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失地农民生活状况调研情况汇报doc
失地农民生活状况调研情况汇报
州委第七次党代会刚刚闭幕,江书记就亲临景洪市曼景兰居委会的六个居民小组对失地农民生活状况进行调研。这不仅是对景洪市广大失地农民群众的关心,也是贯彻落实州委第七次党代会精神的实际行动。现将景洪市失地农民生活状况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失地农民现状
(一)基本情况。伴随着景洪发展,景洪城区的土地被大量征用。据统计,从1990年至2011年9月,允景洪街道办事处的嘎兰、曼各、曼景兰3个居委会13个居(村)民小组共有18767.05亩土地被征用,涉及2131户8048人。1990年3个居委会共有1398户、5778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80元,景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4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82元;2010年发展到2131户、8048人、人均纯收入达4455元,景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72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036元。失地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靠房屋出租收入,部分失地农民以经营餐饮、种养殖业增加收入、以低保等保障性收入维持生活。据统计,截止2011年9月,嘎兰、曼各、曼景兰3个居委会13个居(村)民小组共有1175户建盖出租房11218间、宾馆119栋,折合235983平方米,每月租金收入达389.4万元,每平方米每月收入为16.5元。享受城市低保的达347户,978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部分失地农民通过自主创业勤劳致富,有的通过建盖出租房增加收入。失地农民的生存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就业难,创业更难。农民失去土地后,客观上需要从农业转向其他行业。但由于大部分失地农民文化偏低、年龄偏大、没有技能,创业和就业难;另外,由于择业观念的影响,高不成低不就,技术要求高、工资待遇好的岗位做不了,工作环境差、劳动强
该居民小组正常用电,且不受双方法人代表的换届所影响。随着发展原安装的变压器已不能满足居民生产生活用电,要求更换大容量变压器。
允景洪街道办事处与市供电公司已达成共识,待下一步确定具体安装位臵和线路走向后尽快解决。
(二)曼景兰居民小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2009年州人民政府„2009‟36号文件明确规定,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收缴费用由个人承担60%,政府承担40%,由于参保门槛高,参保基数大,失地农民无力承担,目前,三个村改居中仅6人参保。要求个人承担40%,政府承担60%。
建议:请州政府对36号文件再议。
(三)曼景兰居民小组失地农民房产证办理问题。由于所有居民均为失地农民,没有任何技术和文化,只能建盖出租房来维持生计,要求办理居民房产证。
城中村失地农民建盖的房屋多数没有按有关规定办理过建房手续,大都属违章建筑,按照现有的政策,不能办理房产证。
(四)景兰新村建设问题。景兰古城项目建设与交警一大队住宿区征地拆迁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项目难以推进。
经过协调,两个开发商已达成共识,签订了合作开发协议,可有序推进项目建设。
(五)曼景兰居民小组大沙坝土地征用遗留问题。沧江新区建设指挥部在大沙坝征地时由曼景兰居民小组大会通过,按照每人0.33亩(共96.6亩)土地同自留地每亩20万元标准进行补偿。同时,居民大会同意了沧江指挥部提出96.6亩土地暂按每亩15万元进行补偿,到曼景兰新村(曼景兰古城)立项建设时按每亩5万元进行补偿。目前,曼景兰古城已立项开发建设,但补偿款至今未兑
(2002)西执字第5号裁定,被执行人西双版纳州傣乡大酒店在判决生效前(即2001年8月8日前)出租的房屋,租房合同按照执行和解协议有效继续履行;在判决生效以后(即2001年8月8日后)出租的房屋,租房合同按照执行和解协议无效不予履行,出租的房屋由申请人收回使用。但民事裁定生效后曼景兰居民小组一直难以收回使用。
拟由市政法委报告州政法委协调州法院解决执行难问题。
(十一)曼听居民小组土地出让遗留问题。1998年1月5日,曼听居民小组根据西双版纳第二次旅游办公会决定,将坐落在曼听公园内水面35亩,旱地11亩共计46亩土地出让给市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曼听公园,使用年限从1998年1月6日至2048年1月6日。土地出让金每亩每年按3350元计算,每年曼听公园应支付给曼听村土地出让金154100元,每五年作为一个阶段土地出让金增加3%,即每亩增加100.5元。第六年后每亩应付3450.5元,按46亩计每年应付土地出让金为158723元,每亩五年增加基数100.5元不变。但到了2002年1月,曼听公园重新签订了经营协议书,土地出让金每年按照门票收入的5.5%提交给曼听居民小组。随后5年居民小组每年土地出让金仅为4—7万元不等,5年累计共收取土地出让金共303509.87元。但按照1998年1月6日签订协议,曼听居民小组可收取土地出让金793615.00元,5年村集体收入减少了490105.13元。
由景洪市城市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近期与曼听居民小组进行账目核对,并及时兑付。
(十二)曼听居民小组土地征用补偿问题。西双版纳度假区管委会征用的1346.99亩土地(每亩15万)共20,2048,500元,但度假区管委会没有按照协议履行合同,只支付了其中的4,0000,69.87亩,旱地32.67亩共计102.54亩土地出让给市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曼听公园,使用年限从1997年9月4日至2047年9月4日。土地出让金每亩每年按3350元计算,每年曼听公园应支付给曼龙匡居民小组土地出让金343522.4元,每五年作为一个阶段土地出让金增加3%,即每亩增加100.5元。第六年后每亩应付3450.5元,按102.544亩计每年应付土地出让金为353829.07元,每亩五年增加基数100.5元不变。但到了2003年4月,曼听公园重新签订了土地合作经营协议书,土地出让金每年按照门票收入的9.5%提交给曼龙匡村。14年累计共收取土地出让金共2,614,991.22元。按照1997年9月4日和2003年3月30日以及2007年7月6日签订协议,曼听公园应支付土地出让金4943296元。但12年累计未按合同支付给曼龙匡村土地租金2328305.09元。
由景洪市城市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承诺近期与曼龙匡居民小组进行账目核对,并及时兑付。
(十六)曼么龙居民小组土地遗留问题。2008年,在沙河新区征地中已按30%返预留居民小组140亩作为新村建设用地,但未给予办理建设用地相关手续。
报请沙河新区建设指挥在建设时明确140亩预留地块,办理手续。
(十七)曼么囡居民小组建设用地遗留问题。随着景洪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曼么囡居民小组稻田、橡胶地共1100亩土地全部被收储,已成为完全失地农民。要求按30%预留350亩作为新村建设用地。
市人民政府责成引水入城指挥部解决,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十八)曼么囡居民小组村内道路硬化问题。曼么囡居民小组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长期以来无法对1600米入村道路进行硬化,已破烂,经济效益逐年减少。由于村集体收入少,要求收回曼腊烧烤城把32亩土地作为第三产业开发用地。并帮助把土地性质转为开发建设用地。
协调沙河新区建设指挥部在建设时统筹考虑。
三、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措施建议
从城区失地农民的经济收入状况来看,失地农民主要以财产性收入为主,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政策保障性收入为辅。沿着这条收入链,按照江书记此次调研的解题思路,拟建议建立以下失地农民保障机制:
(一)设立失地农民服务中心。拟在允景洪街道办事处设立景洪市城区失地农民服务中心,属于事业机构,核定人员编制。主要职能是负责景洪城区失地农民的管理服务工作,具体为:一是建立失地农民信息档案,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服务和指导;二是建立失地农民出租房管理平台,对失地农民的出租房进行统一管理,为其提供房屋出租信息,代办出租手续,代收租金;三是为失地农民指导管理分配征地补偿费;四是为领取低保等保障性收入的失地农民提供服务。
(二)成立失地农民资产管理公司。以往在征地中是按征地面积的25%—35%预留村集体用地,这就存在土地少人口多的居民小组人均预留土地少,人口少土地多的居民小组人均预留土地多的问题。为此,建议确定人头最低预留土地保底线,按人均面积预留村集体用地。同时,以政府管理,财政部门牵头成立失地农民资产管理公司。各居民小组将预留的土地委托资产管理公司经营管理,土地的产权仍属于居民小组。居民小组将土地提供给资产管理公司作贷款融资。资产管理公司利用土地进行开发经营,以当年景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标准,资产管理公司每年支付给享有预留土地的
就业。同时,州、市企事业单位招聘人员时,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考虑录用符合条件的失地农民子女,增加失地农民的收入,保障基本生活需要,尽力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七)建立创业促进就业机制。景洪市通过旅游“二次创业”,旅游产品的品质和旅游市场的效益得到了大幅提升,城中村失地农民在旅游市场大有可为。农家乐、民族工艺品开发、民族服饰等为城中村失地农民提供广阔的创业空间。首先,要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对失地农民创业贷款提供方便;其次,小额担保贷款机构要简化办理流程,缩短办理时限,提高贷款办理效率。通过创业进一步促进失地农民就业。
(八)加快推进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通过深入调研,针对景洪市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中存在实际问题,对症下药,探索并建立符合景洪实情的养老保障机制。
(八)加快城中村改造。将城中村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对城中村进行整体开发,居民小组以土地入股,在开发经营中获取收益。
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已刻不容缓。为此,我们要以江书记此次调研为契机,高度重视失地农民生活,继续做好其它八个居民小组的调研工作,深入贯彻州委第七次党代会精神,按照江书记对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指导,加快建立我市失地农民保障新机制。
第二篇:中国失地农民生活状况调研访谈
中国失地农民生活状况调研访谈提纲
1、请您介绍下基本情况吧,如姓名、籍贯(具体到乡镇、村)、年龄、家庭成员等,记得留一个联系电话,方便今后跟踪长期观察。
2、您何时、因为什么缘故失去了土地,介绍下当时的情形吧。比如补偿标准、征地过程中是否有强制暴力、村民的应对、是否有钉子户及最后结果等(请对方详细讲讲)。
3、失去土地之前和之后,您是如何谋生的,失去土地对您现在的生活影响大吗?以及对今后长远的影响大吗?
4、您何时来到宁波务工,当时怎么想到来这边的?这些年干下来觉得还满意吗?在访谈这方面问题时,留意下他在农村的生活组织网络,和到城市这个过程中是利用了什么组织网络(如亲戚介绍、同学、老乡、当地基层党政组织等),在城市中的新的生活遇到各类问题又是依托什么组织网络来解决的。
5、您现在的个人收入和家庭收入情况如何,如果您觉得方便介绍下的话。
6、您现在还有什么烦恼的事情,比如在城市定居、子女教育、父母养老、看病就医等?
7、您将来准备在哪里安家呢?对个人和家庭的未来有什么打算吗?想留在城市还是回去,回去的话是回到村庄、乡镇、县城还是当地城市?
8、您对国家和整个社会的现状有什么评价呢?比如和国外对比,和毛泽东时代对比,和邓、江时候对比。
9、您对国家和整个社会的未来有什么评价呢?
感谢对方的配合。
第三篇: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状况调查问卷
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状况调查问卷
居民同志:
你好!
我们是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班的调查员,为了了解您们
这一地区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情况,并就如何完善失地政策提
供实证资料和意见,我们需要进行实地调查,希望能够得到你的支持和协助。
本次调查严格按照《统计法》的要求进行,不用填写姓名,所有答案只用于统计分析。你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实
际情况,在每个问题所给出的几个答案中选择一个合适的答案,或者在___中填写。您的回答将代表众多和您一样的本地居民,并将对失地政策提供帮助。
调查员:_______________ 调查时间:____年__月__日地点:___________
1.您的户籍()
A.农村B.城市
2.您的文化程度()
A.小学B.初中C.高中D高中及以上
3.家庭成员健康状况()
A.健康B.比较健康C.经常小病小痛D.患有大疾
4.在您没有失去土地前,您觉得生活怎么样?()
A.虽然不富裕,但很幸福、自在B.基本能吃饱肚子,不用愁没钱花
C.农闲时进城务工挣几个钱,生活还行D.外出做生意,生活很好
5.失地前您最想做什么事情?()
A.多挣钱,为子女筹学费B.好好种地,过个安稳日子
C.搞生态农业,脱贫致富D.外出打工
6.土地征用前家庭年收入是多少?()
A.一万元以下B.一万至两万以上C.两万至三万D.三万
7.土地征用前家庭年消费支出是多少?()
A、一万元以下B.一万至两万以上C.两万至三万D.三万
8.土地征用后家庭年收入是多少?()
A.一万元以下B.一万至两万C.两万至三万D.三万以上
9.土地征用后家庭年消费支出是多少?()
A.一万元以下B.一万至两万C.两万至三万D.三万以上
您认为现在的城镇生活与原来的农村生活相比哪个更好?(A.城镇生活B.差不多C.农村生活
11.您觉得现在的生活状况与以前相比()
A.更艰难 B.差不多C.好多了
12.目前主要收入来源渠道是什么?()
打零工B.稳定职业C.自主经营D.其他________
13.目前家庭成员就业情况是怎样的?()
A.待业B.周边打零工C.外出打工D.自主经营E、其他
14.对当前这种谋生方式满意吗?()
A.满意B.比较满意C.不满意D.非常不满意
15.当前找工作谋生存在困难吗?()
A.不难B.一般C.非常难D.无所谓
16.您当前参与了哪些社会保障?()
A.医疗保险B.社会保险C.养老保险D.商业保险E.其他
10.)A.17.生活在城镇,您觉得到幸福吗?()
A.非常幸福 B.比较幸福 C.幸福 D.不太幸福E.很不幸福
18.为什么?(承接上题)()
A.获得城镇户口,以后不用种地了,可以堂堂堂正正做一个城里人
B.本来我就不想种地,都是祖辈留下来的,国家要征用,那还不两全齐美
C.土地没了,日后的要是没有工作,该怎么生活
D.还是农村好,不用为吃饱饭而发愁
19.没了土地,你最担心什么问题?()
A.生活问题B.子女上学问题C.家里主要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20.您希望家庭月收入是多少?()
A.1000以下 B.1000-3000元C.3000元以
21.子女的教育支出,您感觉吃力吗?()
A.非常吃力 B.比较吃力C.吃力 D.不太吃力
22.除了种田外,您觉得自己还有其他劳动技能吗?()
A.有B.没有
23.您是否愿意参加政府组织提供的培训?
A.非常期待B.愿意C.不愿意D.无所谓
24.您最希望政府组织提供哪些方面的培训?
A.服务行业B.生产养殖技术C.自主创业D.无所谓
25.您最希望政府在哪些方面出台更好的保障政策?
A.就业方面B.医疗方面C.最低生活保障方面D.精神文化生活方面
26.土地征用时是否出自个人意愿放弃土地?
A.愿意B.不愿意C.开始不愿意经做思想工作后愿意 D.无所谓
27.您是否了解《土地管理法》关于征地补偿标准的相关规定()
A.不知道,没听说过这项法规B.有大概的了解,但不是特别清楚C.很了解
28.您觉得政府征地给与您的一次性货币补偿您是否满意()
A.不满意B.不太满意C.满意D.很满意
29.您对政府征地时的工作方法是否满意()
A.不满意B.不太满意C.满意D.很满意
30.您对日后的生活抱什么样的态度?()
A.相信经过努力奋斗,生活会得到改变的B.不会有多大的改观,因为我们都没有知识和文化
C.改善生活,我们这一代是无能为力了,只能靠孩子们努力了
31.失地对您生活的影响大不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2.你对现在的生活状况满意吗?希望能有哪些改善?
感谢您的配合!
第四篇:关于我市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
报告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越来越多。以土地为基本生存条件的农民,失去土地后,他们的生活和生存状况到底如何?这是党和政府非常关心的问题。
基于一名民建会员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一名政协委员的职责,也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社情民意,向政府反映群众的呼声和要求,近日,我对秦都区和渭城区部分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调研,详细了解了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汇集了他们的意见和需求,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调查内容涉及失地农民的补偿情况、生活来源和人均月收入、就业情况、子女教育情况、面临的问题以及医保、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低保等问题。根据调查结果,目前20%生活富裕,40%生活水平一般,30%生活贫困,10%生活艰难。从调查表中可以看出,目前失地农民的生活负担较重,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二、存在问题
1、失地后生活困难
在被调查的110户失地农民中,当初他们得到的都是一次性补偿。对于个别有经商能力和理财水平的农民来说,他们在得到补偿款后,用补偿金开店经商,有的发展养殖业,有的创办家庭工厂,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康人家。还有少数稳健型的失地农民,他们把得到的补偿金用于投资债券,也获得红利。最令人不安的是绝大部分农民得到补偿款后,随即用于建房,供子女上学等,瞬间这笔钱便被用光,甚至四处举债,使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成为名副其实的特困户,他们手中无地,家中无粮,袋中无钱,加之受文化、年龄等因素制约,没有稳定的务工岗位,收入微薄,生活困难,步履维艰。失地前生活状况好和较好的农户占80%,失地后生活状况差的占70%。
2、医疗制度不健全
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推行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给失地农民看病就医带来了一定的实惠。按照该制度的规定,参加者个人每年缴纳少量的钱,就可以按就医医院的级别报销一定比例的医疗费,上限封顶。但是由于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较窄,大部分被调查者反映合作医疗报销上限太低,解决不了失地农民的大病问题和就医的实质问题。失地农民的就医问题也是失地农民家庭的一大难题。由于失地农民家庭收入偏低,家庭周围基础医疗网络不很健全,医保覆盖面不广,使得失地农民看病问题得不到保障。调查中我们听到这样一些顺口溜:“小病拖,大病挨,快死才往医院抬”;“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一人得病,几代受穷”;从中能明显地感受到失地农民面对疾病时,那份沉重与无
奈。
3、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
随着中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渐凸现,让曾经为社会做了一生贡献的老人老有所养,情有所依是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在失地农民这个特殊群体中,养老问题尤为突出,从调查表上可以看出,能够得到养老保险的老年失地农民比例都极低。失地农民没有丰足的积蓄,没有稳定的收入,养老体系又不健全,他们年老之后的生活面临极大的风险,因此他们普遍为养老而担忧。
4、低保覆盖面窄
作为我国政府对社会成员维持基本生活提供的必要帮助,“低保金制度”成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道“兜底”保障项目,也成了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防线和安全网。但是,这个网的范围存在着天然缺陷,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低保金制度主要向“城市居民”开放。按照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是享有低保的前提,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低保的范围已经逐步扩大,但生活于城乡结合部的失地农民大部分仍未纳入低保范围。被调查的110户失地农民,只有15户享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政策。
5、再就业困难重重。
失地农民务农无田,就业无门,大部分都闲散在家,无所事事。据调查了解,失地农民就业者不足10%,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时间就是聚在一起玩纸牌、打麻将,随之而来就是赌博成风,精神涣散,家庭关系破裂等一系列问题,致使社会治安状况恶化,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目前,除了少数有一技之长的失地农民能找到工作外,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及老弱病残的劳动力就业难度较大。由于还没有能有效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具体优惠政策,加上又遭遇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之前到南方打工的失地农民也返回了故土,使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雪上加霜,由此而产生的问题不容忽视。
三、思路与对策
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失地农民心态都比较平和,觉得征地是城市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都能够正确对待,予以理解和支持。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仍然存在,许多失地农民对今后的生活感到忧虑和担心,部分素质低及老弱病残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难度大。如何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尽显社会公平,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保证农民安居乐业,应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医疗问题。
首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把失地农民纳入养老保险体系。目前大多数失地的老年人依靠补偿款维持生活,时间久了就会坐吃山空。今后在征用土地时,应该实行“开发式安置”,除了给付补偿金外,还要对那些以土地为生的农民,采取以土地补偿金换取养老和医疗保障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
其次,要建立严格的失地农民社保资金管理制度。对失地农民的经济补偿只是生活上的暂时安置,不能解决他们今后的生老病死。以土地换社保对他们来说虽然是一种有效的办法,但若要采取这种办法,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诚信机制,从村到办事处再到县区,应有严格的社保资金管理制度,以制度管理社保基金;同时,社保资金在运作过程中要公开透明,专款专用,要有农民参与监督,实行定期公示;另外,社保金发放要按时足额。只有这样,才能使失地农民不再为生活忧虑,并使他们感受到政府的关怀。
2、采取多样化的补偿方式,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一次性现金补偿是“输血式”的补偿,但如果没有自生能力,再多的钱也经不起长久的消费。因此,在补偿方式上,应以一次性现金补偿为基础,以安排就业为重点,在征地搞建设的同时,要考虑如何安置失地农民的问题,要增强失地农民自身的“造血功能”,使其能够自力更生,自食其力。采取诸如以土地换取就业岗位的方法,以土地补偿金作为开发投资入股资金的方法,形成鸡生蛋、蛋生鸡的有序循环,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3、提供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部分失地农民在耕地被征用后,有意自谋职业或发展养殖业,但苦于没有资金,未能实现。因此政府在贷款、税收、场地等方面对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应提供优惠政策,尤其是金融部门要放宽信贷条件,降低门槛,鼓励和扶持失地农民发展生产,提高造血能力,努力增加收入。
4、建立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由于失地农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偏低,就业难度加大,加上城镇职工下岗失业过多,失地农民,尤其是无一技之长的失地农民就业更加困难。所以,政府应该在劳动就业方面帮助他们,包括给予就业指导、组织劳务输出等。同时,尽快将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纳入到国家的“人人技能工程”培训之中,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机制,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为失地农民再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5、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满足失地农民的精神需求。
农民失去土地后,相当一部分人无事可做,生活自由闲散,精神空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针对不同对象,因地制宜,坚持把村和社区硬环境建设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把加强
精神文明建设的着力点放在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上,从建设基础文化娱乐场所入手,配套建设各种综合文体娱乐活动室,让有充足时间的失地农民休闲有场所,活动有氛围,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于休闲活动中,不断充实和丰富失地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他们失地不失落,健康愉快地生活。
综上所述,解决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不仅是当前解决农村问题的一个难点,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性问题,事关社会全局的稳定,应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第五篇:失地农民调研
关于金塘社区失地农民情况的调查报告
近几年来,我县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建设翻天覆地,这必然需要大量的土地为依托,这是每个城市发展的必然轨迹。那么,我县失去土地的农民现在生活怎样?他们能不能获得工作机会?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如何?为此,利用在金塘社区开展“三送”活动的机会,笔者对该社区失地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现就调查情况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一、失地农民的现状
被调查的金塘社区八个村民小组145户农户家庭人口为486人,其中劳动力214人。调查户家庭原有耕地共43亩,被征用耕地将近42.36亩,现有耕地0.64亩,现人均耕地0.0013亩。145户农户中,征地后收入增加的约61%,收入减少的约39%。在214人劳动力中,外出务工的约82.9%,从事第二、三产业的约13%,赋闲在家的约4.1%,无从事农业生产人员。
1、总体上征地后调查户收入和支出均高于征地后
征地后,调查户年人均纯收入为2742元,比征地前增长约6.7%;征地后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745元,比征地前增长3.5%。从调查情况看,征地对多数农民来说是机遇,对少部分农民是困扰。土地被大量征用以后,打破了农民多年来的劳动习惯和生活习惯,从思想意识到生活、生产方式等方面有些“无所适从”,在短期内成为突发性转轨对象。在当前整个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土地被征用,意味着农民失去了基本的生存保障,种田无地、就
业无岗、低保无份。多数农村劳动力必须离开土地,在农业之外重新寻找生活出路。金塘社区失地农民地处城郊结合部,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园区入驻工厂企业逐年增多,农民找到工作的机会比较大,务工的人数比较多;失地农民接收信息比较多,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的成功率比较高。部分失地农民利用征地补偿费开小商店、餐饮店经商,增加收入的门路比较多。总的来看,由于农业比较效益差,经商务工的收入均比务农高,失去土地后农民总体上收入有所增加。
2、约有四成调查户征地后收入减少
其减收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一些家庭主要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不能找到工作;二是一些家庭人口多,子女尚小、劳动少,吃饭人多挣钱人少;三是有些家庭长期有人患病,吃药看病花去大量的钱;四是经营第二、三产业失败。这些家庭,失去土地后收入普遍降低。
3、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多,从事农业人员少
二、失地农民存在的困难
1、耕地被征用,部分以种田为主农民的收入影响较大。一部分农民一直以来都是以种田为生,没有其他技能,失去土地或土地减少,收入便骤减,生活陷于困难。大部分农民耕地全部被征用,日常的生活开支全靠在附近打打工。另一方面,耕地大量征用后,剩下耕地很少,农民弃之可惜,耕之效益又低。有的农户说:“要征地最好全部征完,剩下耕地不多不少不知办啥好。”
2、农民就业非常困难。就目前来看,有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处于就业不充分状态,就业压力大。从无业农民情况看,失地的中老年
农民失业率比较高。具体分析:一是就业岗位有限,失地农民就业难。二是受下岗职工和外地来的打工者的冲击,就业岗位越来越激烈,加上无地农民对工作挑肥拣瘦,这与外地农民工“肯吃苦,低报酬”的优势形成鲜明对比。三是农民素质低,尤其中老年农民素质更低,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更难。由于文化程度低,掌握新技术难度较大,就业困难重重。目前全村大多数失地农民主要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行业,如建筑业。
3、教育支出大,部分农民不堪重负。调查农户中大多数家庭有两个小孩同时在上学,读中专、大专、大学的开支更大,农民靠本身的收入很难维持,只有向亲戚朋友借债。
4、缺乏发展资金。部分农民在征地后有意去做小生意或发展养殖业、种殖业,但苦于没有资金,未能实现。有的失地农民缺乏长远打算,往往在短期内把有限的安置费消费完,从而出现“坐吃山空”的现象。
三、失地农民的心态和期望
1、认为土地是生活的保障,部分农民失去土地后心里较虚,担心以后没有退路。有些农民尽管目前生活还过得去,但由于打散工收入不稳定,担心以后的生活问题,希望有比较稳定的工作维持生活。
2、普遍认为征地款偏低。征地是国家建设需要,农民是支持的,而且多数农民认为征地对于他们来说暂时是有利的。但认为征地补偿款偏低,他们说土地是子孙后代的命根子,征地以后农民缺地又缺钱。
3、希望政府着力解决医疗和教育收费的问题。他们希望政府加快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在医疗方面给予有困难的失地农民适当照顾。
4、切实帮助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和创业。不少失地农民就业困难,建议政府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对失地农民政策倾斜。希望农村金融机构能放宽信贷条件,降低贷款门槛,帮助农民自主经营。
四、对策建议
随着我县城镇化进一步发展,土地征用仍然不可避免,失地农民队伍将越来越大,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切实关注失地农民问题。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必须综合考虑,统筹兼顾,既要有利于开发建设,又要从保障农民的生活需要出发,还要从保障农民长远利益出发,探索制定深化体制改革的政策,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出路问题,以维护社会稳定。
1、建立医疗、养老社会保障机制
建立失地农民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其资金筹措应按国家、集体、个人及市场征地主体“四个一点”的思路解决,明确各类征地主体无论作何种用途的土地征用,均应在土地收益中留出一块作为农民失地后的社会保障金,并专户储存、专门机构管理。引导农民从土地补偿资金中拿出一点,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补贴一点,政府从经营土地收益中拿出一点,购买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除此之外,还应在补偿和分配上予以保障,一是退休年龄段农民因其已基本丧失劳动力,安置补偿标准应适当提高。二是应考虑土地增值部分农民也有权享受,要探索新路子,逐步实现让失地农民以多种方式比较持久地参与被征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
2、建立教育培训保障机制
重视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一是加大以职业技术、岗位技能为重
点的就业培训,提高失地青壮年农民转岗就业能力,建立健全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多层面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网络体系。二是对农业结构调整后的农村富余人员和失地农民进行现代市场经济知识和转岗再就业技能培训;三是把失地农民的培训工作纳入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体系。
3、建立再就业创新机制
农民市民化的重要前提是农民就业社会化、非农化和充分化。顺利实现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生活来源,加快其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保证。应按照市场化原则,制定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平等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引导和教育失地农民转变观念,破除等、靠、要思想,提高自谋职业、竞争就业的自觉性和能力,积极主动地参加市场化就业。对吸纳失地农民达到一定数量的二、三产业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对失地农民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对消化失地农民、促进失地农民就业为主而兴办的二、三产业,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
总之,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保障问题上要通盘考虑,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有机结合,双管齐下,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使我县农村经济尽快融入市场经济发展的良性轨道,加快我县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步伐。
执笔人:王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