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情况结项报告
南京审计学院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
结项报告
——以南京市浦口区永宁农民失地情况为例
项目名称我国失地农民的情况及保障---以南京市浦口区永宁农民失地情况为例
主 持 人徐伟曹阳
所在单位南京审计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指导教师项目类别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南京审计学院农民失地保障情况调研队
2011年07月
项目总结
摘要:
2010年12月16日,南京市政府正式出台了《南京市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办法》,(宁政发【2010】254号),为了解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情况,南京市审计学院调研小组于2011年暑期7月1日起以南京市浦口区永宁镇行政村作为样本,分别从农民对失地的看法、政府工作人员的看法以及新政策的实行效果这三个方面展开调研。调查发现,在新出台的《保障办法》下,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问题一定程度得到了解决,被征地人员的利益得到很大程度的补偿,在对相关调研数据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后,又通过预期分析进行筛选,继而进行相关性分析的方法对浦口区针对失地农民的新政策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给予了一些合理的建议从而更加完善宝藏政策达到农民所想。
这次调查,以“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以南京市浦口区为例”为课题,在南京市浦口区永宁镇五个村委会中选取了侯冲村和永宁村为主要样本,联合其它三个村委会的调查情况,旨在反映南京市浦口区失地农民得到保障的实施现状,并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完善新的保障制度提出合理建议。在实践地,我们不仅走访了镇政府、社会保障所,获得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并且走访了永宁村、侯冲村、花旗村、商里村、大撼村。我们深入农户,与农民朋友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及建议等,最终形成了多份调查问卷及多份访谈纪录。
一、调研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从而导致了失地农民问题的产生。目前,全国失地农民总数估计在4000万—5000万左右,每年还要新增200多万人,南京市作为全国的经济大市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每年南京市有60万失地农民。而在中国二元经济的背景下,失去土地将对农民的生产、生活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其中最直接的还是对失地农民造成的就业冲击,由于就业与劳动者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直接相关,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按照现在的经济发展速度,到2020年国内失地农民的总量将突破1亿人。失地农民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所在地区的经济水平都与就业状况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现行征地安置方式单一,安置途径存在缺陷;再加上失地农民择业观念落后、就业技能缺乏等原因共同导致了失业农民的就业困境。新《办法》已经在南京市推行,受到全市各级政府重视和落实,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对新《办法》的宣传不到位,农民对新《办法》不太理解。失地农民的生活在新的制度下仍然难以得到保障等。
二、调研方法
包括以访谈形式采访了永宁镇劳动保障局,永宁镇永宁村村委会,永宁镇侯村村委会,以及永宁村和侯冲村的部分村民。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有效收回率100%。由于问卷发放范围比较广,随机性强,因而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对于收回的有效问卷,经过认真地编码,录入,清理之后,我们
是,有百分之三十之多对制度一点不了解。对此分析,镇政府以及村委会宣传工作不到位,宣传形式比较单一。
并且农户接受的安置方式的情况为:
安置措施表:
从表格与图表分析,42%的民众希望在失地后接受城市居民待遇,表明相当一部分民众愿意融入城市化中,这是城市化的必然趋势。失地农民在失地后的就业问题仍是民众比较关心的问题,有22%左右的民众都想在失地后能有一份比较合适的工作,这也是解决失地农民以后生活问题有效的途径。相比于很高一部分民众选择一次性的现金补助这种坐吃山空的补助方式,解决就业应是很好的补助方式。而留地保障和经营性土地入股分红师表较好的辅助补助措施。
三、南京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措施实施中的问题
根据笔者的调查,综合村民,村委会干部以及劳动保障局相关人员反映的情况来看,被征地农民的生活在现行制度中能够得到基本保障,但经过层层保障措施的下达未免有些不到位。
(1)、宣传不到位
政府的宣传形式单一,宣传新《办法》时,只是让各村组长开会,让他们和农民做工作。这使农民对新《办法》理解不够,在实施中,农民对新《办法》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影响了工作进展。本来跟有力改善民生的新《办法》,在实施中遇到了一定的阻碍。
(2)、农民对新《办法》信心不足
笔者在与失地农民交流中发现,他们对新《办法》中用土地换社保的方式不太能接受,他们更愿意接受一次性的现金补偿,他们认为土地征收的钱应由他们自行分配,而让他们参加社会保障,他们不太能接受。由于农民受获取信息渠道和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部分农民对新办法理解不深,担心将来政策变化,参保资金的安全不能保证,他们认为社会保险的补偿标准太低,现金补偿比入保更加实惠。但现金补偿只进不出,坐吃山空。
(3)、失地农民保障体系尚不健全
(4)、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没得到妥善解决
失地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又没有任何技术技能,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当前,想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失地农民处于社会的底层,在社会上的竞争力低。现在并没有有关于失地农民就业的完善政策。
(5)、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平偏低
男不满60周岁,女不满55周岁的人员只享受不超过2年的失业保险待遇,目前失业保险金月标准约为600元。每月160元(城镇户口)、每月60元(农村户口)的养老金补助连基本生活都很难保证。在高物价水品的当前,还有高额的教育、房屋的指出,失地农民的生活可想而知。
(6)、农民身份转换的社会问题
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由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这种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的剧烈转换,必然会产生相应的社会问题。在于失地农民交流过程中,笔者发现他们很不适应没有农田的生活。
四、加快新的政策圆满实施的建议和对策
(一)完善宣传机制
对于基层干部要定期培训和学习新政策的知识,提高对新政策的理解水平、强化新政策的知识死角。要针对不同年龄层,重点突出,对农民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宣传。不要简单的印发传单(致全区农户的一封信),可以辅之社区广播、电视、宣传窗和报纸杂志等载体,加强宣传效果。我们建议,可以在村中设立新政策的咨询站,使有疑问的失地农民能及时得到解答。同时,要注意引用身边发生的典型事例去教育农民,让农民朋友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感觉到新政策的存在,同时了解农民对新政策的看法和我们的不足之处,并及时为农民解疑。
(二)完善新的保障制度
按照家庭的收入、生活情况等制订详细的补偿方案,努力提高失地后进保农民的受益水平。充分考虑农民医疗需求等因素,对于新政策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完善补偿方案,合理提高补偿比例。
(三)促进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相关配套措施
授人一鱼,不如授人一渔,制定被征地人员就业的优惠政策,为他们提供职业培训、就业政策咨询、用工信息、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他们参加引导性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和就业
竞争力;积极向他们提供就业援助和创业指导。把促进被征地人员的就业纳入被征地人员补偿措施中,并完善与其对应的相关措施。
(四)多种保障措施配合使用
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家庭情况制定不同的保障措施。以让被征地人员加入社保为主,并增添留地保障、经营性土地入股分红、一次性合理补偿等多种保障措施。让被征地人员根据自身家庭情况进行选择,使保障措施更加人性化。
(五)切实加强基础建设
一、要健全各级经办机构,特别是村级机构的建设。人员配置要专业化。规范管理,高效、高质量的推动实地农民入保工作的进展。
二、要建立各级目标管理考核和监督制度。
三、要建立快捷准确的信息反馈机制。
四、对补贴资金进行管理监督,促进基金的增值,对基金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审核确保基金的安全。
(六)引导农民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做好被征地人员的户口转化工作,鼓励被征地向城镇转移。进行思想上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被征地人员的思想转变。提高被征地人员的文明素质,以及向上的心态来迎接城市化进程,实现身份转变。
五、结论
总体来看,研究并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尤其是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对于维护农民权益,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城乡统筹和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必须结合实际,建立“收入有来源、生活有保障、就业有门路、创业有扶持”的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模式,从根本上解除失地农民的近忧远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通过统一规划,统一拆迁补偿,统一建设,来建立健全居住安置机制,提高失地农民生活质量。失地农民是城市化过程的必然产物,解决了失地农民的保障的问题,使他们免除了后顾之忧,增强了对城市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使得征地拆迁等建设项目得到跟多的群众理解和支持,为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篇:关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关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2010-12-29河南城建学院李海洋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的生存、发展和就业的权利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而目前的安置模式普遍存在补偿数额低,风险不确定等因素不能很好的解决失地农民面临的问题,只有通过“土地换保障”的思路才能妥善的安置失地农民,让他们分享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一系列成果。
关键词失地农民、土地换保障、社会保障
随着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如何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显得日益紧迫。失地农民由于失去土地,在生活上如果得不到合理的保障,不仅会造成社会隐患也会阻碍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一、失地农民的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空间迅速扩大,为保证城市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大量的土地被征用。目前,我国已有被征地农民4 000多万(章安友,2004)。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从2001年到2010年,全国还需要安排非农建设占用耕地1 850万亩,其中90%以上为集体土地需要征用。按照目前全国人均耕地水平和现阶段每征用1亩耕地大约造成1.4个农民失去土地进行测算,非农建设占用耕地1 850万亩,将有近2 600多万被征地农民需要陆续安置,年均需要安置失地农民260万人左右。
农民失去土地后就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随之也流失了与土地相关联的一系列权利。因为土地被征用之前,农民主要靠土地来养活自己,土地是他们的立命之本,失去土地就相当于失去了生活的基本来源;而且农民一直是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工作;再者,土地本身就是一笔财富,如果农民利用的好是可以为他们带来增值的,这就意味着农民失去土地后也就失去了一项经济价值极高的财产权利;最后,农民失去土地后,就失去了参与村民自治的积极性,这会间接导致村级干部的寻租行为。可见,土地的丧失会对农民带来不利的影响,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安置好这些失地农民将会阻碍国家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甚至会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
二、建立失地农民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1、保证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
失地农民失去了土地后,就失去了可以获得较稳定的收入来源,未来生活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尽管在征地过程中,政府给予农民一定的补偿,但是从实际的分析来看,这种补偿并没有取得很好的保障效果。政府给予农民的补偿往往不高,并且由于集体分配中的一些不合理,农民实际能够拿到手的补偿很少。另外农民缺乏一些专门的技术,很难在城镇找到合适的工作,因而建立合理完善的失地农民保障制度显得十分必要。
2、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
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民与城镇人口的社会保障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农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远远低于城镇人口。而失地农民处于农民与城镇人口之间的地位,恰恰可以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通过对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使得农民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享受到社会福利,有利于提高农民参与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积极性,为城乡统筹打下了铺垫。
三、目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十分的重要,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保障制度。这样使得这些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怎么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地政府的政策。政策好,失地农民也许会得到更多的利益,反之,他们也可能基本的生活水平都达不到。
1、农民没有争取保障的权利:在整个征地过程中,政府往往起主导作用,而土地的另一方农民处于谈判的弱势。农民对政府给出的土地价格没有否决的权利,自己日后的社会保障也完全由政府决定如何。而且对政府的政策和实施效果也没有监督的权利。农民在征地过程中和政府的交易地位不平等是当今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目前保障水平低,且项目单一:就目前各地政府给予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来看,基本上属于低水平。并且大部分只是给予基本的养老保险,但是对于医疗保障却很少涉及,能够积极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就更少了。因而总体水平偏低,且不能多层次给予社会保障,给失地农民日后的生活留在了很大的隐患。
3、政府的执行力度不够:尽管在法律上有规定,政府要给予农民一定的补贴,并且中央也强调要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问题,然而,往往地方政府对农民采取“拖”的态度,没有足额地支付补贴。另外,大部分的地方政府对失地农民的其他保障关注度也不够,比如帮助农民解决就业问题显得很不积极等。总体概括就是政府的执行力度不够,一些政策没有很好地贯彻下去。
4、保障资金不足:政府财政资金不足以兼顾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由于历史及现实国情等原因,我国一直都将重心放在城市的发展与稳定上,没有给予失地农民国民待遇,没有筹集足够的资金来建立一套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这与我国的财力有关,同时也体现出我国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方式比较单一。
5、社会保障安置模式的覆盖面窄,体系不完善:失地农民中有一部分已经完成了非农户身份转换,他们理应享受和城镇居民一样社会保障待遇,可是据统计,失地农民加入城镇社会保障系统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5%左右。这部分人群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他们的社会保险费是主要从土地出让金,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偿费中筹集的,保险费直接列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设立的“安置费”专户,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与被征地对象签订安置协议,对符合缴纳社会养老保险统筹费的被征地人员,为其设立社会保险个人账户,达到退休年龄的,按月发放养老金。
四、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安置失地农民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土地换保障的过程,因为在征地前,农民的生活、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都是以土地为依托的。农民失掉土地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随着城市化规模的扩大,失地农民应该随之分享城市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成果,在市场经济下就表现为,农民可以用土地换回他们生存、就业、发展和获得社会保障的实际社会安置成本。只有失地农民用土地换回了生存权,就业权、发展权和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才能真正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1、从短期来看—要使失地农民获得的补偿足以弥补失去土地带来的损失在市场经济时代,土地应该按照市场价格进行交易才能真正体现土地的价值,农民失去土地后暂时最希望得到就是与土地进行转让后所带来的收益相一致,也就是失地农民要在最大程度上分享土地出让带来的利润分配。因此“土地换保障”
首先应该体现在土地换取的利益补偿上,而且这种补偿应该根据国家征用土地后用途的不同而有所区分,因为土地价格是由土地收益直接决定的,土地收益又往往取决于土地的用途。由于工业具有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工业所能创造的价值远远高于农业。因此,当土地从农业用途更改为非农业用途,从农村土地转为城市用地时,同劳动相结合的土地所能吸收的价值带来的利益会迅速增加,从而发生明显的土地增值。而当土地还是用于农业发展时,土地增值相对工业就会逊色很多。目前,国家给予失地农民的补偿金仅仅只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补偿标准并没有参照土地用途进行区分,随着农民意识的增强,这种补偿标准不能合理的安置失地农民,因此制定合理的补偿机制迫在眉睫。
2、从长期来看—要为失地农民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农民暂时的需求是获得合理的补偿,那么从长远来看呢?失地农民和其它的农民一样渴望得到诸如养老、医疗、就业等各方面的保障。因此“土地换保障”的第二步就是要为失地农民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1)、加快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体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中有一部分年轻的劳动力流向了城市,这就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调查表明,目前被征地农民50岁以上的比例大约占30%。这部分人群的再就业能力低,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这部分人群的养老问题,对这部分人群家庭中的年轻成员来说也是一种很大的压力。由此可见,建立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体系已成为重中之重。但由于农村和农民的现金收入水平普遍很低,尚不具备建立以个人缴费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条件,全部费用由国家承担也不现实,即使是部分费用,也超出了政府财政的承受能力。因此要使失地农民享有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可以参照城镇养老保险体制,采取统账结合的方法。社会统筹账户可以从农民的土地补偿费以及土地增值受益部分划拨,个人账户可由参保人自行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交纳标准和养老金的发放应随经济发展水平做适当的调整。由于被征地农民的年龄结构复杂,必须根据各自的特点,分门别类地将其纳入养老保险计划。
(2)、加快完善失地农民医疗保险体系的建立
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经济水平普遍较差,失地农民更是如此,他们小病拖着,大病看不起,长此以往致使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不断攀升,因此给予失地农民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实施医疗保险及其必要。由于失地农民大多居住在城市郊区、城乡结合部,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开始城镇化,而且收入稳定,这部分人群应统一纳入到城镇医疗保险体系。其它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失地农民,由于支付能力有限,如陕西、云南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 000元,将其纳入城镇医疗保险体系无疑是增加他们的负担,对他们应该实施新型合作医疗体系。200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财政部和农业部三部委《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要求从2003年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至少要选择2到3个县(市)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可见国家对农村合作医疗的高度重视。由于失地农民缴纳合作医疗的资金数额较少,可从土地补偿费中扣除。
(3)、政府为失地农民投保
最好法律上能够明确规定,政府征地的时候要为失地农民统一办理各类保险,多方面保障农民日后的生活。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可以采取多渠道筹集。一部分是政府可以用转让土地后得到的收入为失地农民办理保险,这样也让农民真正地分享了土地增值的收益。一部分可以建立专门的失地农民保险基金,从社会多方面筹集,保证了资金的充足。另外,也可以适当让农民支付一定的保险费用,建立个人保险帐户,从而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4)、积极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
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问题,始终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首要的根本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对失地农民的安置,要以提供长期可靠的基本生活保障为目的,以提供就业和创业机会为重点,鼓励和支持各地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就业和创业途径。政府要为农民开展就业培训,让农民掌握基本的技术和知识,提高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另外可以为失地农民多提供就业信息,让农民能够及时了解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最后,对有工作的农民宣传劳动法的知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5)、其他保障制度配套
住房安置是解决失地农民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又一剂良药。其具体的做法是: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后,建立现代化的城市小区;根据每户获得土地补偿金的比例,确定应分配房屋的套数和面积。这样既可以解决失地农民的居住问题,又能使其依靠出租多余房屋而有相对稳定的收入。另外,对于那些想投资或者创业的失地农民要给予技术和政策上的支持,同时提供一定的风险保险,从长期上保障农民的财产收益。
【参考文献】:
[1]涂文明.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和构建[J].理论导刊,2004,(12).[2]汪辉.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征用:征用权与征地补偿[J].中国农村经济,2002,(2)
[3]陈磊 薛兴利.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前沿,2005,(5)
[4]葛金田.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2004,(8)
第三篇:城市化 失地农民 社会保障
城市化论文: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的土地不断扩张,越来越多原本属于农村集体的土地被国家征收,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在我国,土地对农民来说不仅仅是生产资料,也是承担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就业保障、养老保障的重要载体。失去了土地的农民,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成为游离于城市和农村的弱势群体,严重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也给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增添了不安全因素。因此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失地农民的概念和产生原因入手,分析我国目前针对失地农民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哪些问题,着重阐述对失地农民施行社会保障的迫切性,并结合国内几种典型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得出完善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思路和政策建议。
【英文摘要】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economy.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of the city of the land is spreading, the original manuscript belonging to the collective land was the state and lead to more and more out of the peasants that they were the foundation.in china, land to a farmer is not merely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is also responsible for the protection of minimum living and job security, retirement protection important vector.a land of the peasants, they lose
their the most basic hygienic and...【关键词】城市化 失地农民 社会保障
【英文关键词】banization landless peasants social security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Q2:139938848
【目录】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6-711-1311-1212-13
ABSTRACT7
引言8-11
致谢5-61.绪论
摘要
1.1 研究背景111.3 研究的内容12
1.2 研究意义1.4 研究方法13-19
2.1 国内相关
2.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评价
文献综述13-1414-19
2.2 国外土地征收制度概述
2.2.2
2.2.1 英国土地征收及保障制度14-15
美国土地征收及保障制度15-16制度16-1717-19
2.2.3 日本土地征收及保障
2.2.4 国外土地征收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3.我国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概述19-23
3.1 失
地农民的概念和产生原因19-2020
3.2 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
3.3.1 失去稳定的3.3.3 再
4.3.3 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20-23
生活来源20-21就业困难21-22
3.3.2 日常生活成本提高21
3.3.4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22-23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必要性23-30障存在的主要问题23-24
23-28
4.1 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
4.1.1 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
4.1.3
4.1.2 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存在缺陷24-25
征地补偿存在问题26-27
25-264.1.4 就业保障存在不足
4.1.6 中央政府责
4.1.5 司法保护欠缺27-28
任承担不到位2828-30
4.2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必要性
4.2.2 有利
4.2.1 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28
28-29
于统筹社会保障体系29-3030-3531-3233-3535-4235-36
4.2.3 有利于构建社会和谐安定
5.国内不同失地农民保障模式的比较分析5.1 北京模式30-315.3 浙江模式32-33
5.2 重庆模式
5.4 不同模式的比较分析
6.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解决的思路及具体办法6.1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解决的总体思路6.1.1 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35-36
6.1.2 城乡一
6.2 失
体,有机结合366.1.3 因地制宜,逐步发展36
36-42
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解决的政策建议范围,完善征地程序36-37理补偿机制37-38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民的竞争力40障40-42历44-46
6.2.1 严格征地
6.2.2 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建立合6.2.3.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38-40
6.2.4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失地农
6.2.5 做好司法救济,为失地农民提供法律保
参考文献43-44
作者简
7.结语42-43
学位论文数据集46
第四篇:结项报告格式
一、导言................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项目研究的背景及意义...............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主导产业理论综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主导产业相关概念................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国外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发展回顾......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国内区域主导产业研究...............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4.评价方法研究................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陇西县域产业发展现状............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陇西县域经济发展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产业结构状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存在问题..................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陇西县域主导产业的确定...............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我国县域经济的特点............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陇西县域产业结构的特点...........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县域经济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县域区位优势及中药材优势..............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陇西县主导产业的路径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制约中药材发展的因素...............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错误!未定义书签。参 考 文 献.................错误!未定义书签。附 录:研究本成果的相关系列成果附录-39页
第五篇:省人大代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专题调研报告
关于江门市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调研报告(送审稿)
第四专题调研组
2006年7月26日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关于组织省十届人大代表进行年中专题调研的通知》(粤常办函[2006]110号文)精神,江门市选出的省人大代表第四小组成员于今年7月19-20日与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全国人大代表一起对江门市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江门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司徒捷、副主任黎力行、吴森及秘书长陈丽娟等分别参加了调研活动。代表们听取了市民政、卫生、劳动和社保部门作关于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情况汇报,并到鹤山市雅瑶镇视察敬老院和黄洞村民委员会实地了解农民五保、低保、合作医疗的情况,听取鹤山市民政、卫生部门作关于农民低保、五保、合作医疗的情况汇报;代表们还听取了蓬江区民政、卫生、劳动和社保等部门作关于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情况汇报,专题与棠下、荷塘、杜阮镇、村部分干部及农民进行了座谈,了解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实况及有关方面的要求。总的来说,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和各有关职能部门在江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探索解决农民社会保障为出发点,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现根据第四专题的调研要求,就江门市被征地农
1民社会保障问题情况汇报如下:
一、目前江门市农民社会保障基本情况
据反映,在低保和五保方面,江门市现基本实现“应保尽 保”。截止至今年上半年止,全市享受低保救济人数达24,410户、66,629人(其中农村对象19,229户、51,603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75%;上半年全市累计发放低保金1,755万元,发放基本医疗救助金140万元。目前,全市共有五保对象5,197人,其中集中供养1,629人,分散供养3,568人,今年上半年落实五保供养费729万元,人年供给标准2,805元。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方面,江门市政府仍在研究中,并刚刚制定了有关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方案,计划今年内予以实施。
二、存在问题
1、个别地方仍存在低保、五保未能完全得到有效保障。如恩平、台山市虽然基本保障了五保老人的生活,但供养经费不足、供养水平偏低的情况仍然存在;部分镇级低保资金难以落实和及时发放问题时有发生。
2、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仍在研究中,未正式实施,有关法规有待完善。
3、农改居后,转变为居民身份的社会保障政策不明确,实际难以操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建议
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关系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和谐发展,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各级政府应将这项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工作计划,明确职责,确保人员和经费,同心协力,扎实工作。
1、提高被征地农民就业率。提高被征地农民就业率是解决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根本途径。对被征地农民要安排相应的就业岗位或留有必要的耕地,并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同时,要以中青年为重点,通过政府组织培训,促进被征地农民就业是确保其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和长远生计的根本渠道。为此,江门市政府要结合落实江门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议案》要求,抓好相关工作。
2、完善相关政策。制定支农优惠政策,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政策,是提高被征地农民增收,解决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保证。对被征地农民保留下来的必要用地,要给予必要的政策优惠,以鼓励其积极增收,确保基本生活和养老保障水平;对于现行法律规定支付被征地农民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不足以支付因被征地而导致无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的,应通过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渠道予以补助,并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3、增加资金来源。增加政府和村集体投入,提高个人承
担责任(标准)是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关键。各级政府、村委会要适当增加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投入的同时,适当提高个人承担标准,以解决保障水平低,资金来源不稳问题。对江门市一些困难的山区、老区镇、村民委员会的实际情况,省政府要给予一定标准的财政扶持,不能统一划归为珠三角发达地区而忽视他们的实际困难。