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调研方案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调研方案
一、失地农民的定义:
失地农民是指农民的土地被依法征收后,农业户口的家庭人均耕种面积少于0.3亩的统称为失地农民.在工业化过程中,尤其是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民的农业土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一个国家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农民失去土地后,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成为一个边缘群体,因此我们给其一个特殊称谓——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正常现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一部分群体。
二、失地农民面临的问题:
一是土地农转非速度太快,土地征占规模过大,失地农民群体越来越多;二是对失地农民补偿太低,不足以解决他们的长远生计;三是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再就业困难。四是数量庞大,2011年8月份社科院报告指中国失地农民已达4000万-5000万。
三、调研内容(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理论思考):
针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政府采取了积极措施,但仍存在现行补偿标准过低、采取单一货币补偿方式、对农民未来保障考虑不周全等问题。因此,需要通过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土地补偿标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失地农民参加各种社会保险等措施,转变思路、创新手段,积极探索利用商业保险手段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从而缓解政府财政压力,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具体归纳为以下五点建议:
(一)从立法上强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二)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专门的行政管理机构
(三)设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
(四)建立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并行、参保自愿的保障机制
(五)严格土地供应管理,从源头的抑制失地农民过快增长
四、调研的具体途径和步骤:
以上关于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五个方面,既是目标,也是途径。作为目标,这五点是我们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努力方向,作为途径,这五点是我们这次党校开展调研活动的着手点,沿着这五个方向,深入实地地开展调研工作,取得具体的调查数据,从规范性的角度来检验制度原则的落实情况。
另外,联系相关政府部门,如人社局、市农办、农业局,争取到相关负责同志的配合,为开展工作获取便利。
由于失地农民多处于城乡结合部,调研的交通费用可以相对节省。本着节省原则,可以在调研结束后做出最终的经费核对。统筹结算。
五、时间安排:
1、3月20日前搜集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失地农民生活现状。
2、3月下旬走访和实地考察,按照上述五点调研步骤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3、4月上旬完成调研报告。
六、调研人员及地点:
熊伟胡学树张屹于 中伙铺镇
2012-3-16
第二篇:省人大代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专题调研报告
关于江门市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调研报告(送审稿)
第四专题调研组
2006年7月26日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关于组织省十届人大代表进行年中专题调研的通知》(粤常办函[2006]110号文)精神,江门市选出的省人大代表第四小组成员于今年7月19-20日与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全国人大代表一起对江门市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江门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司徒捷、副主任黎力行、吴森及秘书长陈丽娟等分别参加了调研活动。代表们听取了市民政、卫生、劳动和社保部门作关于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情况汇报,并到鹤山市雅瑶镇视察敬老院和黄洞村民委员会实地了解农民五保、低保、合作医疗的情况,听取鹤山市民政、卫生部门作关于农民低保、五保、合作医疗的情况汇报;代表们还听取了蓬江区民政、卫生、劳动和社保等部门作关于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情况汇报,专题与棠下、荷塘、杜阮镇、村部分干部及农民进行了座谈,了解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实况及有关方面的要求。总的来说,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和各有关职能部门在江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探索解决农民社会保障为出发点,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现根据第四专题的调研要求,就江门市被征地农
1民社会保障问题情况汇报如下:
一、目前江门市农民社会保障基本情况
据反映,在低保和五保方面,江门市现基本实现“应保尽 保”。截止至今年上半年止,全市享受低保救济人数达24,410户、66,629人(其中农村对象19,229户、51,603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75%;上半年全市累计发放低保金1,755万元,发放基本医疗救助金140万元。目前,全市共有五保对象5,197人,其中集中供养1,629人,分散供养3,568人,今年上半年落实五保供养费729万元,人年供给标准2,805元。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方面,江门市政府仍在研究中,并刚刚制定了有关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方案,计划今年内予以实施。
二、存在问题
1、个别地方仍存在低保、五保未能完全得到有效保障。如恩平、台山市虽然基本保障了五保老人的生活,但供养经费不足、供养水平偏低的情况仍然存在;部分镇级低保资金难以落实和及时发放问题时有发生。
2、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仍在研究中,未正式实施,有关法规有待完善。
3、农改居后,转变为居民身份的社会保障政策不明确,实际难以操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建议
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关系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和谐发展,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各级政府应将这项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工作计划,明确职责,确保人员和经费,同心协力,扎实工作。
1、提高被征地农民就业率。提高被征地农民就业率是解决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根本途径。对被征地农民要安排相应的就业岗位或留有必要的耕地,并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同时,要以中青年为重点,通过政府组织培训,促进被征地农民就业是确保其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和长远生计的根本渠道。为此,江门市政府要结合落实江门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议案》要求,抓好相关工作。
2、完善相关政策。制定支农优惠政策,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政策,是提高被征地农民增收,解决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保证。对被征地农民保留下来的必要用地,要给予必要的政策优惠,以鼓励其积极增收,确保基本生活和养老保障水平;对于现行法律规定支付被征地农民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不足以支付因被征地而导致无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的,应通过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渠道予以补助,并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3、增加资金来源。增加政府和村集体投入,提高个人承
担责任(标准)是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关键。各级政府、村委会要适当增加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投入的同时,适当提高个人承担标准,以解决保障水平低,资金来源不稳问题。对江门市一些困难的山区、老区镇、村民委员会的实际情况,省政府要给予一定标准的财政扶持,不能统一划归为珠三角发达地区而忽视他们的实际困难。
第三篇:关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关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2010-12-29河南城建学院李海洋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的生存、发展和就业的权利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而目前的安置模式普遍存在补偿数额低,风险不确定等因素不能很好的解决失地农民面临的问题,只有通过“土地换保障”的思路才能妥善的安置失地农民,让他们分享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一系列成果。
关键词失地农民、土地换保障、社会保障
随着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如何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显得日益紧迫。失地农民由于失去土地,在生活上如果得不到合理的保障,不仅会造成社会隐患也会阻碍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一、失地农民的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空间迅速扩大,为保证城市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大量的土地被征用。目前,我国已有被征地农民4 000多万(章安友,2004)。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从2001年到2010年,全国还需要安排非农建设占用耕地1 850万亩,其中90%以上为集体土地需要征用。按照目前全国人均耕地水平和现阶段每征用1亩耕地大约造成1.4个农民失去土地进行测算,非农建设占用耕地1 850万亩,将有近2 600多万被征地农民需要陆续安置,年均需要安置失地农民260万人左右。
农民失去土地后就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随之也流失了与土地相关联的一系列权利。因为土地被征用之前,农民主要靠土地来养活自己,土地是他们的立命之本,失去土地就相当于失去了生活的基本来源;而且农民一直是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工作;再者,土地本身就是一笔财富,如果农民利用的好是可以为他们带来增值的,这就意味着农民失去土地后也就失去了一项经济价值极高的财产权利;最后,农民失去土地后,就失去了参与村民自治的积极性,这会间接导致村级干部的寻租行为。可见,土地的丧失会对农民带来不利的影响,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安置好这些失地农民将会阻碍国家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甚至会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
二、建立失地农民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1、保证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
失地农民失去了土地后,就失去了可以获得较稳定的收入来源,未来生活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尽管在征地过程中,政府给予农民一定的补偿,但是从实际的分析来看,这种补偿并没有取得很好的保障效果。政府给予农民的补偿往往不高,并且由于集体分配中的一些不合理,农民实际能够拿到手的补偿很少。另外农民缺乏一些专门的技术,很难在城镇找到合适的工作,因而建立合理完善的失地农民保障制度显得十分必要。
2、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
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民与城镇人口的社会保障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农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远远低于城镇人口。而失地农民处于农民与城镇人口之间的地位,恰恰可以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通过对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使得农民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享受到社会福利,有利于提高农民参与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积极性,为城乡统筹打下了铺垫。
三、目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十分的重要,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保障制度。这样使得这些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怎么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地政府的政策。政策好,失地农民也许会得到更多的利益,反之,他们也可能基本的生活水平都达不到。
1、农民没有争取保障的权利:在整个征地过程中,政府往往起主导作用,而土地的另一方农民处于谈判的弱势。农民对政府给出的土地价格没有否决的权利,自己日后的社会保障也完全由政府决定如何。而且对政府的政策和实施效果也没有监督的权利。农民在征地过程中和政府的交易地位不平等是当今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目前保障水平低,且项目单一:就目前各地政府给予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来看,基本上属于低水平。并且大部分只是给予基本的养老保险,但是对于医疗保障却很少涉及,能够积极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就更少了。因而总体水平偏低,且不能多层次给予社会保障,给失地农民日后的生活留在了很大的隐患。
3、政府的执行力度不够:尽管在法律上有规定,政府要给予农民一定的补贴,并且中央也强调要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问题,然而,往往地方政府对农民采取“拖”的态度,没有足额地支付补贴。另外,大部分的地方政府对失地农民的其他保障关注度也不够,比如帮助农民解决就业问题显得很不积极等。总体概括就是政府的执行力度不够,一些政策没有很好地贯彻下去。
4、保障资金不足:政府财政资金不足以兼顾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由于历史及现实国情等原因,我国一直都将重心放在城市的发展与稳定上,没有给予失地农民国民待遇,没有筹集足够的资金来建立一套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这与我国的财力有关,同时也体现出我国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方式比较单一。
5、社会保障安置模式的覆盖面窄,体系不完善:失地农民中有一部分已经完成了非农户身份转换,他们理应享受和城镇居民一样社会保障待遇,可是据统计,失地农民加入城镇社会保障系统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5%左右。这部分人群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他们的社会保险费是主要从土地出让金,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偿费中筹集的,保险费直接列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设立的“安置费”专户,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与被征地对象签订安置协议,对符合缴纳社会养老保险统筹费的被征地人员,为其设立社会保险个人账户,达到退休年龄的,按月发放养老金。
四、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安置失地农民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土地换保障的过程,因为在征地前,农民的生活、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都是以土地为依托的。农民失掉土地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随着城市化规模的扩大,失地农民应该随之分享城市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成果,在市场经济下就表现为,农民可以用土地换回他们生存、就业、发展和获得社会保障的实际社会安置成本。只有失地农民用土地换回了生存权,就业权、发展权和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才能真正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1、从短期来看—要使失地农民获得的补偿足以弥补失去土地带来的损失在市场经济时代,土地应该按照市场价格进行交易才能真正体现土地的价值,农民失去土地后暂时最希望得到就是与土地进行转让后所带来的收益相一致,也就是失地农民要在最大程度上分享土地出让带来的利润分配。因此“土地换保障”
首先应该体现在土地换取的利益补偿上,而且这种补偿应该根据国家征用土地后用途的不同而有所区分,因为土地价格是由土地收益直接决定的,土地收益又往往取决于土地的用途。由于工业具有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工业所能创造的价值远远高于农业。因此,当土地从农业用途更改为非农业用途,从农村土地转为城市用地时,同劳动相结合的土地所能吸收的价值带来的利益会迅速增加,从而发生明显的土地增值。而当土地还是用于农业发展时,土地增值相对工业就会逊色很多。目前,国家给予失地农民的补偿金仅仅只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补偿标准并没有参照土地用途进行区分,随着农民意识的增强,这种补偿标准不能合理的安置失地农民,因此制定合理的补偿机制迫在眉睫。
2、从长期来看—要为失地农民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农民暂时的需求是获得合理的补偿,那么从长远来看呢?失地农民和其它的农民一样渴望得到诸如养老、医疗、就业等各方面的保障。因此“土地换保障”的第二步就是要为失地农民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1)、加快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体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中有一部分年轻的劳动力流向了城市,这就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调查表明,目前被征地农民50岁以上的比例大约占30%。这部分人群的再就业能力低,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这部分人群的养老问题,对这部分人群家庭中的年轻成员来说也是一种很大的压力。由此可见,建立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体系已成为重中之重。但由于农村和农民的现金收入水平普遍很低,尚不具备建立以个人缴费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条件,全部费用由国家承担也不现实,即使是部分费用,也超出了政府财政的承受能力。因此要使失地农民享有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可以参照城镇养老保险体制,采取统账结合的方法。社会统筹账户可以从农民的土地补偿费以及土地增值受益部分划拨,个人账户可由参保人自行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交纳标准和养老金的发放应随经济发展水平做适当的调整。由于被征地农民的年龄结构复杂,必须根据各自的特点,分门别类地将其纳入养老保险计划。
(2)、加快完善失地农民医疗保险体系的建立
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经济水平普遍较差,失地农民更是如此,他们小病拖着,大病看不起,长此以往致使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不断攀升,因此给予失地农民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实施医疗保险及其必要。由于失地农民大多居住在城市郊区、城乡结合部,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开始城镇化,而且收入稳定,这部分人群应统一纳入到城镇医疗保险体系。其它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失地农民,由于支付能力有限,如陕西、云南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 000元,将其纳入城镇医疗保险体系无疑是增加他们的负担,对他们应该实施新型合作医疗体系。200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财政部和农业部三部委《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要求从2003年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至少要选择2到3个县(市)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可见国家对农村合作医疗的高度重视。由于失地农民缴纳合作医疗的资金数额较少,可从土地补偿费中扣除。
(3)、政府为失地农民投保
最好法律上能够明确规定,政府征地的时候要为失地农民统一办理各类保险,多方面保障农民日后的生活。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可以采取多渠道筹集。一部分是政府可以用转让土地后得到的收入为失地农民办理保险,这样也让农民真正地分享了土地增值的收益。一部分可以建立专门的失地农民保险基金,从社会多方面筹集,保证了资金的充足。另外,也可以适当让农民支付一定的保险费用,建立个人保险帐户,从而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4)、积极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
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问题,始终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首要的根本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对失地农民的安置,要以提供长期可靠的基本生活保障为目的,以提供就业和创业机会为重点,鼓励和支持各地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就业和创业途径。政府要为农民开展就业培训,让农民掌握基本的技术和知识,提高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另外可以为失地农民多提供就业信息,让农民能够及时了解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最后,对有工作的农民宣传劳动法的知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5)、其他保障制度配套
住房安置是解决失地农民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又一剂良药。其具体的做法是: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后,建立现代化的城市小区;根据每户获得土地补偿金的比例,确定应分配房屋的套数和面积。这样既可以解决失地农民的居住问题,又能使其依靠出租多余房屋而有相对稳定的收入。另外,对于那些想投资或者创业的失地农民要给予技术和政策上的支持,同时提供一定的风险保险,从长期上保障农民的财产收益。
【参考文献】:
[1]涂文明.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和构建[J].理论导刊,2004,(12).[2]汪辉.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征用:征用权与征地补偿[J].中国农村经济,2002,(2)
[3]陈磊 薛兴利.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前沿,2005,(5)
[4]葛金田.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2004,(8)
第四篇:城市化 失地农民 社会保障
城市化论文: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的土地不断扩张,越来越多原本属于农村集体的土地被国家征收,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在我国,土地对农民来说不仅仅是生产资料,也是承担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就业保障、养老保障的重要载体。失去了土地的农民,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成为游离于城市和农村的弱势群体,严重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也给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增添了不安全因素。因此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失地农民的概念和产生原因入手,分析我国目前针对失地农民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哪些问题,着重阐述对失地农民施行社会保障的迫切性,并结合国内几种典型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得出完善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思路和政策建议。
【英文摘要】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economy.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of the city of the land is spreading, the original manuscript belonging to the collective land was the state and lead to more and more out of the peasants that they were the foundation.in china, land to a farmer is not merely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is also responsible for the protection of minimum living and job security, retirement protection important vector.a land of the peasants, they lose
their the most basic hygienic and...【关键词】城市化 失地农民 社会保障
【英文关键词】banization landless peasants social security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Q2:139938848
【目录】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6-711-1311-1212-13
ABSTRACT7
引言8-11
致谢5-61.绪论
摘要
1.1 研究背景111.3 研究的内容12
1.2 研究意义1.4 研究方法13-19
2.1 国内相关
2.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评价
文献综述13-1414-19
2.2 国外土地征收制度概述
2.2.2
2.2.1 英国土地征收及保障制度14-15
美国土地征收及保障制度15-16制度16-1717-19
2.2.3 日本土地征收及保障
2.2.4 国外土地征收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3.我国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概述19-23
3.1 失
地农民的概念和产生原因19-2020
3.2 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
3.3.1 失去稳定的3.3.3 再
4.3.3 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20-23
生活来源20-21就业困难21-22
3.3.2 日常生活成本提高21
3.3.4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22-23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必要性23-30障存在的主要问题23-24
23-28
4.1 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
4.1.1 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
4.1.3
4.1.2 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存在缺陷24-25
征地补偿存在问题26-27
25-264.1.4 就业保障存在不足
4.1.6 中央政府责
4.1.5 司法保护欠缺27-28
任承担不到位2828-30
4.2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必要性
4.2.2 有利
4.2.1 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28
28-29
于统筹社会保障体系29-3030-3531-3233-3535-4235-36
4.2.3 有利于构建社会和谐安定
5.国内不同失地农民保障模式的比较分析5.1 北京模式30-315.3 浙江模式32-33
5.2 重庆模式
5.4 不同模式的比较分析
6.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解决的思路及具体办法6.1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解决的总体思路6.1.1 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35-36
6.1.2 城乡一
6.2 失
体,有机结合366.1.3 因地制宜,逐步发展36
36-42
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解决的政策建议范围,完善征地程序36-37理补偿机制37-38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民的竞争力40障40-42历44-46
6.2.1 严格征地
6.2.2 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建立合6.2.3.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38-40
6.2.4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失地农
6.2.5 做好司法救济,为失地农民提供法律保
参考文献43-44
作者简
7.结语42-43
学位论文数据集46
第五篇:XX县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调研报告
XX县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
调 研 报 告
被征地农民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妥善解决他们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是劳动保障部门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为了解相关情况,研究解决思路,日前,我对安乡就此问题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被征地农民数量增长迅速,现行的征地安置补偿办法难以向他们提供有效的生活保障
从1993年至今,随着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规模的迅速扩张,安乡非农建设征地达五百多亩,形成被征地农民3万多人。据估计,今后10年,我县还将有10万农民部分或全部失去土地。XX县城城郊是XX县近年来征用农用地数量较大的地方。该城郊现有人口近8万,其中农业人口6.8万,耕地面积346公顷,人均占地1.18亩。近年来,该地方被征用土地达7115亩,被征地农民为6998人。随着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化的不断进程,今后几年县城周边地区被征用土地的农民数量还将呈上升趋势。
根据《土地管理法》,国家建设征用土地要给予经济补偿,并妥善安置被征地人员。《土地管理法》这一法律确立的征地补偿办法,包括补偿费的构成、标准等从那时起一直延用到今年。但《土地管理法》颁布后的近2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长期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带动土地价格一再上飏,对被征地人员的安置成本也大幅上升。按照前述方法计算的征地补偿费,不仅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而且严重脱离土地的市场价格,使广大被征地农民产生极大的被剥夺感,加上部分地区征地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缺点,由此引发的矛盾十分集中和突出。此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尚属有效的划地安置、就业安置等安置办法,受我国人均耕地面积锐减、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等因素影响,现在已经不再适用。而其他安置措施,如货币安置、入股分红、社保安置等,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在很多地区实际上根本无法操作。2004年11月,国土资源部调高了部分地区的征地补偿标准,规定最高可达到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征地补偿费偏低的矛盾,但仍然不能满足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的需要。
从安乡的情况看,粮食产量较高的地区,正常年景每亩地一年可收入800元左右。按此计算,征一亩地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合计可达8000-12800元,即使按30倍的标准从高计算,也仅为24000元。少数地区如县城近郊区等,因为土地价格较高,征地补偿费也相应较高。如深柳镇,征用一亩地的补偿费可达5-10万元,但这样的地区毕竟只是少数,大部分地区的征地补偿要低得多。据XX县对255个被征地的纯农户进行的典型调查,他们于2002年获得的征地补偿,按当地物价水平计算,仅能维持2年6个月的基本生活。近年来,有关政策虽然鼓励通过重新择业等途径安置被征地农民,千方百计拓宽安置渠道,但由于资金不足,被征地农民的有效安置率较低。
目前,XX县被征地农民中,除少数得到有效安置外,大多数成为务农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人员”。他们失去了土地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和生活来源,但同时却又享受不到政府和社会提供的制度性的就业扶持和社会保障,不少人主要靠着有限的征地补偿费维持生活,结果是坐吃山空,当前生活水平下降,长远生计没有着落,成为比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城市低保人员更为弱势的社会群体。
二、XX县探索以养老保险为重点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做法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XX县被征地农民已经成为一个人数颇为可观的特殊社会群体,不少人被征地后得不到妥善安置,生活今不如昔。群体性上访事件频繁发生,对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为了缓解因征地引发的各种矛盾,在缺乏全省统一政策的情况下,XX县制定、出台了一些保障被征地农民生活的临时性措施。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允许被征地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组织、鼓励被征地农民建立社区式的农民退休制度等几种做法。这些尝试性的措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因在农民个人承担费用的份额、待遇水平、进入门槛等方面没有充分考虑被征地农民的特点,受到被征地农民的冷落,覆盖的人数很少。
近年来,XX县被征地农民人数急剧增加,他们被征地后的补偿和安置涉及的问题、矛盾很多,成为县政府关心的热点问题。从2002年开始,XX县探索建立适合被征地农民特点的生活保障制度,以解决他们最为关心的老有所养这一长远生计问题,以此作为建立被征地
农民生活保障的长效机制的突破口。几年来,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较好效果。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测算、论证,由劳动保障、财政、国土资源等部门联合起草了《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操作办法》。这个操作办法体现了土地换保障的思路,主要利用征地补偿费、土地出让金解决农民的参保资金问题,建立适合被征地农民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制度的主要内容是:
1、保障对象和形式。被国家依法征地后,人均农业用地不足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农民,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可参保。被征地时已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可一次性交足养老保险费用,并按月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被征地时已达到法定就业年龄尚未达到退休年龄的人员,应一次性或逐年交足养老保险费用,待达到退休年龄后按月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被征地时未达到法定就业年龄的人员,按规定一次性发给征地安置补助费。
2、基金筹集。按照国家、集体、个人三方分担的原则筹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费。其中,个人负担部分不超过30%,从个人获得的征地安置补助费中抵缴;集体补助部分不低于40%,从土地补偿费中列支;政府承担部分不低于30%,从土地出让金中列支。
参保人员个人缴纳部分和集体补助部分记入个人帐户,政府承担部分形成社会统筹基金。参保人员死亡的,个人帐户基金可以继承。参保人员享受的养老保险金按基金筹集比例从个人帐户和统筹帐户中支付。
三、统筹规划,立足长远,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
题
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在实现工业化和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我国在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长期积累的城乡发展不平衡等深层次矛盾的特殊反映。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可以极大地促进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否则,就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制度“瓶颈”。农民被征地后生活缺乏保障,并不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本身造成的,其真正的原因,一是国家征地对农民补偿不到位,征地补偿费不足以“置换”农民通过土地得到的收益和安全感;二是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差距太大,农民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主要依靠有限的土地维持生计,一旦失去土地,就会陷入生活无着的状况。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的基本思路是:统筹规划,源头调控;完善产权,规范征地,补偿到位;转换身份,扶持就业;国家补助,多方负担,基本保障。
1.统筹规划,源头调控。政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合理制定城市发展规划。要统筹考虑城市规模扩大所能吸纳的新增人口、增加的就业岗位,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征用土地计划。要从源头抓起,将被征地农民的安置方案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妥善安排好被征地农民的出路。被征地农民的安置资金、社会保障资金不落实的,不能安排征地。
2.完善产权,规范征地,补偿到位。赋予农民更为完整的土地权利,使《土地承包法》规定的农民土地承包权、转让权等权益落到实处。可以考虑将农村土地的控制权下放给农民,让农民直接参与到
征地谈判过程中,自己维护自己的利益。二是规范国家的征地行为,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经营性用地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让农民通过市场交易直接受偿。对公益性用地继续由国家征用,但应以市场价格为基准对被征地者进行补偿。这样做,能够将经济发展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的相当一部分,通过市场交易转移到农民手中,同时又可以有效地避免一些地方政府通过支付低价补偿费的方式强行征用农民的土地,有利于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
3.转换身份,扶持就业。全部或基本失去土地的被征地农民,其身份应转换为城镇居民,并在子女就学、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其他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对进入城镇就业的被征地农民,政府要提供职业培训、职业指导等公共就业服务,给予必要的就业扶持。
4.国家补助,多方负担,基本保障。一是通过土地换保障,建立适合被征地农民特点的社会保险制度,逐步让广大农民享有最基本的社会保障。要抓住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土地价格较高这一历史机遇期,主要依靠转让土地的收益,建立起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让农民通过出让土地使用权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二是以国家补助的方式,鼓励有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让广大被征地农民享有的社会保障更加广泛。三是适时推出惠及全体公民的社会保障项目,如覆盖广大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缩小城乡居民享有的社会保障差距,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