;破产抵销权诉讼,原告为要求行使抵销权的债权人,被告列债务人,同时列诉讼代表人(债务人管理人负责人)。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条“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产还债程序的案件、婚姻关系、身份关系确认案件以及其他依案件性质不能进行调解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不予调解”的规定,管理人参加的诉讼、仲裁案件,法院不予调解,以维护全体债权人的利益。
2、值得特别关注的是银行的单方扣款行为。债务人债务风险显现、资金链断裂的时候,银行通常先下手为强,宣布贷款提前到期,扣划债务人银行账户资金,如常熟A公司重整案中,银行扣划债务人银行存款及其他货币资金达4亿元之巨。银行单方扣款行为,是否需要申请撤销以及能否得到法院支持,不无争议,而管理人未请求撤销的理由通常是该等扣款可以在贷款合同、担保合同或其他相关文件找到法律依据。
3、依照法律规定,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对债务人财产采取的所有保全措施应当解除,执行程序应当中止,管理人应当及时提出申请。
4、停工容易复工难,管理人接管后,根据债务人的具体情况,要想方设法维持或恢复生产,以稳定员工,留住客户,维持市场份额,为重整创造有利条件。
(三)管理和处分债务人的财产需自觉接受债权人委员会的监督
管理人实施的对债权人利益有重大影响的管理、处分行为,应及时向债权人委员会报告,债权人委员依法行使监督职权,有权要求管理人对其职权范围内的事务作出说明或者提供有关文件,管理人应当接受监督,拒绝接受的,债权人委员会有权就监督事项请求法院作出决定。
(四)重整期间,需要注意债务人财产方面的“与众不同”的法律规定
“与众不同”之处见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以下简称“《企业破产法》”)第75条、第76条、第77条,依据该等规定,破产重整程序具有中止破产别除权行使的效力(但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恢复行使);与别除权必须成立于破产申请受理前1年之前不同,允许重整期间债务人或者管理人为继续营业所需的借款设定担保,成立新的别除权;破产取回权的行使受到更为严格的限制(“应当符合事先约定的条件”);出资人不得请求投资收益分配;禁止债务人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向第三人转让其持有的债务人的股权。
心得体会
二、债权申报、审查及债权确认是关键
(一)债权申报期限有愈来愈短的趋势
债权申报期限,自法院发布受理破产申请公告之日起计算,最短不得少于30日,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鉴于《企业破产法》第57条规定管理人编制的债权表应提交第一次债权人会议核查,鉴于提交重整计划草案的最长期限仅9个月,故目前法院确定的债权申报期限有愈来愈短的趋势,以提高重整案件的效率。如C上市公司重整案为45日。再如“五谷道场”破产重整案从立案受理到裁定批准公司重整计划,历时仅106天,其债权申报期限仅为40日。
(二)值得特别注意的几类债权
1、职工债权。依照《企业破产法》第48条第2款之规定,职工债权不必申报,属于免申报的特殊债权。
2、提出重整申请的债权人的债权。因债权人已在申请时提出债权清偿要求和相应证据,无须再申报债权。
3、税收债权。税收债权是否申报,《企业破产法》未作规定,有待立法或者司法解释解决。有学者认为应当申报,有学者主张可以不予申报,“可以考虑由管理人根据破产企业会计账目直接列入债权表,并向债权人公布。利害关系人无异议时,债权即得到确认,有异议时则通过债权确认之诉解决。”[1]海沧B公司重整案中,在重整计划草案表决前夕,突然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税务机关此时通知管理人税收债权数额达600万元之巨,要求补充申报,管理人措手不及,重整几乎因之夭折。笔者以为,法律未像对职工债权那样明确规定税收债权不必申报,税务机关应当按照要求申报债权。管理人亦应与税收机关加强沟通,以便对税收债权心中有数。
4、工程类债权。债务人如有在建工程,或工程竣工但尚未验收、结算,承包人通常会申报工程债权,对待该债权,必须注意以下两点:(1)债权申报数额通常较大,必须慎重对待,通常以工程量审计结果厘定的工程价款,作为债权数额审查依据,存在争议的,以债权确认诉讼的方式解决。(2)依照《合同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问题的批复》、《关于装修装饰工程款是否享有合同法第二百八十六条规定的优先受偿权的函复》等规定,严格审查工程竣工时间、优先权的行使、工程价款的范围,以厘定是否享有优先受偿权;存在疑义的,以债权确认诉讼的方式厘清。
5、诉讼、仲裁未决的债权。大多数债务人被法院裁定重整之际,已是官司缠身,大量诉讼或仲裁案件尚未判决或裁决,债权人可以依据其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主张的债权数额进行申报。因债权尚未确定,依照法律规定,除法院能够为其行使表决权而临时确定债权额的外,不得行使表决权。
6、连带债权。债权人申报的债权是连带债权的,应当说明;连带债权人可以由其中一人代表全体连带债权人申报债权,也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共同申报,但各连带债权人不能分别申报债权全额,以防造成重复申报、重复清偿。
(三)管理人审查债权应当尽最大注意义务
有学者认为:破产管理人对债权申报的真实性的审查仅为初步审查,即主要审查债权证明材料的真实性以及判断债权申报是否具备法律所规定的实体和形式要件等,但既无权利也无能力对债权的真实性进行实质审查。[2]也有学者主张,管理人的审查程序包括形式审查与实质审查,实质审查包括审查债权是否真实存在、是否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债权数额是否正确等。[3]笔者认为,衡诸《企业破产法》第57条“管理人收到债权申报材料后,应当登记造册,对申报的债权进行审查,并编制债权表”之规定以及当下实务上的普遍做法,债权形式审查与实质审查的重担当仁不让地落在管理人的身上,债权人会议核查债权乃至法院确认通常只是走过场。
债权人成百上千,债权种类五花八门,管理人受理债权申报和审核债权是一项非常繁重、难度很大的工作,但管理人必须勤勉尽责,一丝不苟,切实维护债权人、债务人的利益。
“谁主张,谁举证”,债权人申报债权,应当提交证据,管理人必须严格审查债权的真实性、合法性、时效性,必须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对重复申报的债权,要认真甄别,加以剔除;(2)就债权人提出的异议,应当认真复查,或调整、或维持原审查金额;(3)因债务人财务管理混乱、财务资料缺失或债权人提交的证据不充分等原因,致使债权是否真实存在或债权数额无法确定的,告知申报债权人及时提起债权确认诉讼通过诉讼方式确认;(4)就未决诉讼、仲裁案件的债权,其数额与管理人审查债权数额相符的,管理人尽量动员债权人撤诉或者撤回仲裁请求;数额不符的,最终依据生效法律文书确定其数额。
心得体会
三、寻寻觅觅重整方,制定、执行重整计划草案是核心
重整制度之目的旨在通过债务调整,恢复债务人经营能力,使之摆脱困境,获得重生,因此, 复兴企业始终居于重整的主导地位。
依据《企业破产法》的规定,管理人提交重整计划草案的最长期限为9个月。如果未在上述期限内提交,法院依法应当裁定终止重整程序,并宣告债务人破产。职是之故,重整的核心在重整计划草案,重整计划草案的核心又在重整方的寻觅、抉择和确定,相应地,管理人重中之重的职责,就是争分夺秒寻觅、选择、确定重整方,进而制定重整计划草案。
(一)寻觅重整方
重整方不外乎以下四类:一是债务人自身;二是债权人之一部或全部;三是第三人;四是前三类的任意组合。常熟A公司重整案的最终重整方是主要债权人联合第三人,C上市公司重整案是债务人引入本地第三人作为重组方,开展资产重组工作,海沧B公司重整案无第三人问津,债务人自行重整。不难看出,除非对债务人情况相当稔熟,否则第三人对斥巨资参与重整通常持比较谨慎的态度,不愿贸然从事。
寻觅重整方的历程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情形:
1、寻寻觅觅,“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得来全不费功夫,尤其是国有企业重整;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门前冷落鞍马稀,乏人问津。据了解,无人出面重整的情形尚未出现。
不论用什么方式,重整方都必须遵循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选择、确定。
(二)重整计划是最重要的法律文件
重整计划,也称重整方案,是指由债务人或者管理人制定的——以维持债务人继续营业、谋求债务人复兴为目的,以清理债权债务关系为主要内容——经债权人会议表决通过并经法院批准的多方协议。
“重整计划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一是对企业重整措施的规定;其二是对债权债务关系的解决。其中需重点研究的是重整措施问题。为了达到企业再生之目的,各国立法要求在重整计划中全面规定重整措施,如允许无偿或有偿转让全部或部分股权(如向重组者转让),减少或增加注册资本,向特定对象定向发行新股或债券,将债权转为股份,变更、转让营业或资产,进行业务与资产重组等方法。由于重整之目的在于维持公司之事业,而不限于公司本身,故必要时还可采取解散原有公司,设立第二公司,或公司分立、与其他公司合并等方法。”[4]重整措施如此多种多样,管理人应该努力择选最契合债务人的重整措施。
我国《企业破产法》规定重整计划草案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债务人的经营方案(简述经营团队组成、经营计划、经营计划的可行性分析、经营目标等)、债权分类和债权调整方案(简述经法院裁定确认的债权核查情况,并按债权类别介绍各类债权的金额和调整方案,说明债权调整的理由和实施途径)、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简述出资人情况及出资比例,介绍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说明调整的理由和实施途径)、债权受偿方案(简述各类债权的受偿途径和比例,并须特别说明如果不重整,直接进行破产清算,债权的可能受偿比例)、重整计划的执行期限(说明确定重整计划执行期限的理由)、重整计划执行的监督期限(说明确定重整计划执行的监督期限的理由)、有利于债务人重整的其他方案。此外,还应当就一些重要问题,例如债权调整、出资人利益调整、重整后的经营方案等作出说明。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重整计划草案中债务人的经营方案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草案涉及国家行政许可事项的应当获得许可,否则,法院将不予批准该重整计划草案。
制定重整计划草案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从篇幅看,前述3个重整案的草案,多的有50来页,少的也有10来页。海沧B公司重整案之重整计划草案,管理人字斟句酌,数易其稿,其中艰辛,外人难以体会。
(三)制定重整计划草案不能闭门造车
重整计划关涉各方利益至巨,因此制定重整计划草案,千万不能闭门造车,不切实际,而应充分考量草案是否能够得到债权人会议的通过和法院的批准。海沧B公司重整案中,管理人即召开多场座谈会,面对面与普通债权人交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常熟A公司重整案中,管理人注重主要债权人的沟通解释工作,并将草案征求意见稿递交当地银监局,以便其组织相关债权银行讨论。这些举措都为重整计划草案的顺利通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制定重整计划草案需要特别考量的几个问题
1、债权分类分组需考量是否设立小额债权组
按照《企业破产法》第82条等规定,债权人依照债权分类,分为有别除权债权组(担保债权组)、劳动债权组、税收债权组、普通债权组对重整计划草案进行表决,此外,还可设小额债权组和出资人组。此外,有学者认为,“除法律列举的上述组别划分外,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决定设置其他组别,如公司债债权人组、次级债债权人组。”[5]
鉴于重整计划草案的表决规则采用双重标准,即出席会议的同一表决组的债权人过半数同意及所代表的债权额占该组债权总额的2/3以上,鉴于设立小额债权组通常意味着在不损害债权人总体利益的情况下,为小额债权人设定较其他普通债权人更高的清偿比例甚或100%清偿,以利重整计划草案通过,所以,是否申请法院在普通债权组中另设小额债权组进行表决以及小额债权的界定,值得仔细思量。笔者以为,是否设立,取决于债务人的负债结构以及是否有利于重整计划草案的通过,管理人必须对债权表上的债权人数量和各自的债权数额进行认真的分析,进而作出明智的决定,不能因小而失大。
常熟A公司重整案中,鉴于人民币10万元以下债权额的债权人人数超过50%,而债权额占债务人负债总额的比重尚不足5%,从而将10万元以下的债权列为小额债权,列入小额债权组表决,清偿比例为50%,海沧B公司重整案、C上市公司重整案,也针对小额债权设定了更高的清偿比例,最终重整计划草案得到绝大多数小额债权人的赞成。
2、如果享有担保权或者法定优先权的债权数额超过作为担保权或法定优先权的财产价值的,其未受清偿部分,得作为普通破产债权,债权人得以未受优先清偿的债权数额为限在债权人会议上行使完全的表决权。
3、依照破产清算程序所能获得的清偿比例与破产重整程序所获得的清偿比例之比较,以及对债务人的特定财产享有担保权的债权的变现金额等问题,是债权人至为关注的问题,计算方法必须公允、科学,经得起检验和推敲。实务上,管理人通常是聘请会计师事务所或资产评估公司出具资产负债财务分析报告或偿债能力分析报告,对债务人在特定时点(即所谓报告基准日)的清算与重整清偿比例进行“模拟”对比分析。债务人设定担保的特定财产的变现金额也通常是按照资产评估公司在特定时点的评估价值确定。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法院一再宣示其在审查重整计划草案上述内容时,将充分考虑会计师事务所或资产评估公司采用的计算方法是否科学、客观、准确,是否充分保护了债权人的利益,而不会简单地以破产重整程序所获得的清偿比例高于破产清算程序所能获得的清偿比例而草率批准重整计划草案。
4、债权调整及债务受偿方案最为债权人关注
债权调整方案是指每类债权的具体调整计划,包括债权的减少、免除、延期、债权性质的转换(例如,有无担保债权之间的转换)等。债务受偿方案是指对调整后的债权的具体清偿方案,包括清偿债权的时间、地点、方式等。举例来说,常熟A公司重整案中,担保债权就特定财产获得全额清偿、职工债权、税务债权均获得全额清偿、小额普通债权(10万元以下)按50%清偿;其他普通债权10万元以下部分,按50%清偿,超过10万元部分按16.94%清偿。债务受偿期限方面,职工债权、税务债权、小额债权在重整计划生效之日起3个月内一次性清偿完毕,担保债权及普通债权直至2013年年底方能清偿完毕。
心得体会之
四、管理人独立、中立,重整过程透明、公开,充分保障债权人利益是主线
(一)管理人必须独立、中立
依照《企业破产法》的规定,管理人可以是有关部门、机构的人员组成的清算组,也可以是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破产清算事务所,还可以是社会中介机构中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并取得执业资格的人员。如常熟A公司重整案的管理人是律师事务所,海沧B公司重整案是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担任联合管理人,C上市公司重整案是债务人重整清算组担任管理人。不论谁担任管理人,其受法院指定后,就具有独立性,其虽然应当向法院报告工作及接受债权人会议和债权人委员会的监督,但不隶属于法院,也不依附于债权人或债务人,而是必须依法独立履行职责。管理人必须恪守中立,不偏不倚,不为特定利害关系人谋取利益,不屈从于债务人、债权人、重整方甚或政府的压力,惟有如此,才能均衡考量和保护各利害关系人的利益,重整程序方能在公正、公平和高效的基础上顺利进行。
(二)重整全过程必须公开、透明,不能暗箱操作,信息必须及时披露,充分保障各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例如,应当以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方式确定重整方,应当以公允的方式确定债权调整方案;聘请公证人员对债权人会议表决重整计划草案的全过程进行公证,全程摄像,等等。
(三)充分保障债权人利益
在涉及债权人利益的重大事项上,如核查债权、监督管理人、决定继续或者停止债务人的营业、通过重整计划、通过债务人财产的管理方案,必须切实保障债权人的参与权和话语权,在不违背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前提下,尽可能充分尊重债权人的意志。举例来说,依照《破产企业法》第84条的规定,债权人会议表决重整计划草案时,债务人或者管理人应当向债权人会议就重整计划草案作出说明,并回答询问。显然,询问是债权人的权利,回答询问是管理人的义务,固然有些债权人的问题尖锐,造成债权人会议气氛紧张甚或影响其他债权人对重整计划草案的态度,但债权人该项权利应予切实保障,不能忽视,更不能故意省略。海沧B公司重整案、C上市公司重整案均给予债权人充分的询问时间,管理人详细解答,消除债权人的疑虑。
心得体会之
五、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是保障
分工协作、各司其职主要体现在管理人内部以及管理人与聘请的非本专业的其他社会中介机构和人员两个层面。
(一)重整工作千头万绪,工作周期长,短则3、4月,长则8、9月,管理人必须集合精兵强将,投入大量人力,始终保持高昂的士气,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必须合理分工,根据需要设立债权申报审查团队、案件起诉、应诉团队、财务管理团队,生产管理团队等多个团队,以高效因应纷繁的事务,并由专人统筹、协调各团队的工作,确保重整工作井然有序、忙而不乱。
(二)“让专业的人士做专业的事,是现代社会职业分工的一个基本原则。有分工,有合作,这样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能在组织中发挥出水平,工作质量和效率才比较高。”[6]债务人重整,涉及重大资产重组、经营模式选择、引入新出资人等商业运作内容,涉及到诸多专业性问题,而担任管理人的律所,通常不具备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也不擅长商业运作,力所未逮,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可能大包大揽,必须善于借力,在管理人管理营业事务的情况下,应当尽量聘任稔熟情况的债务人的经营管理人员负责营业事务。另一方面,视情况聘用工作人员和聘请非本专业的其他社会中介机构和人员,在自己的有力统御下,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否则,当下,本应由管理人自行依法处理的事务,事无巨细都请示法院,处处依赖法院,法院也是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举例来说,常熟A公司重整案中,管理人(为律所)聘请的非本专业的社会中介机构有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工程项目管理咨询公司、建设咨询公司、工程造价咨询公司、拍卖公司等,此外,管理人还聘用其他律师事务所来因应大量的异地诉讼或仲裁案件。
心得体会之
六、“开弓没有回头箭”及其他
(一)开弓真的没有回头箭
重整过程中,管理人最常用来说服债权人赞成重整计划草案的一句话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如果重整计划草案未获得通过,导致法院依法宣告债务人破产,届时损失最惨重的通常莫过于普通债权人,极有可能血本分文无归。此并非危言耸听,盖因无论是依照《企业破产法》的规定,抑或当下最乐观的学界观点,自破产重整程序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后,真的就没有转圜的余地了。
就破产程序的转换,学者提出《美国破产法典》的规定可资借镜,“在美国,破产清算程序可自由转换为破产重整程序与破产和解程序,但若破产清算程序是从破产重整程序或破产和解程序转换而来则不适用该规则;破产重整程序与破产和解程序也可自由转换为破产清算程序,但二者之间则不能相互转换。”[7]但若破产清算程序中债务人已被宣告破产,则不能将破产程序转换为破产重整程序或破产和解程序。
可见,提出破产重整申请——尤其是债务人自行申请——必须对重整成功有相当的底气,否则可能会“弄巧成拙”,一旦法院裁定终止重整程序,宣告债务人破产,就走上不归路了。
(二)重整不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破产重整制度在我国是一项崭新的制度,它为尚有挽救希望的困难企业,提供了避免破产清算死亡、获得重生的机会,有利于债务人、债权人、出资人、职工、关联企业等各方主体实现共赢,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但是,不可能也不应当通过破产重整制度企图使所有经营失败的企业都避免破产清算。政府、法院、管理人、债务人等竭尽全力,全力以赴,力图促成重整成功,无可厚非,但决不能因之而违反法律规定,决不能以牺牲债权人利益为代价来挽救债务人,对不符合强制批准条件的决不能借挽救企业之名违法审批,必须坚决防止基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利益驱动,利用重整程序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外损害债权人利益,必须坚决防止产生借重整逃废债务的不良后果,一言以蔽之,必须时刻警惕,以免破产重整制度沦为债务人逃废债务的工具。
(三)管理人在重整程序中具有极高的地位,但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很大,责任亦重于泰山,需要有充分心理准备 管理人的压力主要体现在:
1、工作周期长,通常有数月之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并要做到专心致志,心无二用。因为管理人报酬只能分期或最后一次性收取,律所先行支付律师的报酬在所难免,甚至有时还要为陷于财务困境、入不敷出的债务人垫付资金,解其燃眉之急。
2、重整时间最长仅9个月,从被指定为管理人的那一天起,就必须惜时如金,认真掐算时间,必须全程持之以恒,全力以赴,不能虎头蛇尾。
3、破产重整涉及众多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各方矛盾极为集中和突出,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管理人既要承受来自债权人等利害关系人的压力,有时无可避免也承受着重整只许成功的压力,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4、细节决定成败,管理人的各项工作,事无巨细,都必须认真细致。
5、管理人还面临法律责任的压力。若管理人违反勤勉义务和忠实义务,依法须承担罚款与民事赔偿的法律责任。
(四)管理人工作能力亟需提高
目前,我国管理人队伍刚刚建立,尚不成熟,能够胜任管理人职责的律所屈指可数,具备条件的律所应当抓紧时机,加强业务知识和各种能力的培养,把自己锻造成适格的管理人,如此才能很好地履行管理人职责,在企业破产程序中发挥重要的、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