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失地农民的保险问题的调研
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险问题的思考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是农民的命根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失地农民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以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征地给予被征地农民适当补偿后,会安排他们农转非、招工、享受市民、工人的福利待遇,征地后的长远生活基本可以得到保证,因此农民一般能够接受,甚至受到农民欢迎。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变革,政府也无力把农民全部“塞”进企业。由于土地承载着农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的双重功能。一旦土地被征用,其生存和养老的保障尽失。同时由于失地农民中大部分文化和技能素质较低,缺乏竞争力,致使农民失地即失业。现有的一次性货币补偿标准低,无法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失地农民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公平和安定,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广泛关注。
为被征地农民建立完整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的重要性。就目前情况来看,现有的补偿标准只是一个只保生活不保就业、不保发展的不完整的制度体系,长此以往,必然会使被征地农民成为新的城镇贫困群体。虽有部分被征地农民参加了不同形式的社会养老保险,但针对失地农民这群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建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被征地
1农民的安臵问题已经不再是农民的个体风险问题,而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农民群体风险问题。个体风险可以通过家庭或社区的帮助来解决,农民社会保障现状及其原因分析而群体风险却只能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才能化解。当前,如何为被征地农民建立可靠的养老保障机制,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但都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制度体系。从各地建立的制度主要分为四种形式:(1)被征用土地以前加入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种储蓄积累式社会保险模式,基本原则为“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由于这项制度是在农村低生活水平的基础上,以低保障,广覆盖为原则制定的,无论是基金的缴纳,还是养老金的测算都低于城镇的生活保障水平。因此,这项制度并不适用于被征地农民的制度保障。(2)加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施这项制度可以使被征地农民直接融入城镇居民之中,达到相应的生活水平。但实施这项制度却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按现行政策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保费的缴纳期限不能低于15年,这就严重制约了年龄偏大、没有或较少有第二、三产业就业的人员被纳入此项制度的可能。第二,此项制度缴纳的保费标准为职工工资总额的28%,其中企业负担2O%。这就基本排除了没有集体企业或是集体经济,剥夺了被征地农民纳入这项制度的可能。(3)参加商业保险。由于商业保险的营利性,这项保险只能覆盖有限的高收入群体,而缺乏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增长机制。(4)建立社区式的农民退休制度。少部分地区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建立了农民退休制度,但这项制度需要强大的集体财力作为后盾,在现阶段只有极少数乡村能够实行,而市场的风险也严重制约着这项制度的存在与发展。以上的四种形式,也仅仅是少部分地区所建立的保障制度,在大部分地区,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建立适合于被征地农民的、系统的社会保障制度已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三)被征地农民经济收入不稳定,生活水平呈现下降趋势。被征地农民失去土地后,主要以灵活就业为主。他们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种征地安臵补偿费,为一次性收入;二是固定工资收入,主要通过政府安臵、村办企业用工、征地企业用工、乡镇企业用工等方式获得就业岗位和固定工资收入;三是集体补助,极少部分条件好的村,对本村村民发放生活补助;四是自谋职业收入,这是被征地农民收入来源的主要方式;五是少量房屋出租,这部分人主要集中在市区;六是被征地后“农转非”生活特别困难的居民,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这部分人群只占一部分;七是已经参加城镇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被征地农民开始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这部分人群在失地农民中不足1%;八是利用剩余土地经营农业收入。总之,对大部分被征地农民而言,失去土地就失去了最根本最稳定的就业岗位,在其
他岗位的竞争上基本处于弱势地位。据调查,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呈现出“先高后低”特征,对大部分人群而言,在土地被征用之初,在一次性征地收入的支撑下,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生活水平出现很大差异,特别是以土地经营为主、文化程度较低、社会转型能力较差.消费没有计划的被征地农民,生活逐步陷入贫困。
加速建立失地农民权益保护的法律援助制度。失地农民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当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没有能力运用行政救济途径所需的各种成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首先要求失地农民的权益保护不能因经济状况而受到影响。这就要求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时必须为失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是社会弱者接近法律、实现其行政救济权的重要保障,它可以通过提供法律帮助的形式,以确保失地农民在其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具有平等的接近法律、寻求保护的能力。当前,失地农民成为城镇劳动力的重要补充和城乡企业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用人单位招用失地农民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并严格履行合同规定条款,建立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健全适应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社会保险制度。完善现行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办法,使失地农民也能与城镇职工一样实现“不论你在那里干,养老保险接着算”;用人单位必须按规定给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按时缴纳社会保险费,不得降低缴费门槛,损害失地农民的合法
利益;用人单位必须按时支付农民工的工资,对无故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行为,必须严厉处罚,确保农民工的工资按时足额支付;加大对非法职业介绍机构的打击力度。对从事坑蒙拐骗的非法职业介绍机构要坚决取缔和严厉打击,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
第二篇:失地农民调研
关于金塘社区失地农民情况的调查报告
近几年来,我县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建设翻天覆地,这必然需要大量的土地为依托,这是每个城市发展的必然轨迹。那么,我县失去土地的农民现在生活怎样?他们能不能获得工作机会?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如何?为此,利用在金塘社区开展“三送”活动的机会,笔者对该社区失地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现就调查情况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一、失地农民的现状
被调查的金塘社区八个村民小组145户农户家庭人口为486人,其中劳动力214人。调查户家庭原有耕地共43亩,被征用耕地将近42.36亩,现有耕地0.64亩,现人均耕地0.0013亩。145户农户中,征地后收入增加的约61%,收入减少的约39%。在214人劳动力中,外出务工的约82.9%,从事第二、三产业的约13%,赋闲在家的约4.1%,无从事农业生产人员。
1、总体上征地后调查户收入和支出均高于征地后
征地后,调查户年人均纯收入为2742元,比征地前增长约6.7%;征地后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745元,比征地前增长3.5%。从调查情况看,征地对多数农民来说是机遇,对少部分农民是困扰。土地被大量征用以后,打破了农民多年来的劳动习惯和生活习惯,从思想意识到生活、生产方式等方面有些“无所适从”,在短期内成为突发性转轨对象。在当前整个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土地被征用,意味着农民失去了基本的生存保障,种田无地、就
业无岗、低保无份。多数农村劳动力必须离开土地,在农业之外重新寻找生活出路。金塘社区失地农民地处城郊结合部,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园区入驻工厂企业逐年增多,农民找到工作的机会比较大,务工的人数比较多;失地农民接收信息比较多,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的成功率比较高。部分失地农民利用征地补偿费开小商店、餐饮店经商,增加收入的门路比较多。总的来看,由于农业比较效益差,经商务工的收入均比务农高,失去土地后农民总体上收入有所增加。
2、约有四成调查户征地后收入减少
其减收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一些家庭主要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不能找到工作;二是一些家庭人口多,子女尚小、劳动少,吃饭人多挣钱人少;三是有些家庭长期有人患病,吃药看病花去大量的钱;四是经营第二、三产业失败。这些家庭,失去土地后收入普遍降低。
3、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多,从事农业人员少
二、失地农民存在的困难
1、耕地被征用,部分以种田为主农民的收入影响较大。一部分农民一直以来都是以种田为生,没有其他技能,失去土地或土地减少,收入便骤减,生活陷于困难。大部分农民耕地全部被征用,日常的生活开支全靠在附近打打工。另一方面,耕地大量征用后,剩下耕地很少,农民弃之可惜,耕之效益又低。有的农户说:“要征地最好全部征完,剩下耕地不多不少不知办啥好。”
2、农民就业非常困难。就目前来看,有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处于就业不充分状态,就业压力大。从无业农民情况看,失地的中老年
农民失业率比较高。具体分析:一是就业岗位有限,失地农民就业难。二是受下岗职工和外地来的打工者的冲击,就业岗位越来越激烈,加上无地农民对工作挑肥拣瘦,这与外地农民工“肯吃苦,低报酬”的优势形成鲜明对比。三是农民素质低,尤其中老年农民素质更低,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更难。由于文化程度低,掌握新技术难度较大,就业困难重重。目前全村大多数失地农民主要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行业,如建筑业。
3、教育支出大,部分农民不堪重负。调查农户中大多数家庭有两个小孩同时在上学,读中专、大专、大学的开支更大,农民靠本身的收入很难维持,只有向亲戚朋友借债。
4、缺乏发展资金。部分农民在征地后有意去做小生意或发展养殖业、种殖业,但苦于没有资金,未能实现。有的失地农民缺乏长远打算,往往在短期内把有限的安置费消费完,从而出现“坐吃山空”的现象。
三、失地农民的心态和期望
1、认为土地是生活的保障,部分农民失去土地后心里较虚,担心以后没有退路。有些农民尽管目前生活还过得去,但由于打散工收入不稳定,担心以后的生活问题,希望有比较稳定的工作维持生活。
2、普遍认为征地款偏低。征地是国家建设需要,农民是支持的,而且多数农民认为征地对于他们来说暂时是有利的。但认为征地补偿款偏低,他们说土地是子孙后代的命根子,征地以后农民缺地又缺钱。
3、希望政府着力解决医疗和教育收费的问题。他们希望政府加快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在医疗方面给予有困难的失地农民适当照顾。
4、切实帮助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和创业。不少失地农民就业困难,建议政府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对失地农民政策倾斜。希望农村金融机构能放宽信贷条件,降低贷款门槛,帮助农民自主经营。
四、对策建议
随着我县城镇化进一步发展,土地征用仍然不可避免,失地农民队伍将越来越大,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切实关注失地农民问题。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必须综合考虑,统筹兼顾,既要有利于开发建设,又要从保障农民的生活需要出发,还要从保障农民长远利益出发,探索制定深化体制改革的政策,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出路问题,以维护社会稳定。
1、建立医疗、养老社会保障机制
建立失地农民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其资金筹措应按国家、集体、个人及市场征地主体“四个一点”的思路解决,明确各类征地主体无论作何种用途的土地征用,均应在土地收益中留出一块作为农民失地后的社会保障金,并专户储存、专门机构管理。引导农民从土地补偿资金中拿出一点,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补贴一点,政府从经营土地收益中拿出一点,购买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除此之外,还应在补偿和分配上予以保障,一是退休年龄段农民因其已基本丧失劳动力,安置补偿标准应适当提高。二是应考虑土地增值部分农民也有权享受,要探索新路子,逐步实现让失地农民以多种方式比较持久地参与被征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
2、建立教育培训保障机制
重视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一是加大以职业技术、岗位技能为重
点的就业培训,提高失地青壮年农民转岗就业能力,建立健全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多层面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网络体系。二是对农业结构调整后的农村富余人员和失地农民进行现代市场经济知识和转岗再就业技能培训;三是把失地农民的培训工作纳入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体系。
3、建立再就业创新机制
农民市民化的重要前提是农民就业社会化、非农化和充分化。顺利实现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生活来源,加快其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保证。应按照市场化原则,制定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平等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引导和教育失地农民转变观念,破除等、靠、要思想,提高自谋职业、竞争就业的自觉性和能力,积极主动地参加市场化就业。对吸纳失地农民达到一定数量的二、三产业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对失地农民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对消化失地农民、促进失地农民就业为主而兴办的二、三产业,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
总之,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保障问题上要通盘考虑,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有机结合,双管齐下,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使我县农村经济尽快融入市场经济发展的良性轨道,加快我县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步伐。
执笔人:王华容
第三篇:失地农民问题
失地农民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农民不可避免
地要失去部分承包土地。有史以来,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唇齿相依,谁也
离不开谁;农民精心耕耘土地,土地则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农民。但是,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必须把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剥离出来。
失地农民是一个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社会
现象。土地是农民一切生存的希望和资本,扮演着生产资料和社会保
障的双重功能。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耕
地被征用,产生了数量众多的失地农民。
土地被大量征用以后,打破了农民多年以来的劳动习惯和生活习
惯,多数农村劳动力必须离开土地,在农业之外重新寻找生活出路。
失地农民主要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农村企业相对较多,农民
找到工作的机会比较大,务工的人数比较多。另一方面,失地农户的村庄多处于县、镇边缘,外来人口多,接收信息多,发展农村二、三
产业的成功率比较高。部分失地农民利用征地补偿费,开小商店经商、建房屋出租或买车辆搞运输,增加收入的门路比较多。
目前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耕地被征
用,农业收入减少。如非农就业不顺利则家庭收入减少,是不少失地
农民都遇到的问题。一部分农民一直以来都是以种田为生,没有其它
技能,一旦失去土地或土地减少,收入便骤减,生活陷于困难。失地
农民就业受外省劳动力冲击。江西省每年有上百万外来人口,外省民
工对江西的经济建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对本省农业劳动力的转
移也形成了一定的障碍。外省民工普遍文化水平较高,年纪轻,能吃
苦,工资要求低,本地失地农民中年龄偏大的几乎没有竞争力。不少
农民失去土地之后无地可种,富余劳动力增多,但是找工作很不容易;一些中年人甚至年轻人也找不到土作,只能赋闲在家,无所事事也没有什么收入。教育支出大,农民不堪重负。调查农户有的家庭有两个或以上的小孩同时在上学,有读中专、大专的开支更大,农民靠木身的收入很难维持下去,只有向亲戚朋友借债。教育收费实行“一费制”后学费的确有所下降,但是伙食费、住宿费、补课费等却相应地提高了,结果支出还跟以前一样。缺乏发展资金。部分被调查农民在征地后有意去做小生意或发展养殖业,但苦于没有资金,未能实行。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省土地征用仍然不可避免,失地农民队伍将越来越庞大,问题会越来越多。必须关注失地农民问题,避免上访告状加剧,防止出现新的贫困源,保证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定。
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受侵犯。保证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才动用征地权。政府不能利用国家或政府的强制力专门为一般营利企业去取得土地。政府只有为“公共目的”才动用强制性的征地权。为了防止滥用公共目的征地,对政府强制性取得土地要有严格限制,对征地目的和范围都有严格的界定。
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一是目前的现状中,我国并不是按土地的实际价格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而是按征用土地的原用途进行补偿,以征地前耕地若干年的产值为标准,征地补偿费明显偏低,这不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不利于保护耕地。被征用土地本身的赔偿应根据其最佳用途估价,农村土地转变成非公益性建设用地后土地迅速增殖,但征地部门给予农民的补偿只是土地价值的小部分,更多的收益落入政府或企业的腰包。二是土地征用补偿应引入市场机制,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以农民征地
补偿费全部进入社保后能领到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为参照来提高补偿标准。三是对农民给予公平的补偿。为了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征地补偿必须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依据,不能以侵害农民利益为代价降低建设成本。
多渠道对失地农民进行妥善安置。一是农业生产安置。征收城市规划区外的农民集体土地,应当通过利用农村集体机动地、承包农户自愿交回的承包地、承包地流转和土地开发整理新增加的耕地等,首先使被征地农民有必要的耕作土地,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二是重新择业安置。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向被征地农民提供免费的劳动技能培训,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在同等条件下,用地单位应优先吸收被征地农民就业。三是入股分红安置。对有长期稳定收益的项目用地,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与用地单位协商,可以以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入股,或以经批准的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通过合同约定以优先股的方式获取收益。四是异地移民安置。本地区确实无法为因征地而导致无地的农民提供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在充分征求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意见的前提下,可由政府统一组织,实行异地移民安置。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点, 应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建立健全被征地农民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的基金可采用政府出资一部分,征地补偿款中筹集一部分,失地农民所在村组织出资一部分的形式。
第四篇:关注失地农民问题
关注失地农民问题-保障失地农民权益
方忠敬
●当前我国失地农民的总数已超过4000万人,而且每年还以200多万人的速度递增,多数面临着“种粮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等生计问题。
●产生问题的原因:征地制度不完善,补偿标准偏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失地农民长远生计和基本保障不落实;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备,失地农民就业难。
●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加强失地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积极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加快发展经济;建立健全土地补偿机制。
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征用农村土地的面积越来越大,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和长远生计、基本保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一、目前失地农民的存在问题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对大多数农民来说,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据国土资源部统计,每征一亩地,将造成1.4个失地农民,当前我国失地农民的总数已超过4000万人,而且每年还以200多万人的速度递增。这些失地农民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劳动技能较弱,多数面临着“种粮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等生计问题。一是就业难。失地农民就业问题非常突出,调查显示18—25岁的失地农民中,无业者或找到不太满意工作者占到近九成,特别是一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劳动技能的纯农户,更是弱势群体,基本生活难以保障。二是社保力度弱。我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已经起步,但
总体滞后,力度脆弱。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没有完全落实, 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不足三成,参保的门槛很高,而享受的标准又很低。参加者中不满意的达三分之一。三是生活水平下降。超过半数的失地农民与征地前比较生活水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国家统计局对近3000家农户调查显示,耕地被征收前年人均纯收入平均为2765元,征收后下降了26元。而且土地征收后,大多数农民增加了三项生活支出。使不少被征地农民生活负担有所加重。一些失地农民已成为贫困人口。据调查,在东部某省历年累计200余万失地乡村人口中,有30万人左右是失地贫困人口。中西部地区问题更为突出,西南某省20%的失地农户仅靠土地征用补偿金生活,25.6%的失地农户最急需解决的是吃饭问题,24.8%的失地农户的人均纯收入低于625元,处于绝对贫困状态。四是群众情绪低落。土地可以说是农民的“生命线”。失去土地之后,许多农民的生计、生活成了大问题,形成了“生活难、就业难、入保难”。许多原本较为富裕的农民,特别是那些中老年的、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在失地、失房、失业后,情绪低落、怨声载道。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征地制度不完善,失地农民补偿标准偏低。按照现行的征地制度,农民的补偿原则是以“土地原用途”为依据,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偿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主要的前两项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这一补偿办法忽视了两个问题:一是被征地多为城郊农村,而这些地区的农业多为包括生态农业、精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在内的现代都市农业,其土地的产出价值远高于普通的粮食、蔬菜价值。二是这一补偿办法忽视了土地的增值部分。我国大部分土地以拍卖的方式出让,拍卖价格基本都在百万元以上,而村集体拿到的补偿款一般为3万—5万元,农民拿到的,只一万元左右。
(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失地农民长远生计和基本保障不落实。土地不仅是农民的谋生之本,而且是其生存的基本保障。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制度性障碍,在我国农村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情况下,失去集就业、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功能为一体的土地,农民也就失去了基本生活保障。一次性的低标准的土地补偿费根本无法解决失地农民长远的生计问题,更无法解决他们的医疗、失业、养老等保障问题。一旦土地补偿费花完,他们将陷入窘迫境地。
(三)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备,失地农民就业难。我国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较低,谋生技能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弱。一下子离开了千百年来熟悉的土地,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他们变得无所适从。因此,需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使他们拥有一种谋生的手段,能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近年来,政府在农民职业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农民自觉接受教育培训意识薄弱,居住分散无法就近获得培训,缺乏廉价甚至免费培训等原因,部分失地农民还是难以得到教育培训的机会,因而影响他们的就业。
三、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
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必须综合考虑,统筹兼顾,既要有利于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又要从保障农民的生活需要出发。要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出路问题,以维护社会稳定。为此,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失地农民社会安全网。在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中,农民作为一个社会弱势群体,被排斥在正规的社会保障之外。笔者认为,首先政府和用地单位要从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失地农民长治久安的高度,充分认识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要设身处地为失地农民多考虑,在执行征用地政策上,给农民的补偿标准能执行上限的决不要执行下限,能求高的不要求低。在此基础上,动员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大病
医疗保险等,将被征地农民安置补助费,按照统一进入社会保障的办法,划入劳动部门“社保”专户,统一用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险统筹和生活补助。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既要有别于城镇职工基本养劳保险和其他社会保险,又要考虑与城镇职工基本养劳保险和其他社会保险相衔接。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关键要落实保障资金。本着“群众能接受,政府能承受”,则采取“政府出一点、集体补一点、个人缴一点”予以筹集。要按照“政策引导、适当补贴、农民参加”的原则,宣传引导被征地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医疗问题,防止农村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第二,加强失地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目前,要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投入力度,不断扩大培训规模及资金支持,满足农民对培训的需求。同时,要有针对性地为农民提供培训,在培训前,根据农民的需求设计符合实际需要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要围绕当地农业结构调整、生产技术等开展培训,要坚持以“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方针,不断拓展培训机制,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提高农民的各项技能,特别是针对用工单位需求和农民的需要,进行“订单式”和“菜单式”培训,切实增强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和专业技术素质。
第三,积极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建立再就业创新机制。要争取和落实失地农民优惠政策,构建符合城乡统筹就业要求的就业管理制度。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彻底取消限制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歧视性政策,对吸收失地农民的企业,应享受安排城镇下岗人员的有关税费优惠政策。同时要加大扶持力度,帮助失地农民创业发展。在失地农民群体中,有一部分人头脑灵活,具有经商致富的能力。为此,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给政策、给教育、给培训、给贷款,帮助这些失地农民创办个体私营企业。对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农民参照下岗失业职工的办法,发放“再就业优惠证”,享受与下岗失业职工同等的再就业优惠政策。同时,享受新办企业和小额贷款担保的优惠政策。第四,加快发展经济,增强经济实力。发展是第一要务,就业的基础是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经济实力增强了,才能为失地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使他们安居乐业。为此要大力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实践证明:
二、三产业在解决劳动力就业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同时要大力发展外向型企业,强调这些企业要最大限度地优先安置失地农民。
第五,建立健全土地补偿机制,确保失地农民长期受益。为了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征地补偿必须以土地市场价值为依据,不能以侵害农民利益为代价降低成本。按照一定要维护好群众的利益、一定要严格依法办事、一定要注意节约土地“三个一定要的原则”,严格土地征用,并且始终坚持“凡征必补、补必到位”,对土地补偿标准、补偿款的发放、兑付时限都做出具体要求。明确规定,凡是对农民土地补偿款不能及时足额到位的项目,一律不准开工建设,确保土地补偿金及时足额拨到农民手中。要防止补偿安置费用的截留、挪用和滥用。同时为避免有限的补偿金短期内被“吃光分光”。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积极探索经营土地补偿金的路子,把土地补偿金留在村集体作为开发建设资金,通过村民入股、合作开发等形式建设标准车间向外出租的方式,让“死”钱变“活”,“小”钱变“大”,实现了土地补偿金的多次增值,让失地农民获得了长期稳定的收益。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农民富才能全民富,农业兴才能百业兴,农村安才能天下安。三农问题说到底就是土地问题,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最可靠的社会保障。切
实做好三农服务工作、特别是做好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是推进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力保障。
作者系湖南省双峰县老科协高级农艺师
第五篇:XX县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调研报告
XX县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
调 研 报 告
被征地农民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妥善解决他们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是劳动保障部门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为了解相关情况,研究解决思路,日前,我对安乡就此问题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被征地农民数量增长迅速,现行的征地安置补偿办法难以向他们提供有效的生活保障
从1993年至今,随着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规模的迅速扩张,安乡非农建设征地达五百多亩,形成被征地农民3万多人。据估计,今后10年,我县还将有10万农民部分或全部失去土地。XX县城城郊是XX县近年来征用农用地数量较大的地方。该城郊现有人口近8万,其中农业人口6.8万,耕地面积346公顷,人均占地1.18亩。近年来,该地方被征用土地达7115亩,被征地农民为6998人。随着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化的不断进程,今后几年县城周边地区被征用土地的农民数量还将呈上升趋势。
根据《土地管理法》,国家建设征用土地要给予经济补偿,并妥善安置被征地人员。《土地管理法》这一法律确立的征地补偿办法,包括补偿费的构成、标准等从那时起一直延用到今年。但《土地管理法》颁布后的近2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长期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带动土地价格一再上飏,对被征地人员的安置成本也大幅上升。按照前述方法计算的征地补偿费,不仅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而且严重脱离土地的市场价格,使广大被征地农民产生极大的被剥夺感,加上部分地区征地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缺点,由此引发的矛盾十分集中和突出。此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尚属有效的划地安置、就业安置等安置办法,受我国人均耕地面积锐减、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等因素影响,现在已经不再适用。而其他安置措施,如货币安置、入股分红、社保安置等,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在很多地区实际上根本无法操作。2004年11月,国土资源部调高了部分地区的征地补偿标准,规定最高可达到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征地补偿费偏低的矛盾,但仍然不能满足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的需要。
从安乡的情况看,粮食产量较高的地区,正常年景每亩地一年可收入800元左右。按此计算,征一亩地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合计可达8000-12800元,即使按30倍的标准从高计算,也仅为24000元。少数地区如县城近郊区等,因为土地价格较高,征地补偿费也相应较高。如深柳镇,征用一亩地的补偿费可达5-10万元,但这样的地区毕竟只是少数,大部分地区的征地补偿要低得多。据XX县对255个被征地的纯农户进行的典型调查,他们于2002年获得的征地补偿,按当地物价水平计算,仅能维持2年6个月的基本生活。近年来,有关政策虽然鼓励通过重新择业等途径安置被征地农民,千方百计拓宽安置渠道,但由于资金不足,被征地农民的有效安置率较低。
目前,XX县被征地农民中,除少数得到有效安置外,大多数成为务农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人员”。他们失去了土地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和生活来源,但同时却又享受不到政府和社会提供的制度性的就业扶持和社会保障,不少人主要靠着有限的征地补偿费维持生活,结果是坐吃山空,当前生活水平下降,长远生计没有着落,成为比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城市低保人员更为弱势的社会群体。
二、XX县探索以养老保险为重点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做法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XX县被征地农民已经成为一个人数颇为可观的特殊社会群体,不少人被征地后得不到妥善安置,生活今不如昔。群体性上访事件频繁发生,对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为了缓解因征地引发的各种矛盾,在缺乏全省统一政策的情况下,XX县制定、出台了一些保障被征地农民生活的临时性措施。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允许被征地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组织、鼓励被征地农民建立社区式的农民退休制度等几种做法。这些尝试性的措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因在农民个人承担费用的份额、待遇水平、进入门槛等方面没有充分考虑被征地农民的特点,受到被征地农民的冷落,覆盖的人数很少。
近年来,XX县被征地农民人数急剧增加,他们被征地后的补偿和安置涉及的问题、矛盾很多,成为县政府关心的热点问题。从2002年开始,XX县探索建立适合被征地农民特点的生活保障制度,以解决他们最为关心的老有所养这一长远生计问题,以此作为建立被征地
农民生活保障的长效机制的突破口。几年来,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较好效果。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测算、论证,由劳动保障、财政、国土资源等部门联合起草了《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操作办法》。这个操作办法体现了土地换保障的思路,主要利用征地补偿费、土地出让金解决农民的参保资金问题,建立适合被征地农民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制度的主要内容是:
1、保障对象和形式。被国家依法征地后,人均农业用地不足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农民,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可参保。被征地时已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可一次性交足养老保险费用,并按月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被征地时已达到法定就业年龄尚未达到退休年龄的人员,应一次性或逐年交足养老保险费用,待达到退休年龄后按月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被征地时未达到法定就业年龄的人员,按规定一次性发给征地安置补助费。
2、基金筹集。按照国家、集体、个人三方分担的原则筹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费。其中,个人负担部分不超过30%,从个人获得的征地安置补助费中抵缴;集体补助部分不低于40%,从土地补偿费中列支;政府承担部分不低于30%,从土地出让金中列支。
参保人员个人缴纳部分和集体补助部分记入个人帐户,政府承担部分形成社会统筹基金。参保人员死亡的,个人帐户基金可以继承。参保人员享受的养老保险金按基金筹集比例从个人帐户和统筹帐户中支付。
三、统筹规划,立足长远,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
题
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在实现工业化和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我国在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长期积累的城乡发展不平衡等深层次矛盾的特殊反映。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可以极大地促进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否则,就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制度“瓶颈”。农民被征地后生活缺乏保障,并不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本身造成的,其真正的原因,一是国家征地对农民补偿不到位,征地补偿费不足以“置换”农民通过土地得到的收益和安全感;二是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差距太大,农民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主要依靠有限的土地维持生计,一旦失去土地,就会陷入生活无着的状况。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的基本思路是:统筹规划,源头调控;完善产权,规范征地,补偿到位;转换身份,扶持就业;国家补助,多方负担,基本保障。
1.统筹规划,源头调控。政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合理制定城市发展规划。要统筹考虑城市规模扩大所能吸纳的新增人口、增加的就业岗位,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征用土地计划。要从源头抓起,将被征地农民的安置方案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妥善安排好被征地农民的出路。被征地农民的安置资金、社会保障资金不落实的,不能安排征地。
2.完善产权,规范征地,补偿到位。赋予农民更为完整的土地权利,使《土地承包法》规定的农民土地承包权、转让权等权益落到实处。可以考虑将农村土地的控制权下放给农民,让农民直接参与到
征地谈判过程中,自己维护自己的利益。二是规范国家的征地行为,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经营性用地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让农民通过市场交易直接受偿。对公益性用地继续由国家征用,但应以市场价格为基准对被征地者进行补偿。这样做,能够将经济发展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的相当一部分,通过市场交易转移到农民手中,同时又可以有效地避免一些地方政府通过支付低价补偿费的方式强行征用农民的土地,有利于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
3.转换身份,扶持就业。全部或基本失去土地的被征地农民,其身份应转换为城镇居民,并在子女就学、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其他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对进入城镇就业的被征地农民,政府要提供职业培训、职业指导等公共就业服务,给予必要的就业扶持。
4.国家补助,多方负担,基本保障。一是通过土地换保障,建立适合被征地农民特点的社会保险制度,逐步让广大农民享有最基本的社会保障。要抓住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土地价格较高这一历史机遇期,主要依靠转让土地的收益,建立起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让农民通过出让土地使用权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二是以国家补助的方式,鼓励有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让广大被征地农民享有的社会保障更加广泛。三是适时推出惠及全体公民的社会保障项目,如覆盖广大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缩小城乡居民享有的社会保障差距,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